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品读

2024-06-09

情感品读(精选7篇)

情感品读 篇1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 突出了人文性。这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本题相契合的, 既要学“语”又要学“文”。而古典诗词的情感教育正适应了语文人文性教育的要求, 与语文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正好吻合, 因此, 注重中学诗词的品读, 感悟诗词中作者抒发的感情, 对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品读诗词, 提高民族自豪感

初中教材收录的诗词都是能代表我国诗词最高成就的经典, 用词巧妙, 意境深远, 抒情饱满, 读来令人神往。诗词本身高超的艺术价值及所表达的我国在各方面的所拥有的巨大成就, 都令人热血沸腾, 每个品读的人都会瞬间被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充满。一方面是诗词这种艺术形式本身的艺术成就。诗词是我国艺术形式的结晶, 《诗经》更是我国浪漫主义艺术的源头, 我国历朝历代在诗词领域都取得了丰盛的文学成果。如《诗经》中的一些名篇《关雎》 等, 还有魏晋时期曹操的名篇《观沧海》, 品读这些诗词能让学生从我国诗词的成就中获得自豪感。另一方面是诗词中所描述的祖国大好河山。我国古代的许多著名诗词不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与赞美, 品读这些诗词, 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与优美, 在情感上极易获得学生的共鸣。如杜甫的《望岳》所描写的泰山,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当读到这样的豪迈之句, 胸中的那种激动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则向读者展示了另一番水乡的优美之景, 诗歌选取的意象也是选择能代表钱塘湖的小巧之物, “春莺”“新燕”“乱花”“浅草”等组合在一起, 塑造了一副优美的图画。学生读来, 心中的向往之情和民族自豪感自然溢满胸膛。

二、品读诗词, 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 但单靠教师直接的讲解和灌输, 很难打动学生并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中学教材包含了很多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诗词, 教师如能加强对这类诗词的品读和感悟, 与古代那些爱国之士形成超时空的沟通和交流,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对增强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肯定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如杜甫的《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描写了城破后的一片萧条的景色。“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看着曾经繁华的城市现在的破败, 诗人心中是如此的悲伤, 以致“花溅泪”“鸟惊心”。全诗句句泪,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悲伤与担忧, 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深深的爱。学生在感悟这首诗时怎能不为杜甫的爱国之心所感动!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描绘了词人早年带兵抗金时部队的整装阵容, 是对自己戎马生涯的回忆与追思。表达的还是词人想为国杀敌的愿望和决心。“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词人想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是词人最大的遗憾。学生读到这里在被辛弃疾刻骨的爱国之情深深感动的同时, 也会暗下决心在自己黑发之年要多报效国家, 免得再重复辛弃疾的遗憾。

三、品读诗词, 实现亲情友情教育

诗词中表现的浓浓的亲情友情是对中学生开展情感教育的最佳载体。古代文人创作诗词的最大目的就是抒情, 亲情友情作为人世间最宝贵的感情在诗词中的表现比比皆是。教材中有不少诗词, 体现的是亲情友情, 值得品鉴。选自《乐府诗集》的《木兰诗》 讲述的木兰替父从军, 在感受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的同时, 也能从中感受到花木兰对年迈父亲深切的关爱之情和对年幼弟弟的疼爱之情, 否则, 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也不会做出如此的壮举。王勃《送杜少牧之任蜀州》的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则表达的是对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诚挚的安慰。加强对这些诗词的品读, 引导学生进入诗词塑造的意境之中, 用诗词的艺术魅力感染这些大多是独生子女的初中生, 这对培养他们的浓厚的亲情友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品读诗词, 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人道主义精神是超过个人和家人范畴的更广范围的博爱精神, 是以人为本的终极体现。从小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对学生爱心的拓展, 更是情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古代诗词在人道主义精神方面建树很高。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在自己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 想的还是天下寒士的悲惨生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名句“兴, 百姓苦;亡, 百姓苦”, 更是看透了世间真相, 为百姓注定的悲惨命运哀鸣, 这是对底层人民最深刻的关注和关怀。中学生通过对这些诗词的学习与感悟, 在被这些大家感动的同时, 自然会从小萌生人道主义的情节。

情感品读 篇2

静静的夜,看着心悦的散文,思绪跟着作者徜徉在他的世界。故乡的.一草一木,自己家的日常生活,自然界里的花花草草,都在作者的笔下活了起来,仿佛我也是其中一员似的。名家的散文随笔,读多了就像干旱的土地等来了及时雨一样,清爽、纯洁、真实。我喜欢读散文,也喜欢写散文随笔。散文的主题是真实的生活,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命的珍爱。老一辈的散文名作,他们的文字就像自己的传记一样,一页页在流传下来了。那些优美的字句,真实的感受以及对人生的感悟,都流露在他们的文字里,像朵朵美丽的花儿,开在我们读者的视野里。夜的宁静,使我的思绪格外活跃,读书的乐趣,于我越来越亲密。重复地读着各种散文随笔,有些清晰,有些读到半截忽然想起这篇文章曾经读过,但是,还是乐此不疲。年龄的增长,记忆力的减退,只能用最笨的方法重复加深记忆了,为了心中的喜爱。

我一直很敬佩热爱读书的人,喜欢读好书的人。他们像一面镜子一样,可以照出我的缺点,可以纠正我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法。每每遇上一个爱读书的人或喜欢写作的文学爱好者,都会多聊聊。十年前,夜晚一杯茶或咖啡,坐在台灯下,看书或写字,都是一种惬意的常事。现在,随着年龄的渐长,熬夜已成了一种奢侈,偶尔一二次,第二天就会头痛,因此,更多的时候,还是清晨伏案而作或静心而读。虽然时常会怀念夜晚的宁静和温馨,但清晨的清爽和期待也是一种幸福的享受。我有时会为自己的毅力而感到佩服。这么多年来,经历了许多风雨和艰辛,惟没有放弃读书和写作,坚持了下来,直到现在仍然是我的挚爱,我感到很幸福!一个人如果用一辈子的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情,我想都会成功的,只可惜坚持做一件事情的人越来越少了。

咖啡的作用使人兴奋,以前也曾常喝,并没有像昨天晚上那样明显起效,一直到零点之后,我的脑子仍然清晰毫无困意。跟着汪老的文字,我看到了他少年时的可爱,离开家后的思乡情怀,从花园写到昆明的雨,从昆明的雨写到夏天冬天,再从人间草木中的山丹丹花写到枸杞、槐花这大众的亲邻,还有细致似手册的;葡萄月;一文,都是那么令我爱不释手。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催着我闭眼,无奈,只好关了灯,躺在子夜的静谧里,想着那些花草,想着我的少年岁月,不知何时进到了梦乡。

让品读扬起情感教学的风帆 篇3

一、品读文本“对比点”,在揣摩中感受情感

纵观各类情感题材的文章,每个作者所用的写作方法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如有些文本通过鲜明的对比,能使读者的情感在对比中受到强烈的震撼。教师如何抓住这类文本的写作特点,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验,获得文本的情感熏陶,并在揣摩对比中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呢?

在学习苏教版五级年下册《二泉映月》一课时,文本描绘了“二泉映月”的美丽景色。而《二泉映月》整首曲子充满了悲伤、凄厉的感情,听着曲子能让人感觉自己好像也尝尽了人间苦楚,饱受了人间沧桑,但曲中同时又有一股不向命运低头的挣扎劲。基于这样的感情基调,教师如何抓住文本的特点,让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感受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和作者写作时的良苦用心呢?文本以“二泉映月”为题,就奠定了此文的情感基调,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的情感基调引领学生深入品读。上课开始,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了“二泉映月”美丽的景色,然后再播放《二泉映月》乐曲,学生被美丽的风景所吸引,又被乐曲所震撼,情感在对比中也受到了感染。教师再结合文本创设情境,有效引导学生在对比、倾听、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于是,阿炳的形象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在学生脑海中逐渐浮现,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就逐渐明朗了。

二、品读文本关键字句,在体会中升华情感

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语言的积累和应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让学生抓住关键字句体会文本的情感,让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本色呢?教师要抓住语言特点,挖掘文本中的关键字句,通过关键字句唤醒、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

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一课时,文本描写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情节发展扣人心弦。教师如何抓住文本的关键字句让学生融入文本,与故事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呢?教师可从文本的三个情节入手,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感受文本的情感。

师:同学们,课文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共有几个危急时刻?

生1:三个。

师:第一次危机是怎样引起的?

生2:一个德国中尉把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了。

师:你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情况的危急的?

生3:因为书上写,如果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一家三口的生命将要结束。

生4:这蜡烛关系着一家三口的生命,而且蜡烛只剩下半截,危险随时都会出现。

师:面对这样的情景,你能感受到什么气氛?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生5:我觉得空气都快凝固了,太危险了。(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朗读,师生评价)

师:在如此危急的时刻,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做的?你对她的做法有什么感受?

生6: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我从“急忙”两个字看出伯诺德夫人紧张的心情。

生7: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我从“轻轻”两个字看出伯诺德夫人的沉着冷静。

生8:我觉得伯诺德夫人很勇敢,因为在如此危急的时刻,她是那么的沉着冷静。

……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从情节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品关键词,从而使学生的情感融入了文本之中,感受到了文本用词的精妙之处,有效克服了以往教学中繁琐分析课文的缺点,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了关键字句在文本表达中的妙用。

三、品读文本“空白点”,在感悟中抒情

小学阅读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但有些课文限于篇幅或作者的刻意安排,对一些人物的描写形成了“空白”。语文教师应挖掘出这些“空白”,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寻找到“动作空白点”“语言空白点”“心理空白点”等,让学生展开想象,丰富人物形象,进而获得表达能力的提升。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的最后一部分有一处“留白”:“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教师如何让学生借助文本“留白”体会彭德怀内心复杂的情感呢?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文本的写作背景、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面对文本最后这个省略号时,教师可激情引导:“同学们,一个驰骋战场的大将军,竟对这头骡子致以最高的礼遇,足见他对大黑骡子难于割舍的情感,如果不是在最后关头,他一定下不了手。在这短暂却又漫长的20分钟里,彭德怀复杂的内心世界在想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将你的感悟写下来……”

总之,小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品读又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只有抓住文本的情感基调,有效将品读融入文本的理解中,学生才能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

品读:领悟文本情感的金钥匙 篇4

一、重点式品读———品文本情感之厚

教材都是编者精心挑选过的文章, 里面可圈可点之处数不胜数。然而,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 教授时不可能面面俱到, 所以教师应抓住教材中的精髓, 引导学生进入精彩的语文世界。

例如, 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时, 教学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并学习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地与敌人作斗争的高尚品质。于是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片段。

师: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

生:哄骗、利诱、威胁、毒打。

师:课文中哪些词句把鬼子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时的丑态形象地勾画出来了?

生:露出满口金牙……鬼脸、糖、金戒指、抽出刀……劈、扭、拉、打、揪、拧、撞。

师:哪些句子可以体现雨来在鬼子面前的坚强不屈?

生:“雨来没有接他的糖, 也没有回答他。”“我在屋里, 什么也没看见。”

师: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能表现得这样勇敢顽强?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齐读第四自然段后, 概括段意和小标题。段意:雨来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小标题:雨来坚强不屈。)

师:通过对这一重点段落中词语的讲解, 你们是不是能感受到小英雄雨来的爱国热情呢?

生:对, 雨来是个爱国英雄, 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 我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课文所体现的精神进行深刻学习, 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有所提高, 同时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可见,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能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眉毛胡子一把抓”, 而是要选择重点、突出重点地组织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品读感悟。这样, 学生的品读就有了亮点, 就有了深入文本情感的切入点, 从而有效地与文本进行情感式对话。

二、对比式品读———品文本情感之真

文本字面所表达的意思学生很容易理解, 但文本作者所蕴含在文章中的意境就需要教师细心地带领学生品读。将文本进行对比式品读,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 还能让学生掌握文本的描述方法, 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意义, 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例如, 《怀念母亲》一课表现了季羡林先生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 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但是, 这一篇课文在语言表述上有一定的跳跃性, 特别是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学生是比较难体验到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地感受文本的情感, 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 通过对比, 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首先, 我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频来入梦”来解读。我提问:“同学们, 这个词语你们怎么理解?”有的学生说:“‘频’就是屡次、连续几次的意思, 这说明作者在梦中经常想念自己的祖国母亲。”有的学生说:“从这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深深怀念。”接着, 我再提问:“那么, 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之情?”这样, 学生就将文本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在了一起。学生在对比式品读的过程中, 有效地与文本的情感进行了深入交流和对话, 感受到了文本情感的真切。

可见, 对比式品读是一种高效的文本阅读方式, 能够有效地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从而让小学阅读课堂教学更有效。在教学中, 对于一些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小学生不能很直接地感受文本情感的文章, 利用对比式品读就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反复式品读———品文本情感之浓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很难对某些知识点产生深刻的印象,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图, 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

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因此, 在教学中, 必须加强读的训练。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 我因地制宜地创设条件, 让学生多读, 以帮助他们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一节课的初读环节,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有条理地通过朗读来理清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 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句、重点段的方法来进行选择性的读。这样, 学生的初读才会有重点, 才会在重点感悟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基本感情基调, 从而升华情感。这篇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詹天佑的敬仰之情。教学时, 我先提问:“同学们, 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写了詹天佑的铜像, 你觉得如果外国人看到了他的铜像, 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有的学生说:“外国人会感到很意外。”有的学生说:“外国人会很敬佩詹天佑。”此时, 我再追问:“同学们, 假如你看到了詹天佑的铜像, 会有什么想法?”这一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学生纷纷表示以后要好好学习, 要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这样, 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又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文本情感 篇5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我国著名女作家琦君写的,语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这篇文章,我只是被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打动,如同沐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当我再深入地去读,去了解琦君时,我却在那迷人的香气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乡之情。但是这种乡情难忘、童年难忘的情怀,却不是简简单单、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细地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那么在我的课堂中,我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体会呢?反复参考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结合着本班学生实际,我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

“摇桂花”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圈画出你认为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并在给你感受最深的词语旁边做一些适当的批注。接着在学生交流课文中表现琦君喜欢摇桂花的句子。(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一句我主要让学生自己交流体会,在交流中启发学生感受到这一年一度的摇桂花对琦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乐事。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琦君对摇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情,我创设情境进行了“三读”琦君的话。(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让学生尝试把静止的文字想象成一个个动态的画面,描述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学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天真可爱活泼,忙得不亦乐乎的小姑娘形象。(3)“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撒桂花,让学生感受桂花雨的飘落,在又蹦又跳、又笑又叫中感受到摇桂花的快乐。而提示语的填写则更加让学生领悟到了作者三句短短语言中透露出来的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通过读来感悟。在回忆童年的时候,孩子们都积极的发言。在交流过程当中体会到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深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像我这样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来说,更是遗憾多多。前半堂课课堂很沉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主要原因在于当学生划出了描写香气的句子谈感受时,脱离了文本具体的语言环境,孤零零地那么几个句子,确实很难入情入境。让学生自读4、8小节,在语境中感受体会,或许情况就不同了。我感觉教师牵得痕迹太浓,略读的味道没上出来。但具体如何放,我不知道,这方面只有以后多关注,在教学实践中争取摸索出一点教学略读课文的方法来。

情感品读 篇6

关键词:品读,词语,句子,语段,空白,悟情,活用

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关键的语言点, 巧妙引领孩子们品读、悟情、活用呢?

一、巧品词语, 悟情活用

在一次《匆匆》一文同课异构教研中, 两位执教老师都抓住叠词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教学片断一:

1.读一读, 找一找, 《匆匆》一文共用了多少个叠词?

2.你也能仿写这样几个吗?

3.请用你最喜欢的一个叠词说一句话。

教学片断二:在教“白白”一词时, 老师进行这样的教学:

1.比较读下面两个句子:为什么偏要白走这一遭啊?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2.有什么不一样?

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一句少了一个“白”字, 表达的感情不一样。师追问: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意思是这一遭走得——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言:太没用, 什么都没有留下;太不甘心, 什么都没有留下;太遗憾, 什么都没有留下;太后悔, 什么都没有留下……师小结:是呀, 深深的自责, 强烈的后悔。你们有没有相似的情境, 也用“白白”说一说吧。

片段一叠词训练看似到位, 又是积累又是运用, 但无疑这样的语言实践苍白无力, 缺乏美感, 没有情感的训练只会退化为“机械”训练。片段二:老师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引导学生品评叠词间, 孩子对这些叠词蕴含的情感有了深刻的感受, 在叠词的运用时也含蕴着浓情厚意。

二、巧品句子, 悟情活用

句子是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抓住文章的重难点句、关键句, 引导孩子诵读涵咏、切己体察, 品评运用, 删繁就简, 直奔中心, 简洁明快, 有助于理解和运用语言。

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时, 怎样让孩子体悟阮恒这个同龄人那颗愿意为朋友牺牲自己的高尚心灵呢?关键在于通过品读阮恒输血时的看似反常、矛盾表现的句子体会他内心既害怕又坚定的复杂心理。我这样设计:

1.自由读课文, 画出描写阮恒动作、表情的句子, 仔细读一读, 想一想, 你有什么疑问?

2.找出表示哭的词语, 读一读, 从“啜泣、呜咽、哭泣、抽泣”你体会到阮恒心情有什么变化?

3.把阮恒越来越害怕的心情用读表现出来。

4.为什么阮恒那么害怕却又能咬牙坚持输血,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5.引读阮恒坚定输血的句子。

在“他突然啜泣了一下, 全身颤抖”害怕不已的情况下, 他——

在“他又开始呜咽, 但他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的情况下, 他——

即使在“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了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的情况下, 他仍然——

6.同桌角色扮演活动:一个当小记者一个当阮恒, 互相采访。采访话题是:你为什么那么害怕但又坚持输血呢?

这一教学环节抓住阮恒输血时看似矛盾表现的句子, 引导孩子读、思、议, 从解读外表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体悟主人公的心理历程。在孩子被小阮恒那颗为了朋友宁愿献出自己生命的高贵的心灵所折服, 情绪充分被激发后, 再联系上下文进行语言的加工运用, 孩子不但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而且实现了创造性地运用课文的语言的飞跃。

三、巧品语段, 悟情活用

阅读教学总是按照一定的阅读程序进行的, 虽然文章的内容不同, 体裁不同, 但一般都保持着“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教学流程。局部那就是构成篇章的语段, 语段教学在阅读教学中举足轻重。因此, 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要抓住重点语段进行课堂教学, 切不可面面俱到, 平均使用力气。如紧扣教学目标的语段、在全文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语段, 对表现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语段。那么语段教学如何实现语用与情感交融?

在教学《盘古开天地》第四段时, 我这样展开教学:

1.边读边想象画面, 引导孩子体会天地变化之美;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变化读,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教师相机用课件展示, 凸显画面之美, 引导孩子感悟盘古神奇的魔力;

3.边读边用“____”画出盘古身体的部分, 用“_____”画出变成的东西, 引读;

4.读这些句子, 你有什么发现?孩子很快发现其一, 作者表达的句式的共性:他的___变成了____的___。其二, 有不少这样的词组: () 的 () , 如隆隆的雷声, 滋润万物的雨露等;

5.拓展练习:传说天地万物都是盘古的身体变成的, 你能想象一下他的身体哪些部分还变成了什么?用书上的句式同桌说一说, 自己再写一写。

孩子在充分研读语段, 体悟情感的, 发现语言规律的基础上, 情绪高涨, 想象丰富, 表达欲望强烈, 纷纷发言:有的说他的宽阔的嘴巴变成了幽幽的山谷;他的笔直的鼻梁变成了巍峨的高山;他的泪水变成了凛冽的雪花……

学生一气呵成, 组成了一篇语言优美, 感情真挚的短文。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观文者, 披文以入情。”没有感情地触动和灵感的激发, 孩子机械地仿写显然会毫无生趣可言。

四、巧补空白, 悟情活用

在诸多名师的课堂上, 我们经常看到名师们让孩子对文中的空白, 即作者有意留下的略写或省去的心理活动等情节片段, 展开想象进行补白。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在漫长的38小时中, 儿子遇到了哪些困难, 怎么克服?课文中没有交代, 孩子无法感悟儿子的了不起。我做了如下拓展练习:

在漫长的等待里,

我___, 难受极了,

我想起爸爸的话:“____”,

我坚信_____

在黑暗的废墟中,

我_____, 难受极了,

我想起爸爸的话:“_____”

我坚信_____

在巨石的重压下,

我_____, 难受极了,

我想起爸爸的话:“_____”

我坚信_____

我一直不能忘记,

爸爸说过的这句话:“_____”

我坚信_____

让孩子借助想象, 切己体察, 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这样的语言实践, 其一, 让孩子借助想象补足人物形象, 把握人物的完整形象, 深刻感悟人物的情感世界。其二, 孩子在品读时激起的情感作为情动而辞发的起点, 自然而然地进入写作流程, 吸收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华, 学以致用, 学有所得。反过来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又会促进孩子学习的热情, 从而达到阅读与写作比翼双飞的境界。

情感品读 篇7

一、游戏导入,理解“给予”

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之一,通过开展与教学相关的游戏,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上课伊始,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仔细看画面猜一猜是什么节日?(课件依次出示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圣诞节的画面,教师相机出示课文后面圣诞节的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圣诞节。)在学生初步了解圣诞节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圣诞节有关的课文,(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课题,并指导学生读准、理解课题)“给予”应该怎样读?谁来试一试?“给”还可以读什么音?读jǐ的时候是什么意思?“予”是什么意思?“给予”合在一起还是“给”的意思吗?这样做不仅引出了课题,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还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检查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词

1.读生字词。(出示生字词:沉默不语、如愿以偿、兴高采烈、圣诞、分享、仁爱、到处逛、援助中心、棒棒糖、宽裕、立即)指名读,齐读。

2.理解生字词。“援”左边提手旁,右边是暖的右半部分。伸出双手帮助别人,给他人温暖,这就是“援”。课文中出现了“援助中心”,对援助中心你有哪些了解?(给别人提供帮助的地方)

3.猜字谜。“丰衣足食打一字”(裕)。

4.教师巡视指导,展示评议。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生对课文生字熟知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一方面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训练学生概括语言的能力。

1.自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指名交流。谁能用一两句话简单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总结方法。在归纳这类课文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归纳。(出示: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还有发生了什么事情来说,就能完整地归纳课文内容了。)

4.回答问题。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呀?(板书:金吉娅)看来,金吉娅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跟老师一起念念她的名字。

四、抓住重点词,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是体会人物美好品质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学会阅读的好方法。

1.体会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1)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透过塑料口袋,我发现,她只买了一些棒棒糖!我有些生气:她到底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2)齐读这段话。(3)圣诞节是大家期盼已久的节日啊,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联系课文内容动脑思考。(4)指名交流。(①哥哥姐姐买了好的礼物,而她只买了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很廉价啊?②她为自己没有给家人买到好的礼物而难过。③金吉娅害怕妈妈责怪她。)

2.对比哥哥姐姐的“兴高采烈”,更深刻地理解金吉娅沉默不语的原因。(1)金吉娅沉默不语,而哥哥姐姐们的心情又如何?出示句子: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突出“兴高采烈”)(2)指名朗读这段话,“兴高采烈”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理解)(3)哪些动作词能让我们感受到哥哥姐姐兴高采烈?能读出哥哥姐姐兴奋的心情吗?指名学生朗读。(4)看见哥哥姐姐兴高采烈,此时金吉娅心里怎样?(板书:担心、难过)(5)指名读: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她担心、内疚、难过)(6)透过沉默不语,我们体会到金吉娅没有为家人买到好的礼物而难过、内疚,同时也担心家人的责备。同学们,通过一个词,我们能读出词语背后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这就是语言的奥妙,只有好好学语文才能发现。(7)金吉娅的沉默不语是这个洋溢着快乐的家庭里的不和谐的画面,让我们印象深刻,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品读重点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读,可以通过一步步的讨论和追问,引发学生思考,体会金吉娅不仅具有善良、仁爱的优秀品质,还有同情、体贴的良好品质。

1.面对有些生气的妈妈,金吉娅又是如何跟妈妈解释自己的行为呢?(1)指名学生交流。(2)相机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句子,指名朗读。(3)小组讨论:从金吉娅的做法里,你体会到什么?(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2.出示句子:可是妈妈,我们有那么多人,已经能收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1)朗读这句话。(2)请同学猜一猜,圣诞节到了,那个小女孩可能没有什么?也有可能没有什么?(可能没有亲人送的礼物,也有可能没有小伙伴的祝福……)

3.尽管金吉娅的家庭不富裕,这20美元也是妈妈省吃俭用省下来的,可是,与小女孩相比已经很幸福了。因为这个圣诞节,金吉娅有妈妈送的礼物,有哥哥姐姐送的礼物,甚至还有小伙伴送的礼物,就是在这样的对比中,金吉娅走进了这个陌生小女孩的内心。

六、创设情境,深入解读人物内心

阅读教学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理解文本内涵,体会人物的情感。可以这样展开教学。

1.播放音乐:金吉娅来到商场,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

圣诞节又到了,每当圣诞节我都想哭,我不记得爸爸妈妈的样子,也没收到过圣诞节的礼物。我多希望拥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呀!我想做她的妈妈,不让她像我一样成为孤儿。圣诞老人啊,您在哪儿呀?

爱您的小爱丽莎

2.假如你就是金吉娅,当你看到这张心愿卡,你会想些什么?你想对小爱丽莎说些什么?请把它写下来。

3.指名交流。

4.齐读句子:“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洋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

这一环节的教学是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表达的能力,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七、回归课题,理解“给予树”的含义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当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再引领学生回到课题上,理解课题的真正含义,进一步升华课题,明确学习课文的目的。

1.(播放圣诞节的音乐)听!圣诞节来临了,援助中心在商场放置了一棵与众不同的树,一方面是为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告诉人们—要学会“给予”!所以,这棵树就叫作——给予树。

2.这个圣诞节,八岁的金吉娅给予了你什么?(1)指名交流。(2)出示句子:“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学生齐读这句话。

上一篇:酒店与移动App下一篇: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