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好书 感悟经典(精选9篇)
品读好书 感悟经典 篇1
品读好书
感悟经典
--谈《于丹论语心得》
交通运输局 史洪生
茶香味美,需要用心去品;花香四溢,需要用心去赏;书香醉人,更需要用心去读。
——题记
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过于书本了。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快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论语》便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人类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读得最多最熟的书恐怕就是《论语》了。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于丹教授《论语心得》以华贵而朴质面貌,展现于世人眼前。而这本书,也成为了我最爱不释手的珍宝。
古人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而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对论语的感悟恐怕大都只是人生哲理罢了,的确,从论语中,能找到一个人存活于世的最高境界,而于丹对于论语的感悟与品味,用“半部论语修自身”之说,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解释的近乎透明,也让我们着实领略到了一位文学大家的风采。在《论语》中,我学会了一个人存活于世,该怎样做人,做一名谦谦君子,知耻铭志的有用之人。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可见孔子那千年不变的魅力之大。
而于丹教授《论语心得》则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是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己的内心修养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感悟到孔子就在我们身边,给予了我们力量的源泉,得到了人生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中,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来,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师长,将圣贤经典点化为隽永心语,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如同《论语》中孔子面对席前的子弟,循循善诱,建立心灵的智慧,传递着温柔的思想力量。于是,圣人不再遥远,经典不再尘封,现实也就少了几许迷茫。
于丹说:“把阳光沏进咖啡里,然后把阳光喝下去,让你自己散在光线中,这是一个读书的境界。”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高雅的境界,才使得她对《论语》有了如此的感悟,写出了这样一本影响无数人的好书。如同春雨一般,滋润人们的心灵,悄然无声。
易中天曾说:学习是谋生,读书是谋心。看来,人生在世,无需为谋生而一生学习,却需为谋心而终生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倘若读书甚少,必将是终身的遗憾!
品读好书 感悟经典 篇2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写于上个世纪20年代,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散文,也是影响了我们几代人的佳作。文章刻画了一位朴实无华的父亲,他普通得就像一块不起眼的泥巴。但是,在家境惨淡、心境颓唐的背景下,一个爬上月台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肥胖的身影,让朱自清先生潸然泪下,也让读者为之感动。因为,这个背影折射着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从这个背影中,我们看到了所有中国父亲的坚忍与宽容。但是文章所写的年代距离现在较远,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现在的孩子情感缺失,冷漠,缺乏体谅他人的能力,他们很难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力量以及亘古不变的亲情的魅力。
学生看完课文后,几乎都在重复这样一句话:父亲买橘子是很平常的事情呀,有什么可感动的?是呀,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光阴中,我们在被爱中一路走来,默默无声的父母用他们关切的眼神与呵护的动作传递着无言的爱,爱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可是,对于十几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却感受不到,就像作家毕淑敏说的,爱就像糖,吃得多了就不觉得甜了。
教师自然不能苛责学生。但是,如何让学生仔细品味作者细腻文笔中看似平淡却刻骨铭心的爱,如何让学生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去感受身边亲情的阳光地带,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今天再次教学这一课,我根据学生的现状着重从中挖掘了情感教育的因素。
一、课前,寻找生活中的背影
朱自清先生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却字字饱含着父爱子、子爱父的真情,我们每一个人对爱的细节都不陌生。以此为切入点,我在课前请学生寻找自己生活中父母等长辈关爱自己、辛勤劳作的背影,并写下感想。
生活就是一件件琐碎而平凡的小事,但恰恰就是这些小事彰显着我们的父母无怨无悔的付出。学生拍下的是妈妈择菜的背影,妈妈买药时走出家门的背影,妈妈骑摩托车的背影,还有妈妈擦地的背影,爸爸送自己到校门口离开时回头看的背影,等等。从这些司空见惯的小事中,学生怎样理解父母的付出呢?下面是学生写的两则感想:
(一)妈妈站在水池边,背对着我。
她拿着青菜,在水池边冲洗,冰凉的水流过她的手指,手指变得通红。冰水在她的手掌上尽情舞蹈,水花溅在四周。她难道不觉得冷吗?这一刻,水花似乎变成了母亲澄澈的爱。想想母亲为我付出了这么多,而我却只会惹她生气,让她伤心。
我似乎忘了,每天要穿的衣服为什么整齐地摆在床边;我似乎忘了,每天的早饭是谁做的;我似乎忘了,妈妈上班那么累,还要照顾我。这一切,难道我都不记得了吗?我每次都只顾自己开心,何曾想过她的感受?妈妈难道不会累不会痛吗?
妈妈,原谅不懂事的女儿吧,她懂得你的爱竟如此之晚!
(二)“你在家别动,我出去给你买药。
记住别乱动!”她手里拿着钱走向门外,我站在一旁看着她的背影。母亲并不高大,其实我比她还要高,但此时,我却觉得我这般渺小——都十六岁了,感冒了还要让四十多岁的母亲去买药。她的背影慢慢移出我的视线。
我在楼上,看着她的背影。手依旧是握拳的姿势,她有点胖,走起路来慢慢的。只见她左看看右看看,像在观察着什么。突然,她的步子加快了许多。我借助路灯,看到了她长长的影子,越来越长,越来越细,直至消失。
她最后一次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是在又一个拐角处的一个路灯下面。她背对着我,那晚风很大。她的身躯仿佛一座大山,挡在暴风前面让身后的“小草”平安无事。在我眼里她的背影不再是一个肥胖的身躯,而是一种佑护,保护着身后的“小草”,而“小草”却只能静静地看着她的背影。
平时,这些场景在学生的眼中也许只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习惯性动作,从未品味过其中的含义。今天,当他们拿起相机拍摄时,当他们握住笔抒写心中的感想时,他们才细腻地感受到:原来父母为我付出了这么多。
二、课上,品味文字中的背影
课前的寻找背影活动为课上深入理解课文做了充分的铺垫。课上,引导学生品味细节,感受父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段文字成功塑造了一个家境窘迫、心境凄凉的年老的父亲吃力地穿过铁道买橘子的形象。
我和学生共同找出这一段细节描写,然后要求学生勾画词语,品味其中蕴含的感情。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显示出父亲的贫困与祖母去世后的沉痛心情,与“我”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其中蕴含着深沉的父爱。“两手攀着”“两脚向上缩”“向左微倾”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父亲过铁道的艰难。一个年纪大、身体肥胖的老人坚持要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去买橘子,这一定是父亲,也只有父亲才会这么做。
结合课前学生看到的、写下的父母的付出,我想他们一定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三、课后,反思自己留给父母的背影
与父母朝夕相处,磕磕碰碰是免不了的,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在“自我”意识快速膨胀时极易忽略他人的感受,所以与父母发生争吵后总是强调自己的委屈,埋怨父母的不是。《背影》中朱自清说:“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他们始终无私地包容着我们的一切。所以,我给学生留的课后作业是:想一想,你和父母发生矛盾后,你是怎么做的,父母又是怎么做的?
也许是被父母的付出所感动,也许是静心思考让学生明白了什么,他们在作业本上表达了自己当初的无知、自私、愧疚的心情。
学生安子轩写道:每次和父亲吵完架,都是我摔门而去,事后才明白自己有多么强词夺理,但放不下面子去道歉。每次,吵完架的第二天我都以为父亲还在气我,可是每次等待我的都是热热的早餐和关心的话语。那时,我总是在后悔我没有先对父亲说一声“对不起”。
学生宋丹写道:天空,广阔无边,容纳万物;亲情,宛如天空,包容我们的一切。游子离家,家是永远的归宿;稚童顽皮,家是永远的乐园;少年叛逆,家是最宽容的场所。亲情是世界上最宽宏大量的感情,永远都会原谅我们、爱护我们、欢迎我们,让我们感恩亲情,感恩父母。
我对学生说:父母如此包容我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任性下去呢?我告诫学生,及时行孝,别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把情感教育寓于日常教学当中,把学生的日常体验融入文本的阅读当中,学生读到的不仅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字,更是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触动心灵的人间真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背影》作为语文教学的传统篇目,同时又是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一直是我课堂教学中充满挑战性的内容。我担心把这种父子深情讲得枯燥而教条,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体验这份人间真情。所以,在教学中,我竭力营造一种情感充沛的语言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生活积累中实践。
个性品读 感悟美丽 篇3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情感;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62-02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前人说得好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琅琅书声是课堂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一、时代呼唤个性化阅读。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拥有对教材文本的绝对的解释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被限制在教师的理解范畴之内,于是,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被扼杀殆尽。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随着我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越来越散发出浓浓的生命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就是说,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课堂对话才能是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思促思的智力引爆;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在我执教的《月亮的心愿》一文中,我体会和收获了学生个性化阅读带来的美丽与快乐。
那天上这篇课文,课堂上,我指导孩子们扫清字词障碍,引领他们朗读课文,让孩子们在自读课文——互听诵读——角色朗读——边读边品——领悟感情中,感受月亮的内心变化和珍珍关心母亲、体贴长辈的美好品质。在最后,我做了这样一个点题小结:“孩子们,月亮的心愿多美啊!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美好的心愿。比如说,我的心愿就是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学好本领,长大了做一个有用的人。你的心愿是什么呢?能不能告诉老师?”我的话音刚落,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有的同学还没等我点名字,已经亮开了嗓门,“我的心愿就是……”“我的心愿是——希望老师长——生——不——老——”突然,一个声音从前排第一桌上传过来,我顺着声音看去,原来是谭德港。这孩子平时腼腼腆腆的,不轻易开嘴发言,现在居然争着说“希望老师长生不老!”我惊喜地把目光停在他那儿时,他露出了兴奋的笑容。
“老师,长生不老!”我被感动得醉了!这是多么稚嫩的心愿啊,多么淳朴的语言!多么珍贵的情感!多么美好的心愿!真像童话,却很真实。
不知哪个小机灵看出了我的激动与高兴,一句句让我更加心花怒放的话语,一个个充满稚气而又可爱的心愿像雪花般飞过我的耳边。中队长李周恒大声说:“我希望梁老师永远美丽,永远健康!”生怕我听不见,她整个的身子已经俯冲在桌子边。小脸也涨红了。调皮鬼黄杰更是不服气,粗着脖子喊:“我希望不再惹梁老师生气!”小文静林均华说:“我希望老师喉咙不疼!”沉稳的班长李钰冕凝视着我,深情地说:“我希望梁老师声音不沙哑!老师永远年轻!”“我希望我更爱老师!”“我希望……”整个教室沸腾起来!
望着沸腾的教室,听着孩子们的叫喊,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实在不忍心让教室立即安静下来。是啊,一个月过去了,一个学期过去了,一年又过去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啊!为了孩子们,我们的老师付出了很多很多…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也许孩子们还不懂得。可是他们却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爱的点点滴滴。不是吗?一句“老师,长生不老!”“我希望…”不正是孩子们对老师最稚朴的爱吗?不正是孩子们对老师爱的回报吗?更是寄托了孩子们对老师深深的爱的祝福?!
孩子们纯真的心愿,让我觉得很甜很甜,回味无穷。有人说,教育的全部技巧可以用一个字概括,这个字就是“爱”。而学生对老师的“爱”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是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指导与引领中受到熏陶才感觉得到的,也只有建立在这种情感基础之上,老师的课堂讲解才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与之达到共鸣。正如我教学《月亮的心愿》一文收获到的孩子们对我的祝愿那样,我感受到了孩子对老师的体贴、理解和感激!我感谢孩子们,是他们的纯真语言,让我也读出了《月亮的心愿》的美丽,读出了孩子们真情,读出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情感满足与快乐。我感谢孩子们!是他们,时常让我感动,让我震撼,让我感受到教育的美妙。
二、情感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灵魂。
的确,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选文,课文内容十分丰富,英雄名人故事、童话寓言故事、山川秀丽风光、自然科学常识等,其中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情感,渗透着深刻的哲理。如《月亮的心愿》一文以月亮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借小女孩珍珍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放弃郊游的事,赞扬了关心父母、体贴长辈的美好品质,寓孝敬父母、体贴长辈的教育于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在教学课文时不但要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且要通过自己的阅读感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美,利用形象,使教学触及到儿童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他们的认知活动,进而在情感的体验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作为个性化阅读,自然注重个性,但也不是漫无边际、毫无根据的瞎读。个性化阅读不能脱离文本,而是让学生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或读出有创意的感悟。学生的感悟体验只有立足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然后做出有个性化的阅读,阅读脱离了文本,那就谈不上个性化阅读。阅读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言文字之中,透过字里行间去品味感悟语言文字带给读者的东西,感受文本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意图。
三、关注人文,张扬个性,让个性化阅读焕发光辉。
德国的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声,是人的精神家园,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强调语言文字使用的是否科学的同时,更要强调阅读题材的艺术性陶冶性的一面,充分挖掘、探究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要通过自己的阅读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精神交流,思想火花的碰撞。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与相同的文本交流、对话,收获、感受都是各不相同。因此它要求尊重个体、高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多重对话才得以实现,课堂也就成为灵动的、生活的、生命的生态课堂。
《月亮的心愿》读出的美丽,让我震撼、让我感动,让我启智,也让我体悟教育大师赞可夫说的:“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个性化阅读是一门复杂的、综合的艺术,它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和思考,实践和完善。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谨记着: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个体,我们要买一颗个性的种子,让她发芽。
参考文献
品读好书 感悟经典 篇4
一、永恒魅力之一:强烈的实践品格
马克思强烈的实践品格可以从其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注:为行文方便下文简称《提纲》)中得到明显的确证和其之后的一系列著作也佐证了这一点。《提纲》全部内容都是围绕认识对实践的关系和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展开的。马克思把实践引进唯物史观和认识论,并把它作为认识论的基础。马克思指出,从前一切旧唯物主义,其中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缺点是只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不是把它当作实践去理解,因此,他们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用。在揭露批判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局限性,阐述自己的实践观点时,马克思突出强调了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认为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人的全部认识的基础,而且首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理论。马克思在《提纲》中通过对费尔巴哈消极的反映论的批判,阐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认为,不仅人的认识基于实践,全部人类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在《提纲》中,马克思深刻的揭示了其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明确地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哲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新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只是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马克思还说明了自己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阶级性和实践性。从《提纲》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和首要的观点。《提纲》中关于实践的观点在其随后和恩格思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到形态》中得到了进一步系统的阐述与贯彻。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由于其对现实的敏锐关注和对实践的依赖,使得它呈现出与体系化哲学相当不同的特色也是其最终能够超越其它哲学的根源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强调自己的理论不是教条而仅仅只是行动的指南,强调理论不仅要能说明世界更要能用以改造世界。这样,就使得其哲学具有面向实践的开放性,为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留下了空间,也为后继的马克思主义者完善创新这一理论提供了可能。因此,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发展,其都不可能脱离开实践而行,故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强烈的实践品格这一特质都不会落伍,其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更加丰满。
二、永恒魅力之二:与其它哲学相比所具有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哲学产生于资本全球化的自由竞争时代,本质上就是批判资本主义弊端的产物。从产生之日起,就对这个社会造成的剥削和压迫以及两级分化,不断揭露和批判,从而时时提醒一切富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人们,不断地反思这个似乎是“永恒天国”的社会。今天资本全球化已经进入垄断时代,但其制度性缺陷不仅在国内,更在国际范围内大量存在。治疗顽疾,需要介入一种坚实的批判性话语,而具有深刻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无疑成为首选。马克思哲学与生俱来的批判性精神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基础上进步意识、忧患意识、求真意识和反省意识等的总和。用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话加以整理,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集中体现在:第一,从变化发展中把握事物,“它指出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这无疑体现了注重发展、推动变革的进步意识。第二,“新思潮的优点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种立足现实、现向未来的创新意识,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即面向诸多可能性的未来,如何使理论的前瞻性避免主观臆测。第三,“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遇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这里既包含着自我批判的反省意识,又包含着不畏权势的唯实精神,体现了彻底的科学态度。第四,“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批判的哲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固有的责任意识和归属意识,是其作为工人阶级世界观的自觉追求。然而,让人感到痛心的是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21世纪的今天,在这块日益世俗化的土地上,批判的话语却变得越来越懦弱,越来越苍白无力,马克思的一些不肖子孙把他的彻底批判理论的光芒销蚀殆尽,甚至变成了一块教条主义的石化硬売,这与马克思的彻底批判精神相去甚远。笔者以为社会要进步要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批勇于和敢于坚持批判精神,拿起批判武器的人士。作为一位接受马克思理论教育的中共党员,我们理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批判精神,在实践中应该自觉运用这一思想武器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都是我们巨大的思想财富,它的魅力也必将是永恒的!
三、永恒魅力之三:厚重的人文主义精神 通过对原著的研读,让我感受颇深的一点是:从其著作中折射出来的对现实的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关于这一点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于1847年――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可以找到根据,在宣言中马恩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暴力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发展的社会条件。马克思哲学关注的中心,就是现实的人的生存状。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对这个社会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抱有强烈的同情,对造成他们生存状况恶化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由此带来的人性的扭曲、人的本质的异化,不断进行讨伐和批判。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人的价值和尊严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金钱或屈从于政治的特权。人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精神的马克思主义,自然在我们当前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在笔者看来只要这个社会还有现实的人的存在,就必定离不开对人的关注。因此可以说人文主义精神在人类社会的长河中也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四、永恒魅力之四:辨证的分析方法
通过对原著的学习让我感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大的魅力之处应在于它:辨证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他对问题的分析让你感觉到他对切入点的把握总是那么的准确和全面、总是那么的深刻、批判总是那么的入木三分,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笔者以为无疑与其所使用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是分不开的。马克思的科学分析方法主要有矛盾分析法、抽象具体法、逻辑与历史统一法等,这是马克思哲学中极为宝贵的理论财富。这无疑应成为我们学习原著应该重点汲取的营养,因为这些方法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工作必将具有极强的使用价值。下面笔者将重点阐述一下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要求有二:其一,提出或回答任何问题(包括对于原著的理解),都必须将其置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中(不仅仅是语境),从社会的具体矛盾冲突中考量各种思想理论的冲突;其二,对于各种思想材料和资源进行加工取舍的根本依据,不是来自思想自身,而是来自实践的要求,实践按照能够创造现实、转化现实这一根本要求,对于各种思潮、学说、主义等进行无情的筛选,并确立其历史地位。这就是说,再重要的文本,实际上也还是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摹本”,而不是“原本”。因此,尽管“解读”、“理解”必具主观性,然而“文本”如同历史一样,不是任何人“戏说”、“解构”的玩偶,其还是具有一定的客观评价尺度,绝非“怎么都可以”。
五、结语
品读感悟 篇5
爱是化解仇恨的最佳武器,能融化世界上最冷酷的心,能遮掩一切过错;爱是上帝赐给人最珍贵的礼物,使人不再受到怨恨的捆绑,而能享受心灵真正的自由。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一个人要有主见,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才不会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不要活在别人的舆论中,要靠自己的脚走路,用自己的脑袋思考。
没有想象就不会有所作为,不积极去规划自己的未来,你的一生应此也就会被限制住。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不会激发冲天的干劲;没有宏伟的报负,就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了远大的理想,脚踏实地地去干,就一定惠获得成功。
心灵的真诚是人性最为宝贵的底色。自然真情的流露,最为真挚。只有真情,才是最感人的。真诚的付出定会有丰硕的回报。真诚相对,则会有如沐春风,如啜佳茗,如晤故人之感。权势、金钱、武力不是万能的,它们也有苍白无力的时候。
打开不同的窗,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
善良的人之所以生活得更简单、更轻松、更快乐,因为善良的人从来不会背负任何死心与贪婪的包袱。
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只有在这种环境中,人才会超越自身的束缚,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只要心从希望,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自己才是一支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他的都只能是自己。
信念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当你坚信自己能成功时,你必能成功。蜘蛛不会飞翔,但它能够把网连结在半空中。他的勤奋、敏感、沉默而坚韧的昆虫,他的网制得精巧而规矩,八卦形的张开,仿佛得到神助。这样的成绩,使人不由得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得智者。于是,我记住了蜘蛛不会飞翔,但它照样把网结在空中。奇迹是执着者创造的。
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貌若天仙,还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头来,快乐就会使你变得可爱-----人人都喜欢的那种可爱。
不要让昨日的沮丧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我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廉洁诗品读感悟 篇6
廉洁诗品读感悟 《廉泉》 明 · 张好宁香花墩上有奇泉,饮罢头痛始觉贪。争得长江大河水,悉于廉泉得其源!墨 梅
元·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拒礼诗明·况钟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竹石 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梅 和尽风霜苦难深,残躯病骨瘦冰心。历经万苦千辛后,唯剩幽香放上林。兰 红尘不意逐浮名,故向空山涧谷生。且与石泉埋骨去,管它世上雨和晴。竹 无言无语晚风中,淡泊一生甘始终。莫道风流难与共,千古高风有谁同? 菊 众芳冷眼倦浮华,傲骨生无怎我遐?待菊却惆秋又到,唯留天地一枝花。咏竹 幽居独高洁,处世一清身。日月年虽寿,枝叶啸乾坤。七律·廉石罗 劲玉林任满买舟行,羞涩宦囊箱箧轻。看取千钧镇舱石,无心插柳得廉名。一方廉石姑苏去,南粤空余采石陵。但见贪泉流不息,何时压得浪千层。七绝·倡廉 其一宦海浮沉贵养廉,奉公守法莫贪钱。一身正气防糖弹,两袖清风拂舜天。其二 施仁播惠泽麻桑,肃腐惩贪志昂扬。持节清廉甘淡泊,忠肝赤胆振家邦。七绝·咏烛王志滨请把我心先点燃,休言黑暗似无边。纵教流尽平生泪,不昧当头三尺天。七绝·比如爆竹王志滨官卖红袍价不廉,俨然法相欲登天。凌人气势惊人响,散作尘寰几缕烟。七律·咏蚕 陈正印皮黑身孱志不磨,春风得意未轻歌。无嫌桑柘口中少,尽化经纶腹里多。昔惠庶人除布褐,今争楚馆献绫罗。英名何故付秋水,自缚终成扑火蛾 七绝·莲花赞杨 华半山初热石榴红,一水新鲜绿叶丰。早把浊情葬泥里,唯开廉洁在花中。五绝·潭蒋世鸿清清潭里水,独处静中幽。方寸甘长守,不堪入浊流。七绝·万年青陈锦绵身在荒郊喜自青,华堂入住不凋零。有沙有水长知足,进也青青退也青。七绝·叹鱼陈锦绵湖海江河任你游,龙门跃过几风流。若非馋嘴吃香饵,怎会娇腮挂钓钩!《冷泉亭》【宋】林稹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
诗言志。翻开古代清官、廉士、廉吏诗章、词句、名曲,有着颇多为公、为民、为国的警言;展示着大气、浩气、正气的华章;充满着清贫、廉洁、清风的韵律。读后,使人们感悟到有“一头白发催将法,万两黄金买不回”的纯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不瞬”的静气;有“公生明,廉生威,诚生信,勤生效,学生智”的廉势;有“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的劝告;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境界;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度;有“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情操;有“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烘炉照破夜沉沉”的民情;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 得人憔悴”的情怀;有“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的自勉等。古代廉吏中的廉洁诗句,它是今日党政干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座名铭”,用之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提升情操,反腐倡廉,能起到境界、标杆、武器、动力的作用,所以它是用以自勉、自诫、自儆人生的警钟,是教育、规劝、感悟、自省执政的“清醒剂”。显然,党政干部善于从古代廉洁诗中吸取健康的、向上的,发展的、有生命力的廉政“血脉”用之充实肌体;用这一高尚的、崇高的“精神食粮”化作廉政灵魂;把这种深厚的、精湛的道德底蕴深透于党风廉政建设之中,使自身“不受曰廉,不污曰洁”,让廉洁成为党政干部的政治生命,人生态度,工作作风,生活方式,我们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时代的模范、人民的公仆、人民大众的“牛”。从古代廉洁诗中的“慎微”,要求今日党政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要防微杜渐。古人有“积羽沉舟”,“君子禁微”之说。正因为如此,宋代乡贡杜浚之在《书警》一诗中说:“静看如山祸,差之一念间。”“百年修不足,一朝容易残。”指出了在小事上不廉洁容易走向大事上的腐败;明朝有位官员叫失名,有诗曰“世间万物皆有主,非议一毫君莫取”,指出了做官不能有非分之想,对不义之财不可贪沾;清代进士王懋竑,官至上书房行走,在《书座右二章》中写道:“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生平操持力,不敌一念非”,指出了一穴溃一堤、一念毁一生的哲理;清代一名叫朱经的,著有《责己》一诗,“勿谓一丝微,既缁难再白”,指出了人生一旦既成黑难复白的道理;王炎在《用前韵答黄一翁二首》中写道:“圣贤用功处,清心而寡欲。于世淡无求,乃能实其腹”,指出寡欲的自足才是人生的幸福。从古代廉洁诗中的“慎微”中,我们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泰山秋毫两无穷,巨细本在相形中。”小与大,微与巨有着必然的联系。小者大之源,微者巨之端;没有小就没有大,没有微就没有巨;大因小而生,巨由微而成。“蝼蚁之穴,可溃于千里之堤;一趾之疾,可丧数尺之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古人云:“祸患常积于忽微”。一点火星可引燃百顷森林,一处蚁穴可溃千里长堤。社会转型,价值多元,无论思想变化多么复杂,思想苗头多么隐蔽,“隐于内”的东西,总要或早或迟、或多或少地“形于外”。“微”不可挡,“微”亦足道,廉政建设不可忽微,应见微知著,见“微”而为。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党政干部不能以“小节无碍”而放松自己,不能以“不为人知”而放纵自己,不能以下不为例而原谅自己。古人说:“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党政干部要以古代诗文提醒人生,要有“古之智者,尝尽心于垂成之际也”的态度;要有“功亏一篑,未成丘山,凿井九阶,下次不泽”的感悟;要有“自来百里半九十,望见城头路愈长”的志向;要有“早禾尽实晚禾秀,造物于此功无流”的韧性;要有“只今望霓尤所急,百里之行半九十”的挺劲;要有“人言百里半九十,它日聪明嗟不及”的紧迫;要有“慎始而敬终”的品位。做一个“傲骨凌寒的梅,深谷幽香的兰,虚心高节的竹,晚节坚贞的菊”的铁汉,展示“步正路亦直,回首亦坦荡;心净语亦壮,做人亦豪放”的风采。当今,要明白“一文虽微、能污清白人格,万金作昂、难收公道人心”;要牢记“一念之贪,损自德,毁自身,殃及儿女;两袖清风,躬于行,利于民,感召世人”的哲理;要深知“蚁穴失察必崩大堤,小贿不拒定成巨贪”的恶果;要坚定“防微杜渐、勿使小节成大恶,反腐倡廉、常将警钟鸣心头”的警觉。自觉地自省“地狱到天堂,万里之遥;天堂非地狱,一念之差”的悲剧;走好“常敲廉洁钟,永走阳光道”的人生之途。树立“一身正气、一身才气、一身锐气、一身骨气”的形象,带出一支“政治坚强、公正廉洁、纪律廉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钢铁之师、文明之师、廉政之师。从古代廉洁诗中的“自警”,要求今日党政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要自悟自责。当官从政者能够自觉地、高度地、经常地“自警”,这是一种清醒,一种畏惧,也是一种境界和聪明。所以古人吕思诚在《自掩柴扉咬菜根》一诗中写道:“世态炎凉总莫论,雀罗曾设翟公门。渐无金玉疏亲友,喜有诗中教子孙。桃李竟华开又落,松篁含雪劲犹存。任他势利更多变,自掩柴扉咬菜根”。显示了他一生自警、自重、自苦、自乐的品格。清代进士钱陈群,在雍正间任右通政,督顺天学府,他在视学时主动要求接待从简,并在卧室床帐上书写《题帐》一诗自警:“不宿常如枕有警,屏私直似镜无尘。”宋代邵雍辞官隐居苏门山,作有《仁者吟》一诗,诗中道:“与其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清吏朱经在《责己》中,分析了责己难于责人的现象写诗道:“责人不肯恕,责己每自匿。”他提醒自己要严于律己,经常检讨缺点、过失,砥砺品行、志节:“一日省一愆,三月未盈百。”“赴善登崇山,寡过扫尘积”。“愿言砥廉隅,此身敢虚掷!”更难能可贵的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的三年中,曾于天竺山取得两块山石赏玩,为此,诗人写诗自责:“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在古人以诗“自警”的风范中,从中可看出我国廉政文化由来已久。不曾是吗?孔子表述的“内自省”的思想,曾子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出了“自反”、“反求诸己”的修身养性。《易传》把自省、修养称为“修省”。后来的崇儒派思想家又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责己”之说。宋、明以后的思想家则用“省察”一词来表达自省自责的思想。这种廉政文化的深入发展,由“自警”升华为一种“自悟逢责”的廉政风范。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韩非子》曰:“道私者乱,道法者治”。当今,党政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要在“自悟”、“自警”“自责”上下工夫、用气力,经常想到自己的不足;时刻警告自我不违纪、不违法、不违规;要“自责”,严格从主观上责备自我,改造自我,使之成为顺境勿骄满勿沉,做堂堂正正的人;平境勿庸浊勿乱,当清清白白的官。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克己奉公,一丝不苟、勤于政务,一生为民、乐在其中。勿为名累,勿为利锁,勿为权迷,勿为欲困。要常怀敬畏之心,做一个谨慎的人;要常弃非分之想,做一个自责的人;要常修为政之德,做一个高尚的人;要常思索取之害,做一个健康的人。从古代廉洁诗中的“诫贪”,要求今日党政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要诫欲反贪。古人曰:“淫欲如水,不遏滔天”;“欲如水,不遏则自溺;”“有欲甚,则邪心胜”;“欲炽则身亡”。对此,唐代有个叫子兰的,昭宗间曾任文章供奉,他的《诫贪》诗,成为历史上官员终生的明鉴。诗中写出了贪得无厌自亡的道理:“多求待心足,未足旋倾覆,明者贪者心,求荣不求辱。”明代进士于谦,曾任山西、河南、江西等地巡抚,为政清廉,他有诗自鉴:“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苟图身富贵,朘剥民脂膏。国法纵未及,公论安所逃!”清末刘孟扬先后任河北磁县、永年等三县知事,任内两袖清风,颇有政声。他作有一首《戒贪铭》,此诗明白如话,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居官为民、淡泊名利的可贵精神:“财富人所羨,但须问来源。来源果正当,虽多不为贪。来源不正当,清夜当自渐。人皆笑我痴,虽痴亦自适。不痴何所得,痴又何所失。居官本为民,贪求非吾志。钱多终非福,人格足矜持。富贵等浮云,虚荣难向日?人生数十年,所争在没世”。“贪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从善之基”。人,在善恶面前,要选择正义;在悖论面前,要选择真理;在风浪面前,要选择坚定;在得失面前,要选择良知;在差异面前,要选择包容。也就是说,要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念怒思患。人一旦有了奢欲|、私欲、贪欲,就会成为金钱和物质的奴隶,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成为身败名裂,不得善终的败类。“廉洁品自高,贪赃法难容”。纵观古今,绝大多数贪官都没有好下场。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看淡人间沧桑,内心安然无恙;心有精神高地,得失自是超然。从古代廉洁诗的诫贪欲中,今日的党政干部要追求“一朝法袍穿,朝朝明镜悬。不为贪私欲,当以清风扬”的官品;要牢记“领导干部搞一次特殊,就失一分威信;破一次规距,就留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一片民心”的定理;能在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路危道险处、回得头早;把握住“见钱不贪婪,耐得住清贫;思维不迷范,守得住正义;用权不谋私,守得住原则”的秉性;要坚守“千线万线、别碰廉政‘高压线’,这路那路、莫走腐败‘不归路’”;要永记“你贪我贪、国家要瘫,你廉我廉、民心相连”;要兑现“一肩挑明月,两袖拂清风”;“有官贪过无官日,去任莫于到任时”的誓言。月明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
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按——依诗律,“明”字位当处平声,疑为“白”字之误。待考。)
每诵清朝叶存仁此诗,辄钩起一则官场拒赂史事。时任河南巡抚的叶存仁,一次离职时,众僚属为避人耳目,在夜半用小船赠他一批礼品。叶存仁既定心不受礼品,又不欲生推硬挡,拂人面子,即写下上诗,以明其心。其“不畏人知畏己知”之自律心态,又胜汉朝高官杨震拒贿时所觉认的“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境界百倍。
现世贿赂成风,跑官者先费心重金卖官,得官后倍本加利刮收钱财,或更旁受美色;官商勾结者,钱权交易,国家墙脚凿空,贪官奸商国内境外洗钱无数,占地占房,报道失力猝死非偶异性裸体上者鲜乎?政要部门大官小员,说是人民公仆,实是百姓老爷,正常事务千般卡压,万般刁难,无钱不办事,有钱乱办事现象,较诸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吾不禁想起了古人屈大夫之语:“我哀生民之多艰!”
基于教材例文引导品读感悟 篇7
一、以文为例, 品味文本语言
通过对一定文本的品读, 体会和学习文本字词的表达, 形成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的提高, 是运用教材要达成的目的。因此, 用好例文, 要在对文本的鉴赏上下功夫,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品味文本语言, 这样, 才能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例如, 在教学《回声》一文中的“波纹”一词时, 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一颗小石子落到平静的水面上的情境。
师: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波纹。
师:是呀, 我们刚才看到的波纹是很美丽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像这样美丽的“纹”。 (大屏幕再一次给学生呈现斑马身上的斑纹、老人脸上的皱纹)
生:老师, 我发现了水面上的波纹、斑马身上的斑纹、老人脸上的皱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都是一圈一圈的, 所以很漂亮。
文章是由字词组成的, 作者表达情感、传递思想是以基本的字词来实现的, 读者通过阅读字词, 实现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交流, 感受文章的美。
二、立足全文, 触摸文本结构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小学生立足全文触摸课文的结构, 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习得写作时谋篇布局的方法。
例如, 笔者在教学《秦兵马俑》时, 是这样引导小学生立足全文, 触摸文本结构的。
师:同学们, 这一篇课文写了秦兵马俑的哪一些特点?
生1:写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生2:还写了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师:那么作者在描写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时候是这么样写的呢?
生:作者在描写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时候是围绕面积和数量来写的。
师:作者在描写秦兵马俑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时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生:是围绕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兵车俑等展开写的。
师:是呀, 作者在描写秦兵马俑的特点时就是用先分后总的方法进行描写的, 这样的描写方法能够把一件事物写得更加生动具体。
接下来, 学生根据课文的文章结构方法, 发挥想象, 在模写的过程中, 实现了能力的提高, 促进了课堂的生成和发展。同学们在自由的探究中, 实现了教学的目的。这样的课堂, 没有海阔天空的渲染、抽象的情感传递, 仅仅是围绕教学的目标, 指向明确地进行探究、体验和生成。教学目标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 有选择地用教材“教”, 教材是为“学”服务的, 是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的。这样的选择, 是教师教材处理能力、教学资源整合能力的体现。
三、适度拓展文本, 引导随文练笔
读写结合是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对文本进行适度拓展, 以文本中的某一个点为基点, 引导小学生进行随文练笔。这样, 就能够有效地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例如, 笔者在教学《小木偶的故事》一课时, 抓住了课文结尾处“现在, 小木偶会哭, 会笑, 会生气, 会着急, 也会向别人表示同情和关心了。”这一句话, 引导小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 让他们根据这一个句子进行拓展性练笔。这样, 小学生通过想象小木偶各种各样的表情以后, 对小木偶精彩离奇的人生进行想象, 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文本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笔者运用教材达到了随文练笔的目的, 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的, 教师还可以选择多元化的“例”, 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解读, 增加阅读的体验, 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文本拓展, 再穿插有效的小练笔, 就能够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读写双收”。
品读文本,感悟真味 篇8
一、剖析“品读感悟”的几个问题
(一)蜻蜓点水,浮于表面
教师的备课缺少对文本的先期阅读,只是“拿来主义”地看看教学参考用书的文本解读。由于自己没能深入研读文本,没能把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融于文本中,建构文本的新意义,所以就不可能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这样的课堂教学大都是浅入浅出,没有广度,缺乏深度。
(二)天马行空,忽视能力
师生在课堂上大都关注文本思想的深邃、情感的真挚、教学媒体的花哨,而“文字”这个语文最基础的“细胞”却被逐渐疏远了。课堂上很少能看到师生对字词的精心赏析、对句子的细心揣摩。这样的语文阅读不是心灵与文本的交流,而是在文字的世界里走马观花,当然也就不会有文字敏感力的提升。
(三)节外生枝,游离主旨
师生、生生对话没有明确集中的主题,显得拉拉杂杂或泛泛而谈,有时还节外生枝,失去了“语文味”。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品读的重点,如果不加取舍、不选角度地教学,学生的思考就很难深入。
二、抓实“品读感悟”的几个着力点
(一)关注文本语言,提高文字敏感力
教学中,当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被激发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读文、思考,更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去品味文字:品味文字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品味文字的语境意义,品味文字的文化意义,使这些好词佳句如同随风潜入夜的好雨滋润学生的心田,这也就夯实了语文教学的基础。
(二)引领深度阅读,品味文本价值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深度阅读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把握文本价值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引导学生从“文本表层”进入到“文本深层”, 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培养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文能力,进而探究文本的精髓,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三)品味美感,体会文本温度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去关注文本的“言语”,认真聆听它的声音,辨别它的色彩,这样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从自我的世界走进作者的人生和文本之中,进而在文字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发展思维和想象,感受文本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意境,从而培养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引领“品读感悟”的几个突破点
下面从操作层面谈谈如何引领学生品读感悟。
(一)朗读吟诵,在体味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在读中,要求学生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吟咏诵读中,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例如《珍珠鸟》一文,在教学珍珠鸟样子的段落时,让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学生通过关键词“小脑袋”“小家伙”“雏儿”“球儿”一下就能体会出作者对珍珠鸟深深的喜爱。学生通过朗读吟诵,对文章的内容有所理解,在阅读中增强了语感。
(二)还原语境,在联系中感悟
词语和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但是许多时候,就词论词、就句论句地理解,割裂了语言文字内在的情味和意蕴。于是,联系语境去感悟文本就成为一种基本策略。例如,《草原》中有一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如果以《现代汉语词典》作解释,“洒脱”就是“(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这样的告知,“风格”“拘束”都是新词,只会让学生越听越糊涂。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借助图画或视频,感知草原的平坦和一望无垠,体会游客们喜悦的心情,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洒脱”的感觉就足够了。
(三)转换补白,在想象中感悟
儿童是天生的幻想家、诗人,儿童的世界是异想天开的世界,对生活、对文字,他们有着完全迥异于成人的视角。想象令阅读教学成为师生、生生思想交流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有两种形式。一是转换,即引导学生将课文中文字描述的情景转换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这在古诗教学中运用较多。二是补白,即利用课文中的空白点进行想象。例如《放小鸟》,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鸟妈妈找孩子来了的时候,老师在特定的情境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清脆的鸟叫声,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那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听到妈妈在叫唤,你会说什么?妈妈会说什么?学生的情绪被激发了:“妈妈,我想你!”“妈妈,你不要来,他们会捉住你的!”……这些想象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保护鸟类、爱护自然的意识自然就在内心萌发了。
语文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以自由阅读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感悟真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触摸语言、品读语言,这样就一定能让学生催生智慧,提升素养,快乐成长!
“品读感悟表达”教学教案 篇9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品读感悟表达”教学设计。
一、导入:出示课件:播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欣赏大海图片“看了真想去”,教师缓缓道来——
看着眼前的蓝天、大海、椰林,听着耳畔悠扬、婉转、空灵的曲调,亲爱的同学,你那神奇的想像已驰骋何方?脑海里迸出的第一个字眼是什么?
同学甲: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神清气爽,忘却烦恼。
同学乙:美!我真想立刻去看看。
老师:知音啊!作者给这幅图片取名“看了真想去”,可见心有灵犀,对美好事物的感觉是相通的,今天,我们就试试大家对作文的感觉,好吗?
二、我发现大家都喜欢大海,换句话说,对大海都有感觉,咱们先来品品两位同学对大海的感觉、感受、感想、感慨吧!
好,先请李昆之同学倾情朗读她的《感悟》!
三、李昆之朗读
感悟《听潮》
潞河实验中学初二五班李昆之
那是1929年的夏天,在一个小小的岛屿上,有一位文人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陷入了深思……几十年后的今日,当我面对着这词句柔美而又不非常华丽的散文时,我似乎感到了他对海潮的特别情感。
这篇散文有个看似平常而又非常诗意的名字,《听潮》。开始,我认为这潮起潮落的伟大只应用视觉来理解。而不然。海,不仅仅是一种景,或一种物。海,是一颗会跳动的心,是一个多愁善感又温柔恬静的女子,具博大胸襟又神秘无理的霸主……海是一位智者,他隐藏了自己的情感却又没法将一切都告诉一个知音;很多人爱海,却听不懂海的语言;很多人爱海,但看不懂海的表情;很多人爱海,可不会用心与他交流。但有个人会,他就是《听潮》的作者鲁彦。虽然他在文中描写了海潮的样子,但他不只是看到的,而是用心听到的。他曾说:“人生就像大海。”我同意,人的降生、成长就是涨潮;人的衰老、消失就是退潮,那被激起的,在海面上跳跃的白色浪花就是最具人性化的情感。鲁彦将自己的情感寄予大海,所以他会用心听海的倾诉,用心看海面的起伏不定,最终鲁彦将自己对大海的感情化作了一篇美文《听潮》。我也爱海,说不清的爱,甚至是一种“敬”。而此文所描述的海与我的所见、所幻别无异处。因此,我将自己对大海的“敬”分出一些给鲁彦,将自己对大海的爱分出一些给《听潮》。《听潮》中的海是活的,它不止跃于纸上,而是翻涌在每位读者的内心,因此,海的伟大,变作了平凡,不再属于大自然,而是属于每一个人,那就是人生,那即是情感,那就是主宰一切的自然之神!
四、生生互动答询
李昆之先谈谈自己的感受:喜欢海因而喜欢鲁彦的《听潮》,读着听潮,就像和大海对话、和鲁彦交心,那是我心中的大海,心灵的寄托,我写的文字也是从心中流出来的。
这就是李昆之的感悟,其他同学以为如何,请畅所欲言:
张洋:“我羡慕李昆之,她特有灵气,我只是想问问你文中写的海是你见过的大海还是鲁彦的大海还是想象中的大海?”
李昆之:“我觉得三者都有,只有你把真情倾注于海,海才会告诉你许多许多。我才会从文中理解鲁彦、理解他的大海,写出我的大海。
王菲菲:“爱海”和“敬海”有区别吗?
李昆之:爱的是他的形,敬的是他的神。
王菲菲:但你并没有细描他的形呀?
李昆之:这可能就是我的语言描写不到位,光顾升华感悟了。
王菲菲:不过“在海面上跳跃的白色浪花就是最具人性化的情感”这一句写的还是很美的,有情有景有理。
五、教师承转。
李昆之的文章写出了心中人性化的大海,人海合一,以海喻人,更多的倾注了“情”,有她独到的一面,真情为文,必有真实感受,你将对大海投入什么感情呢?
同时,她也在文中蕴涵了“理”——人生就是大海,可谓情理交融。所以值得品读借鉴。
下面再请刘松玮同学深情朗读他的《深蓝的海》
六、刘松玮朗读,同学感悟并准备问题
深蓝的海
很多人说人生就像是一幕戏剧,你方唱罢我登场,吹吹打打、热闹非凡,但对于我来说,人生更像是一股宏阔的海滩,各色人种在太阳的暴晒,海风的吹佛下,执著的等待着自己的海之瑰宝。
有些人以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为钓竿,期望能钓来和和满满,团团圆圆的浅水鱼,有些人以对权利的渴求为钓竿,希望能钓到能使他们平步青云,官场得意的深水鱼。有些人则以爱才如命的狂热和厚颜无耻的外层做潜水衣,偷偷潜到水下去掠夺那光彩夺目,熠熠生光的珊瑚,而有的人则充满着寻术刺激的心理,在岩石的夹缝和一尘不染的海滩上挖取奇形怪状的螃蟹,说到滩头。瞧,那有一群艺术家在堆垒着如梦似幻的沙堡……
如果这时你要疑惑的问我在哪儿,我,在那不远处的船坞,正在日以夜继的修建我心目中的舰航,我要远航!远航!乘风破浪,追寻着先人的遗迹,去追捕那世间永存的真理——白鲸,再过十年,一艘崭新庞大的捕鲸船即将出航!它是以科学知识为武装,历史文艺知识作雷达,和人类对真理不懈追求的船体构成了一艘完美无缺的.知识之舰,它滴水不漏,任何暴风骤雨都难以撼动。它导航灵敏,能发现任何尖锐的暗礁和汹涌的旋涡,当然,还有那无坚不摧的捕鱼叉,平日可维持补给,必要是会给那白鲸致命一击。
我相信,经过五年,十年,或二十年的历练,我是会捕到我梦中的白鲸,满载而归,或是会无用功而返,缓缓归航,但是,我要说,结果并不重要,过程才是激动人心的的永恒,就算我没得到最终想要,但这期间大海也会送给我很多纪念品的,它们也同样美妙。
七、生生互动答询:
刘松玮谈感受:我喜欢海,我觉得社会也像大海,形形色色的人都有生存的目标,都在“捕捞”,我自己的目标就是“远航远航,乘风破浪!”我觉得这样才有力度,才能体现我对知识真理的追求。
朱旭:你文中的“白鲸”究竟象征什么?
刘松玮:真理呀!
朱旭:那你怎么还向他致命一击呢?难道你要致“真理”的命吗?
刘松玮:(不好意思)这里考虑不周。
邓聪:我觉得文如其人,我看到了刘松玮一贯的执著,另外,比喻也用的巧妙,想象力强。只是语言有些生涩,不太好懂。
看来,锤炼语言不仅是文学家的事,人人都要做。力求简洁、准确、鲜明。谁能找找刘松玮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点?
张佳旭:“有些人以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为钓竿,期望能钓来和和满满,团团圆圆的浅水鱼,有些人以对权利的渴求为钓竿,希望能钓到能使他们平步青云,官场得意的深水鱼。有些人则以爱才如命的狂热和厚颜无耻的外层做潜水衣,偷偷潜到水下去掠夺那光彩夺目,熠熠生光的珊瑚,而有的人则充满着寻术刺激的心理,在岩石的夹缝和一尘不染的海滩上挖取奇形怪状的螃蟹,说到滩头。瞧,那有一群艺术家在堆垒着如梦似幻的沙堡……”
我觉得这段“有些人……有些人……”的排比概括力挺强,既形象又简洁,艺术家的“如梦似幻”也抓住了特征,只是全篇一喻是否有些单调?以致让人有隔膜,总觉得很虚幻,比如那只“知识之舰”无坚不摧,这就是真理的样子吗?
刘松玮:我在写我心中所想,我在心中为未来设计,至于别人怎么想我的确没考虑。
老师:刘松玮理性思维很强,眼界也宽,人生社会理想追求尽在笔下,也不是空洞的说教,文字表达见功夫,实属不易!当然,形象描写,实景描绘也不可少,尤其要注重细节,慢慢注意就行。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八、教师小结:大屏幕投影板书(见课件)
九、我们亲自来实践一下!请大家看——《坦然看生活》
(投出原文,教师朗读)(见课件)
十、同学们听完后悟到些什么,自由讨论、交流。
十一、教师提问:在生活中,你怎样看待“坦然”?
十二、学生各抒己见,思维交锋
意见一:坦然是一种大度的胸襟,是面对挫折的积极乐观态度。
意见二:坦然是一种麻木的心态,是不思进取,逃避责任的借口。
张佳旭:“我坦然,所以我心美丽,我心美丽,所以我的人生美丽”这句话说的多么冠冕堂皇,你看,他都和谁比呀:扫大街的、下岗工人,他如果和比尔盖茨、克林顿比,能坦然吗?
朱旭:这正是我们中学生还达不到坦然的例证,因为你有一往无前的冲劲,总想和别人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真正的坦然是人生阅历丰富,生活积淀雄厚之后的大彻大悟,有一种“禅境”,不修炼是达不到的。我觉得能坦然面对一切的必定是老者。
肖金:朱旭都成了哲学家了,我们何必想那么多,我们能正视名利、荣誉;笑对困难、挫折就已经很坦然了,我们试着与作者沟通心灵,设身处地的考虑一下他的认识,学学他的文笔,理解他的感情,各领奇妙就足够了。
十二、教师小结:坦然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让你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挫折、屡败屡战,也可能成为你不思进取的托辞,自我安慰;还可能……究竟该怎样看待?请拿起你的笔抒写你“胸中之竹”,记下你此时感悟。这就是今天的作业,我拭目以待大家的佳作。
十三、结束曲:教师由封面海景转换投影《海日》图片,伴着背景音乐贝多芬的《命运》,激昂陈词:同学们请看,天空中只要有太阳,大海也可以熊熊燃烧,你只要用心的“阳光”去感悟,世界在你的笔下永远绚丽多姿!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像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请用心灵去感悟、用情理去抒发、用自己的笔去表达吧!
【品读好书 感悟经典】推荐阅读:
2017-2018“品读好书,铸造师魂”活动演讲稿07-03
品读《朝话》,感悟人生09-27
品读人生感悟的文章05-18
品读经典作文高二08-24
国旗下讲话《品读经典 快乐成长》10-02
品读红色经典,向革命先辈学习10-06
品读课文07-19
品读赏析05-27
情感品读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