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共12篇)
中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篇1
《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新课程理念。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有利于多层次、多渠道地实施“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教师无法把科学素养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因此,教师要将化学教学行为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相结合起来,协调一致是首要问题,笔者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重视行为规范对科学品质的促进作用
各人所处生长环境和所受教育层次的不同,使各人的行为有较大的差异。人的行为和品质与教育的关系密切。化学是一门极其认真严肃的科学,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对待。教师一方面要处处以身作则,以理服人,以自己突出的科学素养感染人,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一些涉及科学素养培养的行为和品质要有规章,以规章教育约束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讲科学的习惯。例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不小心将一根玻璃管掉在地上摔碎了,教师往往会有几种态度:(1)视而不见,再拿一根继续演示;(2)踢到一边或拿扫帚胡乱扫到一边;(3)将碎片小心捡起,并彻底清扫。教师不同的做法,对学生的行为教育和科学品质的培养效果显然不同。
二、守住“实验教学”主阵地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讲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它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它又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催化剂。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只要在教学中充分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就能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首先,教师要规范操作演示实验,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补演示实验,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诱发、拓宽、深化学生的思维。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尝试探究性教学,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独立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可利用课外家庭小实验来发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课外小实验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内化过程,内化过程是学生内部因素起作用的过程,是一个亲身实践的过程,能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选材、自己实验、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其动手、动脑、创新、创造的能力,使其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涉及“压强差实验原理应用”,教师若精心设计准备,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主阵地作用,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上课前笔者请学生准备生活中有关应用压强差的实例(课外小实验形式),上课时,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考虑结果,笔者这时引出压强差的原理,使学生非常轻松地掌握了知识。接着,笔者将化学实验室中的有关喷泉实验的设计介绍给学生,以双孔塞配胶头滴管装置而引发压强差,从而形成美丽的喷泉(演示实验)。然后,笔者让学生讨论能用哪些方法替代此套装置也有相同的实验效果。学生很快就利用笔者介绍的产生压强差的原理,结合自己带来的实物,想出许多方案。学生分组讨论发言,汇集了许多方案。这样,学生在实验的氛围中,不仅有效地获得了化学知识,培养了实践技能和素质,而且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介绍生活中的化学,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教师可以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一些超级市场将顾客门消耗的能量储存起来,转化为电能用于超级市场的电能消耗。学习酸的通性、pH值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教师可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如用烧碱催发海蛰、蹄筋,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等,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四、渗透化学前沿知识,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临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如学习水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纳米技术在净水中的应用,选择实际问题情景:无锡2007年5月底蓝藻大爆发,引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导致全市人民饮用水困难。教师可以此为引导展开教学,介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话题;学习原子结构时,教师可介绍核武器的制造等。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能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
科学素养涉及的多种因素,科学素养的养成、培养并非易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教师应该在充分挖掘教材、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加强有效的科学素质教育进行不断探索,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30.
[2]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114.
[3]蔡日增主编.创新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5.
中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篇2
(1)所学知识承载着其他知识。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要使该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有机地进行联系,使知识结构化,体现出知识的逻辑化。
(2)所学知识承载着它的产生及发展的信息,使学习过程总体上与知识的产生过程相似,使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以体验,体现出知识的伦理性和人文价值。
(3)所学知识承载相关的化学学科的思想和观点,向学生传递一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感悟到学习化学的方法,体现知识的方法性和思想性。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将化学知识上升为化学学科思想。所谓将化学知识上升为化学学科思想,就是要读出决定所学知识的本质的因素,即一些化学规律、化学观点、化学思想等。如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这节知识内容中,教师要理解并读出能量守恒及转化、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是决定这块知识基本的化学思想和观点。以化学学科思想作为灵魂设计教学,就是把上面的过程反转过来,通过教师的情境创设,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在上述化学学科思想的框架下,组织学生开展分析、推导、实验验证、归纳等学习过程。
三、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说明
现以苏教版《化学1》专题3“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为例,谈谈如何实施以化学学科思想为灵魂,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本节教材主要是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铁铜的物理性质、铁铜的化学性质、铁三角及Fe3+的检验、铁铜化合物的应用。
1.教学设计
(1)关于铁铜的物理性质
①让学生以金属的通性、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指导,推测其可能的性质。
②让学生观察实物。
③归纳铁铜的物理性质。
(2)关于铁铜的化学性质
①让学生以金属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作为指导,推测它们可能的化学性质。
②教师展示铁铜分别与酸、非金属(氯气、氧气、硫)、盐、水反应的事实。
③让学生发现铁铜化学性质的差异,以及铁铜分别与不同非金属反应,产物中其化合价的不同。
④指导学生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氧化还原反应的观点,尝试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解释。
⑤归纳铁铜的化学性质。
(3)铁三角的转化
分别让学生明确,铁三角转化的实质是氧化还原反应,并在氧化还原反应观点的指导下,结合铁化学性质的知识,推测出要实现下列各项转化,所需要的物质应具有的性质。
紧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Fe3+的检验方法,并让学生明确只有Fe3+中加入KSCN溶液才显红色。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对上述推测的结果,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教师选择金属铁和Fe3+的反应作为重点,师生共同进行反应的可行性讨论、验证实验的设计、现象的分析、结论的得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推测金属锌和铜能否使Fe3+还原成Fe2+。
对锌的问题学生会产生以下两种推测:
①锌比铁更容易将Fe3+还原成Fe2+,因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锌排在铁的前面,它具有更强的还原性。
②锌不能将Fe3+还原成Fe2+,而直接将Fe3+还原成为金属铁,因为锌能将Fe2+置换,所以锌不能使Fe3+还原成Fe2+。
根据上面的推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提出锌的量决定了还原产物的猜想。然后设计出将少量锌加入到氯化铁溶液中看是否有固体析出,或溶液的颜色是否变化来判断Fe3+能否可被还原成Fe2+。
对铜的问题,学生会有以下三种想法。
①铜是不活泼的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铁和氢后面,所以不能使Fe3+还原为Fe2+。
②因为铜具有还原性,Fe3+具有氧化性,所以铜一定能使Fe3+转化为Fe2+。
③虽然铜具有还原性,但其还原性比铁弱,所以铜能否使Fe3+转化为Fe2+很难说。
师生综合以上观点,形成用实验进行验证的共识,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在明确了铜能被Fe3+,氧化的反应原理后,教师展示印刷电路板的构造,启发学生设计其制造过程。
(4)铁及铜化合物的应用
启发学生从氧化铁的颜色、一些含铁化合物的磁性、Fe3+的强氧化性等对应地找出它们在工业生产及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分析说明
(1)推测需要有化学学科思想作指导
在探究未知世界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猜想,但不是没有方向没有依据地乱猜,是要有一定化学学科思想作指导的,这种猜想应该是科学的推测。
上面的设计中,在对铁铜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铁元素间的相互转化等知识学习中都强调了学生预先的推测。从整个过程中可看出教师始终把金属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氧化还原反应等一些基本的化学观点和思想,作为指导学生推测的依据。这种设计使学生有效地形成并巩固了一些化学学科思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验是检验探究是否正确的标准
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产生的直接源泉,是检验化学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也是提声化学科学认识能力,促进化学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既强调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启思维,从理论上对铁、铜的性质进行探究,同时又非常重视让学生自行推测,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如铁转化中所选物质到底能否发生,铁、锌、铜与Fe3+到底可否发生反应等),充分体现了化学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了化学学科学习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基本思想,有效提高了学生运用实验方法认识化学的恿想意识。
(3)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是化学的基本思想,铁、铜性质的差异以及Fe、Fe2+、Fe3+性质的不同都是它们内部结构的不同引起,另外当学生掌握了物质性质后,都很注重将其原理推广应用,如利用Fe3+的检验方法应用于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根据铜与Fe3+的反应原理设计印刷电路板的制造方法、铁和铜化合物的性质与其应用的对应等,都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思想,使学生学会把握住学习关键,同时对化学本质、价值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使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4)从已知的知识中发现新规律
从化学科学的发展史来看,不少重大的发明和创造都是在对已有知识进行再认识后获得的,像门捷列夫就是对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元素性质进行仔细研究后,探索出了二者的关系,得出了“元素的性质随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重要规律,所以这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和思想,如在展示了金属铁分别与氯气、氧气、硫的反应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氧化还原反应和结构决定性质等化学学科思想的框架下,尝试对其进行解释,最终让学生归纳出“铁与强氧化剂反应显高价,与弱氯化剂反应显低价”的理论性规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化学学科思想还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如整体性、联系性、微观与宏观、量变与质变、守恒、动态等思想,在本节内容中,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笔者的能力,认为本节课主要体现的就是上述思想。
中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提高
从科学素养培养的时机而言,中学阶段是培养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中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科学基础方面的知识,对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力理解程度颇好。但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态度不够端正,注意力不够集中,责任心与耐心不足,缺乏创新的精神。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上,要结合学生在该阶段的特点,给予一定的重视,利用科学的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精神上地引导,行动上地帮助,培养出良好的科学素质。
一、中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及其作用
从基本科学概念和原理方面看,学生对其掌握的程度较高,但对于科学术语理解却低于对前者的掌握程度。虽然学生对化学基础教材上科学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但是缺乏对化学科学知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因此在化学科学的应用上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即使现今课堂模式趋于多样化,但仍然以讲授、识记、背诵为主,学生动手能力弱化。学生普遍对自然和科学了解相对较少,对人文性学科普遍兴趣更高。这表明我国的科学教育仍有许多不足,重文轻理的观念需要改变。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在初中日常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深化科学素养的成果,进而充分完善科学素养的科学内涵,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策略的研究,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提升自我能动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消除一些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恐惧感和排斥感。只有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全面健康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较强的研究和实践能力活跃于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当中。
二、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科学素养的策略
1.理论联系生活,提高科学素养
科学本身源于现实和生活,理论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但化学学习并不止于理论学习,对理论的掌握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对生活的感悟有利于学生本身素养地提高,初中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多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对生活的领悟能力。
例如在讲授与水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河流,可以发放PH试纸,让学生自行统计河流的污染的数量和程度,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加强学生对环境污染和保护有直观的理解。通过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之后,再加以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更能令学生感到震撼和惋惜,充分认识到化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在这样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再趁热打铁引入正題,鼓励学生认真探究如何净化水资源,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在合情合理的教学理念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2.拓宽知识广度,提升科学知识全面性
初中化学教材作为基础性和广泛性的教材,有一定的滞后性和浅显性,因此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筛选和补充。同时,阅读是学生汲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扩展的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两手准备,一手大纲中的教材,便于学生的熟记和记忆;一手是课外延伸的阅读和背景资料。延伸阅读有利于完善教材中的内容,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教材阅读的指导,提出相应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为学生准备的拓展阅读资料应该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说明、拓展和提升,尽量以有趣的知识吸引学生的目光,并提供合适的时间让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选择性的阅读。同时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激发追求科学事业的精神,进行分组交流和学习。
3.以提升科学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进行科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科学探究也是进行科学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是中学化学科目的重要教学方式。知识与技能密不可分,实验法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取知识,而且也能够领悟科学思想以及研究自然界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在教学设计中,化学教师往往在科学探究中进行自我设计和表演,学生参与程度较低,因此也积极性大大地下降。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利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设计好实验过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在老师的辅助下顺利完成预期要完成的目标。学生参与度最高的是“家庭小实验”,这种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发现问题,独立地思考,并进行大胆地假设,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通过学生收集常见的物品进行科学小实验:自制净水器、研究灭火的各种方法,巧取无壳鸡蛋,观察蜡烛的燃烧等等。
三、结语
总之,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是对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考验,肩负着教师的责任与学生的信任。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方法众多,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和策略。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逐步引导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揠苗助长,否则适得其反,不仅起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反而进一步恶化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情绪。通过学生不断的尝试和努力,必定会对化学术语及概念有初步的理解,同时通过有效的方法进行技能的提升,学以致用,实现从思想到行动全方位的进步,教师要在学生对化学兴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连福.分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J].成功(教育),2013,02:118.
[2]石璇.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张云芬.初中化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浅谈[J].理科考试研究,2015,10:75.
[4]禹绍蒙.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
中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篇4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科学意识,文化素养
一、夯实化学学科基础知识
在中学阶段通过化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有了这方面的基础,就可以把化学知识教学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结合起来进行,要让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感兴趣,有足够充分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是发展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鉴于化学知识的浩瀚丰富,应该结合教学实际,选择那些能够触动学生思维意识形成的知识点切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改变世界、促进人类文明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传授和科学感召力融合在一起,使化学教学面向社会以及学生的终生发展。把那些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化学知识,作为重要内容,反复讲解,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以此调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这些内容包括最基本的化学现象和事实,最普遍的化学常识及科学史知识,最重要的化学概念和最根本的化学原理。在化学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重点要对学生阐述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强调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应用实践,以及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其它相关社会现象。
二、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任何知识只有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巩固,才能找到差距,才有利于激发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和勇气。化学知识的科学应用能力是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结果,有了这方面的意识,能力自然可以得到提高。因为,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来看,这种对科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不论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是一个属于能力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有观察、思维、想象、实际操作和创造能力等,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利用有关化学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结合新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实施化学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做大量与素质教育联系密切的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进一步丰富课外学习生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要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传统的说教性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科学发展与生活实践结合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学好化学知识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前途,同时让学生明白化学课程的学习,并不是学会书本知识,会做考试题就成功地完成了这门功课的学习,必须在思想认识和灵魂深处真正理解和体会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用高尚的品质提高自身修养的意识。新时期,加强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特别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以课堂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多种形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强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和学生能力培养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应考虑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智力发展水平,结合素质教育和化学教学的重点,配合化学教学改革,把化学教学与有创新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促进化学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
四、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科学应用意识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要逐步形成科学应用意识。化学课程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可以促使学生逐渐树立起应用科学知识改变世界的意识,树立相信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思维习惯,树立为科学发展而勤奋学习的信心,通过化学教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促使学生形成化学科学的科学实践与应用意识,这也是化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的一个重点。化学教学需要与素质教育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应用意识,一个受过中学化学教育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时,先要求他们能说出问题的原因,应知道这些化学现象中蕴含的基本的化学科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强化对生活中化学知识的敏感程度,比如,看到开发区排放二氧化硫造成环境污染,看到大街上汽车排出的尾气,应该应用化学知识,思考探索如何使这些排放的气体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通过与实践探索的结合,让学生更加明确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拓展课堂教学的范围,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知识学活学好。可以采取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化学问题,让学生深刻体验和认识到化学知识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些反面的事例,比如某地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由于乱开发和盲目上项目,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探索救治的方法,同时要告诉学生发展中如果不合理地利用科技成果,必然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所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样,在同学们心目中逐步形成强烈的科学应用意识,有利于化学教学效果的优化。
五、结束语
中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篇5
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初中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 常 宁
化学科学素养是指人认识和处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抽象与化学相关的事物本质的悟性和潜能,是化学观念、化学知识、化学技能、化学思维、化学思想、化学能力、化学品质的和谐统一。它包括化学意识、创新能力、思维品质、化学语言四个层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此,笔者在实施新课程化学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是主渠道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探究正是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变化本质、探求知识内涵。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笔者不仅利用好已有的探究环节,还充分挖掘问题情境,自行设计形式多样的问题情景,尽可能地将科学探究渗透在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知识点上,并及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求真知。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仅注重课本上提及的实验、探究、讨论的条理分析,还积极为学生设计更为生动有趣的探究实验,以便将理性的、难于理解的知识感性化、直观化。如在引导学生认识软水、硬水这一知识点时,为了现象明显,在肥皂水中滴入少许发泡剂(如甘油等),然后再分别滴入蒸馏水和学生自制的硬水中,震荡,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并且在硬水中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下层清澈而上层为絮状物。由此学生自然地接受了“衣服在硬水中用肥皂洗过后为什么发僵”的原因。
在一次次的实验探究中,学生掌握了新知、提升了理解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论证、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在一次次的实验探究中,学生将感性的认识提升到理性的认识,将模糊的知识梳理为清晰的知识框架,达到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的教学目的;在一次次的实验探究中,寓化学知识于现象中、寓化学技能于操作中、寓化学思维和化学思想于探讨交流中,寓教于乐,其乐融融。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联系生活
化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所以在生活中挖掘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是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情感、形成化学科学素养的鲜活源泉。如在讲授《自然界的水》这一单元内容时,提前安排学生挖掘身边的“水”的存在、用途、危害、污染与防治、水资源危机等。在课堂上,学生的唇枪舌战,令笔者受益匪浅。如水的存在学生居然还想到了“存在于历史文化中,‘清明时节雨纷纷……’描写了行人复杂的心境”;“都江堰的水利枢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水还存在于艺术界――魅力无穷的冰雕……等等。同时也通过教学,培养了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学会了不少节约水的方法;最令师生触目惊心的是一幅幅因水的污染带来危害的照片,让大家感悟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治理水污染的必要性。又如在讲授“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时,也以交流的形式展示化学与生活关系,挖掘化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利与弊,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提升了环保意识,树立了保护家园、保护自然的信念,达到了将化学意识与化学品质的有机结合、化学意识与实际生活和谐统一的教学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联系生活、感受情景,激发兴趣、事半功倍。化学面对的是无限的资源,而我们处在有限的资源生活中。在无法用生动的身边事例说明问题时,图片情景不失为说明问题的有效方法。如在讲授酸雨带来的危害时,展示精美的大理石雕塑被腐蚀得伤痕累累,一排排黑烟滚滚的烟囱使树木枯死、满天乌烟瘴气;讲授水危机时罗布泊的消失使得楼兰古国最终在版图上消失的照片震撼了每一位学生的心。这种让事实说话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是潜意识的将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与具体的应用联系在一起。教学效果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化学在生活中应用及其原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结合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在学习《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时,展示一幅拖拉机冒黑烟的图片,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并畅谈如何才能避免以后发生的措施等感想。引导分析预防大气污染的措施和方法。通过学以致用,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了对化学的整体认识水平,为全面培养化学素养提供了必要的补充。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信息交流是加油站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学生仅仅局限于从课堂教学、实验探究和生活中获取知识以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是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我们既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又要提倡每位学生学有所长,个性张扬。在教学之余,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提高,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
首先,要注重引导课前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文、形、声等资料。收集资料不在于多,在于用心去做;不在于是否符合要求,在于敢用自己的资料与大家悉心交流。课前的搜集、课上的交流汇总,必然会引导学生逐渐学会搜集材料、学会筛选内容、学会归纳总结,就必然会有新发现、新提高。那么,驾驭化学信息、形成化学思维、构建知识结构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其次,要注重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信息的剖析,引导学生敢于怀疑对方的看法、意见和建议,敢于设疑并通过实验等事实验证其真实性。大胆假设,认真归纳总结,就必然会得到科学的结论,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第三,为拓宽学生化学领域视野创造了条件。
大家的悉心交流、共同学习,使得学生有更为广阔的知识解答实际问题,无形中将化学意识、创造能力、思维品质、化学语言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系统形成科学素养提供了必要补充。第四,课后的知识拓展为学生个性化发展铺平道路,也为进一步培养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总之,在培养科学素养的过程中,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是新课标为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力尽所能地让学生具备有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有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上将教学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注重从科学探究、联系生活及信息交流等方面对学生渗透科学素养思想,进而形成比较系统的化学科学素养。
中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篇6
一、我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初中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缺乏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导致初中化学教学中缺乏试验这一方面的教学。但是,我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限制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进展。总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初中学生没有形成完善的化学实验思维,这也限制了对初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我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进而使得初中学生的无法接受新型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方式的单一性造成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后果,第一,初中学生在解决实际化学实验问题时,初中学生很少能够主动思考化学实验中初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而造成初中学生缺乏解决实际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第二,初中学生对化学实验没有抽象的思维能力,很多需要学生思考和自己动手处理的化学实验,他们都无法抓住其本质,从而影响初中学生化学实验操作的能力。
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初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措施
1.让初中学生感受化学实验的美。化学实验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并且化学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初中化学实验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会产生一种美感。初中化学教师通过精巧设计的化学实验,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过程中,从而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化学实验学习方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加强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化学实验只有建立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落实化学实验教学。因此,初中化学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学生对化学知识认识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学习方法。同时,为了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效率,化学教师应该提前设计好化学实验方案。当然,教学的目标应该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从而提高初中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
3.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初中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为了提升初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之上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在获取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地对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加工,并加以相应的实践研究,才能够得出相应的实验成果,因而在初中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初中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独立地完成化学实验。在进行相应的化学实验课程的时候,先发给初中学生一些关于实验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这些理论知识,再让学生亲手去进行实验操作。例如,在进行酸碱滴定的过程之中,让学生独立地去思考应该滴加多少溶液才能够恰巧完成实验任务,并教导学生如何通过试液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溶液的PH值。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提升,也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起到提升初中生的科学素养的作用。
中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篇7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好奇心, 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是化学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 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 也是人成长的起点.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 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学习效果、智力发展和未来的成就都有重大影响.只有学生对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兴趣和欲望, 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 而培养兴趣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形成主动探索的心理愿望.
在化学教学中, 演示实验、探究实验, 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 都可以用于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 在学到氧气的知识时, 讲述氧气发现史的故事及臭氧层的有关热点知识;在学到水、氢气的知识时, 讲述近期发生的重大水污染事件, 氢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氢能源利用的有关报道并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在学到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时, 演示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 展示自制的水分子、氧分子和氢分子模型;在学到金属材料的知识时, 展示金项链、银项链、铜导线、铝导线、铁锅、保险丝等等实物, 以及金属物理性质对照表和金属之最表;在学到金属资源的保护的知识时, 组织学生提前一周对铁钉的生锈条件进行探究, 并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实验探究成果, 展示学生拍摄的铁生锈和防止铁生锈方法的图片等.教学中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来创设情境, 如“蘸有酒精的手帕为什么烧不掉?”、“为什么在新制的氧化钙中加入水能煮鸡蛋?”等.
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使他们能主动去探究, 获取科学知识, 提高科学素养.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应力求真实、直观而又富有启迪性, 同时还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教学原则.
二、注重科学方法教育, 积极开展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各种方法.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 就能更快地获得知识, 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就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 抓住知识与方法的结合点, 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依据,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适时点拨,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不同的科学方法, 使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方法, 提高科学素养的过程.例如:在学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知识时, 通过湿衣服晒干了、木条燃烧、铁生锈、玻璃破碎等日常生活现象, 以及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胆矾溶于水后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并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概念,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主要指的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 积极主动地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 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化学课堂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 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 要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 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与感悟.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例如:在探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及氧气的性质时, 发现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针对此现象学生提问:氧气有什么性质?教师抓住这一问题, 引导学生猜想假设, 并根据自己的猜想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验证自己的猜想假设.此外, 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以课题研究为形式的自主探究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 选择不同研究课题, 组成课题组, 像科学家那样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如“土壤中有什么”等可用于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探究, 教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只起指导作用, 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不断掀起探究活动的矛盾, 不断制造“问题”, 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探究活动中,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需要经历由易到难, 由“扶”到“放”的过程, 应该循序渐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假设等, 不论多么简单可笑, 教师都不要轻易否定、压服, 而是要让学生设法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证据和设计实验来验证, 从而促进学生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主动转变观念.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养成尊重事实、敢于批判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
三、加强化学教学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培养科学意识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部分, 化学科学知识的发展与日常生活、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密不可分, 同时, 化学知识也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与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 化学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 将化学与学生生活和科学技术、社会相融合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可行性.
如在学习有机合成材料时, 可让学生讨论与其联系的生活问题:合成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废弃的现象及危害、防止“白色污染”的措施等;联系的社会问题:合成材料是以石油为原料, 而石油资源是有限的, 因种种原因产生的合成材料废弃物的量巨大, 如何保护石油资源;联系科学和技术问题:如何化解“白色污染”物, 回收、再利用废弃合成材料等.在学习爱护水资源时, 带学生到污水处理厂感受水污染的危害, 了解水污染的来源和治理方法, 通过影视资料感受水资源的短缺, 分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提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方法, 讨论节约用水的途径和措施等.教学中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科学技术活动、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化学教学实践,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 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生活、身体健康的影响, 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认识、保护环境, 治理环境污染, 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 造福人类社会,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在面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 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篇8
一、微型化学实验的特点和优点
1. 便携易带。
微型化学实验中的微型化学仪器体积小、质量轻,方便学生随身携带,因此,微型化学实验又称“活动实验室”、“可带走的实验室”、“学生个人的实验室”等。
2. 节省实验经费。
与常规化学实验相比,微型化学实验时试剂用量是常规化学实验的1/1000至1/10,至少可以节约90%,因此,微型化学实验可大大节约实验经费。另外,一些废弃的日常物品,如废弃的易拉罐瓶、喷雾香水瓶和花露水瓶等,可代替实验仪器进行化学实验,这样对于实验经费的节省更为可观。
3. 操作简单,安全环保。
大多数微型化学实验是在较小的塑料仪器中进行,操作相对较为简单。同时,实验中药品用量少,不容易发生爆炸、起火,也不容易发生有毒物质泄露等危险,对环境的污染较少,安全环保。
4. 可节省实验时间,提高教学质量。
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微小,药品用量较少,操作较为简单,因此,微型化学实验可以改变传统化学实验必须在实验室完成的惯例,由任课化学老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边讲课边进行,可节省实验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实验效率。同时,因为微型化学实验操作简单、仪器微小、药品用量少、安全环保的特点,微型化学实验方便学生课后自主探究。
二、微型化学实验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微型化学实验具有便携易带、节省实验经费、操作简单和安全环保、节省实验时间的特点和优点,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利用微型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 利用微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传统的化学实验,“老师做、学生看”或者是“一人做、大家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等待式”和“接受式”,因此学生往往对化学的兴趣不浓,缺乏求知欲。基于上述情况,笔者积极鼓励学生自己搜集相关材料,利用相对有效的药品,鼓励绝大多数学生动手做实验,使学生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式”和“探索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 利用微型实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微型化学实验可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动手实验的机会,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提高了创新意识。在氯气的实验室制备以及用生成的氯气制备氯酸钾和次氯酸钾(钠)的实验中,采用25克二氧化锰(过量)与40毫升浓盐酸反应,可产生2.70升氯气。与20毫升30%氯氧化钾(钠)反应制备氯酸钾(钠)需用氯气0.75升,与15毫升3mol/L的氢氧化钾(钠)溶液反应制备次氯酸钾(钠)需用氯气0.50升,氯气用量全计为1.25升,产生的氯气的“富余量”为1.45升。作为学生实验无法全部或大部进入通风橱操作,所造成的氯气污染在所难免。微型实验中,经过反复实验,学生将收集后留作性质实验用的两瓶氯气由常规实验模式的0.25升(125毫升集气瓶)改为0.12升(60毫升集气瓶)。氯酸钾的制备改为用2毫升30%氢氧化钾溶液与通入的氯气反应,需用氯气0.15升,可生成氯酸钾0.27克。次氯酸钠的制备改为用1毫升2mol/L的氯氧化钠溶液与通入的氯气反应,需用氯气0.05升,生成0.5克次氯酸钠,产生的氯气“富余量”为0.08升。同时,由于二氧化锰改为氯酸钾,也不需用煤气灯或酒精灯加热,装置简单、小巧。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反复尝试,形成了科学的探究方法
3. 利用微型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由老师演示、学生记忆,生搬硬套去应用,学生缺乏大量的实验操作(表象),更缺乏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微型化学实验,学生可以按照自已的意愿独立开展实验,在此积极探究过程中,可以提高动手操作意识,培养实验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微型实验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开展小制作、小探究活动。如用盛装“安乃近”或各种片剂的药瓶代替常用的试剂瓶;用装过中药片剂的瓶子代替试管;用眼药水瓶和带胶盖的玻璃瓶组合代替滴瓶;利用草珊瑚含片的透明真空硬塑板制成微型井穴板;用注射器来代替滴液漏斗和分液漏斗等。这些学生自制仪器,虽然粗糙,但可避免常规玻璃仪器的易破碎的缺点,经久耐用。同时,适当地配给学生各种药品,让其利用自己的微型实验器械在空余时间内甚至在家中进行微型实验,增强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利用微型化学实验提高学生节约意识,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微型化学实验是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与探索,达到以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尽可能多的实验信息,具有实验药品用量少、反应产物少的突出优点。因此可以提高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同时,微型化学实验试剂用量少、仪器微型化,反应时产生的废气、废液、废弃物质的量就少,而且尾气、废液等吸收和处理也较容易。因此,微型化学实验可大大降低实验时燃烧、爆炸、中毒的危险,大大地减少了化学实验对整个周围环境的污染,既确保人身和实验的安全,而且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各种条件,积极推进化学实验的微型化,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摘要:论文分析了微型化学实验的特点和优点, 在此基础上, 结合笔者自身的化学教学经验, 通过微型实验探究调动学生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实验习惯和环保意识,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微型化学实验,科学素养,绿色化学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苗深花.高师化学实验设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2004, 3-4.
[3]李广洲, 陆真.化学教学论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第二版) .
[4]袁华, 吴莉, 邓惠文, 等.有机化学实验中的绿色化学教育[J].科技创新报, 2008, (16) :211.
[5]陈晨.高师开展微型化学绿色化学实验的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1, (89) .
中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篇9
1. 科学素养的内涵
我国专家一般把科学素养分成四个方面来阐述:一是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二是科学能力;三是科学观;四是科学品质。体现在《化学课程标准》里即是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1 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2.1.1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从各个学校师资队伍来看:骨干教师主要集中在30—50岁之间, 教龄一般在6—30年之间, 虽然大部分人都是本科及以上学历, 但是这部分教师也是应试制度下产生的, 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其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一些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忽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但是教师不是要培养科学知识的记忆者, 而是要培养能根据现有科学知识产生个人决策的学生, 这个个人决策可能是遵循现有的正确科学知识, 也可能是对现有科学知识提出质疑, 甚至是推翻现有科学中的错误而重新建立起新的科学知识体系。要达到这个目标, 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 以人为本,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组织教学活动。
2.1.2 教师应努力学习全面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能力, 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教师的科学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引导者、指导者, 就必须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教师要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我认为应该从两方面进行努力。
2.1.2. 1 掌握全面的科学知识。
掌握科学知识是提高科学素养的基础。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化学高中新教材以资料卡、拓展视野、化学史话等内容呈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不仅在教材里, 而且有课外书刊、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科学知识。要利用好这些科学素材, 教师应研究STSE教育,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关注当前科学研究成果, 缩短科学、科学家和我们的距离, 重视化学史的学习, 经常阅读学术杂志, 提高科研能力。
2.1.2. 2 培养适于化学教学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包括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新科学知识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教师应提高自己的科学能力。那么, 教师如何提高化学教学的科学能力呢?我认为, 首先, 教师应该具有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其次应该具有创新意识, 一定的科学创造力, 以及勇于质疑科学的精神。
2.2 以探究性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课程中的探究学习, 往往是让学生在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 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自己探究并得出结论。当然, 化学课程探究学习活动主要是在化学探究实验中完成的, 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对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的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分析, 对社区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事件的调查研究来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师应该利用好每一个化学实验, 不仅要重视实验的探究过程, 而且应重视实验结果的分析。
总之, 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方式是科学探究,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 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3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3.1 STSE教育的产生。
STSE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科学 (Science) 、技术 (Technology) 、社会 (Society) 、环境 (Environment)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关系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如能源危机问题、环境问题、核问题、基因工程研究问题等。但是由于科学在公众的思维中就约等于真理, 科学技术在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占有统治地位,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我需要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能够参与涉及科学技术和实施的公民, 使他们能给决策者提供新的信息和科学的分析, 这样在全世界就兴起了STSE研究, 后来因为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就延伸出STSE研究。要培养有科学决策的公众, 主要是依靠教育, 所以世界各国就掀起了STSE教育的热潮。
2.3.2 重视STSE教育,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STSE教育的产生, 不难看出STSE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在国外, 已经出现了一批改革较成功的STSE课程, 在中国, STSE教育思想也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并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设置了“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这两个与STSE教育直接相关的选修课程模块, 而且在其他模块中也更加关注STSE教育, 可见STSE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师应更多地关注STSE教育。
2.3.3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来自生活, 化学来自社会, 化学服务于生活, 化学服务于社会;STSE教育关注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环境等热点问题, 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2.3.3. 1 在知识与技能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
通过对化学新教材的分析, 我认为在新教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渗透STSE教育: (1) 与生产、生活相关并且被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以化学必修1为例:讲物质的分散体系时加入医学上胶体的应用;讲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时加入漂白剂的制取和危害, 变色眼镜的变色原理, 人工降雨材料Ag I, 氟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2) 与社会发展有重大关系的化学知识。例如:能源紧缺问题, 太阳能、氢能、风能、沼气能的开发和利用, 温室效应, 含硫、含氮化合物的环境污染问题, 等等。 (3) 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例如三聚氰胺, 色素, 防腐剂, 克隆技术, 核武器, 火箭燃料, 等等。 (4) 化学发展的成就与前沿问题。例如, 关于载人飞船的化学知识,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科学成果, 等等。
2.3.3. 2 在过程与方法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
让学生体会探究过程与掌握方法, 尤其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 只有学生在情感、行为、认知三方面的积极参与, 才能体验过程与方法, 提高科学素养。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我认为最好做到从生活中选题, 关注社会热点, 关注科学前沿动态, 即在过程与方法中渗透STSE教育。我以高中阶段使学生体会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学习为例, 结合实践经验渗透STSE教育,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中渗透STSE教育。
STSE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以及这几方面的对政治、经济、文化、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它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正确科学决策的公民, 所以渗透STSE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判断力和科学决策能力;从环境教育来讲,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培养学生追求自然—人类—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和谐与统一的思想, 增强学生个体对社会环境的责任感;因为STSE的综合性,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观;通过化学史中科学家的研究介绍还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实事求是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中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篇10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化学学科教育提到了“不可替代”的高度,笔者认为这是由化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化学是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合成的科学,它与社会、环境、生活息息相关。就化学知识来看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既是模糊的又是精确的;就化学的学习过程来看,它既是叙述的又是推理的,既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又是由相关理论指导的,所以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过程,既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的变化,也影响着学生对科学的态度和情感的变化。化学学科鲜明的学科特点,为化学教师在学科教育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化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化学学科不可代替的独特功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在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以化学学科思想为灵魂,进行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化学学科思想与化学学科教育
1. 化学学科思想是化学学科教育的灵魂
化学学科知识、化学学科能力、化学学科思想构成了化学学科体系,其中化学学科思想是灵魂。化学学科思想是人们在认识化学的活动中运用科学方法的思想意识,是对化学本质、特征及价值的基本认识。它虽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但它是从具体化学知识中提炼形成的,它体现了化学的本质和价值。化学的许多内容都可在化学学科思想的框架下得以解释,同时化学学科思想引导着化学的发展和完善,是指导人们去发现新物质、新规律的最锋利武器。就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来看,化学学科思想为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向和目标,它能使学生把握住学习化学的关键,也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的本质提供了优化的途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也必须把化学学科思想作为化学教育的灵魂,把化学最精髓、最本质的思想通过精心的设计让学生去领悟,这对学生形成化学学科思想、增强认识能力、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无疑是非常有效的。
2. 以化学学科思想为灵魂的课堂教学设计
首先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观,要理解教材知识只是作为一种载体,因此要从所学知识身上读出其三方面的含义。
(1)所学知识承载着其他知识。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要使该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有机地进行联系,使知识结构化,体现出知识的逻辑化。
(2)所学知识承载着它的产生及发展的信息,使学习过程总体上与知识的产生过程相似,使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以体验,体现出知识的伦理性和人文价值。
(3)所学知识承载相关的化学学科的思想和观点,向学生传递一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使学生感悟到学习化学的方法,体现知识的方法性和思想性。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将化学知识上升为化学学科思想。所谓将化学知识上升为化学学科思想,就是要读出决定所学知识的本质的因素,即一些化学规律、化学观点、化学思想等。如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这节知识内容中,教师要理解并读出能量守恒及转化、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是决定这块知识基本的化学思想和观点。以化学学科思想作为灵魂设计教学,就是把上面的过程反转过来,通过教师的情境创设,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在上述化学学科思想的框架下,组织学生开展分析、推导、实验验证、归纳等学习过程。
三、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说明
现以苏教版《化学1》专题3“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为例,谈谈如何实施以化学学科思想为灵魂,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本节教材主要是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铁铜的物理性质、铁铜的化学性质、铁三角及Fe3+的检验、铁铜化合物的应用。
1. 教学设计
(1)关于铁铜的物理性质
(1) 让学生以金属的通性、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指导,推测其可能的性质。
(2) 让学生观察实物。
(3) 归纳铁铜的物理性质。
(2)关于铁铜的化学性质
(1) 让学生以金属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作为指导,推测它们可能的化学性质。
(2) 教师展示铁铜分别与酸、非金属(氯气、氧气、硫)、盐、水反应的事实。
(3) 让学生发现铁铜化学性质的差异,以及铁铜分别与不同非金属反应,产物中其化合价的不同。
(4) 指导学生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氧化还原反应的观点,尝试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解释。
(5) 归纳铁铜的化学性质。
(3)铁三角的转化
分别让学生明确,铁三角转化的实质是氧化还原反应,并在氧化还原反应观点的指导下,结合铁化学性质的知识,推测出要实现下列各项转化,所需要的物质应具有的性质。
(1) Fe→Fe2+:需氧化剂,如S、Cu2+等。
(2) Fe→Fe3+:需强氧化剂,如Cl2、Br2等。
(3) Fe2+→Fe3+:需强氧化剂,如H2O2、Cl2等。
(4) Fe3+→Fe2+:需还原剂,如S2-、SO2等。
紧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Fe3+的检验方法,并让学生明确只有Fe3+中加入KSCN溶液才显红色。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对上述推测的结果,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教师选择金属铁和Fe3+的反应作为重点,师生共同进行反应的可行性讨论、验证实验的设计、现象的分析、结论的得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推测金属锌和铜能否使Fe3+还原成Fe2+。
对锌的问题学生会产生以下两种推测:
(1) 锌比铁更容易将Fe3+还原成Fe2+,因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锌排在铁的前面,它具有更强的还原性。
(2) 锌不能将Fe3+还原成Fe2+,而直接将Fe3+还原成为金属铁,因为锌能将Fe2+置换,所以锌不能使Fe3+还原成Fe2+。
根据上面的推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提出锌的量决定了还原产物的猜想。然后设计出将少量锌加入到氯化铁溶液中看是否有固体析出,或溶液的颜色是否变化来判断Fe3+能否可被还原成Fe2+。
对铜的问题,学生会有以下三种想法。
(1) 铜是不活泼的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铁和氢后面,所以不能使Fe3+还原为Fe2+。
(2) 因为铜具有还原性,Fe3+具有氧化性,所以铜一定能使Fe3+转化为Fe2+。
(3) 虽然铜具有还原性,但其还原性比铁弱,所以铜能否使Fe3+转化为Fe2+很难说。
师生综合以上观点,形成用实验进行验证的共识,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在明确了铜能被Fe3+氧化的反应原理后,教师展示印刷电路板的构造,启发学生设计其制造过程。
(4)铁及铜化合物的应用
启发学生从氧化铁的颜色、一些含铁化合物的磁性、Fe3+的强氧化性等对应地找出它们在工业生产及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 分析说明
(1)推测需要有化学学科思想作指导
在探究未知世界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猜想,但不是没有方向没有依据地乱猜,是要有一定化学学科思想作指导的,这种猜想应该是科学的推测。
上面的设计中,在对铁铜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铁元素间的相互转化等知识学习中都强调了学生预先的推测。从整个过程中可看出教师始终把金属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氧化还原反应等一些基本的化学观点和思想,作为指导学生推测的依据。这种设计使学生有效地形成并巩固了一些化学学科思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验是检验探究是否正确的标准
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产生的直接源泉,是检验化学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也是提高化学科学认识能力,促进化学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既强调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启思维,从理论上对铁、铜的性质进行探究,同时又非常重视让学生自行推测,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如铁转化中所选物质到底能否发生,铁、锌、铜与Fe3+到底可否发生反应等),充分体现了化学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了化学学科学习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基本思想,有效提高了学生运用实验方法认识化学的思想意识。
(3)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是化学的基本思想,铁、铜性质的差异以及Fe、Fe2+、Fe3+性质的不同都是它们内部结构的不同引起,另外当学生掌握了物质性质后,都很注重将其原理推广应用,如利用Fe3+的检验方法应用于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根据铜与Fe3+的反应原理设计印刷电路板的制造方法、铁和铜化合物的性质与其应用的对应等,都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思想,使学生学会把握住学习关键,同时对化学本质、价值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使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4)从已知的知识中发现新规律
从化学科学的发展史来看,不少重大的发明和创造都是在对已有知识进行再认识后获得的,像门捷列夫就是对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元素性质进行仔细研究后,探索出了二者的关系,得出了“元素的性质随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重要规律,所以这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和思想,如在展示了金属铁分别与氯气、氧气、硫的反应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氧化还原反应和结构决定性质等化学学科思想的框架下,尝试对其进行解释,最终让学生归纳出“铁与强氧化剂反应显高价,与弱氯化剂反应显低价”的理论性规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化学学科思想还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如整体性、联系性、微观与宏观、量变与质变、守恒、动态等思想,在本节内容中,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笔者的能力,认为本节课主要体现的就是上述思想。
中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篇11
【关键词】初中化学;科学素养;培养
化学科学素养是指人认识和处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抽象与化学相关的事物本质的悟性和潜能,是化学观念、化学知识、化学技能、化学思维、化学思想、化学能力等的和谐统一。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此,笔者在新课程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谈谈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一、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还能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的改善教与学。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紧密相联,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创设问题情境,更让学生喜欢化学。如利用问题探究来设置情境,可以展开科学探究、讨论、理解以及问题解决等的活动也是化学教学设置情境的有效方法之一。
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后,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重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角色要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等,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单纯的接受式到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凸现,都应在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中体现。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探究的过程、讨论的组织,练习训练的难度和量等等都应围绕两个方式的改变进行。
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探究正是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变化本质、探求知识内涵。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不仅要利用好已有的探究环节,还要充分挖掘问题情境,自行设计形式多样的问题情景,尽可能地将科学探究渗透在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知识点上,并及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求真知,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课本上提及的实验、探究、讨论的条理分析,还要积极为学生设计更为生动有趣的探究实验,以便将理性的、难于理解的知识感性化、直观化。如在引导学生认识软水、硬水这一知识点时,为了现象明显,在肥皂水中滴入少许发泡剂(如甘油等),然后再分别滴入蒸馏水和学生自制的硬水中,震荡,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并且在硬水中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下层清澈而上层为絮状物。由此学生自然地接受了“衣服在硬水中用肥皂洗过后为什么发僵”的原因。
通过一次次的实验探究,学生掌握了新知、提升了理解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论证、对比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在一次次的实验探究中,学生将感性的认识提升到理性的认识,将模糊的知识梳理为清晰的知识框架,达到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的教学目的;在一次次的实验探究中,寓化学知识于现象中、寓化学技能于操作中、寓化学思维和化学思想于探讨交流中,寓教于乐,其乐融融。
三、教给学生科学方法,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意识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通过采用以下程序来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①搜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观察实验,条件控制,测定记录。②分析、研究有关资料、文献,数据的处理(表格化、方程化和图线化)。③得出规律性结论,科学抽象,发现规律,模型化,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通过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方法,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意识。在对初中学生的化学教学时,我们的教育最起码应做到:一个受过中学化学教育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时,不要求他们能说出说清问题的原因,但应具有知道这是化学现象的化学科学意识。要促进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意识,最主要的手段应该是让学生参与实践,让他们能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自己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化学问题,例如,如今的环保问题,让学生形成化学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观点。
四、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化学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比较熟悉的实验技能,在实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选择演示实验时,应以突出教学重、难点为前提,以符合直观、简单、安全、可靠为基本条件,以规范操作为保障,以帮助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及获取化学知识为目的,如在利用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分析揭示原子这一概念之前,如果演示一下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有利于学生以直观事实为依据分析问题,从而形成原子这一概念。在演示实验观察过程中,应以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为主。一是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性,弄清“看什么”,而后再观察,以免学生把化学实验当作“好玩儿”,克服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盲目性;二是指导学生既全面观察,同时又要分清主次。如镁带燃烧,要让学生既观察镁带燃烧发生的强光,同时主要要求学生观察生成物的颜色,以便为后面化学变化这一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最后,在可能的情况下,调动多种感观观察,更重要的是将观察与思维联系起来。
(2)学生实验和简单实验设计及实验习题是学生实验技能形成很好的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那么,学生实验必须以化学基础知识为基础,因此,应尽可能随教学进度拟好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简单实验设计及实验习题要求更高,但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设计方案或解题途径应尽可能让学生拓宽思路,寻找多渠道解决途径,再引导学生从环保、经济等多角度考虑,从而选择最佳方案或途径,这方面的训练可以在一个阶段的知识或化学实验结束之后进行,同时难度要适中。如学完氧气的有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总结鉴别氧气的方法,学生可以列出发下方法:①带火星的木条;②燃着木条;③点燃的硫等。此时,可引导学生分析:方法③不用,因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污染空气,对人体有害。①②理论上都可以,但方法①比②更简单、方便,因此,方法①为最佳方法。可以提醒学生,如果同时鉴别几种气体,通常用方法②。
(3)学生实验要规范化。对学生操作不正确,应给予及时纠正,以防止学生形成错误操作习惯。因此,对学生的规范操作必须严格要求。特别学生学习实验基本操作时,应鼓励学生按规范操作多练几次,相互监督,相互纠错,而且教师还要善于分析学生发生错误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篇12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参与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它能生发学习激情, 并能激发积极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因此,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1. 设计趣味实验, 激发学习兴趣。
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 首先要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时要依次作为突破口, 创设化学学习的氛围,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引发学化学的兴趣。化学趣味实验能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2. 理论联系实际, 诱发学习兴趣。
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 现代化学生正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能源、农业、环保、医疗、交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化学在人类生活和新科技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化学教学要挖掘教学内容与材料、能源、环保、生命、农业等科学的联系, 时时补充我们生活中与化学联系紧密的事实。
3. 揭示化学之美, 巩固学习兴趣。
寓美于教, 以化学所固有的和谐去感染学生, 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 使学生保持对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 (即使是理智的) 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 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 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 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激学生, 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在化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 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 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 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理育情、以情育情。
1. 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 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 在化学教学中, 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 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 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 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 触“景”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2. 以知育情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 起阻碍抑制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 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 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 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 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 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 提高教学艺术, 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在化学教学中, 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 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 做到深入浅出, 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 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 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
3. 以理育情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化学过程中, 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 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 化学比其他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 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 做到有理、有据, 以理育情。
4. 以情育情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为此, 首先, 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其次, 在课堂上, 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 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 凝聚对学生的期望。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使学生掌握参与的本领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参与的本领。
1. 指导学生阅读。
不会阅读, 就不善于思考, 就不能顺利地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指导学生的阅读要做到:阅读前, 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中, 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 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给学生一个“非看书不可, 看书非钻研不可”的学习方法。
2. 启发学生思考。
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 甚至大胆地去猜想。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 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3. 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 在教学中, 鼓励学生间争论, 可使学生从中相互启迪, 提高记忆的深刻性, 让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 相互补充, 得出结论。
4. 引导学生总结。
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 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 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
5. 鼓励学生讲解。
【中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推荐阅读: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06-03
中学生科学素养01-05
中学生的信息素养05-12
中学生物理素养的培养08-22
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11-17
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11-23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10-19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11-28
试论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