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人生感悟的文章(共9篇)
品读人生感悟的文章 篇1
品读人生感悟的文章
凡事不必生气
和一位朋友聊天,他问我:“你是不是不会生气啊?”我反问他:“你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我从来没看见过你有愁眉不展的时候。不管啥时候看见你,你总是笑呵呵的。”我说:“为什么要生气呢。如果生气能解决问题,能带来幸福,我就生气。相反只有乐观才能让生活幸福。”
凡事不必生气。因为与自己赌气、与别人生气,最终伤害的都是我们自己。即便在生气中我们占了上风,而最终又能得到什么呢?恐怕最多的还是在生气时造成的精力、脑力、体力带来的伤害,如果能乐观点,我们将收获一份心灵的宁静,收获别人对我们的尊敬。
凡事不必生气。无论别人怎样伤害了自己,也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要怪罪别人。因为在人生道路上的任何不利、可气的事情发生都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不能把责任总放在对方身上,如果肯下功夫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就一定能够释怀,还能开怀一笑了之。
凡事不必生气。因为生气是一种难以控制的冲动,而冲动是魔鬼。许多人都是往往因为一气之下而做出悔恨终生的错事。有一对年轻恋人因一点小事发生不快,男青年一怒之下,迎着风驰电掣的列车,跳到铁道线上,张开双臂,瞬间被撞的粉身碎骨,真是令人惋惜万分。
凡事不必生气。俗话说的好: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每当自己要生气的时候,应当先深呼一口气,忍一忍又有何妨;再往后迈一步,退一退还能咋的。既然两个人能碰到一起,那就是缘分,而针锋相对,互不相让,那则是小人之举。
凡事不必生气。想想曾经的那么多次生气过程,你会发现那都是微不足道甚至无聊可笑的,一点益处也没有。往往在生气以后,还是该咋咋的,何苦还把自己气个没法儿呢,一点用处也没有。因此,真的不用生气,既然生气不会对我们的生活甚至整个人生带来任何好处,我们不妨就有备无患,大度一点,谦让一些,乐观起来,这样才能万事大吉。
凡事不必生气。遇到别人和我生气的时候,我偶尔也会大发雷霆,别人一看我是不生气则以,一生气也吓人,其实我那是逢场作戏,是以毒攻毒。我不生气别人还以为我好欺负,我一生气,别人就立即鼠迷。我为什么不假装暴怒一把呢,这样完全可以敲山镇虎,起到控制住别人生气的目的。然后我再笑脸相迎,方使对方气消怒散,此招屡试皆成。当然不到万不得已时是不能假装以怒治怒的。
奉劝所有人都不要生气,凡事都和为贵,忍为高。古时有两家邻居因砌院墙而寸土不让。一家有人在朝廷为官,就写信请他出面帮忙,以便让邻居退缩。可家人收到的回信只是一首打油诗:“千里捎书为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于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主动往后退三尺,邻居一见也不甘落后,也往后退三尺,于是中间出现了一条六尺宽的胡同,后人将胡同命名为“仁义胡同”。胡同都能仁义,做人为什么不能更仁义一点,不争不抢就没气可生了。这正是我不会生气的根本原因。
淡定
淡定是一种生活态度,淡定是一种生命的修养,淡定是一种心胸和境界,拥有淡定,是人生路上的另一种幸福。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该放下的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淡定是在形容一种态度。遇事沉稳,又积极果断,老练里却又重视有佳,胜不骄,败不馁;淡定形容一种勇气。行事放松自如,从容冷静,闲看庭前花落,轻摇羽扇城头;淡定形容一种原则。展示出对人对事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亲而有度、顺而有持;淡定形容一种风度。神鹰背上秋风过面、静若处子,名利场中灯红酒绿、过眼云烟;淡定形容一种修养。仁而无忧,仁而无惧,实事求是,心怀坦荡,兰心傲骨;淡定形容一种能力。深思熟虑能扬长避短,内省自知可有进有退,待该出手时再出手;淡定形容一种力量。气定神宁,如巨岩阻浪,坚持不懈,如水滴石穿;淡定形容一种效率。稳而避其乱,洞悉而练达,如庖丁演刀、如鲁班弄斧;淡定形容一种境界。兰秀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淡定形容一种人生。人生如一副锐利的老花镜,难得糊涂,难得清醒。
当一个人经历的多了,他把什么都看淡了,自己感觉对什么都无所谓了,无所求时,那么当发生什么事都觉得这个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是人生中避不可少的事而已,那么他的心就自然是正常的心跳了,脑子也是清楚的,那么处理事也是处理的很好,其实这也是成熟的一种标志,也是一种被动消极的淡定。
遇事不慌乱,总是从根本上去解决事情。这就需要清晰的头脑,和平静的心态,别把事情想的太复杂,没什么事情是严重的无可估计的。要知道,越是紧张,越办不好事,先想好这事是怎么发生的,如何解决,牢牢记住我们必须永远用积极而又从容地的态度去淡定人生。
从容淡定,永远没有完美的现实,有的只是庸碌凡俗的世人,以及随时可能会裂变霉变的.脆弱人性……有了这种冷静的态度,遇到不公正、遇到误解、遇到委屈,就不会伤心,就不会怨天尤人,更不会自怨自艾,而是咬紧牙关,拼搏奋斗,等待和寻找胜出的机会,
从容淡定,不与天较劲,不与人较劲,不与事较劲。不较劲,不意味着对待社会邪恶、社会腐败、职场小人的咄咄逼人就退避三舍,而是要选择最有策略的方法,达到最大的效果。
从容淡定,意味着在大多数时候应该保持好心情,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意味着自己还有更广阔的境界,更宏大的作为,而在事业之余,对美好的事物有更好的鉴赏力,看一片大好的自然景色,看一张艺术水平高的影碟,都可以调剂好从容淡定的气度与心情。
从容淡定,钱能买到书本,但买不到智慧;能买到地位,但买不到尊重;能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能买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能买到别墅,但买不到温馨的家……
幸福其实也是一种心情,是一种自我感受到的愉快心情。在这忙碌的世界里,生活的焦虑、工作的压力、家庭的担忧常常让我们变得苦恼与烦躁。欲望无止境,欲壑终难填,一味追名逐利之人是难得拥有幸福的。何不淡定淡定,静下心来,珍惜现在的拥有,也许另一种幸福感便会由然而生。
淡定,是一种思想境界,是生活的一种状态。是内在心态修炼到一定程度所呈现出来的那种从容、优雅的感觉。淡定的人一定会热情地对待他们的工作的。
他们珍惜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工作,不会因为工作的压力而怨天尤人,也不会因为职务的高低而怀才不遇,更不会因为待遇的多少而牢骚满腹。他们努力地学习,勤奋地工作。不会欺上瞒下,看领导的眼色做事,也不会投机钻营,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地去捞取名利。他们爱岗敬业,在工作中寻找快乐,在劳动中获取幸福。再说了,我认为淡定的人会真诚地对待感情。
他们不会因发妻的衰老而见异思迁,也不会因社会的诱惑而忘乎所以,更不会因职务的升迁而为所欲为。他们感情专一,家庭责任心强。他们会和心爱的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最爱唱《最浪漫的事情》的主题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能和你一起慢慢变老,收藏起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淡定的人会坦然地对待生活的。
他们能清醒地认识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不好高骛远、缘木求鱼,也不盲目攀比,爱慕虚荣。他们脚踏实地地追求自己所认定的幸福,与世无争地生活着,简单而又快乐。不会太过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遇事处之泰然,宠辱不惊。淡定的人,不在乎太多的身外之物,而是执着于自己脚下的路。
拥有一颗平静如水的心,拥有淡定的生活态度,不失为人生的另一种幸福。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淡定,享受由此而来的幸福感。
淡定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别样的心态。
满 足 幸 福
我不知别人对幸福是怎样理解的,或许,别人对幸福的理解层次更深,而对幸福的要求也就更高。对幸福的追求也就永远没有满足,因此,那些人才有了所谓的长足进步,才有了人生中最幸福,最辉煌的一刻。
我对幸福是满足的。在我人生的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环境的变化,工作的更新,我对幸福的要求都不是很高。这种心理使我的前半生感到很安逸,很快乐!
在我小的时候,我们家里很穷。那个时候,我几乎是天天盼着过年,因为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我们家才能吃上几顿雪白的大米饭,才能吃上一两顿饺子,如果条件好一点,妈妈还能为我做上一身儿新衣服穿。那个时候,盼过年就是一件最幸福的事了,而过年也是让我最满足的事了。
在平时,我的口袋里要是有了五毛钱,到“小人书”店租上几本“小人书”看,我就会认为我是最富有的人了,我是最幸福的人了。
长大以后,我走进了草原,草原的辽阔,草原的博大和苍凉,让我有了一种兴奋和幸福交织在一起的感觉。兴奋的是,我要在这神秘的草原上大干上一场了,去创造我人生中最辉煌的历程。幸福的是,在我最年轻的时候,在我青春正旺的时候,我得到了这样一次最好的机会,也许这是命运最公正的安排,也许是上帝对我的偏爱。不管怎样说,我感到无比的幸福。
走出草原,我走进了都市。人们根据我以往的表现,根据我积累的社会知识和我的能力,给了我一份相应的工作,这让我感到很幸福。我不去贪图什么大富大贵,更不去想当官发财。只要社会上能够承认我的这份工作,我就会感到我存在的价值,就感到幸福。
学会上网以来。每每我打开电脑,走进聊天室。那些相识的或不相识的网民通过银屏同我打一声招呼,送上一个象征一杯咖啡的,象征一只苹果的图标,我就会很感动,就会感到很幸福。网民茫茫,网海深深,有人能同我打一下招呼,那是多大的缘份啊!
工作之外,回家看望我年迈的老母亲。母亲常常夸奖我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夸奖我对她老人家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孝敬。我更是感到莫大的幸福,这个时候,我会高兴的象孩子一样,拉着母亲那苍老的,把我拉扯大的手让母亲多夸上我几句。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一个人对幸福的要求或许是不一样的。但是,我认为首先要满足身边的幸福这是最主要的。不要去追求那些,太遥远的,本不属于自己的幸福。有人说;希望过高,失望就会越大。这是很有道理的。
是的,小小的幸福,堆积起来,就会变成最大的幸福。所以,要珍惜一点一滴的幸福,也许,这就叫做“知足者常乐”吧。
当然,幸福永远不会从天而降,要尽可能的去争取那些属于自己的幸福,那种通过努力就能够得到的幸福。只要实实在在的付出,就会有实实在在的回报。这样得到的幸福,才享受的心安理得,才会在享受中体验到无比的快乐
品读人生感悟的文章 篇2
一、细读文本,理解内容巧妙拟题
语文教材中,描写童年故事的课文很多,文章的题目和内容都是经过作者细心思考、琢磨、推敲而成的,题目与内容新颖、吻合,耐人寻味。有的题目是直接以人名来拟的,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乌塔》一文,写了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历了欧洲许多国家的故事,突出了旅游的路程之长,安排之细的特点,体现了乌塔自立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真是令人敬佩。有的题目是直接描写刻苦学杂技的少年,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顶碗少年》一文,作者在文中突出了顶碗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从失败到成功,敢于拼搏的精神。有的题目是直接围绕话题内容拟题的,如《争吵》一文,围绕着“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充分体现了朋友之间要相互谅解、彼此宽容的道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让学生质疑问难: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然后让学生自主读书,通过交流、讨论,了解题目的含义和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学习作者巧妙拟题的方法。
二、外貌描写,凸显形象入木三分
我国近代戏曲理论家吴悔曾经说过:“各人有各人之情景,就本人身上,挥发出来,悲欢有主,啼哭有根,张三之冠,李四万万戴不上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描写人物,展示不同人物的形象时,要仔细观察,做到描写人物的外貌形象要入木三分。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的开头:“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一段对少年闰土看瓜刺猹的景物和人物的细致描写,在全文起到了特殊作用。1.以景烘托人物形象。用“深蓝的天空”“金黄色的圆月”“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及在“蓝天”与“碧绿”的西瓜地之间,勾画出一轮“金黄”的圆月生动地描绘了“蓝”“绿”“黄”三色交相辉映的一幅彩图,对描写勇敢、机智的少年起了烘托作用。2.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用项“带”银圈,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的一系列动作,生动地刻画、描写了一个勇敢、机智的少年的外貌形象,给读者以人物形象美之感。3.创造气氛,设下悬念。文章开头创造了气氛,给读者留下悬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同桌、小组讨论,想象这十一二岁的少年是谁?家住在何处?“我”怎样和他相识的?他是怎样见多识广?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并进行仿写小练笔,即描写一个小伙伴在西瓜地里帮助爸爸摘西瓜、装西瓜的场面,要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让学生通过小练笔,既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写作水平。
三、动作描写,真实突出人物动态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是非常必要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默读、自读、朗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描写人物动作的能力。例如写记叙文,写事就要通过写人才能让文章生动、具体,才能让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中“下雪了,我扫出一块空地来……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这段话巧用了“扫、支起、撒、看、缚、拉、罩”等一连串的动作,把闰土在雪地里捕鸟的经过写得很生动、细腻,让人记忆深刻。
1. 留心观察。
观察是习作的基础,是获得作文材料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处处留心观察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这样才能把人物写活。如著名作家施耐庵为了写《景阳冈》“武松打虎”,他通过“深山观虎一借虎皮学打虎—看醉汉打狗—打椅子学打虎”的全过程细心观察,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琢磨打虎的动作,最后才把武松打虎的经过写得栩栩如生。由此可见,要想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首先要观察好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动作神态。
2. 参加活动。
要写好人物的动作,就要让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通过自己切身的体会和观察,注意人物的动作,把活动过程写清楚。如写“炒鸡蛋”的习作,可以让学生先自己示范:怎样打开液化灶?怎样敲鸡蛋?怎样放油、放作料?鸡蛋炒得怎么样?并用“打开、掏、敲、放、炒、摆”一连串的动作来写一段话。这样,通过实践和描述,再来写作文,就能在边做边写中把人物动作写活了。
3. 用词准确。
要把人物动作写得生动活泼,还要用词准确。如《课间十分钟》写“丢沙包”的习作,从“沙包飞来……抓住了沙包”,作者用了“抬”“转”“捞”“抓”等动词,把“海底捞月”接沙包的场面写得生动、逼真。
4. 用词要有变化。
描写动作词语不要呆板,要有变化。如写手的动作可以用“拿”,还可以用“打、提、推、拉、举、摸、捞”等;又如写脚的动作词语,除了用“走”,还可以用“踢、踩、踏、蹬、弯、蹲”等;再如眼睛的动作词语,除了用“看”,还可以用“观、巡视、俯视、凝视、仰望、远看、遥看”等。总之,在写人物动作中,词语有所变化,文章就生动、具体了。
四、描写心理,显示人物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至关重要,能够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描写除了动作、神态、语言以外,有时还要用浓墨重彩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品读教材,努力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变化,学习作者描写人物心理变化的写作方法。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检阅》一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要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课文是怎样描写儿童们的心理活动?怎么体现他们自尊、自强的可贵精神?1.充满矛盾,担心犹豫。到底要不要让拄拐的博莱克参加检阅,大家都不愿开口说这件事,说明大家心里很矛盾,犹豫不决。2.队长提议,心情激动。让残疾儿童排在第一排,体现了尊重残疾儿童的自尊、自强的可贵精神。3.赞成提议,打消顾虑。队员非常赞成队长的提议,大家的顾虑统统打消了,思想也统一了。4.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儿童队员通过讨论一致赞同让博莱克在队伍第一排,队员们是由开始“忐忑不安”到后来“激动自豪”,这是感情变化的飞跃,这个决定是聪明、理智的,怎能不让大家心情激动、自豪呢?5.由衷地赞美,检阅“真棒”。“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两句话是观众发自内心的感慨和赞叹,从而赞美了博莱克和他的队员检阅的成功,博得了观众的喝彩和掌声。同时赞美博莱克的“自尊、自强”,起了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五、抓住重点,详细描写体现精彩
品读文章 珍爱生命 篇3
一、“品”课文,爱生命,彰显奉献
鲁迅先生说过:“使一个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由此可见,人的生命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要让生命绽放出灿烂的光辉。小学语文教材中赞美“珍惜生命”“让生命为他人带来幸福”的课文有许多。如有身残志坚,创造自己生命的缤纷世界的《触摸春天》的文章;有用自己的爱心献给他人带来幸福,让生命更有价值的《永生的眼睛》的文章;有台湾青年用骨髓来挽救大陆青年生命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文章;有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价值的《生命 生命》的文章;有以无所畏惧的勇气,战胜艰难险阻的《花的勇气》等文章。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三赞美”来品读课文。1.赞美台湾青年不顾生命的安危用他的骨髓来挽救大陆小钱的生命。突出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2.赞美李博士的高尚医德。李博士抽取骨髓时的镇定沉着,运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缓,植入骨髓时的不分昼夜,突出李博士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3.赞美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赞美两岸同胞用血脉亲情架起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突出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息,世代相传。在“三赞美”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学习作者语言生动、具体,文句含义深刻、情致淳厚感人的表达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评价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析”内容,展心灵,绽放异彩
人生成长难免有坎坷,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厄运往往会降临在某个人的身上,造成病痛,甚至造成身体残疾。面对困难、病痛、残疾怎么办呢?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是一篇简短的抒情散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并在品读中分析课文内容,突出“五美”。1.画面美。作者用浓墨重彩描绘了一幅生动神奇的画面:一个盲童小女孩伸出双手拢住了一只在花间的蝴蝶,她又张开手指让蝴蝶飞走。她仰起头来张望。作者描绘画面美,意在赞美盲童女孩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2.内心美。安静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踪影。她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3.灵性美。作者用“悄然”“竟然”“奇怪”“灵性”等词语描写安静拢住蝴蝶“真是一个奇怪”,赞美她的灵性和聪明才智。4.人生美。赞美盲童的心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第6自然段用“张望”“弧线”形容安静心中想象的蝴蝶飞走时的画面,赞美她丰富的内心世界里,已经感受到飞翔的快乐,人生的美好。5.世界美。赞美盲童编织出多姿多彩的美好世界。文章结尾写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是课文的重点句子。从安静的身上,能让人默默地感受到这位盲童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和向往。在突出“五美”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进行课堂小练笔,描写一个残疾人勤学苦练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让学生在小练笔中提高语用能力。
三、“细”观察,描心情,凸显变化
观察是习作的基础,是获取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作者用慧眼仔细观察,经过深思熟虑,巧妙构思,布局谋篇,写出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花草树木生长变化的文章,彰显了奇花异草生命的绽放。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一文,作者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的情感心理变化。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文章,深入理解作者情感的“五变化”。1.失望。第1自然段,作者巧用拟人的手法,用“寂寞”描写出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明媚的小花点缀,只是绿色连着绿色,显得非常单调,让作者失望。2.吃惊。“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作者看见各种各样颜色、不同形状的小花藏在青草下面而感到吃惊。3.遗憾。第3~5自然段,作者看见青草下边藏着各种各样的小花儿很漂亮。“什么时候才能冒出来?”“这次看不到草地上的那些花儿,真有点儿遗憾……”“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遗憾,他多么希望花儿长出来让人欣赏,让人赞叹。4.惊奇。第7自然段,用“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三个词语赞美了小小花儿不惧冷风冷雨,傲然开放的勇气和坚贞不屈的精神。5.震撼。文章的结尾:“小小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是全文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这句话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在学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情感“五变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提供素材,展示春天草长花开的景象,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学习作者巧妙拟题的习作方法。
四、“举”事例,巧回答,创造价值
动植物和人的生命虽然短暂、有限,但都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创作出无限的价值。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一文,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然后用“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三件事例来回答,展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这三件事例,从四个方面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1.挣扎逃生,求生欲望。文章第2自然段,用小飞蛾的“挣扎”,描写它在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时进行抗争。让作者感受到:凡是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都极其珍惜自己的生命。2.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第3自然段,讲述了一粒小小的香瓜种子从墙角的砖缝中,“它竟然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作者赞美它有顽强的生命力,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促使生命的成长。3.两种态度,强调使用。第4自然段,讲述作者在静听自己的心脏有规律的跳动后产生生命意识:一个人的生命只属于自己,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作者用“可以……也可以……”强调的是两种人生态度,前者是负责的态度,后者是不负责的态度。4.生命有限,创造价值。课文结尾含义深刻:我们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使生命穿越时空,成为永恒。
五、“树”榜样,捐器官,弘扬美德
巴金说:“我爱人生,所以我愿像一个狂信者那样投身到生命的海里。”由此可见,要让人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要把生命投入到为他人的服务上,为别人做出贡献。在社会上,每天都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动人事迹。有民警救溺水儿童的动人事迹;有资助孤儿上学的动人事迹;有为残疾人花钱治病的动人事迹;有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等。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一文,文章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生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描写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四喜欢”来突出“永生”。1.喜欢父亲,言传身授。首先要喜欢琳达的父亲,他不仅捐献了妻子的角膜,还决定死后捐献自己所有完好的器官;父亲的讲话含义深刻,他不仅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了琳达和温迪,也教育了大家,他这种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2.喜欢母亲,首先捐献。琳达的母亲在课文中是第一个捐献角膜的人,体现了她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和高尚的情操。3.喜欢琳达,改变看法。琳达在父亲的教育下改变自己对捐献器官的看法,并遵从父亲的遗愿捐献了父亲的角膜,是非常了不起的。琳达为去世的母亲感到悲哀与苦痛,把年迈的父亲接来同住;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骄傲。她不仅爱父母,爱孩子,也爱别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4.喜欢温迪,非常懂事。温迪虽然仅有14岁,但多才多艺,能够对捐献器官有正确的认识,能够为别人着想,所以她的母亲琳达为女儿温迪而感到骄傲。用“骄傲”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美好心愿的支持和认可。赞美女儿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和高尚的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通过交流互动,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小练笔,在习作中弘扬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六、“亲”习作,谈体会,创作美文
品读_品读人生作文 篇4
在语文课本上,我认识了许多以失败告终的奋斗者。但我从心底里并不认为他们失败了,人的一生不就是为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吗?而他们也为此努力了。所以成功不是评价一个是否是英雄的关键,更不是评价一个人功绩的根本。它只是一个形式,一个可要可不要的结果而已。
我也曾面临失败,但这并不代表我的努力就白费了,至少我曾经有过希望,有过对美好的向往。失败了并不可怕,只有加倍努力,才能多一分胜利的希望。像古代的夸父那样,虽然没有成功的追到太阳,但金色的太阳早已在他的心中升起;像近代的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一样,虽然没有第一个到达南极点,但极点上空飘扬的联合王国国旗却早已在他心头屹立;像现在的我一样,尽管没有成功地追逐到梦想,但在我心中的梦想就在前方。
做不了月亮,就做陪衬月亮的星星;做不了太阳,就做点缀太阳的云;做不了大树,就做仰慕大树的小草;做不了汪洋大海,就化做一涓细流,终会归入大海。
我不只一次的失败,也不只一次的抱怨,于是――
我问风,哪怕报我以残枝败叶的萧瑟;
我问雨,哪些报我以举步维艰的忧戚;
我问明天,哪怕报我以心路逶迤的迷茫。
品读《论语》 感悟人生 篇5
感悟人生
摘 要:生命每个人都珍视,生命的教育包含很多的内容。本文中主要介绍了笔者利用教授《论语》,从以下几个方面用儒家学说的精髓,让学生更好地去诠释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键词:论语 生命 人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249-01
生命教育,就是尊重学生并为其创设生动活泼且丰富的环境,以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它也是素质教育的深入。鲁迅先生曾说过 “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审视课堂教学:它不只是为学生成长做的付出,同时也是自我生命价值的提升,因此,我们应致力于一种合作型师生关系,主张师生地位、人格平等,要求教师热爱、尊重每个学生,同时在人生观教育中凸显生命观教育,因此本人利用教授《论语》,从以下几个方面用儒家学说的精髓,让学生更好地去诠释生命教育的内涵:
一、珍爱生命是一切活动的准则,在生活中应该要学习仁者爱人
人活在这个世上,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对待万物,在儒家经典中用“天地之性,人为贵”来表达生命至上的情怀。而儒家中贵人重生的根源应该是从孝道开始,孝道是儒家最重要的伦理观念,也是奉养父母的准则,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个教育者,而且也是终身的教育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道之始,“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说明不仅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爱自己同时也要爱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境界。而儒家这种贵生重人的思想对学生的教育尤其重要,在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少挫折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要善待自己,有的时候我们活着就是为自己的亲人而活,因为此时的你并不是单一的个体,更多是同亲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自己身陷绝境的时候,找一个理由让自己活下去是非常必要的。不要因为生活中的困难境遇而轻易放弃生存权,至于古人的舍生取义,“生死事小,名节事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值得我们去辩证地看待。因为顽强的活着,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也是对亲人的负责。当然,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珍爱别人的生命。在生命价值的天平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一样,尤其是在大自然界遭到严重破坏的大背景下,许多物种已经灭绝或正在走向灭绝,我们更应该重视和珍惜天下其他生灵的生命。所以说教育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从而成就一个大我是生命教育的一大课题。
二、生命的珍爱也体现在儒家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上
人生是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充斥了生老病苦,当然也蕴含着喜怒哀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面对各种境遇时,如何能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态度呢?儒家提倡“孔颜乐处”,十分强调在贫困中笑对人生,即“安贫乐道”、“忧道不忧贫”。孔圣人用他自身的事例解说了这一点,他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身心的健康要求很严格,主要体现在快乐的生命观上,不管处境多么的艰难,他依然能保持乐而忘忧的境界和豁达的处世态度,他自己是过着:“饭疏食饮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的生活,而对于他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的生活加以力赞,这种精神是种达观的情怀,不仅透露出安贫乐道的忍耐力,同时更是对一般精神的超越。可以说孔子及弟子颜回对贫困生活的态度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因为他们能在不堪的困苦中依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快乐,也说明了安贫是成就大业之前必须要经受的考验。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坚强的意志,只有在逆境中奋发向上才会使个人的价值得以提升,也只有乐天知命,才能经得起物质享受的诱惑,能做到富不骄,贫不馁,用知识去充实自己的大脑,用挫折去武装自己的意志,这也是对珍爱生命的诠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挫折成为人生成功的道路上动力,必须不怕各种折磨和屈辱,坚持到底。只有这样,才不会半途而废,才能使正确的人生目的有可能变成现实。“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些论述都说明了人类历史中的杰出人物没有不经历挫折,没有挫折就没有人生,大凡是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都是从艰苦中走来,最终成就一翻伟业。
三、用儒家思想精髓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一般会尽力满足孩子提出物质方面的要求,但对他们的精神成长缺乏关怀,很多学生甚至以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这种爱。当这些学生怀抱着一颗无责任感的心踏上社会时,社会回报给他的往往是世态炎凉的境遇,于是他们就会感觉到整个社会充满悲凉、缺乏同情。加上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交流的空间距离越小,心灵交流的距离却越大,升学、就业等压力无法释放,就容易让他们陷入焦虑、绝望的境地,这样他们就会产生逃避的心理,选择死,放弃生,因此生命教育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死亡教育,让他们正确对待生死问题,不仅是对亲人充分体现关爱,对别人的父母和孩子一样体现这种大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只有教给孩子从小关爱父母、感恩父母,并勇于为父母承担义务,走上社会以后,才会将这种人间的大爱推己及人,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学会与人为善,正确与人相处和沟通。
生命教育中的核心问题是人生价值观的问题,儒家经典中是以义为上,“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而成仁”这些价值观都超越了生死,认为一个真正有学问的君子,应把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的准则。真正的“仁”就是要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历史上有无数英雄儿女为了追求真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抛头颅、洒热血,奉献出宝贵的生命,成为后世的楷模。所以在用儒学经典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是让学生珍惜现有的生命,增强学生对生命质量追求的意识,提升生命的价值,对生死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只有具有崇高的人格,他才能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品读人生感悟的文章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饮、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感受天山的美景。
3、领悟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描绘得具体而形象的,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了解天山景物的特点,感受天山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是如何把天山之夏的景色描绘得具体而形象的,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2、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析题导入
七月的天山也就是天山之夏。夏天暑气袭人,而在天山却像秋天一样凉爽,这是为什么呢?随机简介天山资料。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景色宜人)
让我们一起走进七月的天山,一睹它的风采。
二、按自学提示,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描写的景物是怎样的?学生找每个自然段的过渡句,提取每段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按照由外到里的顺序依次描写了水、树、花三方面的景色。
三、品读感悟,领会表达
1、作者初进天山,看到了哪些景物?有怎样的感觉?
/ 3
(雪峰、雪水、溪流,作者写得非常优美)
2、哪些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学生批注词句交流。
(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这句话把太阳、雪峰、云彩三者融为一体,犹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太阳光透过云彩,把云彩的影子映在雪白的山峰上。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云彩的影子喻为银灰色的花朵,说明雪山极白,连白云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比喻是多么的贴切。
(2)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两个“从”字,一个“飞泻”,写出了雪水流动的磅礴气势,“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溪流抛起的浪花就像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又是多么确切形象的比喻。
3、天山密林和野花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喜欢的句子,做批注谈体会。
(1)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雪峰终年积雪,“蜿蜒无尽”是说原始森林连绵不断,“重重叠叠”说明了枝叶的茂密,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是“漏”下,这里不用“照”字而用“漏”字与“细碎的日影”相照应。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一说“矫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
(3)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三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花的繁多,花的绚烂,花的优美之极。
4、小结写法。
/ 3
作者整篇巧用过渡,移步换景,每部分都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手法,把天山的独特美景具体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四、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七月的天山
雪峰 像白缎
初进天山
水 雪水 像银链白莲
小溪 清澈鱼欢
移步换景 往里走
树
像巨伞 幽静
像锦缎
走进天山深处 花 五彩缤纷像霞光
像彩虹
品读好书 感悟经典 篇7
感悟经典
--谈《于丹论语心得》
交通运输局 史洪生
茶香味美,需要用心去品;花香四溢,需要用心去赏;书香醉人,更需要用心去读。
——题记
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过于书本了。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快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论语》便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人类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读得最多最熟的书恐怕就是《论语》了。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于丹教授《论语心得》以华贵而朴质面貌,展现于世人眼前。而这本书,也成为了我最爱不释手的珍宝。
古人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而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对论语的感悟恐怕大都只是人生哲理罢了,的确,从论语中,能找到一个人存活于世的最高境界,而于丹对于论语的感悟与品味,用“半部论语修自身”之说,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解释的近乎透明,也让我们着实领略到了一位文学大家的风采。在《论语》中,我学会了一个人存活于世,该怎样做人,做一名谦谦君子,知耻铭志的有用之人。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可见孔子那千年不变的魅力之大。
而于丹教授《论语心得》则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是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己的内心修养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感悟到孔子就在我们身边,给予了我们力量的源泉,得到了人生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中,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来,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师长,将圣贤经典点化为隽永心语,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如同《论语》中孔子面对席前的子弟,循循善诱,建立心灵的智慧,传递着温柔的思想力量。于是,圣人不再遥远,经典不再尘封,现实也就少了几许迷茫。
于丹说:“把阳光沏进咖啡里,然后把阳光喝下去,让你自己散在光线中,这是一个读书的境界。”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高雅的境界,才使得她对《论语》有了如此的感悟,写出了这样一本影响无数人的好书。如同春雨一般,滋润人们的心灵,悄然无声。
品读《论语》 感悟师德 篇8
品读《论语》 感悟师德
方礼春
床头《论语》悟心房 , 幽渺师德宇内彰。
身教德巍东岳耸, 言传雨润朵花香。
援生爱子暖三春, 不倦诲人铸栋梁。
贤圣功勋垂史册, 丰碑铸就灿华邦。
在儒家文化里蕴涵着我国大量的传统美德。《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常言道半部《论语》打天下,两千多年来它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台湾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写道:“《论语》是昂贵的古董,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越看越美。从任何角度上看都觉得有新的发现。”那么从师德的角度上来品读《论语》会有哪些发现呢?
一、身为人师,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直接影响着学生。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作风正派,就是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教师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学生也不会听从。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倡者,更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教师要以身作则,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他认为可以同学生谈,进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谈,这就会失掉人才;不可以同他谈,只能进行“无言之教”,却去同他谈,这叫做白费口舌。一个聪明、合格的教师既不损失人才,也不白费口舌。应该将“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有言之教”在于说理,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无言之教”在于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指导学生。孔子强调的是身教,教师要以自己合乎规范的道德行为给学生做出榜样。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不让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所说的和所做的一致,也就证明所说的是正确的,所做是合理的。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在《论语阳货》中有一段人物对话:“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对学生子贡说:“我不打算说话了。”子贡说:“如果您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自然繁衍了人类,人类效法着自然。所谓“无言之教”,就是通过暗示、榜样去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平时,常常有这种情况:父母说的话孩子未必听,但却肯听我们老师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很神圣的,所以教师更应该严于律已。正人先正已,正已是师德的基础,不能正已,也就无所谓教师的垂范作用。
二、身为人师,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述而》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孔子自幼家贫,但是,这丝毫没有磨灭他好学的锐气,相反,他身贫志坚;孔子的人生道路上虽然荆棘丛生,但是,他在困难中愈挫愈勇。《论语述而》里记载着许多孔子勤于学习淡薄名利的内容,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曾对自己作中肯的评价:“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可见,孔子终生好学乐学不知倦怠。
《论语》开篇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观点。传统的翻译为学习知识并且不时温习它。但我觉得将它翻译为学习知识,并且将它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应该是正确的。作为教师也就是要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于诲人不倦的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去。现在许多学校年轻教师比例比较高,他们刚刚走出高校大门踏上三尺讲台,长处是知识新,思想活,理论水平高,而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转变纯理论型的思维模式,养成传统儒家的教学思维方式――理论知识加实践教学。至于已经从教多年的教师,更应该深入实践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一重要的思想,将之作为我们的.师德原则,使之经久弥新,发扬光大。
三、身为教师,应爱生如子,知人善教。
在孔子的学说中,最高的道德范畴是“仁”,在《论语》中,有一百多处是讲到“仁”的。依照孔子的意思,“仁”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一切优秀作风和优良表现的不可竭尽的源泉;因此,做到了“仁”便是一个崇高的人。
既然“仁”如此重要,那么,作为教师的“仁”是什么呢?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他不仅要求自己品学兼优,也要求用自己的能力、学识及明白的道理去培养有学问的、懂道理的、有自立能力的人才。可见,孔子所说的“立人”、“达人”实质是他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是他的仁德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也即是他的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
教学相长,师生关系平等,又是孔子在师德方面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孔子经常同学生谈心,要求他们各抒己见。每当学生学有所得时,他总是大加鼓励,如“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他还要求学生“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他极力倡导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这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下,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从不自以为是,能如实地来评价学生和他自己。如有一次他问子贡:你同颜回比谁强些?子贡回答说他不敢和颜回相比,因为“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接着就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在学生面前也十分自谦。孔子还讲过“后生可畏”的话,表现出他对后来人的无限信赖和希望。
孔门师生之间感情相当深厚,关系十分密切融洽。孔子对学生充满了爱心。学生生病,孔子亲往探视,例如,“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关爱之意溢于言表,师生之情如同父子。颜渊不幸病死,孔子极其悲痛,“哭之恸”。
在《论语述而》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在平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顺眼”的学生,其实,他们的心灵深处更需要老师的呵护。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我们华夏大地。
在中国古代称学生为弟子,在老师的眼里学生既是徒弟也如子女,而在学生眼里的老师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论语》上记载的材料看来,一方面表现出孔子对弟子们的关怀爱护,另一方面表现出弟子们对老师的敬爱尊重。这就形成了一种严肃认真而又亲切自然的师生关系,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优秀传统。热爱教育,爱生如子,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情感意志品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论语颜渊》)孔子说仁者爱护人、关心人、把人当人对待;智者善于了解人,识别人。孔子关心学生品德学业的增进和他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爱护他能够不叫勤劳吗?忠于他能够不教诲他吗?“二主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是丘也。”(《论语述而》)学生们以为我会隐瞒什么吗?我对你们是没有任何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告诉你们的,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孔子对学生为学与为人毫无保留,真是做到了无隐无私。
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爱学生、尊重学生,千万不要象训练犬马一样去教学生。孔子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就是说君子不能只具备某一方面的能力。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的重担,不能仅仅只是着眼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这是师德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师德的基础和前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师德的规范和原则;爱生如子,知人善教是一个教师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三者共同作用,构建支撑了三维层面上的师德躯干。孔子在《论语述而》主张“志于道,据于德”,其中“道”是指理想的人格,“德”是人的立身根本和行为准则。师德是每一个教师的立身根本和行为准则。
品读人生作文 篇9
当然,我也有跨世纪的阅读,它们都以红色经典而出名。其中就包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学中最辉煌的名著,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在这部巨著中,主人公保尔有着由蛹变蝶的过程,从生活中、战争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我时常被保尔的那种坚强乐观的精神所感动,所震撼。在第二篇前几章,我得知保尔一次又一次地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又一次地挑战自我,连我都替他捏一把汗呐,我的心情也跟着故事情节时常变化。但保尔却一笑而过,从容面对。特别是在第二篇第九章中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勇敢,就连最后失明了也决不气馁,决不放弃,绝不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这点,实在是令我敬佩极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要学习保尔那种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绝不向困难与挫折低头,它们,只不过是人生大道上的一颗绊脚石,只要从容地跨过去就行了。
【品读人生感悟的文章】推荐阅读:
市井人生优美文章品读06-17
品读《朝话》,感悟人生09-27
品读红色经典,书写精彩人生作文12-10
品读成功者的食谱励志文章11-02
品读好书 感悟经典11-07
浅阅读的优秀作文品读05-20
品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11-14
品读课文07-19
品读赏析05-27
情感品读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