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经典” 感悟“经典”(共14篇)
走近“经典” 感悟“经典” 篇1
走近“经典”
感悟“经典”
本人有幸参加了第15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两天半的时间里,我聆听了多位特级教师的课,感受颇多,收获颇丰。
一、于老不老
年已72岁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鹤发童颜,却依然神采飞扬,他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还精神抖擞地唱了一段京剧。在课堂上,于老不分析课文,也不抄词解句,更不是下定义,而是结合 儿童的生活经验,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展开想象。一遍又一遍耐心的范读,读出了幽默,点化了学生。一次又一次俯身倾听孩子的回答,在无形之中让学生感到温暖,感到踏实。于老那孜孜不倦的教学态度,让我们自叹不如。
二、尝试才能真知
薛法根老师执教的《我选我》,让我们看到了真心与真心的碰撞。整堂课都是在听课老师和孩子们的笑声中进行的,薛老师的教学训练点不多,目标也很清晰,但课前词语编排的很有意思,薛老师从上到下向学生们娓娓道来“教室”“班级”“集体”“委员”这几个名词之间的关系,这种编排令我恍然大悟,心生敬意。课堂中薛老师没有空洞的华丽辞藻,有的只是和孩子一起幽默有趣的对话,让学生渐渐悟出:委员都是班干部,班干部就是为班集体服务的,只有爱集体的人才能做委员,班集体当中的班干部之间、班干部与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跳出了简单的爱劳动、爱集体的人才能做劳动委员这一狭小的理解。从薛老师的身上看到了他对孩子的那份真心。
三、习作源自生活
张祖庆老师的课,原来安排的是看漫画写作文,后来改成了《一个旅客的奇遇》。张老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入手,讲述自己做旅客的一次遭遇,创设了一个很好的说话习作的氛围,然后让孩子根据这个情况思考可以怎么办,进而提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写建议书。同时又提出了如何让别人看你的建议书,引出了书信。从梁晓声的故事导入,交给孩子们写信的方法,从孩子们的交流来看,孩子们写得真不错。写完信之后,又让孩子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想想旅客有没有错,培养孩子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听了课之后,体会到要让孩子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要求老师扎根生活,从生活中去寻找素材。
四、古文,就是如此有趣
朱文君老师从自编的嘴巴和鼻子讲话的故事说起,引出教学的小古文《五官的争论》,课堂中,看到了真正的寓教于乐。她让孩子们从语言、动作、语气、语调方面去进行朗诵、体会和理解,就显得有趣多了。还通过让学生自己寻找、与现代文对比,发现古文单字构词特点,通过猜测,联系现代说法等来理解古文的意思。还让学生动笔写,通过动笔练习,真正体现了古为今用。
还有好几位老师精彩的课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带给我内心的震撼和长久的回味,薛瑞萍老师实在用爱教孩子,用激情做阅读的点灯人,魏星老师的课平稳中见功夫„„
上帝说:我已经给你一桶水和一桶水泥,你可以用它们做成向上攀登的台阶,也可以做成一块绊脚石。相信,这次的“经典”课堂带给我的是一次新的洗礼,是让我能往上攀登的台阶。
2012.11
走近“经典” 感悟“经典” 篇2
策略一:低段———快乐的读写绘
低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 对于文字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都不高, 绘本及儿歌、童谣, 这是生命在这个特定阶段的最佳营养。
“读写绘”是开展儿童阅读的最初一级, 通过大量阅读人类优秀读物, 为儿童学习建构最丰厚的智力背景, 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 使儿童产生对学习、学校、教师、思考的喜爱, 改善师生、亲子、学校的关系。通过读物的主题, 以最佳的方式, 实现思想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
鉴于此, 我们在低段阅读中倡导绘本阅读, 一、二年级语文教师筛选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故事书, 利用社团活动、午间休息、午间文艺时间 (周四) , 与孩子们一起读、聊、绘、写, 展开丰富的绘本阅读活动。教师运用元认知策略, 提高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给孩子一本新的绘本时, 不告诉孩子们故事的结果, 让孩子们大胆地猜测。在讨论重点内容时, 教师让学生们猜测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做?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让孩子们大胆地想, 大胆地说, 避免了教学中因强化识字而导致的思维呆滞, 想象力缺乏的弊端, 培养了孩子们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给精彩的故事配上自绘图, 给精美的图片配上生动的故事, 画下来, 写下来, 把每个孩子的作品放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里保存下来, 变成图文并茂的作品, 在学校走廊上展览。把优秀的作品做成PPT文件, 放在班级博客中, 向同伴和家长展示。
绚丽的色彩, 可爱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孩子们喜欢上了阅读, 课间随处可见孩子们看书的影子, 还每天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绘本, 借助图画的表现力, 绘本中所讲的故事让想象飞扬, 许多用文字难以表达的场景用图画轻松地表达出来, 让孩子们发挥无穷的想象力, 孩子们编故事的能力提高了, 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完整性得到了发展, 安静地读书, 边读边想的习惯正在逐渐形成。
策略二:中段———美妙的诗歌旅行
这里所说的诗歌, 主要是以现代儿童诗为主。这些诗歌不但语言美, 意境美, 而且音韵美, 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 让小读者获得阅读上的快感, 思想上的启迪及感悟。
学期初, 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特点, 从课外精选十五首经典儿童诗作为学生本学期晨诵的内容, 这些诗歌文字简短精炼, 读来朗朗上口, 富有童趣, 深受学生们喜爱。如下列两首诗歌:“看月亮 (三下) 歌唱家说/月亮像张唱片挂在树上/卖馒头的说/月亮像烧饼/月亮像流在地上的豆浆/百货店的/老板说/月亮像一面镜子又圆又亮”
“梦中的绿 (四下) 浓浓淡淡的绿/深深浅浅的绿/层层叠叠的绿/起起伏伏的绿/连连绵绵的绿/……”
孩子们读这样的诗歌, 在诗意的语言中得到了熏陶, 在诗意的想象中放飞了梦想, 不少学生迷恋上了诗歌诵读, 随着节奏抑扬顿挫, 音调变化, 手势挥舞, 小诗迷们陶醉在这一张一弛之间。于是, 每天晨诵儿童诗10分钟, 学校里诗声琅琅, 每周推出一个班级展示的诗歌诵读, 成为学生和老师们的共同期待。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 和着诗的节奏, 诵着诗的音律, 与诗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灵交汇。
(三、四年级学生经典诵读之晨诵图片)
熟读成诵后, 不少小诗人也尝试着自写儿童诗。为满足儿童诗歌创作的欲望, 学校每周三为中段学生开设一次主题为“美妙的诗歌旅行”的社团活动, 教师鼓励有小诗人潜质的儿童在诵读的基础上放飞想象, 大胆仿写, 适当配图。孩子们的作品令人惊喜, 已初见小诗人的端倪:
如学生自创儿童诗“风儿风儿是理发师/带上工具/把柳枝剪得漂漂亮亮的/风儿是播种家/
把蒲公英吹得满天飞/风儿是画家/把四季涂得那么美丽/风儿是魔术师/把世界变得那么美妙
那么惹人喜爱”
“月亮的话/四 (1) 班李无闻/打开你的窗户吧/打开你的大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的小小的梦里去……”
学生的诗歌内容充满了童趣和想象, 在他们笔下, 风儿是理发师, 是播种家, 是画家;把月亮带进窗子, 带进大门, 带进了小朋友的梦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一物一景, 都可以赋予生命和活力。
一年下来, 小诗人们从点滴的积累到感悟, 从谨慎的仿写到随意的创作, 诗歌的创作激情不断蔓延, 学校里的小诗人团队在不断扩大, 大家相互交流, 相互鼓励, 抒写了一首首涂鸦小诗, 积累了一本本原创的经典儿童诗集, 小诗人写诗的热度更高了, 他们以独有的方式, 亲近自然, 亲近生命, 从诗歌中寻找生命的意义感, 让生命得以自由充分的表达。
策略三:高段———经典作品读写结合
除了延续了中段学生的经典诗歌的诵读和仿写, 高段学生读写的内容更广阔, 方法更多样, 体裁更自由。读一本好书, 写一篇读后感, 看一场电影, 写几句影评, 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写一段感言……这些都是高段学生涉及的读写结合范畴。这里, 主要谈学校抓重头的“经典作品读写结合”举措。
每学期开学, 根据学校要求, 结合学生特点, 中高段语文教师精选2本儿童经典作品, 作为本班学生必读书目, 读完后平行两个班同学交换阅读书目继续阅读, 这样, 一个学期下来, 平均每个学生至少看完四本书。
学生在优秀文学作品里慢慢浸染、慢慢感悟, 同时, 写摘录, 撰写阅读记录, 填写读书漂流卡, 撰写读后感, 高段学生以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为载体, 从作品的内容出发, 践行与之相关“写”的训练, 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 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 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能力得到提升。
建校两年来, 我校高段学生参与省市各级各类的征文比赛中, 多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多位教师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 学校多次捧回优秀组织奖奖杯。获奖的优秀的作品刊登在班级博客、校报上, 学生的创作热情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孩子们是这样抒发自己的感受的:
学生读后感摘录
好书的魔力竟是这么大, 这一个月来, 我捧着《夏络的网》一读再读, 内心常常汪洋一片, 读到故事的结尾, 我的泪水决堤而出……我被夏络为威尔伯的付出而感动, 更为威尔伯能记住夏络, 为人间的真情而感动!
与夏洛同行, 一路阳光!
———六 (1) 班俞宁《夏洛的网》读后感
我沉醉在书的境界里, 好几个晚上, 我都步入同样的梦境:我潇洒地将国旗甩出雄壮的气势, 与肖晓两人手握绳扣将国旗冉冉升起。风中, 五星红旗呼啦一下舒展、飘扬, 卷出一团红彤彤的火焰……
———五 (1) 班章怡《今天我是升旗手》读后感
走近经典 守正创新 篇3
元代的郝经在《移诸生论书法书》中说得透彻:“夫书一技耳,古者与射、御并,故三代、先秦不计工拙,而不以为学,是无书法之说焉。道不足则技,始以书为工。后寓性情、襟度、风格其中,而见其人,专门名家始有书学矣。”二千多年来的书法发展,正是一个由技进入艺、由艺近乎道的过程。就每一个书法家而言,正是通过在已经基本定型的书体中加进自己生命个性积淀,使书法艺术不断嬗变而成为总体文化发展历史中的书法个体创造。
一、生命与精神上的经典书法情结
认识申万胜多年来,一直为他那军人的豪爽和书写的酣畅而感动。多年前,万胜先生送我一册《〈红楼梦〉诗词书法集》,从行笔中分明能够感到其对传统的尊重和对经典的走近。其后参加过很多展出,观赏过他不同时期的作品,感到他的书法风格在“走近经典”中渐渐发生变化,尤其在《书情画意—申万胜袁武书画作品集》,更真实地感到他书作中大气磅礴与率真自然的统一。
其后,“申万胜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申万胜书法集》同时首发。走进展览大厅,一种军人之武与文人之雅的气息扑面而来,经典书风的精微与书家自我的笔墨精神相统一的大气象充溢展厅。展览37幅作品大多为八尺以上巨制,气势夺人。作品依据书者对书法的审美理解分为三个相关的思想递进境界,第一是“追习经典”,意在通过与古代经典接气,临习历代经典法书,而达到心意相通,笔墨相连;其二“遥契前贤”,感怀先贤襟抱胸怀和艺术境界,从历代名诗佳篇中获得创作灵感,从中找到度人金针的艺术感悟;其三,“直抒胸臆”,将经典笔法和先贤精神作为自己创造的文化底蕴,然后直抒胸臆,书写自撰诗文作品,获得创作的大快乐大境界。三个环节互相关联,显示了申万胜对展览整体设计的文化高度,呈现了书家传统功力和守正创新的精神追求。故而,申万胜既有军人的威武刚毅,又有文人的君子风范和大家气象,堪称从政有成、治学有成、为艺有成。
二、书法理论高度决定创作深度
申万胜有自己独到的书法理论和书法文化战略思想,他认为:“当前中国书法艺术呈现蓬勃高涨的态势,书法家应该抓住机会大显身手,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推动书法艺术的更大发展,创作出更多富于时代精神的好作品。作为国粹,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的书法界仍然承担着如何继承和发展书法艺术这个重大的课题。面对书法传统深厚的积淀,书法创作还是要强调在尊重传统、坚持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只有置身于传统艺术的土壤之上才能谈创新、谈发展,这才是今天书法艺术繁荣的根基所在”。
申万胜的理论对当代书法走向有明晰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追问:21世纪的中国书法,是否仍然跟着西方美术实验走?是否还亦步亦趋地按照西方的美术规则、形式结构去追逐?是否应当反思行为书法、观念书法、现成品艺术、涂鸦艺术、构成物艺术等究竟给东方书法带了什么命运?究竟为书法注入了何等的反文化精神元素?我与他多次恳谈中面对了这些前沿问题,并达成基本共识:中国书法不应在美术化的道路上因袭下去,而应从自身发展本体依据出发,寻找到一条传统和当代结合的最佳道路,创生出具有东方审美意识和西方大众能够接受的新世纪书法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在传统中创新,在走正道大道中开拓新的境界—“守正创新”。换言之,传统是首要的本体论命题,创新是它的价值论命题。
在解决了书写理论之“道”的问题,对于书法技法之“器”的问题,同样需要重视。我注意到,申万胜无论是书写《红楼梦》诗词,还是“经史子集”内容,都与北大书法所提出的“文化书法”精神暗合。在我看来,书法书写的内容是大文化根基—文字魔方、“经史子集”、名言警句、文化感悟等。细细观赏申万胜的书法内容,那些古往今来哲人睿智的哲诗或智慧话语,关乎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身份的重要话语,为他的书法形式美注入了文化重量。申万胜书法鲜明地表征出军人书法家对“壮美”审美境界的自觉追求,他青睐魏晋书风,上接秦汉之气象,下承宋明之书意,碑帖融合,气格洞达,将自我性情与历史文化名人书法意趣相契合,其独钟行草的潇洒开阖,在五种书体并重中追求行草的拙趣与雅致、空灵与浑厚、精细与阔大美的统一,大到丈二多屏,小到斗方扇面,都在沉雄洒脱中寓老辣生涩,结字、线条、章法、气象都道法自然不假修饰,在匠心独运中以沉雄宽博的美感面目示人。
在我看来,书法是通过一定技法的文字书写所获得的结构化的文化精神形态。这意味着:首先,书法初级阶段面对的主要是“一定的技法”,技法是书法初级阶段的表征,是到达文化大道的基础和关键;其次,书法中级阶段,则是“文字书写”中的“结构化”,是“由技到道”或“技近乎道”的中介环节;最后,书法最终要达到的高级阶段或最高境界,是超越了技法之上对“文化精神形态”的呈现—无法而至法的文化之道。申万胜将书法置于当代中国崛起的文化大语境中加以观照,坚持书法的文化根基性,力求在爽利的书写中内涵浓郁的书卷气,将军人的威武刚毅与文人的儒雅洒脱整合起来。正唯此,他的书法才能在运用技法中又超越技法之上,最终达到文化精神内核的书法艺术境界。
在申万胜看来,书法的形式不仅有笔法、章法、墨法等,还有黑白对比、强弱对比、结构对比等艺术辩证法。而且书写装裱形式、文房雅趣布置、张挂的空间文化氛围等,代表了书法家和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和人生观价值观。确实如此,尽管书法形式技法层面是以技为主,但不难看到,这个层面仍然洋溢出浓郁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要素,是贝尔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非常靠近文化一端。申万胜注重线条的质量和墨色的变化,精心于结字的阴阳向背腾挪避就,注重点画的八面出锋纵横使转。其结字横竖波磔,刚健爽利,方圆兼施,墨色枯润对举,在苍古与华滋之间尽显其勃勃的文人气息。
三、文韬武略的君子书风
申万胜的书法初看似乎文化气息太浓,而有些缺乏生猛鲜活的个性,其实细看很有个体人格特点。申万胜坚持文人书法的性情书写性和温婉内在性。他遍临诸帖,尤其在历代经典上用功最勤,早年精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文徵明诸家,中期全力体味王羲之、张旭、怀素、王铎行草书的境界,有时候达到了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程度。他在书法上用心、用志、用情很深,可以说对书法艺术有一种他人所不及的发自内心的挚爱酷爱,书法已然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筋骨血肉。他能放弃其他业余爱好,经常闭门不出地读帖默帖,每有心得便挥毫落墨。这种文人的严谨深刻和军人的豪爽豁达使他的作品充满阳刚之气,在大气盘旋和大度洒落中获得拙雅沉雄、浑厚高古的美感,尤其是经常在笔断意连的跌宕映带中带出古隶北碑的“有意味”的线条,更让人眼前一亮。每当我看到一丝不苟的十几米长卷和丈二条幅,都感慨相较而言自己在学术之余所下书法功夫太少太少。
在我看来,申万胜的书法是“文化书法”的一个典型。他坚持认为:书法贵在“诚”。心灵情感是书法第一生命,笔墨由心表达出生命的真实情趣,因此适性达情,率意诚心的下笔心灵状态决定了呈现在纸上之书,是一种凝重内敛和自由奔放的统一,将优雅的帖学风貌和碑的奇崛之风整合,故而能于隽逸宽绰中展示刚柔雅拙的多种态势。他尽情挥洒在自己的书法世界里:蝇头小楷,檗窠大字,或小如书札便笺,大如册页长卷,形式结构多样多式—条幅、中堂、横幅、斗方、册页、联屏、楹联、扇面、尺牍、匾额、榜书,几乎都不在话下。而内容则尽可能出经入史,具有学术历史的厚重感。帖学为主的书写中又融北碑的气势和内敛,使其下笔果断爽利,厚重涩行。
nlc202309030135
在时下书坛遭遇西方美术冲击的迷惘,书家缺乏东方文化定力的状态下,申万胜的书法不随波逐浪,而是在读万卷书中下功夫,沉潜于古典传承的精神生态世界里,去感悟书法与文化醇厚和谐的内在命脉。他在章法的参差错落、起伏迭宕中又有一种宽博大气,在遒劲的涩笔中把捉凝练优雅的神态,并在书法线条自由言情中获得精神超越的“书法载道”性。从他的作品凝重的形式和意态潇洒中,可以辨析出他生命存在形式的复杂性—他在个性化的书法语汇里,体现出生命不断求索不断拓展的踪迹。
当代中国书法缺少的正是申万胜的这种书法整体性思考和长期性眼光。他认为,书法不是技术的叠加,而是主体生命参与的理解和体验的文化活动,这已然超越了作为门类艺术的狭隘思考,应该从西化的形式主义书法中超越出来,追求书法文化温润的人格内涵、恢宏的意义表达、美妙的诗意呈现和广博的人间关怀,以空灵、高迈、宏大、温馨构筑人类艺术精神生态。近些年来书法文化的蓬勃兴起,表明中国作为书法原创国重兴国粹、再创辉煌的文化自信力。提升书法的文化品位,张扬书法艺术的文化意识,不把传统变成文本,而要变成一种精神从每个人身上流过去,意味着书法创新是一种学术文化艺术创新,可以说,文化是书法的本体依据,书法是文化的审美呈现。
我与申万胜的多次讨论,使我们在当代书法的文化定位这个书法发展的基本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书法原创性和寻找国际审美共识是“文化书法”努力的方向,只有真正的原创型书法家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书法大家。当代中国书法最大的课题在于寻找一种国际性的“审美共识”—把结构张力、笔墨情趣以及幅式变化这些语言从本民族传统的审美空间扩散到更大的现代文化空间中去,形成一种国际性书法审美形式通感或基本共识。这就要求我们要借鉴西方一些现代艺术的形式通约,融入本土文化内容,使之充实而具备现代形式美感。在这个过程中,书法内容将更多变成意境,书法形式将更多变成语言,最终达成新内容与新形式的完善结合,变成国际性的、具有审美共识性的书法美。可以说,书法不仅仅是东方化的审美需要,也是整个人类的审美需要。
四、诗文书法的全面延伸
申万胜不仅是一个书法家,更是一个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文艺理论修养的作家,出版有《南美散记》等文学著作。他在文字的徜徉中感受文学之美、书法之美、生命之美。古老的中国书法伴随文字的生成和意义的交流而出现,又伴随着抒情达意和文化转型而向今天的人们显示其魅力。
万胜先生已然找到了自己的“书法中国”的独特语汇,保持自己在现代性中的那份清醒的中国性和中国身份意识。他在全球化视野中,注重书法艺术的传承和不断创新,反对传统与现代互相对抗的文化意识,强调书法文化的身份书写,使得书法能够在传承传统精髓的同时,又具有21世纪全面创新的面貌。因此,他张扬自己的生命意识于书法线条中,又将书法线条呈现于生命意识或者说是浓缩为生命意识,将书法艺术笔法本体研究与自己创作经验联系起来,以书法艺术构成最基础的元素“线条”为突破口,获得自我书法艺术性的整体提升。
其实,很多书家都在为书法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诸多问题所苦恼。书法家普遍感到全球性语境与本土文化紧张之时,中国书法到底怎样面对国际?如何既坚守书法文化的本土性又不僵化,以创新来契合普泛性的艺术阐释框架和国际欣赏趣味?在申万胜看来,传统不必反,历千年而不消亡并传承至今的传统本身已是经典!传统不是凝固的,而是向前发展的,人就生存于传统之中,就如我们生活在语言中一样。
无疑,申万胜是一位诗文书法全面发展的艺术家,一位坚持走近经典并守正创新的书法家。从他的书法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大写的人”的精神魅力和书法文化的美学魅力!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宋建华
走近经典的作文800字 篇4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学业是否时常温习?曾子说的很有道理呀,每天反省自己,就是在自我督促,使自己的学业大有进步,也会拥有更多的朋友。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那是三年级上学期的事。那时候,我每上完英语课,回到家里是从来不读的,甚至连书也懒得打开,结果到了期末英语考试那天,我一篇课文也读不下来。同学们的嘲笑声此起彼伏,深深地伤透了我的心,当时我很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可人总是要面对现实的。从此以后,我用曾子的“传不习乎”这句话激励自己,到了下半学期,我几乎上完英语课回家,没有一天不跟着磁带一遍遍地读课文,我要证明给同学们看,我能学好英语!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在讲台上流利地读完几篇课文后,台下的同学的眼睛瞪得比牛眼还大。是的,我最终的成绩从75分直接跳到了99分!如果我当时没有温习功课,那么最终的结果会让那些嘲笑我的同学更看不起我,不是吗?
其实,古人还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句,如“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像这样的的句子还有很多很多,我也从中受益匪浅,如从“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中我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我懂得了友情的珍贵;“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明白了趁我们年少的时候要多努力学习,将来,当我们回首往事之时,就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感悟经典感悟系列[大全] 篇5
【禅语悟道】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是喜是怒,看涵养;有舍有得,看智慧;是成是败,看坚持。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饮清净之茶,闭是非之口,结悟道之友。
【禅悟人生】和尚挑着盛满绿豆汤的壶子,不慎掉落摔得粉碎,他不回头继续走。路人激动地说:“你不知道壶子已经破了吗?” “知道,听到它掉落了。” “那为什么不转身,看看怎么办?” “它已经破碎了,汤也流光了,我还能怎么办?” 无法挽回的就让它过去,往前走。
【修禅问答】净尘问禅师:师父,当我与他人有矛盾时,我好心退让,他人不但不会看到宽容,相反还会觉得我很懦弱、好欺负。真让我难过!禅师问:你拿出宽容是为了让别人感恩你的么?净尘说:也不是,我只是不想让人嘲笑懦弱。禅师微笑道:“表面的激烈是由于内心的单薄,真正的力量如同流水一般沉静。”
【修禅问答】星云大师云:"世间最好的东西,是欢喜;世间最贵的善举,是结缘;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耐;世间最强愿力,是甘愿。世间最美的地方,是天然;世间最动人的瞬间,是微笑;世间最大的能量,是化解;世间最珍贵的,是快乐"。
【善解人意】人人都有自己的事情,人人都有自己的眼光,人人都有自己的利益,人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不想理解别人,却奢望别人对你的理解,这种心态是不成熟的。这个世界上并非只有你一个小孩,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呵护你的家长,你也不应带着这样的不满去要求别人。只有理解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
【先做应该做的,再做喜欢做的】有些应该做的事,不一定是喜欢做的事。在选择做事情上,如果选择了应该做的事,比如学习、工作,那生命会有更多精彩。卓越的人会先做应该做的事,并且把应该做的事变成喜欢做到事,享受其中。而一个人要不断进步,就一定要有时间思考与反思,千万不要用“忙”为借口。事情永远都做不完的,关键是对事情作出正确的“舍得”判断,这样才能让你将时间投资到正确的地方。时间管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将自己思考时间“主动”的计划进去。
【智和慧】智慧是两个词:急中生智,定静生慧。智是一种能力,慧是一种境界;智是在做加法,慧是在做减法;智是知道如何进,慧是懂得怎么退;智者拿得起,慧者放得下。拿得起是本事,放得下才是自在。
【为别人就是为自己】某人见盲人打着灯笼,不解,询问缘由。盲人说我听说天黑以后,世人跟我一样什么都看不见,所以我才点上灯为他们照亮道路。某人说原来你是为了别人才点灯,很有善心。盲人说其实我是为自己点灯的,因为点了灯,在黑夜里别人才能看见我,不会撞到我。为别人就是为自己。
【静思晨语】
1、知识给人重量,成就给人光彩,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光彩,而不去称量重量。
2、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
3、为明天做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能应付未来的唯一方法。
【静思晨语】1.下对注,赢一次;跟对人,赢一世。2.重师者王,重友者霸,重己者亡。3.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4.学识不如知识,知识不如做事,做事不如做人。5.不识货,半世苦;不识人,一世苦。6.政从正来,智从知来,财从才来,位从为来。7.心态决定状态,思路决定出路。
【静思语】
1、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而是一分虔诚的爱心。
2、修行者的本分事是忍耐和付出,因为修养原是个人的行为。
3、心志若能守持于道,必能精深博大;否则,即使透彻千经万论,亦如空花水月,一事无成。
4、忏悔是心灵的告白,也可以说是精神污染的大扫除。
【静思语】
1、成长不只在于身体、年龄,最重要的是智慧、对他人的感恩、尊敬,以及对社会付出的爱。
2、用感恩的心送走过去,用虔诚的心迎接未来。
3、事不论大小,只要用心去做,都会得到尊重与敬爱。
4、不是什么都不理就叫无争,而是要与人合心、和气、互爱、协力。
【静思语】
1、要缩小自己,要能缩到对方的眼睛里,还要能嵌在对方的心头上。
2、即使已达智慧圆融,更应含蓄谦虚,像稻穗一样,米粒愈饱满垂得愈低。
3、不争的人,才能看清事实;普天之下,并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
4、忏悔则清净,清净则能去除烦恼;人因自觉而成长,人因自满而堕落。
【养心六法】
1、静心。静能生慧,智者无忧,计较是疼,比较是痛,淡然是福。
2、定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安心。尽人事而顺天意,随遇而安即得幸福。
4、正心。心术不正损人害己,意志不坚诸事难成。
5、宽心。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6、平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最高境界】人的最高境界: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荣誉的最高境界:你已远离江湖,江湖还在传说你;喝酒的最高境界:你还知道他是谁,他已经不知道你是谁;交友最高境界:久不联系,常在心中;事业的最高境界:家人想你,单位念你;生命的最高境界:哭着来,笑着走。
【三十秒人格魅力养成术】
1、微笑;
2、不谈论沉重话题;
3、倾听时有所回应;
4、做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表情;
5、不要后背靠在椅子上;
6、目光在对方的“三角区”游荡;
7、让对方多说话;
8、不要透露过多个人细节;
9、减少说话时的手势;
10、不掩饰自己的缺陷或错误;11.说话时减少口头语。
经典语录、文摘、感悟 篇6
2.美国是第一个公司化的国家 3.企业家应能高瞻远瞩、看清未来
4.胆量、信念、独到的眼光,再加上一点好运气,普通人的传奇在不断上演。
5.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我靠策划运气发达
6.卡内基(钢铁大王)一生信奉的常识:和比自己强的人合作而不是和他们战斗。7.易经:利者义之和也。
8.大学: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民聚则财来)9.易经:何以守位 曰仁,何以聚人 曰财。
10.挣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花,钱少是自家的,钱多就是大家的。
11.比尔盖茨52岁的时候宣布退休,拿出580亿的全部财产去做慈善。
12.卡内基:一个人在富贵当中死去是一种屈辱。13.求功 要求百世功 求利 要求千秋利 求名 要求万代名 14.有深爱 必有和气
走近“经典” 感悟“经典” 篇7
一、挑一挑, 让经典为学生启蒙
阅读绘本, 往往成为小学低年级学生人生的第一教程, 在其成长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启蒙和引导作用。因而, 经典绘本成为学生绘本阅读的首选。所谓经典绘本, 简单地说, 是指那些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名著绘本或大师绘本, 融合了艺术性、思想性和知识性, 比如《小黑鱼》、《逃家小兔》、《兔子彼得的故事》等就是享誉全球的儿童经典绘本。为小学低年级学生选择经典阅读绘本, 首先应该具备上述要素, 具有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价值, 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并促进学生心理良好发展。其次还要能够适合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阅读, 能够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
二、读一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听读”是小学低年级绘本阅读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 一些教师因此忽视了学生作为绘本阅读的主体地位, 一味地自己讲故事, 而让学生被动地听故事。这种让学生失去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 同时把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消耗了。笔者曾经听一位同事教学经典绘本《花婆婆》, 一节课中老师竟然用了一半多的时间讲故事, 尽管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三十分钟过去还意犹未尽, 但是, 学生因为没有亲历阅读, 精美的图画并不能长时间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很快就消退了。教师在教学中, 不能一味强调“听读”, 而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 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和独立性, 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让学生亲近绘本, 走进绘本, 和绘本进行互动交流, 在绘本阅读过程中有所洞察和感悟, 甚或是有所质疑, 真正体会到绘本阅读的快乐, 才能逐渐形成阅读的能力。
三、问一问, 理解绘本的丰富内涵
问一问, 既包含教师向学生的提问, 也包含学生的质疑发问。经典绘本的图画精美, 色彩美观, 是最先抓住小学低年级学生眼球的因素, 但是, 绘本阅读并不能仅仅停留在画面的艺术欣赏上, 而应正确理解绘本的内容, 发现绘本图画中蕴藏的思想内涵, 因此, 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展示绘本图片之后, 就要向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阅读。笔者在绘本《小海狸的修理铺》教学中, 就小海狸与5个顾客的对话:“你把我的××怎么修理成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呢?”“没关系啊, 你可以派上别的用场嘛。”不断重复, 设置了如下问题:“小海狸每次回答顾客的话, 句子是一样的, 但是语调会有什么变化呢?”用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小海狸的内心感受, 并让学生模仿小海狸越来越不自信的语调, 使他们从绘本中获得对生活的感悟。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 在绘本阅读过程中, 除了对图画感兴趣之外, 还会自然生发出许许多多的问题, 比如, 在《我是霸王龙》的阅读过程中, 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大霸王龙长得那么大, 他吃什么?”“爸爸妈妈离开了小翼龙, 他们的心情好受吗?”“有没有既不离开小翼龙, 又让小翼龙独立成长的办法呢?”体现出学生阅读过程中活跃的思维活动, 这是很有价值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 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交流和讨论;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问题, 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 获得对绘本的深入认知和理解。如果是一些大部分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 教师可以给予指导, 从不同的角度, 采用多种方式, 或讲解、或启发, 让学生读得明白, 读得有趣味, 有收获。
四、猜一猜, 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走近文化名人 巧用经典素材 篇8
家,是早出晚归的住所,是日夜思念的故乡,是精神栖息的殿堂……
回,是过程,是情结,是觉醒……
回家,从家人的喜怒哀乐中感受亲情,从故乡的离别团聚中体味牵挂,从精神迷失回归中找寻寄托……
回忆你记忆中最难舍的“家”,叙写出你的故事,抒发你的情感,分享你的感悟……
题目:《回家》(2015年广东深圳中考文题)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900字以内;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能出现校名、人名,如不得不出现,请用XXX代替;④不得抄袭或套作。
考题透视
“回家”这个话题很寻常,但真正写起来又不易表达深刻。如果从以下三点着手,还是能够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来的。
1.全面审题,找到写作着眼点。写作引导语对文题里的“家”做了很好的阐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家”不同层面的含义,既可以指自己的“小家”,或团体、故乡、祖国等“大家”,也可以是“精神家园”等象征意义的“家”。相应地,“回”也不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那么,“回家”就有了多个层面的含义。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感悟,“回家”这个题目可以表达亲情、友情、故乡情、爱国情以及其他很多常见的写作话题。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文体选择也有充分的自由空间。
最终,我和爸爸在奶奶的坟前找到了他。爸爸走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口中不住地念叨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的孩子,眼角悬着混浊的泪花。
“好,我们一起回家。”
人们常说“叶落归根”,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而家就是叶的根。
上面是一篇习作的结尾部分,通过爷爷的一个举动,让我们和作者一起领悟了“家就是生命之根”的人生感受。作者先叙述事件,自然生发出道理,这样就做到了恰当地选择写作着眼点。
2.深刻立意,新颖独到不寻常。正因为对“回家”这个题目可以有多个层面的理解,在立意的时候更应该避免肤浅化,把“回家”简单地写成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我们借助这个题目,要表达出某种真挚的情感,抒发对生活的感悟,或者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
小小风铃随风响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张张照片随之散落,重现着曾经的过往。脑海中依稀的笑脸,勾起心底的思念。“姥姥,回家吧,我也要送个风铃给你!”
“子欲养而亲不待”,作者透过随风响动的小小风铃,回忆与姥姥相处的美好时光,表达了浓浓的思念。作者以风铃为寄托,借物抒情,表达了对姥姥的思念之情,这样,在“回家”这一题目之下,文章立意就显得深刻了。
3.合理表达,叙述议论总关情。“回家”这个题目似乎与表达情感紧密相连的,同学们一般会构思写作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但无论采用哪种文体写作,总要融入深厚的感情,这样才更切合“家”这一主题的本质。下面片段写的是作者时隔数年再次回到故乡,想起逝去的爷爷的感受,叙述中融真情,感人至深,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时光如流水一般逝去,不管我怎样追赶,都无济于事。我感到局促与茫然,甚至还感到彷徨,感到恐惧,心中也涌上一股莫名的悲伤。我拼尽全身力气,使劲追溯着我俩那如诗的光阴,可我还是淡忘了,最终被那精彩的年华深深的埋没了,就连那昔日我记得清清楚楚的脸庞,也在我的脑海中随风而逝了,你,仿佛从我的人生中怆然离去了,永远,永远。
技法点拨
写叙事性作文时运用名人故事作素材,有三个关键要素:主题、情感和文采。下面我们来做具体说明:
一、选材要符合表达主题需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需要选用相应的名人素材。比如要表达“毅力”这个主题,传说中的“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故事都可以运用。如果在一篇文章中运用多个素材,要让这些素材具有能够表达同一主题的共性。下面佳作《回家》一文中,屈原、陆游、钱学森三个人物故事,从不同角度挖掘人物的可贵精神品质,但它们又都在“回家”这一主题之下,具有明显的共性。文化名人的经典故事有很多,有时一个故事能从不同角度挖掘其内涵,在写作时不妨进行一下梳理,对比多个故事,力争选最能表现主题的素材。选材也要尽量兼顾古今中外、不同领域,甚至还需要回避那种过俗过滥的材料。
二、跨越时空,融入真挚感情。在写作时,不能仅仅简单罗列或转述名人故事,而要在叙述故事中融入自己的真挚感情,让故事更具感染力。采用第二人称的写作方法,和古人来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话交流,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叙述方式。下面佳作中三个人物、三个故事,都采用了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而且在叙述中流露出对这些名人的钦佩、仰慕之情,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运用多种手法,彰显文采。运用名人故事作为素材进行写作,大多需要显示出文采来。这就需要在写作时适当地运用一些写作手法,以增强文章的文采。比如引用名人的诗词或名言、巧妙拟写小标题、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安排文章的独特结构等都是让文章不俗的手法。下面佳作在叙述每个人物故事之初,先引用其诗句或名言,然后再叙述故事,接着再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仰慕之情,最后点出人物名字。每个故事结构上大致相同,这样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主题更突出,情感表达更强烈。
总之,从文化名人故事中挖掘写作素材是一种很实用的构思方式,平时做好积累和梳理,抓住上面三个要素进行选材、构思和表达,一定能开辟出记叙文写作的新天地。
家,不仅仅是一个住所,还是一种精神寄托,一个灵魂的归宿,一个坚定的信念。古往今来,在“回家”的路途上演绎了多少荡气回肠的歌。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报国无门,千悲万叹,于是,公元前二七八年农历五月初五那一天,你从容地走向汨罗江,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你执着而坚定的脚步,就这样,让滔滔江水洗去所有的烦恼和污浊,让灵魂在激荡中升腾。也许只有你自己知道,汨罗江才是你永远的港湾和归途,是你精神栖息的殿堂。
“回家”,是你生命的终点,也是民族精神得以升华的起点。自从那一天起,不管历史如何变迁,不管社会如何嬗变,你在百姓心中已经凝固和沉淀,你不再是你,你是不屈民族精神的象征。屈原,你永远活在老百姓心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金兵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盼望着祖国的统一,眷恋着能魂归故里。是啊,在你出生的第二年,北宋都城汴京就被金国占领,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被金人奴役。而你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屡遇挫折,但从未改变初衷。
“回家”,是你一生的向往,也是你灵魂归宿的期盼。千百年来,在你执着精神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和捍卫精神的家园,前仆后继,愈挫愈勇。陆游,你永远激励着后人。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1949年10月1日,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徐徐升起时,当时还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工学院实验室工作的你就深为祖国的诞生而高兴。“我要回家,我要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服务”,尽管美国当局设置了种种障碍阻止你,历经5年的艰辛,你带着一家人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阔别20年的祖国。
“回家”是你坚定的信念,报国是你一生无悔的选择。新中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是凝聚了无数像你一样辛苦付出的人的心血,民族的振兴正是需要你这样坚定的信念。钱学森,你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回家,我们永远在路上。
1.思路清晰,行文流畅。本文以“回家”为主线,串联了古今三个名人的故事,思路清晰;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形式,主体的每一部分结构大体相同,又富于变化,行文流畅。
2.巧用素材,内容充实。本文选用古今名人故事作素材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避免了无病呻吟、内容空洞。体现了作者丰富的语文积累,并能学以致用。
品读好书 感悟经典 篇9
感悟经典
--谈《于丹论语心得》
交通运输局 史洪生
茶香味美,需要用心去品;花香四溢,需要用心去赏;书香醉人,更需要用心去读。
——题记
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过于书本了。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快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论语》便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人类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读得最多最熟的书恐怕就是《论语》了。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于丹教授《论语心得》以华贵而朴质面貌,展现于世人眼前。而这本书,也成为了我最爱不释手的珍宝。
古人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而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对论语的感悟恐怕大都只是人生哲理罢了,的确,从论语中,能找到一个人存活于世的最高境界,而于丹对于论语的感悟与品味,用“半部论语修自身”之说,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解释的近乎透明,也让我们着实领略到了一位文学大家的风采。在《论语》中,我学会了一个人存活于世,该怎样做人,做一名谦谦君子,知耻铭志的有用之人。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可见孔子那千年不变的魅力之大。
而于丹教授《论语心得》则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是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己的内心修养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感悟到孔子就在我们身边,给予了我们力量的源泉,得到了人生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中,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来,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师长,将圣贤经典点化为隽永心语,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如同《论语》中孔子面对席前的子弟,循循善诱,建立心灵的智慧,传递着温柔的思想力量。于是,圣人不再遥远,经典不再尘封,现实也就少了几许迷茫。
于丹说:“把阳光沏进咖啡里,然后把阳光喝下去,让你自己散在光线中,这是一个读书的境界。”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高雅的境界,才使得她对《论语》有了如此的感悟,写出了这样一本影响无数人的好书。如同春雨一般,滋润人们的心灵,悄然无声。
诵读经典 感悟人生 篇10
从小就有着许多的书籍陪伴着我,它们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很多乐趣。从
《格林童话》给我带来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伊索寓言》给我带来的人生道理;《水浒传》给我带来的英雄豪迈;《西游记》给我带来的不避艰辛西天取经的毅力……这些书感染着我,我也情不自禁的爱上了它,直到现在,我依然对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想深入了解它们。
窗外下着雨,看着窗外的景色,让我想起了一本许久没有碰过的书。我走到书架面前,轻轻的把它拿了下来,触摸着封面,虽然有一些灰尘,但看起来依然是崭新的。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一本亲情小说,同时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亲亲我的妈妈》,翻开了这本书,一种熟悉的感觉涌了上来。
赵安迪,他是一个从小就由爸爸抚养的孩子,他的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因为事业离开了他。又因为一场事故,夺走了他从小依赖的父亲。最后是由一个陌生的面孔把他带走了,而那个人就是他的,妈妈。因为距离感,使他们不能以最融洽的方式在一起生活,可是最后,他们选择了:彼此退一步,彼此依靠,欣然接受,尝试着去接受对方,面对事实。
生活,要每个人的谦让,只有互相理解,宽容,才可以让生活少一份冲突,多一份和谐。就像狮子和豹,它们的实力都不分上下,如果正面抗击,只会两败俱伤。如果每一个人都退让一步,不去干扰,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安宁。俗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嘛。
人生,是由享受的,更多的是让我们来学习,来感悟的。只要我们能够互相的谦让,互相的宽容,彼此多一份关怀,生活会对我们敞开大门,由你无限探索,追求。
感悟经典传承礼仪 篇11
关键词:礼仪;幼儿;经典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了解了班上42%的幼儿在家已经接受过一些国学教育了;98%的家长认为对于幼儿进行国学教育是有必要的。而且家长也为我们进行国学教育献计献策。从调查问卷中我们看到了家长对于我们开展国学教育的支持。因此,我们选用了《弟子规》作为我们国学教育的媒介,力求通过学习《弟子规》培养幼儿待人接物方面的一些基本礼仪。
一、学习经典
《弟子规》毕竟属于古文范畴。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在讲解时向幼儿解释了其语句的含义,但是幼儿对于相应的语句还是不能很好地记忆、了解。而且在教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今天教了,到了第二天再请幼儿来讲述时,幼儿基本都已经忘记了。因此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采用诵读法、故事介入法和家园配合教育法。
1.诵读法
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将放学前的十分钟作为诵读的时间,利用这段时间与幼儿一同来诵读。日积月累,幼儿通过一段时间的听、读,对于相应的语句便能够较好地记忆。
2.故事介入法
故事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因此,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我们配合图片及相关的录像,让幼儿更直观、形象地理解《弟子规》的内在含义。有了故事的介入,幼儿对于内容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3.家园配合教育法
在开展这项活动之前,我们事先争得了家长的同意。在活动中,我们邀请家长也参与到本项活动中。当幼儿学习了《弟子规》中的相关语句后,我们便会通过短信的方式告知家长,让家长在家时关注幼儿是否能够根据相应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然后再向老师反映幼儿在家的情况。老师便会在第二天的晨谈活动中对于表现好的幼儿进行表扬,以此来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践经典
俗话说:“教儿初孩,教妇初来。”通过学习《弟子规》幼儿的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3~6岁的幼儿自控能力比较差。班上有一位小朋友,他的自控能力和其他幼儿比起来是比较差的,主要表现在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抱在胸前不与他人分享。有时小朋友自己带来的玩具、图书,只要被他看到,他就会占为己有,从不征求别人是否愿意。为此,老师与家长交流了多次,但是效果都不明显。在学习“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些语句时,我利用故事向幼儿介绍语句中的含义,让幼儿了解不经过别人的同意是不能拿他人的物品的,否则爸爸妈妈会很伤心的。这时,幼儿们都开始批评了这个小朋友了,这个小朋友一听别人都说他就大声地哭了起来。于是我便来到这个小朋友身边,向他讲述乱拿别人物品的坏处。这个小朋友听了以后点点头并答应下次再也不乱拿了。在以后的活动中,当这个小朋友看自己喜欢的物品时虽然仍然会忍不住去拿,但是当同伴提醒他以后,他便会转身去与别人商量。看到这个小朋友的进步,我及时进行了表演鼓励。慢慢地这个小朋友乱拿别人物品的习惯改掉了,还能主动地和其他幼儿分享玩具呢。
三、感悟经典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的礼仪教养同样如此。《弟子规》中要求我们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在言语行为方面要小心谨慎、讲信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以《弟子规》中的规则来要求自己。与幼儿进行交流时也先思考一下这句话幼儿是否能够理解,当给予承诺的时候一定要履行、在自己物品摆放的过程中也要井然有序,让幼儿通过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影响自身的行为。例如,有一次,婷婷(化名)将自己家中的图书拿到幼儿园中与同伴分享。看到这种情况,为了鼓励她的这种友好行为,我便奖励给了她一颗五角星。这个情形被班上的其他幼儿看到了。第二天,很多幼儿都将自己的图书带到了幼儿园,大家都期待着我也能像昨天一样给他们五角星。但是一整天,我却总是不提发五角星的事。这时诚诚(化名)忍不住了,就来到我跟前提醒我:“老师,昨天婷婷带书来你给了她五角星,今天我们也带来书来,你怎么不发五角星了呀?”听到诚诚的提问,我忽然意识到,幼儿带书来的目的并不是与同伴分享,而是为了五角星。这便给我出了难题,发五角星吧,感觉幼儿的目的不纯;不发五角星则又显得我偏心。最后,我决定还是给带书来的幼儿发五角星,毕竟这样可以激发他们与人分享的积极性。针对这一情况,我发现了老师的一个小小举动时刻在影响着身边的幼儿,因此在平时的活动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正确的榜样。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些简短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在对待父母、师长、朋友时所需要遵守的礼仪;在对待学习、做人诚信方面也给予了一定的规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礼仪文化。相信有了文化的传承和礼仪的相助,幼儿的将来也会更加美好、更加光辉。
参考文献:
郭超.试论文化经典化的外部因素[J].中国成人教育,2008(08).
走近“经典” 感悟“经典” 篇12
第二次走近于老师, 是在我校十周年校庆之际。那时, 领导邀请于老师来我校讲学, 我又多了一次向名师学习的机会, 近距离聆听了于老师的《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课堂教学以及精彩的讲座, 感触很深, 受益颇多。
感受之一:于老师虽已七十高龄, 头发花白, 但仍躬耕于教坛, 而且打算“一直教到我不能教时才不教” (于老师作讲座时的话) 。于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挚爱, 对语文课堂的眷恋, 使我感动, 令我敬佩!作为晚辈的我, 应向前辈学习, 热爱教育事业, 钻研教学业务, 潜心教学, 善待学生。
感受之二:于老师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可谓独具匠心, 他的点拨恰到好处, 他的朗读声情并茂, 他的激励鼓舞人心。他那富有表情的朗读深深激励着学生, 使学生能够融入文本, 去品读, 去体验, 去理解, 去感悟。在指导学生读书时, 我很少注重学生的表情朗读。学生虽然也能读通、读顺, 但面无表情。观摩了于老师的《给予树》和《林冲棒打洪教头》后, 我才感觉到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是多么的重要, 也领悟到了语文教学的境界:读中学, 读中感, 读中悟!
感受之三:于老师扎实的课堂教学、朴实的教学作风, 值得我好好学习。他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流程是:先简单导入, 一笔一画地板书课题, 强调个别字的写法;接着, 出示生字词, 让学生认读, 指导学生结合词语本意和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踉跄”的意思;再出示多音字, 指名读, 为理解课文扫除障碍;然后, 指导学生读书、思考;最后, 在检查和朗读指导中, 学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这一教学流程实用且有效, 虽看似简单, 信手拈来, 但独具匠心, 充满个性。于老师用最朴素、最简洁的手段, 紧扣一个“让”字展开教学, 使林冲的形象逐渐高大、丰满。在于老师的精心引导下, 学生诵读课文, 反复思考, 从语言、神态、动作中体会到了林冲的“四让”:礼让、忍让、谦让、宽让。
感受之四:课堂上, 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思考。在这方面, 于老师的做法别出心裁。他通过“让学生把答案写在手心或想好了贴着老师的耳朵说”等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于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 都要让学生认真思考、深思熟虑后再回答。这样的课堂教学, 真正让学生学会了思考。回想我的课堂教学, 一个问题提出来, 就希望学生能立即举手回答, 要是没有学生回答, 就千方百计地提示, 有时干脆直接说出答案。这种方法不可取,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在课堂上, 教师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和思考, 从而使学生养成认真读书、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感悟生命---经典资料 篇13
感悟生命 “从属于生命的事物,一定会永远地记忆着生命的内容。――冯骥才生命犹如一篇动人的文章,我们用各种各样的体裁向世人展示。可以是优雅的散文,也可以是曲折的小说;可以是浪漫的诗歌,也可以是警人的杂感。生命犹如一本书,记载着沧桑、沉沦和使人警醒的道理。慢慢翻阅,细细品味,你会从中学到很多。生命犹如战斗,努力冲向目标的同时又要注意保护自己。生命犹如蜡烛,我们在燃烧自己的同时照亮了他人!善于发现自己优点的人会把自己放在别人最需要的地方燃烧!生命如歌,它让你倾尽所有热情来歌唱、赞颂生命的美好!珍惜生命吧,象北杨一样傲立寒霜,象樱花一样虽短暂却开得灿烂,象湖一样表面平静内心汹涌着求知的热情,象一片树叶即使离去也蕴含着新的生命…… * *生命之谜就是: 我们在什么地方下车? 坐在身旁的伴侣在什么地方下车? 我们的朋友在什么地方下车? 我们无从知晓…… 我下车后,和我同行的 旅客都还 记得我,想念我,我将感到 快慰。* *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经典感悟语录 篇14
宁可放弃名存实亡的虚名,也不要放弃心中曾经激昂的抱负;宁可放弃虚无缥缈的梦想,也不要放弃心中激亢奋进的憧憬;宁可放弃不再辉煌的命运,也不要放弃心中曾经激扬飞舞的青春。在人生旅途中,学会善待身边的每一位朋友,正是他们与你一路同行,才谱写了你人生跌宕的音符和精彩的华章!
有时,生活就是一种妥协,一种忍让,一种迁就。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宜针锋相对,铿锵有力,多彩的生活,既有阳光明媚,也有倾盆大雨。强硬有强硬的好处,忍让有忍让的优势,任何时候都需要我们审时度势,适宜而为。妥协不一定全是软弱,忍让不一定就是无能,和为贵,有时迁就忍让也是一种智慧。
人生百相,世态万千,当从容应对,淡泊处之,不畏浮云蔽眼,不被微利惑心,不为陷阱锁步,不使闲情损志。有些人,笑一笑,就陌生了,那些刻意的亲近,终究消失得难寻踪迹;有些事,摆一摆,就过去了,当下的困苦挫败,可能是你以后登高的阶梯。行至水穷路自横,坐看云起天亦高,凭的就是眼界与心胸。
要做一个简单的人,踏实而务实。不沉溺幻想,不庸人自扰。要快乐,要开朗,要坚韧,要温暖,对人要真诚。要诚恳,要坦然,要慷慨,要宽容,要有平常心。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于困境与磨难,微笑面对。多看书,看好书。少吃点,吃好的。要有梦想,即使遥远。
生命是一次一次的相遇,遇见是一段缘,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让人感叹;遇见是一缕风,聚也依依散也依依,真情难叙;遇见是一滴泪,无言无语千丝万缕,是悲是喜,难清晰。遇见,也是注定,可遇而不可求;遇见,也是生命,它也许在一个路口,也许在一次回首。惟有好好珍惜,方可永久!
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成功的时候不要忘记过去;失败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未来;有望得到的要努力;无望得到的别介意;再烦也别忘记微笑;再急也要注意语气;再苦也不忘坚持;再累也要爱自己。
别人想什么,我们控制不了;别人做什么,我们也强求不了。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按自己的原则,好好生活。即使有人亏待了你,时间也不会亏待你,人生更加不会亏待你!
人生的高度,一半始于个人努力,一半源自众多的选择。人生的败笔,也多存在于选择当中:一是不会选择,盲目攀高,心神分离,难修正果。二是不坚持选择,心易旁顾,朝秦暮楚,难成其大。三是不断地选择,胸无大志,似萍戏水,如草随风,难得善终。
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而一个人越是成功,他所遭受的委屈也越多。要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价值和炫彩,就不能太在乎委屈,不能让它们揪紧你的心灵、扰乱你的生活。要学会一笑置之,要学会超然待之,要学会转化势能。智者懂得隐忍,原谅周围的那些人,在宽容中壮大自己。
励志就像给自己插上翅膀,才能飞得更高;炼造一双千里眼,才能望得更远。满载而行,即使困难重重,留下的汗水也终会获得回报;满载而行,即使艰辛与泪水并存,前方的道路也依然光明;满载而行,即使跌倒,也将有勇气迈向成功。
有的人来到你身边,是告诉你什么是真情;有的人,是告诉你什么是假意;就像有的人来到你身边是为了给你温暖,有的人是为了使你心寒。这一切都是生命的礼物,无论你喜欢与否也要接受,然后学着明白它们的意义。
决定今天的不是今天,而是昨天对人生的态度;决定明天的.不是明天,而是今天对事业的作为。我们的今天由过去决定,我们的明天由今天决定!
把弯路走直是聪明的,因为找到了捷径;把直路走弯是豁达的,因为可以多看几道风景。路不在脚下,路在心里。
人生是一段漫长的路,坎坎坷坷,曲曲折折,没有捷径可以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莫回首,宁静坦然地踏上亦真亦幻的人生路,坚信着,要做自己的神,人生路自己选择的,人生路自己去闯荡的,人生路,路漫漫其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才是做自己的神,而无怨无悔。
人生的路上,不管遇见风雨,还是遇见暖阳,都是岁月里一些不可缺少的陪衬。其实,生活简单就好,无需伪装,不必强求,只要心若向暖,即使再多忧患,都会随着光阴而消褪。生活,总需要很多滋润,不管时间怎样流逝,总要寻一束风景给自己。
人生的路上,如果懂得体谅,懂得理解,懂得宽容,日子就会很温馨,也会很安宁。人生的路上,如果缺少体谅,不能理解,没有谦让,日子就会越过越烦恼。生活中的很多烦恼,就是源于我们不能体谅,过分在意了自己的主张,互不理解,互不相让,伤了彼此的心灵。生活,很多时候,就是一种体谅,一种理解。
“人都是逼出来的”。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生于安乐,死于忧患,所以, 当面对压力的时候,不要焦躁,也许这只是生活对你的一点小考验,相信自己,一切都能处理好,逼急了好汉可以上梁山,时世造英雄,穷者思变,人只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简单生活才能幸福生活,人要自足常乐,宽容大度,什么事情都不能想繁杂,心灵的负荷重了,就会怨天忧人。要定期的对记忆进行一次删除,把不愉快的人和事从记忆中摈弃,人生苦短,财富地位都是附加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简简单单的生活就是快快乐乐的生活。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偶尔会想,如果人生真如一场电子游戏,玩坏了可以选择重来,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正因为时光流逝一去不复返,每一天都不可追回,所以更要珍惜每一寸光阴,孝敬父母、疼爱孩子、体贴爱人、善待朋友。
“怀才就象怀孕,时间久了会让人看出来”。人,切莫自以为是,地球离开了谁都会转,古往今来,恃才放肆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所以,即便再能干,也一定要保持谦虚谨慎,做好自己的事情,是金子总会发光。
“过去酒逢知已千杯少,现在酒逢千杯知已少”。不甚酒力,体会不了酒的美味,但却能感受知已的妙处。没有朋友的人生是孤独的,不完整的,可是,因为生活的忙碌,渐渐少了联络,友谊就变的淡了,所以,抽点时间,联络朋友一起聊聊天,让情谊在笑声中升腾,当朋友遇到了难题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挺身而出,即便帮不了忙,安慰也是最大的支持。
“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人,总是很难改正自己的缺点,人,也总是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有时,明知错了,却欲罢不能,一错再错,把握正确的方向,坚守自己的原则,世界上的诱惑很多,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不要因为贪图一时的快乐而付出惨痛的代价,如果发现错了,一定要止步。
“人生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现代的人好象特别脆弱,报纸上天天报道众多名人得抑郁症,这些人一定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别一个极端。正因为踌躇满志,才坚信自已是完美的,是无所不能的,如果受到一点挫折,就会变得极度自卑,甚至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为自己找一个准确的定位,享受生活乐趣。
“人生和爱情一样,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爱情是什么?让人无所适从,让人神魂颠倒,面对爱情的时候,勇敢一点,大胆说出自己的爱,有花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总会生老病死,怎么过都是一生,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生命的精彩。
“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现代社会的人变得越来越势利,爱情也越来越无足轻重,于是我不得不相信“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就对现代爱情的最确切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