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经典 传承文明 提高素养

2024-07-27

走近经典 传承文明 提高素养(共3篇)

走近经典 传承文明 提高素养 篇1

走近名人,传承经典作文800字

“一针一线缝宝典,传承名人好经典。”这句话是我从这次的研学活动中总结出来的。

就在不久前,老师带着我们展开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研学之旅。首先,我们坐着大巴来到了沈鸿纪念馆,它位于海宁教育园区中。我们一走进馆中,就看到了沈鸿的雕像,他亲切的笑容永远凝固着。这里展示了对沈鸿的介绍和与他有关的物品。沈鸿虽然只读过四年的书,但他凭着自己对学习的一腔热情和执着精神,排除万难,最后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的机械工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现在,国家为我们创造了优越的学习环境,我们怎能不好好读书,早日回报祖国呢?

走出沈鸿纪念馆,我们来到了东山公园。在这里,整个五年级的同学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爬山活动。陡峭的山路上,绿树成荫,悦耳动听的鸟叫声,此起彼伏。一路上,我们尽管爬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当登上山顶的那一刻,眼前的`美景让同学们忘却了疲劳。习习凉风迎面而来,繁华的城市美景尽收眼底。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河道蜿蜒,一派欣欣向荣。

下了山,品尝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之后,我们便来到了金庸故居。金庸大侠的著作家喻户晓,他不愧是我们袁花人民的骄傲。在金庸故居里,我们有三项活动:射箭、做投石车并进行对战和创造宝典,最有意思的是创造宝典。我们来到故居内,发现桌上放着铅笔和一个袋子,拆开袋子是一针、一线几页有洞的纸。我已经迫不及待了。老师在桌子上演示:先把线和针穿起来,我费力地看着针上的孔,一下没进,二下没进,三下……这怎么就是穿不进啊!干着急也没用,这时,我突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嘴抿了下线一穿就成功了。我们又跟着老师的步骤,一步一步完成了宝典。最后,再贴上“梦想宝典”这几个大字。

这次的研学旅行,让我们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这些影响重大的家乡名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他们光辉灿烂的一笔。他们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走近经典 传承文明 提高素养 篇2

一、呼唤:传统教育的回归

权威的调查数据显示, 中国国民的阅读率在走低, 半数中国人不读书。人们对现代文化过于依恋, 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 甚至不屑一顾, 学生的行为习惯越来越差, 学习兴趣也越来越低。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农村, 每个班都有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 受家庭经济条件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家长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近83.2%的学生除课本以外, 家里没有几本课外书, 缺乏读书的条件与氛围;学生缺乏有效的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 随手乱扔垃圾、不用礼貌用语等现象经常见到;校园“快餐文化”充斥, 漫画、科幻、武侠奇幻小说在学生中广为传阅……当今语文教育、学校教育越来越呼唤一种回归, 一种对传统教育的回归———1998年,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2003年, “古诗文诵读百县计划”正式启动……农村中学的经典诵读热正悄然兴起, 方兴未艾。

经典诵读, 到底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经典诵读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谚语云:“少小时学习如金子上的雕刻, 老大时学习如沙土上的记录”。诵读经典可以使孩子的记忆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可以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吸纳更优秀、更精粹的东西;可以使孩子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全面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事实证明诵读经典, 对学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都会产生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的影响, 是极见功效的人格熏陶教育。

最后我想引用经典诵读的倡导人李振村先生的一句话:“如果我们只看眼前的利益, 那就让孩子拼命做各种练习题吧;如果着眼孩子一生的发展, 那就让孩子们诵读经典吧。”

二、开发:适切的校本课程

当前, “经典诵读”选材面不宽, 多局限于旧学中的启蒙读物;序列不清, 缺乏系统化、序列化, 难以形成校园特色文化。诵读内容不加选择, 不加辨析, 诵读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忽视学生年龄特点。

为此, 扬州市教研室在拟制定“初中经典诵读”的课程蓝本中提出:“ (选入) 经典中能体现对初中生产生道德引领、人格塑造、情怀培养、责任意识形成等积极作用而又不繁难艰深的名篇。经典阅读要融入扬州本土文化, 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关于“初中经典诵读”内容的选读建议:《诗经》、《论语》、《孟子》、《唐诗》、《宋词》、《现当代诗歌》、《现当代散文》等。还特别强调“扬州文化源远流长, 楚汉、唐宋文化史上, 扬州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明清时代‘扬州学派’的发端, 王氏父子、‘扬州八怪’、朱自清、汪曾祺等, 一脉相承, 绵延至今, 是经典诵读课程不可或缺的本土元素。”扬州徐冬梅老师主持的“亲近母语”阅读实验在选材方面就做了有益的尝试, 青少年能从《亲近母语》丛书中接受古今经典美文的熏陶, 《亲近母语》丛书深受各地青少年的喜爱。

三、实施:与语文教学的联系和区别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而经典是文化之母, 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单依靠现行的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是不可能完成时代赋予语文教学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的。

当然, “经典诵读”不同于“课堂教学”, 更不是“课堂教学”衍生品或附庸, “诵读”应避免“课堂化”、“表演化”, “经典诵读”要体现时令或具体情境变化。方法上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教师不必过多讲解, 重在让学生感受和积累;还要通过评价促进“经典诵读”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在实践层面构建“经典诵读”的质量保障系统。可以通过“制作诵读卡, 实行学分制”, 建立“国学经典学习档案袋”, 对学生及时评价, 及时激励。

综上所述, “经典诵读”的开展中面临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为何读———让每一个青少年接受经典诵读教育, 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潜移默化地变化其气质, 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 以维护人性光辉、提升人格品质;这是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追求。二是读什么———读中国古代、近代与现当代的给人们来带来精神财富的“最有价值的书 (诗文) ”, 它们要贴近青少年的实际, 体现本土化的特点;精选内容便是夯实基础, 它决定着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三是怎么读———让经典诵读回归课堂教学, 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 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逐渐让经典诵读成为青少年自觉行动。解决好上述三个问题, 让经典诵读真正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徜徉在祖国历史文化长河中, 真正领略到经典诗文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是教育行政者以及所有教师、所有家长的责任!

摘要:自赵朴初、冰心等九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来, 经典诵读活动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响应和推广, 但由于近现代教育观念的片面性及其影响, 仍有一些人还不太理解诵读经典的深刻意义及其合理性, 不易接受传统的诵读学习方式……影响了经典诵读的健康开展。本文就诵读意义、课程开发和活动实施阐述一点思考。

关键词: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回归语文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 》

[2]《小学语文教师》.2007.1

[3]《“经典诵读”夯实做人根基》.《北京教育 (普教版) 》

[4]《青少年经典诵读基本理论》.王财贵

[5]《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教育的负面影响》.杨莉君

[6]《关于“我市初中阶段国学经典诵读开展情况”的调研》.《扬州市教育科研》

[7]《苏教版初中语文“诵读欣赏”编辑意图》.谢媛

走近经典作品传承千年文明 篇3

提倡阅读中华经典,关键是要引导人民行动起来,不断改善阅读环境,为能读书、读好书创造良好的条件。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尤为重要,社会、家庭以及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中华经典作品,使他们养成经常阅读经典的好习惯。家长的义务是让孩子自己选择读物,自主阅读,适时引导,而出版社也应该多推出好的作品,教科书要体现传承经典。作为教师,应带头和学生们一起诵读《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等作品中的古诗警句,让琅琅书声充溢整个教室,让孩子真正体会到“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的内涵,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文学修养。

我认为经典作品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占据一个特殊的重要地位。阅读经典,就是“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新语文读本〉编者的话》)。而“让作为民族精神源泉的思想与文学在孩子心上扎根”,这更是民族精神建设的基础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多元化的经典阅读观:不仅要引导学生读《论语》,也要适当地读诸子各家;不但读古代经典,也要读

现代经典;不但读文学经典,也要适当读历史、哲学、以至科学经典。这样,学生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知识河流,终生受益。

二、引导学生读原著,一字一句地疏通,一篇一篇地老老实实地读,弄清原意,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与习惯,不作不着边际的发挥。一方面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诵读,读准字音,弄懂文意,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始终抓住语言文字这一基本环节,因文而会心。对“文”与“心”都不可忽略,不要将其割裂,对立,而要从具体文本出发,找到具体的“文”与“心”的契合点。在诵读过程中对学生加以适当的指导,包括古诗文的理解、诵读方法及学习运用的指导。“学以致用,学贵为用”。学生学习和积累了大量的诗词并在生活实践中适当运用,不但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使学生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对诵读活动将产生很好的影响和促进。

三、引导学生以平常心阅读经典,对经典作家,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平视”之,将其看作是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有追求,也有苦恼,有价值,也有缺陷;将其看作是真理的探索者,有着广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的先驱,和他们进行心灵的对话,思想的交流,使精神得以沐浴与享受。

四、还要引导学生“以心契心”。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生命成长的特点,找到经典作家的生命和学生生命之间的契合点,找到经典作品提出的命题和学生的生活中所感受到的问题之间的契合点,这样,才可能做到心灵的交流,达到“会心”,而且由“会心”而“回心”,影响学生心灵的成长。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自身的提高。应该说,经典作品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在组织学生诵读经典时,还应注意几小点:

一是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提出不同的要求,做到保底不封顶,即所有学生一学期中必须完成规定的篇目诵读,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鼓励多背、提前背。同学之间建立互帮小组,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二是注意教师之间的协调。即一个班级的诵读活动由班主任、语文教师总负责,并协调其他任课教师按班级计划指导诵读活动,以形成合力。还应与家长加强沟通,共同努力,把诵读活动推向家庭。

三是注意用好诵读本与开展其他诵读内容之间的关系。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在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活动的同时,将《千字文》等传统的经典也纳入到诵读活动中来。

总而言之,只有当学生的阅读,全社会大众的阅读,特别是阅读中华经典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自发的学习乃至快乐有益的生命体验时,我们的精神家园才将不断充盈,国家的软实力也才将大大增强。

上一篇:文明讲堂之一弘扬中华孝道 构建和谐社会下一篇:春节为话题的记事作文:我的快乐春节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