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养花》教学设计

2024-09-20

老舍《养花》教学设计(共19篇)

老舍《养花》教学设计 篇1

《养花》这篇课文是老舍比较有名的一篇散文,无论是文章的思想、结构,还是语言的表达都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范文。结合本班同学作业中常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欣赏作者的谴此造句中感悟作者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以此受到熏陶,扎实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一、区别“须”与“需”。

在学生的作业中,同音字、形近字混淆使用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甚至十遍八遍地更正仍然不见效。例如《养花》一课中出现的“既须劳动,又长见识”中的“须”,很多学生就与“需要”的“需”混为一谈。教学中,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不用“需”,而用“须”。通过分析比较,学生们不但明确了两字的异同,而且进一步体会到了老舍用词的准确。更可喜的是,在后来的作业和考试中,同学们都能准确地使用这两个字。

二、适时背诵,积累好词句。

语文的学习,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其中积累好词好句很重要。这种语文的实践活动应适时在课堂上落实。在教学《养花》时,当同学们找到概括老舍养花乐趣的那句话时,我决定把这一重要的句子板书出来。利用板书的间隙,我鼓励学生把它背下来,看谁背得又快又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我边板书,他们边背。待我板书结束,他们中的大部分同学已背下句子。这样既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可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处理预设与生成,会使我们的教学更有实效性。

老舍《养花》教学设计 篇2

运用到的差异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鉴赏能力、探究能力的差异, 激发学习兴趣。

2.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策略。

3.安排多样化课堂学习活动的策略。

4.删繁就简, 回归本体的策略。

【总体思路】

本课以“情”为教学目标和主线。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体悟老舍先生对北平的“爱”以及对祖国, 对民族的深情。在教学过程中, 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鼓励, 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文本鉴赏和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

1.了解感悟作者老舍对北平“爱”的无限深情。并能结合写作背景, 感悟作者的“爱”中融合的民族深情。

2.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品评, 能用书面的形式呈现自己的品赏观点。

3.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探究深“爱”北平的作者的多重身份, 从而透彻体悟作者笔下“我的北平”细小而别样的景致。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柯灵在《乡土情结》中说:“每个人的心里, 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 失意时想到它。”人在旅途, 精神和灵魂的归宿指向的总是生养自己的那片故土。对作家老舍来说, “北平”就是他魂牵梦萦的那方“土地”。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近那方土地, 感受作者的那份深情。

二、理解文题中“想”的含义以及文章的情感主旋律

学生发言、交流后, 归纳:文题中的“想”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北平的无限眷恋和挚爱深情, 联系文章第二小节, “可是, 我真爱北平”一语, 让学生了解这是作者对北平“爱”的表白。“爱”是《想北平》一文的情感主旋律。

三、鉴赏阅读文本, 感受作者对北平“爱的倾诉”

1.“爱”的倾诉:爱北平如同爱母亲 (从阅读到感悟) 。

(1) 这样的类比, 表明这种爱是与生俱来的, 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血脉相连的关系。 (了解“爱”的特点)

(2) 让学生在文中寻找表明“我”和“北平”“血脉相连”关系的语句, 并有感情地朗读。 (在朗读中体悟)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 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 一大块地方, 多少风景名胜, 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 都积凑到一块, 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 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 它是在我的血里, 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3) 体悟感情的深挚, 爱北平, 如同爱母亲的类比, 爱到说不出, “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 那是因为爱得太深的缘故, 潜藏在心灵的深处, 这是“爱得深挚”。 (运用补充材料, 让学生了解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对母亲的感情有多深, 对北平的感情就有多深。)

补充一:老舍母亲对它一生的影响。

“我的真正的教师, 把性格传给我的, 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 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老舍《我的母亲》)

“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 虽然还有色有香, 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 心里是安定的。” (老舍《我的母亲》)

补充二:老舍对她母亲的爱。

老舍还只有一岁半的时候, 他的父亲就去世。母亲马氏在四十一岁时生下老舍。为一家六口人的衣食温饱, 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 还曾在小学校做过佣工。贫苦的家庭生活, 全靠母亲独立撑持。

1966年8月24日, 老舍不堪“文革”批斗和污辱, 愤然投太平湖, 当时住在东城区的老舍, 却单单要走到西城区去投太平湖。不仅因为它离家远, 更因为太平湖离母亲近。因为太平湖与其旧居西城区新街口小羊圈胡同仅一墙之隔。在人生最消沉的时候, 老舍想到的是母亲;用自己的生命追随母亲而去。

2.“爱”的倾诉:爱北平如同爱恋人 (从理解到鉴赏) 。

(1) 老舍爱北平, 不仅爱得深挚, 而且爱得热烈, 如同爱恋人。 (让学生按照如同爱母亲的类比, 归纳这一类比, 教师可适当引领。)

(2) 在文中寻找能表明这种“刻骨铭心”的热烈之“爱”的语句, 体会朗读。

“真愿成为诗人, 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 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这是热烈、缠绵、痛苦的爱) (“杜鹃啼血”相关知识、故事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

“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 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可以听得见、可以看得见的美好的爱)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 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唯一、排他的固执的偏爱, 有明显的地域情结。)

(3) 缘于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恋, 作者在下文道尽北平的“好” (处处与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中的“巴黎”相比) 。

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动中有静, 使人安适、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既不挤得慌, 又不太僻静;处处有空儿。

(4) 引领学生进行文本鉴赏活动, 提升文本阅读的高度。

教师就这一部分作范例, 布置学生在课后就“爱北平如同爱母亲”进行鉴赏体验活动。这一活动,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鉴赏能力的差异, 同时“差异”就是资源, 学生可以就文本内容或写作技巧或阅读感受的某一方面进行鉴赏, 也可以就两个或多个方面进行鉴赏, “个性”和“差异”能使这一活动异彩纷呈。

示例:作者敞开心扉, 倾诉对北平的爱的“热烈”, 如同深爱自己的“恋人”。这份热烈是杜鹃啼血的执着, 是浸透心血的缠绵, 是刻骨铭心的唯一。因为这份“爱”, 他道尽北平的“好”, 即使是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中的“巴黎”也无法和北平相比。当我们读完他娓娓叙谈的文字, 定会被这份浓得扯不断的情感所濡染, 也便会含笑纵容了这份偏执的爱。

(鉴赏示例包含内容、写作技巧、阅读感受三个方面)

四、“爱”的溯源 (探究阅读:“爱”北平的作者身份特点探究)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经验和能力的差异, 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交流学习, 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 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课堂没有一个“闲人”。)

作者为何要对北平倾诉如此深挚热烈的爱?我们就从作者老舍是个怎样的人说起。

有人曾问舒乙, 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 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人们提起老舍, 就不能不想起北京, 这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在《想北平》一文中, 我们能看到一个怎样的老舍呢?阅读文章第六、第七两小节文字, 可以发现作者几中身份的融合。

1. 贫民:

钱不多。喜爱的“草花儿”很便宜, 而且家家有院子, 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 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 是多么省钱省事。

2. 平民:

平凡的日子, 普通的生活。吃的菜、种的花、住的院子、喜爱的水果。

3. 文人:

富有生活情趣, 更富有审美情趣。便宜的“草花儿”也觉得可爱, 还能招蝴蝶呀。“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4. 隐者:

和陶渊明一样, 有热爱自然的情怀, 但作者身处北平城, 却有平和恬然的心态, 是又在陶渊明之上。真所谓“小隐隐于野, 大隐隐于市。”

作者住在北平, 觉得是在享受“清福”。

五、“爱”的本源外显 (文本深理解后的深阅读)

正是由于多种身份特点的融合, 让我们看到作者所爱的“我的北平”是让他可以享受清福、让他心灵安适的北平。于是, 在作者笔下, 为我们呈现的“我的北平”都是一些细小的景致。从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到胡同和四合院、墙边的花、院里的新鲜蔬菜以及带霜的水果。真可谓“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 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北平在他每一寸肌肤里, 北平在他每一缕血脉中。 (这一教学环节, 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在文本中举例赏、析赏、赏读, 充分体悟“我的北平”给予“我”心灵的安适、精神的寄托)

赏读一:

面向着积水滩, 背后是城墙, 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 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 心中完全安适, 无所求也无可怕, 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仅举一例)

六、“爱”的极致 (主旨升华了悟)

(本文写作背景也让学生在预习时了解清楚。)

此文写于1936年, 当时老舍正在青岛教书, 身在异乡无法享受北平带来的清福和安适, 更为忧心的是, 当时日寇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华北危急, 北平危急!假如家园沦陷, 又如何享受这份朝思暮想的清福与安适呢?“好, 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 真想念北平呀!”这一声呼唤, 是作者摧肝裂肺的一声长叹, 这一声长叹里有无限的忧国情思。也让我们不禁想起了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者的无限“忧思”也体现在他的一首《乡思诗》中:“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代文章千古事, 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 北岳霜天羚角斜;无限乡思秋日晚, 夕阳白发待归鸦!”由此, 我们说, 作者老舍对北平的“爱”, 是一种爱民族的“大爱”, 爱到无言, 爱到落泪, 真可谓“大爱无言、大爱无华”。

七、结语

老舍《养花》教学设计 篇3

课改春风吹来,教坛一片新绿。在新课程标准大背景下,如何在《养花》这一传统经典教材的教学中注入新理念?本人认为应做到“三提倡,三体现”,即:1.在学习过程中,应提倡主动学习精神,体现自主学习;2.在学法指导上,应提倡联系生活实际,体现学用结合;3.在思想教育上,应提倡实事求是,体现潜移默化。

基于上述理念,近年来,本人从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思路等方面,在平时课堂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有益的探索。

一、关于课程教学目标

我认为主要应该有三点:

1.了解课文内容。就是要知道作者写了养花的哪些事;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养花乐趣的。

2.理解课文中心。就是要知道作者所体会到的养花乐趣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

3.领会课文内涵。就是要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感悟到课文给自己的启迪,从中受到教育。

以上几点,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它们应该作为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同时也必然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关于教学内容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这两大部分:

1.课文内容

作者按顺序写了这些内容:

(1)交代养花的原因和目的:因为爱花,所以养花,这就是原因。目的是为了增添生活的乐趣。

(2)讲了不养名贵花草的原因:A.自己不是养花专家,没有养名花的本事,自己又没有工夫去研究和试验,看到一棵好花死去,心里难过。B.北京的气候不适宜养好花。

(3)讲了怎样养花,养花可以得到知识:“我得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作者在养花实践中摸索,一来二去,摸着了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这就是知识。

(4)讲了养花虽然辛苦,但很有意义:一是作者有腿病,通过养花调节脑力与体力劳动,有益身心,胜于吃药;二是养花要付出劳动。每当暴风雨来临,抢救花草,热汗直流,腰酸腿痛,虽然辛苦,但苦中有乐,因为它体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

(5)讲了享受劳动果实的快乐:送牛奶的同志夸花好香,昙花开时,邀请友人秉烛夜游赏昙花;花分根了就赠给友人一些。这都是劳动的成果。

(6)写了养花中的伤心事:下暴雨,邻居的墙倒了,花被砸死一百多棵,全家人几天都没有笑容。

(7)总结全文,概述养花的种种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悲喜交加,喜忧参半,既有付出,又有收获,作者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以上各段内容,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有的是从正面叙述,有的是从侧面交代,有的是从反面衬托,但段段都围绕着“乐趣”二字来写的,所以,必须让学生逐一了解。

2.教材的深层内涵

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学生知道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他的乐趣是什么,这可以说是达到学习本课的基本目标。因此,应该继续挖掘教材深层的内涵,也就是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养花的“喜、忧、笑、泪、花、果、香、色”种种乐趣的由来,以及“既需劳动,又长见识”的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实现从学文到明理的升华。

三、关于教学思路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学习应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认知规律,我把本课的阅读教学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具体内容有:

(1)预习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作者是谁,课文大体上是写什么。

(2)生活感知。比如:家里养花吗?自己亲手种过花吗?种过什么花?有什么感受和收获等等。准备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

第二环节:情景导入

程序安排如下:

(1)揭示课题,并作简要导入谈话,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课前准备的话题,再谈谈自己初步了解哪些课文内容。

(2)借助载体,创设情境。比如:也可准备一些音像图片等资料,让学生课前先听一首歌,如《牡丹之歌》,或看一看介绍花卉的视频,或欣赏挂图等。

以上的程序,目的在于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心灵空间与文本的距离,为随后的课堂教学作铺垫,拉开序幕。

第三环节:学习课文

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它是包括讲读、思考、问答、质疑、讨论、总结等一系列师生互动的综合性学习过程。其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前边讲到的三大教学理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整个学习过程的具体程序,教师都要事先周密安排,精心设计。

第四环节:总结升华

该环节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

(1)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看看学生是不是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把养花乐趣写具体的。其中,有的是从正面叙述,如:暴雨来时,全家动员抢救花草,累得热汗直流、腰酸腿疼;有的是从反面衬托,如:邻居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百多棵,全家人都几天没有笑容等。最后再看看能不能归纳课文,概括中心。

(2)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叙事清楚、具体的写作手法。作者从开篇点题写起,夹叙夹议,把养花过程的方方面面写得清清楚楚,继而揭示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不仅全文前后顺序清楚,而且每段文字的层次也梳理得十分清晰。

(3)揭示文章内涵,渗透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并能由“养花”联想到学习、生活、做人的方方面面,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

第五环节:课后拓展

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结合课后思考练习、课外作业、习作训练、课外活动等形式来完成。比如: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学习本课后的感受;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介绍花卉种植的资料或图片,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办一期“养花知识专栏”,大家共同欣赏;还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自己动手在家里种一种花,或利用劳动课,课外活动时间,大家动手在校园里建一个小花圃,在实践中体验种花的辛苦和乐趣,然后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养花的记叙文,这样收获就更大了。

老舍《养花》读书心得 篇4

我们大概谁都知道美国科学家爱迪生。他在发明电灯泡时选用了一千多种材料做灯丝,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结果没有一种材料适合做灯丝。当有人问他:“你真的失败了吗?”爱迪生却说:“不,我已经知道有一千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爱迪生一生,发明无数。他的发明几乎改变了整个世界,而他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坚持不懈地努力。

然而,当今社会有多少想不劳而获的人。当我们遇到一道难题时,会想:这道题太难了,问别人吧。当我们想学会一项简单的本领时,会想:太难了,等我长大再学吧。当我们接受一项任务时,会想;太麻烦了,还是交给别人做吧。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根本数都数不过来。不劳动,得到的只是一时的`轻松,而失去的却是一次又一次收获成功的机会。

这时,不禁想到我自己。在我三年级刚接触作文时,我的作文水平一直处于班级的中下等。为了提高作文水平,爸爸给我买了好几本作文选,每天读一篇,每当我看作文书的时候,就想:唉!这实在是太不好看了明天再看吧!就这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一点也没有看,作文水平还是那样一点也没有什么长进,所以我的作文一直没有成功。

老舍《养花》读后感 篇5

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真优美啊,他心底善良,他太爱美好的东西了。他看着一棵好花生病欲死就难过;抢救风雨中的花草,累得腰酸背痛,热汗直流,他感到有说不出的意思;他甚至会感谢起花草来,因为它们给了他快乐……散文中流露著对事物的热爱正是源于老舍那可美好的心。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劳动是人的本能,生活的快乐来源于劳动本身生活的幸福来自劳动的硕果,想不劳而获,必将自食其果。

作者用养花的事情告诉我们,生活就像养花一样有苦有乐,有泪水也有欢笑,有付出也有收获,只有不断努力才有成功的可能,有时生活中的困难是我们奋斗的乐趣,要正确看待生活,只有这样才会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养花老舍读后感 篇6

今天,我读了著名作家老舍的《养花》,受益匪浅。我外婆家养了几只兔子,以前摸不着兔子的脾性,兔子也不理我,而读了《养花》后,改善了我们之间这种关系。老舍爷爷在《养花》中说到:“摸着了花的脾气,花就能活个三年五载。”我对这点有了深深的体会。有时候我到外婆家去,外婆不在家,养兔子的任务就落在我的肩上。为了让它们吃好,我总是挑选精美饭菜给它们送去,不知道怎么的,它们不吃也不喝,个个无精打采的,好像病了似的。

后来在外婆的耐心指导下,我渐渐摸熟了兔子的生活习性。兔子喜欢在阳光下玩耍,我就把它们转到有太阳的地方;兔子喜欢吃青菜,我就到外婆家的园子里摘了一些青菜;兔子还喜欢吃萝卜,我就拿铲子到园子里去挖。兔子不爱卫生,每次我到外婆家去我都帮兔子们洗澡……渐渐的,我们的关系密切了,每当我给它们喂食时,它们总是来到我面前“叽叽”地叫,好像在说:“小主人,谢谢你照顾了我们!”我看到它们活泼的样子,心里格外的高兴,因为我不仅享受了动物带来的乐趣,还真正理解了老舍爷爷说的“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的真正含义了。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思了许久,也让我懂得了很多,我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定会懂得更多。

养花不仅为了怡情养性 篇7

室内种植哪些花草为佳

和一般植物的不同是, 像虎皮兰、虎尾兰、龙舌兰以及褐毛掌、矮兰伽蓝菜、条纹伽蓝菜、肥厚景天、栽培凤梨、长寿草、吊兰等植物, 它们在白天会吸收氧气, 释放二氧化碳, 到了夜间会吸收二氧化碳, 释放氧气, 适合夜间摆放在卧室内。另外, 丁香、茉莉、玫瑰、紫罗兰、薄荷等植物可使人放松、精神愉快, 有利于睡眠, 还能提高糖尿病朋友白天的工作效率呢。

室内不宜种植的花草

老伴养花记 篇8

每年春回大地,老伴都要买回大大小小的花盆和花苗,再去农村运来腐叶土,又叫锻工师傅打了好几把不同形状的种花工具。每天老伴忙完了家务,她都要侍弄一番花卉。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家的庭院很快被她装点出一片赏心悦目的小天地。春日,芍药争艳;入夏,茉莉争芳;秋季,菊花争俏;寒冬,月季争荣。各种花卉的红瓣、黄蕊、绿萼,掩映在一片葱翠中,娇不胜依,俏姿逗人,让人爽目醒神,怡心解乏。

老伴忙花事时,全神贯注,情绪极好。家中有盆蟹爪兰,可能是儿子浇水过多使其烂根了,老伴跑到别人家要来几株仙人掌作砧木,将蟹爪兰的穗嫁接到仙人掌上。我说:为了一株花,何苦要去费时费神呢?然而,老伴却认真动情地对我说,莳花弄草让人感到生活充实,觉得生命的宝贵。她的话引起了我久久的沉思和遐想……

伏案写作之余,我抬起头,正看见窗台上那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君子兰,清雅的花儿把我脑海中的杂念轻轻滤去,它重新唤回了我的朝气,无意中帮我获得人生美好的真谛。望着清馨的君子兰,唯恐君子兰会如同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那样转瞬即逝。为此,我即刻拍下了它的倩影,留作日后细细欣赏。我默默地为这盆君子兰祈祷,也为老伴的辛勤劳动和美好的心灵而歌唱。

养花老舍读后感 篇9

成功的文学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字面之外还有一层意思,也就是古人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似乎作家并不曾要表达这种意思,是我们在阅读时体味到的。

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养花”,全篇也没有一处离开养花。但是,在字里行间,我们又听到作者另一个声音:“生活是多么有趣啊!生活是多么美好啊!”它简直就是一篇生活的赞歌,洋溢着对美的事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作家只字没有提到这个意思,可是每个字又都包含着这个意思。

这篇散文因为有了这样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才会让人感到味之不尽,富有魅力吧!

这种弦外之音是打哪里来的呢?它是打作者的心里传出来的,它是作者的心声,它不是硬塞进去的,不是技巧,不是寓言之类的“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心灵中没有的东西不可能流淌于笔端。

若是老舍先生不是这般打心眼里热爱新生活,若是他没有那样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他是发不出这样的弦外之音的。

他心地太美、太善良了,他太爱美好的东西了。他看着一棵好花生病欲死就难过;抢救风雨中的花草,累得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他感到说不出的有意思;他甚至会感谢起花草来,因为它们给了他快乐……散文中流露出的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正是源于老舍的那颗美好的心。

所以,文学创作塑造的第一个形象就是作者自己的形象。创作就是把自己的心打开给人看。以抒情为主的散文、诗歌尤其是这样。只有美丽的心才能唱出美丽的歌。艺术的修养离不开人格的修养。陆游说写诗的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意思吧。

《养花》写得非常自然、流畅,像是面对朋友随随便便讲出来的,像是清泉自然而然流泻出来的,看不到一点刀斧痕迹。

然而,它又很讲究结构、讲究布局。全篇不离养花,层次十分分明,或谈养花的爱好,或谈养花的辛苦,或谈养花的快乐,或谈养花的忧伤……有对比,有变化。最后一段,寥寥数字,画龙点睛,明确题旨,收束全文,使全篇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有功夫,却又似乎不见功夫,自然天成,这才是为文的最深的功夫呢!

老舍养花读后感 篇10

大家都爱花,知道花美:照相的时候把花放在胸前;有时也选择有花有草的地方;甚至更甚者把花摘下来防放在家里摆设着,装点家庭。可是却没有多少人愿养花,那是因为养花辛苦,大家都不愿意出力,可是老舍养花,不但没给他带来麻烦,却给他带来许多快乐,我也为老舍先生平添一种快乐,那是由于:

一、养花并不是专家可以做的事。什么时间,什么季节,什么温度,什么空间,养什么花,怎么养,都不用算计,也不用参照书本。

二、养花并不只是为养珍贵的花。珍贵的花不好养,死了还会难过,而老舍却只因为北京的气候选择那些易养的花。

三、养花是一种乐趣。把养花当作快乐的事情而不觉得劳累,很少有人有这样的雅兴,不计较花开的大小,不计较花的质量,更不计较花的得失,可谓是平凡人养花的心境。

四、养花是健身。花搬来搬去是很累的,而老舍身心留下的不是腰酸背痛,也不是热汗直流,而是有意思。

五、养花是一种资本。别人来老舍家,不是要花就是赞美花,老舍非但不觉得有所损失,反而还自然喜欢。

所以,老舍会“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样的养花乐趣。

养花与育人 篇11

一、养花与育人联姻的初衷

今年我接手一个高二文科重点班的班主任工作,刚拿到分班信息就要面对班级学生大面积的情绪波动:有的学生在高一时因为没能从初中生角色顺利地转入高中生角色,高一一年的学习都比较被动,暂时的成绩落后导致学生产生了怕学和厌学的思想,在高一时就间断性地躲在家里不愿意到学校上课。高二分班后知道自己进入了重点班,又听了学姐学长们负面的言论,害怕高二高强度的学习任务和压力,思想和行为上都不情愿到学校来报到;有的学生虽然人到了学校,但心却未到课堂。因为在高一时以较高的中考分数进入了学校的特长班,经过一年的磨合发现自己在特长班里没有明显的优势,高二分班时就选择了重点班,但真正到了重点班后又怀念特长班里的特长优势,不能积极对待学习上的转型时期和转型事实,患得患失漫无目标像被霜打过的茄子似地游离在课堂之外;更有个别学生通过贴吧、群聊工具知道新班级里有情绪波动的同学,带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从众心理,带着对班级风气会左右自己本不坚定意志的担忧,“来之不安之”的观望着班级的发展动态。接听着家长们求助的电话,观察着教室里无精打采的学生,感受着青春的生命在高中转型阶段的铩羽,我心疼着也思考着。如何呵护花样的青春,如何引领铩羽的青春,让青春花开不败?

二、养花与育人联姻的实施

德育是一个漫长的、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渗透无痕、形式有迹的过程。思量再三,我改变了以往带特长班时在良好德育基础上重智育的思路,我结合新班级的环境特点和人文现状,我创意了班级百花园的建立,将养花与育人联姻,构建百花不凋谢,青春不失败的德育模式。

首先,我利用班会课和同学们交流建立班级百花园(班级所在楼道的最西边有间阳光房,空间和环境都很适合养花草)的设想,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征集大家的意见;然后单独找课上不爱发言学生交流,察言观色地了解学生们的心理反应,收集并引导他们的意见和想法;最后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由总务处负责班级百花园建立的硬件购置和安装。汇总和协调各方情况后出台了建立班级百花园的步骤。

第一,要求学生从家里带来或到市场上选购自己最喜欢的一盆绿色植物带到班级百花园,按小组有序摆放在本组的花桌上,并要求学生在花盆上贴上有特色的卡片,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名字。

第二,建立个人和小组(班级里德育工作的另一个创意,为体现和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相结合的养护制度:建议学生在课间时给自己的盆栽浇水修枝,感受养花的乐趣和领悟呵护的心意。要求组长安排本组成员轮流负责每天的养护,以弥补个人课间养护的不足。后来在实际操作中碰到了国庆的长假,又建立了节假日养护制度(主要是学校附近的学生自主组合为节假日养护小组,在长假中轮流到班级养护)。

第三,建立养护竞赛制度:个人养护赛心意、赛常识、赛创意和赛成果。小组养护赛合作、赛互助、赛协调和赛凝聚力。

第四,搭建班级晒幸福平台:班会课让大家说,三言两语晒心得、七嘴八舌晒感悟。家长会让家长评(把写有学生名字的卡片先取下来),评最淡雅清新的花、评最鲜丽娇媚的花、评最花团锦簇的花;评最绿意盎然的草、评最生机勃勃的草、评最青翠光润的草;评最别出心裁的盆栽、评最苍翠挺拔的盆栽、最秀丽多姿的盆栽。晨会课反馈学校领导、教师星星点点的评论和建议,激发学生养护的动力和热情,更指导和规范孩子们养护的方法和能力,拓宽孩子在得到认可和面对善意批评时的视野和胸襟。

三、养花与育人联姻的效果

可喜的是,集体翘首以盼的“后花园”初具规模。学生带来的各式各样盆栽,算是将楼层一隅装扮得别出心裁。

看着同学们记录在《幸福脚印》(班级里德育工作的另一个创意,为记录、发现、感悟幸福,营造班级幸福生态而设)里的点滴,我不仅欣喜于他们有形的记录,更欣慰于他们无形的进取。家长在电话里说:孩子每天回家都很开心,上车就开始唠叨东唠叨西,一扫以往的阴霾;更有的孩子早晨不要家长喊起床,不再赖床,动作也变快了,不再是家长催出门而是要家长快开车,一次也不能迟到;孩子们懂得感恩了,说自己比花可娇贵多了,养花不容易,父母养自己就更加不容易了。科任老师说:这个班的孩子怎么有点不一样,教室里背书、走廊上赛太阳、三三两两摆弄花草,没有嘈杂的喧哗,也没有不安的浮躁。任课老师说:好几次走到教室门口都没推门进教室,教室里安静的像有老师在一样,上课时推门发现没有老师只有学生,那种诧异恍然是特长班。殊不知,养花不仅能美化环境清新空气,也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好法子,学生们的非智力因素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凸显慢慢内化,一点一滴一张一弛地渗透和推动着智力因素的发展。

四、养花与育人联姻的升华

学生们在养护的过程中不仅成长了现阶段的成长,更为未来的大学生活也进行了规划,要把见证了他们高中两年努力过程的盆栽带到大学校园里,和它们一起完成人生的求学阶段。我相信,他们带走的不仅仅是一盆盆生机盎然的盆栽,还有养护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责任意识、勇于担当的品质、敢于创新的魄力、小组合作能力、自主管理能力、组员协调能力,还有面对不成功的养护结果时的耐挫能力、求知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把学习局限在教室的四堵墙壁里,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用形象的话来比喻:在教室的旁边,还应当有一块园地,让学生在那里从事智慧的、被某种思考所鼓舞的劳动。这块田地可以是很小的,哪怕是装着泥土的一个小箱子也行。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同时看见、观察和动手。哪里能做到这三点,哪里就有生动的思考,使智慧得到锻炼。”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如何在短短的三年高中引领学生的德育方向,指正他们的人生方向,不仅让他们的高中生涯娇艳如花,更能够让他们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生命之花不败,这是我们作为一线德育工作者——班主任,要认真思考并要务实践行的命题。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沙洲中学)

老舍的“同饭”情结 篇12

通过以上罗列, 似不难概括出老舍与人“同饭”的两大特点:一是频率相当之高, 二是“档次”相当低, 相当随便。

不消说, 老舍是好客的。老舍在散文《我的母亲》一文中说, 我的母亲是个体面好强的家庭妇女, 家里无论多穷, 来了客人, 都要尽其所能予以“款待”。老舍说, “我的好客的习性”, “是母亲传给我的”。遗传基因, 当然不能否认。但更重要的, 恐怕还是宽松的时代, 温和的政治气候, 使其好客的基因得以激活。不要说老舍投湖的那个浩劫年代, 早在1957年, 老舍好客的遗传基因就“冬眠”了, “同饭”的雅景也几近绝迹。莫说反右斗争如火如荼的夏秋之际, 就是在年终岁末的12月份, “同饭”的记录也只有两次。一次是“梅阡请吃羊肉”, 另一次则是“同苏联友人吃东来顺”。不错, 老舍曾随团去苏联访问过, 但在那年月与苏联友人“同饭”, 很难说不是奉命为之。

曾有名家忠告:文人宜散不宜聚。这无疑是箴言警句。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人际关系险恶颇多的时候, 尤其具有针对性。但不知像老舍这样的“同饭”, 是应该归于“散”的门类, 还是应该列入“聚”的范畴呢?然而我以为, 老舍式与文友们的“同饭”, 不论是姓“散”, 还是姓“聚”, 现今的文人们, 如果也能像老舍先生那样, 以诚待人, 热情交友, 不时同三五好友, 聊聊天, 喝喝茶, 喝点儿小酒, 吃点儿便饭, 绝对是好事, 不会是坏事。

老舍养花课后题答案 篇13

《养花》—— 老舍散文练习题:

1、第七自然段与第二至六自然段有什么关系?与第一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第七自然段与第二至六自然段是分总关系。

与第一自然段前后照应。

在全文中起了总结、点名中心的作用。

2、总结全文课文是怎样有条理地讲述“我”养花的乐趣的?

①总起,养花的目的。当作一种乐趣。

②养什么花。好种易活的花。

③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④养花要付出辛苦。有益身心。

⑤养花使人喜悦。夸、赏、赠。

⑥养花使人伤心。几天没有笑容。

⑦养花的乐趣。总结。有……有……既……又……

3、找出本文的中心句。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讲的是对花的关心,情感体验;

“有花有果,有香有色”讲的是劳动成果;

“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讲的是养花的意义。

4.概括课文的中心:

——本文抒发了作者,爱花、爱养花、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5、养花的乐趣是什么?

老舍的养花优秀读后感 篇14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作者巧妙地不正面告诉我们他喜欢养花,只是说养花是生活中的乐趣。老舍爷爷家里的花园真可以称是百花园,处处百花盛开,春、夏、秋、冬四季都可以看到漂亮的花。

我觉得《养花》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养花,要养就要认真,要认真地对待花草,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会连棵草都养不活的。养花,我们如果养了花,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出去静静地看一下花,心里自然会将不快变为愉快的!

我还觉得养花真的可以算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你养了花,天天浇水,照料,日子久了,你就会把花,当作你的孩子,天天细心照料。你会为一朵鲜花绽放而感到高兴;会为了一朵花枯黄而感到伤心;会为了种子长成禾苗而感到自豪;还会为了有人摘你的花而感到愤怒。

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 篇15

———巴金

老舍和我们来往最密的时期,是在抗战时代的重庆。我们都觉得他是我们朋友中最爽朗、幽默、质朴、热情的一个。我常笑对他说:“您来了,不像‘清风入座’,乃是一阵热浪,席卷了我们一家人的心。”那时他正扛着重庆的“文协”大旗,他却总不提那些使他受苦蒙难的事。他来了,就和孩子们打闹,同文藻喝酒,酒后就在我们土屋的廊上,躺在帆布床里,沉默地望着滔滔东去的嘉陵江,一直躺到月亮上来才走。

———冰心《又想起了老舍先生》

鲁迅说过老舍“油滑”,叫我这半吊子北京人看,这是南方人对北京话的偏见。那不是老舍油滑,而是北京人就这么说话。老舍的作品有时给人感觉软,绕半天圈子不切题,正是有些失之厚道,舍不得,对北京小市民太热爱。他也没法儿不这样,那些人没一个外人,都是亲戚里道、街里街坊的。

———王朔《我看老舍》(1)老舍

(2)年轻时的老舍

(3)青年老舍

(4)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

(5)老舍在工作

(6)在齐鲁大学执教时的老舍

(7) 1962年4月,老舍等人观看戏剧后与演员交谈

(8) 1955年2月17日,首都文艺界举行反对使用原子武器签名大会,老舍签名

(9)老舍夫妇结婚照(10) 1953年夏,老舍一家在院中合影。左起:老舍、胡絜青、舒立、舒乙、舒雨、舒济(11)风华正茂的老舍

(12) 1945年冬,老舍一家合影

(13)老舍的字

(14)老舍与朋友合影

(15) 1966年,老舍与孙女

(16) 1961年初在院中合影。左起:舒立、老舍、舒雨、胡絜青、舒济

爱养花的妈妈 篇16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这个世界充满了感恩,充满了感动。感恩,是人类生活中常说常新的话题。我们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恩大地养育了我们,感恩阳光给我们带来光明和能量,感恩朋友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陪伴着我们……一棵小草用它的绿色表达对大地的感恩,一朵小花用它的芳香展现对阳光的回报。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会觉得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爱;常怀感恩之心,生命坦荡,大地敞亮。

请结合以上提供的图片和提示语,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温馨提示:“感恩”是个看起来很陈旧的话题,稍有不慎就会在选材上落入旧日窠臼,陷入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陷阱里,在考场上很难进入高分作文行列。譬如写父母雨中送伞,写老师病中补课,朋友困中送爱,凡此种种陈旧故事,在考场上并不鲜见。我们在看到话题后不妨使用“前缀后缀法”来扩大我们的选材范围。譬如在“感恩”前面可以加植物:兰草、柳树、荷花、白杨等。可以加动物:宠物狗、波斯猫、狮子、狐狸等。可以加自然物:高山、大河、小溪等。可以加你身边的人:爸爸、阿姨、邻居、路上遇到的陌生人……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将这些写作对象加在“感恩”后面,这就形成了另一种选材思路:感恩兰草、感恩高山、感恩小溪、感恩某个曾经给予你帮助的陌生人等。这样我们就不会被困在单一的故事里面,就会到大千世界去选择我们需要的素材。

(邱俊凤指导)

【佳作示例】

真是奇怪,这几天,一向不“拈花惹草”的妈妈,经常去花卉市场买花挑草。莫非,妈妈有了新的爱好?

妈妈出门的时间多了,对我可是非常不利。我在家原本可以放松一下,但年幼的弟弟不见妈妈的踪影,就开始缠着我了。我如同从天堂掉进了地狱,整日不得清闲。一时,心里的怨气油然而生:臭美什么呀!有花就美了?瞎搞!为此,我还和妈妈吵了一架。

妈妈买了花后,阳台上和客厅里简直成了花的世界,淡淡的花香弥漫在我们的身边。最多的是吊兰,绿绿的叶子下,还藏着许多不显眼的花。还有绿萝、含羞草,以及那长着紫色叶子、开着淡粉色小花的紫竹梅,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花。

进到屋里,顿觉清香,令人感到心旷神怡。这让我对妈妈的怨气少了些。百忙中,妈妈不忘给花浇水,妈妈特地在我的床边放了几盆绿萝,又在我的写字桌旁放了两盆文竹。嗅着格外清新的空气,我的内心便喜悦起来,但也害怕妈妈没有时间照顾这些美丽的花儿,担心它们的成活。但很快,我就发现这种想法完全是多余的。妈妈每天五点多就起床了,在这段不被人打扰的时间里,她能安心地浇水,小心翼翼地去修剪。我很不理解,妈妈爱花已经爱到这种程度了吗?

一天,我终于忍不住了,就问妈妈:“妈妈,您每天照看顽皮的弟弟就已经很累了,还要天天侍弄花草。何苦呢?花草固然是美丽的,但您爱美不用爱到这种程度吧?”妈妈笑了,她的脸刚好映在花丛中,非常好看,她说:“你说家里开空调时间一长,你就会喘不过气来。我猜想是因为空气不好,所以才买了这么多花。你看,吊兰、文竹都能净化空气,对身体有益呢。”原来我误解妈妈了,妈妈一直都是爱我的呀。

第二天,妈妈又是五点多起来浇花,我也醒了,我轻轻地来到妈妈身后,抢过妈妈手中的喷壶,说:“妈,我帮您。”妈妈迟疑了一下,把喷壶递给我,教我如何给花淋水。

生活在有花有草的環境中,我的呼吸渐渐正常了,每天感觉空气清新极了。那一朵朵花,在阳光下盛开,接着飘来丝丝缕缕的香。飘来的,不仅是花香,也是母爱……

点评

作文以小见大,通过妈妈养花的一件小事,写出了默默奉献的母爱故事,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之情。故事情节曲折有致,开篇留下悬念,让人以为妈妈是为了自己的爱好而养花,随着情节的发展,原来妈妈养花是为了“我”,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结尾既写花香,又暗含母爱像花香一样绵长,含蕴深刻。

(魏得强)

《养花》教学设计 篇17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2、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

三、教学准备

1、完成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任务。

2、准备一些本地好种易活的花草彩图。

3、自制诗歌《心中的花朵》录音。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一、三课时略)。

四、教学过程

(一、)欣赏诗歌,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花草吗?为什么喜欢?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也跟同学们一样珍爱花草,大家说他是谁?(生:老舍先生)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课文,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大作家的业余生活,去尽情体味一下老舍先生养花的乐趣。

2、复习旧知: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在文中找出根据。

(二、)鼓励质疑,明确学习目标

1、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这节课学习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充分提出问题,简单问题点名同学当场帮助解决。师将问题梳理后,把重点问题写在小黑板上。

2、同学们真会提问题,在大家提出的众多问题中有些问题我们通过自己读课文、查资料或同学们相互学习就能很容易地解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大家提出的最难最关键的两个问题: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②养花的伤心事是不是养花中的乐趣?

(三)指导学文,解决疑问

1、自由读文,小组讨论弄清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学完后汇报交流,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学习中。然后学生汇报交流。

①指出文中直接点明养花的乐趣的语句。生找出最后一节齐读,从这节中你知到了养花有哪些乐趣?

②课文哪里可看出养花既需劳动,又长见识。(从课文三、四自然段可以看出。)

③点名读第三自然段,然后说说这节作者具体写了些什么?是怎样具体写的?理解“门道”一词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指名或小组齐读第四自然段,并说说从这段里你知道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作者养花很苦很累的?生读有关语句,在最能看出作者累的词句下画上“△”。你还知道了什么?(作者从养花中悟出了真理。)让学生把悟出的真理的反问句改变一个说法,比比用哪句好。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深入体会大作家养花的苦与乐。

④从课文中哪里看出养花有喜有忧?(生:从五、六自然段可以看出)谁能有感情地读读第五自然段,说说刚才是怎样读的?(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的)你为什么高兴?这一节具体要求写了什么?生结合第五自然段具体说说高兴的原因。理解重点词语“秉烛夜游”。闭目想象老舍先生家小院里鲜花盛开的景象。说自己感觉到了什么?现闭眼:大家想不想身临其境感受一下,睁开眼睛看看,展示鲜花盛开图,看到这些鲜花你在想什么?

⑤生自由读六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这一自然段是写菊秧被砸死了,全家都好几天没有笑容,写养花的伤心事。)师:暴雨来临,邻家的墙要倒,老舍先生也没办法。在养花中遇到了挫折,用“~~~”划出最能表现一家人爱花的语句,读读这些句子体会这节在文中作用。

2、重点讨论第六节,师:老师反复读了这篇课文,发现了一个新问题,文章是围绕养花的乐趣写的,而第六自然段写养花的伤心事,老舍一家在菊秧被砸死的时候,非常伤心,怎么倒成了乐趣呢?究竟算不算养花的乐趣呢?同学们你们怎么看?说明理由。学生说不出时,让学生再读第六自然段,再说,学生还说不出时,师指导学生将第七段养花的乐趣归类之后,再看能不能归为哪一类,然后引导学生想象遭灾后,老舍先生抢救花草,使未被砸死的菊秧成活直到开花之后的快乐,帮助学生理解悲也是乐,体会喜从忧来。无所谓忧,也就无所谓喜。

(四)从《养花》现认识老舍先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师:老舍先生爱花呵护花草,真是其乐无穷,乐在其中。大家对他一定有了新的认识,能说说吗?老舍不仅是作家,而且是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从老舍先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想到你们自己,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充分说。

2、师小结:是啊!生活是美好的,我们要像老舍先生一样,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环境,也为绿色环保工作做出应有的一份贡献。

(五)作业设计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养花教学设计 篇18

教材分析: 《养花》一文是老舍先生1956年给报刊写的一篇散文,刊载在1956年12月12日的《文艺报》上。通过写养花的过程,表达了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也让我们更加了解老舍先生。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3个生字,掌握5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并积累课后词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并学习这样的写作方法。2.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内容,整体看待文本,更全面地了解老舍先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重难点分析: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学习把事情写具体的方法,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自然段的含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谈话交流。

(一)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中养过花吗?都养过些什么花?介绍一下养花的感受。

(二)一起来看一看老舍先生是怎样养花的。教师随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脉络。

(一)学生展示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在读文过程 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生字新词的读音。

(二)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老舍先生围绕“养花”,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给每个自然段写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围绕“养花”介绍了:为什么养花;养什么花;养花多得知识;养花有益身心健康;养花使人喜悦;养花使人伤心;养花的乐趣。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养花。

(一)学生默读课文,用心读每一个自然段,思考并勾画:关于老舍先生养花,你了解到了什么?

(二)反馈交流中,要引导学生按顺序进行交流。预设: 1.养花的目的: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2.养什么花:不养奇花异草。一是因为珍贵的花草不好养;北京的气候不适合养名贵花草。理解词语“奇花异草”及在本文中的所指。

3.养花多得知识:“我”摸着一些养花的门道,了解花草的不同特点。理解“置之不理”、“自生自灭”。

是什么让老舍先生摸着了门道?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4.养花有益身心健康:劳逸结合,“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什么是循环?如此循环制怎样的循环?

5.养花使人喜悦:花香得到夸奖,和朋友赏花,将花赠予朋友。理解“秉烛夜游”。从这里你还体会到老舍是一个怎样的人? 6.养花使人伤心:菊秧被砸死。

7.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理解养花的乐趣之所在。

(一)学生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怎样理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联系课文思考,作者养花都有哪些乐趣?

(二)交流预设:学生根据上面一个环节的交流会很容易理解,但对于“有忧”、“有泪”为何也是养花的乐趣,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样才是充满乐趣的人生,无忧只有喜,无泪只有笑,生活平淡无味。人生的意 2 义就在于奋斗。

从全文的角度来思考养花给作者带来的乐趣。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谈。

二、从作品中了解老舍。

(一)从《养花》中,你对老舍又有了什么了解?课件出示交流话题

(二)反馈交流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会:

1.老舍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老舍不但爱养花,还养了许多猫。从课前导语中也不难看出。

2.非常勤快,热爱劳动。从把花搬进搬出中来体会。

3.探求知识。从养花的过程中摸着一些门道,学得养花的知识。4.积极奋斗的精神。养花也爱养那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5.宽厚待人。菊秧遭灾,不怪邻居,自己默默承受。

6.喜好交友。昙花开放的时候,邀朋友来看花;花分根,将花赠予朋友。交流中要指导学生结合语言文字来体会老舍的性格特点。如学生有其他认识,只要有所根据就要予以肯定。课件出示重点

(三)结合前面文章,整体认识老舍先生。

联系前面你对老舍先生的了解,说说老舍先生在你心目中是个怎样的人。课件出示要求

学生可根据自己对人物的感悟自由交流。也许每个学生的侧重点不同,只要是正确的感悟就要加以肯定。

三、联系生活,体验快乐。

(一)老舍先生把养花中的“忧”与“泪”也当成一种乐趣。想想自己的生活,你对生活中的乐趣有没有新的发现。课件出示话题 学生充分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交流。

(二)将你的发现和小伙伴分享,也可以倾听他们的生活乐趣。

论老舍的人文精神 篇19

参考文献

[1][2][3][5][7][8]陈建功.傅光明.老舍的文学地图[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5.9:6.7.11.18

[4][9][10][11][12][13]汤晨光.老舍与现代中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96.254.247.110.255

上一篇:设计方案论证报告下一篇:三年级语文《平分生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