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积累

2024-07-13

国学经典积累(共9篇)

国学经典积累 篇1

一、国学教育的社会背景

我园作为张家港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协作课题“国学经典课程教学研究”的协作单位,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研讨以及全园教师通力合作, 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 深入分析教材, 确定我园国学教育的教材为小班《弟子规》, 中班《三字经》, 大班《古诗》, 这些国学教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传统文化, 是历代先贤们的总结记录和文化积累的总籍,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在幼儿时期, 孩子的记忆力好, 对于诵读的内容很容易熟记于心, 到了他们能理解的年龄, 自然会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因为没有“厚积”就不会有“薄发”, 就不会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二、幼儿园的办学特色

我园的特色是“在多元阅读中促进幼儿的社会性情感发展”, 国学经典课程教育作为它的一个分支, 我们将认真落实开展, 在幼儿园生活的各领域潜移默化、不断渗透, 具体表现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包括了幼儿在园的户外活动、游戏活动、教育活动等一系列在园活动。我们国学教育的落脚点将不仅仅局限于“教育活动”。而是渗透在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之中, 比如:午餐前让幼儿诵读“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教育幼儿饮食时不要挑挑拣拣, 偏食会营养不良;吃东西也要适可而止, 饮食过量会损伤脾胃。这样的国学启蒙教育更符合幼儿的年龄及身心特点。

三、如何让国学经典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

1.在幼儿园生活活动中的渗透。

在幼儿来园和离园时段, 我们精心选择的经典诗歌和歌曲, 韵味十足地飘扬在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 幼儿和家长们浸润在优美的古典文化中, 增加了孩子们学习经典的兴趣, 同时丰富了家长们的国学经典知识, 这样潜移默化的熏陶让大家爱上国学, 喜欢诵读。在早操活动中, 我们选择的韵律操音乐充满浓郁的国学气息, 下午操也尽量融入国学元素, 如小班的《弟子规》, 中班的《三字经》, 大班的《江南》, 教师编排的动作充满古韵, 也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在午餐活动中, 带领幼儿进行简单的诵读活动和餐前感恩。“集体荣, 我才荣。食堂里, 有规矩;勿喧哗, 食不语。爱公物, 惜粮米。”“先长辈, 坐端祥, 食勿喧, 嚼勿响。双手递, 稳端放;心愉悦, 食饭香。”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幼儿传递知恩、感恩、报恩的信息。

2.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渗透。

在课程安排表中, 我们将国学经典教育融入到活动中, 每周一次, 教师在学期初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在活动中, 教师通过生动的动画视频, 激发幼儿诵读的乐趣。在每月的课例研讨中, 我们也将国学教育内容融入其中, 结合幼儿园的感恩节, 老师们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设计课程, 大胆创新教学方法, 把教育寓教于游戏中, 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在游戏中体验, 同时通过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手段、生动形象的语言引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发幼儿学习国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使幼儿处于愉快的气氛中, 真正达到“快乐学国学”的课堂效果。国学观摩研讨活动的开展, 使我园教师对国学活动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对于国学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3.在幼儿园环境板块中的渗透。

“用环境文化当教材, 不仅让学习变得更为有趣, 更能使孩子们更容易掌握和运用知识。”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教师应该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园在环境的创设上, 坚持以幼儿为本, 创设让幼儿健康、智慧进行更好的和社会化发展的环境。在幼儿园进园的长廊上, 我们精心布置了图文并茂的《弟子规》图片, 选择的内容都是贴近幼儿和家长生活的, 如:“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家长们在离园活动中能带着孩子在那看一看、读一读, 这些博大精深的句子悄无声息地进入幼儿的心中。在二楼的通道里, 布置着我们开展国学教育活动的各类照片, 有教师的参与、幼儿的参与、家长的参与, 看着孩子们在“国学经典”中表演的照片, 我们仿佛又看到他们在台上自信地演出, 穿着古时模样的汉服, 手拿书籍, 大声诵读, 作为教师的我们很感动。幼儿在经过这里时, 还会停下来说一说, 兴致高的时候还会说上两句国学经典的句子, 这里让他们感受到了诵读国学带来的自信。

通过这些国学经典教育的活动, 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浸润”教育, 教师凭借和筛选“经典诵读”的精华,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已有一年多的时间, 教师自身的素养得到了提高, 幼儿的行为得到了规范。在园时, 幼儿懂得了分享和谦让;在家里, 他们会给爸爸妈妈拿上拖鞋, 为爷爷奶奶端上一杯茶, 吃过晚饭还会主动地收拾碗筷等等。这些都说明, 在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必要的, 也是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总则第七条》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开展国学经典教育, 让孩子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健康成长。

摘要: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 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 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这就表明了作为教师的我们责任重大, 特别是在幼儿的启蒙阶段, 性格形成期显得尤为重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徐梓教授认为:“国学经典教育就是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和素质教育。”因此我园也开展了国学教育, 通过诵读经典, 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幼儿的社会性情感, 从而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奠定一生基础。

关键词:国学,经典,教育,幼儿园

国学经典积累 篇2

我们为什么要诵读经典呢?因为经典诵读的好处多。下面我们具体谈谈诵读经典的好处吧。

1、经典诵读可以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你们注意到自己的兴趣转移吗?过去你们不爱读书,自开展经典诵读以来,你们喜欢诵读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我们一开始训练的是简单的古诗诵读,接着训练的是席慕容的诗歌。诗歌语言美,节奏感强,富有抒情性,读起来琅琅上口。在一首首,一篇篇诵读中,你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持之以恒的精神。

2、经典诵读可以培养注意力,提高记忆力。有研究表明,儿童记忆力最佳的年龄0-13岁。中学阶段的年龄大多在12-15岁,也是记忆的最佳时间,你们诵读经典,符合儿童智力发育的规律。顺其自然,会使学习变得异常轻松。你们没有注意到吗?开始背一首诗要10几分钟,现在只需要5分钟左右。这不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吗?

3、经典诵读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古语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之说,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训,在启蒙教育中,更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经验之谈。这些都说明了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作用。当代大作家巴金曾有一段经验之谈:“现在有两百多篇(指《古文观止》222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们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巴金先生把积累语文材料与实现语文学习二者的关系解说的很明白,积累语文材料,可以使学习主体逐渐形成个体语文系统,在不自觉的过程中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4、经典诵读可以扩大知识面。我们所选的诗文几乎包容了中国古、现代诗、词、歌、赋、散曲及各类散文等所有常见的文体。能熟读或

国学经典诵读之 篇3

【关键词】国学;孟浩然;田园诗;友情

孟浩然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谈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的确不薄,语谈仅仅是外表,主客之间的情谊,由谈初到清真最后清切。这是内在的韵味散发出来的醇香,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正是谢榛语的那种“清音有余的感觉”。

有关友情的描述,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句真切的表达了知心朋友,情谊深厚,即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眼前。显示出友谊的真挚。胸怀的阔达。可见人生中拥有真诚的朋友,心中便不会孤独,当代人也常说:多一个朋友,便多一条路。是啊,真正的友谊就是不顾及对方的社会地位,富贵贫贱,美貌与丑陋,而注重双方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注重自然,注重默契。很多唐诗中体现了这种情感: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维的《山中送别“除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未见常见天际流。”而最令人欣赏的友谊之情,是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体现出的那种“淡”“真”“切”的淳朴自然的朋友之情,值得大家细细赏读:

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句“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这”一邀一致,文字上毫无渲染,召之即来,简单而随便,好似小学生在日记本上写的一日行程一样的朴素而平淡,再加上“鸡黎”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只简朴而随意,这样,客人和主人彼此的心扉毫不顾及地向对方敞开,客人不嫌弃你农舍之主而降低身份,主人不谄媚你达官显贵而升官发财,那就盘腿而坐,促膝而谈,气氛润恰而平静,不讲虚礼和排场,如此幽静而祥和,这不仅是主任和客人的真挚情谊所至,也有清新愉悦的环境所衬托,你看那外景——“绿色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一近一远,近景绿树环抱,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荡开笔锋,展示一片开阔的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让村庄不显的孤独。一“合一“斜”,静中含动,景都活跃着,人怎能闲坐,于是主客敞开胸怀,娓娓而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放眼望去的不仅是主人和客人,而且也将读者的眼球引向这这特定情境当中去,随着主人和客人一起欣赏: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那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荫怀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适的感觉。于是,话桑麻中,主人与客人的欢声于笑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际,正是在这种情景氛围中,客人忘记了仕途的荆棘丛生,名利得失,他从主人的笑语中寻到了安然,坦率,真实,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中,盼到了已久的向往之地,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他心境平和,思绪舒展,举猎灵活,自然省净,这样的环境,谁愿意离去,谁不渴望再来,虽然没有说出自己乐而忘返的想法,但客人和主人的情谊无需再遮掩,淳朴而诚挚溢于言表,于是,再不需客气,我想我做客人既主人,主人即客人,下次的约会,定在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不请自到,那种率真,那种理直气壮的情怀,好比小女孩在父亲跟前撒娇:“我要,我要,我就要。”古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此句看死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首句“一邀一致”尾句“还来就菊花”,此外既感到篇法圆紧,有体会到客人的洒脱自然。

当然,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有用张扬和比喻的手法体现的,如李白的《赠汪伦》:“讨还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不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清湛,更出动离人的情怀,难忘王伦的深厚情谊,水深轻身自然的联系起来,以比物手法形象的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王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深呢?李白毫无掩饰的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他与王伦不一般的情意:“不及汪伦送我情。”耐人寻味。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着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载》显然,秒就妙哉“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才用比物手法,便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有清真。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赠汪伦》相比较,纯属于平淡的叙述至此,没有一句夸张之句没有一个兴奋之词,但到了平头百姓的谈话,让我们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进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场景——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力形式与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诗词是在平淡中蕴涵着深藏的情谊,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虽只有鸡黍,但那份友谊之情,却一点都不薄,而是主客情深的精妙之处。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情谊演绎的谈中含真,真中含深,深中含切。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论国学经典教育——引经典入课堂 篇4

当21世纪翻开新的历史篇章时,国际上掀起了“软实力”的竞争,各国文化争奇斗艳。各种“申遗”运动使我们看到占领文化的高地是现代国际竞争的一种新的气象,人们更关注一国的民族魅力、文化气息、历史积淀,而不仅仅是GDP。如何使中华民族在竞争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自我和独特的魅力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盲目的“拿来主义”已经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只有重拾中华之魂———国学经典才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方式。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在其《少年中国说》中热情洋溢地赞颂了少年是一国崛起的力量。作为民族的希望,少年一般被认为是可塑造的未来之才,而塑造的方式既取决于一国的发展理念,又决定了一国的发展前景。因此,国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国学经典教育观念。一般认为,通过基础教育,即中小学的语文教育课程来实现,是长远而有效果的传统文化教育。(1)其次要在大学开展国学经典的通识课程,但是经典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学教育中的“经典”含量更是不足。

一、经典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社会上有一股“国学热”逐渐蔓延开来。继《百家讲坛》推出“于丹《论语》心得”、“解读弟子规”等节目后,国学经典读物更是受到社会的热捧。各地中小学开始着重推出国学经典诵读课。清晨走进校园,朗朗书声不绝于耳,但却给人一种形式化的感觉,学生会不会背诵经典成了当下最为广泛的评价标准,而背诵之余对于经典的解读却远远不够。至于翻译作业,学生买一本翻译词典就可以应付,但是翻译书籍的准确性却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如果没有对语境的再现体验和深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

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佛教在历经两千年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了极大的、有益的发展,同时也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化财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佛教不会因为封建社会的过去和科技文明的发展而消逝,正相反,作为反省人的内心的深刻哲学思想,佛教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现代社会的人们,在了解佛家文化过程中,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有益的一入把握是无法真正领会国学的内涵的。除了形式化的背诵以外,还有一种暗藏于学校和社会的功利心态。部分学校的应试教育指标、家长的攀比风气都在驱使或者说强迫学生追求背诵的数量与准确性,而各种竞赛手段更为国学经典抹上了一层功利性的色彩。这些流于表面的形式不仅没有抓住经典的本质,而且使经典成为一种商业化产品,使经典教育变成经典背诵、经典比赛。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使经典内涵严重流失,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漠视经典的情绪。

在大学高度专门化的教学中,更难见到经典教育的一席之地。除去那些与国学经典有关的专业外,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几乎没有涉及任何国学经典的再熏陶。大学生脑海里残留的还是初高中时期那些背过但还没能完全理解的经典。对经典的理解不是一时一刻,而应该是一生一世。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才能加深,受益才能匪浅。大学里既无经典课程的要求,又无兴趣的驱使,学生多半是精于科学,而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而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而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而荒于人品;精于权理,而荒于道理。(2)继而才有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犀利的疑问:“大学何为:生产有用的机器?锻造和谐的人?”不得不承认一些大学在忽略人文教育的实践中造成了很多现实的社会问题。

二、如何使经典走进课堂

1. 中小学课堂中的教与学

(1)确定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进入课堂。上个世纪对于经典的批判并不是完全错误的,古代经典中必定有落后的、不符合现实发展的内容。任何经典的传承都包含了对其不断选择、不断修正的过程,关键是要站在更加客观、科学、以人为本的角度去修正,保证选择的内容符合中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由于年代久远,国学经典中的精义已经不能体悟,因此我们引入课堂的内容不能太脱离现实。同时,国学经典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细水长流,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各学科的教授过程中会穿插一些国学知识,但却是只语片言、支离破碎的。因此,国学的学习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体系,让学生真正了解国学的框架内涵。背诵依然是国学经典学习一个不可忽视的手段,无论课堂形式变得多么时尚,基本功必须打好。当然背诵必须有层次划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选择朗朗上口、简单易懂的经典段落;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加大难度,而那些本身拗口晦涩的段落则不宜背诵。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礼仪、感恩、励志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使背诵活动更丰富,更系统。

(2)国学的学习需要足够大的自我思考和表达空间。经典是整个民族和个人生命的源头活水,人人皆可从中取得有益成分。在理解上,必然是千人千面而非千人一面。(3)“灌输”面继承下来,进一步发展改善,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王莹.佛教与中国文化浅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4).

[2]赵凌宇.佛教与中原文化.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0.1.

[4]赵朴初.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宗教,1995.

[5]苗欣宇,马辉.仓央嘉措诗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8.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评价

(衡水学院图书馆,河北衡水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概念和特征,提出了文献资源的建设原则和发展规划,以及文献资源、数字资源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规划评价标准

作为知识和人才高度密集的高校,是文献最主要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为了满足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现代文献发展形势和师生的文献利用方式,在文献资源建设和评价方面多下工夫。

1.文献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图书馆工作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文献,它是人类传递知识情报的重要手段,是文献资源建设的直接对象。因此,全面掌握文献的概念和特征,才能有效挖掘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

1.1文献资源的概念

文献资源的概念和其他概念一样,是个逐步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文献资源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同时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我们可以把文献资源式的教学方法应当摒弃,老师更多的应该是扮演互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鼓励学生持有不同见解,从而激发他们深入探索的兴趣。与古人对照,于身心证解。(4)另外课堂教学中应当用一种现代视角来阐释经典文本。经典存留久远,其内在精义已经被不可避免地固定化,多元化审美视角无法突破这个壁垒。学生觉得经典都是些“老生常谈”、“老黄历”,毫无功用。囿于固有的价值体系而不去关注现实的社会变化同样会导致经典文化的流失。因此,经典的重新“构建”尤其重要,新的话语符号应当用来诠释经典文字,一些电视学术类节目正在致力于这方面的努力,但是最有效的传播渠道仍是在学校学习中,因为学校教育在赋予经典现代意义的同时,也赋予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这是经典文化不断延续的一股力量。

国学教育中老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言传身教”的主要实践者,可以说老师的作用甚于课本,他们的国学素养直接影响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而现在的老师大多是在批判传统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在理解与讲解过程中倾向于使学生以同样批判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因此,为国学“正名”,重新客观地评价国学的历史文化地位尤为重要。另外,国学内容博大精深,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对国学经典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充分理解和把握其内涵与外延,这样才能应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同时教学过程应当富有创造性,不要老调重弹,教师最好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独抒新见,进而赋予国学以生命力,赋予学生创新力。

(3)“知行合一”的理念必须贯穿于课堂与生活。国学教育的重点并不是教人会背会写,而是会行会做。只知不行,纸上谈兵,最终将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在为人处世上却总是表现不佳。而只行不知则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一是学生自身发展受到阻碍,因为缺乏知识的积淀,不可能创造出更高的人生价值,只能满足基本生活;二是对社会发展不利,一个没有人文教化的人由于自身的狭隘,更倾向于为害社会。因此,国学教育的评价体系应当更多地考虑学生践行国学精神的状况,学校可以为学生创设充分发挥其主动自觉性的活动,

理解为: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者是知识通过某种具体的表现形式而展现固化。它不仅包括各种图书和期刊,而且包括会议文献、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各种类型的出版物,甚至包括用声告、图像及其他手段记录知识的全部现代出版物文献资源的特征。

1.2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特点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主要分为三类:印刷版文献资源、缩微型文献资源及数字资源。其中印刷版文献资源,具有出版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便于携带、保存及阅读的特点,不过它占用空间较大,在检索与传递方面比较笨重;而后面两种资源具有存储量大、占地小,不过阅读不方便,利用率也相对较低。依赖网络的数字资源具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对网络设施的依赖性较大、检索与传递速度快、更新及时的特点。

2. 文献资源的建设规划2.1文献资源的建设原则

面对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新局面,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学科特色、经费投入、读者特点和需求等例如社区义务服务、环保活动、虚拟课堂等,既可以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又可以教会学生思考和处理问题。

2.对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建议

提高大学生的国学素养,将国学教育制度化只是一个起点,然而这个起点在目前看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多高校通过开设国学选修课逐渐扩大国学的影响。这不失为一个稳健的办法,但是硬性的评价方式也要继续完善,力求形成一个“教—学—评”的完整过程。在这种体系中,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分制的灵活性,实行跨学科选课,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自由发展,在交叉学习中拓宽知识面以提高综合文化素质。(5)同时,大学课堂更注重思辨与论证,老师通过构建自己参与者的角色,在引导中尊重学生的智慧成果。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汇报等形式,使枯燥的课堂变成知识交流的论坛。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学术活动、文化节等形式拉近经典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好感。

注释:

(1)王丽娜.民国时期国学经典的教育观念变迁研究———兼沦当下中小学之国学教育问题[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程林.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8(24)79.

(3)许家星.经典教育性质分析、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J]广东教育,2010(2)22.

(4)同上

(5)程林.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8(24)79.

摘要: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学经典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正在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每个人,复兴国学无疑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一个重要任务。但就中小学及高校的国学经典教育来看现状并不乐观,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将国学经典引入课堂是当下教育机构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国学经典教育,基础教育,国学教育制度化

参考文献

[1]王丽娜.民国时期国学经典的教育观念变迁研究——兼沦当下中小学之国学教育问题[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程林.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8,(24)79.

[3]许家星.经典教育性质分析、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J].广东教育,2010(2)22.

①王丽娜.民国时期国学经典的教育观念变迁研究——兼沦当下中小学之国学教育问题[D].四川师范大学,2012.

②程林.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8(24)79.

③许家星.经典教育性质分析、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J].广东教育,2010(2)22.

④同上

国学经典积累 篇5

习蒙妈妈,选择邻居,孩子不学,破机机,唐燕山,义正方,教五个孩子,全名杨。国学喜欢春风吹进我们的校园,吹进我们的教室,吹进我们的心里,了解传统文化,改善自己的耕作,促进传统文化,美好的爱情中国。

神圣的土地,千年的国家遗产,什么是中国学校?也就是说,长江流向东方的水面,波浪冲刷着英雄,河流的历史可以承受时间的洗涤和深入数千年,也可以给人一个深刻的启示,从中受益精神财富,深厚文化

门徒的教训我们的人生的规范,教导学生行为的生活规范,不教,过去的父亲,教导疏忽,惯性句的分割短,意义深。孔子对学习和朋友的态度是值得学习和学习的,三行,我一定要阎艳,敏感,好学,无耻的朋友从远方问好,享受自己。第一句话意味着几个人走到一起,这必须能够做我的老师,第二句话告诉我们努力学习,更多地向别人要求,第三句话告诉我们 真诚对待朋友们,这些话,虽然孔子从两千年开始,但着名的话,意义深远,就是所谓的:海纳河流湖泊大,如果我们想拥有雄伟的山脉和海,它必须是从普通人身体学来滴。

会极其凌厉,小山列表,国学有太多无尽的生命智慧,冷漠的明治,安静的志远。

我很高兴洪小厚厚的学术渗透我,所以我深深地感受到厚厚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我理解古典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是把历史作为镜子对古镜,建立正确的展望生活,世界观,实现生活的梦想,实现中国的梦想

国学经典高效读 篇6

当前,“国学热”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兴起。探究“国学”,诵读经典,已成为摆在每一个中华学子面前的课题。做好这一课题,不仅对于广大高中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创新人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国学是什么?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中就有“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的记载。后来,汉、魏、晋、唐、宋又多次出现。但这些“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学”产生于19世纪末,当时曾先后被称为“中学”、“国学”、“国粹”和“国故”。有的学者认为“国学”应该为中国固有学术,包括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代理学、明代心学和清代的考据学等。也有学者提出“国学”应该是“六艺之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六经”。还有学者认为“国学”主要指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研究。随着“国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当代学术界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国学”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国学”已成为学术界一个研究的热点,更成为全球化时代华夏儿女广泛关注的文化现象和学术问题。

二、经典知多少?

经典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按照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我们把国学经典划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等部类,国学经典主要包括以下著作和篇目。

一是经部,包括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和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著作。如《左传》、《论语》、《礼记》、《诗经》、《周易》、《孟子》、《尚书》等。

二是史部,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如《战国策》、《国语》、《史记》、《三国志》、《晋书》等。

三是子部,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如《道德经》、《庄子》、《荀子》、《列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墨子》、《韩非子》等。

四是集部,包括各种体裁的文学著作。如《全唐诗》、《全宋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文心雕龙》、《文选》等。

五是其他,主要有“蒙学”。所谓“蒙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这里专指启蒙教材。如《千家诗》、《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增广贤文》等。

三、读法有哪些?

阅读国学经典就像在同伟人和大师们对话交流一样,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如何才能做到高效阅读呢?

一是精读与泛览相结合。精读有利于提高阅读的深度。对于高考涉及的国学经典,要做到细品精读。例如,对于教材指定背诵的国学名篇,要做到熟读成诵。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贴近作品,吟诵出作品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生活美,力争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同时,在美读鉴赏的基础上,还可以以读导写,以写研读,读摘结合,用书面语言同国学经典中的伟人和大师“对话”,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泛览有利于提高阅读的广度。为了解决高中学生时间紧与国学经典浩繁之间的矛盾,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粗读泛览,阅读原著只需了解其大意即可,不求甚解,可以借助导读资料,只初步了解其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如果把精读与泛览较好地结合起来,阅读国学经典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课内阅读与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联系高中学生实际,阅读国学经典要做到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由语文课本(必修)向语文读本延伸,由教材向教材以外的经典延伸。对于风格相同、题材相似的作品,比较鉴赏时要突出其不同点;对于风格迥异、题材不同的作品,比较鉴赏时要突出其相同点,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许多国学经典与现行语文课本联系紧密,在延伸阅读时可以将其对应起来读,联系起来读,比较起来读。横向比较异同,纵向深化鉴赏,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是应试阅读与素质阅读相结合。高考涉及的课文大都选自国学经典。经典性课文是高中学生必须精读细赏的。而素质阅读旨在为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帮助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因此,素质阅读较之应试阅读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如何让广大学生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呢?首先要发挥国学经典中励志名言的教育作用。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它形象地告诉我们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教育我们通过学习知晓道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它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它激励我们只要充满信心,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大展宏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它说明,只有多读书,知识才不会枯竭,才思才不会间断。它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像这样的励志名言在国学经典中处处可见,不胜枚举,读者可以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要发挥国学经典中名人形象的启迪作用。如屈原的政治家兼诗人形象,孔子的至圣形象、孟子的亚圣形象、烛之武的谋臣形象、荆轲的侠客形象、诸葛亮的智者形象、杜甫的“诗圣”形象等等。第三要发挥国学经典中艺术技巧的感召作用。国学经典,美不胜收。仅就中国古代诗歌的风格而言,它就能让我们赏鉴其美,受益终身。风格是诗人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曹操的诗慷慨悲凉,陶渊明的诗朴素自然,王维的诗诗画一体,孟浩然的诗清丽优美,高适的诗悲壮苍凉,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王昌龄的诗雄健高昂,柳宗元的诗峭拔瘦劲,李商隐的诗朦胧隐晦,杜牧的诗清健俊爽,温庭筠的诗绮丽香艳,孟郊的诗清瘦简约,李清照的诗缠绵悱恻,陆游的诗悲壮爱国......这些大诗人的经典之作是国学经典百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显示出无穷的艺术魅力,给后学者以巨大的感召作用。

国运昌,“国学”热;读“经典”,必有得!让我们在快乐中美读国学经典,在美读中尽享成功喜悦吧!

国学经典——创新德育之路 篇7

一、用国学文化浸润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优秀的品质,良好的习惯,树立崇高理想。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情感,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国学经典的教化力量,先后打造了“崇正门”、“养正桥”、“启智池”、“孔子像”等八大国学知识景观,营造了“一草一木都育人,一砖一石会说话,块块匾牌吸眼球”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健康、浓郁的国学氛围中茁壮成长。如,“养正桥”设计就是紧扣“童蒙养正”主题,将《弟子规》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个部分石刻于桥廊,共32栏,八章节每章节插图一幅,分别是母子读书、父教子图、勤学图、叠被图、孔融让梨、孟子识字、黄香温席、教子图等。“启智池”的设计以“天道酬勤,志存高远”等励志求学名言精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校园环境就如“空气之于人,水之于鱼”,对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可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用国学文化提高德育实效性

德育显现在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学校的各项活动都应当实现其应有的德育目标。因此,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对提高德育实效性至关重要。

国学经典在教育内容上有着思想智慧与人文精神内涵,浓度极高,在教育方式上具有较强的形式美感,它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形成良好美德、优雅气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把国学经典教育纳入课程管理,每周开设一节国学课,并编制了国学教材。为了有效推进国学经典教育工作,学校群策群力打造国学研讨课、示范课,探究出了有效的国学教育课堂模式。通过熟读成诵,读中感、读中悟,古文与现代文结合,文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素养,修炼了品质。

三、用国学文化让学生晓道德知礼仪

国学经典的核心是以德育人,学生每天诵读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须静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等经典,短期内对学生的“三修”即“修言”、“修心”、“修行”,虽然无立竿见影之功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孩童时养成的“童子功”必将成为他们一生做人、行事的准则。怎样诵读国学经典?校内,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值周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一句经典,结合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进行讲解、诵读。每天课间操前,学校组织全体学生经典诵读三遍后再做操。每天利用上午晨会、下午上第一节课前10分钟由班级组织诵读经典。校外,放学回家睡觉前20分钟,要求家长与学生一起诵读经典,一起重温忠孝礼仪。如此一来,“向真、向善、向美”成了师生、家长的共同体验。学校向学生推荐诵读的内容为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笠翁对韵》;四年级《千字文》;五年级《论语》;六年级《大学》等一些国学经典。

四、用国学文化培养学生对经典的兴趣

活动是喜爱的源泉,活动是兴趣的根本。只有将国学经典教育生动化、活动化,才能提高学生对国学的热爱,做到知行合一。

1. 开展常规活动。

听一听。每天下午的校园广播时间播放国学经典诗文或国学经典音乐。唱一唱。将国学经典谱上适合学生演唱的曲子演唱。写一写。学生每周至少抄写一篇国学经典的书法作品或是写出一篇感悟颇深的心得体会或读书笔记,在学校举办国学经典读书成果展览。画一画。给古诗配图或将国学经典中的故事进行绘画。说一说。根据学习内容每学期开展一次讲故事比赛和谈学习国学经典体会收获的演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既能熟背又受到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比一比。每学年开展一次国学经典吟诵比赛、抄写比赛、绘画比赛、国学知识竞赛和班级黑板报比赛。演一演。举办读书汇报演出。各班级收集本班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典型趣事写成总结,编成各种文艺小节目。汇报演出形式有国学经典吟诵、童谣、快板、文艺表演、故事演讲等。赛一赛。学校阶段性开展班级诵读会、年级诵读会、诵读擂台赛和国学文化节活动,学期末评选“国学秀才”“国学进士”“国学榜眼”“国学探花”“国学状元”等。

2. 举办特色礼仪活动。

一年级新生入学时,举办“开笔礼”仪式,通过“三拜孔子”“朱砂启智”“开笔破蒙”等仪程,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启蒙教育,意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书写少年中国梦”,让学生眼明心明、好读书、读好书,长大后做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六年级学生毕业时,为他们举办“成童礼”仪式,以“告别童年、感恩老师、感谢父母、励志成才”为活动主题,通过诵读《孝经》,朗诵《父母赞歌》,拥抱父母,行谢师礼,写感恩卡等仪式,表达对父母和教师的感恩之情。通过“走进少年时代”宣誓,学生们带着昂扬的斗志走出陪伴了他们六年的母校,为小学阶段的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儿童国学经典教育初探 篇8

国学者, 我国固有之学术, 是中华民族恒久嬗传的精神支柱和源头活水。所谓经典, 是一切书籍的根本, 是那些历经千载仍然熠熠生辉的, 记录着具有先在性、主导性、穿越时空, 永恒不变真理的不朽之作。若以学科分, 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若以思想分, 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若以《四库全书》分, 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等等, 不一而止。这其中, 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当属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二、儿童自身条件所具备的先天优势

人类有两种基本学习能力:记忆力和理解力, 记忆犹如电脑资料的输入和储存, 理解犹如程序的设计和应用。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 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 人的记忆力发展始自0岁, 1至3岁即有显著的发展, 3至6岁, 其进展更为迅猛, 6至13岁, 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而理解力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趋呈上升之势, 与之相应的, 记忆力在20岁之后, 或有下趋之势, 与理解力渐成消长。充分有效利用好这段黄金时期, 利用好儿童“德性净、记性强”得天独厚的本钱,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 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开发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三、儿童国学经典教育如何展开

(一) 反复诵读

“直面经典, 不求甚解, 熟读成诵, 受益终身”——国学教育可以这16字, 作为指导方针。“大道至简似平常”, 这是天地之间的真理, 孩子的智慧生命是至纯和鲜活的, 儿时的启蒙会深入到他的潜意识, 沉注到生命深处, 作为一生的储藏,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的理解会自然加深, 将来任凭一生去开发致用。

(二) 大量诵读, 愉悦诵读

所谓大量, 一是指博涉, 四书五经, 唐诗宋词, 举凡经典, 量越大越好, 学养的基础支撑就越扎实。第二, 每一部经典, 反复大量诵读, 若能持续百遍以上, 则大约可终生难忘了, 这时候, 他的智慧般若便如自心里流出一般, 无丝毫滞碍。

愉悦诵读, 包含两个层次, 一个是浅度的、游戏的那种快乐, 那种快乐是很容易得到的。而更深层次的愉悦, 则具有一种冲和的幸福感, 是一种根植于阅读所带来的深刻的教养。一个坚持国学经典诵读的孩子, 久而久之, 便可以“静若处子, 动若脱兔”, 内心有一种充实的宁静。

(三) 趣味植入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 除根本经典如四书五经之外, 可适当增加《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笠翁对韵》等内容, 可配合图画, 甚至音乐, 以便于幼儿理解, 内容要少而精。比如《三字经》, 三字一句, 朗朗上口, 便于幼儿记忆诵读, 内容丰富, 浓缩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 懂得“孔融让梨”的道理。

(四) 师、长以身作则, 默契配合

国学经典若能学以致用, 单靠机械记忆的话, 其中的教育价值将大打折扣, 尤其是那些关于做人礼仪的方面。故而国学启蒙教育要靠老师、家长和孩子三方互动式教学才能实现。在学校老师要以身作则, 树立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家里父母要督促孩子“亲师友, 习礼仪”。我们不要求每个经典孩子都能理解, 只希望在孩子记忆里有美好的东西, 在以后的人生中慢慢去体会。

四、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及影响

(一) 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据科学研究, 情商因素在成功人士中占80%-90%, 智商只占10%-20%。因此, 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 需要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国学经典教育是一条最好的捷径。

(二) 孩子的记忆能力显著提升, 识字量迅速增加。通过对经典的指读, 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儿童时代本就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 如法有效地开发, 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从这个层面讲, 国学经典教育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随着记忆力的提高, 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 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 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 记忆能力越来越强, 记忆的潜能被开发出来了。

(三) 促进了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为贵”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国学经典的教育可以使孩子感受到个人存在与社会共处的归属感, 从而达到内在的和谐。

(四) 国学经典教育是培养造就优秀子女的法宝, 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 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五、国学经典教育的前瞻与展望

(一) 2013年岁末, 习近平主席到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考察时, 直言“我这次来曲阜就是要发出一个信息: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见, 国学升温, 中华传统文化将正本清源, 发挥它的勃勃生机。

(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 教师节从2014年改为9月28日孔子诞辰日, 重新让孔子成为中国教育之魂。

(四) 国家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其中包括:“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将重新纳入孩子们的课本;确保2014年秋季使用德育、语文新教材, 新教材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将占50%以上的比重;语文成绩所占的权重将大幅提高;加强德育工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发挥教育的指导作用。

文化的兴衰极大地影响着国家民族的命运, 这已成为举国上下的一个共识, 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王财贵.读经二十年[M].北京:中华书局, 2014.

[2]邹晓梅.论儿童启蒙读经在教育中的作用[J].松辽学刊, 2002 (4) .

把国学经典引进校园 篇9

[关键词] 学生 国学经典 影响 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孩子能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幸福。这个“人”,主要是学生,构建幸福校园,就是要使学生充满幸福。【1】学校应该成为提升学生幸福能力的乐园,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幸福者和幸福的创造者。因为“孩子的幸福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一、创建幸福校园的意义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心灵完善的人。古希腊人早就提出教育的目标是要使人“身心既美且善”。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完善人格,这是幸福校园的初衷。

北京大学教授肖川认为幸福人生应该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那么,让学生幸福就是一种至高的教育价值。幸福是一种个体体验,因此,幸福校园很难凭借硬性的指标来认定。幸福校园应该能让师生形成健康人格,拥有阳光心态。在幸福校园中,师生身心愉悦,没有疲倦感和压抑感,情绪饱满,内心充实,精神升华。从一定意义上说,幸福校园是优质教育的基石。

二、小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

所谓国学经典就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奠基性和原创性的儒家和道家我文化成果,是对人生价值的提升有高度价值的书。

诵读国学经典就等于是站在巨人(圣贤)的肩膀上,直探人性的本源,较为轻松地领会到文化精神的伟大力量,比较容易地吸取到人生的智慧,陶冶性情,开拓见识,启发理性,修正行为。诵读经典可以使人养成一种大胸怀、高眼界、大德性、大智慧。如:

(1)《大学》——中国人必读的成功学:“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

(2)《中庸》——“和谐”人生的指南: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3)《论语》——中国人的“圣经”:圣人的教诲,“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4)《孟子》——中国人的辩论学:智者的雄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老子》——中国人的智慧奇书:“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6)《千字文》——识字教材首选

(7)《三字经》——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

(8)《弟子规》——系统化的人生行为守则。

1.传承中华美德,树立正确价值观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内容上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

小学生可以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亡,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学到要热爱自己的国家;从“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中学到要孝顺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从“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学到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学到要珍惜时间;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中学到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学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学到学习要不耻下问;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中学到要知错能改……

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树立正确、积极的道德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提高自身修养,树立崇高理想

《论语.宪问》中有这么一段话: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子路问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提高自身修养,认真做事。”

子路问:“这样就够了吗?”

孔子说:“通过提高自身修养认真做事使周围的人们安乐。”

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通过提高自身修养认真做事使所有百姓都安乐。通过提高自身修养认真做事使所有百姓都安乐,连尧舜怕也难于做到吧?

从上述内容可见,提高自身修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如同一张白纸,如果从小就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埋下种子,随着年龄增大,这些思想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会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水平不断得到满足,可精神方面的食粮却出现空白。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一些所谓的“流行文化”对小学生的影响是越来越大。如一些稀奇古怪的网络用语“灰机”(飞机)、“杯具”(悲剧)、“有木有”(有没有)常见于小学生的习作中,又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鸡叫,夜来麻将声,输赢知多少”这些歪诗常被小学生挂在嘴上。不少的小学生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了严重“脱水”现象,还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堕落。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代,亲近经典,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的书”,在心灵最清澈的年龄阶段诵读经典,从中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祖国母语的精妙,让他们储备一些终生受用的好东西,从而健全人格,提高素养,树立崇高理想。

三、国学经典进校园的具体措施

那么如何让国学经典进校园,而让小学生与经典为友 与圣人为伍呢?

1.构建经典诵读的校园文化

环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美丽环境能陶冶人的性情。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在他周围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国学经典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感情,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接着久远的文化底蕴,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表达方式。【2】

利用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或用印制的精美诗文图画,或用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加以装饰。

结合学校德育工作,校园黑板报上,定期刊出一些经典诗文,并向学生提供历史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积累。

各教室环境布置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开辟诗园,内容或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或是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或手抄报等。

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书香氛围”,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努力打造书香校园,不断提高学校品味。

2.设计分年级诵读的有效活动

要精心选择内容。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它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的光辉。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古典诗词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2】我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把《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道德经》、《论语》、《增广贤文》等精彩华章绝句随同《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诵读的诗词贯穿到各学段中。这些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文字简单朴素,语言精美炼达,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背诵积累。

可分年级有序开展。积极倡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引导师生走进经典、走近名人,使阅读成为习惯。以《弟子规》为入门篇,全校师生普及学习,通学完《弟子规》教材后,再根据年级组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次、分教材的进行学习:一二年级《弟子规》《三字经》、三年级《千字文》《百家姓》、四年级《道德经》、五年级《增广贤文》、六年级《论语》。

充分利用晨读、午读等时间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保证一天读书时间不少于30分钟,晨读时间不得挪作他用。晨读的内容以“小学生必背古诗”、语文课本中必背篇目及《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为主。对必背篇目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并作好详实的检查记录做到“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让学生随时随处、轻轻松松读经典,按照“只求熟读,不求甚解”的理念,教师只须引导学生多念熟背,不着意讲解,让学生在默读、轻声读、分组读、齐读,轮读,示范读、听读等多种形式中水到渠成地熟读成诵。

“最是书香能致远”,可以想象,当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经典融入孩子们的血液,孩子们明确了立身之则、仁孝之道、察人之方,一定会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言行,成长为一个有修养、高素质、对社会有用的人。【2】

3.搭建百花齐放的展示平台

用好“传统节日”。以春节、元宵节、三八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为抓手,每学期通过班队主题会教育开展,加深对经典文化内涵的了解,让学生学会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切合六一元旦活动。千人诵读,以年级为方块,按学校布置的诵读内容进行表演。

设立校园读书节日。我校将每年的五月份定为读书节。在每年的读书节活动期间,学校或年级组将组织经典美文诵读、古诗背诵、现场作文比赛、手抄报制作、读书笔记等比赛,以展示每年读书活动的成果。学校将根据检查与测试情况表彰一批“读书之星”和“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

上一篇:新闻采访的原则下一篇:集控中心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