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经典有感

2024-10-14

读国学经典有感(共12篇)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1

读《国学经典——弟子规》有感

“国学”是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国学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弟子规》作为国学经典,对世人的影响自是不必多言,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弟子规虽浅显却极富哲理,能够给人以生活上的指点、学习上的教导,成长中的导航……它教会我们: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它还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社交礼仪,这也是我们父母长辈的行为准则,因为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下一代。

国学激励着我们,当发现自己不如别人时,应乐观积极,努力争取向上,不要被挫折打倒,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指导自己的人生。古人所言:“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记载:“周朝闵损因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全,便再取了后母,而后母却虐待子骞。在寒冷的冬天只给他穿单衣,父亲知道子骞受后母虐待后,便要休了她,子骞便为后母求情,最终一家人生活和谐美满——单衣顺母。想想我们呢?身为人子,我们对父母却知之甚少,关心更是不多,任性的我们往往忽略了父母对我们的关心,还天真地说着他们不理解我们的话语。真的觉得自己不懂事。细细体会,其中包含着尊重师长、孝敬长辈、诚实守信等可贵的品质,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下的民族精神,是流淌在中华民族文明血管中生生不息的血液,是中国人民代代相传的传世之宝。让我们一起了解国学,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跟我们共同走进《弟子规》,体会国学的经典;让我们一起诵读经典国学,品味精彩人生;让我们一起倡导经典国学,完善自己的人生吧!

读《游子吟》有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早心,报得三春晖。”

读完这首诗,我有很多感触,或许,大家认为母亲为儿女操劳是应该的,确实,世界上最无私最温暖的莫过于母爱!但是,大家发现了吗?母亲为我们操劳时,皱纹已悄悄爬上了她的脸颊,那乌丝般的黑发以快被那白发慢慢取代,母亲对我们的爱是永远无限的,对我们的恩情我们是永远无法报答的。

母亲,一个神圣的名字;母亲,一个光荣的称呼;当母亲为你精心准备饭菜,为一家人默默奉献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对母亲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情,当你生病了,是不是母亲第一个把你送到医院,可母亲生病了呢?她是一推再推,一个劲儿的说:“没事没事,一会儿就好了„„”难道真的没事吗?不!母亲只是不想让你担心罢了,她害怕你担心她自己,会影响学习。当母亲责备你时,你会心中不满吗?会认为她管得太多吗?不!她是在爱你!没有一个母亲愿意责备自己的孩子。就算是在责备你,但她的心会比你更难受„多关心关心自己的母亲吧!不要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哪怕是帮她洗洗碗也好!

亲爱的母亲,用任何词语也形容不了你对她的爱!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

经典如黑夜中的一颗明星,点缀了夜空,他又如沙漠中的一颗小草,点染了沙土,而在当今,他似一个知识库,点亮了我们的心灵。

我能体会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能体会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愤;能体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峥峥傲骨;能体会到“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洁身自好;能体会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之心;更能体会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孤独寂寞。。。。

在生活中,我不但听见过许多名诗佳词,还见证过国学的非凡魅力。一次退休的奶奶正和楼下的几位邻居聊家常,其中一位邻居说道:“现在国家的政策是越来越好了,什么‘民主投票’都干得有模有样的。”“是啊!你们看,这不,退休职工的工资又要涨了。”一位邻居说道。大家听后都随声附和。听了她们的话,我心想:“是呀!国家这些年为了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断推出和改进各项政策,让人民拥有了更大的权力,使我们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奶奶突然深有感触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听后连忙纠正她说:“奶奶,现在说这句诗不合适了,现在流行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她们听了我的话后,都哈哈大笑起来。奶奶还夸我说:“你这个孩子,还懂得不少呢。”我听后得意的笑起来。

国学,是你使我的知识一天天充实,是你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要大声对你说:“谢谢你!”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2

实际上, 在我看来, 经典的回归本位应该是个明智的选择。坦率地举例说明, 从形式和宗旨上讲, 我以为在众多的现代版的经典中, 财经作家张建云编著的一套《微国学》可能更接近我所说的本位。我是这样看的。中国的传统哲学从未在原创时期成为一种哲学体系, 它总在人们前仆后继的总结中, 逐渐丰盈起来。中国的传统哲学从其一诞生就带着鲜明的普世价值。我们看诸子百家, 总是能看到政治、经济、道德、伦理、人生问题,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 不像西方哲学那样剑走偏锋:我们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发出这样令人激越而沮丧的叩问。中国的哲学是温柔的、慈悲的, 就像一个安详的老人, 他向你娓娓道出的是自己的人生经验, 让那些敬受教的人们觉得, 这个老人有一副热心肠, 他是告诉你不要走弯路, 让你活得明白一些、愉快一些。通常会是这样的感觉, 尤其对于我们现在的普通人, 衣食问题基本解决了, 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 灵魂显得不是可以忽略的了, 灵魂有时候会跳出来折磨自己, 折磨周遭的人际关系, 怎么办呢?试一试从物质上无法解决, 那么就从精神上入手。要有所依托, 我觉得张建云的这套《微国学》就是一碗量和味道上都适中的心灵鸡汤。

张建云编撰的《微国学》一共六本, 每一本都关涉一个主题, 排下来是:修身、处世、建德、为政、齐家、养心。这六个关键词汇总在一起就是一个人立世之本, 或者是人生的准则。这是和传统经典的立意相吻合的, 本真的。这六本书每一本只有手掌大小, 我想从形式上讲, 可能正是他所体现的“微”字。但是国学是厚重的, 从春秋战国到清代, 浩如烟海。带着疑问翻开这六本小书, 真相大白了。原来他所撷取的全都是精华中的精华, 经典中的经典。

张建云的编撰宗旨也特别的厚道善意和谦逊, 他非常刻意地保持经典的原汁原味。比如, 他选了《论语·卫灵公》:子曰:众恶之, 必察焉;众好之, 必察焉。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 孔子说:大家都讨厌的人或事, 一定要考察一下才能决定你是否也去讨厌它;大家都喜欢的人和事, 一定要考察一下才能决定你是否也去喜欢它。在“评说”一栏内只寥寥数字加以补充:随波逐流看不到真相, 人云亦云听不到真话, 走在羊群后面吃不到新鲜的草。至此, 一个条目就结束了。言简意赅, 朴素生动, 极大地坚持了经典的本真。在我看来, 这是对经典的一种敬重, 同时, 也是对读者的负责。没有语法词汇方面的炫目诠释, 经典的真诚就坦荡地走入了读者的心灵。实际上, 经典的端方也不适合华丽的外衣, 或者任何包装都将损害经典的面貌和实质。一部《论语》原著一万五千字左右, 很多解读的文章洋洋洒洒形成数万甚至数十万大观, 不是不行, 而是, 读者是否能够承受那些强加在经典上的重量呢?我看有点勉为其难。

国学经典高效读 篇3

当前,“国学热”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兴起。探究“国学”,诵读经典,已成为摆在每一个中华学子面前的课题。做好这一课题,不仅对于广大高中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创新人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国学是什么?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中就有“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的记载。后来,汉、魏、晋、唐、宋又多次出现。但这些“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学”产生于19世纪末,当时曾先后被称为“中学”、“国学”、“国粹”和“国故”。有的学者认为“国学”应该为中国固有学术,包括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代理学、明代心学和清代的考据学等。也有学者提出“国学”应该是“六艺之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六经”。还有学者认为“国学”主要指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研究。随着“国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当代学术界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国学”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文字学等。“国学”已成为学术界一个研究的热点,更成为全球化时代华夏儿女广泛关注的文化现象和学术问题。

二、经典知多少?

经典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按照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我们把国学经典划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等部类,国学经典主要包括以下著作和篇目。

一是经部,包括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和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著作。如《左传》、《论语》、《礼记》、《诗经》、《周易》、《孟子》、《尚书》等。

二是史部,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如《战国策》、《国语》、《史记》、《三国志》、《晋书》等。

三是子部,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如《道德经》、《庄子》、《荀子》、《列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墨子》、《韩非子》等。

四是集部,包括各种体裁的文学著作。如《全唐诗》、《全宋词》、《李太白全集》、《乐府诗集》、《文心雕龙》、《文选》等。

五是其他,主要有“蒙学”。所谓“蒙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这里专指启蒙教材。如《千家诗》、《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增广贤文》等。

三、读法有哪些?

阅读国学经典就像在同伟人和大师们对话交流一样,但面对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如何才能做到高效阅读呢?

一是精读与泛览相结合。精读有利于提高阅读的深度。对于高考涉及的国学经典,要做到细品精读。例如,对于教材指定背诵的国学名篇,要做到熟读成诵。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贴近作品,吟诵出作品的思想美、艺术美、情感美、生活美,力争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同时,在美读鉴赏的基础上,还可以以读导写,以写研读,读摘结合,用书面语言同国学经典中的伟人和大师“对话”,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泛览有利于提高阅读的广度。为了解决高中学生时间紧与国学经典浩繁之间的矛盾,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粗读泛览,阅读原著只需了解其大意即可,不求甚解,可以借助导读资料,只初步了解其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如果把精读与泛览较好地结合起来,阅读国学经典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课内阅读与课外延伸阅读相结合。联系高中学生实际,阅读国学经典要做到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由语文课本(必修)向语文读本延伸,由教材向教材以外的经典延伸。对于风格相同、题材相似的作品,比较鉴赏时要突出其不同点;对于风格迥异、题材不同的作品,比较鉴赏时要突出其相同点,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许多国学经典与现行语文课本联系紧密,在延伸阅读时可以将其对应起来读,联系起来读,比较起来读。横向比较异同,纵向深化鉴赏,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是应试阅读与素质阅读相结合。高考涉及的课文大都选自国学经典。经典性课文是高中学生必须精读细赏的。而素质阅读旨在为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帮助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因此,素质阅读较之应试阅读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如何让广大学生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呢?首先要发挥国学经典中励志名言的教育作用。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它形象地告诉我们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教育我们通过学习知晓道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它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它激励我们只要充满信心,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大展宏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它说明,只有多读书,知识才不会枯竭,才思才不会间断。它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像这样的励志名言在国学经典中处处可见,不胜枚举,读者可以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要发挥国学经典中名人形象的启迪作用。如屈原的政治家兼诗人形象,孔子的至圣形象、孟子的亚圣形象、烛之武的谋臣形象、荆轲的侠客形象、诸葛亮的智者形象、杜甫的“诗圣”形象等等。第三要发挥国学经典中艺术技巧的感召作用。国学经典,美不胜收。仅就中国古代诗歌的风格而言,它就能让我们赏鉴其美,受益终身。风格是诗人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曹操的诗慷慨悲凉,陶渊明的诗朴素自然,王维的诗诗画一体,孟浩然的诗清丽优美,高适的诗悲壮苍凉,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王昌龄的诗雄健高昂,柳宗元的诗峭拔瘦劲,李商隐的诗朦胧隐晦,杜牧的诗清健俊爽,温庭筠的诗绮丽香艳,孟郊的诗清瘦简约,李清照的诗缠绵悱恻,陆游的诗悲壮爱国......这些大诗人的经典之作是国学经典百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显示出无穷的艺术魅力,给后学者以巨大的感召作用。

国运昌,“国学”热;读“经典”,必有得!让我们在快乐中美读国学经典,在美读中尽享成功喜悦吧!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4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国学经典》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国学经典》有感1

最近,我们读了一本书—《国学经典》,从中我感悟良多。

孝—”百善孝为先“

在中国儒家文化中,特别提倡孝道,”出则孝,入则悌。”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那么要怎样去孝顺自己的父母呢?孔子曾强调孝的关键,在于和颜悦色。“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有好东西要先给父母品尝。身为人子“父母在,不远游。”孝顺父母的思想在《弟子规》及其他国学中均有体现,古人也有很多孝顺父母的典范,如:为父温席的黄香,“卧冰求鲤”的王祥。身为二十一世纪的少年,与古人相比,我倍感自愧不如,但我会以先人为楷模,不断改进自己。

诚—“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意思是,世界万物都以诚为信,为本,不诚者就失去了万物。这是我想起了我爸爸。我的爸爸是个生意人,一直坚守”以诚为本“的信念。有一次做生意,爸爸如果以次充好,就能牟暴取利,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语重心长得说:”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好处,眼前的利益,而失去了真正的财富—诚信。“正因为他的诚信,生意才会做得风生水起,可见诚信于人是多么的重要了!

《国学经典》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为人为子的道理。我觉得:当今社会经济越来越快,可人们的人文素质却每况愈下,让人担忧。而正掀起的《国学经典》学习热潮用又让国人看到了希望,我相信,中华民族一定会拥有崭新的明天!

读《国学经典》有感2

今天下午我读了《国学经典》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叫《包拯辞官事双亲》。

讲的是包拯是个孝子,包拯考中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出任建康县知县。但是因为父母老了,走不动了,包拯想时时待在父母身边,便推辞不去。后来又得到监督和州赋税的职务,父母还是不想和他去赴任,于是包拯辞官回去奉养双亲。过了几年父母去世了,包拯在家乡守孝了三年。三年后,还犹豫不忍离去,乡里的人多次劝他,又过了好久他才去做官。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父母在不远游,包拯为了侍奉在父母身边连续两年次拒绝做官,直到父母去世以后他还守孝了三年。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原来我们全家生活在深圳,由于爷爷奶奶年龄大了,想落叶归根,所以回到了老家。妈妈担心我们便向老板提出辞职,老板三翻五次的挽留,并加工资希望妈妈能留下来,妈妈想到我们依然决定辞掉不错的工作回家。这不正是孝敬父母的表现吗?

通过这两个故事便我明白了我们从小就要帮父母减少负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穿衣服、帮父母扫地、洗脚等这些小事做起,做个孝敬父母的孩子。

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帮父母做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读《国学经典》有感3

书,仿佛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打开书,一切不愉快都离我而去。这不,我最近又迷上了《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

《国学经典诵读》你们读过吗?这本书精选了中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所积淀下来的经典中的精美华章,这里有最美的古典诗词……

读完了《国学经典诵读》,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知道了如何修身做人,如何为人处事;让我知道了要珍惜时光,让我明白了要努力学习……《国学经典诵读》中,每一句话都蕴藏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细细地去品味,总能从其中悟出一个道理来。

其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告诉了我们:自己每天是否多次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的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呢。--你答应过别人要做的事,是否完成呢。老师传授给你的知识是否想过,复习过。

曾子说过的话,深深印在我的心中。现在我知道了,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答应过别人的事要尽心竭力的完成。与朋友交往要信守诚诺。

同学们,学不可以已。茫茫书海,好书难求,愿《国学经典诵读》这样的好书多起来。让我们一起读圣贤书,与圣贤为伴。与经典同行,做有道德的人。

读《国学经典》有感4

记得,寒假的一天,我在家无聊,就去我的书架上找了一本书看。那时,我到书架前,看到一本外皮是蓝色的,又不是很厚的一本书,我就抽出来看看了。抽出来一看,原来是《国学经典》。记得,这是那次诵读比赛时发下来的。因为是以前,很多内容都已经忘了,我有兴致勃勃地看了一遍:

当我翻开这本书,看到目录里有弟子规、千字文、古今贤文……一些教做人要做到有仁、信、礼、智、义的片段。我就慢慢翻着,津津有味地品味着其中的品质和精神。

当我读到《重拾感恩》中的“感恩,能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生活的美好,能使我们保持积极健康的阳光心态”时,我心里想:我也要学会感恩,感恩是多么快乐啊!我有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继续往下读。“感恩,来自于生活的爱与希望。……”当我读到:“重拾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时,我才知道了感恩的真正意义。我又继续往下读,过了一会儿,当我将这一本诵读读本全部读完一遍,我有回过头来想:这本书真好。一本小小的书,经包含了我们祖先遗传千年的品德。比如说:《弟子规之信》是教我们要讲信誉;《母亲》是告诉我们母亲的伟大,母爱的伟大;《重拾感恩》告诉了我们学会感恩是美好的,它能敲开幸福之门,使自己快乐,别人也舒心。

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知道那时学校为什么要我们读这本书。不正是因为他们想我们永远记住祖先们遗传千年的美德,待日后,我们长大之时在将这些美德发扬光大,遗传万古吗?

读《国学经典》有感5

我熟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懂得它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也就是说: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曾子杀猪》的故事就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一天,曾子的妻子去集市,儿子也闹着要去,她就哄儿子要听话,回来给他杀猪吃。当她回来时,曾子当真要杀猪。可她上前制止,说是骗儿子的。曾子就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向父母学,今天你欺骗他,以后他就不相信你了。”曾子杀了猪,给儿子煮肉吃。

在我的家里,也有这样的故事。记得二年级的期末时,妈妈答应我,只要我专专心心做事,认认真真学习,考好了就给我买全套《笑猫日记》和我喜爱的玩具。当成绩单拿下来时,妈妈毫不犹豫就实现了我的愿望。

在学校里,我借了课外书来看,到了该还时,如果看完了,按时归还;如果没看完,我一定会去申请再延长几天,看完后立即归还。

现在,我身在学习部,身为老师的助手,光信用还不够,还应该多一份信任。每天不但要把学习功课做好,还要把班上该做的事做好,才能获得老师、同学的信任。《徙目立信》的故事就是我最好的学习例子。

同学们,为了让我们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共同努力吧!你帮我,我帮你,心灵诚,品行美!

读《国学经典》有感6

遥远的东方泛出了鱼肚白,第一片红晕也渐渐显现。在这微露的晨曦中,我高声诵读《国学经典》,从心底又一次由内而外发出感触。

在“泰而不骄”之中我学习到了李相哪谦虚不骄傲的精神,他贵为地方官员,不但没有指责奴才,还感谢他指出错误。在“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你不自夸,天下就没有人由与你争高下;如果你不自大,天下就没有人与你争功劳。一个人如果放低身段,谦虚为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得到益处。反之,一个人如果骄傲自满,自高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必定要遭到失败的惩罚。

其实,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教会了我:应该要时常去复习学过的内容,这样才能让知识在我的脑海中深深扎根。“为人谋而不忠乎?”将会永远提醒我为人应该要守信。“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使我明白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把我们抚养长大,我们当然要孝顺父母,体贴父母。“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是我每天要完成的,我要对每一个朋友都要守信。

读《国学经典》不仅使我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还让我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柱和心灵家园。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读《国学经典》有感7

我在网上无意中发现了这本有趣的书----《所罗门王的指环》,它是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奥地利著名科普作家、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获得者洛伦茨着作的,讲述的是作者与动物之间发生的出乎意料的好玩的事。

这本书共分为五章,每一章都有每章的特色,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章是动物的麻烦,讲述了动物在家里发生的妙趣横生的事,主人公在人群里大叫:“嘎嘎!嘎!”其实是在召唤他的鹦鹉,人们都非常惊讶地看着他,一会儿鹦鹉发现了主人它飞落到主人身上,大家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作者的父亲把灰雁邀请到书房里,让灰雁站在波斯地毯上给它们喂面包,还把斗鱼,书中把水藻的摇动写成水藻碰一碰水中的鱼。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作者把动物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写得特别生动。动物与人友好地住在一起,感觉好温馨呀!我的收获是积累了许多好词、好句、好段,还知道在动物的陪伴下很幸福,很快乐,所以我希望我也能拥有一个小动物。

让我们一起来看这本书吧!相信你们一定也会被这本书的精彩内容吸引住的。

读《国学经典》有感8

最近,我们都在学习国学。我也读了一本书名叫《国学经典》。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由得发出一些感叹。

这本书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两个部分。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节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风,往往勤俭节约意味着成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是呀,这句话用于我们现在是再适合不过了。当我把第一单元读完时,我想到了我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一次,我在洗碗时,把水开得很大,妈妈看见了,提醒我说:“把水开小一点吧,一吨水可要好几块钱呢!”爸爸也在一旁也说:“节约钱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要节约水资源。”我听了,惭愧不已,连忙关小了自来水。

节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它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用心,我们就会想出节约的好办法。你瞧,这是我和姐姐想出来的:

1、将用剩的小块肥皂收集起来,做成了大块肥皂。

2、把雨水收集起来,用来浇花。

3、把没有用完的作业本合订在一起,做成了一个新本子。

4、把洗完脸的水用来冲马桶。

怎么样?这些节约的办法你用过吗?如果没有,那就从现在开始行动吧!

第二单元主要讲的是强自信。“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选自于,《孝经。圣治章》。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但只有人最为尊贵。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有很多人自己没有发挥出来罢了。我就把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发挥出来了:

1、我把字写得很好。

2、我的作文常被老师称赞。

3、我的舞蹈跳得很,还获得了证书。

4、我很守时,上学,集会从不迟到。

瞧!我的优点和特长很多吧!相信你也一定有很多优点和特长,赶紧发挥出来吧!

第三单元主要讲的是智慧。“知者创物”。这是《周礼。冬官。考工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由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人也很多,下面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吧:贺龙同志在紧要关头让战士们扔掉草帽,使敌军自相残杀。包公运用智慧,使用了计谋,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还有许多的例子……就不一一说明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柱和心灵家园。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读《国学经典》有感9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名言,古诗词,经典故事,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因为每首古诗都有注释,文章还配有插图,所以它不仅使繁冗的文句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生动有趣,更能让我们深刻的读懂文章的内涵,这不正是我们所喜欢的愉快阅读吗?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自信不疑”这一单元,它用许多的古代寓言和成语故事,以及古诗来教育我们:人要树立起自信心,失败了不能气馁,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读了之后,我受启发很大,我本身是一个胆小的人,处处都爱面子,竞选班干部时,我很想当,但又怕落选,结果看到别人当选之后那开心的样子,我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哎,都怪我自信心不足,怕失败啊,从今以后,我一定要胆大起来,自己想做什么就大胆去做,因为只有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才能敢去尝试,才能做得更好!

阅读时,我还积累了不少的名言、成语,如“天生我才必有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胸有成竹”、“果于自信”、“舍我其谁”、“集思广益”等,这些对我们拓宽知识,提高写作都有很大帮助,同学们以后可要多多积累哟!

茫茫书海,好书难求,愿《国学经典诵读》这样的好书多起来,也愿读这样好书的读者多起来,拓宽知识,丰富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写作,好处多多,同学们,快快行动吧!

读《国学经典》有感10

《弟子规》中我最喜欢的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立即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偷懒不去做;父母要我们学好而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在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时,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强词夺理,让他们生气,伤心。看,廖廖几句话,却有着这么深奥的含义,由此可见,古人是多么的聪慧。在学习《弟子规》之前,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女生。记得有一天中午,我在卧室里看书,妈妈让我去扫地,但我却和妈妈顶嘴,后来还离家出走,我记得当时妈妈吓坏了的表情。那时,我觉得自己好任性,惹妈妈生气、伤心。但是,现在我学习了《弟子规》,一定不会再那么任性了,《弟子规》是一位良师,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读国学经典《论语》有感 篇5

《论语》你们想不想知道是它写什么的?是谁写的呢?我猜你们都想知道吧!其实它是一本语录。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老师孔子,他对学生非常有耐性,对人非常的谦逊,所以很受人尊重。这本语录主要是他的学生把孔子上课说的话和生活中做的事记录下来。

《论语》记录了很多孔子说的话,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帮助。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冶长第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句话是孔子通过称赞伯夷叔齐俩兄弟不记仇,因此别人就就不记得他们的旧怨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了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

平时在班里,我与同学之间相处难免会有吵架,闹意见的时候,这时我就应该学会“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样我们才能够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6

今天我读了《百家姓》,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知道了中国人早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大约五千年),就有了姓。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百家姓》使我知道了中国人的姓氏有四百多个,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姓,我还知道了中国人的姓氏中有57个是复姓。如:司马、诸葛等。

我在《百家姓》中找到了我的姓——叶,原来在古代春秋时,楚国国君楚庄王的曾孙,叫沈君戌,有后人叫沈诸梁,封到“叶”地,建立叶国,称叶公,叶公后代以国为姓,叶姓祖先姓沈,所以沈、叶原是一家。

读国学经典有感 篇7

作者在《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文中说:“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 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 但是, 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 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作读者的。在我看来,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 养成了读书的癖好;第二, 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第三, 有较高的读书品位。”周国平的这种读者与读书理论告诉我们:一个高素质的、优秀的人才, 他必定是一个真正的读者, 而且是一个终身读者。

“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 它就在我们身旁, 其中的财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阅读经典, 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 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 从未踏进这个宝库, 那是遭受了多么巨大的损失啊。”周国平在《经典与我们》中如此真诚而恳切地提醒着我们每一位读者。

大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 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然而现代社会却充斥着娱乐至上的不良风气, 有人似乎少了电视、网络就不能活了。这种不良风气也使得不少教师离传统阅读越来越远了。“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 周国平这句看似平常的话语, 实则意味深长。背功课或读时尚杂志不是阅读, 任何快餐式阅读、消遣性阅读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毛泽东说过,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而阅读经典正是促使自己精神成长的必修课, 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获得教养的有效途径。俄国哲学家、作家赫尔岑说:“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 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一个只喜欢“小燕子”, 欣赏“穿越剧”, 陶醉于玄幻小说的人, 是没有文化底蕴的人, 是没有真正教养的人。这样的“乐在其中”看似时尚, 实则浅薄;看似新潮, 实则落后。

有老师说, 我忙啊, 备课、上课、进修、开会、辅导、改作业……没有时间读书。我们不能全认为这些都是借口。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长、任务重、压力大, 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只要有想读书的意愿, 时间还是可以挤出来的。古有文学家欧阳修马上、枕上、厕上的“三上”读书法, 今有数学家苏步青善用生活中的零碎时间来读书的“零布头”学习法。无须再列举了, 古今文人学者的成功实践已无可争辩地诉说着时时可读书, 处处能读书的道理。温家宝总理曾对求知若渴的年轻人说:“也许有人会说, 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一个人一天总可以抽出半个小时读三四页书, 一个月就可以读上百页, 一年就可以读几部书。”温总理所言非常实在, 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只要想读, 就有时间可利用。与其整天“泡”在网上瞎转悠、“浅阅读”, 还不如腾出时间翻翻书、“深阅读”。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 高雅阅读铸就高贵灵魂。阅读经典可以净化心灵, 润泽生命;可以摆脱平庸, 收获精彩。我们常说, 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活水从何而来, 阅读经典便是一条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 阅读经典就是一种长远的“备课”。腹有诗书气自华, 没有这样的积淀式“备课”, 作为教师的你无法做到有意味的言说, 无法甩掉令人不快的“匠气”, 无法获得专业的成长, 这样就会使你遭受“巨大的损失”。人生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所以极力推崇读好书的周国平呼吁:“读那些永恒的书, 做一个纯粹的人。”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教师首先就应当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只有自己多读书, 读好书, 丰富自身的精神宝藏和文化底蕴, 才能发挥好示范、引领的作用。读书并非仅仅是个人的事, 它“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 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 是没有希望的” (温家宝语) 。

读国学经典促全面发展 篇8

【关键词】 读经典;语文素养;精神成长;素质提高

【中图分类号】 G63.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1

语文学习重要吗?这个问题现在恐怕已经不能称之为问题了。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不好的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差的孩子,学任何科目都存在困难和障碍。所以我们已经不再质疑语文的重要地位。

可是,从小学至大学,我们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来教学生学习母语,结果什么样呢?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是极其低下,许多大学毕业生写的文章错字连篇,文句不通。人文素养也极度缺乏,没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

语文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怎样学好语文?这些问题困扰着我们的心。

有人说,学好语文,阅读很重要,那就给孩子读些他们喜欢的书就好了。比如漫画、绘本之类,故事之类,他们爱看,阅读量也提高了,不就可以了吗?

其实不然,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提高的。真正能改变人的思维模式,改变人生宽度和厚度的,只有经典。

习近平主席对读什么书就特别强调过,他说:“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的智慧。”

教育家朱永新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最初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是混沌的、朦胧的,因此必须经过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一个一个阶段,才能达到一个时代的精神水平,而这是靠人类伟大的著作保存下来的。和老子、孔子等人的经典对话,才能达到他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和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交流,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

人类精神的阶梯就是这样随着阅读不断前行的,每一个当代人都是重复着前人的历程。如果没有这样的重复,我们的精神就会退化、就会衰落,所以个人的智慧、思想、个人精神的成长是需要从阅读过程才能产生的。”

初中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由此,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给孩子读经典才是第一件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且,越早开始的孩子,越占优势,学习越轻松。

中国教育学会“关于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与素质教育实验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新世纪国学启蒙教育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湖南省中西文化经典导读实验科研课题”等系列关于经典教育的“十五”、“十一五”课题成果再次有力地证明了经典的教育价值:

实验发现,儿童通过每天15-30分钟的时间轻松、简单的诵读经典,能够得到全方位的素质提高,其主要原因就是教材是“高度浓缩又相互关联的智慧思想体系”。

实验证实,经典文化教育带给孩子们的优势有以下几条:

1、记忆力得到锻炼;

2、整体认读、大量识字;

3、道德品质得到熏陶;

4、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

5、养成了良好学习的习惯;

6、培养了阅读能力;

7、练好了标准的普通话;

8、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9、文学功底得到加强;

10、自信心大大增强。

近年的实验证明,儿童进行国学经典诵读,2-3个月后就会出现明显的进步。从开始的每天记忆20-30个字,到每天很快就可以熟记100-200个字。许多儿童不到一年就把二万多字的《易经》熟背,其记忆潜能在国学经典诵读中得到开发,几万字的古文背诵对他们来说都不是难事。有了这个基础,以后的语文学习将会非常的轻松。而且根基打好了,大脑得以开发,记忆力好,理解能力强,学习其他学科也会变得容易。

国际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

从小读经典的孩子,他们的学习能力在任何领域都是很突出的,这里有故事为证:

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因此,他们又被称为留美幼童。

以当时的社会观念,官员不愿把自家子弟送去,民间更有关于西洋的种种不祥传说,所以招收学生非常困难。容闳在上海招生,应者寥寥,一年竟凑不足第一批的30个名额。他只好一面去香港英政府所设学校招收,同时回老家动员乡亲。以至幼童留学计划实施期间,4批共120名,其中39名为容闳的家乡香山县人。这些幼童都出身于一般家庭,没有一个是官员的孩子,但前提是熟读四书五经,所以被授予秀才头衔,经上海设预备学校选拔后入选。

他们被分配到54户美国家庭中生活。刚到美国的幼童一身中国打扮,瓜皮帽,蓝缎褂,崭新的黑布鞋,油亮的黑大辫,特别引起美国人的好奇感。幼童一上街,就会有一群美国小孩子跟在后面围观,有的还高喊:“中国女孩子”!让这些中国幼童非常难堪,又因为语言障碍,学习遇到很大困难,有的幼童急得直哭。

而不久之后,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克服了语言障碍,成为他们就读的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群体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令美国人惊叹不已,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他们和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比邻而居,曾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的亲切接见。当时的《纽约时报》有报道:“这些从中国优秀家庭挑选出来的孩子表现出极高的天赋,处处受到人们的喜爱。”

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全部学生被召回国。这批留美幼童后来分散到政、军、实业、知识界等各个领域;这当中,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等,成为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知名人物。

这些留美幼童跟犹太民族的儿童一样,3岁到13岁都是在读经中度过的,都接受了私塾教育。13岁以前,是人一生记忆力的高峰,是建立根基的时期,这个时候读诵经典事半功倍。13岁以后,理解力开始增强,数理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发展。13岁以前的根基打好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最重要的,从小学习和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孩子的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会不断地提升,并能自觉抵御不良风气的毒害,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

经典这么好,只要有方法,读起来并不难。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经典教育运用上去呢?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读、熟读,不求理解,但求读诵,直至背诵。朗读可以培养和增强语感,背诵可以促进理解和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些浅易的话就明确地强调了熟读和背诵对于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

读《国学与人生》有感 篇9

前不久,学校为了党员教师的成长,要求我们每人选一本有益自己的书,经过再三考虑后我选取了这本《国学与人生》,虽然我是计算机教师,但是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于我们做人的地方,而且书中众多为我国古代有名的教育学家,现如今仍是很多教育学者竞相效仿的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广义上的国学。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当年,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中国文化衰落到极点时的20世纪初评价世界各大文明的地位和影响时仍然说:“就文明的历史之悠久和影响之深远来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可见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上所留下的印记是多么深刻。中国文化自古号称“雄踞万邦”,在周边国家的心目中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对周边各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灿烂的中国文化,闪烁着智慧之光。这光照亮着我们人生的智慧之门。

国学的精髓有一个源头,当数《易经》、诸子百家学说。这个源头之于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意义,或者说对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确切地说就是“轴心”的意义,并且这个轴心至今还是唯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学的源头是没有枯竭的,也正因为如此,一个民族只要存在下来了,并不断地得以发展,那么这个民族就有着永恒的价值和生命力。我们发现前人智慧实际也是发现自己的智慧,找到我们的精神之根。或者说得更深入一点,国学的源头,与其所在的时代共创了一段历史的辉煌,开创了一种思想精神的轴心时代,因而也成就了很多圣人们的辉煌人生。而与社会历史人生言之,历史是群体的活动,这就是民族与国家的文明史,但这所有说到底又是以个人集合的形式完成的。这样,焕发一个民族的精神落实下来就是焕发每一个个体的精神。

儒家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座右铭,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完美的人生理想,是世间最真、善、美的理想体系,是传统中国人在人间作为完人的行为准则。但是,对形而上的探讨,或者说对于宇宙终极真相和个人生命最终归宿的问题,则缺乏了解和研究。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人名教师,我觉得首先要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要了解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学习他们的教育思想,当然,随

着时代的变迁他们的思想、做法并不一定再适合如今的学生,但是我们的老祖宗有一句话是我最喜欢的——“有容乃大”,我觉得这句话虽平实无华,但是却让人觉得震撼。是啊,虽然我们现在在不断学习国外的新内容,新方式,新方法,但是我们自己的东西确实不用多说,要铭记于心的,试问:世上还有哪个国家会有我们这般有底蕴有内涵,所以现在我们要做的更重要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上我们自己的文化底蕴,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一百多年前,力倡国学的梁启超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同胞:“吾不患外国学术之思想之不输入,吾唯患本国学术思想之不发明。”他激情洋溢地呼唤中西文明的“交媾”。以育出中华新文化的“胎儿”。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初的青年都已作古,而今我们更加任重而道远。文化建设是一项千秋百代的事业,文化教育更是如此。

有人将教师比作给孩子“打底”的工程,记得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教育天然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首先应当“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并且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研究、反思,才称够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和“身正”是教师执业的资本,是为“师”的根本所在;“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朱永新的这句话,点出了教师读书的重要性,教师理应多读书,在阅读中成长。

古人云:“开卷有益”——读《国学与人生》,让我的眼睛霍地一亮,让我的心陡然开阔,只有书读得足够多了,知识积累的足够丰富了,才可以在平日的教学生活中以更少的时间取得更多的收获。美国著名作家弗格森说:“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这扇门。”教师的成长之门只能由教师个人打开,别人是无能为力的。所以,让我们自己打开书本,打开自己的成长之门,走向人生发展的最高境界吧!这也正是我未来的奋斗目标。

读国学经典 篇10

三(2)班

活动背景:

古代经典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小学生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直感能力强,记忆能力也强,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若老师善加引导,他们还可在诵读经典的同时,学到很多有关各类知识,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因此,诵读经典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

指导思想

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道德人才为核心,以诵读国学经典名篇为载体,以诵读经典、主题教育、交流探讨、实践体验为主要形式,以读促行,以行促思,以思促化,从而引导学生修身立人,明礼诚信,厚仁笃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活动目的:

1、让队员了解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提高语文水平和人文修养,让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在新时期重新发扬光大。

2、切实提高少年儿童的文化修养,将国学的内容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一、活动内容 :

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优秀古诗为主的诵读比赛

二、活动过程:

(一)、齐诵《三字经》 男:莺歌燕舞喜盈大地,女:书香墨

香飘满校园。男:本学期,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中

华经典诵读活动,以诵读传统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女:是啊,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促进良好行为养成。

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殿堂,读国学经典,做道德新人。女:请听齐诵《三字经》。

(二)、歌舞《春晓》 男: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中, 古诗文

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生辉,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女:诗歌可以使我们充实,诗歌可以使我们明智,让我们

走进古诗文的乐园,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古文化。男:请欣赏歌

舞《春晓》

(三)、诗配画《鹅》、《题画》、《小池》、《池上》 女:神奇美丽的四季风光,怎能不叫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造化神功? 男:诗人笔下的一景一物,都有着极其迷人的魅力。合:请欣赏我们的诗配画《咏

鹅》、《题画》、《小池》、《池上》 出示一幅诗配画,大家齐诵一首古

诗。

(四)、配乐诗 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

文化, 女: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男:

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女: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合):让我们走进古诗文的世界,去体味诗

人们质朴、真切的情思。男:请听配乐诗朗诵《静夜思》、《村居》、《关山月》、《清明》。

(五)、歌曲《游子吟》 男:沿着历史的长河,轻轻扣响那神圣的大门,是谁在遥远的时空深处呼唤我们? 女:春回人间,满园芳

菲,你看,是陆游的弟子唱着《游子吟》向我们走来。

(六)、诵读比赛《弟子规》 男: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

时光我们亲近国学经典。女: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国学经典。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让我们知道该如何认真学习。女:“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

”让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合:下面请欣赏诵读比赛《笠翁对韵》。

(七)、尾声 男: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女:华夏文明光辉灿烂。

合:让我们多学中经典文化,继承民族传统,读国学经典,做道德

读《国学经典诵读》心得 篇11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经典,让我懂得了许多知识。

每当我读到书中李白的诗时便感受到了他写的诗的诗情画意。虽然字数不多,但诗句是多么工整、恰当、优美啊!同时李白的诗也描述了当时的情景、风俗,总能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看到孔子写的古文时,我会不禁想起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像如懂得孝敬父母以老为先;团结、有很强的凝聚力,我们还有许多节日、许多传统经典,这都是国外没有的。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增广贤文》,它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本,它里面的知识广泛,道理深刻,就像从中的一句: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一直被我抄入在好词好句里。又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让我知道了时间的珍贵。《增广贤文》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事、做人的道理,对我以后有很大帮助。

读国学经典 培养学生品质 篇12

【内容摘要】: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精髓,语言简炼,寓意深刻,都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美德,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职业道德;舍生 取义、见义勇为的社会公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 等。对于培养学生正直、善良、勇敢的优秀品德,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国学 诵读 品质 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 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有效载 体,蕴藏着丰富的伦理资源,如果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 好得多。例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精髓,语 言简炼,寓意深刻,都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美德,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职业道德;舍生 取义、见义勇为的社会公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 等。许多经典名句,朗朗上口,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 言。诵读这些国学文化,不但可以让小学生汲取国学经典的精 华,也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先哲的为人处世之道,培养学生正 直、善良、勇敢的优秀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很 大帮助。我个人认为,以诵读国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正直、善良、勇敢的品质,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选好诵读篇章,搭建德育平台。在诵读文章的选择上,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按不同年 级对诵读内容进行分类选择。首先要精选中国经典文献中的适 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名家名篇,去掉一些消极、片面的内容,选 出励志、上进的内容,要将经典国学教育与学生成长联系起来,通过诵读、书写、聆听经典,多角度体现经典诵读同智育和德

育的结合,让学生熟悉并热爱传统文化。例如一二年级学生可 诵读《三字经》,三四年级学生可诵读《弟子规》,五六年级 学生可诵读《论语》。不同的年龄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接受能力 和知识经验,所以在诵读内容上不能是一个标准。

二、打造人文校园,创造德育氛围。

1、营造诵读氛围,激发诵读激情。学校坚持“四个一”,即每日一读、每日一记、每周一课和 每学期一赛:每天利用早读、午读、晚读时间坚持集体诵读 30 分钟;每日精选一篇经典让学生进行背诵学习;每周上一堂经 典赏析课,讲解国学经典,赏析诗词名篇;每学期利用“五一” 或“十一”庆祝活动组织一次经典诵读比赛,“四个一”并行 推进。

2、设立国学专栏,加强宣传力度。在校园内开辟专门的经典文化区域,设《论语》、《三字 经》、《弟子规》等内容栏,在学校和班级黑板报上每周更新

诵读内容,举办传统文化知识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物的故事 和历史的发展变化。通过多种形式,让孩子们触目可及,在休 闲娱乐之余,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提升孩子们的文化 修养。

三、落实活动举措,加强德育实效。要想以国学诵读陶冶学生品行就要要实现三步走: 一背诵,二理解,三践行。《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 成部分。学生刚接触之时,不容易背诵,更不必说理解了。但 是诵读经典之作,是学生喜爱的方式,学校要组织学生利用晨 读,以及课余时间经常诵读,通过一段时间的诵读过程要让学 生,记忆背熟。其次要通过国旗下的讲话、班队会活动等,让 学生通过讲国学小故事,谈观点等的方式谈一谈对诵读内容的 理解,让学生对诵读内容进行内化。再次学校要将将国学经典 诵读与学校德育活动充分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文明的人,一个会感恩的人,从而达到将 理论转化为行为的最终目的。

四、创新诵读形式,激发诵读兴趣。枯燥单一的诵读方式难以让学生长久坚持,更别说在诵读 中修身养性了。如果将诵读活动科学地融入广播操、游戏、吟 唱、快板、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活动之中,使诵读活动丰富多 彩,就会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所以教师要积极创设良 好的诵读氛围和环境,提倡通过经常的、轻松的大声朗读,自 然成诵,不主张布置诵读任务和诵读指标。要经常在小组中、班级中、学校中开展演讲赛、接龙赛以及擂台赛等带激励性活 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上一篇:我忘不了这位老师作文下一篇:我的青春里有春暖花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