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国学经典

2024-07-31

走近国学经典(精选9篇)

走近国学经典 篇1

走近“经典”

感悟“经典”

本人有幸参加了第15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两天半的时间里,我聆听了多位特级教师的课,感受颇多,收获颇丰。

一、于老不老

年已72岁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鹤发童颜,却依然神采飞扬,他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还精神抖擞地唱了一段京剧。在课堂上,于老不分析课文,也不抄词解句,更不是下定义,而是结合 儿童的生活经验,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展开想象。一遍又一遍耐心的范读,读出了幽默,点化了学生。一次又一次俯身倾听孩子的回答,在无形之中让学生感到温暖,感到踏实。于老那孜孜不倦的教学态度,让我们自叹不如。

二、尝试才能真知

薛法根老师执教的《我选我》,让我们看到了真心与真心的碰撞。整堂课都是在听课老师和孩子们的笑声中进行的,薛老师的教学训练点不多,目标也很清晰,但课前词语编排的很有意思,薛老师从上到下向学生们娓娓道来“教室”“班级”“集体”“委员”这几个名词之间的关系,这种编排令我恍然大悟,心生敬意。课堂中薛老师没有空洞的华丽辞藻,有的只是和孩子一起幽默有趣的对话,让学生渐渐悟出:委员都是班干部,班干部就是为班集体服务的,只有爱集体的人才能做委员,班集体当中的班干部之间、班干部与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跳出了简单的爱劳动、爱集体的人才能做劳动委员这一狭小的理解。从薛老师的身上看到了他对孩子的那份真心。

三、习作源自生活

张祖庆老师的课,原来安排的是看漫画写作文,后来改成了《一个旅客的奇遇》。张老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入手,讲述自己做旅客的一次遭遇,创设了一个很好的说话习作的氛围,然后让孩子根据这个情况思考可以怎么办,进而提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写建议书。同时又提出了如何让别人看你的建议书,引出了书信。从梁晓声的故事导入,交给孩子们写信的方法,从孩子们的交流来看,孩子们写得真不错。写完信之后,又让孩子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想想旅客有没有错,培养孩子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听了课之后,体会到要让孩子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要求老师扎根生活,从生活中去寻找素材。

四、古文,就是如此有趣

朱文君老师从自编的嘴巴和鼻子讲话的故事说起,引出教学的小古文《五官的争论》,课堂中,看到了真正的寓教于乐。她让孩子们从语言、动作、语气、语调方面去进行朗诵、体会和理解,就显得有趣多了。还通过让学生自己寻找、与现代文对比,发现古文单字构词特点,通过猜测,联系现代说法等来理解古文的意思。还让学生动笔写,通过动笔练习,真正体现了古为今用。

还有好几位老师精彩的课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带给我内心的震撼和长久的回味,薛瑞萍老师实在用爱教孩子,用激情做阅读的点灯人,魏星老师的课平稳中见功夫„„

上帝说:我已经给你一桶水和一桶水泥,你可以用它们做成向上攀登的台阶,也可以做成一块绊脚石。相信,这次的“经典”课堂带给我的是一次新的洗礼,是让我能往上攀登的台阶。

2012.11

走近国学经典 篇2

策略一:低段———快乐的读写绘

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 对于文字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都不高, 绘本及儿歌、童谣, 这是生命在这个特定阶段的最佳营养。

“读写绘”是开展儿童阅读的最初一级, 通过大量阅读人类优秀读物, 为儿童学习建构最丰厚的智力背景, 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 使儿童产生对学习、学校、教师、思考的喜爱, 改善师生、亲子、学校的关系。通过读物的主题, 以最佳的方式, 实现思想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

鉴于此, 我们在低段阅读中倡导绘本阅读, 一、二年级语文教师筛选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故事书, 利用社团活动、午间休息、午间文艺时间 (周四) , 与孩子们一起读、聊、绘、写, 展开丰富的绘本阅读活动。教师运用元认知策略, 提高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给孩子一本新的绘本时, 不告诉孩子们故事的结果, 让孩子们大胆地猜测。在讨论重点内容时, 教师让学生们猜测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做?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让孩子们大胆地想, 大胆地说, 避免了教学中因强化识字而导致的思维呆滞, 想象力缺乏的弊端, 培养了孩子们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给精彩的故事配上自绘图, 给精美的图片配上生动的故事, 画下来, 写下来, 把每个孩子的作品放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里保存下来, 变成图文并茂的作品, 在学校走廊上展览。把优秀的作品做成PPT文件, 放在班级博客中, 向同伴和家长展示。

绚丽的色彩, 可爱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孩子们喜欢上了阅读, 课间随处可见孩子们看书的影子, 还每天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绘本, 借助图画的表现力, 绘本中所讲的故事让想象飞扬, 许多用文字难以表达的场景用图画轻松地表达出来, 让孩子们发挥无穷的想象力, 孩子们编故事的能力提高了, 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完整性得到了发展, 安静地读书, 边读边想的习惯正在逐渐形成。

策略二:中段———美妙的诗歌旅行

这里所说的诗歌, 主要是以现代儿童诗为主。这些诗歌不但语言美, 意境美, 而且音韵美, 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 让小读者获得阅读上的快感, 思想上的启迪及感悟。

学期初, 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特点, 从课外精选十五首经典儿童诗作为学生本学期晨诵的内容, 这些诗歌文字简短精炼, 读来朗朗上口, 富有童趣, 深受学生们喜爱。如下列两首诗歌:“看月亮 (三下) 歌唱家说/月亮像张唱片挂在树上/卖馒头的说/月亮像烧饼/月亮像流在地上的豆浆/百货店的/老板说/月亮像一面镜子又圆又亮”

“梦中的绿 (四下) 浓浓淡淡的绿/深深浅浅的绿/层层叠叠的绿/起起伏伏的绿/连连绵绵的绿/……”

孩子们读这样的诗歌, 在诗意的语言中得到了熏陶, 在诗意的想象中放飞了梦想, 不少学生迷恋上了诗歌诵读, 随着节奏抑扬顿挫, 音调变化, 手势挥舞, 小诗迷们陶醉在这一张一弛之间。于是, 每天晨诵儿童诗10分钟, 学校里诗声琅琅, 每周推出一个班级展示的诗歌诵读, 成为学生和老师们的共同期待。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 和着诗的节奏, 诵着诗的音律, 与诗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灵交汇。

(三、四年级学生经典诵读之晨诵图片)

熟读成诵后, 不少小诗人也尝试着自写儿童诗。为满足儿童诗歌创作的欲望, 学校每周三为中段学生开设一次主题为“美妙的诗歌旅行”的社团活动, 教师鼓励有小诗人潜质的儿童在诵读的基础上放飞想象, 大胆仿写, 适当配图。孩子们的作品令人惊喜, 已初见小诗人的端倪:

如学生自创儿童诗“风儿风儿是理发师/带上工具/把柳枝剪得漂漂亮亮的/风儿是播种家/

把蒲公英吹得满天飞/风儿是画家/把四季涂得那么美丽/风儿是魔术师/把世界变得那么美妙

那么惹人喜爱”

“月亮的话/四 (1) 班李无闻/打开你的窗户吧/打开你的大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的小小的梦里去……”

学生的诗歌内容充满了童趣和想象, 在他们笔下, 风儿是理发师, 是播种家, 是画家;把月亮带进窗子, 带进大门, 带进了小朋友的梦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一物一景, 都可以赋予生命和活力。

一年下来, 小诗人们从点滴的积累到感悟, 从谨慎的仿写到随意的创作, 诗歌的创作激情不断蔓延, 学校里的小诗人团队在不断扩大, 大家相互交流, 相互鼓励, 抒写了一首首涂鸦小诗, 积累了一本本原创的经典儿童诗集, 小诗人写诗的热度更高了, 他们以独有的方式, 亲近自然, 亲近生命, 从诗歌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感, 让生命得以自由充分的表达。

策略三:高段———经典作品读写结合

除了延续了中段学生的经典诗歌的诵读和仿写, 高段学生读写的内容更广阔, 方法更多样, 体裁更自由。读一本好书, 写一篇读后感, 看一场电影, 写几句影评, 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写一段感言……这些都是高段学生涉及的读写结合范畴。这里, 主要谈学校抓重头的“经典作品读写结合”举措。

每学期开学, 根据学校要求, 结合学生特点, 中高段语文教师精选2本儿童经典作品, 作为本班学生必读书目, 读完后平行两个班同学交换阅读书目继续阅读, 这样, 一个学期下来, 平均每个学生至少看完四本书。

学生在优秀文学作品里慢慢浸染、慢慢感悟, 同时, 写摘录, 撰写阅读记录, 填写读书漂流卡, 撰写读后感, 高段学生以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为载体, 从作品的内容出发, 践行与之相关“写”的训练, 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 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 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能力得到提升。

建校两年来, 我校高段学生参与省市各级各类的征文比赛中, 多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多位教师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 学校多次捧回优秀组织奖奖杯。获奖的优秀的作品刊登在班级博客、校报上, 学生的创作热情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孩子们是这样抒发自己的感受的:

学生读后感摘录

好书的魔力竟是这么大, 这一个月来, 我捧着《夏络的网》一读再读, 内心常常汪洋一片, 读到故事的结尾, 我的泪水决堤而出……我被夏络为威尔伯的付出而感动, 更为威尔伯能记住夏络, 为人间的真情而感动!

与夏洛同行, 一路阳光!

———六 (1) 班俞宁《夏洛的网》读后感

我沉醉在书的境界里, 好几个晚上, 我都步入同样的梦境:我潇洒地将国旗甩出雄壮的气势, 与肖晓两人手握绳扣将国旗冉冉升起。风中, 五星红旗呼啦一下舒展、飘扬, 卷出一团红彤彤的火焰……

———五 (1) 班章怡《今天我是升旗手》读后感

走近经典 守正创新 篇3

元代的郝经在《移诸生论书法书》中说得透彻:“夫书一技耳,古者与射、御并,故三代、先秦不计工拙,而不以为学,是无书法之说焉。道不足则技,始以书为工。后寓性情、襟度、风格其中,而见其人,专门名家始有书学矣。”二千多年来的书法发展,正是一个由技进入艺、由艺近乎道的过程。就每一个书法家而言,正是通过在已经基本定型的书体中加进自己生命个性积淀,使书法艺术不断嬗变而成为总体文化发展历史中的书法个体创造。

一、生命与精神上的经典书法情结

认识申万胜多年来,一直为他那军人的豪爽和书写的酣畅而感动。多年前,万胜先生送我一册《〈红楼梦〉诗词书法集》,从行笔中分明能够感到其对传统的尊重和对经典的走近。其后参加过很多展出,观赏过他不同时期的作品,感到他的书法风格在“走近经典”中渐渐发生变化,尤其在《书情画意—申万胜袁武书画作品集》,更真实地感到他书作中大气磅礴与率真自然的统一。

其后,“申万胜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申万胜书法集》同时首发。走进展览大厅,一种军人之武与文人之雅的气息扑面而来,经典书风的精微与书家自我的笔墨精神相统一的大气象充溢展厅。展览37幅作品大多为八尺以上巨制,气势夺人。作品依据书者对书法的审美理解分为三个相关的思想递进境界,第一是“追习经典”,意在通过与古代经典接气,临习历代经典法书,而达到心意相通,笔墨相连;其二“遥契前贤”,感怀先贤襟抱胸怀和艺术境界,从历代名诗佳篇中获得创作灵感,从中找到度人金针的艺术感悟;其三,“直抒胸臆”,将经典笔法和先贤精神作为自己创造的文化底蕴,然后直抒胸臆,书写自撰诗文作品,获得创作的大快乐大境界。三个环节互相关联,显示了申万胜对展览整体设计的文化高度,呈现了书家传统功力和守正创新的精神追求。故而,申万胜既有军人的威武刚毅,又有文人的君子风范和大家气象,堪称从政有成、治学有成、为艺有成。

二、书法理论高度决定创作深度

申万胜有自己独到的书法理论和书法文化战略思想,他认为:“当前中国书法艺术呈现蓬勃高涨的态势,书法家应该抓住机会大显身手,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推动书法艺术的更大发展,创作出更多富于时代精神的好作品。作为国粹,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的书法界仍然承担着如何继承和发展书法艺术这个重大的课题。面对书法传统深厚的积淀,书法创作还是要强调在尊重传统、坚持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只有置身于传统艺术的土壤之上才能谈创新、谈发展,这才是今天书法艺术繁荣的根基所在”。

申万胜的理论对当代书法走向有明晰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追问:21世纪的中国书法,是否仍然跟着西方美术实验走?是否还亦步亦趋地按照西方的美术规则、形式结构去追逐?是否应当反思行为书法、观念书法、现成品艺术、涂鸦艺术、构成物艺术等究竟给东方书法带了什么命运?究竟为书法注入了何等的反文化精神元素?我与他多次恳谈中面对了这些前沿问题,并达成基本共识:中国书法不应在美术化的道路上因袭下去,而应从自身发展本体依据出发,寻找到一条传统和当代结合的最佳道路,创生出具有东方审美意识和西方大众能够接受的新世纪书法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中创新,在走正道大道中开拓新的境界—“守正创新”。换言之,传统是首要的本体论命题,创新是它的价值论命题。

在解决了书写理论之“道”的问题,对于书法技法之“器”的问题,同样需要重视。我注意到,申万胜无论是书写《红楼梦》诗词,还是“经史子集”内容,都与北大书法所提出的“文化书法”精神暗合。在我看来,书法书写的内容是大文化根基—文字魔方、“经史子集”、名言警句、文化感悟等。细细观赏申万胜的书法内容,那些古往今来哲人睿智的哲诗或智慧话语,关乎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身份的重要话语,为他的书法形式美注入了文化重量。申万胜书法鲜明地表征出军人书法家对“壮美”审美境界的自觉追求,他青睐魏晋书风,上接秦汉之气象,下承宋明之书意,碑帖融合,气格洞达,将自我性情与历史文化名人书法意趣相契合,其独钟行草的潇洒开阖,在五种书体并重中追求行草的拙趣与雅致、空灵与浑厚、精细与阔大美的统一,大到丈二多屏,小到斗方扇面,都在沉雄洒脱中寓老辣生涩,结字、线条、章法、气象都道法自然不假修饰,在匠心独运中以沉雄宽博的美感面目示人。

在我看来,书法是通过一定技法的文字书写所获得的结构化的文化精神形态。这意味着:首先,书法初级阶段面对的主要是“一定的技法”,技法是书法初级阶段的表征,是到达文化大道的基础和关键;其次,书法中级阶段,则是“文字书写”中的“结构化”,是“由技到道”或“技近乎道”的中介环节;最后,书法最终要达到的高级阶段或最高境界,是超越了技法之上对“文化精神形态”的呈现—无法而至法的文化之道。申万胜将书法置于当代中国崛起的文化大语境中加以观照,坚持书法的文化根基性,力求在爽利的书写中内涵浓郁的书卷气,将军人的威武刚毅与文人的儒雅洒脱整合起来。正唯此,他的书法才能在运用技法中又超越技法之上,最终达到文化精神内核的书法艺术境界。

在申万胜看来,书法的形式不仅有笔法、章法、墨法等,还有黑白对比、强弱对比、结构对比等艺术辩证法。而且书写装裱形式、文房雅趣布置、张挂的空间文化氛围等,代表了书法家和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和人生观价值观。确实如此,尽管书法形式技法层面是以技为主,但不难看到,这个层面仍然洋溢出浓郁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要素,是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非常靠近文化一端。申万胜注重线条的质量和墨色的变化,精心于结字的阴阳向背腾挪避就,注重点画的八面出锋纵横使转。其结字横竖波磔,刚健爽利,方圆兼施,墨色枯润对举,在苍古与华滋之间尽显其勃勃的文人气息。

三、文韬武略的君子书风

申万胜的书法初看似乎文化气息太浓,而有些缺乏生猛鲜活的个性,其实细看很有个体人格特点。申万胜坚持文人书法的性情书写性和温婉内在性。他遍临诸帖,尤其在历代经典上用功最勤,早年精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文徵明诸家,中期全力体味王羲之、张旭、怀素、王铎行草书的境界,有时候达到了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程度。他在书法上用心、用志、用情很深,可以说对书法艺术有一种他人所不及的发自内心的挚爱酷爱,书法已然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筋骨血肉。他能放弃其他业余爱好,经常闭门不出地读帖默帖,每有心得便挥毫落墨。这种文人的严谨深刻和军人的豪爽豁达使他的作品充满阳刚之气,在大气盘旋和大度洒落中获得拙雅沉雄、浑厚高古的美感,尤其是经常在笔断意连的跌宕映带中带出古隶北碑的“有意味”的线条,更让人眼前一亮。每当我看到一丝不苟的十几米长卷和丈二条幅,都感慨相较而言自己在学术之余所下书法功夫太少太少。

在我看来,申万胜的书法是“文化书法”的一个典型。他坚持认为:书法贵在“诚”。心灵情感是书法第一生命,笔墨由心表达出生命的真实情趣,因此适性达情,率意诚心的下笔心灵状态决定了呈现在纸上之书,是一种凝重内敛和自由奔放的统一,将优雅的帖学风貌和碑的奇崛之风整合,故而能于隽逸宽绰中展示刚柔雅拙的多种态势。他尽情挥洒在自己的书法世界里:蝇头小楷,檗窠大字,或小如书札便笺,大如册页长卷,形式结构多样多式—条幅、中堂、横幅、斗方、册页、联屏、楹联、扇面、尺牍、匾额、榜书,几乎都不在话下。而内容则尽可能出经入史,具有学术历史的厚重感。帖学为主的书写中又融北碑的气势和内敛,使其下笔果断爽利,厚重涩行。

nlc202309030135

在时下书坛遭遇西方美术冲击的迷惘,书家缺乏东方文化定力的状态下,申万胜的书法不随波逐浪,而是在读万卷书中下功夫,沉潜于古典传承的精神生态世界里,去感悟书法与文化醇厚和谐的内在命脉。他在章法的参差错落、起伏迭宕中又有一种宽博大气,在遒劲的涩笔中把捉凝练优雅的神态,并在书法线条自由言情中获得精神超越的“书法载道”性。从他的作品凝重的形式和意态潇洒中,可以辨析出他生命存在形式的复杂性—他在个性化的书法语汇里,体现出生命不断求索不断拓展的踪迹。

当代中国书法缺少的正是申万胜的这种书法整体性思考和长期性眼光。他认为,书法不是技术的叠加,而是主体生命参与的理解和体验的文化活动,这已然超越了作为门类艺术的狭隘思考,应该从西化的形式主义书法中超越出来,追求书法文化温润的人格内涵、恢宏的意义表达、美妙的诗意呈现和广博的人间关怀,以空灵、高迈、宏大、温馨构筑人类艺术精神生态。近些年来书法文化的蓬勃兴起,表明中国作为书法原创国重兴国粹、再创辉煌的文化自信力。提升书法的文化品位,张扬书法艺术的文化意识,不把传统变成文本,而要变成一种精神从每个人身上流过去,意味着书法创新是一种学术文化艺术创新,可以说,文化是书法的本体依据,书法是文化的审美呈现。

我与申万胜的多次讨论,使我们在当代书法的文化定位这个书法发展的基本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书法原创性和寻找国际审美共识是“文化书法”努力的方向,只有真正的原创型书法家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书法大家。当代中国书法最大的课题在于寻找一种国际性的“审美共识”—把结构张力、笔墨情趣以及幅式变化这些语言从本民族传统的审美空间扩散到更大的现代文化空间中去,形成一种国际性书法审美形式通感或基本共识。这就要求我们要借鉴西方一些现代艺术的形式通约,融入本土文化内容,使之充实而具备现代形式美感。在这个过程中,书法内容将更多变成意境,书法形式将更多变成语言,最终达成新内容与新形式的完善结合,变成国际性的、具有审美共识性的书法美。可以说,书法不仅仅是东方化的审美需要,也是整个人类的审美需要。

四、诗文书法的全面延伸

申万胜不仅是一个书法家,更是一个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文艺理论修养的作家,出版有《南美散记》等文学著作。他在文字的徜徉中感受文学之美、书法之美、生命之美。古老的中国书法伴随文字的生成和意义的交流而出现,又伴随着抒情达意和文化转型而向今天的人们显示其魅力。

万胜先生已然找到了自己的“书法中国”的独特语汇,保持自己在现代性中的那份清醒的中国性和中国身份意识。他在全球化视野中,注重书法艺术的传承和不断创新,反对传统与现代互相对抗的文化意识,强调书法文化的身份书写,使得书法能够在传承传统精髓的同时,又具有21世纪全面创新的面貌。因此,他张扬自己的生命意识于书法线条中,又将书法线条呈现于生命意识或者说是浓缩为生命意识,将书法艺术笔法本体研究与自己创作经验联系起来,以书法艺术构成最基础的元素“线条”为突破口,获得自我书法艺术性的整体提升。

其实,很多书家都在为书法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诸多问题所苦恼。书法家普遍感到全球性语境与本土文化紧张之时,中国书法到底怎样面对国际?如何既坚守书法文化的本土性又不僵化,以创新来契合普泛性的艺术阐释框架和国际欣赏趣味?在申万胜看来,传统不必反,历千年而不消亡并传承至今的传统本身已是经典!传统不是凝固的,而是向前发展的,人就生存于传统之中,就如我们生活在语言中一样。

无疑,申万胜是一位诗文书法全面发展的艺术家,一位坚持走近经典并守正创新的书法家。从他的书法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大写的人”的精神魅力和书法文化的美学魅力!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宋建华

走近国学经典 篇4

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满江红》《少年中国说》诵读教案

一、活动目标:

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

3、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

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重点:

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活动: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活动课时:两课时

四、活动准备:

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

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精心准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

五、活动过程:

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1国学经典《笠翁对韵》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笠翁对韵》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

1、给孩子们扎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大致文意。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课件出示了有水有轩的地方,老师讲解那个地方叫江心洲,后来叫鹦鹉洲,因为这个故事离我们很远了,都藏在地下了,课件跳动变为“地下文章鹦鹉洲”,同样方法,揭示了“空中事业麒麟阁”。

2、当孩子们理解这两句韵语时,接着继续讲解典故陈后主,隋炀帝,一个喜好音乐,一个喜好游玩,都不是好的君王。出示:“陈唱临春乐yue,隋歌清夜游。”老师出示以上四句后,让学生朗读,让学生猜猜他们各喜欢什么。

3、指出这些语句来自李渔《笠翁对韵》。引入今天的课题。

二、激发兴趣,品读韵诗

1、自读整篇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

3、出示整首韵诗,“鱼对鸟,鹡ji对鸠jiu。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虎类狗,蚁如牛。列辟pi对诸侯。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齐读,感觉节奏感。

4、老师出示课件,有关鹡和鸠,翠馆和红楼的图案,让学生理解鹡和鸠都是鸟类,翠馆和红楼是建筑物,鱼对鸟,鱼和鸟都是动物,接着朗读,诵读。

5、这里压的是什么韵?学生——ou韵.老师继续问这首韵诗,哪个字最多——对。那么一个字对的有:鱼对鸟,鹡对鸠;两个字对的有: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列辟对诸侯。五个字对的有: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七个字对的有: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十一个字对的

有: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6、继续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背诵。

7、“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七贤,老师解释了七个爱写文章的人,三友,用课件让学生自己练说。“虎类狗,蚁如牛。”好多同学按今天的眼光来分析,最后,由老师说出其中的典故。

8、在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后,从听觉的角度来引出“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播放马儿快跑的声音,学习“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用悠扬婉转的短笛声让学生学习“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9、韵诗不但有韵律美,还有节奏美,让我们拍着手,再来读一读。

10、我们一起背这首韵诗,老师出示填空题,鱼对,鹡对,翠馆对。

七贤对,爱日对。

虎类蚁如,列辟对。

陈唱临春。隋歌清夜。

空中事业,地下文章。

三、拓展练习

1、出示课件,让学生组成对子

2、找对子

海内存知己— 路遥知马力—— 明月松间照— 生当作人杰— 白日依山尽—— 远看山有色—

四、总结

中华民族的文化渊远流长,除了《笠翁对韵》,还有《三字经》等等,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能进一步领略带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小学经典诵读方案

横涧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是凝聚着中华古圣先贤无数智慧结晶的文化宝典。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为使我校能够继续广泛深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打造“书香校园”,特制订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是凝聚着中华古圣先贤无数智慧结晶的文化宝典。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同时,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其文明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目标要求

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积累,能够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朱子家训》、《千家诗》等,能够讲述其中古圣先贤发人深省的传世故事,领略感悟受用一生的做人道理。

三、诵读原则

1、模糊性原则:以激发兴趣、陶冶情操为目标,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

2、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不要求程度整齐划一。

3、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4、鼓励性原则:少责备多鼓励,以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四、活动安排

认真做好活动方案的制订及前期准备工作。

1、成立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卢玉理

副组长:张青华

成 员:各班主任、各班语文教师

2、工作分工:

制订活动方案。责任人:张青华

具体实施责任人:各班主任、各班语文教师

3、前期准备工作:做好校本教材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注音、注释、校对:各班语文老师。

必背与推荐诵读古诗整理:郭亚军

耿巧

年段诵读目标

一年级:《百家姓》+必背古诗15篇+推荐诵读5篇。

二年级:《三字经》+必背古诗15篇+推荐诵读5篇。

三年级:《弟子规》+必背古诗10篇+推荐诵读10篇。

四年级:《弟子规》+必背古诗12篇+推荐诵读10篇+自选诵读篇目。

五年级:《朱子家训》+必背古诗12篇+推荐诵读10篇+自选诵读篇目。

扎实开展好系列活动

1、评选“诵读星”

年级根据背诵情况,每月评选出“班级诵读之星”。根据学校举行的经典诵读比赛,评选“校级诵读之星”,可每学期期评选一次。

2、继续制作“古诗诵读卡”

卡片可用硬纸板制作,正面为自己喜欢的古诗文名句,反面为诗文配图或诗意解释等,并注明制作人。先在班内交流背诵,然后每班挑选5只卡片至各

班巡展。最后由学校组织评选,评出制作精美的古诗诵读卡。入选者作为参评“校级诵读星”的条件之一。

3、开展古诗文手抄报制作比赛

开展古诗文手抄报制作活动,为诗文配画,要求图文并茂,画面能充分体现诗文意境,内容形式不限。每班至少交5份作品参与校级评比,获奖者作为参评“校级诵读星”的条件之一。

4、举行讲故事比赛

围绕在古诗文诵读过程中搜集到的传世故事,讲故事,并谈谈故事包含的道理,或从中受到的启发。各班在班内预赛的基础上选派代表参加,每学期不少于1次。

时间安排

1、每节早自习和语文课前,老师可组织学生背诵一篇诗文。

2、每天大课间五分钟时间,以诵读为主题,检查诵读情况。

3、班主任充分利用早读、课间操、课前预备的时间让学生诵读,鼓励学生

在课间游戏的时候边玩游戏边诵读,让学生时时能读,处处能诵。4、11月份,举行一次校级经典诵读比赛,评选出“校级诵读星”,每个年级4人,学校予以表彰。

横涧乡中心小学

横涧乡中心小学2016—2016学年上期

横涧乡中心小学

2016年9月小学经典诵读方案

小学经典诵读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推动“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让学生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 的作用,为加深师生中华文化底蕴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诵读内容:

一年级:第一学期:《三字经》;第二学期《三字经》

二年级:第一学期:古诗23首;第二学期:成语故事,成语积累

三年级:第一学期:中段古诗20首;第二学期中段古诗25首

四年级:第一学期:中段古诗20首;第二学期中段古诗25首

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古诗、对联;第一单元宋词部分及名言

教师自定内容:《龙凤字经》、《疯狂背诵古诗》、《三字经》、《弟子规》、《论语》、课标规定的60首古诗、《成语世界》等资料。

三、测评与奖励

1、测评

自测。各年级各班根据学校规定的必读必背内容,开展平时的诵读活动,并进行自测,自测采用六级三段制。

抽测。期中后各班自测结束,学校将对各班自测情况进行检

测,检测主要采用抽测,在各段抽几位学生进行检测,将他们的完成百分比与各段的百分数相结合,以确定分值,并将检测结果与各班的学科竞赛成绩结合。

检查项目包括诵读时间落实情况、诵读内容完成情况、学生背诵、熟读、诵读达到的程度和数字统计、学生结合诵读抄写或默写情况等。

交流。校内每学期要开展一次集体和学生个人的诵读比赛,评选出优秀年级、优秀班级和优秀个人。

2、奖励

学校将在对各班的诵读活动进行检测及经验交流的基础上开展评选“中华经典诵读优秀指导教师”和“中华经典诵读小名士”活动,附:60首古诗各年段的要求国学经典诵读方案

八年级传统经典诵读教育

实施方案

把国学经典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每天诵读经典,确保诵读内容的落实,八年级组拟定诵读如下经典:

1.归园田居

2.使至塞上

3.渡荆门送别

4.登岳阳楼

5.长歌行

6.野望

7.早寒江上有怀

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9.黄鹤楼

10.送友人

11.秋词

12.鲁山山行

13.浣溪沙

1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5.雨霖铃

16.渔家傲

17.蝶恋花

1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9.清平乐

20.鹊桥仙

21.踏莎行

22.一剪梅

23.满江红

24.卜算子

25.青玉案

26.破阵子

27.一剪梅

28.兰陵王

30.暗香

主要措施:

1.坚持每天20分钟的经典诵读。

读准确读流畅熟读成诵并默写。

2.课前一分钟以背、写的形式抽查经典诵读情况。

3.每学期展示一次经典诵读情况,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展示竞赛。

国学的作文:传承国学经典 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弃疾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 !

《论语》,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守住内心的宁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也是成就事业获得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只有一个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彻、更完整。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搬运货物,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找不到。后来同伴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儿翻箱倒柜,仍然一无所获,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里,没费多少力气和时间,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人们诧异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 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见手表的滴答声了。”偌大的一个仓库,要找一只小小的手表确实不大容易。但是那么多人办不到的事情一个人办到了,大人办不到的事小孩子却办到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气、勇气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点静气,整天慌慌张张,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的这种态度同时也影响着他的学生,他最喜欢的一个学生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的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存在复杂的心灵困惑。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那份恬静和安宁的心境。

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何为国学?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何为国学?不就是经那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它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那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遥远的绝响!

国学经典,华夏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肩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国学经典教案设计 篇6

《亳韵古风》篇教学设计

王 萍 教学目标:

1、诵读《国学经典》“亳韵古风”部分,理解其义,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亳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淳厚简朴的民风民俗。

3、培养学生不随波逐流、固步自封、自我满足的品质,和高洁傲岸的节操。教学重点:理解《庄子.逍遥游》、《庄子.秋水》、《世说新语.简傲》的意思,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不随波逐流、固步自封、自我满足的品质,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课前了解庄子嵇康等名人的故事。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故乡亳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上,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等所创造的道家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使我们亳州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亳州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并为我国古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你们想不想对他们作进一步的了解?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二、学习《庄子.逍遥游》

1、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庄子.逍遥游》。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读。

(4)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品读解意,结合注释,边读边解释内容。

(1)指名学生释义后,教师明确。

(2)学生再次齐读全文。

(3)从文中,你读懂了什么?(真正的逍遥必然是无所凭借、无所依附的,是悠游于自然之中的。)(2)你听说过他们的故事吗?学生分小组说说各自收集的故事。再每组推举一名代表来介绍故事。

(4)从这些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你认为他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5)他的这种“逍遥游”的思想,对现实之中的我们有什么影响?(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现实之中的我们无法达到庄子所谓的“逍遥游”,但是我们可以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心灵的本性,以关照宇宙人生。(6)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诵读,学生齐读。

3、各种形式朗读(1)学生练习朗读(2)男生、女生赛读(3)小组比赛读

4、教师指导背诵

5、背诵比赛

三、学习《庄子.秋水》

1、由“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导入

2、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庄子.秋水》。(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3)指名读。

(4)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3、品读解意,结合注释,边读边试解释内容。(1)指名学生释义后,教师明确。(2)学生再次齐读全文。

(3)从文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认识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自我满足。

四、学习《世说新语.简傲》

1、由《爱莲说》导入。

2、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庄子.秋水》。(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3)指名读。

(4)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3、品读解意,结合注释,边读边试解释内容。(1)指名学生释义后,教师明确。(2)学生再次齐读全文。

(3)从文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一个人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能与邪恶的人和事物同流合污;同时彰显这种人格也要讲究技巧和方法。

四、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你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影响,如何做一位合格的亳州人,试着联系自身实际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提出希望

板书设计:

《庄子.逍遥游》 《庄子.秋水》 《世说新语.简傲》

随物牵引

逐物漂流

认识是无止境的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保持心灵的本性 不能固步自封,自我满足。高洁傲岸的节操

国学经典——创新德育之路 篇7

一、用国学文化浸润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优秀的品质,良好的习惯,树立崇高理想。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情感,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国学经典的教化力量,先后打造了“崇正门”、“养正桥”、“启智池”、“孔子像”等八大国学知识景观,营造了“一草一木都育人,一砖一石会说话,块块匾牌吸眼球”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健康、浓郁的国学氛围中茁壮成长。如,“养正桥”设计就是紧扣“童蒙养正”主题,将《弟子规》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个部分石刻于桥廊,共32栏,八章节每章节插图一幅,分别是母子读书、父教子图、勤学图、叠被图、孔融让梨、孟子识字、黄香温席、教子图等。“启智池”的设计以“天道酬勤,志存高远”等励志求学名言精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校园环境就如“空气之于人,水之于鱼”,对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可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用国学文化提高德育实效性

德育显现在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学校的各项活动都应当实现其应有的德育目标。因此,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对提高德育实效性至关重要。

国学经典在教育内容上有着思想智慧与人文精神内涵,浓度极高,在教育方式上具有较强的形式美感,它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形成良好美德、优雅气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把国学经典教育纳入课程管理,每周开设一节国学课,并编制了国学教材。为了有效推进国学经典教育工作,学校群策群力打造国学研讨课、示范课,探究出了有效的国学教育课堂模式。通过熟读成诵,读中感、读中悟,古文与现代文结合,文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素养,修炼了品质。

三、用国学文化让学生晓道德知礼仪

国学经典的核心是以德育人,学生每天诵读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须静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等经典,短期内对学生的“三修”即“修言”、“修心”、“修行”,虽然无立竿见影之功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孩童时养成的“童子功”必将成为他们一生做人、行事的准则。怎样诵读国学经典?校内,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值周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一句经典,结合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进行讲解、诵读。每天课间操前,学校组织全体学生经典诵读三遍后再做操。每天利用上午晨会、下午上第一节课前10分钟由班级组织诵读经典。校外,放学回家睡觉前20分钟,要求家长与学生一起诵读经典,一起重温忠孝礼仪。如此一来,“向真、向善、向美”成了师生、家长的共同体验。学校向学生推荐诵读的内容为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笠翁对韵》;四年级《千字文》;五年级《论语》;六年级《大学》等一些国学经典。

四、用国学文化培养学生对经典的兴趣

活动是喜爱的源泉,活动是兴趣的根本。只有将国学经典教育生动化、活动化,才能提高学生对国学的热爱,做到知行合一。

1. 开展常规活动。

听一听。每天下午的校园广播时间播放国学经典诗文或国学经典音乐。唱一唱。将国学经典谱上适合学生演唱的曲子演唱。写一写。学生每周至少抄写一篇国学经典的书法作品或是写出一篇感悟颇深的心得体会或读书笔记,在学校举办国学经典读书成果展览。画一画。给古诗配图或将国学经典中的故事进行绘画。说一说。根据学习内容每学期开展一次讲故事比赛和谈学习国学经典体会收获的演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既能熟背又受到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比一比。每学年开展一次国学经典吟诵比赛、抄写比赛、绘画比赛、国学知识竞赛和班级黑板报比赛。演一演。举办读书汇报演出。各班级收集本班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典型趣事写成总结,编成各种文艺小节目。汇报演出形式有国学经典吟诵、童谣、快板、文艺表演、故事演讲等。赛一赛。学校阶段性开展班级诵读会、年级诵读会、诵读擂台赛和国学文化节活动,学期末评选“国学秀才”“国学进士”“国学榜眼”“国学探花”“国学状元”等。

2. 举办特色礼仪活动。

一年级新生入学时,举办“开笔礼”仪式,通过“三拜孔子”“朱砂启智”“开笔破蒙”等仪程,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启蒙教育,意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书写少年中国梦”,让学生眼明心明、好读书、读好书,长大后做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六年级学生毕业时,为他们举办“成童礼”仪式,以“告别童年、感恩老师、感谢父母、励志成才”为活动主题,通过诵读《孝经》,朗诵《父母赞歌》,拥抱父母,行谢师礼,写感恩卡等仪式,表达对父母和教师的感恩之情。通过“走进少年时代”宣誓,学生们带着昂扬的斗志走出陪伴了他们六年的母校,为小学阶段的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走近文化名人 巧用经典素材 篇8

家,是早出晚归的住所,是日夜思念的故乡,是精神栖息的殿堂……

回,是过程,是情结,是觉醒……

回家,从家人的喜怒哀乐中感受亲情,从故乡的离别团聚中体味牵挂,从精神迷失回归中找寻寄托……

回忆你记忆中最难舍的“家”,叙写出你的故事,抒发你的情感,分享你的感悟……

题目:《回家》(2015年广东深圳中考文题)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900字以内;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能出现校名、人名,如不得不出现,请用XXX代替;④不得抄袭或套作。

考题透视

“回家”这个话题很寻常,但真正写起来又不易表达深刻。如果从以下三点着手,还是能够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来的。

1.全面审题,找到写作着眼点。写作引导语对文题里的“家”做了很好的阐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家”不同层面的含义,既可以指自己的“小家”,或团体、故乡、祖国等“大家”,也可以是“精神家园”等象征意义的“家”。相应地,“回”也不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那么,“回家”就有了多个层面的含义。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感悟,“回家”这个题目可以表达亲情、友情、故乡情、爱国情以及其他很多常见的写作话题。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文体选择也有充分的自由空间。

最终,我和爸爸在奶奶的坟前找到了他。爸爸走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口中不住地念叨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的孩子,眼角悬着混浊的泪花。

“好,我们一起回家。”

人们常说“叶落归根”,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而家就是叶的根。

上面是一篇习作的结尾部分,通过爷爷的一个举动,让我们和作者一起领悟了“家就是生命之根”的人生感受。作者先叙述事件,自然生发出道理,这样就做到了恰当地选择写作着眼点。

2.深刻立意,新颖独到不寻常。正因为对“回家”这个题目可以有多个层面的理解,在立意的时候更应该避免肤浅化,把“回家”简单地写成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我们借助这个题目,要表达出某种真挚的情感,抒发对生活的感悟,或者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

小小风铃随风响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张张照片随之散落,重现着曾经的过往。脑海中依稀的笑脸,勾起心底的思念。“姥姥,回家吧,我也要送个风铃给你!”

“子欲养而亲不待”,作者透过随风响动的小小风铃,回忆与姥姥相处的美好时光,表达了浓浓的思念。作者以风铃为寄托,借物抒情,表达了对姥姥的思念之情,这样,在“回家”这一题目之下,文章立意就显得深刻了。

3.合理表达,叙述议论总关情。“回家”这个题目似乎与表达情感紧密相连的,同学们一般会构思写作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但无论采用哪种文体写作,总要融入深厚的感情,这样才更切合“家”这一主题的本质。下面片段写的是作者时隔数年再次回到故乡,想起逝去的爷爷的感受,叙述中融真情,感人至深,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时光如流水一般逝去,不管我怎样追赶,都无济于事。我感到局促与茫然,甚至还感到彷徨,感到恐惧,心中也涌上一股莫名的悲伤。我拼尽全身力气,使劲追溯着我俩那如诗的光阴,可我还是淡忘了,最终被那精彩的年华深深的埋没了,就连那昔日我记得清清楚楚的脸庞,也在我的脑海中随风而逝了,你,仿佛从我的人生中怆然离去了,永远,永远。

技法点拨

写叙事性作文时运用名人故事作素材,有三个关键要素:主题、情感和文采。下面我们来做具体说明:

一、选材要符合表达主题需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需要选用相应的名人素材。比如要表达“毅力”这个主题,传说中的“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故事都可以运用。如果在一篇文章中运用多个素材,要让这些素材具有能够表达同一主题的共性。下面佳作《回家》一文中,屈原、陆游、钱学森三个人物故事,从不同角度挖掘人物的可贵精神品质,但它们又都在“回家”这一主题之下,具有明显的共性。文化名人的经典故事有很多,有时一个故事能从不同角度挖掘其内涵,在写作时不妨进行一下梳理,对比多个故事,力争选最能表现主题的素材。选材也要尽量兼顾古今中外、不同领域,甚至还需要回避那种过俗过滥的材料。

二、跨越时空,融入真挚感情。在写作时,不能仅仅简单罗列或转述名人故事,而要在叙述故事中融入自己的真挚感情,让故事更具感染力。采用第二人称的写作方法,和古人来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话交流,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叙述方式。下面佳作中三个人物、三个故事,都采用了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而且在叙述中流露出对这些名人的钦佩、仰慕之情,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运用多种手法,彰显文采。运用名人故事作为素材进行写作,大多需要显示出文采来。这就需要在写作时适当地运用一些写作手法,以增强文章的文采。比如引用名人的诗词或名言、巧妙拟写小标题、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安排文章的独特结构等都是让文章不俗的手法。下面佳作在叙述每个人物故事之初,先引用其诗句或名言,然后再叙述故事,接着再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仰慕之情,最后点出人物名字。每个故事结构上大致相同,这样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主题更突出,情感表达更强烈。

总之,从文化名人故事中挖掘写作素材是一种很实用的构思方式,平时做好积累和梳理,抓住上面三个要素进行选材、构思和表达,一定能开辟出记叙文写作的新天地。

家,不仅仅是一个住所,还是一种精神寄托,一个灵魂的归宿,一个坚定的信念。古往今来,在“回家”的路途上演绎了多少荡气回肠的歌。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报国无门,千悲万叹,于是,公元前二七八年农历五月初五那一天,你从容地走向汨罗江,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你执着而坚定的脚步,就这样,让滔滔江水洗去所有的烦恼和污浊,让灵魂在激荡中升腾。也许只有你自己知道,汨罗江才是你永远的港湾和归途,是你精神栖息的殿堂。

“回家”,是你生命的终点,也是民族精神得以升华的起点。自从那一天起,不管历史如何变迁,不管社会如何嬗变,你在百姓心中已经凝固和沉淀,你不再是你,你是不屈民族精神的象征。屈原,你永远活在老百姓心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金兵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盼望着祖国的统一,眷恋着能魂归故里。是啊,在你出生的第二年,北宋都城汴京就被金国占领,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被金人奴役。而你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屡遇挫折,但从未改变初衷。

“回家”,是你一生的向往,也是你灵魂归宿的期盼。千百年来,在你执着精神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和捍卫精神的家园,前仆后继,愈挫愈勇。陆游,你永远激励着后人。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1949年10月1日,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徐徐升起时,当时还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工学院实验室工作的你就深为祖国的诞生而高兴。“我要回家,我要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服务”,尽管美国当局设置了种种障碍阻止你,历经5年的艰辛,你带着一家人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阔别20年的祖国。

“回家”是你坚定的信念,报国是你一生无悔的选择。新中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是凝聚了无数像你一样辛苦付出的人的心血,民族的振兴正是需要你这样坚定的信念。钱学森,你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回家,我们永远在路上。

1.思路清晰,行文流畅。本文以“回家”为主线,串联了古今三个名人的故事,思路清晰;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形式,主体的每一部分结构大体相同,又富于变化,行文流畅。

2.巧用素材,内容充实。本文选用古今名人故事作素材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避免了无病呻吟、内容空洞。体现了作者丰富的语文积累,并能学以致用。

《国学经典》活动方案 篇9

“国学经典”特色项目建设方案

特色学校建设是学校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社会发展、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品味和效益,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特色建设”,根据学校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决定开展“国学经典”特色项目建设,其意义在于通过传诵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积淀人文底蕴,孕育民族精神,彰显国人本色。

一、特色建设分析

(一)社会条件分析

党的十七大发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号召,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随之教育部、国家语委开始举办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中华诵”系列活动,举办了首届“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中华诵·2012经典诵读大赛”已经是第六届。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各大社会媒体,电视广播也积极开展一些讲座式栏目,如“百家讲坛”节目已家喻户晓。目前全国上下已形成“学经典、诵经典、历行经典”的浓厚社会氛围。

(二)师资条件分析

我校有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他们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的认知和继承,而且身体力行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优秀美德。基于师生的共同发展和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开展“国学经典”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会文化知识,还能学会如何做人,这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二、特色项目建设定位

(一)学校办学思想

坚持以“经典文化”为特色,树立“传诵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积淀人文底蕴,孕育民族精神,彰显国人本色”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实现“创文明环境、树良师形象、育创新人才、兴特色学校”的目标。

(二)学校特色表示

学校特色以“传统文化”为主体,开展以“国学经典”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将经典文化与学科知识交融、互渗,整合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各项资源。

学校特色的实践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重视行动和问题解决,以“经典文化”为系列,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主题,逐步形成学生个性化的、未定的有主体经验基础的、长时期学习的,主体可自由判断的和主体可建构的知识结构。这一过程将给学生的一生发展夯实民族文化根基,给学生打下爱国、爱人的情感底色。

学校特色的实施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也要依靠家长的关心、社会的支持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将与家庭成员对话,探讨和创新经典文化,构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会,有助于拓宽合力教育的途径。

因此,学校特色的开展将以“经典文化”为切入口,依托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采取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方法,通过各学科教学、主体教育活动、经典文化实践活动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活跃。

三、特色项目建设目标

1、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以国学经典为基础,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为特点的特色学校创建的途径。从而增强学校的办学动力和活力,为学校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力求走上一条个性化特色的道路。

2、通过特色项目的建设,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感悟经典的品性,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现代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特色项目,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文化底蕴的教师队伍,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整体素质的发展。

四、特色项目建设构想

(一)以“经典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

营造氛围,搜集素材。学校结合学生特点编写打印了以《弟子规》、《少年中国说》为学习内容的《国学经典》,作为校本,每天全体集体诵读,感悟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发动学生去搜寻、积累更多经典,全校组织大型的“经典诵读”比赛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课余让学生和父母一起通过上网、看书、采访、调查、实践等各种途径搜集名人名言、经典诗歌等,并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交流。

(二)以“经典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实施

1、构建宣传专栏。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和理解,挖掘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热爱,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会用心体会经典文化。向着这一目标,我们结合学校的校园建设,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利用宣传窗和黑板报开设“经典文化”专栏,使之成为学生亲近经典文化的桥梁。真正做到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块土地都育人,构建一个底蕴深厚、和谐健康、催人奋进的校园环境。

2、打造一些活动。学校组织学生每天上午大课间进行集体诵读,定期开展一些班级诵读比赛,国学经典学习笔记展览,个人诵读风采展示以及一些经典文化故事演绎比赛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用心感受经典的优美。

3、营造经典课堂。每班每周设一节《国学经典》课程。教师精心备课,悉心讲解,引导学生体会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4、形成校园文化。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升华,去提炼把它变为一种骨子里挥之不去、一种血液里时时流淌、一种无论身在何处都难以忘确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校园里就是一种文化——校园文化。

五、特色项目建设

1、坚持整体性原则。学校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切均围绕着“经典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来进行,每一项工作的安排,都要反思对此核心特色的意义何在,从而让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形成有机整体,推动学校特色的发展。此外,学校也要做到四个结合:(1)研究要与管理、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统一筹划;(2)教育教学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统一筹划;(3)德育与教学要紧密结合,统一筹划;(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紧密结合,统一筹划。

2、坚持发展性原则。首先,所有的发展,都是在现有基础上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现有基础,对现有基础进行总结和反思,不脱离现有基础另搞一套;其次,所有的发展,必须是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成果;再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持续地跟进,更准确地说,特色学校创建不是

一种结果,而是一种历程,在这过过程中,我们需要包容、接纳和精益求精。

3、坚持个性化的原则。特色就是个性的展现。学校要在校风、学风、师资队伍、制度规范、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大胆革新,办出特色,有个性化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模式,也有个性化的教师队伍和校园文化,最终打造出都兰二小强烈的个性符号。

上一篇:消防宣传活动日活动总结下一篇:悲伤爱情的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