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渗透德育(精选12篇)
二年级语文渗透德育 篇1
二年级语文德育渗透总结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劳美的和谐发展。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养成的。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时期,记忆力、模仿力强,求知欲旺,对所见、所闻、所做、所感都会刻骨铭心。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并没有什么固定模式,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应有“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针对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我曾在这方面努力做过一些尝试,现小结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材,渗透德育教育
翻开语文课本,你会发现这一篇篇文情俱佳的文章几乎都有一个道德教育的目标。新学期开始,教师有意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找准智育训练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合理地统筹安排,做到心中有数。
二、抓篇、段的朗读训练,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很多语句优美、内容生动的写景抒情的文章,它们真实描绘了自然和生活的场景,为小读者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绚丽灿烂的天地。把握教材特点,着重抓好篇章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作者创设的情境中展开合理想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和美的熏陶。如:教《日月潭》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我设计三种不同的读法:
1、浏览,找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学习小组里读给同学们听听。
2、默读,用笔画出说明日月潭美丽、壮观的语句。
3、朗读,了解日月潭的景色,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通过“读”的训练,学生在感知、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领略到海上日出时的雄伟、奇特的美景。这时,我再利用课件,让同学们观看保护环境的画面,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与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发生共鸣,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充分发挥了教材的德育和美育的功能。
三、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德育渗透
文章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的感情。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会揣摩与品味的方法,强化语感训练,挖掘语句的含义,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品味及思想内涵,从而达到提高能力、渗透思想教育的目的。教育学生不要被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吓倒,要像小草那样勇敢、坚强、有韧性,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顽强作风。这样,德育就非常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学生在不经意中欣然接受。
四、进入角色,再体会角色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还常常引带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再现情境。一种是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表演;另一种是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这样,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就在自己的身边。这就促使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来理解课文,不仅使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器官,而且笼罩了情感的色彩。
五、教师以身作则,进行德育渗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本身就是学生极好的学习对象,教师的严谨治学、一丝不苟,会给学生很好的影响;教师的谦虚有礼,勤学好问,学生也会耳濡目染受到感染。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健康成长。
语文课不同与其他学科,它是对具体对象的审美和思想倾向而诱发的情感领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师应努力做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只要教师有强烈的既“育才”又“铸魂”的意识,那教师的责任感必将促使我们去发现、去总结出更好的德育方法,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日益完善。
二年级语文渗透德育 篇2
一、课前把握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点
一篇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山河、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宣泄。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老师要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优越性,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又不能人为拔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有了精细、充实的准备,我们才能设计出贴合学生实际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目的的德育渗透。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一课,讲述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的小事,赞美了父母之间如茉莉一般平淡无奇却洁白纯洁的爱。作为教材,《爱如茉莉》原文的“爱情”主旨被解构,重构起来的是一种大爱,其实用价值重新被定位:让孩子懂得:一句叮咛、一个抚摸……这些细微的点点滴滴就是爱,爱就在我们身边,感受被爱,懂得去爱,生命的历程才会一路“幽香缕缕”。这样的爱,不是现在某些电视剧中那些泛滥的、低俗的、肤浅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美,能让人情感得以升华的“爱”,也是高年级学生中所缺失的“洁白纯洁”。
二、课内创造条件,生成德育渗透点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而高年级学生虽然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但如果在教学中“满堂说”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地进行空间说教,就会使小学生厌倦,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让小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较好的效果。
(一)在审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们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其中涉及相当广泛的民族文化,而《史记》本身就是一本具有文学性和史学性的文章。因此讲《史记》,让学生了解《史记》在中国历史学上的重要地位很有必要。文章中,主人公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关于汉代及课文的背景,也可以让学生有所了解。最近美国在反思其民族的狭隘性,崇尚暴力,贪图享乐,而中华民族之所以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没有断层的民族,其自有民族精神的优越性,所以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司马迁不顾个人荣辱,献身于事业的精神,正是民族精神中,能够“忍辱负重”,个人讲究内修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在朗读、讲解课文时渗透
新课标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德育教育渗透的过程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重点内容,并适时地讲解,通过这种方式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他们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在大海中永生》,这是一篇情感浓烈的课文。文章运用拟人、排比、对偶等手法,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语言记叙了历史伟人邓小平同志的骨灰撒放大海的动人情景,讴歌了伟人的不朽功绩和高尚情怀,表达了人民对伟人的敬仰与深深思念之情。由于邓小平逝世时,学生都还小,对当时的情景知之甚少,对邓小平的生平了解得很肤浅。如何让学生透过文本语言,感悟其崇高与伟大,让情感与文章意境相融合,达到“人”与“文”的情感相通是本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基于这点,我紧抓“情感”这根主线,以读代讲,让学生读中悟情,读中体验,读中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受到人文感染与熏陶。
三、课后丰富活动,落实德育渗透点
理论必须结合实际,才能真正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我们必须重视对课内知识的拓展延伸,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乐趣,无论是课本剧表演,还是阅读课外书籍,抑或是社会实践,只要有利于德育教育,就可以借鉴使用。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一课,三个生动的寓言故事,告诉了学生三个道理。“知道”并不等同于“会做”,我引导学生分小组自行组织编排这三个寓言,在活动过程中,一是体会寓意之深,二是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从而真正落实了德育教育。
七年级语文写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92-02
写字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一个学生语文素质的体现,钢笔字书写规范美观的学生,语文素质明显优秀,书写潦草混乱则素质较差,提高学生书写能力的意义在于提高语文素质和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初中语文新课标对初中学生写字目标是: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和训练,是每个学生都能把字写得即规范,又美观。但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学生书写基本功被忽视了,很多教师认为书写无关紧要,甚至认为现在已是网络时代,读与写均在电脑键盘上完成,动于写的机会很少了;这样下去,学生的汉字书写的书写能力日渐衰退,必将影响汉字的运用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七年级语文教师应重视汉字的书写教学,重现汉字的艺术魅力,并将传统之道德和育人之道寓于其中,作文即做人,练字即修德,教师书写教学的过程,就是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崇尚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直为人,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一、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教学不仪仪是技能训练,更是一个育人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方正,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长、最为稳定的文字,数千年的流传,不断传入中国的道德精神,形成了独有的汉字文化汉字因学者和书法家的垂炼,让书法拥有恒久的生命力。三国时曹丕在《典论》中论文道“文者,气也”,认为文章是要有气质的,气者,神韵也,字以骨立,无神难成字,人有傲骨,方显其忐,备受世人推崇的“颜筋柳骨”,便是汉书法的典范,其字里蕴含着浩然正气和正直的人格,已成为后人所追求的书法境界,影响甚大,流传甚广,虽然宋元时期也名家辈出但成就不出其二,究其囚乃缺少精神气韵和为人之德,国人的审美汉室之美皆在字里透生的气质和书写着为人之德,练字不修德,永远只能叫写字而不能叫书法,当然也就不能成为书法一体,颜真卿之书法为“颜体”,柳公权之书法为“柳体”,在于其所书彰显出世人所敬仰的正气和爱国精神,而蔡京、秦桧之字虽名噪一时,但因二人乃大奸大恶之徒,从未有让人敬仰之德,却有鄙夷之意,当然也就无“秦体”“蔡体”之说,而叫仿宋体,可见字的神韵完全缘于书写者的德行和正气,民国元老于右任论书法曾言“练字志在存神,意在显气”。若字无内在气质,写得再秀亦枉然,如赵孟頫之字就有媚态,就是秀而无骨气,只有心存正气,胸拓意境,练字方能修德,是故不管书写工具怎样变化,由毛笔到钢笔。但汉字书写所要求的精神气韵不变。教师教授学生练字就在于其过程中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对其进行精神和品质的塑造。秉承书法传统,虽然初中学生对书法的领悟肤浅,但作为语文教师长期坚持带领学生练字,可以引其入书法之门了。书写汉字之美,美在其独有的精神和境界,隶书凝重朴实,楷书刚健庄重,行书飘逸洒脱,草书行云流水变幻无穷。教师指引学生领悟汉字之美,从中获得教益。
二、笔握于手,字立于心,德见于行
教师教授学生练字,从握笔正端坐直,凝神聚气开始,即始见练字之效,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谏唐穆宗“心正则笔直”,很有深刻的哲理,为人正直,处事公正,自然人心敬服,字则自然正而不斜,有追求,有正气,而练字恰好是身正到心正的过程。
首先练字的要求就是身端正于坐,凝神聚气,心平气和,心静如水,因为心正则身正,身正则字正,这本身就含有儒释道时个人修养的要求,长期坚持如此练字,不仪行为习惯良好,更有利于克服内心的浮躁,修身养性,其功大焉。
其次,汉字的书写之规范,本身有其规律,其间架结构是讲求一定的布局。单独写好一笔一划是其基础,而一个字不仪规范显示出其独特的创意,使字有神韵,那是需要书写者对汉字书写规律的掌握,在教师的引导下示范书写不仪有利于培养学生酝酿构思善于思考的品质,还有利于预先筹划遇事从容镇定的良好心理素质的的培养。汉字字形的大小,结构的复杂与简单均有一定的规范要求,笔画结构并非人为地拉长笔画写成大字,笔画写长反而呆滞无精神,因此需要书写者先于心中构思字的结构,做到胸有成竹。
再次,历代书法家都把书法练习写作超越自我的境界追求,这里也应学习前人的精神,将锋芒气势收敛于心,溢于外表则是一种举止斯文,谈吐文雅做事果断,如“君了纳于言而敏于行”练字让学生往此方引导,自然有利于学生对完美人格的追求,虽不能人人都成为君了,但能使学生人人都一心向善,接近君了,积善成德而备圣心,实现“练字修德”之教学目标。
三、法其神而不求其形
要写好字亦非一朝而成一挥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练习过程,很多教师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这是好事,却很简单地认为用字帖代替老师让学生描摹字体,时间长了就能写出漂亮的字来,至少像模像样,殊不知这样反而害了学生,虽然学生练了很多字帖,但只徒有其形而无书法家字体的神韵,仪学皮毛而已。
师法古代书法,从毛笔书法中汲取营养,虽是钢笔书法亦可临摹毛笔书法,从字的间架结构到布局,教师一一讲解,并为其示范书写,作为书写教学必须长期坚持,因而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来指导并鼓励学生坚持练习,试想王献之学习其父王羲之书法,墨池就是其坚忍不拔精神的明鉴,但只能学其字形,亦未能得其父书法之精髓,其母指出王羲之书法在于心无俗念,将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融于笔中,故能写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惊世之作,将书法推至顶峰,奠定其“书圣”地位,世人虽将其父了二人并称“二王”,二人的作品成为后人学习书法典范,王羲之书法将修德融于字中以修书法之道,凝神于字以拓胸怀,将人生追求理想的境界融于字中以立奇忐,将正气融于字中以立傲骨,这就是学习书法所需要的灵性和个性,教授学生写字既不能刻意模仿,又要尊重学生个性,如此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德育渗透总结 篇4
高海珍 2012-2013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劳美的和谐发展。俗语道:“人看从小,马看蹄爪”。这充分说明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养成的。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时期,记忆力、模仿力强,求知欲旺,对所见、所闻、所做、所感都会刻骨铭心。所以这一阶段的德育工作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并没有什么固定模式,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应有“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针对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我曾在这方面努力做过一些尝试,现小结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材,制定渗透计划
语文课和其他学科相比,在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它不同于数、理、化等学科,它总是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寄予一定的褒贬爱憎。翻开课本,你会发现这一篇篇文情俱佳的文章几乎都有一个道德教育的目标。因此,新学期开始,教师应该定出本期的德育重点,有意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找准智育训练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合理地统筹安排,制定出教学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二、抓篇、段的朗读训练,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很多语句优美、内容生动的写景抒情的文章,它们真实描绘了自然和生活的场景,为小读者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绚丽灿烂的天地。对此类文章,我把握教材特点,着重抓好篇章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作者创设的情境中展开合理想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和美的熏陶。
如:教《海上日出》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我设计三种不同的读法:
1、浏览,找出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学习小组里读给同学们听听。
2、默读,用笔画出说明海上日出时雄伟、美丽、奇特的语句,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互相订正,每组选出一位同学向教师汇报。
3、朗读,了解日出时的景色,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通过“读”的训练,学生在感知、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领略到海上日出时的雄伟、奇特的美景。这时,我再利用投影片,让同学们观看保护环境的画面,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与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发生共鸣,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充分发挥了教材的德育和美育的功能。
三、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德育渗透
有的课文,由于时代距离现在太远,所以给理解课文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毛主席的《七律•长征》,气势磅礴,胸襟开阔,既有革命的浪漫情怀,又见历史的岁月峥嵘。但是,自幼生长在和平时代的小学生,又如何能体会这样的意境呢?而时代背景往往与作者的写作动机紧密相连。所以背景介绍对有些课文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必须要了解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深重的苦难和无尽的悲伤。了解战争的艰苦,了解战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乐观主义精神。通过背景介绍,学生自然地了解了战争,自然激起对战争的愤恨,对战士们的敬爱,也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对和平的热爱。德育自然渗透到了教学中。
四、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德育渗透
文章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的感情。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会揣摩与品味的方法,强化语感训练,挖掘语句的含义,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品味及思想内涵,从而达到提高能力、渗透思想教育的目的。教育学生不要被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吓倒,要像小草那样勇敢、坚强、有韧性,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顽强作风。这样,德育就非常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学生在不经意中欣然接受。
五、进入角色,再体会角色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还常常引带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再现情境。一种是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表演;另一种是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这样,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就在自己的身边。这就促使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来理解课文,加强体会,不仅使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器官,而且笼罩了情感的色彩。
六、让人物感染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好模仿、崇拜偶像是他们的特点,可以把课本中许多正直、勇敢、顽强、品德高尚的人树立成他们的榜样
七、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德育渗透
作为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语文教师在这方面有着明显优势,因为学生的周记、作文中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起初的想法、观点。教师应当把批改作文、周记当作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环节,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演、鼓励,强化其优点。但我也常常从中发现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偏见,甚至思想深处的某些丑恶、消极的东西,我总是通过中肯的评语、谈心等予以批评指正。我坚信,只要教师能长期重视学生思想上的点滴教育,学生会逐渐形成良好品德的。
八、教师以身作则,进行德育渗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本身就是学生极好的学习对象,教师的严谨治学、一丝不苟,会给学生很好的影响;教师的谦虚有礼,勤学好问,学生也会耳濡目染受到感染。所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健康成长。
二年级数学德育渗透总结 2 篇5
任华 2013.1 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可以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影响。因此,将德育中的学习目的的教育,学习习惯教育和辨证启蒙教育等内容在贯穿在数学教学之中,通过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那么,如何结合数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结合数学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依据数学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因素,数学教材上的插图,应用题和一些数目材料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比如,小学数学课本上就绘有反映科学技术和四化建设成就的图画,而这些图画又一般是与应用题结合在一起的,既具体又形象,很有说服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生动讲解,就能使学生感到祖国的伟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受到了爱祖国受社会主义的教育。
二、结合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外部动力,但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来看,单给他们讲这样的大道理是收效不大的,因为他们受理解能力的限制,所以,可以根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数学这一事实,也可利用数学应用广泛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密切联系实际进行基本知识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如学习计算时,设计买卖情境进行引入,当发现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就向学生讲清出错就会给生产和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如对军事家来说,时间就是胜利,对教育家来说,时间就是知识,对医学家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对农民来说,时间就是粮食等,让学生知道时间对各种人都有着各自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学习,又如,在应用题教学中,选用的题材也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像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积极锻炼等事例。这样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祖国建设联系起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中产生兴趣,从而萌发了为祖国的强盛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动机,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
三、结合数学教学的常规性,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抓住一切时机,反复进行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专心听讲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前提,上课时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自控能力,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受外界干扰,不开小差,不搞小动作,认真听讲,积极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年级第二学期德育渗透计划 篇6
我作为小学一年级班主任老师,做好他们的德育工作是我的责任。因为只有做好了德育工作,学生才能有个健康的心灵,才会爱上学校,爱上学习。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一年级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文化育人,和谐发展”,切实推进少年儿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二、重点工作:
(一)、行规方面:
1、充分利用晨会、班会的时间强调《一日常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要求各班干部严以律己,主动做到模范带头作用,督促班中的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力争上游。
3、培养学生讲卫生,重礼仪,守纪律、爱公物的良好行为习惯,把每一个习惯的养成落到实处,努力积累“道德资金”。
4、通过班会课,教育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懂得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主动学习,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合理利用升旗仪式、重大节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这学期利用“学雷锋”、“妇女节”等重大活动举行一些有意义的主题班队会,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6、加强家校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家长共同教育孩子,使他们全面发展。
(二)、家庭教育方面:
1、抓两头,促中间。扎扎实实做好家访工作,与家长进行电话或面谈,对一些特殊家庭学生做到重点家访,对重点指导的学习型家庭做到上门指导。
2、充分发挥优秀家长的示范、辐射作用,积极培养家长的先进典型。
(三)、推进温馨教室创建和校园文化建设。
1、结合少先队快乐中队建设,加强教室物质环境创建,力求凸显班级特色。
2、充分发挥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黑板报、家校小报、小队报等宣传阵地的作用,营造和谐规范、积极进取的育人氛围。
3、利用我国的重要节日,民族传统节日,主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纪念日,开展专题教育活动。通过“学雷锋纪念日” “清明节”、“五一劳动节”、“端午节”、“六一儿童节”等活动,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纪念日文化作为重要载体,让学生感受亲情和友情,感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增强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语文教学应渗透德育 篇7
一次上课, 我问全班同学:“昨天布置的古诗词大家都会背了吗?会的举手。”结果全班都齐刷刷地举起了手, 显得很自信。我一看这种情形, 很高兴。但是转念一想我又感觉有些反常, 因为以前背古诗文通常都会有8、9个成绩较差的不会背, 他们会进步这么快吗?我不信, 决定检查一下。于是我就让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站起来背诵, 果然一连叫了3个都不能完整地背诵。我知道有些学生想蒙混过关, 欺骗老师。类似的事情已不是第一次, 怎么办?我略一思索, 马上意识到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真诚这一品质的重要性。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5个字“做人要真诚”, 然后我解释道:“一个人如果常在大家面前说假话, 那么, 以后即使他说了真话, 我们也会认为他的话是假话, 因为我们不知道他哪句话是真话。我们刚刚学过《信客》这一课, 信客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提高了嗓门问。学生齐答:“讲究一个‘信’字。”我又问:“‘信’字的内涵是什么?”学生回答:“诚实, 讲信用, 不坑蒙拐骗, 不截留别人的东西。”我接着问:“老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学生齐答:“他截留了别人的绸缎, 不讲诚信, 大家不信任老信客了。”我意味深长的说:“老信客就因为一寸绸缎毁了他一生的清誉, 他后悔的用剪刀扎自己的手, 扎手就能换回来自己的诚信吗?”学生齐答:“不能。”我说:“所以一个人不可随意丢了自己的诚信, 诚信丢了就很难找回来。”我讲完这番话, 课堂上异常安静。停了停我说:“古诗词不会背的同学举手。”先是有3个同学举手, 全班同学都把目光投向那些成绩差的同学, 那些成绩差的同学也是面面相觑, 很快又有6个同学举起了手。我知道这几十秒的短暂时间里, 这6位同学心里进行了激烈思想斗争, 结果真诚战胜了投机取巧。我的真诚教育迈出了第一步。
过了几天, 我检查作业, 有位同学告诉我:“老师, 我的作业忘家了。”我心想这位同学常说假话, 是班里学习上的一大“难题”, 作业不完成就说忘记带了, 诗文不会背装作会背, 我要利用这个典型再次好好教育全班同学, 树立全班的正气。于是我不紧不慢地问他:“你说作业忘记带了, 我凭什么相信你。”这位学生语气肯定地回答道:“老师请你相信我, 我的作业确实忘记带了, 下午我就交给你检查。”我反驳道:“你的话没有任何说服力, 再说你下午交的作业是你昨天做的还是午饭后补的, 能说清楚吗?”我的话让这个学生低下了头。我又对全班同学说:“一个不讲诚信的人, 大家会相信他吗?”学生回答道:“不会相信。”我说:“以前, 你的诚信已经淹没在自己的谎言里, 你要努力找回自己的诚信, 你要想让大家相信你, 首先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建立起自己的诚信, 不说假话, 不投机取巧, 大家才会相信你, 老师才会相信你。”这个学生心悦诚服的点点头:“我懂了, 我一定讲诚信, 不说假话, 不让大家失望。”以后这位同学处处以诚待人。每次背诵诗词他会背了, 就主动举手背诵, 不会就不举手。我在班里多次表扬他的真诚, 全班的风气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学生还是孩子, 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能体谅父母的苦心, 不孝顺父母的情况不同程度的存在。我打算结合教材慢慢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我们该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我想这不正是教育学生要有孝心的时机吗?于是我精心设计教案, 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 我特意加入一个小细节:要求学生回忆5件父母关心、疼爱自己的小事, 并列出小事的提纲;然后与自己的行为对比一下, 想一想自己对父母关心够不够?自己有没有尽力回报父母?设计好教案, 我信心满满的去上课。《背影》这篇散文有这样一个细节:父亲穿的是深青布棉袍, 黑布大马褂;而父亲给儿子的确是裘皮大衣。父亲把买来的橘子一股脑给了儿子, 自己一点不留。就这一细节我让学生闭上眼, 回忆自己的爸妈平时对自己关心、爱护的5件小事, 然后思考, 比较一下两种亲情是否相同?5分钟后, 我请了3位同学说说自己的体验, 结果3位同学说着说着就泣不成声, 班里偶尔也能听到抽泣声。我知道学生被爸妈无私的爱感动了, 我告诉学生如果你们把自己回忆的5件小事写下来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因为这文章抒发的是真情实感, 这种感情也是人世间最宝贵的情感。每当读到《背影》我们就会想到自己的父亲对我们关爱,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感恩, 更应该懂得孝道。这篇文章我讲的很顺利, 因为不用我讲, 学生就理解了文章抒发的情感, 我还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
二年级语文渗透德育 篇8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在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十分重要,而且语文教学还承担着多样的教学任务。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向学生进行相关语文知识的讲授;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要注重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通过语文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塑造学生的人格,使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实现多方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概述
1.对于德育的界定
所谓德育,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指对人们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进行教育。德育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并不是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思想和道德,而德育就承担了将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的责任,所以说德育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完成的一个任务。
2.学校德育的性质
一个人的道德发展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生活教化,第二是自我教化,第三是校园教化,所以说学校对于学生的道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学生道德的养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学校的影响。学校的德育不仅是指学校组织开展的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而是伴随着整个学校教育始终的,因此学校德育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性质:第一,学校德育是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学校德育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超越;第二,学校德育是具有引导性的,学校德育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追求进步和发展;第三,学校德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校德育是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践紧密结合的。
3.小学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和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因此在知识方面只对其进行基础性的教育。但小学阶段是一个学生性格和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时期。而小学语文教育也在小学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将德育与小学语文教育相融合可以有效地在增长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道德和思想上的教育。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还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因为德育与语文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说二者可以相互促进。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1.应该突出德育情感
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想更好地渗透德育,首先应该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因为课文一方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德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只有利用好这个载体,教师才能够有效地将德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在不同的小学语文课文中,实质上也分布着不同的德育点,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德育点,把握住课文情感的基调,从而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比如,在进行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城》《出塞》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突出爱国情感,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把握住爱国这一情感主线来对课文进行讲解,从而间接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2.重视教学的细节,灵活地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要抓住一些课文的细节来进行德育渗透。在对小学高年级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一些细节,通过这些细节来折射出人们一些美好的品质,从而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以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平分生命》为例,课文在描写小男孩做完手术后与医生的对话时,用了“颤抖”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来领会词语“颤抖”在这里所表达的含义,从“颤抖”一词以及小男孩所提的问题中,可以解读出奉献的精神以及伟大的亲情。所以教师也可以抓住这样一些细节来进行德育的渗透。
3.关注学生个体,因材施教
在一个班级中往往有着许多学生,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统一的讲解时,往往只能做到宏观上的引导,但是每一个个体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教师必须要注重这些差异,对于个别的学生还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比如,在进行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窃读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这篇课文来对班级中一些学习态度不端正或者不喜欢学习的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他们了解到自己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多么来之不易,从而引导他们学会珍惜,并且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将整体引导与个体教育相结合,才能够有效实现小学语文中的德育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也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之一,所以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抓住德育的特征,同时结合小学语文的特点,将德育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参考文献:
李晓红.浅谈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与实践途径[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5):221.
八年级语文德育渗透总结 篇9
本学期的工作结束了,下面我就总结一下我在平时是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的。
一、通过语文教师自身得体的仪态、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严谨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是构建和师生关系的主动者。教师的使命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不能靠华丽、空洞的辞藻,要靠自己得体的仪态、良好的行为。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注重自身仪态,不可以过于前卫的穿着打扮误导学生的审美观。通过自身字迹优美、重难点突出的板书,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教学语言,富有创造性、灵活性的教法感知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造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使其形成严谨的学习习惯。还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与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心灵与情操的涵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内容自然渗透其中,最终取得了较好结果。
二、深刻挖掘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我在语文教材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及人物事件的描写,深刻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让学生懂得是非善恶,知道哪些是为社会所崇尚的,哪些是为社会所摒弃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把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课本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更重要的让学生付诸行动,让学生把道德规范与行为与实践结合起来,用道德意识来规范道德行为,使学生养成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的好习惯。
四、总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好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善于把握机会,在恰当的时候穿插进德育教育,注意渗透德育教育,注意把教育的科学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起来,使我们的学生不但学习好,身体好,思想心理也都好,只有这样,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只有这样学生的道德素质将会有一个很大程度的提高。
四年级下语文德育渗透小结 篇10
姚河小学
陈爽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每接触一篇课文,必然或多或少,或正确或错误,或有意无意地受到一定的思想影响,但这种自然而然的影响和我们自觉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德育渗透。因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他们的经验、认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渗透也只有经过教师的讲解、点拨才能使学生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产生与作者相同的体验和感受。在本册的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沤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我在本册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语文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思想品德熏陶。下面就本学期的德育渗透作如下总结: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册教材中有关爱国主义的内容,一篇篇教材,反映伟大祖国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构成一个有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这样从整体出发,处理每一篇具体课文,体现教材之间相互补充、反复加深的内在联系,就可在儿童眼前展现一幅伟大祖国的疆域图。从这一篇到那一篇,都以“伟大祖国可爱”的观点,贯穿其中。
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讲述了琳达一家三口人先后捐献角膜的经过,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琳达思想发生的深刻变化,宣扬了人道主义、博爱、奉献精神。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感染,而深切地感受到给予的快乐。而我的学生们,独生子女,万般宠爱集于身,从们已习惯了接受爱。父母的艰苦付出,他们视为应该,心安理得,很少去体会父母的辛劳,很难有感恩之心。于是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感恩教育。首先,我满含深情地朗读文章,安静的教室里,同学把头埋得很低很低,而后谈起了我年迈而饱经沧桑的父亲,谈起父亲给子女朴素的父爱,谈起我为人父后对父爱的理解,教室里鸦雀无声,显然同学们与我产生了共鸣。第二天的作业交上来了,他们不约而同都把主题定为关爱他人,我欣慰地发现:孩子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文中流露出对弟弟的关家,如春雨滋养着孩子门的心田,他们的言行也在日益改变.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我们应该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对高尚道德生活与丰富人生的体验过程。让知识增长的同时也让同学们树立健康高尚的品行。
语文德育渗透应把握“四度” 篇11
关键词:语文;德育;四度
语文课堂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教学中“文道结合”的调子唱了几十年,但效果却不容乐观。纵观现状,在教育手段上,一些人掩盖了丰富的教材内容,几乎舍弃了宝贵的德育因素,一些人则采用“粘贴法”,进行简单生硬的教训。在课堂上,或理不胜辞,或心口不一。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除了具有其他德育手段所共有的层级性外,还有它独有的不确定性和难测性。这些特性决定了语文德育渗透必须把握“四度”。
一、梯度
语文教材是按照语文知能训练的需要编排的,这其中的德育因素与整个学校德育的序列先后不一致,深浅各不同,因而语文德育实施就遇到了较大困难。如果因此而轻视这个梯度,那将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而只有高度重视这个“度”,才能真正发挥语文德育主干线的作用。
首先,语文教师要把握德育大纲和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熟悉《中小学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搞清各学段各年级的德育任务;同时理清各段各级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起码要熟悉规定的德育篇目。其次,把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同思想品德课进行对号联接起来,如某段某级中的哪些语文因素可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这样,就可以有序有效地在进行语文知能训练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渗透了。
二、信度
要使我们的教育为广大青少年所接受,必须增强德育渗透的“信度”。
1.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发挥表率作用。否则,语文知识讲得再透彻,练得再扎实,也只能是一盏冰灯,只能发出眩目的白光,却不能发出宜人的温暖。“其身正,不令而行”仍是一个非常有警策意义的命题。
2.挖掘可用于德育的美育因素。语文学科与政、史、地等学科的不同之处是它本身具有强烈的文学性,语文课的德育功能也可以说其实就是使学生“美者爱之,善者亲之,真者取之”;另一方面就是“恶丑者,恨恶者,弃假者”,也就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倾慕高尚道德和美好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和坚定的道德意志,最终形成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增加语文德育渗透的信度。教师要注意操作的程度和范围,把握这一段该讲的内容应讲到何程度何范围,从而使隐者显之,显者隐之,或者高者低之,低者高之。即根据学段德育的总任务,把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讲到适合的程度。过去“文道结合”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过分发挥、无限上纲的粘贴式,另一种就是淡化式。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要讲究艺术性,“随风潜入夜”“天然去雕饰”“恰到好处”“辞达而已”这些古训,是广大语文教师们应该记住的。
4.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社会。现在的中小学生已经广泛地接触了解社会,往往容易形成偏激错误的处世法则。过去的做法,往往是教师借势压人,或退避三舍,使学生形成了“先生欺余哉”的印象。现在,语文教学应针对现实问题,联系学生的心理水平和认识实际,给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引导他们全面准确地认识社会。这还要求语文教师继续认真研究德育理论,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进一步坚定信仰,形成自己的“几桶水”。
三、效度
为了把语文德育渗透的任务落到实处,必须进一步认真研究考评督查手段,以检查实现德育渗透的效果。首先,在教学目标中,应依德育序列明确列出德育渗透的任务。教有所依,测有所据,才能学有所得。其次,教育评价和学习检查中应加重德育渗透手段和效果的评分。再次,对学生的考试考查,应适当有意识地设计思想品德方面的题目,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并形成思想品德教育的真正氛围。效度检查是德育渗透的保证。没有这个检查,其他手段再好,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只有加上这个效度考察,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任务落到实处。
四、准度
所谓准度是指忠于文章原意,准确把握文章内在的思想性,领悟文章“道”之所在,力避随意性。有些文章的“道”直接明了,一眼就能看出,此为显性教材,这类教材一般可抓住题眼,找中心词、中心句等来悟准“道”。有些文章的“道”没有明确点出,而是暗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此为隐性教材。悟准这类教材的“道”,必须依据语言文字,通过具体内容去领悟,既要透视显中之隐,又要体查文中之情,品出言外之意。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途径探析 篇12
由于语文教育重在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的教育, 两者具有不同的学科体系,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要兼顾不同的学科性质, 我采取大家都认可的方式, 就是渗透法, 循序渐进, 潜移默化,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一、在课文导语的设计中因势利导, 披情入文。
好的语文导语的设计是上好一堂成功语文课的关键, 它可以引导学生领会诗情洋溢的语言, 历经峰回路转、徜徉柳暗花明之境。教学名师魏书生说:“好的导语像磁铁, 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 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学生以启迪, 催人奋进。”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 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 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 歌唱家定调, 第一个音定准了, 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 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例如在上《醉翁亭记》时, 教师可以联系欧阳修身世以及宦海沉浮来导入。他“生四岁而孤, 太夫人守节自誓, 居穷自力于衣食, 以长以教, 俾至于成人”。他丧父之时家中“无一瓦之覆, 一垅之植”, 家中无钱买纸笔, 他母亲乃以芦苇的竿画在灰土上教他认字, 因此有“画荻教子”的故事。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俺革新政治, 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 遭到嫉恨, 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所写的。他仕途坎坷, 有志难伸, 于是寄情于山水, 与民同乐。他虽被贬谪, 却不消沉, 而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 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 文中多次提到“醉”字, 其实“醉”是表象, “乐”是实质。他的志趣, 不只是在山水之间, 更是在一州人民, 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在困难的环境中保持积极向上和乐观精神状态的重要性, 和环境做斗争, 不屈不挠, 永远抱有一颗与民同乐的心。又如对鲁迅《药》一文的导入, 教师可以联系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凡是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可见, 他不仅是一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还是一个拯救灵魂的医生。20世纪初的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 人有了病就要吃药, 只有如此才有痊愈的希望, 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 那么什么样的药才能救中国?作为民族魂的鲁迅就是找这剂良药。我们学习鲁迅的《药》就是要学习鲁迅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的执着精神。
二、通过分析人物形象, 挖掘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身
上包含的思想意义, 学生受到熏陶, 思想受到洗礼, 提升精神境界。
当学习到小说、戏剧、影视文学后, 他们在头脑中回旋的、挥之不去的应该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像屈原、贾宝玉、吴荪甫、阿Q、董存瑞、梁生宝……这些形象归根到底来自现实生活, 或者说是对生活的艺术概括。作家从现实生活出发, 对自己塑造的人物倾注了全部心力, 人物形象是作者审美认识的结晶, 他总是要通过他的人物告诉读者什么。例如郭沫若在《雷电颂》中塑造的屈原形象, 表现了他作为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 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 他热爱祖国和人民, 衷心希望祖国强大起来。屈原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 是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的灵魂。他具有高尚的政治理想, 为了祖国的强大而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在他身上倾注了中华民族悠久而伟大的历史精神, 显示了我们伟大民族的无穷力量。学生在学习本文时, 被主人翁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感染, 达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屈原是有深刻现实原型基础的艺术形象, 而有些人物侧重于表现作家的审美理想, 是对现实生活的天才创造, 表现了作家的憧憬和追求。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贾宝玉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的创造。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表现了强烈的对民主和自由思想的追求。贾宝玉蔑视世俗, 卓然独立, 他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意志, 抗拒他们强加给自己的枷锁。这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道德和秩序的反抗, 是十足的封建大家庭叛逆者。通过对这一形象的分析学习, 民主平等的思想会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 学生在新时代能够保持独立的姿态, 不因循守旧, 不断推动历史前进。
三、从意象和意境入手, 分析言志言情的诗词、散文等作品中包含的思想教育内容。
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 “不学诗, 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好的诗词, 都是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 在陶冶性灵、净化情感、磨砺节操、启迪思想上, 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例如讲授柳永的《雨霖铃》词, 教师可以重点分析词中出现的意象:寒蝉、长亭、兰舟、暮蔼、酒、杨柳、月等。这些意象紧紧围绕“伤离别”这个主题, 构成了凄美的审美意境, 渲染了词人的离愁别绪。这里我只拟分析杨柳的意象, 杨柳, 是我国文学史上被反复歌咏的对象,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被视为咏柳之祖, 汉代以来, 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 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 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折柳寄托离情的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 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 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如“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李白有《灞陵行送别》、《忆秦娥》, 王之涣《送别》都用了杨柳这一意象。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折杨柳赠别一是因为“柳”、“留”谐音, 古人在送别之时, 往往折柳相赠, 有挽留的意思。二是因为柳树易生速长, 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 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 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 又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这样的分析可以把学生带入“发思古之幽情”的境界, 从而认识到我国文化底蕴的绵长悠久,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在对意象、意境的分析时,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生动直观的优点, 声像文结合, 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 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情景交融的画面。纵贯古今, 横跨中外, 加快艺术信息传达的速度, 加大艺术信息的传输含量, 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从文学的审美特征出发, 在教学中, 学生应反复吟诵, 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融入美的艺术氛围中, 加强对诗词感情美、音乐美的体会, 激发读诗的兴趣, 培养追求真善美的内在驱动力。
总之, 语文教材中充满着德育的内容, 这也和我国传统的“文道合一”或“文以载道”观念相协调。优秀的课文是思想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 从作品中可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美, 可以受到高尚精神的激励, 可以看到时代的辉煌。通过语文的教学, 学生既能提高语言文化知识, 又能培养高尚的理想和情操, 达到语文知识教学和德育渗透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梁其贵.语文德育论.大象出版社, 2006年09月版.
【二年级语文渗透德育】推荐阅读:
二年级上册语文德育渗透总结12-07
一年级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案例07-23
语文德育渗透案例11-19
小学语文渗透德育论文12-17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08-12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12-03
三下语文德育渗透教案07-27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案08-30
语文德育渗透,结题报告11-20
五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