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现代建筑》教学反思

2025-01-08

《走近现代建筑》教学反思(精选10篇)

《走近现代建筑》教学反思 篇1

《走近现代建筑》教学反思

《走近现代建筑》是节欣赏课,现在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谈谈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开始,我出示一些代表性的建筑图片让学生欣赏,并用比较方

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引入新课。学生一下子就被这些图片吸引,他们

活跃大胆地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接着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建筑的多样

性,让学生尝试用简单语言评述现代建筑的特点。这一环节,因我引

导得当,学生学习氛围很活跃,我不由得增加了信心和勇气。

接下来,我从造型与材料方面具体分析了现代建筑,通过设疑与

互动,再结合小组讨论,让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感,而不是老师单方面

地满堂灌,这就体现了新课标的指导意图,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接着我让学生尝试做设计师来为这些建筑搭配“衣服”,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了,浮想联翩。听着学生一个个创意无限的设计,我仿佛也走进了学生的想像世界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切身体会与感受建筑之美,我选了一段三维动

画《中国馆》供欣赏。接着我带着学生畅游世博会的国家馆,让学生

了解与关注身边的一些信息,加深对现代建筑的认识,同时也丰富了

学生的课外知识。

最后我展示凤岗本土建筑,激发学生做凤岗的建筑师,让学生为

凤岗设计一座有标志性的现代建筑。转眼间,一幅幅小小建筑设计师的作品就张贴在黑板上,从一幅幅作品中,我看到了未来的一个个小

设计师。

回想比赛历程,我得到很多收获,也得到很多启发:

1、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

动性。

3、及时表扬积极回答问题与肯动脑的同学,让学生有成就感。

4、要让学生分享成果的快乐,让更多展示学生作品,强调整体的参与感。

5、作为教者,要能善于把握整个教学流程,让每个教学环节很

自然地过渡。

《走近现代建筑》教学反思 篇2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本科院校不同,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然而, 应该看到, 在高考招生中,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第五、第六批次录取的, 生源素质相对较低。从整体来看, 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学习能力较差,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合素质不高, 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基础差, 不少学生上课犹如听天书一般, 云里雾里, 茫然不知所云。专业学习中枯燥繁多的概念和理论令许多学生失去信心和兴趣, 从心理上恐惧专业学习, 并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 部分学生甚至入学没多久就放弃专业学习。另一方面, 由于受到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制约, 长期以来主要以学科为中心、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在高职院校的课堂中仍然占据着主流。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潜力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教学中, 出现了“低效”甚至“无效”现象。

因此, 当前落后的教学方式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 高职院校的“教育产品”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面对日益紧迫的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 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得到最大发展, 已经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难题。“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 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 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进有效教学策略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二、什么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 (effective teaching) 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 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 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 人们意识到, 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 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 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事实上,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对“有效教学”早有相关描述。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闻一以知十”。这是孔子对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 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变绳墨, 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 跃如也。”“君子深造之以道, 欲其自得之也。”孟子这种重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师生关系论在今天也有着普遍而适用的价值。我国近代的教育家蔡元培也曾说过:“养成共和国国民健全之人格”;教学不能“像注水入瓶一样, 注满了就算完事”, 而必须“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这些教育大家的言论无不体现了“有效教学”的理念。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 有效教学理念从一些新的角度诠释了教学。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 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 离开“学”, 就无所谓“教”。因此, 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 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 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 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率, 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率的观念。即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成效高。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 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 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 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主旨, 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关注教学的有效性, 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 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 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 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 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

三、“有效教学”对于课程改革有何意义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贯彻着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教学”研究这个论题集中体现了教育改革的逻辑。

当前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仍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形势;课程缺乏实用性, 对就业不利;课程思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程呈现方式呆板, 无法使学生感兴趣;课程内容缺乏范例性;课程中实际操作练习、实验内容少;课程内容缺乏迁移性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 将严重地阻碍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推进。

有效教学被普遍认同, 是因为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迄今为止, 传统教学观在我国各类学校教育中仍然占据主流地位。传统教学观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 即所谓课堂教学, 无非就是传递书本知识, 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个人能力。不少教师习惯于简单灌输、甚至“填鸭式”教学方法, 不注意或者不会运用帮助学生发展心理技能的办法来进行学习。也就是说只注意如何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 而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主权。长期以来, 课堂耗时很多、收效甚微, 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教学效益不高始终是阻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问题。如果能切切实实地逐步解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提高是可以期待的。

有效教学的命题虽然来自国外, 但由此从问题出发、针对问题开展研究, 广大教师十分欢迎也非常乐于接纳。事实证明, 有效教学基本切合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这一命题的重提及其研究的展开,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推进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高职教育如何开展“有效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等教育, 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结合点, 近几年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较以前相比正在发生从量到质的变化。未来5年内, 我国将启动国家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工程, 大力培养至少30万制造业紧缺的专业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以满足增长迅速的社会需求。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个机遇, 与时俱进, 转变教育观念, 突破束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传统教学体系及教学方式方法,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开放教育,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且重视个性发展, 努力使教育过程适应青少年天性和个性差异, 全面提升民族素质。

有效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合乎教学活动目的性。有效教学虽然谈论教学的效率, 但它的目标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有效教学更关注教学中的人的生存状况, 尤其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况。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 就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因此而变得更加自主、自信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和教学实践经验, 笔者认为, 高职教育开展有效教学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创新教学方式, 让学生有效学习

有效学习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 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 这也是高职要着重发展的学生学习活动。

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 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教师首先是“讲师”, 是“教书先生”, 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教师, 差不多就是一个好教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 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 “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开小差”。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教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 仿佛学习就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这就是传统的教育方式, 以已有知识的传授为教学目标, 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出现的负面影响:一是自学、讨论、实训、调研等处于辅助地位, 创新实践机会少;二是教师控制课堂, 知识灌输和应试训练占据课堂的几乎全部, 学生不是为解决问题而学习, 而是被动听课, 其主体地位被扼杀, 个性被压抑。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批判性难以发展, 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实现要求有相应的教育方式方法 (主要指教学方式方法) 的创新, 它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 也是创新能力超前培养的关键点。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的出现, 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有效教学的历史实践还显示出一些新的方向, 比如“隐性学习”、“体验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因此, 应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现场式、案例式教学, 结合问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并运用课堂辩论、学生讲课、开放式探究、多元化解读、专题论坛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增加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 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 应注重人格化教学艺术,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因为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 也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精神状态, 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 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 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只有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变化,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 结果才能变化,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一代。

(二) 有效的教学设计

实现有效的教学, 必须有良好的组织教学策略。只有良好的组织, 才能够使教学事半功倍。

首先, 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 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与推广。如利用多媒体CAI教学方法, 通过人机对话手段, 模拟各种现场与场景, 提供丰富动感、身处其境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突破难点, 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性思考及创新思维的形成。另外, 如有条件应实行开放式远程教育。

其次, 加强实践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多和实践相联系, 尤其和所学专业相联系。有个口号叫“知识就是力量”, 这是不是说只要掌握了知识, 就拥有能力?其实, 知识不等于能力, 其间横亘着一条鸿沟。填平鸿沟的有效方式就是实践实训。只有通过不断训练, 才能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最佳组合, 成为既有专业理论水平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双能型”人才。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的现状, 减少演示、验证、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实验性, 实行早期实习, 多次实习。因为学生系统掌握了知识还不能形成创新能力的, 必须创造条件营造创新环境。如鼓励学生提问、质疑, 创设问题情境,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调研活动和科研等活动,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

第三, 打破课程体系的固有编排、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先后关系。“教材的体系安排是科学的, 因此, 按顺序教学”和“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所以先理论后实践”是常见的教学思维定势。这一定势禁锢了有些教师的头脑。“教学方式围绕教学内容展开, 教学内容为实践服务”, 这是当今职业教学的一般规律。因此, 有必要对课程体系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顺序进行优化组合。提倡“选择性教学”, 依据就是实践的需要, 就是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对于特定的内容, 可以采取“边理论边实践”或者“先实践后理论”的方法进行, 使学生在实践中产生“理论困惑”, 然后在课堂教学中使其“豁然开朗”。

(三) 重视教学反思

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已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反思”不只是有效教学的一个环节, 它将成为“有效教学”的寄托。许多教师更是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 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 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 写出随笔、碎思之类的教学感悟了。

坚持教学反思是课堂有效教学的生长点, 坚持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教师的元认知技能。反思产生于问题。开始, 教师对许多问题模糊不清, 包括对什么是课堂有效教学, 什么是课堂低效教学, 教师知道的是笼统的, 并不具体;肤浅的, 并不深刻。在这种情况下, 坚持教学反思, 让教师自己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质疑自己的课堂教学, 找出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 进行研究, 最终可生长出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 使原来的教学走向课堂有效教学。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 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有效的途径。

五、结语

有效教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不仅要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理解, 更应以学生的有效发展为基点, 全面、辩证地认识和处理教学中的各种矛盾关系, 从而努力建构与高职教育教学体系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效率观。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也必将是高等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重要发展机遇期。面对国内外的竞争与挑战, 必须抓住机遇、应势而变、不断探索, 建立适应性更强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成尚荣.以价值关怀贯穿有效教学全过程[N].中国教育报, 2008-10-17.

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反思 篇3

关键词:生态建筑 设计 分析

一、引言

生态建筑与现代建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代建筑的设计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科技为人服务,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现代材料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玻璃工业为现代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特别是近代新的结构技术、智能技术、照明技术,使得现代建筑业超过任何历史时代,为人类提供更加舒适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生态建筑设计的技术套路。

为了把建筑业整个从传统的手工业作坊转到大机器工厂中,把住宅视为住人的机器,批量进行生产。一方面体现了为人类建造的民主思想,另一方面,在整个过程中,强调对自然界模式的了解。在现代建筑的领域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方面人的自信战胜了大自然的自信,再一个是对大自然的漠视。

从世界范围来看,生态建筑还处于前期发展阶段。从技术上来讲,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思路正在不断地出现,但到目前为止,生态建筑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技术套路。

二、对现代建筑的思考

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在本世纪不断发生地区性的环境污染和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当中,不少学者和建筑师对现代工业文明开始进行深刻的反思。

美国学者提出:住宅设计结合自然首先要用生态学的观点从宏观上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特别是研究现代工业在高速发展中对自然进行开发所造成的破坏和灾难,要适应自然、创造必要的生态环境;其次,用生态学的理论证明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要研究自然界的生命和非生命的依存关系,强调现代的城市建筑应该适应自然规律,设计结合自然。

人类在发展过程当中应该体现集约的原则,并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应用这些原则,美国学者提出九项设计原则,首先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第二要有正确的环境意识,第三增强对自然环境的理解,第四结合公众需要,采用简单适用技术,针对当地的气候运用被动式的设计策略,第四使用节能建筑材料,第五强调集约原则,尊重自然,要与自然协调,这应该说是生态建筑基本的设计思想。

从设计目标上看,一般现代建筑以功能和空间设计为目标,满足功能的需要,创造适合公众需要的空间;生态建筑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要的同时,强调实现资源的集约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生态建筑强调资源和环境,强调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要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大致归纳起来,生态建筑在整个寿命期内基本目标有:第一尽可能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第二把环境直接和建筑的污染降到最低,第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第四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第五使建筑功能质量目标统一,第六使建筑生态、经济取得平衡。

三、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要实现它的基本目标,必须要有现代技术的支持。从国内外来讲,对什么是生态技术?有什么样的定义?哪些内容?认识上还很不一致。日本建筑中心在《建筑要项》一书中提出生态技术有55种,环境共生的建筑与技术77种。1978年在加拿大召开绿色挑战会议上提出的生态技术更是五花八门。到现在为止大家对生态环境包含的内容并不统一,从比较宽泛的角度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目前来讲都认为是生态技术。

对生态建筑和使用技术的要求可以用三点来判断,首先技术本身的功能与生态环保功能是一致。第二要求采用的技术和制造的产品有利于资源能源的节约。第三个采用的技术和产品有利于人的健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生态建筑目前技术上应该说还是非常广的,包括门窗节能技术、屋顶节能技术等等。

所谓生态技术,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按照资源和环境两个要求,共同改造重组所做成的新技术。第二种把其它领域的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按照生态要求移植过来。从技术层次性来讲,可以把生态技术分为简单技术、常规技术、高新技术。一般来讲简单技术和常规技术属于普及推广型技术,高新技术属于研究开发型技术,从我国实践来看,应该以常规技术为主体。

在应用生态建筑技术过程当中,技术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是经济性,由于生态建筑采用哪个层次的技术,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要受到经济的制约。在我们国家普遍采用高新技术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经常碰到环保和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不完全一致。在这个取舍当中,经济性就是非常关键的。

目前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英国、法国,在所建立的生态建筑上,它是以高新技术为主体。在2000年健康建筑住宅会议曾提出过高生态就是高技术的口号,所以这是在戰略基础上建造生态的建筑。目前在我们国内把整个生态技术发展建立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比较困难,一个是经济发展水平,另外一个是技术和材料不太完善。

第二要因地制宜的原则,各个地方的气候不一样,自然资源不一样,在选择生态建筑,选择什么样的技术,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来进行。

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冬季采暖,能源消耗非常大,对自然环境污染非常严重,首先要解决采暖问题。我国南方比较炎热、潮湿,通风、降温是夏季的主要问题,在南方生态建筑设计当中注重遮阳和自然通风,降低夏天的空调的能源消耗。

四、建筑生态化的关键是设计

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在考虑材料再利用,新能源开发等很多问题上都不应该停留在个体建筑这个尺度上,应该把它放到整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内通盘考虑,也可以把生态建筑认为是一个技术的集成体,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能源优化问题、污水处理问题,太阳能的采用和处理问题,并不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需要建筑师和各个专业的工程师共同合作。

从技术层面上来讲,首先规划选址合理,减少环境污染,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能源消耗,采用太阳能、风能等等。从过程上来讲,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实现建筑防晒,自然采光照明等,这是生态建筑采用基本的技术策略。

建筑通风是生态建筑普遍采用的比较成熟的技术,自然通风应该取代机械通风和空调制冷,一方面可以不消耗能源而降温除湿,另一方面提供新鲜的自然空气,有利于人的健康。

建筑通风可以分为风压通风和热压通风两种,要有比较理想的外部风环境,一般来讲风速不小于每秒两到三米,房间进深大于15米。我国土地资源非常紧张,如果建筑住宅房间进深太大,对土地使用很不利,建筑要面向夏季主导风向,一般房间不大于15米,自然通风还是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同时要强调地理空间,建筑物前后包括围墙和植被都可以改变自然的风向,改变风力。利用这些东西进行自然通风。

《走近法律》教学反思 篇4

借助本次学校举行的骨干教师示范课的机会,在五个平行班中,我利用了五种不同的教案进行尝试,受益匪浅。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我体会到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觉得特别方便,同时也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识——知识框架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既美观又节省时间。其实不然,这次展示课的尝试使我改变了以往的错误认识,那就是:虽然有多媒体做辅助,但板书绝对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能很好地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知识体系(整堂课随时可作参考)。

第二,我认为重难点的确定应灵活处理。

以往我们确定重难点都是根据教参,现今的思品课教材已经更改多次,但是教参依然是沿用很多年前的。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感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合理调整才对。就拿《走近法律》这一课来说,原来我按教参确定的重点是“法律的特征和作用”,难点是“道德、纪律、法律的区别”,但是经过教学实践证明,重点不错,而原定的难点部分,学生居然全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迎刃而解,反倒是重点部分不易理解接受。所以我及时将难点部分做了调整,也就是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重合的。

第三,我感觉以往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比如在《走近法律》这一课中,之所以原来一直认为“道德、纪律、法律的区别”是难点部分,就是因为在此问题上我们老师间就存在一定的分歧,比如从“适应范围或对象”的角度讲,法律是“全国适用”还是“普遍适用”上,我们又是查找教参,又是请教其他兄弟学校的同行,甚至都想方设法地咨询了吉大附中的专家级人物,最后确定为“法律是全国适用”,而“道德是普遍适用”的。可是教学实践却让我们意识到“教师反倒不如学生”,因为这个问题一拿出来,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疑问地作出了正确的解答,这不能不让我们瞠目。现在反思一下才明白,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老师们的思想太复杂。想得多一些、周密一些是没错,但是要有深入探索下去的能力和功底做后盾才行。这次的教训就是:我们做教师的绝对不要人为地加大问题的难度,否则会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走近现代建筑》教学反思 篇5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同时又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强调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证统一,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最终归宿。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生活处处皆数学。

走近你现代诗歌欣赏 篇6

走近你现代诗歌欣赏

走近你,才发现比例尺的实际距离,

旅行家的脚步从图面移回土地;

如高塔升起,你控一传统寂寞,

见了你,狭隘者始恍然身前后的幽远辽阔;

< />

原始林的丰实,热带夜的`蒸郁,

今夜我已无所舍弃,存在是一切;

火辣,坚定,如应付尊重次序的仇敌,

你进入方位比星座更确定、明晰;

< />

划清相对位置变创造了真实,

星与星间一片无垠,透明而有力;

我像一绫山脉涌上来对抗明净空间,

降伏于蓝色,再度接受训练;

< />

你站起如祷辞:无所接受亦无所拒绝,

一个圆润的独立整体,“我即是现实”;

凝视远方恰如凝视悲剧——

现代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7

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重于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够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力,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

作为老师,一定要坚持语文课程改革,将课堂重新归还给祖国的下一代让他们重新找回学习的自信与自立。

《走近现代建筑》教学反思 篇8

2、电视或投影仪的媒体教学手段

不论是采用电视和投影仪,其取得的效果差不多,所以都有共同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弥补了传统黑板教学的不足,可以直观的把电脑的操作界面在电视或投影仪显示出来,这样学生像看电视或电影形式来观看老师的电脑操作过程,让课堂更为生动。老师也不需要像以上方法样,要分组给学生授课,从而大大节省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学生。

缺点:图像不够清晰,甚至摸糊。由于是全班学生观看一个电视或一个屏幕,加上图像又不太晰,故在界面的直观性大有不足。

3、多媒体软件网络教学系统

优点:可将教师的电脑操作时实过程传到每一个学生的显示器,学生只需看自己电脑的显示器就行了,这样便取得了很好的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操作过程的可视化。也大节省课堂的时间,从而大增加了学生的课堂的辅导时间。

缺点:比前两者都更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是由于更现代化、可视化教学更为直观,所以容易让教师产生依赖的心理,容易认为已经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来也无形因“现代化”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结论:多媒休软件网络教学系统是很能适应教学的基本需求,加以稍微的缺点刻服,可取得比前二者教学手段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实际上,传统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仍占主导,现代教学技术还远没实现其应有的巨大作用。有些学校虽然有了计算机、校园网、语音教室的现代化设施,但其利用率还不够理想,“藏在深闺无人识”,大量硬件设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要想向前走好,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就显得更重要。目前,能把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运用得恰到好处者毕竟是少数,只有观摩课上有所应用,平时教学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并不多。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建筑制图教学反思 篇9

摘 要:本文结合《建筑制图》课程的特点,总结了《建筑制图》课堂教学效果控制的内容,并从教与学两个层面提出多种《建筑制图》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建筑制图;教学效果;控制 评价

《建筑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绘制和阅读建筑工程图样的能力。本课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为学生学习各门专业课起着奠基石的作用。建筑制图课程教学一直是诸多课程教学中的改革重点,课堂教学效果的控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建筑制图》课程的特点 1.涉及知识面广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建筑制图》课程主要分为《画法几何》、《工程制图》和《Auto CAD》三大部分内容,且知识点繁杂而凌乱。与其它教材相比,三部分内容中的学科知识呈现彼此交叉的特点。如《画法几何》中“制图基本知识”部分就已简单介绍了尺寸标注的方法,《工程制图》中“组合体及其尺寸标注”部分详细介绍了工程形体尺寸标注的方法和原则,而专业图“建筑施工图”部分又叙述了建筑形体尺寸的组成和标注规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将前后知识点贯穿起来讲授,顾此而不失彼。

2.课时数少

在《建筑制图》三部分的内容中,每一部分都涉及到相当多的知识点,并且章节之间有较强的联系,必须在完成前面章节的基础上进行后面的教学。如前面的点、线、面的内容就是后面体及组合体部分的铺垫。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之内把握好重点、难点内容的传授,并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和衔接。《Auto CAD》部分内容是上机实践课,教师要在课堂中先讲授再辅导学生运用各种命令,因此,教师必须对本部分内容熟练掌握。

3.学生基础相对薄弱

《建筑制图》是建筑类、交通类及设计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并且绝大多数学校将其放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学习。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由于刚刚入校,接触的专业方面知识更是近乎于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另外,《建筑制图》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过程,不同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培养时间各不相同,这也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和循序善诱。

二、课堂教学效果控制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目前许多学校把《建筑制图》课程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评价等同于“评级”,使得评价对教学活动本身的改革、改进和改善起不到太大的作用。教学评价是宏观调控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开展教学工作评价要明确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抓住对评估内容起决定作用的本质特征和决定因素,按教学基本规律来确定各项指标内容,尽可能做到客观地评估,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1]。

三、课堂教学效果控制及评价方法

课堂教学质量控制及评价既包含教育管理者对教师教学结果的控制和研究,更重要的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效果及时的进行控制评价、反思改进,对学生知识点存在的缺陷要掌握准确并及时进行有效的教学补救,避免学生知识点存在的缺陷累计和补救不及时造成[2,3]学生学习困难。本研究意在提出几种教学控制效果评价方式,将传统的作业及期末成绩评价与多样化评价形式相结合,准确地反映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课堂教学效果控制的内容 《建筑制图》课堂教学效果控制的实施首先要明确其教学目的及任务,然后才是考虑如何衡量教学效果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以恰当地反映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因此,《建筑制图》课堂教学效果控制的内容应包括教师教学文件(如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日历等)的准备情况;教学实施过程(包括课堂讲授、上机指导、课后答疑、作业批改等)控制;教学方法(如板书、板图、多媒体应用、模型测绘、CAD操作比赛及绘图比赛等)及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及运用情况)的控制。在控制上述内容的同时,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风格、教学方式等也是需要考察的。

2.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建筑制图》是一门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运用具体的控制和评价方法时要有针对性,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入手分别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是因为这两个方面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是不同的。因此,需要采用综合评价法,它是一种特殊的评价方法,是指对评价对象的“教、学”进行综合评估,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1)“教”的层面。这一层面主要强调教师的教学准备及知识点传授过程,这一点和控制其它课程的课堂效果大致相同,可以采用常用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现在大部分学校中设立了校、院两级督导制度,教务管理部门可聘请专门的督导教师听制图课以进行评价,由于大部分的督导教师都是由具有广泛及深厚的教学经验的老专家及老教授们组成的,他们的评价具有权威性。其评价内容方面应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能力及课堂反应等。其次,可以采用同行交互评价方式对本院或本教研室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由于同院教师对同一个专业甚至同一门课程都有较深的认识,可以从专业及课程的角度对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另外,同行在互相听课以后可以在教研活动中对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的制定与修改、教材的合理选择、学时量的分配、作业布置和检查的重点进行讨论和改进,有助于科学地提高教学质量。最后,教师的自我评价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教不教得好,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制图课教师应定期检查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与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的吻合情况,在课堂教学和提问过程中掌握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情况,在作业批改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遇到不符目标时应及时调整。同时要善于学习,不断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武装自己。

(2)“学”的层面。这一层面主要强调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和学生对知识点内容掌握的评价,这一过程的实现可以从学生对教师评价和教师对学生评价两个方面进行。学生评价教师可以采用传统的纸质问卷调查,配合网络匿名评价形式。这种评价能够较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仪态、教学能力及师德,公开的评价结果也是对教师的激励和鞭策。另外,院长和校长信箱的开放使学生更能自由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教师对学生评价可采用的形式较多,包括传统的纸质试卷和上机操作成绩、平时作业成绩、模型测绘实习、工程图样的分析与抄绘、CAD操作比赛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侧重点赋予各形式以不同的权值,确定各种评价形式所占的比例后给出综合评价的结果。

四、结语

《建筑制图》课堂教学效果的控制与评价方法研究意在利用科学、合理、易操作的学习质量检测体系,提出课堂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方式,评价教学质量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并发挥积极的作用,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并使之具体化实施。教师通过教学效果控制和评价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学会如何分析教学现状,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走近现代建筑》教学反思 篇10

文摘:本文用成功的教学案例说明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的诸多优点,课堂教学只要能恰到好处地应用信息技术,就能使英语课堂生机盎然,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极大地改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提高了教学成绩。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有研究表明: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的。通过理论学习,我们要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改变以往的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建立符合信息社会要求的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市场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实现信息媒体资源共享。网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被广大教师采纳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将视听技术和形声教材引入教学实践,大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优化了英语课堂结构,使英语教学富有趣味性、情景性、交互性。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

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的优势

1、网络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

Internet已经成为功能强大的教学授递环境,传统的CAI功能也不断

信息素养

教案分析 地被整合到网络CAI上来。网络化CAI能够把纯粹人──机通讯HMC(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与计算机媒体通讯(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进一步发挥网络化教学优势。以Internet为基础的CAI具有以下主要优点:

(1)信息资源的丰富性。Internet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资源库,利用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功能,特别是通过puter-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是与传统的个别化CAI截然不同的概念。个别化CAI注重于人机交互活动对学习的影响,CSCL强调利用计算机支持学生同伴之间的交互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的电子公告牌功能(BBS),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因为网络上的BBS具有用户管理、讨论管理、文章讨论、实时讨论、用户留言、电子信件等诸多功能,容易实现互助合作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通讯工具的支持下,学生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或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可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有效发挥各自的特长,收集信息,进行同伴互教、讨论、练习、小组课题、师生交流等合作性课堂活动,教师对网络进行开发和管理,对学生的网上学习进行监控、评论。

(3)游戏式教学模式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构造寓教于乐的环境,学生可以扮演课文中的某些角色,用教学游戏教英语单词和语法,刻意加入了趣味性、竞争性和参与性的因素。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模拟的现象变得更加逼真,创造在现实世界中难觅的“虚拟现实”情景,帮助学生轻松地记忆、理解和运用英语知识,调节课堂气氛。

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示例

笔者以SEFC 1B Unit17 Great Women为例,简略说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1、教材及网络多媒体的适用性分析

SEFC 1B Unit17的中心话题是“杰出女性”,课文──Alone In Antarctica是一篇记叙文,描述Helen Thayer在她六十岁时独游南极洲的冒险经历。在恶劣多变的气候条件及险恶的地理状况下,Helen Thayer在危急关头,虽感孤独恐惧,但表现出冷静、顽强、乐观的态度,最后克服险境。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阅读策略及语感。本课提供的教学材料,对学生今后人生的道路、心理素质、生活态度起到了陶冶和积极的导向作用,比较适用于采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有关材料存放在服务器上。

3、教学设计

(1)激趣导入:利用Powerpoint演示居里夫人照片,视听结合,实现语言思维的同步发展,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学生的思维过程在生动形象的表象基础上积极进行,缩短学生与杰出女性的距离,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学生争先恐后发表看法,最后请同学到计算机前归纳演示:Maria Curie was born in Poland.She moved to Paris and studied chemistry and physics there.After she married Pierre Curie, they studied radioactive materials together and discovered radium.She is a great scientist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and the first woman to receive two Nobel Prizes in the world.Her death in 1934 was almost certainly due to radiation in her work.She is also a great woman with determination and courage.Though her husband died in a road accident.She still went on working.画外音:Marie Curie is a great woman in the world.推出课文标题──Alone In Antarctica.(2)自主学习:展示一幅世界地图,提出课文阅读前问题: ·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three countries that are part of the North Pole? What about the South Pole? ·Which animals live on the North Pole? And which on the South Pole? ·Why do polar bears never eat penguins? ·Imagine you are travelling alone to the South Pole, what will you take with you? Why? 学生带着问题上网了解南、北极的一些情况,如位置、地貌状况、气候状况和动植物等,激发学生了解极地的欲望,诱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想象力。教师鼓励学生之间共享找到的资料,加工信息和形成真知。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把浏览到的南、北极的主要特点在网上报导。

画外音:学生们得到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他们滔滔不绝,讨论热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形成了资源共享的氛围。

(3)课文阅读: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根据课文回答问题。用Powerpoint演示十个判断题,检查学生阅读理解程度,如果学生判断正确,及时给予五星奖励。

画外音: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语言技能的形成,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其知识和语言经验。

(4)巩固应用:用Powerpoint演示五个选择题,检查学生对课文表层意思的理解程度,然后要求学生演示他们对作者的正确评价,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画外音:讨论问题: ·What kind of woman is Helen Thayer? Describe her in a few sentences.·Do you admire Helen Thayer? Why? 学生进行BBS网上讨论,发表意见,教师以主持人身份控制,引导论坛的发展,屏幕上时而露出笑脸并配有声音肯定学生的评论。(5)归纳总结:播放课文录音,用Powerpoint演示下图,请学生完成。

Alone In Antarctica Destination Antarctica Reason Celebrate my 60th birthday Time November 1 st, 1997 Ways Walk and ski alone Process The first days: weather, good and bright sunshine The third day: weather, stormy and windy November 12th: Storm died down a special day─my birthday A few days later: fall into a hole;get out The 22nd day: increase my workday The next morning: have a bad accident;hurt leg;struggle to my feet Result an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of solo travel 学生边填表格边设置“飞入”这一动画效果,将要点设成醒目的蓝色文字,逐一填入,并配以“掌声”,及时鼓励学生。完成表格之后,请学生小结课文:课文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Helen Thayer 为了庆祝六十岁生日,开始了南极之旅,她战胜了困难,完成了南极之旅。画外音:演示的图表突出了课文重难点,促使学生感知迅速、思维敏捷、记忆牢固。

(6)课外延伸: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理解Helen Thayer,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崇敬心理,激励学生形成“遇到困难不退却,知难而进,独立解决,勇于冒险,探索大自然”等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样,寓思想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最后,要求学生在网上搜集有关偶像资料,模仿课文,列出提纲,给偶像写信(Writing a fan letter),网上互评,培养学生将所学内容用于实践。

以上教学设计注意将网络多媒体与常规媒体相结合,将媒体演示与学生活动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的各种语言活动为主线,以情景化学习材料作为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媒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探索,合作学习,交互性指导,完全投入课文学习,教师只是帮促者,体现了英语教学革新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祝智庭

2、《走进新课堂》朱慕菊

上一篇:大型群聚会活动游戏类节目策划下一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级单项选择题(201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