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归真

2024-09-28

价值归真(共8篇)

价值归真 篇1

一、“返朴归真”的涵义

返朴归真是老子思想的精华,“返”和“归”是方向,都是回到、返回的意思;而“朴”和“真”是目的和终点。“朴”的本意是指木器的雏形,老子引申为人类最初之性和人的本然状态,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朴素的本性;“真”是人天生而具有、本来如此的纯真,没有任何的人工的修饰和雕琢。“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就是保持朴素纯洁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人类的“朴”与“真”需要通过“返”与“归”来实现。人是自然界的个体,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回归本性不仅是人类发展的其中一个阶段,也是自然界发展的其中一个阶段。所以我认为老子讲的回归本性是人与自然界的同时回归,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是很有智慧的思想家,他所说的“朴”“真”不是让我们回到人类的原始时期的生活状态,而是让我们的思想回到原本的、没有杂念的、纯洁的状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婴儿是最朴实无华、天然纯洁的生命个体,人类真正的美德从婴儿开始,可以学习到婴儿身上具有“朴”的所有美德,领悟到生命的源泉与价值,并且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字之心。

老子思想的“道”也是一门重要的学说,道法自然是世间万物的自然属性。道家主张一种超功利的,具有自然主义的审美情趣,崇尚自然,反对华丽装饰与雕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地、天、道之间有其自己运行的规律,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人们生存在大自然就必须遵循大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效法自然,保护自然,这就是老子所谓的“道”。如今的生态环境危机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对自然界进行思考: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是否对我们生存的环境产生威胁,是否违背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等。只有人类自我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才能够回归到最佳朴素的状态,人类与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才能够和谐共存。

因此,老子“返朴归真”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回归,要求人们对人、对事以及处世的态度回归自然;另一方面是主张人们对自然界规律的回归,要求人们在对自然界进行改造时必须尊重自然和自然规律,达到“天人合一”的最佳状态。

二、如何“返朴归真”

老子的思想“返朴归真”主张人们回归自然本性,对于人类的思想来说,最为珍贵的状态就是人类最原始的本性,为了达到“返朴归真”,主要途径如下:

1、自然无为

老子所讲的无为包括:无为无不为,无为无以为,无为不敢为。“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条件下所进行的“有作为”,不是为所欲为,也不是什么也“不为”,是不可妄为。行事要遵循客观的自然法则,不可超越客观和自然规律而肆意妄为。其二,“无为”是有可为,有不可为。只须做好自己该做的,不必事事躬亲。不要表现出强硬的态度,而是一种谦卑的态度,小心谨慎,做好分内的事。道理很朴素,却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启发。其三,“无为”是无为才能有所为,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比如时间、金钱、精力等,所以有的事情没有必要去有所为,而是去做一些我们能力范围内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2、静心寡欲

静就是指致虚守静。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16章),又说“清净为天下正”(45章)。老子所谓的“虚”就是避实就虚,劝诫我们不要硬碰硬,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扬长避短,既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实并估量自己的能力,还要善于发现别人的“虚”,以自己的长处去克服别人的短处。静心一方面指虚静寡欲,虚静养生,淡泊处世;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以静制动,以静求动,动静相反。静,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境界,“静”可以让人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平稳的心态,善于静观,等待时机,达到目的。另外,“静”能克制欲望,以达到无为的境界。可见老子的思想都是相通的,相互作用的,并不是独立的思想。

3、柔弱不争

老子对“柔弱”有一种独到的,具有智慧的见解,“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76章)”通过自然和社会形象的向人们提出奉告,人生在世不可强硬尖锐,而是应该柔和谦卑,与世无争,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其二是善于处下,不与他物争高,所以永远也不会受到他物的伤害。能处下,则能成为长。由于现在的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理论占主流,使得很多人一生都为金钱而奋斗,以至于失去了伦理道德,失去了精神世界,失去了本性。老子的“柔弱不争”的思想有助于纠正如今是非黑白颠倒的道德判断标准,对于重建当下社会人的道德价值观念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任继愈.老子新译[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中华书局,1984.

归真睡丹法 篇2

元初李道纯《中和集·试金石》最上乘:“风有根器,一直了性,自然了命。”“最上一乘,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净为丹基,无为为丹田,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窒欲惩忿为水火交,性情合一为金木并,洗心涤虑为沐浴,存诚定意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元混一为圣胎,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明心见性为初结胎,打破虚空与道合真为究竟。

丹是高质能致密度的炽热高温的气核,存在于粒子、中子、原子、分子、天体、星系的核心“皇极”,以“光”的形式显化。气于修者为炼成的“内丹”。修炼成真者,即达气丹境界。

《仙经》云:“胎息者,冲和大定之先天息也。”罗真人说:“睡功易得胎息,持久远不失为真定,得金丹。”

百岁道医张至顺道长说:“最上一乘丹法就是无看、无听、无说、无知。”道出了心法口诀——“无”。“无”乃是本来心,也叫真心、真性、真意、性光。

神属阳,也叫性火、真火、性光,本性好静,静属阴——先天一水。心属阴,本性好动,动属阳性,为相火。所以形成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一幅生命真谛的八卦图——返先天的归真图。

张至顺道长不识字,给大伙烧火做饭十几年(培福,佛门叫作施、供养、进德),然后一次跟着师兄学打坐时,在没有任何指点的情况下,进了修道最上乘。所以培福修德、无私奉献、乐于助人是修道的根基。

价值归真 篇3

笔者对一些教育新事物和教育常见问题作出深度剖析, 并提出该教育问题的自己的价值界定的教育观。现选择以下六个案例分析, 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案例1]《中国教育报》报道:南京某小学期末考试实行大胆改革, 根据平时每个单元测试、练习测试以及上课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并被全班认可的约占总学生数1/3的优秀学生期末可以免考。这种改革已在该小学所在区得到广泛推广。

分析:教学基本环节是我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得以广泛确认且是必须给予有效落实的教学步骤。考试 (测试) 是教学最基本的环节之一, 如果我们将考试这个环节都改革掉了, 我们的教学成了不完整的教学。就此而论, 我们改革不能拿教学基本环节开刀。再加上, 考试除承担测试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功能外, 还承担检测教师教学实效性的功能。若教学没有这个考试环节,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无法取得反馈信息, 无法反思自己教学, 无法改进有问题的教学, 让我们教学失去校正的机会, 最后直接伤害的是学生。

上述“考试改革”的重点在于想通过免考而实现学生减负, 但并没有真正免考, 因为单元测试和练习测试等仍为考试的内容。按其运作的形式来看, 目的是想用阶段性测试来代替终结性评价, 但从考试的功能来看, 阶段性考试和终结性考试的目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不可相互替代。要减轻学生负担, 应从降低试卷难度和评价从宽原则上去做工作, 不可采用“眼痛挖眼, 脚疮截腿”的极端方式来取消考试这个教学基本环节。

再说, 不完整的教学如同有先天缺陷的生命, 其生命力比较脆弱, 更谈不上能在我们教育领域中扎根繁殖, 只能是昙花一现。

[案例2]某日报报道:某小学期末考试进行了新的尝试, 学生家长可以与自己子女一起参加考试。考试放弃了传统的笔试方式, 而是让学生与其父母合作选择讲故事、做表演等方式来完成语文考试。目的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加强亲子合作能力和尝试新的考试评价。

分析:上述对学生的评价是属于形成性评价还是属于终结性评价, 从其期末考试性质来看, 这是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最终目的的评价, 这毫无疑问是终结性评价。可是, 从亲子合作要求和活动新模式来看, 这是一种追求过程为目的的评价, 即为一种形成性评价。用形成性评价来替代终结性评价, 选用的评价方式存在不当, 特别是将亲子合作活动选择在期末考这个时机更为不当, 以致留给人如同本末倒置的感觉。亲子的合作主要通过平时渗透, 潜移默化地来完成, 不能依托期末考试突击来完成。

我们再来比较语文笔试与亲子活动中讲故事、做表演等带给学生的压力或难度。在亲子合作活动中, 讲故事、做表演等需要学生除具有良好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合作能力、表演能力等, 其带给学生的难度或压力远远大于单一的语文考试。从这个方面来讲, 根本达不到给学生减负的目的。如果纯粹为了将就减负的需要, 将亲子合作挪作由学生家长单独“包揽”, 这势必会让学生失去教学主体角色的地位, 会造成这项教学活动失去其存在的必要。

[案例3]某校从某一时间开始, 教师不再给学生成绩报告单填写操行评语, 而是由学生自己填写。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宏观看到自己的亮点和缺点, 特别是让学生树立自己的信心, 防止因教师提出批评等让学生在其父母面前出现难堪事情的发生。

分析:教师追求高标准要求的评价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 特别是给后进生带来的压力更为突出。上述方式的采用, 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给学生起到缓解作用。但其存在的问题是,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简称教师评价, 下同) 被学生自我评价所代替, 不符合评价原则。我们从学生评价组成来看, 学生评价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集体评价等一系列内容, 其中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评价中极为重要的两项内容。在评价过程中, 教师还要担负集体评价“操盘手”的角色, 因此, 其实际评价宽度超出上述教师评价的范围。如果让学生自我评价代替教师评价, 甚至代替整个评价, 其存在的问题是可想而知的。从评价客观性来讲, 教师评价比学生自我评价更理性、更客观、更准确、更贴切, 学生自我评价是教师实现客观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从该校的意度来看, 目的是彰显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人性化。可是, 决不能将教师所出现的评价问题转嫁到学生身上来解决, 还是要归位解决, 即解铃还需系铃人, 在不改变原有方法的情况下, 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更应重视人性化和接受度, 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婉转的提醒、建议或希望的形式来完成。

[案例4]临近圣诞节, 我们经常会看到学校很多班级举行圣诞节庆祝活动, 连学校团委、少先队大队部等也会举行这个圣诞节庆祝活动。

分析:在学校里所举行的这些活动应归属于学校德育活动。既然是德育活动, 我们要弄清楚德育的要求或属性, 特别是要认识我们德育目标和任务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这个西方国家极为流行的有着强烈迷信色彩的圣诞节庆祝活动, 其宣泄的思想内涵与德育的原则完全是格格不入的, 按照德育社会性有关强制性的要求必须严格禁止。

这些偏差的出现, 原因在于教师特别是年轻一辈, 不清楚或混淆了德育方法非强制性与德育目标强制性的要求。德育方法可以多种化, 德育途径可以多元化, 但德育目标和德育任务等均属强制执行范畴, 不能随意被突破。

[案例5]某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布置大量的作业, 来吸引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落到自己学科上, 从而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分析:在兴趣的培养上, 该教师并不是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是在毁灭学生的兴趣。为了提高“吸引力”, 竟采用事实上是一种赤裸裸逼迫行为的方法, 其必然的结果是:其它学科教学质量随着你这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下降;包括你这学科在内的所有学科教学效率都将直线下降。从作业布置技巧和学习效率上讲, 我们应倡导教师作业布置要合理化、层次化和科学化, 原则上要做到“布置必批”的要求, 同时也可以采用将“上交必批的作业”“上交讲批的作业”和“不交不批但倡导能做的作业”等三类作业, 按照学生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要求的布置。

[案例6]随着学校对人员进出管理的重视, 对学校门卫管理人员的配备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现有学校实际来看, 学校都配备了正式保安。现在遇到一个问题:保安应属于学校哪个部门管理为好?为此曾出现两个观点:一个认为应属于总务后勤部门管理为好, 另一个认为应属于德育部门管理为好。

分析:针对这个问题, 关键要弄清楚保安在学校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从目前上级部门要求和学校实际需要来看, 学校保安的主要职责是保障师生的人身和学校的公私财产安全, 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也就是说, 近几年的保安人员的工作重点已从原来单一保护财物安全转移到保护人身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为主要任务。

厉归真深山画虎 篇4

可是,早先的时候,他画的老虎并不好。 他没有见过真正的老虎, 他画的老虎大都是临摹别人的或者是凭空想当然地画, 有人评价说,他画的老虎有的像狗,有的像猫,有的干脆就像死老虎。

他听了心里难受极了,决心把老虎画好。 于是,他带上干粮和绘画工具,来到老虎经常出没的深山野岭。 为了安全起见,他在一棵大树的丫杈(yā chà)处搭了个棚子,独自一人住了下来,观察老虎的行踪。 由于老虎是昼伏夜出,白天,他就待在棚子里睡觉,等到日落西山,老虎出山的时候,他再振作精神,观察老虎各种坐、卧、跑、跳的动作和神态,然后再把观察到的临摹下来。

厉归真在山上住了几十天, 画了上百张老虎的草图,然而,他还是不满足,就想:怎样才能看到老虎咆哮、发威的样子呢? 一次,老虎从大树下经过, 他拿起事先准备好的石块向老虎投掷下去,接着,又故意探出身子大喊大叫。 那老虎又饥又渴, 见树杈上蹲着一个人,便举起前爪,使劲往上猛扑,吼声犹如炸雷,震得山冈晃动。 但老虎够不着厉归真,爬不上树,也推不倒树,折腾了半天,无可奈何地耷拉着脑袋向西北方向走去了。 谁知没走多远,老虎忽然大吼一声,虎性大作,“嗖”地扑将过去,一只獐子便落入老虎的前爪下。

这一番惊险情景,厉归真看得清清楚楚, 他立即用笔画在了纸上。

从深山回来, 厉归真生怕自己对老虎的印象会淡忘掉, 还特地从猎人那里买来一张完整的虎皮, 每次画虎前, 都要把它套在身上,不时模仿揣摩老虎的坐、卧、跑、跳、扑等动作和姿态,烂熟于心后,才铺纸绘画。

归真返璞话“诵读” 篇5

现今在许多的学校里, 小学、初中对诵读还比较重视, 可到了高中, 诵读指导相应就做得少了。但实际上还有部分同学读书很成问题, 唱读、吟读结结巴巴, 断断续续, 整句破读, 南腔北调时有发生。不少高中语文老师侧重于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分析字词义及用法、概括段义中心和写作手法等, 不重视诵读, 甚至在精品课上, 自始至终, 不见一次诵读。我认为没有诵读的一堂课是有缺陷的课, 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根本不值得提倡。好端端一篇完整的文章, 经过“胖化”的分析, 被弄得支离破碎, 教师沉湎于分析之中, 分析完思想主题, 分析艺术特色, 抽不出一点时间诵读, 实在是不可取的。

传统的诵读方法, 侧重于文章的感知, 以整体观念、直觉思维为主导, 排斥人为地割裂, 也不主张理性分析。语文是美的对象, 汉语言更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文字之一, 它含有丰富的外形美和内质美, 诸如语言的音乐美、文字的绘画美、词语的含蓄美、段落的匀称美、层次的节奏美、篇章的完整美, 等等。“诵读”实际是对美的感受和欣赏, 通过语感、文感的磨炼, 实现美感的积淀, 发挥其“美化”人的功能。在诵读过程中, 诵读者把文章中隐含的思维倾向, 态度分寸, 感情色彩, 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运用声韵、语调、轻重、快慢、语势等形成千姿百态的语流, 把书面信息字字句句形之于声传递于人。因而通过诵读, 能深入体味文学作品, 促进语言规范, 提高语言表现力, 陶冶情操, 培养高尚审美情趣。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重视诵读, 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一、诵读能够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文字的语言训练,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 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很明显这种敏锐感获得的重要途径就是诵读。通过范读、齐读、单读、分读等多种形式, 读出气势、读出感情、读出知识、读出习惯、读出规律、读出兴趣来。特别是在古文教学中, 更能体现其“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特效。我认为古文教学必须放置在指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进行, 具体说, 就是要让学生课前自读, 老师堂上领读, 课后重点背诵。

1. 学生课前自读

这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根据课文的提示, 参考课文后面的注解, 把课文读一两遍, 读得基本熟练上口。只有让学生通读几遍, 学生才能对全篇古文有个基本的似理解又模糊的印象, 从而产生尽快了解课文全貌的渴求。因为所有的古文本来就是名家名篇, 本身对学生就有一种朦胧的吸引力, 学生有一定程度的本能的兴趣。学生通过诵读, 会得到一些理解, 由朦胧感变为一定清晰度, 兴趣得到强化, 从而为老师的讲解和领读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2. 老师堂上范读

在学生初读几遍, 模糊地理解课文后, 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有计划地给学生范读、领读课文。有条件的话, 用多媒体效果也很好。这样一来, 学生在自读中的错误读法得到纠正, 诸如字音、句读、语调无不以师为鉴。这样能提高学生诵读水平, 使其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领略文章的写作技巧。

3. 课后重点背诵

上了年纪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现在能背的诗文多数是青少年时候背熟的, 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多背一些名篇, 而且要背熟, 因为只有背熟了, 才能变为自己的财富, 受用一辈子。课后, 老师可划出重点篇、重点段给学生在早晚熟读, 组织学生互相查背诵。一篇古文通过这样反复几遍的诵读, 学生不但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础知识和文章的整体, 而且能领略古文的韵律和气势, 从语感语气上提高读的水平, “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自然会具备了。

二、诵读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诵读文章能够在口头上逐渐习惯文章的用词用语, 潜移默化, 学生久而久之, 会自然地吸收书面语言, 使说和读相结合, 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

三、诵读对学生的写作也有极大的帮助

学生正值精力充沛、记忆力强的时候, 应让他们努力积累、储蓄, 充实他们的头脑, 这对他们终身有用。杜甫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透过诗句我们可知这两位诗人都是“诵读”的一等高手, 他们“下笔如有神”的无穷内力来源于坚苦卓绝的诵读内功。

月饼市场返璞归真 篇6

价位切近普通民众

“请问这里最贵的月饼礼盒卖什么价格?”“398元。”在某大型超市里,记者顺着促销员的指引,找到了某品牌月饼中价位最高的那盒,“这个礼盒月饼包装一般,贵就贵在馅料上,总体很实惠。”促销员说。记者在柜台转了一圈后发现,集中了好几个品牌的月饼销售专区,礼盒的价位基本都在100~200元,普通馅料的散装价格也基本都在每公斤四五十元左右。往年那些金灿灿、大块头的礼盒包装少了很多,相反,散称、简易包装的月饼占了绝大多数。

某品牌供应商王经理正在忙着铺货。“我们今年坚决走大众化的路子。”王经理说,我们的礼盒价位基本都不超过300元,有少量的上千元,再往上就没有了。在解释包装日趋简朴的原因时,王经理告诉记者,“一是考虑到金融危机对市民收入的影响,二是市场对奢华礼盒的需求再也不像以前那么强烈了,人们越来越看重的是月饼作为节日食品本身的意义。”

“但今年的促销力度不会比往年小。”采访中,几乎所有的销售商都表示了要抢抓节庆时机的想法。王经理说,“目前我们还处于市场预热阶段,从9月15号以后,包括主题活动、礼品搭售等方式在内的各种促销都要陆续上演了。”

销售预期更胜往年

虽然今年的经济形势不比往年,但月饼销售商的市场预期却比往年要好。“我们是老品牌,估计今年销售额会比去年增加20%。”王经理说这话时很有信心。作为业内人士,他还很肯定地告诉记者:“预计整个月饼市场,普遍的销售额会比去年增加10%。”

增幅因何而来?专家分析,一是因为今年双节重合,无形中延长了月饼销售的旺季,二是因为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发生了变化。正如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刘女士所说:“现在买月饼大多是自己家吃,凑个过节的气氛,馈赠亲友也是图个实惠,所以更倾向于挑选价位适中的,不会把钱花在华而不实的包装上。”

正因为如此,销售商们发现,价位不高、性价比高的月饼更受欢迎。“从刚开始这几天来看,我们简易包装的月饼最好卖。”王经理说,“其实包装简单,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我们销售商的成本投入,利润自然就高了。

花哨不如味道好

采访中记者发现,今年月饼促销的噱头也较往年有所减少。以往常贴在包装醒目位置的“鲍鱼馅”、“燕窝馅”如今难觅踪影,倒是一些传统的馅料占主导。另外,一些概念花哨的“冰激凌月饼”、“冰皮月饼”今年也少了许多。

“我们还是爱吃传统做法的月饼。”准备买月饼的冯女士说,“像那些花里胡哨的品种,前些年也尝过,总觉得没有豆沙馅、水果馅的好吃。”

“月饼做得再花哨,广告贴得再多,也比不上口味自然、价格合理来得实在。”在美廉美购物的周小姐告诉记者,“月饼的形态如果改变太大,就让人觉得不是月饼了,那些杂七杂八的口味,总感觉入不了主流。”

“中秋节是传统佳节,人们过节享受的是团聚的愉悦,月饼也只是个小小的寄托。花大量的精力玩花招,还不如把味道做好,保证产品质量更具有持久的竞争力。”某月饼品牌老字号的负责人解释说,“从目前来看,消费者返璞归真的需求更强烈。”

“个性”月饼网上流行

相对于实店销售的月饼,一些价格低廉、造型多样的“个性”月饼最近在网上四处“叫卖”,成为今年月饼市场的新宠。

“我花了一天的时间,准备在中秋节把它送给女友,她一定喜欢。”中国人民大学研一学生杨立在网上定制了一款图案由自己设计的月饼,十分兴奋。

从杨立的设计图上看,月饼不是普通的圆形形状,而是玫瑰花和心形造型。杨立说,这是他在网上的一家月饼定制店发现的,月饼上还刻上了“LOVE”字样。

记者在一家个性定制月饼网店上发现各种造型的月饼,包括玫瑰花、心形、哆啦A梦、HELLO KITTY、十二生肖等造型,而其馅料豆沙、火腿、蛋黄等也可任由自己来选择。此外,在月饼上,还可以雕刻不同的字样,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LOVE”等,一切按你的需要来制作。

“过3~7天我就能收到月饼了。”杨立说,自己定制月饼的过程其实非常简单,将想要的图案和文字发给卖家,由卖家制好图,顾客确认付款即可。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图案都可以由顾客自己选择。“顾客只能从我们提供的图样中选择,不是什么字都可做,做一个月饼模子的成本较高,如果真的为每位顾客定做,那一个月饼售价就得上百元了。”淘宝鼎翎特产专卖店的店主说。

“今年网上的豪华月饼少了很多,我们都主推物美价廉的月饼,采用简易和环保的包装。”该店主告诉记者,“网上的月饼买家多为20~40岁的年轻人,而年轻人更加倾向于购买充满个性、价格便宜的月饼,与商场的售价比较,网上定制月饼的价格优势更明显。”

记者从一些购物网站了解到,礼品装销量仅为普通装月饼销量的1/3,而单价10元以下的月饼竟成销量冠军。像杨立定制的心形“独版”月饼,6只装才售68元。

月饼网购投诉取证难

“到网上购买月饼图的是便宜,同时也是一种消费体验。”白领陈先生近日也到网上月饼团购店里定制了一盒月饼。

对此,质检部门的工作人员提醒,到网上购买月饼质量无法保证,消费者购买时一定要谨慎。

一连锁面包店林经理表示,目前不少面包店自己也在开拓网上销售渠道,但品牌月饼一般都不喜欢找人在网络上代销,主要原因在于避免代销者从中调包,打着厂家名义销售其他月饼从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林经理表示,制作月饼操作难度并不大,月饼造型问题也很好解决,不过月饼的馅料比较讲究,搭配不好就会影响到月饼的整体口味。此外,配送月饼也是有讲究的,如果月饼是鲜奶或冰激凌制作的,要求低温配送,而普通快递无法保证低温运送条件,反复融化、冷冻后,可能造成污染。

返璞归真,回归文本 篇7

最后, 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 在有预习的班级, 同学们很容易就给出了先进行预实验然后进行正规实验的思路。在没有预习的班级, 我给同学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现在有个农民, 他想大量种植迎春花, 因为资源有限, 于是他想到了扦插, 但是生根效果一直不好, 问同学们能否想办法帮他解决这个问题。我特别提醒了一下, 一定要有可操作性。就是根据你的设计直接就可以进行实验。

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一开始有同学提到了设计浓度梯度, 就有同学提出了给的这个范围太大了,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 很快一个更详细的实验思路就出来了, 在浓度越来越细化的过程中, 预实验就被很容易地理解了。最后问题集中到了一点上:最开始的浓度梯度到底是多少?学生们的思想广度令我吃惊, 最后的办法居然有五个之多。一开始有同学说, 根据一开始科学家得到的曲线取根的浓度范围, 来设计浓度梯度, 很快这个被否定了。因为现在不是影响根而是要生出根来。有个同学参考生长素是首先从人尿中测得的, 提出先让小鼠吃迎春花, 然后测小鼠尿中的生长素浓度来参考。立刻就有同学说这样的话直接测迎春花根中生长素的浓度进行参考不是更直接。又有同学说, 可以找个和迎春花类似的别人做过的植物来作参考。这样, 关于何为类似的问题, 同学们又复习了一个植物的分类标准。最难能可贵的是, 有的同学想到了, 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 因为我们用的材料与农民用的材料, 我们的条件与农民的实际生产条件都是有差异的, 即使我们能探究出最适浓度, 也只是相对最适宜。

通过这节课, 在有预习班级与没有预习班级教学效果的比较中, 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思想的火花绽放时的美丽, 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资料对学生们的束缚, 对学生思想的禁锢是多么严重!所以, 提出一个问题吧, 提出一个学生不知道的问题吧!让学生真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学习知识, 而不是提前看了答案, 上课只是把不理解的答案弄明白是什么意思就可以了。只有这样坚持下去, 我们的学生才能真的养成动脑的好习惯, 才能培养缜密的思维、创新的视角, 成为真正有创新精神的人。

当然, 并不是所有的科目、所有的课时都适合这样来处理。但是, 让学生快乐地思考、快乐地学习, 却一定是我们教师不懈追求的。

(潍坊第一中学)

怎样上好语文课?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这些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要问题, 也是我的一大苦恼。去年参加了一次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 听了几十名教师的语文课, 给我的触动很大, 启发很深。我深刻认识到, 语文教学一定要回归文本, 重视阅读。

曾经语文教学走入了一个误区, 认为语文课一定要形式新颖, 内容多样, 语言华丽, 课堂热闹, 气氛热烈。于是语文课, 特别是那些公开课, 就成了作秀课、媒体展览课、图片展示课、演讲比赛课等, 而恰恰是这些, 使语文课堂渐渐脱离了书本, 学生不会了读书, 不会了思考, 语文课成了表面热闹而内在苍白的大秀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人们渐渐开始走向理智的思考, 从热衷于形式开始关注课本、关注学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必须回归文本、关注学生、重视读书, 还语文教学以本来面目。那么如何回归文本呢?作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点来努力。

一、回归文本, 净化课堂

一节课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的目标是一定的, 如果在教学中, 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 增加课堂的宽度、深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提高。然而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拘泥于形式, 为补充而补充, 课堂里充斥着讨论、歌曲、绘画等多种形式, 课堂上教师很忙碌, 气氛很热烈, 但在热闹的背后是学生对文本的陌生, 课堂丧失了语文味。语文教学的目的, 应该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积累语言、内化素养、提高能力, 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而这些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教材, 研究文本, 以文本里的典型运用实例为基点, 结合现实生活, 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让学生去认真阅读, 细心聆听, 不断思考, 从而净化课堂, 提高课堂质量。

二、回归文本, 学会读书

语文课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只有学会读书。学生会读书, 能读进去书, 能读懂书, 读出味道, 读出兴趣, 那么他们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表达能力也就自然地受到了文本的熏陶和感染, 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提高。读书, 能使学生在文本中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 获得思想的启迪, 个性的张扬, 人文素质的提高。

读书的方法有很多种, 我们可灵活运用, 如精读、略读、跳读;大声朗读、低声默读;大家齐读、个人自由读、教师范读等。

读书要学会品词、赏句, 深入研读。叶圣陶先生曾说:“一篇文章, 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 可是深奥些的地方, 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 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教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 只要三言两语, 不要啰里啰唆, 能使他们开窍就行。教师经常这样做, 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这段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

品味文本语言, 提高读书质量。读书要强化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问题, 品味语言。我们看到或听到的语文课, 几乎都是教师在提问题, 学生被问题牵引着去读, 包括第一次阅读前就要带着教师给的问题。学生阅读的主体性被剥夺, 学生不会自己品词、赏句, 发现问题。学会读书,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提出问题, 是真正让学生回归文本, 实现真正的对话, 也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在身体力行的阅读中, 语文素养得到长足的提高。语文课呼唤本色的回归, 回归文本, 返璞归真, 我们的语文课就会更充满魅力, 更具有语文味。

语文阅读教学应归真返朴 篇8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 教学观念依然陈旧落后

1.阅读教学着眼于“教”的状况太多。学生阅读太少, 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 缺乏语文功底。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只有几分钟, 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所占有。

2.肢解教材。教学的目的是“学这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是“解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 教学的结论是“这一篇文章的中心”及“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课堂阅读教学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 去感悟, 去整体把握, 而是用一大堆字词句篇章的枯燥、烦琐的分析来僵死学生的灵性。几年下来, 学生仍然不会读书。

(二) 应试主义的功利色彩太浓

1.考点练习式。将所要教学的课文, 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 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 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 想象、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更有甚者, 将课文编成考题, 指导学生不读全文, 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这种机械的练习方式扼杀了学生的思考。无怪乎出现开学时学生最爱看的书是语文书, 可是最讨厌上的课是语文课的情况。

2.写作目的式。许多语文教师认为: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写作。他们的课堂阅读教学要么离开思维内核, 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孤立地去品味语言, 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要么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 仓促地、浮光掠影地将“读”带过, “立竿见影”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也仿写一篇。

(三) 形式上的表面繁荣冲淡了学科色彩

1.课堂设计取悦于听众而“荒于嬉”

尤其是一些公开课, 有些老师为了增加课堂的可观性, 把猜谜、唱歌、画画、表演……都安排在一节课上进行, 一节语文课完全成了班会课、活动课, 轻松花哨有余而扎实严谨不足。

2.教学互动作秀于表面而失于假

比如, 课前规定每人要举手几次, 小组长负责统计;什么样的问题由哪些人回答;怕学生回答不了问题而让学生过于充分地预习, 结果学生课外时间遍查资料, 照搬答案等等。结果有的课上老师提问, 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已经回答3次了”、“老师, 这个问题应该是李毛毛回答的”……事先安排的“假主体行为”造成的课堂的表面活跃, 完全掩盖了教学的真相, 关闭了学生的心窗, 他们不再去思考, 去质疑, 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

3.课堂评价定位于表面而“毁于随”

如学生回答正确, 老师就发号施令“表扬”, 于是学生就一起拍掌。受表扬的学生开始很兴奋, 接着习以为常, 最后并不稀罕。这种形式单一、程式化的表扬, 很难包含各种复杂的感情因素、激励因素、评价因素等, 因而意义不大。小奖牌小奖品也悄然进入课堂, 色彩艳丽、种类繁多, 既打断教学思路、破坏教学氛围、污染教室环境, 又让人觉得学生们是为了奖励才参与学习的。

(四) 师生阅读量少, 严重影响了文本解读的准确深刻

学生阅读量少。相当多的学生除课本以外, 几乎无课外阅读。初中学生课外书的来源少, 适合他们读的好书更是凤毛麟角。虽然有些学校为了应付“两基”验收的需要, 有那么几百、几千册, 但这些书要么是些工具书或七拼八凑的上个时代的书;要么学校把它当作“宝贝”, 重点保护在书柜里, 学生是难以借到的。虽然新课标明确推荐了初中生必读书目, 但许多学生最多是为了应付考试看过一些《优秀作文选》《名著精华》而已。

教师的课外阅读不够。我们有相当多的教师自己就不阅读, 或者说不会阅读。有的教师备课不是把精力放在对教材的钻研与感悟上, 而是死背、照搬教学参考资料, 或者过分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 以至于弄成花架子;有的教师不注意在自己的文化底蕴上、文学修养上、知识积累上下功夫, 而是去背那些文章写法、写作知识、阅读技法之类的东西。所以常常有的老师不给教参就读不懂文章, 不给参考答案就不敢评讲试卷。

二.让语文阅读教学归真返朴

(一) 念好“真”经, 认清“真”容

所谓“真”经, 就是新课程标准, 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而认清“真”容, 就是认清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

新课程改革有六个具体目标, 其中最主要的目标有: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实践这些要求, 教师就不会“独霸讲台”;领会“以人为本”这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教师就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与极强的实践性, 决定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机械传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始终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二) 追求既“实”且“简”的课堂教学

1.“朴”就是“实”

读得实在。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的确,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加深理解,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能理解课文内容, 在读中能感受课文的意境, 感受语言, 感受思想, 感受它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当然, “让学生自己读”, 并不是随随便便地要学生去读, 而是实实在在地读, 这个“读”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每次“读”都有要求, 或要求学生去背诵、记忆, 或要求学生去想象、表达, 或要求学生去判断、分析, 提出疑问, 发表见解, 表述观点。让学生自己读, 自己感受, 自己归纳, 允许学生对一篇文章多元地、多义地理解, 只要是正确的、合理的都可以得到教师的肯定。

练得扎实。语文课应注重实效, 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该训练时就要大胆训练, 该讲解时就要主动讲解。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只有通过触摸语言, 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 人文性才能彰显出来。课堂上, 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在“训练”与“感悟”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 让“训练”与“感悟”并举, 有机融合, 训练之中有感悟, 感悟之时有训练, 真正让语文学习实在起来。

2.“朴”也就是“简”

教学目标简明扼要。不必每一节课都刻意分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动辄罗列三条四条。目标要相对单一, 且容易达成。

教学环节简洁自然。体现板块意识, 各环节之间有一定的层递性, 循序渐进, 衔接自然。

教学内容简约精练。不必面面俱到, 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利用自学质疑、小组合作、互动探究等形式, 力求学生自己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尤其是教师的讲解点拨, 务必精练准确, 不要重复学生已经非常明确的问题。

教学手段简化实用。一张嘴、一支笔的课堂教学最原始, 也最有生命力, 照样可以体现、落实新课标。教学媒体要简单方便, 运用得恰到好处, 让教学媒体为教学服务, 为语文教学增光添彩, 锦上添花, 而不是在语文课堂上作秀。不要一拿到课文就动不动使用多媒体, 让多媒体影响课堂教学, 成为累赘。

教学语言简练明确。教师要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 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语言简练, 有启发性, 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 可以给学生学习的提示, 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受到感染, 产生情感共鸣。

上一篇:中学历史教学方法下一篇:学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