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论文(共12篇)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论文 篇1
通过深入课堂我听到了语文组“花开的声音”,闻到了化学组浓郁的“花香”,看见了数学组“花的怒放”,物理组“行走在路上”……在这里我想请你们停下脚步,看一看,政治组“这边的风景也很好”。新课标提倡“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那么,如何将新课标落实在思想政治的课堂,打通政治教学与生命教育的融合,真切感受到思想政治课堂中生命价值的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深刻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命教育资源,使教学“融于”生命、“成全”生命、“体现”生命。下面以思想政治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为例,走进课堂,感受生命。
一、教学案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真心英雄》)师:这首《真心英雄》激励着我们都想成为英雄,但有的人却说我想成为路边鼓掌的人。这个话题不仅在网上引起热议,也成为2012年的语文高考试题。(播放视频2012年《浙江高考作文》,“当英雄,还是路边鼓掌的人?”引出课题。)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体验活动一:“当英雄,还是路边鼓掌的人?”面对这样的作文题目,你会怎么写?为什么?(要求:分组讨论,代表发言,3分钟)生1:如果我是考生,我选择当英雄。因为英雄要求的目标高、定位高, 人一生的价值应该展现给大家,让大家记住。生2:我选择在路边鼓掌。因为我想过平淡的生活。生3:我选择当边奔跑边鼓掌的人。 首先,这个角度最好写;其次,一直奔跑不利于自己成长。成为英雄的同时也可以为别人鼓掌。(掌声响起来)师:无论是选择当英雄还是路边鼓掌的人,这是给予一种结果,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的所思所想,从哲学上讲这些依据,所思所想就是价值判断。
(学生齐读,师板书)
体验活动二:(1)面对同样的话题“要当英雄,还是当路边鼓掌的人”,为什么会选择不同?(2)你现在的人生目标相对儿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要求:自主学习,归纳概括,3分钟)生4:因为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立场不同,因人而异,小时候我想成为奥特曼,现在想成为路边鼓掌的人。生5:小时候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警察,现在我想做医生,去医治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之所以发生这种改变,和我所处的环境及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密不可分。(各抒己见,场面热烈,教师归纳归纳总结,过渡引出下面两个视频。)
(播放视频:刘洋的飞天梦)
师:是谁点燃了刘洋的飞天梦?一个人要想成就梦想应该怎么做?生6:热爱祖国;要有坚定的理想,有才华。生7: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努力奋斗。
(播放视频:最美乡村教师邓丽)师:邓丽为什么去山村任教? 她的行为是如何践行正确的价值观标准的?生8:去山村任教有助于帮助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生命的价值得以体现。生9:她觉得能帮助山村孩子就是快乐的,她在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3.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师:作为年轻的教师,我被邓丽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无数的 “草根”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背景图片: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音乐《爱的奉献》)
师:最美妈妈吴菊萍,当危险呼啸而来的时候她没有犹豫,她用力一接,不仅接住了妞妞的生命,也接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她的身材虽然是那么的矮小,却让我们不得不去仰视她。
最美教师张丽莉,在车祸生死攸关的时刻,她以勇敢来面对, 她以牺牲来应对,柔弱的身躯用力一推,推出了师爱如山,推出了舍生取义,我们不得不承认她就是我们心目中的那个英雄。
最美司机吴斌,正是因为对生命有着真挚的爱,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他才能从容不迫,也正是因为对生命的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在面对危险时,他才能奋不顾身,平凡的汗水用他自己的牺牲抒写了对职业的忠诚。
(学生静静地听,观赏背景图片,眼里含着泪花)师: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平民英雄,真英雄。亲爱的同学们,拼搏吧!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自己的英雄。奋斗吧!让我们活出无悔的人生!(课堂教学在一阵热烈地掌声中结束)
二、课后反思
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歌曲、观看视频这一教学活动形式,用发生在身边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激起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为教学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好了铺垫。第二个环节紧扣所讲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讨论、辩论,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感情升华,教师借助深情的演唱及多媒体的特殊效果,深情地讲述那些最美事迹去震撼学生的心灵。学生通过感人事迹的分享,用生命叙事的活动形式感受生命的价值和崇高,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起到积极的熏陶、感染作用。整节课围绕着生命的价值来安排教学环节,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整节课都散发着生命的气息,体现了生命的价值。
在本节课的教学情境设计过程中,首先,体现了真实性、生活性。如,“高考话题作文”以真实事件为依托,使教学真正源于生活, 归于生活。其次,体现了时代性、时效性。如,“刘洋的飞天梦”等有极强的时效性,课堂教学设计的情境切合时代的主题。再次,体现了思想性、教育性。如,“最美乡村女教师邓丽”“最美妈妈吴菊萍” “最美司机吴斌”等先进事迹具有极强的教育性。如果说生命教育是在“认识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感悟生命、体验生命、升华生命”,那么“生活是生命的亲历性和实践性,是生命的一种自主、自由的伸展,它张扬着生命的个性,体现着生命的灵性和律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深层挖掘教学内容,将情景设置在“教”与“育”的交汇点上,实现课堂教学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积极的生命态度,健康的生命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论文 篇2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价值判断的含义,如何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进行价值选择。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看待和分析社会、人生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具有认识和选择正确价值观、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能力;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观念,牢固奉献意识,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哲学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市向同学们寻求帮助的,我的一个学生在家庭聚会中遇到了一个问题,家里面所有的人争论的不可开交,他不知道如何是好,所以今天我带着问题来寻找答案,大家请看,这是我们国家北京进行的一场高考改革当中的一部分,对英语进行改革,其中英语的分值由原来150分降到100分,语文的分值上升到180分,所以这位同学在家庭聚会中就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对于我国的进行的这场英语改革到底应该持什么态度,家里面的人吵得不可开交,首先我们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声音(叔叔)1.影响自己的合法赚钱,所以我反对。(姑姑)2.减轻学生负担,所以我支持。(妈妈)3.于弘扬传统文化,所以我支持。(爷爷)4.变相的剥夺了农民学习英语的机会,反对。我们的问题是同学们你认可哪一种?
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第一种他叔叔买英语辅导资料或者开英语补习班的、、、如果英语分值下降可能会带来对英语的重视程度的不同,这样会影响他的合法赚钱,所以他反对、、、那么我们从这个过程中,从四个人的观念中我们发现了什么?这里面的四个人有支持有反对的,这是什么?实际上他们都做了选择。在他们选择之前都做了判断。(英语改革影响自己的合法收入,可以减轻负担、、、)那么我们将这种判断称之为价值判断,将这种选择称之为价值选择。出示:
(一)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
事实判断:人们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属性、规律作出的判断。
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
二者关系:
我们已经了解了家庭聚会中四个成员的不同看法,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产生四种不同看法的原因。叔叔认为:1.影响了自己合法赚钱。姑姑认为:2.减轻了学生的负担。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同一件事,为什么一个说影响自己,一个说影响学生?有什么不一样的吗?前后交流一下、、、好,他们站的立场不同,一个站在自己,一个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同样的一件事一个说影响自己一个说影响学生,他们的判断和选择一不一样?(不一样)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他们的立场不同,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不一样的。
同一件事,为什么说一个说赚钱,一个说负担、、、他们又是从哪方面看的呢?是不是同一个事,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一个是从利益的角度,一个是从学生压力、负担的角度。但是,不管是这个还是这个,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是不一样的,那么我还想问,到底哪个是正确的?
有的同学会说都对,有没有说不对的,又会有的同学说都对又都不对,问题在哪里呢?这个不好说。因为我们前面哲学学习了矛盾,要求我们用一分为
二、用全面的观念看问题。我们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不好解决,我们继续往后面走。
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也不同。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家里面虽然吵得不可开交,我们到外面去寻找答案,我们找到了卖红薯的大妈,大妈年纪大,经验足,见多识广,下面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活动,我们对英语改革这个问题调查了一下卖红薯的大妈,请你替大妈做个回答,大妈你对英语改革这个事情你怎么看?简单的交流一下。
哪个同学替大妈做个回答,(1)我是卖红薯的,这件事情跟我没什么关系,只要不影响我赚钱就可以了。(2)卖红薯大妈家的子女考学可能会影响。
我也考虑了一种想法,我回答你一个问题,你买几个红薯?
这是什么意思,大妈关心不关心英语改革,这和她卖红薯起码来讲没有太大的关系,也就是说英语改革跟她的需要没有什么关系,所以通过这件事情我们会看到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地位需要不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也不同。
上网去寻找答案:这一上网他更加郁闷了,70年代白卷英雄“张铁生”,他有句名言:“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语,不会ABC,照样干革命。哎,大家注意下,张铁生所属的年代是70年代,70年代谁不学英语谁是英雄,现在,谁英语学的好谁是牛人,李阳疯狂英语、新东方、、、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一个什么问题呢?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间,人们对同一个事物他的看法也不一样,用我们的哲学术语改怎么说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价值评价。时间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不同。我们刚才说高考英语改革,北京的英语高考改革从150分降到100分跟我们是不是没什么关系啊,等他们降完看我们已经上大学去了,地点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不同。那么我们想一想在不同的条件下,人们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是可以不同的。那么我们总结一下,1.角度不同。2.立场不同。3.地位、需要不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也不同。我们把这叫做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4.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条件下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也会不同。(社会历史性)。那么你说哪个对啊?都对,为什么都对啊。我们是不是应该找一个标准啊。谁能帮我们找一个标准,然后碰到价值判断价值选择,遇见什么问题我们拿这个标准一衡量就哦了,如果符合的就是对的,不符合的就是错的,无论这个世界多么纷繁复杂,只要我们找到其中的规律,其中的标准,以后任你东西南北混,我都胜似闲庭信步。那么到底找哪个标准呢?我给打击推荐几个。这是按照刚才家庭的家庭观点来推荐的。
回归生活寻找标准:标准1.挣钱多少。标准2.生活的轻松。标准3.弘扬传统文化。标准4.公平。首先我们来看挣钱多少能不能成为我们判断的标准。为什么呢?我们不能用挣钱的多少来判断,也不能用生活的轻松来判断。学习多辛苦,工作多辛苦,睡觉多轻松啊,那么是不是天天睡觉就是对的啊,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公平我们都能找到,他们可能在某一领域可以评价一些但不能评价所有。
那么我们看一下我们身边的例子吧。(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
从前边的例子中我们看到了他们作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心里面都想着别人,心里面都有人民,由此我们可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下面我们继续回归生活,寻找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标准,我们要做一个活动,希望有人能成为活动的志愿者,回答我提出的问题,你看见这家飞机了吧?你想不想翱翔天空,现在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现在是这架飞机的驾驶员了,这是一个好消息,然后我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当你在飞翔的时候,飞机的发动机出现了问题,这时的你会怎么做?
跳伞。
人安全着陆。你在驾驶飞机,飞机出现了问题,你还有16秒的时间,你要进行选择,如果下面什么都没有,你跳伞是最佳的选择。纵然飞机无法挽救,而飞行员的姓名却保住了。但是,当我们看到下面有村庄,有居民,然后我在告诉你一个很不幸的消息,你的飞机上有炸弹和800升航空煤油,你现在知道所有的条件,请问你怎么做?(学生回答)、、、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将损失降到最小。总共有16秒,你考虑过自己的安危吗?(我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这里边和前两个有一点点的不同,飞行员没有跳伞,在也找不到飞行员的身影。那么我们能不能感受到在这个场景中,我们的飞行员所遇到的种种的选择问题。在第一种情况下,飞机坠落最本能的选择跳伞。当发现下面有村庄,有居民而飞机里面与炸弹携带航空煤油的时候,可能对下面的居民造成严重的损失和伤亡。而我们的英雄都选择了凭借自己的技术尽量可能的自己的战机远离居民区。即使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这是在我们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军机撞鸟失控飞行员委躲避村庄放弃跳伞。我之所以选择这么悠久的,有这么长时间的例子,我只是觉得英雄不应该被人民忘记,英雄的壮举应该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但是英雄在短短的生死16秒中所表现出来的选择与判断和他的所有行为都向我们证明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应该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当他们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人民、集体的利益。实际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要考虑国家、集体的利益,还要考虑别人的正当利益。比如说广场舞,一群大爷大妈一天到晚的跳广场舞,周围的人不堪其耳,我们在判断跳舞有利于健身当然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还要考虑到别人的正当利益,我们最后总结一下:我们要自觉的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我们找到了标准,从此以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拿这个标准套就可以了。所以我认为只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我选择的目标就能很好的实现。(对吗?)实际我也觉得有问题,如果我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我选择的目标就能很好的实现。你知道我会怎么做吗?我首先就实现这个机器,千年人民的梦,我制作个永动机,让大家的生活更轻松,来一句广告语,永动机让生活更轻松,XXX倾情奉献。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不能)。这样的例子很多,让***带领大家向全体人民承诺,共产主义明天就实现,什么房子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那都不是事,共产主义社会一到,全部都搞定。行不?(不行)。为什么?不符合客观规律。我们能不能理解在做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时候,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然后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时候就应该是正确的了吧。所以我们要找的标准。
1.要自觉的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2.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掌握完标准之后该实践了。找到了标准,我们回到英语改革中,当你明白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后,请你为材料中的叔叔续写一段表态发言。(同学发言)他说了一种现象,为什么要进行英语改革,早些年我们国家是全民英语,那么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汉语,也许在时间点上不需要所有的人学英语,人不能只为自己的利益而活着,不能说这个东西影响我赚钱了我就反对,我们应该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
我们这节课学到这里也接近尾声了,我想也帮助我的学生解决了他的问题,那么我们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选择,有的时候我们会迷茫徘徊,甚至痛苦中煎熬,但是我们只要坚持今天学习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我们一定会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正确之路。
面对生活我承诺
我承诺,在人生的任何时候,在选择面前,我都要自觉地遵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我承诺,当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发生冲突的时,要自觉的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艺术、市场、人心与价值判断 篇3
2015年开放背景下的认识批评显然增多,我们取其中四部具有不同题材表现的影片,究其社会反响的分析,来透视这一社会文化变换的多种因素。
一、《狼图腾》
《狼图腾》在2015年经历了大起大伏的命运变化。作为曾推举为代表内地竞争奥斯卡奖外语片的代表影片,未曾公布,就被《山河故人》所冲击,后者携着海外电影节的好评,却不顾还未在内地上映的难言结果,就公开挑战参与奥斯卡奖的资格,明里暗里的当仁不让,充满着自身的优势之态。此时,《狼图腾》已经成为收益的得势者,又带着国家支持的坚挺腰杆,迫不及待的出场应对,围绕《狼图腾》掀起了一阵子的口舌之争。而《狼图腾》的出现之始,还遭致了民族地域表现的批评,和对于文革时期生活的挑剔的争议。原作者质疑创作的认识差异、个别民族学者大张旗鼓的反对影片,认为影片关涉蒙古民族的图腾,因为影像表现而违背传统与民族人意的表现等等。争论中的确正反方差异大,在狼到底在草原上意味着什么的问题意见相左,一些产自于内蒙的民族创作者,强烈反对电影关于狼的描述,认为《狼图腾》完全违反了草原规律,对于草原狼的银幕表现违反现实,因而给予了激烈的批评等等。由此引发出对峙多方的争议看法。
《狼图腾》的确有异于常态的东西,包括合拍规模化和法国籍导演的身份。无论在放映时源于法国导演作为主创,而影片是不是可以认定为国产片,还是代表内地电影出征奥斯卡外语片的身份可疑上,其实都凸显出中国电影的开放度越来越高,而带来主创比例与身份的存疑。后来被取消竞赛代表的理由,也暗合了争议某一方的认识:无论合作出品还是导演国籍,作为合拍片的报送并不十分具有合理性。由此也给予更为开放的中国电影如何认定国产片规制,提供了一种参照。但《狼图腾》的出现,被忽略的是中国电影的市场开放造就的文化开放和认识开放的大度,无论挑剔如何,其对于影像创造的观念和创造的价值,包括观念上的接纳和包容的眼光意识——深度合拍创作,和实践上的无论财力还是创作的足够力量,都值得称道。如果说许多时候我们电影的创作的确还是借助香港、韩国和美国为主要力量的“中国制造”,则《狼图腾》的整体样貌开辟了他国合作,但从剧作到主要演员和资金的投入的“中国创造”,这一个中国创造,开启了更为积极主动的的整体上又是开放的结果,尽管落选参赛竞争,但从敢于选送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气度而论,已经值得赞叹。在制作上从准备到创作完成的较长时间积累,为内地电影需要沉静创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案例,中国电影世界视野的不断开放,而造就的中国创造新景观,也值得关注。
《狼图腾》这一准备周期长达7年、投资也由此巨大的创作,初始被认为必然会遭遇市场票房的忧虑,是否得以实现大众市场认可成为难题,其身上负载着创作是否要兼顾积累,还是追求短平快的疑虑,实际上也成为创作发展长远利益可否坚持的议论对象。但其2015春节票房从不到排片10%,到逐渐攀升而逆袭成功,实现了7亿票房的意外成绩收益,以质量取胜破解了疑惑。事实告诉人们,我们所面对的电影艺术已经不能简单就影片而论,围绕《狼图腾》的认识,不能不从外围到内在来批评看待:外围的环保与否,票房如何,人与环境的关系,导演是哪国人等等,说明一个重大事件已经不是艺术本身,而是文化、社会现象。电影的重要性在于,不只限于艺术作品或者文化产品,而是扩大为国家社会文化现象,无法回避。《狼图腾》经历的上述争议都较好的获得解决,也说明没有开拓不能实现中国电影的正向发展,而逐步实现多元化的合拍、从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对于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而言不可缺少。
但显然,由于《狼图腾》投资巨大,其7亿票房也只能和成本持平,加上欧洲800万美元保底发行,其延伸的问题,是电影应该有什么价值的问题。无疑,扩大世界影响,一定程度上在《狼图腾》上得到实现:该片的法国全面上映的首映当天,观影人次达到8万人,位居当日票房榜首,也创下近年华语影片在法国的最佳成绩。重要的是法国观影者给予了良好评价,同样,也得到媒体的广泛好评。可以说,该片具有的启发性,是借助《狼图腾》法国首映的轰动效果,标志着华语影片近年来飞速的发展,也需要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和关注,媒体认为《狼图腾》为代表的国产影片正在由“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的文化产品,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发展道路上的一座新里程碑等等说法,确有道理。需要明白,除了市场收益判断,艺术又还要归结为核心是艺术创造的问题,其涉及内容的人本性与否,人物关系和意味如何,情感表现的价值,叙事方式的合理性,视觉感染力如何等等,都是判断其意义的所在。影片在特殊年代的表现上,具有历史思考的深度。
二、《山河故人》
《山河故人》在艺术电影创作中,无疑是具有独特价值的对象,刚获得金马奖观众票选奖和改编剧本奖,给予的赞誉自有其道理。影片从1999到2025的三段故事的延续中,涛儿所经历的恋爱、变故、异国他乡孩子的故事,具有了乡土和国际的双重视野。在贾樟柯的意念中,这是延续其对于现实和历史观察思考的文化表现对象,又是他基于对小城镇生活真切性认知延续,因而必然有针对性观众的创作作品。但是在这两个方面,恰恰也遇到麻烦问题。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人,贾樟柯的创作从小城镇的鲜活透视,得到超越同代人的凸显优势。不料这一次却遇到一些评论反而认为他转型而失去了自己,在影片的受众感受中,对于贾樟柯似乎屈就商业的认识便是争议之一。有人认为《山河故人》是贾樟柯显然已开始转型的作品,比如《山河故人》没有以往边缘性的表现,无论是小武般的异类人众在小城市的职业与情感生活的独特,还是《天注定》的暴力表现,都不再存在。影片以非暴力、非色情、非小众的一种反向的姿态,改向自然“原生态”,似乎脱离了以往的认知习惯,却有“三角恋”、“忘年恋”等商业性强的情节。不习惯这一表现的人们,在面对《二十四城记》时不解,这一次则得出由此认为他已经是跨向商业路途的断论。看来,也许这里有怪异的认识误区,带着既有观念而强求维护守则的人们,以上述认知来认定所谓的传统的贾樟柯,和现在走形的贾科长差异,是不是太过于纠结?不错,贾樟柯从《小武》开始,是以异类的创作呈现对于人间生活的表现,人们习惯了他的异乎寻常的创作,就以为贾樟柯只能是保持某种模样;即表现人们不满于主流形态电影的平板,希望有他们心目中的现实影像揭示。他们要求贾樟柯保持一种个性的电影模样,否则就是失去了自我。但其实,就气质而言,《山河故人》依然是贾樟柯不断推进的作品,对于还是汾阳那样小城市的生活的涛儿、梁子、晋生们,产生的乡土故事依然如故,语音的存在显然刻印着地域特点,而关于小人物的故事本质也还在,只是从这里走出,有了大上海和国外的扩大视野而已。事实上,贾樟柯的思考独特性依然不变,涛儿选择的富商,和放弃儿子随生父上海教育,都更有了现代人的考量,而2025的故事本身,显然是一种独特的忧虑思考。有人特别研究了《山河故人》中的结构性思维:三个画幅交叠三个时代,4:3、16:9、2.35:1的细微尺幅变化后面,呼应着电影发展史上的不同银幕倾向,实际上代表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这种手法与《山河故人》需要表达的主旨形成了形式与内容上的统一。也就是说,贾科长的思考表现依然如故。 所以,《山河故人》还是当下电影中的文人认知生活的一类创作,显然不同于时潮中屈就受众的一类。影片中的三个乡党朋友,个性形象落在关系中的比较上,晋生聪明自负,却也一开始顾念朋友情分,但商业上的强势取得胜利,抢到了涛儿,一个生活中的常见富贵人物的多面性,让他具有明显的现代感。哪怕到了异国他乡,他也是那种自以为是的人物。却在环境变化中成为海外并不少见的,虽然移民却失去了生活气息的孤独者。涛儿的婚姻恋爱的情感取向和实际期望之间,明显具有似乎理性至上的趋向,背弃梁子却心向梁子,投向晋生却不合晋生。但那种并非真爱却可能屈就势利现实的结果,是生活中不少婚姻的取向。而她的心并非简单功利,选择的某种合理性似乎都占理,却总是悲剧。让她这样的性格人为了孩子幸福却得不到孩子的亲近的悲剧,折射的还不只是银幕中人,却是生活中的不小悲剧。至于长大的到乐,居然去选择明显不合适的婚恋,故意让差异巨大的母子恋般的情感横亘在我们面前,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其目的还是为了展现生活的反常态,而要逼使人们思考情感选择。总之,贾樟柯的电影还是充满了思考成分,不管你喜欢与否,他在挑战常俗。
《山河故人》引发出的议论,还包括人们对于影片显现贾科长对于生活思考让步的退化,所谓意识越来越模糊的尴尬外,情节处理上的疑惑也议论不一。比如,对外,对《山河故人》中涛儿和儿子道乐失联的逻辑不解,认为不符合现实常理。实际上,涛儿作为女性、母亲,和儿子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显现,自小她宁愿让儿子享受好的教育,放任儿子离开自己随父亲去上海,以后见到儿子的漠然对己而深深刺痛,母子别离后再也没有可能团聚,却似乎还在期望着的内心悲伤中难以言表,将山河依旧在,只是故人离的忧戚淡淡的透现而出。贾樟柯还是一种思考人生的眼光,但人的情感温情思虑多了,也许未必符合某种批判性期望的人们。但就情感表现而论,观众对于她儿子道乐居然爱上了与自己年龄差距大女子,大大惊讶,难道是为了俯就所谓的失去母爱的观念而自我补偿吗?也有相反的认识认为,道乐的生母和继母都对他很照顾云云,在影像的这一表现上,差异显然。也许我们从结尾失去所有家人后,涛儿在废墟上翩翩起舞的身影,看到贾樟柯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感悟:因为这里不仅与开始的舞蹈呼应,还显示了孤独相伴后的试图自我化解的一种态度?其实,贾樟柯的人文情态在不少符号中暗示,诸如到乐已经住在澳大利亚海边的城市,父亲不会英语,父子交谈都成问题,而他对母亲的概念更为模糊,但他常常说一句中文,“涛,波浪的意思。”却意味深长。
三、《滚蛋吧!肿瘤君》
《滚蛋吧!肿瘤君》是接续《狼图腾》而成为内地竞争奥斯卡奖外语片奖的作品,显然,在前者被对方因为创作投资和导演身份等拒绝后,《滚蛋吧!肿瘤君》被选中,自然有其被认可的东西。该片无疑是2015年独特的情感动人的创作,但对于其报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认识,却看法不一。人们从煽情的角度认为影片未必适合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因为青春的闺蜜性表现,和小妞电影相近;情感表现又是中国式的限于浪漫文青的范畴;在浅层面上动人,但未必触及社会性的揭示,而这恰好是奥斯卡奖外语片政治性看待他国的常见选择标准等等。在一次研讨会触及影片的情感表现疑问时,一位力求证明影片的社会好感的著名的电影学院理论家,为此提及他会前询问了30个青年人观片感受,答案是绝大部分都流泪不止。可见影片的动人性,即便如此,依然不能解惑于对奥斯卡奖知晓的专家们。
如何看待《滚蛋吧!肿瘤君》也是需要我们探析的问题。动人性何在,与送出参赛的怀疑焦点:除了情感外还需要什么样的世界因素?中国电影的人性思考的强化和情感简单的分野何在等。我们固然承认,流泪与否不是判断电影艺术价值的关键,泪水的涌出和思考的深入并不在一个层面上。中国电影的艺术评判,的确需要在社会反映的深度上加以关注,肤浅有时正是在直观快感娱乐中产生。许多电影习惯了取悦受众的卖点,把商业需要的投合作为艺术创作的核心,不断窥测、不断屈就、而造就者热热闹闹的好看,却实在是难以留存比现场更长时间的印象。
但电影具有动人心怀的力量,确实是好电影需要的因素,《滚蛋吧!肿瘤君》在动人感怀上是一部出色的作品。作为具有真实生活依据,连主人公的名字熊顿都是原名,而故事的经历也就是熊顿本人的主要经历,因此,其感动的成分包含了原生态人生的诸多珍贵感悟。熊顿原本有快乐开朗的性格,却因为直率本真,在29岁生日前因吐槽奇葩老板而丢了工作,她原本的男友劈腿,让充满期望的爱情付之东流。影片在年轻女孩的经历中都可能遭遇的范畴,让熊顿去面对,抓住了众人的共鸣。还好,熊顿有三个不同性格的“闺蜜”般密友,在困顿时他们就是倾诉对象,足以抚慰心灵疏散悲戚。在现代白领生活中,有这样的朋友圈子令人羡慕。所以,影片在投合受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层面是具有情感吻合性的。针对于都市女孩生活的作品不少,但《滚蛋吧!肿瘤君》处置的合体而必要,因为三个朋友的性格差异和个性矛盾,同样在自身的矛盾中烘托加强主干人物的性格命运。在生日PARTY欢悦醉意后,熊顿突然晕倒,住进医院,开始了一个似乎刻板而固定化的抗癌生活。在医院题材表现中,鲜有充满生趣的故事,但《滚蛋吧!肿瘤君》却别开生面,建立在熊顿浪漫幻想基点上的性格,将一个痛苦病患故事演绎成充满欢乐的过程。情节从急诊室到血液科再到化疗过程,熊顿的主观浪漫的女孩心思和医院治疗生死交织在一起,落实在几个人物身上,为她的人生展示着多样的感悟,也给这一题材造就了不同于以往的动人景观。爱情幻想的主角梁医生固然是因为失去爱恋背景而不苟言笑,但熊顿的无知般开心和对于生活的渴望,让他既成为女孩心目中的梦幻白马王子,又成为被感染回到常态人生的医生。青春故事和爱恋的美好也支持着故事进展。那一个调皮可爱的小男孩“毛豆”的无钱家庭背景,对于人世浑然无知却真纯的期望,打动着我们,孩子和父亲的故事让人揪心,农村人遭遇不治之症的苦厄,无疑令人难以释怀。熊顿在孩子的故事中激发着对于美好的渴望。那个光头素颜但性感如旧的“女王”夏梦,是生活曾经喧嚣却缺少关爱的一类人,在顽症面前,她的自暴自弃和冷酷应世的态度,与熊顿形成反差,但熊顿与之交往,让两个不同背景却境遇相同的人,成为相互慰藉的病友。关键是,总是自我介绍:“熊顿,狗熊的熊,牛顿的顿”的熊顿,以爱也率真、梦幻也浪漫无拘束、对他人感情真挚的女孩,成为遭遇极端病患,却始终带着调皮的态度和无知无畏的勇气去面对的个性女孩,将一个充满恐惧结局的医院变成了不舍生命、需要太真和美好期望的所在,原本是抽骨髓、化疗掉头发等等不幸且枯燥痛苦的治疗场所,变成了可以溜达聊天、同样可以有希望欢乐的所在。病患者和大夫,每一个人都从熊顿这里感知了生命的力量,于是我们明明知道生命短促,知道他们身处人生最艰难的时刻,却理解那浪漫的展现和面对命运的微笑价值。最终,影片没有庸俗满足大众,熊顿依然不能被改变命运,她还是离开人世,但她走之前的确为影片中的人们带来了如何用微笑赶走这个世界的阴霾,给我送来美好期望的离去也是美好的感悟。
所以,我们依然认为,《滚蛋吧!肿瘤君》值得推荐,哪怕不适宜奥斯卡奖外语片的习惯,但让中国电影呈现出一种情感生活的魅力,可能也是值得做的事情。何况,我们时常要问自己,我们有必要为了俯就人家的习惯去摆弄自己的创作,为了走出去,而改变适应当下我们这个土地上的生产环境和作品品味吗?
四、《战狼》
最初看到《战狼》有些吃惊,一下子被一种独特的观影震撼力所吸引,因为在充满青春怀旧的一样套路的小鲜肉和萌女们的影像世界中,突兀出一个血性的战斗真实景观,和国家意识与英雄气质的内涵扑面而来。你的感知是意外而满足的,意外是超越常俗,满足是激发起中国人的内在期待。显然,《战狼》其实应当投合人心需求,自身的动人性和超越一般的影像景观让它异军突起收获5亿多票房令人激动。
令人兴奋的《战狼》如何造就和如何实现震撼性,是需要认证分析,它也有人们所说的些微不足。但这部电影表现中的精神真诚探索,与接受既有的中外电影经验,而又能自立创造尤其值得注意:尤其是超越一般随波逐流的创作,超越固步自封的创作的大视觉影像电影,使得这一个意外创作不仅好看、而且具有难得的刚性硬朗的独特气息,让稀缺的《战狼》为中国电影证明可以不全是腻腻歪歪、可以不见得依靠投合90后的所谓习惯而挺立自己的本土特性,个性色彩这才是《战狼》超越自身创作的价值。
当然,这一电影最为显眼的是对于特种兵题材的表现令人惊讶。人们既有印象的同类电影,在此前就是远隔10余年的《冲出亚马逊》,后来这方面就鲜有好的创作。但显然《战狼》更为出色显示了这一题材的国际范儿,所谓的好莱坞大片格调。这也是有人疑惑中国电影的仿效对象不应该如此的所在。但应当承认,这一题材的现代色彩,符合年轻人的观赏习惯,把特种兵故事从训练情节提升到了实战层面,让观赏具有了更为真切的感知味道。但疑惑还包括对于主人公吴京饰演的冷锋,与中队长余男饰演的龙小云的感情线,这一情节线自然是英雄美人的美式战争片标配,赞扬的人们认为《战狼》敢于正面描写了特种兵的感情,疑惑的人们对于不仅是上下级关系的表现是不是符合实际,还对于影片中两人在作战间隙调情,乃至于一边的将军都帮着起哄,于是质疑关于军队题材表现男女情感的尺度合适与否,见解不一也议论不一。 也许这都是现实问题,但在电影表现中纯粹依据现实来判断的拘泥性显而易见,关键是电影艺术的表现是不是自有吸引魅力?作为集编导演为一体的吴京,的确在这一题材创作上显示了特色。就表现而言,《战狼》在突破和独特性上有超越以往题材、也在电影的独特性上自有特色,包括题材突破、叙事创造和个性塑造等三个方面的收获。
首先是题材突破。比较而言,当下越来越雷同的青春片创造,特种兵题材的硬汉军旅表现亮眼而异军突起,值得肯定。前两年至今蜂拥而来的青春片,当然具有中国电影进步的表征,加上喜剧青春则开启了但凡演员处女作都获得追捧,但这几乎也是处女作的《战狼》剑走偏锋的意义,是积蓄几年心思,创造不见得被看好的题材,而实际上弥补或者丰富了影像世界。战争故事的独特性弥补后面,是适当满足人心期望中国电影具有英雄气质,和浓烈刚性国家气度的融合,而这一题材好像并非投合时潮,确是潜在投合人心需求的潜能,并且集聚作者7年期望谋划,保证了这一催发人心和国家期望的结合,这一创造性、思考性和为国家精神探索的价值,当然值得鼓励,而获得市场高票房更为重要,因为让人们看到当下的观众未必是没有血性和确立精神向上需要,这一印证价值不可低估。
叙事创造启示了什么?对于故事的锤炼是动人好看的因素,曲折的几次跌宕,挫折锻炼出故事的意外,红蓝军的对峙中的意外和雇佣军的入境的演习变成真打等,都让电影的虚虚实实和出人意料性得到发挥。但必须提及它和《速度与激情7》之间的异同:对于好莱坞故事的一种时代人心观影经验的借鉴,和始终是中国故事本土生活的保持之间的意义。前者不多说,是当下电影不是去仿造人家市场欢迎的外在性而是节奏、桥段等的吸纳可以总结所在,重要的是,看《速7》现场热闹无比,出来几乎很快就弃之脑后,但《战狼》却有出自于对本土文化的理想的坚守的故事的记忆,这才是影片值得以后进一步强化所在。
必须强调影片的个性塑造:作为内地好看电影,《战狼》确实有其独特性。一个有些浪荡却个性独具的人,在不利环境中如何保持强悍个性而又不失气度的把握分寸,取决于对于形象内在气质的把握和真实期望的表现,演员吴京的努力显然独特,冷锋的不羁个性似乎出格,却具有了硬汉个性的色彩,由此的性格表现才可以理解。
此外,作为2015年的独特电影,《战狼》还在整体风格上的民族风的内在性和世界观影气度的巧妙结合,与叙事情节的本土性与战争大片的景观性的贴切结合,以及个性情志的情感强化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结合上做了探索。
上述特别提及的四部电影未必代表这一年度的所有创作走向,只是专门选出其放映后引发大小不等的议论层面,加以分析,来证明中国电影市场跃进的格局中,表现上的多样性也值得关注,而人们的认识多元,却其实也是和创作相互呼应的一种值得肯定的现象。
文本细读之后的价值判断及其选择 篇4
因此, 我们需要依据文本的类型、特点、功用以及功用的发挥方式来反观细读“成品”的价值甄别、价值导向, 凸显文本的核心价值, 这样, 我们就可以带着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自信满满地走进课堂了。
一、文本类型, 文本细读的价值甄别
文本细读的重要标志不只是看教学内容是否重构、教学设计是否创新, 更要看重构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策略是否真正发挥了选文“本源”的教学价值。所以, 要真正实现“文本细读”, 就必须把视角投向文本类型的价值甄别上。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 (以苏教版国标本为例) , 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的内容、语言、文体等方面特点, 大致分为七种文本类型, 即记叙文、散文、诗歌、寓言、童话、说明文和议论文, 对每类文本的特点、功用以及功用发挥方式可作些界定, 尽管这种分类和界定不够精准, 甚至还有些交叉, 但这是实际的、可行的。它能够为我们从海量的教材内容中细读出有效的教学内容提供清晰的读路和选择。
七类文本的特点、功用及功用发挥方式列表如下:
依据文本类型, 我们如何对文本细读进行价值甄别呢?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就像农民手中的田地, 如若对这份田地缺少应有的了解, 在田地上胡乱种些东西, 收获是有限的, 而文本细读, 就是研究蕴含在文本之中的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点。文本的类型决定着文本细读的取舍。但我们常会不注意文本的体裁, 不留心文本的呈现形式, 因此在对教材内容的取舍和确定教学内容时就可能偏离文本类型应有的属性。《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 体裁上属于议论文, 我们在细读时就要充分关注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议论文放在语文课本里, 重要的取值标准还应该是语言文字, 人文精神的涵养仍然应紧抓语言文字这个把手, 在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转化、玩味、内化中自主感悟、自我吸纳, 含英咀华之时, 精神自然生成。《水上飞机》和《跟踪台风的卫星》是用童话的形式展开的说明文, 关注知识性细读的同时更侧重于一份“童趣”。但往往相同体裁的课文因为不同的表述方式, 细读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比如《恐龙》和《海底世界》这两篇说明文是用纯介绍的方式, 向我们展示了关于恐龙和海底景色与物产的知识的。因此, 对说明方式的细读, 比如比较、列数据等必须充分重视, 并且要体会不同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即要体现“细读结论的兼容性”。《拔苗助长》《郑人买履》《争论的故事》等都是寓言故事。而道理是寓言的核心和关键, 故事是居于第二位的, 是为了把道理说清楚“编造”出来的。由此, 细读寓言的道理是最为关键的, 而揣摩写法不应成为细读的重点。同样, 童话、散文、记叙文等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我们首先要把握文本的体裁特点, 然后依据其特点展开的细读才算是把捉了文本的脉搏, 才能体会不同文本类型的奥妙。
二、文本功用, 文本细读的价值导向
文本细读要求我们以“读者”的身姿去对文本作“地毯式”的细究与深读, 达到“知根知底”的程度。有了这个前提, 我们在课堂上也就有了可资依凭的“拐杖”。在我看来, 这个“拐杖”管不管用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对文本功用及其发挥方式的细读判断是否准确。成熟, 由呆板走向生动。同时, 优秀的文本都是运用语言的典范, 是作家心智活动的结晶, 因而也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一把钥匙。王崧舟老师的《草船借箭》一课, 因慧眼独具地开发出了诸葛亮的“三笑”而成为“探究性阅读”的代表之作。用他的话来说, 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生命化的言语存在, 就能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 促进学生的言语生命发展。
三、教学内容, 文本细读的价值核心
这是上述两方面的必然结果。可以断定, 语文改革如果只是停留在教学方法上, 教学内容方面却无所作为, 那么一切就只是在“茶壶里掀波浪”, 意义不大。我总认为, 没有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就不可能有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文本细读的价值核心就是要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从文本细读走向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选择:
1.辨体:区分文体, 抓住特点。细读《鹬蚌相争》一文, 你若以为抓住了鹬蚌相争时能够说话讨论, 让学生质疑教材就能生成精彩。其实你错了。它是一篇寓言, 鹬与蚌在相争时说话是符合寓言特点的, 教材本身没有错。如果按你这样细读, 那么童话呢, 童话里的动物可都会说话的, 就连风都能说话。倘若每一篇寓言或童话都这样读、这样教、这样学, 那么“这一篇”与“那一篇”的区别在哪里?所以细读指向还是文本的语言文字, 体会课文对鹬蚌相争场面描写的精妙, 从而感悟课文的寓意。而不是任你随意对教材进行超越、更改。文本细读是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的。诗歌的着力点在词语——推敲词语;散文的着力点在句子——锤炼句子;记叙文的着力点更多在谋篇——结构全篇。《谈礼貌》是议论文, 读成散文, 岂不是笑话。
2.识人:知人论世, 了解意图。说白了就是细读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意图。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篇可以吟唱、能够出声的散文, 是名符其实的“艺术散文”。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了解了这位作家创作散文的风格特点, 也就掌握了一套评判散文的标准——“散文价值观”。在教学设计前, 可以用自己的标准去细读文本, 看看这是一篇记叙什么过程的散文, 是作者的见闻过程、情绪变化过程, 还是感情思考过程;该文在主客观关系的处理——意与境的关系、句子的营造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那么, 该文的特点就一目了然。再如辛弃疾写《清平乐?村居》, 不只是表现他对这种乡村生活的赞美, 还有他长期被贬官无法报国的无奈。但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要知人论世, 对于名家名篇还是需要的。
3.断文:识别类型, 探究语义。细读《军神》这篇课文, 先看题目, 军神, 军中之神, 和普通人不一样。作者用了两种写作手法——比较和反衬。军神是比较而来的, 沃克是反衬陈庚的。写沃克的惊奇, 也是如此。《天游峰的扫路人》中, 写我上山时的气喘吁吁、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是为了衬托老人面对又险又高的天游峰, 他把辛劳的工作当成享受, 当成了欣赏好山好水的过程。再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 写作者看骆驼吃草料的那段文字, 以及关于在骆驼脖子上系铃铛的那段对话, 突出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和作者的真情实感。细读时就不必面面俱到, 而应以这两处为重点, 抓住重点语句, 换位体验, 品味语言。这样, 教学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情感表达出来, 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关于这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和技能。诸如此类的课文, 多数情况下, 派上用场的只是选文的某一侧面的某一点或某几点。细读时可作局部聚焦, 以此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会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策略和态度。
4.定点:抓住关键, 明确作用。这也就是抓住关键词句, 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感情色彩。《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有两个象声词“哗哗”。这是平常的扫路声吗?如果我们仔细探究, 就会发现这两个词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安排了什么, 安排了扫路人的出场。你听听——哗哗, 哗哗, 这声音隐约传来, 由远而近, 一声比一声分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动静结合, 意境悠远, 颇有一番情趣。再如, 《安塞腰鼓》最有“语文价值”的地方是作品的词语、句式等表达形式与作品思想情感的关系, 《船长》是形象化表达, 《姥姥的剪纸》是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等等。这样的教学内容具有语文味, 课堂里学习的是语文知识, 锻炼的是以语言为载体的理解力、判断力, 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及相应的思维能力, 学生是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进入人文熏陶和价值观培养的。
需要说明的是, 以上四点细读选择对于那些情感线索、语言现象复杂, 意象迭出、思路灵动的课文是需要连缀的, 而对于那些主旨明朗、结构简单、文风鲜明的课文则选择一两点即可。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论文 篇5
-------课后反思
高二政治组
李 雷
前几天,我在学校举办的“青蓝工程”活动上做了一次政治公开课。本着新课改的活动理念我设计了这节课堂教学方案,我选择的课题是高二哲学第十二课第二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节课重在帮助学生认识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引导学生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目标,这正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本节课包含着许多高考高频考点,因此,本课在全册书当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本节课严格遵循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展示,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实施“导、学、疑、展、练”五个环节。尽量让每个环节都不漏掉。鉴于286班级是一个平行班级,学生综合能力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节课的学案设计上更注重基础知识的解读,在问题设置上减小了难度,目的是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有话可讲。
在课堂导入阶段,我选择了《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沈浩的先进事迹作为主题的导入。为了让沈浩事迹更具有完整性,我通过对视频剪切和组合安排了9分钟视频,所以在评课中很多老师反应了视频导入过长的问题。因此,在以后教学中我会尽量把视频做得更加精简,避免浪费课堂宝贵时间的现象发生。在探究方面,我用了五段材料设置了五个问题,这五个问题是围绕着本节课五个知识点展开的。当时没有提前安排好学生听课,现场来听课的学生只有十几个,所以分组讨论受到了很大限制,以致在讨论中我删去了一组问题,知识点没有能够很好地展示出来。
我在导学案中选择的五段材料有名人故事、有时事资料、有古诗警句等材料,目的通过材料的丰富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提升环节,我通过两组材料对比,列举谭千秋老师和张米亚老师在面临地震突发的情况下,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体现了两个人高尚的价值情操和价值判断。反观第二段材料是讲述“范跑跑”的例子,两组鲜明的材料对比,引出在面对生死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通过让学生写一段真实感想来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感,达到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由于时间紧张,加上同学课前没有做充分准备,以至于很多学生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影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这是本节课留下的最大遗憾。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一定会把这些问题提前布置给同学们,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留下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把真实的感受说出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论文 篇6
一、幼儿数学活动中绘本运用的价值及其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应该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至于破坏童年的情趣。”而绘本与数学活动的结合,正凸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趣味性和有效性的特点。有趣性体现在孩子们始终积极主动地在图文并茂的故事情节中学习数学,并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并不是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枯燥乏味,而是非常引人入胜,更是非常有趣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故事情节中的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发挥了绘本原本的教育价值,从而激发幼儿继续学习数学的欲望。
1.图文并茂,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幼儿园数学教育应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绘本教学让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活动能直接“读到”、“看到”,让幼儿了解到数学活动本身也可以是一种很有趣的活动,激发他们主动积极的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正如《妈妈不在家》中:鸡妈妈不在家,一头狼又窥伺着鸡蛋宝宝,随之又发生了5个鸡蛋变成3个,又变成5个,又变成4个的有趣故事,很好地展示了5以内的加减法,读了这个故事,即使我们不问拿走了几个,又剩下几个鸡蛋,孩子们也会通过图画和文字理解出,鸡蛋数量有趣的变化过程,体验加减法的乐趣,这样的数学不但培养幼儿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而且加深了幼儿掌握数学的意义与认知。
2.贴近幼儿生活的故事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皮亚杰所说:“儿童学习的途径应具有生活性,更多的是在生活或类似生活的情景中学习,而不是在数学情景中学习。”所以当老师出示优美的画面,枯燥的数学知识一下转变成了孩子们感兴趣、熟悉的儿童故事,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利用多种感官参与数学活动,使孩子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如绘本《抬抬你的屁股》中讲述了:一只小青蛙的帽子被大象压在了屁股下,为了拿回帽子,小青蛙应大象要求给大象许多不同形状的食物,通过观察学习,孩子们意识到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形状并能区分它们,同时也是在引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从而懂得数学的重要性。《纲要》中也指出:“数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数学探索的对象。”[1]绘本正是将多元的价值融于一体,让绘本的情境为幼儿提供贴近生活经验的场景,真切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有用和有趣的数学。
3.有效设疑,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而悬念又是构成绘本故事魅力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正如《阿锤和阿蛋的愉快的一天》这本绘本,在故事中融入了许多数学几何空间的概念,这不仅是关于两只可爱的小老鼠不断解决问题的有趣故事,更是幼儿主动学习数学几何概念的过程,也是幼儿尝试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获得对数学概念真实的认识和体验的过程。
二、幼儿数学活动中绘本运用的实践改进
1.选择适宜的绘本,深入挖掘绘本所蕴含的数学元素。
要将生动有趣的绘本故事演绎为精彩纷呈的数学活动,首先需要我们教师具有一定采摘能力,不断深入挖掘、探究,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从中整合出有价值的数学元素。就绘本《一颗纽扣》来说,绘本中原来的纽扣特征比较杂,但是通过我们仔细梳理,将纽扣按形状、大小、颜色、孔眼的数量这几个方面仔细分类,以一个有趣的故事从数学的角度来阐释这些问题,引导幼儿学会按纽扣的这些特征进行配对,不仅不会让幼儿感到枯燥,反而会让他们获得许多有用的数学经验,经过教师的阅读引导和幼儿的探索之后,在跟随小老鼠共同寻找纽扣主人的过程中,让幼儿从多个维度把握了纽扣的外部特征,最后再动手操作实践,不但巩固了幼儿所学知识,也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2.结合活动目标,合理增减绘本内容。
“故事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也不能拘泥于许多非数学信息,以免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2]如在《一颗纽扣》的一研教学活动中,考虑到与数学结合,将各种动物的纽扣改成了形状、色彩等特征明显的纽扣,并添加了一个“为森林里小动物们找纽扣”的操作环节,既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增设的操作环节还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增强探索欲。所以教师不但要考虑如何将故事情节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保证故事的完整性、趣味性,还要在忠于原著、保证数学活动的有效性的前提下,对部分故事情节和画面进行了增减或改编。
3.精心设计与绘本所相融的教学具。
教具既是教学准备的主要对象,又是构成有效活动的重要因素。活动的深入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具的使用,而学具材料能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更能激起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因此提供有趣的、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的教具显得尤为重要。如在《躲避恶猫的方法》的三研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不同的统计图,引导幼儿结合活动所掌握的知识,迁移运用并解决故事中的问题,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并顺利解决了问题,可见我们所提供的教具应能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自主参与,主动建构,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即教具提供要功能化,设计要多元化,并有效地融于绘本。
4.围绕目标,科学设问,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并提问,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如在《躲避恶猫的方法》的三研教学活动中,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老鼠们不断遇到分歧,在左右为难时,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共同讨论制作统计图,看似帮助老鼠们解除问题,其实更是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5.以情节为主线合理设计各环节。
将绘本故事成功改编为数学活动,教师还要以故事情节为主线精心设计适合该年龄段幼儿的教学环节。因此,在《一颗纽扣》的三研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利用了这种方法,结合绘本情节,以“封面上有谁、他捡到了什么、猜猜接下来会怎样”等问题,来设计整个活动环节,在小老鼠找寻失主的趣味过程中轻松将目标落到实处。
6.结合故事情节,创设操作实践环节。
“由于幼儿思维发展水平的局限,幼儿主要通过自身的感知、观察、操作等进行科学探索活动,不断与周围物质世界相互作用,获取经验,建构概念,学习科学,而不是通过教师讲解科学。”[3]的确,幼儿操作是一种直接的认知活动,改变了枯燥的“耳听口说”的学习模式,实现了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和体验。而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也促使他们特别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操作活动对促进幼儿掌握初步数学知识意义重大,它是儿童在头脑中构建初步数学概念的起步,是儿童获得抽象数学概念的必经之路。如绘本《躲避恶猫的方法》的三研教学活动中,就围绕故事情节,创设了请小朋友们为小老鼠收获的各种粮食设计统计图的环节,不但巩固了幼儿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和欲望。蒙台梭利曾说:“我听了我会忘记,我看了我会记住,我做了我会理解。”可见数学操作活动能让幼儿在动手中思辨,在思辨中探索,并体验运用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曾指出:“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4]。
综上,幼儿数学活动中绘本运用对于拓展幼儿自主探究的空间,开拓幼儿思维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何将幼儿数学活动中绘本运用有效性落实到实处,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提炼、不断积累、不断创造。
公允价值内涵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 篇7
(一) 国外研究
1946年, 美国的William Paton首次提出了“公允价值”概念。指出“成本和价值不是相抵触和相排斥的概念。在购买日, 成本和价值几乎是一样的, 至少在大多数交易中如此。就支付媒介是非现金财产而言, 购入资产的成本应按所转出财产的公允市场价值 (Fair market value) 确定。事实上, 成本是重要的, 因为其大致等于购买日的公允价值 (Fair value) 。”。从这一描述中可以看到, 公允价值引入的一个主要背景是没有货币计量的具体标准的情况下的一种价值判断标准。1970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 (APB) 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 并在第4号公告 (APB statement NO.4) “企业财务报表中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第16号意见书 (APB Opinion NO.16) “企业合并”、第21号“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利息”和第29号“非货币性交易”等意见书中作为计量属性。FASB是当前准则制定机构中使用公允价值最久远且运用最多的组织。在FAS15中指出“债权人和债务人对困难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最早引入公允价值概念。FAS15之后, FAS121“长期资产减值和待处置长期资产的会计处理”、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FAS141“企业合并”等, 均频繁地采用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基础。国际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概念相对要晚。1982年发布的IAS16“固定资产会计” (已多次修订过) 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但对于“为什么要使用公允价值”这一问题, FSAB和IASB在其公告和准则中都没有阐述得十分完整, 只是隐约地在相关条文中提到了使用公允价值是为了弥补历史成本的局限性, 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从而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
(二) 国内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我国会计界也开始了对“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的研究, 以厦门大学葛家澍为代表一批会计学专家和学者也纷纷对公允价值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和讨论, 从1992年到现在, 在《会计研究》上发表的针对公允价值的文章达75篇。谢诗芬2004年的专著《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作为研究公允价值的一个代表, 对公允价值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 大部分学者都是对“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计量属性内涵和在我国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以及怎样在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等问题展开探讨, 对公允价值内涵的主要表现———会计人员在使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中要充分运用职业判断未做太多关注, 但在我国新会计准则运用初期这一问题会深刻影响到准则的正确运用。基于此, 笔者就这一问题做如下分析, 试图为会计人员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提供参考。
二、公允价值内涵分析
(一) 公允价值的思想起源
从字面意义上看, “公允”二字是道德上的范畴, 不是经济上的范畴, 公允价值的思想起源可以追索到英国和欧盟会计中“真实和公允”的会计思想 (葛家澍) 。从历史上看, “真实和公允 (True and fair) ”的观点来源于传统的、英国人对财产所有者承担“经管责任 (Stewardship) ”所奉行的原则, 并且这一会计最高理想是按法律判决行事的, 在所有的会计准则条文中都没有对此做出清楚而明确的解释。“真实和公允”作为财务报告的一个特征, 还没有非常精确而系统的定义, Parker R.H.和Nobes C.W. (1994) 的研究表明, 人们对其理解涵盖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或能想到的几乎所有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解和描述。由此可见, 公允价值作为反映“真实和公允”这一会计最高理想的计量属性, 不仅表现为一种计价基础, 还表现为会计计量的一种计量哲学, 即要尽可能能运用某一价格真实反映出某一经济业务的经济本质, 能透过表面的数据反映出数据背后的经济内涵。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等资产出现之后, 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等计量属性对这类会计要素计量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求得到企业更相关、更公允的会计信息, 于是提出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 其主要目的是要努力实现“真实和公允”的会计思想。所以, 笔者认为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必须要有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并且也只有有了能判断经济业务经济本质和经济内涵的职业判断, “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基础才能满足“真实和公允”的要求。
(二) 公允价值理论基础分析
有很多学者曾就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进行过论述, 如劳秦汉 (2001) 指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上的非确定性 (现行市价还是现值不能确定) 、变动性 (金额可变) 和集合性 (多种属性的集合) 使其理论基础是模糊的, 并导致在实践应用方面是困惑的。葛家澍指出, 公允价值有着丰富而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根本目的是反映现值。笔者认为, 可从以下方面来分析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
(1) 决策有用观的现代会计目标是公允价值基石。决策有用观主要是向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提供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 决策有用观出现比受托责任观要晚, 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时期后, 上市公司的股权分散化程度越来越高, 委托和受托关系也逐渐弱化。尽管形式上受托者 (投资者) 可以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向管理层实施控制, 但实质上大多数股东仅以证券市场为媒介与企业间接沟通, 大多数股东更想了解企业当前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会计目标逐渐从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 会计计量上也就从重视企业过去经营成果的历史成本转向关注未来收益的公允价值。所以, 资本市场的发展, 股权分散程度的提高是推动会计调整目标, 进而推进其改革计量体系的最根本因素。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轨迹和会计理论的发展演进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结论, 也说明了为什么美国APB是最早提出“公允价值”, 并且SEC如此执着地拥护“公允价值”的使用和推广。
(2) 相关性质量特征是公允价值的理论前提。要实现“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 相关性质量特征就必然摆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首位, 所以, 相关性质量特征是公允价值的理论前提。目前会计理论界普遍认为, 历史成本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但缺乏相关性;公允价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但可靠性不足, 尽管实证研究者对公允价值的相关性褒贬不一, 但理论界主流仍然认为公允价值在进行计量时相对历史成本这种单一的计量属性更具相关性。首先, 当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得物价不再稳定时 (如衍生金融工具) , 历史成本只能说明过去经济交易的一种结果, 对资产未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负债经济利益的流出) 没有完整、公允的反映, 在这种计量属性下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 其相关性受到了很大质疑, 而公允价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其次, 收益的公允价值信息更具决策相关性。在历史成本会计下, 会计核算是以收入和费用的配比来决定收益的。Scott (1997) 认为, 历史成本是一种“平滑”本年现金收益的方法, 它使这些现金流量代表的收入与费用在一个长期持续的期间内得到均衡的计量, 往往使用历史成本的费用和现行市价的费用进行配比。人们可能喜欢这种收益“平滑”的财务报表, 但这对决策却没有多大价值。采用公允价值会计来计算和报告收益会使会计信息更具相关性, 能使收入和费用在真正意义配比后计算出利润。另外, 对于一些特殊资产来讲, 如衍生金融工具, 公允价值是唯一符合这项资产计价特性的计量属性。显然, 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更具决策有用性。
(3) 公允价值内含的假设。基于“决策相关性”的会计目标和相关性会计质量特征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推出的当时就被赋予了太多的任务和要求, 理论设计者期望公允价值能解决所有会计计量问题。但从严格意义上讲, 公允价值不能作为一个单独的与其他计量属性相提并论的一个属性, 而只能是一种理想中的、不可能达到的观念上的价值 (黄学敏) 。所以, 为了符合计量属性概念的内在逻辑性, 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中象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包含币值稳定的内含假设一样也包含了诸多假设:首先, 都假定在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破产, 会进行持续的经营活动。其次, 会假定企业资产和负债的价格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变化, 且这种动态变化会以一种价格的形式进行反映, 在任何时候, 会计人员都能通过一定的方式找到这种价格。并且在缺乏历史成本和各种市价的场合下仍能适用, 可以通过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技术来近似地、公允地估计其价格。第三, 假定市场交易价格是符合商业实质的, 是公平合理的, 即使存在不合理的交易, 会计人员都是理性会计人员, 有能力在市场诸多的价格体系中找到一个公平、合理的价格来作为计量价格。因此,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一个重要的内含假设, 没有这一假设的存在, 公允价值就难以符合计量属性概念的内在逻辑性。
(4)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符合经济学的资产、收益概念和价值计量要求, 是会计计量的关键, 符合计量观和净盈余理论。经济学观点和理论认为, 资产是企业使用这些资产所带来的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来计量的, 收益是企业在某一期间净资产现值变动的结果———实质上, 经济学收益和资产概念都建立在面向现在和未来, 强调与经济决策相关的经济学“价值”概念上。并且, 经济学家还认为, 会计有责任计量一个企业的价值, 而价值的直接计量就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会计学家也希望能做到这一点, 但在此之前, 现值计量难题始终没有解决, 因此会计学收益和资产概念不得不都建立在面向过去、强调计量客观可靠的会计学“成本”概念上 (不是机会成本) 。80年代中期起, 西方实证和规范会计研究者都开始认真研究现值会计问题, 并均取得重大突破。90年代产生的实证会计理论“计量观”认为, 会计人员已日益有责任把“现值”和“价值”体现在财务报表本身中, 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但由于现值相对更难计量, 所以纯粹的现值会计模式难以存在, 而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和短期的可变现净值可以是现值的良好替代, 仅当不存在同样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的市价时才用现值。这些可替代现值的计量属性及现值本身统称为“公允价值”。可见, 公允价值概念是对现值概念的体现, 是价值概念的会计表达。
(三)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会计实务中的主要特点分析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其本质是面向市场、强调公平的会计计量属性。前以述及, 公允价值是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 但理论内涵在实践中的体现又同时具有模糊性, 使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应用时表现出其它几种计量属性所不同的特点, 而这些特点又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首先,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等计量属性不是一种平行的、非此即彼的关系, 而是一种全新的复合型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这五种基本的计量属性在特定的情况下都是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 并且只有当前面的计量属性不可靠 (即不具有决策相关性) 时采用公允价值这种计量属性。在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时, 需要会计人员运用其职业判断去进行选择, 并且只有具备这些职业判断时, 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才可能是能帮助信息使用者决策的有用的信息。其次, 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具有动态性, 从公允价值的本质来看其一直在资产的存续期间对资产进行连续的计价, 不像历史成本一样只计量某一时点的价值。公允价值是一个连续的时期概念, 用来连续反映企业资产价值, 要求体现这一价值的变化轨迹, 随时表现资产的价值。正因为公允价值的这种动态性, 会计人员在进行计量过程中在动态的价格轨迹中选择所要表达的时点的价格表现, 这也同样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最后, 公允价值实际上代表一种潜在的交换价值, 其性质较为抽象。在一般情况下, 公允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活跃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是公允价值的最好表现, 但当这一价格很难取得或暂时不存在时, 需要会计人员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来取得。在计算这种潜在的交换价值时, 对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 这种计算的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即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
三、会计人员职业判断与公允价值的运用及其对策
(一)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是公允价值应用的前提
从前面对“公允价值”的内涵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会计人员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职业判断是公允价值内涵的题中应有之意, 离开了会计人员本身的职业判断, 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就会难以成立, 不仅不可能提供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就连可靠性都无法达到。会计人员在使用公允价值时不像历史成本那样有现成的数据可以利用, 就连取得会计计量所需要的原始凭证都会变得异常困难, 因此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公允价值本身包含了使用这种工具的会计人员的理想状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上的非确定性 (指现行市价还是现值, 不能确定) 、变动性 (指金额可变) 和集合性 (指多种属性的集合) 导致其在实践应用方面带来了诸多困惑, 这些都需要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准确把握来完善和补充。离开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谈公允价值的决策相关性是不现实的。二是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人员的使用要求。公允价值取得途径的广泛性和计量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人员的不同职业判断而呈现出口径不一致的情况, 造成会计信息不可比, 以至于影响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所以要求会计人员在计量会计要素时一方面要首先选择简单的易于理解的技术手段和取得途径, 另一方面对于公允价值的特殊取得方式在财务报告的报表附注中进行详细的说明。三是公允价值能够适应会计学科的不断变化发展。会计作为一种反映性学科, 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 特别是市场交易手段的创新和变革, 这些变化需要会计做出调整性反应。而公允价值由于其多边性和不确定性刚好为这种变革提供了更广阔的变革空间, 如可以不断根据交易的本质和特点创新取得公允价值的技术手段, 以便实现“真实和公允”的会计最高理想。但如果在这一过程中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不能适应这种公允价值多边性和不确定性特点, 会计计量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二) 加强“公允价值计价模式”相关问题在财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
公允价值取得途径的广泛性和计量技术手段的多样性使会计人员在取得公允价值时职业判断的空间大为拓展, 这会加大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人员的不同职业判断而呈现出口径不一致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出现势必会降低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如果在报表附注中加大对会计人员如何取得这一“数值”的判断过程的披露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因此, 会计报表附注中除了要披露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和方法外, 还需要披露会计人员认为这种依据和方法合理的理由, 即取得这一数据的逻辑过程。
(三)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 使其从机械计价的会计模式中走出来
公允价值模式相对于历史成本模式来说其开放程度和灵活性大大提升, 历史成本价格的取得途径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机械性, 大部分情况下表现为不可变的唯一价格, 在历史成本模式下受到束缚的会计人员在没有足够的培训下很难真正从机械的会计计量模式中走出来, 因为历史成本模式在工作中表现得更简单, 更大程度上降低工作的责任感。从这个意义上讲,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 使其能从深层次上具有“真实和公允”地表述会计要素经济内涵的内在驱动, 并完成会计计量模式转变的思想上的转型, 这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
(四) 强调要谨慎使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
从1999年我国会计准则首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失败的教训可以看出,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和职业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 而当时会计人员都很难真正达到这种要求, 使公允价值反而成为企业财务人员调整利润的工具。从现阶段来看, 这种倾向仍然存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相对于发达国家仍不很完善, 信息完备程度也不够, 取得公允价值的依据还不明显, 很大程度上只有行业内专业人士才能做出判断。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在准则中虽然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但在使用这一计量属性时仍需要坚持“谨慎”的原则和态度, 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才能使用, 这一标准把握不当, 可能会带来公允价值的滥用, 并阻挡我国会计的发展。
(五)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加大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审计力度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给会计领域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变革, 自然也给审计业务带来深刻影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由于需要更多的会计职业判断, 同时也加大了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判断的难度, 需要会计人员在这一领域进行更多审查, 也需要审计人员能采取更多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法来给出审计结论。建议能在使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公司的年度审计报告中对公允价值本身有具体的审计意见, 帮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更深入、更有效地推动。
摘要:2006年财政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 再次将“公允价值”列为我国会计要素的一种计量属性。但从准则现阶段的运行看, 诸多会计人员仍然存在对“公允价值”概念理解不到位、甚至滥用“公允价值”的现象。基于此, 本文从“公允价值”的内涵出发, 分析了“公允价值”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实际表现, 指出“会计人员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职业判断是公允价值内涵的题中应有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出了建议, 以期为公允价值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允价值,内涵分析,职业判断
参考文献
[1]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 《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2]卢永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 《会计研究》2000年第4期。
[3]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论公允价值应用与会计职业判断 篇8
尽管我国在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引入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但是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模式的未来总体发展方向对我国会计职业行为的影响仍然将是非常巨大的。会计准则具有内在的局限性,它只是为会计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方向,并没有也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经济事项,特别是对以前没有遇到过的经济事项更是只提供了一些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供会计人员选择。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会计从业人员对公允价值计价都感觉很陌生,并且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相应增大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空间,而且在会计职业判断的运用上和以往具有明显不同,会计人员要想正确合理计量公允价值必须做出高质量的职业判断。因此可以说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极大地扩大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空间,并会将会计职业判断带入一个新的领域。高质量的职业判断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而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允价值能否正确合理应用。因而,要正确把握现行会计准则并有效合理运用公允价值必须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一、公允价值与会计职业判断的关系
公允价值计量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的会计职业判断更多地体现在会计估计上,可以说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把会计职业判断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使会计准则执行者(不但包括会计报表的编制者,而且包括估价师)的职业判断在价值评估中有所体现。
1. 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正确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由于以公允价值计量涉及较多的职业判断,因而较难保证其在操作过程中信息的可靠性。因此FASB建立了公允价值的等级结构,要求会计人员按照以下程序做出职业判断进而得出公允价值。
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实务操作中,会计人员首先要考虑在市场上是否存在相类似的交易,如果存在则以类似交易的价格作为计量基础。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可观察到的、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市场价格而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入,那么一般就只能通过对预期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来估计公允价值。现值技术计量条件下的会计职业判断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或者在更复杂的情况下对不同时间的数组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 (2) 对以上现金流量金额或时间可能变动的预测; (3) 反映无风险利率的货币时间价值; (4) 对资产或负债内在固有的不确定性价格的估计; (5) 对其他难以识别的如不能变现、市场不完善等因素的估计。
利用现值技术进行计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会计人员做出一系列职业判断的过程。在这一计量过程中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对未来事项的估计是建立在某种假设基础上的,假设和估计是许多估价方法的内在组成部分。所采用的估价方法不同,所依据的假设也会有差异。虽然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假设和估计做出了某些规定,但在估价过程中使用到的假设和估计所考虑因素的主观程度不同,与计量过程相关的重要而复杂的假设的数量也存在差异,作为假设基础的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程度也有高低之分。以上这些估计和假设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为了保证假设和估计的合理性,会计人员需要考虑和关注总体的经济环境、具体行业的经济特点和发展趋势、企业自身所处的个别经济境况以及当前的市场条件,把握企业自身的目标、战略,估计与现金流量有关的风险等。会计人员对这些来自于外部和内部信息的整理、分析及对资产定价相关参数的选取、对资产风险的量化等都带有不同程度的主观性,需要做出合理的职业判断。
另外,对估价方法的恰当使用也需要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公允价值作为一种集合性的计量属性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合理选择估价方法和计价基础。FASB在2000年2月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号———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及现值》中指出,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都在公允价值的定义之内。但并不是所有的计量现值的属性都能作为公允价值。现值与公允价值不一致是因为现值涉及不同主体(市场或企业个体)对未来现金流入(流出)的金额、时间、风险及不确定性的预期,而不同主体对上述因素的预期是不一样的,由此形成两种类型的现值: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标的现值和以特定个体为计量目标的现值。只有以公允价值作为唯一计量目标的现值才与公允价值一致。
2. 会计职业判断的质量影响公允价值的正确应用。
上一部分详细分析了会计人员在公允价值计量中需要用到的职业判断,所有这些职业判断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公允价值能否正确计量和应用。要正确计量和应用公允价值,首先会计人员必须对要处理的业务有初步的合理判断,保证其符合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规定(即保证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经济业务符合现行会计准则的限制性条件)。其次会计人员还必须对有关未来事项的估计和假设做出正确合理的职业判断。另外会计人员要对需要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资产或负债确定正确合理的计价依据和估价方法。以上用到的会计职业判断是保证正确合理运用公允价值的基本前提,这些职业判断的质量直接决定经济业务处理得是否正确。
为了恰当地反映公允价值,在需要运用未来现金流量估计现值时有两种现值计量技术:一是传统法;二是预期现金流量法。FASB推荐第二种方法。下面以预期现金流量法为例说明会计职业判断的质量对公允价值正确计量和应用的影响。要正确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会计人员需要做出一系列的职业判断。
(1)会计人员必须对未来现金流量做出判断。这些判断包括对一系列发生在不同时点的未来现金流量金额进行估计,具体包括: (1) 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和产生现金流入所必需的预计现金流出; (2) 资产或负债寿命期结束或到期所收到或支付的净现金流量; (3) 对这些现金流量的金额与时点的各种可能变动的预测; (4) 内含于资产或负债价格中的不确定性; (5) 其他难以识别的因素。上述这些项目的许多方面都存在不确定性,必须通过会计人员合理预测、推断加以确认,这样才能使会计信息得到真实的反映,其确认和计量的合理、准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2)会计人员应对折现率做出判断。如何选取折现率是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关键。从理论上来说,有必要报酬率、期望报酬率、实际报酬率等多项折现率指标;从实践中来看,有无风险收益率、行业基准收益率、行业平均收益率、目标利润率等多项折现率指标。
对折现率如何进行选择需要会计人员在现行会计准则的指导下根据风险、通货膨胀等因素进行判断。风险是一个概率范围内的不确定性概念,在确定折现率时,如何反映特定的风险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现行会计准则中对折现率的规范相对来说过于简单,它虽然考虑了所得税对折现率的影响,但对货币时间价值、特定资产风险报酬率的确定都没有具体说明,而特定资产风险报酬率本身又存在不同的计算方法。可见,现行会计准则提供了较大的折现率选择空间,会计人员在实践中要注意克服随意性,提高职业判断的质量。
(3)会计人员还应对折现期限做出判断。折现期限一般以资产的寿命或债务的期限为依据来确定。因此,现行会计准则中大部分应用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的具体准则没有对期限作具体的规范,只有《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作了较详细的规定,即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算或预测一般以五年为限,但这不是一个硬性的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还规定,如果企业管理部门有能力对更长的期间做出准确预测,则其可对超过五年的期间进行现金流量预计。另外,《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规定,对于企业固定资产、生物资产使用寿命预计数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的,允许调整其使用寿命。可见对期限的确定也存在一定的职业判断空间。
要想正确计量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从而确定公允价值,需要会计人员合理估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三个要素。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结果直接决定三个要素的具体数据进而影响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最终计算结果。不同会计人员会因为受教育程度、专业背景、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专业敏感程度、对风险的态度、性格及职业道德水平等众多因素的差异做出不同质量的职业判断。也就是说,虽然会计人员都在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做出职业判断,但职业判断的结果却很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二、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促进公允价值的有效合理应用
高质量的职业判断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较高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允价值的正确合理应用与否。所以要想使会计人员正确把握现行会计准则并有效合理运用公允价值,必须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下面将从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因素着手具体分析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促进公允价值的合理应用。
1. 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
会计人员作为职业判断的主体,应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以促进公允价值的合理有效应用。笔者认为,要提高会计职业判断主体的素质并促使其合理应用公允价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 (1) 会计人员应努力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分析能力。针对公允价值这一新的计价方法,会计人员要提高自身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加强对会计准则的学习,认真理解和把握现行会计准则涉及公允价值计价的相关条款。同时,会计人员还要深入系统地学习公允价值计价需要用到的会计专业知识(如现值的计算方法,各种指标数据的确定,相关资产、负债计量基础的选择等),并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自己专业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此外,会计人员还应尽量熟悉与会计工作相关的经济、金融、贸易、外汇等方面的知识。 (2) 会计人员应积极投身会计工作实践,注意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敏感度。会计人员在运用公允价值计价方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以客观存在的要素为依据,更新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运用现代分析方法,避免主观臆断,充分认识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准确性,以提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 (3) 会计人员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接受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使自身知识和技能适应会计工作对职业判断的要求。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做出正确职业判断、有效合理运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一方面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会计职业道德主体素质。具体建议如下: (1)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环境的改善,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诚信机制,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只有加快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完善与会计职业道德直接相关的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并贯彻执行,才能有效制约和防止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弄虚作假、粉饰报表。 (2) 在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中,会计职业判断始终面临着客观性与主观性、稳定性与适用性、利益驱动与公允揭示等观念和立场的冲突与斗争。会计人员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要求会计人员首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客观公正,不因谋求个人或小集团利益损害国家和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讲诚信,不做假账,使自身判断所产生的各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流动信息更加真实可靠,这是会计人员做出客观公允判断的前提条件。所以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环境建设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2. 营建良好的职业判断环境。
(1)继续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并健全会计准则的执行和引导机制。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的形成可以为会计人员法律意识的增强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相关部门应加强与公允价值计价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宣传工作,比如对利用公允价值计价操纵企业利润、逃税避税的行为制定严格的惩罚措施,对会计人员在公允价值计价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失误或谋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处罚规定等。同时,相关部门还可以针对会计人员在公允价值计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并及时警告相关会计人员,以法律武器监管会计人员的会计实践工作。
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强化对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与培训。通过这种教育与培训,提高和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律素养与法制观念,从而在会计人员的内心深处树立起自觉遵守法律规范的意识。这也是我们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会计准则本身具有内在局限性,虽然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对涉及公允价值计价的相关条款都作了详细的说明并制定了很多的限制性条款,但要恰如其分地准确描述日益多样化的经济业务是相当困难的,特别是对以前没有遇到过的经济事项,更是只提供了一些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供会计人员选择。也就是说,现行会计准则只是对公允价值计价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和方向,会计准则并不能替代职业判断。因此,我们还应继续关注会计准则在会计实践中的应用,针对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继续完善会计准则体系。
为了使会计准则能更好地发挥预期效用,我们应致力于健全会计准则的执行和引导机制。具体做法包括:首先,成立会计标准释疑委员会,其职责是对何种情况下如何正确地运用会计准则提供建议,以免管理人员面对判断事项而无所适从。当特殊情况出现时,由委员会收集判断存疑的事项和反映交易经济实质的证据,通过集体判断来解释会计准则中相应的规范部分并提供指南。委员会的工作不仅仅可以反映现行会计准则的价值和促进会计准则不断完善,尤其当下列情况出现时委员会更是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 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在职业判断领域发生重大分歧时,委员会的努力可能会增加双方的效用。 (2) 证监会与上市公司各种行为资格的批准部门意见不一致时可能会显露出导致错误判断的许多问题,这将由委员会进行陈述并给出建议。 (3) 当委员会感受到会计准则各相关利益集团的巨大压力并且矛盾不可调和时,可以向财政部发出修订会计准则的信号。其次,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可以向实务界提供职业判断指南并针对公允价值计价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提供参考意见和相应的咨询服务。
(2)加强会计职业判断理论研究,建立会计职业判断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新经济时代,传统的会计理论受到冲击,要求会计理论界结合新实务不断探索研究会计新理论,重视对职业判断的研究。具体建议如下: (1) 国家可以组织成立会计职业判断理论研究小组,同时鼓励高层会计人员、重点高等院校开展会计职业判断理论研究,对他们的研究工作提供经费和政策支持。 (2) 借鉴发达国家会计职业判断理论研究的先进经验,不断丰富和充实我国会计职业判断理论,加快会计理论的发展和会计体系的完善。比如可以借鉴国际职业会计师资格认定标准来切实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国家相关部门可以针对会计职业判断在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的应用建立会计职业判断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会计职业判断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促进会计职业判断的合理应用,为会计人员在公允价值计价过程中做出正确合理的职业判断提供参考,从而促进公允价值计价在我国的顺利发展,发挥现行会计准则的优越性。
(3)加强企业外部会计监管体系建设。就企业外部会计监管体系而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尽快健全和完善以行业自律监管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并以此约束和监督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二是要强化政府外部监督,以独立审计为核心尤其加强对准则、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制止和防范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利用会计职业判断之便主观蓄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以此约束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行为。应认真贯彻《会计法》,逐步确立财政部门在整个监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同时政府会计管理部门、社会中介机构可以结合会计检查、审计鉴证等进行这方面的考评,如政府会计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进行检查、考试,并将结果纳入个人档案,为晋升、晋级作参考,以督促会计人员自觉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对借职业判断之名弄虚作假和屡次违反财经纪律的必须及时予以纠正或处理,情节严重的要给予经济制裁、行政处罚甚至追究其刑事责任。
(4)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公司治理结构是约束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内部监督机制,是健全职业判断执行机制的基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要充分发挥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的监督作用,以确保上市公司如实披露会计信息。我国正在推行的独立董事制度就是借鉴西方的管理经验将监督机制引入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举措,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就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而言,应从各企业的具体环境出发,依据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一般规律,针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运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或漏洞,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特别是在授权批准制度设计中赋予会计人员一定的独立判断权。主要包括组织机构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记录控制、资产保护控制、内部审计制度等的健全,以保证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单位及有关部门对会计人员应实行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对不遵守职业道德、滥用职权、滥用职业判断而给单位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或损失的,要严加惩处,甚至追究法律责任;对严守法纪、正确运用职业判断、工作效率高的会计人员应予嘉奖。
摘要: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被引入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本文拟从分析公允价值与会计职业判断的关系入手, 研究现值技术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分析会计职业判断在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的影响, 并从我国会计职业判断的现状着手, 给出了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促进公允价值合理应用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
参考文献
[1].常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财会月刊, 2004;3
[2].李桂兰.会计职业判断与新会计准则.中国农业会计, 2006;12
[3].张长缨.《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及运用.当代经理人, 2006;2
[4].杨欣.对我国会计职业判断的现状分析.市场周刊 (管理探索) , 2005;4
[5].高垚, 鄢宇.公允价值计量框架解析.财会月刊 (理论) , 2006;7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论文 篇9
1 我国传媒管理价值判断
1.1 国家层面的价值判断
判断传媒管理的价值, 是传媒管理者对传媒行业进行管理时应该坚持的思想原则, 是传统宏观管理的一种观念和理论。在宏观层面要坚持下列价值标准。首先, 新闻职业的判断标准要客观与唯一, 就是公正、自由、准确、真实的表达。其次, 要遵守法定职业责权的判断标准。言论自由是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 而非随意自由, 根据法律规定赋予传媒界以权利与责任。最后, 以政策导向及国家调控的标准进行判断。此标准彰显出社会公共利益与国家意志, 并通过出台政策来实现, 其内容包括:外交、文化、政治、经济、人才培养等政策性指导。
1.2 行业层面的价值判断
首先, 扩展行业组织, 体现自身作用。传媒行业协会应发挥出协调行业之间、政府与行业间关系的作用, 出版、电视、广播、期刊、报业等行会能提出政策要求与国家政府进行协商。其次, 规范传媒行业的行为, 推动服务行业的发展。行业自律是行业协调的内在机制, 通过规范行业章程和企业公约, 如行业自律公约、廉洁自律公约、道德公约等, 约束传媒企业的行为。最后, 推动国内外传媒行业间资源共享与交流合作。新闻属于世界共享资源, 在保障著作权的基础上可以共享, 以增强国际间的合作。
1.3 企业层面的价值判断
传媒企业是组织与制作传播内容的社会组织, 其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随着我国确立国家治理体系, 企业法人的权利与责任也逐步明确, 当传媒企业增强自主权时, 也应该履行其承担的管理机制与责任。要制定特殊管理股, 使传媒企业在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成为市场主体。建立人才机制与人事管理机制, 完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分配机制, 以提高企业的活力。
2 我国传媒发展创新研究
2.1 创新管理与体制机制
创新并非只是新鲜创意或奇思妙想, 而是将想法转变成提高社会价值的力量。所以, 机制与体制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电文传媒、中视传媒、东方明珠等媒体秉持“资本壮大传媒”的思想, 成功实现上市。既展示传媒创新管理和机制体制的精神, 也展示出我国传媒企业向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其意义在于既完成资本市场与传媒企业的对接, 也借助上市的形式实现和市场对接, 建立起创新机制体制的倒逼机制, 使传媒企业实现了公司化规范, 同时建立起影视制作、娱乐互动、新闻传媒等产业以及文化投资平台的格局。
2.2 创新商业平台与商业模式
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下, 传媒产业的属性获得更多关注, 其重点是创新商业平台与商业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传媒企业注意到传媒市场中商务人群, 运用线上与线下的途径, 实现传统平台与电子商务平台的合并模式, 在广告、内容、发行等方面建立起云媒体的模式, 提高传播质量与效率。借助全新商业模式创建C2B商业模式、开发SBS平台、整合优势资源进行战略投资, 获得很大成就。在创新全媒营运及打造社会平台方面, 传媒企业建立企业QQ群和社会QQ群、微博、户外屏流媒体、网络视频、广播、网站、报纸等传播平台, 适应潮流发展的趋势, 对传媒管理进行创新。
2.3 延伸产业链条
传播学专家将我们身处的时代命名为“泛媒体”时代, 其传媒领域既突破四大传统媒体的概念, 也模糊了非媒体与媒体的原有界限, 所有可以传播信息的物、事、人都是媒体, 即“无所不在的媒体”。此理念为传媒延伸产业链条提供广阔空间, 也是传媒创新发展的重要渠道。例如:报业集团深入分析现代物流中报业发展的优势, 优化报纸投递队伍, 借助实体连锁与商务平台, 从报纸发行的单一业务向着旧报回收、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商务速递、代理发行等业务发展。不但实施多层次发展策略, 也增强同城配送的服务质量。
3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进步, 传媒产业发生较大变化。只有在企业、行业、政府等方面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管理共识、价值判断, 才能完善与健全机制与制度。通过创新的三种途径, 为传媒产业发展指出明确方向, 推动传媒产业向传媒集团发展, 向多元化、多领域发展。其是具有价值的创新成果, 能让全社会受益。
摘要: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 人们强化对新闻多样性和质量的需求。应从国家、行业、企业等3个层面分析传媒管理的价值判断。以新闻专业性为基本原则, 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调控。随着传媒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新闻传媒界面临重大演变, 需要在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延伸产业链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促进传媒行业升级成为高端文化产业。
关键词:传媒管理,价值判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宋兵.创新促进发展技术改变传媒[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1) :43-45.
[2]李思屈.中国传媒创新的方向与路径[J].今传媒, 2012 (11) :10-13.
[3]崔保国.大传媒时代的“变”与“势”——2013年中国传媒发展报告[J].传媒, 2013 (5) :13-17.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论文 篇10
公允价值又称作公允价格、公允市价,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其定义为:在相互熟悉的交易双方在自愿的公平交易过程中,能够对一项资产或者负债进行交换结算的金额。公允价值具备动态性、相关性、决策有用性的特点。
会计职业判断是指会计人员在面对不同的经济业务时,充分的考虑企业现阶段和未来经营特点,对企业的经济业务的性质进行深入的分析,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通过计算、分析比较等方法,对企业经济会计事项进行判断选择的过程。会计职业判断有以下特点:实践性、专业性、动态性、复杂性、以及相对主观性。
二、公允价值与会计职业判断的关系
会计职业判断贯彻与会计的整个过程中,公允价值计量也离不开会计职业判断,公允价值与职业判断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上:
1. 公允价值的合理有效利用需要会计职业判断
传统财务会计下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这种计量方法下按照交易或事项的实际成本或者价格计量是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主要的计量方法,这下数据都是比较客观的,是可以经得起验证的。但是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会给资产等项目的市价带来一定的变化,降低了用历史成本法计量的相关性,导致提供给信息决策者的信息的可靠性下降,影响到了经济决策的准确性。市场公平交易可以为公允价值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公允价值也会随着时间和市价的变化不断的更新,由于市场的市价和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一些会计要素职能由会计从业人员依靠经验来判断和估计,这就决定了公允价值在利用上很大程度上需要会计职业判断的支持。
2. 公允价值计量的过程需要会计职业判断
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在会计准则中为:如果活跃市场中存在该项资产,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就为市价,如果活跃市场中虽然不存在该项资产但是与该项资产相类似的资产存在于活跃市场,那么就可以参照与该项资产相类似的资产市价来决定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如果不活跃市场中均不存在该项资产或者与该项资产相类似的资产,那么就应该按照该项资产未来能够产生的现金流量以适当的折现率贴现计算现值对公允价值进行评估确定。大多数的资产在我国市场化水平的经济环境下,并没有形成活跃的市场,为采用未来现金流折现计算和估值技术以及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等方式上也带来了阻力,其中确定折现率和未来现金流还要主要依赖于职业判断,公允价值在计量的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公允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是有直接关联的。
3. 公允价值运用的确定条件需要会计职业判断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并不是对国际准则的照抄照搬,而是充分考虑到了中国国情,设定了较为苛刻的公允价值应用条件。这些应用条件是否具备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会计人员要充分的考虑到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经济业务的实质属性、个别经济环境等问题,既要估计与现金流量有关的风险,也要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绩效考评等因素。会计人员在对这些会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时就离不开一定的会计职业判断。
4. 公允价值信息披露需要会计职业判断
企业公允价值的信息在新的会计准则的规定下是应该按照不同资产类别进行披露,这些信息主要包括了公允价值采用的方法、公允价值变动对损益的影响、估价技术的使用情况等。同时,投资性房地产在按照公允价值方式计量时,要对成本计量模式向公允计量模式转换的具体情况进行披露,会计职业判断对这些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内容的正确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策略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与会计职业判断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要从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公允价值计量,以达到提高公允价值计量水平的目的,主要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
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是做出正确职业判断,合理运用公允价值的必备条件,因此我们首先要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出发提升会计职业判断。
(1)注重知识储备和更新知识结构。公允价值会计职业判断的主体是会计人员,因此拥有专业的胜任能力是会计职业判断必备的前提。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的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和理论的了解程度还不够,同时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和理论还在不断的完善当中,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和理论方面的培训,不断丰富会计人员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要适应时局的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2)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会计职业判断的提高是离不开实践经验的积累的,书本上的知识只是一些可言传的知识,一些不可言传的知识需要从实践中不断积累中得到。也就是说会计职业判断的提升不仅仅需要会计人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更需要会计人员与其他专家进行经验的交流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3)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对各种会计方案进程分析、比较、取舍是会计职业判断的实质,因此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提高是提升会计职业判断的关键所在。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了对会计信息处理、分析、理解、逻辑思维能力,这种综合能力是要通过不断的培养和训练的,是日积月累后形成的,因此就要要求会计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养成勤于思考、分析的习惯,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2. 提高会计职业判断意识
由于行业会计制度来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在我国的长期沿用,在行业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了会计科目,并详细的解释了各个会计科目的内涵及内容,会计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的时候也仅仅是根据会计制度来进行。同时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择方面,财务制度也对其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对会计人员子夜判断的范围进行了限制。以上原因导致了公允价值计量引入时,提高了计职业判断的难度,因此对于新的形势,会计人员就需要有新的观念,提升对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认识,转变思维方式,这也是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关键所在。
3. 强化会计监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内部监督机制需要公司治理结构的约束,也是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前提条件。一方面要从企业内部入手,要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允价值内部控制制度,对公允价值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既要给予会计人员一定的独立判断权,充分发挥独立懂事会和监事会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权,对会计职业判断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监督,促进公允价值合理、有效的运用;从企业的外部方面看,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管体系,将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政府的监督力度也要加大,对企业财务的检查和审计可以通过国家审计、财政、证券监管部门来完成,防范会计人员利用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造价的行为发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计量越来越受到人员的重视,我们要对公允价值与会计职业判断的内在联系有深刻的了解,并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会计职业判断,进一步解决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会计职业判断的水平会不断的提升,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空间也会提高。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加快了与国际市场的紧密联系,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也将公允价值计量引入了进来。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整,一部分的资产市场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加大了公允价值计量获取数据的难度,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从公允价值与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概念出发,对公允价值与会计职业判断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提高快职业判断的策略。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职业判断,关系,策略
参考文献
[1]尉然.公允价值计量:谁是最终受益者[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1.
[2]王磊.我国会计现行阶段中公允价值的运用[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4).
偏离与趋同:双重视域的价值选择 篇11
[摘要]1949—1955年的《人民文学》呈现出主流叙事与另类话语两种话语形态并存的局面,另类话语的特异存在显示了其与主流叙事偏离的同时。又有着对主流意识做出妥协与让步的精神态势。站在创作主体和编辑主体的双重视域下,从创作主体的边缘文本向主旋律妥协、编者主体于矛盾中的顺势而变以及双重视域的价值选择进行分析,从而见出《人民文学》在主流意识影响下的基本特色与潜在特性。
[关键词]人民文学;偏离;趋同;价值选择
[中图分类号]1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2-0091-04
1949—1955年的《人民文学》呈现出主流叙事与另类话语两种话语形态并存的局面,前者坚守着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后者开辟了另类思想话语空间,二者在并存中表现出迥异与区别。另类话语在主流叙事的制约下摆脱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话语空间,它以边缘文本与“异端”思想的方式显示了其与主流叙事的偏离,这些不合时宜的作品创作与思想观念因其与主流叙事的偏离而被排挤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成为一种另类存在。《人民文学》另类话语的特异存在显示了其与主流叙事的偏离,但在面对主流意识的强大威力时,另类话语又不得不做出一种妥协与让步,体现在1949—1955年的《人民文学》中即表现为另类话语与主流叙事偏离中的趋同。本文站在创作主体和编辑主体的双重视域下,从创作主体的边缘文本向主旋律妥协、编者主体于矛盾中的顺势而变以及双重视域的价值选择来展开讨论,以求教于学界方家。
一创作主体:边缘文本向主旋律妥协
《人民文学》中相对于主旋律创作另类存在的边缘文本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与艺术个性显示了其与主旋律创作的区别,但这些作品在文本内容方面又表现出与主旋律创作的重叠。那些边缘文本在迥异于当时的主旋律创作呈现出一种全新面貌的同时。并没有完全脱离于主流意识,它们的文本内容不但涉及到了时代主题,而且也考虑到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边缘文本在其另类表达中呈现出来的与主旋律创作的内容重叠表明了另类话语与主流叙事偏离中的一种趋同,或者说,是一种妥协。
不妨先看绘制革命战争场面的文本:《关连长》与《我们夫妇之间》等这类表现日常生活的作品因塑造了非工农兵的知识分子形象而被视为“异端”,在当时的文艺界连连遭受被批评的命运。两部小说虽然都塑造了“我”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形象,表现出另类于以工农兵为主角的主旋律创作的一面,但作者的写作并没有完全违背“为工农兵服务”的“一为”方针,也没有完全脱离主流叙事的规范。《关连长》中的“我”是为衬托英雄主角关连长的;《我们夫妇之间》则通过“我”与妻子的磨合来表现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进行思想改造的问题;《战斗到天明》、《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描写了解放战争的场面。
显而易见,作者的意图还是尽力在与当时的主流意识相靠拢。塑造英雄形象,倡导思想改造,礼赞革命战争是当时主旋律创作的主题,这些小说分别涉及到了这些内容,它们在超越主流叙事的同时还是考虑到了思想内容的倾向问题。而且,除了《我们夫妇之间》以外,其他几篇作品都描写和记叙了人民革命战争的宏大场面,这与当时流行的革命战争小说“不谋而合”,于是出现了这些“另类”作品与主旋律创作内容重叠的现象。由此可见,主流意识对文艺界的威力影响使作家们很难冲破这种无形屏障,即使是表达另类话语的作家在其异端作品中也会流露出其对主流意识的趋从与归依。
再看聚焦抗美援朝的文本:路翎的四部细腻描写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作品因其主观主义的色调而被作为溢出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创作的典型代表。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心理感受等,显示了作者善于表现人物潜隐的内心意识和丰富的思想感情的才能。但它们在用独特的话语言说时却重复了一个主旋律创作普遍的表现内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这四部小说讲述的都是发生在抗美援朝斗争中的故事,塑造了高大的人民志愿军英雄形象,表现了中朝人民的友情。比如《初雪》描写了志愿军战士为护送朝鲜人民安全转移到后方而英勇牺牲的英雄事迹,也传达了朝鲜人民对中国军人的尊敬与爱戴之情,从而表现出中朝人民心连心共同抗击敌人的时代主题。《洼地上的“战役”》则从一个别人所不曾写过的角度,表现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塑造了王应洪这样一个在朝鲜战场上英勇作战的英雄形象,并在爱情与纪律所引发的人的感情冲突中,具体地写出一种更崇高、更伟大的对于朝鲜人民的爱,对于和平的新生活的爱。《春天的嫩苗》和《战士的心》从不同角度也都歌颂了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这四部抗美援朝题材的小说虽然以另类的写作方式呈现出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非主流叙事特色,但在表现内容上却显示出其与主旋律创作的重叠。何其芳的《回答》也因渲染内心的真实感受的“另类”表现被批评为“限制于个人狭窄的感情圈子里抒情表意,缺少一种宏大的视角与气魄。”它虽与当时气势恢宏的颂歌有所不同,却与其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即抒发作者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表达对崭新时代的真诚赞美,仍是一首动人的颂歌。这些都可看作是这类描写人物心理世界,渲染内心感受的另类作品在表现内容上与主旋律创作的一种对应与重叠。
这种状况还可以从勾勒农村运动的文本中体现出来:闻捷的两组情诗与李季的《祁连山情歌》在建国初期的一片新生活赞歌中,奏出了自己独特的爱情乐章,这在视爱情为洪水猛兽的极左年代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这些诗作并不可能完全摆脱当时主流话语的影响,迫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无形压力,作者还是在描写爱情的同时把诗作的内容思想落脚到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上,歌唱工人阶级、赞美人民的劳动也是诗歌的一大主题。而且在这些情诗里虽有劳动与理想的介入,但劳动与理想的背后,仍是当时流行的政治意识在支配着人们的爱情观和择偶观。如《种瓜姑娘》中的那位姑娘要等情人的衣襟挂上一枚劳动奖章时才嫁给他;《金色的麦田》中巴拉尔汗姑娘和青年牧民相约的婚期是:“等我成了共青团员,等你成了生产队长。”这样的爱情,虽然摒弃了所谓的“爱情至上主义”,但同时又陷入了“劳动至上主义”的泥坑,这明显是受当时主流意识的影响。在视“爱情”为禁锢话题的时代里,这些情诗表现了其偏离于主流叙事的倾向。
作者在主流叙事与另类话语之间力求寻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他们把对爱情的描写融会到对劳动人民的歌颂中,这样的一种与主旋律创作的接近与靠拢即表现为这些另类作品与主流叙事偏离中的趋同。此外,涉及到爱情内容的《山楂村的歌声》描写了农村合作化运动;因刻画了主人公鲜明性格而遭到批评的《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罢》中也记述了土改后的参军运动,赞扬了消灭剥削阶级的土改运动,歌颂了毛主席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功绩。这类表现爱情,刻画人物性格的另类作品都共同关注了劳动人民和农村运动,这
一与主旋律创作重叠的内容,表明了其暗合主流叙事的趋势。
二编者主体:矛盾中的顺势而变
《人民文学》的几任主编在固守《人民文学》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同时开辟了另类思想话语空间,但迫于现实环境的压力,他们有时也表现出对主流意识的妥协,这在几位主编发表在《人民文学》中的理论文章与《人民文学》的“编者按”、”编后记”中都有明显体现。编者们一方面想在《人民文学》中坚持他们的文艺思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趋从于主流文艺观,编者的这种思想顺应显示了《人民文学》中另类话语与主流叙事偏离中趋同的潜在一面。作为《人民文学》首任主编的茅盾,上任后的头一件事就是开拓人民文学新阵地。于1949年10月25日创刊的《人民文学》是茅盾继主编《小说月报》、《文学》、《文艺阵地》之后所主编的又一份在全国引领文艺主流、左右文坛全局的大刊物。应茅盾之请,毛泽东为《人民文学》题词:“希望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茅盾在发刊词中为刊物规定了六条任务,这些任务实际上即是新中国文学工作的基本方针。茅盾在与极左思潮发生分歧的过程中又始终注意把握文艺的主导方向,即为工农兵服务。为进一步贯彻工农兵方向,也为推动工农兵作者提高水平,建国初茅盾写的评论,重在以专业文艺工作者的优秀作品为示范对象。他极力推荐第一部写工人阶级精神风貌的草明的中篇小说《原动力》,充分肯定它写“解放后的工人怎样以主人翁的姿态发扬新的劳动态度”及“怎样教育落后工人使之转变而成为积极分子。”为了给中国读者和作者,特别是工农兵作者提供参照,茅盾特别分析了苏联小说杰作中写真人真事的长篇小说《铁流》、《夏伯阳》、《青年近卫军》,此外还介绍了高尔基的创作。茅盾在《文艺创作问题》一文中借助对苏联作家把真人真事提炼成文学典型的经验做出理论升华,给中国的作者、读者以很好的参照。1950年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号召,茅盾随即在《人民文学》6月1日发表了自我检查文章:《改进我们的工作》。响应执政党的号召是《人民文学》的职责与义务,茅盾首当其冲地具体实施执政党的文艺方针,《人民文学》对时事政策的反应是代表着编者的思想与态度的。面对时代主潮的澎湃声势,茅盾及时地做出了趋同的反应。正是迫于“左”的环境压力,也受“左”的思潮影响,茅盾对自己的创作也做出过“左”的自我批评,表现了其对主流意识的顺应思想。1952年他为《茅盾选集》写“自序”,通篇几乎是自我批判的调子,1952年在批判《武训传》后期茅盾提出了“改造思想”的要求。作为文艺界领导人与机关刊物《人民文学》主编的茅盾只能做出积极响应执政党的文艺政策、坚守《人民文学》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表率举动。
茅盾在建国后的特殊处境使他一直处于两难境地之中,一方面他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信任,有职有权,就得执行包括“左”的在内的各项政策,也有责任引导思想混乱的读者明确方向;另一方面由于他的一些思想观念而时时受到“左”的冲击,有时直接成为批判对象,这使一直处于尴尬境地中的茅盾,不得不在两难中寻求摆脱困境的良策:既不丧失原则,做违心的事,又不能顶风冒险,去对抗运动和政策。所以他在《人民文学》的一些举动即可理解为他在两难境地中的一种妥协,茅盾在显现自己偏离思想的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主流意识的无力抗拒与无奈依附。
自《人民文学》创刊,艾青就担任了这一国内最具权威性的文学杂志的副主编,协助主编茅盾处理日常繁重的编务工作。在他任《人民文学》副主编期间,刊发了几篇在当时被视为“异端”的作品,他在文艺观念问题上表现了其另类思想的一面,但这并非表示艾青全部按照这种文艺观具体行事,他也同茅盾一样在特定情形下表现出了对主流文艺观的无奈趋从的一面。1951年全国上下展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这一文学思潮运动在《人民文学》也被开展得轰轰烈烈,大量的批判性文章刊登在当时的《人民文学》上。作为《人民文学》副主编的艾青也顺应这一批判思潮,在6月号的《人民文学》上发表了《反对武训奴才思想》一文,参与到对《武训传》的批判运动中。在文艺思潮斗争的浪尖上,艾青表示了态度鲜明的立场。1950年艾青写成《谈工人诗歌》指出,尽管这些诗歌创作存在不少缺点,但它仍是“新中国文学创作中十分重要的收获。”“这些诗歌,一般都采用了比较庄严的主题,它们感情健康,声音洪亮,传达了新中国的胸廓里强盛的呼吸和有力的脉搏。看到这些诗歌,感到一种巨大的力量在震撼着我们,好像千百个马达在震响——新中国在前进厂此文明显是从主流文艺观的标准来评价工人诗歌,艾青在文中表达了其与主流文艺观的趋同。同样以作家身份出现的艾青,在创作问题上也表现了对主流叙事的赞同与认可。艾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早抒写颂歌的诗人之一,他的《国旗》、《春姑娘》、《我想念我的祖国》、《双尖山》等都是歌唱祖国、人民和新生活的诗篇。他还写有政治抒情诗《千千万万人朝着一个方向》表现了反对战争、保卫和平的时代主题。从艾青的这些文学创作与理论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对主流意识表现出来的顺时应变。
在建国初期就担任了执政党的文艺部门的领导职务的丁玲于1952年3月接任艾青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她的特殊的身份地位决定了她肩负着时刻要与中央保持一致的责任与义务。她与文艺界的其他领导人一样都是毛泽东思想的权威阐释者,忠实地宣传与执行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他们的天职。从《作为一种倾向来看》可以看出丁玲批判萧也牧的一个重要动因:对解放区文艺的“维护”。丁玲批判萧也牧的时候,把他的问题提到了一个相当吓人的高度,她写信给萧也牧指出这个作品的错误:“不能说只是你个人的创作问题,而是使人在文艺界嗅出一种坏味道来,应当看成是一种文艺倾向的问题。”她认为这是一篇“穿着工农兵衣服,而实际上是歪曲嘲笑了工农兵的小说”。丁玲对解放区文艺的维护,对异端者的批判,可以看出她对毛泽东“一为”文艺方向的极力拥护。在1952年北京文艺界学习动员大会上,丁玲作了《为提高我们刊物的思想性、战斗性而奋斗》的讲话,她指出:“我们已经是主人,国家和人民需要我们的刊物能担当思想领导的任务,能带领群众参加一切生活中的思想斗争,并且能引导和组织作家们一同完成这个任务……”她的这段话鲜明的表现了其对主流意识的顺应与趋同。随后发表在《人民文学》6月号上的《要为人民服务得更好》一文更是表明了丁玲拥护党的文艺方针的思想与信念。这个在建国初期的文艺运动中坚定捍卫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战士,她的旗帜鲜明的批判文章、理论文章表现了高度的党性原则,在当时的文艺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由于1950年,她曾在《文艺报》上刊登了朱光潜论美学的文章,而被指责为“资产阶级”观点,她因此而连去三职,林默涵取代了她的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一职,冯雪峰取代了她的《文艺报》主编一职,童天鑑取代了她的文学研究所所长一职,她则改为编辑《人民
文学》(1954年后,邵荃麟又取代她的位置)。
面临执政党对文艺工作严格控制的现实情形,作为在文艺界身兼数职的重要领导人,丁玲不得不使自己成为执政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代言人。尽管在她主编《人民文学》期间也刊发了几篇“异端”作品,表现了其另类文艺思想观念的一面,但她在谨慎冒险的同时也表现了对主流文艺观的顺应与趋同。在两难处境中尴尬生存,丁玲也面临着与茅盾、艾青同样的困境,面对主流意识的强大压力,丁玲有时也表现出了其文艺思想对主流文艺观的顺应与趋同。
三双重视域中的价值选择
福柯指出,“话语并非总是屈从于权力,总在跟它对抗……话语既可以成为权力的工具和效果,也可以成为一个障碍,一个绊脚石,一个抵抗之点,一个朝向相反战略的出发点。话语传道并产生权力;它既可以强化权力,也可以破坏和揭露权力。”1949至]955年《人民文学》“偏离与趋同”的价值选择就印证了这种话语与权力的微妙关系。
具体地说,那些发表于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上的边缘文本,它们的另类写作方式使其在当时被视为异端作品,它们的“话语”在言说方式与艺术表达方面表现出了其与主旋律创作的“偏离”,它们或开辟了新的题材,或将同类题材开拓到新的高度,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某种对抗,成为权力的“障碍”和“抵抗之点”。但是,由于受到主管者的批评或打压。这些作品通过修改后,在文本内容方面又显示出了其与主旋律创作重叠的地方,这是一种“趋同”,可以强化话语力量和主管者的“权力”。边缘文本与主旋律创作的异中同使我们看到了二者偏离中的趋同,前者在表达方式上脱离了后者,而在内容表现上又关联到后者。这是这一段时期《人民文学》“话语”与“权力”的价值选择。可以说,边缘文本与主旋律创作的内容重叠是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中另类话语与主流叙事偏离中趋同的显在表现,是创作主体和编辑主体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作品价值的无奈选择。
茅盾、艾青、丁玲这些作家出身的《人民文学》主编因其对文学的重视与敏感,在编辑《人民文学》的过程中,更看中作品的艺术价值,所以在选取文章时,会下意识地出现忽略作品思想内容的倾向,而在当时被视为异端的作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在《人民文学》上的,这些编者们的另类思想也表现于此。但他们竭力开辟的另类思想话语空间在广大的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上只占据了狭小的位置。在汹涌的主流叙事潮流下,这些另类话语被淹设得一息尚存,编者们在强大的主流意识压力下,无奈地对主流叙事做出一种思想顺应与趋同,这在《人民文学》的一些“编者按”与“编后记”中也有明显体现。凡是一些有关创作倾向问题的重要文章都会被编辑部加上“编者按”,以强化主流意识的正确性与权威性,而在几乎每期都有的“编后记”中也表明了编者巩固《人民文学》主流叙事重要地位的编辑思想。“编后记”大都结合时事政策,表明编者紧随主流意识对《人民文学》作适当改编,它总是体现编者力保《人民文学》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意图。尽管编者们小心翼冀地让一小块另类思想话语空间存在于这一阵地之上,但他们坚守主流阵地的决心还是显而易见的,“编后记”最能说明编者们的这种心态。每一期的“编后记”都是总结这一期刊物,首先对前期工作进行检讨,然后响应执政党的文艺方针,紧跟时代主题,着重推介主流叙事作品,强调其主流意识形态阵地这一刊物职能。尤其是在各种文学运动与文艺思潮涉及到《人民文学》时,编者们通过“编后记”更加坚定地表明了他们及《人民文学》的政治立场与主流趋向。在时代的浪潮中,《人民文学》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角色彰显无疑,编者们在左右为难的矛盾与困惑中总能顺时应变地挣扎出来,适时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立场,他们虽然为另类话语开辟了一定的空间,显示了其对主流意识叛逆的一面,但他们更多地还是表现了对主流意识的顺应与趋同。边缘文本与主旋律创作的内容重叠与编者思想对主流文艺观的顺时应变是双百方针之前《人民文学》中的另类话语与主流叙事偏离中的一种趋同。另类思想话语空间并非完全独立于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并与之对立,它在偏离后者的同时还表现出一种对应与趋同。另类话语竭力摆脱主流叙事的制约开辟出自己独特的空间,而又在主流意识的强力笼罩下被迫做出一种妥协。另类话语与主流叙事两种话语形态偏离而趋同地共存于双百方针之前的《人民文学》,显现出这一时期《人民文学》的独特风貌。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论文 篇12
人如果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 那么价值观和人生观也会被影响。不同的地域特征组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在这个地域生活的作家, 其文学就会展现这个地域的文化色彩。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城乡冲突和城乡矛盾日益突出。新世纪小说中城乡文化的冲突主要反映在价值判断的矛盾与失衡, 这可以从创作主体和创造客体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作主体:作家的价值判断陷入自相矛盾
对乡村和城市的价值判断, 作家陷入了自相矛盾。20世纪初, 我国文学中的乡土文学最重要的特质是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 进入新时期后, 乡土文学虽然还存在批判精神, 但是批判的指向却出现了偏移和变化。新世纪以后, 民主意识渐渐深入, 但是在乡村, 传统的封建权力意识仍然根深蒂固, 批判性的矛头直指乡村权力观念。面对城市, 作家们对城市表现出集体性反感, 批判的矛头对准城市文明和城市道德。在一些作品中, 如孙惠芬的《吉宽的马车》、尤凤伟的《泥鳅》等, 描写到农民进城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 但是得到的却是痛苦和磨难, 最后走上犯罪堕落的道路。究其原因, 并不是农民的道德良知问题, 繁华无情、唯利是图的城市才是罪魁祸首。而当他们再次回归农村时, 印象中温暖可爱的家园已经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 让人体会到深深的痛苦与绝望。
在城市化发展和乡村变革的过程中, 我国社会存在人文精神失落的现象, 造成当代人精神家园的失落。“家园”往往能诱发人的归家感和思乡感。我国现代文学中, 乡土作家家园想象的对象是乡村, 因而赋予了乡村的“家园”意义。不管是落难乡村回归城市的知青或者右派, 还是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五四一代, 他们往往把乡村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出身于乡村的孙惠芬、贾平凹等作家, 他们的身体远离了乡村, 面对城市有很多的不适应, 在精神上并不能融于城市, 于是作家和城市之间存在一种疏离的感觉, 因而作家更加认同乡村, 精神常常返乡。然而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高速发展, 城市的加压导致乡村日渐萎缩, 乡村不再是作家的诗意空间。贾平凹的《土门》寓言式的书写了乡土的坍塌。城市不断地扩张, 乡村无力抵抗, 乡村最后被城市吞并, 仁厚村的村民失去了家园, 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 更是精神家园。
当作家直面乡村时, 表现了理性的批判, 而当他们身居城市时, 批判的矛头对准城市, 却对乡村表现了精神上的眷恋和回归传统的意识。这主要是深入骨髓的乡土情结使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大多数当代作家都来自于农村, 故乡的田园美景, 质朴的村民, 传统的文化风俗使他们难以忘怀。面对城市的贪婪、欲望、唯利是图、道德沦丧, 他们有种种的不适应。在此背景下, 乡村的美好被唤醒, 进而被放大, 无意识中乡村的封建、落后被淡化或忽略。[1]
二、创作客体:进城农民的价值判断走向失衡
城市在本质上是拒绝乡村的。乡村的生活经验越多, 在城里遭遇的问题就越多。可以说从乡下到城市是乡村文化记忆不断被城市文化吞噬的过程, 城市的文化霸权把农民原有的价值认知打碎了, 进城农民的价值判断走向失衡, 于是人性的欲望进而被放大。欲望常常穿插在叙述文本中, 这是新世纪小说的特点。欲望能够激活人的生命力, 同时也能将人带入人性的歧途。小说《泥鳅》描写了国瑞做了贵妇人的性伴侣, 王东成为了一点点酬劳出卖朋友。小说欲望使一些进城农民不顾伦理道德, 失去了作为人的尊严, 最终成为欲望的奴隶。
进城农民身份认同的困境也是使他们价值判断失衡的一个原因。身份认同是指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隶属群体的认知。认同的核心是归属, 这种归属不仅是组织名义的, 更是心理需要的。“我是谁?”的问题困扰着进城农民工, 当他们面对乡下人时, 认为自己是城里人, 而当他们面对城里人时这种认同感骤然下降, 在城里人眼中, 他们是乡下人。身份问题使他们产生不公正的待遇, 合理的权益受到侵害, 一些进城农民的价值判断失衡。《吉宽的马车》描写了林榕为了融入城市成为城里人不顾道德底线周旋于城里女人之间, 这些女人都是有夫之妇, 最终酿成命案。这类小说为我们悲剧性地展示了进城农民在向上的社会流动中, 城市并没有接纳他们, 为此, 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困境主要起因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以及户籍政策的限制。这种限制客观上导致农民无论是否在城市工作生活都不能真正成为城市人。
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城乡冲突和城乡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时代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融入城市, 越来越多的乡村趋向城市发展, 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越来越密切。小说中的城乡新关系有待挖掘和考究。
参考文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论文】推荐阅读: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公开课课后反思09-12
美感价值判断05-12
价值判断标准10-10
理性价值判断力06-18
准则判断计量公允价值08-04
人美版高中美术《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优秀说课稿10-15
葡萄酒的鉴赏和如何判断红酒的收藏价值10-17
工程方案选择与价值工程分析06-26
教师语文素质的内涵与价值论文05-09
企业文化与企业价值 工商管理论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