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通用11篇)
国学经典与 篇1
《国学经典与教育》之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我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很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学习《国学》有以下感悟: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读国学经典悟师道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书,能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能让我们的身后耸立起人类文化的巨石,能让几千年来积淀的智慧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自学校开展诵读经典活动以来,在教师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部分教师对中国古典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不同年级开展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家诗》、《论语》等经典。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特别是育人尤为重要,现在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自私自利,讲究吃穿,乱花零钱。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特别是育人尤为重要,现在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自私自利,讲究吃穿,乱花零钱。因为每家的孩子都生活在三口或五口之家的大人圈里,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之前,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孩子行为规范的教材,孩子不知道怎样做,更没有人按照规范要求或训练孩子。因为每家的孩子都生活在三口或五口之家的大人圈里,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之前,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孩子行为规范的教材,孩子不知道怎样做,更没有人按照规范要求或训练孩子。自从我们开展了经典诵读后,才感觉到经典是教孩子如何做人极好的教材,它弥补了现在教材不能塑造学生人格的缺憾。自从我们开展了经典诵读后,才感觉到经典是教孩子如何做人极好的教材,它弥补了现在教
材不能塑造学生人格的缺憾。
经典之作是精神财富,只要阅读,便不会空手而归,它会馈赠给我们珍奇的宝贝。在儒家文化中蕴涵着我国大量的传统美德。《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常言道:半部《论语》打天下。两千多年来,它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学生通过读经典,从各方面都有了变化,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了。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古老的经典文化被外国人当作宝贝研究学习。可是我们是炎黄子孙却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丢了,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可是我们是炎黄子孙却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丢了,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今天当我们真正走进经典时,才知道它的真正内涵。今天当我们真正走进经典时,才知道它的真正内涵。它是做人的根本,为人之道。它是做人的根本,为人之道。小学生就像一块海绵,他只会吸收不会选择。小学生就像一块海绵,他只会吸收不会选择。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替孩子选一些好书,让孩子从中汲取营养。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替孩子选一些好书,让孩子从中汲取营养。如果这块阵地我们不用经典去占领,那么,广告、电视节目及电脑游戏就会伴随孩子的成长,结果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孩子。如果这块阵地我们不用经典去占领,那么,广告、电视节目及电脑游戏就会伴随孩子的成长,结果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孩子。他们浮躁、厌学,心理不健康,离家出走等现象会越来越多,这不得不使我们反省我们的教育.他们浮躁、厌学,心理不健康,离家出走等现象会越来越多,这不得不使我们反省我们的教育。教育就是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国学经典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好教材。经典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好教材,同时也是铸造良好师德的好范本。
记得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论语》是昂贵的古董,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越看越美。从任何角度上看都觉得有新的发现。” 那么我们从师德的角度上来品读《论语》会有哪些发现呢?这样会使一个
人受用终生。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特别是育人尤为重要,现在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一、身为人师,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直接影响着学生。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作风正派,就是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教师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学生也不会听从。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倡者,更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教师要以身作则,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孔子强调的是身教,教师要以自己合乎规范的道德行为给学生做出榜样。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不让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能得以发挥。平时,常常有这种情况:父母说的话孩子未必听,但却肯听我们老师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很神圣的,所以教师更应该严于律已。正人先正已,正已是师德的基础,不能正已,也
就无所谓教师的垂范作用。
二、身为人师,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至于已经从教多年的教师,更应该深入实践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一重要的思想,将之作为我们的师德原则,使之经久弥新,发扬光大。
三、身为教师,应爱生如子,知人善教。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教师应当坚持教学相长的原则。从教师方面讲: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的水平。老师通过教学感到困难,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再努力学习提高,有时不能深入浅出的传授知识,觉得自己水平还很不够,需要虚心学习,这就是“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才能“自强”。从学生方面讲: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学习是一种内在活动,越学兴趣越高,眼界越开阔,也就越感到自己的贫乏,从而发奋学习。
孔门师生之间感情相当深厚,关系十分密切融洽。孔子对学生充满了爱心。学生生病,孔子亲往探视,例如,“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关爱之意溢于言表,师生之情如同父子。颜渊不幸病死,孔子
极其悲痛,“哭之恸”。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在平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顺眼”的学生,其实,他们的心灵深处更需
要老师的呵护。
在中国古代称学生为弟子,在老师的眼里学生既是徒弟也如子女,而在学生眼里的老师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论语》一方面表现出孔子对弟子们的关怀爱护,另一方面表现出弟子们对老师的敬爱尊重。这就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而又亲切自然的师生关系,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优秀传统。热爱教育,爱生如子,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这是我们教师应具备的情感意志品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
要条件,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
我们应当庆幸,先贤们穷其毕生精力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有价值的经典之作,同时我们更应当庆幸,在有生之年中能够结识这些经典之作。它们开启了我们混沌未开的心灵,教我们明辨是非,教我们感恩,教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教我们如何去选择,它们还教我们如何思考,让我们变得睿智。既然如此,我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喊出:
“与经典同行,幸哉!”
国学经典与 篇2
在中国,战争是最高形式的政治,无数的谋伐决断构成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最高政治智慧与艺术智慧。在中国战争史上,有一部非常重要的军事著作,它就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千字文》有云: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华夏肇始以来,巍巍5000年,留下无数华章美文,《孙子兵法》就是其中的奇葩。时间掩不去其魅力。读它如饮纯酒,又如醍醐灌顶,很多感慨心得,不吐不快。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兵,狭义说就是战争,广义包含政治军事等等。我们可以把它分为战术、战役、战略3大层次。毛主席说:“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的胜利,也许能扭转一时的局势,但是,战略上的失误,却往往导致身死国灭的惨剧。古来有迦太基对罗马,项羽对刘邦,都是战无不胜,一战而身死国灭,图为古人扼腕!比较近现代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更加感性的认识到《孙子兵法》里的智慧。抛开意识形态和民族感情不论,单纯的从“为兵”角度评论二战时的德日两国,都是战术上不无可取之处,但是战略上的短视却导致了它们的彻底失败。
《孙子兵法》的魅力在于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结晶,他蕴涵了普遍的、朴素的、辨证的真理。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其视为万古不易的真理,也不能把他捧上高高的神坛。但是,我们现在又必须把他捧上神坛,这不仅是因为数千年来《孙子兵法》和孙子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百战百胜、决战决胜的钢铁统帅的代名词及其圣经。更重要的是,其文笔简约,正因为简约,可以引申出无限的联想和解释,言简意赅,内涵深厚,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就像科学发展观。我们说“法无万古不便之法。”古时的圣经,现在很多已丧失其生存的魅力,如“唯女子与小人者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又如“蛮夷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多以不用。就如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伟大英名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主席也都有不合时宜的论断、观点等等。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扩展其思路,发扬其内核,扬弃其道理,发展其内涵。正如列宁所说:“历史是客观事物的排列,逻辑是主观对历史的排列。”旧瓶装新酒,使古老的东西披上新的外衣,外延其适用,内涵其道理。使新的理论有古老的外壳,让其与中华文明完美的结合。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现代,与古老,完美的结合,这也就是其真谛之所在。记得阿奎那曾经提出“人包容于宇宙之中,因此人的理性也包容与宇宙的理性之中”,就是这个道理。用古文阐释现代,用现代充实古文。《孙子兵法》有其长久适用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指导现代的实践,获得成就。如商业和教育。
在现代的商业范畴里,“商战如兵”。《孙子兵法》是商战中的“圣经”,特别是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代,也就是在各个行业中从统一“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飞速向战国发展的时代。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多我退。商业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智力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而不是靠拼价格、拼成本取胜的恶性竞争。因此,要想取的竞争的胜利,就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智慧,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这才是企业最高的战略目标。许多企业还常常会利用广告效应,为产品制造一种声势,赋予商品一种商业以外的意义,从而使商品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消费者认同,顺利的打入市场。我们利用《孙子兵法》中孕育的不变的真理内核,往往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只要一个组织,无论公司、甚或班级,就有斗争,就有竞争,就有管理,《孙子兵法》就有用武之地。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难道不是么?无论我们在商业竞争里,无论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这都是必须的。不了解情况,就像缘木求鱼一样,难。中国最伟大的老人家孔夫子曾经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每一个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解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的爱好,引导学生的需求,孔子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最好阐释。
总之,《孙子兵法》既是一部经典的军事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它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孙武在其书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仍有不可抹杀的价值。
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国学经典 语文教学 国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61-02
引言
根据调查发现,当代的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但是从民族的角度来看,西式教育难以提升人们心目中的内在幸福感。目前,我国的很多大城市又开始重新拾起國学经典,开始尝试着把国学中的经典思想逐渐渗透进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通常采取语文课堂经典著作诵读的方式。因为当前很多的中学生都对经典的著作接触较少,例如《论语》、《三字经》和《道德经》等,尽管一些语文教材中编入了部分经典的文章,但是内容太少,国学经典著作博大精深,而且只有认真地研读原著,才能受到那种深邃精神的熏陶,另外,高中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很多,学校不可能另外开设国学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而只能通过高中的语文课堂来向学生传递国学精神。那么,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逐渐把国学经典内容渗透进语文教学呢?
1.让学生明确国学经典的种类和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
1.1国学经典的种类
在将国学经典内容引入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时候,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学生讲明什么是国学经典,以及国学经典具体包括哪些。通常所说的国学经典主要是指儒家载集等典范著作,例如《汉书》《史通》以及《阅微草堂笔记》等系列经典书目,还包括一些经典的宗教典籍,例如《古兰经》《圣经》和《大藏经》等,此外,一些传承到今天的文献典籍也可以归入国学经典的领域,例如《史记》《中国科技史》和《中国水运史》等。总之,国学经典是指那些价值比较高、意义丰富、影响深远、值得传承的文献著作。
1.2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
我国高中语文教学加强国学经典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学习经典史料,从中学习一些为人处事的智慧和能力。博尔赫斯曾经说过,经典是一个国家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仍然认为价值丰富和值得阅读的典籍,世世代代都热衷于该书的神秘和阅读热情。朱自清曾经在《经典常谈》书中说过,诵读经典文献的价值主要在于文化,而不是实用。经典比较注重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并且向人们传递着终极关怀、普世命运以及人文方面的价值思想,逐渐向后人传达着内在的高尚品质。因此,在当前竞争激烈的信息化社会中,教导学生增加经典的诵读数量,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丰富内涵,完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的素质不能单纯地依靠技能训练,通过诵读经典书籍来培养人文精神必不可少。
2.巧用国学经典,采取多种形式来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
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学经典思想的时候要尝试不同的形式,将学生的自主经典学习和兴趣挂钩,从课堂上学习读书的方法,在课下通过诵读经典著作来丰富语文学习,提升文学素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巧用国学经典,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诵读经典文献的过程中学习到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的目的。
3.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和国学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不仅仅在教材中的内容,而且要强调课外的延伸阅读,即做好和课内内容相关的超链接式教学,从而将价值丰富的国学经典一步一步地渗透进学生的日常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巩固了语文课堂的学习,还扩展了知识面,提升了文学修养。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尝试着采取“预习-学习-学会”三个阶段的导学式教学方法,在第一个阶段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地课程预习,学生读到有兴趣的内容或者存在某些困惑的时候就会尝试着提出“我要学习”的要求,继而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之下取得了“学会”的效果。
4.采取诵读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国学兴趣
通常情况下,高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存在一定的惰性,主动性不足,而比赛正好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尝试着组织各种类型的经典著作接龙比赛和背诵比赛等来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还可以组织诗人或者词人的推荐会,即向教师和其他学生推荐自己欣赏的诗词以及其作者,并说明喜欢他们的原因,还可以推荐他们的其他代表作品或者优秀作品等。总之,通过这种比赛激励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去主动接触传统的国学经典,从中学习到我国比较推崇的价值观,例如感恩、义气、谦虚、谦让、宽容等,并且利用我国的学生来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学瑰宝。
5.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具有非常大的价值,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人文修养和崇高的价值取向,还有利于我国传统经典文化的世代传承。
参考文献:
[1]白红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J]. 学园, 2013 (4): 109-110.
[2]马琳萍. 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一体化策略研究[J]. 时代教育, 2013 (5): 12-13.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4
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重庆市组织了《国学经典和教育》的网络培训,分别从教育和教学两个方面为教师们深刻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将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精髓浸润在现代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指明了一个全新的探索方向。
在这次培训中,传统教育观念中的一些思想让我感触颇深。
首先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这个思想。无法想象,在那竹简为书的时代,当人们每日还在为温饱生计奔波劳碌的时候,孔子竟然能分析和总结出这么深刻的教育思想。主讲教授在谈到这个思想的时候也是对其赞赏有佳,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即使科技发展如此的今天,这个思想作为教育的根本原则依然没有改变。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孩子们本身的情况实行有差别的教学。”浅显易懂的一句话,刻画了教育的本质。而要切实将它融入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却是一件需要耗费很大时间和精力的事情。首先,你要全面的了解每个孩子们的性格、行为习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和能力等等诸多基本情况,然后,你要逐步的发展和培养你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联系,只有当孩子们和你之间建立起一定的信任基础,你才能进一步的针对他们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而在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你还要不断观察和发现他们随年龄和环境影响的自身思想行为变化,及时的修正和完善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最终才能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所以,就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经验来看,因为受到时间和精力等诸多条件限制,一位优秀教师在一个班级能够顺利实行因材施教的人数不会超过30人,而一旦超过这个班额人数,所谓的因材施教不过是纸上谈兵自我安慰罢了。
《论语》中提到的启发式教学,也是我个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教学理念。有疑就有问,有问才有答。几千年前的古人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作为教育发展如此完善的今天,更应该努力将这种优秀的教学理念融于我们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对于启发式教学,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注重这个“启”字,如何正确巧妙的引发孩子们对某个问题产生疑问,如何在疑问产生的同时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这是整个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关键。这个中巧妙更多的不是依赖教材指导或投机取巧,而是需要教师本身的经验积累和对问题本身乃至问题外延的深刻把握。
其次,就是这个“发”字,能成功的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和疑问,是启发式教学能够开展的前提。但要顺利完成教学就必须注重问题的探索和发展过程。简单的给出答案和结论只会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到以后教学实施。应该象喂鱼一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孩子们在不断解决疑问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疑问,最后发现问题的本质。
只不过就实际教学经验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对问题本身有一定要求,而且也是一件相当耗费精力和时间的事情,所以更多的教师只能将其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应用在平时教学中。
培训中还提到传统教育中的“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思想。个人感觉其实在我们平时教学工作中,已经不知觉的将这种思想应用到方方面面。就象农作物收成要看季节气候,我们教学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气氛。孩子们每天的学习积极性、精力专注程度和情感态度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留心观察和实践,选择或者引导或者创造合适的实际与氛围,传授合适的知识或技能,其实也是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应该留意的一个环节。
培训后期谈到一个观点“寓理于事,寓衣于趣。”我个人的理解就是类似于言传身教的一种教育理念。无论我们想教授孩子们什么样的知识或者什么样的思想,平淡乏味的一纸空谈或者天马行空般的口水连篇,我想换作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对你所讲的内容产生多少兴趣,更不要说去理解或者深刻把握。将所讲授的知识和道理融于我们生活的日常事理中,将相应的现象和变化真实的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们了解事物最直接的面貌,让孩子们对我们的生活甚至世界充满好奇和热情,然后引导他们逐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一切。我想,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传授知识和道理的同时,必须思考的教育的另一个侧面。
主讲教授还谈到了学习氛围的问题。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是孩子们的深切向往,也是我们的一致追求。但是就实际教学工作来看,要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这需要我们与孩子,我们与我们,我们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还需要彼此之间的信任和默契发展到一定基础,更需要拥有凝聚力的核心不断的影响和领导。常听一些教师抱怨孩子们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者没有学习气氛,其实这里面所包含的问题不仅是孩子们,也包括我们教师自身。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更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才能真正的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
学习《国学与经典》新的体会 篇5
开学初,我参加了大渡口区进修学校举办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培训,它包括两本教材及四个教学视频。学校也对我们每位教师进行了培训,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经过此次的培训和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一些经典言论,使我受益匪浅。
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它提倡注意个人修养,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平。”我们今天所说的“闲时莫论人非,静时反思己过”,“独处静思”,都说明了一个人只有在独处中,在反思中,才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看清自己个性中的弱点,在反思中逐渐走向个性的完善。于是,尊重、赏识、宽容、谦逊,成为自己人格修养中的亮点,坚持不轻言放弃,成为自己事业的信念。而且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这样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还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俤,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使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待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它教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善良的人,孝敬的人,宽容的人,有礼貌的人。为我们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6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身的素养
常言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提升提升自己的德行。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知识能够让自己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时时警醒自己。
二、学习《国学》让自己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修身养性。
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三、学习《国学》,让自己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hu水。
国学经典与 篇7
1.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入的国学元素
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持,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根基的扶持是看不到发展希望的, 民族缺乏自身文化内涵也就不会取得进步,无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将国学教育渗透在方方面面,让小学生的个性得以延伸,精神得以升华,促进小学生思政道德与审美素养的提升,帮助小学生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与独立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中注入国学元素,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考虑。
1.1经 典诵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合进国学经典诵读知识,能够在提高学生国学素养的同时,丰富学生人文内涵,同时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融入诵读活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认知水平,加大学生的新词积累量,增强语感。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人13岁之前的记忆是最好的一段时期,依照这个规律特点,小学过程中的语文学习需要将重点集中在记忆和积累上。新课标规定小学学段学生需要背诵至少古诗文160余篇。小学生诵读不但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感知诗文中所要表达的形象与意境,因此在小学生记忆最好的时期进行经典文化的学习, 能够达到文化熏陶与智慧锻炼的目的。
1.2故事熏陶
我国民族五千余年的文明传承, 留下了大量声情并茂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穿越,表达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集中表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智慧,同时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揭示历史变化方面有”史书”作用。教师可以在每天上课的前几分钟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讲几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国学故事中的精彩之处,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为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育良好, 教师要为学生讲述一些趣味性强的国学小故事,描述各种国学经典,在轻松快乐的过程中学习,消除因为反复诵读而出现的无聊情绪。所以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生动的国学典故,对学生开展国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积极的学习态度。
2.国学经典的诵读方式
2.1范读引领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融合,范读引领是一种方式。在诵读文言文的时候,不能用诵读现代文的方式诵读,如果缺乏正确的范读引领,学生就无法准确地掌握诵读节奏,更别说语感的积累沉淀了。例如在诵读《老子时,其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虽然已经有标点断句,但是小学生诵读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会像读三字经一样三字三字一读。但是这句话中的“非常”和日常生活中的“非常”不一样,正确的读法应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表示的声音延长,“·”表示的是前一个字加重语气,每个分句都是采取的先抑后扬,是一种假设性的预期。范读之后,文言文的内在精髓就出来了,句子大概的意思也更容易明白。
2.2诵 读积累
国学学习的一项基本方式便是诵读, 诵读是古诗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方式,正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尤其是文言经典,当中包含的韵味都是靠“读”出来的,教师为学生示范了正确的范读后, 可以组织学生对诵读段落所表达的大致意思进行谈论,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反复诵读。学校每周专门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程”,每天早晨空出十分钟的早读时间专门进行经典诵读,确保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诵读活动中可以由教师领读,也可以挑选几位诵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或者专门放名家诵读音频。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诵读的作品有《三字经》、《千字文》等,中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四书》、《五经》、《大学》、《中庸》等。
2.3运 用摘录
正所谓“不动笔墨非读书”,国学经典中存在大量传颂千古的名句,例如《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春秋》中的“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等等。在这样的句子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要求学生把名句内容摘抄在笔记本上,不但作为诵读材料积累,这些句子彰显的道理也能在平常写作和与人交际中使用, 帮助学生把一些典籍中学习到的名句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3.结语
国学经典与 篇8
【关键词】国学经典 播音主持 人才培养
陕西科技大学校级自选科研项目(传统文化元素的教育功能在播音主持专业中的开发研究,编号:2012ZX-15)资助。
现状: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国学经典教育缺失
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成立,播音专业只是一个典型的“小众化”专业。随着媒体的多元化发展,播音主持专业逐渐火爆,但却面临着国学经典教育缺失的状况。
1.办学背景多样,层次不一,普及国学经典的基础条件参差不齐
在近10年中,以陕西省为例,先后就有10余所高校开办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就全国而言更是达到200多所。涉及到的办学背景有综合性院校、艺术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办学批次也由一本、二本到三本、大专。其中,综合性高校的整体文化氛围较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频繁,图书资料相对更齐全,学术气氛较浓厚。而理工背景的高校在人文艺术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加之学校教育的重心在于理工而非人文、艺术,因此,就理工、二本及以下批次的院校而言,学习国学,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条件相对匮乏。
2.专业培养方案重专业培养,轻文化熏陶
纵观整个专业培养方案,绝大多数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专业基础、实训、艺术表现等几方面,文化类的课程设置相对薄弱。其无论是在课时量还是授课内容,甚至大多数的授课类型均被列为选修。这种“重专业、轻文化”的教学培养方案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就业。
3.师资力量有限,水平参差不齐
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教学范围涵盖了语言、艺术、传播学等多种学科。教师的学科限制与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结果。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且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主要从事的是课时量极其有限的语言、传播类等课程;而主要的教学任务多由艺术类教师承担。后者由于学科的专业限制等因素,很少在课堂教学中涉及文化特别是国学经典的知识。而这正是一个直接影响国学经典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
4.学习国学流于形式
“国学热”和传统文化的回归使国学曾一度风靡高校。然而,对于全国绝大多数高校而言,“国学名家”、“国学大师”进高校是很难做到的。组织观看国学讲座的视频资料成了高校的权宜之计。没有系统的宣传、讲解,没有良好的组织,学生到场率极低,最终使活动流于形式。
思考:国学经典教育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意义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乐师》,后泛指传统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在历史上,章太炎先生曾将国学推崇为中华民族立国强国之本。“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那时,国学不仅发挥了强大的政治作用,更鲜明地展示了当时文人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①近代以来,随着外来思想的引进,国学虽一度被视为少数精英尊崇的“窄众”文化,但如今文化语境大兴,国学经典学习又成为了一个大众化、时尚化的潮流。因此,在坚守文化中寻找创新,是播音主持专业改革的必由之路。高校应以前瞻性的眼光,注重国学经典的文化价值和实用功效,促进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当下,市场经济繁荣,追星、选秀活动的大肆举办使不少专业学生不惜成本竞相追逐。他们急功近利、“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心态往往事倍功半。而国学经典是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思想的精髓,有利于播音主持人才在当下盲目求成、浮躁追风的大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如能以加强国学经典教育为契机,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培养,则有利于专业学生的内外兼修。
2.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增强舞台信心
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准则第22条规定:“努力提高政治素养、文化内涵、语言能力、心理素质,保持外在形象和内在的和谐统一。”可见,一个业务能力全面的播音员或主持人不单单是外在形象和专业技能要优秀,还得在言语表达、心理素质上多下功夫。播音主持不是表演,职业定位一定要体现文化的积淀。国学经典包罗万象,有文化、有精神、有语言,更有智慧,这些都能为专业人才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从而增强他们的舞台表现力和职业信心。
3.有利于在跨文化语境下提升播音主持人才的文化影响力
当下,播音员和主持人因其特殊的工作场合,无论是着装还是言谈都应具备极高的文化影响力。国学经典已经成为中国传媒人引以为豪的文化资源,而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被不同国籍和地区的人们所关注。因此,学习国学有利于在跨文化语境下展示和提升播音主持人才的文化影响力。
4.有利于合作交流,提高业务协作能力
全球化语境给传媒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与现代社会中的娱乐时尚都可以结合产出。随着传媒业的发展,传统的国学精髓不仅能改变当下世俗的不良影响,还能加强各区域、各领域之间的业务合作与交流。
对策:全面加强国学经典教育,促进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没有实质内容的花架子在激烈的竞争中是不具备抗风险能力的。没有过硬的全面素质就无法立足于就业市场。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绝不等于培养学生“会说+会表演+形象美”。从很大程度上,国学经典教育可增强播音主持人才的文化核心竞争力。
1.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培养人才更要以人为本。传统的艺术教育致力于挖掘艺术潜质,培养艺术品格,然而灵动的气质,娴熟的业务更要以提升人文素质来表现。为此,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实现专业品质提升和人文素质共求,明确国学教育的功能与定位已是刻不容缓。因此,国学高教一定要避免“有结构,无内容”、“有立意,无实施”的形式主义。
2.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
不可否认,现有的培养方案过度强化了纯专业化的教学特征,然而,社会人才的和谐构建需要的是兼容并包的思想,只有人文、科教、艺术等各领域相互贯通、共同进步才会产生积极影响。为此,播音主持专业培养方案中应该加强传统文学、文化的课程、课时。例如:一、二年级应以品德优化和普及基础国学经典知识为主,三、四年级应结合专业特色进行灵活教育。在理工背景的高校中,可在通时教育课中增加国学教育的比例,并建立完整而有特色的人文通时教育体系。
3.营造以国学教育为重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纯净的文化系统,调动学生社团在内的一切可能的力量都能为国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创造途径。除此之外,各种文艺汇演、文化长廊、校报校刊、讲座会议的开展也可以从多角度加强国学经典在校园文化中的传播。“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等积极的人文思想绝不从属于某位仁人志士,如若能够在校园得以传播,相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那些不务实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就业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纠正。
当下,教育观念决定并影响教育行为和结果,面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就业难、成材难的状况,我们不应将责任完全推卸给学生。培养人才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尤其是培养艺术类人才更应树立内外兼修的目标。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要发展,绝不能离开人文学科的助推。相信,在全国性的播音主持专业改革之际,尊重国学文化、尊重经典教育将会有效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
注 释:
①章太炎.国学讲习会序[N].民报第7号,1906-09-05.
国学经典与教师修养心得体会 篇9
当初选择师范专业完全是因为分数的关系,毕业后又经思想挣扎最后还是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不为别的,只因为生计。而今想来,谷定珍的《美的教育》给了我不少启发,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活方式了。因为我对这个职业是喜欢的,而且我希望能够在职业上有所成就,不想自己的职业失败。不同职业的生活方式有区别,但是对职业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还是一个人的职业理想。
我的职业理想就是一个问题“我为谁而教育?我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教育为了谁,很多人会说为了孩子、为了学生,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如此实践的,而是为了领导、为了评委、为了家长、为了分数、为了个人等等。目的不同,其行为必将各异。我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为了学生。教育事件的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选择等都应当首先考虑的是学生。
为了学生而教育,这样的教育一定要对学生有益,所以我想成为一个对学生有益的教师。谷老师指出,教师分为三类:“一,有益,如同‘鱼翅’,没他,不行。言人所欲言而未尝言者,学生佩服之至,纷纷立志成为这样的人。二,无害,如同‘大白菜’,有他不多,没他不少。可是学校开门,学生上课,总得有老师。三,有害,如同‘烟灯烟枪姨太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好好的艺术作品,被他大卸八块,抽筋剥皮,破坏残踏。”我想成为对学生有益的老师。
教师的益表现在教师的修养上,一来学生上该教师的课,二来教师的指点和生活方式是学生的示范。教师的修养越高,则学生获得的益处就越大。细阅品读谷老师的著作,做出四个方面的修养:仔细而谦卑、不断学习、知足常乐、爱人克己。
(一)仔细而谦卑
在“怕后生笑”篇中,谷老师拿着二十多年前学生的周记,看着自己的评语,“战战兢兢”了。他想,假如其中含有错别字,大概早已成为这个学生教育他的孩子的“反面教材”了。我想错字别句事小,而如果教师的评语伤害了学生,那岂不是害了学生一辈子。同样的,我作为教师,在平时处理教育事件,对学生评语等细节上应当仔细认真,思虑再三,绝不可胡乱武断。
再从谷老师的文字中,我体会到了一个教师的谦卑,能够不断审视自己,批评自己,并抱有一颗不满足于现有成长的心,不断追求。这样的谦卑之心,我当谨记,并修习磨练。
(二)不断学习
人不学不足以成才。这个学并不仅限于读书,还有听、问、看等方式,而读书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有一组令人惊讶的数据,每年人均读书数统计结果:犹太人65本,苏联人55本,美国人50本,中国人5本。我们的祖先早就告诫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论如何我们是要多读书的。
从事教育工作以来,我常和学生讲起好好读书,可是我作为教师又做到多少呢?追根究底乃是心境的问题而不是惰性。人的惰性是可以由自己的心去克服的,而如今我惰性横生皆因心境未至,心浮气躁,事事无不烦心,自然是读不进去的。读书者,首先要调整心境,使自己的心静下来。我必将常常自省吾心,时刻提醒自己珍惜时间,静心读书。
人的时间真的不多,少小不信人生事,白首方恨读书迟。现今看到谷老师言至“正因为年纪大了,时不我待也”百感交集。年轻人总会不相信年长者说的人生感言,因为其未至,但真到了那个时候却后悔莫及。前辈之体悟,当是后辈的借鉴,应当倍加努力,用心读书,充分利用时间。
(三)知足常乐
当人的欲求达到时便会产生快乐,而欲求如果随之增加而无法达到时,快乐便会消失,产生了失落、消极、怨恨等情绪。我不能被我的欲望拖着走,而更喜欢一种控制欲求、知足常乐的生活状态。丰衣足食、良师益友、下棋、打球、品茶、阅读、游玩等都是快乐的事情,我知足。然而,如果问我流浪与失业,你知足吗?我当然不知足。我的知足是一个有限度的,这个欲求不高也不低,将自己的生活维持于其中,我将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这于己于人都是有益处的,特别是可以由我的情感而感染学生。
(四)克己爱人
克己有知足之意,同时也包含了控制自己情绪的意思。作为教师,生气与否不能由学生控制,而应该用智慧控制。生气有效果就生气,面气心不气;没效果,就心平气静。克己讲的还有不伤人,我常因为一些不过大脑的话语而伤害了我的学生,这总使我事后非常后悔,对我而言,克己还得管住自己的嘴。
为师者必爱自己的学生,师爱生、生必爱师。这种爱是无私的,是出于教师职业的本能。那么爱学生的什么呢,如何爱之呢?我想不起反面示范作用是基础,更高的是正面示范,再高应该是关心爱护了。
国学经典与 篇10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实践
———《诵读国学经典 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案例 【案例宗旨】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即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教育活动。简单地说是对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提升人文素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依据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5-6年级学习阶段目标中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创设了《诵读国学经典提高语文素养》的新课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经典的博大精深,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学生综合性学习有效方式。因此,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学习国学经典的综合性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材料的能力和自我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的能力。
【案例背景】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道德为手段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能成为人,而不是动物。教育就是要使一个冥然无知的人明白事理和获得智慧,使人能泰然自若地进入复杂无比的社会,可以参与建设和改造社会的种种活动。教育不单教人以谋生的技能,还应启发人追寻生命的智慧,协助人找出生命的秘密,明白生存的意义和提高生活的质量。教育的理想是尽人之性,使人成为完全的人、圆满的人。更具体地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成为有情有心、有灵性有仁爱之心的人。孔子说:“仁者爱人”,其实我们不只要爱人,我们还要爱花草树木、河流山川;爱天地万物、宇宙自然;爱世界上任何一种高贵与微小的事物。
据此,本案例设计它分为三个教学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探索研究的兴趣。通过对以前的学习内容的回顾,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师生共同确定研究
0
小学语文个人小课题研究
家朗诵。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以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老师: 朗诵的很有古文言文的韵味,下来哪一组。
学生: 我们小组对孟子《鱼,我所欲也》有些研究,下来我来朗诵大家交流一下,《鱼,我所欲也》它的作者是孟子,孟子名珂,鲁国邹邑人,他不但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于是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两者东西不可同时得到,于是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苟得意思是—苟且取得,在这里的意思是苟且偷生.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里的患指祸患,灾难。辟是通假字,通---躲避的避。这句话的意思是: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所以有些祸患并不躲避。
老师: 解释的非常好,他们小组在这方面还挺有研究,那么在人生面临选择的时候该如何选择,我们的老祖宗告诉我们这些,两者不可得兼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让正气漫天空,我们该如何让清白留人间,下来哪组。
国学经典与 篇11
关键词:国学经典;幼儿教育;活动教学;道德教育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良好传承,将国学经典引入幼儿园教学既符合幼儿园教学的宗旨,也是充分利用国学资源提高幼儿综合素质、培养幼儿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具体来说,国学经典具备以下几点优势:它涵盖面广阔,包括语言识字、思想道德教育、常规礼仪和生活常识等众多领域的知识。其次,语言优美、文字凝练,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大多读来朗朗上口。再次,它立意高远,对于加强幼儿德育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国学教育极为必要。
一、树立国学经典的教育目标
1.快乐阅读
改变以往的枯燥背诵方式,让孩子们认识到国学经典的艺术魅力,在快乐中阅读经典,做到国学经典教育所提倡的“说文解字”“知行合一”。以生动的语言教学方式,让孩子能够轻松掌握大量的国学经典作品。
2.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让幼儿熟读国学经典就是为了帮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小养成热爱民族文化的良好习惯,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提高幼儿道德修养
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程度极高,而且常常将自己对道德修养的认识渗透到国学经典中,为后人修身养性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国学经典的学习,教师要树立这种提高幼儿道德修养的意识,从而使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二、在幼儿园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的措施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文化
国学经典文化不仅可以运用于语言学习中,还能渗透于礼仪、艺术、道德、情感等其他学科教育中。具体来说,幼儿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学科教学中的国学经典文化进行渗透。比如,在语言识字教育中,让幼儿诵读经典篇目,从而培养幼儿对文字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幼儿逐渐积累一些基础性的语言知识。在礼仪教育中,教师可以用古人的礼仪故事来指导幼儿,从小养成谦让讲礼仪的好习惯。以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礼仪培训,并且带领孩子们走进社会、走进福利院和养老院等公益场所,与老人孩子进行交流,践行讲文明、讲礼貌的行为准则。其次,还可以在艺术教育中渗透国学经典文化,从小指导孩子学习书法、中国画以及一些古典乐器,并且结合相关的国学故事,激发幼儿学习这些国学艺术的兴趣。
除此之外,国学经典也应该走进幼儿德育教学课堂。通过国学经典中的“仁义礼智信”内容,帮助幼儿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幼儿得到情感熏陶,改正生活中和性格上的一些坏毛病,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结合传统节日文化来开展情感教育。比如,向幼儿讲解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文化背景,对传统节日进行宣传、庆祝,开展慰问活动。在三八妇女节的时候,给幼儿布置一项家庭作业,即给妈妈一个拥抱或亲吻,向妈妈表演一个节目,说一句关爱的话语等。
2.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渗透国学经典
为了让国学经典全面渗透到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除了学科教学之外,幼儿园的其他娱乐休闲活动,也应该积极渗透国学经典。比如,在清晨幼儿进园时期,可以播放一些和国学有关的音乐,或者童声版的古典诗词朗诵,让幼儿和家长踏着韵味十足的朗诵声而来,使每天的入园时间令人耳目一新,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在中午进餐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简单的国学经典朗诵活动,让幼儿学会感恩,即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食堂阿姨为自己准备好吃的饭菜等;让幼儿学会基本的餐桌礼仪,长者先幼者后以及懂得谦让等。其次,幼儿园还可以开展专门的国学活动,在活动时间内,组织某一班的幼儿用唱歌、舞蹈等表演形式,展示本期国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每个班轮流主持,从而实现班与班的友好交流。
3.在幼儿园环境中渗透国学经典
在幼儿园营造出浓厚的国学环境,将有利于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国学文化的影响。比如,在幼儿园墙上张贴一些国学经典字句,在走廊上挂满极具古典文化气息的灯笼,在每个班级的教室一角设置国学经典书架,以及在幼儿园大厅或门口用LED灯滚动播放国学文字,营造出幼儿园的国学书香气息。让幼儿和家长感受到国学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对国学教育的重视,培养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等。
总之,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国学经典文化,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它要求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从细节处做起,从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共同渗透国学文化,同时还要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出发,为幼儿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对国学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参考文献:
[1]谢斌.国学经典润童心 新韵东山奏华章[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2(5).
[2]李燕妮.浅谈学龄前儿童集邮兴趣的培养[J].邮政研究,2011(4).
[3]郭煜炜.如何培养幼儿的责任感[J].新课程:教研,2011(7).
[4]赵启霞.在区域活动中和孩子们一起享受艺术教育[J].新课程:教研,2011(8).
【国学经典与】推荐阅读:
国学经典与启蒙教育05-17
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11-21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总结09-21
国学经典与教育考试题05-21
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10-09
国学经典10-06
国学经典积累07-13
国学经典书籍06-19
国学经典学习07-30
走近国学经典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