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2024-05-18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初探(精选7篇)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篇1

中学历史教学史论结合初探

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一门社会科学,历史观是历史学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根本特点是运用唯物主义史观研究历史。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对具体生动的历史现象的叙述,分析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结论,这就是观点和材料的辩证统一,史与论的有机结合。因此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的基本特点,它决定了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史与论的结合,重视理论教学,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分析具体历史现象,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而不能满足于表面,满足于就事论事,首先,要深刻认识史与论的关系。历史理论是历史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是历史现象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只有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历史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理论结论,故称“论从史出”,只有在充分占有史实的前提下观察历史现象,才能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体现史论结合。就当前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史论结合的关键是强化理论教学,具体操作,本人有下面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加强历史概念教学

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内涵,是理解和掌握史实,阅读历史教材的前提条件,教学中对教材尚无明显注释的概念要先作一般性解释。

大部分历史概念是可以随课堂教学凭借历史教材理解的。如“势力范围”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强行划定直接进行殖民统治的地区。课文中虽然无这样完整概括,但有帝国主义“直接进行殖民统治”一句,已经画龙点睛了。当然,有些历史概念不是一、二句活可以说清,如“门户开放”政策,要知道这一 政策的目的是美国要分享侵略权益,美国向六国提出照会的内容是“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其影响是美国侵华政策新阶段的标志,使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把目的、内容、结果、影响完整地结合起来,形成正确概念。

有些概念忌表面解释。如“1991年是辛亥年,这一年的.革命是辛亥革命”。

这样解释缺乏概念内涵,无法形成真实意义的历史概念,必须在《辛亥革命》一 章教学完成后,进行归纳概括,形成完整正确概念。

二、重视历史的因果分析

历史发展的困果性是历史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历史条件是相互联系的。

波兰史学家托波尔斯基指出“社会中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因果论原理因而也成立了论述世界规律性的基幢。故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会是偶然的,一定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因素的影响,“诸因素”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历史事件就是“诸因素”的结果。

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传播,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路易十六的挥霍无度,

[1][2][3]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篇2

各学校的初中历史教学只有少数是由历史专业教师任教的,绝大多数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是由年龄较长的其他科目任课老师担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从而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有些初中历史教师只会照本宣科,划重点、做习题、给答案,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极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长此以往,学生幼小心灵中的一点好奇,最终都被扼杀,变得越来越讨厌这门课程。因此历史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增强教学效果。

中学历史的教学方法很多,每种教学方法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相似性、相关性的历史知识,通常运用比较分析法进行类比,从而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就自己教学实践,谈谈比较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要以教材提供的材料为基点,要以教学目的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恰当设置对比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归纳能力,扎实透彻地掌握知识,把比较法深刻渗透到学生思想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对相似的历史事件,比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九·一八”“八·一三”事件以及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等进行比较。对于这类历史事件,教师要在分析清楚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历史背景的特点之后,进行联系比较,比较其重要区别和易混淆之处,用简洁的文字写出重要的区别,引导学生既看到事件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又看到不同之处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常见的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两种。

(1)横向比较。所谓横向比较,就是把发生在不同国家或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其他元素,或者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的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学会比较不同历史事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比如:在讲到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我就让学生把它与中国的戊戌变法进行比较。启发学生从历史背景、参加者、结果等方面思考其不同点,从背景、性质、内容、领导者等方面把握相同点。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二者的不同点有: (1) 背景不同:明治维新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戊戌变法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开始瓜分中国时期; (2) 参加者不同:明治维新的参加者是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市民、商人和手工业者, 而戊戌变法的参加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联合少数官僚; (3) 结果不同:明治维新改革成功, 日本摆脱民族危机, 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逐渐强大起来,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结果失败了, 中国仍然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相同点有: (1) 背景相同:改革前两国都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2) 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 内容相同: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采取措施; (4) 领导者相同:都具有资产阶级倾向。通过比较, 学生对这两次改革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

(2) 纵向比较。所谓纵向比较, 就是把发生在同一国度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等要素进行比较。比如:在讲美国的南北战争时, 我就让学生把它与美国的独立战争列表进行比较, 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如表所示) 。

中学历史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 中学历史    历史知识    提高能力

历史教学要留下的应该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确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在历史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无疑是交给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金钥匙。

一、优化课堂教学目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教师在备课前应认真研读所教内容的课标要求,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即要三者兼顾、有轻有重且有机整合。具体到教学内容,则要看看哪一部分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哪一部分需要老师讲解,哪一部分需要师生互动共同完成。

二、恰当选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都有其内在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启发式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教学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现行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设置了“学习与探索”、“活动建议”等有关课外实践的素材,这为学生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提供了平台,是历史新教学的一个方面:将创新教学引入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进对历史的认识,同时体验和感受生活。如在教学《先进的科学》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一些关于造纸技术的信息,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自己体验造纸的过程,在过程中思索造纸原理,为什么需要这些材料,如果换成其他材料能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如此种种,更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增强了创新意识,打破了以往学习的规规矩矩,思维不再禁锢,这种开放式思维有利于探究性学习和教授性学习的整合。总之,教师要用尽良策,让学生以教材为依据,在实践中培养独立思维、独立探究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创新的目的。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各种电教器材,例如收录机、幻灯机、电影机、电视机、计算机等。由于它们视听并举、图文并茂,传播的信息形象逼真,突出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直接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增加教学过程的娱乐色彩,因此不仅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维持学习兴趣大有好处,而且能调动情感因素,发挥大脑右半球的功能,给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教学提供条件。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选择所需了解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某些片段进行思考、研究。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狂妄地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前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壮观,以及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其思维活动在观察、想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向更高层次发展。

五、注意过程,概括学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不满足于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说出正确结论,而是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合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过程的指点,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对学习对象逐步提高认识层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应该注意学生的不同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灵活调控或变换教学过程,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实现学习目标。

六、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必须让学生有成就感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兴趣有赖于成功,学习上当学生克服重重困难,突破一道道难关,获取某种知识时,心里就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越学越有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尝到学习成功的甜头,在教学中坚持多表扬的原则,即使学生对某一知识学习理解不全面不深刻,或者不很准确,我除了补充完善外,还给学生适当肯定和鼓励,充分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性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主体性,满足学生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极大提高。如何才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如在《“大危机”和“新政”》一课内容中,我就把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和评价”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自主处理。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从不同角度对罗斯福新政进行评价,这样既有利于认识的升华,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刘知微.中学历史课堂提问的技巧[J].宁夏教育,2005,(03).

[2]吴振伟.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透析及对策[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5,(05).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篇4

行历史教学初探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都在提倡给学生减负,不能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正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课堂教学手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媒体课件已逐渐成为提高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在近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利用internet互联网查找教学资料,使用多媒体网页软件制作的课件组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笔者在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网技术的粗浅的认识。

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起点”。将从媒体计算机引进课堂,是目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而实用的手段之一。学生只有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有探求这门学科的欲望,而这种兴趣的激起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来思考和探究历史知识的奥秘。用

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制作软件dreamweaver、frontpage、powerpiont、flash创建的动态多媒体课件,是基于internet浏览器的html格式的教学辅助课件,借助计算机和投影仪在课堂上进行多媒体教学演示,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及对教材的理解有极好的作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一课时,笔者在课前先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关抗日战争初期的各个重大事件:如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资料,了解台儿庄战役的历史背景。然后在上课时首先播放电影>的片断,学生很快被战争场景吸引。接着结合电影开始的地图>分析指出:1937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侵占了上海、南京、太原等重要城市(用红色动态很醒目的显示这三座城市)。接着日寇又从南京和山东分两路以南北两个方向向徐州进发(日军进军路线用绿色箭头动态表示)学生一下就被所看到的内容吸引住了。在多媒体课件中依次显示启发式提问:

1、日寇向徐州进军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按照地图马上可以得到结论:日寇为了连接华北和华东战场,最后侵战整个中国。

2、徐州保卫战的指挥官是谁?

学生马上回答预习过的知识: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

教师用鼠标点击超链接的源端点“李宗仁”,屏幕显示超链接的页面,即显示李宗仁先生的照片及其生平简介。教师对该内容作了讲解后,切换回原来的地图,屏幕继续显示提问:

3、徐州东北三十公里处的一个战略要地是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台儿庄。

根据以上播放电影>。让学生结合教材讲一讲战斗的壮烈场面并播放录像加渲染,再由学生分析归纳敌我双方为何要争夺台儿庄、血战台儿庄的重要意义。学生兴趣被激发起来,争相发言,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造的历史课教学情境,能较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的意识。而且多媒体课件以能较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变静态为动态,在说明历史事件、概念、史实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适时归纳总结,精讲巧练 每当新课讲授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本中所学的内容归纳整理、巩固提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自已思考理解,消化吸收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后,将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纲、图示、表解等快速显示一遍,梳理已学过的知识,指导学生认识各知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己学知识的理解。用多媒体课件可把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分散在课本各章节中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用多媒体软件制作的课件,不但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而且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人性化的交互功能。教师可以边演示课件边提出根据教学目标任务设计的有层次、有次序的练习题。练习题在内容安排上也应该尽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启发学生思考,弥补他们知识上的不足;形式除常见的填充、列举、选择、排列、简答等题型外,还可以使用比较、讨论、判断说明、归纳选择、综合归纳等题型。练习题难度应适当,一部分题目可带有迷惑性,以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兴趣,巩固他们学习的历史知识。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可在屏幕上显示“您答得真好!”“您再认真地想一想”等赏识激励化评语,使学生既学得生动有趣,又能记忆牢固。对于比较浅显难度不深的习题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习题的解答,而对于有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在关键处适时点拨,加以引导。

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探索历史研究性学习方法 目前internet互联网以其丰富的内涵、快捷方便的特点,迅速地成为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有关历史知识的研究专题,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历史知识的奥秘。在网络环璄下,以历史研究专题的任务驱动为核心,以利用internet互联网为获取信息和交流资料的手段,从而使学生完成历史知识的建构,是提高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应用历史知识和自主(或协作)学习能力的较好的途径之 一。

在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体,以历史研究性专题为任务驱动以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学习手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完成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还使他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有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论文 篇5

摘要;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相当紧密的,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只要我们擦亮眼睛、用心观察,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总之,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切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学生的思维式,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新课程理念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摒弃以往陈旧的教学理念,科学地处理教材与课标、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引导学生抓住历史主线,相互印证,博古证今,以期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历史分析能力。新课标对历史课程资源做了这样的界定:“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我们不难看出,历史课程资源是相当广泛的,它来自各个方面――文字、实物、人力等。这为我们成功的历史教学奠定了丰富的材料基础。在此,我不禁想到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在历史学研究方面的主张:“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即摆脱纸堆的束缚,将新的.考古等实物资料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去,由此极大地扩展了史料的范围,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成就。

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虽然不可能达到学术研究的高度,但在材料的选取与运用上却和傅斯年先生所提倡的主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课程资源我们应当怎样取舍,从而更好地为自己的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个性教育初探 篇6

一、个性教育的内涵和价值

1、个性教育是学生成长的个体需求。

个性教育可以从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领域进行定义, 简要概述就是旨在发现和发挥学生自然天赋和积极个性而施加的教育。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 学生个体拥有言语、视觉、交际等九种不同的智能, 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 这些潜能只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挥。所以, 发掘学生藏而不露的积极个性, 使其顺利地以自己独立的风格成长起来, 正是教育的本义所在。这要求教师首先要认清每一个人个性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自我发展方向, 深入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历史教学中, 应根据教学内容使学生以擅长的方式掌握学习内容, 最大限度的锻炼和发展学生个体独特的个性色彩, 促进其他各种素质的形成。

2、个性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聚合进程不断加快, 各个国家与民族的交际空前密切, 激励着各个民族保持自身的个性特色和优势, 避免被其他民族同化而趋于消失;在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方面, 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和价值选择激烈碰撞,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指导, 使其避免受到负面引诱, 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是特别重要的;在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 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和支柱是高科技和智力产业, 所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社会变革中世界各国的战略型教育目的, 比如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就是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人才。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个性教育的方式

1、通过审美型教学展现历史魅力。

“教育使受教育者理解历史, 使历史进入到个人的精神世界, 培养个体的精神, 使个体在历史中创造历史, 历史成为运动的、发展的”, “任何人都不可能在理性水平上与历史沟通, 不可能成为历史的创造者。”金生鈜先生说明了理解历史对教育者本身的个性和思想培养的作用。真正理解历史而能运用历史的教师本身就是有魅力的, 这种历史底蕴的独特魅力结合教师自身的性格特点, 进而外化为教学上的独特的审美风格, 才能在历史的传递中使学生也感受到历史的精华和美感, 感染学生对历史的向往和迷恋, 使学生喜欢历史课, 点燃学生以史为鉴的个性人格培养热情。具体做法上, 首先是学校应该提供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给每位教师自由创造的平台;第二是教师要在教学策略上重视艺术性和灵活性, 充分考虑个性特征来变换引导策略, 同时凭借言传身教建立学习习惯;第三是学校要准备能够满足多媒体、多元化的教学需要的教具, 并且在经费上支持在历史展览馆、3D电影场馆等组织教学的需要, 从而再现历史的真实, 从而激发学生触摸历史的渴望。

2、通过探究型教学培养自学能力。

即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方式吸收历史知识, 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个性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具体地说, 就是教师设置学习课题, 让学生通过课本、网络、图书馆、像其他人咨询等方式, 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主动的学习环境中, 让学生自主地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该课题相关的历史知识, 进而找到学习课题的答案。学生通过实际接触和感受知识的过程,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正确答案的“被填鸭”的学习方式, 推动学生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 舒展了精神、激发了个性能力, 培养了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 获得了完整的学习经历和长久的知识记忆。

3、通过多元化评价健全教学体系。

“评价即发展”, “评价即教育”, 教学评价具有导向、激励、调控、鉴定和选拔等功能, 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积极探索以长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的适应个性教育需要的新型教学评价体系迫在眉睫。不但要改变缺少个性化的单一的“一刀切”式评价方式, 还要在立足课程的前提下强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因素, 例如注重综合评价, 实行评价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注意教学评价的全程化、动态性和发展性, 多关注长期效果, 进行二次评价和自我评价,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实现教学评价的本体功能的积极回归。

三、中学历史教学开展个性教育的优势

历史人物的鲜明个性、文学作品的丰富资源、对历史文物的真实触摸, 都是历史教学中开展个性教育的优势。历史是活生生的, 创造历史的主体是人, 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数不胜数:林则徐“歧路又歧空有感, 青史凭谁定是非”, 秋瑾“休言女子非英物, 夜夜龙泉壁上鸣”……历史人物的多彩人格、历史人物故事的道德现象都是学生与先人对话的渠道, 是学生发挥历史想象力、进行畅想的渠道。例如, 使学生“附体”于历史人物, 从“此人此地”的角度观察历史, 审慎地思考历史人物所采取的行为对将来的事件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使学生“穿越”于历史时期, 与当时的历史人物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 辨别不同历史阶段的价值观的差异;使学生“改变”历史, 主动地运用自身的能力尝试参与着改变当时的历史轨迹, 创造“虚拟的历史”, 辨别不同变革手段的地域局限性和生产力局限性。这些措施都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 使他们享受到历史的魅力, 完善自我的个性。

参考文献

[1]齐健、赵亚夫等著《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2]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北师大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农村中学历史创新教学方式初探 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方式;领学;情感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仍处于“教师、课堂、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虽然受到洋思、杜郎口模式的冲击,但很多教师仍然信奉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也就缺乏激情,导致学习效果差。甚至有些学生连简单的历史知识都不知道,知识储备少得可怜。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观念落后,许多教师不愿意去尝试新模式,不想转变,要求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机械接受的状态,任由教师摆布。在今天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种方式显然是落后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改变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因此,结合我校历史教学实际,我们申报了市级课题《农村中学历史“课堂创新”教学策略研究》探索农村历史有效教学的新途径。

在这学期的探索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做法:

一、训练学生读课本的习惯

学生对知识的认同需要调动各种感官,每节课课前三分钟,和每节新课前要求学生全文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获取梳理知识信息,形成初步印象,有利于后面的教学。

二、学生再度梳理知识点

本环节包括两个板块:先由学生自主梳理知识要点,提出未了解的知识点;同时,每一节课提前安排领学人两名,要求他们把要领学的内容先弄清楚,再在领学人的带领下,进一步掌握基础知识点。

三、教师的归纳与提升

针对学生阅读梳理,以及领学人领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指导。

在归纳总结中,我觉得学生自己已经完成了知识目标,我再对知识点进行深入,就有效的多了。同时,我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因而历史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孔子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学生可以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学习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如何引领学生去感悟,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

总之,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探究,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课堂热闹起来,学生的历史素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这种方式还有许多不足,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会找到针对农村历史教学的有效方式。

(作者单位 贵州省盘县鸡场坪彝族乡民族中学)

上一篇:中班语言活动走进夏天-排图讲述:西瓜船下一篇:白路小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