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2024-09-28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共12篇)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篇1

中学历史是一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课,它作为一部社会教科书,是学生认识人类的知识宝库, 作为基础学科的学习,它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品质和人生观等方面教育的任务。它是一门极富生命力的学科,其知识内容及教育作用是别的课程所不能代替的。但是,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历史教学特别是初级中学的历史教育不容乐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被打入“冷宫”。

各学校的初中历史教学只有少数是由历史专业教师任教的,绝大多数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是由年龄较长的其他科目任课老师担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从而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有些初中历史教师只会照本宣科,划重点、做习题、给答案,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极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长此以往,学生幼小心灵中的一点好奇,最终都被扼杀,变得越来越讨厌这门课程。因此历史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增强教学效果。

中学历史的教学方法很多,每种教学方法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相似性、相关性的历史知识,通常运用比较分析法进行类比,从而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就自己教学实践,谈谈比较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要以教材提供的材料为基点,要以教学目的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恰当设置对比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归纳能力,扎实透彻地掌握知识,把比较法深刻渗透到学生思想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对相似的历史事件,比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九·一八”“八·一三”事件以及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等进行比较。对于这类历史事件,教师要在分析清楚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历史背景的特点之后,进行联系比较,比较其重要区别和易混淆之处,用简洁的文字写出重要的区别,引导学生既看到事件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又看到不同之处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常见的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两种。

(1)横向比较。所谓横向比较,就是把发生在不同国家或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其他元素,或者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的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学会比较不同历史事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比如:在讲到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我就让学生把它与中国的戊戌变法进行比较。启发学生从历史背景、参加者、结果等方面思考其不同点,从背景、性质、内容、领导者等方面把握相同点。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二者的不同点有: (1) 背景不同:明治维新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戊戌变法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帝国主义开始瓜分中国时期; (2) 参加者不同:明治维新的参加者是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市民、商人和手工业者, 而戊戌变法的参加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联合少数官僚; (3) 结果不同:明治维新改革成功, 日本摆脱民族危机, 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逐渐强大起来,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结果失败了, 中国仍然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相同点有: (1) 背景相同:改革前两国都处于封建统治之下, 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2) 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 内容相同: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采取措施; (4) 领导者相同:都具有资产阶级倾向。通过比较, 学生对这两次改革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

(2) 纵向比较。所谓纵向比较, 就是把发生在同一国度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等要素进行比较。比如:在讲美国的南北战争时, 我就让学生把它与美国的独立战争列表进行比较, 找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如表所示) 。

在历史教学中,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古代史中唐宋元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比较;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比较,等等。通过比较,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篇2

中学历史教学反思1

为了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我努力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创造条件,活化历史课堂,将课堂的发言权还给学生,努力打造人性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初中生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历史教师,更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情境导入新课。

用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历史课堂后,接下来便是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即先确立目标后,再让学生自主学习,并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必去做,在重视让学生学习的同时,重在加强学法的指导,有了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知道为什么而做、做什么、如何做,知道什么时候应做什么,重要的地方老师要予以强调或指导。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本课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需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在讨论中,我采用了分组的形式,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他们之间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共同认识,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边参与学生的讨论,边巡回指导,共同解决问题,把传统的“先教后学,以教为主”,变为尝试的“先学后教,以学为主”。

通过讨论,课堂上有什么疑难问题,学生们可以提出,师生共同解决。现在的学生,相对来说见多识广,在课堂上有很多问题,有些是超出了历史学科的范围的,不一定需要一一回答,不能回答的课后再解决,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应是课堂的重点。

我认为反馈矫正是历史课堂教学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时间为3—5分钟。采用这种方式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繁多,教无定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模式。在众多的模式中,要真正的掌握好每某一种模式,使其真正发挥作用,最根本的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课堂的主人。

中学历史教学反思2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中学阶段,历史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认知历史、培养人文情感价值。然而,由于历史课学生识记内容太多的原因,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总感觉学生力不从心,致使教学效果不佳。这里,笔者结合亲身教学实践,谈一些教学反思,以求教于大方。

反思之一,应注重人文主义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记载了众多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一般人们心目中的历史知识更多地来源于历史人物故事的传说传讲,是以正史为依据通过戏曲、历史小说、评书、影视网络等获取的。这些生动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赞扬了人文主义精神,突出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主导作用,也就是突出了人是驾驭历史社会发展的主体,而不是物。是人创造了繁荣的经济文化,没有人类就没有今天社会的文明。但是现在的中学历史教材、教学对这些内容的体现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似乎是人屈从于政治经济,人的主体主导作用没有鲜明生动地体现在历史教材教学之中,只感觉是枯燥无味的政治经济内容,没有生命力、人情味。

反思之二,应加强道德教育。中学历史教学终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有道德的合格人才做好准备。道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家园。大而言之,道德是一个民族国家对人类贡献了多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进的标杆和榜样,是一个国家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如果缺失了道德,一个民族就会逐渐地衰落和灭亡,也会危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小而言之,一个人没有道德,没有仁爱之心、同情之心、行为低下,就会堕落犯罪自我毁灭。因此,历史教学更应加强德育教育。

反思之三,应遵从学生认知规律。人的认知能力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书本知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性的过程,同时认知水平程度也取决人的智力水平、生理年龄、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也遵循这些规律。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成长阶段,身体,智力没有充分成熟,认知能力更多侧重于感性认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将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从经济的角度、全球整合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才能减少或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历史课教师,一定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社会培养键全人格的人奠定基础。

中学历史教学反思3

首先,学习知识应注意系统性、开放性。所谓系统性,对历史事件本身来说,就是要从原因、经过、结果、评价等方面去掌握;对于历史事件之间来说,要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比如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对历史人物来说,要从生平、成就和评价等方面去掌握。对于教材系统性方面的不足,则通过开放性予以补足,通过拓展性学习,通过多种渠道使知识系统化。在实施时,变教案为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其次,对学习过程应注意形象性、生动性。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教学,能减少历史学习的枯燥感、抽象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入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这方面,历史独具优势,因为历史是昨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把昨天的社会生活如人物照片、相关资料、事件过程等内容直接搬入课堂,避免抽象的说教;还可以通过场景表演、新闻报导,增加体验感;通过结构图、坐标图,增加清晰感,还可以给历史人物制作名片、简介,以目击者、过来人身份讲述事件,通过语言的感情色彩、相关知识的丰富具体、表达的悬念条理等实现生动性。

最后,对评价应注意正当性、启发性。我们作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给今天提供启发,不对历史人物、事件作出评价,就不能吸取经验教训,给今天的社会生活、人生实践提供借鉴。但评价要注意正当性和启发性。对历史人物、事件要按照对社会发展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这一基本尺度进行评判,但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往往具有双重性,比如林则徐、左宗裳既有反抗外来侵略的一面,也有镇压人民的一面,对他们必须要按照一分为二的观点作出评价,这样才是恰如其分、尊重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反思4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

总体看较好,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具体来说,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

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

虽已有所侧重,但与素质教育的智能培养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辩性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

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就远未得到充分地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中学历史教学反思5

作为历史老师我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怎样教给他们?这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告诉我,要让孩子们学好你所教的学科,就得让他们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而在这块教学沃土上,语、数、外几乎占领了孩子大部分时间,他们会对历史感兴趣吗?我该怎么做?一边教学、一边尝试、一边反思,使我逐渐领悟到,只有爱学生,并懂得怎样去爱,当他们愿意与你交流,喜欢听你讲课时,说明他们已经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产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作为老师爱学生天经地义,特别是爱好学生一点不难,但是要爱那些不认真学习、又与你顶撞、又不会尊重同学和老师的学生,我们就要有耐心,要下一番功夫了。老师对不同的学生要选好切入口,例如了解他们的家庭,关心他们的学校生活,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尊重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上或者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这样他们就会慢慢亲近老师,愿意与老师交流。要提高历史成绩,除了让孩子们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外,还应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前一时期从课堂教学看,我有意强化课堂情景化,趣味化,以调动学生兴趣,注重对基础的分析与讲解,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但历史学科注重以考定教,强化知识点的识记及练习,由于识记、巩固复习、督促不到位,导致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加之学生不会合理的安排时间,历史课余一般不会复习历史,针对这个问题,我又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督导,要求每周星期四的早读时间和晚读时间都要读历史;同时,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向课堂要质量。历史知识积累,仅限于每周的两节历史课是远远不够的,历史试卷要拿高分,必须要对教材有足够的掌握,要达到烂熟于胸的程度,因此要教会学生合理的安排复习时间,做到多看、多读、多背。如果功夫下不到,多容易的试题也会是“难于上青天”。

针对新课程背景下试题较为灵活这一特点,我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有如下设想:

1、平时抓好培优转差,多与学习不太积极的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多鼓励,帮助他们理清知识点,让他们看到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耐心的教给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且建立帮扶对象,兵教兵,好带差。针对我校的`学生情况,我把70分以上的学生作为培优对象,严格要求他们掌握好知识点,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历史的机会,自己给自己定一个可行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2、多学习、多钻研。取他人之长,多听课,包括其它学科的,学习他们的长处,好的教学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

3、教会学生学习历史,在书上作圈、画、勾、点、旁批,学会积极关注新闻、社会热点,把最新信息与课本联系起来,增长见识。

4、自己在平时查阅过程中,有意识的收集各地方的中高考资料,积累命题素材。这样,每次作业我就可以布置较为灵活的题目,让学生熟悉高考题型,增强他们的应试能力。

5、积极接受学生意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例如有学生提出多总结,多讲解题的思路。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我努力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扎扎实实的去努力,去尝试,去探索!

6、后期加大力度进行强化训练,对每一课的知识点进行过关,要求优生的正确率达85%左右。

7、更加注重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反思6

对于初三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学习习惯,对各科的特点也是比较了解,面对着升学压力,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也有所加强,但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来说,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对历史缺乏重视,因此初三年级的历史课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面对这种状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牢固确立中考的意识,让学生意识到中考的残酷性和成绩对于学生的重要性,让他们认识到分分必争的必要性。

2、要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认识到历史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将课堂教学内容突破课本,广泛的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增强对历史的兴趣,从而在课堂教学时潜移默化的让学生记住知识点。

3、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4、课下巩固是非常重要的,初三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每节课都给学生制定一个导学案,将知识点以更加直观和系统的方式展现出来,后边补充上相应的中考习题。做到知识当堂巩固,当堂掌握。同时我提出每天在课后复习历史十分钟,天天如此,把知识点巩固住。

中学历史教学反思7

一、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很重视课堂导入,能否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紧靠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我们都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觉;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化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学好化学。

二、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

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面的广度和参与的机会出现的频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有句名言说得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还可以精心设计提问,注意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多问“为什么”,少问“是什么”,引导学生时时处于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状态。总之,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的结果,更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参与的状态,使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

三、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学科有它自身的优势――化学实验。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探究性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做好每章节和期末的复习工作。

初三化学是中考科目,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做好每个阶段的复习工作。期末复习,在备课组长的统一安排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复习什么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重点知识和知识点繁杂的章节,尽量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打印相应的复习提要;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对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辅导和练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适应考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

中学历史教学反思8

1、从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的完成情况看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总体看较好,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具体来说,一是在贯彻整体知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

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虽已有所侧重,但与素质教育的智能培养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辩性的讨论;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就远未得到充分地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2、从教学方法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突出

很多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生的调动很不够,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提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启发式教学。据统计,目前教法已有14类72种之多。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且要教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

3、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底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这里从三点来谈一下个人想法:

第一,关于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个知识结构应当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

第二、关于历史教师的语言问题。

历史教学以其学科的特点,对教师的语言也有相应的要求:一是既要生动、具体,又要准确、无误;二是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时代性;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质朴风格;四是既要逻辑严谨,又要有节奏感。但要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

第三、关于历史教师的板书、板画问题。

板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板书的过程,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又是教师对教材分析、把握、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关于板书的要求、形式等,这里不作阐述。只想说明的是关于板书的书写时间问题,这是个易被忽略的问题。恰当的书写时间是在教师说完某一知识后,再掉转头去板书,而非边说边写。板画。笔者只想谈谈自绘地图,这是历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可惜在教学实际中,其落实情况是不尽人意的。故笔者建议历史教研指导部门,应加强对教师自绘地图的基本功的监督和指导。

此外,在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还存在着教学信息反馈不及时、教学评估不尽科学等问题,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中学历史教学反思9

综观近年来的中学历史教学,让人忧思:一方面是历史课极不受重视,被视作“副”课,“x”科目之一,学生认为学历史是难记难背难思维,是政治说教,学生宁可多做一道数理化题目,多记一个英语单词,也不愿意多花一会儿时间在历史上,学生对学历史心生厌倦,兴趣索然;另一方面一年一度的高考中,无论是历史单科试题,还是如今的“x”科目中历史试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令大多数学生无所适从。而老师们拿到高考历史成绩也免不了长吁短叹,英雄气短,历史科均分总低于其于其他科目,及格分都达不到。老师们人人苦恼,个个抱怨:内容这么多,时间这么紧,要求这么高,学生没兴趣——如何才能搞好中学历史教学?茫然中纷纷反思:反思之一中学历史教学的出路到底何在?反思之二如何处理好中学历史教学与高考改革的关系?反思之三历史教学要不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意识?

可以说历史课不好学,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如日本,历史课在学生不喜欢的课程中占据首位。美国虽十分重视历史,将历史列入总统规定的所有初高中必修的五门核心课程,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据美国全国人文科学捐款基金会对大学生抽查后报告中披露,当问及杜鲁门哪年发动朝鲜战争时,近60%的学生都回答不知道;有50%的学生不清楚南北战争发生的年代。学生们不喜欢的内容是什么呢?据权威人士研究是那些不要求思考的历史用语、重要事项的罗列和强记的课程。(《课程发展与社会进步》)那么对于这样一个全球性的普遍问题,是否中学历史教师就无计可施了呢?不然,据我所知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尽管有满腹的牢骚,有种种的不满,但仍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尝试着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乐学爱学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从“要我学”演变为“我要学”。

令人困惑的是高考历史考试的命题指挥棒,它到底要将中学历史教学引向何方?是单纯的有利于大学历史专业选拔人才?还是切合大学文科选拔人才的需求?还是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反思近几年高考命题意图,可以看出仅是为了一个目标:即为大学历史专业选拔人才。其实,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中学历史基础教育的性质是不能变的,是面向大多数的;同样其根本任务也是不能变的,它担负着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任务;培养的目标是一方面要向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中等水平的人才。(即既要满足大学历史专业的选拔要求,又要顾及大学其它各专业的选拔要求,更要符合其它各行各业对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三者应该兼而有之。)这才是中学历史教育正规的方向及中学历史教学的出路所在!

中学历史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培养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基本”一词,含有“普通而强有力的适应性”之意,学生所学的知识越是基本的,就越能不断地扩充和加深,并对新问题的适用性越宽广,知识越是归纳为定义、原理和法则,越是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掌握了“基本”的,就易于理解和掌握整个学科,有助于记忆,有助于从已知到未知,有助于思维,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历史高考因为“特别要在40%上下拉开距离”,所以不免脱离基本的学生,基本的知识与能力,在长期的高考考试导向作用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也只好偏离“基本”,实施“应试教育”,把素质教育束之高阁。这种现状不只影响高中,而且贻害初中。由于决定能否在高考中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将要进入的高中学校的质量,大多数初中的学生都面临巨大压力,千方百计要在这个高度平均主义,又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上好一所重点高中,名牌高中,为了准备中考,许多学校只好打乱正常的教学常规与秩序,集中大量的时间复习备考六门语、数、外、理、化、政。因历史被排斥于中考科目之外,历史课仅有的每周两课时也理所当然地“取消”了。20xx年常州地区中考政治科开卷考试中35题是读图(《卢沟桥事变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之一图中永定河流经我国现今的直辖市。问题之二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确切时间是。

问题之三日本法西斯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今天的中国应该如何做到“以史为鉴”?这样一个极其简单而又极其基础的知识,令国人耻辱的日子与事件,错误答案竟然是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学生作答时直辖市有写龙王庙的,有写河北的,天津的、天目湖的、常州的,据统计有74%的学生答错了;时间有写18××年的,有写1945年的、19的、19的、甚至有写20xx年的,82 %的学生答错了,最后一问“以史为鉴”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作答,而学生的均分只有2.16分,失分率29%,这些错误的答案真是令人啼笑皆非……30份试卷中,仅仅只有两三份试卷答案是全对的,这种结果是令人担忧的!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到底怎么啦???以至于学生的历史素质是这样令人堪忧!!!历史学科的课时都得不到保证,

中学历史教学反思10

现在的历史教学开放性比较强,学生喜欢一些新鲜的观点,一些好的历史故事,但我们总是将重点放在所谓的“考点”上,使我们的历史教学缺少了思想性,学生的思维火花碰撞不起来,有些有一定见解的学生受到压制,课堂的民主氛围不够活跃,让我们的课堂变成“读、记、背、做”的重复模式,学生的兴趣自然就降低了。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一定的观点来表述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发言,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如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的评价,现在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学生都有自己的关于这些人物的见解,教师不妨开个讨论会,让学生见仁见智,展开激烈的辩论。当然有些老师认为这样是在浪费时间,就是讨论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并且不会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这样会让学生认识上产生模糊,会影响学生考试时的“标准答案”。我觉得学历史就是为了让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见解,没有必要强求统一,只有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做到“以史为鉴”就可以了,死记硬背那些条条框框有什么用呢?

历史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给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了很多的经验教训,这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但现在我们都将经给念歪了,认为只要熟记答案,考出好成绩就是学好历史了,我觉得对学生人生理想、未来发展没有多大益处。因为我们的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不是让学生为了“分”而学,是为了“成人”而学,为了健全人格而学。

历史知识博大精深,需要获得的思想很多很多,如从历史人物上学做人,通过历史事件学会国家兴衰的道理,通过比较、概括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等等。学生有了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之后,就能独立地分析问题,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终极目的。

初中阶段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尚欠缺,有些想法还很幼稚,但也有闪光的地方,我们教师要及时鼓励、引导,要让他们积极地去探究、去发现。要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学会针对一个小问题展开研究,搜集资料,最终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

总之,要学好历史这门课不是很容易的,学生不重视,课时量又少,展开探究的空间也不能过分扩大,以免给学生造成负担。课上要兼顾知识传授和思维拓展,两者不可偏废。

中学历史教学反思11

一、初中历史教学反思的意义

1.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需要

随着新课改步伐的加快,我国当前的历史教学进入了新阶段,历史教学方式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新课程的发展需要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共同体验与感悟,要学会探究自己的学习方式,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家叶澜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的名言一直激励着广大历史教师投身于历史教学反思中去,教师通过对自身的不断反思更科学地教会学生知识,同时对于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也是一个巨大的发展契机。

3.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需要

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承载了人们对学科的发展期望,是历史每个重要瞬间的凝结。历史也是一门反思性较强的学科,社会总是在历史的反思中不断进步的。教师通过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学习具有高质量的历史来领悟生命的真谛,客观上有助于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

二、初中历史教学反思途径

1.对学生教育的反思

首先,反思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最易于发现的,某位学生上课学习表现得认真与否,教师一眼望去便知结果,也可从学生的眼神中分辨出教师是否懂得学生真正地接受或者理解了知识。学习态度不夸张地说决定着学习的结果,因此要到学生学习态度最认真的时候去讲授那些较为重要的知识。其次,反思学生的学习内容。反思学生是否能够接受现行的教育内容,反思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做到难与易均衡,找到“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觉得他只要努力了或许就会学会这些知识。在这一阶段,教师最重要的是学会反思是否做到把握内容的难易适中来进行教育。最后,反思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反思学习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高效,反思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否脱离死记硬背的苦海,是否达到理解的标准。

2.对教师自身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不仅体现在对教师所具备的知识的反思水平上,更应深入实际,做各项反思的实践者,从教学的整个环节入手去解决面临的问题。第一,反思自身的教学意识。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意识,提醒自身是否做到了反思,是否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否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环境。第二,反思自身的教学技能。反思不是一向简单的回忆工作,“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是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分析教学涉及的各个方面,多角度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反思自己是否全面、透彻地将知识讲述给了学生,反思自己在一堂课上是否照顾到了所有学生或大部分学生的接受知识的程度。第三,形成反思习惯。反思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见效果的,需要长期地坚持和积累,在教学前要意识到需要反思哪些知识,具体应反思些什么内容;在反思过程中,需要注意反思的重点,通过反思帮助学生记忆知识,更好地运用已学知识去探索未知的知识,形成经常反思的能力与习惯。总之,教师需要反思的事情有许多,教师要尽量做好每一件事的反思工作。

3.对历史教材的反思

一本好书胜过一位好老师。我们可以从优秀的书中汲取营养,可以从书中领略先进人物的思想事迹,从中外名著、历史教材、相关史料中发现历史,通过课外书目的阅读了解历史发展的现状,了解历史发展的步伐,汲取先进历史人物的发展经验,从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掌握历史。一方面,注重反思历史教科书。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载体,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工具书。但是教科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更新教材素材,便于教师和学生掌握一手教学资料,在教学中做到与时俱进。教师要从历史教科书中总结教学规律,反思已出现的教学事迹。另一方面,注重反思相关历史史料。所有的事物都是利弊并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一些不真实的史料,通过已掌握的知识去分析与鉴别知识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以免错误的、无根据的史料误导学生的思想与价值取向。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各方面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给予他正确的方向便会使他走向光明的道路,反之则相反。因此,教师不仅是教书的人,也是育人的人,要担负起各方面教育职责。在一线教学的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地经常反思自己,反思每一个教学的细节,深入了解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努力。

中学历史教学反思12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略论 篇3

一、课间游戏法

中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爱好游戏,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做一些与教学任务有关的游戏,可以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授课的时候,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会安排一个“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游戏,将事先制作好的有关问题卡片拿出来,并编上号,请一位自愿充当“乔太守”的学生上来随机抽取,然后按卡片上的编号与“乔太守”的学号进行加减,所得出的号数则由相同学号的学生当众解答卡片上的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在参与游戏的活动中接受学习的鞭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或者是答不上来的尴尬。一般而言,有的学生会把成绩的好差看得平淡,却往往不能容忍自己在游戏中显得无能与失败,因此这种办法能够十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个办法是在刚接手一些差班、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才使用的,但对于那些已进入良性循环、学生很自觉学习的班级则不太适用,因为这样做比较花费时间,我们应该将宝贵的时间用在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上。

二、历史虚构法

严格地说.历史是不容许虚构的.但是.在历史教学中,面对一些历史知识比较薄弱的申学生:为了加深其对某些概念或史实的记忆,却可以适当采用“历史虚构法”,往往能很好地增强其理解能力。例如,在讲授上古时期的禅让制时,学生往往不能理解禅让制的内涵与外延,于是我便让学生去虚构一个那个时代的“禅让”情节,由学生分别设想自己是其中的某一个人物,然后相互间进行对话,并通过这些对话,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放飞想像的翅膀,从而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将一个现代的教室变成了四千多年前尧、舜、禹以及他们的臣下召开会议的会堂。事后再让每一个学生写一篇课堂随想,规定学生必须是上古禅让时代中的某一个人物,让他们写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我再根据他们的情况进行课后的总结。通过这样一个历史场景的虚拟,达到了教学互动中的最佳效果。这堂课事隔很久之后,我问起一些平时上课不太专心的学生,他们仍能津津有味地说出自己当时是其中的哪一个人物,并能大致说出禅让制的要点与特点。历史虚构法是比课间游戏法要求更高的教学方法,适用于那些学生已能自觉学习,但学习气氛比较沉闷的班级。

三、设身处地法

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有限,同时也具有如好奇心强、记忆力好、不甘人后等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在上课的过程中扬长避短,将历史激情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以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在讲到南朝大将祖逖中流击楫誓师的时候,我会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祖逖,那你当时是默默地率兵过江,还是趁机作一番宣传鼓动工作?”学生当然是选择后者,于是我再问:“你这个祖逖在作宣传鼓动的时候是仅仅张开大嗓门喊,还是借助什么肢体语言?历史上的祖逖的肢体语言是中流击楫,你会有什么比他更高明而有效的动作?”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会充分发挥想像力,他们也许会不切实际,说出一些幼稚可笑的想法出来,但也许会说出一些比历史上的祖逖更能鼓舞军心的动作出来,然后我会用幽默的语言批评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而表扬那些好的设想。通过这种设身处地的课堂教学,学生会牢牢记住与祖逖北伐有关的教学内容,甚至能以此为突破点,清晰地掌握整个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与相关的人物、事件。这个办法适用于一些学生学习自觉、爱动脑筋且历史学习兴趣浓厚的班级。

四、教材比较法

比较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认识各种事物时所常用的基本方法,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历史教学之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一法则,在一些有相同之处的教学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例如,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禅让制与世袭制,大泽乡起义与绿林、赤眉起义等等,这些内容,可以使用教材比较法,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让学生能够有更清晰的认识。这一方法适用于那些学生历史知识基础普遍比较好,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巩固的班级。

五、地名标注法

历史地理与学生们同时需要学习的地理课是有区别的,地理课的地理属于现代的自然地理,而历史地理则是历史上的地理。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有限,一些现代早已不用的古代地理名词,要想牢牢地记住它们,确实不太容易。例如战国时秦赵大战的长平、秦末农民起义的大泽乡、东汉初年刘秀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昆阳、三国时代吴国的都城秣陵等等,它们分别是现代的什么地方,如果仅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效果不会很好。我采用的办法是:上课的时候将相关地图挂在黑板旁,当说到一个重要的古地名时,便请学生上来用最快的速度找到这个地方。对于找得快的学生当然是给予表扬,而对于找得慢,甚至是找不到的学生,则要他们课后按教材上的相关位置画一张简单的历史地图,在上面同时标上古代及现代的地名。

六、史事衔接法

中学《中国历史》教材内容的编排,时间衔接比较紧密,我们在授课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个特点,可以使用史事衔接法,使学生始终在一个十分明晰的史事逻辑下学习,让他们感受到历史车轮在有序地转动。例如,我在每节课开始之时,都会用简洁的语言回顾前一课内容;而在每节课结束之前,也总是对下一课内容作一个简单的介绍。除此之外,我还将有关的历史人物按系列进行分类,有文学家系列、大臣系列、武将系列、帝王系列、科学家系列等等。我的具体要求是:凡是上课时提到的人物,学生都必须明确地知道这个人应该属于哪一个系列,他的简单情况怎样,在历史上有过什么影响,他所处的时代情况如何。这一方法比较适用于学习比较主动且善于钻研的学生。

七、归属从师法

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崇拜英雄人物的心理,于是我便从这方面人手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在历史上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有意识地让他们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即使有些人物教材中没有提到,但只要这个人属于所学习内容中的历史时段,我也会灵活地将这些具有榜样作用的历史人物作介绍,让他们在学生的记忆中占据一定地位。与此同时,我会引导学生在困难的时候以这些历史人物作为前进的动力。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又可以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八、人物换位法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生,从而成长为有思想、有开拓精神的当代新人是我们在教学中要经常注意的问题。为此,我常常让学生与历史人物进行换位思考。例如,在讲到林则徐前往广州查禁鸦片的时候,我就会让学生思考:假如你就是当时的林则徐,你会如何去完成这项任务?假如你就是道光皇帝,你又会如何去主持当时的大局?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通过人物的换位思考,却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使他们对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主见,从而变得十分喜爱历史这门课程。

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小品运用漫谈 篇4

历史小品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历史课堂教学活动, 即在教师的指导下, 按照常规教学内容和进度, 以课堂为基本阵地, 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特征, 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实践, 引导学生在历史情境活动中去体验, 在历史情境活动中去发展。它通过把某些适合表演的历史事件的课文内容或阅读材料改编成舞台小品的形式,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表演小品。无论是扮演者还是观众, 都要把自己投入到当时的情境中去, 并就此展开讨论, 增加对历史的理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更好地理解和探讨教材[1]。

历史小品走进课堂, 确实能给历史教学注入一股新鲜活力, 使历史课堂教学有了生气。下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历史小品及其效果来谈谈它的积极作用。

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的好,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成才的先导”。学好历史, 首先要对历史感兴趣, 因为兴趣才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历史课堂上表演小品, 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让学生身临其境, 一下就把历史展现到了眼前, 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历史的趣味, 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历史课的距离, 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自如的心态进入历史课学习。每次设计历史小品时, 学生表现非常活跃, 都能积极主动承担、认真完成活动任务, 都争着表演历史人物。如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化百花齐放, 呈现“白家争鸣”的特点, 各个学派的主张难以掌握和理解, 为此我编排了几个历史小品进行表演:1) 苛政猛于虎;2) 三人行必有我师;3) 老子以柔克刚;4) 孙子训练宫女。这样有趣的历史小品, 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也使学生们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避免了历史课的枯燥乏味,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 有些历史知识点只靠教师全盘灌输、讲解, 学生是难以理解的, 甚至无法记住。因此, 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就不仅要让学生听、读、说, 还要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对于历史教学来说, 课堂教学仍然是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 要使学生对知识加深记忆, 做到融会贯通, 就需要教师设置适当的情景,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做到师生互动, 适当地运用表演小品则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大国召开了四次大的国际会议, 要掌握的内容很多, 学生比较头疼。为此我编排了小品, 一方面让一些学生表演德日法西斯的疯狂侵略;另一方面“几个大国首脑”, 面对当时形势商讨应对的办法。结果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积极讨论、商讨。就这样让学生通过听、看、做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 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能使学生通过表演小品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有助于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和巩固知识点,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能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历史小品, 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和自主实践, 学生始终处于活动的状况中, 它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如一个小品表演往往需要几个学生团结协作, 才能共同完成, 因此演小品对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表演小品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如正在表演的同学突然忘了台词等, 怎么办?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小品可以使学生提高其遇事的应变能力, 还有语言表达能力[2]。历史小品的编排和表演为学生提供了相对自主的深入掌握知识的空间, 并且这个空间是活跃的,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因此历史小品的表演对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联想探究的创新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 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得到培养和提高[1]。

四、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历史小品重在学生参与活动, 没有成功与失败, 教师不能要求太高。我们在组织《春秋战国的纷争》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小品时, 演绎越王勾践、吴王夫差等角色的学生非常投入, 动了真情, 流了泪水, 非常感人。学生正是通过主动的参与和体会, 不仅了解了当年越王勾践为了雪耻称霸的艰难, 而且实现了自我教育,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五、历史小品的选取

历史小品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提高了素质。但选择历史小品一定要注意一些技巧。

(1) 历史小品的选题, 要尽可能选择教材中一些能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故事素材。如, 商鞅变法,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等。

(2) 历史小品剧本的编写, 要由老师与学生共同来编写。编写的要求:1) 是主题鲜明, 依托教材, 突出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2) 是精而短小, 品而有味, 能给学生一定的教益和启发[1];3) 是要符合历史事实, 不能虚构、夸张。如小品《昭君出塞》, 有些和亲是被迫的, 但昭君出塞没有任何被迫, 不能颠倒事实。另外, 要突出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和亲, 不是屈辱的纳贡求和, 而是平等互利的结合, 是民族和平友好的交流与融合。 (3) 历史剧本的台词, 要简洁生动, 通俗易懂, 尽量口语化、幽默。

(4) 历史小品的演员, 要具备一定的能力, 如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

(5) 历史小品的情节, 要符合历史事实, 易于表演, 难以表演的就运用旁白解说。

(6) 历史小品的表演, 要注意表情和动作尽可能符合历史情境和人物性格特征, 还需要全体同学的配合, 这样效果才好。

(7) 历史小品的导演, 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 对表演不能要求过高。

六、历史小品运用误区

历史小品是一种历史课堂教学活动, 通过学生以自己的直接体验来感知历史事件, 了解历史人物。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但它也有局限的一面, 不能走进误区。

(1) 历史小品的编排非常耗时费力, 一学期中在一个班不宜多搞, 可以在所教的年级班级中共同享用[3]。

(2) 历史小品的编排不能太长, 要短而精悍, 内容是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3) 历史小品的编排不能太闹, 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4) 历史小品的编排不能太密, 要突出主题。

总之, 历史小品有利于开拓思路, 改变传统的教法,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这也符合中学历史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活动”中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伟东.中学历史课堂活动课的研究与实践[J].历史教学问题, 2004, (6) :93-95.

[2]白桦.小品走进课堂的辩证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1, (9) :28-29.

中学历史主要教学方法概要 篇5

1、三段式教学法。也叫读、理、练三段教学法,就是把一堂课分为指导阅读、整理知识和课堂练习三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和读、理、练三段教学法相似或相近的,还有读、讲、练三段教学法,读、评、练三段教学法,自学、精讲、解疑三段教学法,细读、精讲、实练三步教学法,读、讲、议、看、练五字三段教学法,两点三步教学法,等等。

2、四段式教学法。就是把一堂课划分为学生阅读、教师讲授、课堂提问和作业巩固4个阶段的教学方法。还有一种读、议、讲、练四步教学法,也叫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这是把学生阅读、课堂议论、教师讲授和习题训练4种教学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所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四段教学法相近的,还有读、讲、析、练四字教学法、启发式四步骤教学法,等等。

3、五段式教学法。就是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复习提问、自学讨论、归纳小结、巩固练习、处理作业5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和它相近的有一种五步教学法,其程序分为回忆复习、导入新课,设疑问难、指导阅读,师生讨论、穿插讲述,提炼要点、理清脉络,作业练习、巩固知识5个步骤。还有一种称为“逆反教学法”,是将传统的教学程序作某些逆向变动,依次为自学、作业、评议、讲解、巩固5个步骤。

4、六步教学法。就是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复习导入、自学、启发、练习、作业、总结6个步骤的教学方法。还有一种设疑导入教学法,也把课堂教学过程分成6个步骤,即提问复习,定向导读,阅读、感知、分析、质疑,议论发言,教师讲述,课堂练习。

5、六课型单元教学法。也叫最优课堂教学方式,就是把教材内容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依次采用自学逯、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和小结课6种课型进行教学。和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相近的,还有一种学导式单元型双循环教学法,把每个单元的教学过程分为引导、自学、启发、单元复习小结5个环节,其中单元复习为第一个循环,各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总复习为第二个循环。

6、程序教学法。这是借鉴外国程序教学法的经验,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组织教学、联系旧知识导入新课、把本节学习要点告诉学生、展示作业指导学生自学、答疑、串讲、提出下一节预习要求7个步骤。后来,又有一种综合程序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分为新课导言、展示作业、指导自学、讨论作业、串联讲授、质疑释疑、要求学习7个步骤。

7、目标教学法。这是国外目标教学理论和“掌握学习”策略运用于历史教学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法,其主要程序包括编制目标、达标教学、测试目标、矫正教学等步骤。其中编制目标(定标)是目标教学的关键。有实验者依据布鲁姆提出的分类标准,把历史教学目标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等层次;有实验者则依据历史知识的特点,把历史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知识、名词解释、归类列举、填图列表、问题解答5类,等等。

8、结构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历史知识的线索、网络,进而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方法。还有一种知识结构图示教学法,采用图表示意的方法来表现知识结构,使历史知识结构更加形象和直观,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9、图示教学法。是以图形、图象或表格为主要形式,揭示历史事物的现象或本质的特征,激发学生思维,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加快教学进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图示教学法属于同一类型的教学方法还有:信号图示教学法、概念系列图示教学法、纲要信号教学法、网络纲要信号教学法、线索表解教学法、多维信号示意教学法、总体图表教学法,等等。

10、问题教学法。就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问题进行教学的方法。包括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讨论,然后在教师指导或帮助下解答问题;二是教师只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

谈中学历史教学 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突破;加强;推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152-01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一旦对某一事物或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以积极的情绪态度和强烈的心理渴望去认识事物或参与活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生听、看和让学生动、说、做,更能增强责任心,更能激起学习动机。”在历史与社会教育中,改变“独家经营的方法,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吸引学生参与教育,将“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得到成功的体验。

下面,就实际教学中所做的谈几点体会:

一、突破陈旧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政治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阻碍了学生的素质的提高。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因为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前提

面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重视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具有严谨执教、忠于职守、勤奋敬业、献身教育的好风尚。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坚持不懈地练好教学基本功,知识渊博,教艺精湛,善于创新,才会赢得学生的敬佩和信赖,从而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堂教学是变“被动学”为“主动学”的重要渠道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打破过去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采用民主、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进行学习。二是教学中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把学生主动地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作为一条主线,结合身边实际采用“情景引入法”、“设疑引入法”,使学生产生“心求其通而未通”的体验,创设和诣、主动的教学环境,提供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始终以积极兴奋的状态参与教与学的活动。三是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采取一题多变、一因多果的方法,启发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改革,加强直观教学,突出历史与社会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学中选用图片、挂图等手段,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运用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可以一些相应的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2、运用教学挂图,图文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教学挂图,能增加学生的读图能力。

3、课文插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文插图是历史与社会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发挥课文,教学挂图、图册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可使学生形成生动、具体的认识。

4、运用“电化教学”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运用投影课件等一改传统教学中的单调、呆板,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培養学生思维能力,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学习兴趣

1、一题多解、横向拓宽,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教学中,教师选择的题目,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思考问题,在广阔的范围内寻求解法,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法进行对比和总结,以寻求最有效的方法,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

2、一题多变,纵向延伸,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教师要控制题目的潜在功能,由浅入深地对题目进行延伸和演变,采用一题多问或一题多变的方法,使题目在形式上有一定的“梯度”,内函有一定的深度,使知识不断联系和变化。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化知识的效果。

3、加强联想,善于转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问题及时地发现观察和理解的角度,揭示本质联系。同时,又要合理地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转化,沟通知识联系,拓宽思维领域,提高灵活解题能力。

浅议中学历史教学 篇7

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教师传道授业这种单一的角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再加上我们历史教师独特的历史使命, 就更让我们必须要做出点儿改变了。

一、形式要多样化, 要从多角度吸引学生

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 让我更多地沉迷于获取更多、更渊博的知识, 然而初中生更多的是关注一些形式的变化, 他们更加欣赏教师对课的处理方式, 更多地关注课堂是否丰富有趣, 是否变化多样。鉴于此, 在不断积累知识的同时, 还要针对学习内容设计高质量的课件,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氛围, 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 以其声、色、光的综合艺术, 图文并茂, 形象而逼真的视觉效应,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针对学生心理特点, 变抽象为形象

初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大都来自感性, 至于一些理论性的东西, 便难以接受。鉴于此, 变抽象的、难懂的、复杂的东西为学生易接受的、比较简单、形象化的东西, 这更加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比如, 像讲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其特征是怎样呢?我就顺手拿起了讲桌上的两个黑板擦, 形象地把两个板擦比喻为压迫民族工业发展的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由此学生更能体会到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的艰难程度。从而很好地解决了难点, 同时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三、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 提升其学习的能力

教育家尹建莉曾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把“课外阅读”称之为“魔棒”, 直接指出被“魔棒”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我也深深地感到阅读历史课外书, 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了解历史, 使其知识更加丰富。于是我要求学生最好是把自己读过的历史读物写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来可以作为我对学生的一种检测, 二来可以很好地总结其阅读的效果。

四、让学生参与教学, 让历史贴近现实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对一些内容相对简单理解的课程可以适度放开, 让学生自己来尝试。我曾经教学生们自己讲解关于建国后我国军事国防方面的发展, 其对知识了解的详尽以及讲解的流畅叫我都感觉自叹弗如。这样, 学生不但从中得到了成就感, 更从中收获了学习的兴趣, 还收获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五、让历史贴近现实, 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使学生知道历史并非离我们太远。比如, 像《南京条约》的内容中哪一点最能体现英国侵略中国的本质意图, 学生们对此众说纷纭, 有的认为占了我们的香港岛, 就能够实现了对我国的控制, 认为这是英国最想干的。我只是提示了一下, 历史是必须要有历史概念的, 当时的英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 就像市场上的一个小贩, 刚刚从批发市场购得大量货物, 现在他想干什么?以后, 他还想不想再继续工作下去呢?这样的启发, 不但使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很近, 而且很快就用身边的事例回答了我的问题。

六、加强乡土史的教学

唐山是新兴的重工业城市, 但有悠久的历史。对学生进行唐山乡土史的教育, 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从洋务运动讲起, 以开平煤矿为例, 让学生理解现代的城镇繁荣与悠久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的, 对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乡土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具有牢固的热爱家乡的意识都有很好的作用。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品德的培养 篇8

品德教育是从启蒙教育开始贯穿一个人一生的, 也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宗旨。我们经常所说的教书育人, 不就是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吗?所以,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势在必行, 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这样, 才能实现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一、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从事教育事业多年, 我认为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手段, 所以, 在历史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一直以来, 在历史教学大纲中, 德育教育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而德育教育的核心就是品德教育。就历史学科本身来讲, 都贯穿德育教育, 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无论是古代史、近代史、还是现代史或世界史, 处处体现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还有国际主义等一系列的品德教育。这也成为我们历史教师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感。由此可见, 品德教育在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中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 他们的思想和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 这也是品德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教材为我们提供的大量的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 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不同时代杰出的历史人物, 以他们高尚的品德, 构成了不同时代的道德风貌和人类崇高的精神文明世界。因此, 在初中阶段, 对学生加强品德教育至关重要, 中学历史教学就应该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加强或者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是最为关键的, 当然主要是通过历史教材中的道德知识来教育学生。但是我们都清楚, 历史教材所提供的道德品质, 我们是要批判地继承和发展的, 这是我们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例如封建社会的道德是为了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关系, 其道德规范是忠君孝亲、男尊女卑等;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是极端的利己主义, 其道德行为表现为唯利是图、金钱万能等等, 这是应该予以否定和批判的。从中国道德发展的历史来看, 古往今来, 人民群众和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熔铸成中华五千年的美德, 也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大厦的基石。无产阶级的道德也正是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一切优秀的道德遗产后, 才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主要是继承了古今中外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统一的。帮助学生批判和克服现实生活中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 是历史教学中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也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二、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品德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 主要借助于历史道德形象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规范、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等道德知识教育, 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道德观念, 从而使学生本身的行为有个标准和尺度。

历史教材中写进了大量优秀的历史人物和他们各具特色的优秀道德品质, 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首先, 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做出正确的分析, 使学生逐步树立起道德规范, 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 这是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规范和标准的基础。除此之外,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归纳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并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以分析, 是道德知识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道德情感的培养对个人品德的形成,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历史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也是借助于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来进行的。这些形象远离现实, 因此就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和发挥情感教学手段和方法, 精心组织、加工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道德情境, 和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使学生身临其境, 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引发学生对道德形象形成情感体验, 让教学起到向导和激励作用。

此外, 历史教科书以醒目的方式写进许多杰出历史人物的名言、警句等, 这些不仅概括了他们的道德观念, 而且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 我更爱真理”等, 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生动教材。历史知识与影视、小说等息息相关,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有关的影视资料、小说等, 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道德情感。

三、课堂上注重学生品德行为的训练

教学中, 在知识和形象教育的同时, 更要注重指导学生模仿和训练。首先让学生明了杰出人物高尚行为的动机, 有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道德情境时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训练。如史学家司马迁遭受酷刑仍然撰写史书的抉择, 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坦然面对捕杀的抉择, 邓世昌在军舰中弹下沉时舍弃逃生以死殉国的壮举都是很好的教材。通过教育和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会起到更好的作用。结合实际生活, 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意志和自我道德教育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 篇9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递生命的气息。”在传统历史教学中, 在老师的包办下, 学生的质疑能力会慢慢退化, 创新的意识消失殆尽。学习离不开创新, 历史学习离不开创新。比如说, 儒学千百年来收到推崇, 为什么宋代思想家对其进行改造?这一点课本没有描述, 但是作为历史教师, 就要对学生有所引导。宋朝推崇儒家思想, 统治者提倡儒家思想, 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这说明, 宋朝统治者有一定的聪明才智, 儒家思想在宋代思想家和统治者那里之所以继承, 首先是因为他们发展了儒家思想。同时, 对佛家和道家的思想也有所吸收, 也就是“在继承中有发展, 在发展中有继承”。几乎儒学大家都在自己的理论系统中融入了当时的时代气息, 其中比较著名的当推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他提出的主张“存天理, 灭人欲”影响甚深, 其学说主旨意在控制人民的欲望, 顺应统治者。当然, 做为一代宗师, 朱熹也提出了先进的思想, 比如说“以振兴旧邦、抗金御侮为天理, 以明君臣之义、清算积弊、匡时救世为天理, 以人欲指斥朝政, 揭露腐朽, 反对贪污盗窃, 伸张正义”, 既反映了阶级矛盾, 也揭露了阶级矛盾, 也向统治者提出了一些顺应民意、缓和阶级矛盾、抵御外侵的思想, 有利于广大人民接受儒家思想, 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二、利用学生的多种才艺教授历史

这一点非常重要, 比如说有的学生喜欢诗词, 可以结合起来教授历史。比如中秋团聚赏月。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也称“女儿节”、“团圆节”, 中秋之月最圆最亮, 民间以天上月圆为佳节, 反映了人们希望团圆的心理。人们于秋高气爽、桂子飘香的中秋时节, 食月饼赏月光, 以示“天上月圆, 地上人圆”之意, 天文与人事相合。中秋佳节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情感结构, 其丰富性可能仅次于春节。古典诗词以中秋为题的作品难以胜计。

宋神宗熙宁九年, 苏轼时任密州史, 中秋之日他举首望月, 不禁怀念起弟弟苏辙来, 中秋月圆, 是亲人团聚之日, 可此时兄弟二人天各一方, 无法聚首, 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于是饮洒赏月之际, 词人浮想连, 挥笔写下这首传颂不衷的中秋词:

明月几时有, 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时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玉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睛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样触类旁通, 学生学起历史来就津津有味了。

三、大胆改革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革是进步的前提。没有改革, 很难前进。我们历史教师首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 观念要彻底转变过来, 历史课堂要向学生开放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 并且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诉求, 把过去历史课以讲解教材、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增长经验、发展创新能力为主的开放性教学。只有这样, 我们的学生才能充满活力, 我们的教师才能充满活力, 我们的历史课堂才能充满活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历史教师往往把历史教学的内容条理化之后按自己设计的思路, 将历史知识像剥鸡蛋一样, 一点一点的, 完整的、毫无悬念的呈现给学生, 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我们要让学生自己亲手“剥鸡蛋”。吃自己剥出来的“鸡蛋”学生会吃的有滋味吃得开心。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 在老师的包办下, 学生的质疑能力慢慢退化, 创新的意识渐渐枯萎。所以我们历史教师要把思考的机会留给学生。只要学生思考, 就会发现问题, 只有发现问题, 才能去解决问题, 才能在这“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质疑能力乃至于创新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学生爱学习了, 综合能力提升了, 在历史课堂上它们必将“活力”四射。

《历史课程标准》说:“要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历史课敢兴趣, 许多问题才会迎刃而解。再好的教学方式一旦一二再三的重复, 学生便会失去学习兴趣。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永远创新, 教学手段多样化, 力求丰富多彩, 保持住学生兴奋和好奇, 让学生永远感到新鲜和乐趣。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的同时, 还注意以德为本, 结合历史典故层层善诱, 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教育是爱心事业, 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 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 鼓励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积极面对人生。

四、历史图书馆能够激起学习历史的热情

历史是人类的过去的知识, 是人类的传记, 是文明的记载。在《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中记载着一句话:“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但凡学习的资料多了, 就不至于枯燥, 就丰富了, 就有了系统, 学生们会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 遨游其中。《蔡元培史学论集》中说:“历史者, 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 以垂示将来。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 据以为基本, 而益加研究, 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 辨其是非, 究其成败, 法是与成者, 而戒其非与败者, 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 是历史之益也”所以, 学习历史知识, 没有详尽的历史资料, 没有丰富的书籍, 没有一个包罗万象的历史图书馆, 那么, 将永远是一个缺憾。比如学习到大将军卫青的历史时, 我让学生去查阅资料, 看看卫青是怎样的一个人, 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 大将军卫青表面上对士卒体恤较多, 威信很高, 实际上他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很有城府。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很多方面分析卫青的为人和处世。卫青虽然屡立战功, 但他从不结党干预政事, 也体现了他智慧的一面。这样去查阅, 用心去改变长期形成的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现象, 确立轻松和谐的教与学关系。允许学生各抒己见, 让他们在交流进步, 在学习中张扬个性。既学习了历史人物, 也丰富了自己的内心。

英国诗人雪莱曾这样艺术的写道:“历史, 是刻在时间记忆上的一首回旋诗。”历史丰富多彩、五色斑斓, 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学历史教师, 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兴趣爱好、个性等方面, 充分挖掘教材中生动宝贵的教育资源, 领悟教材编写的精神实质, 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思想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新一代的人才。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 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在历史的长河中展示自己生存的意义。

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养成 篇10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求新知,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 必须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动力系统, 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心理因素活动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内因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明确人生的远大理想, 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历史本身就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 整个历史充满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古人云“人无志不立”, 这个“志”, 就是一种理想。我注意用正反两方面的史实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祖逖、岳飞和班超等因为拥有远大理想而名垂青史, 再进一步使学生懂得拥有远大理想的重要及明确青少年的远大理想是什么。当然, 这里包括社会道德、职业、生活等方面的理想, 使这些具体的人生理想转化为正确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使正确的学习动机成为一种持久的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二、创设历史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 是启发思维的条件。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 利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情绪高涨, 进入教学中创设的历史情境, 但教师还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 然而并非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激发和推动作用, 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与问题性的情境, 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 教师应善于创设历史情境, 以激发学生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 再现历史人物的活动。在学生进入一定的历史情境后, 教师要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关节点或易错点, 精心设疑, 从不同方向角度提出一些形式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适当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 必要时再给以点拨与启发, 就能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总之, 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充满热情, 积极地获取知识的发展能力, 就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能源力量, 没有充沛的深厚感情, 要坚持不懈地去学习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改变教育教学思想, 更新观念, 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端正教育思想, 从认知、情感两个方面全面确立教学目标, 实施愉快教学, 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气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建立和谐的、心理相容的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 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的氛围中, 与历史人物共思维、共行动, 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另外, 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精神饱满, 教态和蔼, 讲究语言艺术, 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既可使他们有学好历史的信心, 又能使其智力发展到最佳状态。总之, 教与学之间要彻底改变那种单纯的“灌输”关系, 使之平等的相互交流关系得以发扬, 即营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以此来培育学生的积极情感, 使历史教学获得好的成效。

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人说:“信心和毅力是克服困难的双翼, 在遇到困难时, 它会随时给你希望、帮助和力量。”对待青少年要正确引导, 多予以鼓励, 使他们的天性充分发挥, 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 都会遇到这样的困难和挫折。如年代、地名、人名的难以记忆, 历史事件的复杂而难分头绪或因果关系等等, 这就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 来排除各种干扰, 坚持不懈地学习并取得优异成绩。为此, 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锤炼学生的意志, 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在课堂上讲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 讲司马迁逆境写《史记》, 讲李时珍、徐霞客等费尽毕生精力才取得成就的事迹;在课外指导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制作等。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才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促进历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中学历史创新教学方法探究 篇11

【关键词】中学历史;创新;教学方法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教育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历史学习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去。历史学科教育的使命,在于向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本文作者将结合教学实际和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将情境教学融于中学历史课堂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对很多学生来说,会觉得很遥远、很抽象,很难产生直观的感觉。学生往往会觉得历史内容学习起来既枯燥又乏味,提不起兴趣。但又迫于考试的压力,只能是硬着头皮死记硬背机械的学习。而如何改变这种学习现状,就需要历史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大胆创新,改换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展开历史教学工作。教师可以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制作科学的课堂设置,将学生引入书本历史情境中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领悟,去探索,这便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进行情境设置呢?

1.利用直观物品创设历史情境

这里所谓的直观物品是指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物品,或是文物的赝品和历史物境的模型等。教师如能很好的利用这些直观物品创设历史情境,把抽象的历史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就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加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几种不同的毛主席纪念章,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情境创设遵循启发性教学和直观性教学的原则。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图片、模型、投影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再现历史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

2.通过影视创设历史情境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正确的影视情境设置为学生再现历史,把历史内容直观的展现到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受,身临其境,再配以教师的讲解,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这也便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教师在运用影视作品教学时,要注意甄别真实历史和影视剧情的差别。在遇到影视剧情与历史不符的地方要及时为学生做出讲解,以免学生出现历史混淆。另外,影视教学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运用要有针对性,时间上也需合理安排。

3.通过问题创设历史情境

在正式授课之前,历史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与下面要讲内容相关的几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种方法不但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非常有效,在历史教学中也同样有效。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然后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空间。

另外,在问题设置方面还需要注意:①问题设置要明确清晰避免歧义;②需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设置问题,控制问题的难易程度,突出问题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③师生要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下对待所设问题;④教师需要给学生留出充分时间空间来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调动全体学生的一同参与到问题解决中来。

二、知识串联教学法

针对历史知识的特点,可以将历史内容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大要素串联起来,将所有历史知识串联成一张网,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更加系统和清晰。例如,按时间推移线索列出年代大事表;按空间推移线索,串联这一个区域范围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人物活动为线索,罗列重要历史人物的相关历史内容;按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明白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此外,还可以按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串联相关历史知识。

三、讨论式教学法

在广泛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在学生中能引发争议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定期组织一场辩论会。在辩论会前,学生分成正反两个辩论组,然后分头搜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学习的互动活动。历史教师在这其中可以发挥指导作用,指导学生撰写辩论稿,并进行辩论会现场指导工作。学生为辩论会必然要搜集辩论资料做准备。历史教师可以协助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历史资源,为辩论寻找并整理理论依据。学生通过辩论,對所学知识的理解必然加深理解,所学内容也同时得到了巩固。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必然会翻阅大量资料,这一过程无形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构架。学生在大量阅读过程,也逐步培养了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四、与时俱进,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在历史课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授课内容应以现有国家历史教材为依托,大胆引入新的学术观点,更新教学材料,开拓学生思考新思路和新方法。此外,还要加强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相互沟通,努力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交叉、整合和途径。要让课堂面向自然开放,理论联系教学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开放、实用和创新特点,从而整体提高学生在学科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和接受新信息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材现有的历史观点或观点敢于发表自己的异议,并协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来对观点进行求证。在这个思考求证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自主质疑、探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培养探索知识的勇气,树立创新思考意识,从而培养学生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历史图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12

关键词:历史图画,历史教学,运用

历史图画是中学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编历史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图文并茂, 内容丰富多采, 据不完全统计, 新编教图画约在300幅以上, 占教材的2/5的篇幅。这些历史图画是形象化的直观教具, 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是强化历史课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如果不充分利用这些图画, 发挥它的作用, 那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 认真探讨历史图画在教学中的运用, 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图画资源,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成为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历史图画的种类以及其在教学环节中的运用

(一) 历史教科书中的图画种类繁多, 内容丰富, 形象生动

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历史文物图。如朱德挑粮扁担、东汉集市画像砖、战国编钟等。2、历史人物像。如孔子像、孙中山像、毛泽东像等。3、历史遗址图。如南昌起义指挥部旧址、圆明园遗址、大水法和远瀛观残迹。4、历史古迹图。如明长城、故宫大和殿、河北赵州桥等。5、历史漫画和历史想象画。如时局图、快乐地聚宴呵!饱受奴役和压迫的法国农民、英帝国主义的野心等。6、示意图说明图。如西周宗法制示意图。7、历史地图。如春秋列国形势、清朝的疆域、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百团大战形势等。另外教师根据需要绘制的示意图, 灯片等也属于历史图画。

(二) 历史图画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材中的图画, 或以浓重色彩渲染战争场面, 或以简洁线条勾勒人物神貌, 或以严谨的构图描摹器物的形态, 或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形象的历史现实, 这些都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故历史教学中指导学生观看课本中的图画, 会让学生情趣盎然, 思维活跃, 兴趣倍增。充分利用这些图画, 为课堂教学服务, 所取得的效果往往会出乎人的意料, 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大增。

1、运用于导入新课, 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课的导入新课对于上好一节历史课来说, 其关系十分密切, 一堂历史课, 如果有个好的开头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为上好课打下基础。所以, 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导语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它将在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选择一张内容相关的图片, 做直观教具导入新课, 既形象又直观, 符合青少年形象思维丰富的心理特点。这样的导入, 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还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以及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直观的教具加上教师课前的精心设计, 教学效果往往出人意料。如讲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一节, 可由学生先观察课本上《烧地契》一图, 从讲解这张图的背景、含义入手讲新课———土地革命路线。再如, 讲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 首先让学生看书中的图《因股票交易破产被迫廉价出售的汽车》由学生来观察这幅图出现的背景, 作为高中生是能够看懂这些英语的, 就从这些英语来分析, 从而能轻易地引入股票市场, 导入到经济危机, 分析经济危机的原因从而与新授课自然衔接。

2、运用于突破教学重点和化解教学难点问题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 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 许多内容单凭文字叙述学生较难理解, 这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除此之外, 教材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概念, 理论性强, 往往难于理解, 对于这些内容, 教师有时反复讲学生也不一定掌握, 甚至越讲越糊涂, 往往重点不易突出, 难点不易讲清, 运用教材上的示意图, 或者教师自己设计的示意图, 配合教学, 则效果就不一样了。这些图示能起到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的效果。如讲西周宗法制时, 教师结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和《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 指导学生看图, 教师讲解, 很快就能使学生掌握宗法制的内涵, 胜过空洞说教, 反复比喻。省时、省力, 效果又好。

3、运用图画补充文字表述的不足, 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现代信息科学的观点认为, 学习知识的过程, 就是接受、加工、储存和运用信息的过程。语言能传递信息, 图表也能传递信息。文字与图画都能表述历史, 但它们表述的方式不同, 各有长短。人们说人教版新一代历史教科书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应当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文字与图画表述同一历史内容时, 它们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另一层是文字与图画表述不同历史内容时, 它们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研究表明, 人在学习是时, 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5%、味觉占1%。学习同一个内容, 教师采取纯讲授, 学生在三个小时后能记住60%;如果让学生纯视觉观看, 三个小时后能记住70%;视听并用, 三个小时后能记住90%。三天后, 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为15%、40%、75%。说明视听并用的学习效果明显高于前两者之和。可见利用图画进行直观教学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也是有科学依据的。而且对于复杂的信息来说, 图表比语言传递的快。在教学过程中, 有些问题用语言表述非常抽象, 难以表述完整的形象, 结合图画, 则可以把抽象的内容通过图画或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 既弥补文字表述的不足, 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在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正是为了通过学生的多种知觉感官对大脑皮层进行刺激, 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如历史想象图《四知图》则非常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当时清政府把路权收归国有, 然后卖给帝国主义的事实, 学生一看就能知道所谓的“路权国有”的本质。

4、拓宽历史知识面, 增加学生的历史感

历史教材上的大量图画, 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这些都有课文内容为依托, 但是不可能一一叙述。学生通过谈这些图画, 了解图画所表达的意义, 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还能通过这些图画证明历史、解释历史、再造历史形象。达到“左图右史”的效果。运用文物古迹图, 再现历史的真实情况, 增强学生的历史真实感;用历史想象图, 充实课文的内容;再如《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这张图片兼示意图, 图中所示大都会和手工业城市一目了然, 把隋唐时期各个城市的特色手工业等信息尽收眼底。再如《清明上河图》这幅由北宋张择端所画的著名风俗画, 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 用它来学习北宋的经济状况, 可以说在教学上是又省时又省力, 还能大量增加学生对北宋时经济的直观历史感受, 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二、运用于进行思想教育

中国历史教学担负着双重的任务, 既要向学生传递历史基础知识, 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奋发进取的合格人才。中学历史教课书中丰富多彩的历史图画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供了材料。这些图画具有生动、形象、鲜明, 符合初中生形象思维强的特点。因此, 我们应充分运用图画熏陶、感染学生, 使他们受到形象的思想教育。

历史知识还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和思想教育内容。利用历史课本上这些丰富多彩的图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历史图画能够把这些内容更生动、具体、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 效果往往会比空洞的说教强几倍。这些图画所描绘的历史事实熏陶、感染着学生, 使他们受到了形象的思想教育。在教学过程中, 深刻挖掘历史图画所蕴含的思想素材, 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可以起到生动、形象、深刻乃至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们讲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暴行时, 以将圆明园烧毁前后的图片对比着在学生面前展示, 学生就会受到极大震憾!他们会产生对祖国无比的热爱, 对侵略者无比的憎恨的感情, 树立为国雪耻、振兴中华的决心。因此, 运用图画进行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力途径和方法。

历史图画还是美育的一种,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 通过历史图画的审美活动, 培养学生正确健康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获得美感来改造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

三、运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能力总是与某种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能力的分类也是按活动类型分的, 中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活动时, 历史思维能力是完成历史学习任务的决定性因素。历史学习若按能力类型可分为阅读理解、阐述解释, 鉴别评价与问题解决。因此, 我们可以提出阅读理解能力、阐述解释能力、鉴别评价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这四项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学科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科能力, 要依靠三种水平的平衡发展。一种是再现性水平, 指对史实的记忆能力;二是逻辑水平, 指对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三是造水平, 指重新组合史实, 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历史图画是培养这三种水平的工具。历史图画是一种直观材料, 显示的是历史现象, 有的本身就是史实的再现, 这就为培养学生以史实为基础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现象揭示本质要靠逻辑思维来完成。教师利用历史图画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 以验证假设, 使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逻辑思维活动,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逐步提高。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他们在学习水平、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 同一张图画在不同的学生看来会有不同的感受, 能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 对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历史图画还能运用于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历史地理空间观念。运用历史地图, 加强学生的地理空间的概念学习, 使学生在学习中一开始就注重用地理空间概念去思考历史问题, 把历史事件人物等放在历史地理的空间中去, 既能增强历史感, 又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历史地理空间观念。

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就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考文科综合能力的测试, 也更加注重了考查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而历史图画正是高考文科各科知识的结合点, 因此,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历史图画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高考能力测试的基本要求, 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四、运用历史图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围绕主题、把握分寸, 合理取舍

在教学中利用历史图画, 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 紧扣学习的主题和研究课题,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切不可超越教学目标乱加发挥, 甚至是主观臆测, 牵强附会。如果运用的不好, 反而会把学生的思路叉开到其它地方去了。如那些曾经对历史的进步作过重要贡献或有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是讲述历史必不可少的内容, 充分利用历史人物图, 适当介绍和补充一些性格特征方面的内容, 使学生对这些人物有深刻的了解和正确的评价。让学生看历史人物图, 是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个人和这个人对历史所作的贡献, 而不是记住他的的外表、长相、穿戴。如果把握不准, 就很容易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2、突出重点、紧扣正文、充分利用

在教学中利用历史图画, 要特别注意突出重点, 紧紧围绕重点内容和重点问题进行。历史图画是课文内容的补充说明和延伸, 是为课文内容服务的, 使用是必须紧扣正文, 充分利用, 尽量做到叙述精练、描绘贴切, 讲解有所侧重, 以突出重点, 使教学重点、难点内容与历史图画的直观形式能互相补充、互相照应。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辅助教学、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否则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李敏, 《教师教学基本功》[M]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6年版

[2]冯克诚等, 《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3]阳谷、陈风, 《中学教育文萃》[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于右西, 《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5]林崇德等, 《历史教学心理学》[M]北京出版社, 2001年版

上一篇:再就业资金下一篇:价值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