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论文

2024-07-15

试析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论文(通用9篇)

试析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论文 篇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程度的重要条件。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变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关键时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每位语文教师来说是责无旁贷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融洽师生关系,愉快教学,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是关键。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学习。课堂上,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健康的学习气氛,重视师生之间的那种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这就要求教师摒弃“师道尊严”的观念,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树立民主意识,面带微笑以朋友的身份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基础上与教师建立起良好的心理关系,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新课标的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既有表现对祖国深深的爱,对民族浓浓的情;也有对生命价值的思索,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语文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真、善、美,明辨世间的假、丑、恶。让每篇文章熏陶、感染着从中走过的每一个学生。挖掘和利用教材本身的心理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以榜样为动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以具体生动和崇高的理想形象教育和感染学生,对学生行为以及心理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总理......这些人物通过教师情真意切的描述,无一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思考,从内心迸发出对这些人物由衷的钦佩,产生对真善美高尚情操的向往和追求。 (二)以逆境为契机,磨练学生受挫的心理。

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突如其来的不幸、挫折、困苦,甚至是灾难,让人防不胜防,何况当前学生心理疾患的比例呈现不可忽视的上升趋势,迫切需要科学、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以逆境为契机,磨练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让学生有一颗健康的心。我设置一个环节,让同学们谈感想,有的学生说:“纵观中外名人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有的学生说:“我们遇到挫折时,不应该怨天由人,应该树立正确态度。”从身处逆境不屈服的人物身上学生可以汲取力量,增加面对困难的勇气和面对失败的不屈服。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在21世纪,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人的重要素质,未来社会竞争将更加激烈,但竞争愈激烈,合作的意识就愈重要,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所告诫的“一个人如果不能学会合作之道,必然会走向孤独之途,并产生强烈的`自卑情绪”。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能有效调动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增强认知兴趣。小组中以合作为主,组员十分珍惜时间,紧张而密切合作,彼此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听取、分析、同化别人的想法,开放的思想不断融合、鲜明,不知不觉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习得了人与人交往的更多技能。合作学习时,学生还学会了组织协调、学会了情感交流、学会了团结交往、学会了取长补短、学会了谅解接纳、学会了奋力拼搏。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仅仅靠课堂上的几篇文章是不够的,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紧扣形势要求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形成健康的心理,实现心理素质的提升。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开设阅读课。把学生带进图书馆,以文学经典为载体,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由阅读。阅读的过程中,他们的词汇量增加,语感增强。在与作者对话中,思维激活。穿过层层叠叠的语言外衣,拥抱了别人的思想和情思的同时,也感悟了语言之美,领略了人性之美;在厚实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净化了灵魂、陶冶了情操。如,读冰心,读通了母爱的崇高,学会了去爱别人;读鲁迅,读得一副傲骨,敢爱更感恨......让学生努力追求用几本好书,美丽自己一段青春岁月的人文境界。也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演讲。

五、对学生多元化评价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宝。

新课程明确规定:“评价的目的应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变为激励和调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语文教学的目标要着眼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培养和优化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更关注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转变观念,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改变过去评价体制中一贯运用的“一把尺子,一个标准,一刀切”的做法,进行评价体制的多元化改革,评价要倾注教师的真爱,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应贯穿在评价过程的始终。

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只有充分地做好了这一点,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新一代人才。

试析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论文 篇2

一、通过语文教学, 引导学生感悟青春,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歌德曾说过:“哪个少年不钟情, 哪个少女不怀春?”初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 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增强, 导致早恋, 这是令学校与家长最头疼的问题, 它让学生无心学习, 误入歧途。然而, 学生并没有真正领悟到爱情的真谛, 正值青春期, 异性之间产生微妙的感觉, 并不是真正的爱情。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课文引导学生好好思考与品味爱情的意义。比如, 在教九年级上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这篇课文时, 我先问问学生:“爱情是什么?它生长在何方?”学生们有的嘻嘻笑, 有的摇摇头。一个男生说:“爱情就是有女朋友啦。”我接着追问:“你能给她幸福吗?”学生不语了。学生所谓的爱情只是肤浅的男女关系。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让学生从课文内容理解爱情的真谛。同时, 我联系历史名人的爱情故事, 如马克思与燕妮、孙中山与宋庆龄、周恩来与邓颖超, 他们崇高的爱情值得我们学习;又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了爱情观教育, 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 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 让学生认识到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两者之间可以优势互补, 取长补短, 从而营造一种和谐温馨、合作团结的氛围, 但那绝不是恋爱。早恋是对生活不负责的表现, 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利。语文教师通过语文教学适时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可帮助学生走出早恋的误区, 建立正常的男女同学关系, 使他们愉快地学习、生活。

二、借助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陶行知先生这样评价师生的教学活动:“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可见如何教人做人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诚信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师可抓住课堂契机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我就结合课文《信客》中老信客因失信而“名誉糟蹋”和年轻信客因“诚信无私”而赢得赞誉的事例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理解诚信的可贵,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与人相处多猜疑、嫉妒、敌视, 对父母、长辈不孝顺、不尊敬, 这是不和谐的人际关系, 也是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一个标志。多数独生子女有一种唯我独尊的意识, 什么都看不顺眼, 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远离集体。他们不懂得如何尊重长辈, 不懂得孝顺父母, 不懂得珍惜友情等。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开导学生。如, 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 可结合父亲疼爱儿子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教育, 作为晚辈不单只是接纳前辈的爱, 也应该回报前辈的爱。课堂上, 我让学生回忆、叙述在生活中父亲对自己的深切关怀以及印象中最深的一件事, 并说说当时自己的感受。在回忆、叙述中, 学生感悟到父辈对自己的关爱。同时也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谈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以及学习课文后的感想。很多学生坦诚地说出平时对父母的一些不对的行为和态度, 并表示今后一定要理解父母、尊重父母。课堂上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得到亲情教育, 认识了亲情的可贵, 懂得了如何孝顺父母。

三、凭借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坚定的意志

现在普遍存在学生厌学的现象, 农村的中学生尤甚, 他们没有就业压力感, 对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 不珍惜学习机会。针对这些现象, 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机会, 认真学习。如《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平日里常逃学, 到最后不能再学自己的母语了才懂得珍惜学习母语的机会;《孙权劝学》中吕蒙经孙权的劝说, 努力学习, 让人“刮目相待”。用这些课文对学生进行教育,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在课堂上渗透坚定的意志教育呢?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人物坚强的意志品质, 语文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 锻炼学生的意志。例如, 七年级上册《我的信念》里的玛丽·居里的工作条件非常差:“夏天, 炎热的仓库内弥漫着浓浓的烟雾, 身上的工作服被灰尘和汗水染得脏兮兮, 眼睛、喉咙也被烟熏呛得刺痛。寒冬时, 窗户也必须随时洞开, 免得气体无法排出去而导致中毒, 因此她往往冻得连握笔做记录都成问题。”但她仍坚持不解地工作。又如, 七年级下册的《音乐巨人贝多芬》里的贝多芬, 这位遭受命运沉重打击的音乐巨人并没有退缩、消沉。引导学生与这些人进行对比, 以居里夫人、贝多芬为榜样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培养他们坚定的意志, 让他们的身心健康地发展。

试析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论文 篇3

【关键词】中学 音乐教学 心理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1-0116-01

一、合理创设情境

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要想实现心理暗示就应合理地创设情境,情境创设的本质就是情境的感染。学生在这种创设的情境中能够得到不同的暗示,而正是这些暗示能够充分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并提升其记忆力与注意力等等。音乐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可以应用气氛的渲染或者是语言的描述等方法[1]。以《滚核桃》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而后在地上撒核桃,当核桃彼此碰撞并碰撞地面,或者是在地面滚和跳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的声音。教师要求进行捡核桃的比赛,看谁捡的最多最快。这种课堂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了一定的情境,学生在听觉上感受到了核桃产生的不同声音,同时,还使学生感受到了收获核桃的愉快心情。正是这种情境的创设,与音乐旋律相配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与热情,并且在艺术氛围中真正喜欢上音乐。

二、多种途径激发学生想象力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能够集文字、图片以及声音等于一体,其信息量十分巨大,并且图文声像都很丰富。多媒体教学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音乐教学所需内容以最完美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充分发挥其视听通感的作用,使学生受到感染,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生动与直观,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不同形式表现音乐

音乐的学习需要善于表达自身的情感,所以,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是情感的一种体验过程。进行音乐作品欣赏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模仿乐曲声响,使学生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更加热爱音乐。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绘画的方式来表现出听音乐内容。虽然绘画是给人看的,但是却能够通过绘画的方式来使人们听出其中的音乐流动。虽然音乐是给人听的,也能够使人在视觉上感受到形象画面。音乐与绘画存在相同的性质,都能够使人在感受的过程中引发其思维的想象[2]。音乐教师可以正确地引导,并和同学一起探索,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绘画与音乐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同时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表现音乐。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绘画,并在绘画中感受到音乐,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得到提高,同时还能够拓展其艺术审美的视野,提高学生艺术鉴赏的能力。

(三)探究式学习

所谓的探究式学习就是教师不为学生提供问题答案,需要学生主动收集材料并进行深入地调查与研究,通过分析与交流来得出结论,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并感知音乐。与此同时,学生在探究与尝试的过程,能够不断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使其学习体验更加丰富,而且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交流与合作的品格及创新力。以藏族民歌学习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各小组收集不同的藏族民歌与舞蹈,而且还可以收集一些与藏族建筑、习俗、服饰等相关的资料内容。而后,开展小组讨论,利用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资料,并通过合作的形式将所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合理地整理与分析,并通过舞蹈或者是歌声的形式来表现出来。

(四)拓展学习内容

音乐属于人文学科,所以,同艺术和文化的有机融合是音乐教学中人文科学属性的体现,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新疆乐曲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地理或者是历史方面的知识同音乐相结合,并通过舞蹈的方式来使学生深入了解新疆人的开朗性格。在打击乐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打击乐器,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合奏。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有乐器的同学进行排练,组成乐队,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在教学完成后,教师还可以播放音乐沙画与手影等同音乐文化有关的视频内容,进而拓展学生自身的音乐文化视野,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并感受音乐。

三、营造课堂氛围

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精神心理气氛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学生在比较自如的环境中学习,就能够使其自主探究状态富有创造性与开拓性[3]。师生关系的和谐为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与创设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音乐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并关爱学生,如果学生的音乐学习有所进步需要主动予以赞扬与激励,而如果学生的学习表现不理想,教师不应严厉批评,而是使用善意的语言来积极鼓励学生并激发其学习的上进心。

四、结语

音乐心理教育并不仅仅是素质教育,同时也是人格教育。这种教育在构建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对学生心灵的陶冶以及人格的塑造,还能够深入挖掘并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进而实现陶冶情操并完善人格的目的。文章对中学音乐教育中心理教育的渗透方法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旨在更好地开展中学音乐教育,培养出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 岚.中学音乐教育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5(1):67-68.

[2] 王晓玲.高中音乐课堂中的积极音乐心理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4(5):63-64.

试析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论文 篇4

课题批准文号:广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 J06-144-P0

1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校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水平低,条件简陋,生源差,家长多数文化程度不高。要提高育人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必须形成一股教育合力。为此,我校曾于2005年开展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 “关于构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关于构建‘书香校园’的探索与实践”的课题研究(现已顺利结题,成果荣获一等奖)。经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强化了师生的读书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校园文化,增强了学校的文化氛围。但我们从中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出的种种心理问题:

一、厌学心理。学生和外界的接触不多,思想相对闭塞,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积极性不高,成绩难以提高。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放弃了学习。二,依赖心理。不可否认,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而学生的独立能力却下降了。他们在生活中依赖父母,不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课堂上,不积极思考,依赖老师给出结果等等。

三、烦燥心理。现在学生的所处年代,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上大量的形形色色的信息不断地刺激着他们,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使他们心里充满各种矛盾和困惑。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在潜移默化中误导着小学生,使一些学生“静”不下来,做事没有耐心。此外,一些传统的品德课程教学枯燥,空洞。新课程标准颁布后,相当部分教师对新课程实验的理念还停留在表面化、简单化的了解上,对有关的要求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教学方式还脱离不了传统的桎梏,教育学生的方法没有联系现实生活,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学生在学校学到了各科知识,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这不能说不是学校教育的一大缺憾。以上这些,无不困扰着我们的小学生,也困扰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肩上担负着两重任务,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的公民。身心健康是人的素质基础。它不仅意味着有健全的身体,而且必须有健全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鉴于此,我校申请实施“在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实验课题。

二、课题实验的做法

(一)、课题实验的步骤和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7年3月――2007年8月)。在课题研究初期,查阅有关文献,如《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著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组建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加强教师的培训,确定实验的切入点。

第二阶段:实验主体阶段(2007年9月——2008年12月)。按计划举行研讨活动,开展全面的心理素质调查分析。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自测,分析学生基本情况,明确课题研究的重点,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构建“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设计多样的教学研讨活动、教学评价方式对比活动,举行优秀课例评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体会和教学成功案例。邀请专家指导,提升研究质量。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09年1月----2009年7月)。在这个阶段,课题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进行有关心理品质指标的测量与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假设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整体分析。加强实验教师的经验总结,形成论文。完成课题实验总结报告。汇编各类研究成果。邀请总课题组专家进行研究鉴定,完善资料,形成成果。

(二)、课题实验的内容

1、研究心理健康状况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2、研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在汲取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着力点,逐步形成适合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3、研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

(三)课题实验的研究方法

本次实验使用统编教材及校本教材,不改变现行的班级授课方式,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面下功夫,在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体包括: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实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同时,坚持以下原则:

1、协同性原则: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立足于学科的自身任务,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教学之中,做到从不同层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2、尊重性原则: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的存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3、活动性原则: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

4、现实性原则:立足于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品德实际、心理健康水平实际。

(四)课题实验的主要措施

1、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依靠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班主任捕捉机遇,针对班级突发事件中个别同学存在心理问题的现象进行因势利导,矫正他们的心理障碍。因材施教,针对有的同学由于任性、冲动、脾气暴躁,经常与其它同学吵闹甚至大打出手这一不良问题,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打架的原因,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引导他们如何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另一方面,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班级主题活动。

2、凭借少先队工作平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每周宣传一次心理健康小常识宣传活动。由学校的小播音员们轮流播报,材料由课题组的老师们提供。开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活动,了解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普遍存在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向同学们征集“金点子”。开展有关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手抄报比赛,对于一些较优秀的手抄报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学校的宣传栏上展示。

3、结合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寻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刻苦钻研的童第周、不怕失败的爱迪生进行教育。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角色转换想象主人公当时的内心,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使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地教育,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在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认真细致的品质。

4、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成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每天下午放学后向全体学生开放,每天安排老师值班,接受学生来访和个别咨询。对于来访的学生,值班老师热情招待,耐心倾听,分析问题的原因,一起寻找对策,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设立了“成长信箱”,由专门老师负责,对于来信的内容严加保密,并一一给予回信。

5、整合“家校”教育合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搭建家校工作结合的平台,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办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尽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开展贴近家庭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印发《家长评价表》、《家长问卷》,要求家长经常让孩子参与家庭的一些实践活动,如让孩子当一天家,做一顿晚餐,和家长一起参加一次公益劳动等,家长实事求是地根据孩子的表现,按评价表内容给予评价,真正让孩子体验当家的辛苦和付出的快乐,从小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开展学校、社区联谊活动,宣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举行心理咨询活动。

三、课题实验成果卓著 在研究过程中,我校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当作我校的重要内容,当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来抓。自承接课题以来,我校每学期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必学内容,校长亲自做讲座,动员学校各方面参与心理健康工作,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辅导员队伍建设。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了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

1、促进了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我校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通过不断学习、研究,教师的自我觉察能力和自我反省水平得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获得不断发展。可以说,教师的研究意识将一节课的某个教育教学事件的思考深入到相关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对“我做了什么”、“有什么不足”、“我的专业任务完成得如何”等的深层思考,对实际教学进行感受和体验,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的思想、行为、价值观、态度和情感,重审自己从事教学的思想依据,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最后,在实践中检验经验并发现新的问题。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地反思,最终促使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质量的提高。

2、提高了我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是一个引导教师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老师在研究的过程中,总会关注着课堂上、校园内、家庭里、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研究意识的加强,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老师们能写、乐写。课题的实施,使我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师,迅速成为学校的学科带头人。他们或提拔为学校领导,评为教学能手,成为教研组成员。他们身上留了专业化成长的烙印。如青年教师袁飞华、袁丽红、张雪萍、袁晓霞等迅速成为学科带头人。我们可以从袁晓霞老师写的的体会中窥见一斑:“没有学生的生活,还会有更多的快乐吗?选择了当老师,纵使自己失去了很多,但毕竟会拥有满园春色的愉悦,投桃报李时的慰藉,而这正是她人生所需要的。她有所挚爱的学生,为此付出的一切她无怨无悔”

3、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贯彻和落实(1)发挥了“三结合”的教育优势。为形成教育合力,我们办好家长学校,增进家校联系。我们坚持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听讲座、随堂听课、亲子活动等形式,丰富家长学校活动,家长参与率达90%以上。同时,坚持通过电话联系、家访,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充分利用通讯的便利,推进家校联系,提高了家教水平。我们组织以小队的形式引领学生走入社会,开展“走向社会,实践成才”的活动,特别是利用传统节日、双休日、寒暑假,引导鼓励学生深入到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2)促进了养成教育的规范。我校通过国旗下讲话、争创文明班评比、学雷锋做好事、开展中队主题队会等活动,在全校掀起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一日常规》的热潮。同时深入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等。我们要求班主任积极思考,加强班级制度、班风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争创班级特色,争创“文明班级”。同时,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开展评比工作,对学生的早读、清洁卫生、行为规范、出操、等十个方面进行考核管理。同时,学校还设立了“学生值日小组”,负责巡视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反馈。通过规范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主人翁意识提到培养。

(3)彰显爱心教育。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积极引导教师做到严格要求、谆谆善诱、因材施教,让“爱”的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时,我校教师能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各科教学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了知识又受到了思想教育。课后教师耐心辅导不同层次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生,教师采取各种方法,从思想、学习、情感甚至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战胜挫折和困难,努力提高自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对于学困生,学校提出了“先教会怎样做人”的管理思想。同时,教导处还建立了学困生档案,对他们进行学情跟踪。

在成效显著的课题实验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学生也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的孩子变得更聪明了,更活泼了他们变得更爱老师、爱学校,更会与小伙伴合作。到我校参观的领导、老师都认为我们的学生文明程度高,表现力强,综合素质高。他们学习积极,在书香校园里,坚持写日记,敢于投稿,积极参赛,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07年,袁 艳、叶倩妮同学参加龙川县五年级小学生手抄报比赛都荣获三等奖;叶婷婷、袁泉新参加龙川县小学六年级语文竞赛都荣获三等奖;袁汀等六位同学评为县“三好学生”;叶倩妮、张 程同学评为县“优秀少先队员”;巫惠慧、巫文颖、张钰婷三位同学评为县“优秀少先队干部”; 袁韬、叶婷婷、袁雅敏、巫惠慧参加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学生杂志社主办的第五届“叶圣陶”全国中小学生新作文大赛分获二等奖、三等奖、三等奖和优胜奖。

2008年,袁秀清、叶艳同学参加龙川县五年级小学生手抄报比赛中均荣获三等奖;巫彬梅、袁鑫同学参加龙川县小学六年级语文竞赛中均三等奖;叶小婷等五位同学评为县“三好学生”; 袁宁、袁晓琪同学评为县“优秀少先队员”; 叶倩妮、叶建成同学评为县“优秀少先队干部”;袁丽红等16为同学参加“时代作文大赛”获得优异的成绩;叶秀媚、叶艳同学参加由少儿书画杂志社主办的绘画比赛中进入“中华小书画家五百强”;在参加第二十一届《双龙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中,袁 兴、袁浩警获得钻石杯奖;邹立栋等20位同学获得银杯奖;刘文达等14位同学获得铜杯奖。

2008年,六年级学生巫文颖的习作《童年趣事》、叶春娴的习作《给父母的一封信》在《河源晚报》上发表。

三年多来,我校教师共撰写读书心得2000余篇。教师研究论文、读书心得汇编成集。2007年,袁伟东校长主编山区农村小学“书香校园”课题实验成果集《书香溢山区》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教师论文在各级刊物中发表。2007年11月,袁伟东校长应邀参加第四届教育家大会,论文《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在会上被评为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入刊《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和《中国教育家》杂志,并被《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CPCD)全文收录;2008年3月17日,袁伟东校长论文《和谐校园》在《现代教育报》发表,并入编《中国名校和谐校园文化全书》。2008年11月,袁伟东校长应邀参加第五届教育家大会,论文《创新搞实验 科研促课改——让新课改将山区农村学校带入一个全新的未来》在会上被评为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入刊《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袁焕军副校长撰写的论文《搭建校本培训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发表在全国重点期刊《教育与探索》上。袁丽红老师撰写的论文《数学教学中的美》在《河源晚报》上发表。袁晓霞老师撰写的德育论文《春风化雨润心田》荣获全国创新论文及论文评比一等奖,《谈班主任工作的激励艺术》在河源市中小学德育论文评比中荣获三等奖。张雪萍老师撰写的论文《声调教学方法的初探》在“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论坛”征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师生的显著成绩,成就了学校的辉煌,为打造山区农村小学教育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我校参加由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联合主办的校园文化评比中评为“中国教育创新示范单位”,成果荣获“中国校园文化建设创新二等奖”;

我校选送的绘画作品《春华秋实》参加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文艺调演中获艺术作品类小学组三等奖;

我校由龙川县教育局、龙川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举行的检查中,被评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与学校管理工作优秀单位”;

2008年,我校由先后被中共龙川县委员会、龙川县人民政府分别评为“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龙川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2008年,我校又光荣的被中共广东省宣传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书香校园”。

四、存在问题及分析与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问题及分析

1、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农村山区学校的经费极其有限,课题组成员均为兼职教师,造成业务培训的时间、力度还不够,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经验不足等原因,我校的实验工作还不能做到全员参与、全面铺开。

2、家庭教育明显滞后。由于我校是农村山区学校,很多家长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教育观念落后等原因,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很多误区,难以配合学校的工作。共同教育学生的合力不能很好的整合。

(二)今后设想

1、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常识,让全体教师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和自我调控能力。

2、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网络。加强研究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让广大家长积极支持、配合学校的教育。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试析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论文 篇5

贵港市木格高中

摘 要:随着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的改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它已影响到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哲学知识渗透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利于中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方法,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哲学知识 心理健康 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的客观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受此影响,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存在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压抑等心理问题的学生已不鲜见,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学科教学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及其内容特点决定了其成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的主阵地。笔者从事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十几年,认为把哲学知识渗透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会对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

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日益增多,他们被视为家中的“小皇帝“,从小父母长辈就关爱有加,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大的思想,比较任性。在学校里喜欢对别人指指点点,希望别人都尊重自己,但也想要别人都服从自己。一但遇到同类的学生往往容易形成对立,发 生口角,甚至有更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遇到这些学生,我们可以给他们讲“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就是一分为二,一分为二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对立统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前提就是首先要尊重别人。尊重同学,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朋友关系,才能赢得同学的尊重。如果以伤害同学的自尊来获得所谓的尊重,不仅会破坏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的情谊,成为孤家寡人,而且最终自己伤害自己。

二、“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道理

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学习也勤奋努力,学习成绩也相对拨尖,但却不愿意与同学进行学习方面的交流,他们害怕这样做会流会浪费自己的学习时间,也害怕由于自己的帮助,其他同学的成绩提高了超过自己。他们比较善于利用时间进行学习,却不太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不参加,害怕集体活动挤占了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于是在行为上表现出了对同学、对集体、对周围事物的冷漠。

这部分学生我们可以利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道理进行教育。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通过个人的勤奋努力达成学习目标是实现个人利益的表现,是正当的。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对个人是一种荣誉,也是对集体荣誉的贡献。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集体的组成部分,个人的学习生活离不开集体、同学的帮助,有了良好的集体氛围,有良好的同学关系,个人就可以从集体的智慧中获得对自己学习有益的东西,给自己的学习提供帮助,形 成一种个人与集体的良性互动。

三、“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道理

有一部分学生习惯以某个偶像为自己的学习榜样(比如娱乐界、体育界的明星),给自己制定一个奋斗目标,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如果在努力过程中遇到某些困难,让他们觉得在预期的时间内实现不了,又会表现出烦躁不安的情绪。他们想实现目标,但不良的情绪又让他们觉得困难越来越多,既定的目标离自己越来越远,甚至成为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最终选择了放弃。

遇到这些学生,我们可以给他们讲“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道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它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实现目标就是一个质的飞跃,要实现这个飞跃就必须脚踏实地的从一点一滴开始进行积累。具体做法当然是制定好学习计划,把要实现的目标分成若干小目标,分阶段分步骤的去完成,当一个个小目标实现之后,离自己的最终目标也就不远了。

四、“因果联系、内外因关系”的道理

毕业班学习紧张,老师学生的压力都是比较大的,在一部分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他们不怀疑自己的智力和努力,但测试或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们就把原因归咎于老师或同学,认为老师教得有问题或是老师出的题目有问题,或者是周围环境对他们产生了干扰导致他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他们一般不会从自身查找原因,面对老师班主任的教育,他们又会表现出偏激逆反 的情绪。

遇到这些学生,我们可以给他们讲“因果联系、内外因关系”的道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一定原因会引起一定结果的产生,一定结果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反对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的错误观点。

考试成绩不理想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固然由一定原因引起的,它可能来自老师的教学,也可能来自同学的干扰,还可能来自自已对知识的掌握或是心理因素。如果是因为老师或同学的原因,我们可以向学校或老师反映,相信老师会在工作中加以改进,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活动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如果是自已的原因造成的,就要进行反思,看看是知识掌握得不到位还是心理情绪方面的原因,总结好经验教训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不再出现类似的失误。老师的教学,同学、环境的干扰,都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外部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根本。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把知识学细学透了,并熟练掌握了知识的运用技巧,不管什么样的题目,不管同学或环境如何干扰,我们都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五、“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道理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在生理发育上趋于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男女同学在一起交流学习生活上的事情是很正常 的,但有一些学生在交往过程又会对对方产生好感,在心理上产生对对方的依赖,陷于早恋的漩涡之中,影响了学习。面对老师、家长的教育劝说,一部分同学会有所醒悟,可一旦分开,他(她)们又会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一部分同学会觉得老师、家长是在干涉他们的自由,用“我就恋爱了,你能奈我何”的想法来跟老师、家长对抗,甚至出现了在学生阶段不该有的苦果。

对这些学生我们可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道理来进行教育。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积累知识的黄金时期,应以学习为重。过早的恋爱无异于采拾树上未成熟苹果,味道肯定是酸的。这样做不仅对学习不好,对身心健康发展无益,而且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将来。

心理健康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篇6

教育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促进学生不断发展。需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谈谈几点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建立和谐、民主、宽松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从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此,我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地转变角色,一改过去多年的那种“严肃有余,微笑不足”的面孔。变权威的管理者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正如美国教育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是师生关系中“平等的首席”。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树立平等的意识,做学生真心的朋友。关心、接纳学生的行为表现。努力与学生建立亲密友好的朋友式的关系。积极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多鼓励、多信任、多肯定、多赏识、多表扬,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让学生自信的带着轻松、愉悦的心境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在课堂上老师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不代替学生作出判断和抉择。而要积极地引导、鼓励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肯定,悦纳自我,走向成功。尽量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促使学生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我是这样处理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都有新物质产生,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和吸收。那么,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又有什么变化呢?请大家用实验探究一下。然后,放手让学生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分组探究,分组研讨。我只在一边作必要的指导和提示。十多分钟后,仅有2组同学因操作失误而“失败”。

最后,点拨再学生。你通过这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很自然的总结出了“质量守恒定律”。由于这个结论是学生自己亲手实验探究得到的,所以学生会记得很深刻。

同时,学生通过这个实验还练习了托盘天平的使用,掌握了使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的实验技能。并在这一探究中加深理解了实验和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

可见,在化学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化学教学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协作。

目前的在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家庭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性,合作意识、人际关系都很差。为此,我在开学初就组建了化学学习互助小组。引导学生采取合作式互助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组员一起研讨各种疑难,分享成功的喜悦。

学习小组成立之初,先民主选举了一名学习成绩比较好,认真负责,乐于助人,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同学任小组长。然后召开了组长职责培训会。明确小组长的工作职责和主要任务,学会组织协调组员,大胆的开展工作。实践证明,化学互助学习小组的同学都能集思广益、各抒己见。遇到疑难问题都能积极的查找资料,探究讨论。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得以养成。学生们既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也学会了体贴他们、照顾他人。为今后的人生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

例如:在复习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小组谈论的形式实验探究。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反应装置及收集方法有何异同。

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自己自由复习,然后分组讨论。然后利用老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每组设计安装三套制备装置。

在整个过程中,我只是点拨、引导和简单的评价评价。学生的分组讨论,协作探究和成果展示,都是自己开动脑筋,激发思维,积极探究搞出来的。这样不但加深了各种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比较,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在小组互助学习中,大家都能主动参与,大胆探索,乐于动手,勤于交流。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动耳、动眼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思维品质,从而构建了一种自主探究、民主合作、平等交流的互助学习模式。

三、转变观念,科学评价。

评价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变化的倾向。而传统的教学评价大都是以学生的学习(考试)成绩为唯一的标准,只关心学生的学习,不关心学生的成长。认为考试成绩不好就是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师教学“满堂灌”,课外辅导“题海战术”。最终导致教师整天“紧张焦虑”,“职业倦怠”。学生也“厌学弃学”,“麻木自卑”。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经过小组合作、共同研讨,实验验证。最终得到合理的结论。

衡量评价学生探究结果的成败与否,并不仅仅根据结论而定。关键是看结论是否尊重客观事实,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有效。

例如:在探究“钢铁的锈蚀实验”中,我提前准备了足量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指导各组学生按课本上的实验要求,用一周的时间独立完成实验探究。并按照书上表格的要求逐天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同时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分析获得的信息,从而得到钢铁锈蚀的影响因素。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我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

一周后由于观察的时间不同,装置放置的地点不同,所观察到的现象也略有差异。有的比较接近,有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对学生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都给予了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肯定。

试析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论文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物教学,课程内容,师生关系

一、挖掘教材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并进行加工整理

1. 立足课标, 挖掘课标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

课程标准作为每一门学科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 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的框架, 并提出教学意见和评价意见。因此, 为了更好的将心育工作与教学工作整合, 应对课标中的心育内容和理念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挖掘与之相关的心育内容。

2. 整理知识点, 从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纵览整个初中生物教材很多内容的编写都可以挖掘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特别是有关于生命的教育和青春期心理教育。例如在讲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 教材中出示了一个骆驼刺适应干燥环境的例子, 我会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可敬, 从而思考生命的价值。而关于青春心理教育这部分内容, 我在讲受精作用时, 我会补充几千万个精子只有一枚最优秀的精子才能成功的与卵细胞结合, 所以每个生命的形成都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旅程。从而引导学生对自己生命的思考, 增强自信, 正确的面对自己的个性。我们只要平时多搜集, 适当的在课堂上进行补充, 一定能起到良好的心育效果。

3. 收集课外内容, 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整合

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包括十个一级主题和若干二级主题。课程内容涉及面广, 内容繁多。因此教材里涉及的心育内容还不是很充实。所以, 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补充和整合, 为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做准备。例如, 通过向学生补充科学简史和科学家的成长故事, 能够取得较好的心育效果。从科学家的故事中, 学生不仅体会到生物学科的思维过程和研究方法, 同时学生也能从科学家的名人轶事中学习到很多优秀的意识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例如, 在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时, 可以介绍他默默付出的那十年, 没有辉煌的成就, 只有一次次实验的失败。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患得患失, 通过这样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懂得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比成就本身更可贵。

二、在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 更新教育理念, 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个融洽、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健康的教育。如何创建这种新型师生关系, 创建和谐课堂,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被尊重、被理解、被鼓励的呢?首先,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回答进行肯定和具体的评价。课堂上, 不管学生的答案是否准确, 我都会对这些学生的答案进行积极的鼓励和具体的点评。而对于能在课堂上提出质疑的学生, 我会鼓励他的质疑, 并说明提出问题是非常好的习惯,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其次, 我认为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还要从一些细节入手, 比如一些肢体语言和眼神。上课前面带微笑的环视每一位同学, 会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而对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违反纪律的学生, 我会抚摸一下他的头, 这样在不伤害他自尊心的同时, 教师本身也赢得了一份信任。最后, 我认为作为一个教师要培养自己爱的品格。一个没有爱的教师是无法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去塑造学生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生物课堂是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条件, 相信我们用爱支撑起来的天空会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充满阳光。

2. 重视生物探究活动, 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设计、操作、观察和结论分析,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让学生学会合作和分享。例如, 在进行“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 我将书中的实验内容扩展到了“一滴水中会有哪些生命”这样一个实验。当然, 要想从一滴水中观察到单细胞生物是有一定难度的, 而且需要十分的耐心。并提示成功的小组将水样分给没有看到的小组,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所看到的微观世界, 让学生们体会到分享的快乐。通过几年的教学工作, 我深深的体会到现在的孩子生活中并不缺少表扬和鼓励, 而他们缺少的正是如何面对挫折和如何分享快乐。通过这样的一节实验课, 相信学生们会从中有所感悟。

试析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论文 篇8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当代中学生心理上相当闭锁,学业上沉重的压力,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的困惑和躁动,使得他们“心有很多的结”,内心充满了许多困惑和矛盾。如果我们平时注意一下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不时可发现有的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许多低沉消极的情绪。其实,学生中许多棘手的思想问题和学习障碍都源于心理问题。那么,该如何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呢?

一、教师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应指导学生坚持写“心理日记”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宣泄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这种情绪并把其中消极的情绪升华为积极向上的情感,这有助于他们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往往能透过日记这扇反映学生心理活动的“窗口”,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线索。通过这种方式,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有效地发现、纠正一些学生的错误观点,帮助他们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提高他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健康、向上、乐学、合群、自主、自信、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

二、教师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应提倡学生“真实地思想,真实地做人”

在平时学生写作的艰苦劳动中,可以让他们随心所欲,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是积极奋进健康向上的,都可以大写特写。阳光明媚、春风轻拂可以写,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也可以写;凡人琐事可以写,伟人大事也可以写。整个作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抒发自己的情感体验,做到感同身受,撞击出自己心灵的火花,让自己自然而然地写出内心喷涌而出的生活感受来。

三、教师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作文“健康”

健康就是要追求品位,追求格调。健康是必须要兼容社会共性和生命个性的。如果学生作文中处理好了自私狭隘和宽容理解、冷漠捉弄和友善关爱、自鸣得意和虚心进取、情感与理智、消极与积极、阴暗与光明、正义与邪恶、主流与支流等关系,懂得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关心国家民族和社会,不吹毛求疵,不一味抬高贬低,那么,教师给予宽容、欣赏的评价,就是对学生的现在、未来的积极负责和充满关怀。或许学生的作文中描写了爱情的萌动,如果能用理智加以把握,就可算作健康的情感;或许暴露了心灵中丑恶的东西,如果不是津津乐道,而是大胆解剖、自我鞭策,就可算作健康的内容;或许谴责了生活中不公平、不道德、非正义的现象,如果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是客观审视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反省,就可算作健康的文章。

学习写作文和提高认识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经常写作文会使一个人勤于动脑,感情丰富,思想活跃,促进认识能力的提高。中学生掌握了足够的字和词汇,视野逐渐扩大,就能主动观察周围变化,就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见解。对于生活中可惜、可悲、可爱、可憎的人和事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教师在批阅中,通过与学生不断地双向互动,久而久之,便会在学生心中形成一个衡量好坏、美丑、善恶的标准,使其用这种标准衡量生活,从而提高辨别力,丰富情感,对于肮脏和丑恶的人和事敢于鞭挞,提高审美能力。从而使其在作文活动中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奋发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反过来会促进作文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9

——也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再加上世事变幻,家庭、网络、社会对学生心理影响今非昔比,要求我们的教育者与时俱进,利用新的课文、新的教法、新的理念,在语文课堂的教学阵地上播种文化的芳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让他们的灵魂在阳光下闪耀。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肩负祖国未来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潜能的发挥是受心理状况决定的,要造就合格的人才,必须注意到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保持。但就笔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教学中碰到的一系列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情况,只能感叹一句: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在令人堪忧,高枕却难眠。

一、中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近日批改学生的月考试卷,其中一题是谈谈对“老人摔盘子离席”这一事件的看法。题目说的是“张先生带着孩子去父母那里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学生的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但部分答案不仅让语文老师咋舌,更是让老师感到不可理喻,甚至怒而拍案。比如,学生略带冷漠的答案:“现在谁不玩手机,有必要这样吗”;非常自我的答案“小孩这么不懂事,都是大人不会教育的后果,出了问题,当然要追究大人不会教育“;也有批判老人的行为”老人应该耐心教育,而不是暴力摔盘,没以身作则,影响不好“。这样的答案并不在少数,究其错误的本质,已不是一般的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问题,而是是非观、价值观出现严重偏颇。

由此联想到比九零后更后的九五后一代出现的种种心理健康问题,让人不禁深深担忧。若说九零后的孩子大多由于娇生惯养,社会影响等因素而引发他

们自私任性等心理障碍,那么这些九五后的孩子们就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俨然是升级版的自我,已经把这种混淆的是非观价值观深深地融入到血液之中,并毫无羞愧地把“自我中心”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中学生存在问题触目惊心,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例如几个月前耳闻贵州某中学生对老师口暴恶语,嚣张至极;去年时新闻爆料钦州某高中女生因不堪家长教训,跳楼自尽;笔者亦目见本校一学生上课玩手机被没收后对教师拳打脚踢……此类事件不胜枚举。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极端化倾向。如一旦与某朋友交往,便认定此乃此生之密友,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一旦发生轻微误会,便武断地认为受到欺骗,甚至认为全世界都欺骗了他,直接把自己打入十八层地狱。二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放纵自己不好的方面,对同学一点点的小问题却锱铢必较。三是心理表现的表面性和简单化。中学生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而产生的挫折感尽管表现强烈,但大多很肤浅简单,或者说他们只是一种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情绪反映。

究其原因,首先是生理的发育决定的。中学生多数处于青春期,在这个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基本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心理尚未成熟,情绪不够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显示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卑与自尊的冲突等等。其次,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留守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坏境;再者,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宣泄。特别是中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国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分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障碍,甚至离校出走,严重者甚至会自杀。

学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这样摆在台面,给作为教育者的我带来沉重的思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中学生可塑性强这一特点决定了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无论从认识上、情意品质上还是个性特征上都处于一个质的转折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只要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疏导、合理解决,就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得天独厚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比较中学众多科目,且不谈数理化,即便是政史地,都是偏重客观规律的理性分析,这固然可以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但于人的情感,人格等人文领域,却是有所缺失的,甚至是“死”的。而语文,则是活生生的,包罗万象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除了以母语为工具的特点,更是以文学和生活为载体,这就决定了它的人文性功能,它大量具体形象的、充满主观色彩额个人情感的内容,就是引导学生能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类,始终抱着一种终极关怀,直击心灵,这便直接关涉到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品性、爱好、禀赋、性格、才能、气质、价值观等心理健康要素的内容。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底子”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结合这门基础学科丰富的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深刻把握教材中心,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用教材中蕴含的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感化学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和身心发展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三:润物细无声,有效引导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

1、合理利用语文教材,找准渗透点

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心理教育素材。语文教材的选文都是经受考验、堪称经典、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容贯穿古今、千姿百态,政治、经济、道德、礼仪、艺术、民俗无所不包,在拥有很多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展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或恢弘壮观、或婉约细腻、或狂飙突进、或和谐安详的历史画卷。例如,《我与地坛》向我们娓娓道来作者的不幸,作者的抗争,作者对母亲的愧疚、感激与怀念;《陈情表》阐释的是古代孝道文化;《荷塘月色》展示的是幽美的景,淡淡的情;《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这样的文章则涉及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语文教材的种种文化现象不仅让学生眼界大开,获取知识,更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文化情感。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理解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就是以情感为中心发展学生人格的过程。因为教学是一种学习过程,是学生求知与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

在教学导入时可创设合适的情境,以奇导入,出奇制胜!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好奇心的驱使,学生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努力探索。比如在学习《咬文嚼字》时,我是这样来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有一个女孩,就在我们身边。当你们上课偷偷照镜子时,当你们肆无忌惮地把老师讲课当成最佳催眠曲时,她正躺在重症监护病房里,绝望地等待死亡的来临,甚至都还没来得及谈一场青春的恋爱,而且因为付不起5000元一天的重症病房医疗费,她可能要提前结束自己匆匆的人生。愿大家伸出友爱之手,纵然我们不能挽救她的生命,至少我们可以尽微薄之力,让她再看一眼明天的太阳。”此话一出,引发学生无数唏嘘,追问学生,若老师直接说:“隔壁班女生病重,请大家捐款,效果如何?“于是立可得出,事实固然胜于雄辩,对事实进行艺术的加工会让事实更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由此引入课文。对教材由点而面,伺机熏陶。语文教学本身就是通过对课文中典型形象的分析和情感体验,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个性品质。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本身的心理教育资源,找准知识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对契合点举一反三,激发其对美好事物的认同感,引发学生的共鸣,促发其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进而培育人格底蕴。例如,在《归去来兮辞》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理解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找出历史上淡泊名利的真君子,比如许由,比如庄子,比如王维等等。进而联系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有几人能面对名而一笑而过,能面对利而两袖清风,不肯舍弃的后果便是锒铛入狱、害人害己,这样以点带面,古今结合,加深了对经典的认同和理解,在文化认同中进行思想熏陶,汲取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在教学的动态生成中潜移默化。钟启泉教授曾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学生学习语文,实际上

就是在实践一种文化,是把外在于学生的客体文化内化为学生心灵的过程。因此师生、文本三者的对话,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世界、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培养正确的荣辱观、生死观、善恶观、良心观、正义感,同情感以及自尊、自爱、自重,从而让善良和美好逐渐在学生的行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做出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例如,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在引导学生思索杜十娘悲剧成因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请为杜十娘设计一条活路。这久是将师生的对话指向文化层面,通过多向的对话而领悟出女子要独立,面对伤害与欺骗,能坚强以对,而我们的社会亦为女子的生存创设了更宽容的环境,进而把着这种自尊、自爱、自重等内化为学生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从而不断建构和丰富学生的自我文化精神家园。

以活动为载体,能更好地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语文课中为了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人物思想品质,我们常常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把自己放到课文中人物的位置上去,依据课文内容去读一读,说一说,做一做,对课文人物进行再塑造。这一过程其实正是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的一个良好途径,使学生通过扮演的过程深化理解,将课文中优秀的行为通过自身实践从而获得良好的体验。如设计《将相和》教学,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深受到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胸襟开阔的人格美的熏陶,使学生获得个体心理和行动的启迪。

3、注重教师角色的塑造

在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是主角,学生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改要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所以我们首先要给学生以心灵上的安全感。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建一种平等、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因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我便让学生自行分组,选择诗歌中的意象,按照他们的理解到网上选择合适的音乐与画面配合,并写下与之匹配的赏析文字,在班上展示。学生们各司其职,兴趣盎然,真正主宰了他们的课堂。

教师不仅要注重角色的塑造,更要注重形象的引领。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高能为师,身正方可范。

一个善良、宽容、博学、幽默、睿智的语文老师自然受学生的爱戴,因爱老师,而爱语文的学生不在少数,以身作则,风向引领,自然可以激发一群孩子真善美的天性,熏陶他们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心理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更高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充满智慧、洋溢着人性光芒的内涵,让学生领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欣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精神,欣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情怀,领略“聊乘化以归尽”的豁达人生,让学生在求知中得到陶冶,让语文知识成为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让语文教学锻造民族的英魂,让学生的灵魂在阳光下闪耀。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

2、曾梅静《关于中小学开展学校心理教育的几个问题》,广东现代教育论丛,1998年5月

3、闫霞《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1月

上一篇:孝德文化宣传标语下一篇:观家和万事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