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学经典课程心得

2024-11-05

大学国学经典课程心得(共8篇)

大学国学经典课程心得 篇1

暑假得此机会赴北京学习国学经典,感受到了国学经典的魅力。不得不承认,诵读国学经典的确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熏陶,对小学生而言亦是如此。这种国学经典的浸染,看起来是个大工程,突破起来也是个难点,但这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文学视野的拓展,个人素质的提高却有着重要的意义。两天的课程培训下来,杭州的拱宸桥小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拱宸桥小学在国学经典教学方面走得非常扎实,让我觉得耳目一新的是入学礼。开学初的入学礼仪(正衣襟、拜孔子、观国学馆等等)让孩子从思想上重视国学、礼仪、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王崧舟校长所打造的“乐学模式”也是让我感受很深:始于“悦读”,基于“熟读”,贵在“悟读”,成在“化读”。在国学课堂中重视学生的体验,提倡“儿童视角”,非常在意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另外,王校长还呈现了“文化种子”的习得。以每天三诵、每课一练、每周一课、每月一查、学期一赛、学年一年来作为主要途径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拱宸桥小学王校长的“以教立心,以文化成”理念,把国学经典教育做得的确是有声有色。感受了拱宸桥小学的国学教育特色以及其他几位专家灼见之后,我也有了很多思考,现就几点来说明:

一、国学经典教育要有重视氛围的营造。

几位专家都讲到了,陶冶熏陶在国学经典教学中很重要。国学经典教育的实现并不只是通过那一周一节校本课,更不止于课堂上的教与学,还应该有一种环境、氛围的熏陶,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习得或强化。如果只把国学教育的压力放在三四十分钟的课堂上,那这节课跟普通的文学课并没有太多差别,反而会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应该打造国学经典学习的文化氛围。比如关于国学经典读书活动的开展、绘画活动的开展,文化墙的更新、班级读书角或者黑板报等栏目的.更新。在楼梯处或走廊也可以有一些国学经典里面的诗文、或者宣传国学经典教学的标语等等。再另外,也可以通过“升旗仪式”“大队活动”来辅助宣传,多加熏陶。再有像参观国学馆等实践活动,也可以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国学经典”的学习很重要。

二、国学经典教育要有策略的提高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是要求课堂上的学习兴趣,而且要注意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也不忽视国学经典。课堂上的兴趣提高,离不开教师的课堂设计,多样化的诵读,趣味游戏、动画辅助教学、小诵读竞赛等等可以做些尝试。课余生活中对国学经典诵读的兴趣要依赖于学校活动的侧重。学校可以每月、每学期根据情况来计划关于国学经典的诵读比赛、演讲比赛、节目展演等等,或者配合读书活动、书画活动来开展。

另外,这也对老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身来讲的确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

大学国学经典课程心得 篇2

一、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开展的现状

(一) 学生对于经典诵读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区分比较含混

三所小学课堂教学的情况表明, 有两所学校在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教学的区分度上不明显。在课堂教学上, 教师对于二者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上基本相似, 学生很多时候感觉上国学课与上语文课区别不大, 甚至把国学经典诵读课当成是语文的附属课。同时, 国学经典的主要呈现方式是古诗文, 背诵古诗文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久而久之, 这容易让学生对经典诵读形成不正确的认识态度, 从而难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

(二) 教材缺乏, 学生的经典读物来源比较单一, 数量较少

表1是根据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经典诵读读物来源的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的学生所背诵的经典诗文主要来自课本, 只有24%来源于课外读物和其他渠道。据了解, 三所学校为学生订购的经典诵读教材都只有一本。以上表明学校或者家庭提供的经典读物数量较少, 学生所接触到的国学经典读物有限, 学校在教材采用的多样性和对学生知识领域拓宽等方面做的探讨不够, 对经典诵读的认识程度还不够高[1]。

(三) 经典诵读活动形式较单一, 课堂缺乏活力

结合表2、表3的调查数据来看, 课堂是学生经典诵读开展的最主要平台, 但活动形式以学生朗诵及教师讲解为主, 形式单一, 课堂枯燥, 缺乏活力。学生在课外进行经典诵读的主要场所为家庭, 反映出大部分家长注重家庭的人文熏陶, 支持经典诵读的开展。而学生课后进行经典诵读的时间仅有23.84%, 说明学校极少在课外安排经典诵读活动, 但开展课外活动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认可[2]。例如, 课题组通过参与赣州市滨江第二小学组织的校园经典诵读活动, 明显感觉到, 活动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们通过朗诵、舞蹈、歌唱等方式, 展现出对经典诵读极大的热情。

(四) 学生个人对于国学经典诵读的态度

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 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本身是感兴趣、不抗拒的, 学生喜欢国学经典, 而且能正确认识到国学经典将会给他们带来正面的影响。表5中学生认为国学经典教学能提高应试能力的比率并不高 (12.16%) , 可见学校对经典诵读的态度是宽容的, 没有往应试教育方面进行“助推”。但是我们从表6学生对背诵国学经典的态度数据来看, 喜欢背诵的学生只占一半。在排除掉一些可能由于其他科目带来的背诵困扰和负面迁移的影响后[3], 我们认为, 单一的背诵形式, 可能使学生由喜欢国学到谈“背”色变。

二、改进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的几点建议

(一) 既要注重与语文教学的紧密结合又要注意区别对待

国学经典教学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 语文教学为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又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国学的知识点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既能加深学生对国学知识的记忆, 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思维能力以及文化修养, 从而保持对经典诵读的兴趣与热情[4]。与此同时, 在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的编排与选择上, 还需考虑其与现行语文课本间的相似性与区别性。

基于上文提到的含混的现状, 需要学校和教师在经典教学与语文教学之间保持一个平衡点, 在有效结合二者的前提下突出国学经典诵读的特色, 避免给学生造成其教学与学习性质相类似的错觉。因此, 需要加强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对经典诵读的正确认识, 最好配备专门的国学教师, 形成一套与语文教学既有交叉又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策略。

(二) 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定向性与立体性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 是承载学生所学知识的载体, 教材的质量对经典诵读的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其内容的选取无疑是一份巨大的工作,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中华经典作品中选取出适合中、小学生诵读并与其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材料, 是一项值得探讨的工作[5]。国学经典诵读小组根据几所学校的现状及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知识, 认为教材的编排选取应该更突出科学性、定向性与立体性的特点。为此, 本课题组围绕上述特点进行了大胆尝试, 编写了一本《国学经典诵读》试用教材, 目前正在相关学校进行实践试验。

科学性, 是指内容的正确性和正面性、各单元的层次性与衔接上的递进性以及整体的系统性。对于刚接触国学经典作品的学生来说, 其教材的内容应该是极具经典与代表性的, 并且内容朗朗上口, 易于背诵;文章的篇幅不应过长, 以精简凝练为主;教材的版式设计应该活泼, 色彩多以鲜艳为主, 科学的教材应该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6]。

定向性, 就是要确定所编教材的基本走向, 即针对何种教学类型、规定教材所编的容量、为怎样的教学对象而编写、需要多少学时学完等一系列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立体性, 即要求教材编写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教材设计和编写不应仅限于一两本教科书, 而应同时考虑配套的教学用具和用书, 尤其是考虑声像文本的制作与现代教育手段的利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我们在教材编写的过程当中, 增设了著名诗词曲目的推荐学习网站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歌曲作品, 希望从视、听结合的角度让学生有更为深刻的记忆[7]。

(三) 注重输入形式的多样性与输出的有效性的统一

输入是指将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在经典诵读形式方面, 应该结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开展丰富、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来增加他们的兴趣, 加强学生对注意力的保持。

虽然经典诵读的主要内容是以古诗文的形式呈现的, 但是学校和教师在对于如何给学生教授知识的形式上应该是要多样性的。例如,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 将古诗文配以古今中外名曲, 以视频、音频、动画的形式呈现;将文章编成各种有趣的节目, 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进行吟诵、接龙、讲故事、游戏, 激发学生的兴趣;早上、中午、放学时分的吟诵, 以及结合室内与室外的场所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玩中学, 寓教于乐。

输出是学生对所习得的经典诵读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是对学生知识的吸收与习得的一个检测。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对于学习到的新知识如果不及时进行复习很快就会忘记[8],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一定内容的输入之后, 要求他们进行复习、巩固, 而小学生的自控力往往是不高的, 因此这一环节可以由学校或者课堂教师进行指导, 此阶段多是学生进行各种比赛、讲故事、表演, 并评选出“先进学生”“诵读之星”“最佳进步奖”“故事大王”等来鼓励学生。

我们认为只有将教师对学生所进行的知识输入与学生的自觉输出相结合, 不断地进行交互强化, 才能取得学生对经典诵读知识内化的效果。

(四) 根据内容的有效吸收与否, 分阶段开展国学经典教学

各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主张形成阶段性教学模式与策略。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 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可以主要通过反复背诵国学经典, 只注重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9]。对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 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来激发与保持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 在学生的智力水平已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下, 主张在教学中加入学生的认知意识。例如对高年级阶段的学生, 可以通过讲解相关的背景知识、细化知识的讲解,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经典作品的阅读能力, 指导他们深入理解与领会国学经典作品的内涵。

(五) 形成校园、班级、家庭三位一体的格局

环境对小学生性格的塑造有极大的影响, 尤其是课堂、校园与家庭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对学生的品行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习与习得在教学中是两个很重要的概念, 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中通过教师的指导, 有系统、有组织、有意识地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 目前学生所学的大部分经典诵读的知识都是以这样的形式获得的;而习得是指在自然环境下的无意识学习, 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 不仅需要课堂的有序输入, 同样也需要整个大环境下学校和家庭的无意识输入, 让学生“沉浸”在经典诵读的环境中[10]。改善小学生诵读经典的现状, 不能依赖于他们的自觉性, 而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处处见得到、时时摸得着的人文环境, 以此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并理解经典。

此外, 应获得学生家长对经典诵读活动的大力支持, 激发他们本身对经典诵读的学习兴趣, 让广大的学生家长也融入到经典诵读的浪潮中来, 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学生经典诵读氛围的熏陶。

三、结语

水滴石穿贵在坚持。全面推进经典诵读、发挥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任重而道远, 这与社会、学校以及家长的通力合作分不开。在进行经典诵读教育教学时, 应该考虑到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因材施教。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经典诵读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否是经由学生检测的, 应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构建和谐而充满诗性的经典诵读课堂, 从而为学生创设浓郁的书香氛围, 架设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让中华文明与华夏优良传统在中华儿女的身上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王路江, 马俊杰, 王志诚, 等.测量愿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虎平.大众文化语境下小学生经典阅读策略探微[J].语文建设期刊, 2016 (14) :7-8

[3]温小军.对实现经典诵读有效性的必要追问[J].语文建设, 2012 (9) :73-75

[4]程红霞.让经典伴随孩子成长[J].华夏教师期刊, 2015 (s2) :81

[5]刘旭相, 孔涛.传承国学经典助推素质教育[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 2012 (4) :46-49

[6]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7]张晓军.浅谈信息技术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 2016 (1) :147

[8]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9]邱美容.浅谈经典诵读语文校本课程的研究[J].新课程 (中学) , 2015 (10) :56-57

大学国学经典课程心得 篇3

背景分析 一是政策背景。“校本课程”是北京市延庆县八达岭中学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可以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形成学校的文化教育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二是学生状况。本校地处八达岭旅游特区,大多数孩子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家长忙于赚钱疏于对孩子的引导,致使一些学生心灵脆弱、自私偏狭、不懂关爱,存在许多坏习惯。而国学教育的潜移默化,会浸润学生心灵,为克服种种弊端起到很好的作用。三是学校实际:学校地处八达岭,长城正是古老中国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稍加引导,就会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加深国学教育效果。

目标确立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确立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以及针对学生的课程目标。既要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也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校依此,做了些工作。

一是建设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理性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特点是“文以载道”,其文化精髓蕴含 “文雅、优雅、儒雅、典雅”等人文素养,即通过对古典诗文的学习、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陶冶心灵。国学教育的精髓符合本校的地域文化底蕴,对学校文化的积淀和育人的目标都有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将国学经典诵读这一形式加以丰富,让学生在接触国学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接触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丰富国学教育的内容;同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注重挖掘深层含义,倡导品味、赏析,最终实现了由感官到精神的内化。为了使国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做得更富有实效性,学校深抓两个切入点:第一,分析国学教育内涵,找准课程建设的切入点。国学文化包罗万象,内涵丰富,教师不仅要从诵读上下功夫,还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思想、艺术修养,磨炼其意志品质,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分析国学教育与学校工作的关系,找准结合点。国学教育与学校的整体工作是分不开的,应该蕴含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加以推行。学校把国学教育的点放在学校工作的面上,结合教学、德育工作推行,保证了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广泛性、活动的实效性,也减轻了师生的工作、学习的负担。

二是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本校的校本课程目标是“品读——感悟文化经典;实践——内化高尚人格”。即通过国学篇目诵读、名著学习、艺术节的开展,提升师生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培养目标。通过国学教育的熏陶,应带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从三个层面定位:一是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二是经典文化知识的传播;三是各种能力的培养。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古典精粹的学习,让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为人、处事的道理,正确处理好纪律与自由、集体与个体、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理解自己对于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经典文化知识的传播——通过涉猎古典名著和现代各种文学形式,理解文学思想内涵,为适应语文能力测试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提高语文基础素养;通过改写,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在硬笔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各种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书法、绘画吟诵等艺术修养;提升学生对传统工艺的欣赏能力,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传承文明,细化国学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在国学教育的知识体系的建设和开发上,学校采取了“分步走,同参与”的方法,师生协作,实现了“诵读→感悟→实践→拓展”的知识体系的立体开发构建。

诵读篇 依托语文组,给《三字经》《弟子规》标注拼音、重点释义,形成本校的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诵读读本;同时挖掘文学名著中重点的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这本教材适合初一年级使用。

感悟篇 随着学生升入初二年级,学校重新编定了校本教材,新教材体现四大特点:一是类别清楚。细化了诵读篇目的分类,将主要篇目《论语》分为立身之则、仁孝之道、守礼之教、学习之方,学起来系统性强。二是内容丰富。在语文组教师参与的基础上,让音乐、美术教师参与教学,教材内容除加入了涉及四书五经、经史子集等国学的基本常识以外,还加入了古典音乐、书法篆刻等相关内容。三是联系实际。每个单元后面,都有结合实际的思考讨论实践题,便于学生内化知识。四是尊重个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对国学的学习需求,加入了自学电视节目、书目、网站的推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实践篇 结合经典文学的学习,将实践落实到“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点上,编写了国学特色校本教材的实践手册。在手册中,学生结合八达岭地区的文化旅游特色,对每一个名胜古迹、旅游景点进行了详细地介绍;依据八达岭镇“一村一品”的规划,介绍了每一个行政村的文化、经济发展特色;最后由教师配以图片说明,加以点评。在实践手册的整个编写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通过介绍家乡、介绍自己的村落,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强化了爱国之情。

拓展篇 爱家乡就要建设家乡。学校结合学生的实践手册,将所有的教师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中,力求在拓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建设家乡的需要。结合几个自然村的果树种植特色,生物教师引入了植物栽培的知识;结合大棚种植,物理、化学教师引入了科技兴农的知识;结合民俗旅游,音乐美术教师引入了文明礼仪、装饰美化的知识;特别是语文组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我是小导游”导游词撰写、演讲比赛,将八达岭地区的景区介绍给游客。这些知识的拓展,都为学生将来的更好发展奠定了知识、能力、眼界等各方面的基础。

实践力行,德育与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相结合

nlc202309030629

任何教育都要体现其教育意义,即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高尚情操。学校结合“德育生活化”活动,将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实施定位为“生活化”,即把四类教材和实践手册的学习和落实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做到了四个结合。

一是常规教育与典型教育相结合。在传统美德教育中始终坚持以点带面。一方面,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常规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年级、班级的常规管理当中。另一方面,坚持用典型事迹的鼓动性、榜样性教育学生、激励学生,感化学生。

二是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坚持集体教育的正面导向性,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功能,注重启发、激励、引导,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养成优良的美德习惯,如开展争创文明学校、文明班级的活动,开展文明标兵的评比、举办礼仪知识讲座等集体活动,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美德意识;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班级日志等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和正确的舆论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三是知识教育与环境熏陶相结合。学校在环境建设上体现了“主题明确、底蕴深厚、动静相宜、共同参与”的特点,充分挖掘环境的育人功能,构筑良好的外在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确立了环境建设的主题——和谐、向上。

四是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学校依据地区教育资源丰富的条件,与长城博物馆、詹天佑纪念馆、全周影院、马文化博物馆、烈士陵园管理处、敬老院以及里炮民俗旅游户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活动。同时又将学校进行的环保教育、礼仪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由学校辐射到社区,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五是学校教育与家庭生活相结合。本校提倡国学教育进家庭,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强化所学的知识。在学校工作开放日,教师给家长上了一节国学特色校本教育课,提出了配合学校教育工作的家教任务,让家长明确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家庭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的关系,明确了“爱父母”与“爱祖国”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得以内化。

道德内化,实现国学特色校本课程的评价

既然是课程,就要有评价体系。学校努力探索,建立了多主体、动态的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一是全面的多主体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相结合,让每个评价主体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动态的发展评价。在校园橱窗内明确提出学校的评价标准——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最大的成功。然后引导教师、学生养成“一日三省吾身”的好习惯,形成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三是立体的多元评价。在这门课程的评价中,既要评价学生经典文化的记忆、诵读效果,又要评价对知识的拓展能力的养成效果,最重要的是评价从学生举手投足、为人处事反映出的精神内化效果,从而真正做到教育生活化。

只要是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的工作,只要是能为学生发展奠基的工作,学校教师就会信心百倍地去努力做好,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使用,让传统美德的光芒在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照亮方向,绽放光芒!

(作者单位: 北京市延庆县八达岭中学)

国学经典培训心得 篇4

谈修身养性

“学无止境”,对于从前的我来说,只把它当作一句警句来勉励自己。如今,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才深切地领悟它的广博内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有专业知识,管理理论及能力,还应当多探讨人生的哲学,修身养性,明确幸福的真谛,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它提倡注意个人修养,推崇“修身齐家天下平。“我们今天所说的”“闲时莫论人非,静时反思己过”,“独处静思”,都说明了一个人只有在独处中,在反思中,才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看清自己个性中的弱点,在反思中逐渐走向个性的完善。于是,尊重、赏识、宽容、谦逊,成为自己人格修养中的亮点,坚持不轻言放弃,成为自己事业的信念。“品格铸造人生,性格决定命运。”成为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信条。而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认真、踏实、敢干、创新的做事风格,宽厚谦让的品格,将是我们的育人目标。

至于养生之道,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这样论说:养生的旨在于清静无为,与世无争,要善于钻空子,就象庖丁解牛一样,集中精神,依乎天理,游刃于空隙,不碰硬骨头。这样就能象护刃一样,使自己不受伤害。这是一种“养性金身”圆滑处世哲学。不过,它仍然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世界一切事物都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只要通过长期的反复实践,就能认识和运用它,再加上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就可以把事情做好。我不欣赏这种“养性全身”的圆滑处世哲学,但我还是喜欢它给人的深刻启迪。不过说到处世哲学,我还是喜欢《方和圆》中的“铜钱人生”,外圆内方,既保持做人的正值善良的根本,又不乏圆滑,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我想,在今天我们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人际关系融洽、和谐,家庭了。可见,能认识和运用事物的内在规律,掌握“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我们的人生会少走很多弯路。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 篇5

古今中外诚信使人们走向文明。季布大家一定都熟悉,他只要答应别人的事无论多困难他都想办法办到。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大将,曾几次打败汉军。刘邦当皇帝后下令通缉季布,季布只好化装到山东一朱姓家当佣人,朱家知道他是季布后收留了他,而且帮他向刘邦说情。刘邦后来封季布为中朗。季布有个朋友叫曹丘生,专爱拍马屁,听说季布当了官便来巴结。季布见曹丘生来就虎起了脸,骂了他几句。谁知无论季布态度多严厉,曹丘生照旧陪着笑还说:“我听说楚地有‘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听后很高兴就待他为上宾,曹丘生走后到处宣扬,季布的名生就越来越大。这就是一诺千金。

诚信是不分国界的, 在美国一个庄园主的家里有一把新斧子,庄园主的儿子看见了十分喜爱,他想试试斧子快不快,就对准一棵樱桃树砍去,只听“咔嚓”一下树被砍断了。男孩一看不好,就把斧子放在原位躲进了小屋,但后来因为‘诚信’还是承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 。这就是美国总统华盛顿小时候的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

不管是季布还是华盛顿,在他们身上都有个共同点“信”,我们必须要以诚待人,正如李嘉诚的所说“我们要以诚代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

国学,是你使我的知识一天天充实,是你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要大声对你说:“谢谢你”!

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诫我:“不能骄傲哟!”我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

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我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写的好吗?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这几天,徐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国学经典》这一本书,并且还给我们打印了这本书里比较好的名言,让我们多背,让这些名言永远做我们的生活导航。我们通过多读、多背,渐渐的了解了这些名言的意思。

就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吧,我们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这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诚丹心,照汗青就是要为光照史册留下最精彩的一页。连起来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要为光照史册留下一片赤诚丹心。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没有一个能长命百岁长生不老,所以活着要做一个能牺牲,有意气的人。我们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样的爱国。

还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张百岁”、“志小则易足,易则无由进”……一些能启迪人心灵的谚语、名言都能让人滥记于心。这才是读诗、读词的最高境界—读名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篇6

亳州市十六中 张松梅

中国只所以能永远屹立世界的东方,就是有一脉相承的文化,特别是经典国学更是魅力无穷,学习后一定是受益终生。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三、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

我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很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大学国学经典课程心得 篇7

【关键词】国学素养 广西高校 大学语文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012-03

目前,许多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淡化了国学教育,使大学语文的国学教育意义不断弱化。部分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变成了单纯的文学课或者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写作课,甚至有的学校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没有明显的作用,因而不再开设该课程。面向非中文系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学科危机,这不得不促使人们认真审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现状。为此,对广西高校大学语文现状进行调查,深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这是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的。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为主,访谈为辅。本次问卷调查在题型上以选择题为主,兼具问答题。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科地位、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师资队伍等方面。调查范围选取南宁、桂林、柳州、百色等市7所高校,共发放700份问卷,回收681份,有效问卷668份,问卷回收率97.29%。有效回收率98.09%。调查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如表1所示。

二、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目前,随着新一轮国学的复兴,对高校人才培养中文化素养的培育提出了新要求。以培养大学生母语表达能力和文学阅读、鉴赏、理解、体验能力为目的的大学语文,顺应时代的需求,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学语文学科地位不高

通过本次调查,广西高校大学语文在高校学科中地位明显偏低。调查数据显示,大学语文与专业课以及大学英语的重视程度相比,所占比例如表2所示。

由表2所知,目前在广西高校大学生心目中,专业课与大学英语受重视程度明显高于大学语文,所占比例高达70.1%和17.5%。究其原因,一是大学语文既没有英语考级的社会认可度的刺激,也没有专业课的权威性与实用性的护航;二是就业单位对个人母语能力不做明确要求,这也致使大学生不愿意去学他们认为对就业没有帮助的大学语文课程。因此,大学语文课程不仅仅要强化学科原有的现实性意义,明确大学语文在提高汉语水平、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个人素养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还要加强学科实用性,使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开设大学语文的作用与意义。

(二)大学语文教材满意度不高

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众多,教材内容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调查显示,学生对目前所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的满意度如表3所示。而对教材不满意,经调查主要因素有:厚古薄今,以古代文学为主。由于大部分学生古文水平有限,教材收录的文章普遍存在枯燥难懂的情况,如表4所示。

目前,国家对大学语文教材没有统一规定,虽然教材版本很多,但特色不突出。调查显示,广西高校大学生对大学语文教材不满意程度高达65.12%,满意只占34.88%。教材内容设置上存在不合理,古代文学所占比例高达89.52%。另据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古文基础普遍水平不高,所选文章理解难度大,文章篇幅长,内容枯燥。学生对教材不满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在教材选择上,高校应顾及学生需求,选择令学生满意的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

(三)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单一

新世纪的课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广西高校大学语文课虽然也采取多媒体教学,但依旧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对大学语文传统教学方法态度如表5所示。

据表5可知,在开展问卷调查的高校中,对广西高校大学语文现行的教学方法,有高达89.07%的学生提出目前的教学方法需要改革创新。这不仅反映了目前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不被学生认可,也折射出大学语文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过时,需要变革。因此,广西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应从传统单一模式走向创新多变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扭转教学效果不佳的局面。

(四)大学语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广西高校大学语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情况如表6所示。

据表6可知,广西高校大学语文老师专职老师少于兼职老师,专职所占比例46.7%,兼职则高达53.3%,明显兼职老师所占比例比较高。高学历教师占35.9%,低学历64.1%,可见,高学历教师远低于低学历老师。任课教师整体人数偏少,职称和学历低的年轻教师居多。年轻教师相对而言,教学经验存在不足之处,文化素养和课堂表现力要经过长期磨练,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由以上调查分析可知,在国学热的契机下,大学语文在一定程度上应由知识灌输到注重素养的培育,但实际教学中依旧存在以上问题。这就需要各高校基于国学素养培育,对大学语文教学进一步加强重视,改革创新,为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提供一个平台。这不仅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利于通过大学语文这一教学载体,发挥大学语文国学素养培育功能。

三、国学素养培育视野下广西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随着新一轮的国学热,高校对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以国学热为契机,加强国学教育不失为一种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历史机遇。因此,要解决国学素养培育下的广西高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

(一)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明确学科定位

近年来,大学语文处于日益被边缘化的地位,甚至有些高校出现削减大学语文原本不多的课时的情况,这门课落到可有可无的冷门科目的尴尬局面。在学生心中,大学语文甚至没有大学英语重要,认为大学英语起码对四、六级有帮助,而学习大学语文没有什么用处,显然在高校中已形成了一种不好的风气。因此,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已然变得紧迫,一是需要高校引起重视,认清大学语文课程在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完善大学生人格方面,扮演着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取代的角色。高校领导重视,这门课自然可以纳入正常轨道,课时也有了保障。二是在商品化浪潮下,学生变得重功利轻人文,须正确引导,加强对大学语文重要性的宣传,引起学生对它的重视,提升大学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另外,在加强对大学语文重视的同时还要寻求学科的合适定位。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培育学生人文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自上而下都需要清晰认识到大学语文的功用,保证大学语文教育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强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突出学科实用性

关于大学语文教材的调查显示,古代文学内容高达89.52%的比例,这些作品是否经过精心挑选,能否担当国学精品称号,对人文素养培育是否起作用,在选编大学语文教材的时候,都需要考虑到这些基本因素。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缺国学精品,内容杂而不成体系,古文篇幅长而难度大,学生厌学情绪高。这些都影响了学科发挥教人育人的作用。因此,加强教材的改革创新,使教材在以传统古典文学作品为主的基础上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有实用性的内容。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经典,涵盖了文史哲,也不乏法律、经济甚至科学创新的内容:一可以针对性的,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有关教学对象专业知识的选文,提升大学语文课程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二是在当前教材传统文化篇章数量并不少,但依旧需要进行革新,使其国学意味更加浓厚,不仅是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更主要是要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影响新一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才是教学目的的真正出发点。

(三)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多样化

新世纪的课堂需要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经调查,89.07%的学生强烈要求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可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刻不容缓。随着科学技术成果进校园,多媒体运用已经变得司空见惯,但利用程度有限,很大程度只是把课本的内容搬到多媒体课件上,并没有实质的改变,教学效果不佳。因此,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学生好奇心,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变得尤为重要。首先,应适当采用朗诵比赛、演讲、辩论等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切身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与精神,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大学语文的学科魅力。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图文并茂,声情并序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大学语文所承载的内容,通过视觉、听觉等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当前,广西高校大学语文师资力量薄弱,职称学历低的占绝大多数。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离不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为了保证大学语文课程人文性能够得以实现,(下转第34页)(上接第13页)亟须培养一支具备人文素养、博学多才的高水平的大学语文教师骨干队伍。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国学素养,建构自己的国学知识体系。其次,高校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引导具备深厚文史哲知识的教师加入大学语文教学行列,提高大学语文教师整体素质。再者,高校可以经常组织大学语文教师参加国学培训课程,实现教师的自我提升。最后,还可以举办大学语文课讲课比赛,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取长补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总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是让大学语文摆脱边缘化的尴尬局面,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中受益的必要之举。

四、结语

目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存在各种问题和困难,但不能就此任由大学语文学科走向边缘化。扭转边缘化局面,不仅要从大学语文课程本身的体系建设入手解决存在的问题,还要实现大学语文应有的内在作用,从而担负起大学生人文教育的责任。要进一步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在教学理念、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队伍等各个环节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国学教育对学生实施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熏陶,有效发挥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在国学素养培育过程中的作用,开辟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黄蔚.大学语文,何时走出尴尬[N].中国教育学报,2004-05-20

[3]李巍.回归国学经典——大学语文教育内容改革出路[J].教育理论研究,2014(11)

[4]骆兵.关于大学语文与国学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5)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国学素养培育视野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2014JGB110)

【作者简介】郭爱涛(1975— ),男,河南西平人,博士,广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语史、文献学。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篇8

今年暑假,学校组织老师看国学视频,我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看,不看不知道,一看我就深深地被吸引住了。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一定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学说。

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一定要从国学开始。

篇二: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篇三: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之能臣。然而”五四"之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摒弃中国祖先自己留下的国学。中国也开始了所谓的与世界教育的接轨,思想与行为也开始逐渐西化,一切都以物质为基础,以自我为中心。学校中所教的也只是物理,化学,英语等与国际接轨的课程,对国学的课程也很少提及。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然而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德行的教育才应该放在人生教育的首位,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而我们的祖先早就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得到一个圆满的人生。这些道理也都写在国学里面。还好有易和人的不懈努力,以易和书院这个平台,让现代人可以了解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让现代人在浮躁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幸福之本。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学习古圣先贤,研究传统文化,就是要关注其深刻厚重的思想价值,汲取其思想精髓,该公司在深入开展学习型企业活动中,组织开展了“学国学经典,品智慧人生”读书活动,在职工中迅速掀起“学国学”的热潮。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国学经典的主要内容,该公司专门购买了国学经典视频教学资料和学习读本,并将视频教学资料上传到局域网,供大家在工作之余自学。3月9日,该公司党委书记俞文祝还亲自走上讲台,他从品读国学经典,丰富人生智慧的角度,引导广大职工更好地做人做事,爱岗敬业。与此同时,该公司要求在收看国学学习讲座时,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深刻领会国学名言中包含的基本的为人之道和宏大的处事方略,注重从做人做事出发,在不断的完善进取过程中提升自己,实现从知识到智慧的升华。在此基础上,该公司还开展“学国学大讨论”活动,将研读《道德经》、《论语》等国学经典,在领会其深刻内涵的基础上,联系各自实际,剖析思想根源,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用学习成果锤炼思想、指导工作实践,培养自主学习、积累知识的良好习惯。

篇四: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着作。我觉得《千字文》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据史书记载,这篇构思精巧、富有韵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叫周兴嗣的人于一夜间编成的。公元六世纪初,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让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用四言韵文的形式将其编撰成文,字句间要求有密切联系,且要富于文采和韵味,以供儿童学习识字,并从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周兴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将《千字文》编成,不过,第二天,他竟已是两鬓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传到今天,作为一部启蒙读物,它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书中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说,经典故事:如夜明珠,盘古开天,让我大开眼界。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吧!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

《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

上一篇:4年级春游的作文400字下一篇:忆峥嵘岁月 惜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