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读本(共8篇)
国学经典读本 篇1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
(一)目 录
《论语》选读 《学记》选读
《大学》选读 韩愈作品选读
《传习录》选读 黄宗羲作品选读
该读本凡有“※”号均为必读文段
考试以必读选段为主。
第一章 《论语》(一、原文选读)
※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注释】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齐:整顿、约束。免:避免、躲避。耻:羞耻之心。格:有两种解释:一为“来”引申为归服;二为“正”。
【大意】孔子说:“用政令引导,用刑法整顿,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引导教化,用礼制来整顿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注释】性:指先天素质,即天赋人性。习: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各种环境的影响,才拉远了差距
※ 4.“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注释】女:通“汝”,你。居:坐。愚:受人愚弄。
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贼:害。绞:说话尖刻,刺痛人心 【大意】孔子说:“仲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受人愚弄;爱玩弄小聪明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而无基础;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爱好直率却不爱 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刺痛人心;爱好勇敢却不
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注释】有:同“又”。立:站得住的意思。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天命:指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随;逾,越过;矩,规矩。
【大意】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能站得住脚;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大自然运行规律;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9.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注释】躬自厚:重责自己即严于律己。
【大意】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样就可以避免怨恨了。” ※ 1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大意】孔子说:“执政者自身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仿效着去干;执政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就是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听从的。”
※14.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注释】何有:有什么(困难)呢,“何难之有”的省略。
【大意】孔子说:“如果能端正自身的行为,那么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连自身都不能端正,又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大意】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
※ 18.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
【注释】抑:只是。云尔:如此。
【大意】孔子说:“如果要说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但为此而不满足地追求,并不知疲倦地教诲他人,就可以说如此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这些弟子们无法学到的啊。”
※ 1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注释】愤:苦苦思索而未想通的样子。悱:口里想说而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隅:角。
【大意】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知道一个角,他不能以此推知其它三个角,也不再教他了。” ※ 20.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大意】孔子说:“智力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讲高深的学问;智力中等以下的人,就不能和他讲高深的学问了。”
※ 2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注释】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时: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说: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愠:(yun)恼怒,怨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大意】孔子说:“学过了又定时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 2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大意】孔子说:“温习旧知识又不断吸取新知识,这样的人就能做老师了。” ※ 2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注释】罔:迷惑。则:那么。殆:危险。
【大意】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茫而不明事理;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陷于虚妄而危害身心。”
※ 24.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注释】以: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去”或“用以”。
【大意】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冥思苦想,但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哩。” 第二章 《学记》(一、原文选读)
※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大意】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成为完美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 2.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大意】虽然有佳美的菜肴,不经过品尝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经过学习不知道它的奥妙。因此,通过学习然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学实践,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困惑,然后才能加强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 4.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大意】因此君子对于学习,心怀学习之志,不断地进修学业,休息时,游观时(也不忘学习),能够这样,才能巩固学习而又亲爱教师,喜欢学友而笃信所学的道理,因此即使离开师友也不违反师道。
※ 5.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豫:预防。时:及时。孙:循序。摩:观摩。
【大意】大学的教育方法:在学生不良行为尚未萌发就注意防禁叫做预防;在学生可以教育的时候及时进行教育叫做适时;不超越阶段而循序渐进地施行教育叫做顺序;互相观察学习而提高叫做观摩。这四点,就是使教育兴盛的方法。
※ 6.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大意】坏事发生了然后加以禁止,就抵触而难以奏效。过了上学的年龄然后学习,就勤苦而难有成就。杂乱地进行教学而不循序渐进,就会搞坏、搞乱教学秩序而不可整饬。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互相切磋,就会学识偏狭浅薄而见识不广。不尊敬朋友就违背师教。闲逛不学好就荒废学业。这六个方面,就是造成教育失败的原因。
※ 7.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大意】君子既懂得教育兴盛的方法,又知道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可以做人的老师。因此君子教育学生,加以诱导而不强牵着学生走,加以鼓励而不抑制学生的进取精神,加以开导而不把话说透。诱导而强不牵着学生走,就能使学生无抵触情绪;鼓励而不抑制学生的进取精神,学生就就会感到容易接受,开导而不把话说透就能启发学生思索。能使学生无抵触情绪,易于接受而又勤于思索,可以称为善于教育了。
※ 8.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大意】学生容易犯四种过失,老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有的失于贪多,有的失于过狭,有的失于见异思迁,有的失于浅尝辄止。犯这四种过失的学生,心理各不相同。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挽救他们的过失。从事教育的人,就是发扬人的长处而挽救人的过失的。
※ 9.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大意】善于教育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治学志向。老师的语言简约而明达,含蓄而精妙,少用比喻而明白易晓。可算是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了
※ 10.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注释】博喻:此处不是修辞上那个“博喻”,而是指广泛地因材施教。
【大意】君子懂得了进入学问之途的深浅难易,而又了解学生天资的高低差异,然后能广泛地因材施教。能广泛地因材施教然后能做老师。
※ 11.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大意】善于提问的人,如同解劈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的部位开始,然后再解树节坚硬处,时间长了,各部分就相互脱离分解开了。不善于提问的人正好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如同撞钟,用小槌叩击就发出小的鸣声,用大槌叩击就发出大的鸣声,待钟声从容鸣响而散尽,(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就恰恰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识的道理。
※ 12.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大意】预先记诵书本的内容(以备学生提问),这样的学问不足以做老师。必须待学生提问而后加以解说,或者学生的才力不能回答老师的问题然后加以解说;解说了仍然不能理解,就暂时不讲解也是可以的。
第三章 《大学》(一、原文选读)
※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通“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意】多多学习的目的在于彰明内心美善的德性,在于使人自新,在于使人达到最美善的道德境界。知道应达到的道德境界而后有确定的志向,志向确定而后能心静不躁,心静不躁而后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而后能虑事周祥,虑事周祥而后能达到最美善的境界。
※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意】古时候想把彰明内心美善本性推广到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顿好自己的家族;要整顿好自己的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招致自己的良知。招致良知在于格除物欲,物欲格除而后良知到来,良知到来而后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好自身,自身修养好而后家族才能整顿好,家族整顿好而后国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统一地都是要把修身作为根本。
※
3、“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大意】《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说治学要像加工骨器象牙那样切磋;修身要像加工玉、石那样琢磨。
※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ù)恶臭,如好(hào)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意】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欺。如同厌恶恶臭,如同喜好女色。这就叫做自求快意满足。因此君子必须在独处的时候也十分谨慎。
※ 7.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大意】因此君子自己具备的,而后才要求他人做到;自己不沾染的,而后才能禁止他人。
※ 8.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大意】商汤的《盘铭》说:“假如一天自新,就能天天自新,每天自新。” 第五章 韩愈作品选读(一、原文选读)
《师说》选读
※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注释】受:通“授”,教授。
【大意】老师,是靠他来传授儒道,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大意】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大意】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注释】读dòu:句子的停顿。不fǒu:通“否”,不向老师学习。【大意】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就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看不出那人是明智的!※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大意】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术和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进学解》选读
※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大意】学业靠勤奋才能精湛,如果贪玩就会荒废;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随大流就会毁掉。
※ 2.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大意】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勾划出它深奥的意义。
《原毁》选读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注释】重:严格。周:周密、全面。轻:宽容。约:简少。
【大意】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就乐于做好事做好事。
※3.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注释】廉:少,低。
【译文】他们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却要求低。对别人要求高,所以别人就很难去做善事儿。对自己要求低,所以自身的收获就很少。
※6.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1 【注释】修:进修,求上进。
【译文】懈怠的人,就不会有上进心;而嫉妒别人的人,却又深怕别人有所造就。
第六章 王守仁《传习录》(一、原文选读)
※
1、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大意】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2、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大意】认识达到了真切笃实的程度,便是行动;行动到了明确的感悟和精微察知的程度,便是认识。认识与实践工夫,本来就不可以割离开来。
※
3、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 【大意】教他人学习,也必须随着各人所能达到的程度进行。好比是一棵树刚刚生出萌芽,只浇些水就够了,萌芽稍长,便多加些水。从拱把粗以至长到合抱,浇水时,都是随着树所能接受的程度而增加的。假若是些小萌芽,把一桶水尽情倒去,就把树浸死了。
※
4、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大意】教学生读书,贵在量力而精,则不让其厌学,让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习中,要求学生专心致志,反复诵读,用心体会,就会达到知行合一,逐步变得智慧起来。
大意】学习需要独立思考,才有收获,才能像有舵的船一样,不失去方向,不然就没有效果,达不到目标。
第七章 黄宗羲作品选读(一、原文选读)
《明夷待访录•学校》选读
※ 1.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大意】设立学校是用来培养士人的。然而,古代圣王设立学校的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养士,还一定要使治理天下的方式方法都出于学校,这样设立学校的意图才算完备。
※ 2.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大意】所以,养士只是学校的功能之一,学校不是仅为养士而设立的。
《明儒学案》选读
※ 8.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故讲学而无宗旨,即有嘉言,是无头绪之乱丝也。学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读其书,亦犹张骞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领也。
【大意】教师通过学习、钻研自己总结出来的学问就是学习的要义,也是学生能很快入门,激发他求知欲望的关键所在。普天之下的学问无穷无尽,尚且不能用几个字进行限定,又怎麽能够让我的思想受到约束呢?所以教师讲学贵在阐明宗旨,如果不能阐明宗旨,即使讲得再好,也是像没有头绪的乱丝。学生学习却不能获得教师讲学的宗旨,即便读书也就会像汉代张骞初次赴西域联络大月氏那样无功而返。
※ 9.学问之道,以个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大意】学问的真谛就是自己能真正用得上。凡是依靠门户,依样画葫芦的学习者不是随大流的人就是把做学问当作混日子的人。真正做学问的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独创,甚至会对前人所见持相反的看法。学习者就应该研究那与众不同之处,这样才能百花齐放。一味去附和别人,就像用水去帮助水,哪里是在做学问啊!
※ 10.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
【大意】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
※ 11.盖见道之难如此,学者慎毋轻言悟也哉!
【大意】所以真正领悟宗旨是很难的,做学问的人应该慎重对待,不要轻易地便说自己已经领悟到了啊!
※ 12.先生之学,刻苦奋励,多从五更枕上汗流泪下得来。
【大意】先生学习勤奋努力,是多次熬更守夜,辛辛苦苦换来的。
※ 17.道无定体,学贵适用
【大意】道理没有固定的体系,学习贵在适用。
※ 18.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
【大意】有小的疑问就会有小的领悟,大的疑问就会大悟,若没有疑惑,自然就不会有所领悟。
※ 19.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
【大意】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
※ 20.天下之最难知者,一人索之而弗获,千万人索之而无弗获矣。天下之最难致者,一时穷之而未尽,千百年穷之而无不尽矣。
【大意】对于天底下最难弄懂的事情,单凭一个人去求索是无法有收获的,如果有许许多多的人一同去探究就不会没有收获。天下最难招集的东西,要想在一时半会搜完是不可能的,若长久地坚持下去就总有搜完的时候。
※ 21.发先儒之所未发者,尝十之而三焉。
【大意】通过刻苦钻研能够有所创见的人,曾经少之又少啊。
学问之道,以个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面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黄宗羲《明儒学案》 大概是说:做学问的道理,应该以有自己的见解,用得着才算是真的。
凡是人云亦云,依样画葫芦的,不是流俗之人,就是研治经学书呆子。我这一篇所列的文章,有自己的偏见,有跟别人不一个的论点,学者们在不一样的地方,更要用心理解体会,真理只有一个,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在水中再加水,雷同附和,哪里是做学问的?
这段话是撰者判断各人思想的标准。他认为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者,无足轻重。每个人的思想都应有其独到的地方。只有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事物,才能有更全面更正确的认识
国学经典读本 篇2
记者了解到, 小学一、三、五年级, 初中一年级, 高中一年级 (含职高) 学生采取报订的方式, 分别为幼儿园一册, 小学三册, 初中一册, 高中一册。
其中,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使用《读本》所需资金, 一二圈层区县 (青白江区除外) 由同级财政承担, 三圈层区县和青白江区由市级和同级财政按比例承担, 高中阶段使用《读本》在学生缴纳的课本预收款中据实结算。以上经费实施办法以市政府近期将下发各区 (市) 县政府的正式文件为准。
永远的创意大师 永恒的经典读本 篇3
1.大师光环是最有效的市场催化剂
广告方面的书出版的不少,但脱颖而出的总是少数,如果要问有些什么畅销指导原则,大师作品是市场的保证。乔治·刘易斯的《广告的艺术》、《乔治·路易斯大创意》,奥美广告公司戴维·奥格威的《奥格威谈广告》等,都是广告大师经典作品和创意精神分享的重头书,从出版到现在销量历久不衰。
2.知名广告公司引领广告文化
如果要问为什么创意高手总是出自于知名广告公司,或许同时也可以问问为何这些公司总能孕育出优秀的广告创意人员?一家广告公司之所以能历久不衰,除了靠每个时期每位广告人的努力外,更重要的是公司的企业文化。《奥美的观点》、《百年麦肯》分别用观念和作品传达了公司的企业文化与精神,也揭露了两家企业得以百年不衰的秘密。特别是已经出到第五本的《奥美的观点》,几乎本本畅销,也算是不但免费还收费的最佳公司形象广告。
3.基本学习工具书永远不能少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基本专业,广告这个产业说起来很炫,仿佛谈的都是高来高去的创意,但其实任何行业的基础知识仍是有迹可循的,也是初入门的新手必须学习的知识。《节假日促销:108个促销创意和特色方案》是一本将各节日曾经有过的创意作整理分类的工具书;《广告业务员销售方法与技巧》则系统介绍了广告业务员应该知道的大小事情,两书都是实用的工具书。
4.台湾广告才女,席卷中国
李欣频这位伴随台湾诚品书店一起成长的才女,在去年来到北京大学就读博士,同时也开启了她在大陆地区的市场。几本已经授权大陆出版简体字版的图书《诚品副作用》、《广告拜物教》、《十四堂人生创意课》都非常受到专业人士及年轻学子的欢迎。其实在出版《诚品副作用》一举成名后的李欣频,在七年内陆陆续续出版图书近三十本,出版范围早已经不限于广告和创意,她已经成为一个横跨广告、创意、教育、旅行、美食、网络、建筑、爱情、灵修的创意生活家 ,未来将有更多的书籍授权简体字版出版,届时将可以让大陆的读者了解她更多的面貌。
5.历久不衰的经典
《乔治·刘易斯大创意》的出版其实是全新译本的出版。会重新出版本书,龙之媒广告文化书店创办人高志宏、龙媒广告选书总策划徐智明提到,十年来总是有人会问到《蔚蓝诡计》(原翻译书名)还卖吗?但答案都是否定。因此才有了再出版此书的念头,新书的译者何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公关舆情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特别强调,这次的翻译希望能把大师的创意“原汁原味”的展现,新旧版品译文的差异也成为网民反应的话题, 可见经典永远都会被重视。广告畅销书榜上,另一本《广告媒体策划:媒体策划人的行业标准参考》作者罗杰·巴隆是芝加哥博达大桥国际广告传媒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媒体调研总监,该书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风格,是一本知识较全面的手册,出版以来深受从事创意媒体策划和采购方面工作的读者支持,现在出版的已是第六版,由此也可知该书的经典地位。
6.除了图书,杂志也不能少
除了看书,杂志依旧是收集流行资讯、刺激创意思考的最佳来源。广告人都看哪些杂志?进入“龙之媒”畅销榜的广告类杂志有:1995年初创刊,由在世界华文广告圈享誉盛名的香港资深广告创作人林俊明创办,专门收集世界各地出色华文广告的《龙吟榜》杂志;已有13年历史的《shots DVD+杂志》收罗全球最著名的广告影片集,以汇集展示全球顶级广告创意为宗旨,被认为是获取这个行业最新信息的源泉;《广告档案中文版》是全球广告及海报作品权威杂志,专门收录全球近2个月最新的优秀平面广告作品和海报作品,其中还包括国际著名广告奖项的获奖作品,对广告创意人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其它如《国際广告》、《中国广告》、《广告人》、《CAMPAIGN BRIEF意》及台湾最著名的广告专业杂志之一的《动脑》也都名列畅销排行榜上。
广告的艺术
海南出版社1999.10出版
作者:[美]乔治·路易斯;译者:高志宏 徐智明
30cm×30cm;铜版纸;彩印精装,带硬盒封套;330页;
定价:¥480
作者乔治·路易斯(《蔚蓝诡计》作者)是美国著名创意指导,从60年代至今一直活跃于美国广告界,本书是乔治·路易斯亲自从其25年创意生涯中的13,224个广告作品中精选260个最精彩的创意;详尽阐释每一个创意的市场背景、创意概念和发想过程,包含路易斯对于广告创意中诸多关键问题的精彩阐述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两位译者,正是北京龙之媒广告文化书店总经理,创办人高志宏及书店董事长徐智明。
The Copy Book—全球32位顶尖广告文案的写作之道
(台湾)滚石文化1997.12出版
作者:[英]英国D&AD协会;译者:赖治怡
大8开;铜版纸;彩印;精装;179页;
定价:¥424
贵阳市国学教育读本教案 篇4
第1课时
教学内容:《礼运大同篇》之理想社会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形态,珍惜当今的和平年代,努力学习,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难点:理解孔子的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教学过程:
一、学生读课文。
二、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
三、给学生讲解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桃花源记。说一说:千百年来,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理想社会是人们一直向往的,你喜欢这样的世外桃源吗?同学之间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第2课时
教学内容:行为习惯篇之勤劳谨慎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勤劳、谨慎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从小养成讲究卫生、勤劳谨慎的优良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勤劳谨慎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 1.学生读课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
3.讲故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含义。4.名句欣赏及含义理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 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宋)苏轼 5.把课文背一背。
第3 课时
教学内容:勤劳节俭篇之勤俭节约。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使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勤俭节约的含义,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教学过程: 1.学生读课文: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2.理解课文的意思。3.故事《勤俭持家》。
让学生明白勤俭持家的含义和重要性。4.收集勤俭节约的名句。
5.通过这课的学习,你今后应该怎样做?同学之间交流。6.把课文读一读、背一背。
第4 课时
教学内容:自省自律篇之学会自律。教学目标:
理解自律的意义,从小培养自律、自爱、自重的优良品质,学会洁身自好,牢牢把握自己。
教学重难点:理解自律、自爱和自重的意义,养成自律、自爱和自重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1.学生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
3.故事《许衡与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生完成做一做。
5.小结: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6.读、背诵课文。
第5课时
教学内容:交往处世篇之处世之道。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一些处世的道理,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一个善于奉献的人。
教学重难点:学会和理解处世的道理。教学过程:
1.你周围的人的为人如何?你呢?学生交流。2.学习课文《处世之道》。3.理解课文的含义。4.讲《一饭千金》的故事。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5.说说下面名言的含义? 已所不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6.小结:说说这节课你的感想。7.生读和背诵课文。
第6课时
教学内容:赠友送别篇之珍重友情。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友情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它。感受古诗的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友情对人生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哪些古诗呢? 2.学习古诗《春夜别友人》。(1)生读古诗。(2)理解古诗的含义等。(3)这首古诗讲的是什么? 3.理解友情的重要性。
4.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生完成说一说。6.说说这凶课你的收获。
7.生读和背诵这首诗和课后的两首古诗。
第7课时
教学内容:山水田园篇之感受自然。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在古代诗歌中,诗人用描写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理解诗人与自然融合相亲、和谐交流的智慧。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人与自然融合相亲、和谐交流的智慧。教学过程:
1.学生读古诗《山亭夏日》。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
3.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从中你获得了什么?同学之间交流。
4.欣赏描写夏天的两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客中初夏》。
5.学生背诵古诗《山亭夏日》。6.小结:说说你这节课的感受。
第8课时
教学内容:思乡怀人篇之思念情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古诗的美和诗人借景表达思乡怀人、离愁别绪等思念情怀。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人的思念情怀。教学过程:
1.学生读古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领略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念情怀。
3.介绍“千古才女——李清照”。
4.欣赏思乡情怀的另外两首古诗《江楼感旧》、《次北固山下》。5.小结: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6.背诵古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第9课时
教学内容:咏物言志篇之借物抒情。教学目标:
学习理解古代诗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和梅花顽强、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欣赏古诗的美。
教学重难点:学习古代诗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和梅花顽强、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1.出示古诗《雪梅
其一》,学生读古诗。2.理解古诗的含义。
学习诗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和梅花顽强、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
3.了解古代诗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4.欣赏古诗《冬景》、《归雁》。5.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6.背诵古诗《雪梅
其一》。
第10 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篇之虚心求教。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虚心是一种良好品质,对我们人生很重要,从小培养学生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理解虚心和重要性。教学过程:
1.读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任人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悟一悟:
孔子倡导广泛学习,虚心求教,学无定师。以书本为师,以他人为师,以实践为师,以一切可学之人为师。他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不断汲取各路溪流,最终汇成浩浩荡荡的大江。在生活中,我们要以谦虚的心态,发现和学习别人的优点,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完善自我。
4.读《孔子让路》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5.说说你周围的哪些人可以作为你的老师。6.小结:这节课你有何感想? 7.写出这节课的心得。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篇之学思结合。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孔子的读书方法——学习与思考要相结合,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做到熟读精思、好学深思,才能真正学到本事。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思结合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1.生读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故事《刘羽冲读死书》。
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
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做到熟读精思、好学深思,才能真正学到本事。
4.说一说:你是一个勤于思考的小学生吗? 5.把本课所学的名句背下来。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篇之勤奋上进。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学有所成。让学生从小养成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学有所成。教学过程:
1.读孔子的话:“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理解这句话的意义。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读故事《牛角书生》。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你能找出与勤奋上进主题有关的成语吗? 5.背诵本课的名言。
第13课时
教学内容:做事篇之自我反省、少说多做、珍惜时间。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珍惜时间、先做后说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养成自我反省、珍惜时间、先做后说的品质。
教学过程: 1.自我反省的意义。
读曾子的话,理解其含义,说说你有何启发? 2.读故事《万斯同闭门苦读》,你有何收获? 3.少说多做是什么意思?
4.《纸上谈兵》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珍惜时间的重要意义。
读《司马光警枕惜时读书》的故事,从中你有何收获? 6.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7.你能把本课所学的名句背诵下来吗?
第14课时
教学内容:做人篇之坦率真诚、恪守信用、安贫乐道。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从小做人要坦率真诚、恪守信用、安贫乐道。
教学重难点:
理解坦率真诚、恪守信用、安贫乐道的含义,培养坦率真诚、恪守信用、安贫乐道的良好品质。
1.读孔子的话,理解其意义,知道坦率真诚的重要性。读故事《王安石冷对阿谀奉承的“马屁精”》,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同学间交流。
2.理解恪守信用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读孔子的话,理解其意义。
故事《季札重信挂剑》告诉我们什么? 3.安贫乐道的意义是什么? 读孔子的话,理解其含义。故事《曾子弘道》告诉我们什么? 4.收集美德少年的故事,说给同学们听听。
第15课时
教学内容:孝敬篇之尊敬父母、顺从父母、关爱父母。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从小孝敬父母的良好美德。
教学重难点: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良好美德。教学过程: 1.孝敬父母的含义。读孔子的话,什么是孝?
故事《汉文帝孝敬母亲》告诉我们什么? 2.顺从父母,你是怎样做的? 理解孔子的话,他告诉我们什么? 从故事《芦衣顺母》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3.关爱父母我们应该怎样做? 读孔子的话,理解其意义。故事《怀橘遣亲》说明了什么道理? 4.了解儒学大师王阳明与贵阳。
经典读本使用情况 篇5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基石。而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母语素养的必由之路。而在学校广泛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更有益于传承人类文明,以《语文经典读本》为依托,通过经典阅读,我们希望学生达到如下的阅读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通过阅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通过阅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4.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课外阅读总量应在200万字以上。
制定好目标,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非常重视并认真负责地开展工作,结合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推陈出新,搞出了特色。以下是我们在课题实验中的一些做法:、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任何一项学习要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阅读《语文经典读本》时要求学生有所得,又要让学生获得期望的收获,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开展一些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读书活动,如“故事大王比赛”、“新闻发布会”、“辩论会”、“小记者采访”、“美文朗诵”„„面向全体,在全班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愿望,并适当给与鼓励。当初步品尝成功的的喜悦一定会激发起他们阅读此书,诵读此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由此起步。
2、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习惯。阅读本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思想,所以教师在阅读前不必要设下过多的条条框框阻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体验,而是需要在学生阅读完后与学生进行平等民主的交流,而这需要老师对文本提前的把握。所以在阅读《语文经典读本》时,教师首先沉入书香中,去熟知这本书的内容,在诵读、介绍与讲解中用老师真心感受到的与学生交流分享,去感染学生,有时甚至是挑起学生诉说与争辩的“斗志”,这样才能在学生心灵中激起对本书向往的涟漪。教师用发自内心的感受丰富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对文字更加感兴趣,也就更喜欢《语文经典读本》独有的香气。
3、扎实指导,切实提高阅读质量
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提供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向学生传授“精读、略读、浏览、速读、默读、标注”等常用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在阅读时,鼓励并督促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笔记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起到“标本兼治,营根固本”的作用,它可以使同学们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思维材料,又可以增强同学们的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的能力,还可以启迪同学们的思维,又具有直观形象的教育功能,因此,教会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很重要的。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向学生介绍“摘抄型、提纲型、感想性、评价性”读书笔记的写法,对不同学情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能力弱的学生以“摘抄型”为主,中游学生在摘抄的基础上,可练习“提纲型”,优秀的学生在前两者基础上,可练习“感想型和评价型”。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既不能让读书笔记成为学生的负担,也不能让学生觉得是无关紧要的事。有时我们会向学生介绍一个有趣的开头,激发学生回家阅读的心情;选择一段语言优美的作品,老师示范朗诵一段,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选择知识丰富的科学短文,可以激发学生探寻一些闻所未闻的知识。
4、组织读书笔记展览会。
我们在读书之前先指导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帮助他们掌握记读书摘要、做读书卡片、写读后感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然后把每一周优秀的读书笔记刊登在小报上,做一个经验交流。
5、引导孩子学以致用,与各项活动相结合,多渠道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我们注重读后叙述交流评论,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内容,以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还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或体会;也组织学生对所读书刊的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学会举一反三——学习了一篇文章,可以以一带三,调动学生读书的热情,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有时还绘制图书阅读小报或自编书。我们组织学生在读书之后结合某一个专题活动,自己动手收集图书梗概和图片,或是自己绘制一份读书小报,然后参加我们自己班或学校的评比,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检查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成果。我们还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一个个诵读小明星在国旗下展示自己的风采,还利用学校网站,把学生的一些阅读成果发到网站上。
6、家校携手,一同幸福在共读时光
经典读本的使用不仅仅停留在课堂在学校,应该延伸到课外、家庭。阅读活动要真正取得成效,争取家长的支持、配合至关重要。我们利用信息平台、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和家长沟通,还有在班级博客上向家长宣讲读书活动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介绍读书方法,改变家长的观念,赢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亲子共读书目,设计了亲子共读记录表,家长每天同孩子一同读书,互相交流阅读体会,一同填写亲子共读记录表、一起制作读书小报,起到了身教育胜于言教的效果。
国学经典读本 篇6
近来看了《干部从政道德读本—中国经典的启示》一书,感触良多,做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是一生的事业。“道亦为行之理,德亦为人之本”,道德是为人立信、能力培养的基础。特别是作为一名人民检察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恪守检察官职业道德准则,才能准确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检察官职业道德,既是对检察官的基本素质要求,更是检察官这个群体的共同价值追求。恪守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贵在铭刻于心,身体力行。
一、恪守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要铭刻于心。恪守检察官职业道德就要做到“忠诚、公正、清廉、文明”,要全面把握“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深刻内涵,把职业道德融入到办案流程、岗位职责之中,将职业身份、岗位身份内化与心。这就要求我们常保三颗“心”。
第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责任,作为一种信念,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涵养。责任催生良知,责任推动敬业,有了责任心,就会有“忠诚”,就会对检察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有了责任心,就会牢记“公正”,时刻不忘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需求,匡扶正义;有了责任心,就会保持“清廉”,充满工作激情,就会对检察职业充满认同感和荣誉感;有了责任心,就会讲究“文明”,规范执法,运用群众语言和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执法办案,取信于群众。
第二、要有朴实的平常心。平常心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境界。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基础,而其中保持良好的平常心态,则是修身的关键。当前,经济社会丰富多彩,生活方式多种多样,浮躁攀比、拜金主义、现实主义等各种社会心理影响着所有人。这些现实问题,不可回避,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对症下药就是保持平常心态。学会用平常心来坦然、淡然、泰然面对现实,知足而常乐、强化内心、充实精神,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三、要有严谨的自律心。自律是一种修养,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职业道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较强自律能力的人,检察官职业尤其如此。公正廉洁执法,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执法办案的检察官一定要坚定心中的信念,严格要求
自己,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坚守住底线,过好“情、权、利”三关。要经常在头脑中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检查和自我解剖。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用理性的力量去克服困难、纠正错误、巩固道德防线,形成良好的检察职业道德。
二、恪守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更要身体力行。并不是穿上盔甲就是武士,同样,并不是穿上检察服就是一名合格的检察官。为此,我们更要时时谨记检察官职业道德,外践于形,挥好手中的正义之剑,无愧于胸前的国徽。
第一、从自身做起,注重加强学习。学习是一个人向上的翅膀,知识越多,思想才能飞得越高。因此我们要坚持学习,一方面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服务大局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注重业务能力的提高。学习检察业务和其他相关科学知识,是规范办案的必备条件之一。法律知识博大精深、时时更新。作为一名公诉人,更要注重加强学习,钻研法律,熟悉检察业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更新自身的思想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公正执法、规范执法的能力,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第二、从小事做起,坚持规范执法。检察事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每个决定,对案件当事人来说,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甚至可能会影响他的整个家庭或是整个家族的命运;对整个社会来讲,牵动无数老百姓关注的目光,向公众传递的是一种是非、一种公平,一种导向。我们的每一次具体的执法办案活动并不是一项纯粹技术性操作过程,而是一次次向人民群众演绎法律内在精神的生动实践,直接影响公众对法律和法治的敬仰、对公平正义的信心。检察官职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正所谓“公生明,廉生威”,只有公正、廉洁、规范执法才能真正维护法律的权威。要时刻保持检察官的职业使命感、职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忠于职守、秉公办案,做最“忠诚”的守护者、最“公正”的监督者、最“清廉”的执法者、最“文明”的服务者。作为一名公诉内勤,更要时时小心谨慎,事事耐心细致,脚踏实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细微之处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把恪守检察职业道德准则融入到工作的个个环节之中。不论是从台帐报表还是到不起诉案件的备案审查,不论是从数据统计还是接待案件当事人家属、律师等方方面面都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相关程序,做好后勤工作,为同事守好后方阵地。
《干部从政道德读本—中国经典的启示》一书中的先进典型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这些先进模范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深情、对职责的坚守,是我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他们这一股傲然与天地的精神气包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信仰的坚持,对理想的执着,对正义的追求,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神清气爽、慷慨激昂,才能堂堂正正当好一名党员干部。
今天是我党建立**周年华诞。**年峥嵘岁月,**年丰功伟绩。在这一段百折不挠艰辛求索的伟大历程中,在这一段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中,在这一段奋进开拓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就像一面旗帜,无论是在经济建设最前沿,还是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的紧急时刻,鲜红的党旗始终高高飘扬。有人说,上个世纪20年代,是个伟大的年代,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能干大事,但也是一个年纪轻轻就会丢掉性命的时代。我们的革命先烈为了心中的目标,开创了一番令人热血沸腾的事业。而如今我们生活在现在的新时代,这是个美好的时代,我们不用付出生命的昂贵代价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体现自身价值。
国学经典——创新德育之路 篇7
一、用国学文化浸润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优秀的品质,良好的习惯,树立崇高理想。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情感,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国学经典的教化力量,先后打造了“崇正门”、“养正桥”、“启智池”、“孔子像”等八大国学知识景观,营造了“一草一木都育人,一砖一石会说话,块块匾牌吸眼球”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健康、浓郁的国学氛围中茁壮成长。如,“养正桥”设计就是紧扣“童蒙养正”主题,将《弟子规》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个部分石刻于桥廊,共32栏,八章节每章节插图一幅,分别是母子读书、父教子图、勤学图、叠被图、孔融让梨、孟子识字、黄香温席、教子图等。“启智池”的设计以“天道酬勤,志存高远”等励志求学名言精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校园环境就如“空气之于人,水之于鱼”,对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可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用国学文化提高德育实效性
德育显现在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学校的各项活动都应当实现其应有的德育目标。因此,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对提高德育实效性至关重要。
国学经典在教育内容上有着思想智慧与人文精神内涵,浓度极高,在教育方式上具有较强的形式美感,它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形成良好美德、优雅气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把国学经典教育纳入课程管理,每周开设一节国学课,并编制了国学教材。为了有效推进国学经典教育工作,学校群策群力打造国学研讨课、示范课,探究出了有效的国学教育课堂模式。通过熟读成诵,读中感、读中悟,古文与现代文结合,文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素养,修炼了品质。
三、用国学文化让学生晓道德知礼仪
国学经典的核心是以德育人,学生每天诵读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须静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等经典,短期内对学生的“三修”即“修言”、“修心”、“修行”,虽然无立竿见影之功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孩童时养成的“童子功”必将成为他们一生做人、行事的准则。怎样诵读国学经典?校内,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值周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一句经典,结合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进行讲解、诵读。每天课间操前,学校组织全体学生经典诵读三遍后再做操。每天利用上午晨会、下午上第一节课前10分钟由班级组织诵读经典。校外,放学回家睡觉前20分钟,要求家长与学生一起诵读经典,一起重温忠孝礼仪。如此一来,“向真、向善、向美”成了师生、家长的共同体验。学校向学生推荐诵读的内容为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笠翁对韵》;四年级《千字文》;五年级《论语》;六年级《大学》等一些国学经典。
四、用国学文化培养学生对经典的兴趣
活动是喜爱的源泉,活动是兴趣的根本。只有将国学经典教育生动化、活动化,才能提高学生对国学的热爱,做到知行合一。
1. 开展常规活动。
听一听。每天下午的校园广播时间播放国学经典诗文或国学经典音乐。唱一唱。将国学经典谱上适合学生演唱的曲子演唱。写一写。学生每周至少抄写一篇国学经典的书法作品或是写出一篇感悟颇深的心得体会或读书笔记,在学校举办国学经典读书成果展览。画一画。给古诗配图或将国学经典中的故事进行绘画。说一说。根据学习内容每学期开展一次讲故事比赛和谈学习国学经典体会收获的演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既能熟背又受到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比一比。每学年开展一次国学经典吟诵比赛、抄写比赛、绘画比赛、国学知识竞赛和班级黑板报比赛。演一演。举办读书汇报演出。各班级收集本班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典型趣事写成总结,编成各种文艺小节目。汇报演出形式有国学经典吟诵、童谣、快板、文艺表演、故事演讲等。赛一赛。学校阶段性开展班级诵读会、年级诵读会、诵读擂台赛和国学文化节活动,学期末评选“国学秀才”“国学进士”“国学榜眼”“国学探花”“国学状元”等。
2. 举办特色礼仪活动。
一年级新生入学时,举办“开笔礼”仪式,通过“三拜孔子”“朱砂启智”“开笔破蒙”等仪程,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启蒙教育,意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书写少年中国梦”,让学生眼明心明、好读书、读好书,长大后做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六年级学生毕业时,为他们举办“成童礼”仪式,以“告别童年、感恩老师、感谢父母、励志成才”为活动主题,通过诵读《孝经》,朗诵《父母赞歌》,拥抱父母,行谢师礼,写感恩卡等仪式,表达对父母和教师的感恩之情。通过“走进少年时代”宣誓,学生们带着昂扬的斗志走出陪伴了他们六年的母校,为小学阶段的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国学经典诵读之 篇8
【关键词】国学;孟浩然;田园诗;友情
孟浩然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谈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的确不薄,语谈仅仅是外表,主客之间的情谊,由谈初到清真最后清切。这是内在的韵味散发出来的醇香,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正是谢榛语的那种“清音有余的感觉”。
有关友情的描述,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句真切的表达了知心朋友,情谊深厚,即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眼前。显示出友谊的真挚。胸怀的阔达。可见人生中拥有真诚的朋友,心中便不会孤独,当代人也常说:多一个朋友,便多一条路。是啊,真正的友谊就是不顾及对方的社会地位,富贵贫贱,美貌与丑陋,而注重双方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注重自然,注重默契。很多唐诗中体现了这种情感: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维的《山中送别“除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未见常见天际流。”而最令人欣赏的友谊之情,是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体现出的那种“淡”“真”“切”的淳朴自然的朋友之情,值得大家细细赏读:
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句“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这”一邀一致,文字上毫无渲染,召之即来,简单而随便,好似小学生在日记本上写的一日行程一样的朴素而平淡,再加上“鸡黎”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只简朴而随意,这样,客人和主人彼此的心扉毫不顾及地向对方敞开,客人不嫌弃你农舍之主而降低身份,主人不谄媚你达官显贵而升官发财,那就盘腿而坐,促膝而谈,气氛润恰而平静,不讲虚礼和排场,如此幽静而祥和,这不仅是主任和客人的真挚情谊所至,也有清新愉悦的环境所衬托,你看那外景——“绿色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一近一远,近景绿树环抱,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荡开笔锋,展示一片开阔的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让村庄不显的孤独。一“合一“斜”,静中含动,景都活跃着,人怎能闲坐,于是主客敞开胸怀,娓娓而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放眼望去的不仅是主人和客人,而且也将读者的眼球引向这这特定情境当中去,随着主人和客人一起欣赏: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那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荫怀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适的感觉。于是,话桑麻中,主人与客人的欢声于笑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际,正是在这种情景氛围中,客人忘记了仕途的荆棘丛生,名利得失,他从主人的笑语中寻到了安然,坦率,真实,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中,盼到了已久的向往之地,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他心境平和,思绪舒展,举猎灵活,自然省净,这样的环境,谁愿意离去,谁不渴望再来,虽然没有说出自己乐而忘返的想法,但客人和主人的情谊无需再遮掩,淳朴而诚挚溢于言表,于是,再不需客气,我想我做客人既主人,主人即客人,下次的约会,定在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不请自到,那种率真,那种理直气壮的情怀,好比小女孩在父亲跟前撒娇:“我要,我要,我就要。”古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此句看死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首句“一邀一致”尾句“还来就菊花”,此外既感到篇法圆紧,有体会到客人的洒脱自然。
当然,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有用张扬和比喻的手法体现的,如李白的《赠汪伦》:“讨还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不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清湛,更出动离人的情怀,难忘王伦的深厚情谊,水深轻身自然的联系起来,以比物手法形象的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王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深呢?李白毫无掩饰的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他与王伦不一般的情意:“不及汪伦送我情。”耐人寻味。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着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载》显然,秒就妙哉“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才用比物手法,便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有清真。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赠汪伦》相比较,纯属于平淡的叙述至此,没有一句夸张之句没有一个兴奋之词,但到了平头百姓的谈话,让我们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进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场景——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力形式与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诗词是在平淡中蕴涵着深藏的情谊,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虽只有鸡黍,但那份友谊之情,却一点都不薄,而是主客情深的精妙之处。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情谊演绎的谈中含真,真中含深,深中含切。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