浅谈学生科学素养培养

2024-07-13

浅谈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共10篇)

浅谈学生科学素养培养 篇1

浅谈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和理解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比较熟练的实验技能。因此,我们必须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不无惊喜地发现,学生无论是在对实验的认识上,还是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上,一年比一年有进步,学生整体的实验素质水平不断提高。这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了实施新课标的重要性及正确性。然而,与此同时,我们老师也发现了学生们在化学实验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实验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教学中,我认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培养,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的化学实验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是进行一切化学试验及探究活动的基础,也是化学学科后续学习的一种基本的知识、技能的储备。培养学生科学、规范、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在对基本仪器、药品的使用上,不能达到操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安全性、熟练性等几方面的的要求。

例如,在对于胶头滴管的使用上,就常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不知道正确的使用方法,胶头滴管不竖直、不悬空;知道正确的使用方法,但是操作不熟练,动作生硬;能够正确、熟练地使用,但是用完后随手就把滴管平放于桌面上,或是夹于两手指间,继续下一步的操作,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值得我们重视、深思的。

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化学,对各种仪器、药品都是初次认识,对一切都感到惊奇。在这个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建立严谨的学习态度,规范的操作方法,良好的实验习惯,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都能获得对未来的发展真正有用的知识。

在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方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规范演示。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老师在对每一件仪器的第一次介绍时,详细地讲解正确的使用方法,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规范的演示自不可少,但是,如果只是单调地介绍、机械地表演,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时如果配以情景教学,讲与仪器有关的小故事,展示精美的图像、视频,或者介绍一些由于不规范操作而引发的事故等,让每一件仪器都有不同寻常的闪亮登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仪器的正确使用记忆深刻,而且能引发他们对实验的兴趣。

2.学生亲自动手。

由于实验条件不完善,器材、药品短缺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许多老师只是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或者只是播放录像、视频、课件、多媒体等让学生看,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既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多加练习,自然熟能生巧,达到操作的规范、准确、熟练。

3.教师反复强调,学生形成习惯。

要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并不难,难的是让他们养成一种科学的、严谨的实验习惯。我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错,但是常常忙于观察实验现象或急于实验记录,而忽视对仪器的操作,在不经意之间犯下一些错误。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反复强调,多次提醒,让学生时时注意、处处留心,不马虎、不随意,养成科学严谨的实验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有的学生在实验中往往是只看重结果、数据,而忽略了实验的过程,忽视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欣赏。

例如:在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学生们往往只重视结论:碱加酚酞指示剂变红色,滴加酸中和后溶液变无色,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观察。比如:滴加指示剂时,碱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是慢慢变红,还是突然变化?滴加指示剂的量不同,或者碱的浓度不同,它们所呈现的颜色相同吗?加酸中和时,碱和指示剂溶液的红色是怎样消失的?是慢慢变浅还是突然消失?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内容。在化学实验中,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质量。其次要观察反应物的的条件,如:点燃、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等。再观察反应中的现象,这是化学实验观察的重点,包括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燃烧、气泡、气味、沉淀等。最后观察反应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及质量的变化等。只要学生用心去观察,会发现很多美好、奇妙的东西。

三、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记录、整理的能力

对于观察到的现象,不能仅仅停留在感知的基础上,而且要对观察的现象进行系统的记录、整理、分析、判断,从而抓住其发生反应的实质,可以排除谬论,发现真理。例如:将锌、铁、铜分别投入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稀盐酸中,可得出锌、铁、铜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依次减弱的结论。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写好实验报告。写报告时,一定要如实反映实验结果,即使结果跟预期的不一样,也要如实写。学生报告的过程实际上既是一个完整科学训练的组成部分,又是一个自己的语文水平与化学知识高度结合的环节。而且,记录不能随便写在一张纸上,应该写在一个准备好的专用记录实验的本子上,这样可以对自己的实验结果随时查阅、整理。

总之,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是新课程标准赋于我们的重任,是敲开化学之门的钥匙。在此基础上,通过化学实验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逐步改变初中学生被动学习化学的倾向,初步形成科学的实验操作探究能力。

浅谈学生科学素养培养 篇2

一、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策略之一,也提醒了教师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的激发,再辅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题材,深入浅出,帮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自然现象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动手实验、亲身探究和感受,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一课中,在已经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小苏打和白醋各有什么特点,混合后又会出现什么现象?有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对这一系列问题都产生极大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

又如上《研究鸡蛋》一课,我先按照课本的问题去问学生:“鸡蛋怎样孵出小鸡的?”,问题的直接抛出,学生没反应,调动不起学生的探究欲和激情,事后反思,学生根本没有“小鸡是由鸡蛋孵出来”的前概念,那么何以激发起探究欲和激情呢?但如果改为这样:“假如给你一个鸡蛋,你可以做什么?”效果就不同了,学生兴奋极了,有的说把它烤熟来吃掉,有的说可以拿它里边的蛋清做美容,还有的想把它煮熟了,再打开看看里面的蛋黄和蛋白究竟有什么区别……当有学生说想把它孵出小鸡时,我就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了解鸡蛋孵小鸡的条件,问:“你们知道要怎样才会使小鸡从蛋壳里钻出来吗?”有学生说:“我把鸡蛋藏在被窝里,因为被窝里暖和,经过一段时间小鸡就会出来的。”有的说:“我把鸡蛋放在一个容器里,放在一盏灯下照射。”还有的说:“我把鸡蛋放在锅里开慢火烧。”……学生说出各种想法,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想法帮助学生归纳出孵鸡蛋的条件。教师因没有阻止学生的奇思妙想,所以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在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探究知识的欲望。教师的教学方法富有儿童情趣并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教师的言语动作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只有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才会喜欢上科学课,才会主动学,乐于学。

二、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话的意欲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的创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屈尊”和“倾听”,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尊重和关爱,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这样他们才敢想、敢说、敢问,同时教师的倾听也能给学生树立榜样,让他们学会尊重和倾听同学发言。教师要注重运用委婉、温和的语言,如“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想说什么呢?”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和意见应多予以鼓励,或者表示赞许,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很不合理,我们也应该用如“可能你还没考虑仔细”等语言肯定他的努力,这样,学生才有对话的信心和欲望。

例如,在进行“物质溶解过程”的观察活动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依据观察时看到的现象提出自己对“物质的溶解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自由发言的交流机会。有的学生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颗粒大小有关。”有的学生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溶液温度有关。”有的学生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搅拌次数有关。”有的学生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大气压有关。”还有的说:“气压高物质溶解得快些。”……学生们畅所欲言,大胆说出了自己发现的问题和猜想。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验证。整节课教学氛围和谐、轻松,学生勇敢地提出了他们发现的问题,并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客观世界充满着好奇心,提出问题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天性,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加上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其天性的忽视与抹杀,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他们提出问题的欲望也逐渐降低,以致变得懒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提问题的机会,同时要保护他们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多发现问题、敢于猜想,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好策略。

三、让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探究活动来形成,然而仅用传统的讲授式学习是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探究性的活动才是科学最本质的内涵。因此,只有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在“真枪实弹”式的探索研究过程中经历、感悟、体验,使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科学试验的乐趣,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提升。

如在《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一课中,在先问学生:“小苏打和白醋各有什么特点?”“把它们混合后会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测。接着进行实验:先点燃在一支置于玻璃杯底的小蜡烛。接着另取一个玻璃杯,先倒入4匙醋,然后再倒入半匙小苏打,混合后马上盖上一块玻璃片,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说说有什么感觉。然后把玻璃杯沿着点燃蜡烛的玻璃杯边缘倾斜,观察发生什么现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通过亲历探究过程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又如,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中,认识空气的另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学习环节时我是这样做的,问:“既然水有一定的体积,占据空间,那么空气也和水一样占据空间吗?”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然后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选择多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同学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不少学生用课本里的方法:玻璃杯下部固定好一团纸巾,杯口向下压入有水的水槽内,再把杯子提出来检查,纸巾没有湿润,说明杯内有空气并且占据空间,将玻璃杯在水中慢慢倾斜,有气泡从杯口冒出,杯内卫生纸湿润。整个探究过程里,他们通过亲身探究和感受现象的事实,从而使探究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对于事物都怀着很大的好奇心,他们对于实验有一种特殊的兴趣,这种兴趣经过培养和引导,就能够成为他们学习科学的直接动力。用实验的方法调动学生探索科学的积极性,是一种极其有效的途径。同时,实验能力也是学习科学所必备的能力,学生参与实验设计、操作、观察、记录以及记录的整理等过程,对其实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其科学素养。

四、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科学知识的内容十分广泛,然而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完全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还应包含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从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获取教学素材,从网络上搜集多种教学资源,以广阔的生活天地作为背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认识和体验。

(一)现代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例如:对火山爆发的观察、宇宙的观察、微观世界的了解、动物生活习性的研究,应用相应的电脑软件,将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家庭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让家长知道学习科学的重要性,支持并介入此项工作。发掘家长的资源,让家长投身科学教育,为开展活动提供便利和帮助。如在每学年开展的“养蚕实践活动”中,不少家长都主动参与活动,和孩子一起养蚕、写观察记录、拍照等,使这项科学教育活动能顺利进行。有些家长本身就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因此可以聘请他们为学生进行科学讲座或者提供科学实验的材料。

(三)社会的资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供支持平台

社会本身就有众多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如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科普知识展等。社会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对科学工作者的尊崇,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如“神州”系列飞船胜利升空,社会媒体的报道使学生对科学充满了兴趣。这正是社会强大影响力的体现。

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把科学课搬到课堂外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有着实施的必要性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既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新概念,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科学素养的高低。从小接受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的观察、分析方法,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关注和学习与生活有关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亲身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课程,其宗旨是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生对于客观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具有良好的认知性和可塑性,在小学阶段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为他们将来用科学的力量进行社会的生产和建设做好准备。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兴趣

参考文献

[1]高淑芹.小学科学教学应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J].快乐阅读,2011(08).

浅谈学生科学素养培养 篇3

一、通过科学实验,激发探究兴趣,培养科学素养

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成为爱好和志趣,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果。

案例:《空气在哪里》一课中,我让孩子把一团纸塞在瓶底,将杯子倒立直接压入水中,学生发现纸团不会湿,就会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可以让学生把两个同样大的气球充满气吊在小棍上,并使它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观察发现:刺破了充满气的气球这头小棍会翘起来,就知道空气有质量。空气有流动性,可让学生把充满气的气球的口对着自己的脸,就会知道空气有流动性。理解空气被压缩,可让学生给自行车轮胎和篮球充气或在手上挤压注射器,学生能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这些实验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案例:《我们的营养》中要检验淀粉、脂肪、蛋白质。为了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淀粉的能力,比如哪些食物中含有比较多的淀粉,我选择学生生活中很熟悉的——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栗子、玉米等来检验,这就使得学生很爱做这个实验,能饶有兴趣的分组检验不同食品,既贴近生活,又有趣味性。

二、通过科学实验,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实验能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去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所以要培养学生从小就把获取知识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的科学方法。

案例: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像这样在试验中要注意的细节不胜枚举。科学不仅可以培养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更能培养学生时时注意细节问题,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案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放在首位,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大量的实验现象需要仔细观察,精彩的现象往往就会转瞬即逝,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及时捕捉到,如在研究《热胀冷缩》一课时,把试管插在热水杯里,使试管的水变热,扎在试管头上的一块气球皮会很快地凸出来;把试管插在冷水里,使试管内的水变冷,扎在试管头上的一块气球皮会很快地凹进去,这两个过程是持续时间较短的,必须要学生全程地参与观察,才能够获得印象深刻的感性的认识。

三、通过科学实验,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实验能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实验能让学生观察到产生现象的全过程,再进行研究。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使学生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科学自然基础知识。

案例:在《电磁铁》的实验中学生会发现:同样的钉子,绕着同样的线圈,为什么有的钉子帽是南极,有的钉子帽是北极呢?教师不必讲清其原因,应该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思考这是怎么一回事。通过观察、实验,学生会发现电磁铁的磁极不同是因为线圈两端连接电池的正负极不同,或线圈的绕向不同;教师指导学生认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时,首先进行分组做实验,要求按一定的形式把实验活动的结果记录下来,其次小组汇报,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知识要点:“电池的节数、线圈的匝数与磁铁的数量关系,串联电池越多,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力越大。反之电磁铁的磁力就越少”。

案例:教学《热胀冷缩》,可以让学生把不加热的铜球放进铁圈中恰好通过,把加热后的铜球放进铁圈中,不能通过,再把冷却后的铜球放进铁圈中又能通过,这样可使学生知道大多数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能力习惯,培养科学素养

学习科学知识,不仅要培训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还要培训学生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整理记录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单纯靠教师的讲解来传授的,而必须在相应的科学实验中,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培养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遇到问题需要处理时,则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在操作中,还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开展除课堂实验以外的多种形式的科学实验,课外实验和学生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继而将其培养成习惯。

案例:在教学《磁铁》一课时,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磁铁和各种材料如铜片、铁片、木片、塑料、玻璃等,放到材料超市,并告诉学生们尽可能的多去设计试验方法,来探究磁铁的性质。学生开始设计实验,选取材料,开始实验。这样既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浅析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篇4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漠沙镇小学

王砚裙

【内容摘要】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最终在学生的心灵上播下科学的种子。

【关键词】培养

小学生

科学素养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民族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在科学教学中,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特性(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从创设情境着手,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技巧,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挖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语言、录像、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运用游戏、讨论、操作等方式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兴趣,激活创造思维,展示创造才干。例如:在上《循环系统》一课时,使用投影仪帮助教学,使其显示出血流方向,动、静脉血流情况,既形象生动,又简洁明了,直观真实、情趣盎然。学生对之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就容易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再如教学《蜡烛熄灭了》一课,上课时,先要求学生动手划火柴点燃蜡烛,接着让学生“想办法把蜡烛熄灭”,而且要求“尽可能使蜡烛慢慢地熄灭”,该怎么办?还有什么方法?哪种方法最好?这样,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一次次地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二、从培养兴趣着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将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进而激活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动力。而观察是发现事物本质,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要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不只是看清事物的各部分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事物众多的属性中本质的东西找出来。保持观察的全面性、精确性和敏锐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和领悟什么是“观察”,“观察”和“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确定观察内容和 充分利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学习如何收集信息,如何交流所思所想。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看、闻、摸、听等多种方式全身心地感受和体验,并用文字、图画等方法记录收集到的信息。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使学生对自己所观察的事物有一个直接的认识,对科学探索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素养也就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形成。

三、从营造氛围着手,引导学生敢于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来源。如果教师能欢迎学生多提为什么,并能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探究知识,我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定会得到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自然现象,以及学生了解但并不是十分理解的知识,通常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讲授。而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上《燃烧》一课中,讲完燃烧需要两个条件——可燃物和氧气,我马上提出问题:怎样才会使火熄灭?让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寻找方法,同学们经过思考后各抒已见:有的说用水浇灭它;有的说拿土盖在火上面;有的说可以用灭火器;有的说可以拿密不透风的容器罩在火上面;有的说可以把可燃物从火中拿开,火缺少了可燃物就会慢慢熄灭等等。其中有一位同学回答说吹气可以使火熄灭,理由是他看到点着的蜡烛是吹口气让它熄灭的。这个答案有点出乎大家的意外。我马上启发同学为什么风可以使燃烧更旺盛而吹气可以使蜡烛熄灭?同学们经过思考后马上回答出:人呼出的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汽这些都不是可燃物,当二氧化碳和水蒸汽足够多时,火就熄灭了。因此学生的思考往往来源于对生活实践细心的观察,学生在经过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后脑中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和问题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一定要坚持多鼓励,多表扬的态度,即使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也不要一味的否定和批评,我们也应对学生错误的结论或见解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打消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敢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四、从创新思维着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践。

创新思维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产生于动作。人的知识从实践中来,能力也是通过实践逐步磨练出来的,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方法,惟一的途径是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进行观察实验。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教学《凸透镜成像》一课时,把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上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虚实都不同,但成像的规律如何,我在课堂中不讲,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做实验,自已去探索,2 自已去挖掘其中的秘密。实验中,学生怀着高度热情地进行探索。当实验成功了,学生的心情会无比激动,学习的兴趣倍增。在这个实践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与能力。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从而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实践的快乐。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按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包括实物、标本、模型以及有关的实验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实验和操作,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训练而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养基础。

总之,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很重要。我们科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灵活地扮演好课堂内的多种角色,认真钻研各种教学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教会学生思考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小学教育学教程》,胡寅生,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马冬娟,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小学科学教师实用手册》,周新奎,山东人民出版社。.附:

作者简介:王砚裙,女,彝族,1978年11月生,1999年毕业于玉溪师范学校,专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从教以来,诚心育人,潜心钻研教材教法,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曾多次在镇小学举办的教师“教学五项技能”竞赛中获奖;2005年4月《新理念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玉溪市小学数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06年7月撰写的论文《创设探究情境,培养探究能力》在云南省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论文竞赛中荣获贰等奖;2006年11月在新平县首届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荣获小学语文学科贰等奖;2007年6月撰写的论文《浅议如何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在“《云南教育成果》系列活动——第四届云南省教育工作者优秀论文”征稿活动中荣获贰等奖;2007年9月、2008年9月两年都被镇党委、政府评为“十佳”教学能手。

通讯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漠沙镇小学

编:653403 电

浅谈学生科学素养培养 篇5

教学仪器两帐一卡一档案:

两帐:教学仪器明细帐、教学仪器总帐

一档案:教学仪器资料档案

(过程性资料分为六个方面: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研记录、仪器教学记录卡、学生实验报告单、实验教学经验论文、实验教学总结。)

六有:有实验教学计划、有实验教学教案、有使用仪器通知单、有实验教学记录卡、学生实验报告单、有学校领导检查实验教学记录。

1、排出各年级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一览表,印发给实验教师。

2、统筹安排各年级实验时间和班级。

3、备好实验课,做好实验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4、实验教师和仪器管理员共同上好实验课,组织辅导学生探究实验,解答实验中的疑问。

浅谈学生科学素养培养 篇6

培训体会:在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class=““>

今年八年级期末阅卷时,有不少教师对这份八年级科学卷进行了评论。主要都是负面评论较多,但我道觉得这却是一份比较好的试卷,它着重考查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想这样的试卷得高分,跟教师平时采取怎样的教育方法直接相关。许多学校平均分数都在60分以下,我所任教的班平均分却有75分,而且这个学期我外出23天,我觉得这跟我平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关。那么什么是科学素养呢?

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探索精神、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国----------------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中提出,科学素养的测试应该有三个方面组成:科学基本观念、科学实践过程、科学场景;在测试范围上由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组成;而美国学者米勒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相互关联的三部分组成,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具体说就是,具有足够的可以阅读报刊上各种不同科学观点的词汇量和理解科学技术术语的能力,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关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的认识能力;欧盟国家科学素养调查的领导人j·杜兰特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研究机构的功能。在我国,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学者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总的看来,世界各国学者在科学素养的讨论中都涉及四个部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对----------------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科学学术研究的组织功能。那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哪些科学素养呢?

1.科学态度的培养

科学态度是人们能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一种持久的内在反应倾向,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养成的。其核心是实事求是。围绕这一核心,科学态度主要表现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毫不含糊地尊重客观事实,及时分析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哪怕是极偶然的一个发现,否则就会与即将获得的新成果擦肩而过。

2.科学情感的培养

科学情感主要包括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和渴求,关心自然,关心与社会密切相关的课题,具有社会责任感、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科学情感不但能激发认知者强烈的学习兴趣,长时间保持、迁移和深化这种兴趣,还能提高认知加工的水平和效率,促进知识内化水平的发展,对认知活动发挥一系列积极的作----------------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用。

3.科学方法的培养

巴甫洛夫所认为的:“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是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要大。”科学方法是科学探究的工具,是连接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它是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科学方法通常分为经验性科学方法、理论性科学方法和横向科学方法。

4.科学思维的培养

常见科学思维有:求异思维、辐射思维和辐辏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和合向思维、联想思维、灵感思维等。科学思维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要素和目的。我们的科学课堂要求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再发现,而不是一味的告知。要一定要想办法“授人以渔”,而少些“授人以鱼”。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科学知识“再发现”的----------------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主人。

总之,科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反映在科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当渗透到科学教育的精髓里。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科学素养的新世纪人才。我们教师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携起来手一起努力奋斗吧!

浅谈学生科学素养培养 篇7

一、注重夯实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第一,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 精心设计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 加强STS教育。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 才能活学活用, 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品质。

第二, 恰当运用多媒体解决教学难点。如血液循环途径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理解相对困难,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将血液循环的完整途径以动画的形式分步、真实地展示出来。如演示体循环途径, 当血液流经全身毛细血管时, 可见氧气从毛细血管的血液向外扩散, 二氧化碳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液中, 血液颜色变为暗红。然后同一画面下方出现肺循环途径, 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 同样可以看到血液由暗红变为鲜红的过程。最后, 演示血液循环的完整途径, 即血液源源不断地反复循环, 心脏有节律的收缩跳动, 使它们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在形象化与趣味化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很容易接收难于理解的知识。

第三, 充分挖掘生物科学的成就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 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现代生物学的进展, 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克隆羊多利、转基因产品“生物圈二号计划”等等, 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从而实现基础知识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科学品质相统一。

二、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 形成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

研究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观察和实验。辨认生物的种类, 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 了解生物的生理机能和遗传变异的规律等都需要观察和实验。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做”科学, 才能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 在观察和实验时教师应做到:1.根据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和重点, 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如观察植物的根尖, 把观察成熟区的根毛作为重点, 纠正学生把细小的根认为是根毛的误解。2.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注意实验效果。如观察花的结构时, 桃花已经开过, 必须在桃花开的时候准备浸渍标本, 或者选用金丝桃、油菜花等代替。3.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把树枝插在红墨水里, 一段时间后取出, 切段让学生先观察横切面, 辨认木质部, 再观察木质部的纵切面, 最后引导学生结合木质部的构造思考, 使学生明白导管有输导水分的功能, 进一步了解植物导管的输导作用。4.可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尝试分析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也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三、加强生物科学史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生物教学中还必须注重科学史学习。以史为鉴, 使学生从科学史中感受到活生生的人对真理的热爱与锲而不舍的追求。如通过介绍袁隆平为了探索杂交水稻的奥秘而每天蹲在稻田里反复实践、观察研究, 创造出自然界从来没有的植物新品种的艰辛历程, 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科学精神的真谛。又如, 介绍生物科学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进行了艰苦的科学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 花了20年的时间, 才完成了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 创立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科学理论。同时, 向学生介绍我国澄江生物化石群的发现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冲击, 让学生明白现有的许多理论和学说并不是唯一正确的, 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并加以完善。所以, 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选取适当的史料, 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活动的, 认识到科学的进步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心血, 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需要顽强的毅力、聪明的才智以及通力协作, 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笔者所属学校位于农村, 丰富的生物课外教学资源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大自然。因此, 开展更多的生物课外实践活动, 可以有效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都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另外, 教师还要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生物调查活动。比如, 选择生物资源丰富的池塘、河流等地方, 组织学生进行调查, 记录不同动植物的名称、数量、生活环境的特点等。这样可使学生通过各种调查实践活动, 提高自己的生物科学素养。

浅谈中学生科学信息素养的培养 篇8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脑兴奋性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这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地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支持。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下面谈一谈我在实际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

一、科学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明白有哪些获取信息的途径:课本、课堂学习、各种作业和练习,教学参考资料、文献资料、同学交流、计算机网络、相关部门及有关专家、各种探究活动等。其次要让学生判断:哪些问题要借助信息资源解决;要什么样的信息资源来帮助完成任务;可行性评估(自己拥有什么样的信息资源或可能拥有什么样的信息资源)及高效性(评估什么样的信息资源可以节省时间并更有针对性);最后访问信息资源等。科学教学中要注重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它是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科学基础知识技能,科学的信息获取能力培养则成了无源之水。它是学生文化素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科学教科书中的陈述性知识、基本概念、定理、定律、公式、单位、图表、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化学方程式、实验仪器的用法及基本操作,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等,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依据;科学教材中所提供的“视窗”、“小资料”、“阅读”、“科学家小注”、“科学、技术、社会”等栏目也为学生获取广泛的新信息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二、创造性地使用科学信息

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包括对选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理清他们之间的罗辑关系,并解决问题以及根据己有的信息和己解决的问题进行迁移和发散,产生新的信息和问题。信息的来源有时是多方面的,能否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关键看能否将选取的信息组织得合乎逻辑,并将其综合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信息又是联系的,我们为解决问题收集的信息有可能还能解决许多其它的问题,有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会创造新的信息,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创造更多的信息,以至生生不息。

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在己有的知识体系中补充新的信息、进行互动的过程,而顺利地完成该过程的有效手段就是知识迁移。

例如: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主要体现在 ①能吸附粉尘;②能吸收二氧化硫;③能杀菌;④能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学生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开始感到无从下手,常规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单独考虑森林的作用,而书本提供的信息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贮存的信息都十分有限。如果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将人肺作为模型,通过了解人肺作用,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人肺有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等废气来实现人体与大气之间的物质交换,从而我们认为森林作为地球之肺也应该具有使地球与大气层之间实现物质交换,使大气中有毒,有害气体等减少,有益气体增多,实现大气质量改善的作用。然后学生借助已有知识体系中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就能快速地解决该题。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进行找规律的学习方法也正是知识迁移手法的运用。

上述问题的解决方式体现了求同思维的思想,知识迁移过程中如进行经常性的求异思维训练,则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会为培养有个性的思维习惯打下基础,它可能就是发明创造的种子。

三、综合性科学信息技能的培养

一个具有较高信息技能的人,应该对信息的获取、评价、处理、应用的水平都十分高的人,而且能将各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不分彼此,循环往复的人。要实现这种目标,我认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科学探究活动。

例如:在技能训练活动: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要求学生对蜡烛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这个探究活动简单可行,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技能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探究,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探究其水溶性及密度;点燃时:观察火焰分几层?哪层最明亮?为什么?探究:哪层温度最高?与什么火焰的特征相似?是不是所有的火焰均有这种特征?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用什么方法验证?熄灭后: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蜡烛刚熄灭的白烟是什么?怎样验证你的猜想?是怎样形成的?刚熄灭时,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不断地进行着信息的获取、评价、处理应用。有的学生则提出了:酒精灯可以用灯帽盖灭,那么蜡烛能不能用大烧杯盖灭呢?如果烧杯中有一高一矮两支蜡烛、用烧杯盖上去,哪一支会先熄灭呢?一定会这样吗?学生的思绪会象流水一样,源源不断。

浅谈学生科学素养培养 篇9

一、化学实验是增强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而且,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挖掘教材,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开发学生的思维。

1、利用演示试验,开发学生的思维

在教材中,有些物质的性质,没有安排演示实验,如果只让学生阅读教材,默认其性质,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我常常根据具体内容,增添一些生动、形象的演示实验,把理论知识融化在实验之中,如:在学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时,我设计了一个“喷泉”实验,装置如图:

美丽的“喷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心甘情愿地接受了美的教育,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比如:无色酚酞试溶怎么变红?“喷泉”是怎么形成的?碳酸钠是盐,怎么显碱性呢?HCL极易溶于水,是否可用HCL和石蕊试液做“喷泉”实验呢?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分组讨论,最后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2、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演示实验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事物及规律,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分组实验”,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之中。如:在《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我做了如下改动。首先,准备了三组药品、石灰石、稀盐酸、石灰石、稀硫酸、碳酸钠、稀盐酸。其次,提出问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哪一组药品呢?灭火器又用哪一些药品呢?为什么?再次,让学生带着以上的问题,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现象。第一,CaCO3+Hcl反应迅速发生,石灰石表面不断冒气泡。第二,CaCO3+H2SO4反应开始时,石灰石表现有气泡冒出,但过一会,石灰石表现停止产生气泡。第三,Na2CO3+HCl反应非常剧烈瞬时就进行完毕。最后,在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想象,展开讨论,师生共同完成本节课内容。

总之,化学实验的改革,常常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乐趣,使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之中,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

二、“设疑、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方法

人的思维是从提出问题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这就是说,教师要善于激疑、激发思考、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就是提高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提高了,智力发展了,反过来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我的体会是:

1、搞设疑质疑法要由易到难分布进行,原因是思维能力的提高逐步的,急于求成,往往造成启而不发。第一步:先由教师设疑、质疑,以同座或前后座为一组,谈话随便,讨论热烈,以优带差,取长补短,然后选代表在伍班发言。第二步:教师设疑读书解疑或教师自解,需要学生阅读时我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引导阅读,找出答案,教师讲的知识也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老师讲课,经反复试验,这样做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率大大强于注入式数学。第三步:教师设疑学生单独答疑,这一步难于前两步。因此教师不仅要考虑所提问题的科学性,趣味性及深度,还要考虑照顾中差生,让多数人经过思考力所能及,另外不要出能抵到答案或不假思索张口就来的问题。因为靠独立思考才能促进思维的发展。第四步:学生质疑教师学生共同解疑,通过以上三步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具备了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但开始提不到点子上,经过引导会逐步提高,例如:有的学生提出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4,为什么属于非金属元素?这类问题的提出很有价值,说明学生的思维已经上升到一个高度,学生质疑,对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也是个促进。

2、搞设疑质疑教学法,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设疑质疑能不能搞起来,关键在于老师能不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控课堂,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创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局面,我的做法是

①创造情感和谐、教学相长的情境,教师说话要风趣、幽默、态度诚恳可亲,诲从不倦,给学生以轻松愉快感,同时提倡教学相长,虚心争求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对正确的认真及时采纳,真正的师生平等使学生尊敬老师且不怕老师,敢于质疑。

②创造不懂就问,质疑为荣的情境,学生答疑或质逢时正确的给以表扬,错误的也给以热情鼓励,指出当反面教员对大家有启发,对教学有贡献,使学生解除了顾虑,有的学生不举手也不站起来,或者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问题,都不能给以指责,以保持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对于礼貌问题课后耐心指出,如果学生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就象立了功劳一样,将受到全体师生的赞扬和感谢,杜绝了上课发方受打击嘲讽的情况。这样,教师和学生都解放了思想,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就打开了,设疑质疑法就不难实现。

三、运用记忆规律,加强学生记忆能力。

记忆是大脑活动的产物,记忆能力不是天生的,而在于后天的锻炼,在于有正确的记忆方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运用记忆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实践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学生灵活的记忆方法,例如,无意识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明确目标记忆法,兴趣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分解难点记忆法、各种感官协同记忆法,及时记忆法等十余种,现仅就其中几种方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1、分解难点记忆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中差生。例如需要长久记忆的知识,元素、分子式、化学方程式三节连在一起,非常集中,难度大,记忆任务繁重,大批学生难以随在此掉队,根据分散记忆的规律,我从绪言就开始布置记忆的任务,把难度最大的化学议程式分解为三段记忆。第一段:文字表达式。镁+氧气点燃氧化镁。第二段:化学符号式:Mg+O2 点燃MgO2。第三段:化学方程式:2Mg+O2 点燃2MgO2,并在每一段对中差生进行单兵训练,设卡过关,立档记载,牢牢掌握中差生的记忆情况,以便随时提醒他们,帮助他们培养记忆的品质,使他们跟上学习的队伍。

2、兴趣记忆法,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兴趣记忆。例如关于氧化——还原的理论,我采取拟人法,编了个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记忆很牢,学生也模仿老师,在学习供价化合物形成时自己编起了故事,不仅加深了理解,而且容易记住,我还利用人的本能的竞争因素,在课堂上举行各种比赛,小组赛、男女同学赛、口答、笔答案,百分赛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收到良好效果。

3、口诀记忆法,我把过去靠死记硬背掌握的知识改为用口诀法记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化学式写法时我把书上的一整个自然段归纳为“金前氧后”,成功地解决了写化学式时元素符号前后颠倒的老大难问题,学化学议程式配平无从下手,我给学生编了入门口诀:“有氧先看氧,无氧先看氢,最小公倍法,其它再找平,注意自来平,灵活又机动”。口诀押韵,朗朗上口,学生很愿意背诵,记忆效果非常好,模仿老师,学生也编起了口诀,在讲化合价时,学生自己编道:“金非结合金为正,氧非结合非为正,氢正一来氧负二,牢记单质价为零”。学生掌握了记忆的方法,就找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浅谈 篇10

建始县民族实验中学  胡传和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许多地方的新的课程评价系统却尚在构建之中导致教与学中诸多矛盾日益突出,成为新课程的桎梏。

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是套在语文教学上的一个“紧箍咒”,因此,训练仍是握在教师手中的一根如意精骨棒,用以除魔斩妖。昔日的题海战术,便在新课程推进中愈演愈烈。课后作业,《课外作业》,据称是与“新课程同步”的各类版本的辅导资料,使学生苦不堪言。大量机械重复的语文作业,不仅霸占了学生学习时间,还蛮横地剥夺了学生学习的快乐,严重地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语文作业重要,而且必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道理也很简单,任何技能的获得,都必须凭借作业,进行练习。说到底,技能是一种知识的整合与运用。因此,语文作业便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题海战术的危害,其实质是片面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牺牲的是学生的发展及创造潜能,为此,许多有识之士曾痛心疾首的奔走呼号。

题海战术的再度泛滥,已严重地把新课程的实施推离正确航。故而,只有从题海中空围,新课程的航船才会正常的扬帆远航。

从题海中突围,突破口应选定在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即减少大量刻意追求纯语文知识、抄抄写写、机构重复的作业,在精选精练的基础上,将语文作业转移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以实现“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中的一项研究任务、一次专题采访、一次调查报告、一件用品制作及说明、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一个主题绘画、一套摄影作品等等,都是语文作业。这些作业的完成,不仅有助于巩固知识、深化知识,而且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丰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造才能。

把语文作业转移到实践活动,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搜集材料,积累语言

事实证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其基本途径是大量的语文实践和丰富的语言积累。那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搜集语言材料的作业,诸如收集成语、俗语、谚语、网络语,分类摘录名言警名,抄录背诵精短古诗,剪报收集时文等,可以促使学生动脑动手,有效扩大阅读量,拓展语文视野。这样的作业不但形式丰富,更为主要的是学生易做能做,兴趣浓厚,因而在积累知识语言的同时,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二、利用媒体功能,丰富语文素养

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是学生求之不得的`。利用媒体学语文,既迎合了学生趣味,又简便易行,对丰富学生语文素养十分有益。如:让学生经常性地从从收听的广播节目或收看的电视节目中,选印象深刻的进行播报、评述;或让学生网上就老师选定的话题聊天。这样做,不但有益于口语交际,更能让学生“事事关心”,丰富语文素养。

三、手脑并用,情景中学语文

有句话说: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无疑是至理名言。让学生做贺卡、书签,并为之说明;为课文搜集图片,配以解释;给课文插图,写解说文字;办手抄报、壁报、黑板报等,将语文作业渗透其中,置于情景里,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促进绘画、联想、想象、创新等能力的有效发展。

四、体验角色,提高语文素质

学生个性,千差万别。有的好奇心足,有的好胜心强;有的喜欢画画,有的擅长音乐,

上一篇:日照市开发区实验小学下一篇:风险评估的三个要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