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

2024-09-24

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共12篇)

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趣味性,形式

作业是反馈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增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新课程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之间的融合, 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增强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同时,作业是教学的延伸环节,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语文素养的平台,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堂教学实践的延续, 是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的有效途径。

一、语文作业的设计要符合趣味性

作业是语 文学习不 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小学语文活动的重要环节, 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构成 了完整的 小学语文教学体系。教师应通过作业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 ,在生活中学,不断丰富知识 ,提高能力。所以,低年级语文作业的设计应符合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和可玩耍的要求,增加每一项活动的目的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 ,符合学生好奇、好动、形象思 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小学语文作业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设计和布置作业时, 应该在作业内容和形式方面多做尝试, 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二、语文作业的几种设计形式

1. 读写结合。语文教师应拓展学生的阅读渠道及阅读量,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或凭借教材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在读中学写,读写结合。学完课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续写。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2. 剪贴结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语言 ,积累语言,增强语文知识。笔者鼓励学生自己制作拼音卡片和生字卡片,从报纸、杂志、商品包装等物件上,剪下自己认识的字,办“剪贴识字小报”,从商店和门牌号上识字,在看电视、动画片和电脑的过程中识字。剪贴结合的作业形式,能够让学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天地中学会识字。

3. 玩写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游戏 ,在游戏后将自己的活动经历写下来。如,举行跳绳、跳皮筋、拔河、滚铁环、游书店等学生喜欢的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玩中写,写中玩,玩写结合。

4. 画一画。教师可鼓励 学生依据对课文的理解及想象绘画, 使枯燥的读书和讲解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完课文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 以形象的直观性促进理解的准确性。

5. 演一演 。 喜欢表现是学生的特点 。 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 将教材内 容改编成 戏剧,让学生更直接地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联系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及创造能力。

6. 做一做。在实践中让学生体 验 , 鼓励学生 担当小老师 、小记者 和小播音 员等角色,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加种花、手工制作、养小动物、干家务和买学习用具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教师鼓励学生给母亲 洗脚、洗袜 子 ,用自己的实 际行动减 轻家长的 负担,感受父母的艰辛。

7. 说 一说 。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见闻和经历, 用稚嫩的语言表达出来,增加学生主动发言的胆量,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增强。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因此,作业的设计也应讲究趣味性,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让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融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因而,教师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

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 篇2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陈本勇

摘 要:新世纪的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要求,语文教学既让全体高中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也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敢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真正发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自主;培养;能力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要求,既要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又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这就使得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进行语文教学。

我们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所以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所以,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经过模仿教师传授的“学习方法”后,进行运用,而后进行创新。

如,我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时,就注重传授学生赏析散文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我在多媒体上显示一段文字:“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学生一看就来兴趣了:“这是我们初中学过的文章!”“这是朱自清写的嘛!”“今天怎么来学这段呢?不是学习《荷塘月色》吗?”……你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都来了吗!我问道:“你们既然学过这篇文章,那么该怎样赏析这优美的文段呢?”学生开始在下面议论起来,但是脸上一片茫然。

我又展示了一张幻灯片:“这是一幅绚烂而迷人的春花图,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想象的手法,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春花的各种情态,并且赋予春花以人的情感,显得特别可爱,仿佛让我们置身于美丽的花丛中。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及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我让学生朗读一遍。我问道:“这段赏析文字包含了哪些信息?”学生便在下面讨论归纳:一是给画面拟定一个优美的名字;二是从修辞手法入手,并阐述修辞手法的妙用;(www.fwsIr.com)三是从表现手法着眼,用优美的文字描述自己的感受;四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在黑板上书写着他们的思想结晶。我还补充出自己的见解:五是文段中运用得很精妙的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叠词等);六是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等;七是写景的角度,如视觉、听觉等;八是文章的结构特点,如并列式、层进式、总分式等;九是文章的语言特点,如清新自然、绚丽华美等。学生一边做着笔记,一边念叨着:“我还不知道这些呢!”“这‘菜’好丰富哟,真过瘾!”赏析散文的方法“出来”了!我便布置学习任务了:请同学们模仿老师的赏析示例和依据黑板上的方法,赏析《荷塘月色》第四段。请同学们争取十分钟完成,然后进行展示。

(才华展示)廖玉祝同学赏析:这是一幅优美的.月色下的荷塘图。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彩的荷花,接着写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与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写作的层次井然,形象精确。从观察的角度看,作者采用由近及远、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来描写月色下的荷塘的静谧美。同时,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由此看出荷叶的飘逸与美好;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荷花那种欲开还羞的姿态和含苞欲放的羞涩,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从而也表现了作者对这月色下的荷塘的礼赞之情,这也正是作者想要寻找的“宁静”!

你瞧瞧:学生的语文模仿、创新能力不差吧!这样长此下去,学生的鉴赏能力会怎样就不言而喻了。

二、提供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敢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写作能力的训练:每周写一个周记(600字以上),每月写一个大作文;并且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必须通过网络给我发一篇作文,发作文的同学一次性加学习分2分。每周我就要用两节课进行作文展示:首先让作者大声朗读完文章,然后让全班同学评议作文的优缺点,其次是我阐述自己的见解,最后让“学生老师”给分数。

比如,以“小人物”为话题的作文,陈红同学的开头一段是:夜深人静,独倚栏楼,望尽天涯路,感慨万千。也许,平凡着,没有峰巅的巍峨,但只要有蓄势待发的种子,埋尽岁月的沃土,也可成为参天大树。也许,平凡着,没有沧海的波澜,但只要有欢滕跳跃的浪花,也可汇为奔流江河。也许,平凡着,没有大鹏的潇洒,但只要有奋斗的羽翼,也可翱翔蓝天。人生便是如此,平凡着,依旧精彩,只要有梦想、拼搏、创造。

学生评议:运用了景物描写,而且改用诗句,给人一种宁静之美,让我们激荡的心境平静了;运用了排比手法,使文章开头很有气势,像一瓶浓烈的二锅头,有味够辣(同学们笑了起来!);语言很优美;能够从写作的事物身上感受到一种昂扬的斗志……同学们在别人的“写”中“说”起来了!真好!

三、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真正发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作用

邓小平同志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陆游诗《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为了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语文学习的奥秘。在教授《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选修)》时,我选取了一个单元的诗歌鉴赏让学生备课、上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争抢着这次难得的实践机会,最后只得在语文课代表处抽签决定。我给上课的学生提出要求:可以模仿我的上课模式,但必须有自己的创新;在上课之前必须将准备的内容与课件拿来与我商讨,纠正不当之处;学生要对上课情况进行点评,评出优秀者,给予奖励(加小组学分5分,物质奖励)。

如,刘雅洁同学(高级1班)在教授李煜《虞美人》一词时,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自己唱歌很好的优势,教会了学生歌唱《虞美人》,既在课堂上让学生背诵了该词,又让学生领略了词能吟唱的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善于利用教材,灵活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真正达到培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他的言论告诉我,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做出不一样的业绩,那是要历经茫然、寂寞、困难、挫折、失败的,但成功终究属于敢于去尝试的勇敢者。

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创新技能;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42-01

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本应充满生气灵性的学生成了教育流水线上出品的统一型号、统一规格的产品,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主体的激活,这就难怪孩子满脑子的问题都不翼而飞,语文课堂成了毫无生气的一潭死水。要切实扭转这种现象,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把“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落到实处,唯一的途径就是放开手脚,把课改的步子迈得更大些,而不仅仅是形式上在搞所谓的课改,“骨子”里仍不放心学生,而应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领悟知识、激活思维,积极开创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

1语文创新教学的理念

新课标中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项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举措。在新课标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地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师,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努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触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以及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换言之,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也就是授之以“渔”,而不是给予“鱼”。因此,必须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探究式的互动合作的学习模式。

2中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策略

2.1 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语文教学观念应:由内容分析本位转为重视语感积累。语文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整体感悟绝不等于主题先行,主题先行的方式存在一定问题,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中应处理好演绎和归纳的关系。根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归纳教学优于演绎式教学,我们可以试想:中心意图都明确了,再分析不是浪费时间嘛。

2.2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师的导航,否则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航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导航:(1)意见分歧处点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对有些问题产生分歧,我们不要简单地充当裁判的角色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2)我们提倡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置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于不顾,这样不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必然会削弱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多元化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正确的价值取向上进行理解。(3)朗读课文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时,教师可进行适时的范读以帮助学生正确体会把握文章的情感,以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2.3重视人文特点,增强创新内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注意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学就要通过语言载体,充分挖掘依附其中的人文精神。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材,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他们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4

一.加强知识的综合运用

语文知识包括哪些内容?狭义的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的知识观, 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广义的知识把知识、技能和策略都统一在同一个“知识”概念里了。这分类为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指明了方向。国标本苏教版语文教材非常重视这方面的训练, 在“单元练习”中安排了“学习字词句”这种板块的设计, 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 也锻炼了学生写字、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第二册《练习8》中“学习字词句”, 这是一道看图读拼音、识词、组句的综合练习。首先, 以送动物回家的形式, 不仅增长了学生的动物知识, 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然后, 读拼音识词, 使拼音与字词同时达到巩固, 认识一些动物的名称;最后, 按照动物生活环境与习性, 说出完整的句子。最后一句是在例句上的拓展。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已有经验, 自己说出句子。这是举一反三的迁移过程, 学生必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关心、了解一些动物, 然后才能完成练习。这样, 练习本身就具有拓展性, 让学生展开想象, 创造性地完成作业。

二.加强能力的整体发展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 听、说、读、写既是一种能力, 又是一种手段。它们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第二册《练习5》中“学用字词句”, 这是一道运用形声字构字规律主动识字、学词、学句的综合性训练, 旨在提高学生主动识字、学词学句的能力。第一步:让学生感受转转盘的乐趣。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形旁表义, 声旁表音。然后, 引导学生自己找一组形声字, 用转转盘的方法揭示其构字特点。提醒学生, 要以声旁做基础字, 再通过转转盘, 使其与不同形旁组合成新字。第二步:说出形声字形旁的意义。先说书上的例字:灯与火光有关, 所以用火字旁;盯与眼睛有关, 所以用目字旁……然后说说自己找的形声字形旁的意义。第三步:读儿歌。通过朗读, 领会儿歌的意思, 感受语言的优美, 体会形声字的读音与意义, 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提高学生主动识字、学词学句的能力。

三.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新课程的基本结构———“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非学科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 ;学科课程分为单学科 (如语文) 和综合学科 (如品德与生活) 。显然新课程重视学科间的沟通融合。第二册《练习7》第一个项目是“学习字词句”。这是一项把识字、写字、画画、说话紧密结合起来, 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性练习。首先是看文字图、写字。“瞧, 一幅文字画!你一定能看出是哪几个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看图猜字, 从而使学生自己有所发现, 有所感悟, 并且通过看文字画, 欣赏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的造型美感, 激发爱国情感。进而练习写字, 感受这些字的意义和造型特点。接着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文字画改画成彩色风景画。这既是运用绘画技巧, 画图、着色;又进一步了解字义, 感受字义组合与事物之间的联系, 提高审美情趣。最后通过介绍自己的画, 让学生把有关生字组合成词, 连接成句, 在现实交际中, 自然完成连字成词、连词成句的言语生成过程。

四.加强书本与实践结合

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 篇5

枣阳市实验中学—张晓玲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学生人格品位的方法和途径,这是我们永远的目标。而且,新课程下的语文课改也很重视学生的阅读和积累。因此,我认为,开展名著阅读,让学生走近经典,阅读经典,确是一条很好的“捷径”。以下是我在诱导学生读名著方面的认识和做法。

(一)开展经典文学阅读,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取经典营养。

我们对学生阅读名著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名著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们开展了阅读名著作品活动,提出了“阅读名著,弘扬传统文化”的口号。在方案中我们为学生开列了书目,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采取一系列的指导措施,来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1)引导学生明确阅读名著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中国的文化经典,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明清古典小说、现当代美文等文学作品流传久远,具有开朗恢弘的气象、优雅高尚的情怀,是人文理想的荟萃。阅读这些经典文学,就如同与一个个哲人在对话,学生明确了阅读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形成“内驱力”,就容易以充沛的热情投入其中,品尝大量阅读带来的甜美滋味。

(2)明确目标确定任务。为了克服学生经典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建议,认真制订阅读计划,诸如新课标推荐的篇目或其他的古典名著,还有许多获得“茅盾文学奖”等奖项的当代文学获奖作品,我们及时向学生推荐阅读。学生根据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阅读计划。(3)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为了帮助学生实施并完成预定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常盛的阅读热情,我们也制定了几个规定,要求学生做到:①天天两个“一”——要求学生每天语文课前诵读一首古诗文;交流自己喜欢的一句座右铭或者一篇文学作品;②周周两个“一”——读一篇(部)经典散文或小说,字数必须累计达2.5万字,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

(二)教学中多方寻求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们想尽各种办法来调动学生阅读经典的积极性。

(1)以读导读。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把名著阅读内容引入课内。在教学中,我们会不失时机地将经典名著引入课堂之中,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名著。

例如讲授《荒岛余生》时,学生了解鲁滨孙被陷荒岛之初那种绝望而又尽力寻求希望的矛盾心情后,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他为什么会陷身荒岛?”“他如何度过28年的荒岛生活?”因为对鲁滨孙的命运极其关切,学生掀起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热潮,由此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2)以写引读。例如学习《杨修之死》,引出对曹操这一人物的鉴赏。课后让学生结合对《三国演义》的了解,写一篇《我心目中的曹操》,学生主动参与,热情高涨,加深了对名著内容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先结合授课内容布置题目,诸如“我看杨修的死”、“从《朝花夕拾》中你看到了鲁迅怎样的童年”、“读了陶渊明的诗文,你对他的生活态度有何看法?”等。要解答这些问题,势必需要学生去阅读整部文学作品,这样就提高了阅读热情。

(3)以动诱读。我们经常举行经典知识竞赛等活动,平时在语文知识检测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文学名著方面的题目。在讲授《隆中对》时,请精通《三国演义》的同学谈有关诸葛亮的经历,我班的刘森同学将熟谙的诸葛亮讲述得神采飞扬,深刻又有自己独特的见地,而且把《三国志》里的诸葛亮的情况也作了精彩的解读。他以自己广博的知识赢得了全体同学的热烈掌声和无比羡慕,这样也激发了其他同学阅读经典的积极性。

(4)以效促读。以展示阅读成果来强化阅读兴趣。在平时的随笔写作中,我们要求学生多写些经典阅读心得、评论文章。我们把一些写得深刻的文章进行讲评展览,学生在展示作品时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样强化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也推动了整个班级的阅读热情。

(三)认真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各种方法,力求经典阅读“课内开花,课外结果”。

现在许多学生的阅读经典作品还仅停留在“看书”的层次,用眼睛来“消遣”书本的内容。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以课文为蓝本,通过对不同类型课文的阅读方法的分析,抛砖引玉,教会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一些传诵已久的经典作品,我们就不惜时间指导学生如何精读作品,体味作品的文化意蕴,引导学生着眼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味。

①品味作品的语言美。语文课堂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获得美的渲染和语感的培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绵绵无期的“愁绪”;“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历史典故巧妙表达人生志向„„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略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

②领悟作品的形象美。语文教材聚集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在他们的身上可窥见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剖析人物性格,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正确感知作品的形象美。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她的故事有着浓浓的中国情调。教师可以顺着课文的脉络,深入分析木兰身上的熠熠光辉,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

③感受作品的情感美。语文课程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课文中闪耀着人文的光辉。《沁园春·雪》展示壮美河山,挥洒壮志豪情„„这些或朴实或激情或沉重的文字,以一种感人肺腑的美,涤荡着人的心灵。引导学生诠释作品中的情感,正是陶冶情操的实践。

④体验阅读的个性美。新课标中提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教学《羚羊木雕》,我们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女儿既然把价值不菲的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她该不该要回来?” 一石激起千尺浪,学生立刻就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课堂上立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种让学生根据课文进行切己的体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 篇6

由于对语文的酷爱,我由一名数学教师,改行成为一名语文教师,从此以后,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追求。寒来暑往,钻研教材,借助网络媒介学习,了解学生,背教材,背学生。倾注了我满腔的热忱,一届届刚开始牙牙学语的孩子,从我的身边走过升入初中,一晃就是二十几年。

一路走来。有艰辛,有泪水,但是快乐与成功也常伴与我。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当好孩子们的第二任父母,工作中我与孩子们一同学习成长,与孩子们一起共享学习快乐与成功。这种快乐是金钱买不到的幸福。探讨知识技能,畅谈远大梦想,引导孩子们自主探究学习知识,感受人文熏陶,在孩子幼小的心理深处播下了童梦、文学梦、科学梦,憧憬未来,走向成功。

下面浅谈我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领会语文的文化意蕴。

一、自主探究 独特体验

在信息化时代,多种媒介方式使学生了解到了很多课内与课外的知识。要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自主探究学习,引领独特体验,让他们自己走进语文大门,与众不同地表现自己。

1.在字词、句子教学中,让孩子们参与进来,知道一字值千金,连缀成语句的道理。首先要写一手美妙的好字形;记住朴素华丽的词语;说一口流利优美的语句。尤其让他们课前课后,随时随地背一背古诗辞,现代诗词,简单的诗经,喜欢的片段。一定不能失掉学生七八九岁黄金的记忆期。

2. 在一年级基础教学时,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教学生掌握拼音。在打好拼音基础的同时,就潜移默化的引领孩子们尝试用字典解决不认识的汉字和词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以后的解决熟读课文,理解文本,扫除了障碍。课堂上孩子们书声琅琅,争奇好胜。

3.以课堂为主渠道,传道、授业、解惑。科学引领学生参与语文学习。在讲授新课时,提示学生提前预习,在课前我精心把需要的本课字词,根据字、形、意、特点,组合、拆分、设计成配有颜色卡通图案的“特色字词卡”。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和快速记忆字词。通过课堂教学,有针对性的面向全体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根结教学设计各环节及时了解学情。问:有不明白的问题标记在课本上,先同座解决问题,针对学生解决不用了的问题,再板书,单独解决。对于难记忆的字、词及时指导间架结构,字组成词,用词说一句话。这环节上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动作的灵活性,再深入进行口头训练。让学生自主、识字说话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欣赏品读 感悟意蕴

1.阅读教学

“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学生阅读的重要性。“读”有多种形式。从学习过程来讲,读可分为:初读、熟读、精读三个阶段,从形式来讲,有朗读、轮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引导学生形式多样地读。

要理解一篇文章,主要通过“读”“品”“欣赏”读出作者创作意图,思想情怀、文化意蕴、人文精神。所以正如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讲《李大钊》一课时,我引领学生读李大钊在刑场的情景,头发乱蓬蓬的,没戴眼镜,“三次”回头看亲人的情景,他不是没有亲情,他为了民族幸福,为了自己高尚的信念,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爱国情。所以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采用朗读竞赛、感情渲染、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读出这种爱国情。并解决阅读中出现的不了解问题,真正引领学生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主人。

2.品味诗文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言情,故诗凝练,魅力无穷。反复诵读,咬文嚼字,学习作者用词得当,体验作者对语言的锤炼,用词优美,准确规范。图文并茂、诗画结合、给诗配画、配音朗读、体验意境与意蕴,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学梦,激起他们对古诗文的热爱与传承。

田园诗是中国诗歌中的一朵奇葩。贴近孩子的生活,课前课中课下,你就会听到孩子们诵读声音,“看山头吐月,天空皎洁,俯天地,呼晨昏,山光山色,烟云四起”,“给我清风与明月,给我晴日与碧空……”

三、积累素材 即兴说写

读是指学生说写最佳途径。在读懂课文的瞬间,让学生仿写、改写、续写、联想。反复背诵,进行说写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是克服语言困乏最优化的方法。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到黑板上,在笔记本上写:写他人的外貌、写母亲忙碌的身影、写老师对学生的抚育、写春雨、写冰雪、写理想篇,词句片断。写完内容后,针对黑板上写的、笔记上写的、读、修改,句子是否通顺,是否形象得体。修辞是否正确,比较谁的词语最精彩, 有特色,没有病句。师生互动,互补学习,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学到了写作方法,还愁没有素材吗?

课外阅读的积累也很重要,不讲形式,扎扎实实的,快乐地,开放式的带着与阅读课文有关的问题,动手收集资料。因为对知识渴求,他们会查阅很多资料。

为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建立班级图书角。每天下午抽一节自习课,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边读边注意积累,读完后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段落念给大家听。

放学回家,要求家长配合鼓励学生读课外读物,找与阅读课有关的资料,边读边作笔记,抽一定时间把在课外积累下的资料,念给大家听,教育学生懂得为自我表达而读,为与人交流而读。

逐渐让他们喜欢读书,同时引导学生即兴写作,把他们的所见所闻,自己喜欢做的游戏,等等素材鼓励他们写成日记,周记。一名同学去乡村姥姥家过星期天时,写到:牧童短笛,山水情深,呆到九月九,再来会故居。还有一名学生写到:晨光映宿梭,田野有歌声,我扶门外望,农民育苗忙。我让学生给这两首诗加上标题《故居》《春耕》。

在学习《诗海拾贝》一单元后,把古诗和现代诗相比较,引导他们写学到了什么?他们写到:“太阳象征光明、白桦象征高洁、荷叶一尘不染、田园风光清新、悠闲朴实无华。”一名学生去卧龙潭游玩时写到:几十步就有一个泉眼,泉水从泉眼往外流,泉眼旁边都是硕大的石头,泉水从石头上往外流,形成了一个小瀑布,时而溅起白色的小水花,我们用手接着水花,抚摸着泉水,真是:“太阳松间照,泉水石上流”,让人们领略了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

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7

语文教育由于面临考试这个功利目的, 不免大大影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 或者探索未知的欲望。因此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是要改变这种功利的阅读目的, 扩大学生阅读的自由度。

我们知道, 语文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积累十分重要, 如果没有言语材料的积累, 没有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的累积是难以想象的。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诵读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 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朗读吟诵的习惯非常重要, 因为朗读是凭借声音语调领会作者思想情感的阅读方法, 是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 把单纯的视觉作用转化为各种感觉的综合作用, 从而加强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与掌握。朗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 而且可以激活思维, 引起联想, 培养语感, 陶冶情操。

因此, 读应该贯穿语文课堂教学始终, 教师范读, 学生个读, 学生齐读, 分角色朗读, 这些都是常见的朗读训练方式, 另外要注意纠正那些不正确的朗读方法, 常见的有唱读、念经式、演戏式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教材特点, 发挥各种朗读形式的重要作用, 合理运用, 并加强指导。不是只有学生的读, 还要有教师的读前指导、要求, 做到不是盲目读。教师可以设置问题针对具体篇章, 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另外, 针对一些文质兼美的要求精读的文章, 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清朝人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 则与我为化, 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吟诵, 是指根据文章需要和自己的需要, 有意拖长腔调, 夸张抑扬, 讲究节奏韵律的一种精读方法。吟诵是增强语感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叶圣陶在《精读指导举隅》中说:“吟诵的时候, 对于探究所得的, 不仅理智的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 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在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吟诵能力, 在课堂上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吟诵文章的精彩部分, 并养成习惯。培养学生的吟诵习惯对于语言积累的意义不容小觑。

二.广泛阅读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作品, 包括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体, 在阅读活动中, 我们可以积累言语材料、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清代唐彪总结读书经验时说:“阅读必宜博, 经史与古文时文, 不多阅则学习肤浅, 胸中不富。”清代王筠主张读书要“取其多”, 即是说阅读面要广。吕淑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 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也强调指出:为养成阅读习惯, 为充实自己的生活, 都非多读不可。可见大量阅读的重要。

高中新课程标准关于颂读篇目和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议, 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 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因此, 引导教师抛弃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的教学方法, 改革并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旨在用规定课外阅读总量的办法, 引起对课外阅读的重视, 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以较大的阅读量来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读书方法, 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阅读目的以及自我需要, 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提高阅读效率。在当今时代, 尤其要注意速读能力的培养, 快速高效获取有用信息。广泛阅读, 扩大学生视野, 可以丰富其感知对象, 厚积才能薄发。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写读书笔记, 既积累语言, 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应结合教学内容, 适时引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鲜阅读内容, 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 以弥补现行教材的某种不足, 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应该而且必须是:培养青少年的阅读兴趣, 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阅读是一种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 没有阅读主体强烈持久的兴趣作依托, 势必流于应付、点缀或猎奇。给学生选择读物的自由, 给学生阅读的自由, 只有学生自己才最了解自己喜欢阅读什么内容的文章, 这就决定了教师要把阅读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在网络时代, 信息接收者有启动筛选信息的自由, 语文教学, 同样要给学生这种自由, 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面对言语信息时, 不是被动接受, 而是主动创造, 这就决定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地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柳斌同志在《21世纪中小学语文教育座谈会》上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 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实现。”教师不应越俎代庖, 用自己的认识去代替学生, 而是作为组织者和引领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习惯, 现代信息以网状辐射的结构突破了传统信息的线性传输方式, 实现了信息传输路径的革命, 也引发了人类学习的革命。利用网络, 你所要了解的信息瞬间就出现在你的屏幕上;输入一个关键词语, 搜索引擎马上帮你找出一大堆相关的信息。因此, 在网络时代, 教师要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习惯, 以弥补生活表象、艺术表象等积累不足的缺陷。

扩大课外阅读, 在读中积累语言, 积累生活表象、情感经验。巴金先生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 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 (转引自吕学洲《说背诵》《语文学习》)

三.开放语文课堂

根据高中新课程标准, 语文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 必修有五册, 选修包括五个系列, 这一课程改革力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普遍提高, 也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而这就依赖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才会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才能去肯定其独到的见解和体验, 也才能换来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

“探究”是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 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学习中,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 在探究能力的形成过程中, 培养质疑问难能力是关键!正如洛克威尔所说:“真知灼见, 首先来自多思善疑。”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启发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在讨论、争论、甚至是辩论中自主解疑, 学会在认识领域自主探究。

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改革机遇, 开放语文课堂, 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学会沟通, 主动参与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 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积累语言, 提高语文素养。

四.多动手、多练笔

对文章中的精彩语句、优美段落, 对出色的标题或有用的事实、数据等, 可以抄在笔记本上, 并且要标明出处、作者, 以便日后查对, 对一些好文章, 可以剪下来分门别类的粘贴起来, 以便读和查对。

此外, 还要鼓励学生多练笔, 读到好的文章著作后写读后感, 给报刊杂志投稿, 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语言、积累语言。

摘要:语文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如果语文教育只为了预备考试这个功利目的, 就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要提倡自悟, 重视言语材料、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的积累, 培养学生积累的习惯,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关键词:语言积累,超越功利,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语文教学情境论》, 韦志成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8

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看, 读写结合是以阅读为基础, 然后仿效一定的原型而引起与之类似行为模式的一种心理活动, 它是感知在行为上的直接反映。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 读写结合是小学生写作的基本规律。小学生的习作训练是一个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 照着范文仿写, 仿中练功, 仿中求异。同时, 读写结合能加速语言从理解向使用的过渡。在儿童掌握句法结构的过程中, 运用必须以理解为基础, 模仿加速了从理解向运用的过渡, 大大缩短了从理解到表达的转化过程。再者, 读写结合有重要的智力价值, 读写结合不仅有利于再造思维的发展, 而且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模仿与创造的关系来说,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 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进行读写结合呢?总的来说就是:读中学写, 以读带写;写时忆读, 以写促读。

“读中学写, 以读带写”就是学生通过阅读, 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积累, 从而在阅读中学会写作。语文课本中的文章, 文质兼美, 语言规范, 适合学生阅读, 要让学生通过多读, 学习丰富的词汇, 体味优美的语段, 从读中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俗话说:“读完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来也会吟。”“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丰富的语言积累能为学生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文质兼美的课文, 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阅读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读, 让学生身临其境, 读出感情。如《我是中国人》、《我们爱祖国》等文章可以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熏陶;《我能行》、《战胜命运的孩子》等文章能使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诚实的孩子》、《美丽的公鸡》等文章使学生知道做人要诚实、不骄傲、有错就改;《我的弟弟小萝卜头》、《摇篮》等文章使学生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应特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白雪公主》、《牛郎织女》等文章可以使学生从中辨出真善美、假恶丑;《壶盖为什么会动》、《走马灯的秘密》、《数星星的孩子》等文章使学生了解了许多科学家的故事, 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认真观察思考, 处处留心皆学问, 寻求成功的秘诀……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 学生的认识逐步提高, 思想逐步深刻, 情感逐步升华, 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情感态度、积极的探索精神、良好的思维能力、科学的学习方式, 这是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

同时, 阅读中要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 做好仿练。阅读教学中, 在指导学生学会字词、理解内容、受到教育的同时, 还要将课文在写作方面的特点, 如构思方法、表现形式、语言技巧等一并教给学生, 使他们获得具体的写作知识, 并趁热打铁, 及时做好仿练。如《落花生》一课, 写作上三个明显特征是:借物喻人, 先写事后讲道理, 全篇主要通过对话表现。学习后, 可及时让学生发现一些有感触的植物、动物或生活中的物品,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分别选择其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特征做仿练, 使之潜移默化, 逐步达到提高写作技巧的目的。

读中学写, 坚持不懈, 日积月累, 学生的写作知识会逐渐丰富起来, 写作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写时忆读, 以写促读”是读写结合的必然。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 诸如怎样写景状物、布局谋篇等, 如果通过回忆课文例子思考, 联系学过的文章, 就能促进阅读, 加深理解。这里强调做好两点:

一是写作时要及时联系阅读, 做好回顾。小学生的写作多是记叙文和应用文, 写作前, 如能注意回忆和联系, 并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启发引导, 能从读过的文章中吸收好经验、好方法。如在布置写景状物前, 可先让学生回顾写景状物的文章特点:如《林海》、《草原》直接描述景物 (岭、林、花、草原) 的美丽, 《风》从侧面写景物 (风) 的猛烈;《珍珠鸟》重点介绍一只鸟, 《鸟的天堂》写了一群鸟;同样是建筑, 写《长城》从“雄伟、气魄”着手, 写《蟋蟀的住宅》从“细微、精致”处着眼;都写蝴蝶和花, 《林海》写蝴蝶是为了衬托花, 《蝴蝶》写花是为了衬托蝴蝶……经常做这样的回顾, 对学生的文章构思和行文表达会有很大帮助。

二是发现问题, 读中解疑。学生写作总会有缺点和不足之处, 这些问题, 有些是不懂, 没有学过, 有些是学习过没有应用好。凡学生习作中出现的疑难, 可以利用课文中的例子来解疑答难:你标点符号不会用, 看看课文是怎么用的;前后照应写不好, 再读《红玫瑰》、《我的心事》, 看看课文是如何前后照应的;材料选择不合适, 今天学的课文《伟大的友谊》就能解决这一难题;学生不懂得细节描写, 明天的阅读教学一起来学习《凡卡》……这样下去, 学生的写作知识会一次次得到补充, 写作技能会一步步提高。

做好读写结合, 还应重视下面两个问题: (1) 要把课内读写和课外读写结合起来, 课内指导课外, 得法于课内, 受益于课外。 (2) 对学生的作品要多鼓励, 使学生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 从而更有兴趣地投入到读写中。

在新教改理念的指引下, 小学语文课堂必将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场所, 而读写教学更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内容, 当读与写的训练活动达到和谐统一、巧妙结合, 就能够真正引领学生攀登上知识的高地、跨越理解的河流。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捷径, 持之以恒, 一定能获得“读写风光无限”的成功喜悦。

摘要:中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已经步入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 如何有效避免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读写教学质量, 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从而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参与读写, 是当前教育有效性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提出应有效立足文本展开想象, 提高学生读写的兴趣;有效立足文本利用语境, 为学生练笔营造氛围。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9

一、提高语文素养的源动力———兴趣

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 激发创造的潜能。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民主的理念、丰富的情感、形象的语言、思辨的哲理、灵动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有了, 就有了学习进步的可能性。有时候, 一则笑话、一句广告词、一联诗句、一段歌曲、几句声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话语, 都能产生惊奇、赞叹的效果。

笔者在上《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的时候, 先在黑板上板书以下三条谜语:1.朱阁枕黄粱。2.金陵地方志。3.碑文 (要求各打一古典文学名著) 。

学生见一上课就猜谜语, 顿时兴趣倍增, 很快进入课堂角色。在老师的诱导点拨下, 聪敏的学生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前一条是《红楼梦》, 后二条都是《石头记》。教师不但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还顺理成章地给学生讲解了《石头记》和《红楼梦》这两个不同名称的来历, 进而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红楼梦》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艺术天地。

二、语文素养的能力储备———广泛开展阅读

语文是博大精深的, 语文的学习材料使整个人类文化, 浩如烟海。庄子《逍遥游》曰:“水之积也不厚, 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好, 根源就在于积淀不丰厚, 苏轼也讲:“厚积才能薄发。”读多了, 见识就广了, 思维也就活跃了, 写作自会有套路了。

直面时代, 聆听风雨, 将全人类的思想和文化精华优化起来为我所用。懂得花木有情, 虫鸟能歌, 让内心世界与外部生活和谐灵动。在通达事理、明辨是非中提高人际关系理解能力, 用思想支配眼睛去观察事物, 去发展好奇天性。用多情兼激情去收获人生感慨, 收获人间真爱。

大量的阅读, 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 思维更敏捷, 思辨能力更突出。让我们用无拘无束的遐想去开拓, 用纵横驰骋的思辨去探究, 用火热的真情去挥洒。

三、语文素养的展现———个性化的才智

社会越文明, 越需要独立思考, 越需要个性, 因为个性既繁荣物质又丰富精神。近几年中高考“话题作文”, 倡导的就是独立思考意义上的悟性创新, 包括立意、文体、选材、结构、语言的全面自悟自得, 目的是希望唤起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要崇尚理性的感悟, 心灵的舒展, 视界的敞亮, 在悟彻人间百态、世间万物中“赞美崇高, 鞭笞丑恶”, 从而用七彩的个性繁荣七彩的语言文学。

在讲授《我与地坛》时, 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拿自己的现状和史铁生比较, 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史铁生年仅二十岁双腿残疾, 而我们不是有健全的体魄吗?史铁生经过痛苦的思索, 终于弄明白了人生的意义, 而我们既然有健康的体魄, 为什么不积极进取、创造辉煌的人生呢?经过这样的比较, 大部分同学被深深触动, 转而思考自己的人生:我的体格比史铁生健壮, 可我的毅力不如史铁生坚强, 我的成就远比不上史铁生, 我真该好好把握自己, 活出生命的精彩来!

平时授课时尽量设计多种语文活动让学生主动说写。如课内的, 感一句名言, 评一首歌曲, 释一首诗词等;课外的如“模拟记者招待会”、“话题辩论赛”, 让思维与表达碰撞出智慧之光。在多尝试、多训练中让学生娴熟得掌握表达技巧, 增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要开放, 尊重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给学生营造和谐而轻松的写作氛围, 展开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让学生在创作激情和“有话要说”的冲动驱使下, 个性化的审美情趣与独立创新的理趣与灵感发生碰撞, 拔动写作动机的心弦, 情不自禁地“我以我手写我心, 我以我心吐真情”。把自我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尽兴地释放出来, 创造就出最令人满意的作品。

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在学习、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 上层次的思想内涵、思辩能力、文化品位更是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语文素养不是象牙塔里的空想, 也不是编造故事的矫情, 更不是缺乏底气的口号。她是真真切切的对社会、对人、对自然的思考与感悟, 是对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情思的升华。

摘要:语文素养是在学习、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 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应, 更是个性化品质的集中表现, 创新能力的源泉。培养较高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的能力目标, 更是一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 篇10

一、充分读书,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 文字优美, 语言堪称典范, 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课文的语言更是绚丽多彩, 韵律节奏感强。每学习一篇课文, 我都要求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感受语言美, 吸收其中的精华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如《可爱的草塘》中“浪花翠绿翠绿的, 绿的发光, 绿的鲜亮, 欢笑着, 翻滚着, 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 近处的成鲜绿色, 远一点的呈翠绿色, 再远一点的呈墨绿色, 一层又一层, 最后连成一片, 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这一段话把草塘写得生动形象, 有声有色, 有静有动, 把草塘的美丽可爱展现出来。因此, 我引导学生分析体会每句话所描写的景物, 感受草塘的美丽, 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 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

二、教会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一)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

首先, 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选编了一本《诵有所得》, 共选入适合学生阅读的古代诗词20首。其中以唐诗为主, 诗文文质优美, 朗朗上口, 适宜背诵。为了方便学生自由背诵, 所有诗词全部注音。

确定了要诵读的篇目, 就要指导学生去学了。在黑板报上, 专门开辟了一个古诗园, 里面的内容每周一更换一次, 并在周二的晨读课前抽出十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做简单的介绍。每节语文课前2分钟小预备时间通过背诵复习背过的1-2首古诗, 这样基本解决了“回生”现象, 使学生熟练背诵。

诗的特点是感情丰富, 语言精炼, 讲究节奏和韵律。所以每指导学生学习一首诗, 我都要先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感情,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但小学阅读只是属于启蒙阶段, 学生缺乏生活经验, 对古诗不可能有深切地体会, 所以我一般先给学生诵读, 让学生模仿, 慢慢积累, 也就会吟会诵了。

古诗文诵读, 其实就是一个语言感受过程, 而语言感受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过程。朱光潜说:“欣赏一首诗便是再造一首诗。”所以, 我还尝试着让学生对感兴趣的诗配以画面, 内容不拘一格, 只要他们能创造出一个想象合情合理的图画即可。另外, 我还试着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画, 评论他人的画, 锻炼他们的思维及表达能力, 鼓励发表独特见解。

(二) 设立“读书笔记”, 积累词语, 丰富词汇

语言学习也同任何学习一样, 是需要以积累为基础的。正如著名学人邓拓所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 有成就的人, 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荀子“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细流, 无以成江海”的论述;南北朝学者刘昼也以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喻此理。无论课上还是课下, 我都很注意与学生说话时的措辞。课上, 理解课文内容或是明确图意时, 我都尽量教学生一些浅显易懂的词语。如在学习《爱爸爸妈妈》一文时, 我教育学生要帮爸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从而学到“力所能及”这一词语;在指导学生观察《小猫种鱼》一文的插图时, 通过让学生观察农民的表情, 从而学到“合不拢嘴”“笑容满面”等词语。有时在学生听课疲劳时, 停下讲课给他们介绍一个成语。另外, 我每周班队会抽出10分钟的时间, 专门教学生两个成语。所学到的这些词语每周整理一次, 记在专门设置的“语言积累本”上。现在, 学生已积累了不少词语, 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灵活运用了。这一做法还大大激起学生积累词汇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三) 推荐精品, 鼓励学生多读多看

让学生阅读最重要的不是要让他们读多少书, 重要的是让他们喜欢上书, 培养读书的兴趣。在开学初, 我给学生讲了几个有趣的故事, 介绍了几位名人的轶事。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告诉他们这些都是我从书中得来的, 从而激发他们的读书欲望。

有了兴趣, 就需要选择一些适合的书籍。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据估计一个最勤奋的读者, 毕其一生所能读完的书出不会超过两千册。因此, 必须严格地挑选书籍, 善于指导青少年怎样去读这些书。”好的书, 特别是名著, 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而形成, 是人类弥足珍贵的财富, 对于人们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素质, 尤其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方面大有裨益。为此, 我专门给学生推荐了一系列适合他们年龄及认知特点的书籍, 如《安徒生童话选》《谁是木偶人》《飞向月亮的火车》《伊索寓言》《唐诗三百首》《成语故事》等。为了方便学生阅读, 班级内建立了图书角, 每天午饭后, 让学生自由在书中游览。两周左右抽出一节课, 让学生畅谈自己读书所得。

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 篇11

【关键词】实践;地方资源;语文素养

G633.3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开展呢?应该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实际,回到学生实践活动中,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儿童构筑自己感兴趣的并为之全身心投入的思维场、情感场,让儿童的翅膀翕然张扬、自由飞翔。

近几年来,我在如何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下面结合“爱我武夷”这一主题浅谈如何利用地方特色资源,走进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想法和收获。

一、利用地方资源,提高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武夷山位于中国福建省北部,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23处、中国4处世界遗产地之一。武夷山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商周时期的“架壑船棺”“虹板橋”、城村汉城遗址、下梅文史古村……又有朱熹、顾野王、黄道周、柳永、李商隐、辛弃疾、陆游等文人墨客留下的笔墨;更有上梅、赤石的革命文化;同时,武夷山碧水丹山、风光奇秀,素有“奇秀甲东南”美称……因此,我们策划了以“爱我武夷”为主题的语文实践学习活动。全班分为五个小组展开活动:第一小组负责寻找名胜,学生可以利用春游、秋游及节假日时间,用照相机拍摄,可以动手绘画,可以上网下载图片,将武夷山的风景名胜展示出来。第二小组负责武夷山古迹探秘,要求学生负责收集武夷山的古迹的图片、文字资料,可上网查寻,也可通过参观、访问等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第三小组负责收集名人轶事,让学生通过走访老人、查找资料、参观“武夷山历代名人馆”等途径了解名人在家乡的活动足迹。第四小组负责了解家乡特产、风味小吃。第五小组负责宾馆酒店、交通情况。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参观、访问、上网、拍照,查找、收集资料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变“要我查”为“我要查”。

二、利用地方资源,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如何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看,让资源共享呢?我让学生在经过上述准备工作之后,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成可汇报的材料,形式不定。可以是文字表达(习作或摘录),可以是图片展示(ppt或图片故事),可以是实物展示,还可以以手抄报的形式(手工版或电子版),但无论何种形式,都要事先写好解说稿。以便展示课上介绍。课前让各小组自办展厅。大家热情高涨,都想把自己课题组的展厅设计的内容丰富、有新意、吸引人,全面生动的把自己的研究收获展示给大家。在展示课上,同学们纷纷拿出了自己的最高水平。他们自信的、积极的、认真的向所有的同学和来听课的老师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娓娓道来,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激情澎湃……通过各小组精彩纷呈的展示汇报,每一位同学对自己的家乡又有了多角度的全新的认识,大家的知识更丰富了,眼界更开阔了,能力提高了。在这个展示的舞台上,每位同学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知识的获取者,既体会着与别人分享成果的成就感受,又享受着欣赏别人研究成果的乐趣。在展示与欣赏中,同学们感受到了家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风景、便利的交通,看到了家乡的变迁和进步,强烈的家乡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过程中更是大大的提高,变“要我说”为“我要说”。

三、运用地方资源,增加学生的积累容量

在武夷山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来此游玩探访,他们当中有朱熹、柳永、李商隐、辛弃疾、陆游、李纲、徐霞客、袁牧等大诗人。诗人们一路游玩,一路探访,一路吟唱,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我们让学生去采撷,去搜集,把它汇编成册,然后进行背诵积累。一首首让人心动的美妙诗篇,为学生展示了武夷山历史上的美丽、富饶和繁华,深深地激发了他们的自豪感。如朱熹的《九曲棹歌》:“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读着这样的诗句,欣赏着如画的美景,怎不叫学生心中自豪?怎不叫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同时,学生的积累容量在这过程中更是大大的提高,变“要我积累”为“我要积累”。

四、运用地方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习作一向是大多数小学生头痛的问题。学生经常因为没有内容可写而着急,或者文章内容纯粹虚构,缺少真情实感,或者模仿他人写作内容写作方法。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做的就是教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把握身边的小事。可是,我想,与其这样还不如帮助学生去创造生活。学生有了经历就会有自己的感受,就会有内容去写,就不会再为写什么而苦恼,自然就会有写作兴趣了。

这次 “爱我武夷”的活动结束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将这次活动的最难忘之处写下来。没想到学生的兴趣还真是高涨。于是,一篇篇优美的参观、游览、演讲的文章和导游稿在学生的笔下流淌:“那水有时像清纯少女,有时像深不可测的幽深急湍,山如画,水如歌,让人心旷神怡,恋恋不舍。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 “最令人难忘是那玉女峰。拔地而起,亭亭玉立,秀丽非凡,宛如妙龄少女伫立溪边。”“溪水那个凉呀,比吸着空调喝着冰激淋还要爽;溪水那个甜呀,就像是喝了蜂蜜一样清清甜甜。”“举目仰望,那瀑布从高空飞落而下,岩石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便飞花碎玉般溅开。远远望去,那溅飞的水花像一朵朵白梅,似微微细雨纷纷扬扬……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面对这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色,孩子们怎能不激情满怀?此时,你还用担心他没有真情实感,无‘米下炊吗?同时,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这过程中更是大大的提高,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12

关键词:提高,初中,语文,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提出的一条基本理念, 语文教师不仅要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这一理念, 而且要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把“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首要任务。因为它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 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目标与要求, 它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中学阶段是有目的的语文学习, 新课标提出了较为具体的目标, 也就是情感的培育、材料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归结起来, 就是吸取和表达两维, 吸取这一方面有语言材料的积累、语文情感的培育、阅读能力的提高等, 而表达则是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等的不断磨砺与形成。吸取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 有表达才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体现, 当然, 将这种表达内化为生命体验和人生的充盈也无不可。而连接吸取与表达两维, 使吸取与表达的两维有目的的、高效率运行的, 正是学生良好的语文心智。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也是一致的, “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会整合是通过“过程与方法”的操作来实现的, 而良好的心智是指导这种操作, 使这种操作和谐高效且独具个性, 使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构建与更新的惟一途径。有人把新课标的师生关系比作一支交响乐队中第一提琴手与整支乐队的关系, 而这位第一提琴手的作用正是引导学生建立与提升语文心智。

“用教材教”教的不是教材, 那么, 教什么?教的是“智慧”, 是“灵气”。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 都有各自不同的最近发展区, 如何认识自我的语文世界和外部的语文世界, 有所选择, 有所扬弃;如何构建自我的语文世界, 由量变到质变, 天人合一, 这就是“智慧”、“灵气”, 也就是语文心智。

良好的语文心智有智力方面的因素, 正如上文所述, 它与语文有关的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内容有关, 而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思维敏捷, 视野开阔, 想象丰富且具有创意是它的具体体现。同时, 良好的语文心智也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 它是与语文有关的兴趣、情感、态度、习惯、意志、个性等。兴趣浓郁持久, 态度积极乐观, 情感饱满适度, 意志坚强可控, 个性和谐统一, 是其具体表现。

良好的语文心智还有认知与元认知两方面的因素, 特别是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元认知理论, 它是“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 是“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 依据认知对象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的“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统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元认知的内容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方面。其实, 每一位学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具有不同的元认知能力, 心理学测试表明, 一般能力与元认知能力是不同的, 从事某项相同的工作, 即便是低能力高元认知能力组的成绩也要超过高能力低元认知能力组。

就以上所述及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认知与元认知因素这些语文心智操作的内容, 笔者认为它们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一是它们的可培育性, 虽然其中有先天的成分, 某些因素可能个人禀赋占有重要地位, 但它们无一不排除后天优化、培育的重要作用;二是它们的整体性, 应该说, 几方面的因素综合在某一具体学生身上发生作用, 决定其在语文活动中知识吸取、能力进步、过程方法的选择导向, 情感价值与世界观的形成;三是它的实践性。因为心智是可操作的, 同时它又是一种能力, 所以重要的是练习, 所有能力的内容都是训练所得而不是仅靠讲解所得的。因而语文课也就有了借助教材而进行个人的构建与培育的支撑,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才能得到落实。

其次, 新课标的观念不一定要依附于新版教材的使用, 当前的语文学习, 无论是平常的语文课堂还是应试, 培育良好的语文心智仍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探究中发现以下一些方面是可以作为的:如对几种思维方式的有意培养, 特别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顿悟思维 (又称灵感思维) 的培养, 而思维的材料中无论是语言还是形象, 都足以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各种思维中又有思维品质的培养, 北师大教授林崇德指出:“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思维的个体差异, 是判断智力层次, 确定一个人智力是正常的、超常的或是低常的主要指标。”因此, 可以通过推理练习来实现思维的敏捷性, 通过迁移练习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通过比较学习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通过设疑练习来发展思维的独创性, 通过设立陷阱的练习来提高思维的批判性。我们把擅长形象思维的人称为有“文艺细胞”, “文艺细胞”也是可以培养的, 就记忆而言, 我们常片面地把善于语言文字记忆的人称为记性好。其实, 至少还有形象记忆、情感记忆等方面的内容, 画家看过的景物、人物可以通过大脑的记忆默画出来, 演员在导演的启发下可以调动情感记忆, 潸然泪下。通过练习, 同样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智力特点、思维特点, 以扬长补短、提升个人的综合语文素养, 这不正是心智操作的成效吗?

就语文考试而言, 对个人思维强度、耐力的估计, 有人能集中精力, 保持高强度、长时间的思维, 而有人的思维却非常容易疲劳, 事后总是用粗心来掩饰这种心力的不足。对分数的正确估计, 阅读测试中从不同角度提问以检查阅读效果, 及时发现错误, 从题目的设置中发现出题者的意图, 以至考卷中先做哪一题、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合理安排思维的张驰, 这些都体现了学生个人在语文心智操作上的才能。

上一篇:传统解剖定位下一篇:上帝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