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2024-10-09

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共6篇)

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篇1

《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一、课题名称:《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中华文化开始摆脱弱势文化形象,挺直胸膛再次走向世界的时候,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自尊与自信;当国人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的时候,对本民族文化又有了新的选择和期待;当国人再度用新的眼光打量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赫然发现它竟是一个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这就是——国学经典!

童子诵读国学经典已不是新鲜事,自从由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发起,由全球经典诵读推广第一人王财贵博士倡导(于九八年起在香港),业已整整十年之久,十年的经历,成果数不胜数,经验已经很丰富了。今天我们将此话题重新提起,意在从目前轰轰烈烈的背诵之中,从各地你学我仿的表演之中冷静下来,更深层次地反思国学经典的正确位置。

(二)选题的意义:

1、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

2、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已渐成风气。

3、“以德治国”应从孩子开始。

4、国学启蒙与素质教育可有机整合。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调动学生德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培养人、造就人、成就人。

(二)保证学生在全球化大潮中关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三)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判断能力、领悟能力等等是极有帮助的。

(四)让国学经典堂堂正正地走进学校,大大方方地“占领”课堂,与学生朝夕相处,通过耳濡目染,达到陶冶其高雅情操、锻造其文明素质之效果。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近几年,国学启蒙教育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各界人士所认可,而且各界仁人志士倡导了许多活动以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工程、江苏省扬州市的“小学古诗文辅读实验”、中华孔子学会成立的“国学启蒙馆”、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开设“国学”诵读课等。

从国内外领域的研究趋势看,古诗文诵读在国内外华人圈已逐渐达成共识,国学渐渐被世人重视,国家教育部也开始关注“国学启蒙”。目前,国学启蒙的响应者已有很多。各地实验区的研究都已初见成效,有的经验已经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现行幼儿、小学文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中缺失人文素养的问题:

2、国学经典正式列入课程以后学生学习负担的研究问题;

3、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升的问题;

4、以儿童学习诵读国学经典带动家长、影响社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普及的问题。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界定:

1、国学的含义。国学范围甚广,内容丰富,大致可归纳为“经、史、子、集”四部,因此,我们要从国学中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内容作为教材,由语文教师根据国学教育的目标,结合国学教育的内容实施引导。

2、国学启蒙的含义。启蒙,启,有开导、启发之意。蒙,昏昧无知的意思。启蒙是开发蒙昧,教育童蒙的意思。国学启蒙之含义:其一,以国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来启发蒙童;其二,仅对儿童进行国学的初步发蒙,使儿童具有初步的基础的国学方面的入门知识、修养、能力。

(二)理论依据:

1、小学语文教育界前辈张志公经典教育的理论观点:

2、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国学大师南怀瑾经典启蒙教育的理论观点:

3、王财贵《国学启蒙教育说明手册》,其中关于国学启蒙的理论,阶梯、实践等等都说得很详实;

4、明末教育家、理学家陆桴亭的记性、悟性非同步发展的理论;

5、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早期识字教育理论。

六、选题可能存在的困难:

(一)有部分家长不理解、不配合。

《国学启蒙》教材使用的家长调查问卷(原总人数:99人)交卷总人数:79人,占总人数的79.8%。其中,能和孩子一起读国学的所占比例:30.3%:偶尔读过的占比例:33.3%:但是在“您认为小孩从小学习国学有必要吗?”在“很有必要”的选项中所占比例:72.7%。这些现象在很大意义上决定着本次研究的成败,因为学校的学习时间有限,语文也有本身的教学任务要完成,而国学经典的诵读大部分是需要反复记忆和诵读的,这都需要由家长在家中督促解决。

(二)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

尤其中高年级一些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学习教材知识都已经力不从心了,更何况是教材外的国学知识。对于这部分学生只能采取分层教学,量力而行,不能强迫,但最后势必造成学生之间水平的较大差距,教师要做到平衡和协调有一定的难度。

(三)学生的惰性和厌学情绪。

要学习国学并取得一定的成果需要一个繁琐反复并且必须持之以恒的过程,而小学生由于其心理特点的局限性,很难长期专注于一件事情,尤其是对于比较深奥难懂的国学经典的学习,很容易就会产生惰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学习国学的兴趣上不断地狠下功夫,这势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教师国学水平以及教学积极性不高。

1、时间少:快节奏的生活,信息时代的到来,营造了一个浮躁和喧嚣的世界。教师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安静地享受阅读。而在闲暇里特意来主动自觉地学习国学的,将国学作为阅读资料的,更是少之又少。

2、没有学习国学的环境氛围:因为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文很少,只有那么五六篇小文章,在这样的境况之下,任何一个教师,凭借教参以及其他的教学资料,也能基本上对付得了,因此,他们学习国学的积极性自然就不高了。正是这种种的原因,导致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功底不深,以至于在一些教学环节中常常出现笑话。

3、缺少这方面的培训:虽然教师的继续教育从不间断,但是那些继续教育绝大多数都是对于教学内容和教育理论,政策的培训,而从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关于“国学素养”的培训。

七、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一)研究内容设计:

一年《弟子规》、二年《三字经》、三年《千字文》、四年《大学》等。(二)对教材教法研究和评价研究的初步设想:

(1)根据读本编写的指导思想以及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尽可能地通过开展课题教材教法的研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2)本着不给学生增加负担的原则,“诗意体悟”则做了一些调整,本着浅显易懂,浅入浅出的原则,让学生能够接受,教学时也只是点到为止,理解即可。

(三)国学启蒙学习中的评价:

我们遵循尽量不增加学生和老师的负担,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诵读和体悟,进行随即的评价,用活动展示在生活中的体悟和运用评价,提倡师生同评、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亲子共评等多元形式,以达到学以致用。

八、研究的原则、方法:

(一)研究原则:

1、全面性原则。研究《关于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时,要研究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完成《国学启蒙》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各项任务,为全面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奠定基础。

2、主体性原则。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来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以童心、童趣、童乐学国学。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发展性原则。《国学启蒙》只是个引子,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发展,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渗透性原则。寓教于乐、兴趣教学、游戏引学、以玩带学、在玩中学。在潜移默化体悟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5、模糊性原则。《国学启蒙》仅以启蒙为主,引导学生初知文字内容即可。优化教学过程,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使教学和教育任务完成并达到在可能范围内的最佳效果。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总结边调整改进。

在具体操作时,还将采用以下方法:

1.文献研究法:借鉴图书资料,用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免走弯路。

(1)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特别是国学与人格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有关理论。

(2)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学思路。找到新的生长点和支撑性理论,有针对性地制订研究方案和指导具体的实践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基础教育中对国学进课堂的现状与学生课堂学习有效程度,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主要因素,以便对症下药。

(1)调查教师的心理状况、现有思想和学生学习的素质状况,发现问题,确定操作变量。

(2)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实施有效教学方面拓展的新思路、运用的新方法、形成的新思想、取得的新经验。

(3)调查国学进课堂实验实施后的学生发展情况,为以后教学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优质教学的实际操作。

(4)调查家长、社区居民对国学的认识、了解和接受情况,并进行分析研究,做出新的调整。

3.实验观察研究法:就课堂教学中的某些策略举措进行具有较强可比性的实验研究。

4.经验总结法:鼓励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得失经验,在实验发展的契机中推动自身质的发展。通过操作变量,观察变化,前后测定对比,分析因果关系,使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用理性结论指导教学实践。

九、课题研究的计划和步骤:

1、2010年8月:前期准备。主要确定课题,收集资料,撰写课题方案。

2、2010年9月——2011年7月,开展第一阶段研究。进行中期小结。

3、2011年9月——2016年7月,开展第二阶段研究。针对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与存在问题进行调整。4、2016年9月——2016年12月,结题。撰写结题报告、论文、案例。进行成果展示交流。

十、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研究成果主要以三种方式呈现:

一是展示。以学生集体或个体朗读背诵以及吟唱国学经典为主要形式:

二是相关材料汇编。主要以学生的个人技能书法、绘画、手抄报、作文、练习本以及教学活动过程中留下的影像资料为依据;三是实验经验文章(或论文)交流。

十一、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池海波校长?课题行政负责人:全盘负责协调整体实验推动工作:

副组长:张艳副校长?课题常务负责人;撰写课题方案,指导课题正常进行:

副组长:王丽主任?课题常务负责人:指导课题正常进行,撰写阶段性总结、实验报告,负责指导老师实验等;

组员:教导处主任及全体语文教师;

十二、保证措施:

(一)学校科研组织机构健全。学校成立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为核心的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建立了“校长室一教导处一教研组一课题组一实验人员”协同攻关的教科研课题实施网络。

(二)足够的经费投入。学校拔出专项经费用于实验,能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

(三)规划科学,可操作性强,相关制度健全。学校制定课题总体规划及相关的教科研管理制度、职责等,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要有实验记录、过程资料等,学校定期进行展评。

本课题研究,从学校的特点与实际出发,旨在探究提高小学生国学启蒙的兴趣和教学的实效性。探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与方法,为推进国学经典进入课堂,为实施新课程改革探索出有益的经验。

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篇2

一、学习国学经典中的语言使用技巧,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虽然《论语》诞生于春秋战国之际,但其语言运用已经到了娴熟高超的水平,显示出了极高的文学水平。在文学界和史学界,《论语》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就它的文学价值而言,《论语》的语言表达较为娴熟,字字饱满,句句精炼,总的来说《论语》的语言表达讲究的是简洁精练,同时也讲究字里行间的韵味。一篇文章虽然只有为数不多的词句,但是两三个字都可以折射和透露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也可以把人物性格描写的栩栩如生,让读者感觉到即富有文采,又充满情感色彩。在《论语》中,不仅仅字里行间充满着文学气息,也折射出一定的品德情感宣扬,把儒家教义表达的也非常的透彻。所以,小学生如果能认真的品读国学经典,认真感悟它们的文学修为,肯定会极大的促进小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就拿《论语》来说,它的语言非常的精炼,用词恰到好处,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虽然内容中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但是把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描绘的也非常形象生动,这些都需要小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多加感悟和反思,进而促进他们学问素养的提升。《论语》当中的词汇运用是耐人寻味的,往往孔子都是点到为止,有的时候留有一定的悬念。如:“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在语言的运用上有对比和议论,小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语言词汇的运用是非常微妙的,让他们对《论语》中的语言表达赞不绝口,这样小学生就会产生崇拜心态,安心诵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营养,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运用把控能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论语》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韵律美,主要的表现就是语言句子整齐、富有活性,抑扬顿挫,在阅读的过程中比较顺口轻快,词句也经得起推敲,这些存在的优点小学生在诵读的时候都可以慢慢学者效仿,以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论语》在语言的应用上也呈现出一定的视听效果,给读者无穷的想象,运用的修辞手法也比较多,写作技巧较为灵活。在语言应用的修辞手法上面,《论语》较为常用的就是排比和对偶,这两种修辞手法有时候齐头并进,大大提升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形式美。小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能够培养自身的语感,并从中有所启迪,这样势必会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效仿和学习经典文章中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

《论语》的整理者和编写者是孔子的学生或者是土地,所以在整理的材料之中,他们对孔子的个性、特点和性格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在整个经典文章之中,都记录了孔子的所思所行。并且在整理的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也有所修饰,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语言上都是经过推敲过的,那么学生在诵读的时候就会耳濡目染,小学生通过对《论语》的学习就可以大大的提升这方面的语文素养。《论语》中的关键性人物就是孔子,他们言谈举止,心胸为人都具有仁者风范,言行得体,这些都是小学生学习的榜样。他尊君爱民,和蔼宽容,博学强知,谦虚谨慎,一生积极入世,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它的成就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论语》的整理者并没有神化孔子,而是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和手段如实的反应了孔子的生活,记录了它的行踪。在《论语》的很多篇幅中,文章的描写手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诵读的时候,学生可以稍加留意,并学以致用,这样就会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论语》之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惟妙惟肖,对人物行为的描写也是栩栩如生,通过大量的诵读嗯哼鉴赏,小学生肯定会受到感染,那么人文素质自然就会潜移默化地提升。

三、让学生在诵读文章的时候学会反思,提高语感和文学素养

《论语》毕竟是一部语录体的哲学著作,它对我国文学文体的影响是有限的,但对文学语言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远。《论语》作为国学经典之作,经过时代的传习,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论语》的叙述是温文尔雅的,词约义丰、讲究韵律协调,可以说是小学生诵读的首选。在我国的古代文化瑰宝之中,古代散文一般写作的较为简单和简洁,少了今天的臃肿和浮夸,其实这些优点在《论语》当中都是普遍存在的。《论语》每篇文章的篇幅不长,但是每一篇都是经典,都不可或缺,并且很多的篇幅之中都有很多耐人寻味、令人深省和反思的词句,并且千古流传,成为当下学生表达和写作的内容首选。其言简意赅的特点使其不仅为文人所推崇,也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对提高我国国民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教人不仅要谦虚好学,而且要善于明辨是非,不管对方是什么人,有优点就要学习,有缺点就要自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被动接受,还要学会积极思考,这样才能提升学习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篇3

新学期里该校正式将国学经典教育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全校学生除了每天10分钟的国学经典诵读外,每周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还要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国学教师为他们上一节《国学经典教育》课,在兰州市公立中小学里尚属首次,此举是率先落实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国学经典“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的重要举措。

6岁女孩缘何成“国学小明星” 来源:山西日报2011年09月02日。

3岁会背《论语》,4岁学背英文,5岁诵读高中语文课本,6岁已经可以广泛阅读。这位生活学习在山西国学教育基地的李心然小朋友,似乎有些神奇---2011年6月底,李心然还作为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四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最小的特邀代表,在她的老师李刚和王建平的带领下,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参加了会议,并在大会上背诵了 《大学》《论语》等国学经典名篇,她还朗读了高中语文课本《孟子》节选,最后又即兴背诵了莎士比亚经典选段《Spring》,赢得阵阵掌声,获得了“国学小明星”的美称。

“身心日健,从晨练起;人文日新,从晨读起;品格日健,从勤俭起;智慧日新,从实践起。”这是山西国学教育基地的日健日新教育理念,也是他们为孩子营造良好成长环境的精髓。李心然等小朋友们在这里一起看书背诵、游戏健身、唱歌跳舞、学棋艺、学书画,快乐生活,茁壮成长。

老子讲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国学教育基地的教育之道,就是老子的道法自然。多年来我们总结出一套愉悦式教学法,那就是:给孩子童心,给孩子自信,引导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童蒙养正期的孩子,顺应就是尊重,放手就是信任。老师在教学时,一定是要求孩子们手指着每个字来读,这样孩子的手、口、眼睛、耳朵、心都会集中到教材上,“专心”“定力”“心静”,诵读效果自然非常好,认字认得也特别快。最主要的是,一群孩子在一起背诵,远比一个孩子独自背诵更有氛围。孩子们互相感染,从中感受到了诵读的快乐,有了乐趣,就不再不耐烦了。

餐前感恩词、《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国地理歌》《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四字歌》。童蒙孩子的品格是养出来的,是成人用自己的美好行为和情感滋养的结果。而国学经典中,强调做人的教育,蕴含着取之不尽的仁爱、孝道、礼仪等传统美德内容。“修炼国学童子功,成就孩子大人生”,是我们至高的追求。

国学经典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探讨;做好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才能为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实践提供支持;国学经典教育还涉及到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国民素质培养,是国家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国学经典是连接我们和历史传统之间的一座桥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已经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郭齐家先生指出,童蒙时期是一人非常关键的时期,童蒙时期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教育者应当正心育德,培养儿童纯正无邪的品质;儿童则需要多读古诗文,扎好中国根,学做现代人。刘立德总结说:“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既要避免妄自尊大,也要避免妄自菲薄,要吸收民族文化的营养,与时代精神结合,以及与外国优秀文化融合,这是国学教育获得生命力和生长点的要素,国学经典教育才能真正的开花结果。”

小学国学文化经典诵读研究 篇4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培养新世纪人才 在许多学者、专家对过去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教育的反思中发现,由于二十世纪以来几次大的动荡、浩劫,加上一些错误的文化决策,致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几乎到了完全断层、青黄不接的局面。延续中国文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中国入世、经济走向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对青少年实施入耳、入脑、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民族自豪感、责任感,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当代青少年的心灵,更是当务之急。

2、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时代发展的必然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是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陈至立同志也指出: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少年儿童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自国家的历史,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小扎下中华民族的根。

3、国学文化经典诵读是当今教育重要的补充古书,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它是最有价值的书,百读不厌的书。例如,《易经》、《老子》、《论语》等,更是一个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的特色,他们超越了时代的限制,直接指向宇宙、社会、人生,博大精深;许 多论点与内容,至今仍极富有活力,放射着夺目的思想光辉。

4、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十分重要。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铭贤《从”重文轻理”谈起》一文说,我国历来是”重理轻文”,”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西方,比如法国,出现理工科招生不足,人文社会科学生数量超过理工科学生的现象;美国、德国的文科学生增幅也较快。他指出中国现在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左脑教育,重抽象轻形象,重灌输轻创造,重科技轻人文。应该使科技与人文协调发展,相辅相成。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从娃娃做起。有资料表明:13 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期做诵读训练,可以使儿童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脑力得到舒解,加强记忆力,集中了注意力,平衡身心发展,提升自制力和自觉性,对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武,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观博览,深思精研,将古人的感受,比照当今的情境,印证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文学艺术境界,又可层楼更上。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工程先后开展,有地方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学”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文化体系,它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时至今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民族经所创造的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雨考验而依然生机勃发,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会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同时我们也应该都能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科学的态度来传承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让博大精深的“国学”所产生的文化张力永远能够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心灵!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了八十年代又有了“寻根”热,九十年代至今再次掀起“国学”热,可是对于什么是“国学”,近百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对“国学”的认识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也没有定论,既然没有确切的定义,那就意味着“国学”还没有具体的范围,还没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也就不可能有系统性,这就使得“国学”爱好者、“国学”研究者们大都只能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亦或是雾里看花,不知从何处着手。当然,我是不敢也不能给“国学”乱下定义的,不过我比较赞同季羡林先生所提出的那种应该包罗万象的“大国学”观点,季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中国所有的民族都有一份。中国文化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这五十六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我们现在的 “国学”研究还很粗糙,很多应该包括的内容还没有挖掘出来。”也可以像章太炎在《国学讲演录》中所提出的将“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等五部分,或是如梁启超先生所列出的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国学”最低限度书目,亦或是如钱穆先生在香港开设学术文化讲座时所指出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等七部“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等等,当然目前的“国学”似乎主要就是指我们五千。年来所传承下来的文史知识。“国学”,原本只是象牙塔中少数学者研究的纯学术,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曾经几盛几衰。近年来,学界与民间又都突然掀起了一股“国学热”。究其原由,虽有很多,而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各种媒体的大力宣传则是目前“国学热”高烧不退,热度不减的主要原因!从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内第一个国学院开始,目前国内已有很多高校纷纷成立了国学院、国学班,比如北京大学成立了国学研究院,武汉大学成立了国学班,再加上由《百家讲坛》所推出的诸如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说《论语》 等一系列雅俗共赏的“国学讲座”之后,一下子就重新唤起了社会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近年来,国学成为了中国老百姓共同关注的话题,形成了一波又一波“国学热”。不过,国学要“热”到国外去还是有难度的,虽说外国有汉学研究这门学问,其门槛却十分之高,研究者须通晓古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这令绝大多数普通外国人“知难而退”。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蒋效愚对新雅乐给出了很高的评价。由北京市文物局等单位主办的首届北京国子监孔庙国学文化节在北京的 8 月 7 日拉开了帷幕。倘若说上百位对国学怀有浓厚兴趣的中国人来参加此次开幕式不足为奇的话,一群外国嘉宾的到来就有些让人大跌眼镜了。这些外国面孔让人不禁想起 200 多年前,一位位被称为“外番入学者”的来自朝鲜、日本和俄罗斯的留学生正是在国子监修习起了中国文化。这场演出令到场嘉宾们对新雅乐有了初步印象,尤其是那些外国嘉宾,一个个赞不绝口,感叹“原来国学是可以听的”,这让他们“有了参加更多国学活动的信心”。—3—

(三)已查阅的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研究文献(直接按规范的文献格式列出,不少于20 篇)[1]李振村.《与经典同行—陈琴和她的经典诵读课》 ——《小学韵文教师》2007 年第3 期 [2] 钱梦龙.《民族的 科学的 现代的——评洪镇涛先生语文教学本体改革》 ——2001 年7 月26 日在全国语文教学本体改革第四届研讨会上的报告 [3] 王宁.《让国学经典教育进入中学课堂》 ——《人民教育》2007 年5 期 [4] 李振村.《让经典的诗文润泽学生的生命》——《小学语文教师》2005 年第 12 期 [5] 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儿童经典诵读教育手册》 [6] 金春峰.《国学现代化与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2007 年第7 期 [7] 胡适.1920 年开列的《中学国故丛书》目录 [8] 王泽生.学术论著:《国学创新宣言》[公开旧著,回应思潮] [9] 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 [10]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年8 月版。[11]李白坚.走向素质教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年版 [12] 鲁迅.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13] 袁行霈.《国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今 [14] 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编.《新国学》巴蜀书社 [15] 四川大学中文系《新国学》编辑委员会编.《新国学研究》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今 [16]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873-1929 著 北京 团结出版社 [17] 张平仁.提升小学教师国学素养的几点要求《继续教育研究》 2010 第 7 期 [18] 谢桃坊.为中国学术解放胡适开启国学研究的新方向。《天府新论》 2008 第6 期 [19] 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0] 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21] 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2] 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23] 陈海虹.为国学呐喊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国学的继承和弘扬 [24]《儿童国学经典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出版社出版 [25] 杨宏国.《梅中教育科研网》 语文教师应当研究点“国学” [26] 吴洋.《国学经典》 北京出版社 ISBN:7200053503 版次:2004 年 4 月第1 次 [27] 孔子 刘琦.《论语》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ISBN:7807020679 版次: 2004-07-01 [28] 陶月梅.《国学启蒙》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研究目标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系统实验研究,达到以下几项目标:

1、验证国学经典诵读的可行性;

2、验证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素质的相关性;

3、通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开设,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生动活泼、和谐健康地发展。

4、通过国学经典的开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学习的潜能;

5、通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开设,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内容设计 一基本条件研究

1、以课时调整为突破口,使国学经典诵读的设置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保证;

2、以立足现有教师培训,逐步解决师资问题;

3、合理调整教学经费使用的分配原则和争取科研开发费用相结合,解决实验经费。二运作过程研究 1、国学经典诵读的设置和内容对学生的适应性研究;

2、国学经典诵读的组织管理研究;

3、建立国学经典诵读质量评价与管理体系的研究。三发展方向研究 1、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个性的相关关系研究;

2、国学经典诵读与教师专业技能提高的相关关系研究。研究假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可以为学生的个性的健全和健康发展、特长的培养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预期在语文作业教学中实现以下几点突破:

(一)选择了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教材 汉语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因袭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汉语体系就相当成熟,读过诸子百家典籍的人,无不被那精辟冼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所震撼。可以说,汉语言的源头活力就在我们的经史子集中。而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母语素养就靠15 岁前的熏陶,以后想补就很难了。经典诵读是个慢活儿,无法一磋而就,因此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长久规划。基于这样的思考,课题组选择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教材.(二)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们每周开设一节国学经典诵读课。诵读课的设计做到两点: 一是接受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小学生却毫不费力。南怀谨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寓教于乐。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优化课堂教 学。

(三)实践了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日常教学的有机结合 国学经典诵读很重要,但不是孤独的,也不是唯一的。经典课堂处处在,贵在持久巧安排。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初步实践了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有机结合。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三维并举,内外结合。三维并举,即强调“诵读经典”不只在阅读中,不只在高年级,而是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的,低中高年级一脉相承。在识字中,积累成语;在阅读中,读古诗名著;在表达中,引用名句。内外结合,主要是指经典积累的不同路径,即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五)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成员的任务分解及落实思路 概念界定: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我们研究的主要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经典著作及名家论语。诵读:什么是诵读?诵读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在我国传统蒙学中,是先生教给蒙童的主要读书方法。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这首诗讲的其实就是诵读。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就好比品味甘美珍异的食物。这样读书,一遍可以胜过十遍,而且还不至于太劳累。研究成员任务: 课题研究小组组长: 全面主持课题的研究工作,负责课题会议组织与协调,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调控,总结各阶段研究成果,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及结题报告。课题研究副组长: 制定课题分阶段的实验计划及阶段实验的总结。协助组长课题实施的具体工作。课题组成员: :组织各年级学生的诵读,协助白岩老师组织有关活动。组织学校文化节、艺术节,进行实验研究成果展评。定期对各实验班级的诵读情况进行评价。组织各年级学生的诵读,协助 老师组织有关活动。落实思路: 进行课题申报。确立实验目标,制定具体计划。第一阶段:实施阶段。诵读:晨会半小时进行集中学习,课前三分钟进行巩固学习,课后自由学习时间。背诵:每月一次背诵比赛。背诵考级:每学期举行一次背诵考级。1—6 年级分别设定相应考级内容,专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严格把关,对达到要求者发放等级证书。在学校设立”记忆能手”奖,引导、鼓励学生诵读、背诵的积极性。《国学》内容设置:

一、二年级进行《增广贤文》诵读,三--六年级进行《大学》、《论语》、《老子》、《中庸》、《庄子》诵读。第二阶段:成果展示阶段。利用学校”文化节”、”艺术节”等对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进行展示。

三、课题开题情况 课题开题的程序及参与的领导及专家 课题开题程序(由课题管理部门主持:上级主持)1.介绍双方参加开题仪式的领导、专家(专家组由主持人介绍,学校领导、课题组成员由校长介绍)2.学校领导致欢迎辞 3.课题管理部门宣读《课题立项通知》 4.课题主持人汇报《课题开题报告》 5.专家向课题组成员提问 6.专家分别陈述自己对课题的意见和建议 7.学校领导、课题主持人表 校长阐述了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指出课题研究以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研究和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并努力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它主要是教师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惑进行的反思性的实践研究,是行为研究,它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它不排除使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但重要的是学习、讨论、总结,实践成果也应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并能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我们课题组组长论述了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我们研究内容、目标,研究预期成果和具体的分工以及课题实施步骤。针对我们的开题报告,肯定课题研究的价值,和研究方案,提出整改建议。指出我们的课题研究步骤需写得详实有序,具体操作需要做更周密的计划。对我们课题研究原则、预期成果提出修改建议。校长向我们介绍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校长就如何开展课题研究为我们指点迷津,提出要认真有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结合教学实践,随时总结教学中的 问题,定期举行课题组会议,汇报研究结果,将研究有效扎实地开展下去。

四、课题开题参与专家的评审意见 参与评审的专家不得少于两人,必须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市以上课题并结题。主要从开题报告的论证情况、方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修改建议三个方面签署意见。专家姓名 承担课题 立项编号 评审意见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能够用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主持和指导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对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积极作用,能为教育行政部门的重大教育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论证。课题论证充分,目的明确,研究计划切实可行。缺点是:

1、研究过程不够详实。

2、研究成果如何达成,需进一步探究。建议:

1、课题研究要重视研究过层的扎实推进,提高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和信度。

2、要注意研究成果如何达成和呈现,希望能进一步做到方法、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统一。

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诵读;国学经典

小学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均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更有助于学生各种观念的养成,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同时提高学生的国学文化素养,对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本文就以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原则为基本出发点,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进行探讨和浅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原则

1.以积极鼓励为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应该以积极鼓励为原则。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国学经典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对学生的批评,学生可能不能很快地对国学经典进行流畅的诵读,教师在这时候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让学生对国学诵读充满信心和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达到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

2.以精读精讲为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应该以精读精讲为原则。国学经典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结晶和精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学生在对国学经典进行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精读和精讲,让学生对国学经典中的道理或理念均有一个较好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目的。

3.以尊重差异为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应该以尊重差异为原则。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其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均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要尊重这样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

1.通过范读引领加深学生诵读节奏的掌握

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范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因为国学经典属于文言文,其与现代文的诵读存在一定的不同。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起到一个范读引领的作用,那么学生是不能正确掌握诵读节奏的。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应该通过范读引领加深学生诵读节奏的掌握。

例如,教师在对选自国学经典《孟子·告子上》中《舍生取义》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诵读时,应该通过范读引领加深学生诵读节奏的掌握,虽然文章中有标点符号,但是单单仅依靠标点,学生并不能正确掌握这一文章的诵读节奏,因此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范读引领,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中的重读字和阅读间隔均进行充分体现,让学生将有意思的节奏掌握变成顺其自然的节奏运用,进而让学生更好地对诵读的节奏进行控制,提高其国学经典诵读的质量。

2.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诵读为学习国学经典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在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反复进行诵读,对文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对国学经典的内容和大体意思有一个掌握,通过有节奏的反复诵读实现对国学经典内容的更好掌握和了解。

例如,教师在对《三字经(节选)》这一国学经典节选内容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就应该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内容。《三字经》相对于其他国学经典来讲,较为通俗和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其中有很多内容在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依然是较为困难的。教师在讲解《三字经(节选)》的过程中应该带领学生进行反复的诵读,让学生对其韵律和内容均有一个较好的理解和掌握,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保证每一个学生均可以对教学中的国学经典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通过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其自身较为独特的特点,其形象思维占据着一定的优势,而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学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并不能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就应该通过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让小学生感觉到国学经典诵读的轻松和愉快,同时消除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排斥感和枯燥感。

例如,教师在对《论语》四则这一国学经典内容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中的“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进行小故事的编排,通过一个个故事的讲解让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进行掌握,之后再带领学生进行诵读,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小故事中体会到真正的道理。由此可见,通过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有效实践方法之一。

总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与中国文化以及国学经典均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在实施这一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掌握诵读国学经典的原则,并掌握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重点,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国学经典的诵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以及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董玲萍.诵国学经典 品百味人生:探究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5(30):448-449.

国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诵读;国学经典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184-01

国学经典是我国历代圣贤智慧的结晶,蕴藏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但是在信息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发展也传承国学经典成为了国家文化事业以及教育事业的重点工作内容。小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让孩子了解国学经典,熟知国学经典”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学校、家长以及教师应该团结一致,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多鼓励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诵读活动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以此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筛选高质量经典文化名著

1、大纲教材为主

教师应该从小学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出发,以教学大纲为主,充分挖掘课本中的素材,由浅入深的帮助学生理解国学经典,诵读国学经典。在小学课本中有很多古代诗词以及古代文学经典,这些材料非常适合小学生诵读。比如一年级的古诗《锄禾》,这是一首赞美劳动人民精神的古诗,学生通过分析古诗,反复诵读,能够深深感受到农民伯伯的辛苦,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能浪费粮食,这就是国学经典带给学生的启迪,以及教育的意义。

2、课外参考教材为辅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减轻学生负担,强化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小学课本中的国学经典毕竟有限,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以后,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课外教材,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教学,丰富学生的阅读类型。在选择课外国学经典的时候,教师要从学生现阶段的阅读能力,学习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综合考量,必须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

简明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顺利展开国学经典教学的保证。

1、范读引领

在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示范引领。教师必须要将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够收到成效,否则,诵读教学的效果不会很明显。比如:在阅读《老子》第一句的时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虽然句子本身有标点符号,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起来仍然会比较拗口,有些难度。通过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会三个字一个停顿,就想三字经一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实际上这样的读法是不对的,这里的“非常”与平时我们经常说的“非常”并不完全一致,它的正确读法应该是“道一可道/,非—常道/;名一可名/,非一常名/。”这里“—”的符号,表示声音的延长,同时语气加重,像这样的句子,教师必须要示范领读,否则学生很难掌握到正确的阅读方法。在教师引导和规范下,学生的诵读技巧会越来越好,语感、语境都会更好,对于经典内容的理解也会越来越容易。

2、诵读积累

学习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中,当然国学经典诵读也是如此。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诵读,诵读能够帮助学生逐渐领悟文章内涵,掌握预感、语境,久而久之,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都会得到提高。所以教师必须要重视诵读的积累,合理安排诵读时间,每周可以安排一节课专门进行经典诵读练习,每天上课之前,安排“10分钟的早读”环节,选择一名诵读能力优秀的学生作为领读,全体学生一同诵读,即回顾了中国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读声朗朗,也提升了学生的文学修养,阅读能力。当然,教师还可以结合各种游戏,音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可以接龙读,配阅读,还可以一边打拍子,一边读,这些丰富的诵读形式,都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诵读欲望,帮助他们更好的诵读,积累更多的经验。

3、故事激趣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国学经典的内容,解释其中的含义,学生听得愉快学得轻松,同时消除了反复诵读所产生的枯燥感。如学习《诗经·兔置》,教师可以先把内容编成“武夫与公侯”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马上对《兔置》产生了兴趣,然后在正确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武夫、公侯这两个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故事变得更加生动。短短二十分钟时间,学生就诵读理解了《兔置》。故事激趣促进了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悟,形成了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的动态过程。

4、摘录运用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国学经典中有许多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如《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学到这样的句子,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把有关内容摘录在笔记本上,不仅要诵读积累,还要求在平时写作或与人交往的时候适当运用,促进经典名句从“古人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本文从两大方面对小学生国学经典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帮助相关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希望当代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自身的教育责任,积极承担起发扬国学文化的重担,将中华民族洋洋文化更好、更加辉煌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李 玲.谈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11)

上一篇:向国旗下敬礼下一篇:2024年市二幼绿化美化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