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渗透

2024-06-09

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渗透(共12篇)

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渗透 篇1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作品《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感也”。可见,老师是可以依靠传授道理,教授学业,来解决疑难问题的。其中,老师首先要向学生传授道理,特别是做人的道理,中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花季雨季的中学生,他们正处于形成良好人格的年龄阶段,因此,需要教师给予启蒙,灌输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对于日趋成熟的中学生,老师应该起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

一、阅读教学,渗透德育

高尚的情操,仿佛和煦的阳光,让人们的内心感到温暖;美好的心灵,犹如透澈的泉水,能给他人的心灵带来净化。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老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自始至终渗透德育,使学生心中永远装着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养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的良好品德。

首先,阅读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导语进行思想渗透。当代教学,非常重视课堂情境的创设,导语是创设情境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的导语,语言优美、引人入胜,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沐浴。

其次,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课文语言的表现力,思想观点,情意感受,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美化学生的人格。如都德的《最后一课》讲述国家危在旦夕,通过学习韩麦尔先生的精神,来感染鼓舞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引出《最后一次讲演》,理解作者的思想,调动并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全面而深刻地理解闻一多先生失志不谕地追求光明和民主自由的光辉形象和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

二、作文教学,渗透德育

作文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学会作文,首先要学会做人。学生的写作材料来源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学生必须具有正确的道德准则,如给学生讲述作文《我是中国人》时,通过介绍祖国的含义及我们应怎样爱国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用例文中主人公维护祖国尊严的做法来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勤于观察,积累素材,认真分析,精选题材,在社会生活中,辨别真、善、美、假、丑、恶。

作文离不开材料,材料离不开生活。因此,观察事物,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睁大眼睛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的瞬间。但素材是否用于作文之中,这就必须进行分析、选择,形成题材。在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过程上,教者要正确引导学生辨别生活,特别是在从素材到题材,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中,要求学生从细小的生活细节中找出时代发展的脉搏,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在思想灵魂上,受到洗涤与激励,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 确定鲜明的主题,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

主题思想贯穿文章的始末,它包含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与评价,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要使立意正确,就必须要求学生对生活有美的感受能力,通过生活现象发现和感受生活本身所蓄含的人的本质,从而认识客观世界,歌颂新人新事,鞭挞恶习错误,在作文中受到教育启迪,激励自己奋发图强,积极向上。

3. 通过作文,培养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做实事的良好品质。

“文如其人”,作文是学生思想表现的形式,我们必须要求学生不能脱离自身实际,不能胡编乱造,要说真话。对社会存在的问题,不能掩盖,必须要面对现实,但对社会的阴暗面又不能无限扩大。其实,父母的养育之情,老师的教诲之情,无处不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肥沃土壤。所以真实健康的感情是人类美好的精神财富,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灵魂所在。更重要的是,由此可以培养学生做实事、做好事的优秀品质。

4. 从作文中把握学生思想的脉搏,及时引导教育。

“言为心声”,作文是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认识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批改作文时,不仅要注意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层次结构的布局、主题思想的体现,还要注意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从作文中发现了学生文明的语言、美好的心灵,对生活的独到见解,要加以表扬,让好的思想品德得到发扬光大;在学生的作文中也可能出现对生活的片面理解,以及消极错误的东西,老师要通过正面引导,循循善诱,教育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健康而又向上的思想品质。

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教者要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靠语文教师来实施。语文教师必须明白,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必须站在育人的高度展望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挖掘教材中那些健康的、高尚的、优美的教育因素相机引导,从而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情操、行为、情感和意志。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在进行德育渗透时应避免出现尴尬局面

语文教学无疑是要融汇着思想品德教育的,但是由于理念和模式的影响一下子难以做到,如果老师们在教学活动中要强行把德育“渗透”到语文课当中去,难免会显得牵强或生硬,有时还会弄出些尴尬来。例如:某老师讲完《斑羚飞渡》,引导学生学习老斑羚的奉献精神,搞好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于是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大家讨论:学校组织外出参观,给一个班包了一辆车。车上只有40个座位,可是全班有50个同学,请大家想想这问题怎么解决?老师的用意很明确,学生也知道老师需要的是什么。所以讨论出现了许多让座位,自带小凳子等“好人好事”。可是,有个同学站起来,只说了两个字“超载”。这下子,老师同学都愣住了。老师错了吗?没有,学生错了吗?也没有,错就错在我们的德育“渗透”忽略了社会规范。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不断渗透德育,但应避免生硬地去“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德育功能,主要靠挖掘教学活动中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所蕴含的优秀传统,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健康情感,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渗透 篇2

摘 要:用情感打动人是语文教学的突出特征,现代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道德教育,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应该发生怎样转变,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怎么实施情感道德教育进行了初步探讨。以适应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教育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社会上一再呼吁要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情操教育,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也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教材中的大量课文是正气歌和爱国颂,这些文质兼美的诗文,可以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如何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德智相长呢?笔者认为,这就要把握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抓住立足点,采用合理的方法,促成德育渗透。

一、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内容是言语作品,在言语作品中,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表现思想内容,文和道密不可分。德育因素在学科中很少是显露的、直接的,往往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德育因素寄寓于描述的故事情节、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艺术性、形象性的文学内容之中。

就教学内容文体而言,语文教材的三大常用文体中,记叙文、议论文及说明文都具有思想性,都能在德育方面发挥影响。并且语文作为表情达意的信息载体,它又是涉及到思想感情的一切领域的,负载着一定社会理想、政治信念、阶级观点、人生哲学、道德情操等等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德育成份,并且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中也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的教育。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文体,作者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借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受到情感、情操、意志、志向等各方面的熏陶,从而接受教育。

二、德育渗透立足点

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

三、德育渗透的思路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确立以体验生命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增强德育的针对性。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数理化学科的老师,他在课堂上可以不涉及现实、世俗的问题,可以心安理得地“为科学而科学”,而语文教师则不行,无论阅读还是写作,你都无法避开现实,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总在其中。可见,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这一内化的过程就是个人体验的过程。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它应该是“学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充满个人体验。有一名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体验去诠释课文,评析文章的意蕴,再以真我的语言去演绎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样的语文课堂——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得到生命的满足,找到生命的意义,才是学生精神的家园。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德育的教育性。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机械地紧跟“形势”,过于空泛,没有能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中学生成长的需求,使教育内容严重滞后。而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这都迫切要求课程内容多色彩、大容量。新的语文教材应该说已基本达到了这个要求,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几百篇。其中,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作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文章都蕴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都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极好教材,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

(三)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运用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在教育形式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教育形式的单调和封闭,也是影响中学德育效果的原因之一。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语文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神圣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尽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想意识总拘泥于传统的固定框架之内。中学生是生活在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与社会各方面进行着广泛的接触,思想观念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果德育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势必难以适应中学生多角度的视野和全方位的思维。因此,在教育形式上应认真研究中学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中学生喜闻乐见和生动活泼的方式。一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思想开放。教师应该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观点,即便是错误的,也允许其充分地暴露出来,然后再加以肯定或者引导,这样既有利于营造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又有利于体现教育的针对性。二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在语文课堂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进一步得到体验,得到升华。如写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在锻炼了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当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

2.在教学方法上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转变。

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注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基本道理的灌输,而忽视素质的培养和情感体念及情感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如教学《最后一课》时,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边看书边听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愿作亡国奴,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的气氛中,再联系到我国人民遭受侵略,任人宰割的历史,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更加坚定了不忘过去,珍惜今天,为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体验,得到发展。

3.在教育方法上做到“灌”和“导”相结合,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被动接受,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压抑和扼制其创造性。新课程注重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个性。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移山真是愚不可及,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我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结果引发了一场“移山还是搬家”的讨论。最后大家取得共识:

1、《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它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即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精神仍是值得学习的;

2、愚公搬家体现了一种针对实际机动灵活的观点,在实践中也是可取的。学生由此感受到了文章的思想美,打开了他们的眼界,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4.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使对于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股市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德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5.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如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他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这努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例如培优抚差,因为对象使学生群体的两极,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行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如日记、作文,教师可以通过评语,知道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与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涉过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3

一、德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树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标准》也鲜明地提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也就是说,语文教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为他们一辈子做人打好基础。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如《理想》《〈论语〉十则》《散步》《蜡烛》《亲爱的爸爸妈妈》《背影》《台阶》等课文无不是思想品德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们无不在启迪着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将德育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一定要善于把握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是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之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联系生活体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掌握青少年,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在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心理状态复杂,捉摸不定,甚至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但他们毕竟还是小孩子,需要别人特别是教师和家长的肯定与赞赏。为此在批改学生习作的时候,可以经常用些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批语;发现学生的亮点,应及时给予表扬;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一般不要当众批评,批评时也应注意措辞,力求委婉。

三、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把握好阶段性,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把握好阶段性。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据这一点,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修身”阶段即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优秀品质。能正确辨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例如,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等课文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坚强。

(二)“齐家”阶段。即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包括与亲人、师长、同学、朋友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美好和伟大。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对友情与爱情等话题非常敏感,仅靠教师的空洞说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如《背影》等课文就能很好地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母爱父爱的伟大、家庭的温馨。一些名著导读,教师也应充分利用。如《爱的教育》《繁星》《春水》《简爱》等在扩大学生阅读的同时,又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启示。

(三)“治国”、“平天下”阶段。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教《黄河颂》等诗,《土地的誓言》等散文时,教师可以利用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民意识。

另外,教师还应让学生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国家性质教育,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的教育。这样,思想品德教育与语文教学就能环环相扣、紧密联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样是德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感情,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思想品德教育要体现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

中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的满堂灌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不但不能激起其兴趣,而且会使学生厌倦,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寻找时传祥》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学习了时传祥的事迹后,引导学生寻找身边或媒体报道的小人物的感人事迹,同学们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烈,列举了许多的例子。他们由搏击巨浪勇救人的魏青刚、把时间献给孩子的丛飞,到15年铸成倚天剑的黄伯云;由马班邮路的铁汉王顺友、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到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由无声世界创造美丽的邰丽华、用肩膀扛起倾颓教室的徐本禹,到飞天英雄费俊龙、聂海胜——通过发言,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能结合生活实际,丰富了情感体验,陶冶了思想情操。大家深深体会到:“小人物”同样可以创造奇迹!纷纷表示要向他们学习,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四有”新人。

强化德育工作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首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只要能正 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把握教材的思想性,遵循德育的阶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意组织活动的实际性,做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体,长期坚持,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教研室)

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渗透 篇4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进行渗透德育, 既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也是语文老师的责任。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 善于在语文教学的不同环节中, 捕捉德育的渗透点,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同时, 还应当对其进行陶冶思想品德的教育。因为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 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以导促学, 简介时代背景时进行德育渗透

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过不少作品, 在讲授作者简介时, 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 从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作者每写一篇文章, 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 或阐明某种观点, 或抒发某种情感, 或说明某个道理, 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 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 得体的导入或介绍时代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教学龚自珍《病梅馆记》一文时, 可以先板书他的另一首有名的诗———《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简析后, 点明该诗是作者直抒胸臆, 大声疾呼要爱才!用才!而马上要学的新课文《病梅馆记》则用的是曲笔, 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则一样:珍惜人才!在此, 教师可以作进一步的发挥:作为一名普通知识分子,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他能有勇气这样振臂高呼, 几次反复地表明心迹, 那种渴望人才的精神不正是他关心国家兴亡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吗?又如《陋室铭》是刘禹锡在贬谪、戏弄与侮辱中最后屈居斗室愤然写就的, 昭示世人, 明己心志。这一环节, 既不能花过多的时间, 但也不能忽视, 教师应如何利用, 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二、以读诵情, 在情感共鸣中渗透德育

朗诵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正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通过朗读, 学生不但能够掌握课文的大意, 而且能够受到美的熏陶, 并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 迸发学生的感情火花, 从而得到一些美好的启迪, 受到教育。在教授《琵琶行》时, 我让学生抓住最精彩的文段———“琵琶演奏”进行阅读, 从“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到“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再到“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连续让学生读了三遍, 学生体会到了这一段音乐的变化过程, 然后再讲解琵琶女的不幸遭遇,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段对音乐的描写为什么会这样安排了, 并且也了解了中国古代艺人的不幸遭遇, 从而生出了对琵琶女的同情之感!讲解鲁迅小说《故乡》, 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 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 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以点带面, 以教材“亮点”渗透德育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 就内容而言, 有反映社会生活, 赞美人情美的;有描绘自然景物, 讴歌祖国河山的;也有讲述寓言童话故事, 阐明道理的。可以说, 语文课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 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也要渗透德育, 在学生的心灵播下健康发展的种子, 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挖掘教材中的德育“亮点”。例如,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该让学生体会文中深挚的父子情, 认识到亲情的可贵;在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中, 要让学生认识皇帝及大小官员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 教育学生无私无畏, 敢于讲真话, 做一个诚实的人;冰心的《小桔灯》, 要抓住小姑娘的性格特征, 教育学生乐观向上、充满自信, 力戒忧郁颓废, 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我在讲解《岳阳楼记》时, 不仅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 同时也要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 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只有挖掘教材的德育“亮点”, 语文教学才能做到既教书, 又育人。

四、以文养德, 联系生活, 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必须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提高中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培养中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如在社会生活中, 有些人道德观念淡薄、思想品质低劣, 只讲交易、不讲友谊, 只顾赚钱、不顾道义, 只讲计较、不知友情, 出现了一些坑蒙拐骗等不良现象。我们要采取正面引导、说服教育的方法, 用书本上的先进人物和实例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培养他们端正的学习态度与爱科学、爱创造、爱祖国的情感, 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上还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坚定理想信念, 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锻炼生存能力, 不断完善自我。把课本上学过的人和事同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增强德育渗透的力度。如在教学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一文时, 为了激发学生对父母之爱的报答, 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当整堂课进入尾声时, 我用视频播放了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为救孩子时那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感人场面, 让每个学生都潸然泪下, 在沉默两分钟后, 学生说出了母亲关心自己的点滴往事, 个别学生泣不成声, 并立志努力学习, 来回报父母的恩情。这样的情感体验,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 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篇5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是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

“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也明确提出了教师的根本任务:人民教师要遵照党的教育方针去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把德放在首位,是因为德调节着才的运用,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任何一 个社会或阶级不仅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智力才能的培养,而且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成为这一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德才兼备的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极大,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要本着全面负责的精神,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可是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存在着只重视智育,不重视德育的现象。其实,德育是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的教学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这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渠道之一。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每一课都应有一 定的德育教学目标。这就必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劝学》一文中,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予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骇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启发 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地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们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再如《师说》一文,韩愈论证了“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择师标准的问题”,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政”的进步思想。作者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重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

这些对我们今天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社会上看不起教师,不注重教育的现象也正是我们批判的现象。再通过“今之众人”和“古之圣人”、”其子”和“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进行充分论证,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不童视师道的恶劣风气。由此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他们谦虚好学的学风。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  德育  渗透  教育  情感

一、通过让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词句来进行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语言文字是学生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又是思想交流的载体,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选准角度,认真钻研教材,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其次要寻求与语言文字最佳契合点,如对一些重点的词语或者是能够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句子,进行必要的点拨和推敲,从推敲文字中悟出其中的道理。例如,在教学《过秦论》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听读、朗读或者是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让他们反复的斟酌课文的词句,感受文章的语言力量,体会文章的论述严谨与周密性,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追求知识、探求道理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反复去诵读课文,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等形式,让他们自发地去读、去想、去思考、去说、去写,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开展感情活动

学生的感情因素是非常丰富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特定的思想内容与写作形式,还有独特的感情色彩。一篇文章中的感情因素也是非常丰富的,但是有一种统贯全篇的基本情调,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基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掌握好这种基调,根据教材的情感因素来规定教学的情感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控制好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其情感得到升华。比如,在教学《龟虽寿》这首诗时,需要学生用心去品味诗人曹操的壮志情怀,这个时候的课堂氛围也应该是澎湃激昂且积极向上的。与之相反的是,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时,文章中描写史铁生先生的双腿瘫痪,作者不理解母爱的深厚表现出了任性行为时,课堂的气氛应该是深沉痛心的,这些都是需要掌握的基调,只有掌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教学时才会游刃有余。因此,教师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将教材中隐含着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既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美德,又能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既能够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又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在课外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除了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将德育理念渗透在活动当中。比如,我們可以开展专题讲座、作文比赛或者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德育理念渗透到各种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教师在课前或者是课后都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比较优秀的书籍目录,组织学生去阅读,让他们多看、多读一些优秀的课外书,然后再结合自身的阅读写一些读后感,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书籍接受一些健康的理念和教育。此外,教师也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关于“爱国主义百部影片”或者是“综艺大观”等电影或者是电视节目,组织学生看一些新闻,然后再让他们谈一下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及时了解全球的地理风貌和社会信息及历史文化,关注国内外经济政治的最新发展动态,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接受德育的熏陶。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德育,这些活动的开展都能够起到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心灵的作用。

四、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渗透德育理念,这是培养学生德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根据作文题目指导学生去写,例如,让学生写一篇最佩服的同学或者老师,写作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得出谁是自己最佩服的人,这个人有哪些优点,并通过对比分析认真反省自身的缺点,学习他人的优良品质。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内容也是很丰富的,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方面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摄取,把身边发生的一些真实事情编织成自己的语言写入到作文当中,去领悟生活的真谛,逐渐提高学生鉴赏生活的能力。

加强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与推进,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应将德育渗透在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洗礼的同时,也接受德育的熏陶。教师也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把道德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言行。

参考文献:

[1]阮美玲.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的内涵—试论新课程改革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7,(8).

[2]吴攀清.浅谈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J].读写算:教研版,2012(19).

[3]林燕君.在德育过程中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意义和实施[J].文教资料,2006(5).

也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篇7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 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 已迫在眉睫。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习作和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参考文献

[1]王连福.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吉林教育, 2011 (22) .

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渗透 篇8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的思想点, 把思想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 让语文润泽学生的心灵。

一、把握目标, 确定内容

思想教育一定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潜移默化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 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丰富多彩, 涉及人的道德成长的各个方面。其主要内容是:

1.渗透爱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过零丁洋》文天祥的爱国情怀;《沁园春·雪》壮丽的北国风光, 伟人的壮志豪情;《北京喜获2008 年奥运会主办权》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喜悦溢于言表……篇篇课文都是一支支歌, 以不同的音符谱写着爱国主题的交响曲。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要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渗透, 不断提高其爱国意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2.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现在的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凭借教材加强集体主义意识的培养显得非常必要。《鹤群》一文, 集中对空中飞过的一群鹤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写, 不仅写出鹤群飞翔中的美姿, 更写出了鹤群齐心协力与苍鹰搏斗, 集体救助伤鹤的情景, 其中鹤群的团结协作、友爱互助的精神无形中给学生以影响。这样的美文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摒弃个人主义思想和淡漠的集体观念, 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3.渗透美德教育: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含蓄美丽。《背影》中父对儿深情一片;《永久的悔》中“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深“悔”意,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去热爱理解父母, 体谅孝敬父母;《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的专心致志, 不畏艰苦的学习精神;《期行》 中诚实守信的美德;《勇气》中美国伞兵的勇敢和智慧, 法国妇女的正义无私……篇篇美文, 给学生心灵的启迪, 为我们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提供了很好的结合点。

4.渗透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找准切入点, 随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草莓》作者抒发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慨, 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视, 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给儿子的一封信》《给女儿的信》谈到对生活、对人生、对爱情的理解……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把握方法, 倾情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途径是感情的感染和美的熏陶。如果采取恰当的教法, 必然会在学生心中激起情感的波澜, 使之受到美的熏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以说一个“情”字铸就了语文丰富的内涵。因此, 立德要先动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一个“情”字, 让学生在触摸感受品悟文字的情感发展过程中受到历练。

第一, 激情导入, 导中渗透。

如讲《小巷深处》时, 首先在课前播放歌曲《懂你》, 然后说:这首歌曾红遍大江南北, “把爱都给了我, 把世界给了我”, 这是母亲的真实写照。母爱绵延无绝期, 同学们, 你可知道在一条深深的小巷里生活着一个贫穷而盲眼的老人, 她收养孤儿的故事同样感人至深, 催人泪下。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小巷深处》, 去感受那份真挚的母爱。音乐本身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情在其中, 后又用诗词加上富有激情的语言导入, 自然让同学们带着对养母的敬畏之情去触摸文字, 感知文字。

第二, 以情朗读, 读中渗透。

“以情带读”的“情”, 是融合了思想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 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以情带读, 带出的是饱含深情个性飞扬。如讲《地毯下的尘土》一课中对23 段到文章结尾设计了分角色朗读。

教师读叙述部分, 女生齐读星星的话, 男生齐读小矮人的话, 一女生读米妮的话。这样设计, 以情带读, 读出了层次, 读出了文字的美感:米妮的诚实真挚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变化多样的朗读中, 学生感受到了文本的内涵美。

第三, 移情回读, 回中转化。

回读课文, 实现情感迁移, 前面几个环节只是让孩子触摸认知了文章的灵魂, 通过回读课文, 使情感在孩子头脑中强化, 最终达到“学以致用”。如在《背影》一课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品读了父买橘片段后, 说:同学们, 你生活中有没有觉得自己“太聪明”的时候?请好好想想, 我们的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 请关心自己的父母吧, 哪怕就一点点, 就像朱自清捕捉到父亲的背影一样。

第四, 真情写作, 写中内化。

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 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要求习作中表真情, 说真话, 抒真意。作文全程中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性的特性, 滋润学生心灵。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9

一、注重把德育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要求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注重思想性和科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适时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把传授中外历史知识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 讲授改革开放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巨大成就时, 要注重强调中华民族的崛起, 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 来自于56个民族的齐心协力, 借此增强学生对祖国建设和发展的信心和自豪感。在讲无数前辈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时, 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教育他们对今天的美好生活倍加珍惜, 从而更加勤奋学习,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小掌握扎实的本领, 将来报效国家。

二、注重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评价和感受之中

众所周知, 历史的发展不可能永远是一帆风顺的, 而是在曲折中发展前进。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中的具体事例, 联系事件的发展变化, 根据不同事件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正确引导学生科学、准确、合理地充分了解和认识历史, 对于历史事件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评价, 从而通过历史事件对学生起到德育渗透的效果。比如, 在教师讲授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时, 要正确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道理, 是人民群众在推动着人类的历史不断发展前进。在讲授伟大的祖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时, 要积极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些成就的取得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 引导青少年从小热爱中国共产党, 将来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三、注重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紧密联系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的不同历史阶段, 教育学生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唤起强烈的民族振兴意识, 从小要有肩负民族复兴伟大历史使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内心深处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四、注重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增强趣味性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0

一、爱国主义教育

1.介绍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我国地域辽阔, 不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而且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在有色金属方面, 我国钨的储量居世界首位, 镍的储量居世界第二位, 已探明的铁矿量为497亿吨, 居世界第三位;在非金属矿产资源方面, 我国的黄铁矿、石膏、重晶石资源居世界首位, 石棉、萤石、磷矿、滑石、云母等13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名列前茅, 已探明的铝土矿资源储量为12亿吨, 居世界第五位;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 先后开发和建立了大庆、胜利、华北、中原、大港等石油基地, 并已发展成以炼油、化工为主体的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体;煤炭产量约占全世界煤炭产量的三分之一;我国是世界著名的产盐国家之一, 也是原盐品种最多的国家, 井盐、池盐、岩盐、海盐四大品种皆有.我国辽阔的海洋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化工资源, 其中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南沙群岛更是世界上四大海底油田之—.通过介绍我们美丽、富饶的伟大祖国,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情感.

2.通过我国著名化学家的感人事迹, 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爱国热情

我国许多著名的化学家都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立志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奉献给伟大的祖国, 他们同时也为人类的进步、社会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 从小热爱祖国, 勤奋学习, 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 他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越条件, 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 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 侯德榜先生全身心地放在制碱工艺和设备改进上, 经过多次的摸索和试验, 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从而名震中外, 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通过介绍这些著名化学家的事迹, 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

3.通过我国在化学发展史上的成就,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高一《化学》的绪言中, 向学生介绍了化学学科的形成、产生、发展的过程, 也介绍了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例如, 我国的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 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 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 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 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在近现代化学史上, 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特别是建国后, 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 我国的牛胰岛素的合成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 为人类探索生命的秘密迈出了重要一步;还有, 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的化学结构和完整活性的叶绿素.这些成就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1.世界观教育

化学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 对学生适时进行辩证法思维的训练, 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例如, 通过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子与离子间的结合和离解、胶体的性质、氮在自然界里的循环、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电解和电镀、钢铁的腐蚀等知识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永恒运动的, 人类是可以认识物质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又如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与还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 它们存在于同一反应中, 相互依存, 既对立又统一, 使学生认识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 统一是相对的, 双方互为存在条件,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 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化学教学对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很有促进作用, 例如在进行化实验时, 要让学生从实际出发, 如实地反映实验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 即使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期的现象有出入, 测得的数据出了偏差, 也不能随意捏造事实或修改实验数据.必要时可以通过反复重做实验, 以求得真实结果, 以此培养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态度.

三、环境保护教育

中学体育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规律,以人为本”。而未成年人在学校的阶段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如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1]。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并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去,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中学生身心素质的主要任务,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体育的教育目标之一。因此,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根据体育教育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教育之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试从新形势下的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背景、体育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关联等入手,对如何在体育教育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新形势下的中学思想道德教育背景

中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好的。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不少问题,在这一时期,他们往往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还在走向成熟,较易出现情绪波动。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中学生必然产生重大影响,一些新问题、新情况摆在我们面前。第一,有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法制观念淡薄,自我控制能力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中学生当中不同程度的滋生[2];第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为广大中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中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影响着现代的中学生;第三,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给中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随着网络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上网的学生不断增加。互联网对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二、思想品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内在关联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强调“要重视德育,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体育和德育各自的教育任务虽有些不同,但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早就说过,人者,德为先。未学文而先学文德,未学武而先重武德,学好文武,不光是光宗耀祖,最主要的是报效国民。体育和德育是一个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他们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融入到课内外各种生动有益的活动之中,是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道德途径,从德育形成的机制我们可以得知:一个好的德育教育内容,如果它不能转化为学生的行为,而仅仅只流于形式的教育,那么这种教育内容和目的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从体育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来看,体育教学包含着思想教育因素,它伴随着各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是智力活动和身体活动共同积极参与,它对于培养学生具有时代精神的思想品德文明修养和道德情操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体育运动中所展示的坚韧不拔、勇敢顽强、团队合作精神、集体荣誉等优秀道德品质,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发挥着巨大而深远的教育作用。这就是我们体育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内容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体育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如何利用我们体育教育的这种特殊性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三、如何在体育教育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

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江泽民同志曾说过:“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们要牢固树立“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有满腔的热情和一份爱心,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我们教师自身的素养水平,不断地学习,加强锤炼自己的思想品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掌握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教育规律,努力提高教育水平,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一个“人师”,注重教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做人。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体育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就一定要先做到。如:教师要求学生上课要认真的,教师首先就要认真严格地要求自己,充分备好和上好每一节课。在上课期间,对待学生要真诚,根据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水平,因材施教。要求学生要热爱运动,教师首先自己也要是一个积极参与锻炼的人,不能在上课的时候自己站在一边观看,而不参与锻炼。要求学生好学上进的,教师也应该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总而言之,“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教育、示范和引导作用,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才能真正地做到“润物”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特别是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与渠道多样化,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双方互动共同组成教育活动。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在暖暖的师爱氛围中建立起来的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个性和身心特点,做到关心而不代替、爱护而不包办、保护而不束缚,把握其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真诚的态度和学生共同讨论问题。做到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做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与学生关系很融洽的班级,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思想观念。如:新生在上第一堂体育课的时候,有些学生身体素质条件差,做动作很费力,针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把他们召集起来了解原因并和他们谈心,做他们的朋友,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锻炼中去。实践证明,这样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是有利的。因为,真诚和关爱永远是道德教育最有效的方式。

(三)挖掘体育教材的德育性

课堂是师生之间交流知识和思想的重要场合,很多思想的火花往往是在课堂上碰撞出来的。在体育教学中,不同的教材,因其技术要求和练习方式不同,而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不尽相同的影响。因此,如何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以体育教材的德育性为载体,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是我们体育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毛泽东同志早在1917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精辟地论述了体育的育人功能:“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他以朴素的道理阐明:“体育,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就应注重教材的教育性。如:在定向越野项目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勇敢的精神品质;在队列练习中,可以培养我们学生遵守纪律;在健美操练习中教师则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陶冶其美的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在球类和接力赛项目的练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同学们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团队的胜利是与同学们相互团结合作分不开的;在各种教学比赛中,无论胜负,都要注重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只要合理地选择和安排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挖掘出不同项目所蕴藏的教育性,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就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营造好的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展示学校形象、凝聚人心、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方面。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其他任何专业、课程无法比拟的[3]。首先,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体育网站。在多样性、多元化的网络环境中,当代中学生喜欢上网已形成了一个发展趋势,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这种特点,利用校园网络,建立体育网站,通过介绍健康的体育网站、软件、光盘等,让学生接触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学生自己也可开设邮箱和论坛,使网络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交流情感的重要场所;制作体育多媒体课件,将道德教育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将传统的“灌输”转变为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增强道德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其次,充分利用好学校的运动会和体育节,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刚毅坚强的性格,鼓励学生勇于竞争,并力求进步,把赛场上蓬勃竞争的精神继续发扬,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充满朝气的校园。再次,利用国内外的体育大事,不定期的给学生进行讲座,让同学们在奥林匹克精神:公平、友谊、进步的学习氛围中,培养他们的社会正气,提升我们民族的凝聚力。

四、结语

中学阶段,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积极的意识、正确的观念和坚毅的意志的最佳阶段或关键时期,是其行为习惯、性格特质、品格意志、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的形成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4]。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事关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因此,作为体育教师,牢固树立“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爱护和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掌握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教育规律,努力提高教育水平,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整个体育教育之中,对学生开展有效、及时的疏导和调节,真正做到寓德育于体育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学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落实[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2(3).

[2]何迎春.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2).

[3]高金库.论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J].教书育人,2007,(8).

[4]韩震.改善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11).

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渗透 篇12

一个国家的语言, 它承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 传承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 有着深刻的底蕴。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作品大多是名篇佳作, 文学性与思想性俱佳, 所以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 更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课堂。下面我就本学期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制定目标和计划

在开学初, 要认真钻研教材, 从教材信息中挖掘德育因素, 明确德育教育目标, 并制定德育教育计划。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 绝大部分课文都不难找到德育教育目标。以语文实验版七年级下册为例:《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立大志, 苦修身;《骆驼寻宝记》———百折不挠, 无私奉献;《地毯下的尘土》———诚实勤劳, 纯朴善良;《爱莲说》《陋室铭》———淡泊名利, 洁身自好;《强项令》《包拯》———刚正不阿, 清正廉洁;《春望》———热爱国家, 忧国忧民……德育教育有了明确的目标后, 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有的放矢。所以, 制定目标和计划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能成功渗透德育教育的关键的一步。可以说, 没有这一步, 德育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

二、选准切入点, 正确引导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所用的方式是“渗透式”, 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因此,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切入点, 巧作引导, 使德育教育如春风细雨般“润物细无声”,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和感染。比如, 我在讲《骆驼寻宝记》一文时, 引导学生总结出骆驼所寻到的宝“不是使自己养尊处优的宝, 而是为大家谋福利的宝, 变沙漠为绿洲的宝”的时候, 我话锋一转:“骆驼所寻的宝是把沙漠变为绿洲的宝, 对我们而言, 我们的宝是什么?”顿时, 同学们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有的说是知识、时间;有的说是亲情友情爱情;有的说是健康的身体, 快乐的心情……这时候班上有个调皮的学生叫朱万定, 他在下面大声喊:“是金钱!”广大教育工作者都知道, 在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 树立学生正确的金钱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我因势利导:“对, 金钱也是我们的宝, 但必须明白, ‘金钱不是万能的, 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拥有金钱并不重要, 关键是我们怎样去驾驭金钱, 驾驭好了是我们的宝, 驾驭不好则将是祸水!此外, 还要必须牢记‘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的古训”这是根据课文创设的情景, 让学生由课文内容联想到自己, 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走出课堂, 在实践活动中“渗入”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感悟人文精神, 提高个人品德修养, 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语文教师是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的主要组织者, 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 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让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得到净化和升华。在本学期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为本地人物立传》中, 时值清明节前夕, 我组织班上的学生为本地革命烈士彭懋桂烈士扫墓。在烈士陵园里, 我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墓碑上的碑文, 向当地的老人了解英雄的日常琐事, 并一一做好记录。回去之后通过核实整理, 让他们写下《彭懋桂烈士传》。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缅怀革命先烈,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更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让他们从小知道感恩, 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四、寓德于写, 在作文中“渗入”

作文与做人密不可分, “吾手写吾心”, 在作文中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 这对他们的一生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这样, 写出的作文才有“灵魂”, 才能感染和教育学生。以德育教育为主体的作文要注意三点:首先, 作文选材要贴近学生生活。《新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大纲》中强调学生作文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包括个人、学校、社会、生活) 的素材。通过写学生生活的素材, 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其次, 作文立意要真诚。真诚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作文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真诚, 通过作文训练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让他们在作文中真正认识自己, 从而渗透德育教育。最后, 作文评语也是渗透德育教育的关键。作文评语能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激励学生的协作欲望。

上一篇:情感品读下一篇:高校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