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书籍的读后感

2024-09-17

国学经典书籍的读后感(通用12篇)

国学经典书籍的读后感 篇1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小编整理了国学经典书籍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篇一:国学经典书籍读后感】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用文字记录来,就成了一本本的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底蕴丰富,蕴藏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道理,其思想内涵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家所谓的“五常”。

就拿“五常”中的智来说吧。“仁、义、礼、智、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过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就像《愚蠢的狼》这篇文章讲述的一样:愚蠢者总会被聪明着战胜。这就如同聪明者总会骗的了愚蠢。因此,现在就要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变的更聪明!

【篇二:国学经典书籍读后感】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他教过的学生不下三千,人们把他和学生上课时的交流记载了下来,这就是《论语》。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它让我们在学习后再温习一遍,好好温习了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我想起每到课间或回家后,我都会复习一下当天的内容,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可总觉得还是有一些没想到,所以以后我要常常复习,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讨厌的东西给别人,不要让别人来做自己所讨厌的事。我想起有一次妈妈在我的碗里舀了很多红苕,我不想吃,就赶给了爸爸,读了这一句话后,我在也没有偷偷地把红苕赶给爸爸了。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严于利己,宽以待人。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界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通过学习《论语》,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理。

【篇三:国学经典读后感】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

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篇四:《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

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诫我:“不能骄傲哟!”我哪里能听进去,因为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我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写的好吗?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

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军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因为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篇五:国学经典读后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篇六:国学经典读后感】

最近,我书包里斯本又多了一份重量,是我最珍惜的国学经典读本,虽然它个很小,顶多就A4的2/3那么大,可讲述的道理却非常适用。

比如,什么季文子行俭,讲述的是季文子非常朴素,而仲孙它却很瞧不起季文子的做法,便去讥讽他,而季文子仍认为他的做法是正确的,经过一番对话之后,季文子把这一件事告诉了仲孙它对的父亲孟献子,孟献子听了很生气,于是让仲孙它闭门思过七在,最后勤工作仲孙它受到了教育,并以季文子为榜样,季文子便说:“知错改错,才能有所作为啊!”不久,仲孙它被升为大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要爱虚荣,或是炫耀自己还有就是去奢侈,反而相互一点他的为人更高尚。

再教育比如毛遂自荐,就是说平原君要带20个贤能之士去向楚国求救,可只选了十九人,这时毛遂走了出来,他告诉平原君,他也愿意去,而平原群认为没有人称赞过他,如果是贤能之士他自己就会在口袋里发现锥子一样快,而毛遂却认为平原君不有将他放进口袋里,于是平原君很是惊奇,便带他去了,果然,毛遂立下了奇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敢于推荐自己,自己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这本书讲的虽然都是些小故事,可是它们告诉我们的却是大道理,我不仅会读书避的故事,还会试着去理解文言文,我们应该多读一些古文,因为古人真的很聪明

国学经典书籍的读后感 篇2

在中国,战争是最高形式的政治,无数的谋伐决断构成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最高政治智慧与艺术智慧。在中国战争史上,有一部非常重要的军事著作,它就是《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千字文》有云: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华夏肇始以来,巍巍5000年,留下无数华章美文,《孙子兵法》就是其中的奇葩。时间掩不去其魅力。读它如饮纯酒,又如醍醐灌顶,很多感慨心得,不吐不快。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兵,狭义说就是战争,广义包含政治军事等等。我们可以把它分为战术、战役、战略3大层次。毛主席说:“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的胜利,也许能扭转一时的局势,但是,战略上的失误,却往往导致身死国灭的惨剧。古来有迦太基对罗马,项羽对刘邦,都是战无不胜,一战而身死国灭,图为古人扼腕!比较近现代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更加感性的认识到《孙子兵法》里的智慧。抛开意识形态和民族感情不论,单纯的从“为兵”角度评论二战时的德日两国,都是战术上不无可取之处,但是战略上的短视却导致了它们的彻底失败。

《孙子兵法》的魅力在于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结晶,他蕴涵了普遍的、朴素的、辨证的真理。在这里我们不能把其视为万古不易的真理,也不能把他捧上高高的神坛。但是,我们现在又必须把他捧上神坛,这不仅是因为数千年来《孙子兵法》和孙子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百战百胜、决战决胜的钢铁统帅的代名词及其圣经。更重要的是,其文笔简约,正因为简约,可以引申出无限的联想和解释,言简意赅,内涵深厚,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就像科学发展观。我们说“法无万古不便之法。”古时的圣经,现在很多已丧失其生存的魅力,如“唯女子与小人者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又如“蛮夷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也”多以不用。就如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伟大英名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主席也都有不合时宜的论断、观点等等。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扩展其思路,发扬其内核,扬弃其道理,发展其内涵。正如列宁所说:“历史是客观事物的排列,逻辑是主观对历史的排列。”旧瓶装新酒,使古老的东西披上新的外衣,外延其适用,内涵其道理。使新的理论有古老的外壳,让其与中华文明完美的结合。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现代,与古老,完美的结合,这也就是其真谛之所在。记得阿奎那曾经提出“人包容于宇宙之中,因此人的理性也包容与宇宙的理性之中”,就是这个道理。用古文阐释现代,用现代充实古文。《孙子兵法》有其长久适用的道理,因此,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指导现代的实践,获得成就。如商业和教育。

在现代的商业范畴里,“商战如兵”。《孙子兵法》是商战中的“圣经”,特别是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代,也就是在各个行业中从统一“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飞速向战国发展的时代。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多我退。商业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智力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而不是靠拼价格、拼成本取胜的恶性竞争。因此,要想取的竞争的胜利,就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智慧,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这才是企业最高的战略目标。许多企业还常常会利用广告效应,为产品制造一种声势,赋予商品一种商业以外的意义,从而使商品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消费者认同,顺利的打入市场。我们利用《孙子兵法》中孕育的不变的真理内核,往往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只要一个组织,无论公司、甚或班级,就有斗争,就有竞争,就有管理,《孙子兵法》就有用武之地。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难道不是么?无论我们在商业竞争里,无论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这都是必须的。不了解情况,就像缘木求鱼一样,难。中国最伟大的老人家孔夫子曾经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每一个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解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的爱好,引导学生的需求,孔子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最好阐释。

总之,《孙子兵法》既是一部经典的军事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它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孙武在其书中揭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不仅受战国以来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他们的军事思想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影响,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仍有不可抹杀的价值。

大师眼中的国学经典 篇3

【作者名片】

朱自清(1898—1948),号秋实,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著有《雪朝》、《欧游杂记》、《你我》、《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和《论雅俗共赏》等。

【作品扫描】

此书成书于1942年,几年间仅在文光书店就印了五次,当时的宣传是“不读《经典常谈》,就过不了考试关”,“不读《经典常谈》就当不好国文教师”。经典训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必要项目,作者朱自清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而中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一些人望“典”兴叹,不敢问津

为启发人们对经典的兴趣,先生给想“漫游”经典的读者当向导,以亲切自然的随笔风格描述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等十三部经典的典故源流、“胜景佳境”,深入浅出、富于生趣,并尽量采用近人新见。

《经典常谈》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一本国学入门书。

【精彩撷取】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大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种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了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栗,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中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斯的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个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备工未,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苟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一”是“专一”的意思,这儿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得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次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什么人呢?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的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名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提还没有定出他是那一代的人;《说文序》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的枝叶了。

【关键解读】

书名缘由

《经典常谈》中的“经典”,范围较广,不限于传统的“十三经”、“四书五经”等经部书,而是包含经、史、子、集四部在内所有可称“经典”的著作。朱自清在序文里写道:“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明确说明了本书的读者对象。其实,本书可以同时适应三个层次读者的需要:第一是初学者,所讲皆为最基本、最精要的传统文化知识;第二是对已有一定文史知识基础的读者,指引由此循序而进的学习途径与方法。第三是对学已有成的读者,这是学者朱自清对传统文化典籍研究的一个总结。尽管他在书中谦称:““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又把书名定为“常谈”,表示“老生常谈”的意思,但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他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启示。

本书未用“国学”二字。朱自清说:“‘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也不赞成用“国学概论”一类做书名,因为“‘概论’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但本书内容,除了仍“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另外关于历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以及诗人等,也在介绍论述的范围之内。又是书,又是人,都得评述一番,放在一本小册子里,当然也只能“都只有一点儿”。但如何掌握这“一点儿”,使之恰到好处,就要看写作者的学术功力与水平。本书是掌握这“一点儿”成功的典范,因此本身也成了经典——通俗化学术读物中的经典之作。

写作风格

朱自清在《古诗十九首》这一章中如此写道:“几乎是人人心中所要说的,却不是人人口中、笔下所能说的,而又能够那样平平说出,曲曲说出,所以是好。只像对朋友说家常话,并不在字面上用工夫,而自然达意,委婉尽情。”这在散文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朱自清撰写《经典常谈》,用的也是他的散文手法,讲究文字的艺术性,体现了简练平实、自然流畅的散文优美风格。例如“儿化词”(词尾加“儿”音的词语,北京方言),本来只有像老舍这样熟悉北京土话的少数几位作家的小说里才常有看到,他大量使用这类“儿化词”,增加了文字的口语色彩,文字也因此显得活泼生动起来。

朱自清围绕“经典”,从大量有关的史事史话中,选择融合最重要的部分,用明白易懂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因为史料太多,所以必须加以选择;又因为经过筛选的史料,不能原样照搬,还得融会化解,使之成为全书的有机组合。这手段便是一改写,二翻译。改写主要用于史事叙述方面,翻译主要用于人物对话方面。

大约朱自清在昆明写作本书的同时,范文澜在延安集合了几位青年史学家,开始写作多卷本《中国通史简编》,对史料的熔铸提炼,基本上也采用改写翻译的办法。不仅所有人物谈话用白话翻译,连诏令、制策、奏章也改成白话,作为历史书通俗化的尝试,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样参考

朱自清在序言中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全篇的参考资料,开列在各篇后面”。他在写书过程中,参考了雷海宗《中国通史》、陈梦家《中国文字学》、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等,却始终保持独有的学术观点,不作左右摇摆。如《诗》一章,论杜甫的诗,引胡适《白话文学史》的话。也不用流行术语,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说到《西游记》只说“以设想为主”,说到《水浒》、《红楼梦》只说“是写实的”或“写实的作风”。对古典文学作品务求实事求是评论,不乱贴标签,体现其务实的学风。

或许给予如此启示:读一本书,一方面固然希望这本书有独立的见解,予读者以新知;但是另一方面,读者自己也必须保持或学会一定的独立判断能力,不妄信,不盲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

出版版本

《经典常谈》一书过去有三种本子:四十年代重庆文光书店的单行本、八十年代三联书店的单行本(此后又印行过多次)以及收入《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下册者。现在最容易入手的大约是《全集》本。叶圣陶先生曾经为三联单行本《经典常谈》写过一篇序,分析朱自清这本书的长处,很是到位;该序《全集》本亦已收入,列为附录。

叶圣陶对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真可谓呵护备至,朱自清刚开手撰写,他就读了前几章手稿。1943年6月26日叶圣陶日记上载曰:“作百三号书致伯祥,附佩弦之《经典常谈》三十面,以后次第分寄之。”为了让朋友及早读到,叶圣陶把一本书拆散,当作信“次第分寄”。

梁启超推荐经典国学书籍 篇4

文字并不艰深,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

朱熹《四书集注》

载望《论语注》

焦循《孟子正义》

载震《孟子字义疏证》

焦循《论语通释》,将全部《论语》拆散,标准重要诸义,如言仁、言忠恕等等,列为若干目。通观而总诠之,可称治《论语》之一良法,且可应用其法以治他书。

陈澧《东塾读书记》中读《孟子》之卷,取《孟子》学说分项爬梳,最为精切。读之以观前辈治学方法,且于修养亦有益。

二、《易经》

将《系辞传》、《文言传》熟读成诵,其卦象传六十四条,则用别纸抄出,随时省览。

程颐之《程氏易传》

焦循《雕菰楼易学》三书(《易通释》《易图略》《易章句》)欲深通此经,可取读之,否则可以不必。

三、《礼记》

将《中庸》《大学》《礼运》《乐记》四篇熟读成诵,《曲礼》《王制》《檀弓》《礼器》《学记》《坊记》《表记》《缁衣》《儒行》《大传》《祭义》《祭法》《乡饮酒义》诸篇,多浏览数次,且摘录其精要语。

注解看《十三经注疏》内郑注孔疏。

《孝经》之性质与《礼记》同,可当《礼记》之一篇读。

四、《老子》

将此区区五千言熟读成诵。专读白文自行寻索为妙。

五,《墨子》

除《备城门》以下各篇外,余篇皆宜精读。

孙诒让《墨子闲诂》。

《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有张惠言《墨子经说解》及梁启超《墨经》两书可参观。《小取篇》有胡适新诂可参观。

梁启超《墨子学案》,通释体裁,可参观助兴味。

六、《庄子》

内篇七篇及杂篇中之《天下篇》最当精读。

郭庆藩《庄子集释》

七、《荀子》

《解蔽》《正名》《天论》《正论》《性恶》《礼论》《乐论》诸篇,最当精读,余亦须全部浏览。

王先谦《荀子注》

八、《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之真伪,尚有问题。

九、《韩非子》

王先谦《韩非子集解》

十、《管子》

戴望《管子校正》

十一、《吕氏春秋》

中国最古之类书,先秦学说存其中者颇多,宜浏览。

十二、《淮南子》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

十三、《春秋繁露》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

康有为之《春秋董氏学》,通释体裁,宜参看。

十四、《盐铁论》

十五、《论衡》

友谊的经典书籍优秀读后感 篇5

暑假里我读了《香草味的友谊》这本书,书里面包含很多个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凌芯仪,她被转到了一个陌生而且很高级的贵族学校,在那里她交到了两个非常好的朋友,芯仪不止交到了朋友而且还学会了什么是友谊?体会到了友谊永远是甜的、香的……到了分别的时候还感受到了什么是分离的痛苦。这所学校让芯仪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看完了这本书,我不由得想到了我自己,在永小的这三年学习生活里,我也交到了很多的朋友,虽然有时候也会有小矛盾,小摩擦,但很快我们又会和好如初,我相信我们会是永远的好朋友。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像芯仪和我一样,有很多的好朋友呢?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6

《论语》的内容包括:关于如何做人、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关于学习、关于教育、关于务政、关于治国与安邦和关于中医。

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

高校国学经典阅读生态体系的构建 篇7

一、国学经典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功用

(一)导向功能

国学经典能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引领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和促进其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国学中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国家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引导他们积极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的导向功能还体现在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流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这同时也是对作为国学精髓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坚守和弘扬。

(二)激励功能

国学经典具有激励感召大学生坚韧奋进的重要作用。国学中贤人志士的著名感人事例,激励他们不断前行,并以树先进、立典型的方式,推动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让大学生在对国学经典的阅读中、在对中华民族之灿烂辉煌文明的深切认知中,激发起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并将之作为激励自己积极前进的思想火把与心灵力量。

(三)凝聚功能

国学经典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归属感与凝聚力,国学中的“人格完善”“天人合一”等思想,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和谐信念,让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他们之间紧密联系的精神纽带,并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促进力。凝聚的力量越大,所展示出来的生命活力也就越生动鲜明,这对于中华民族的稳定发展来说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高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彰显。

(四)塑造功能

国学经典具有规范和塑造大学生行为的价值作用。将国学中的经典内容,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人格追求,提升其人性,丰富其精神内涵,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以国学中的民族精神,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民族情怀;以国学中的诚信观念,树立和完善以正直守信为核心的优秀行为准则;以国学中的仁爱追求,唤起和提升以和谐友爱为核心的优秀道德精神。国学经典的塑造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支撑功能

支撑功能,指的是国学经典对大学生生存与发展所提供的心灵慰藉与灵魂支柱作用。作为承载着祖国希望的当代大学生,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道德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们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创新意识,以及是否具有勇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的丰富内蕴与精神气度,可以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德行借鉴与生存智慧,这就要求他们学以致用,将国学经典中所蕴含的精神与道德价值同身体力行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六)辐射功能

国学经典的育人功能,所指向的价值维度是多方位的,其中不仅包括德育,更有智育、体育、美育等诸种教育的相互结合体。也就是说,国学经典的辐射功能主要体现在可以促进教育合力的凝聚上,并对这种教育合力整体效能的发挥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以国学经典阅读为契机,有效推动高校教育各个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转,并积极将国学教育从学校教育延伸至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领域,促进它们之间的和谐发展,形成教育合力,优化教育环境与氛围,助力社会和谐发展。

二、高校国学经典阅读生态体系构建的着力点

(一)丰富国学教育生态认知

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构建高校国学经典阅读生态体系的过程中,应着力完善有效的国学教育生态认知。

首先,体现在要深刻把握国学教育的丰厚内蕴与整体性上,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传承的教育,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的教育;既是人格养成与人文素质提升的教育,同时也是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有机渗透与融合。

其次,国学教育在坚持以文育人的过程中,要致力于对大学生国学价值观、国学情感和国学行为的培养与塑造,并注重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式,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最后,在国学教育过程中,要讲究“信、思、行、证”。信,就是对国学所怀抱的信仰和信心;思,就是对国学的善思和深思,能够洞悉其精髓,把握其要旨,传承其要义;行,就是力行,对国学的传承与弘扬要有所行动和作为;证,就是见证,能够举一反三,以国学促文化兴盛与繁荣、推生态文明建设、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优化国学经典阅读的生态课程设置

国学经典阅读的课程设置应当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形成最适合自身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具体来说,优化国学经典阅读生态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有:(1)开设系列国学经典鉴赏类通识选修课程,如国学中的民族精神、伦理观念、哲学思想、生活智慧、审美理想等问题的探讨,并逐渐使其成为核心和特色课程。(2)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国学经典阅读推荐篇目》和相关学分修读规定,要求全日制大学生在校期间,选择一定数量的经典篇目进行阅读和背诵,并有相应的管理考核,以读诵促思,深化对国学的体认。(3)在课程之外,实行国学经典篇目早读规定,要求大学生在每日的早读时间中进行10—15分钟的国学经典篇目阅读,通过平时的积累强化阅读效果。(4)丰富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考核方式,如诵读、演讲、读写、讨论、竞赛、答辩等。(5)加快课程体系改革,制定和完善国学实践教学方案,通过学术讲座、演讲辩论、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实践方式,进行丰富多彩的国学实践活动。

(三)营造国学经典阅读的绿色生态课堂

绿色生态的课堂追求自然、和谐、平等、快乐的师生关系,讲究课堂的开放与灵动,在轻松和谐的状态中接受知识的熏陶和感染,并积极启发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探究性。在国学经典阅读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充分利用多媒体和音乐等创设情境氛围,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审美乐趣中获得思想启迪。这种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饱含情感,与学生进行纯真的绿色交往,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积极地进行引导,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健康向上、富有活力的学习空间,实现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有效良好互动。通过这种饱含爱意、富有诗意、充满情意的绿色生态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加强国学经典阅读的生态环境建设

高校在国学教育过程中,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强国学经典阅读的生态环境培育。具体有:(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诵读文化活动,如“书香溢校园,经典润人生”国学经典诵读大赛、“回眸经典,翩翩起舞”国学经典改编舞台剧表演大赛等。(2)成立“国学经典讲习团”,聘请国学专家和名师定期开展一系列以国学为主题的讲座和研讨活动,提升师生的国学研读水平。(3)充分利用学术会议和外出访学等方式进行国学的传播和交流活动,扩大影响;同时也可以采用文艺汇演、文化长廊等形式加强国学经典在校园文化中的传播。(4)成立丰富多彩的国学类社团,设立国学活动日,开展传统节日的教育活动,增强学校的传统文化氛围。(5)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上,将国学文化融入其中,如教学楼、宿舍楼、操场、亭台的命名等,赋予其特定的文化内蕴,形成浓郁的育人氛围。多姿多彩的国学文化活动,使整个校园书香弥漫,国学飘香。

(五)健全国学经典阅读的生态作用机制

国学经典阅读体系的构建,需要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和协作机制,以保障国学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实施。首先,学校领导和相关管理部门要深化对国学经典阅读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并有相关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资助。其次,要优化国学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有丰厚国学素养的专业人才,建立国学教师库。最后,搭建国学经典阅读活动的支撑平台:如组建专门的国学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做好国学教材和图书资料建设,以及成立校园国学网站、建立高校资源共享合作机制等等,通过多种措施,切实推动国学经典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高校国学经典阅读生态体系的建构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以文育人,通过系列措施的着力实行,不断提升高校国学教育的实效。

摘要: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具有导向、激励、凝聚、塑造、支撑与辐射等功用。在高校国学经典阅读生态体系的构建中,应注重五大着力点,即丰富国学教育生态认知,优化国学经典阅读的生态课程设置,营造国学经典阅读的绿色生态课堂,加强国学经典阅读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健全国学经典阅读的生态作用机制。

关键词:高校,国学,生态体系

参考文献

[1]章太炎,曹聚仁.国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冯友兰,谢广宽.冯友兰论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石亚军等.人文素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国学经典诵读的策略与方法 篇8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策略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而国学经典则是文化记载与传承的重要载体,既是传统延续的纽带,同时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近年来,国学与传统文化渐渐为国内居民所重视,让孩子读点国学经典的观念普遍开来,诸多教研人士、家长以及学校等,对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讨与探索。

一、国学经典诵读对学生的作用和积极影响分析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国学经典中,不乏关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检让”的典故,比如说《三字经》中的孟母三迁、黄香温席、孔融让梨。通过这些经典的诵读和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道德思想品质的思考与探讨,从而有助于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实践我们也可以发现,自从学生接受国学教育之后,他们开始变得文明、谦让,懂得尊重家長、老师和长辈,校园也因此变得更加和谐、文明;更有不少学生家长反映,孩子们变得更加懂事了,开始主动帮忙做家务,也懂得孝敬父母了。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国学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开展《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文学经典的诵读活动。而学生在文学经典诵读过程中能够有效增加识字量、阅读量,这不仅有助于促进语文课程标准中课外阅读任务的落实,同时还有助于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学生通过阅读和背诵文学经典,能够大大提升他们的语感,从而更好地感受汉语言的精髓所在,并由此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一生的潜能都将得到有效的开发,与此同时还能为他们的一生都打上文化底色,并且随着学生年龄不断增长,他们将会对这些经典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惠及终身。在国学经典诵读中,一些经典语言一旦规律性、系统性的进入学生的大脑,他们的记忆潜能也将被唤醒和挖掘,背诵的速度将会越来越快,而记忆能力也会随之不断增强。比如在《诗经·蒹葭》一文中,三句话极其相似,但在开头和结尾处却有场景上的差别和排比上的差别,学生通过诵读,能够学会情景记忆和对比记忆等记忆方法,从而提升自身的记忆能力。

二、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及方法

(一)课堂教学中加强引导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纳入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每周专门开设一节课进行经典诵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课内外诵读的有效衔接,重点是教学学生开展诵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并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思想道德。比如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一诗的诵读与讲解中,教师应当先就唐朝后期的历史背景作简单介绍,然后再讲述杜甫这位“诗圣”的爱国忧民情怀,并罗列出他生平所作的一些爱国名篇(春望、蜀相以及登楼等)引导学生去阅读、赏析,并深刻体悟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

(二)环境氛围中注重渗透

学习氛围与课堂教学环境同样是影响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与开展中也要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具体的措施主要有:首先,打造校园墙壁文化,让其在诵读活动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尽量在每一处墙壁上都设置一个阅读主题,比如说可以在走廊墙壁上设置“论语”阅读主题,内容简短易于阅读,寓意却又丰富深刻,会不由自主的让人去阅读、去思考。其次,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充分利用每天上课前的三分钟让学生们吟诵古诗一首,不仅能帮助学生积少成多,完成诗词文化的积累,同时还助于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后,班级内成立图书角、学校开放阅览室,欢迎学生家长利用休闲时间陪学生到阅览室一块阅读等,从而有效拓宽广大师生的阅读空间,增加阅读量。

(三)课外活动中加强转化

教师和学校应当通过多种渠道组织与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有效促进经典诵读教学课程的落实,同时督促学生将所学内容转化为行为品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具体的诵读活动包括:各类诵读竞赛、广播站设立“诵读经典”专栏、由学生编写经典诗文手抄报、黑板报以及“国学经典赏析”征文活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来激发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情,给他们展示阅读成果和能力的机会,以此培养他们的兴趣。

三、结语

国学经典读后感 篇9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用文字记录来,就成了一本本的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底蕴丰富,蕴藏丰富的为人处事的经验和道理,其思想内涵的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作为儒家所谓的“五常”。

就拿“五常”中的智来说吧。“仁、义、礼、智、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过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红色经典书籍读后感 篇10

这几天和孩子一起读了《红星照耀中国》,和以往的文学作品不同,这是一部纪实作品,内容丰富。它以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独特视角观察中国红军的成长,所以也格外令人信服。它带领我们重温那段光辉的历史,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及发展,还让我们进一步全面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的关辉形象。我用5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它带给我的知识和启发也是前所未有的。

1.知识就是力量,学习就是能力。我们红军的最高领导阶层几乎全部是有才华、有能力的大学生和知识分子。

如:毛泽东,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深入研究。有演讲和写作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是新中国第一任主席。 周恩来,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是清朝大官,父亲是教书先生、母亲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周恩来是南开大学的高材生,后又留学法国,做过黄埔军校的秘书、政治部主任。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 徐特立:1876年生于长沙,上学六年→清朝塾师→长沙师范学习毕业后执教→法国里昂学习→巴黎大学→1923年回湖南开办师范→1927年入党→俄国学习→回江西任副、正教育人民委员。 彭德怀,行伍除身,南昌军校毕业,1927年任旅长,“自由派”军官。1928年7月举行平江起义,成立湖南第一个苏维埃政府,1930年集聚8000多人的“铁军”为红军五军团,攻占长沙后撤出。 ……

正是这些优秀的人才,他们才会对中国革命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才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 2.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在异常艰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国民党反动派有国际援助的支持,对苏区进

行了政治、经济和新闻的封锁。所以外界根本不了解红军。特别是是国民党反动派颠倒黑白的宣传,让外界对中国红军有了很多的误解。 但是,我们的中国工农红军就是凭着铁一般的纪律和土地改革政策,为我们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其中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已成了我军的行动纲领,也与白军的野蛮、抢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红军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会陷入困境。 红军凭借独创的游击战术粉碎了蒋介石的四次围剿,但在第五次围剿中,由于党内领导的分歧和指挥的失误,使我军几乎全军覆没,被迫开始长征。

4.中国共产党有一种大的格局。 比如,西安事变后,面对怎样处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是蒋介石不能杀,而且还要让他继续领导南京政府。中国共产党认为,如果蒋介石一死,可能会引起更长久的内战,日寇就会趁机大肆掠夺,人民的生活将更加痛苦。我突然就想起了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对曹操的态度。诸葛亮通观全局,他认为,如果曹操一死,东吴的下一个目标肯定是刘备。这对于羽翼尚不丰的刘备来说,几乎也是个致命的灾难。所以才有了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的美谈。 由此可见我中国共产党人高超的谋略和博大的襟怀,令所有人敬佩。这也为后来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长征的意义。 以前我只是从历史教科书中了解到长征。今天读完这本书,我对长征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整个长征途径12个省,历时两年。所到之处,红军就把革命的种子播散在那里,让更多的老百姓了解我们的政策。所以,“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今天我才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当然,这本书中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其中对当时国民党苛捐杂税的描写,对大饥荒造成的的统计,令人触目惊心。其它的如共产国际、红军大学等的描写,也是非常详实和生动的。

国学经典选读 篇11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若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国学经典当代普及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12

国学是中华的传统文化, 它涵盖范围较广, 从先秦至明清, 具备完整的一套文化体系。 近些年各地不断涌现国学热现象, 大众纷纷学习国学经典, 且手段样式繁多, 从国外建立孔子学院到国内开展电视国学讲坛, 从国家举办国学活动到民间自发学习, 从学校课堂教授到企业文化融入, 说明人们越来越注重学习国学文化带给自身的精神修养。 虽然这些现象总会带给大家热议这种的做法, 但大众终归还是回归于一个初衷———如何才能普及好国学。

可以说国学经典确实产生不仅对个人修养而且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 但如此良好的影响下怎样才能更好地普及国学, 就需要对普及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因此, 为更好地了解, 我们选择于2015年4月—2015年6月在江苏省常熟市、 江阴市、张家港三个县级市开展关于国学经典普及现状的抽样调查。

二、调查方案介绍

1.调查目的

通过研究三地的中华经典诵读的现状, 了解大众对国学经典的认知现状, 阅读国学经典的时间频率、 方式方法的情况, 以及大众对国学经典的态度, 探究国学经典普及过程中需要加强完善之处, 并进一步提出可行性方案, 旨在为未来国学普及推广出谋划策, 从而对中华经典进行有效的宣传普及。

2.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对象涵盖江苏三座县级市:常熟市、江阴市、张家港市。 本次调查总样本以10~40岁人群为主, 且含有少数60岁以上人群, 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发放问卷600份, 收回504份, 有效问卷450份。

3.调查内容

此次调查研究采用问卷法的形式进行收集数据, 问卷由三部分组成:国学认知、国学阅读、国学态度, 共计21题, 17道客观单选, 4道客观多选题, 涵盖大众对国学的理解、阅读国学的基本情况、对国学所持态度及国学目前推广的看法。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国学认知情况一般

调查结果显示, 人们对于国学经典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 69%的民众认为国学经典就是儒家经典, 在人们心中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并且影响中国人的几千年文化, 所以一提到国学就认为是儒家文化, 但事实上现代意义的国学经典已经超出儒家文化的范畴。 “国学是指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与时偕行的创造, 是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总和” (1) 。 当代国学经典涵盖面广, 它包含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

从国学经典书目的了解看出, 人们对于国学经典书目了解的程度一般, 不至于所有国学经典的书目一无所知, 但也不至于了解超过十本以上, 大多数民众对书目的了解都停留在几本书目, 据调查民众显示图书馆和书店以这几本国学经典篇目居多, 其他书籍有但较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众对于国学理解的局限性。 这说明国学的普及需要加强篇目的推荐引导, 而不是单单几本图书之内阅读。

调查还发现, 人们对于国学经典的了解情况一般, 78%的民众对于国学经典的了解程度都是趋于了解一般和了解很少之中, 且女性了解多于男性, 这种情况居于中青年居多, 由于工作的种种限制, 很少有时间了解国学知识, 但对于学生群体来说, 学生更多是因为学校布置的国学课堂作业和任务居多才导致对国学的进一步了解, 但实际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 具体的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但据整体了解, 民众对于国学的认知还是保持乐观态度, 尤其谈及国学经典的作用时, 超过90%以上的民众对于国学作用持积极态度, 认为国学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学习古人智慧, 陶冶情操, 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道德修养。并且愿意接受像百家讲坛这样的电视节目的文化熏陶, 节目以生动形象的讲述让人们愿意以这样的形式得到文化的洗礼。另外, 也很清楚明白国学普及的困境在于社会环境 (学校、家庭、单位) 没有形成浓厚的氛围带动人们自发学习, 以及有些经典篇目比较晦涩难懂, 让民众一时无法理解。

2.对国学阅读现状较差

调查发现, 国学学习虽然形式多种多样, 但最主要的途径是书本, 所以就国学的阅读进行进一步研究。但研究发现民众对于国学阅读虽然有很大改善, 但仍旧存在不足, 并且很多国学知识虽然看过, 但是时间久后就会遗忘, 81%的民众都读过《论语》、四大名著、唐诗宋词这些中华传统文化, 但很少一部分人7%是全部看过并读完, 大多数民众还是看过一部分, 并且现在已经遗忘很多。

就国学经典的阅读频率说, 74%的民众是偶尔会翻看国学经典书籍, 但频率不高, 终归到底还是处于时间问题, 对于学生群体来说, 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会使学生经常阅读国学经典, 但对于已工作的成年人来说很难挪出时间静下心阅读国学经典。而且调查结果显示女性的阅读频率要高于男性, 就学校来说女生群体阅读量确实高于男生, 就工作来说, 女性的工作压力大但与男性相比较小, 平时阅读书籍的时间也比男性多。具体的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尽管阅读量不高, 时间较少, 但是民众还是愿意阅读国学经典, 尤其在其他时间人们会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形式学习国学文化知识, 在一些电视国学竞赛文艺节目中娱乐的同时也接受国学经典文化的熏陶。

3.对国学推广态度积极

事实上, 人们对于国学普及还是持支持态度, 但是就国学普及的方法各抒己见, 但民众还是只有一个目的———希望国学可以普及大众, 让民众得到文化熏陶, 就民众对国学的复兴态度来说, 民众还是持积极支持态度较多, 有72%的民众支持国学复兴, 只有9%的民众不支持, 不支持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国学与自身联系不紧密, 没有多大用处, 认为国学与当代现实社会较脱离, 而且国学文化晦涩难懂也不愿意学习。 具体见下图分布:

就整体看, 大多数民众还是比较支持国学普及, 59%的民众同意将国学纳入基础必修课, 67%的民众还是期待并且有时间精力就会参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 同时人们也对目前国学推广的现状表示一般, 希望可以有很好的方式方法让自己愿意参与到国学活动中。 人们也希望开发新媒体, 足不出户通过手机就可以学习, 也希望电视台可以推出精品国学栏目, 图书市场也可以出版高质量的国学书籍, 学校开办国学课程让孩子从小学起, 等等。

4.国学的普及力度变大

从480份有效问卷中看出, 在国学热的影响下, 有58%的民众经常参与到了国学经典的学习浪潮中, 33%的民众偶尔会参与国学经典, 只有9%的民众认为国学推广学习与我没有太大关系, 没有参与关注, 具体见下图分布:

由此可以见得,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 国学经典的普及力度逐步加大, 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从此次调查的结果看:普及对象范围扩大, 上至社区老人下至幼儿;普及手段开始多样化, 从国学竞赛到国学文化表演到渗入企业文化。 以江苏省三个县级市为例, 各市街道社区开展丰富多样的国学讲座, 供退休职工和老年人进行社区文化活动, 例如常熟市清河坊社区就开设国学诵读班, 并且邀请专业老师进行讲课;张家港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 共开展120项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包括邀请六小龄童进行文化讲座解读经典, 建设“书香张家港”微信, 定期为市民推送阅读资讯;常熟市企业将国学精神渗入企业文化中, 梦兰企业开展“梦兰儿童慈善基金”帮助贫寒学子;江阴市开展“一站到底”国学经典电视大赛, 为中小学生搭建国学竞赛学习平台;常熟国际学校开展国学节之四年级“亲子诵读国学经典”;江阴看办万达童学馆, 幼儿们穿上汉服, 让国学轻松学习, 等等。 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为国学普及提供了支持。

四、问题弊端与方法对策

当前国学经典盛行时期, 民众都乐意学习国学经典并且支持一系列措施, 但是普及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当中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与弊端所在。

(一) 市场加强优质图书出版

市场缺乏较好的国学经典通读篇目, 现在市场书目鱼龙混杂, 更何况是国学书籍, 在2013年全国就举办过优秀古籍整理图书的评选活动, 当时只有91本书籍被纳入优秀图书范围之类, 这些图书大多出自于知名出版社, 从这可以看出, 当代图书出版仍需提高质量和增加数量。 且市面上缺乏较少的优秀通俗读本, 民众之所以不愿购买国学书籍大多数是因为图书内容晦涩难懂。 “针对不同的对象, 选取注音、释疑、导读、赏析、缩写、改编、漫画、图说等常见表达方式” (2) 。 这正是出版社需要考虑的, 最重要的是将国学内容提炼出来, 将古人所要表达的哲理展现给读者, 让读者清晰明白, 也可以加入名家解读的白话, 便于读者理解。

(二) 改变课堂呆板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国学经典形式过于呆板, “课堂上由老师将篇目的主旨大意及文化内涵口头教授的方式缺乏生机” (3) 。 这是如今众多学校对于传授国学经典的课堂现状, 通过老师讲台上的大致讲解, 学生在下面诵读默写篇目, 确实很难理解这篇文章背后的引申链接与深层含义, 无法领略国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样的国学课堂普及可以说效率低下, 学生出学校后只是记得当初背过的之乎者而道不出其中的哲理更无法修养身心。 这就急需学校改变课堂教学形式, 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 吸引学生参与国学活动, 让学生自发学习国学经典。 国家也可以制定学校开展国学普及的激励机制, 让老师换发活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课堂活动, 让学生轻松学习国学。

(三) 让国学活动更注重内涵

当下不少地方确实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国学活动, 但是国学活动开展效果是形式大于内容。 当前不少媒体曝出某地开展国学讲坛、国学文艺汇演、国学知识竞赛等, 虽然看似百花齐放的国学活动, 但实际收效甚微。 就国学竞赛目的是让民众参与国学学习, 但一部题库的发布, 让参赛选手暗自背题而忽略国学本质内涵。 国学讲坛本是丰富民众业余生活, 但现实总是台上激情演讲台下睡声一片。 要改变国学普及现状, 更注重内涵, 让民众切身感受到国学魅力, 举办方仍需在内容上下工夫, 丰富形式, 加强内容的引导, 让选手在背题过程中回答自身对国学的理解, 在让讲座生动有趣的同时真正领会国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立文.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N].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6 (1) .

[2]康华.关于国学经典普及出版的几点思考[N].出版发行研究, 2014 (7) .

上一篇:省政协党组民主生活会下一篇:2022年安全生产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