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

2024-09-09

“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精选8篇)

“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 篇1

课题:价值与价值观

一、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理解人的价值的内涵及其评价;理解价值观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及其相关哲学原理,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加深对人的价值的理解;讨论人生价值的表现,分析为什么人生的真谛在于奉献;深刻理解正确的价值观使我们拥有美好生活的指路航标,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初步具有认识和选择正确价值观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而且只有创造价值,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实现自我,满足自我需求,劳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坚信劳动和奉献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

二、教学重点:

1.人的价值及其评价。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三、教学难点:

1.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的不同。2.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四、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自主探究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 讲授新课: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一框题 价值与价值观

1、人的价值

探究活动: 谈谈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有没有价值?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面的价值?

(主要有:

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等。)

你是如何理解价值的?这些具体领域的价值与哲学意义上价值有什么关系?(回忆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价值概念: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医疗价值、文学价值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与具体科学领域的价值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具体领域中的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医疗价值、文学价值等是个性,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是共性,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1).哲学领域的价值含义:

价值就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副板书:物的价值

事物的属性

满足

人的需要)

(师生共同阅读课本探究材料)如衣服、粮食、房子、车辆等物质产品能够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音乐、电影、图书等精神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这里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它们具有各自的属性。它们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就是哲学上的价值。过渡:物的价值是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那么人有没有价值呢? 图片展示:志愿者在行动

探究活动: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是一回事吗?你是怎样认识人的价值的?(2)、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人的价值

人的属性

满足

人的需要

(社会、他人)—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

(自己)— 索取和回报(自我价值)两层含义: ①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

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的需要。这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赖别人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② 人的价值的另一个方面在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满足。

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过渡:了解人的价值后,再看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有什么区别。③ 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有什么区别

客体

主体

物的价值

物的属性

满足

人的需要

人的价值

人的属性

满足

人的需要

(社会、他人)—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

(自己)—— 索取和回报(自我价值)

总结:就一般事物而言,其价值就在于它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

人则不同,人能够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社会和他人,并且能够从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对自我的满足。

过度:人可以创造价值,也可以享受价值,那么,应该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呢?能不能由他本人来评价呢?(不能,只能由社会和他人来评价。)社会和他人又是根据什么标准进行评价的呢?(根据他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

(3)、对人的价值评价——贡献

“名人名言”:爱因斯坦:“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

因此,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学生活动:

说一说:我最敬佩的人

问:对社会的贡献是不是高高在上,普通人无法触及的呢?

(对社会的贡献并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只要是做自己该做的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普普通通的劳动就是贡献社会和他人。)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与属性

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属性: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复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过度: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的小故事:

飓风洪水中救人 一位平民被困在洪水浸泡的树上已经六七个小时。救援队接到任务后马上派出直升机和救援人员。风疾水猛,还有树枝叉的阻挠。直升机上绳索吊下的救援人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甚至一度直升机也面临着坠毁危险。但是,他们依然行动。经过艰难万险,救援终于取得成功。

这件事情过后,在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用几个人的生命和直升机坠毁的危险作为代价去救援一个人,是否值得。问:你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不论是同学们持哪一种观点,其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由于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因此必然会影响着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这正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之一。)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课堂探究:这位总经理所秉承的信念对他的经营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是什么性质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

注意:不同性质的价值观导向作用不同(正确与错误之分)。

在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问题。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课堂探究:为什么正确的价值观往往同光明的未来和美好的前途联系在一起,错误的价值观则容易与平庸和苟且为伍? 由此可见,价值观不仅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且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②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图片展示:

讨论:以上两种不同的人生结局说明了什么?

给我们有什么启示?

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与私利、生与死的冲突时所作出的选择。

因此,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③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

“专家点评”:分析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它正确处理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是我们所倡导的正确的价值观。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感悟?

课堂练习:

“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 篇2

言语价值是面向文本的。阅读教学是以文本为依据的, 阅读教学的基础是理解语言, 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从陌生走向熟悉, 从生活走向文本, 从文本走向自我, 真正做到“披文入情”。教学价值是面向教师的。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去寻找某一文本的教学价值。而教学价值明晰与否, 最终体现为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能否及时地帮助学生寻找到阅读的主线, 能否果断剪除阅读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细枝末节。当然, 最终的价值指向都是面向学生的, 离开了学生, 这些价值都不是真正的价值。言语价值对于学生而言, 表现为学生能够根据文本的内容, 触摸到文本的思想;教学价值对于学生而言, 表现为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借助文本获得了言语与情感的提升。

一、言语价值———阅读教学的根基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言语能力上的潜力是可观的。由于现代媒体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初, 往往就具有相当丰富的词汇量。而在整个小学六年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言语能力增幅也是巨大的。在学生面对文本时, 在学生需要表达时, 言语能力总能发挥其基础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 这种由于生活经验而形成的言语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块璞玉, 不琢难以成器。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借助文本去开发、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剪枝的学问》一课的教学为例。如果教师事先不施加任何的干预, 学生在读完全文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笔者曾经作过调查, 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会下意识地对文本给予认同。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学生大多会认可是由于剪去了多余的枝条, 才使得桃树结出了更多的桃子。这是正常的吗?笔者通过调查得知, 在学生的思维中, 这篇课文通过前后描述, 给出的正是一个因果关系, 即因为剪去了多余的枝条, 所以桃树结出了很多又大又甜的桃子。显然, 这种因果关系的得出是由于文本中的语言给学生传递了一种信息。更有意思的是, 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 如“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等, 不仅描述出了文本中的“我”的心情, 也描述出了学生阅读时的心情。当然, 与其说是描述出了学生的心情, 倒不如说是因为课文中的言语作用, 使得学生的心情随着课文中“我”的心情的变化而变化。显然, 这也是言语价值的一种体现。

在学生初读之后, 笔者试图让学生讲出课文的大意———这是笔者的常规教学策略之一, 目的是让学生对文本有一种更为深刻的自主认识。经过两至三次重复之后, 个别学生的“讲”就可以带动全体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入。例如除了上面提及的思想变化之外, 也注重了文中的时间主线, 即“从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 再到暑假”。于是, 借助语言, 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架构与细节描述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表象。或许, 这就是阅读教学中常常强调的整体感知吧。

二、教学价值———阅读教学的脉络

这篇课文的教学, 仅仅让学生体会到其言语价值显然是不够的。在忽视了学生主体需求的情况下, 这篇课文的阅读也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教学目标, 即让学生感受到“有时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正如同在上一环节中笔者所提出的问题一样:学生初读完后感觉文章逻辑合理, 这是正常的吗?针对这篇课文, 我们能否再发掘一下呢?于是在常规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 (此时尚未对文章的内涵进行发掘) , 笔者带着一种不放弃的想法, 继续问学生:学习到现在, 大家觉得王大伯剪去好好的枝条确实是合理的吗?学生也许是感觉到笔者的追问不寻常, 于是陷入了思考。终于, 有一个弱弱的声音出来了:好像也不太合理。于是笔者继续追问:为什么你觉得不合理?还是这个声音:也许被剪掉的那些枝条也是可以挂满又大又红的桃子呢, 怎么知道它们是不结果子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让原本已经归于平静的课堂又活跃了起来。对呀, 文中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的描述啊!于是, 孩子们又一头扎入文本, 从头读到尾, 从尾读到头……终于, 这些聪明的孩子从文中寻找到了依据: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再加上自己的推理:什么叫能手?为什么会远近闻名?那当然是因为王大伯对种桃很有经验啦。因为有经验, 所以王大伯知道哪些枝条是多余的。

这段追问有没有必要?在课后的交流中, 老师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笔者看来, 这一看似没有必要的追问, 其实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一种严谨的思维。而思维的严谨性不正是教学的一种价值追求吗?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语文课是为学生的思维奠基的一门基础性课程。笔者之所以坚持发掘这一问题, 其实还是因为自己内心的一颗种子, 因为笔者小时候真的遇到过这个问题, 只是主人公是我的父亲。你道父亲是怎么做的?他把地里的一棵小桃树留下了, 一根枝条都没剪。后来我经常去看那棵桃树, 我希望父亲是错的。当看到这棵桃树长得比别的桃树更茂盛时, 我心里窃喜。但最终, 它确实只结出了很少的桃子……

文本阅读中的教学价值如何体现?这本不是一个难题, 但细细琢磨之后却又发现不那么容易回答。因为不同的语文教师拿到同一个文本, 如果没有参考书的引导, 其教学结果往往会大相径庭。而事实上参考书往往给的只是一个方向, 最终走向这个目标的道路却需要语文教师自己去寻找。每个语文教师的生活体验都是不同的, 教学价值的取向也是有所差异的, 因此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更多的是一种结合自身实际, 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最大的麦穗”的过程。

三、言意共生———阅读教学的旨归

回到阅读教学中言语价值与教学价值的问题上来, 最终我们所追求的肯定不是两者的分离, 而是两者成为一个整体而得到的“言意共生”。如果注意分析, 我们会发现言意共生是指向学生的, 而言语价值与教学价值却分别是指向文本与教师的, 因此可以说言语价值与教学价值的发掘, 是言意共生的基础, 也就自然是阅读教学的旨归。

正如在《剪枝的学问》一文的教学中, 通过言语价值的发掘, 可以让学生建构课文的整体印象;通过教学价值的发掘, 可以让教者寻找到更为广阔的阅读教学途径。而当这种自然的现象在学生的思维中得到强化之后, 我们才可能由形及意, 即向学生提出问题:课文显然不只是告诉我们桃树的生长需要剪枝, 还要让我们去寻求剪枝背后的学问。当然, 对这一问题学生可能一下子还难以理解, 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何为学问”———隐藏在自然现象背后的某种道理。于是, 剪枝是一种失去, 而满树又大又甜的桃子则是一种得到, 因为失去而更多地得到, 这不正是一种道理吗?

“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 篇3

一、政治教学的价值分析

从教学论的发展看,传统教学观都把教学价值直接指向知识,认为“传授生产经验,获取实际知识”是教学的首要价值。例如,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就强调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实际有用的知识。现代教学论在强调教学的知识价值的同时,其主要价值取向,越来越集中于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发展。另一位课程现代化的典型代表赞科夫则声明自己是按“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条线索来研究学生发展的;现代教学论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重视教学的方法的价值,有的教育家甚至用方法来概括自己的教学主张,例如布鲁诺的“发现法”、施瓦布的“探究法”等。布鲁诺明确指出:“发现法就是以培养探索性的思维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

从政治教学内容的客观属性看,任何知识都是特定对象的反映,都是认识的结果。而从认识的过程看,任何认识过程都是在认识主体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认识方法,克服各种认识上的困难形成的,至于对社会的认识,认识主体还会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于认识的过程之中。因而,学生要深刻地掌握知识,必须在主观上再现认识过程,这就决定了政治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在重视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掌握、品格的训练。

虽然政治教学具有知识、能力、方法和品格价值,但它们在政治教学价值构成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政治教学要形成合理的价值结构,必须以知识作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方法为手段、以品格为保证。

二、树立政治教学价值观的教改实践意义

1.树立政治教学价值观,能够统一社会、教师、学生三方价值取向

教学价值是教学活动与教学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即教学活动满足教学主体哪些方面的需要。非常明显,由于教学主体的不同,其需要也不相同,也就是说不同的教学主体其价值取向是不同。在政治教学的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政治教学的知识价值和品格价值,教师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政治教学的知识价值,而学生则更注重政治教学的能力和方法价值,三方的价值取向是不统一的。这是社会对政治教学不满意、学生对政治学习没兴趣、教师认为政治难教的深层原因。树立正确的政治教学价值观,能够统一社会、教师、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能够形成政治教学的合力,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而作为社会价值取向和学生价值取向的协调者和实施者的教师,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优化调节教学要素,才能实现三方的统一的价值取向。

2.树立政治教学价值观,能够统一政治教学四项基本价值

如前所述,政治教学具有知识、能力、方法和品格价值,四者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又相互依赖,构成了严密的教学价值体系。每一项教学价值的效用性正在于它们的關联的整体性。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项价值,只有在整体的联系中才能成其为价值。任何一方一旦脱离价值体系就无从实现,片面的价值追求必然是失败的追求。这是政治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客观属性,它是客观的反映而非主观的产物。在政治教学中,我们只有严格遵循教学规律,才能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以前的政治教学中,由于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人为地割裂了政治教学的基本价值,从而降低了政治教学的实效性。例如,以前我们片面政治教学的知识价值和品格价值,而没有从理性的高度上重视政治教学的能力和方法价值,从而使思想和觉悟缺乏方法和能力基础,提高觉悟变成了空洞的说教,获取知识变成死记硬背,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树立正确的政治教学观,可以让教师从整体上去把握政治教学的四项基本价值,深刻认识知识、能力、方法和品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不同作用,从而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和质量。

3.树立正确的政治教学价值观,能为制定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提供理论基础

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因此制定的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重要的。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对政治教学价值体系的深入认识,人们只能根据自己对政治教学价值的认识来制定政治教学的目标和评价标准,因而其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往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既不统一也不稳定。人们对政治教学价值的认识的局限性,必然使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产生了相应的局限性。树立正确的政治教学价值观,能够使教师在理性的高度上认识政治教学的价值,从而充分挖掘教学的价值,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提高政治教学的实效。

三、用教学价值观指导政治教学设计,提高政治教学的科学性

1.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要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对教学内容价值分析,研究教学内容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和品格点,并系统研究知识点、能力点、方法点和品格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它们在价值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2.根据教学价值目标选择教学策略

任何一种教学策略都有它产生的理论背景、优点和局限,不同的教学策略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但为完成某种特定的教学目标,可供选择的教学策略往往不是唯一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应注意策略的复合与协同。我在教授上述高二政治第五课“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就采用了范例教学策略与发现教学策略的结合使用。

3.根据教学价值目标选择教学模式

《价值与价值观》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人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授课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教学素材,如201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王锋,张超的先进事迹,通过这些人物的先进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当然,由于在教学安排上前紧后松,导致后来剩下不少时间;加上没有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没有让学生自己谈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本节课逊色不少。

这节课败笔之处虽然较多,但是并不意味着没有可改进、可完善的余地。起码,从这节课里,使我加深了对以下几点的认识:

1、学习就是学生的事情,教师代替不了,教师仅仅是个导演,真正的演员确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独立做到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该将这些环节交给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当然这个作用必须是有效的。

2、课堂教学目标就是高效,不是大搞热闹。无论上什么课,有利于实现目标的热闹可以用,但是纯粹的课堂消耗、只追求表面的热闹或没有什么实质效果的热闹,便是一种课堂内耗,坚决不可取。

3、无论我们学习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我们不能完全采用“拿来主义”,而是要批判的用,批判的学,否则,东施效颦的可笑之事将再次上演。

“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 篇5

设计思路: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作为联系课程与学生纽带的教师,要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仅把学生看作是纯粹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应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互动的教学氛围。同时要开展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获取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本教学设计通过设计一系列接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鲜活素材,设疑添趣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通过学生活动使学生充分思考、积极合作、加强交流,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而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整节课的设计都贯穿着情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能力目标:深刻领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和主体性特征,初步具有进行正确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遵循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自觉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使得学生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的利益当作最高的价值标准

难点: 认同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方法:用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启示我们,要寻找人生的真谛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人生旅途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那么正确价值观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判断我们所做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正确与否?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些问题。

一、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什么是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呢?

播放乐张杰的《看月亮爬上来》,出示幻灯片“假如张杰本周日来焦作开演唱会门票最低180,你去不去”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分析:在大家的回答中其实就包含了两种价值选择:去与不去,还有两种价值判断:值与不值,而去与不去是在值与不值得基础上做出的选择,因此我们可以得出:

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 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体现。提醒大家要注意的是,价值判断不等于事实判断。(出示二者关系的幻灯片)设置问题检验学生能否正确区分 下列属于哲学价值判断的有

①田野上的花儿开了 ②这些花儿很漂亮

③山上的果树挂满了果实 ④这些水果真香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价值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三者之间有关系没有?得出学生肯定回答后总结:价值观不同——价值判断不同——价值选择不同。思考回顾:

价值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属于什么领域? 社会意识有什么作用? 价值观有什么作用?

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价值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都属于社会意识领域,而社会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正确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而错误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那么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呢?请大家看这幅图片:出示秦始皇与袁世凯对比的幻灯片,问:为什么后人对秦始皇和袁世凯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有不同的评说?

学生讨论分析(„„)

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教师归纳总结:秦始皇统一六国称帝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而袁世凯则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违背了社会的发展规律,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

学生回答: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师进一步引导: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

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标准一)

那么这个提的答案应该是:

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 A、人们的主观愿望是否良好

B、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人们是否作出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D、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教师:同样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为什么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自己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会有差异甚至是根本对立的呢? 出示幻灯片:

马永顺,原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林业局工人。

50年前,他是全国著名的伐树英雄;

50年后,他是闻名遐迩的植树模范。

半个世纪以来,他的命运始终与大山紧紧连在一起。

朱镕基总理评价他:“你这一辈子干了两件好事:当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你是砍树劳模;当国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你是栽树英雄,我们都要向你学习。”

教师问: “为什么马永顺砍树时能成为伐木英雄,栽树时又能成为植树模范”

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结论。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特征一)(1)社会历史性特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教师:与唯物论辩证法知识相链接得出承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是坚持主观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重新设疑:处于同一时期的人们的价值观是不是就一样呢?

二、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

出示幻灯片:李约的《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教师:在这首诗里体现出几类人的几种价值观? 学生:两种,农民和地主官宦

教师:为什么农民在“盼雨”而地主官宦却在“怕雨”? 学生:(„„)

教师:因此我们可以得出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特征

那么这道题的答案应该是:

诗人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写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对于衣食富足的剥削阶级来说,恐怕不是“愿天寒”而是“怨天寒”了。这说明: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不可能形成相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B、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D、只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不同阶级的人的价值观不一样,那么同一阶级的价值观就一定相同吗?出示幻灯片:维纳斯雕像以及众人评价。老夫子:“有伤风化”;艺术家:“伟大的艺术品”;医生:“一个废人”

教师:为什么大家对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评价? 学生: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他们的认识角度不同 教师归纳总结: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角度不同。那么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还会受那些因素制约呢? 出示幻灯片:《湖北大学生救人溺亡 附近渔船见死不救 》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十五名见义勇为大学生搭人梯救落水儿童,但“人链”断裂,前面的9人瞬间落水,最终陈及时、方招、何东旭3名大学生不幸牺牲。湖北大学生救落水儿童当日,有渔船停留在离落水者不足5米的地方。参与施救学生曾下跪请求帮忙,但渔船老板说“活人不救,捞尸体,白天每人1万2千元,晚上1万8千”,甚至连救生圈都未给。

陈及时、方招、何东旭3名大学生牺牲后,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追授他们“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与此同时,教育部也追授3人“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教师:在这则材料中又出现了几类人,他们对有人落水又分别持什么态度?

学生:两类人,一类是大学生,积极救人;一类是渔船老板,等着捞尸。为什么他们会有不同的态度呢?

学生:他们的立场不同,一个是站在救人的立场,一者是站在钱的立场。

教师:因此我们可以得出: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立场不同而不同。

根据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不同,我们可以得出: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特征(特征二)

教师:面对主体差异性怎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呢?我们应该站在谁的立场上呢?

学生:人民群众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

我们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标准二)

教师:为什么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 引导学生:

从哲学生活角度:这是由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从政治生活角度: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并进一步进行情感引导,我们现在所享有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广大人民为我们创造的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之上的,那我们就应该牢牢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为实现人民的最高利益作为我们的最高价值目标。应该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根本衡量尺度。

而人们在日常行为过程中是否都遵循了这个标准呢? 出示幻灯片:

1).《金晶——守护祥云的天使》 2).温州轮车男 姓名:郭小亮 性别:男

籍贯:河南省沁阳市人。

昵称:“抡车男”“自行车侠” “单车侠”“2009中国第一纯爷们”

2009年12月19日清晨6点多,一女子走到温州市东游路新南亚大酒店附近时遭遇飞车抢劫。路过此地的骑自行车男子将自行车砸向飞驰而来的摩托车,两名歹徒应声落地,一名歹徒被保安及周围群众合力擒下。事后,砸车勇士将包递给受害者后,提着变形的自行车默默离去,酒店监控拍下了全过程.3)这些企业的价值选择你赞成吗?为什么?

在这三幅图片中,你比较的赞成谁的行为,为什么?不赞成谁的行为,为什么?

学生讨论探究(„„)

面对利益的多元化,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他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呢?

学生进一步讨论:(„„)教师归纳:

①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②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③当个人利益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④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没有发生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为了检验大家对本节课的把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道题: 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灾难突如其来,谭千秋老师扑向一张课桌,张开双臂护住身下的四个学生。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张米亚老师用双臂紧紧楼着两个孩子,救援人员只能含泪将僵硬的双臂锯掉才将仍然活着的孩子救出。

材料二:从中国文科最高学府毕业的教师范某某,因为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抛下学生,独自一人逃生,并且在博客上声称“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而被网友口诛笔伐,戏称为 “范跑跑”

(1)上述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们如何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我们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一、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及关系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

1、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把握其社会历史性特征的意义

2、主体差异性: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2)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3)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重点)

1、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之必由之路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人物事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与分析的能力。通过精心设置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并明确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2.通过对2015年感动中国典型人物事迹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起在对 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教学方式及手段】 教学方式:情境导入、讨论交流、启发思维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阎肃老先生的歌曲 情景探究一

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展示点评 教师总结、知识梳理

合作探究二

“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 篇7

首先, 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及专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不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 以教育学揭示的教育规律、心理学揭示的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特点和规律为依据。心理教育是以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化学、精神医学以及行为科学作为理论基础。专业教育则以某一特定学科的专业背景、知识以及实际应用为基础, 要求教师以中立的态度客观准确的教授。

其次, 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及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发展道德判断能力、提高青少年学生融入当代社会、适应当代人类生活的能力。心理教育是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必要的指导, 其主要职能是进行生活指导、 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 为学生健康幸福和人格完善提供帮助, 为他们顺利地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专业教育则是培养某一特定领域的研究型或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往往忽略对个人主观状态的关注。

再次, 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及的方法不同。思想道德教育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 深入浅出, 寓教于乐, 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 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 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 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 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既要重视课堂教育, 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 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 自觉遵循道德规范。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 更有效地引导未成年人的思想, 规范他们的行为。”心理教育则要求不代替当事人作价值判断, 这样做不是不要价值取向, 而是通过帮助当事人理清事实, 让其自己去做是非判断和行为决策, 心理教育经常采取宣泄、缓解心理紧张的做法, 强调为当事人保守秘密, 以保护当事人的自尊。心理教育采用的方法有:会谈与倾听、讨论、角色扮演、心理测量、心理训练、集体咨询等。专业教育一般采用课堂教授、实验实践、讨论交流、自由探索等逻辑性极强的教学方法。

这些区别是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及各学科专业独立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它们在培养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教育作用。这些也是青年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的矛盾之所在。如果说育人方面需要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行干预和重建, 以帮助他们形成更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那么, 价值干预就十分必要。而在帮助学生构建健康心理状态过程中, 作为教师需要保持中立的态度, 以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想, 学会在引导中自己理清思路, 从当前的心理困境中摆脱出来, 那么, 价值中立也非常有必要。而专业教学为主的青年教授往往容易保持严肃、谨慎、中立的科学作风, 不易让人接近, 且缺乏相关的思想道德、心理教育的经验。但是怎么化解其中的矛盾呢?

在具体工作中, 其实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协调, 共同作用于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的,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们都是针对于学生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工作;他们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 多采用互动的方式, 交换两者或者多者之间的想法后, 特定人群的思想和行为随之发生转变。

在这些相同之中, 作为青年教师还要认清以下几点不同:

首先, 前两者作用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阶段不同。思想育人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始终, 并且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还不成熟的时候显得尤为重要, 青年教师要通过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的有机结合,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发展道德判断能力、提高青少年学生融入当代社会、适应当代人类生活的能力。而心理健康教育多发生在学生自主对世界的探索的迷茫阶段, 尤其是当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已基本形成, 但是在生活过程中, 由于遇到的事物与所持有的价值观不符而产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动摇和迷惑。这时, 作为教师, 要采取价值中立的态度, 澄清学生心中的错误观念与看法, 消除学生的有色眼镜, 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进行自我探索, 来化解自己价值观与现实的抵触。如果能借助一些心理学专业知识, 则效果会更好。

其次, 思想育人是作为宏观教育, 主流教育, 为学生思想的积极向上, 追求进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 在某一阶段, 可以对处于类似层次的大量学生共同开展。例如, 在生物实验课中, 在讲授实验操作的同时, 要将同学间互助友爱的教育贯穿其中, 避免发生利用实验用品进行人身伤害的悲剧。而帮助构建心理健康, 更多的是一种预防性教育, 是一种针对某些特定团体效果好于针对群体的教育。例如, 作为班级导师的青年教师, 在临近四、六级考试阶段, 可以通过班会的形式向将参加考试的同学传授备考经验、帮助舒缓考前紧张情绪;针对人际交往不足的同学, 可以单独开展谈话, 帮助分析原因, 联系专业心理咨询老师。

综上所述, 作为青年教师, 一方面要视教书育人为己任, 充分发挥自身的年龄优势、知识优势, 将思想育人贯穿于教授知识的全过程; 另一方面, 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 也要注意区分学生价值观构建与心理健康构建两者的区别:价值观的构建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始终, 尤其在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初期尤为有效, 是一种可以针对大众的主流教育;心理健康构建随着学生发展的阶段不同, 群体不同而多有变化, 他更适合于某一特定的团体。只要牢牢把握住这两点, 价值中立与价值干预的矛盾, 在实际工作中就会迎刃而解。

摘要: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 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 教授学生精准全面的专业知识, 还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 在平时的接触中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学生, 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形成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特别是高校青年教师, 有着与学生相仿的年纪、相近的求学经历甚至相同的文娱爱好。因此, 很多高校都安排青年教师作为大学生的班级导师、本科生导师, 邀请青年教师为在校本科生讲授团课、作专题讲座, 希望借助高校青年教师“双重身份”的优势, 作为高校辅导员的有效补充。然而, 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 青年教师也难免会遇到价值干预与价值中立的矛盾。本文试图从两者的本质、目标、发展阶段、适用范围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试图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化解矛盾的办法。

关键词:教学,教育,价值干预,价值中立

参考文献

[1]尤玉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视域中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 2013, 11.

[2]王忠.困境与出路: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5.

[3]江文.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机制建设问题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2, 1.

[4]周晓虹.再论“价值中立”及其应用限度[J].学术月刊, 2005, 8.

[5]薛晓阳.价值中立与教育研究的学术立场[J].教育科学, 2003, 4.

[6]孔维民.王波对心理咨询中价值干预问题的反思[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5, 3.

[7]孙杰.论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价值干预问题[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8, 2.

名著教学与价值引导 篇8

人文理念在理工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启蒙引导作用是非凡的。时流所致,当代大学生往往敏感而盲目,求知欲强而耽于玩乐,富于活力而缺乏定位。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喧嚣的大学校园,如何秉持文理兼容的理念,打破传统教育的沉闷之气,以文化熏陶、价值启迪与自由空间,取代知识灌输、道德训导与纪律管束,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育,使之在求真求善求美中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严肃课题。本人执教于一所传统的理工科大学,理工类学科一直是其特色强项,人文类学科则力量相对薄弱,尤其和国内同类院校相比差距尚大:当下,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诸校,皆拥有实力相对雄厚的文学院或中文系,有着较为成熟的学科体系、稳定的培养模式及可观的博士点与硕士点;这种科技与人文有机交融的特色,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彰显现代大学的发展方向。但原因种种,本人所在高校不惟没有文学院或中文系,即连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这样一门通识性人文必修课也没有。这对于一所全国重点大学、一所“211”高校来说是遗憾的。

受制于大环境与大气候,理工科学生往往有着勤奋好学专心致志的一面,又有着追逐风尚重理轻文的另一面。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少数同学人文知识较为全面,人文修养可圈可点,但多数同学限于应试教育现状,无暇他顾,人文知识颇有欠缺。部分学生文史哲基础薄弱,语言能力匮乏,审美趣味低下,以至对高雅艺术不闻不问,对浅薄文化、低俗文化情有独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作为一名人文课程教师,我深感在讲课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些技术性、专业性、审美性知识的传授,更应坚守人文底线,自觉致力于现代意识和现代理性的有效传播,让学生获取良好教益。兹以本人开设的人文选修课《<水浒传>解读》为例,谈谈自己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努力。

《水浒传》是一部包容了政治、军事、战争、经济、社会、民俗和人性的文学经典,具有非凡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本人开设的人文选修课《〈水浒传〉解读》,旨在通过对《水浒传》全方位的观照、考察和分析,藉助课堂讲授、互动问答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其战争范例、人物关系、艺术风格、写作手法及价值取向,掌握历史常识和文学常识,提高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热爱传统文化,为接受通才教育奠定基础。从价值层面观照,我国传统四大文学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除《红楼梦》外,多半是有问题的。尤其《水浒传》,虽然大名鼎鼎家喻户晓,其所隐含的价值观却鱼龙混杂,犹如成份复杂的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向上的,也是向下的,既是含“氧”的,亦是含“毒”的;对其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均不可取。面对《水浒传》,如同面对河豚鱼,首先应该做的是必要而必需的排“毒”。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如何运用辩证思维和两分法,引导大学生对传统名著透彻解读,从而去芜存菁,披沙沥金?依我看来,《水浒传》在价值理念上的主要问题,表现于以下两方面:

一、对残忍和暴力的渲染。《水浒传》中杀人如麻的黑旋风李逵,天真淳朴,爱憎分明,性格鲜明生动,颇为一些读者喜爱。但喜爱之余,却往往忽略了他身上残暴、血腥、非人性和非理性的一面。如小说中写到的李逵挥舞板斧砍人的场景:“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排头儿砍将去”(40回),类似描写在在可见。授课中我会摘录李逵杀戮无辜百姓的相关章节,由此切入,以现代文明为参照,展示作品中涉及的种种残酷残忍、麻木生猛、血雨腥风,逐一进行细密的文本分析。29回的“武松醉打蒋门神”一节历来为人津津乐道:武松受当地狱霸施恩所托,替施恩出头,凭自己精湛的武功打败了抢夺施恩地盘的外来恶霸蒋门神。这样一种“黑吃黑”的行为,本质上属于以暴制暴,以毒攻毒,不宜美化为正义与非正义的搏击。31回“血溅鸳鸯楼”写武松为了复仇,一人杀死张都监全家20余口,丫环、厨师、马夫等皆不能幸免,此种灭门行径,体现出的是武松的冷血无情。34回写宋江、花荣等人活捉了朝廷命官秦明后,宋江定计将秦明灌醉,然后叫小卒假扮秦明到青州城下杀人放火,导致秦明蒙受不白之冤,妻儿惨遭屠戮,无路可退只好落草,这样的“妙计”阴狠毒辣,全无人情味。41回写李逵当着众好汉的面从黄文炳身上割肉烧烤下酒,43回写李逵从李鬼腿上割肉烧食,同样极度野蛮、血腥、残忍甚至变态。至于27、28回中写到的母夜叉孙二娘在十字坡卖人肉,以及对孙二娘黑店里怵目惊心的人肉作坊的描摹展示,更是从物质层面,印证了鲁迅所强烈鞭挞的中国文化的“吃人”本质:“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灯下漫笔》),“我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

凡此种种,我都会重点讲授,让学生由感性而理性,由具象而抽象,由个别而一般,获取鲜明体认;同时注重课堂提问,以验证学生对作品的把握能力和领悟能力。在双向交流中发现,不少同学在读到李逵杀人的片断时会感觉“很过瘾”,认为其所体现的正是李逵的勇敢无畏。我在结合具体文本客观解读之余,会认真指出其分析的失当与不妥处,如人文精神的匮乏、现代意识的缺席等,并予以纠正指谬。随着授课的深入,这拨原本阅历较浅、知识面较窄、缺乏深刻人文理念的生长于E时代(电子时代)的青年学子,渐渐能够与我在观点上取得一致并保持共鸣了。

nlc202309040639

二、畸形落后的女性歧视观。妇女解放一直是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尺,是人类文明的权威标志。对于女性的态度,足以见出一部文学作品的进步性与现代性。《红楼梦》的伟大即在于曹雪芹对待女性的热爱与尊重的态度。“红颜祸水”、“最毒妇人心”则是《水浒传》甚至《三国演义》《西游记》看待女人的视角,此种妇女观是落后的,变态的,无异于对女性的精神杀戮。《水浒传》中写到的女子多是淫妇、荡妇,如武大的妻子潘金莲、宋江的小妾阎婆惜、杨雄的妻子潘巧云、卢俊义的妻子卢贾氏、东京名妓李师师等;要么就是泼妇、毒妇,如卖人肉包子的“母夜叉”孙二娘、杀人放火的“母大虫”顾大嫂等。因了“红颜祸水”理念的支配,凡称得上好汉者如宋江、卢俊义、武松等,皆以不好色著称,见了女人往往目不斜视。

书中46回写到,在石秀怂恿下,潘巧云先是被石秀剥光衣服,继之被杨雄割了舌头,“一刀从心窝里直割到小肚子上,取出心肝五脏,挂在松树上”。关于“石秀杀嫂”这一段,我在让学生读原著的同时,也向他们认真推荐现代小说家施蛰存的短篇名作《石秀》,以供对照阅读。比之施耐庵,施蛰存运用现代心理学,更为令人信服地刻画出一个善嫉、偏狭和狠毒的石秀形象,及其由性引发的一系列复杂矛盾心理。81回写燕青见李师师,李师师对他产生爱意,燕青当机立断认李师师为姐姐。作品将李师师发乎自然的爱恋理解为“淫邪”,并夸赞燕青“心如铁石,端的是好男子”。通过课堂教学,学生们意识到这样的夸赞带有明显的大男子主义理念,古人如此尚可原宥,今人如此则极荒唐。潘金莲嫁武大,本属明珠投暗的不幸婚姻,直接导致她后来的红杏出墙乃至杀夫,但在一种视女人如洪水猛兽的病态理念驱使下,施耐庵写到:“(武松)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口里衔着刀,双手去斡开胸脯,取出心肝五脏……肐查一刀,便割下那妇人头来,血流满地。”(26回)“武松杀嫂”的血腥故事竟成美谈,潘金莲则被钉在耻辱柱上,实为一种男女关系中的不对等和不公道。由此再与西方文学援例作比: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中为争夺美女海伦,特洛亚与希腊双方开战十年而无悔无怨,体现出的是古希腊人对美的无条件的臣服敬重;两相比照,映射出中国历史文化中非人本质的一面。可以说,《水浒传》所持的这样一种病态女性观是反现代、反人文、反道德、反理性的,有碍于以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为主体的普世理念的推广和人文教育的深化。在课堂上,我注重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几堂课下来,学生们普遍反映受益匪浅,扭转了原本有些含混的认知,形成了自己的心得看法,逐渐确立起一种现代人文价值观。

除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外,《水浒传》中还存在着对“义气”的不加节制的宣扬以及对非理性的“天命观”、对打着“计谋”幌子的诡术的宣扬等价值偏差,不一而足。它们在某些语境中或有其合理性,但却不具备任何普适性与公共性。明乎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水浒传》价值层面的问题所在,决不可率尔认同,全盘接受。课程结束后,在例行的成绩考核中,我会设计1—2道论述题,让学生当堂笔试。考题类型大致如:结合具体人物,谈谈《水浒传》中的妇女观;分析《水浒传》中的暴力倾向,等等。学生们的解答总体上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现代意识为统摄,结合文本条分缕析,立场鲜明,阐释到位,交出一份合格乃至优秀的答卷。这样的考核结果,标志着学生业已拥有了高屋建瓴的文化视点,不负大学人文教育的目的,亦是对教师本人职责、义务和心血的认同,足可欣慰。

要之,在大学人文教学中,相信只要坚持辩证思维,以文学的形式进行价值引导,必能有效地矫正理工科学生的刻板理性和思维定势,不断激发其放射性思维和创造性潜能,促进人性的完善与人格的发展,实现高校通识教育既定目标。

(张宗刚,男,1969年生,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大众文学学会副会长,美国爱荷华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及传媒文化研究。)

上一篇:三秋树与二月花——参加“相约名师,聚集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下一篇:爆竹的乐趣优秀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