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老舍教学设计(精选8篇)
走近老舍教学设计 篇1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走进老舍》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本单元以老舍先生为主题,精选了五篇文章《我的母亲》、《济南的冬天》、《祥子买车》、《养花》、《母鸡》和一篇有关老舍先生的文章《我了解的老舍先生》。学生对老舍先生及其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了解更多有关老舍的知识,教材中对老舍先生只言片语的介绍并不能满足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为此在学生的需求下,我以《我了解的老舍先生》为切入点,生成了以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综合实践课《走近老舍》——了解文本中的老舍,生活中的老舍和工作中的老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归类整理本单元字词,并进行深入挖掘,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2.结合优美句段,运用各种方法体会老舍先生遣词造句的精妙,感悟其作品语言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老舍先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欣赏他的作品,感悟他的人生。结合课内外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老舍其人和其创作风格。
3.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网络探究的快乐。进而培养学生善于研究、善于总结的能力及学习语文、历史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浏览、阅读书籍等活动,收集、查找、选择、组合老舍资料,结合课本对整个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对老舍先生的评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扩写文章来加深课文内容的记忆,从中表达自己的收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同学间的合作意识,提高复习的效率,初步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2.通过小组协作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分类整理信息的能力。并形成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结合课内外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老舍其人和其创作风格,并形成初步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 通过网上资料的搜索与整理,深入了解老舍先生的生平、作品等。教师准备:电子白板、导读卡
学生准备:收集老舍资料、预习单元内容完成预习任务,有能力的可制作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前期准备】
一.教师提供信息资源
获取信息的渠道有许多: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也可以互相交流所见所闻,丰富自己的阅历,亦可做摘抄、做读书笔记,在生活中积累。教师推荐有关老舍的信息及图片分类组合在一起,利于学生查找。二.学生自主探究,重组有关信息
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按各自的研究兴趣,占有资料,提出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诱发探究动机,确定研究课题,并与小伙伴组成合作组。学生分组情况如下:
【实施阶段】教师引导各学习小组着重围绕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要求面面俱到,教学生学会识别对本课题研究有重要价值的信息,并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归纳信息。具体操作如下:
一、走进一个主题:
出示老舍相关图片,引出话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老舍。(板书)走近老舍丰富的语言世界,去感悟老舍独特的内心体验。
二,从文字中了解老舍,根据学生的观点,分成四组进行探究,提出各小组在本单元中所选的探究主题。
第一组《我的母亲》;从母亲的身世谈起,虽然母亲与儿女的语言交流不多,但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母亲内敛而又深厚的爱。
A.学习白描手法;
B.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
C.揭示主题:母亲给予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第二组《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作者通过描写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文章运用衬托的手法,对济南的山、水生动而真切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A.运用对比的手法,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B.运用衬托的手法,展示了济南的山的三幅美景图画,和水的特点。
C.揣摩语言,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和给予的深情。第三组、《祥子买车》主要介绍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来创造新的生活。
A.抓住描写学生的外貌、动作、心理活动以及语言的句段,体会祥子的性格特点。B.感受祥子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C.品味老舍语言的魅力。
第四组《养花》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体会、理解课文,通过讨论交流,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
A.体会作者关于养花的乐趣。
B.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找出从哪几方面表现中心。C.培养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品质。第五组《母鸡》
文章以作者的感情变化,理清脉络,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A.讨厌母鸡的理由。B.不敢讨厌(敬畏)。
【成果展示】
一.展示生字学习成果。小组内.交流时,争取引导生从字音、笔顺、多音字、给生字加偏旁等方面多角度去谈。
二.积累、理解好词:
字词不分家,那么这个单元的词语你们是怎么归类整理的?分享你们的学习成果: 比如:四字熟语或成语等 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书写,而且还要能归类积累,理解词义并能学会运用。
三.品析一组佳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赏析句子。
对句子的分析,不仅仅是读出句子内容,还要会抓关键词,找修辞手法,想象意境,前后对比,联系全篇等。
四.赏析一个精彩片段:
1.自己先读读,指名读一读。
2.同学评价,以小组为单位班内交流。3.小组代表汇报。
五.我的收获:各小组反思总结,完成研究报告。六.单元课后拓展:
老舍的一生是辉煌的、伟大的,关于“老舍”,要想了解的更全面、更深刻,还需要大家以后更多的搜集阅读老舍的作品,等到大家都读完之后,我们组织一次老舍专题交流活动。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共勉: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教学反思:
本单元教学完成后,可或诵读精彩片段,或交流读后感,或讲述老舍趣闻,或演老舍剧本片段,或进行老舍相关图片展示。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锻炼学生们口语交际和表达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学而不思则罔”,在实际教学中边教边学,并善于总结、反思。
附例:多音字导读卡
(一):
书籍jí 一撮zuǒ儿毛
济jǐ南
结jié冰
缝féng补
把bǎ握
慰藉jiè
撮cuō 合 经济jì 结jiē实 缝fèng隙 刀把bà儿 扇shān风
好转zhuǎn
闷mēn热
熬āo白菜
舍shě不得 扇shàn子 转zhuàn圈 烦mèn闷 煎熬áo 宿sù舍shè 伤痕累lěi累 一宿xiǔ 劳累lèi
宿sù舍shè 积累lěi 星宿xiù
《我的母亲》导读卡
(二)(一)请划出在全文中起结构作用的时间句: 1..“母亲生在农家”(第3自然段)
2.“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第4自然段)3.“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第4自然段)4.“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第14自然段)5.“母亲已去世一年了”(第16自然段)
问题小结:课文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组织安排材料的,作者从母亲的出生、出嫁、“生”我,七十大寿,一直写到去世,脉络很清楚。
(二).作者先后六次提到母亲对我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第9自然段:从母亲那儿,“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②第10自然段:养成了“好客的习性”;
③第11自然段:“她最会吃亏”,“她宁可吃亏,不斗气”;
④第12自然段:“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
⑤第12自然段:“我对一切人和事,都取和平的态度„„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
⑥第12自然段: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问题小结:老舍先生出生在贫寒的家庭,在母亲的血汗灌养下,最终成为一代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这体现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文章结构归纳: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母亲的家庭、婚姻、子女以及“我”的出生等情况。
第二部分(第7—12自然段):写守寡后的母亲勤俭、朴实、宽厚、倔强和为人热情的性格以及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
第三部分(第13自然段):写母亲对子女的几件感人事例。
第四部分(第14—17自然段):写“我”远离母亲后,母亲的念子之情以及“我”对母亲的内疚之情。
课堂小结:通过文章脉络的疏理,体会作者的情感,整体感知课文,为第二课时精读、朗诵重点段落做好铺垫。
走近老舍教学设计 篇2
《走近物联网》一课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六年级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走近物联网。本课是学生真正走进物联网的一个前奏,所以教师要从学生身边的物联网应用入手,通过启发与发现、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体验,使学生逐步了解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其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
《走近物联网》一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学生们已经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物联网技术的了解更多的是来自于身边的应用,对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模糊的,所以要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并尽量通过讨论、实践与设计,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了解物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视频展示、亲自实践、创意设计等环节,提高对物联网及其应用的认识;2通过对实验器材的实践,了解传感器的作用,并设计相关的物联网实际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感受物联网的应用,产生并保持学习的兴趣;2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团队合作,培养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对创意设计的交流与展示,培养创新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4能辩证地认识物联网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联网的应用。
难点:物联网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1.暖场视频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段奇妙的视频。
教师播放视频,学生观看。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百度神灯在不久的将来就能成为现实,而老师这里也有一盏神灯,大家想来体验一下它的神奇吗?
2.魔法激趣、情境导入
师:老师可以用魔力来控制它“开”、“关”,神奇吧?猜一猜,老师用了什么魔力呢?
生:声音、遥控……
师:遥控?有点接近答案了。声音?你来试试。那么到底是什么呢?秘密就在这部手机里。你们再来猜一猜,老师用了什么魔法?
生:短信、网络、微信……
教师小结:刚才利用手机通过网络控制了灯的开关。
师:除了手机,还可以用什么设备?
板书:手机(计算机)……网络灯。
设计意图:本课初始利用小米的智能家居设备表演小魔术,以鲜活的例子抓住学生探究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现物联网技术的特性,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伏笔。
3.学思践悟、走近物联
(1)变一变——网络无处不在
师:老师再表演几个魔术,想看么?请看,这是老师的办公室(摄像头),可以给电水壶烧水(演示),这是空气净化器,开、关(演示)。大家思考一下,你家的电灯、电水壶有这种魔力吗?和老师的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这样的魔力。要达到这种魔力必须要有网络。
师:是的,这些电水壶、空气净化器等电器+网络就成为一种智能电器,这就是一种加法发明法。同学们要是掌握了这种方法,也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发明家。
板书:电水壶空气净化器……
(2)猜一猜——传感器妙趣多多
师:(打开手机的控制界面)刚才老师就是用这个控制电器的。哪位同学想来体验一下?
学生上台学习演示开关电器。
师:老师不但能开关空气净化器,还能了解办公室的空气质量。(让学生观看手机控制界面上的PM值)大家来猜猜,手机怎么会知道的?
生:手机上装了个东西……
师:老师告诉大家,空气净化器里有一个部件,它能像我们的鼻子一样,感受到空气的质量,这种部件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传感器。(板书: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非常厉害,它就像我们的感觉器官一样,有的像耳朵能听到,有的像眼睛能看见,有的像鼻子能闻到,还有的像皮肤能感觉到,它们都是智能电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意图: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一个重点,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将传感器与人体感觉器官类比,从而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传感器的作用,为后面物联网的创意设计做铺垫。这样的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生活实践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
(3)试一试——传感器神奇无比
师:传感器有这么大的作用,大家想不想来体验一下?
根据课前分组,请组长带领组员一起来体验,PPT出示体验要求:1组长至老师处领取体验器材。2仔细阅读器材使用说明,并按要求实验。3说一说实验过程,谈一谈自己的发现,想一想传感器的作用。4实验结束后请小组长拿着实验器材和使用说明汇报结果。
学生实验,教师相应指导,和学生一起探讨。
学生上台交流。
教师出示PPT,提醒回答的要求:我们做的实验的名称是( ),我们是这样做实验的( ),知道了传感器像人体上的( )发挥了作用。
(4)取一取——物联网顾名思义
师:刚才同学们体验了传感器的神奇,我们知道,通过传感器等设备我们能感知周围的信息,通过网络可以传输信息,最终使得普通的物体有了魔力,应用更加智能。
板书:感知(信息) 传输(信息) 应用(智能)。
师:像一些物体和另一些物体(板书两个大圈)通过网络技术联结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网络,你能试着给它取个合适的名字吗?
生:互联网、网络。
师:这种网络是物与物的相连,我们就叫它物联网。(板书揭题:物联网)
设计思路:用任务驱动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去亲自实践,体会传感器的神奇作用。利用思维导图概括物联网概念及其特征,将学生对物联网的认识由感性层面提升至理性层面。
4.展望未来、创意无限
(1)自学探究,漫谈应用
师: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物联网,物联网不但在家居生活中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下面请大家通过上网浏览的方式了解一些物联网的应用。
师出示PPT:边看边思考,你了解的是物联网应用的哪一领域?它是怎么样实现智能应用的?请大家注意,每个组浏览一个物联网应用专题。
教师分配任务。
师:请你来说一说,你刚才了解了物联网在哪一领域的应用?它是怎样实现的?老师从物联网的应用中找了一个案例,大家来看看到它是如何描述的。(PPT出示案例)
(2)创意无限,设计应用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研究,我们了解了物联网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看来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物联网了。
教师出示PPT:你想不想来设计自己需要的一种物联网应用呢?可以用文字或者图画的形式完成创意。(小提示:这种应用可以是较实际的,也可以是未来才能实现的。)
师:大家可以开始讨论,一组至少完成一个创意。
学生展示并读出自己的创意。
师生评价(贴在黑板上)。
师:这位同学的设计有哪些优点?你觉得如果再加上些什么创意会更好?
师:(学生说学生评,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们的设计将通过你们的巧手来实现。
设计意图:此处的设计先浏览网页再漫谈自己的收获,最后再设计自己的物联网应用,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对物联网的理解,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将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再通过对创意设计的交流与展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5.总结提升,憧憬未来
师:今天我们通过观看视频、亲自实践、创意设计等形式认识了一种新的技术叫物联网,开始走近了物联网,你能说说在这节课里有哪些收获吗?
生:物联网就是物与物的相连。通过传感器我们能感知周围的信息,通过网络可以传输信息,最终使得普通的物体有了魔力,应用更加智能。
师: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它,那么下一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真正走进物联网,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教学反思
本课是六年级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因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课比赛需要,上课学生改为五年级,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我更多地从学生已掌握的既有知识与能力出发,意图设计出一堂孩子们喜欢的物联网体验课。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在了解物联网的含义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认识物联网在身边的应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阿拉丁神灯——百度神灯——智能电灯——神奇的智能家居场景这一系列的情境将学生引入新课,学生的兴趣被形象的魔术表演所吸引,从而具体形象地感悟到“物联网”的宽泛定义。接着以猜一猜神灯的魔力所在等来体验传感器环节,以想一想传感器与身体的哪个感觉器官类似的问题来引出学生实践的过程,理解传感器的实际作用。在浏览物联网应用网站的过程中了解身边的物联网应用,并最终为自己动手尝试设计一种物联网应用服务。学生在大胆鲜活例子的指引下,思绪如泉水般喷涌而出,在最后一个设计应用环节时所表现出的创意不但贴近生活,而且很有个性。
板书设计方面我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一切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自己提炼概括物联网这种新生事物的名字,自己去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走近物联网服务。
点评
《走近物联网》一课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中《物联网》单元的初始课,也是较为常见的初识课。通常情况下,本课以视频、器材等演示为主线,让学生感受体验物联网的功能与作用,但常常失之于结构的松散与体验之肤浅。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杭老师在设计时,着眼点置于以下两点:一是如何走近物联网,二是需要“走”多近。为此他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1创设一体化情境,实施浸润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情境的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加学习趣味性。纵观整节课,依托智能家居生活这一情境,由点及面展开教学,为抽象的物联网这一新生概念赋予具体情境,同时又将这一情境贯穿于整节课中,使得课堂教学结构更趋于完整、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实现了浸润式教学。
2设置多层次任务,“深度”走近物联网。作为初始课,一般在教学时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模仿为辅。如果仅仅止步于此,则这样的初识课就只能是浅尝辄止。在本课教学中,杭老师采用“思”、“学”、“践”、“悟”这四个层次的任务引领学生逐步走近物联网,深入了解物联网。通过这四类不同层次的任务,从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设计能力等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锻炼,使得学生走近物联网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观赏,而是更有深度的探索与创新。
3渗透计算思维,加强思维力训练。多层次的任务设置为学生走近物联网提供了多样的实践任务,但这更多地停留在操作层面,如何在思维层面对学生予以提升呢?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杭老师利用思维导图对物联网的概念予以概括与归纳,使得抽象的概念图形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走近甲醛”教学设计 篇3
1教学设计思路
从20世纪末开始,至今仍在不断发展的科学教育改革,提出了加强统一性的原则。如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整合所有优秀、有效的科学教育方法。把“STS”与“具有结构的科学知识”统一起来,把“HAND-ON”和“MIND-ON”统一起来,是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
⑴本节课是“醛”的第二课时。在完成了乙醛学习的基础上,重点以生活应用为贯穿始终的线索,以实验为手段,继续紧扣结构,走近甲醛、分析甲醛的特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同时也呼吁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⑵教学过程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师以有关甲醛的生活事实出发,自然过渡到甲醛的性质(包括如何检验甲醛),再追溯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甲醛的来源。引导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性质,学生通过甲醛的银镜反应及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对实验现象汇报、分析,探究甲醛的特性。
⑶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认识甲醛的特性,通过设计安排简便、有效的学生实验:如甲醛使蛋白质变性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甲醛的银镜反应及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与乙醛的性质有明显不同,为学生的思维展开提供了空间;酚醛树脂的制备,承前启后,展示了甲醛应用的两面性。同时,通过实验,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另一方面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2教学设计
2.1教学过程
[引入]这些年来,有关商品质量的投诉和报道屡见不鲜,其中不少事件的主角都指向了同一物质,甲醛。随着媒体的频频曝光,甲醛逐渐浮出水面,进入人们的视线。甲醛,到底何许物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甲醛,一探究竟。
[ppt2]⑴陈先生的“家庭装修”遭遇
⑵黑心水发干货
[提问]这是甲醛的哪些性质惹的祸呢?
[板书]1.基本性质
[学生]①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②易溶于水
[过渡]而福尔马林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呢?我们来动手体验一下。
[学生实验1]甲醛与蛋白质作用
[ppt3]生物效应
[讲述]大家可以看到浸在福尔马林溶液中的兔子依旧栩栩如生。一些不法商贩就是利用这一点来为他们的产品“护肤美容”,而这样的“护肤美容”是对人体有害的。(其化学原理在之后呼应,危害在ppt4中简单展示)
[ppt4]不同浓度甲醛对人体的影响
[ppt5]甲醛的结构
[过渡]甲醛看似娇小的身躯,却会造成不小的危害。那么我们可以如何来检验甲醛呢?
[板书]2.HCHO如何检验
[分析]甲醛与乙醛结构相似,所以……
[学生]性质相似。它可用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检验。
[过渡]不过HCHO的具体表现会如何呢?和乙醛是否有所不同?事实胜于雄辩,就让我们用实验事实来说话。
[学生实验2]甲醛与银氨溶液作用
[学生实验3]HCHO与新制Cu(OH)2作用
[指导]①根据要求仔细操作,观察试管内的变化;
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回顾乙醛的相关现象,对比在反应条件、具体现象上有何异同点
③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对现象作出说明,从而得出HCHO的特性。
[实验结果分析]
[学生]常温下即发生银镜反应 HCHO极强还原性
[过渡]HCHO与银氨溶液已经给了我们一点小小的意外,和新制Cu(OH)2会不会有更大的不同呢?
[学生]①红色沉淀
HCHO+2Cu(OH)2HCOOH+Cu2O↓+2H2O
②有气体产生
CO2
甲酸HCOOH中仍存在结构,还能得
氧,进一步被氧化为
可以检验-CHO
③有Cu析出再次体现HCHO,具有强还原性
[视频录像] HCHO与新制Cu(OH)2作用
[板书]3.HCHO的释放
[过渡]其实在生活的很多角落都有甲醛的活跃身影。以甲醛为主要原料之一的酚醛树脂、脲醛树脂就是生活中常见的粘合剂,接下来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感受大名鼎鼎的酚醛树脂
[学生实验4] 酚醛树脂的制备[ppt10]
①请同学观察变化,并展示成果
②[动画演示]介绍HCHO与苯酚的反应:缩合(缩聚)
③若条件允许,请同学打开塞子,用招气入鼻法闻一下产品所发散的气味
[承接]如果装修中使用了劣质粘合剂,由于其中有相当多未反应完全的HCHO和聚合物的分解,它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3~10年)内逐渐释放,这就是之前陈先生所遇到的问题。而HCHO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人体,与蛋白质作用。
[ppt11]蛋白质与HCHO作用前后的对比
[讲述]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蛋白质中的氨基与HCHO发生类似的缩合,这也就是HCHO使蛋白质变性的原因所在了。(这里是通过ppt11中图片的对比,分析得出氨基发生了反应。)
[ppt12]HCHO的结构与性质小结
[讲述](认识HCHO的两面性。)在使用过程中,HCHO表现了明显的两面性。若使用得当,HCHO就是很好的工业原料[ppt13],在各方面都能一显身手。若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严重危害。但罪不在HCHO,而在于不法或不当使用它的人们。我们也无须谈甲醛而色变,如何使用得当才是关键。科学技术就像是把双刃剑,我们今天需要的是更好地学习研究相关知识,以便趋利避害。
3 训练与评价
(1)预测HCHO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中的情况;
(2)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HCHO的用途及环保标准。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编.上海市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2]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J].化学教学,2008(7).
附:ppt演示文稿
《风》老舍教学设计 篇4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没、过”等十个生字,会写“也、走、风、在”四个字。认识“”基本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风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风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本课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见过风吗?知道风在哪儿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风的诗歌。
(板书课题,读题目。)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风吹过树叶,树叶沙沙声;风吹过树枝,树枝弯着腰,点着头。
师:你看到了风吗?你看到的风是怎样的?告诉学生本文是一首诗歌,诗歌是分节的,每节之间要空开一行。
2.自由读几遍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识字,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把生字多读几次。
3.放课文录音,边听边检查自己读课文是否准确。
4.小组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音。
5.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小朋友当小老师,认真听,发现读得不准确的地方,以“请你跟我读”的形式帮助纠正读音。
三、指导朗读,感悟课文
1.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想,读了这一节你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读,自由感悟。
2.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汇报选择读了哪一节,读懂了什么。
(2)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跟同学们讨论?把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3.朗读感悟。
(1)指导读第一节。
①出示第一节课文,谁有信心把课文读好?指名读,有感情朗读。
②你知道风在哪里?诗中哪句话已经说明?指名读。
③你觉得哪句话最有趣?说说有趣在什么地方。
④请小朋友自由配上动作读第一节。
(2)指导朗读第二节。
①让学生朗读第二节,并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老师播放风吹在树枝上,树枝不停地摆动、点头的课件,加深理解。)
②哪个地方写得最有趣?说一说,读一读。
③通过找朋友一起读、比赛读等形式引导反复朗读。
④让学生配上动作,自由朗读。
4.反复朗读课文,边读边配上动作,把课文背诵下来。会背诵了,把课后第一题的小树涂上颜色。
四、小组合作,自主识字
1.先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2.请小组的同学在一起用自己的方法认读,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共同给生字组好词。
3.指导书写。
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的笔画——横折弯钩,让学生一边读一边书写,然后老师在带田字格的黑板上示范书写“也、走、风、在”四个字,学生认真观察,掌握方法后,在书本上写。(完成课后第三题描描写写。)
五、说说画画,完成作业
1.观察课本上的图画,创设说话情境:风吹在树叶上,树叶会不停地摆动,“沙沙沙”地响;风吹在树枝上,树枝不停地点头;那风吹在小草身上、小花身上,又会怎样呢?(让学生发言,并理解风是通过事物表现出来的。)小朋友,你还知道风在哪儿?
2.让小朋友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风用画表现出来,看谁画得像。
老舍猫教学反思 篇5
老舍猫教学反思1
《猫》是老舍先生的文章,他把猫写的惹人喜爱。文章谈到猫的性格十分古怪,说它贪玩吧,但是又非常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在教学这个局部时,我请一个同学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屏息凝视”,这个同学由于预习不够充沛,一时语塞满脸通红,其实这个词从字面也可以了解大概意思,不必非依照字典的解释来说。于是我对这个同学说:“那就请你上来,给我们演一下吧,这猫是怎样屏息凝视的?”他解脱了这一尴尬局面,也松了一口气,接着上台,摆出屏住气,眼神集中的样子。我让其他同学评议,有的同学说,他虽然屏住了气,但眼神太直了,表示不出精神集中的样子,在其他同学的提议示范下,他最终准确地表示出了小猫屏息凝视的样子,在同学的掌声中走下了台。这一小插曲,反而使同学对小猫尽职尽责这一特点理解的更为深刻了。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我处置的灵活富有创意,因而就有了特别的意义。首先,维护了同学的自尊心,相信同学会感谢老师给他解了围。其次,通过这次扮演,不但这个同学,全班所有同学都对这个词语印象深刻。第三,调剂了单调的课堂氛围,用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让小朋友扮演一下词意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作用很大,可以较好地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坚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猫》这篇课文,是本册教材的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在上课之前,我让同学做到了充沛的朗读课文,整节课下来,觉得同学的积极性以和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沛的调动。主要是文本的内容与同学亲身体验有一定联系,重要的事,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动身并结合同学生活实际来设计,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发生共鸣,从而使同学激情充分。
在指导同学体会猫老实、贪玩的矛盾性格时,总想让同学抓住重点词语“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一天一夜”等重点词语谈理解,几名同学回答后,总觉得答得不到位,所以在这一环节耽误了不少时间。使得在学小猫可爱这一段时时间较紧,同学没时间背一背课文。课后仔细想想,假如老师当时能和时点拨一下:“你是从那些词语读出来的?”同学会较快说出感受,不会耽误太多的时间。
另外,在理解“可是”这个表示意思转折的词语时,教师处置得比较匆促,只让同学通过自由读、男女生对读来渗透它在句子中的作用,应该在学习猫的既贪玩又尽职的矛盾性格时,可以再通过师生对读来渗透“可是”在文中的作用,我想,同学对它的理解会更深刻。也会让同学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和升华。
老舍猫教学反思2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简短,但写出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我注重对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在学生自读课文后,说说老舍家的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意在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为两大部分,即“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可爱”。重视感情朗读。感情朗读,能使得书面语言不仅能形成立体形象,而且能转化为表情达意的有声语,使文章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自身情趣相得益彰。课堂上我努力用多种形式的读来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个人读、齐读、比赛读,大声读、默读、快速读等,学生们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最后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下来,情感升华,感悟作者语言的魅力。
二、抓住关键词句仔细推敲、品析。在学习猫性格古怪一段时,我抓住了“闭息凝视”这个词,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词语的意思。再通过查字典,知道是专注的盯着一个地方看,让学生明白,猫为了等老鼠的出现,怕自己的呼吸声吓跑了老鼠,所以有意识的抑住自己的呼吸,眼睛专注的看着老鼠洞,生怕老鼠跑了,让学生说,从这个词里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说,在这个词里读出了猫的尽职。理解了词语意思后,我让学生也进行屏息凝视并说体会。经过理解和自身体验,学生明白了从“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这句话里看出,猫真的是非常尽职,难怪老舍那么喜爱它。
教学本课时,我注意了让学生自主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但是有些学生读还只能停留通顺上面,对文章的悟及积累还有所不够。
老舍猫教学反思3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尤其是在写猫的性格时,是将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猫的性格古怪鲜明生动。通过平实的语言描绘出猫的形象,全文字里行间表达了老舍先生浓厚的爱猫之情。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老舍先生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
《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刚上课,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就提到大猫的性格古怪,于是我就请学生说他们理解的“古怪”一词时什么意思,创设了自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这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整节课中我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自信心。当学生理解到“小梅花”能体现老舍先生爱猫之情时,我引导学生理解老舍先生爱看这小梅花,越看越觉得美,自然而然地体会了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我在处理第四自然段“满月的小猫更可爱”时使用以读代讲的方式,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读书时间、自由的理解空间。这节课上学生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时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学生在小组学习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在这堂课上,我忽视了感情朗读。感情朗读,能使得书面语言不仅能形成立体形象,而且能转化为表情达意的有声语,使文章的内在情趣和学生的自身情趣相得益彰。课堂上我虽然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来朗读课文的重点句段,但是读的形式和时间还是不够,学生们没法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另外,我把理解猫的特点和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剥离开来进行阅读,更是犯了大忌。在听评课时,刘大凤老师告诉我: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十分重要,学生们如果能够充分地细心品味,便会自然而然地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出作者语言的魅力了。
另外,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构建一中主动探求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这就是最有效的学习活动。但是我在这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例如讲读到猫的什么都怕时,非要学生概括出我预设的“胆小”一词,处理课堂生成的灵活性不足。这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要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相信他们的潜能、挖掘他们的潜能,搭设舞台让他们展示才华。
通过上这件课,我收获很多,尤其向刘老师及高年级组的老师学到很多教学的经验,相信这些经验必将成为我今后教学中的财富。当然这样一个反思的过程也是一种进步的过程,在不断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时常反思。
老舍猫教学反思4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一、《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教学反思《猫的教学反思》。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重点词语,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采用先扶后教的方法,即先引领学生通过“老实”“贪玩”这两个词来体会猫的古怪性格,然后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其他表现猫性格的词语,并看看作者是怎么把这些矛盾词语连起来的?从而让学生有机会自己阅读,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如果每节语文课,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二、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这么读?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划出作者喜欢猫的语句仔细品读。学生们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有同学说:“在作者眼中,猫的脏脚印成了可爱的‘小梅花’,可见作者是多么喜欢猫呀!”有同学说:“我在‘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这句话中体会到老舍对猫的喜爱,在他眼中猫就像一位歌唱家一样棒。”还有的同学说:“我从‘蹭你的腿,要给你抓痒痒’这句话看出猫与作者之间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可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潜心研读,让学生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
反思这节课,学生们学得兴趣较浓,猫的可爱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完全归功于学生能抓住文中的语言文字,通过朗读进行揣摩体会。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怎样将一个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方面收获甚微。这到底该怎么办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实践与努力探索。
老舍猫教学反思5
《猫》是老舍先生的文章,他把猫写的惹人喜爱。文章谈到猫的性格十分古怪,说它贪玩吧,但是又非常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在教学这个部分时,我请一个学生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屏息凝视”,这个学生由于预习不够充分,一时语塞满脸通红,其实这个词从字面也可以了解大概意思,不必非按照字典的解释来说。于是我对这个学生说:“那就请你上来,给我们演一下吧,这猫是怎样屏息凝视的?”他摆脱了这一尴尬局面,也松了一口气,接着上台,摆出屏住气,眼神集中的样子。我让其他同学评议,有的同学说,他虽然屏住了气,但眼神太直了,表现不出精神集中的样子,在其他学生的提议示范下,他最终准确地表现出了小猫屏息凝视的样子,在学生的掌声中走下了台。这一小插曲,反而使学生对小猫尽职尽责这一特点理解的更为深刻了。
[反思]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我处理的灵活富有创意,因而就有了特别的意义。
首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相信学生会感谢老师给他解了围。
其次,通过这次表演,不但这个学生,全班所有学生都对这个词语印象深刻。
第三,调剂了单调的课堂氛围,用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让孩子表演一下词意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作用很大,可以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老舍猫教学反思6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说话时“妙语连珠,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重点词语,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采用先扶后教的方法,即先引领学生通过“老实”“贪玩”这两个词来体会猫的古怪性格,然后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其他表现猫性格的词语,并看看作者是怎么把这些矛盾词语连起来的?从而让学生有机会自己阅读,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如果每节语文课,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老舍猫教学反思7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抒发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这个单元的练习重点是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比较简单易学的方法。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一般这种文章的段落里都有总起句或中心句。如《猫》,每个自然段开头都有一个总起句。但第2、3自然段总起句只是分别概括第2、3自然段内容,只有第一自然段的开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概括全大段的主要内容,可作为第一大段的段落大意。同样第4自然段总起句的前半部份“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可作为第二大段的段落大意。这篇课文按照猫的性格古怪和满月小猫的特点可以用归并法把文章分成两大段。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又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本文时我抓住两个要点:一是深入理解作家对猫各方面性情的描述,学习作家的语言技巧;二是要仔细品味文章中蕴涵着的既显而易见又不着痕迹的感情抒发。
教学中,我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学生能体会到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分三个方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猫的古怪性格。“老实”、“贪玩”、“尽职”,这看似矛盾的三方面都集中在猫的性格上,学生通过自己研究发现这三个矛盾的方面是用三次“可是”作转折,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虽贪玩却尽职,虽胆小却勇猛的性格特点。
第二自然段中,“这可都凭它的高兴。”一句,一个“可”字,形象地写出了猫的古怪,同时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时,我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自己的朗读中体会猫的可爱以及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我觉得这篇课文学生都很喜欢,因为学生自己家里也养猫,虽然有的学生非常喜欢猫,但对于猫的情感没有老舍爷爷对猫的情感深。
教学及训练。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精心备课,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
老舍猫教学反思8
《猫》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之作。这篇精读课文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理解猫的性格古怪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因此不必在内容上花过多工夫,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并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领会到作者是运用具体事例写出了猫的性格特点。写猫的性格古怪时,将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猫的性格鲜明生动起来。在此可以通过师生分工朗读,领悟总分式的构段方式,体会用事例写具体的表达方法。在体会猫的特点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句来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和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把脏脚印形容成小梅花,而“印”字又用得何其生动;把猫的叫声形容得悦耳动听,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写猫的可爱时,“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对小猫的宽容怜爱如待幼小的`孩童。这样饱含情感的语句比比皆是,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
当然,在课堂中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还是没有真正放手,在学生活动中,教师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但我的这种“介入”没有控制在一个“度”上,很多问题我都没有给孩子充分的想象和思考空间,遇到问题没有引导他们如何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而是直接告诉了他们答案,这对孩子语文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不足的,另外就是教师语言不够简练,琐碎的小问题比较多,导致重点难点不突出。
通过这次讲课我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总结经验,逐渐提高自己的语文授课水平。
老舍猫教学反思9
《猫》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文章简短,写了大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可爱两部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爱猫爱生活的情感,在教学中我注重对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1、抓词语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大猫性格古怪一段时,我抓住了“屏息凝视”这个词,先让学生说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凝视”是专注的盯着一个地方看,让学生把这两个词连起来理解就是“有意识的抑制呼吸,眼睛专注的盯着一个地方看”,让学生明白,猫为了等老鼠的出现,怕自己的呼吸声吓跑了老鼠,所以有意识的抑住自己的呼吸,眼睛专注的看着老鼠洞,生怕老鼠跑了,让学生说,从这个词里你看出了什么?学生说,在这个词里看出了猫的尽职。理解了词语意思后,我让学生也屏息凝视盯着一个地方看几分钟,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说,眼睛很累,觉得心里憋得慌,我继而启发道:“你们看几分钟就觉得很累了,那猫盯着老鼠洞一连就是几个小时,它累不累?它累了也不休息,还是依然闭息凝视盯着老鼠洞,从中你看出了什么?”经过理解和自身体验,学生明白了从“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这句话里看出,猫真的是非常尽职,难怪老舍那么喜爱它。
2、体会拟人句的作用,体会作者爱猫的感情。作者在写猫时,采用了拟人的写法,把猫当作人来写,突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在理解“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介绍老舍的生平:“老舍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酷爱写作,视写作为自己的生命;他也酷爱养花,他家里有几百盆花,每天除了写作就是摆弄花草,家里的花死了,他要难过好几天。”然后让学生看书理解,他这么爱写作,当猫把他的稿纸踩脏后,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当作梅花来欣赏;他那么爱花,当小猫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时,他也不生气,反而觉得它们生机勃勃十分可爱。从这些语句里,看出作者把猫当作自己的孩子似的,看它干什么都觉得可爱。都舍不得责备,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特别喜爱它们。
3、注重写法的渗透,读写结合。在学习小猫一段时时,先让学生找出作者从几方面来写小猫的淘气可爱的,然后说出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最后说说你喜欢哪句话。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可以借鉴书中的语言,因为渗透了写法,学生很顺利的写出了片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老舍猫教学反思10
今天,我执教了老舍先生的《猫》这一课。这篇文章非常简短,描写了大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可爱两部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在学习本课时,我注重对以下方面进行了训练:
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猫的性格古怪时,我抓住猫的老实,贪玩,尽职这三个特点,先让学生找出哪些句子描写了猫的这些特点,并反复朗读。
2、体会拟人句的作用,体会作者爱猫的感情。如在理解“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当猫把老舍先生的稿纸踩印后,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当作梅花来欣赏,可见他对猫的喜爱。作者在写刚满月的小猫时,不像在写一只猫,倒像写一个可爱的孩子,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猫的喜爱。
3、注重写法的渗透,如在描写猫的老实,作者就抓住猫爱睡觉这一事例来写的。因此,我布置的课后作业是一个小练笔,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小动物,仔细观察,然后写一写。
不足之处:
1、对课文的深度和广度挖掘的不够,我引导孩子们从猫的老实,贪玩,尽职去体会猫的性格古怪,但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讲解,最后因为时间仓促,也没有进行总结。
2、学生齐读的次数过多,用的时间长,以至于后面的内容一带而过。以后需要掌控好时间。
3、讲解第一自然段时用的时间太多,后面猫的温柔可亲,勇猛,都没有进行深入讲解。而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之处也没有体现出来来。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课前备课很重要,但是课后反思也很重要,通过反思,可以不断完善自己,使我们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使自己今后的教学过程更充实,更完善。使自己的教学经验更丰富。
老舍猫教学反思11
今天,我执教了著名作家老舍写的猫。经过充分的备课,可以说是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因此不必在内容上花过多功夫。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重点突出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因此我在学完课文后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片段之一:品味词句
师:文中的作者非常喜欢他家的猫,在作者写猫性格古怪时,用“出去玩”“不回家”说明他已经不仅仅把猫当做一个小动物,而是把它看做了家里的一个成员,他是多么喜欢这只猫呀。
生: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多小梅花,本来是很脏的猫爪印,作者却说是几朵美丽的小梅花,可见作者有多么喜欢它。
生:对于猫的叫声,作者连用了四个四字词语“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简直把他写歌唱家了。
生:再写刚满月的小猫时,作者好像是写自己的孩子。“它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撞疼了也不哭”,可见作者多么疼爱它。
生:小猫把作者养的花弄的枝折花落,作者也不忍心责打它。
…………
师:可以说,全文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作者把它当做朋友,当做家人,当做孩子。正是有了爱,才把猫写得活灵活现。同学们在朗读课文时,应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片段二:领悟情感
师:同学们,文章的作者充满了对猫的喜爱之情,文中的猫主人有没有感情呢?
生:有。
师: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生:“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这句当中的“蹭”字,就看出了猫对主人很亲,很喜欢它的主人。
师:“蹭”是摩擦的意思,作者为什么用“蹭”,而不用摩擦?
生:“蹭”的动作很轻,很温柔。
师:这一蹭,就蹭出了人和猫之间的真情。人爱猫,猫亲人,真是其乐融融。
还有,在让学生读课文时,学生读错的词及时写在黑板上,及时订正。
以上教学环节,在老师们给我评课时,也是充分的肯定了这一点。
不足之处:开始上课之后,我出示了一个问题:文中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猫?(长大的猫和刚满月的猫)老师们说欠妥。应该是哪两个年龄段的猫?
还有一个多音字“屏息凝视”的屏写生读错了,没有注意到。
老舍猫教学反思12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虽然短小,但内容具体,描写生动。猫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而在作者老舍爷爷的笔下却显得那么生动活泼,那么惹人喜爱。在教这篇课文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虽然课前进行了充分准备,认真备教材,但由于自身经验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读有些忽略。
教学中,朗读是体会感情最直接与最重要的手段。教学时,我引领学生通过抓重点词,重点句子,创设情景等方法去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但在体会之后未能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再次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从而缺失了语文课上“书声朗朗”的重要环节,没能让学生在读中展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因此,在今后的课上我将注重通过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引读等多种朗读方法,在读中体味语文课的个中魅力。
二、备学生不够充分。
课前,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教材和教案方面,对于学生掌握课文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方向,各种问题回答的预设准备不够充分,以至于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语过于单一,引导不够深入。如,我在讲到猫的尽职时,重点分析了屏息凝视这个词,并创设了小情景,让学生试着屏住呼吸10秒钟,问学生:“猫为了抓老鼠,一连就是几个钟头,而我们刚才才做了10秒,你们有什么样的体会?”当时有一个学生就回答说“这只猫简直就像一个神仙。”当时我若是能就着他的回答挖掘下去,反问他:“猫是神仙吗?”他可能会回答:“不是。”这时我就可以总结说:猫不是神仙,但它却做了神仙才能办到的事,充分体现出了猫的尽职。这样课文的挖掘就会更深入一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出猫的尽职。因此,在备课中要注意学生的存在,全方位的去考虑学生会从哪些方面回答问题,才能从不同角度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材。
老舍猫教学反思13
《猫》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虽然短小,但内容具体,描写生动,要让孩子不仅体会到猫的性格古怪,体会作者对这只猫的喜爱之情,还要让学生感受一代语言大师的语言魅力。
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采用先扶后教的方法,先引领学生通过“老实”“贪玩”这两个词来体会猫的古怪性格,然后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其他表现猫性格的词语,并看看作者是怎么把这些矛盾词语连起来的?从而让学生有机会自己阅读,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划出作者喜欢猫的语句仔细品读。学生们通过朗读揣摩,从老舍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在理解“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介绍老舍的生平:“老舍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酷爱写作,视写作为自己的生命;他也酷爱养花,他家里有几百盆花,每天除了写作就是摆弄花草,家里的花死了,他要难过好几天。”然后让学生看书理解,他这么爱写作,当猫把他的稿纸踩脏后,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当作梅花来欣赏;他那么爱花,当小猫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时,他也不生气,反而觉得它们生机勃勃十分可爱。从这些语句里,看出作者把猫当作自己的孩子似的,看它干什么都觉得可爱,都舍不得责备,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特别喜爱它们。
老舍猫教学反思 篇6
《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它们分别是《猫》、《斑羚飞渡》、《华南虎》、《马》、《狼》。前两篇课文从体裁上看是叙事性散文,《华南虎》是现代诗歌,《马》是科普说明文,《狼》是叙事性的文言文,这体现了编者编写教材的同一题材、主题相近而文体裁不限的选编意图。
编者在“单元说明”中说:“这个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写动物的佳作。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文章内容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鲜明,言之有理。”编者对于这一系例文章,提出了阅读要求。同时,编者结合《猫》这篇课文的具体内容给出了阅读性提示:“猫,因为它的活泼乖巧而被许多人喜爱。和人一样,每只猫都会有各不同的性格。作者的家里就曾经养过三次猫,这三次养猫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有快乐,有辛酸,有愤恨,甚至还有无尽的懊悔……”。课文后的“研读与练习”第一题“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几个方面说说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及文章思路的理解;第二题“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课文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这道题的设置主要是要求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体现出的情感。第三题“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是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这道题编者的意图是学生能结合文本的理解能把自己的视野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有了它,世界才如此丰富多彩、生趣盎然。动物与人应该怎样享有共同的生存空间,人类与动物之间要怎样的和谐相处,了解这些问题,对进入初中不久的学生来说自然是饶有兴趣的。阅读这类内容的文章,不仅适合中学生的心理,同时对培养他的趣味与情操是有好处的。
二、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立在形式上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内容上要依据教师对文本及学情的分析与认识。它一方面预设的,同时它又是在教学过程中生存的,所以,它既具有预设的特点,又具有生存的特点。根据以上对《猫》所处的这一单元背景、文本本身、学情认识的分析,可以预设如下教学目标:第一、启发学生有理有据地说出作者描写三只猫的相同与不同,并能说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与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能有效解读故事所包含的深刻哲理;第三、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领悟,感受作者在文中提倡的明辨事非、反对主观武断的价值观,从而引发学生对弱小动物的关注与同情。
三、教学策略
坚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与启发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说出自己的独特认识与体验。具体地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发现并解决阅读文本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提出阅读文本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地学习,将学生分成六小组,互相解决各自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地学习,引发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临时生存的问题,并启发学生深层次理解文本的内含与意义。在方法上,采取学生自学成果展示,学生合作讨论交流,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学方式,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组织教学权留给教师,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过程
(一)一读文本,整体感知。
(1)画出自己难理解的词语,结合句子识记、理解、掌握它。
(2)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自己或小组内讨论解决。
(3)小组讨论,生存一个或几个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4)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提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二读文本,质疑思考。
(1)各小组之间互相讨论并交流对方提出的问题,形成讨论结果。
(2)各小组派一个代表说说自己组内的讨论结果。
问题预设:
(1)文章写了几只猫?作者在养猫的经历中,哪一次养猫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能把握课文内容重点。)
(2)试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几个方面,说说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能根据内容筛选和整合有效信息。)
(3)课文主要写第三只猫,那么把写前两只猫的内容删去怎么样?(让学生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把握文章的脉络。)
(4)文章写“我”三次养猫,“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让学生能结合文章的内容,品味作者的情感,重在句子的朗读,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
(5)从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中,你领悟到了什么道理?(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借此把握文章的主题。)
(三)三读文本,拓展延申。
问题预设:
(1)假若第三只猫没有死,你认为“我”有改正过失的机会吗?说说你的看法。(让学生能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说出自己的思考。)
(2)被别人冤屈或知道自己无端冤屈了他人,滋味都是不好受的,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请说说你的经历与情感体验。(让学生能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对文章的认识,从而达到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的目的。)
对教学过程施行的说明:整体感知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自学与组内合作讨论交流,强调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质疑思考部分的问题预设是教师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形成的,但是学生展示的问题是不是这些,应据学生自学情况而定。不过,学生展示了提出的问题之后,教师通过巡查,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疑惑进行归纳,有的可能就是教师预设的问题,这可以按预设的教学方式解决,有的可能是教师没有预设到的而的确又是有价值的问题,这需要教师有相当的教学机智,同时也需要教师对文本有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解决。这施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学生能解决的一定让学生说,不能解决的要引导学生思考,教师绝不越俎代疱。
五、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理念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阅读提出了具体的阶段目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无疑,教学这篇课文让学生“读”与让学生“说”便是重点。
学生阅读文本的方式有多种,有朗读和默读,有精读、略读和浏览,要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对课文语言文字进行整体性品味和理解,深层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理解作者写三次养猫经历中所表达的思想。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一读文本,整体感悟”、“二读文本,质疑思考”、“三读文本,拓展延申”为主线贯穿,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性,最后由文本到生活,期望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把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同等起来,扩大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之所以这么强调“读”,是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事实上,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性的阅读,生成了许多教师没有预设到的有价值的问题,如,第三只猫明明是不被喜欢、令人可厌的,为什么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会比前两只猫的亡失要“更难过得多”?又如,写第二只猫时,作者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有何用意?再如,作者写自己养猫的经历,是告诉我们严于律己的做人还是告诉我们要善待弱小的生命?学生不自主阅读,是提不出这些问题的。
读是情感体验,情感认同,也是一种感悟。在施行“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的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朗读、评说,教师的择机引导、指导朗读,师生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学生自主地找出这样三句话来朗读与评说:“我心里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咒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学生通过朗读,读出了辛酸、愤恨、怅然、伤感、懊悔,语调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有高有低,很好地体味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如果说学生“读”是隐性的思考,那么,学生“说”就是显性的。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教师要鼓励学生能根据阅读作品说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感受,能品味作品的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言说,或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自己的思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也彰显了学生的智慧。如在对三只不同的猫的认识上,学生这样说:“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运用了动作描写,写猫逗玩的动态、情态,栩栩如生,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猫;“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飞扑过去捉。”――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小黄猫晃着圆圆的脑袋,睁着圆圆的眼睛,长于爬树、善于捕捉的神态跃然纸上,这是一只活泼而有趣的猫;“冬天是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猫来的时候是冬天的早晨,它给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蜷伏”一词,表现出这是一只很可怜的猫。
(二)课后反思
这节课,从教学的出发点上来说,是想通过学生的自主的读、合作的读、教师引导的读,通过学生展示生存的问题,然后学生自由言说、教师点拨学生深层次的言说达到对文本的理解,并把对文本的理解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教学流程做到了严谨有序,如果从学生的实际收获来看,不谦虚地说,已达到了预计的教学目标。但是,从最终的课堂呈现状态来看仍有几点值得反思:
(1)教学设计理性有余而趣味不够。
教学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程序的设计基于自己学习文本的认识。想通过学生的读与说,通过教师的一步一步点拨激发起学生的思考、发言,可惜的是只有一部分同学的思考、发言,大多数同学只是认同别的同学对文本的理解,学生不处于一个“顿悟”的状态,不是在一种非常融洽和谐的师生交流中“豁然开朗”而获得认同,这不能不让人反思在学情预估和教学设计上存在问题。
教学设计做到严谨有序,同时也就有效,这样理性的成分便多了。但是,结合这篇课文的内容如何做到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有趣,且又能适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只采用一种“对话式”的教学形式,就暴露出对学情预估不足与学生的阅读心理把握不准。
(2)教师调控不够机智
走近老舍教学设计 篇7
运用到的差异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鉴赏能力、探究能力的差异, 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策略。
3.安排多样化课堂学习活动的策略。
4.删繁就简, 回归本体的策略。
【总体思路】
本课以“情”为教学目标和主线。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体悟老舍先生对北平的“爱”以及对祖国, 对民族的深情。在教学过程中, 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鼓励, 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文本鉴赏和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
1.了解感悟作者老舍对北平“爱”的无限深情。并能结合写作背景, 感悟作者的“爱”中融合的民族深情。
2.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品评, 能用书面的形式呈现自己的品赏观点。
3.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探究深“爱”北平的作者的多重身份, 从而透彻体悟作者笔下“我的北平”细小而别样的景致。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柯灵在《乡土情结》中说:“每个人的心里, 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 失意时想到它。”人在旅途, 精神和灵魂的归宿指向的总是生养自己的那片故土。对作家老舍来说, “北平”就是他魂牵梦萦的那方“土地”。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近那方土地, 感受作者的那份深情。
二、理解文题中“想”的含义以及文章的情感主旋律
学生发言、交流后, 归纳:文题中的“想”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北平的无限眷恋和挚爱深情, 联系文章第二小节, “可是, 我真爱北平”一语, 让学生了解这是作者对北平“爱”的表白。“爱”是《想北平》一文的情感主旋律。
三、鉴赏阅读文本, 感受作者对北平“爱的倾诉”
1.“爱”的倾诉:爱北平如同爱母亲 (从阅读到感悟) 。
(1) 这样的类比, 表明这种爱是与生俱来的, 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血脉相连的关系。 (了解“爱”的特点)
(2) 让学生在文中寻找表明“我”和“北平”“血脉相连”关系的语句, 并有感情地朗读。 (在朗读中体悟)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 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 一大块地方, 多少风景名胜, 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 都积凑到一块, 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 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 它是在我的血里, 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3) 体悟感情的深挚, 爱北平, 如同爱母亲的类比, 爱到说不出, “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 那是因为爱得太深的缘故, 潜藏在心灵的深处, 这是“爱得深挚”。 (运用补充材料, 让学生了解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对母亲的感情有多深, 对北平的感情就有多深。)
补充一:老舍母亲对它一生的影响。
“我的真正的教师, 把性格传给我的, 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 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老舍《我的母亲》)
“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 虽然还有色有香, 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 心里是安定的。” (老舍《我的母亲》)
补充二:老舍对她母亲的爱。
老舍还只有一岁半的时候, 他的父亲就去世。母亲马氏在四十一岁时生下老舍。为一家六口人的衣食温饱, 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 还曾在小学校做过佣工。贫苦的家庭生活, 全靠母亲独立撑持。
1966年8月24日, 老舍不堪“文革”批斗和污辱, 愤然投太平湖, 当时住在东城区的老舍, 却单单要走到西城区去投太平湖。不仅因为它离家远, 更因为太平湖离母亲近。因为太平湖与其旧居西城区新街口小羊圈胡同仅一墙之隔。在人生最消沉的时候, 老舍想到的是母亲;用自己的生命追随母亲而去。
2.“爱”的倾诉:爱北平如同爱恋人 (从理解到鉴赏) 。
(1) 老舍爱北平, 不仅爱得深挚, 而且爱得热烈, 如同爱恋人。 (让学生按照如同爱母亲的类比, 归纳这一类比, 教师可适当引领。)
(2) 在文中寻找能表明这种“刻骨铭心”的热烈之“爱”的语句, 体会朗读。
“真愿成为诗人, 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 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这是热烈、缠绵、痛苦的爱) (“杜鹃啼血”相关知识、故事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
“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 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可以听得见、可以看得见的美好的爱)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 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唯一、排他的固执的偏爱, 有明显的地域情结。)
(3) 缘于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恋, 作者在下文道尽北平的“好” (处处与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中的“巴黎”相比) 。
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动中有静, 使人安适、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既不挤得慌, 又不太僻静;处处有空儿。
(4) 引领学生进行文本鉴赏活动, 提升文本阅读的高度。
教师就这一部分作范例, 布置学生在课后就“爱北平如同爱母亲”进行鉴赏体验活动。这一活动,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鉴赏能力的差异, 同时“差异”就是资源, 学生可以就文本内容或写作技巧或阅读感受的某一方面进行鉴赏, 也可以就两个或多个方面进行鉴赏, “个性”和“差异”能使这一活动异彩纷呈。
示例:作者敞开心扉, 倾诉对北平的爱的“热烈”, 如同深爱自己的“恋人”。这份热烈是杜鹃啼血的执着, 是浸透心血的缠绵, 是刻骨铭心的唯一。因为这份“爱”, 他道尽北平的“好”, 即使是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中的“巴黎”也无法和北平相比。当我们读完他娓娓叙谈的文字, 定会被这份浓得扯不断的情感所濡染, 也便会含笑纵容了这份偏执的爱。
(鉴赏示例包含内容、写作技巧、阅读感受三个方面)
四、“爱”的溯源 (探究阅读:“爱”北平的作者身份特点探究)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经验和能力的差异, 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交流学习, 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 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课堂没有一个“闲人”。)
作者为何要对北平倾诉如此深挚热烈的爱?我们就从作者老舍是个怎样的人说起。
有人曾问舒乙, 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 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人们提起老舍, 就不能不想起北京, 这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在《想北平》一文中, 我们能看到一个怎样的老舍呢?阅读文章第六、第七两小节文字, 可以发现作者几中身份的融合。
1. 贫民:
钱不多。喜爱的“草花儿”很便宜, 而且家家有院子, 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 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 是多么省钱省事。
2. 平民:
平凡的日子, 普通的生活。吃的菜、种的花、住的院子、喜爱的水果。
3. 文人:
富有生活情趣, 更富有审美情趣。便宜的“草花儿”也觉得可爱, 还能招蝴蝶呀。“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4. 隐者:
和陶渊明一样, 有热爱自然的情怀, 但作者身处北平城, 却有平和恬然的心态, 是又在陶渊明之上。真所谓“小隐隐于野, 大隐隐于市。”
作者住在北平, 觉得是在享受“清福”。
五、“爱”的本源外显 (文本深理解后的深阅读)
正是由于多种身份特点的融合, 让我们看到作者所爱的“我的北平”是让他可以享受清福、让他心灵安适的北平。于是, 在作者笔下, 为我们呈现的“我的北平”都是一些细小的景致。从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到胡同和四合院、墙边的花、院里的新鲜蔬菜以及带霜的水果。真可谓“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 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北平在他每一寸肌肤里, 北平在他每一缕血脉中。 (这一教学环节, 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在文本中举例赏、析赏、赏读, 充分体悟“我的北平”给予“我”心灵的安适、精神的寄托)
赏读一:
面向着积水滩, 背后是城墙, 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 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 心中完全安适, 无所求也无可怕, 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仅举一例)
六、“爱”的极致 (主旨升华了悟)
(本文写作背景也让学生在预习时了解清楚。)
此文写于1936年, 当时老舍正在青岛教书, 身在异乡无法享受北平带来的清福和安适, 更为忧心的是, 当时日寇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华北危急, 北平危急!假如家园沦陷, 又如何享受这份朝思暮想的清福与安适呢?“好, 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 是作者摧肝裂肺的一声长叹, 这一声长叹里有无限的忧国情思。也让我们不禁想起了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者的无限“忧思”也体现在他的一首《乡思诗》中:“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代文章千古事, 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 北岳霜天羚角斜;无限乡思秋日晚, 夕阳白发待归鸦!”由此, 我们说, 作者老舍对北平的“爱”, 是一种爱民族的“大爱”, 爱到无言, 爱到落泪, 真可谓“大爱无言、大爱无华”。
七、结语
走近在线教学视频 篇8
201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的传播,在线教学视频开始在国内迅速流行。在线教学视频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用5~8分钟的时间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视频。在教育教学中,在线教学视频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之态。这些知识点,既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在线教学视频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而且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一、在线教学视频的特点
1.时间较短。在线教学视频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其原因基于学习者面对计算机屏幕、移动设备等终端所呈现的学习内容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不超10分钟,若时间太长,学习者的注意力会分散,学习效果会有所下降。
2.教学内容少。相对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在线教学视频的问题聚集,主要是针对某一学科知识点(如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的教学,提出策略,解决问题,一课一得。信息时代学习者更喜欢碎片化的学习内容。
3.自主选择性强。学习者可有针对性地自主选择学习,从而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4.智能情景化。在线教学视频营造了一个真实的教学资源环境,学习者随时播放,自主学习,有声有画,轻松快乐。
5.传输快捷。由于录制视频容量小,更便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传输,学习效率与效果可大为提高。
心理学相关研究也证明,这个时间长度和学习内容非常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当然,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习对象,在线教学视频的长度也应该有所区别,不应以一种时长标准来定义“在线教学视频”。一般来说,理科的在线教学视频平均视频时长要小于文科。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保持时间不长,在线教学视频设计制作时要形式新颖、尽量短小;而对初高中生、大学生的在线教学视频,由于内容较难则可适当延长。
二、在线教学视频的价值
在线教学视频是随着网络带宽的加大, 视频压缩与传输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的日益普及,以及移动终端的日渐流行,互联网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风起云涌,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迅猛地流行起来。它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被在线教育界人士广为采用的。因此,在线教学视频的兴起,对于移动学习时代的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就学校发展而言,在线教学视频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它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如此,在线教学视频的发展也必定引发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数字化教学改革。
对教师而言,其好处是:1.制作在线教学视频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在线教学视频。它非常简单实用,能解决教师身边最关心、最棘手的问题。人人可以做,人人都会做,人人都爱做。2.在线教学视频制作,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3.在线教学视频便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传播,便于相同地域、相同学段、相同教学环境的教师间相互学习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如通过建立QQ群,结合使用在线教学视频的交流形式,易于教师形成个性化的网络学习共同体。4.在线教学视频适合教师进行知识管理。在线教学视频是教学知识积累、共享和交流的最好的形式之一,因而合理使用在线教学视频的形式进行教师知识管理,既可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也可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师录制的在线教学视频可以课前展示,也可提供给学生课后学习,进而减少教师课后辅导学生的工作量。
对学生来说,它优势为:1.在线教学视频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而制作的,适合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深度学习,对于没有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课后通过在线教学视频学习,进而掌握该知识点。对于已经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课后通过在线教学视频学习进行巩固。2.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在线教学视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3.有条件的学生也可能制作在线教学视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教师的培训作用,则有如下几点:1.在线教学视频可以记录教师成长的轨迹,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自己录制的在线教学视频找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2.在线教学视频形式新颖,制作简单,在教师培训中使用,既可实现培训中教育教学资源的积累、共享和交流,又可提升教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还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3.在线教学视频可以变教师被动接受培训内容为主动创作培训内容,让教师直观地了解教育思想与教学技能,便于教师学习与借鉴;4.优秀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通过在线教学视频固化,便于传播,便于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5.优秀教师的优秀在线教学视频,对青年教师来说,能起到骨干、示范、引领的作用,激励和指导青年教师朝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此外,在线教学视频让人们能通过终端设备,在校园、家里,甚至在各种工作和学习及活动之余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也有广泛的自主性,为实现“人人皆学、处处皆学、时时皆学”的终身学习目的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教育不公平现象还比较严重,区域之间的差异、城乡之间的差异等依然存在,导致择校现象严重,形成了教育群体的分化。优秀教师的资源、优质学校的资源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期望相差很大。而在线教学视频借助互联网,将优秀的教育资源置于网络之中,形成体系。由于网络的优势,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自己希望获得的教育资源,而且对本身的正常学习的冲击也不大。因此,在线教学视频的开发对有效地缓解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在线教学视频的制作与上传
在线教学视频可以使用手机、数码相机、DV等影音摄录设备拍摄和录制,也可以在电脑上使用录屏软件录制音频或视频,录制软件有Camtasia Studio、Screen2swf、屏幕录像专家等,建议采用电脑录制的方式,在线教学视频录制的基本要求有:
1.录制时调整电脑分辨率为1024×768,颜色位数为16位。PPt量做到简洁、美观大方。
2.时间须控制在10分钟以内。
3.内容非常碎片化,非常精练,在5~8分钟内讲解透彻,不泛泛而谈,若内容较多,建议制作系列在线教学视频。
4.在设计在线教学视频内容时,基于教学设计思想,完全一对一地“启惑”“解惑”。
5.在线教学视频在内容、文字、图片、语言等上须正确准确无误。
6.在线教学视频讲解时,声音响亮,抑扬顿挫。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详略得当,不出现“你们、大家、同学们”等大众受众式用语。
7.若在讲解中使用课件,课件有视觉美感(建议ppt尽量采用单色,突出简洁之美)。
8.视频画质清晰。
9.建议能看到教师头像。在“PPT+视频”的录制模式下,头像不遮挡教学内容。
10.要有片头片尾,显示标题、作者、单位等信息。
11.视频格式为:Flv、Mp4,视频尺寸为:640×480或320×240。
12.在线教学视频录制完成后,建议视频格式保存为:Flv、Mp4格式,可直接上传到网站或通过手机移动设备播放。
四、在线教学视频的展望
【走近老舍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老舍《养花》教学设计10-24
老舍语文猫教学设计12-13
猫老舍教学设计教案11-16
老舍猫的教学设计08-09
养花老舍预习教学设计11-10
小学语文老舍《猫》教学反思05-10
走近舞蹈教学设计08-02
《走近现代建筑》教学反思01-08
我的母亲老舍教学结构设计08-13
老舍猫的导学案设计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