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小说与京味文化

2024-06-10

论老舍小说与京味文化(通用4篇)

论老舍小说与京味文化 篇1

“京味”文化与老舍创作

在众多的“京味”小说作家中,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老舍。老舍的京味小说在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他本人也是京味小说的源头。以至于赵园这样评价老舍:“他是使‘京味’成为有价值的风格现象的第一人。”[1]老舍作品中“京味”体现在各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用北京话,写北京城、北京人,表达京味幽默。

一、说北京话

“京味”小说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说北京话,用北京话写北京城,谈北京人,叙北京事,使北京方言成为文学世界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老舍小说语言口语化,并不是夸张。据统计,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全书洋洋洒洒近11万字,真正用到的汉字只有2400个,都是一些常用字,这些常用字的循环使用,构成了整部小说。北京市民的口语,是老舍创作语言的主要来源,让读者读起来感觉到京味的纯正、漂亮、活泼、通俗易懂。《离婚》中老李一家刚搬来,马老太太对他们叮嘱的那段话,就是平常生活中的拉家常,真是惟妙惟肖,极富生活情趣。此外,老舍还特地用到了北京的土语,来增加语言的地方色彩。如写祥子的身体有两个词“挺脱”、“硬棒”,写刘四是个“放屁崩坑儿的人”。在其作品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作为一个北京人,老舍是把北京话当做一种艺术品来展览。虽说老舍用的都是口语化的语言,但经过他的精心加工,使作品读来亲切、真实、生动,富有文学气息。在对北京话的运用上,“老舍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2]其实取得这样的成就,与老舍本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老舍自己说:“我的文章写的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有时候一千多字要写两三天。”[3]老舍作为“语言大师”,在现代白话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杰出的贡献。

二、写北京城

老舍自幼生活在北京,对于北京的地域特点、建筑特点了如指掌。“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动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4]在老舍众多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创作特色。说起老北京,人们头脑中映现出的就是四合院、大杂院、胡同,好几户人家住在一个大院里,或是一个大户人家独占一个大院,老舍所写的事情就发生在这样的场景。其著名长篇《四世同堂》就是以大户人家――祁家为描写对象,作品中对生活场景的描写有很多,特别是对祁家房子的描述,更能突显北京的地域建筑特色。除了对物质文化的客观展示,还有对北京城里特有的职业活动的生动描写,老舍对这些都有比较详细的说明,让“城外”的读者对这些新奇的职业有一个细致的了解,从而了解“京味”文化下北京市民特有的生活方式。《我这一辈子》中提到的裱糊匠这一职业,在小说的开头部分,作者不惜笔力用了三个自然段来详细的介绍做裱糊匠的好处――不愁没饭吃,工作――不只是伺候死人,还有神仙与活人也有他们的事。经他这么一介绍,人们对这一职业就明白了八九分。再者是对北京城里流传的民俗进行描写。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丰富多样,其中关于四时节令和婚丧嫁娶、人际往来等方面的民俗描写,在老舍的作品中描写得尤为生动具体。《离婚》中张大嫂要认菱做干女儿,既然认了,就要按北京的习俗来走过场,木碗和银锁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描述就更为详细了,单独写一篇散文《北京的春节》来描画北京人在春节里制造的的热闹景象,还有过元宵节时踏月、看灯的场面,通过这些描写,我们看到北京城在欢度节日氛围的笼罩下,是那么的多姿多彩。正是因为这样,他的作品充满了浓浓的“京味”。

三、写北京人

北京城的主角是“北京人”,写北京,断然少不了写“人”。老舍写人的关节点是写文化。“‘京味’作为小说的风格氛围,又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方面。”[5]北京城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经济与政治中心,因为一直生活在天子脚下,所以北京人觉得自己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感。老舍曾用“官样”一词来形容北京人所表现的文化特征。说起北京人特有的优越感,在老派市民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就《离婚》里的张大哥来说,除了北平人都是乡下老。包括国外的巴黎、伦敦都算是乡下,世界的中心是北平。这种想法有多么的荒唐可笑。有优越感的人,必然就好面子。讲究体面,讲究排场,刻意的去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忘了礼仪。“面子”就是北平市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华丽的装饰,把他们的生活装点得热热闹闹,遮掩着实际生活的空虚无聊。《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爷,在外面战火纷飞,即将成为亡国奴的情况下,还想着自己的生日要怎么过:“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决不能忘了礼节!”即使做了亡国奴也要为自己庆寿,这种思想让人感到深恶痛绝,民族危亡意识已消失殆尽,只剩下所要讲求的面子。北京文化的“精髓”在老舍笔下的人物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老舍在写这些“京味”文化时,是怀着一种复杂的感情,作为北京人的老舍,对自己家乡特有的文化是热爱的,但对于这种文化导致的过于腐朽的一些思想,他又是竭力批判的。“这里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及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伤感、悲哀,以至若有所思的怅惘,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衰败而惋叹不已。”[6]

四、“京味”幽默

老舍不仅是一位“语言大师”,而且还是一位“幽默大师”。老舍自幼接触到的是下层贫民的生活,又受到北京作为皇城的那种文化氛围的熏陶,加上他深受英国幽默讽刺小说(狄更斯等)的影响,形成了老舍笔下特有的幽默风格。他为这种幽默打上了深深的“京味”,成为一种北京人特有的幽默。所以说,幽默也是老舍作品对于“京味”的表现。老舍的幽默风格是慢慢走向成熟的。在早期的作品中,他的幽默并不成功,好像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口味而故意的去制造幽默,使他的幽默陷入了一种“油滑”状态,为幽默而幽默,成了一种北京话似的调侃。老舍曾一度为此苦恼,还故意禁止自己幽默,却又觉得这是艺术创作个性的缺失,在苦苦思索之后,他终于为自己的幽默找到了健康发展的方向:追求更加生活化,谑而不虐,使幽默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与分寸感。标志着老舍幽默风格成熟的作品是《离婚》。写到老李第一次去张大哥家吃饭时的少言寡语、紧张,作者这样写道:“到朋友家去,他的汗比话来得方便的多,有时候因看朋友,他能够治好自己的伤风。”还有对吴太太外貌的描写:“吴太太的模样确是难以为情:虎背熊腰,似乎也是个练家子,可是一对改组脚,又好像不能打一套大洪拳――大概连太极都得费事。”此时,我们再看他的幽默,已经是把握有度,贴近生活,谑而不虐。老舍对于这些人物的刻画,是为了展示北京的文化,用幽默笔法表达他的讽刺意味,用茅盾的话说就是:“在老舍先生嬉笑怒骂的笔墨后边,我感到了他对于生活的态度的严肃,他的正义感和温暖的心。”[7]

综上所述,老舍作为北京人与北京文化的关系可谓是浑然一体。他用他那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入地挖掘了对他影响颇深的“京味”文化,对于他熟知的文化有热爱,有批判,有反思,作者对这种文化的复杂态度,都倾注于创作的笔端,试图通过自己对北京文化的阐释,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文化,从而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反思,最后留给读者的是无限的思考和探索,这也是一代文豪留给人们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论老舍小说与京味文化 篇2

满族作为我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 其人民在未入关前长居北方,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长期的部族纷争中形成了骁勇善战、顽强果敢的民族性格。满族“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两代的率领下, 经过数十年的艰苦斗争, 不仅统一了女真各部, 而且征服了临近的蒙古和朝鲜, 击溃明王朝用以围剿的强大兵力, 为夺取中央政权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 努尔哈赤创立了使本民族兵民一体的‘八旗制度’”[2]4, 八旗子弟及其家人就是俗称的“旗人”。八旗制度旨在巩固政权、维护祖国统一、保卫人民安定生活, 再结合满族人原有的不惧艰险、粗犷剽悍的民族性格, 因此在清朝之初, 八旗子弟有着蓬勃的战斗力和果敢、淳朴、急功近义的传统美德。尤其在八旗下层官兵中形成了为爱国护民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但是同时八旗制度也规定, 旗人当兵吃粮饷为生, 不允许做工、务农、经商以及从事其他一切职业。然而补缺当兵的名额是有限的, 特别是在统治稳定之后, 国家的中心不在军事, 因此也就造成八旗子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闲散人员。这些闲散人员不能从事其他劳动, 没有收入, 因此下层八旗子弟的生活也就越来越贫困。老舍就出生于一个贫困的下层旗人家庭。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猫城记》是老舍创作于1932年的一部寓言性的讽刺小说。小说从“我”去火星探险, 因飞机失事坠落在火星上的猫国写起, 刻画了“猫人”的生活、精神状态和猫国的文化、政治状态。老舍1930年从英国回国, 看到国家的状况, 深感失望, 他借“猫人”的形象, 表达了自己对国人人格沦丧、对传统文化失落、对政治乱象丛生的失望。

下面我将详细分析老舍的满族身份对创作小说《猫城记》的影响。

一、爱之深, 责之切———老舍的满族身份与《猫城记》中的爱国深情

老舍是这样描写“我”所见的猫城的:“一眼看到猫城, 不知道为什么我心中形成了一句话:这个文明快要灭绝!……猫国是热闹的, 在这热闹景象中, 我看见那毁灭的手指, 似乎将要剥尽人们的皮肉, 使这猫城成个白骨的堆积场。”在老舍笔下, 它是喧嚣、拥挤、脏乱、恶臭的。猫城有一种混乱的热闹, 这种喧嚣掩盖了文明的气息。

《猫城记》中的“猫城”是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充分反映了当时的中国也像猫城一样, 沸腾着各种各样的乱象:中国人不联合起来对付外国侵略者, 反而勾结外国人欺负中国人;国人痴迷鸦片, 萎靡不振, 就像老舍在书中写猫人以“迷叶”为生;新政党没有针对性的主张, 改革沦为“起哄”……总而言之, 新的道路无从寻找, 旧的文明又行将失落。老舍面对这种状况, 首先感到非常的失望。失望是他写《猫城记》的动机之一, “自然, 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不高明的东西也有些外来的原因。头一个就是对国事的失望, ……”[3]28。除此之外, 老舍还在书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现状的痛心, 他爱猫人 (国人) , 不忍心看到国家毁在外国侵略者的手上或者是毁在国人的劣根性上, 不忍心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就此消失。老舍在文中多次表达了自己对猫城的痛心:“眼前摆着一片要断气的文明, 是何等伤心的事!”[4]195、“对于街上来来往往的男女学生, 我看他们一眼, 眼中便要湿一会儿”[5]249、“要形容我所看见的, 我的眼得哭瞎了。”[6]297这显然不是一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的心态, 而是完全融入其中去同生死共命运的人才能为之心痛甚至落泪。失望也好, 痛心也好, 都是出于一种爱国爱民的情怀。老舍在《我怎样写〈猫城记〉》一文中写道:“猫人的糟糕是无可否认的, 我之揭露他们的坏处原是爱他们也是无可否认的。”[7]29足以见得老舍对国家、对人民有一种深沉的爱, 这爱, 让他不得不将自己所见的怪现象一吐为快, 希望以此来唤醒沉睡的国人, 让这个他爱的国家从失落的边缘被挽救回来。

《猫城记》中, 流淌着一种焦灼的爱国情, 一种对于亡国灭种的哀痛。老舍的爱国情怀, 来自人类固有的血性, 来自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 更与他的满族身份密不可分。

首先, 老舍所受的旗人家庭教育灌注着浓厚的爱国情。上文中已经提到过, 旗人在清朝建立之初是极其具有凝聚力、爱国心的一个群体。他们爱民族、爱国家、爱故土。这样的性格, 来自于多年南征北战积累下的士气, 来自于建立新政权时所受的鼓舞, 也来自国家稳定之后统治阶级的教化。虽然满族的根基在“黑水白山”的东北, 但是入关之后, 清朝统治者积极融入汉族文化, 雍正皇帝就曾经要求旗人应当“以京师为故土”。满民族从来就不曾把自己置身于中国以及中华民族之外。虽然后来在社会逐渐稳定的过程中, 一些旗人不经意地缓和了战时的紧张神经, 生活日渐堕落, 但是这种爱国主义并没有在短时间内消失, 在一些下层旗人中间, 爱国主义仍然是他们做人的第一要义。

老舍的父亲、正红旗护军永寿就是这类爱国旗兵的一个代表。1900年, 由西方列强组成的八国联军大举侵华, 清朝八旗官兵与之浴血奋战。这其中涌现了很多旗兵殊死拼搏的事例。但是由于八国联军武器先进, 旗兵拼死反抗仍不能驱逐侵略者。老舍的父亲永寿则在一次激烈的巷战中为国捐躯, 当时老舍才刚刚一岁半。从此之后, 老舍的家庭陷入了更加贫困的境地, 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这也就造就了老舍在精神上的早熟。“自童稚时代起, 他就对这样一些事情有不可磨灭的印象。每年他都要跟随母亲去城外的舒氏茔地, 为父亲上坟, 母亲会告诉他:咱们是旗人, ‘二十六年’上, 你父亲为抵抗洋兵入侵阵亡了。母亲一遍一遍地向他讲述他为什么会失去父亲和怎样地失去了父亲。……随着那些有关父亲的故事在心底扎下根, 少年老舍深深地憋下了一口气。他体会到了父一辈八旗战士们的爱国情操, 明白了, 作为旗兵永寿的儿子, ‘爱咱们的国’乃是身为中国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8]18

总而言之, 老舍所受的旗人家庭教育在他心里埋下了爱国的种子, 他的父辈用实际行动给他做了爱国的榜样。

其次, 晚清政府所受的侵略让老舍体会到国家主权沦丧的耻辱。老舍出生在1899年, 当时的满清政府已经遭受了外国列强近六十年的欺压, 亡国灭种的危机笼罩在中国人的头上。当时人大多把“忠君”和“爱国”混为一谈。因此, 当满族人尊奉的皇帝被“洋鬼子”打得落花流水时, 好面子的满族人无疑感受到了极大的耻辱。身为八旗子弟, 老舍在饱尝贫困的同时, 也经历了本民族政治上的巨变。老舍在童年和少年时见证了清朝怎样被帝国主义打得无力招架, 最后灰溜溜的走下历史舞台。这一切让老舍更加的痛恨帝国主义。在他心中, 是列强的侵略让他失去了父亲、让国家权力沦丧。

再次, 穷人的岁月让老舍认识到做弱国子民的悲哀。“在中国人堆里, 老舍是个满人;在满人堆里, 老舍是个穷人”[9]。父亲死后的贫困生活在他心中不可磨灭。这一种生活经历, 对他的心态有很大的影响。在国内, 贫穷的下层旗人被较为富裕的所谓“上等人”欺压, 比如《茶馆》中有钱的太监买民女做老婆。等到老舍走出国门, 又发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在外国被人瞧不起, 弱国子民无法获得真正的尊严!所以当老舍回到国内, 看到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北京一片狼藉, 但是国人依旧不为所动, 心痛与失望充斥着这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的心。

总结下来, 老舍的满族身份和八旗生活经历对他的爱国情怀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就是《猫城记》通篇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的来源。

二、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老舍的满族身份与《猫城记》中批判国民性内容的关系

批判国民性是《猫城记》的一个重要内容。老舍是一个描写北京市民及其生活的圣手。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戏剧, 无不把北京市民生活, 尤其是旗人生活的特色、细节描写的淋漓尽致。老舍这方面的代表作或以市民生活为对象直接抒写, 如散文《想北平》;或以具体人物、具体事件为中心, 展现人物的生活环境, 如小说《离婚》、《正红旗下》, 戏剧《茶馆》等等。《猫城记》作为老舍唯一一部寓幻体小说, 似乎脱离了老舍最熟悉的北京市民生活。但是实际上, 《猫城记》中对国民性、市民生活方式的描写与老舍的民族身份有着密切的联系。

老舍的民族身份与《猫城记》中批判国民性内容的关系应当分为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老舍看到了一些堕落的满人身上的恶习, 予以无情的讽刺和批判;二是老舍认为满族有一些良好的民族传统, 正是当时中国人所缺少的。老舍借助自己对满族优良传统的理解, 表达了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下面先谈第一点:老舍对满人堕落生活和恶劣人性的批判。

首先, 老舍在《猫城记》中着力描写的一个猫城“怪现象”, 就是猫人对“迷叶”的痴迷。在文中, 老舍是这样描写“我”第一次吃迷叶时的感受的:“连气吃了两片树叶, 我觉得头有些发晕, 可是并非不好受。我觉得到那点宝贝汁儿不但走到胃中去, 而且有股麻劲儿通过全身, 身上立刻不僵得慌了。肚中麻酥酥的满起来。心中有点发迷, 似乎要睡, 可是不能睡, 迷糊之中又有点发痒, 一种微醉样子的刺激。……手似乎刚睡醒时那样松懒而舒服。”[10]164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 迷叶有一种近乎麻醉剂的作用, 让人神志恍惚。老舍写迷叶, 是为了影射当时一些堕落的满族人, 有吸食鸦片的习惯。鸦片让他们丧失了生活的斗志, 终日浑浑噩噩。老舍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迷叶 (鸦片) 的态度———坚决反对。文中的“我”一开始是坚决不肯吃迷叶的, 后来因为猫城缺少正常的粮食才渐渐接受了这种食物。老舍借迷叶批判了国人缺乏自制力, 意志薄弱, 对鸦片毫无抵抗力的缺点。再比如, 书中的猫城, 覆灭于与矮子兵的一场战争中。虽然矮子兵影射的是当时侵略中国的日本人, 但是猫国在外来侵略面前不堪一击的状况与清政府无力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情况如出一辙。上文中提到, 八旗制度在清朝后期渐趋衰落, 和平的环境、赋闲人员的增加都是造成八旗战斗力降低的原因。一些堕落的八旗子弟, 沉湎与抽鸦片、听戏唱戏、玩鸽子等娱乐活动中。例如《正红旗下》中的大姐夫和大姐的公公, 即使已经非常贫穷, 还要用仅有的钱来“满天飞元宝” (玩鸽子) 。因此, 当清政府遇敌时, 八旗官兵与洋人船坚炮利的军队无法抗衡。老舍抱着一颗爱国的心, 不希望三十年代的中国再次陷入这样的境地, 否则面对的就不仅仅是亡国, 而有灭种的危险。在《猫城记》中, 老舍对这样的情况有一段沉痛的抒发:“在古代他们也与外国打过仗, 而且打胜过, 可是在最近五百年中, 自相残杀的结果叫他们完全把打外国人的观念忘掉, 而一直对内。”[11]169猫人不懂得一致对外的重要性, 只会自己内部相互撕扯, 尤其是一些处于统治阶级的猫人, 视同胞的性命如草芥, 随意打人、杀人, 而被其欺压的下等人却不知反抗, 麻木不仁。“自相残杀的本事, 一天比一天大, 杀人的方法差不多与作诗一样巧妙了”[12]169、“伸手就打, 是上等猫人的尊荣, 也是下等猫人认为正常的态度”[13]174。老舍借猫人来讽刺当时中国国人, 痛心的是毫无斗志、自相残杀的国民性。当然, 老舍在《猫城记》中对国民性的批判, 不仅仅限于这两点, 批判也不仅仅限于满族人, 更有对国人自欺欺人、没有诚信、窝里斗等等方面无情的批驳。老舍是一个极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

第二点:老舍作为一个深受满族道德观念浸染的满人, 对满族道德中一些优良的部分持有分肯定的态度, 他站在这个角度, 对国民性的弱点进行了批判。

例如, 满人一向有好面子、讲礼仪、讲规矩的观念, 在做人方面, 更是极其讲尊严、重忠诚。“传统的满人眼里, 顶容不得的就是‘一肚子坏水儿’和‘假模假式’的人。”[14]64这种自尊、忠实、纯正的性格渐渐融入了满族的民族性格中, 后来甚至判断一个人“像不像满人”、“是不是满人”都是看他品行端正与否, 或者有没有足够的道德尊严。虽然这种自尊、好面子的性格, 后来发展到极端, 成为了“有钱的真讲究, 没钱的穷讲究”[15]20, 老舍也在《正红旗下》中加以批判, 但是老舍内心还是认可这种重视尊严、礼节的道德准则的, 否则老舍也不会在受到侮辱以后, 毅然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所以, 老舍在《猫城记》中, 对猫人不讲卫生、丧失自尊等等行为作出了批判。猫人从不洗澡, 还把“我”洗澡当做一件稀奇的事情来观看。再比如, 猫城秩序混乱, 人们相互拥挤、喧嚣吵嚷, 毫无规则可言。除此之外, 老舍还批判了猫人的不守信用, 其中有段对“起誓”的描写是很生动的:“‘你不用陪着我, 我决定不跑, 我起誓!’我说。他轻轻摇了摇头:‘小孩子才玩起誓呢!’……因为根本是不应当遵守的, 所以小孩子玩耍时起誓最有趣味, 这是事实。”[16]174猫人把起誓当成了趣味!这在重承诺、重忠诚的老舍严重简直不能想象。这一切都影射着当时的中国, 秩序混乱, 人民丧失尊严。老舍对这种现象不禁发出了这样的诘问:“什么样的历史进程能使人忘了人的尊贵呢?”[17]175

这就是老舍的民族身份对其考察、批判国民性所产生的影响。老舍客观的看待满族传统道德中的利与弊, 用自己的社会责任性去书写, 企图唤起中国人的骨气与血性。

三、“守”与“望”———老舍的满族身份与《猫城记》中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猫城记》中除了对国民性的批判, 还有老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老舍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守望者,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都有对传统文化的观点, 比如小说《断魂枪》等。

重视文化, 与老舍的满族身份也有一定的关系。满族建立政权之后, 统治者就十分重视文化的融合问题, 他们学习汉人的文字、欣赏汉人的书画艺术, 甚至后来的国粹———京剧, 也是在满族人手上由徽、汉两种戏曲合流而成。另外, 随着八旗制度的衰落, 赋闲的八旗子弟大多数都有着艺术上的爱好。可见, 满族是一个追求文化、发展文化的民族。老舍作为一个满族人, 自幼受身边人的耳濡目染, 对生活的艺术、艺术地生活有着很强的追求;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 又对中华民族艺术的发展方向有着自己的见解。老舍在《猫城记》中自然也通过讽刺的手法、批判的眼光表达了对文化的看法。

首先, 老舍批判了当时的一些当权者甚至学者在文化方面的卖国行为。自满清末期起, 买卖文物获取利益的行为屡见不鲜, 这种出卖国家的行为深为老舍所不齿。这些人不单出卖文物, 还不承认这样做是卖国, 用各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在《猫城记》中, 老舍描写了一个奇特的“古物院”, 里面什么文物都没有, 却在墙上刻着一行行的小字, 标示着价值多少钱的什么文物曾经在这里陈列过, 并且按照最新式的方式排列这些刻字。为“我”介绍文物的守门人清清楚楚地记得每一个文物的价钱, 他说, 买了文物给政府提供了财源、给学者提供了回扣, 是一件有好处的事。猫城的事总是这么荒诞, 又是这么直指当时中国的弊端。老舍之所以对买卖文物这么敏感, 是因为在清王朝覆灭之际, 他身边生活的满人, 常常就做着这样的勾当。老舍对这种状况十分之痛心。

其次, 老舍在《猫城记》中表达出这样的观点:国人应该对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立场。有识之士应该明白, 我们要保护什么文化, 要淘汰什么文化。不应该过分迷信外来文化, 也不应该固守落后的本国文化。老舍在文中是这样写的:“外务部张他自己就提倡外国戏, 可是后来听了一个人———一个外国人———说, 我们的戏顶有价值, 于是他就又提倡旧戏了。”[18]275这说明国人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认识和研究, 却要听从外国人的评论。老舍作为一个满族人, 从小在传统戏曲等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 知道其精华与糟粕所在。他希望的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能代代相传。

要达成这样的愿望, 就需要一批向老舍一样有见解、有水平, 最重要的是有气节的专业学者。但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老舍在《猫城记》中是这样写社会上的学者的:老学者“极瘦, 极脏”, 相互争抢“第一”的位置, 甚至用自己研究的领域来攻击其他学者, 比如, 研究历史的学者说研究文字根本不算学问, 研究文字的学者又说要把研究天文的学者的姓排除在自己所编的字学通论之外, 几个学者为了一片迷叶抢得你死我活, 如此等等;而新学者们又张口闭口只有玄乎的理论和概念, 以讲一些没人听得懂的新词为荣, 关注浅薄的穿着、外表, 浮躁异常。这样的状况怎么能不让老舍失望?老舍讽刺这些所谓的学者, 希望引起当时人的反思, 更是希望中华文化能得以传承。

四、为谁革命?革谁之命?———老舍的满族身份与《猫城记》中对政治、革命的看法的关系

《猫城记》对于革命和政治的看法, 一向受到众多的非议。多数反对意见认为, 老舍在《猫城记》中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 简单地把一切革命归于无意义的起哄。这一点给老舍后来的人生际遇带来了灾难, 这也是他始料未及的。老舍在失望的心态之下, 的确流露出这样的观点。但是这不仅与老舍当时的心态有关, 更与老舍的满人身份有关。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多次社会变革中, 满人无疑是最能体会社会变动、对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动最有发言权的一个群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在“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的口号之下, 满人也从原来的国家主人沦为被驱逐的对象。因此,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满人根本不敢提起自己的民族身份。他们改变姓名、隐瞒身份, 只为了安稳地生活下去。直到新中国成立, 制定了“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满族人才真正获得了平等的地位。因此, 满人对革命有着特殊的看法:一方面革命赶走了他们的老祖宗建立的王朝, 降低了满人的地位, 甚至使他们受到了侮辱性的对待 (被称为“满狗”) ;但是一些有见识的满人, 也知道过去的制度不好, 否则也不会使八旗子弟普遍贫困, 国家遇到外来侵略也无力抵抗。但是, 在心理上, 他们始终不能接受地位的落差。特别是满人实际上有一颗热忱的爱国心, 但却受到社会的排挤, 这让他们备受折磨。革命所承诺的自由平等并没有落实到满人身上。

老舍就是这样一个亲历了种种变革的满人。他经历过满清政府末期家庭的贫困, 经历过辛亥革命时本民族所受的歧视, 看到过革命队伍的分化和不同政治主张在中国的不同动作, 也经历过重新获得民族平等的日子。这一切让他对革命虽然不是万分的清醒和客观, 但是万分的关注。

今天看来, 不管老舍对革命的看法是不是幼稚, 老舍只是站在中华民族和普通百姓的角度, 希望国家独立、昌盛。其实以老舍为代表的满族人并不是一味以满族为正统, 不接受别的民族来统治中国, 而是希望本民族获得应有的平等、人民生活富裕。在《猫城记》中有一段猫人士兵对“大蝎”的控诉:“到了外国人来打你们, 来抢你们的财产, 你叫我们去死, 你个瞎眼的, 谁能为你们去卖命!我们不会作工, 因为你们把我们的父母都变成了兵, 使我们自幼就只会当兵;除了当兵我们没有法子活着!”[19]288这不正是贫困的下层旗人对清政府八旗制度的控诉吗?旗人被控制在固定的生活范围上, 不允许做其他工作, 生活贫困, 更没有自由!无论是哪一个政党领导人民, 人民希望的安定、富足的生活都没有变过。

五、结语

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文化人、知识分子, 他的满族身份给他的作品在思想、内容等方面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猫城记》中的满族心态也许较为隐蔽, 但是却在爱国思想、批判国民性、文化批判等方面涉及甚多。老舍继承了满人爱国、自尊、淳朴、正直的优秀民族性格, 又勇敢地对满族一些落后的方面加以批判。老舍是一位真正有气节的民族文化大家。

参考文献

[1][4][5][6][10][11][12][13][16][17][18][19]老舍.老舍全集 (第二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2][8][14]关纪新.老舍与满族文化[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8.

[3][7]老舍.我怎样写《猫城记》[C].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2.

[9]崔明芬.“穷人”归向与“头朝下”心理——老舍对满汉双重文化的深刻思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78.

论老舍小说与京味文化 篇3

关键词:老舍;理想型;过渡型;人物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1-864X(2015)01-0006-02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出生于北京西城区一个贫民家庭。1924年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期间开始发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等小说正式步入文坛。他擅长写市民,被人们誉为写市民题材的圣手。据统计,他仅在小说中就塑造了五百多个市民形象,其市民形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自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家中,没有任何一个作家可以与之相匹敌。。文章重点论述的是其作品中的“理想人”与“过渡人”人物形象。

一、理想型人物

理想型的人是指继承传统文化优质因素的人。老舍在小说中明确指出,传统文化是“应当用筛子筛一下的”,筛去了灰土剩下的是几块真金。这种真金就是真正中国文化的真实力量。近代中国人的性格缺陷,跟中国传统文化着重讲阴、讲柔、讲静不无关系。中国文化精神长于主观内省,长于道德的自我完善,长于心理自我平衡。但缺乏一种“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果敢决绝,义无返顾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既可以造就以退为进,以弱胜强,化动为静的博大精深的斗士,也容易培养出一味退却的懦夫。

《四世同堂》中的钱默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优质因素造就的斗士。他抗战前是个闭门饮酒栽花,以苟安懒散为和平的旧式文人,残酷的战争打破了他生活的平静,儿子壮烈牺牲后,他有了巨大的变化。邻居们担心他受儿子的牵连,劝他躲一躲,他拒绝了。他说:“我只能临危不苟,儿子死了,我怎么陪着………我会高声的告诉他们杀你们的是钱仲石,我的儿子!”在敌人的监狱里,面对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出狱后他向人民宣传杀敌救国的道理,以前他连蚂蚁都不肯伤害,现在主张杀人了。他由一个饮酒栽花的隐士变成了敢于流血的战士。老舍在文中说钱先生是地道的中国人,而地道的中国人,带着他的诗歌、礼仪、图画道德,是会为一个信念而杀身成仁的。钱默吟曾对诱惑他投降的敌人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里的“节”是指从屈原、苏武、岳飞等具有民族气节的历史人物那里传下来的,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操行节守。如果说“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政治理想,那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正是他们以献身来完成自己人格的心理模式。

如果说儒家文化是老北京人的文化优质因素,那么墨家文化则成了理想型市民文化心理结构的主要部分。墨家尚侠好义,刻苦俭朴,主张“非攻”、“兼爱”的思想对后代文人影响很深。经过历代文人的宣传,尤其在近代武侠公案小说里出现那么多杀富济贫,除恶惩暴型的侠客形象,更是墨家尚侠好义思想那一面的进一步强化和演化。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老舍,他又用这种市民社会的“侠”、“义”意识去教化民众,这种行为可称为剑客式的行刺与自我牺牲。《老张的哲学》中王德敢于和恶棍老张顶嘴甚至在老张打老婆时挺身而出,给老张一记耳光。当心上人李静被买给老张时,他敢于在婚宴上持刀行刺,颇有一股凛然正气。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民主”、“科学”的呼声很高,作为受封建文化影响不深的某些青年人,接受了新思想新观念,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关注国家,关注自身,看中个人的意义和价值,有比较强的自我意识,也都执着于各自的人生追求——不管这追求是什么。李子荣在婚姻和恋爱问题上,有自己的标准,不去追逐时代潮流。他宁愿要一个会做饭会洗衣,能互助互谅的老式的妻子,也不要一个念过一两本爱情小说便发疯似的自由恋爱的摩登女性。而且他一直就比较务实,在古玩店工作时,工钱和时间都向马老先生说清楚,以致于马老先生说他:“这份俗气,还会念书,瞧不透!中国念书的人不这样!”他也看透了中国人的官瘾,“老人家是个官迷,糟!糟!糟!中国人不把官迷打破永不会有出息!”马威虽然是年轻人,但他与李子荣相差太远,他自己也看到了这一点“ 李子荣是个豪杰,因为他能自己造出个世界来!……”

这种理想型的人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但他们也有缺点,最主要的一点是柔弱。就是那个敢爱敢恨的王德,当他家里人在他神智不清时,给他娶了一个根本不相识的陈姑娘来冲喜,他居然给冲醒了,“不由的心软起来,开始与她(陈姑娘)说话……于是,他死心踏地帮助父亲做地里的工作,不敢再冒险去城中找事。”

斗争实践的日益深入和思想的发展使老舍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开辟自己的艺术世界。以前老舍刻画的理想人物,只是一些像李景纯,李子荣、马威那样的“务实”、“埋头苦干”,带有改良主义色彩的国民。而在抗战爆发后,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创造了瑞全这样一个有别于他以前作品的新人形象。瑞全从北平出发后,从一个幼稚浮躁的大学生转变为成熟的抗日工作者,其中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他对于“民众”的认识的变化。过去民众在他眼里不过是些无知的,肮脏的“愚民”。现在他认识到,“乡民,在许多事情上,不但不愚,而已配作他的先生。”瑞全对民众认识的变化,表明了老舍通过抗战现实的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更加全面的思考。

二、过渡型人物

过渡人是指在老北京人的心理与理想型市民思想之间矛盾痛苦的人。他们多是青年人,青年人独有的朝气和活力使得他们不可能像老北京人一样完全因循守旧,愚昧落后。对接触过新思想的他们来说,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已经成了他们无形的枷锁,钥匙在自己手里却打不开,于是他们矛盾、痛苦、徘徊。再一个原因就是前文所提到的,文化造成人的异化,人的个体意识消亡,代之而起的是群体意识的增长。中国人如果没有这种群体意识就很难在这个文化氛围里生存下去,如果要去张扬个性,很快被群体吃掉。老舍没有描写个体意识被吃掉的那一面,而大量描写个体意识在服从群体意识的精神律动下的矛盾、痛苦、感伤和哀怨。

《离婚》中老李是在压抑诗意、压抑浪漫个性的情况下,与李太太组合家庭的。但他与妻子在情感、性格、举止、言谈诸方面,都呈现不协调状、不相容状。不管他对李太太的俗气怎么讨厌,他还是要在这个家庭中苟活着、敷衍着,而且进一步压抑他对马少奶奶的潜性爱的追求。

祁瑞宣是祁老太爷家族“四世同堂”中的长孙,在家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一家大小的累赘,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背上,使他抬不起头来。”但他青年时代曾接受过西方文化影响,并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即使这样,他还是未摆脱祖父和父亲的命运。在“国”与“家”发生矛盾时,血缘家族制度使他只能为“家”而弃“国”。但他在“国难”面前矛盾痛苦:他要对国家“尽忠”就不能对上辈“尽孝”;他要对祖辈、父辈“尽孝”,就不能丢开他们走出北平。“在另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作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他曾对瑞全说:“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为此,他常常自责自谴。当战事紧张时,他终于抛弃这份沉重的文化遗产,找到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而一旦民族战争结束,他仍然会回到原来他所遵循的文化传统规范下的生活环境里去,去敷衍,去调和,去安分守己。

注释:

[1][3][4][9][10][11][12]老舍.老舍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p255,p107, p312, p256,p20,p35,p37.

[2]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p49.

[5][6][7][8]老舍.老舍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p49, p39,p449,p613,p186.

作者简介:

成艳军(1984—),男,汉族,河南鹤壁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论老舍小说与京味文化 篇4

关键词:老舍,小说作品,独特,幽默,表现方式

老舍具有极其鲜明的创作个性与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若干重要的方面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其中, 老舍最为突出的特点、最为重要的成就, 也是别人最难以企及之处, 是他的幽默艺术。有人称老舍先生为幽默大师, 对于这一美誉他是当之无愧的。将幽默笔法广泛地娴熟自如地运用于小说创作中,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他可谓出类拔萃者。因此, 深入探讨老舍小说幽默的审美特性,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这位“人民艺术家”留下的珍贵遗产。本文拟从老舍小说作品独特的幽默表现方式粗浅探讨, 以就教于海内专家学者。老舍将生活中的幽默从生活的原始矿藏之中, 以敏锐的观察力提练出来, 并进行加工, 透过生活的窗口, 发掘世事中的可笑之处, 而后巧妙地表现出来。我们可以把老舍的幽默表现方式大致分为两类。

一、“自然”的幽默表现方式

在老舍小说作品中, 一类是作者将凭借观察力所攫取的生活中的矛盾可笑之处, 不假任何修辞方法实写下来的幽默, 我们暂且称之为“自然”的幽默或“原生态”的幽默。生活的汪洋大海中, 人物性格的发展历史中, 都蕴藏着丰富的矛盾性。这些矛盾性本身就是可笑的, 一旦诉诸作品, 就构成了自然的幽默。“自然”的幽默是幽默的基础和根本, 因为它是客观生活矛盾性的直接真实的反映。在老舍早期作品的幽默中, 人为的痕迹比较明显, 但随着他对幽默认识的加深, 这种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的弊病逐渐被剔除。老舍很善于掌握幽默形象语言和行动上带有喜剧色彩的矛盾性, 一旦活画出来, 就意趣盎然。老张、赵子曰、马裤先生、毛博士、大赤包、冠晓荷、多甫大姐夫等幽默形象荒诞滑稽的言行被老舍描绘得淋漓尽致, 令读者阅后生笑不止。

二、“智慧”的幽默表现方式

在幽默艺术中, “自然”的幽默取“原生态”的东西较多, 主观的情感相对少一些, 审美情感态度含而不露, 好像是“原生态”的;而“智慧”的幽默审美情感较前者浓烈, 更“外露”。莎士比亚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秦兆阳说:“只有智慧才能嘲笑愚蠢, 所以嘲笑和幽默本身也是一种‘智慧的格调’”。

1. 这些命题都很正确, 即使前面所说的“自然”的幽默, 也离不开作者的智慧, 倘若没有智慧作后盾, 又怎么能揭露隐于事物甲壳后面的内在矛盾性呢?低能儿和糊涂虫是写不出幽默作品的。本文所说的“智慧的幽默”的“智慧”, 是相对“自然”一词而言的。所谓“智慧”的幽默, 就是作者在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上, 进一步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调动各种艺术手段以取得幽默效果, 其中“技巧”的成分更多一些, 同时还需辅之以其他艺术手法, 即“自然”的幽默外, 还应有“智慧”的幽默。老舍是深谙个中奥妙的。他的幽默作品, 通过夸张、比喻、比拟等各种修辞手法, 表现“智慧”的幽默。

2. 作为幽默技巧, 夸张是将客观事物内的矛盾性, 通过显微镜放大, 给读者以更鲜明的形象和情趣。夸张手法的运用在老舍幽默小说中不乏其例, 多运用于否定反面现象。《赵子曰》中夸张赵子曰颓丧泄气的状态是“十万八千毛孔, 个个像火车放汽似的, 飕飕地往外射凉气”, 《正红旗下》中描写大姐婆婆生气是“鸣炮一百零八响!”诸如这般夸张手法的运用, 便突出了事物的矛盾性, 增强了幽默效果。老舍运用较多的修辞手法还有比喻。并非一切比喻都能使人发笑, 但在老舍笔下, 比喻往往能取得幽默效果, 因为他能出奇制胜。平常的事物, 一经他的妙笔“点石成金”, 便谐从中来, 意趣横生。他善于从表面看来似乎毫无联系的两种事物中觅出内在相似点, 然后以此喻彼, 相映成趣。他把赵姑父 (《老张的哲学》) 喝酒后醉意朦胧的笑脸比作“像喷过火的火山掩映在红云赤霞里似的”。他比喻高妈 (《骆驼祥子》) 说话圆滑“像留声机片。是转着圆圈说的, 把大家都说在里边, 而没有起承转合的痕迹”。如此等等, 举不胜举。老舍的有些幽默小说, 整体结构就是戏剧性的, 从头至尾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大容量的幽默故事。《老张的哲学》这部作品, 以主人公老张为中心辐集了各种矛盾:老张与孙八的矛盾, 老张与李应的矛盾, 老张与王德的矛盾, 老张与龙树古的矛盾等。老张是个虔诚信奉“钱本位”人生哲学的极端自私自利可卑可笑者。“钱”贯串整个作品, 成了联系多种矛盾的小道具。钱这个被旧社会许多人奉若神明的怪物, 本身就带有喜剧性, 一旦成为幽默作品中的道具, 必将引发更大的滑稽效果。作者对各种人物关系的处理是比较巧妙的:欲擒故纵, 先分后合, 由弛入张, 盘根错节, 构成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结果。作者紧紧把握住了矛盾的焦点, 突出了作品的喜剧性。

《文博士》的幽默结构与《老张的哲学》又有所不同。它所揭示的矛盾没有《老张的哲学》那么复杂。它是按着人物活动的先后顺序单线条结构的。留美归来的文博士一味钻营上爬, 在钻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丑态丑行, 构成这部小说的滑稽内容, 如同一根麻绳逐次拴起了许多蚂蚱。《赵子曰》、《二马》、《牛天赐传》等, 也基本上属于这种单线条的幽默结构。老舍之所以能成为幽默大师, 是因为他不仅具有发掘事物内部矛盾性的敏锐观察力, 而且驾驭了语言表达和情节结构方面的多种幽默技巧, 尤其是修辞技巧。他的幽默技巧在反复的写作实践中锻炼得越来越练达和娴熟。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没有技巧就没有幽默。正因为老舍运用独特的幽默表现方式, 才很好地表现了他幽默艺术的审美心态;同时, 反过来说他的幽默的审美心态也必须运用独特的幽默表现方式。二者相辅相成。正如有人指出的, 幽默是智慧的产物。

总之, 老舍运用较多的修辞手法还有比喻。并非一切比喻都能使人发笑, 但在老舍笔下, 比喻往往能取得幽默效果, 因为他能出奇制胜。平常的事物, 一经他的妙笔“点石成金”, 便谐从中来, 意趣横生。他善于从表面看来似乎毫无联系的两种事物中觅出内在相似点, 然后以此喻彼, 相映成趣。在幽默艺术中, “自然”的幽默取“原生态”的东西较多, 主观的情感相对少一些, 审美情感态度含而不露, 好像是“原生态”的;而“智慧”的幽默审美情感较前者浓烈, 更“外露”。莎士比亚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

参考文献

[1]秦兆阳.漫谈格调[J].当代, 1981, (3) .

[2]依·萨·毕达可夫.文艺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8:181.

[3]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C]//论文学.孟昌, 等,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6.

上一篇:《秋天到了》作文下一篇:游柳浪闻莺写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