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试析

2024-08-29

中学历史教学试析(共12篇)

中学历史教学试析 篇1

一位优秀的教师必然懂得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并且注重教学反思, 不断纠正教学错误, 优化教学活动, 为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教育学生创造条件。从历史学科特点来看, 中学历史教学反思应当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三个阶段, 如此才能够准确的、详细的、全面的反思历史教学活动, 明确教学亮点、教学不足、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 为不断创新和优化中学历史教学做铺垫。

一、中学历史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认识自己的途径就是反思和实践。而教学活动水平的提高就是教学活动反思。可以说, 中学历史教学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表现为:

1. 明确教学亮点, 可以作为以后教学参考。

历史教学活动的实施都存在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而对历史教学活动反思的作用之一就是找出历史教学活动的成功做法, 将其记录下来, 可以作为后续优化中学历史教学活动的参考依据。

2. 找出教学不足之处。

在完善的教学设计也存在不足之处。但将历史教学不足之处找出, 则可以为纠正和弥补教学错误提供依据。因为中学历史教学活动存在缺陷, 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不利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水平。但中学历史教学反思则可以准确的、有效的找出历史教学的不足。这可以使历史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正视教学缺陷, 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步骤的弥补和矫正教学不足, 为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创造条件。

3. 创新教学方法。

在开展中学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学生发散思维、开发智力, 将能够迸发出“智慧火花”, 提出有价值的想法和做法, 利用其融入到教学方法中, 则可以创新教学方法, 促进历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对历史教学活动予以反思是必要的, 可以将学生提出的想法和做法记录下来, 以便于“智慧火花”融入到教学方法中。

二、中学历史教学反思的三个阶段

1. 教学前反思。

教学前反思中学历史教学, 主要是对教材及学生实际情况予以了解, 根据上学期教学总结, 明确本学期教学目的、教学任务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为高质高效的落实历史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可以说, 教学前反思历史教学是对本学期历史教学活动的定位, 为后续规范、合理的落实历史教学活动做铺垫。中学历史教学前反思的内容是:首先, 明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 分析教材, 合理规划历史教学方案。为了确保所开展的历史教学活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应当按照新课标的指导思想, 对本学期的历史教材予以分析, 了解本学期需要教授的历史知识。再根据上学期教学总结, 对学生历史成绩、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予以了解, 从而合理规划历史教学方案, 为后续有效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其次, 合理选用教学方法, 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历史教学活动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采用适合的且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历史教学活动, 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适应性、趣味性、引导性, 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做铺垫。对于教学活动的选用, 则参考学生实际情况和历史教学方案, 合理选用, 促使教学方法的引用可以使学生快速的融入教学活动, 积极参与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探索。

2. 教学中反思。

在我国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当下, 学生作为课程主体, 应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努力学习历史知识, 为使自身清晰明了的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创造条件。实现这一目的, 这要求历史教师做好每一节历史课程的教学活动反思, 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 提高教学质量。中学历史教学中反思的具体内容是: (1) 课前反思。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反思, 并不单单是在课后进行教学活动反思, 历史课堂教学前反思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课堂教学前进行反思可以对反思以往教学此方面内容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摆脱固定教学框架, 将情感、价值观、知识、能力等融入到课程中, 为高质高效的开展教学活创造条件。 (2)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就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所进行的分析总结。可以说, 历史课堂教学后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都会有成功和失败之处, 如若不在课后及时做好课后反思, 则会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给遗忘, 那么教学不足将不会被教师所重视, 这不利于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 在课后历史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应当将教学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学生的见解、教学方法运用效果等方面予以详细的记录, 为优化历史教学活动做铺垫。

3. 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反思是在每一学期的教学活动结束后, 对本学期历史教学活动开展整体情况进行反思, 做好总结性的记录, 为创新和优化中学历史教学活动创造条件。教学后反思的具体做法则是, 根据新课标要求, 系统的、全面的、详细的分析本学期开展的历史课堂教学, 确定历史教学方式的长处和缺乏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为下学期更好的开展中学历史教学活动做铺垫。

结束语

在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当下, 不断提高教学活动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更好的教授和培养学生, 为了促使学生良好发展创造条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反思教学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 其可以使历史教学不断优化和创新, 更好的教授学生, 使学生历史知识水平提高。所以, 对教学活动反思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康琼.中学历史教学反思的三个阶段[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 (04) :10-11.

[2]庄素芬.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教学反思[J].广东教育, 2005 (09) :20.

[3]杨淑红.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教师成长的关键[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 (下) [C].2007.

[4]林科丽.做好教学反思, 增强地理教学的有效性[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

[5]夏贵金.做好教学反思, 提高课堂效益[J].新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 , 2010 (06) .

中学历史教学试析 篇2

我国正在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使得教育在新世纪将继续担负着振兴经济、振兴民族、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学校教育也肩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任。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是向学生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运动能力和良好锻炼习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增强健康的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和突破口之一,作为组织者和实施者体育教师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他们能否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关键在于其教学知识的高低。因此分析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体育教师个人因素

(一)体育教师的人口学因素

体育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等体育教师己有的知识、经验等对其教学知识水平可能有重要影响。一般认,体育教师的教龄越长、学历越高,其教学知识结构可能也越好。体育教师任教学校所属地区在农村或是城市对体育教师教学知识有一定影响。相对于农村来说,城市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都较丰富,其教学知识可能也优于农村。

(二)体育教师的个人心理因素

1、体育教师教学动机

动机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发动性因素,这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也不例外。体育教师要千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很难设想一个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一个见到学生就心烦的人会努力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动机量表将教师的教学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外在内化动机3个维度。所谓内在动机定向是指体育教师的认知和行为是由其内在需要引起的,如有些体育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原因是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欢教书;外在动机定向是指体育教师的认知和行为是由外在的诱因引起的,如从事教学工作收入比较稳定、或者亲人比较喜欢等;外在内化动机定向是指国家或社会对体育教师的期望在体育教师心理上的内化。体育教师教学动机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形成的速度、质量与效果。

2、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与信念。体育教师效能感,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到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行为,另一方面则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产生作用。因为效能感较高的体育教师对个人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其教学行为表现较为积极,而效能感受低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上往往较易感到挫折,教学行为也较消极。据此推定,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体育教师教学知识也有一定的影响,至于程度如何,有待进一步论证。

3、体育教师工作满意感

工作满意感是组织成员所拥有的对其工作的一种特殊态度,即他们对工作的一种情感反映.体育教师工作满意感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是体育教师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条件与环境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感色彩的感受与看法,它不仅与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有关,而且也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吕国光将教师工作满意感分为5个维度分别测量中小学教师对教师职业、工作环境、升迁进修机会、收入及对学校管理的满意度.很多研究认为,教师工作满意度是影响教师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体育教师工作满意感可能与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水平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联系。

4、体育教师自我指导学习准备度

自我导向学习是个人在没有或是有他人的协助下梦主动地诊断学习需求,规划学习月标,寻求对于在学习上所需的人力或是物质资源,准择并执行适当的学习策略,评鉴学习成果的过程。他认为学习是内在的历程,个体的自我导向可以创造出最棒的学习.自我导向学习并非指学习者完全孤立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若有必要,学习者也会寻求协助,像是同事、专家、朋友、家人等人力资源,以及图书馆、书面资、网络、影音资料等实体资源。教师自我指导学习准备度可分为自主监控性、喜爱渴求性、创造探新性三个维度。所谓自主监控性是指教师能够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对自己的学习做出计划安排,并了解、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能力与意愿;喜爱渴求性指教师能够认识到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进而热爱学习,对学习有强烈的需求,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与意愿;创造探新性是指教师喜欢尝试、探索新事物,并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意愿。教师的自我指导学习准备度与教师的教学反思倾向呈显著相关。因而,它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识亦可能有影响。

二、学校环境因素

(一)学校体育文化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学校各个层面创造并共享的一种以继承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和孙人文精神为内容,促进学校体育运动开展,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使命的客观精神和文化环境。它是在一所学校内部形成的,体现出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它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但学校成员能够深深感受到,并体现在其行为中。同样,体育教师肯定会受到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在他们的教学态度、教学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来,对他们教学知识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二)学校客观条件

体育课主要在室外如场、馆专门的场所进行,以身体练习作为基本手段,要使用各种器材设备,比一般教学要占据更为复杂的空间环境。体育场地和器材是体育活动得以进行的物质载体。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完备的学校的体育教师的发展空间肯定比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好的学校的体育教师要大很多。

三、社会体育文化

(一)社会体育文化氛围

有些文化对体育特别重视,如美国许多人崇尚体育,家长往往以自己孩子体育成绩好而倍感光荣,从事体育的人不但有较高的工资,而且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澳大利亚,一个人运动能力如何,不仅影响到他的健康问题,而且影响到他的交往,体育成为影响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相比之下,中国的文化对体育的热衷程度要低很多,这从最近几次的学生体质测试就可以反映出来。教育部对全国11万多名大中小学生进行的体质监测中,发现了一个明显的改变:学生运动素质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最让相关官员感到不解的是,这一切还都是在学校对体育课非常重视的情况下发生的:不论小学、中学和大学,体育都是必修课。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育部一位官员认为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学校、社区和家庭二重视程度还不统一”。这样的社会体育文化氛围对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自然有影响,对他们发展自身教学知识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二)社区体育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社区的体育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这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施加影响:社区体育的人力资源如社会体育工作者和场地、器材、设施等物质条件及对学校的开放状况:社区体育文化传统对学校的影响;社区领导和居民对学校体育的支持程度:社区教育部门通过各种形式对体育教师的培训等。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

四、在职培训因素

近年的研究表明,体育教师对在职培训的效果基本持否定态度,在职培训的内容设计不当,多数体育教师出于为完成证书或学位要求的需要,大学体育教师授课方式也存在问题,课程大多是以讲座和“传习式”为主的方法讲授的,教师们经常说大学教师的教学最不讲教学法.,就是最好的证明。体育教师不知道如何将学习的教育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去,因而形成了一种自己不必也不太可能从教育理论与研究中获益的观念。这些对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五、结论

中学历史教学试析 篇3

【关键词】 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40-01

在我国现行的课程体制及大纲中,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的历史课程就是初中历史课程。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对于古今中外的历史充满了好奇与不解,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历史总是蒙着一层薄纱令人捉摸不透。初中生学习历史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课堂上老师对于历史知识的讲解;二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学习;三是课外进行自我学习。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使得学生出色地完成初中历史课程,就必须激发学生对于历史这门学科的兴趣。历史故事在课堂中的有效、适度运用可以帮助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听讲的注意力,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本文从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的重大作用、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原则以及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几方面对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讨和剖析,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起到的重大作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适当地穿插历史故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利用这种形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授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将所学的历史知识改编为趣味历史小故事,使得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集中精力、开发思维、主动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但是,此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不是所有的历史故事都符合课堂教学的作用,在故事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教师在选择时应使得故事与所学知识具有紧密的联系,具有互相支撑的关系,从而达到让学生在故事中更好地进行学习的目的。

2. 将历史故事教学方法引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的原则

2.1保证所引用历史故事的真实性

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历史故事的真实性,教师所选用的历史故事必须符合史实,与史料中所记载的内容高度一致方可在课堂中进行使用。否则会为学生后续的历史知识学习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历史故事要严格防止杜撰,在不影响基本史实的情况下可以有部分想象与编撰的成分,但要将这些部分对学生做详细说明。

2.2保证所引用历史故事的趣味性

对于调动课堂气氛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而言,历史故事的趣味性是极其重要的,教师所选用的历史故事应具备情节富有趣味和一定的新鲜感。与此同时,教师在讲授历史故事时应注意自身肢体语言的运用以及叙述语气,力求通过教师生动的讲授可以让学生获取有用的知识并提升学习兴趣。

2.3保证所引用历史故事的针对性

教师所选用的历史故事必须具有针对性,即与课程内容高度切合。历史故事的主要内容与课程联系紧密,才能起到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学习的作用,使学生在听讲故事的过程中慢慢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故,历史故事必须与教学主题一致,才能对学生的史学意识进行良好的培养,才能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将历史故事进行准确、有效的运用,才能使教师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达到学习目的。

3.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3.1用历史故事进行新课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伊始的效果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历史故事具有多种来源,教师可以从多种典籍中查阅到符合课堂教学要求的趣味历史故事,例如文学作品、史书、诗词、典故等一系列书面记载。在开始正式的课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当中,并依照故事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相应的学习。

3.2 向学生提问有关历史故事的问题作为课堂的开端

在教师进行历史故事的讲述后,应结合故事内容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通过翻阅课本或互相讨论的方式进行回答,最终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解答并做相应的讲解,这一方法与用历史故事进行新课的导入有部分相似之处,但仍旧存在差别。后者是教师讲述故事并引入课程主题,而前者则是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程主题,两者的主体不一。同时,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将历史故事与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使用历史故事作为课程的结尾。

4. 小结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达不到规定的标准,是初中生对于历史课程进行学习的现状,也是提高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具体的历史课堂中,教师可适当地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在大纲中所规定的历史知识中穿插趣味历史小故事可以大大的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节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地理解和掌握。在历史故事的作用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汲取知识,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金玲.浅谈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灵活运用[J].新课程

导学,2012,19(5):12-13.

[2] 徐侠.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2,51

(23):24-25.

[3] 郑爱云.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浅谈[J].时代教育,

2014,8(3):15-16.

试析历史教学中“神入”的运用 篇4

一、运用神入历史教学的目的

(一) 将历史和学生有机结合,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运用神入教学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走向大一统秦汉政治”这一课的讲解中,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扮演王绾和李斯, 自主讨论、探究。使得学生神入历史, 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政治史变得有声有色, 将学生和历史有机结合起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历史教学十分有益。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历史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是目前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 神入教学法, 可以让学生根据史实, 在观察和想象中, 对历史事件做细致探究的神入理解, 探究出事物的本质。如在“新航路的开辟”一课中, 有一幅图片“西欧商人清点钱币”, 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基础上, 让学生神入历史, 发散思维, 给这幅历史图画配上解说词, 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中, 体会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三)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

新课改明确提出,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 要坚持“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要求, 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作为改革的目标之一。利用合作学习将学生神入到历史教学中,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如:在讲解“法国: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这一课时, 有位老师就大胆的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 将同学分为三组, 每一组都给出一个研究主题, 在下次上课时, 教师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且安排小组之间相互交流。通过让学生神入到拿破仑的内心,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以发展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更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法国共和过程的艰难, 升华情感。

二、神入历史需注意的问题

(一) 尊重史实, 不可胡编乱造历史史实。

德国历史学家兰克提出“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 弄清历史发生的真相, 按照历史本来面目来写历史”。历史本身就是应经发生过的事情, 我们需要将这些发生过的事情给以复原, 就必须尊重史实, 不能凭借自己的主管臆想去胡编乱造。

(二) 合理想象, 切勿将历史与想象混合。

神入教学法, 就是要学生在观察和想象中进入历史, 但是要切记, 万不可将历史与想象混合, 要合理的想象, 而不是虚假的想象。因而, 教师在运用神入教学法时, 首先要考虑这节课能不能用这种教学手段,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神入教学法的作用。

(三) 置身于历史, 不可超越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 很多学生看到远古人类创造的陶器和石器, 觉得这些东西都很丑陋, 为什么老师还要说它们是很伟大的, 这都是因为没有切身的将自己置于历史的环境中。在神入的过程中, 千万不能以今看古, 不能脱离当时历史的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历史在不断的进步。

综上所述, 神入历史教学法体现了“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理念, 这种方法,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 应当恰当的使用这种历史教学方法, 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陈新民.运用历史神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J].历史教学, 2001.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中学历史教学试析 篇5

“三阶段”

试析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学设计模式“三阶段”

一、理论背景

教学设计的活动,古已有之。教学设计,通俗地说,就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学的系统过程与程序的活动,以便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设计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科学的学科。它的成熟可以以20世纪80年代加涅的《教学设计原理》为标志。(毕田增,2004)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设计”“中设计”“后设计”。教案是“前设计”凝结的成果。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在分析教学主体状况和教学任务基础上,在整合教科书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活动方案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是预设的、固定的,就像施工的图纸。但是,新课程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它依据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教学设计看做是对课堂教学积极构建的过程。教学设计具有预设成分,但它是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生成”许多设计。所谓的“设计——实施——反思——调整——再设计——再实施”的过程,才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新走向。(毕田增,2004)

二、有关教学设计的三种思想误区

谈及教学设计,有三种思想误区需要指出:误区一是轻视教学设计,甚至不编写教案。有人认为,教师上好一堂课最重要的条件是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高、专业素质强,教学设计并不重要,编写教案更是形式。只要在课前进行一番心理备课就足以保证一堂课的成功。这种观点听起来似乎也不无道理,但细细琢磨,却存在着偏激之嫌。因为,上课首先是受时空限制的,它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如此说来,一堂课必须要有计划性。另外,上课实际上是一个有序、缜密的系统化工程,而备课与教案编写的过程就是对这一系统工程的精心设计与原料准备,而且,课堂开展的有序性、缜密性、系统性、完备性往往与备课及教案编写的有序性、缜密性、系统性、完备性是成一一映射关系的。因此,教学“前设计”——编写教案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误区二是对教学参考书的完全照搬。众所周知,现在几乎各门学科都相应地配有现成的、不同版本的教学参考书,而且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搜索到成千上万的成套优秀教案可供参考。既然是“参考”,顾名思义,那就不是什么万能的灵丹妙药。《现代汉语词典》其中对“参考”二字作了如此解释:“利用有关资料帮助了解情况:仅供参考。”但实际上,有的教师把教学参考书神化了,误以为那是富有教学经验的权威教师编写的,肯定很好,至少纰漏很少,所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就可以了,无需自己再瞎编什么教案,否则,简直是浪费时间。误区三是教案“中心论”。其理由在于: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要手头有了一套精心设计的完备性教案,再加上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良好的学科素养,就基本上保证了一堂课的成功。然而,从毕田增所划分的教学设计的三个阶段来看,教案只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预设部分,是教学“前设计”凝结的成果,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另外,由于教学的不确定性,需要教师在实施教学的“前设计”时,必然存在需要修改、调整的情况。(毕田增,2004)一些研究人员估计教师平均每分钟就要做一个决定。这意味着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需要不断地采取行动。(毕田增,2004)很显然,教案本身具有预设性、固定性,而整个教学活动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是最复杂、最难以把握的,加上影响教学过程其他因素的复杂性,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毕田增,2004)因此,教案“中心论”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三、教学设计的三个阶段

1.“前设计”——预设性

(1)教学“前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进行“前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全面领会新课程目标的理念。在新课程中,教学要体现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实现。(毕田增,2004)(2)课程性质认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周小山,2002)这就决定了英语这门语言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因此,教学“前设计”中必须很好地体现这一实践性特点,而不是让学生只学语言知识。即在交流中学习外国文化,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增强爱国精神,为我服务。(3)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从过去的教师“灌输型”转为以“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为主。(4)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过去的教书匠、管理者变为现在的设计者、研究者、组织者、促进者、协调者。(5)教学观念的转变。如从过去的传授知识为中心,转为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从教师的教为主转为学生的学为主;从教师的单向灌输转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等。(6)教学手段的革新。教学手段由“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为主转为恰当有效地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2)教学“前设计”的基本要素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的全过程的,因此,“前设计”的每一个要素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引。(1)备学生。孙子兵法中讲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传统备课模式是将备教材放在第一位,而新课程教学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所以,笔者以为,备课首先应从学生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比如,了解他们在语言基础、学习兴趣、认知水平、个性心理特征、学习风格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这些因素是时刻在发展变化的。否则,备教材及备教法的工作将失去针对性,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2)备教材。教材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共同的依据。目前经过审批在全国发行的教材都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是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要工具(张伟坚,http:///200503/)这就要求教师在“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的新理念背景下仔细地钻研教材,从而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为上好课做一个基础性的准备。(3)备教法。在某种程度上,“备教法”,其实质就是“备学法”。因为,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为本,而不是以教为本。Harmer认为,最好的英语课堂是给学生最多实践机会的课堂,有人主张把备课看做是“学案设计”。所谓“学案”,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自主性学习为主渠道的课堂设计方案。(张伟坚,http:///200503/)同时,在学习与教学设计上,建构主义在强调真实的学习基础上,主张教学设计应以问题或任务为核心来展开学习,而不是以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展开学习。在这样的学习中,学习者必然是自主探究与研究的学习。(毕田增,2004)因此,“备教法”实际上则为教师发挥其作为“设计者、组织者”等角色作用的体现过程。

2.“中设计”——多变性

一般而言,随着教案设计的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过程也随即结束了。但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难免会存在着诸多不可预料的不确定因素,比如,不同的学生个体面对不同的授课内容,其兴趣、情绪、态度等因素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变得纷繁复杂、扑朔迷离。显然,教学设计只停留在“前设计”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布卢姆)”(周小山,2002)所以,教案不应成为固定不变的“铁案”“死案”,而应根据现实教学情景的变化不断进行再选择、再决策、再设计。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的根本区别所在。“如果说,教师的‘前设计’还可以因有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而有所遵循的话,教师的‘中设计’则是临场发挥,需要的是隐性的实践知识与智慧。相比而言,难度更大。”(毕田增,2004)由此看来,“中设计”一方面给教师的独创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3.“后设计”——反思性

随着“中设计”的终了,一堂课也算上完了,但教学设计仍未最终完成。因为,“后设计”中的反思性效应,对改进教学设计、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均具有重要意义。“反思”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而根据杜威的观点,反思意指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和周密的思考。(常波,2000:31)而Richards和Lockhait在他们的著作中描写了反思性教学,认为反思性教学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或师范学生收集关于教学的各种信息,检查他们的态度、信念、信仰以及对教学的批判的反思的基础。(Richards & Lockhart, 2000: 11)反思性效应实际上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设计的全过程的。教学的“前设计”也有反思,但只是对以前教学的反思,是行动之前的反思。“中设计”的反思是行动中的反思,而课堂教学的不可中断性又使得这种行动中的反思不能从容进行。“后设计”是行动后的反思,它包括了对行动前的计划又包括了对行动中的决策与设计的反思。一个“前设计”的不足,一堂课的不足,需要我们去反思,以便通过调整有所补救。这就是“后设计”的一个意义。(毕田增,2004)所以,这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另外,有人把教学设计又分为宏观设计(如课程设计)和微观设计(如一节课的设计)。这样,宏观设计中的“前没计、中设计、后设计”与微观设计中的“前设计、中设计、后设计”之间必然是相互交错、相互影响的,如前者中的“后设计”可能会使教师对后者中的“前设计”做适当调整,从而给其“后设计”也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借鉴和参考。总之,教学设计尤其是“后设计”反思性不是仅仅存在于某一两节课里,而是存在于整个教学的整体行为当中,应当构成一个不断发展的连续体。每一个反思的教学环节都将构成教学连续体的不可分割的链条。(江世勇,2004:4)

四、结束语

中学历史教学试析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公民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1-01

公民意识的培养对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及其重要的,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包括很多方面:国家意识、法律意识以及责任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其内容独特且极具影响力,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造就具有责任感的优秀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初中生的公民意识成为历史教师重点考虑的问题,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国家意识

国家意识是指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并对国家主权、利益、尊严等多方面进行自觉维护的意识,简而言之,就是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怀,初中生只有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怀,才能具备国家意识。在初中历史课本中,有许多关于国家发展和演进的教学内容,不仅向学生介绍了几千年来国家发展所经历的苦难,还想学生展示了华夏儿女坚强不屈的精神,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树立学生爱国思想的教学素材,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建立国家意识,认识到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利用历史人物以及相关材料加强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使其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有意识地渗透公民意识的教育,陶冶学生爱国情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防止课堂变成教师的完全说教。历史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国家意识的教育。

二、培养学生权利意识

权力意识是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的统一,人是权力的主体,也是义务的主体,既能享有权力,同时也担负着社会责任,对权力意识培养的难点,不在于主体的自我权力意识,而在于如何使权力主体同时具有他人权力意识、社会意识与规则意识等多方面意识,只有尊重他人权力并履行应尽义务的情况下,权力主体才能够真正健全自身权力意识,使其成熟。现在的多数中学生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不能从整体权利出发,对他人漠不关心,虽然初中生对事物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但是年轻气盛的弊端使学生听不进去意见,只懂得索要,不顾及他人权利。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注重权力方面的教育,将古今中外历史史实与各种各样的权利联系到一起,通过讲述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自身应该具备的权利,包括对他人的责任,进而提高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

三、培养学生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由三部分构成:法治情感、法律认识以及法律理念,即人们对于法及法律现象的思想、认知及心理的总称,主要是培养公民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行为,作为初中生来说,虽然学了部分法律知识,但没有多少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甚至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很薄弱,因此,历史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中的法律知识来讲解历史课,引导学生“法律至上”的意识,树立学生平等、法治意识,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外时间给学生留情景剧作业,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教师加以指导,通过情景剧表演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如让学生表演不同朝代的盗窃案件,并加以不同制度下的审判过程,以此,学生要了解不同历史朝代的司法制度,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理解社会的能力,还能使学生了解到人权法律概念发展的过程。

四、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指个人对自己、他人、家庭、集体、社会以及国家所担负的责任的认识,以及自觉遵守规范、承担责任的态度。初中生的责任意识还不是很完整,学生们明白自己的学习责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知”与“行”总是会脱节,总的来说,初中生一是缺乏责任行动,二是缺乏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缺乏集体责任感,四是缺乏对社会以及国家的责任意识,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加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今天的事情今天做,事事都要对人对己负责,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和时间能够说明这个问题,如张骞出使西域,为了完成使命,历尽苦难的故事。随着初中生年龄的不断增长,知识面的不断扩大,责任心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责任的含义变得更加深刻,历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学科,其应具有的责任感是多方面的,可以教育学生多方面的责任感,历史教学还可以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如遵守法律、履行公民职责、保护自然等。为此,教师可以组织讨论会的形式,积极号召同学们参与进来,并展开激烈讨论,通过活动唤醒学生们的责任意识;或者是组织学生们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相应历史文化,而后对学生们讲解历史,让学生们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实践中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五、培养学生乡土意识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各地区都经历了历史不同的发展,有了现今的面貌,而教材只能反映最基本、最具代表性的史实及发展,对历史细致的描述只能出现过多空白,因此,乡土历史的普及就发挥了自身查缺补漏的作用,学生们只有了解了本土历史文化,才会热爱家乡,只有热爱家乡,才能更热爱祖国,因此,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本土的历史人物、事件、文化、风俗人情、名胜古迹、出土文物等,通过讲述乡土史交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热爱本土的观念,为爱国主义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历史教学可以填补学生乡土意识的空白,帮学生了解本土历史文化,从而形成乡土意识,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成功培养了学生的公民意识。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公民意识的体现多种多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除了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等基本意识外,还要让学生意识到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实际生活中履行好公民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翟乃亮.初中历史教学中公民意识的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中学历史教学试析 篇7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处在转型的重要时期, 市场经济一体化、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并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学生面临的发展形势、未来的发展前途等都充满了变数, 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 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 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思想道德, 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 积极面对挫折和困难, 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这样才能够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新时期人才提出的重要要求。

其次, 历史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人文特性, 这是历史学科在新时期获得更好发展的重要体现, 也是历史学科教育基本属性的根本要求。 因此, 应当从多个方面创新和改革高中历史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

( 一) 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人文精神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基础, 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获得的内心感受、社会思维体系的综合。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发展史,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价值评判、思想观念以及道德准则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 教师要对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保持高度的敏感性, 要对历史事件产生的文化背景、涉及到的人文情感以及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等进行充分的挖掘, 充分挖掘历史教材内容的深刻内涵, 强化历史人文精神对学生的熏陶。 以人文精神中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例,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 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和刺激仍然是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方面。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化资源对学生的民族荣誉感、民族自豪感进行刺激, 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例如唐宋时期民族大融合和繁荣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而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近代史则会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强烈的刺激, 抗日战争中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等等, 这些都应当是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关注、深挖的重点。

( 二) 大胆革新历史教学的手段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 除了要做好教材内容深挖以外, 还要创新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革新历史教学方法和手段最主要的就是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手段等融入到历史教学过程中, 创设历史知识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教学环境中体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传递的情感, 对学生的内心进行情感冲击, 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以林则徐虎门硝烟这则历史知识的教学为例,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当时鸦片对中国百姓、中国社会产生恶劣影响的图片、视频, 然后营造林则徐硝烟的背景、导火索以及硝烟的场景, 让学生在逼真的氛围中感受林则徐当时的心境, 冲击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鸦片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伤痛, 进而能够切身体会到这则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无奈、悲哀、激愤、慷慨等情感, 感受历史环境, 在牢记历史的同时,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感。

( 三) 切实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历史知识与生活、社会实践进行结合,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因此, 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结合实际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讲解。 例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关于优秀文化传统的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教材中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有着十分高尚的道德品质, 如屈原、范仲淹等等, 以屈原为例, 与屈原相关的现代社会实际就是端午节,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将与屈原有关的历史知识与现在的端午节进行结合,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我国的传统文化来源和相关知识、历史人物的气节等等, 从而对学生的道德操守、精神品质和文化内涵进行培养。 需要注意的是, 与实际结合的例子也可以是负面的例子, 如历史中的负面人物, 如秦桧、严嵩等这些奸臣, 这些负面教学案例的应用也可以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让学生认识到这些负面人物身上那种与社会道德和社会正义背道而驰造成的后果, 引导学生充分认知社会规范, 构建自身的道德规范, 这对学生个人发展、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既是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学承担的重要教学任务, 也是历史学科教育的重要使命。人文精神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从多方面采取措施, 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中历史教学除了要传授历史知识以外, 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挖掘高中历史教学中强烈的人文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成为很多高中历史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基于此, 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以期为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崇海.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高考 (综合版) , 2015 (1) :142

[2]陈婕.如何通过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新课程 (中) , 2015 (5) :8

[3]熊三倩.通过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39) :277-278

中学历史教学试析 篇8

综上所述, 从中可以得出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非是社会性质、革命任务一词所能代之。事实上, 它有着深刻的内涵。它是指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 是指受压迫和受剥削的各阶层人们为了国家的独立、民主的解放而前仆后继、不断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中国又因领导阶级和指导思想的变化,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即以五四运动为界, 前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 后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厘清这一概念后, 又如何进一步在教学中理解和运用呢?事实上最大的难点即在于太平天国运动是否应属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如果仍把民主革命狭义地理解为“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一阶级属性, 有关这一问题的争论又将重新陷入口水之争。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一事就曾在学术界展开一场大的讨论,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而最大分歧即在于“它是不是带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在那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没有统一, 也不可能做到统一”。如前文指出,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乃广义的概念, 是指革命的发展阶段, 是指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和富强, 而不断反帝、反封的过程和尝试。毛泽东在其《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明确指出, “这个第一步的准备阶段, 还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即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改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 就开始了的。中经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直到今天的抗日战争, 这样许多个阶段, 费去了一百年工夫, 从某一点上说来, 都是实行这第一步, 都是中国人民在不同的时间中和不同的程度上实行这第一步, 实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而斗争, 为了完成第一个革命而斗争, 而辛亥革命, 则是在比较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这段经典论述事实上即是从民主革命道路的角度进行说明, 并非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的阶级属性谈起, 亦即从理论的高度对我们的疑问做出了准确的答复。

在历史教学中, 有教师习惯于将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称之为“双重任务”, 或许受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影响 (专题二从民主革命的角度介绍了单纯的民主革命是不能救中国的) , 亦就习惯上将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理解为“反帝”和“反封”, 以至于在实际应用中犯下以偏盖全的错误。殊不知, 革命导师列宁、毛泽东等在论及“民主革命”时皆明确指出, 民主革命不仅是反帝、反封, 而且要“建设新社会”, “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即是说反帝、反封只是双重任务中的一重, 是民主革命的前提, 另一重任务亦即民主革命的最终目的, 乃反帝、反封的同时还要建立一个独立、自主、富强的新中国。

总之, 准确理解和界定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概念, 要从理论的高度, 综合近代中国的国情、革命的性质和革命的任务来考虑, 不能仅从某一方面着手, 否则不仅会使自己陷入困局, 不能准确理解和领会教材的主题思想, 更难以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苏]列宁.列宁文选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4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7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7

[4]葛为龙.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对太平天国运动性质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上旬刊) , 2012 (4)

中学历史教学试析 篇9

1.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人文精神

中学语文不仅言辞优美而丰富,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具有深刻的含义。因此,教师在针对教学内容,剖析文章含义时,除了带领学生领会语言的优美,还应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精神,让学生产生心灵的感触,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例如,在《背影》这一文章中,作者讲述与父 亲在火车站离别时的情景,感叹父亲离开时的背影,深刻地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情感。所以,在该篇文章实际 教学中, 教师不能停留在表面教学,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主动讨论内心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让学生回忆成长经历,讲述生活中与父亲之间的互 动,或者父亲 做过什么 让自己感 动的事情。通过讲述生活中与父亲之间的事情,并将之与《背影》这一文章感情内容相结合,促使学生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激发学生对自己父亲的感激之情,从而升华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得到更多的人生启示。

2.转换师生之间的角色,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中学阶段年纪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摒 弃以教师为中心 的教学方 式,巧妙转换 师生之间 的角色关 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形成积极进行自主探索的能力,以此真正领悟人文精神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在山的那边》这一文章时,教师在课 堂上不应直接陈述该篇文章的知识,或者直接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而应根据作者的情感路线,指导学生深入探索在山的那边究竟存在什么。同时,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内容深刻思考文末“而在山的那边,就是海呀”这句话的含义。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章真正的内涵与意义,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作者发出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对文章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并教会学生积极面对和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创造课堂情境讨论,感受人文魅力

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思想活跃、观察力敏 锐、动手能力强等特点,喜欢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陈述内心的看法。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并且善于利用这一特性,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脑力思维,并对课文内容认识更加全面,以及深刻感受课文的含义。

例如,在《伤仲永》这一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先 将学生进行分组,提出几个 问题让学 生在课堂 上进行讨 论。随后教师针对各组讨论结果进行指导和评价,并对表现优秀的小组作出适当的奖励。最后让小组代表针对课文最后一段的内容进行讨论,在讲述过程中可以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通过课堂讨论方仲永的学习变化, 让学生清楚了解 只有不断 地汲取知 识,学会温故 而知新,才能实现巩固知识,不断增加知识的目标。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体会到要想拥有聪慧过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来完成,进而促使学生在内心增强学习的信心,积极探索学习的方法。

4.利用多媒体技术并结合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内心触动情感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描述景色的文章,大多数时候学生无法透过文字去感受景物的美好。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脑力思维,透过各种感官去感受文章的画面。必要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景色画面,促使学生直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例如,在《紫藤萝瀑布》这一文章教学时,教师先让 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在脑海中想象它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色。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其画面,与学生想象的画面形成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大自 然的魅力。 另外,播放大自 然美景的 同时,让学生们关注当前的污染问题,使学生们从心底发出保护大自然的心声,并引导学生将其落实到生活当中的每一件小事上,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提升人文素养。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 别注重通 过有效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利用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学生自我探索人文精神,这不仅可以加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还能实现中学语文课堂高效学习的目的,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就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工作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以期能给语文教学工作者有所帮助。

中学历史教学试析 篇10

关键词:英语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英语教育还存在未清除的遗留问题:一是还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 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翻译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 三是外语实践的量少、内容死、面窄, 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当今的科技日新月异, 经济发展迅速,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挑战。创造性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创造性劳动。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 面对新的对象, 新的学科教材, 新的质量要求, 教师需要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去处理一些问题。

1 坚持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教学原则

1.1 民主教学原则

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坐着, 面无表情地听着, 唯唯诺诺地举手, 小心翼翼地回答, 显然, 这种课堂气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 为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身心愉悦, 有安全感, 学生才能自由地, 敏捷地去探索, 创造火花才会迸发。

1.2 激励原则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 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 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敢回答, 对后进生不能回答时应耐心鼓励说“Try again”、“Don’t worry, Take it easy.”、“I think you can do it will next time.”, 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 对学生消极情绪, 思想顾虑, 精神负担和学生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

1.3 主体参于原则

传统教学目标死板, 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是执行教案过程学生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语言轨道上运行, 这样课堂教学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机会, 也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必须使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形成多向相互的有利条件。这就要求由“学生”决定“教法”, 使教师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1.4 学习动机内化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 学生只能被迫去学, 根本谈不上创造学习。要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就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充满情绪让学生扮演各角色, 相互对话, 讲故事, 当小老师, 表演短剧节目。听英语歌曲和看英语电影等。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时间一久, 这些兴趣就会转化为强大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进行自觉、自主、有创造思维的学习。

2 构建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 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参加操练, 同时培养语言能力, 语用能力, 思维能力, 使学生成为功能性目标交际者, 能超越具体结构和功能, 成为语言创造者, 达到交际目的和丰富自身同时, 创造或创造出内涵深刻, 形式多样的语言。

当代教学论一致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 就英语而言, “教学的实质是交际, ”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的专利。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际交流是听说交流, 而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都是“聋子”、“哑巴”。从全盘考虑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 听说交际能力的提高势必为读写创造条件。因此听说交际活动应作为外语教学突破口。有的人认为学生开口就算交际, 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背词组, 背对话, 背课文就算交际。显然不是!课堂内听说训练分为语言能力训练和交际能力训练, 前者重掌握语言, 后者重运用, 要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和交际能力提高是创新教育一大目的。

在外语教学中采用情景交际法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如在刚刚开始上课或下课闪, 使用情景交际性游戏, 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 让学生兴奋起来, 并让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备课时教师要精心准备, 周密组织, 那么效果会锦上添花。如上课时教师应准备好必要的图画、卡片等。

在具体的操作中, 则宜遵循先模后应用, 先机械后活用, 先语言训练后交际的总原则来安排和开展课堂活动, 即呈现 (Presentation) , 机械性训练 (Meahanild Drills) , 有意义操练 (Meaningful Drills) 到交际性练习 (Communicative Drills) 。如JEFC (下) L115先呈现, How many/much do you want?How much is/are the…, 再组成对话进行有意义操练, May I help you?Thank you, I’d…, How much is/are…?How many do you now?后出示图片或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性练习, 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在各种购物场所如clothes shop, food shop, supermarket等创造性地综合训练交际。

在经过一定的操练之后, 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掌握有了一定的基础。此时, 交际练习的时机已经成熟, 教师应设计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其学言能力, 开拓其交际能力。这种练习特点要求学生综合性, 创造性地运用学到的语言进行交流。

实践证明, 在交际训练的初始阶段, 教师设计与所教内容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情景, 提供一些有用词组和句型, 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无从开口或无话可说的尴尬, 从而迅速进入角色, 更好地理解适应交际训练。

虽然, 课堂中的听说交际教学需要花许多时间精心设计教案, 备课费时费力费心。但是如果能通过我们的创造性劳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 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这是非常值得努力去做得。听说交际活动使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讲授者, 而根据需用要具有多元的特征, 如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进行活动的帮助者, 学生表演时的观众评价者, 甚至是学生小组活动的参加者。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由此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 正体现出教学相长的特点。

中学历史教学试析 篇11

【关键词】 穿越剧 历史教学 影响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自1958年中国第一部电视剧的诞生以来,短短几十年间,我国的电视剧产量颇丰。近年来,一种以“穿越” 为主题的电视剧逐渐兴起。而穿越剧的特征大多是剧中的主要人物通过某种特殊途径,从现实生活穿越到了不可预知的时空,从而演绎了在异度时空的生活。随着这种看似新颖的影视剧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导向作用越来越强烈,对于历史的讲述越来越脱离实际,我们不得不关注穿越剧对于历史教学的影响,将穿越剧给学生们在历史学习方面带来的不利影响将至最低。

一、穿越剧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能够感受到,高中的历史教学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史实的回顾,因为这会让本就课业压力繁重的中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们已经厌倦了机械般的背诵模式,历史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试卷上的一道题目,一个人名,或是一个年份。关于这些数字和名字背后的故事,他们只是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由此看来,“兴趣”已经成为历史教学方面最大的阻碍。如何让学生们对历史产生兴趣,成为教师们最棘手的问题。而随着近年来穿越剧的出现,学生们开始从中了解历史,关注历史,虽然剧中不免存在戏说的成分,但最终还是唤起了学生们对于历史的兴趣,这也是穿越剧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积极影响所在。

目前的穿越剧,大多是以轻喜剧为主打,加之主角多为当红的影星,在内容题材上,虽谈不上是篡改历史,但历史的真实性确是大打折扣。然而这种题材的电视剧之所以能在中学生之间产生如此大的共鸣,主要是因为穿越剧本身是历史与青春的混搭,能够带给学生无限的新鲜感。许多中学生开始通过穿越剧了解历史,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和知识的学习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对学生们进行正确引导。在利用穿越剧带动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同时,为其讲述相应的历史知识,组织学生们在看过穿越剧后,找到与历史不符的地方,在课堂上展开激烈讨论,最终达到学生们在扩大知识层面的同时,提高了自身对于知识的辨识能力,也有寓教于乐的意义。

二、穿越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产生的利弊

研究穿越剧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要从利与弊两方面入手,任何事物都是兼具两面性的。目前盛行的穿越剧潮流虽然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方面带来了一些启发,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历史作为一个学科出现在学生们的学习生涯中,而它本身又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有着不可逆转的客观事实和理论依据,是对社会发展的记录,时代变迁的反映。虽然历史上的事件我们无法一一考究,但尊重基本史实,是学习历史这门学科必须要遵守的。而穿越剧中,一些结合当今时代的观点和事件层出不穷,违背了历史本身的科学性和原则性,或者是不注重于表现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一味的利用科技手段等表现形式夸大故事情节和人物矛盾甚至扭曲历史,让学生们很容易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

例如,穿越剧《宫》和《步步惊心》都是以清朝康熙年间“九子夺嫡”的事件为主导,描述了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剧情侧重于表现康熙帝是如何为维护自己封建王朝的统治而整日与自己的儿子们“斗智斗勇”。雍正帝又是如何在争斗中表现野心,用野心与计谋夺得皇位的。而在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书中所讲述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却不是这样的。康熙帝年幼登基,14岁时以异于常人的智慧与胆识擒鳌拜,巩固政权。勤于政事,兢兢业业,亲政后用八年时间平定三藩继而一鼓作气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在多民族文化的交融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维护了我国领土的主权。这样一位缔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传奇时代的人物,与其子孙共创“康乾盛世”。并非穿越剧中所演绎的那样整日生活在皇位争夺的阴谋中,一味的钩心斗角。由此可见我们要在课堂的讲授中,结合着当前的热潮,即时纠正学生们的错误认识,健全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面对穿越剧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趋利避害

穿越剧的热潮能提升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应合理的利用此类影视资源,引导学生还原历史的真相。在选取影视资源,用于课堂教学的时候应注意选取契合学生意愿的,但也要注意甄别和取舍影视资源。在了解了学生们观剧的感受后,教师应及时纠正与史实不相符的地方,配合教材还原真正的历史,提高学生们的辨识能力和赏析能力,也要让同学们养成这样勤于探究的习惯。此外,将影视资源与课堂讲授相结合,也要抓准时机,量力而行。

不要让同学们在课堂上一味的专注于影视剧,而忘记了学习的根本。在引进影视剧资源进入课堂后,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将观看后的感受写在纸上,这样便于教师了解学生们所关注的焦点,将他们的观点分类后,也便于讲课时突出重点。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提升学生们的判断能力,能够利用历史知识评判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穿越剧中的情节是否真实,也锻炼了同学们的表达和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试析 篇12

一、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的、和谐的、亲密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的好坏, 取决于学生内在的掌握调节及自我完善能力, 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 他们的这种能力要比普通高中强一些, 但是学生的这种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因为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生理机能、运动体验各不相同, 这就要求教师随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活动, 有针对性地使每个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并主动学习, 积极动脑,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展开, 身体活动充分体现。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对抗性、竞争的不确定性很容易诱发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如鱼跃前滚翻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给学生们播放海豚的生活片, 请学生们注意观察海豚是如何跃出水面落入海中的?人能不能像海豚那样做?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再播放完整的鱼跃前滚翻动作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掌握动作要领。而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模仿往往与正确动作相差很远, 这是因为每个学生的个体感受及经验各不相同, 这就要求教师有目的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去发现问题, 找出缺点, 合理地掌握动作要领。因此, 体育教学中, 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教学的最高目标。

二、主体性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

体悟, 而这种体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情绪的、自我实现的

体育教师在传授运动知识的时候, 每一个动作都是他本体感受高度联系的综合反映, 而学生不可能很快地表现出来, 它必须在教师有目的、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安排下逐渐形成。如鱼跃前滚翻的教学步骤: (1) 在垫子上做前滚翻练习; (2) 行进中做前滚翻练习, 然后试着不用手推; (3) 小跳前滚翻练习; (4) 在膝高的箱子上做前滚翻练习; (5) 跑步中前滚翻练习; (6) 跑步越过高50厘米的“沟”; (7) 跑步越过高75厘米的“沟”; (8) 鱼跃过膝高的杆子; (9) 跳过“活板凳”。这样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就达到了自我体悟, 而这种体悟也会因学生的个体特点而各不相同。体育教师要针对学生身体素质和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 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此, 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宏观调控下得以体现的。

三、从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技能、接受教育的角度来认识,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育教师是学生身心发展、体质增强的组织者和监督者。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中展开的。因此, 我们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欲望, 教会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使学生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 树立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总之,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意识是相辅相成的,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四、体育教学必须考虑学生内在需求

抽样调查表明, 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于体育的需求是与他目前全方位的发展状态有关, 他们对与职业技能有关的体育项目比较重视, 对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接受较快。如幼师、服装专业的学生喜欢艺术体操、排球, 建筑专业的学生喜欢爬杆、爬绳、篮球, 计算机、电子、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喜欢篮球、排球、武术, 而田径课很少有学生问津。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必须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另外, 学校本身潜在的因素, 也会影响学生的体育需求。如 (1) 学校校际比赛的计划、内容及实施情况; (2) 学校的场馆设施; (3) 学校领导重视的程度; (4) 体育课外活动课开展的情况; (5) 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保障; (6) 体育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及对教科研投入的程度。

上一篇:管理区别下一篇:节能减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