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鲁迅

2024-06-11

品读鲁迅(共14篇)

品读鲁迅 篇1

品读鲁迅

鲁迅,我是敬之甚也!

说起鲁迅先生,声名早已如雷贯耳,他是我心中的伟人,是英雄。他是浙江的名人,甚至早已是家喻户晓了。就连绍兴那样一座古城小镇,也因为鲁迅先生而四处散发着文化的气息。说鲁迅,不得不提“三味书屋”,它从小的时候就进入我的世界,虽然是通过语文课本,但还是那么吸引着我。现在,游览“三味书屋”的游客摩肩接踵而至,与其说是来看屋,不如说是来看人。那么鲁迅先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对于鲁迅先生,我最早的印象莫不过他晓得“珍惜时间”,还有他刻的那个“早”字。鲁迅先生说过:“节约时间,就是使一个人有限的使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于是他就总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去用在工作上。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号人物,一点都不过分,他有能力。尽管他的自然寿命只有56岁,但若按建功立业而论,按他所为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他不知高寿几何!

后来,我开始阅读鲁迅先生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他的作品总是那种独树一帜的风格。面对于众多底层遭受欺凌的小人物同胞们,鲁迅先生内心交织着多种情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甚至可以认为,激进的抗挣就是作为革命者的鲁迅的号召,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个伟大作家的基调。无论是从《祝福》,还是《孔已己》,还是《阿Q正传》,悲天悯人的情怀更像是这些小说杰出的理由。家中窃贼固然令人痛恨、使人愤然,但是,当窃贼遭遇众人好不留情的惨痛殴打时,会不会也有心肠一软的时刻?痛恨之外还会不会增添其他情愫呢?而在现在的作品中似乎真的很难发现有这样的矛盾,人物的内心像总是一条笔直的通行道,他们旋风般情节,轰轰烈烈的收尾结局„„这样的差别大概就是鲁迅作品之所以经典的原因了吧,其实有怎么能和鲁迅先生相比?差别太大了,不是文章功底,只是内心世界!

其实,说到鲁迅,不得不说他的婚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可能不曾阅读也曾耳闻,将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形象的概括为是一种“吃人”的文化,并说那些吃人把“妹子”吃掉了,大概是在指中国传统文化压抑、牺牲了广大妇女们的权利。而当鲁迅先生面临自己的婚姻生活,情景又会是如何呢?

自己不喜欢的女子成亲,鲁迅先生终生冷落他的结发妻子,如把她打入了“冷宫”,甚至剥我总在想鲁迅先生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去接受母亲的“礼物”,跟母亲包办的夺了这位名媒正取侍奉婆婆终身的女子做母亲的权利。她是有丈夫的活寡妇。而与鲁迅恋爱而在一起的许广平也是始终没有身份,不妻亦不妾,让人不禁要问,声称“仁义道德”的鲁迅,反对“吃掉了妹子”的鲁迅,自己岂不是不仁不义地“吃掉”了妻子。

为饱受着压迫的地位卑微中国妇女鸣不平、写出了《祝福》这样出色文章的大才子鲁迅,在对待自己的结发妻子的问题上,又有多少平等和仁爱精神可言?难道鲁迅先生妻子真实的命运会比他笔下的祥林嫂更幸运吗?读过许广平写的有关鲁迅家庭回忆录后,看到鲁迅先生在家庭中冷漠和不尽人情的一面后,不难理解,一个多在租界向敌人掏出“匕首”和“投枪”的“民族脊梁”,自己内心大概也难免伤痕累累,动辄郁闷不安,所以我释然了,鲁迅先生做到的是舍小家护大家,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啊。

鲁迅毋庸置疑是中国文坛颇具影响力的文学巨匠。我们只能静静的去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读他的文章总能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一些情感,透过他的文章,我们感受到一种朴素的情感;拜读他的文章,听到在我们内心能够引起轰然共鸣的声音;研读他的文章,我们会为他昂扬的斗志,深邃地思想,热烈的激情所深深感染;品过他的文章,我们总会陷入无尽的遐思之中。多年来,大家都一直想用准确地言语来诠释这位巨人般的文学巨匠,可是我认为,任何缥缈的言语和浮华的词句都无法表达鲁迅的伟绩——真正的功德不是用来填充书页的,而应是人们心灵真正空虚与无助的时候,有一种依靠与慰藉。

于是,我又不得不说到高中时的一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全文以鲁迅先生的感情作为线索,写的起伏跌宕,让我们时而去感受珍君,时而悲愤激昂,几种复杂的情感连贯起来,悼念、揭露、赞扬、激励,我们彻底愤怒了,她一个“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热血青年,但却竟然就这样去了!鲁迅先生将自己愤慨与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入看似平淡的叙述之中,我们在悲愤之余不得不感叹其构思之精巧,安排之得当,真可谓是匠心独运,无不叹为观止啊。

鲁迅先生的爱国之情,透过这篇文章文章,我们可以体会到隐藏在表面事物下其更加强烈的爱国情感——一种失落却充满希冀的感情。鲁迅先生“不惮用最坏的眼光看待国人”,我们知道督政府的态度已经让这位报国心切的爱国之士的热血失掉了一半,而国人的麻木却让人怎么不心痛?鲁迅先生更加失望与无助,以至怀疑自己不是“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人”。中国人在那个年代,可谓看在眼里的奴性颓废,残酷专制,革命的曲高和寡,像砂纸般打磨着鲁迅先生的意志,同时也像恶魔般蚕食着所有当时民众的心。一切都禁锢在近乎窒息的密室中,一切希望变得渺茫,一切反抗变得徒劳,一切都被笼罩在苍白的恐怖之中——因而,先生为此而悲哀失落。

时代秒杀世人,但总有清醒的人,踪影不愿屈服的人,于是我们看到在鲁迅先生心中,仍有奔涌的热血,仍有还有蓬勃的激情!通过对刘和珍的赞扬,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革命的希望,即便它视微末的。鲁迅先生明白,黑暗的天空中即使泛出一丝明意,也会给人们以无限的憧憬与支持;白色恐怖中即便存在一点反抗,也会引起重大的变革。

先生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滴的积累足以引爆在沉默中蓄势的爆发。“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因而鲁迅先生心中,永远充斥着对革命胜利的热切的企盼。

毋庸置疑,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而优秀的民族作家,无论那个时代的鲁迅,都是高大、犀利、受人尊敬的形象,而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稳固的地位,也是有基础和理由的。

时势造就英雄。生活在和平而幸福年代的我们,可能无论怎么去感受,也不会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先生那时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但是我们可以从鲁迅先生的手中接过那份爱国热情,将鲁迅先生心中的那份赤诚永远的传递下去,将先生坚守的的那种永不屈服的精神传递下去,也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梦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传递下去,并为之努力拼搏„„

品读鲁迅 篇2

以七年级下册《社戏》的阅读为例,作者在文中塑造了一个理想家园,那里景美、人美、情更美,是作者精心营造的“桃花源”。在学生阅读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种美和情怀。

文章开篇,作者介绍了平桥村是海边一个临河的极偏僻的小村庄,但是作者却说“但在我是乐土”。教师这时就可以将“乐土”这个词抓出来,就这一个词展开分析,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原因。

学生首先找到的是作者自己说出的原因“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老师可进一步引导:“我”在这里得到怎样的优待呢?

学生的注意点就集中到了平桥村的人。在这篇文章中,出现了阿发、双喜、六一公公等人物形象。同村玩的小朋友是不同的辈分,可是他们“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一家的客就是全村的客,淳朴热情是他们共有的特点,除此以外,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征。学生从文中发现,描写篇幅最多的是双喜,文章对他的描述是贯穿全文的:

忽然间,一个最聪明的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他说,“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

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找出这些描写后,学生发现双喜好像自己班里的班长一样,是一个小领袖,他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总能在出现困难的时候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归航偷豆这个情节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且非常喜欢阿发这个人物形象。在归航偷豆中,作者这样写道: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

学生找出作者对阿发的描写后,都会哈哈大笑,有的干脆说:“这也太傻了吧?”是真的傻吗?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组织他们辩论。最后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一个最淳朴可爱、单纯大方的孩子,心中没有一点自我的概念,这种无私的品质与现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点也许可以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这一部分描写的虽然是“偷”豆,但让人感觉“偷得坦然,偷得愉快、偷得好玩、偷得不像偷”,这样的形象怎能不惹人喜爱?

因为偷豆,还牵扯出一个人物——老六一公公,他是大人的代表,是不是跟这些小朋友不一样呢?首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描写的语句:当他发现孩子们偷了他家的豆的时候,有这样的责备:“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蹋坏了不少。”不是因为偷,而是因为踏坏了不少。当我夸奖他的豆好吃的时候: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

学生是怎样看待这个人物形象的呢?有一位学生的回答让笔者深受触动:“读完之后一开始觉得好笑,老六一公公像阿发一样傻,但仔细品味的时候却觉得很感动,只因为小孩子的一句话,六一公公就十分感激起来,这种淳朴、厚道,多么动人!我们现在迫切需要能听我们讲话的大人,我们总是被要求干这干那,有谁真正像老六一公公一样珍惜孩子的声音呢?”这样的情感共鸣是笔者没想到的,这也更加印证了笔者的观点:如果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去感受,鲁迅是和初中学生心灵相通的。

除了几个主要人物,文中还有慈爱的母亲、机灵的桂生等等,平桥村的每一个人都是那样的淳朴、热情,未经世俗的污染,保持着一颗率真的童心,人与人之间是毫无隔膜的和谐亲密。这样的生活是“我”在城里所未曾体验过的,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是很少遇到的。

这群可爱的人,是作者把平桥村视为乐土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借助以往的阅读经验,学生找出了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作为把平桥村“视为乐土的”第二个证据。作者在文中用了四个段落描写江南水乡的月夜: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这几段景物描写,学生普遍觉得很美,美在哪里呢?可以借机教给学生景物描写的方法。首先分析景物的特点:清新优美,如梦如幻,充满江南的芬芳,抓住了江南水乡的神韵;其次来看景中蕴藏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描写充分体现了我被允许看戏时的轻松心情,弥漫着一种欢乐的气息,烘托了人物欢快但又急切的心情,情与景达到完美交融。

那么在文字的背后,成年后的作者对故乡是什么情感呢?文章的最后作者充满深情的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不是因为戏好看,也不是因为豆好吃,而是因为这样美好的景,这样动人的情。成年后的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毫无保留地抒发了出来。

读到这里,学生对“乐土”这个词及文章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领会。

参考文献

品读经典感悟 篇3

经典。

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历经岁月考验、经过大浪淘沙,最终传承下来的最具典范性和权威性的著作或作品。她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文化的精品、文明的精髓,体现着普世的价值、道德的追求和写作技艺的极致,已成为人类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面对经典,她让人赞叹,令人顶礼膜拜;品读经典,她让人深思,使人警醒,催人奋进。

犹记得,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之中,《西游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惩恶扬善的故事筑起了无数少年人天真浪漫之梦;《三国演义》纵横沙场、金戈铁马的英雄篇章激荡着多少人心中的热血;《水浒传》梁山好汉义薄云天、血性儿女的生死传奇也勾起了我们对自由和公平正义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在当今社会,经典的力量正在被漠视,网络文字消费已成为阅读的主流方式,人们日渐习惯于在电脑上、手机上翻看网络小说,在路边的杂志摊上浏览各种诡异志怪故事,而图书馆中一部部经典作品渐渐蒙上了越来越厚的灰尘。人们淡忘了,学术大师们无不仰仗博览群书的深厚底蕴,民族的强大无不扎根于文化的繁盛。我们已经不太习惯从佶屈聱牙的经典作品中汲取知识和力量了。

前不久,著名法学家梁彗星教授卖掉了北京的房产,斥资数百万元在老家建了一座图书馆,希望家乡人民可以从中获取知识,更加了解外面的世界。但图书馆建成开馆后却常常无人问津,有时一整天也没有一个读者。这样的结果让梁教授不解和寒心。在梁教授看来,快餐文化日益盛行,经典书籍不断蒙尘,实在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一个时代的悲哀。梁教授卖房兴建图书馆试图弥补家乡与时代的文化鸿沟,好像是以堂吉珂德式的理想主义来挽救一个时代的阅读危机。这几乎是注定要失败的,但是,他虽败犹荣;梁教授此举说明世间文人的执著还在,文化复兴的希望尚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相信,也许有一天梁教授的图书馆会人来人往,日渐红火,书声书香会在古镇飘浮,经典之作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古镇人的血脉之中。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贫瘠的精神沙漠正在覆盖心灵;这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经典作品的光芒正积蓄着力量。

品读经典 快乐成长 篇4

初一年级课外阅读小组活动计划

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

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多读”和广博”正是课外阅读所承载的任务,要治愈语文的致

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说过:“读书,是净化孩子们灵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因此,在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初中阶

段,非常有必要制定一个长远的经典阅读计划,形成初中三年的阅读序列,把经典引入语文

教学中,让校园真正成为学生阅读的乐园,让经典照亮孩子的童年。

一、活动目的引导学生熟悉经典名著,亲近经典名著,走进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

生的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空间,帮助学

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让读书成为习惯,熏染学生美好的心灵,营造书香

校园。

二、活动时间

1、每周三的语文课为课堂阅读。

2、课外自主安排时间,每天的阅读时间不少于半个小时。

三、活动地点

学校图书室及各班教室。

四、活动内容本活动将结合新课标的推荐书目及课标要求达到的阅读量,根据该年段的培养目标,给

学生列出必读书目,推荐选读书目。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读,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并定时

交流,进行丰富多彩的经典阅读活动,包括背诵古诗,名著阅读推荐,经典名著赏析,读书

知识竞赛等活动并进行评选。

五、主要措施

1、指导学生读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①要求学生每月读一本书,每学期阅读三四部名著,除了必读书目外,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从选读书目中选取自己喜欢的书进行阅读。鼓励学生多背诵、多积累,学会欣赏名篇佳

作,会运用一些有文采的语言词汇表达思想感情。

②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③培养学生勤用工具书的习惯、培养学生勤思考的习惯。

④培养学生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让学生阅读的同时记读书笔记,每周达到至少600字的积累,主要让学生做以下几个方面记笔记:a.作者简介和内容概要b.摘录好词佳句(小说写

主要人物性格分析)c.摘抄精彩段落d.读后感。

⑤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对不同的读物,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2、加强班级图书角建设,各班组织读书活动小组,负责本班的读书活动及年级活动。

3、间周一次阅读汇报,或播放与名著相关的电影,并进行讨论、交流。

4、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

①“经典与书法”书法比赛。

②“我爱读书”手抄报展评。

③“向你推荐一本好书”活动。

④读书心得写作评比。

⑤优秀诗文朗诵赛。

⑥活动小组办好“阅读与写作”简报。

5、做好检查落实。

对课外阅读小组活动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如通过随时个别询问、检查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或“阅读汇报课”等形式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课外阅谈的篇目、字数要每周统计,对阅读笔记要每周检查,督促学生养成习惯。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2013.7.附:初一阅读书目推荐

(一)必读书目

1、吴承恩《西游记》

2、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

3、丹尼尔•笛福《鲁宾逊漂流记》

(二)选读:

1、诗歌:《唐诗三百首》、冰心《繁星۰春水》、泰戈尔《新月集》、海子诗选、《现代诗歌三百首》等。

2、小说:曹文轩纯美小说(《红瓦》《草房子》《青铜葵花》《细米》《山羊不吃天堂草》等)、秦文君 《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姜戎《狼图腾》、沈从文《边城》、林海音《城南旧事》、高尔基《童年》、海明威《老人与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高尔基《童年》、马歇尔《穿越风中之洞》等。

3、散文:《毕淑敏散文集》、三毛《哭泣的骆驼》、《心灵鸡汤》。

4、科普读物:凡尔纳四大科学幻想名著、法布尔《昆虫记》。

5、哲理:《弟子规》、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圣经的故事》。

《人生》品读 篇5

路遥先生在世的时候,留下的作品不多,一部《平凡的世界》曾享誉文坛多年,至今仍是许多文学爱好者的必读精品。读《平凡的世界》,很多从苦难生活中经历过的年轻人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种强烈的自我对照引发的内心撼动是巨大的,也为每个感到平凡的年轻人在成长的历程中看到了奔向未来不平凡的曙光。

在《平凡的世界》之前,路遥先生的《人生》,一经出世,便为那个时代的文坛打响了青年人热血奋斗主题的第一枪,一石激起千层浪,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众多的青年人摩拳擦掌,在顺应时代潮流与传统思潮禁锢的两股力量的对决中,我们看到了红色的东方巨龙冉冉升起,时代迎来了新生的契机。

《人生》讲述的是一个年轻人的故事,一个处于新中国70年代末的年轻人在时代的浪潮中与时代抗争的过程中,思想从迷茫走向成熟的一段坎坷曲折的历程。短短的篇幅,路遥先生以宏大开阔的视角,深厚遒劲的文学笔法,或深情婉转,或激昂热烈,或幽深长鸣,或浓墨重笔,塑造了高加林这个似乎有着所有那个年龄阶段的年轻人特性的饱满的人物形象。

与其是读《人生》,不如说是在读自我。人们对于自我的认识常常是超越对这个世界的感知的。那是因为在人的一生中,面对自我的时间更长。一个人的时候,或沉思,或静默,或无聊抓狂,或自省感悟,总在这些时候,会面对最真实的自己。因此,成长过程中那些独处的日子里,便成为驱动自我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的时光。

青春总是很多人绕不开的话题。青春因为短暂而愈加值得珍忆。描述青春的美好,我们能想到很多词,鲜活,阳光,热情,激昂,奋进,希望,力量......我们在青春岁月里,对一切的美好都是憧憬和期待的。

但揭开青春的面纱,背后隐藏的,却是年轻人绕不开的话题,迷茫、困顿、不成熟和时时而来的焦虑。我们无需逃避,也无需感到敏感和脆弱。这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一些曾经一度让我们感到痛苦的根源。

选择恐惧症,热血冲动,无知蛮干,不计后果的往前冲,毫不顾忌亲人的感受,听不得刺耳的批评,遇到问题总想逃避,等等吧会好的......你我皆有此意,而这些,恰巧是诸多的年轻人身上的通病,这些毛病的养成,有着客观的因素,譬如认知的局限,社会经验的缺失,职场经历过少,知识体系的不全等,抛开这些外在的因素,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需从自身去发掘问题的根源。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同样是一件事,你的同事比你做得更好,获得了一个更好的结果,但在你内心,始终是觉得不服气的,甚至会想,不就是那里我缺少了一点深入的考虑吗?对此,我想不同的人必定会做出不同的反映。这里大约分三类,第一类如场景中的描述,内心感到不服气;第二类,由衷的称赞同事的做法,并给予掌声;第三类,也就过去了,当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如果再加一类的话,我想应该是一种最聪明的做法,面子上给与赞美和掌声,事后总结经验,并深入分析自己处事的不足以待下次交锋时的胜利。

问题的不同处理角度,基本上断定了这个人的思考方式是否全整,同时也是成长过程中的一次精神价值观体系的打破与重构。年轻人走向稳健和成熟的过程,正是在处事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迭代升级。优秀的一层,他们将不断的突破过往偏执狭隘的思考方式,往往能站到一个更好的角度去审视自我,从而寻求突破,中庸甚至甘于落后的一层,则考虑的是只需要维持现状即可。

不管是学业的规划,爱情的选择,职场的升迁,家庭的牵挂,对一个年轻人来讲,这些都是无法绕开的话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它们都深深嵌入到我们的生命中。学业的基础赋予的是人生底层硬件条件的选择权,简单到极致的道理却仍然叫不醒一大批不学无术,视为儿戏的年轻人;爱情为人生带来的是多彩丰富的回忆,是幸福的一段旅程,也是彼此选择的幸运,更是催促一个人快速走向成熟的源动力;职场经验的磨练与积攒,真正让每个年轻人融入到这个世界的冷酷的生存法则中,开启一段自我人生价值从小白到精英的必修课;而家庭给予年轻人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慰藉心灵的强大力量,家庭的牵挂,让年轻人懂得感恩,责任和担当。

翻开历史的课本,手捧《人生》,翻开高加林的一段青春时光,那里面有事业上的一波三折,迷茫与彷徨,爱情带来的内心强烈的翻腾、幸福和折磨,也有职场上勇猛向前,渴望成就自我的不计成本的付出......短短的青春,便是一幅完整的诸多年轻人的影子交汇的画面。

品读李清照 篇6

李清照出生在书香墨色的富贵人家,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侍郎,对文学、经学、佛学、史学都颇有研究。刘克庄在《后村诗话续集》中称赞他诗文“高雅条畅,有义味,在晁、秦之上”。母亲王氏也是一位通文墨的大家闺秀。耳濡目染,清照幼年即通文墨,加之聪慧颖悟,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表现,并且精通音律,能书善画。因此早年李清照性格活泼、开朗乐观,她走出了重重闺门,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风情,无拘无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真实写照。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幸福的,而与太学士赵明诚的相遇是她幸福的又一起航点。二人情趣相投,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生活幸福美满。然而靖康元年,金兵的铁蹄踏上了南宋的土地,也踏碎了李清照的梦。一瞬间,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他们夫妇二人花费大量心血搜集的文化艺术珍品在战火中丧失殆尽,赵明诚也于建炎三年病死建康。一面是生离,一面是死别。转眼间,棋盘上的谈笑晏晏已成过眼烟云。道一声珍重,别了碧云天,辞了黄花地,夕阳西下。

李清照因此不再活泼天真。面对南渡之后国势日非,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复中原的现状,她忧心如焚。“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一首首,无一句不是撕心裂肺的呼喊,那痛、那愁,早已深入骨髓,哪里还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儿女情长,思妇嗔怨!

然而,李清照并没有在苦难里消极沉沦,她轻动笔尖便是一部《金石录》,一集《漱玉词》。

李清照,这位闺阁之秀,她人性的芬芳穿越千年的历史,益发醇香。悠悠千古,再无一人能如此迷人。仅仅是因为她的才高八斗吗?

有一句评价张爱玲的话,我觉得正适合李清照,说:“张爱玲清醒得像块水晶,她有一种理性清洁。”我以为李清照最完美之处是因为这一点,最不完美之处也是因为这一点。其实人正因为不完美而充满魅力。李清照在明诚死后,晚年又嫁给张汝舟,后又状告张汝舟,与之离异。这一点素来成为清照身上的矛盾所在。爱喧闹的评论家们都爱抓住这一点大嚼舌根,并且津津有味。然而这一前无古人、惊世骇俗的事件,却正是由于清照“理性的清洁”,她太清醒、太果敢,甚至封建的帷幔也蒙不住她清亮的心,错就是错,哪怕是一席柔肩,身单力薄,她也愿为自由负起千钧的压力。

李清照是中国第一个真真正正、完完整整的女性。由于这种“清洁的理性”的支撑,使她不论处于何种困窘里,都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做后盾,她追求的是精神的独立与自由,而非奴仆与附庸品。因此,她不仅仅是一介女流,不仅仅是吟风弄月的女词人,更是有胆有识的爱国者,有论有道的文学家。

品读爱国诗文 篇7

品读爱国诗文感受爱国情怀

活动目标:

1、通过鉴赏和品读,体会中国诗文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培养热爱祖国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2、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爱国诗文,恰当地表达文本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3、在品读中让学生感受爱国诗文的意境美、音韵美、语言美、情感美,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4、积累爱国诗文,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活动重难点:指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性格去把握诗歌的爱国情感,入情入境的朗读。活动时间:

2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楚之骚,先秦之散文,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每一个朝代的更迭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而家国之爱是其间永恒的旋律。一个个文人墨客的身影,一篇篇灿若星辰的诗文,把中国文坛照耀得分外明亮。他们诉说的一个个故事,至今为人们传唱;他们抒写的缕缕情怀,感动了代代炎黄子孙。今天,就让我们回溯中国爱国诗文,去感受历代诗人墨客的爱国情怀吧!

二、活动

一、爱国诗文知多少(PPT出示)

先秦时期

《诗经》中的《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国殇》中的“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少司命》中的“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怂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汉魏时期 曹植《白马篇》中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唐宋时期

王昌龄《出塞》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戴叔伦《塞上曲二首》“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示儿》中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陆游《病起书怀》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金错刀行》:“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岳飞《满江红》中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餐饮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辛弃疾《鹧鸪天》 范仲淹《岳阳楼记》 元明清时期

《过零丁洋》《己亥杂诗》《少年中国说》等 现代

艾青《我爱这土地》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郭沫若《炉中煤》 当代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柯灵《乡土情结》等

二、爱国诗文我来品

学生选择一篇诗文品析 PPT出示品析示例

三、爱国诗文我来诵

学生选代表上台诵读爱国诗歌

四、课后收集

品读经典,提升自我 篇8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博大而精深,传统文化犹如一座蕴涵丰富的宝藏深植于这块文明的厚土。而那一部部宏伟的典籍,一册册光辉的篇章,一首首、一曲曲气吞山河或如泣如诉的诗、词、赋、曲如群星璀璨、华光四射。中华民族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在这样的星空下,生生不息,继承和创造着。

我们的童年,因有了品读经典便有了许多或快乐或悲伤的心情渲染我们的蓝天,幻化出一道道美丽的彩虹!哪怕岁月不饶人,我们日渐长大,那些曾经阅读过的不朽的经典书籍依然会留存心中,让我们永久地回味……

经典是永恒的,与画面共凑,将会演绎出别样的精彩。书中灵动的文字,精美的画面,让我们从中领略了中国文字的神奇魅力,感受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不知不觉中增长智慧,接受美的熏陶,从而提升自我。

美妙、灿烂的经典,将会带给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充满魅力的经典,将在我们心里播下梦想的种子,让我们在这丰富多彩的世界成就美好的梦想!生命因品读经典而精彩绝伦!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上尽情地阅读吧!相信你会领略其中的奥妙,吸取书中知识的哲理,从而变得更加快乐、健康地成长!

名言品读 篇9

“选择朋友要慢,改换朋友要更慢”这句名言看似简单,却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别人交朋友,要先了解他的品行,慎重选择。但是对于更换自己的好朋友,则更需要三思而后行,多站在朋友的立场为对方着想,对朋友多一分理解和包容。

坦诚的阳光能温暖大地的寒气;真挚的友情会滋润心灵的荒漠。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就会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真正伟大而纯洁的友谊,是会让我们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真正的好朋友,是会让我们在修养上得到良好的熏陶,在学习上得到有益启迪的;一个志同道合的益友,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多有益的影响。

更换朋友要谨慎,提醒我们不要轻易放弃一份友情。朋友的交往,最可贵的在于相互扶持、相互勉励。当与朋友产生矛盾或发生了冲突时,不要冲动地轻言放弃。想一想我们寂寞的时候,我们遭遇困难的时候,一直微笑着陪伴在我们身边的朋友。欢歌笑语和吵吵闹闹都是友谊乐章里一段美妙的音符,我们心中要怀着更多的宽容和体谅才能使友谊长久。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记住,朋友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选择自己该珍惜的朋友,也要珍惜我们选择了的朋友。

名话名人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美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政治家、科学家、实业家和独立革命的领导人之一,美国的缔造者之一。靠自学通晓多种外国语,大量阅读欧洲各种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著作,对自然科学和政治经济学有很深的研究。马克思指出:“他是首先发现价值的真正实质的人中的一个。”

名话故事

在意大利流传着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有一个叫皮斯阿斯的小伙子,因为触犯了国王,被国王处以绞刑。无辜的皮斯阿斯是个孝子,他向国王请求:在临死之前回一次家向父母诀别。国王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有一个条件:必须找一个人来代替他坐牢,直至他回来为止。要知道他被判的是死刑啊,谁会愿意冒这样的险来替他坐牢呢。但这时皮斯阿斯最好的朋友达蒙主动要求替皮斯阿斯坐牢,让自己的朋友回家跟双亲告别。

品读亲情 篇10

亲情是什么?懵懂的我我迷茫地追寻着答案。

一转眼就到了今年的母亲节。还记得去年,我送给了妈妈好几支康乃馨,不知为什么这就能让妈妈高兴了两天。那这次我一定要让妈妈更高兴。我这样想着,拿出一张崭新的卡纸,用剪刀小心翼翼地把它剪成一个盒子的形状。以三下五除二的速度,那精致的小礼盒,竟不到十分钟就做完了。

做完小礼盒,我精心选择了一个蓝色的包装纸,往上粘了几个立体图片,又画了点花纹。但是我看了又看,把贺卡在手中摆弄,总觉得有些不特别,但又想不出来缺点什么。突然,我环顾四周,目光落在了花瓶里插的康乃馨。有了!就用它!我连忙拔出一只,用胶带绑在了贺卡的封面上。这带鲜花的贺卡真是与众不同啊!我转念一想,普普通通送出实在太没趣了,应该制定一个A计划,让妈妈意想不到。羽扇轻扇,“计”上心来。

晚上,妈妈回到家,我故弄玄虚地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是什么节日啊?”妈妈装作不知道:“什么节日啊?”我回答说:“母——亲——节!”妈妈这才说:“是啊,今天是母亲节,你有什么表示吗?”这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于是我坏笑地说:“今天我太忙了,我没准备礼物。”果然,妈妈一扭头看报纸去了。我心想:妈妈还不知道这是一个惊喜的前奏。于是我继续实行A计划。

到了七点多,我装作邮递员的声音,敲了敲门,说:“你们家有一个包裹!”我假装开了门,对邮递员说:“什么包裹呀?”我假装接过包裹,大步跨进屋里。妈妈殊不知是礼物,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封。“!”妈妈尖叫了一声,又马上对我高兴地说:“谢谢儿子,你长大了,懂得感恩了。”我看见妈妈说这一席话的同时眼眶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啊,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我对妈妈的一片亲情,亲情无需华丽的辞藻就可以表现出来,而我明白了礼物不在于轻重,只要有自己的一片真情在里面就胜于一切。这时,我眼前浮现出妈妈奉献给我的那无私而纯洁的爱。那一件件大大小小的事,如今历历在目,滴滴在心。我回忆起了我与妈妈在一起的那些快乐的时光。我想,那就应该是妈妈对我的亲情之所在吧。

近细细品读了 篇11

近细细品读了《小学语文教师》这本杂志,“知识就是力量”,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与《小学语文教师》相识了。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就是我教学指导老师。当我为了走好事业的第一步,得常常要做些准备,经常到网上查阅资料,阅读一些相关书籍,摘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但总觉得没有落到实处,作用不大。而自从我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师》后,改变很大,受益良多。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语文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对于一线教师也很大的指导作业。

如今,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怎样进行反思,怎样提高说课水平„„同时《小学语文教师》推出的“大语文教育文摘”,从大语文的角度,精选报刊精华,为我们及时地提供了各方面的教育信息,也打开了我们的教育视野。此外,“本月话题”、“专题”,不仅有吸引人的故事,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艺术,还让我们认识和了解到像于永正、李吉林、支玉恒、窦桂梅、薛瑞平、徐根容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据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已走过很多个风风雨雨,滋润了无数语文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语文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语文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语文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语文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语文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品读诗词体悟情感 篇12

一、品读诗词, 提高民族自豪感

初中教材收录的诗词都是能代表我国诗词最高成就的经典, 用词巧妙, 意境深远, 抒情饱满, 读来令人神往。诗词本身高超的艺术价值及所表达的我国在各方面的所拥有的巨大成就, 都令人热血沸腾, 每个品读的人都会瞬间被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充满。一方面是诗词这种艺术形式本身的艺术成就。诗词是我国艺术形式的结晶, 《诗经》更是我国浪漫主义艺术的源头, 我国历朝历代在诗词领域都取得了丰盛的文学成果。如《诗经》中的一些名篇《关雎》 等, 还有魏晋时期曹操的名篇《观沧海》, 品读这些诗词能让学生从我国诗词的成就中获得自豪感。另一方面是诗词中所描述的祖国大好河山。我国古代的许多著名诗词不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与赞美, 品读这些诗词, 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与优美, 在情感上极易获得学生的共鸣。如杜甫的《望岳》所描写的泰山,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当读到这样的豪迈之句, 胸中的那种激动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则向读者展示了另一番水乡的优美之景, 诗歌选取的意象也是选择能代表钱塘湖的小巧之物, “春莺”“新燕”“乱花”“浅草”等组合在一起, 塑造了一副优美的图画。学生读来, 心中的向往之情和民族自豪感自然溢满胸膛。

二、品读诗词, 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单靠教师直接的讲解和灌输, 很难打动学生并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中学教材包含了很多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诗词, 教师如能加强对这类诗词的品读和感悟, 与古代那些爱国之士形成超时空的沟通和交流,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对增强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肯定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如杜甫的《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描写了城破后的一片萧条的景色。“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看着曾经繁华的城市现在的破败, 诗人心中是如此的悲伤, 以致“花溅泪”“鸟惊心”。全诗句句泪,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悲伤与担忧, 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深深的爱。学生在感悟这首诗时怎能不为杜甫的爱国之心所感动!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描绘了词人早年带兵抗金时部队的整装阵容, 是对自己戎马生涯的回忆与追思。表达的还是词人想为国杀敌的愿望和决心。“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词人想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是词人最大的遗憾。学生读到这里在被辛弃疾刻骨的爱国之情深深感动的同时, 也会暗下决心在自己黑发之年要多报效国家, 免得再重复辛弃疾的遗憾。

三、品读诗词, 实现亲情友情教育

诗词中表现的浓浓的亲情友情是对中学生开展情感教育的最佳载体。古代文人创作诗词的最大目的就是抒情, 亲情友情作为人世间最宝贵的感情在诗词中的表现比比皆是。教材中有不少诗词, 体现的是亲情友情, 值得品鉴。选自《乐府诗集》的《木兰诗》 讲述的木兰替父从军, 在感受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的同时, 也能从中感受到花木兰对年迈父亲深切的关爱之情和对年幼弟弟的疼爱之情, 否则, 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也不会做出如此的壮举。王勃《送杜少牧之任蜀州》的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则表达的是对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诚挚的安慰。加强对这些诗词的品读, 引导学生进入诗词塑造的意境之中, 用诗词的艺术魅力感染这些大多是独生子女的初中生, 这对培养他们的浓厚的亲情友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品读诗词, 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品读清明诗词 篇13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说法,清明节也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按照习俗人们要举家出动,带着酒食果品纸钱等等前去上坟扫墓,把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一一焚化,添一些新土,再折几支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晚唐诗人杜牧就用一首诗生动的描述了清明节的一幅画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这一天诗人不能回家扫墓,孤零零的一个人在路上奔波,哪知天公也不作美,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一片烟雨蒙蒙,淋湿了春衫,渗进了寒意,诗人心境凄凉,想找个酒店避避雨,消消心头愁苦,找人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在那盛开着红杏的树梢。影约可见飘扬着一面旗帜的酒店,正在招揽客人呢。

清明节这一天,大家不光要忙着扫墓,还要去荡秋千,打马球,放风筝,插柳枝,据说这是因为寒食,要求禁止生火,只能吃冷的东西,为了防止冷餐伤身,所以大家都出来,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强体魄,下面这首《长安清明》就描述了清明时节一些有趣的情景。“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兮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诗中提到的秋千是寒食、清明节的主要娱乐活动,如果这几天荡不成秋千,那就是件非常遗憾的事。韩愈在《寒食直归遇雨》,写过因为寒食遇雨,“不见红毡上,那论彩索飞”而很感到怏怏不乐,很是扫兴,北宋朱敦儒的《清平乐》词,写的更有趣味。“春寒雨妥,花萼红难破,绣线金针庸不作,要见秋千无那,西邻姊妹丁宁,寻芳更约清明,画个丙丁帖子,前阶后院请求天晴。”

这是祭奠亲人的哀伤节日,又是春光明媚的踏青时节,既饱含逝去的沉重,又充满青春的欢笑。清明了,又是踏春的季节,针线活也干不下去了。约好了与姐妹们一起戏秋千,寻芳草。在古典诗词中,秋千是春天,欢乐,青春的象征,秋千与红杏绿柳,烟波画船一样,是明媚春日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红杏香中萧鼓,绿杨影里秋千。”宫城内外,草野乡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谁都不甘寂寞,谁都不甘落后,在锣鼓喧天,欢声笑语中,人们竟戏秋千尽情消遣,何等热闹快活。你看“春昼阴天一倍长,秋千娱乐集嫔嫱,彩缯画板高高送,来去随风散异香。萧鼓迎神赛社筵,藤枝摇曳打秋千。”然而秋千又与伤春惜春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由于寒食,清明已至暮春,秋千的出现,也意味着春天行将结束,它便牵动了人们悲伤的情怀。晚唐李商隐写过秋千与老去的春天一样,是感伤的回忆。“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做绮筵,今日寄来春已老,凤楼迢递忆秋千。”那些节后未拆的秋千,冷落在残花巷陌,撩人愁思。“寒食清明都过却,愁怀无处著,晴日柳阴池阁,风絮斜穿帘幕,帘外秋千闲彩索,断肠人寂寞。”

前面我们多处提到寒食,那寒食和清明节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们可能不太青楚,寒食就是清明节的前一天。这一天人们不生火,只吃冷食,实际上,扫墓最墓就是寒食节的一项仪式,唐玄宗开元二十年的时候,皇帝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就把寒食节扫墓这个仪式给定下来了。大家呢也都照此执行,但是后来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寒食节也就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逐渐的就变成了清明扫墓。相传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慌慌张张的出逃了,这流亡期间,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最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介子推却背着老母躲进了深山,晋文公让军队上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提出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让介子推出来,哪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看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已经抱着一颗大树烧死了,安葬遗体的时候,人们发现介子推留给晋文公的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从此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

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 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所以晋国的百姓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他的那天,大家都用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宋朝诗人黄庭坚,在《清明》这首诗里就赞颂了介子推的品格。“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篙共一丘。”清明时节 桃李盛开,大地一片生机勃勃,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人乞祭余骄妾妇,有个齐人到墓地,去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的油腻满脸,回到家里,却对妻妾们撒谎吹嘘,他是在当某个大官的朋友家里吃饭,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了他,这种人的人生猥琐卑鄙,毫无人格尊严,士甘焚死不公候,而另有一些高士,就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宁可被烧死,也不要高官厚禄,最终是抱树死在绵山之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进而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的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篙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品读语言 运用语言 篇14

——《安塞腰鼓》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山东省菏泽学院附属小学(274000)潘银凤

文章摘要: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必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按照“认识——实践——迁移”的程序来设计教学流程。《安塞腰鼓》这一课,该如何带领学生抓住本体性内容,进行品味语言并运用语言呢?通过反复朗读,品味铿锵的语言,感受磅礴的气势,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与表达的情感。通过仿写、迁移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排比修辞方法。

关键词:品读 迁移 运用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刘成章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这篇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安塞腰鼓》这篇散文极富诗意,语言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如雷,句式张扬恣肆,想象奇丽壮美,节奏热烈急促,感情激越豪迈。因此,本课呈现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段激荡人心的民族音乐,更是一份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神盛宴。基于这个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民族艺术的魅力;通过品味铿锵的语言感悟蓬勃的生命力与激情;通过课堂小练习学习并运用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

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为:通过反复朗读,品味铿锵的语言,感受磅礴的气势,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与表达的情感。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本文内容与形式极其统一,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气势磅礴,阳刚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我又把这堂课的难点确定为通过仿写、迁移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排比修辞方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必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按照“认识——实践——迁移”的程序来设计教学流程。结合这一课,该如何带领学生抓住本体性内容,进行品味语言并运用语言呢?我决定紧扣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学生一起去文本中品读语言并运用语言。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设计了以下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品读语言魅力,认识排比句式。

1、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品读课文的5——8自然段。多媒体播放课文的朗读。

多种形式练习朗读这部分内容,体会“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好”体现在哪里? 4人小组讨论交流。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画出来。

思考:这些句子在语言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些排比修辞方法又有什么好处呢?

师总结:排比修辞手法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相机告诉学生在本段中作者大量运用了这种排比,有句子内部的排比;有句与句的排比;还有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你能都找出来吗?画出排比句并反复朗读。

3、请同学们再读5——8自然段,体会排比句的节奏、气势,突出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设计意图:文中四次写到:“好一个安塞腰鼓”,层层深入地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我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一个层次,小组讨论品味语言的美,学生就能举一反三地感受其它层次独特的语言风格,从而达到学语言是为了用语言的目的。】 第二板块:自悟画出排比,指导仿写排比。

1、同样的方法学习课文9——17自然段,安塞腰鼓的“好”又体现在哪里? 小组交流学习。想排比句的特点,画出本段中的多处排比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本段语言文字,读出排比句的气势,体会安塞腰鼓的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2、指导仿写排比句。

文章第九自然段中的由“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我启发学生想象:“在当时的现场,还有什么也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以排比句的方式写下来。学生可能会写: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大地上„„”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天空上„„”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地球上„„”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我心上„„” 展台展示学生写得较好的排比句。

3、读自己仿写的排比句,再次感受鼓声震撼的力量。老师相机追问:这一切的一切是真的都成了牛皮鼓面吗?

小结:其实这是他们与鼓声的共鸣。这隆隆的鼓声震撼了山崖,震撼了黄土地,震撼了观众,也震撼了我们。难怪作者会发出一声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它的鼓声是那样惊天动地!

【设计意图: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才能真正学会这种写作方法。本环节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练习了写字,还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板块:再读精美语言,迁移学习运用。

1、再读课文的第二大段(5——17自然段),体会排比句的气势,感受安塞腰鼓表演时的“闹”以及扑面而来的激情。

2、拓展延伸 迁移写作(二选一)片段一 :“好一个安塞腰鼓”,文中作者多次赞美。下面让我们也来赞美一下安塞腰鼓吧。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中心句,自由抒发内心的赞美之情。可以赞美它的场面、赞美它的鼓声,也可以赞美击鼓的后生和舞姿,注意运用排比句。

片段二: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一个场面,如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等。3.学生自由抒写,交流,音乐伴奏,结束新课。

学生完成迁移训练后,交流评议,重点关注排比句的写法,并再次体会运用排比后表达的不同效果。至此,学生完成了从“认识——实践——迁移”的流程。

【设计意图:片段一的设计既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同时又引领学生把书本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拓展延伸,迁移写作。片段二的设计是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进行创造性写作,从题材和语言上都进行了迁移。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将课内与课外结合,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了情感,实现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读写实践中学习运用的课标理念。】

上一篇:蜗牛的房子作文下一篇:灭菌包装方法、材料、封包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