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书籍

2024-06-19

国学经典书籍(通用9篇)

国学经典书籍 篇1

1、《千家诗・神童诗・名贤集・增广贤文》

《千家诗》选用民间广泛流传的名家名篇;《神童诗》主要辑录了神童汪洙的部分诗歌,《名贤集》《增广贤文》则汇集文献佳句及有韵的谚语。

2、《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被誉为“袖珍的百科全书”,涵盖了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哲理和智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为古代启蒙教育的著名教材。

3、《声律启蒙・笠翁对韵》

本书为清朝学者车万育所著的《声律启蒙》和戏曲家李渔的《笠翁对韵》的合订本。

儿童熟读这些句子,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音韵格律,自然地领会平仄对仗,以后在学做对联和诗词时,便可以信手拈来。

4、《论语・大学・中庸》

儒家学说经典合辑,阐述儒学哲学核心思想,汇集学习与传承的篇章。

5、《孔子家语译注》

集中体现孔子“仁”“礼”与“德”思想。本书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我们认识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形象的重要依据。

6、《孟子译注》

被誉为“儒家学说代表作、传统散文写作之高峰”。本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

7、《荀子译注》

本书现存三十二篇,是荀子思想的总结,其内容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荀子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8、《道德经译注》

被誉为“万经之王”的伟大著作。《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9、《庄子译注》

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体现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是道家学说的典范之作。本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

10、《列子译注》

被誉为“常胜之道”的智慧之书。《列子》共八篇,全书共载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一百三十四则。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其书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道家哲学中说“大道为简”,国学其实是人类对大自然最简单质朴的认知和总结。学习国学可以慢慢从这些最质朴的认知中找到人生中难以解决的各种思想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使自己达到一个更高的人生层次。

国学经典书籍 篇2

当21世纪翻开新的历史篇章时,国际上掀起了“软实力”的竞争,各国文化争奇斗艳。各种“申遗”运动使我们看到占领文化的高地是现代国际竞争的一种新的气象,人们更关注一国的民族魅力、文化气息、历史积淀,而不仅仅是GDP。如何使中华民族在竞争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自我和独特的魅力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盲目的“拿来主义”已经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只有重拾中华之魂———国学经典才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方式。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在其《少年中国说》中热情洋溢地赞颂了少年是一国崛起的力量。作为民族的希望,少年一般被认为是可塑造的未来之才,而塑造的方式既取决于一国的发展理念,又决定了一国的发展前景。因此,国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国学经典教育观念。一般认为,通过基础教育,即中小学的语文教育课程来实现,是长远而有效果的传统文化教育。(1)其次要在大学开展国学经典的通识课程,但是经典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学教育中的“经典”含量更是不足。

一、经典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社会上有一股“国学热”逐渐蔓延开来。继《百家讲坛》推出“于丹《论语》心得”、“解读弟子规”等节目后,国学经典读物更是受到社会的热捧。各地中小学开始着重推出国学经典诵读课。清晨走进校园,朗朗书声不绝于耳,但却给人一种形式化的感觉,学生会不会背诵经典成了当下最为广泛的评价标准,而背诵之余对于经典的解读却远远不够。至于翻译作业,学生买一本翻译词典就可以应付,但是翻译书籍的准确性却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如果没有对语境的再现体验和深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

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佛教在历经两千年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了极大的、有益的发展,同时也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化财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佛教不会因为封建社会的过去和科技文明的发展而消逝,正相反,作为反省人的内心的深刻哲学思想,佛教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现代社会的人们,在了解佛家文化过程中,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有益的一入把握是无法真正领会国学的内涵的。除了形式化的背诵以外,还有一种暗藏于学校和社会的功利心态。部分学校的应试教育指标、家长的攀比风气都在驱使或者说强迫学生追求背诵的数量与准确性,而各种竞赛手段更为国学经典抹上了一层功利性的色彩。这些流于表面的形式不仅没有抓住经典的本质,而且使经典成为一种商业化产品,使经典教育变成经典背诵、经典比赛。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使经典内涵严重流失,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漠视经典的情绪。

在大学高度专门化的教学中,更难见到经典教育的一席之地。除去那些与国学经典有关的专业外,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几乎没有涉及任何国学经典的再熏陶。大学生脑海里残留的还是初高中时期那些背过但还没能完全理解的经典。对经典的理解不是一时一刻,而应该是一生一世。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才能加深,受益才能匪浅。大学里既无经典课程的要求,又无兴趣的驱使,学生多半是精于科学,而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而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而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而荒于人品;精于权理,而荒于道理。(2)继而才有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犀利的疑问:“大学何为:生产有用的机器?锻造和谐的人?”不得不承认一些大学在忽略人文教育的实践中造成了很多现实的社会问题。

二、如何使经典走进课堂

1. 中小学课堂中的教与学

(1)确定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进入课堂。上个世纪对于经典的批判并不是完全错误的,古代经典中必定有落后的、不符合现实发展的内容。任何经典的传承都包含了对其不断选择、不断修正的过程,关键是要站在更加客观、科学、以人为本的角度去修正,保证选择的内容符合中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由于年代久远,国学经典中的精义已经不能体悟,因此我们引入课堂的内容不能太脱离现实。同时,国学经典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细水长流,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各学科的教授过程中会穿插一些国学知识,但却是只语片言、支离破碎的。因此,国学的学习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体系,让学生真正了解国学的框架内涵。背诵依然是国学经典学习一个不可忽视的手段,无论课堂形式变得多么时尚,基本功必须打好。当然背诵必须有层次划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选择朗朗上口、简单易懂的经典段落;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加大难度,而那些本身拗口晦涩的段落则不宜背诵。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礼仪、感恩、励志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使背诵活动更丰富,更系统。

(2)国学的学习需要足够大的自我思考和表达空间。经典是整个民族和个人生命的源头活水,人人皆可从中取得有益成分。在理解上,必然是千人千面而非千人一面。(3)“灌输”面继承下来,进一步发展改善,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王莹.佛教与中国文化浅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4).

[2]赵凌宇.佛教与中原文化.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0.1.

[4]赵朴初.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宗教,1995.

[5]苗欣宇,马辉.仓央嘉措诗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8.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评价

(衡水学院图书馆,河北衡水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概念和特征,提出了文献资源的建设原则和发展规划,以及文献资源、数字资源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规划评价标准

作为知识和人才高度密集的高校,是文献最主要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为了满足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现代文献发展形势和师生的文献利用方式,在文献资源建设和评价方面多下工夫。

1.文献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图书馆工作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文献,它是人类传递知识情报的重要手段,是文献资源建设的直接对象。因此,全面掌握文献的概念和特征,才能有效挖掘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

1.1文献资源的概念

文献资源的概念和其他概念一样,是个逐步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文献资源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同时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我们可以把文献资源式的教学方法应当摒弃,老师更多的应该是扮演互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鼓励学生持有不同见解,从而激发他们深入探索的兴趣。与古人对照,于身心证解。(4)另外课堂教学中应当用一种现代视角来阐释经典文本。经典存留久远,其内在精义已经被不可避免地固定化,多元化审美视角无法突破这个壁垒。学生觉得经典都是些“老生常谈”、“老黄历”,毫无功用。囿于固有的价值体系而不去关注现实的社会变化同样会导致经典文化的流失。因此,经典的重新“构建”尤其重要,新的话语符号应当用来诠释经典文字,一些电视学术类节目正在致力于这方面的努力,但是最有效的传播渠道仍是在学校学习中,因为学校教育在赋予经典现代意义的同时,也赋予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这是经典文化不断延续的一股力量。

国学教育中老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言传身教”的主要实践者,可以说老师的作用甚于课本,他们的国学素养直接影响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而现在的老师大多是在批判传统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在理解与讲解过程中倾向于使学生以同样批判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因此,为国学“正名”,重新客观地评价国学的历史文化地位尤为重要。另外,国学内容博大精深,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对国学经典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充分理解和把握其内涵与外延,这样才能应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同时教学过程应当富有创造性,不要老调重弹,教师最好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独抒新见,进而赋予国学以生命力,赋予学生创新力。

(3)“知行合一”的理念必须贯穿于课堂与生活。国学教育的重点并不是教人会背会写,而是会行会做。只知不行,纸上谈兵,最终将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在为人处世上却总是表现不佳。而只行不知则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一是学生自身发展受到阻碍,因为缺乏知识的积淀,不可能创造出更高的人生价值,只能满足基本生活;二是对社会发展不利,一个没有人文教化的人由于自身的狭隘,更倾向于为害社会。因此,国学教育的评价体系应当更多地考虑学生践行国学精神的状况,学校可以为学生创设充分发挥其主动自觉性的活动,

理解为: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者是知识通过某种具体的表现形式而展现固化。它不仅包括各种图书和期刊,而且包括会议文献、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各种类型的出版物,甚至包括用声告、图像及其他手段记录知识的全部现代出版物文献资源的特征。

1.2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特点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主要分为三类:印刷版文献资源、缩微型文献资源及数字资源。其中印刷版文献资源,具有出版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便于携带、保存及阅读的特点,不过它占用空间较大,在检索与传递方面比较笨重;而后面两种资源具有存储量大、占地小,不过阅读不方便,利用率也相对较低。依赖网络的数字资源具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对网络设施的依赖性较大、检索与传递速度快、更新及时的特点。

2. 文献资源的建设规划2.1文献资源的建设原则

面对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新局面,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学科特色、经费投入、读者特点和需求等例如社区义务服务、环保活动、虚拟课堂等,既可以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又可以教会学生思考和处理问题。

2.对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建议

提高大学生的国学素养,将国学教育制度化只是一个起点,然而这个起点在目前看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多高校通过开设国学选修课逐渐扩大国学的影响。这不失为一个稳健的办法,但是硬性的评价方式也要继续完善,力求形成一个“教—学—评”的完整过程。在这种体系中,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分制的灵活性,实行跨学科选课,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自由发展,在交叉学习中拓宽知识面以提高综合文化素质。(5)同时,大学课堂更注重思辨与论证,老师通过构建自己参与者的角色,在引导中尊重学生的智慧成果。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汇报等形式,使枯燥的课堂变成知识交流的论坛。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学术活动、文化节等形式拉近经典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好感。

注释:

(1)王丽娜.民国时期国学经典的教育观念变迁研究———兼沦当下中小学之国学教育问题[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程林.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8(24)79.

(3)许家星.经典教育性质分析、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J]广东教育,2010(2)22.

(4)同上

(5)程林.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8(24)79.

摘要: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学经典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正在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每个人,复兴国学无疑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一个重要任务。但就中小学及高校的国学经典教育来看现状并不乐观,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将国学经典引入课堂是当下教育机构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国学经典教育,基础教育,国学教育制度化

参考文献

[1]王丽娜.民国时期国学经典的教育观念变迁研究——兼沦当下中小学之国学教育问题[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程林.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8,(24)79.

[3]许家星.经典教育性质分析、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J].广东教育,2010(2)22.

①王丽娜.民国时期国学经典的教育观念变迁研究——兼沦当下中小学之国学教育问题[D].四川师范大学,2012.

②程林.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8(24)79.

③许家星.经典教育性质分析、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J].广东教育,2010(2)22.

④同上

我看国学经典 篇3

尤其堪忧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重“现代之学”而轻“传统之学”,导致我们原本可以代代相传的祖宗遗训逐渐丧失市场,风尚媚俗,德性沦落,人心不古。重塑中华文化的昔日辉煌,需要国学的坚持与弘扬。

国学是蕴含道德光辉和人生智慧的丰饶土壤

翻阅一本本传统经典,犹如进入一个个澄明的世界,一切来自凡尘的怅然、烦躁、私欲被暂时抛开,使人有豁然开朗之感,仿佛清风拂面。读着读着,慢慢地,你会被从字里行间显现出来的哲理所折服,会被那一束束闪烁的道德光辉所感动。在不觉不知中,在一句句文字的指引下,走进我们祖先所生活的年代,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感受他们的人生智慧。你会拍案称奇:祖先们太了不起了!连珠妙语道尽人生之真谛!从古代的蒙学读本《幼学琼林》《笠翁对韵》《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到四书五经,再到子集史册,应有尽有:论为人,论求学,论治国,论做官,论处事⋯⋯大概正源于此,《论语》《三国》《孙子兵法》甚至在国外广为流传,大有“墙内开花墙外香”之势。如《菜根谭》的序言中提到:日本企业界在经营管理上继学习运用中国的《孙子兵法》《三国演义》之后,又形成了企业家争相竟读《菜根谭》的新热潮。《菜根谭》成为日本企业界经营管理的“指南”,业务推销的“参谋”,企业家修身养性的“教材”。连外国人都看中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这一丰饶的土地,我们自己没有理由不去用心经营她,推广她,让我们的后辈,一代一代从这块丰饶的土壤中汲取营养。

然而,尽管有些学者、教育者也在“国学”领域有所涉及和探索,但他们垂青“国学”的原因,或是以怡情明志,或是作为教学手段的尝试,都尚处于初始阶段,是正如蜜蜂采蜜,而如何去酿出沁甜的蜜,却是一个艰苦复杂的过程。叶匡正先生说:“被媒体传播的国学都是基础常识,说到儒家观点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应该通过严肃的研究产生。”如果我们都甚少接触传统经典,或仅仅知道教科书上为数不多的古诗文,对传统经典缺乏深刻认识,还会有人潜心去研究、继承传统文化经典吗?“国学”这块原本丰饶的土壤恐将荒芜。

国学是完善人格的德育阵地

立“人”先立“德”。在这一点上,古人比我们多有远见。这可从古代众多的蒙学教材中感知出来。如《弟子规》“总序”写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开篇就定了个“道德教育”的纲:“首孝悌,次谨信。”而后 “爱众,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把“为人”的学问摆在“为学”之前。在后面的章节中,对“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作了细致入微的规定和指导,尽管有些做法在现今看来有唯诺迂腐之嫌,但可见当时道德规范之严明。而一本《三字经》则对学习之事做了详尽的阐述:开篇“苟不教,性乃迁”即道出受教育的重要性,接着说到怎样学,为什么学,“幼不学,老何为”“人不学,不知义”。重点说到该学什么——学礼仪孝悌、数学文学、天文地理、六艺书法、四书五经、子集史册⋯⋯并且,这些蒙学教材字数工整,富有韵味,儿童在朗朗读书中,也深明了其中大义。

“现代之学”注重的是什么呢?无疑主要是分数和升学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可见道德培养要从小开始。笔者从教二十年,所见小学德育现状如何呢?最主要的育人阵地——品德课程多为语文老师兼任,少有专职教师,如此只能压缩教学,在主授课之外“酌情”上几节。这其中有许多的无奈,但比之过去的重视童蒙养正,我们是不是该反思我们究竟有没有重视“德育”这块阵地的耕耘了呢?

国学是培养作家的通达大道

古代科举考试,“一文定终生”。一篇文章就决定个人的荣辱升迁,可见,能去参加科举考试的古代学子们都必是写文章的好手,即今日所谓的“作家”。也难怪,古代学子们打小就诵读唐诗宋词、《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这些经典文章不仅讲究格律,精炼动听,妙语连珠,还富有睿智,突破混沌,处处给人以豁然开朗之顿悟,且作文之章法也暗藏其中。尽管说文无定法,但对于学写文章之人,先仿效,再创新,任何时候都不失为一条写作的捷径。要学作诗,就读唐诗宋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学写议论文、哲理小品文等,就去读《论语》《孟子》《战国策》。要写散文,就读《鸣鹤在阴》《谋攻》《公输》《劝学》等诸子名文,还有《将相和》《出师表》《兰亭集序》《桃花源记》《师说》《捕蛇者说》《岳阳楼记》《爱莲说》等名篇;要写小说,去读《世说新语》《吕氏春秋》和四大名著。古代学子天天浸润在这些经典美文中,才满腹经纶,才情睿智,“下笔如神”。

现在各大小书店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各级的教辅书,而各级各类的作文辅导书更是数不胜数,尽管如此,大部分在校学生依然觉得作文是个大难题,就算写出来的文章,也大都千篇一律,鲜有惊人之作。究其原因,缺乏生活观察和阅读积累固然是其一,但缺乏经典诵读,缺乏文字的敏悟,才是主因。

国学于我们的意义还远不止此,她应该和我国的京剧、国画、中医一样,成为国粹,应该让她代代相传。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博士、诗人徐晋如先生在答记者问时说:“可以说,国学从古以来即是精英之学,现在无数媒体却想把它变成大众化的学问,其结果只能是歪嘴和尚念经。我觉得,国学无法普及,也不应该普及。因为任何真正的知识都是无法普及的,你看孔子不早就发现了这样一条真理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和徐晋如先生的看法相反,依笔者的愚见,我们是有条件和能力将国学进行到底的。关键在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该如何调整。只要我们有了“普及国学”的理念,使“古代之学”与“现代之学”并行,哪怕“现代之学”重之,“古代之学”次之,二者相得益彰,我们的后世子孙身上,都必定会出现新的气象。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广东广州510631)

国学经典书籍读后感作文 篇4

这是关于孔子与弟子的事情:孔子在家中闲坐。孔子说:“先代的圣帝贤王,有一种至为高尚的品行,至为重要的道德,用它可以使得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没有怨恨和不满。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曾子连忙起身离开席位回答说:“我生性愚钝,哪里能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说:“那就是孝!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品行的教化都是孝行派生出来的。你还是回到原位去,我讲给你听。一个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那里得来的,所以要特别地加以爱护,不敢损坏伤残,这是孝的开始,是基本的孝行。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遵循天道,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这是孝的终了,是完满的、理想的孝行。孝,开始是从侍奉父母做起,中间的阶段是效忠君王,最终则要建树功绩,成名立业,这就是孝的圆满结束。”是啊,我们的身体和毛发都来自于父母,使自己的身体毛发无损,这就是对父母的一种孝顺。因为每个父母都不愿看到自己的子女生病,或者白发人送黑发人。

还有一件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对于孔子的礼制很推崇。临终前,曾子要躺在季孙赐的竹席上,当时曾子翻身很困难了,他让弟子把他移到竹席上,他的弟子不肯,他坚持要换,弟子没办法就换了,结果曾子经此翻身很快就去世了,但他很欣慰,因为他在临终前的身体完好无损。我想到了那些自残的,想不开的人,他们多么不孝顺父母,就算有再不幸的事发生,也不该放弃希望,他们就没有想过父母该有多担心吗?父母虽然经常批评我们,但那都是为我们好,如果不是因为爱我们,父母为什么要因为你的小错误而生气呢?好好珍惜这些来自父母的爱吧,他们不会陪伴我们走完这一生,不要等他们不在了,才后悔,才感悟,那时做什么都没用了。我希望读完这篇文章的人都够进一步的孝顺父母,领悟父母的爱。

国学书籍读后感(共) 篇5

听了《国学》之人脉建设的讲座使我感受颇深,朋友就是我们人生的财富。我们对待朋友更应真诚,“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我们应当牢记。对待朋友一定要用百分之百的真诚之心,只要我们付出真心就一定能从朋友那收到关怀。

朋友不是生来就有的,那是我们长期交往中得到的,因此我们要善于交友。除对人真诚外,我们还需善于运用文字语言、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让对方了解自己,增进双方的感情。

我听过这样的一句话“如今关系最亲最纯洁的关系就是同学和战友”战友离我们要不可及,但同学是我们在熟悉不过的人了。从小一路走来我们已有太多太多的同学了,新同学老同学,太多的同学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我认为同学和朋友冥冥中就有一种关联,我们就应把同学看成我们的好友。同学是我们接触最多的人,更是我们人生的一笔财富,我们应珍惜这笔财富,他将让我们受益终生。

翟教授有几句话给我印象很深,“人脉等于钱脉,关系就是实力,朋友是最大的生产力。”的的确确历史的一切告诉我们朋友是我们可信赖之人。

“万卷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好友就注定今生拥有,拥有好友今生无憾。

国学书籍读后感2

素来对国学怀有一种崇敬之情,觉得它那样高高在上、触不可及。对于如我一般底蕴并不深厚人而言,国学,或多或少带着些深奥、博大的感觉。傅佩荣先生所著的《国学的天空》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也同样如此。但当我不断深入去品读这本书时发现,傅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褪去长久以来国学被人们批上的厚重外衣,用易懂的语言让读者领会到中国博大精深的国学内涵,让读者在欣赏国学美妙之处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人生观。

傅佩荣一直有“于丹”之称,他在《国学的天空》一书中为我们很好地阐释了孔子的真诚、孟子的向善、老子的智慧以及庄子的逍遥。他还用这四位圣人的理论,以最朴实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通读本书,我对关于孟子这一章的内容感慨颇深。可以说傅佩荣老师是将孟子这个人从千年前拉到了当代,拉近到读者面前,那么形象生动,诙谐与生活化,他将教育、修养、仁政等孟子的观点融合在故事里面,颇有深入浅出的效果,为我们阐释了做人,做学问,做事的最终目的。让人回味无穷,意味深远……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时代,提高能力降低欲望,人才能快乐。要有修养,修养是成就自己。到达某种程度之后,快乐就会由内而发,自然随之而来。

关照各人的内心,在快乐中成就立体的生命。在这一点上,孔孟是一致的。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又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做君子就是做一个内心完善的最好的自己。当内心强大,开阔而坦然时,当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时,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生命的境界也不断得到提升。

傅佩荣教授笔下的孟子,是一个真诚的人,快乐的人,他的内心有一种自我要求的力量,提醒和督促自己去做该做的事。这样的人他的人生也是自信而快乐的。傅教授重新解读了孟子的快乐人生,他所展现的孟子,是全方位的孟子:教育,人伦,修养,人生等。并以他的朴素主义哲学观点为依据对现今人们的困惑一一做了点拨,古事寓今,启发人深思。

国学书籍读后感3

国学经典中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着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着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真正好的老师应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国学书籍读后感4

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诫我:“不能骄傲哟!”我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我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写的好吗?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

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国学书籍读后感5

国学的天空是一部国人都应该看并且能看懂的书。

提到国学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们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历史。

对于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谓必修;出世者则与老庄相伴。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

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

儒道两家亦颇有渊源,孔子多次问礼于老聃。而在百家争鸣后,唯有儒道两家存在至今。究其因缘,大有说头。

两者既有对立,也有互补。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历史起过很大的作用。在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实施正是对道家之学的借鉴。而武帝时期,重用儒生也是国家要强盛的一种思想需要,正所谓不立不破。

对于中国的士人来说,儒家之学可立伟业,道家之学养天年。两家之学为中国读书之人提供了两条可以选择的路,此路不通还有一条,众人又何乐不为呢?

当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理想总是很宏伟的。在现实的打击下,理想破灭了,心灵需要慰藉。这就找到道家之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仍可存在发展。当然也和起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有关。

国学书籍读后感6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上千年灿烂的历史,《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里就融汇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每首古诗都有注释,文章还配有插图,使繁冗的得文句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生动有趣。

刚开始读《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时比较累,但坚持下来发觉并没有那么难理解。读多了,读书的速度就变快了,读完一本书后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让我更加喜欢经典了。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第五单元“四时田园”这一部分,它用许多古诗来教育我们:做人要勤勤恳恳,不能懒惰。以前我无论做什么事都很懒惰,什么事都让别人帮我做。值日时,我是组长,我就让那八个组员打扫,我则坐在凳子上悠闲地唱着歌。最后,由于组员不合作,没打扫干净,老师批评了我一顿,我心里像打翻五味瓶:酸、甜、苦、辣、麻,一起涌上心头。哎,都怪我!读了这一部分,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从今以后,我渐渐变得勤劳了。

就说去年吧,学校有县里领导来检查卫生,我们组由我负责打扫卫生,在我的牵头下,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为此,还受到县领导的表扬呢。当然,这得归功于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中,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言论也让我们值得去学习和借鉴。在《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人,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又可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虽然我成绩很一般,但每次考完试骄傲情绪不断滋长。对于身边学习比我差的同学总是不理不睬,家长、老师说过很多次,但每次都是收效欠佳。当我读了孔子的话时,又反省了自己,觉得很惭愧。连知识渊博的孔子都那么谦虚,何况一个小小的我呢?从此以后,我变得很谦虚,经常向我身边一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百万绿丝中的小苗吸收营养的成分。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哲理,读之如沐浴春风,我会让它永远伴我前行……

国学书籍读后感7

报名注册这天,姚老师给我们发了五年级的新书,其中《国学经典》这一本书深深的吸引了我,我看得如痴如醉!这本书里比较好的名言,这些名言永将成为我的生活导航。我通过读背,渐渐的了解了这些名言的意思。

就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吧,我们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这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诚丹心,“照汗青”就是要为光照史册留下最精彩的一页。连起来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要为光照史册留下一片赤诚丹心。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一个人能长命百岁、长生不老,所以活着要做一个能牺牲,有义气的人。我们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样爱国。

还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张百岁”、“志小则易足,易则无由进”……一些能启迪人心灵的谚语、名言都能让人滥记于心。这才是读诗、读词的境界—读名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国学书籍读后感8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现在就请你跟着我们一起进入这诗歌的世界吧!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文章,让我在这很美好的春天里感受别一样的情怀。古代的诗人们也写了不少赞美春天的诗呢!我知道不少呢!比如说《咏柳》、《早春》等等。《咏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于春天的赞美之情,借柳树来抒发春天的美。其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是把二月的春风比作了剪刀,多恰当的比喻啊!

我不仅了解了春天的诗歌,而且也学到了不少夏天的诗歌呢!就说《小荷》吧,诗人把初夏到来的时候写的惟妙惟肖。荷花刚开始的时候在诗人笔下变得更美了。“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是荷花刚刚开的时候样子。

夜晚来临,月亮也随之出来。让我们来看看诗人中的月亮是怎样的吧。《中秋月》、《关山月》这些都是描写月亮的诗歌。让人感觉到空中皎皎明月的美丽。

“圣贤千言万言,只是教人做人而已。”儒家学说为何尤其关注怎样做人的道理及其人生哲学、人生智慧的问题呢?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钱逊教授认为,孔子表现出了极其深邃广阔的眼光,他所提出和回答的问题,不仅超越了一朝一国、一姓一君的保国安邦的狭隘眼界,也超越了君民关系的思考,面对礼崩乐坏的乱世,孔子思考的是人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政者正也”、“为政以德”的思想,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治国理念,而且首先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孔子认为,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稳固,基础在人,不在物;社会和国家的治理,实质不是管制,更不是镇压,而是“正”。

使社会秩序和人心走上正道;治理的手段主要不是强制,而是教化,恃德不恃力。孔子从人出发,立足于人的完善,把治国平天下的希望建立在人们“有耻且格”的基础之上。在孔子的思想中,人是一切的主体,人的完善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

国学经典书籍 篇6

我们为什么要诵读经典呢?因为经典诵读的好处多。下面我们具体谈谈诵读经典的好处吧。

1、经典诵读可以培养我们的学习兴趣。你们注意到自己的兴趣转移吗?过去你们不爱读书,自开展经典诵读以来,你们喜欢诵读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我们一开始训练的是简单的古诗诵读,接着训练的是席慕容的诗歌。诗歌语言美,节奏感强,富有抒情性,读起来琅琅上口。在一首首,一篇篇诵读中,你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持之以恒的精神。

2、经典诵读可以培养注意力,提高记忆力。有研究表明,儿童记忆力最佳的年龄0-13岁。中学阶段的年龄大多在12-15岁,也是记忆的最佳时间,你们诵读经典,符合儿童智力发育的规律。顺其自然,会使学习变得异常轻松。你们没有注意到吗?开始背一首诗要10几分钟,现在只需要5分钟左右。这不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吗?

3、经典诵读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古语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之说,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训,在启蒙教育中,更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经验之谈。这些都说明了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作用。当代大作家巴金曾有一段经验之谈:“现在有两百多篇(指《古文观止》222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们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巴金先生把积累语文材料与实现语文学习二者的关系解说的很明白,积累语文材料,可以使学习主体逐渐形成个体语文系统,在不自觉的过程中提高文学素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4、经典诵读可以扩大知识面。我们所选的诗文几乎包容了中国古、现代诗、词、歌、赋、散曲及各类散文等所有常见的文体。能熟读或

儿童国学经典教育初探 篇7

国学者, 我国固有之学术, 是中华民族恒久嬗传的精神支柱和源头活水。所谓经典, 是一切书籍的根本, 是那些历经千载仍然熠熠生辉的, 记录着具有先在性、主导性、穿越时空, 永恒不变真理的不朽之作。若以学科分, 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若以思想分, 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若以《四库全书》分, 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等等, 不一而止。这其中, 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当属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二、儿童自身条件所具备的先天优势

人类有两种基本学习能力:记忆力和理解力, 记忆犹如电脑资料的输入和储存, 理解犹如程序的设计和应用。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 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 人的记忆力发展始自0岁, 1至3岁即有显著的发展, 3至6岁, 其进展更为迅猛, 6至13岁, 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而理解力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趋呈上升之势, 与之相应的, 记忆力在20岁之后, 或有下趋之势, 与理解力渐成消长。充分有效利用好这段黄金时期, 利用好儿童“德性净、记性强”得天独厚的本钱,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 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开发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三、儿童国学经典教育如何展开

(一) 反复诵读

“直面经典, 不求甚解, 熟读成诵, 受益终身”——国学教育可以这16字, 作为指导方针。“大道至简似平常”, 这是天地之间的真理, 孩子的智慧生命是至纯和鲜活的, 儿时的启蒙会深入到他的潜意识, 沉注到生命深处, 作为一生的储藏,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的理解会自然加深, 将来任凭一生去开发致用。

(二) 大量诵读, 愉悦诵读

所谓大量, 一是指博涉, 四书五经, 唐诗宋词, 举凡经典, 量越大越好, 学养的基础支撑就越扎实。第二, 每一部经典, 反复大量诵读, 若能持续百遍以上, 则大约可终生难忘了, 这时候, 他的智慧般若便如自心里流出一般, 无丝毫滞碍。

愉悦诵读, 包含两个层次, 一个是浅度的、游戏的那种快乐, 那种快乐是很容易得到的。而更深层次的愉悦, 则具有一种冲和的幸福感, 是一种根植于阅读所带来的深刻的教养。一个坚持国学经典诵读的孩子, 久而久之, 便可以“静若处子, 动若脱兔”, 内心有一种充实的宁静。

(三) 趣味植入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 除根本经典如四书五经之外, 可适当增加《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笠翁对韵》等内容, 可配合图画, 甚至音乐, 以便于幼儿理解, 内容要少而精。比如《三字经》, 三字一句, 朗朗上口, 便于幼儿记忆诵读, 内容丰富, 浓缩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 懂得“孔融让梨”的道理。

(四) 师、长以身作则, 默契配合

国学经典若能学以致用, 单靠机械记忆的话, 其中的教育价值将大打折扣, 尤其是那些关于做人礼仪的方面。故而国学启蒙教育要靠老师、家长和孩子三方互动式教学才能实现。在学校老师要以身作则, 树立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家里父母要督促孩子“亲师友, 习礼仪”。我们不要求每个经典孩子都能理解, 只希望在孩子记忆里有美好的东西, 在以后的人生中慢慢去体会。

四、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及影响

(一) 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据科学研究, 情商因素在成功人士中占80%-90%, 智商只占10%-20%。因此, 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 需要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国学经典教育是一条最好的捷径。

(二) 孩子的记忆能力显著提升, 识字量迅速增加。通过对经典的指读, 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儿童时代本就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 如法有效地开发, 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从这个层面讲, 国学经典教育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随着记忆力的提高, 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 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 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 记忆能力越来越强, 记忆的潜能被开发出来了。

(三) 促进了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为贵”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国学经典的教育可以使孩子感受到个人存在与社会共处的归属感, 从而达到内在的和谐。

(四) 国学经典教育是培养造就优秀子女的法宝, 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 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五、国学经典教育的前瞻与展望

(一) 2013年岁末, 习近平主席到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考察时, 直言“我这次来曲阜就是要发出一个信息: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见, 国学升温, 中华传统文化将正本清源, 发挥它的勃勃生机。

(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 教师节从2014年改为9月28日孔子诞辰日, 重新让孔子成为中国教育之魂。

(四) 国家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其中包括:“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将重新纳入孩子们的课本;确保2014年秋季使用德育、语文新教材, 新教材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将占50%以上的比重;语文成绩所占的权重将大幅提高;加强德育工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发挥教育的指导作用。

文化的兴衰极大地影响着国家民族的命运, 这已成为举国上下的一个共识, 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王财贵.读经二十年[M].北京:中华书局, 2014.

[2]邹晓梅.论儿童启蒙读经在教育中的作用[J].松辽学刊, 2002 (4) .

《品读国学经典》 篇8

——作者(夏海)语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品读经典、思考人生的学术随笔集。作者從我国古代文史哲名篇中,选取部分思想深邃、富有文采的代表性作品进行解读。在介绍作品内容和文学特色的基础上,通过“知人论史”“知人论世”,对文章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生际遇、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阐释。《品读国学经典》视野宏阔,从先秦管子《牧民》开篇,到清朝《曾国藩家书》收笔,横跨两千多年时间,品读三十六篇经典。这些经典绝大多数是散文,其中,有韵文和骈体文;源于《古文观止》有二十二篇;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三国和魏晋时期各五篇,唐朝七篇,宋朝六篇,明朝、清朝各四篇。

【精粹预览】

保民而王 实施仁政

《齐桓晋文之事》出自《梁惠王上》篇,是孟子文章的代表作,不仅集中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而且充分体现了孟子文章的雄辩特色。这就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明快畅达、跌宕多姿,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

君子同道 小人同利

《朋党论》是欧阳修政论文的代表作,他提出了君子同道为朋、小人同利为朋的著名论断。《朋党论》是与庆历新政相联系的。庆历新政由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倡导和推行,欧阳修积极参与,目的是通过澄清吏治、厉行法治和富国强兵,拯救北宋开国以后形成的时弊。

江上之清风 山间之明月

苏东坡的坎坷经历没有成就他政治上的事业,却造就了文学巨匠,为中华文化贡献了精品和经典。他把宋文、宋诗和宋词推向高峰,其散文既以才智驰骋,又文理自然;其诗干预社会,思考人生,艺术风格刚柔相济;其词开一代新风,豪放俊朗,清新洒脱。

国学经典书籍 篇9

——以国学经典促进品德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基于国学经典对品德教育的促进作用的思考

近年来,公共关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增,对国学经典的关注越来越强烈。神州大地,经典诵读蔚然成风,这表明了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伴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在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四个传统节日里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和“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等教育活动,将文化与教育不断融合在一起。实际上,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来就是相得益彰的,本质上都是推动人的发展。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和利用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教育要依托学校,通过课程、教材、教学等多个渠道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与渗透,更好地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

2.基于国学经典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的思考

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活动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所提倡的国学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告诫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提高自我修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变化其气质,开启其智慧,提升其素养,使他们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塑造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使国学经典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3.基于国学经典与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思考

从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角度出发,探讨发挥国学经典德育功能的一般原理,通过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和研究,把国学经典教育变成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综合有序的德育课程,发挥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浸润作用,并以此行为强化学校德育教育的功能。

4.基于国学经典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的思考

学校文化就是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特殊存在的样式,是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学校文化具体表现为学校整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通过学校的教学、人们所重视,国家教育部也开始关注“国学启蒙”。目前,国学启蒙响应者已有很多,在老一辈学者的关怀下,将会成为新世纪文化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各地实验区的研究都已初见成效,有的经验已经在更大的范内推广,也为我们进行研究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现在全国各地研究国学经典与学校德育工作关系的不是很多,没有形成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与德育的理论、策略,也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在现阶段研究国学经典与德育关系具有很大的空间和前瞻性。

三、理论依据

1、经典诵读教育的“反刍”理论:

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它的载体是国学经典,它的关键点是诵读成诵。诵读诵读,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关键的原则是:“不求甚解,只求熟读”。这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重要的诵读教育原则至今仍然有用。白酒酿造的原理也可以引入国学经典诵读,因为白酒酿造原理告诉我们,醇香的白酒,往往都是人们等待多年以后才能品味的。这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十分有益。

2、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广泛性和渗透性,它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人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经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这对于提高小学生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提高儿童的品质养成及爱国情操有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基本内容、重点及难点

1、将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开设国学课。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各年级国学教育的具体目标。安排三至六年级每周一节课为国学课程,将国学精髓《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作为我校各年级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幼小心灵里埋下经典国学的种子。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国学经典教育的特定氛围中去体验、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从而懂得既要学好知识,又要学会做人的道理。

难点:探讨发挥文化经典的德育功能的一般原理,特别是在教育主题的确立、文化经典的选择、内容的序列化与系统化、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之间的整合。

五、预期目标及任务:

1.通过课题研究,挖掘国学经典所蕴藏的伦理道德资源,推进本校德育特色建设。

2.通过经典诗文诵读,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接触名家名段名篇,精心编制经典阅读篇目,帮助学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唤起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为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让学生在广泛参与中加强对国学知识的领悟,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以促进德行的熏陶,培养高雅的气质,为基础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能给孩子们以精神上的滋养、激励、慰藉和启示。在无声的滋润与熏染中给孩子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达到正礼修身育人的目的。经典教育深入到课内,渗透到课外,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和育人的全过程,使学生具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使经典育人“生根开花”。

4、师生素质明显提升,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师的一朝一夕,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展示了明显的特点——国学经典。学生陶冶了高雅情趣,开阔了胸襟,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了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学生的自律和行为规范能力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依据先进的教育理论,从实际出发,对学校的德育发展做出全面的设计与规划,把诵读国学经典纳入学校德育课程之中使之系列化、规范化、科学化,把诵读国学经典与学校文化建设统一起来,通过诵经典、学国学,创建在文化上具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学校。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抓住国学思想精髓,与引领德育工作相结合;二是,抓住经典教学理念,与构建和谐课堂相结合;三是,抓住传统文化底蕴,与打造魅力教师相结合;四是,抓住圣人思想光芒,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落实分工,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国学经典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全国其它学校在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

(3)落实技术课程的研究

2.实施阶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主要工作是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全面开展课题的具体研究,通过理论研讨、指导与培训,展开对课题的实践研究,注意收集资料,形成阶段性经验总结等。

3、(2019年1月-2019年11月)结题验收

(1)根据调整后的工作计划,进一步进行课题的研究。

(2)对前面两阶段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文字资料,包括课题工作总结、教师研究论文、案例等。

(3)做好结题的相关工作,归类整理和汇编研究成果。

九、课题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

2、教师论文集、案例集(包括教师发表的论文)

3、课堂教学成果光盘

4、经典诵读教案集、校本教材

南漳县武安镇西关小学

上一篇:梦也悠悠情也悠悠的爱情散文下一篇:风险评估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