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育考试题

2024-05-21

国学经典与教育考试题(共10篇)

国学经典与教育考试题 篇1

2011-2012年第二学期《国学经典与养生智慧》科目考查试卷

专业: 班 级: 任课教师:仲浩群 姓名: 学 号: 成 绩

学习了《国学经典与养生智慧》这门课程,会触发你的一些感想与感悟。就以下三题,进行答题。(共100分)

一、听讲《国学经典与养生智慧》的课堂散记与感悟。(40分)要求:可根据课堂进程写散记与感悟,也可综合起来聊聊你听讲课程的一些体会与感想。不必写成论文。只要求散记式写下你的随想或感悟即可。答题应有浓郁个性色彩,文笔感性,口语化,见解独到,文情饱满。字数不少于800字。

二、从《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黄帝内经》、《庄子》等国学经典中选择与养生有关的某些片段,或某些文句,谈谈你的理解与体会。(30分)

要求:该题可参考一些相关研究成果,但答题时,要化成自己的语言,用闲聊式的笔触写出你的感悟。字数不少于800字。

三、从小到大,从民间或别的渠道,你或多或少都会得了解一些养生方法。请向大家推荐几种你认为比较好的养生方法,并写出你的推荐理由。(30分)

要求:以口语化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见解与想法,多结合儿时故乡生活的一些体验,并与当今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联。字数不少于800字。

【 备注:答题时,以上题目部分请予以保留。在题目下方,以一、二、三的形式答题,可自拟相应分题目。格式要求:提交A4纸打印稿,正文为小四号宋体,行距为固定值22磅。

电子稿试卷以附件形式发送,Word文档附件标题,以及邮件标题应注明:“养生,班级,名字”。邮箱:zhonghaoqun@126.com 完成时间:17周上课时交打印稿,交打印稿之前应先提交电子稿。联系电话:2923021 】(提交电子稿及打印稿时,【 】内要求类文字不必出现在你的答题上。)

国学经典与教育考试题 篇2

一.科学认识国学经典的作用

1.国学定义

所谓“国学”含义, 可谓各抒己见。目前学界基本达成的共识为:广义来讲, 国学最为经典、最具价值、最为精华, 以儒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为基础, 同时包括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的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的汉赋、六朝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完整文化与学术体系。因此, 历朝历代及现代化教育中所包含的琴、棋、书、画、上天文、下地理等学术成绩无不都来自于国学经典中。[1]

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因而, 狭义的国学教育即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2]

2.国学的价值

华中师范大学张三夕教授在 《国学与人生修养》中主要从“国学的阅读与反省方面”作为研究切入部分, 详细阐述了国学经典的修身观念、学习方法, 及其对当代成年或未成年的学习国学的重要意义。另外, 张教授提出:“学生如经反复阅读及背诵经典, 不仅能受其核心的人文修养方面的熏陶, 而且能达到培育通情达理的仁人志士的教育效果。”学生在成长的黄金阶段学国学文化, 将为他今后人生夯实基础。家庭教育中施展国学教育, 可让学生心存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烙下一颗拥有灿烂的国学文化痕迹的心灵。

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

所谓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 由长辈或成年者对被教育者所施展的教育, 且家庭教育是学校与社会的教育之基本。

成长初阶段, 家教为先, 未成年者的基础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 它在未成年者的人生成长与发展中起着不可言喻之重要。有人把教育比作植树, 家庭教育就是松土与播种的重要步骤, 说明家庭教育早于一切教育之前, 也可被称作启蒙教育。树来自于土壤的滋润, 使其生根与发芽, 或是长成与枯萎。家庭教育不仅对未成年者来讲有着一定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教育者应充分理解教育原则及家育之重要性。

三.阐述国学经典融入家庭教育的教育途径分析

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意识到国学文化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父母需学习相关成人礼仪的知识, 规范自身的行为。这不仅仅是能做好榜样的作用, 更能为未成年者创造优秀之家氛围。那么, 如何让国学文化渗透于家庭教育中呢?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 构想了国学礼仪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的融合, 让学生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内容, 领悟到为人处世规范准则、道德标准的实际意义。

1.诵读国学经典, 助于修身养性

王财贵博士曾倡导全国诵读著名的国学经典, 他被称为“全球经典诵读推广第一人”。历经10年推广之路, 其丰收成果是数不胜数, 获取的经验极其丰富。由此可见国学经典对于我们今天的青少年行为习惯有着促进作用。

在国学经典中, 有很多故事从行为举止、爱人爱己等方面都可以教育学生要注意修身养性, 比如说喜闻乐见的《弟子规》, 它无疑是最好规范道德修养的国学经典之一。它不仅代表着孔孟思想的根, 也是我国文化的根, 这部著作无疑是留给我们青少年最好的精神财富,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让孩子反复诵读其相关内容。

古人云:“只要书读多了, 便能理解其意思”家庭教育中笔者为教育者建议朗诵之教学方式。对照当今青少年不恰当的生活方式、道德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以期帮助青少年学习国学经典之积极思想, 端正良好的行为习惯。

2.基于“兴趣”教育模式之培养

在教育界, “兴趣教育”这一概念比较熟悉。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提出:“何为兴趣, 心理上的积极活动, 也意味着自我活动。是人的意识的内在动力, 区别于无动于衷。”他觉得兴趣是动力, 可以激发未成年内心学习的动力。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指出:“未成年需要获取知识的最好方式来自于自身的学习动力, 并非教育者一味的灌输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 家长需以学生为中心, 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问题, 家长应主动学习科学的教育教养知识, 最终达到合理的运用家庭教育成功渗透国学文化的意境 (如图1) 。

家长可以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以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得学生在家庭教育中不觉枯燥乏味, 同时, 也乐于与家长融于一体, 家长也可以利用学生爱动、活泼等天性鼓励学生正面面对学习任务。避免死读书、机械式储存知识地现象, 使得学生渐渐失去独立能力, 失去创新、探究问题等能力的减退。扼杀孩子兴趣的的教育模式是不被教育界认可的, 一旦学生对国学失去了学习兴趣, 教育结果可想而知是不够理想的。因此, 家长可以巧妙地组织有趣的国学经典故事, 让孩子的学习与兴趣同行, 做到让孩子真正理解并加深对国学内容的理解, 最终实现“兴趣”教育提升学生能力的家庭教学目标[3]。

3.注重家长榜样的潜移默化之作用

俗话说:“身教高于言传。”家庭教育中, 父母是孩子重要模仿对象, 因此, 家长的生活行为、言谈、举止及其道德修养对学生启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国学经典著作是学生阅读经典, 也是家长阅读经典的不二选择。首先, 由于当今的家长可能在幼年时期自身也缺乏国学经典的熏陶。其次, 我国国学经典其精华在道德修养表达方式上面以极易记忆与通俗易懂的文字普世出现。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语出《论语·子路篇》[4]。原意用于封建时期,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互为监督的政治观点。笔者认为, 这一观点也可运用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家庭关系中。父母首先应努力完善自我, 以身作则, 率先做好模范带头作用,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中父母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4.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国学教育的基础

在家庭教育中, 家庭氛围尤为重要。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 父母的和谐是孩子心灵安全的港湾,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家庭氛围可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反之, 长时间的家庭不和谐的状态将会让孩子导致恐惧、忧虑、多疑等的心理问题, 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变态、偏激等行为。所以, 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应做到和睦相处、相亲相爱、互相尊重、不争不吵、尊老爱幼。即使有矛盾, 也该做到宽容对方、尊重对方、信任彼此才是解决家庭矛盾最好的方式。

良好的家庭气氛孕育良好的教育效果。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内容, 父母应做好榜样, 折射出隐性教育影响的作用。

5.形成内化教育---国学与家教融合的最终目的

完整的教育来自于外在教育与内化教育。简而言之, 内化教育是一般学术界所认为“自我教育”。教育的最终教育就是能够实现自我教育。同时自我教育也是学校德育教育中最注重的教育方法。它能够使教育者的教育目的转换为受教育者对自己的自我认识、自我管理以及自我辨别等能力的应用。因此, 家庭教育与国学经典的教育应秉承其教育目的, 培养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能力。由开始的普通教育方式模式-知识学习、方法引导、纠正改错成功拓展为内化教育。毛泽东先生曾说过:“人民最好的教育来自于自我或内化教育, 人民只有在自我教育中才能够真正意识到自我需要、自我反省等”。也正是因为伟大的毛泽东先生有着教育家的思想, 并将一些科学的教育理念传播于人民的团队中来, 才能让人民之间的关系相处得以融洽, 社会发展愈发和谐美好。假如, 没有自我内化的教育模式算不上成功的教育。形成内化教育对受教育者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让受教育者由外因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 这便是笔者对家庭教育与国学相融合研究的最初衷目的。

四.结语

国学文化时时刻刻影响着未成年行为、思想、性格、价值等方面。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一定要利用好家庭教育灵活性、独特性、针对性等优势, 学其国学之精华, 吐其糟粕, 为家庭教育渗透国学经典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他们茁壮成长。国学经典提示着我们应怀着谦虚和坚韧的态度学习研究其多方面折射的教育价值, 为我国长期发展教育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曲殿彬.论国学与国学教育[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 (2) .

[2]张三夕.国学经典与人生修养[J].广东社会科学.2011, (1) .

[3]于扬.试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2013, (3) .

浅谈国学经典与启蒙教育 篇3

国学经典:对于什么是国学?历来说法不一,但都不外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对于什么是经典?《人民日报》社论中的定义是“经典是经历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由此对于国学经典我们可以理解为“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永不贬值,千年不朽,世代流传的原创性典籍”,即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国学经典著作之众,涉及内容之广泛,远非读一本两本国学概论所能企及。那么,国学启蒙我们读什么呢?国学启蒙的范本大致包括《三百千弟》、《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及《四书五经》等等。

中国文化背景下,读自己民族的文化经典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该不该的问题。由于几十年来传统文化被人们所忽略,使得广大民众对于国学或传统文化缺乏起码的正确态度及认识,极易受到教育实践者的引导,所以我们认为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来指导国学启蒙教育实践,则容易流于偏颇,甚至走上歧途。

为什么又要强调启蒙呢?在此需要特别指出,蒙书虽浅易,但大多成于古代大学问家之手,它们集中了历代中华先贤的智慧,而且文采斐然,成书之后又经过了长时间的考验,因此说采用这样的读本来发蒙启智是极为必要的。关于《四书》则因其是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经典之作,故亦在此列。

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自己也可以把这种现实思考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因为语文本来就是与国学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而小学这个特殊时期更是一个建立国学基础的一个黄金时期,纵观古代的大儒和近代的几位大学者,他们都实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了国学经典的熏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独成一家之言。这些人往远有郑玄等人,往近有章太炎等人,细数每个人,根本就没有一个“半路出家的和尚”。因此我想我们如果不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有这方面的基础,我们就根本别想在将来有什么大师级的是人物,即使是有,也不过是一种牵强附会而已。

但是,毕竟现在我们的社会还是和以前的那个社会存在很大的区别,首先就是文化语境的一种天壤之别,为此,我们应该结合现在孩子的实际进行这方面的启蒙教育,争取通过我们的引导,让孩子能在小学的学习阶段对国学有个基本认识,可以借此进入国学这扇大门,同时还应该注意要培养孩子们的国学兴趣,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我们的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些瑰宝,并学会自己去发掘其中蕴藏的丰富宝藏。

另外,这一阶段的启蒙教学一定要让孩子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这一点到具体落实上就应该体现为让孩子多背点古文,多背点诗词,童年和少年应该是一个人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刻,同时也是最不容易遗忘的一个时期,但是由于小孩都喜欢贪玩,为此,就需要老师多一点督促,让孩子多一点基础的积累,这对于他将来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来说都是极为有利的,而对于国学的培养来说,这应该就是必备之事了。

除了上述方面,還有一个方面我觉得是每一个小学老师,乃至是每一个老师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仅仅把目光集中在上课的40分钟,当然这并不是说课堂时间就不重要了,相反,无论什么时候,课堂时间仍然是学生最为主要的学习时间,但是鉴于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以及效率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学会用课外的一些时间来弥补这些不足,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侵占学生的休息时间,相反,我们首先必须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尽情的玩耍,对于小学生的教学更是把这一点作为重要的依据,因为我们不能破坏孩子美好的童年时期,而在童年的玩耍中学到的东西,例如团结,勇敢等都将会成为孩子受用一生的好品质。正是基于这种现实情况,这要求我们应该学会把学习融入到孩子的游戏玩耍之中,让孩子玩的更加的有意义,其实历史上有许多文人的小游戏都可以拿来与孩子们的活动结合起来,相信孩子们对于他们陌生的游戏方式也会倍感兴趣的,这样我们就在无形当中让孩子在玩耍中学到了他在课堂上学不到,或者也是不愿意学的知识。

此外,在我们的国学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各家的前辈为我们留下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方式,虽然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一层太深,以至于他们的理解力还不至于到那那个层面。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进行思想上的一些思想启蒙,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讲述古代典籍中的许多仁孝德信的故事,让孩子们去直观的感受代表这些具体思想的行为方式,也可以通过讲述庄子的那些寓言让孩子有对于道家思想的模糊印象,也可以通过向孩子讲述商鞅与韩非的人生经历让他了解法家思想的轮廓。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对于孩子的那些仁孝故事的教育让孩子在自己的生活学习中从小就形成了一颗“仁义礼孝”之心,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教育成功的最好证明,同时这种学习获取也会让孩子的一生受益无穷。国学经典要成为有用的东西,尤其是在幼儿阶段,如果单靠孩子的机械记忆的话,其中的教育价值将大打折扣,尤其是那些关于做人礼仪的方面,故而国学启蒙教育要靠教师、家长和幼儿的三方互动式教习才能实现。凡是十分在意孩子背诵的成绩或成果者,乃是由家长“欲速”与“见小利”的心态所致,在此弘毅学堂敬请诸位家长牢记孔夫子的一句名言“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4

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重庆市组织了《国学经典和教育》的网络培训,分别从教育和教学两个方面为教师们深刻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将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精髓浸润在现代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指明了一个全新的探索方向。

在这次培训中,传统教育观念中的一些思想让我感触颇深。

首先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这个思想。无法想象,在那竹简为书的时代,当人们每日还在为温饱生计奔波劳碌的时候,孔子竟然能分析和总结出这么深刻的教育思想。主讲教授在谈到这个思想的时候也是对其赞赏有佳,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即使科技发展如此的今天,这个思想作为教育的根本原则依然没有改变。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孩子们本身的情况实行有差别的教学。”浅显易懂的一句话,刻画了教育的本质。而要切实将它融入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却是一件需要耗费很大时间和精力的事情。首先,你要全面的了解每个孩子们的性格、行为习惯、家庭环境、兴趣爱好和能力等等诸多基本情况,然后,你要逐步的发展和培养你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联系,只有当孩子们和你之间建立起一定的信任基础,你才能进一步的针对他们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而在相应的教育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你还要不断观察和发现他们随年龄和环境影响的自身思想行为变化,及时的修正和完善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最终才能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所以,就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经验来看,因为受到时间和精力等诸多条件限制,一位优秀教师在一个班级能够顺利实行因材施教的人数不会超过30人,而一旦超过这个班额人数,所谓的因材施教不过是纸上谈兵自我安慰罢了。

《论语》中提到的启发式教学,也是我个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教学理念。有疑就有问,有问才有答。几千年前的古人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作为教育发展如此完善的今天,更应该努力将这种优秀的教学理念融于我们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对于启发式教学,我个人认为,首先,要注重这个“启”字,如何正确巧妙的引发孩子们对某个问题产生疑问,如何在疑问产生的同时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这是整个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关键。这个中巧妙更多的不是依赖教材指导或投机取巧,而是需要教师本身的经验积累和对问题本身乃至问题外延的深刻把握。

其次,就是这个“发”字,能成功的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和疑问,是启发式教学能够开展的前提。但要顺利完成教学就必须注重问题的探索和发展过程。简单的给出答案和结论只会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到以后教学实施。应该象喂鱼一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孩子们在不断解决疑问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疑问,最后发现问题的本质。

只不过就实际教学经验来看,这种教学方式对问题本身有一定要求,而且也是一件相当耗费精力和时间的事情,所以更多的教师只能将其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应用在平时教学中。

培训中还提到传统教育中的“相机而授,适时而教”的思想。个人感觉其实在我们平时教学工作中,已经不知觉的将这种思想应用到方方面面。就象农作物收成要看季节气候,我们教学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气氛。孩子们每天的学习积极性、精力专注程度和情感态度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留心观察和实践,选择或者引导或者创造合适的实际与氛围,传授合适的知识或技能,其实也是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应该留意的一个环节。

培训后期谈到一个观点“寓理于事,寓衣于趣。”我个人的理解就是类似于言传身教的一种教育理念。无论我们想教授孩子们什么样的知识或者什么样的思想,平淡乏味的一纸空谈或者天马行空般的口水连篇,我想换作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对你所讲的内容产生多少兴趣,更不要说去理解或者深刻把握。将所讲授的知识和道理融于我们生活的日常事理中,将相应的现象和变化真实的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们了解事物最直接的面貌,让孩子们对我们的生活甚至世界充满好奇和热情,然后引导他们逐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一切。我想,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传授知识和道理的同时,必须思考的教育的另一个侧面。

主讲教授还谈到了学习氛围的问题。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和谐的学习环境,不仅是孩子们的深切向往,也是我们的一致追求。但是就实际教学工作来看,要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这需要我们与孩子,我们与我们,我们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还需要彼此之间的信任和默契发展到一定基础,更需要拥有凝聚力的核心不断的影响和领导。常听一些教师抱怨孩子们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者没有学习气氛,其实这里面所包含的问题不仅是孩子们,也包括我们教师自身。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更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才能真正的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5

2010年9月至11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学习。这次学习分为两种学习方式,一是通过网络听教学视频(教授讲座),二是学习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略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深刻地领会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国学经典源远流长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二、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四、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

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 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五、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国学经典与教育考试题 篇6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振兴国学,必须从娃娃抓起”。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传承中华文化当成一种使命。

如何在幼儿园推进“国学课程”建设是当前摆在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为了更好地体现幼儿园的国学课程特色,必须立足幼儿视野,才能使“国学课程”的内容更具适宜性和发展性。本文拟从幼儿兴趣、思维、需求和发展等角度出发,阐述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和丰富“国学课程”的教育方法。幼儿教育核心理念相结合,与幼儿园课程整合起来,围绕“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塑造幼儿人格、启迪智慧,弘扬中华文化的培育目标。

[引言]《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国学经典教育有利于培养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因此,我将国学经典教育融合到幼儿的生活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中去,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成长。

国学经典教育只是幼儿园课程中的一部分,应该与幼儿教育和幼儿园课程结合,科学理性地开展读经教育。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如何与当下幼儿教育核心理念相结合,如何体现现代幼儿教育方法与国学经典教育内容的融合,成为当今急需思考和改善的问题。《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5]我结合《纲要》的精神,根据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有效地将国学经典教育幼儿园课程整合起来,从而初步建立富有特色的国学经典教育实施体系,使国学经典教育成为孩子的一种乐趣。现将教学心得与同行分享交流。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我园,与晨间音乐、早操活动、晨会活动、环境创设、领域教学、民间游戏等各个方面相互渗透和整合,走进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角落,规范着我们的日常行为,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育高尚德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传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责任。在国学经典作品中童蒙养正。良好生活行为习惯是健康生活的基础。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在开展幼儿国学经典活动时,我坚持古为今用,挖掘潜在的积极因素,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童蒙养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我班有一位孩子经常很晚才上学,家长生气的跟我说这几天早上起床他总是磨磨蹭蹭的,还闹着不洗手,不刷牙洗脸,于是我抓住契机,将《弟子规》纳入健康教育。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国学经典内容丰富,往往简短的几句话就包含了很深的意义。

我将丰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也达到强化复习与记忆国学的效果。国学故事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我借助蕴含中国经典文化要义的故事的叙述,让幼儿逐渐熟悉、理解和掌握中国经典文化。国学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它蕴含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科学文化也正是其生命躯干上的一个有机活体。《三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还包括着天文、地理等。在科学领域中,我将《三字经》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渗透到科学领域中,让幼儿感受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智慧结晶。

孔子说:“思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将音乐教育与国学经典教育融合为一体,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富有情趣。节奏游戏变国学经典诵读为轻松的音乐教学。

由于一些国学经典作品的句子很长,读起来拗口,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创编节奏,让幼儿在节奏中轻松学会诵读国学,感受音乐的美妙。在国际多元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这新一代国学人才的培养上,我认为:如何建立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国学经典教育实施体系,更好的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华的优秀文化凝聚为幼儿持续发展的底蕴,真正做到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前景问题。

今后在实践中,我将锲而不舍,积极探索国学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传承中发展,在感悟中创新,最终探索出符合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学教育理念,以促进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的发展。

幼儿园里学习国学,应根据幼童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掌握幼儿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培养与训练,主要在于通过听、读及直接感知来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听、读是基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释,自晓其义也。尽管幼儿理解能力有限,然而通过听教师范读,幼儿跟读乃至自读,把经典著作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个过程还是有利于幼儿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直接感知是关键,也就是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国学学习环境,丰富幼儿对生活的感性认知。

儿童国学经典教育初探 篇7

国学者, 我国固有之学术, 是中华民族恒久嬗传的精神支柱和源头活水。所谓经典, 是一切书籍的根本, 是那些历经千载仍然熠熠生辉的, 记录着具有先在性、主导性、穿越时空, 永恒不变真理的不朽之作。若以学科分, 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若以思想分, 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若以《四库全书》分, 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等等, 不一而止。这其中, 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当属儒家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二、儿童自身条件所具备的先天优势

人类有两种基本学习能力:记忆力和理解力, 记忆犹如电脑资料的输入和储存, 理解犹如程序的设计和应用。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 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 人的记忆力发展始自0岁, 1至3岁即有显著的发展, 3至6岁, 其进展更为迅猛, 6至13岁, 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而理解力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趋呈上升之势, 与之相应的, 记忆力在20岁之后, 或有下趋之势, 与理解力渐成消长。充分有效利用好这段黄金时期, 利用好儿童“德性净、记性强”得天独厚的本钱, 学习传统文化经典, 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开发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三、儿童国学经典教育如何展开

(一) 反复诵读

“直面经典, 不求甚解, 熟读成诵, 受益终身”——国学教育可以这16字, 作为指导方针。“大道至简似平常”, 这是天地之间的真理, 孩子的智慧生命是至纯和鲜活的, 儿时的启蒙会深入到他的潜意识, 沉注到生命深处, 作为一生的储藏,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的理解会自然加深, 将来任凭一生去开发致用。

(二) 大量诵读, 愉悦诵读

所谓大量, 一是指博涉, 四书五经, 唐诗宋词, 举凡经典, 量越大越好, 学养的基础支撑就越扎实。第二, 每一部经典, 反复大量诵读, 若能持续百遍以上, 则大约可终生难忘了, 这时候, 他的智慧般若便如自心里流出一般, 无丝毫滞碍。

愉悦诵读, 包含两个层次, 一个是浅度的、游戏的那种快乐, 那种快乐是很容易得到的。而更深层次的愉悦, 则具有一种冲和的幸福感, 是一种根植于阅读所带来的深刻的教养。一个坚持国学经典诵读的孩子, 久而久之, 便可以“静若处子, 动若脱兔”, 内心有一种充实的宁静。

(三) 趣味植入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 除根本经典如四书五经之外, 可适当增加《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笠翁对韵》等内容, 可配合图画, 甚至音乐, 以便于幼儿理解, 内容要少而精。比如《三字经》, 三字一句, 朗朗上口, 便于幼儿记忆诵读, 内容丰富, 浓缩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 懂得“孔融让梨”的道理。

(四) 师、长以身作则, 默契配合

国学经典若能学以致用, 单靠机械记忆的话, 其中的教育价值将大打折扣, 尤其是那些关于做人礼仪的方面。故而国学启蒙教育要靠老师、家长和孩子三方互动式教学才能实现。在学校老师要以身作则, 树立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家里父母要督促孩子“亲师友, 习礼仪”。我们不要求每个经典孩子都能理解, 只希望在孩子记忆里有美好的东西, 在以后的人生中慢慢去体会。

四、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及影响

(一) 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据科学研究, 情商因素在成功人士中占80%-90%, 智商只占10%-20%。因此, 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 需要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国学经典教育是一条最好的捷径。

(二) 孩子的记忆能力显著提升, 识字量迅速增加。通过对经典的指读, 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儿童时代本就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 如法有效地开发, 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从这个层面讲, 国学经典教育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随着记忆力的提高, 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 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 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 记忆能力越来越强, 记忆的潜能被开发出来了。

(三) 促进了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为贵”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国学经典的教育可以使孩子感受到个人存在与社会共处的归属感, 从而达到内在的和谐。

(四) 国学经典教育是培养造就优秀子女的法宝, 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 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五、国学经典教育的前瞻与展望

(一) 2013年岁末, 习近平主席到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考察时, 直言“我这次来曲阜就是要发出一个信息: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见, 国学升温, 中华传统文化将正本清源, 发挥它的勃勃生机。

(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 教师节从2014年改为9月28日孔子诞辰日, 重新让孔子成为中国教育之魂。

(四) 国家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其中包括:“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将重新纳入孩子们的课本;确保2014年秋季使用德育、语文新教材, 新教材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将占50%以上的比重;语文成绩所占的权重将大幅提高;加强德育工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发挥教育的指导作用。

文化的兴衰极大地影响着国家民族的命运, 这已成为举国上下的一个共识, 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王财贵.读经二十年[M].北京:中华书局, 2014.

[2]邹晓梅.论儿童启蒙读经在教育中的作用[J].松辽学刊, 2002 (4) .

国学经典与教育考试题 篇8

一、创设优美校园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我校首先从注重环境育人、创建学习型校园做起,发挥学校整体的环境育人功能。2010年以来,学校多方筹措资金购置了一万多册优秀图书,其中包括了先秦诸子文集和《二十四史》等大量国学经典图书。与此同时,学校要求所在班级的教师和学生从自身做起,搜集适宜中职生阅读的国学经典图书,建立班级书橱,做到“开卷有益”。其次,学校利用基础设施和文化景观资源发挥育人功能。学校在一号教学楼前面建成了寓意深远的“腾飞”文化景观;建成环绕校园的“国学”文化墙;在校门东西两侧建成了独具传统建筑文化风格的文化凉亭;在实训大楼前设置了鲁班和墨子等古代工匠的雕塑,在实训车间墙壁上悬挂了古代优秀科学家或工匠的画像,把职业教育和国学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具有浓厚的书香味,又凸显了职业教育特色;既体现了历史的传承,又充满了时代特点。

二、编写校本教材,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养成教育

我们自2010学年以来,便把国学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范畴。新生入校后,必须学习《文化综合》课,夯实学生的国学文化基础。我们先后开展了“诵经典、学国学、提人格”等一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我们以传统启蒙读物《论语》《增广贤文》《三字经》和《道德经》等经典为蓝本,结合《中职生公约》和《民乐县职教中心德育规范》,引导学生自编自演节目,寓教于乐,开展诵读国学经典等比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三、强化经典诵读,丰富学生人文内涵,提升学生人格品行

为了确保学生从传统经典中汲取营养,自2012年9月起,学校统一要求全校学生,利用每天清晨早读课的部分时间诵读《三字经》和《道德经》等国学经典。

我们坚持“诵读经典与开展活动相结合,道德感悟与躬行践履相结合”的原则,寓德育于经典诵读之中。中职生由于学习基础薄弱、行为习惯差等因素导致自身自卑心理严重,自信心严重缺失,通过对经典的学习,让学生确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格局和做人底气。

四、创新学习和教育方式,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1.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课兴趣,将语文课堂打造成学习国学经典的主阵地。我们要求语文教师利用语文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学国学、读经典”。通过学习古典诗词和文章,培养学生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学生诵读和学习国学经典,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 把微信引入课堂,融入教学,打造国学教育新平台。各科教师都可以根据所教学科和学生实际,搜集网络微信,开展国学教育。如在“翟鸿燊国学智慧”、“南怀瑾国学智慧”和“中华国学堂”等公众微信中选择一些短小、隽咏的“段子”,让学生欣赏并学习,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3. 创设多种情景和形式激发和调动学生兴趣。我们组织学生通过开展演讲、歌咏比赛等活动来渗透国学经典的学习,还引导学生表演课本剧,自编自演小品等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五、自我体验和参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慎独和内省,提升学生人格品质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搞形式”、“图热闹”的表面活动上,还要把自我体验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做到慎独,学会内省,在提升自我人格魅力上想办法,在学会做人上下功夫,做到学做结合。知行统一。

五年级上册国学经典期末考试卷 篇9

德不孤,必有邻!读了一学期的经典,我更有智慧了吗?我德行提高了吗?

(考试时间:60分钟)

成绩: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 姓名: _____

一、判断题。20分

1、《兰亭集序》作者是欧阳修。()

2、至圣是孔子,亚圣是孟子,他们合称孔孟。()

3、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4、“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论语》。()

5、“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是出自《左传》()

6、《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7、韩愈借《师说》告诫学生李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了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斗争精神。()

8、“去”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思,请你为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去”选择正确的义项,将所选字母写在括号内。

去: A.距离 B.离开 C.除掉,去掉 ① 去国怀乡()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③委而去之()④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骊山(lí)

囷囷(qūn)

阿房宫赋(ē pánɡ)B.剽掠(piāo)

逦迤(lǐ yǐ)

妃嫔媵(bīn ténɡ)C.锱铢(zī zhū)

椽笔(chuán)直栏横槛(jiàn)D.呕哑(ǒu)

鼎铛玉石(chēnɡ)庾之粟粒(yǔ)

10、对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的目的,有如下几种看法,其中最正确的一种是()A.此文写在他北伐之前,所以目的是让刘禅治理好国家,让他放心去北伐,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B.让刘禅做到亲贤远佞,修明政治。

C .向刘禅表示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心。

D、此“表”开头就写蜀国形势危急,让刘禅修明政治,治理好国家,其目的只在挽救蜀国的危难。

二、我的收获。向老师汇报这学期学习经典《古文观止》、《庄子》的收获(要求:思想积极向上,有理有据)20分

1、本人从《______________》这部经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文章中体会最深,并从中感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人、做事的道理,使我在生活中遇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时它浮在我脑海里告诉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人从《______________》这篇文章中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体会最深,并从中感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人、做事的道理,使我在生活中遇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时它浮在我脑海里告诉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10分+5分

1、请默写《陋室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自主选择背诵(一篇10分,60分)

1、《

()

2、《

()

3、《

》()

4、《

()

5、《

()

6、《

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总结 篇10

——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开展总结纪实

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综合个性”,是一种“教育场”,更是一种孕育着巨大潜能的教育资源,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用国学经典文化涵养学校生态,用国学的精神去熏染人,用国学的氛围去感召人,用国学的魅力去浸润人,用国学的品位去提升人,丰厚人的精神底蕴,滋养人的国学素养。涵养学校文化生态,从打造国学教育名校做起!

——题记

ⅩⅩ街道中心小学始建于1984年,现有3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78人,教职工78人,下辖四处村级联小。一年来,学校秉持“让每个孩子都快乐,让每个孩子都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办适合每个孩子未来成长的教育”为办学目标和愿景,紧紧围绕《ⅩⅩ街道中心小学ⅩⅩ至2017三年发展行动规划》,本着常规工作抓规范,特色工作抓创新的工作思路,以涵养学校文化生态 打造国学教育名校”为抓手,立足学校实际,通过提升育人环境,加强教师培养,积极践行课堂教学改革,特色品牌创建等活动,全面推进了国学教育的实施,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赞誉。

一、打造书香校园,培育儒雅国学校园文化

ⅩⅩ历史悠久,人文知识积淀丰厚。“龙山遗址今犹在,释佛禅寺钟声扬。ⅩⅩ庄中分金台,犹闻管鲍分金声”,就是对ⅩⅩ历史文化的最好诠释。坐拥历史,心怀激荡,培育当代儒雅内涵,我们责无旁贷。

1、营造书香氛围,打造儒雅文化

我们自2012年起确立了“让书与我们同行”的校训,出台了《ⅩⅩ街道中心小学“打造书香校园、培养儒雅少年”行动方案》,作为学校课题精心组织实施,从环境创设、活动开展到校本课程体系的创建取得了可喜成果。今年下半年我们从做在当下,着眼未来考量,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确立了“为幸福人生做准备”之校训,出台了《ⅩⅩ街道中心小学ⅩⅩ至2017学校三年发展行动规划》。

学校立足“儒”,突出“雅”,从环境建设入手,创设一个无处不“孔”、无“儒”不入的校园氛围。校园布局规范,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清晰合理,井然有序。教学楼前桂香苑布局典雅,小巧精致,金桂、丹桂、雄黄桂、四季桂等各色桂花姿态婀娜,雍容典雅,千姿百态的文化石,或立或卧点缀期中;桂花、槐花香飘十里,松树、香樟树四季常青,朴树、槐树、玉兰树婀娜多姿,柿子树、石榴树、山楂树硕果累累。把餐厅楼、教学楼、办公楼分别命名为

“知味楼”(知五味而睿智)、“书香楼”(知书香而儒雅)、“知行楼”(知践行而聪敏),这些名字的出处都是儒家经典作品。楼房廊道为儒家文化主题,《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作品点缀其间,漫步其中,可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一抬头就可以接触文化,一转身就可以学到知识。每层教学楼两端,设臵精致典雅的读书吧台,取名“励耘书屋”、“书香阁”等,书吧配备了3000余册内容新颖、可读性强的少儿书籍,课下孩子们徜徉其中,随手翻阅,怡然自得,乐在其中……通过这些,引导学生“胸蕴儒雅,心存天下”。

2、诵读千古美文,润育儒雅内涵

今年我们出台了《ⅩⅩ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实施计划》和《国学经典诵读安排表》,在蓓蕾读书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国学经典教育的实施。从下发读书活动实施计划、印制阅读篇目,到组织开展征文比赛、撰写读书卡片、评选古诗背诵大王、开展写字训练,从每个班级推出课前诵读,到广播站定期播放师生的诵读吟唱,到校报校刊的师生佳作展示以及文学社的文学讲座、阅读欣赏、郊外采风、诗歌创作、我读我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了学生文学素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

为纪念孔子诞辰,9月28日我们隆重举行了“沂蒙开蒙礼”暨纪念“孔子诞辰日”活动,从拜师到诵读《论语》等经典,让学生走近儒家先贤,领略国学魅力。从10月份开始,中午的国学大讲堂和孩子们每天相约,让国学成为孩子成长的营养,更成为他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千古美文,做儒雅少年”正成为我校全体学生共同努力的目标。

3、加强习惯养成,培养儒雅气质

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份我们都扎实开展 “学生习惯养成月”活动,除行为习惯养成外,我们重点从学生的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善于交流、认真书写等习惯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了更好地培养一年级刚入学孩子的习惯,我们组织一二年级骨干教师编写了校本课程《入学教育》,并在开学前两天对一年级孩子进行了系统的入学教育。

从2013课改伊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提出“比谁坐姿端正,身体与桌保持一拳”、“比谁握笔姿势正确,眼睛与书本保持一尺”的要求,并制成竖板悬挂于教室的两边,要求教师由此入手,对学生进行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认真书写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并把对学生习惯要求的次数作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之一。

其次,对学生实行星级评价。我校不再进行“优秀少先队员”或“三好学生”的评选,而是以全员鼓励为主,对学生实施星级评价。出台了《ⅩⅩ街道中心小学五星少年及阳光少年评比标准》,把星级少年和阳光少年的评价主体放在学生所在班级,学校只是统一组织和协调。从而把过程评选和学期末评选有效结合,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幸福人生做准备。

再次,我校还重点进行了规范书写习惯的培养。出台了规范学生书写的实施意见,强调要

抓好四个规范(规范学生用笔、规范学生作业、规范单元作业、规范质量检测),将书写质量纳入教师常规评估,将卷面分纳入学生质量检测评估。通过评估、比赛等措施,促使教师重视和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丰富活动开展,展示儒雅风范

在开展系列读诗颂典活动的同时,我们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组建了古琴、口风琴、葫芦丝、绘画、书法、乒乓球、足球等20多个学生社团,利用周二、周四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年来我们开展了陶笛达人擂台赛、“书香六一”活动展示、秋季运动会、全体跳绳达标竞赛、校操比赛、科学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比赛、电脑作品制作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长了他们的才干,增强了学生体质。在年初区教体局举办的“陶笛达人擂台赛”活动中我校选送的两个节目分获一二等奖,在中国当代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中小学作文比赛中,我校12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在市电教馆举办的中小学生电脑作品比赛中我校三位同学获二等奖,在河东区教育体育局与区科协联合举办的中小学生小发明小制作小绘画比赛中我校12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

“树儒雅之风,养浩然之气,做博学之人,成有用之才”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打造教师研训共同体,孕育教师国学内涵发展文化

高素质的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活水之源。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教师流动性强,造成我校缺少名教师的引领,制约了学校更深层次的发展。为此我们一直把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作为长期追求的目标。

1.双十佳教师评选,培育师德内涵

我们从2008年开始连续组织了七届“感动校园教师””评选活动,从师德师风、业务能力两个方面培育自己的典型,优先为他们提供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作为学校树正气、树名师的特色活动,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较大反响。为了深化课改,表彰课改中涌现出来的先进,自2013年课改开始,我们连续两年举办了优秀课改教师和优秀课改组的评选。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既锻炼提升了名师素质,又较好的实现了名师辐射带头作用。

2打造研训共同体,实现自我素质提升

在平时教研活动中,我们以备课组为评价单位,在赛课活动中开展了备课组同课异构活动、同课抽上活动、异课各上活动等,从理论引向实践,既发挥共同体(备课组)的教研功能,让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使合作教研效益达到最优化。今年下半年,为顺应“语文主题学习”与

“国学经典”发展的需要,在自我申报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语文“主题式.经典诵读”研究共同体,鼓励教师冒尖发展,拉动“语文主题学习”研究向纵深发展,形成自我特色。他们从古诗词、对联、童诗童谣、诗配画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制定了详实的发展规划,在赛课活动中,逐步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如赵艳老师执教的《对联》,就试图从对联的发展、内容、形式等方面解读对联,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写作技巧,积累对联,并试着写作对联。“红日初升,其道大光”,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3、鼓励外出学习,开阔教师视野

实践中学习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本,我校共派出约二百人次到河南林州、曲阜、潍坊、德州、济南等地学习。特别是结合“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改革与国学教育的开展,我们选派骨干语文教师参加了在潍坊举办的全国“语文主题学习”教学研讨会,在河南林州举办“语文主题学习”河东区教干培训班等,王守品校长、教研室教导处人员及部分语文骨干教师参加了在泗水尼山圣源书院举办的国学教育第十四期和十五期的培训,提升了教干教师国学素养,开阔了国学教育开展的视野。“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以后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之后各自有两个思想。”学习归来后我们以还原课、汇报会的形式展示了学习内容,分享了学习成果。通过外出学习,教干教师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教学业务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理清了发展思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打造高效课堂,培育课堂改革文化

我校自2013年3月开始的课堂教学改革,已经历时三年。从最初的语文数学践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改思想,到今年的语文践行“语文主题学习”教改思想,数学教师熟练掌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英语艺体教师熟练掌握“本色课堂”教学策略并有所创新。从中小本部的改革也逐渐扩散到了学区小学。三年来我们赛课研讨900余节,听评课11000多节次,教师授课水平正逐步提升,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正逐步养成,课堂教学效率正稳步提高。

课改从转变观念开始。“一个鸡蛋从外部打破,是一盘菜;从内部打破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观念指导行动,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课改初期我们就提出:“课堂改革我们绝不搞花架子,我们必须从解决课堂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落脚点在课堂的简约高效,在于学生素质提升。我们要求老师真正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在脑海里真正来一场转变教学观念的革命,彻底的、真正的转变教学观念,真正的树立起新的“生本教学”教学观;真正的树立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学习观。且真正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服务。

深入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国学经典教育与“曾曦作文”教学研究,提高学生语

文综合素养。学生阅读的数量与品质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解决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有效方法与思想。从4月份开始,我们就谋划制定了《ⅩⅩ街道中心小学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施方案》,成立“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改革领导小组,先从研讨会的角度,试上“语文主题学习”的相关课型,学习课改思想;组织了各年级语文骨干教师集体备课,向全街道教师下发了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语文主题学习”集体备课稿,让老师试上;申报教育部“语文主题学习”立项课题,从课题研究高度开展“语文主题学习”的教学研究。9月份我们修订出台了《课改指导意见ⅩⅩ下半年》,把“语文主题学习”课改实验放到赛课中加以锤炼与提升;在区、街道语文骨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凝结所有老师智慧的集体备课教案,10月份我们印发给了每位语文老师;在自我申报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语文“主题式.经典诵读”研究共同体,鼓励教师冒尖发展,拉动“语文主题学习”研究向纵深发展,形成自我特色。

国学经典是孩子语文素养形成的源泉,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渐成素养。今年以来,我们全面落实《ⅩⅩ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实施计划》,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稳步推进。语文课的经典味不能少,我们落实了课前三分钟诵读经典活动,让经典与孩子课课相伴;经典诵读课程不能少,在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开发校本课程,《童诗童谣》、《古典诗词》、《对联》等正渐趋成型,让经典诵读课程化;经典诵读时间不能少,在落实地方国学课程开课的同时,我们让语文老师从阅读课中挤出一课时,定时开展国学教育,并认真落实晨读暮醒制度。

“曾曦作文”教学研究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是对“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有效补充与提升。我们首先积极选派教干教师参与区“曾曦作文”教学研讨会,学习曾曦作文教学思想与流程,组织学生订阅相关刊物;其次召开“曾曦作文”研讨交流会,交流学习心得,畅谈实践感悟;再次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从实践的角度,剖析课堂教学得失,引领全校“曾曦作文”教学的开展。

课堂评价有效益。推行课改我们从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估入手,教师的课堂语言评价是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我们积极倡导教师推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模式,要求简约实在,以小组星级评价为依托,提升小组内部竞争活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现在,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也被评为临沂市小学教学工作先进学校、临沂市蓓蕾读书工程先进学校、河东区综合管理先进单位、河东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等。

上一篇:不负春光野蛮生长作文下一篇:亲情作文开头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