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阅读

2024-12-06

走近阅读(精选10篇)

走近阅读 篇1

一、从“推销阅读”开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任何兴趣都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发现才能体会到的。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身先示范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从学生问卷调查中,我们得出“会讲故事的老师是学生最爱的老师”这一结论。教师能利用时间为学生读书,读故事书,用标准的、词汇丰富的语言为学生读书,让学生看到、听到、体会到书中的乐趣所在,这就是一位教师最大的成功所在。这不仅仅让你能够成为学生最爱的老师,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学生,让这些孩子变得更为专注,更加安静,词语的运用能力更强。

低段的孩子识字量少,那我们就考虑多为他们读绘本,绘本内容少,图画色彩丰富,学生爱听这类的故事。或者可以让他们看一些拼音读物,遇到他不认识的字也不要紧,让他根据前后内容连猜带蒙,跳读过去就行了,只要达到能让年龄段较低、注意力相对较差的孩子能静下心来读书这就是我们的成功。

中高段的学生形式更为多样一些。可以老师讲,也可以是学生讲,大家听。除了讲一些短篇,还可以选择一些长篇,分章节讲,可以是分角色讲,可以是分开快速讲,每人讲一个段落,让学生都参与进来。还可以是谈论一些大家都看过的小说,讨论小说里的精彩片段、小说里的人物,当然还可以结合作文,写一些续写或改编结局的内容。我在每周的班级阅读课中,选择一篇长篇小说。在五年级的阅读课上,我为孩子们带去的是网络写手当年明月的经典之作《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因妙趣横生的手法,逗着玩的讲述态度深受网友追捧。为了让这本书拥有神秘感,我用报纸作书皮包住了书的封面,欲盖弥彰地刺激学生的探知欲,在讲述故事一段时间后,学生兴趣渐弱时揭示谜底,介绍作者、书名、出版背后的故事及书迷的迷恋程度,来一个彻彻底底的大坦白,让有些早已迫不及待的学生为尽早展示自己博学多才的能力而主动、提前阅读本书。每次在讲到某些特别精彩章节时,这些孩子脸上总是带着早已心知肚明且就是不告诉你的微笑。这是以教师的阅读带动学生阅读的一种方式,一种引导。

二、长效的鼓励阅读机制,作为保证阅读坚持不懈的动力支持

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有了看书的欲望,但如何能够保持这样的阅读状态,让阅读变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需要教师用智慧来创建一种适合学生学情的长效机制。在我的阅读教学实践工作中,设立了阅读等级。为鼓励学生阅读,让阅读以量化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量化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班级中设立了阅读等级制度。初始级别为“书童”,这个目标难度不大,凡读书字数达到20000字(根据学情设定)或在一月内累计阅读3本儿童文学作品后就能达到标准。在此基础上要想升级,那就再读30000字或一月内再多读1本国际大奖小说即可提升为“书生”。在“书生”的基础上再读40000字或一月内读完2本长篇小说,即可升级为“秀才”。当然,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形式也是各有优势的,只是为孩子们设立一个跳一跳就能触及的目标,让他们像芝麻开花一样一节一节地成长。

三、展示阅读成果

为孩子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可以在教室里为孩子留出一个空间,让他们的阅读感言、阅读心得、阅读笔记有一个展示的地方。甚至还可以是孩子与这个月或学期所有阅读书籍的合影,自己制作的读书推荐卡片、阅读小报。让这些陪伴孩子学习成长的点滴形成积累,为孩子们的童年留下幸福的回忆。

阅读仅仅靠一个班、一所学校的力量还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是孩子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你能要求孩子在一个没有书籍、嘈杂、浮躁的环境中沉下心来进行阅读吗?家长的言传身教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示范榜样。所以家长的参与和协作是阅读教学工作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网站、电话、家访等多种方式对家长进行阅读指导培训,教会家长如何创造阅读环境,如何营造阅读氛围,怎样进行亲子共读,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书籍,为家长之间提供一个探讨的平台(微博、QQ群等方式),释疑解惑,集思广益,在改变家长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的同时切实地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能有地方、有时间、有榜样、有支持地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从而成为学生生活中最为愉悦、快乐的一种活动。■

走近阅读 篇2

【教材理解】本单元题目为“追寻李白”,意在使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被誉为“诗仙”的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作品,了解影响我国乃至世界的李白文化的相关信息,并开展有关李白的文化活动。所谓“追寻”体现了主动探究的意识,也反应出本单元教材是按照一定的线索来整体谋划的。

本单元教材不同于一般教材,打破了以“单元”为整体、以“课”为单位的呈现方式,整个单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列学习活动,是一个线索清晰的整体。

本节课就是从李白的游历生涯入手,综合学习、了解、走近李白。

【设计理念】将选取的代表李白写作特点、性格特点的十首诗共分成了三个部分:山水篇、友情篇、理想篇,从而让学习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了解李白、亲近李白,追寻到李白不朽的魂。山水诗篇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寄情山水间潇洒豪放,喜好游历的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围绕这句牵引学生追寻李白之魂的总领句,重新去品读山水诗就会与李白的性情、追求、人生经历息息相关起来,从而真正追寻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李白,将其作品艺术成就、人格魅力融入到学生自己的生命认识当中。

【学情简介】有这样一句歌词:“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作为老师,我们懂得每一个孩子的心吗?这里的“心”,简单地说就是“学情”。前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称为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任务;第二种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准备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自行完成任务,需要老师的帮助,但是经过启发也许明天会独立完成任务。教学就是要把最近发展区水平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产生新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循环往复,在两种发展水平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推动着学生向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发展。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对李白有了模糊的印象的基础上引导其更深一步地追寻李白,走近李白。由以前对李白的“不关心”转变为主动地去接近,去探究。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多层次的朗读、吟诵两首诗。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寄情山水的心境,感受诗人寄情山水的那份洒脱、爽朗与豪情,以此来了解李白的性格。

 能力目标:教会学生如何赏析古诗,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互相合作,知道李白的生平、李白的诗,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开始追寻“诗仙”李白的旅

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学会赏析诗歌。通过诗风来了解李白、走近李白。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作品,感受诗人的情感。【教学方法】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1.搜集李白的有关知识及优秀作品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李白的画像。同学们,你们熟悉这幅画像吗?他是谁?

2、对,这是唐代诗人李白!这段日子中,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对李白的人和诗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咱们先了解一下同学们课外阅读的情况,现在要考考大家,是否真的了解李白。(1)从以下诗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选出争取答案。(用pap逐一发起做题)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论送我情。()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A注重友情的李白 B思念故土的李白 C寄情山水的李白 D天真烂漫的李白(2)下列成语故事和李白有关的是()

A 凿壁借光B 悬梁刺股C 韦编三绝D 铁杵成针

大家对李白已经有了一些模糊的印象和零散的记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李白,更多地了解他,更好地亲近他,去赏读他的诗歌,品味他的遗韵,好吗?(板书:走近李白)二.多维突破,品味风格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20岁时游历了巴蜀的名山胜水,25岁开始在各地长期漫游。在他的游历生活中写下了不少有名的山水诗篇,《早发白帝城》就是其中的一篇。

(一)赏析《早发白帝城》

1.出示本诗配乐朗诵。指名读古诗。

2、师:大家能做到熟读成诵非常好。我们不仅要会吟诵,还要学会鉴赏古诗。鉴赏古诗最重要的就是理解诗的情感。所谓“一切诗语皆情语”,我们要学会透过古诗本身,去体味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那么我们再来细细地读读古诗,你能体会到诗人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3.学生自读自悟,初步说出“高兴”的心情。师:谁能把高兴读出来?指名读2-3个

4.为什么高兴呢?师简介本首诗的写作背景,(出示古诗背景)(广播给学生,学生勾画李白高兴的原因)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他为了报效国家,做了唐朝皇帝的一个儿子“永王”李陵的参谋,后来被朝廷给他下了政治结论是谋反,因而获罪被贬到荒无人烟的夜郎城。一路上,他的心里悲伤极了,他走呀走呀,途中沿地势险要,江水湍急的三峡逆流而上。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长途跋涉,当小船慢慢的,慢慢地行驶到白帝城时,突然他接到了接到了皇帝平反的圣旨,“他无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欣喜若狂的他决定顺水行舟,返回江陵城(湖北省江陵县),途中便写下了一首世人传诵的古诗《早发白帝城》。

5、师:现在你知道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再来读读,还能体会出怎样的心情?

学生从而又读出了急切的心情。

指名学生带着既高兴有急切的心情读古诗。2-3个 师:从哪个字、哪个词最能让我们体会到诗人的这种急切与喜悦的心情呢?学生回答 千里、一日、轻、万重山并谈自己的体会。

5.学生带着这种心情朗读本诗(配乐:春江花月夜)每个学生都能入情入境。

6.欣赏古诗范读(Flash动画),模仿范读,带着这种感情师生齐诵。

7.师重读“彩云间”“千里”“万重山”,让学生体悟一种气势——豪放浪漫(板书)。

8师:那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形成了这种豪放浪漫的气势? 学生回答(夸张、想象)追问学生是怎样的夸张?怎样的想象?

板书:夸张、想象

师:李白成功地在诗歌中塑造自我,强烈的表现自己豪放不羁的性格,毫不掩饰的抒发心中的感情,在生活现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夸张想象,因而他的诗歌形成了鲜明的豪放浪漫的特色。

总结鉴赏古诗的方法(出示鉴赏方法:

一、反复诵读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情

二、抓字词句,体会修辞,感知豪放浪漫诗风)

(二)赏析《独坐敬亭山》

(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指名读,再齐读。

那么这首诗又向我们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如果想要走进诗人的话,还应结合本首诗的写作背景。小组合作探究:

1、结合写作背景在反复诵读古诗,体会诗人此时的心境是怎样的?从哪些字、词语体会出来的?请把相关词语画出来。

2、小组内交流体会,由组长汇总完善体会并拍照提交。

3、带着体会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结合本诗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53岁那年秋天,孤身一人游敬亭山时写下的。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4、小组合作学习提交

5、全班交流汇报。

一组:我们组认为此时的李白很孤独,“众鸟高飞尽”地“飞尽”,所有的鸟儿都离开李白飞走了,可见他的孤独。二组:我们组觉得这一句“孤云独去闲”的“独去”,也说明李白很孤独,天上的一朵云都不愿留下来陪着李白,……

师:无情的鸟儿弃他而去,高傲的古韵也弃他而去,现在眼前的只有—— 生:(敬亭山)

师: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通过这诗句,你们似乎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诗人和敬亭山是怎样地看啊?(四目相对、目不转睛、含情脉脉地看)

生: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样看着李白。孤独的山看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看着孤独的山,-----相看两不厌,怎么看也看不够。所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生:……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诗人第几次看敬亭山吗?据史料记载,李白曾七次登上敬亭山,整整七次啊!诗人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为什么这对敬亭山这么情有独钟呢?为什么看了许久,一点也不觉得厌烦呢?

生:可能李白把敬亭山当做好朋友了

师:(出示相关插图)想当初,14年前,皇帝唐玄宗赏识我的文章风采,我天天陪在皇帝身边,神采飞扬。但好景不长,仅仅三年,与朝廷的官员不和,还收牵累,被赶出宫门,流放外地,到处流浪。那飞走的鸟,高傲的云是不是也象征着那些不理解李白、嫌弃他的官员呢?还好,有敬亭山陪着我。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敬亭山默默地注视着李白。能不能想象他们之间还会说些什么呢?同桌之间相互联系对话。

第一组:生:敬亭山,你知道我多么孤独吗,连云和鸟都嫌弃我。

生:李白,我不嫌弃你,我们是好朋友,我陪着你。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师: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好一个相看两不厌啊!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让我们穿越时空,以李白的身份,读读自己写的这首诗。还要注意用上李白的语气啊。(生自由读)

展示朗读。(配乐)

6、链接拓展,升华“不独”

李白对山情有独钟,他一生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游了北边的天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他登上南边的莲花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古风》其十九)

即便是梦中,李白都游玩了东边的天姥山,诗人这样赞叹道——

(课件出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来到西边的峨眉山,李白写下了《峨眉山月歌》——(课件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李白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流连山水之时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候!所以,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啊?(喜悦)是啊,李白与敬亭山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7、师小结:这就是李白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尽管他的身旁没有一个人陪伴,可他和敬亭山——(师指板书,学生说)相看、相知、相悦,从大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自

然中汲取力量,排遣个人的愁绪,他才会写下这千古传颂的——(师指诗题)《独坐敬亭山》啊,读——

8、诵读赏析,进入诗的意境。指名朗读(配乐:寒江残雪)

9、我们再来看两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的诗,看哪些诗句能体现他的豪放浪漫 的诗风呢?我们进入“诗画轩”。老师呈现画面,看谁最先想到合适的诗句,大家有信心吗。呈现《望庐山瀑布》、《古朗月行》古诗画面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三、课内得法,总结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会鉴赏李白的古诗了吗?谁来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李白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用山水之景表达出来,体现了他诗歌的特点:寄情山水(板书)。他的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绘景抒情,挥洒自如。不管在何时,在何地,李白的诗都体现这种豪放浪漫的色彩。

杜甫也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句诗句选自杜甫的诗作,是人们对李白诗歌成就的最高评价,在今后的读书生活里,老师希望你们能像今天这样运用学到的鉴赏古诗的方法,持之以恒地拜读他的优秀作品。使李白的形象在我们的形象更丰满。

四、课外活用,品味诗风(自主作业课前发给学生)

《渡荆门送别》 《将进酒》 《北风行》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你从诗中的哪些诗句中看出李白诗风的浪漫主义色彩?自己体会着读读。

【板书设计】 走近李白

豪 放 浪 漫 夸张 喜悦 急切拟人 孤寂 相悦比喻 想象 寄

在阅读中走近理想 篇3

记不清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是怎样的诚惶诚恐,也回忆不出第一回板书时是如何的战战兢兢,我只知道,和学生比起来,我的个头不算高,年龄不算长,知识也不能算丰富。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将“音乐”的“乐”读成“快乐”的“乐”,学生替我纠正错误时,那骤然而生的尴尬与羞愧。要说在教书第一年里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值得记起,那就是站在讲台上两个多月之后,在学生们的强烈要求下,我才心惊肉跳地读了一遍课文。我没有想到的是,课文刚一读完,教室里就爆发了如山呼海啸般的掌声。

也不能全怪自己缺乏自信,要知道,我是仅凭着九年(其中有七年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学校生活里学得的那点知识踏上讲台的。在讲台上,我也沿袭着老师们的做法: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方法。就这样,一篇篇鲜活有味的文章,硬是被我活生生地给肢解了。抽筋挖眼,生拉硬套,让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形同嚼蜡,而我,竟还以为自己做了一项多么有意义的工作。

不久,我考取了民办教师资格。民办教师一手拿粉笔,一手拿锄头,书要教,地也不能不种。单凭民办教师的微薄工资,是无法好好地生活的。因为工资低,也就害怕别人谈工资,甚至害怕长工资,因为越拉越大的差距,会让我意识到酬报和付出无法匹配,以致不能不产生低人一等的失落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意外地发现,摆脱困境、忘记不快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

第一次烙在记忆深处的文字,是路遥的《人生》。在阅读路遥之前,我几乎不知文学为何物。应该说,是路遥那些在我今天看来依然绚美的文字,为我打开了一扇遥望世界的窗口,也洞开了我走近理想人生的大门。文字的诗意与文学的柔情,让我看到了遥远天地里的一缕曙光。而正是这一缕曙光,照亮了我长期被蒙蔽的双眼,点亮了我一度被昧黯的灵魂。不过,阅读《人生》的时候,虽然真切地体察到了作品的魅力,并尽情地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快意和美感,以致全身心地沉醉其中,但我还是没能想到,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也会拿起笔来,写下一些文字,并且还有报刊将这些稚拙的文字发表出来。年轻的我尚不明白,我阅读的那些小说、散文,正在对我进行脱胎换骨般的滋养和默化。

阅读,教会了我思考,让我跳出了自我封闭的狭隘一隅,也促使我对人生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对教师生活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对教育教学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认。然而,在当时的情境之下,读书也并不全是出于我的自觉,而是用来打发时日的即兴之举,也没有要将其当作未来叩门砖的意思。在乡村学校几乎所有人的眼里,未来都是模糊的,甚至是灰色的。毕竟,周围的人大多是民办教师,谁也看不透自己的未来。想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在彼时彼境,似乎也只能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然而,终于有了民办教师转正的事。这无异于平地起的一声惊雷。名额虽然少,但毕竟有了希望。为了有朝一日跨进公办教师的行列,我参加了1985年的成人教育招生考试,并幸运地成为徐州教育学院中文专业函授班的一名学员。读了一些书,才知道世界如此之大,教育天地如此广阔浩瀚。在中外名著的滋润下,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第一次渗入了我干涸的心田,照亮了我蒙昧的双眼。不知从哪一天起,一个乡村普通教师教育人生的高远理想渐次生成,并且初具轮廓,渐至清晰。于是,我开始在职业中追逐自己的理想,尽管那理想并不清晰。

经过一番努力,我以新沂市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民办教师中师班。尽管那个时候,距离专科毕业已经五年有余,中师毕业证对于我们来说,除了敲开公办教师这扇大门之外,已经没有实质意义,但我并不因为命运已经出现了转机,就放弃了自己的努力。看到我还在读书和写作,我的一位同学许是出于关爱,劝我尽情享受当下生活的快乐——有了铁饭碗的保证,将来再评上个小学高级教师,我们这一辈子也就算是了无缺憾了。同学的话,我没有反驳,也不敢赞同,只好一笑置之。

结束一年的学习生活,重新回到学校,回到学生中间,我惊讶地发现,自己对教育有了深一层的理解,对教学也有了某种程度的自觉意识。我不再抱怨三尺讲台的狭小,不再计较生活中的种种磨难。我甚至有了用磨难来砥砺自己的勇气。然而,尽管我不畏困难,却还是希望在现实土壤之外,另觅自己的心灵归宿。一度的,我将目光投向了别处。我在编织着自己的作家梦,而且不愿意将目光收回来,不想将理想扎根在教育的土壤之中。我甚至以为,教育这片土壤还像过去一样的贫瘠。

当我在那里孤芳自赏时,教育报刊催动教育事业一步步走向繁荣。可惜的是,我竟懒得去瞧它们一眼。我觉得,教育教学和教育报刊是两不相及的物事,不能扯在一起。我更没有意识到,教育报刊会在我的成长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正是那些默无声响的教育报刊,促成了理想和现实最有效甚至是最完美的对接,帮助我实现了职业和事业、现实和理想的共赢。

因为心思在别处,我没有过分关注教学中和课堂里发生的事情。但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我的头脑中忽然灵光一闪,于是,我迅速调整了教学方案,让学生将文中的数词找出来,并放手让他们讨论这些数词的作用。沉闷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中,我也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课后,我将教学中的这一发现整理成文,投寄给《小学生语文学习》编辑部。不料,却是如泥牛入海。在已经将此事几乎完全忘却的1996年10月,我意外地收到了《小学生语文学习》编辑部寄来的样刊。至今,我也不知道是哪位编辑,看到了那篇文章有可取之处,竟将那文稿“收藏”将近一年之后,在第二年编发了出来!经历了这件事,我才知道,教育报刊是与教育教学同步的,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是给教师搭建的智慧平台。

从此,我不再让语文课支离破碎,不再满意于将语文课异化为简单的分析概括。我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探索,去发现,让他们从自主阅读中收获成功的体验,拥抱成长的快乐。同时,我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诉诸笔端,倾诉到自己的日记里、作文中。学生开始喜欢上语文课,迷恋上语文课,这也让我体验到了踏破铁鞋无处寻觅之后的豁然开朗,还有柳暗花明的满足与惬意。我将课堂上的一幕幕整理出来,几乎不用润色,就变成了报刊上那些稚拙的文字。当然,我的关于教育教学与教师成长的文字能够连续发表,也离不开编辑师友们对我的提携与奖掖。

理想和现实的联系日渐清晰,并最终达成了和谐,实现了统一。如果说我的教育人生能在现实的土壤中结出理想的果实,那是因为教育教学这块土壤变得越来越肥沃,越来越厚重,也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具魅力。至少,她不会让耕耘的人失望,更不会让勤于播种的人收获莠草。

阅读,不光丰富了我的学识,也滋养了我的心性,提升了我的智慧,让我学会了从容,懂得了淡泊,学会了坚持,懂得了放弃。

后来的一个暑假,我们镇两所小学校长职位出现空缺。镇里决定公开招聘校长。我当时所在学校的校长替我报了名。

笔试面试两轮测试结果下来,我分数最高,且和第二名相比优势很大。

坦率地说,那一阵子,我平静的心里掀起了利欲的波澜。毕竟,校长的职位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意味着事业上的成功和努力得到认可。当然,对于修炼了了的我来说,校长的光环也没有失去诱惑力。我的心里有憧憬,也有因蠢蠢欲动而滋生的不安。

我没有想到,这一回的竞争竟会衍生出许多波折来。而经历了诗文的浸润,渴望追寻云淡风清、恬然自得的人生境界的我,在发现竞争中有令人不快的手段和花招时,感觉心里很不舒服。我不禁自问:如果给了我一所学校,我能为老师们做些什么?我真有能力让我的老师们摆脱考试的挤压,身心自由地去阅读,并以此鼓起他们为教育理想而奋斗的信心吗?毕竟,阅读和成长是一种很个人、很纯粹的事情,没有内心的真正诉求,外力作用所达到的效果有时几乎是微不足道的。同样,我难道真有能力引领全校学生在升学率的夹缝里诗意地生存,帮助他们开辟出一片认识世界的新天地?如果什么也做不成,那么,我和那些陷于繁琐的事务里看不到外面世界的校长又有什么区别?如果我在不能改变学校、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事业中有所作为,却在不经意间改变了自己,那么,这个校长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价值?

终于,我放弃了竞争,决定将全部心思都用在个人阅读和教会学生阅读上。而能将对官职的渴望消弥于无形,以便有足够的时间去遨游那个风情万种的文字世界,在我,分明是一种享受。

我一直坚定地认为,一个语文教师的成功,不在于他(她)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要看其是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为了养成学生终身受用的阅读品质,我将每三个星期里的作文课“挤”出一次来,让他们能够集中阅读中外名著。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将前后桌子对拼起来,以营造类似图书馆的阅读氛围。上课之后,学生们不用起立,直接拿出书来读就行了。开始的时候,偶尔有学生小声讲话,我也只是做个安静的手势。等学生沉浸在文字之中时,我也拿出书来和他们一起阅读。这种师生共读的场面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当然,我也会有意识地引领学生通过阅读走进生活,走进与人生相匹配的大语文世界。

长篇纪实文学《热血师魂》刊发后,含泪读罢,我决定将这篇带有史诗色彩的文章介绍给我的学生。

阅读采用师生共读的方式来完成。我读“楔子”中的一部分,后面的内容由全班学生交替朗读。朗读的学生一律要站到讲台上来。我开始朗读的时候,教室里还有少许的说话声。有的学生还在说着那场大地震呢。我没有停下来,继续用缓慢而又坚定的语调朗读着。渐渐的,学生们的表情严肃起来⋯⋯

那一轮的阅读,前后用了两次作文课,一共四节课时间。那一回的阅读时间虽不长,但它的价值与意义,我想会在学生们以后的生命中表现出来。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不一定要在短期内收获显著的效果。教育不应该追求立竿见影。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我才坚信,只要坚持下去,阅读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在学生的心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而能在学生心里播撒下热爱阅读的种子,让他们品味到阅读人生的无限趣味,对于教师来说,这才是最有意义的工作。

阅读让我获益良多,也让我的教育生命有所建树。最为重要的是,阅读让我收获了内心的平静。而在心灵走向宁静的过程中,我不光看到了新课程教育浩瀚而美丽的天空,也一步步地走近了教育人生的理想境地。我不再患得患失,不再追名逐利。我相信,只要能够立足现实瞩目理想,脚踏实地勤奋努力,我的教师生活就会是有意义的,我的教育人生也就会是温馨幸福的。

这也是阅读赋予我的最大智慧。

当然,我也知道,今天的我距离教育人生的理想目标还很遥远,但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是,我正在努力,一点点地接近我的教育理想。尽管前路漫漫,我依然豪情满怀。因为,我确信,只要往前走,就会有收获;只要心不迷,就能走得远。

(作者单位:新沂市阿湖中学 江苏徐州 221413)

走近经典亲近阅读 篇4

策略一:低段———快乐的读写绘

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 对于文字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都不高, 绘本及儿歌、童谣, 这是生命在这个特定阶段的最佳营养。

“读写绘”是开展儿童阅读的最初一级, 通过大量阅读人类优秀读物, 为儿童学习建构最丰厚的智力背景, 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 使儿童产生对学习、学校、教师、思考的喜爱, 改善师生、亲子、学校的关系。通过读物的主题, 以最佳的方式, 实现思想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

鉴于此, 我们在低段阅读中倡导绘本阅读, 一、二年级语文教师筛选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故事书, 利用社团活动、午间休息、午间文艺时间 (周四) , 与孩子们一起读、聊、绘、写, 展开丰富的绘本阅读活动。教师运用元认知策略, 提高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给孩子一本新的绘本时, 不告诉孩子们故事的结果, 让孩子们大胆地猜测。在讨论重点内容时, 教师让学生们猜测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做?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让孩子们大胆地想, 大胆地说, 避免了教学中因强化识字而导致的思维呆滞, 想象力缺乏的弊端, 培养了孩子们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给精彩的故事配上自绘图, 给精美的图片配上生动的故事, 画下来, 写下来, 把每个孩子的作品放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里保存下来, 变成图文并茂的作品, 在学校走廊上展览。把优秀的作品做成PPT文件, 放在班级博客中, 向同伴和家长展示。

绚丽的色彩, 可爱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孩子们喜欢上了阅读, 课间随处可见孩子们看书的影子, 还每天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绘本, 借助图画的表现力, 绘本中所讲的故事让想象飞扬, 许多用文字难以表达的场景用图画轻松地表达出来, 让孩子们发挥无穷的想象力, 孩子们编故事的能力提高了, 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完整性得到了发展, 安静地读书, 边读边想的习惯正在逐渐形成。

策略二:中段———美妙的诗歌旅行

这里所说的诗歌, 主要是以现代儿童诗为主。这些诗歌不但语言美, 意境美, 而且音韵美, 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 让小读者获得阅读上的快感, 思想上的启迪及感悟。

学期初, 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特点, 从课外精选十五首经典儿童诗作为学生本学期晨诵的内容, 这些诗歌文字简短精炼, 读来朗朗上口, 富有童趣, 深受学生们喜爱。如下列两首诗歌:“看月亮 (三下) 歌唱家说/月亮像张唱片挂在树上/卖馒头的说/月亮像烧饼/月亮像流在地上的豆浆/百货店的/老板说/月亮像一面镜子又圆又亮”

“梦中的绿 (四下) 浓浓淡淡的绿/深深浅浅的绿/层层叠叠的绿/起起伏伏的绿/连连绵绵的绿/……”

孩子们读这样的诗歌, 在诗意的语言中得到了熏陶, 在诗意的想象中放飞了梦想, 不少学生迷恋上了诗歌诵读, 随着节奏抑扬顿挫, 音调变化, 手势挥舞, 小诗迷们陶醉在这一张一弛之间。于是, 每天晨诵儿童诗10分钟, 学校里诗声琅琅, 每周推出一个班级展示的诗歌诵读, 成为学生和老师们的共同期待。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 和着诗的节奏, 诵着诗的音律, 与诗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灵交汇。

(三、四年级学生经典诵读之晨诵图片)

熟读成诵后, 不少小诗人也尝试着自写儿童诗。为满足儿童诗歌创作的欲望, 学校每周三为中段学生开设一次主题为“美妙的诗歌旅行”的社团活动, 教师鼓励有小诗人潜质的儿童在诵读的基础上放飞想象, 大胆仿写, 适当配图。孩子们的作品令人惊喜, 已初见小诗人的端倪:

如学生自创儿童诗“风儿风儿是理发师/带上工具/把柳枝剪得漂漂亮亮的/风儿是播种家/

把蒲公英吹得满天飞/风儿是画家/把四季涂得那么美丽/风儿是魔术师/把世界变得那么美妙

那么惹人喜爱”

“月亮的话/四 (1) 班李无闻/打开你的窗户吧/打开你的大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的小小的梦里去……”

学生的诗歌内容充满了童趣和想象, 在他们笔下, 风儿是理发师, 是播种家, 是画家;把月亮带进窗子, 带进大门, 带进了小朋友的梦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一物一景, 都可以赋予生命和活力。

一年下来, 小诗人们从点滴的积累到感悟, 从谨慎的仿写到随意的创作, 诗歌的创作激情不断蔓延, 学校里的小诗人团队在不断扩大, 大家相互交流, 相互鼓励, 抒写了一首首涂鸦小诗, 积累了一本本原创的经典儿童诗集, 小诗人写诗的热度更高了, 他们以独有的方式, 亲近自然, 亲近生命, 从诗歌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感, 让生命得以自由充分的表达。

策略三:高段———经典作品读写结合

除了延续了中段学生的经典诗歌的诵读和仿写, 高段学生读写的内容更广阔, 方法更多样, 体裁更自由。读一本好书, 写一篇读后感, 看一场电影, 写几句影评, 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写一段感言……这些都是高段学生涉及的读写结合范畴。这里, 主要谈学校抓重头的“经典作品读写结合”举措。

每学期开学, 根据学校要求, 结合学生特点, 中高段语文教师精选2本儿童经典作品, 作为本班学生必读书目, 读完后平行两个班同学交换阅读书目继续阅读, 这样, 一个学期下来, 平均每个学生至少看完四本书。

学生在优秀文学作品里慢慢浸染、慢慢感悟, 同时, 写摘录, 撰写阅读记录, 填写读书漂流卡, 撰写读后感, 高段学生以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为载体, 从作品的内容出发, 践行与之相关“写”的训练, 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 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 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能力得到提升。

建校两年来, 我校高段学生参与省市各级各类的征文比赛中, 多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多位教师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 学校多次捧回优秀组织奖奖杯。获奖的优秀的作品刊登在班级博客、校报上, 学生的创作热情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孩子们是这样抒发自己的感受的:

学生读后感摘录

好书的魔力竟是这么大, 这一个月来, 我捧着《夏络的网》一读再读, 内心常常汪洋一片, 读到故事的结尾, 我的泪水决堤而出……我被夏络为威尔伯的付出而感动, 更为威尔伯能记住夏络, 为人间的真情而感动!

与夏洛同行, 一路阳光!

———六 (1) 班俞宁《夏洛的网》读后感

我沉醉在书的境界里, 好几个晚上, 我都步入同样的梦境:我潇洒地将国旗甩出雄壮的气势, 与肖晓两人手握绳扣将国旗冉冉升起。风中, 五星红旗呼啦一下舒展、飘扬, 卷出一团红彤彤的火焰……

———五 (1) 班章怡《今天我是升旗手》读后感

走近阅读 篇5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张铁军)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读书、读报等多种方式学习如何查找图书、怎样运用借书证和代书卡、如何使用书签等方法。

2、掌握浏览、精读、略读、速度、等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学生对阅读有关中外名人的书籍,让学生了解名人的成长、成功的经历,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进取精神、拼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如何学会查找图书、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的《三克镭》这篇文章使我们认识了居里夫人,她以自己对科学无私奉献的伟大人格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其实像这样的人,古今中外还有很多,你能介绍一下本学期我们从课本里还认识了哪些这样的人吗?

2、这些名人以他们与众不同的魅力,崇高而伟大的人格,独特而平凡的经历,灿烂而辉煌的业绩,给世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二、走近名人

你们想认识更多的名人吗?今天就让我们认识名人,了解名人,走进名人的世界。

(一)介绍已知的名人

1、请同学思考,除了我们从课本中认识的名人外,还曾通过哪些途径认识、了解了哪些名人?(可以通过家里藏书,也可以买的、借的书,看过的影片、杂志,以及到图书馆阅读等途径,然后请学生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2、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认识、感受进行总结,并给予一定的评价。

(二)提出想要了解的名人

看来,同学们曾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过名人。那么,今天,你还想了解哪些名人?想了解他们的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指出自己想要了解的名人)

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在咱们图书馆,打算怎样找到自己所需要书?

(三)查阅图书,走进名人

学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图书,开始阅读。

(培养学生拿到图书后先翻看目录再阅读的习惯。)

(四)交流阅读收获

(学生交流,及时表扬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好的阅读方法,如:运用书签、资料卡、字典等,采用跳读、速读、边读边想等方法)

1、书签

自己制作的书签夹在了需要用到的页数上,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要交流的内容,既方便,又不用在书上折页,影响书的美观。

2、资料卡

养成“不动笔墨就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既动脑,又动手,把自己需要的东西记在卡片上,方便以后需要的时候查找,如果是自己的读物,还可以一边读一边勾画圈点,或把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

3、跳读方法的优点是读的很快,节省时间。

4、正确使用字典

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可以查阅字典,如果不影响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则可不必理会。

三、结语:

是书,引领我们走进名人,聆听他们的心声。

走近儿童诗,让学生爱上阅读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

0088-01

儿童诗感情浓烈、想象丰富、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儿童的喜爱。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教授儿童诗的方式是以让学生背诵为主,致使儿童诗教学缺乏诗歌应有的韵味,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读诗、赏诗、创诗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儿童诗学习中读出个性,真正地喜爱儿童诗。

一、读中感悟,张扬个性

儿童诗语言精炼,内容浅显易懂,具有抒情味浓厚的特点,这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便利。由于学生生活阅历不同以及他们对儿童诗的理解程度不同,在朗读儿童诗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停顿、重音的把握也不尽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读中感悟,读出自己的个性色彩。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一课时,在学习诗歌第一小节中,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应该是春光“照耀”而不是“染绿”。在这名学生的带动下,一部分学生也表示每句诗歌的开头部分好像都少了什么。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没有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鼓励他们沿着自己的思路把话说完整。此时,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把原句改成了“我们迎着一路春风,我们撒着一路欢笑……”读着读着,又有学生提出诗歌这样读起来似乎与平常的课文没有区别,完全失去了诗的味道。抓住这个教学契机,教师问:“诗歌有诗歌的风格,你能把这种风格读出来,读出自己的个性吗?”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朗读有滋有味,为课堂平添了几分魅力。这样教学,教师充分抓住了儿童诗的特点让学生去朗读、感悟,加深学生对儿童诗的独特体会和感受,帮助学生读出了个性和风采。

二、对话文本,再造想象

儿童诗大都由语言符号组合而成,学生通过诵读儿童诗想象诗歌欢快、形象的画面,这也是想象思维在儿童诗朗读的独特价值。结合这一特点,教师在儿童诗的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再造想象,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长城和运河》一课时,由于学生在平时的旅游途中或者在电视等媒介上,对长城、运河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了丰富文本内容,激发学生对儿童诗的喜爱之情,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当你看到长城、运河(出示图片)时,心中有什么想法?或者有什么要说的?你想到了什么?”在笔者的启发与支持下,有的学生说:“看到万里长城,我不禁想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以及无数能工巧匠修建长城的情景。”有的学生说:“看到京杭运河,我不禁想到这条运河承载了多少来来往往的商船,演绎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学生通过想象激活了文本内容,为发挥想象力奠定基础。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儿童诗中蕴涵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它不仅是诗人情感智慧的结晶,也是联系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教师要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

三、诗歌仿写,感受乐趣

儿童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一般具有分行的语言、重复的句式、相似的段落结构等特点,是学生模仿创作的佳篇。在儿童诗教学中,当学生被儿童诗活泼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打动时,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教学契机,鼓励学生进行仿写,让学生体验到诗歌创作的乐趣。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儿童诗时,由于整首诗歌洋溢着热爱祖国的浓厚情感,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题材,教师就要抓住恰当的教学契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表达,赋予诗歌别样的精彩。在学生熟读诗歌的基础上,笔者把教学重点放在对诗歌结构的分析学习上,让学生掌握每段诗歌的构段特点,再鼓励学生仿照课文运用句式“我们爱你啊……”进行仿写。学生可以赞美自己的家乡,也可以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等,学生的创作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在享受成功的过程中体会诗歌创作的乐趣,更加喜爱儿童诗阅读。

总之,儿童诗学习为儿童学习驾驭语言、展现自我提供了条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读诗、赏诗、创诗等学习过程的指导点拨,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儿童诗,在提高驾驭语言、鉴赏语言能力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和成功的体验,使儿童诗学习自然而然成为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升华情感的需要。

走近阅读 篇7

可是,这140多万字读什么?又如何指导学生去达到阅读教学所要求的目标?《课程标准》里没有给我们具体的答案,在此,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在实际教学中,我坚持把课外阅读与经典诵读结合起来,努力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一、把课外阅读与经典诵读有机结合,确保阅读的深度

目前,市场上各种小学生课外读物琳琅满目,鱼龙混杂,如果不加选择,盲目阅读,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还有,如果我们老师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一些优秀的少儿读物,让学生顺其自然,有书就读,有多少就读多少,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算。这种“放养式” 的阅读,不利于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有益于自己的信息,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换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由此可见,学生知道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具备了一定的鉴别和选择能力,但未必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还有必要在学生日常的课外阅读指导中,通过一定的“强制”,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这种“强制”,在小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尚未完全形成之前,是十分有效的。我就是以《论语》为切入口,从内容、时间、要求等方面“强制”学生进行长期诵读,然后以阅读《论语》的方法去阅读其他课外读物,从而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形成独立的课外阅读能力。

我们知道,传统经典文化内容丰富、文字精练,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练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同时,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论语》,被誉为“中国圣经”,不仅是儒家学派的鸿篇巨制,更是影响中国人两千多年的核心思想体系,我们教师有责任,更有义务利用课外阅读这一契机去引导学生接触这部著作。

我从《论语》原著里挑选出一百句左右,编写成《小学生〈论语〉选读》。每天早读课之前,我抄写一句《论语》的内容在黑板上,略作讲解,然后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这样长此以往,日积月累, 一学年下来,全班学生自然朗朗上口。不知不觉之中,学生已经步入了国学经典的殿堂,把课外阅读引向了一定的深度。

二、营造学生、老师、家长共同阅读的氛围,确保阅读的广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同样,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氛围,构建积极的语文课外阅读场,对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其课外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构建《论语》课外阅读场?首先,作为老师,要给学生诵读经典树立一个模范榜样的作用,指导朗读要有声有色,讲解要深入浅出。学生看到老师融入其中,自然“不令而行”,争相效仿。

其次,通过家长会、信息交流、班级QQ论坛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联系,让家长与孩子一起诵读《论语》,看孔子的传记,读春秋战国的故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个爱读书的爸爸妈妈, 一定会培养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来。这样全家共同阅读,潜移默化, 久而久之也能培养孩子的定性,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另外,班级每月评选一次“书香家庭”“读书好少年”,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促进“人人好读书,家家读好书”这一良好读书氛围的形成。

三、采取多种形式反馈阅读效果,确保阅读的效度

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肯定时,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同样,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适时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课外阅读所获得的信息,并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 获得成功的快感,生成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再去广泛阅读,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此往复,学生便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构建起了自己的认知体系。

我们除了每月评选一次“书香家庭”“读书好少年”外,更多的是开展“一分钟背诵《论语》竞赛”“《诵〈论语〉,读经典》 手抄小报展”把《论语》内容改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写《论语》 阅读心得体会,还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让学生联系今天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论语》章句的再认识。这样,通过合作阅读、相互交流、 分组讨论、正反争辩等形式,让学生充分释放自己的积累,展示自己的收获,感受到课外阅读《论语》给自己带来的成就与快乐,从而形成和谐、合作的课外阅读氛围。同时,在合作、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的火花,获得新的信息,充实自己的积累,使自己的思想认识跃上新的高度。

四、强调读书与做人相结合,确保阅读的持久度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句话是说孔子教育学生从四个方面入手,即,“文”是书本知识;“行”是实践;“忠”和“信” 是道德修养。通过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最终达到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我让学生每天诵读《论语》,这是“文”,是第一步,是基础, 更关键的是“行”,是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实践运用。

在学生诵读《论语》有了足够的积累,我便指导学生进行归类, 如《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言论、关于“君子”的言论、关于“仁” 的言论、关于孔子介绍自己的言论……

通过归类学习,反复诵读,孩子们从《论语》中明白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态度,知道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做人准则, 感悟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积极精神。

随着诵读理解的不断加深,孩子们对《论语》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推而广之,对其他课外读物的兴趣也逐渐增强。这种把课外阅读与经典诵读紧密结合,把知与行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做法,不失为积极有益的探索。

摘要:把课外阅读与经典诵读相结合,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本文对课外阅读与经典诵读相结合进行了探讨。

走近阅读 篇8

【选文再现】

1.《桂花雨》(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略)

2.《春酒》内容简介

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还有个家家户户邀饮春酒的节目,而我则作为母亲的代表去喝春酒,喝完春酒手里会捧一大包吃的回家,其实,我家吃的东西很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母亲在冬至那天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母亲就拿出来请大家尝。

除了喝春酒,我家还有一个特别的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用钱,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凑钱的人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红厅。

母亲从不上会,但总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并且捧出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会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告诉大家,高兴得两颊通红。除了酒,母亲终年都是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会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会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无论做什么事,她都有个尺度在心中。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但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3.《粽子里的乡愁》内容简介

异地客乡,愈是没有年节的气氛,愈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光景。

端午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因为她会包种类很多的粽子。除了家人享受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批,美其名曰“富贵粽”。

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我不明白讨饭的人有什么福。母亲告诉我:“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敲了一下。后来再看到那些乞丐,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难过。

一次,一个女孩悄悄地让我给她一个粽子,说是阿婆有病走不动,想带回去给她吃。等我给了她一个肉粽后,她才告诉我,她没有阿婆,是后娘叫她这样说的,而且经常打她。听了她的话,我的眼泪马上流下来了,让她跟我回家,可她却摇摇头,很快地跑了。

日月飞逝。每年的端午节来临之际,我很少吃粽子。但母亲细致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选文缘由】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为主题,选取了《古诗词三首》《梅花魂》《桂花雨》和《小桥流水人家》四篇文章,让学生通过不同体式文章的学习,体会漂泊异乡的游子那份浓郁的思乡情愫,并用心揣摩、感悟作者是怎么表达的。

抚今追昔,多少漂泊异乡的文人墨客通过文字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这些名家名作,虽然传递的都是思乡的情愫,但因为生活阅历、生命体验的不同,在思乡意象的选取上有很大的区别。《古诗词三首》中,王安石通过春风、明月的意象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张籍的乡愁则融入在那一封拆了又封、封了又拆的家书里;纳兰性德在风雪交加、灯火通明的夜晚沉浸在乡愁中辗转难眠。值得关注的是,古诗词中的意象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春风(春天)、明月、家书等意象已经在诗词里成了约定俗成的乡愁代名词。如,“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等。古诗词如此,那么散文中的意象又是怎样的呢?孙绍振教授曾指出,古诗词中情感的意象选择大多数是共性的,融入了集体意识,而散文中的意象则是个性的,是作家独特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体验的相遇。如散文《梅花魂》主要通过“梅花”这一意象传递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桂花雨》中,琦君的思乡情愫在“桂花”的香气里萦绕不绝;谢冰莹在《小桥流水人家》中呈现的意象就更复杂,小溪、垂柳、木桥、老屋……思乡的情感在意象的叠加、融合中散发开来。这些散文中呈现的意象带着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具有一定的个体化特征。然而,发现、体验散文中思乡的意象,并由此感悟那份思乡的情愫,对于处于“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懵懂状态的五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这就需要探寻一个阅读的范式,让学生在思乡散文的阅读中“得法”,由个及类,去阅读其他思乡的文章。基于此,琦君的散文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琦君的散文文字温婉雅致,淡淡的笔墨浸润着一丝伤感的情愫。本组课文中的《桂花雨》,通过中秋节回忆起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及一系列往事,淡淡的乡愁由此散发开来。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将琦君的散文《春酒》和《粽子里的乡愁》放在一起对比阅读。琦君在《春酒》中,描绘了儿时在故乡喝春酒、会酒时的一番景象,母亲勤劳善良,邻里之间和睦融洽,清淡白描的文字透露着一股浓浓的“酒香”,让人沉醉忘返。《粽子里的乡愁》一文中,作者通过端午节吃粽子、分粽子的生活剪影,刻画了母亲的聪慧、善良,细腻地传递出了那份淡淡的思念和伤感。

“每逢佳节倍思亲”,琦君的这三篇散文融叙事、抒情于一体,分别描述了中秋节、春节和端午节时一系列的童年生活剪影。值得关注的是,琦君的童年生活是非常快乐、温馨的,她的散文中的母亲,温柔敦厚。事实上,这个母亲并非亲生,而是养母。琦君从小就失去了亲生父母,是由养母叶梦兰抚养长大。童年的底色会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若不是这样一位有着佛心般善良、贤惠的母亲对琦君千般呵护、万般疼爱,相信琦君的童年不会如此温馨、快乐,更不会在长大成人远离故乡后,如此深切地留恋故乡的一切。母亲在琦君生活中的位置非同小可,在她的散文里,我们也总是能发现那个勤劳、纯朴、和蔼可亲的女性。因此,琦君的乡愁,除去那些细细碎碎的快乐往事,更多的在于对母亲的无尽怀念。

《桂花雨》《春酒》和《粽子里的乡愁》在意象选择、情感传递和表现手法上有很多共性。以“举三反一”的阅读形式引导学生发现、梳理、感悟这些共性,产生明晰的阅读线路,并进而以一组带一类,打开一扇思乡的阅读视窗,去阅读、体验更多的思乡文章。

【备课构想】

琦君的散文字浅情深,主要的旋律就在于对故乡深切的怀念。这份怀念学生能通过阅读粗浅地感知,却不能自觉地把握、梳理情感背后的承载物。情感是抽象的、复杂的,琦君在这三篇散文中,描述了儿时在故乡的一系列情境,白描的文字暗藏着款款深情,抽象的情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慢慢散发开来。因此,我要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去解读、鉴赏:一是童年的往事,在琦君所描述的这些天真、纯朴、温馨的往事里让学生自在惬意地遨游,并调动自身经验,发现自己与琦君的“相似点”,达成情感认同。二是母亲的形象。母亲对琦君的童年底色以至生命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正是琦君萦绕不绝的乡愁的根源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多篇文章的互文阅读中还原、丰满母亲的形象,深化对思乡的感悟。

琦君的散文是专属于琦君的,三篇散文在写法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本课的最后,可让学生在对比中,高屋建瓴地归纳琦君的文字密码,发现琦君清淡、白描的写作手法,以及追忆式行文结构。这对于体味文字中的情感,丰富学生的言语图式,提升其言语敏感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那么,在本课中,要采取怎样的阅读方法,才能有效地达成以上目标呢?

一、以“读”为基,提炼资源

阅读是一种带着自身体验融入的创造过程,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只能是哈姆雷特。因此,在阅读中,学生要从文本的角度去思考,不做盲目、随意的猜测。三篇散文的横向阅读,要让学生梳理文本的脉络,把握内在的情感,就要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提炼资源。首先,按照儿童的阅读认知规律,初次接触到文本时,通常会关注文本中形象性、具象性的事物。因此,我以童年生活入手,引导学生梳理琦君童年生活的片段,再感悟母亲形象的环节,引导学生在横向对比阅读中,学会浏览、提取画面,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品读关键的句段,体验情感。然后,在“聊童年”和“聊母亲”的基础上,提炼、归纳内在的思乡情愫。最后,散文写法的归纳,只需要学生略读归类,发现潜藏其间的专属于琦君的语言形式。这也是一种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方式,让他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能有意识地去发现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

二、以“聊”为本,外化认知

和谐自在的“闲聊”式阅读能为学生营造轻松的阅读情境,以实现心灵的共振、智慧的交融。散文的阅读更倾向感性的活动,学生因生命体验的不同,阅读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应。在“聊”中,学生将体验、感知不设防地跟学生交流,没有硬性任务、评价标准。轻松闲散的“聊天”,更容易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但这里的“闲聊”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唠嗑”,而是在议题的统领下,发散性地呈现有序而随性的交流方式。从“聊童年”聚焦散文中的情感意象,“聊母亲”体味情感背后的根源,到“聊思乡”把握整体的情感基调,最后“聊表达”归纳行文的脉络。学生的阅读收获、阅读体验都通过简简单单的“聊”来外化。

教学中,以“读”为基,以“聊”为本,“读聊一体”,边读边聊。在“读”“聊”的交替中,散文的情感基调、文本结构、表达体式都会慢慢呈现出明晰的脉络。

【课例呈现】

一、聊“童年”

导语:同学们,在老师很小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有一次放学回来,我看到我家旁边的小山坡上有几头又白又嫩的大胖猪,突发奇想:咦,既然人们可以骑牛,可以骑马,那我为什么不能骑猪呢?于是,我就跑到小山坡上,准备骑一骑这些大胖猪。谁知道这些猪家伙们特别不听话,我刚走近,它们就跑了。好不容易发现一头比较迟钝的猪大哥,可这头“后知后觉”的猪大哥也不好驾驭啊!我的左腿才刚刚垮上猪大哥的肥腰,它就像触了电一样,撒开粗壮的短腿狂奔,我摔了个仰面朝天。(生哈哈大笑)

听了老师童年的故事,在你的童年中有没有很难忘的事情呢?(生交流自己的童年生活片段)

1. 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体验一位作家的童年生活,这位作家叫琦君。

(板书:琦君)阅读三篇散文,看看琦君描写了哪些童年生活片段,选择你最喜欢的体会体会。

2. 小组合作探究,按表格提示梳理琦君童年的生活片段。

3. 学生交流。

(1)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桂花雨》)

摇花乐,桂花雨,空气里都弥漫着桂花的香气。一“摇”一“喊”,俏皮的琦君,天真快乐、香气袭人的童年。

(2)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酒却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春酒》)

小琦君“闻”,小花猫“舔”。小馋人,小馋猫。有趣的画面,香甜的春酒,“醉”了的童年。

(3)有一回,一个女孩悄声对我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她又说:“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有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样说的。”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常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脚上都有紫印。”听了她的话,我眼泪马上流出来了,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她静静地看着我,摇摇头说:“我没这个福分。”(《粽子里的乡愁》)

乞讨女孩的穷苦、悲惨,让小琦君生发怜悯之心。送灰汤粽、肉粽,甚至想收留女孩。善良、博爱的童年。

…………

4. 读着琦君的童年,聊着琦君的童年,我们看到了一个无忧无虑、天真快乐、善良可爱的琦君。

二、聊“母亲”

1. 从琦君的童年往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快乐、善良可爱的小姑娘。

可是,琦君的身世是怎样的呢?(出示琦君的资料)

琦君出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小名春英,童年在农村度过,上有兄长一位,因亲生父母早逝,兄妹俩就过继给伯父,由伯父潘鉴宗与伯母叶梦兰扶养长大,潘父与潘母即是琦君文章中所提到的父亲与母亲。

追问:一个人的父母早逝,你觉得这个人是怎样的?(不幸的、可怜的、自卑的)那么,在琦君的文字里,你读到不幸、可怜和自卑了吗?是什么让原本不幸的童年如此美好?(因为琦君从小就有一个疼爱、呵护她的养母,是养母的宠爱造就了活泼可爱、天真善良的琦君。)

2. 那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呢?散文中有很多描写母亲的文字,找一找。

(1)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桂花雨》)

(2)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春酒》)

(3)乞丐常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谓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是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粽子里的乡愁》)

……

3. 聚焦有关描写母亲言行的文字,体会母亲的善良、勤劳、贤惠、仁慈。

认识到正是这样一位有着佛心般的母亲给予了琦君厚重、深沉的母爱,为她的童年打下了敦厚、纯朴的生命底色,并以此度过了无忧无虑、温馨美好的童年时光。

三、聊“思乡”

1. 同学们,你们看。

我们就这样读着、聊着琦君的童年、琦君的母亲。我们感受到她的童年多么美好、多么快乐。可是,琦君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这些呢?(琦君很怀念儿时的生活,很想念自己的家乡。)

2. 哪些地方直接表达了她很思念故乡?默读,圈画相应的句子。

依据学生的交流,出示关键句子:

(1)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桂花雨》)

(2)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春酒》)

(3)异乡客地,愈是没有年节的气氛,愈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粽子里的乡愁》)

(4)每年的端午节来临之际,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致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粽子里的乡愁》)

月是故乡明,琦君的三篇散文都传递了那份真切的思乡情愫———生齐读关键句子。(板书:月是故乡明)

四、聊“表达”

1. 我们读到的三篇散文都是琦君通过回忆童年时代的生活片段,表达对家乡的怀念,文字中浸润着一股淡淡的乡愁。

那么,在写法上,大家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1)描写的时间都是中国传统佳节,分别是中秋节、春节和端午节。

(2)文章的结构相似,特别是《桂花雨》和《粽子里的乡愁》,开篇都点出了现实生活中处在什么节日,并由此回想起了小时候。三篇散文的结尾都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

(3)文字都很清淡,没有华丽的辞藻。

(4)内容看上去有些散,但表达的主要情感都是思念家乡。

2. 好的散文往往不用繁琐的辞藻来堆砌,琦君的散文文字浅显,但细读细品,浓郁的思乡情愫就会蔓延开来。

从古至今,许许多多漂泊异乡的游子写下了很多思念家乡的文章。大家课下有兴趣可以去读读这一类文章,你会发现不同的作家笔下的乡愁是类似的,但思乡的根源和表达是不同的。细细读、对比读,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教后反思】

本课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读聊”结合,在多样化的“读”和轻松自如的“聊”中横向对比还原童年、探寻根源、发现主题、归纳形式。散文中童年的片段,是那样的温馨美好。学生在教师呈现的童年往事中打开了记忆的闸门,畅所欲言交流自己难忘的经历,为后续读、聊琦君的童年铺设了“先前经验”。我想只有融入自身情感体验的阅读,才能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也才能在这一张张童年剪影中体味那种思乡的情愫。每个人都有童年,童年的底色对未来的生活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琦君的童年是充满爱的。相对于她的身世(自小无父无母),这份爱就显得弥足珍贵。当学生了解到琦君的身世,再观照她的童年时,就会在情感的颠覆中深切体验到母亲的伟大。并由此打开了一个阅读琦君、了解琦君的入口。

在叙事作品中,感知人物的形象是一个重点。三篇散文中对于母亲形象的还原,是深入体味思乡的密钥。学生在横向阅读中,提炼出描写母亲的文字,温柔、善良、纯朴、勤劳的母亲形象逐渐在学生心中鲜活起来。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那至善、至真、至亲的母亲,怎能不让琦君忧思难忘、感怀不已呢?

琦君的三篇散文,无论在意象选择还是表达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共性,是属于琦君特有的语体风格。学生在三篇散文的“比读”中梳理出了行文的脉络,“举三反一”地验证琦君的独特的表达,发现白描的写作手法和追忆式的行文结构。这对于学生以后阅读思乡类的文章,起到一定的范式作用,至少为他们寻找到一条通往言语密钥的思维路径。

“闲聊”并不代表着随意和轻率。“聊书”主要是营造一种轻松的阅读交流氛围,在“聊”中有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融、思想的启迪。学生在“聊”中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并由此去开拓更宽广的阅读空间。

【教学评析】

鲁林红老师的“走近琦君”主题阅读教学既让我惊讶,又让我叹服。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说,散文是最难教的一种文体,因为里面的诗意和烂漫很难通过有效的方式让学生感知,更遑论这种思乡主题的散文。阅读是带着自身体验融入文本的对话过程。学生在没有背井离乡的经历的前提下,如何才能体味散文中萦绕的乡愁?从宏观的文化角度来说,从古至今,许许多多漂泊异乡的游子都写下了大量思乡的散文。尽管这些散文的情感聚焦点都是思乡,但不同的散文所呈现的思乡载体是不同的。那么,在阅读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组散文的阅读,内化阅读范式,达成“由个及类”的阅读效应,需要教师深入探究。但无论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还是宏观的文化定位上,鲁老师都给我们呈现了一堂丰满、明晰、灵动的主题阅读课。

一、议题的选取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议题”是主题阅读教学最核心的元素。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议题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鲁老师在教学中所定位的议题是多个的:“聊童年”“聊母亲”“聊思乡”和“聊表达”。但这多个议题并不散乱,而是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建构,并且议题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呈现由浅入深、由具象到抽象的阅读形态。

教师由自己的童年生活切入,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唤起了学生的相似经历,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童年的心理场,大家兴致盎然地聊童年、忆童年。在情境的催发下,教师顺势而入:“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体验一位作家的童年生活,这位作家叫琦君。”学生的先前经验一旦被唤醒,并将经验融入到阅读中,与作者进行对话,后续生成的经验认知就更完整、立体。

二、学法的指导强化阅读范式的习得

琦君的童年让人流连忘返,那些快乐、细腻的文字引发我们很多的向往。教师带着孩子们边读边聊,体验了琦君的童年,认识了琦君的母亲。“同学们,你们看。我们就这样读着、聊着琦君的童年、琦君的母亲,就能感受到她的童年是多么美好、多么快乐。可是,琦君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这些呢?”巧妙的一问,将前面的“聊童年”“聊母亲”与“聊思乡”紧紧地衔接起来,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琦君的乡愁是通过童年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和母亲的形象来呈现的。具象的画面与抽象的情感达成融会贯通的美妙境界。

琦君的散文文笔雅致、手法特殊,教师在最后让学生将三篇散文归纳探寻,发现行文的脉络,体验文笔的清淡,为学生的阅读起到很好的范式作用。尤其是教学的最后,鲁老师进一步归纳:“好的散文往往不用繁琐的辞藻来堆砌,琦君的散文文字浅显,但细读细品,浓郁的思乡情愫就会蔓延开来。从古至今,许许多多漂泊异乡的游子写下了很多思念家乡的文章。大家课下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读读这一类文章,你会发现不同的作家笔下的乡愁是类似的,但思乡的根源和表达是不同的。”既有入乎其内的指导、揣悟、体验,又有出乎其外的阅读拓展、引领,可谓意法兼得。

三、承接的形态提升教材教学的效果

鲁老师以教材中的《桂花雨》为探寻点,统整了琦君的其他两篇相同体裁的散文,既关注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又承接了同类体裁的文章,延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发挥了群文阅读的最大效益。

走近阅读 篇9

一、长效阅读

(一) 阅读规划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某些学校将阅读纳入了课程规划, 并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 学校每周设置一堂阅读课, 让语文教师按照阅读规划设计, 组织学生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 学校也可以设立专门的阅读课:1.阅读导读课: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同时为学生设立一些导读问题, 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 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2.阅读探讨课:在组织学生完成导读问题后, 可以结合阅读中的主题让学生自行探讨,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 解决学生阅读问题, 提高学生阅读质量。3. 阅读分享课: 通过让学生互相分享阅读后感, 使学生对阅读更有兴趣, 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4.阅读观后感:在学生阅读结束后, 让他们写下读书后的观后感, 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阅读内涵, 调动学生阅读经典读物的积极性。

(二) 阅读活动

阅读活动是建设书香校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了增添学生的阅读形式和阅读内容, 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 激发学生、家长、教师的阅读兴趣, 让他们喜爱读书, 习惯读书, 学会读书, 很多学校举行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 例如, 开展“书香学生”“满天星”文化活动, 根据学生阅读量, 设立各种奖项, 由家长监督、教师考核, 并交上阅读文本, 作为评比的依据, 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阶梯阅读

新教育实践下的阶梯阅读主要是为学生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 让学生在不同阶段读不同的书, 为学生提供此阶段最适合阅读的书籍。 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成长, 以此探求最适宜的指导方式。 教师在学生的不同阶段应该设置不同的阅读情境, 在低年级时用图画、图书、故事等形式向学生表达, 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阅读,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中年级时开始给学生加大文字阅读, 结合讲故事形式, 为学生推荐人物历史传记和名著阅读。 在高年级时, 应该以主题探究为主, 将阅读与文学创作相互结合, 加大学生自然科学的阅读,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精神涵养。因此, 学校和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设立书香教室和图书馆,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阅读机制

(一) 晨读

晨读可以帮助学生从沉睡中唤醒, 让他们在新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最充沛的活力。 我校将晨读纳入了学校课程, 每天清晨进入校园都会听到朗朗的阅读声, 让人体会到充满活力的文化氛围。 在近年来, 许多学校举行了各种朗读活动, 如唐诗诵读比赛、演讲比赛、班级朗读比赛等, 这些活动都增添了校园浓厚的文化气息。

(二) 午读

有很多学校设立了午读这一环节, 阅读既需要实践也需要环境, 午读的环节是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时间在教室中静静的阅读。 学生共同阅读一个书籍, 这个书籍是由语文教师和学生共同认可、推荐、筛选的, 日积月累, 当学生在小学毕业时, 阅读的书籍已经足够庞大。 同时, 这也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了良好地阅读习惯, 将阅读习惯纳入到了生活习惯中。 在低年级中, 教师的示范阅读更加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当学生读的与教师是同一本书籍时, 会给学生一定的心理暗示, 从而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 阅读的氛围, 是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的最好的催生剂。 低年级由教师示范阅读, 中年级和高年级则采用示范阅读与自我阅读相结合的阅读形式, 强化午读效能, 落实具体措施, 排出阅读教师值班表, 规定学生的阅读时间, 教师在午读时应该陪同学生共同读书, 指导巡视, 构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建设书香校园, 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让每一个学生都与经典为伴, 都与阅读为伴, 让每一颗幼小的心灵都受到启迪和感动, 让每一位学生都从阅读中学会思考, 感悟人生。

参考文献

[1]毛世伟.积极营造书香校园让校园处处溢满书香[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2 (12) .

[2]周静.书香校园书香家庭[J].小学生导刊 (高年级) , 2006 (Z2)

[3]营造书香校园引领健康人生[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6 (11) .

[4]李旭龙.让书香在自由中弥漫开来——宁波大榭开发区第一小学营造“书香校园”纪实[J].浙江教育科学, 2008 (3) .

走近孩子,走近音乐 篇10

一、如何利用音乐

第一,用音乐刺激幼儿思维,激发求异性、灵活性等认知特征。欣赏相同的音乐,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感受。如欣赏歌曲《小树叶》,当讲到小树叶离开妈妈长大时,我们欣喜地看到,有的孩子蹲在地上模仿小树,摆动双臂渐渐长高;有的孩子扭动身体,踮起脚尖使劲长。音樂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使幼儿情绪活跃,思维积极,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用音乐促进幼儿表现,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理念等情感特征。如在《胡说歌》中,幼儿学会歌曲后,开始了创编,一起说一说日常的穿着,幼儿兴致很高,回答十分踊跃,不一会儿就编出了许多成人无法想到的曲调来。通过音乐,幼儿积极地把动作融入到歌曲中,气氛十分活跃,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第三,用音乐塑造幼儿性格,使其形成自控性、自主性等人格特征。教师对幼儿的创造与表现要及时地加以鼓励和支持,不断提高幼儿对美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此外,还可以指导他们通过彩笔把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描画出来,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线条代表着幼儿不同的思维,教师能不断地从幼儿对音乐的表现中解读到不同性格的幼儿,并能促使其性格更加完善。

二、如何感知音乐

第一,要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等趣味实践中寻找音乐和感受音乐。可用儿歌朗读和打击出象征小兔、大象、小鸭走路的声音,让幼儿很快掌握音型的基本节奏。如在“打电话”这一活动中,可运用扮演角色的形式,让部分幼儿当打电话的娃娃,另一部分幼儿当接电话的娃娃,配上道具“电话”,幼儿便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学会了此种歌唱方法。

第二,设计好教学语,增添音乐的特有情趣。适当的音乐教学语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还可间接传授知识。如在音乐活动《魔法师的徒弟》中,教师可以用情景式的语言,比如“魔法师来找徒弟啦”“小小魔法师开始变啦”等。幼儿在这样的语言的渲染下,倾听音乐时更加专注,创编动作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第三,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比如可以设计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节奏游戏:听着小铃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等(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等)。针对每个幼儿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

三、如何表现音乐

第一,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如用作画形式表示“mi、sol、la”的音高时,有的幼儿画了一台电视机,其中天线是“la”,开关是“sol”,机脚是“mi”;有的幼儿画了一条吐泡泡的小金鱼,小泡泡是“mi”,中泡泡是“sol”,大泡泡是“la”,它们唱着356356|356 356|的歌……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都要予以肯定、鼓励,并引导他们当众表现。

第二,我们应把个体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要尊重个体发展,又要注重群体的交往合作。许多音乐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如合唱、集体舞、小乐队、游戏等,为了在合唱时获得和谐的声音,幼儿需要听着琴声和同伴的歌声不断调节自己的音高。比如,鼓励6个幼儿每人拿“do、re、mi、fa、sol、la”音块中的一块,合奏歌曲《小星星》,唱到哪个音,就由持此音块者敲击。这类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能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专注的学习态度。

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幼教老师的主动性,让我们携手走近孩子,走近音乐,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潜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上一篇:四联方案下一篇:元认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