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价值论文(共8篇)
内外价值论文 篇1
一、品牌与品牌价值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将品牌(brand)定义为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区别专业的营销者的最佳方式也许是看他们是否拥有对品牌的创造、维持、保护和扩展的能力。从本质上说,从一个品牌上能辨别出销售者或制造者,品牌的要点,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
对于品牌价值的来源与衡量,学者们存在两种看法。有学者认为品牌价值应以品牌资产来衡量。品牌资产(Brand Equity)的研究源自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西方国家企业兼并浪潮的涌起,品牌资产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尼特米耶将品牌资产定义为顾客愿意为自己所偏爱的品牌支付超过本身价格的额外费用,而这是因为对品牌或产品的钟爱。消费者能够溢价购买自己偏爱的品牌,从而品牌能给企业带来超额价值。目前,各大机构进行的品牌价值评估多是以品牌价值的资产化为基础,通过品牌给企业带来的超额价值来进行的。还有学者认为,品牌价值来源于市场的认可,来源于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依赖与忠诚。此种观点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但是将消费者的依赖与忠诚转化为代表品牌价值的货币值,并使其科学性和可比性得到保证还存在很大难度。
二、品牌价值评估的重要性
首先,品牌价值评估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高企业竞争力十分重要。对自身产品价值的准确评估有利于企业认清自己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帮助其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同时,品牌价值评估的过程也是对自身经营管理的回顾与检验的过程,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如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兼并、收购、合资活动愈加频繁,为此品牌价值评估也就越来越重要,对品牌价值有了科学、合理的评估对于双方的达成共识意义重大。
三、国外品牌价值评估方法概述
目前国外的品牌价值评估发展比较成熟,较权威的评估机构包括英国Interbrand公司、《金融世界》杂志(Financial World Magazine)、《福布斯》杂志(F o r b e s Magazine)、世界品牌实验室等。
1、Interbrand评估方法
Interbrand成立于1974年,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品牌咨询公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品牌评估公司,该公司每年一度公布世界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The World’s Most Valuable Brands Rankings)。Interbrand品牌评估法实际上是一种改进的收益现值法,它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品牌之所以有价值,不全在于创造品牌所付出了成本,也不全在于有品牌产品较无品牌产品可以获得更高的溢价.而在于品牌可以使其所有者在未来获得较稳定的收益。Interbrand认为应该以未来收益为基础评估品牌资产,为确定品牌的未来收益,需要进行财务分析和市场分析。计算方法为:V=I×G,其中V是品牌价值,I是品牌给企业带来的未来收益,G是品牌强度系数。自2001年起,Business Week和Interbrand合作,每年公布的最佳全球品牌排行榜(Business Week/Interbrand Best Global Brands List),2009年最佳全球品牌前10名如表1所示。
2、《金融世界》杂志评估方法
《金融世界》评估法是由美国《金融世界》(Financial World)杂志在借鉴Interbrand评价法基础上加以简化形成的,于1992年开始发布世界最有价值品牌评价报告。在对产品品牌进行评价时,其主要不同是较多采用了第三方估测数据作为评价标准。其基本模式是“品牌价值=品牌净利润×品牌强度乘数”。其中,品牌强度乘数(multiple based on the brand’s strength)与Interbrand评价法的品牌强度因子意义相同,也根据品牌的领导地位、稳定性、市场份额、国际性、发展趋势、支持与保护等因素进行估计。《金融世界》于1998年停止印刷,其最有价值品牌评价报告也停止发布了。
3、福布斯评估法
2003年,《福布斯》杂志评选了美国最具价值的公司品牌。这次的评价以声誉、管理、革新及人力资源四项内容为基本评价项目,然后对入选公司品牌进行综合考评;公司市值和经营业绩等项目并没有列入评价体系,《福布斯》评估法注重的是品牌发展的能力。自此,《福布斯》杂志相继发布了各种品牌价值排名,研究对象更为集中。《福布斯》于2004-2010年发布了最具实力的奢侈品牌排名;在2010年还发布了最具价值的运动队品牌排名。
当前,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注重品牌的创造与发展,同时也引起了国外的评估机构的注意。2 0 1 0年,《福布斯》中文版与Interbrand公司联合,发布了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
4、世界品牌实验室
世界品牌实验室2003年成立于美国纽约,自成立之后,就开始了品牌价值的评估。它通过对企业的销售收入、利润等数据的综合分析,判断企业的盈利状况,运用“经济附加值法”研究企业。同时,世界品牌实验室运用“品牌附加值工具箱”,来计算品牌对收益的贡献程度。世界品牌实验室品牌价值计算公式为:品牌价值=E×BI×S,其中E为调整后的年业务收益额;BI是品牌附加值指数,运用“品牌附加值工具箱”计算而得;S为品牌强度系数。
世界品牌实验室每年会发布“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自2004年起也发布“中国最具价值500品牌”。表2给出了福布斯与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
四、国内品牌价值的评估
我国品牌价值评估研究起步较晚,受到关注较多的评估方法有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价”。另外,王成荣在借鉴国内外主要的品牌价值社会化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市场特点,提出了Sinobrand评价法。
1、北京名牌资产评估公司评估方法
从1995年到2003年,北京名牌资产评估公司连续9年发布“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其评估公式可以简单表述为:P=M+S+D(其中:P为品牌的综合价值:M为品牌的市场占有能力;S为品牌的超值创利能力;D为品牌的发展潜力。)“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捧行榜”推出后,由于开国内品牌价值评估之先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各类媒体频频转载,一时间名声大噪。现已成为国内外各界了解我国名牌企业市场竞争力状况的重要参考。
但是,随着国内品牌研究以及品牌价值评价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和媒体对这种品牌评价提出越来越多的置疑。首先是品牌人选数量、标准受到置疑,导致评价对象逐年减少,很多著名品牌没有入榜,缺乏公正性;其次是数据来源及使用受到置疑,只凭企业提供的数据进行评价,缺乏真实性和可比性;第三是评价体制受到置疑,交费评价和利益驱动影响品牌入选的普遍性和评价的客观性。
2、Sinobrand评价法
Sinobrand评价法是王成荣于2005年提出的适合国情的品牌价值社会化评价方法,其目的是使之在国际化基础上加入“中国化”内涵。在数据来源上,Sinobrand评价法有两个原则:计算品牌价值所需数据在足够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少,以减少大批量品牌价值比较中不必要的工作量;鉴于中国企业财务数据披露的现实情况,Sinobrand评价法中所需的基本财务数据选取易于获取的财务指标。
其基本公式为:品牌价值=品牌优势值×品牌强度乘数。其中品牌优势值(BAV)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超额利润法,一种是超额定价法。用超额利润法计算公式为,其中Pi为被评价公司税后利润率,APi为同行业普通品牌企业的平均税后利润率,SVi为被评价公司销售额,i为年度指标。对于某些微利润或负利润的行业、企业,可以采用超额定价法。假设被评价公司有m种产品,品牌优势值计算公式为:,其中EPj为被评价公司第j种产品的超额定价,PVj为第j种产品的产量。品牌强度乘数(MOS)的构成要素有品牌状态、品牌历史、品牌趋势。当然Sinobrand的方法是基于理论研究而提出的,还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
五、品牌价值评估方法对比分析
Interbrand方法是目前知名度最高的品牌价值评估方法,其科学性、合理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当然,它也存在若干不足。其局限性首先在于,对未来若干年销售、利润情况的预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其次,Interbrand评定品牌强度所考虑的因素是否囊括了所有重要的方面,以及各个方面的权重是否恰当,仍有商榷的余地。另外,Interbrand方法对于中国企业的适用性还有待商榷,尤其是对那些中小型和成长型的企业。
《金融世界》杂志的方法与Interbrand法相比,它更为简单,容易操作。并且它在进行评价所使用的数据并没有全部采用各公司的实际数据,而是来源于咨询财务分析师、商会,为评估中的数据来源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当然,它也存在自己的不足。金融世界评价法适宜对发展较为稳定且著名的品牌进行评价,对于起伏跌宕的品牌价值的评价,则暴露出明显的缺陷。近年来,《福布斯》评估法影响力上升明显。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品牌价值评估的“软化”趋势,但对品牌实力和现实竞争力关注不够。
摘要:品牌作为企业最重要的一种无形资产,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的重视。随着企业兼并、收购、合资活动的日益增多,品牌价值评估的重要性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可。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几个品牌价值评估机构如Interbrand公司《、金融世界》杂志、北京名牌资产评估公司等评估方法,探讨了它们的优点与存在的缺陷。
关键词:品牌,价值,品牌价值评估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Barwise P.Brand Equity:Snark or Boojum?.I nternationalJ ournalo fR esearch in Marketing[J],1993,(10):93-104
[3]、Richard G.Netemeyer,Baliji Krishnan,Chris.Pullig et al.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measures of facets of assets of customer-based Brand equity[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4,(57):209-224
[4]、乔均.品牌价值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5]、徐爱军,孙俊华.品牌管理中的品牌价值评估方法探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7):39—41.
[6]、王成荣.品牌价值论:科学评价与有效管理品牌的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国内外社会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 篇2
关键词:社会核心价值观;国内;国外;研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63-02
一、国内研究现状
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关问题的系统理论研究较少。直至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关于社会主义价值问题的讨论开始出现,学术界也开始围绕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这一命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术界多层面多维度的探讨。2012年,党的十八大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凝练,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促进了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与社会科学上其他概念一样,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争论与分歧。归纳起来,学术界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界定的研究
陈秉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由国家凝练和建构并由国家公共权力普及推行的价值观念系统。徐根初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作是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主义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有的学者从比较分析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徐国民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观,而把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观看作是社会主义一个近期的目标。总之,学术界都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共同认同并信守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是最基本的价值理念。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研究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的研究,在党的十八大之前,学术界对此是见仁见智。学者们一致认为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意,这些思想和观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基础。一是以一个或多个要素并列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李德顺认为自由基础上的平等、公平和正义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戴木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涵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二是以多个要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定位表述。李抒望、高希国、陈延斌等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包含社会的首要和基本的诉求。王占阳、钟哲明等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解读为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和最终追求。这些学者的观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研究,为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表述提供了理论有益参考。
(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与历史演进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作为一个热点理论问题的研究颇多。学者们从多个视角,总结回顾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成果。一是实践来源,即各国社会主义实践及经验教训所提供的启示。部分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为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提供了深层理论资源和方法论依据。罗文东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和深厚的社会基础上应运而生的”,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文化特别是价值观念合乎规律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是理论来源,即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史。高国希认为,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把社会、公民凝聚在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下的精神力量和精神纽带,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在。袁祖社教授对学界关于邓小平价值观理论进行了综述性研究,认为邓小平的价值观理论为我们认识和研究邓小平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观点和全面的学术视角。李忠杰认为,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思想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构建研究
学者们主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必要性、原则等方面进行阐述。在必要性研究中,张俊、冯友明等人认为,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包容性、先进性以及精炼性的原则。
吴海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原则或具有的特征应当是普世性、民族性、时代性、崇高性和人民性,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诉求。李德顺则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应坚持“五宜五不宜”:主体宜显不宜隐,层次宜高不宜低,内容宜实不宜虚,形式宜简不宜繁,用语宜熟不宜生。
综上,尽管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各有侧重,在各个方面也有不同的诠释,研究范围日益宽广深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综合来看,一方面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够,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重复研究的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理论研究只着眼于理论本身,缺乏对社会热点的研究,缺少实践指导意义。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研究的理论成果较少,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价值、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方面。但在价值观的研究上国外起步较早,取得了大量成果,具有借鉴意义。在价值观的研究上也往往借助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以及伦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综合国外价值观问题的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价值、价值观定义的研究
美国哲学家培里的价值兴趣论把价值本质界定为主体任何兴趣与任何对象之间的关系。他提出,“当一件事物(或任何事物)是某种兴趣(任何兴趣)的对象时,这件事物在原初的和一般的意义上便具有价值,或是有价值的”。克拉克洪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价值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可能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生活。苏珀则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想要达到的目标,此目标或是一种心理状态,或是一种联系,或是一种物质条件。霍夫斯待德认为,价值观是一种偏爱某种情形胜过其他情形的普遍倾向。
(二)关于价值观分类的研究
美国学者罗克奇将价值观分为“行为方式”与“终极状态”两大类,即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罗克奇的这种划分体现了他对价值观具有层次性质和顺序的认识。他的“价值观调查”量表使得人们可使用排序的方法表达他们认为哪一种价值更值得和更为重要。宾克莱则在《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变化着的价值观念》中总结了20世纪对西方有重要影响的价值观,并提出如何利用现代分析哲学帮助一个人在互相冲突的价值观中做出选择。Parsons把价值观分为个人取向、集体取向和社会取向价值观。斯普朗格在其《人的类型》一书中提出了六种价值类型:科学型、实用型、社会型、政治型、信仰型、审美型。
(三)关于价值观测量的研究
斯沃茨的人类基本价值观理论提出了斯沃茨价值观测量工具理论,其中包含了58种价值观条目,它们又被归为10种驱动力价值观类型。Morris的生活方式量表由13种生活方式构成,每种方式都通过一段文字来呈现给受测试者。当受测者读完每段文字后,在一个以7到1的7点评尺上评定生活方式,并根据其喜欢这些方式的程度将他们进行排序。此外还有罗克奇的价值观调查问卷,他让被测试者按其对自身的重要性对两类价值系统分别排列顺序,测得不同价值在不同的人心目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或相对重要性程度;奥尔波特依据斯普朗格的六种价值类型的理论编制的价值观研究量表,用于测查和研究价值观。
(四)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具体内涵的研究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阐述了美国的价值观,即勤劳、诚实、勇敢、公平竞争、宽容以及对世界保持好奇心,还有对国家的忠诚和爱国主义。1999年,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提出了“俄罗斯思想”。其中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超越国家的全人类的价值观,包括言论自由和基本政治权利等内容;另一方面是传统的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观念、社会团结”。在亚洲,韩国、日本与新加坡同中国有着相似的传统文化,研究韩国、日本与新加坡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比如,日本提出重义、重秩序、知礼、爱国以及追求自由、民主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新加坡则早在20世纪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中就提出了本国的价值观—“共同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综上可见,国内外的理论界、学术界对于价值观问题的研究主要在于对价值观本身的考察分析,而对于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迫切需要研究者加强对于当前环境下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性和理论性研究。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2]陈秉公.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N].光明日报,2011-02-25.
[3]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
[4]罗文东.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
[5]高国希.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州学刊,2007,(6).
试析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现象 篇3
一、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现象
(一) 人民币对外升值
从1994年1月1日起, 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 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一次性下调33.3%, 随后人民币汇率出现了一个缓慢升值的过程。以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到2002年间, 由于周边国家汇率大幅贬值, 为了稳定汇率和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实质上实行了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2002年以后, 在世界经济回暖的背景下, 伴随着国内生产率的提高, 人民币汇率逐步迎来升值预期强劲的时期。2005年7月21日, 人民币汇率制度再度改革,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一次性上调2.1%, 此后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通道, 升值速度也有加大趋势。
(二) 人民币对内贬值
人民币对内价值可用本国物价的倒数来衡量。国内物价上升则人民币购买力下降, 其对内价值也会减少, 即人民币对内贬值。1994年至今, 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上表现出上升的趋势。1994-1997年, 国内消费价格指数 (CPI) 分别上升24.1%、17.1%、8.3%、2.8%, 97年底与94年初相比, 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了61.79%。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1998-2002年, 我国处于轻微的通货紧缩或物价稳定时期, CPI变化分别为-0.8%、-1.4%、0.4%、0.7%、-0.8%, 2002年底与1998年初相比, 消费价格指数下降了1.9%, 但与1994年初相比, 2002年底消费价格指数仍然上升了59.99%。2003年6月开始, 消费物价指数开始上升, 特别是2007年和2008年, 物价指数出现大幅上升。2003-2008年消费物价指数变化分别为:1.2%、3.9%、1.8%、1.5%、4.8%、5.9%, 2008年底与2003年初相比, 消费物价指数上升了20.58%。由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9年我国消费价格指数下降了0.7%, 但2010年消费物价指数又出现上升, CPI同比上升3.3%。
实际上, 人民币对内贬值还表现在资产领域。消费物价指数中没有包含房产价格, 然而, 近年来, 房产支出在居民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考虑到房产价格的快速上升, 实际上, 人民币对内贬值的幅度比CPI更高。2002-2010年, 我国房产价格上涨分别为:3.7%、4.8%、9.7%、7.6%、5.5%、7.6%、6.5%、1.5%、7.2%, 2010年11月同2002年初相比, 房产价格上涨了68.7%。
二、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的原因
(一) 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的直接原因
导致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的原因很多, 直接原因有以下几个:
1. 汇率并轨时人民币过度贬值。
1994年1月1日, 人民币实行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并轨, 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并将人民币汇率从1美元兑5.8元贬值到1美元兑8.7元。人民币汇率并轨时低估了人民币, 高估了美元 (黄先海, 1996) 。因为在双重汇率情况下, 无论是官方还是调剂中心的调剂价格, 都没有真实反映人民币对外币的实际比价。根据寻租理论和供求理论, 并轨时的比率应为1美元兑8.1元比较合理 (8.7×80%+5.76×20%=8.1, 其中80%为市场用汇, 20%为官价用汇) 。考虑到当时高估了美元, 低估了人民币, 人民币以后对外升值是向它的真实价值的回复。
2. 正处于美元贬值的国际大背景中。
近年来, 美国政府放弃强势美元政策, 美元相对世界主要国家货币贬值。随着欧元成为一种竞争力较强的硬通货, 以及美国贸易赤字不断增加, 美元贬值幅度加大。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促使美国政府一再下调利率, 更增加了美元的贬值。自2002年以来, 美元贬值已超过40%, 在其它货币相对美元升值的国际大背景下, 人民币相对美元必然有着巨大的升值压力。
3. 国际收支双顺差与外汇储备急剧增加。
人民币对外升值最直接、明显的原因, 是国际收支变化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大部分年份的国际收支处于双顺差状态, 虽然在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资本项目出现短暂的小幅逆差, 但在2001年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顺差又开始扩大, 我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2006年9月, 我国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2009年4月, 我国外汇储备突破2万亿美元;2011年3月, 我国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 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际收支双顺差, 特别是贸易账户的大额顺差以及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 从汇率决定理论的角度分析, 是促使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
4. 可贸易品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人民币升值也是我国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的结果。由于服务业等非贸易品部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差距不大。然而, 大部分制造业是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不同国家劳动生产率的差距相当大。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由于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 我国制造业和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是不断提高的。
目前, 我国仍处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发展阶段, 工资成本自然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20多年的发展中, 虽然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趋于缩小, 但劳动力成本的差距却仍在扩大。张曙光 (2005) 研究发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无论是工资增长速度还是劳动力提高速度, 中国都明显快于美国。从1990到2001年, 虽然中美两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均快于工资的增长速度, 但中国提高的幅度要大大高过美国。因此, 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比, 中国从1990年的1:1逐渐下降到2001年的1:0.71, 扣除价格因素是1:0.66, 而美国则从1:1下降到1:0.91, 扣除价格因素是1:0.81。由于中国工资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之比的下降速度快于美国, 因而在中美贸易中, 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具有相对优势。由此可见, 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基础上的名义汇率升值既是必要的, 也是可能的。
5. 货币供应量的增大, 引发人民币对内贬值。
近些年来, 我国人民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一直保持着较高的速度, 远远高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引起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收支保持巨额双顺差, 中央银行为保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 就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外汇, 从而在外汇市场上投放了太多的人民币基础货币。根据货币金融学原理, 货币供应量过多, 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 必然引起物价上涨, 从而表现为对内贬值。
(二) 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的深层原因
以上是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的表面原因, 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长期以来涉外经济政策的严重不对称性以及不适宜的汇率政策。正是这种不对称性扭曲了我国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 降低了国内外资产的替代性, 阻碍了人民币价值的相互转换与趋同。另外, 我国长期以来选择倾向于保持汇率相对稳定的汇率政策, 这些必然会导致人民币内外价值的偏离。
1. 资本管制的不对称。
我国长期对国际资本流动实行不对称的管制, 即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偏好引进外资的资本管制政策依然没有明显变化 (周茂荣、郭建泉, 2004) 。中国财政体制和机构安排使得地方政府吸引外资的动力很强, 吸引外资可以大大提高地方收入水平, 也是衡量政绩的一条重要标准。各级政府官员都被分配了吸引外资的指标, 这一做法十分普遍 (余永定, 2006) 。为鼓励外来投资, 各级政府给予外国投资者许多优惠政策和有利条件, 而国内企业向外投资却受到种种限制。另外, 有关部门对国际游资进入的控制比较宽松, 而对国内资本外流的控制比较严格。如此不对称的资本管制必然会扩大国外资本进入的规模, 限制国内资本输出的规模, 造成资本项目的巨额顺差, 同时也扭曲了我国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
2. 外贸管理政策的不对称。
我国在推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 还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通常出口导向发展战略是指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 把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发展中国家采用出口导向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克服储蓄和外汇缺口以解决发展融资问题, 即通过出口所得外汇资金支付经济发展所需之进口, 使经济突破一般发展中国家的能力约束而实现高增长。
目前, 我国已不存在外汇短缺的问题, 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的今天却仍然采用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为鼓励出口创汇, 我国从1985年起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后来对出口退税率进行过多次调整。到2003年, 我国综合出口退税率依然高达11%;同时, 地方政府还为扩大出口提供形式多样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曾康霖、冯用富, 2003) 。为限制进口, 我国实行很高的进口关税率。1982年我国的平均进口关税率为55%, 即使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2003年, 我国平均进口关税率依然达11.5%, 仍然高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外贸管理政策的不对称, 不真实地提高了出口能力, 限制了进口需求, 导致我国经常项目的巨额顺差, 扭曲了我国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
3. 外汇交易制度的不对称。
在我国现在的外汇体制下, 社会公众可以自由地向银行出售自己持有的外汇, 而不能自由地从银行购买外汇, 结售汇制迫使出口企业不得不向银行出售获得的外汇收入, 而进口企业从银行购买所需的外汇则需要“合法的”进口合同。以鼓励出售外汇和控制购买外汇为特征的不对称性外汇交易制度, 从市场交易层面放大了本来已被放大的外汇供给, 缩小了本来已被缩小的外汇需求, 并且降低了国内外资产的替代性, 成为人民币内外价值转换与趋同的障碍 (裴平, 2006) 。
4. 软性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
长期以来, 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我国选择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的汇率政策。1994年1月至1995年7月, 人民币对美元从1美元兑8.70元升值到1美元兑8.30元。在随后的10年间, 人民币事实上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政策, 人民币兑美元一直在8.27-8.30之间波动。只是在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再度改革后,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波动范围才有所扩大。如果允许汇率自由浮动, 那么人民币对外价值的上升则可以通过名义汇率的变动表现出来。由于倾向于保持人民币名义汇率相对稳定的外汇政策, 因实体经济以及对外经济政策不对称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外汇供求的不平衡, 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外汇, 投放人民币, 造成国内货币供给量过多, 人民币实际汇率的上升不得不部分地通过对内贬值表现出来, 人民币内外价值的偏离也就不可避免了。
三、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的危害
在现有的涉外经济政策下, 人民币内外价值不能相互转换和趋于一致, 给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带来诸多危害。
(一) 货币政策操作空间狭窄
为了保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 中央银行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大量购买双顺差 (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 所产生的外汇, 投放人民币基础货币;同时, 为了防止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 中央银行又不得不对迅速增长的基础货币进行对冲。对冲是一项成本很高的操作, 中央银行在增加对外汇持有的同时, 减少其持有的国内资产 (国债等) 。由于前者所提供的回报要低于后者, 这会导致中央银行产生巨额损失。不仅如此, 为了冲销外汇储备增长造成的人民币基础货币的扩张而实施的大规模公开市场操作, 央行仅仅在短短几年间已经把央行持有的政府债券都卖完了, 面临着无 (债) 券可用的局面。从2003年开始, 央行不得不发行央行票据来吸收流动性。由于外汇储备增长很快, 仅仅在短短三年时间里, 为冲销发行的央行票据总规模就达到了3万亿。这种方法是否可以持续是值得怀疑的, 因为央行要么无法实现有效对冲, 要么就必须承受对冲带来的巨额损失。
(二) 造成资源的错误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价格是配置资源的信号, 而人民币内外价值的偏离则意味着资源的错误配置, 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以汇率低估为例, 汇率低估抬高了贸易品部门产品的相对价格, 但是压低了非贸易品部门产品的相对价格, 经济资源更多地流入了贸易品部门。汇率低估导致的出口部门的增长, 其实是以国内非贸易品部门的发展受阻为代价的。从长期来看, 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投资和技术的提高, 与贸易顺差并无直接的关系。非对称的对外经济政策的扭曲导致了资源的错误配置, 即出口部门受到过度鼓励, 资本、劳动等大量涌入出口部门。因此, 在给定资源总量的条件下, 国内的生产和服务业实际上受到抑制。
外汇储备的增加要么来自于经常项目的顺差, 要么来自于资本项目的顺差, 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我国持有过高的外汇储备也意味着资源配置的错误。中国不对称的对外经济政策所导致的双顺差, 在2005年以前主要表现为资本项目顺差, 2005年之后主要表现为经济项目 (主要表现为贸易项目) 顺差 (余永定, 2010) 。与此对应, 2005年以前, 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是借入的 (borrowed) , 此后外汇储备主要是挣来的 (earned) 。前一种情况可以比喻为穷人用高息 (或高机会成本) 向富人借钱, 然后再把钱以低息借回给富人, 后一种情况可以比喻为穷人把钱低息借给富人。由于中国是经常项目顺差国, 中国是把钱借给人, 再把钱借回来, 然后再把钱借给人。两个过程交叉进行, 循环往复。超出最优值 (或必要值) 的外汇储备, 可以看作是衡量中国国民福利受损的尺度。
(三) 高额外汇储备蕴藏着资产损失风险
截止到2011年3月, 我国持有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 其中大部分是美国政府债券和美国机构债券, 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面临的威胁越来越严重, 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美元贬值将导致中国外汇储备的资本损失。2002年4月开始到2009年年底, 按美元指数 (一篮子货币) 衡量, 美元已经贬值了41%。其次, 美国的通货膨胀将会侵蚀中国外汇储备的价值。在正常时期, 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大概为2%-3%。再次, 不排除美国违约的可能性。2010财年美国财政赤字预计将达到1.56万亿美元, 国债余额可能超过14万亿美元。2011财年美国财政赤字预计为1.27万亿美元。美国国债余额GDP占比在2015年可能达到100%。抛开中国外汇储备价值因美元贬值和美国通货膨胀遭受损失不谈, 我国面临的一个更为严重的、且难以逃避的问题是:美国是否能够还债?在历史上美国没有完全赖账的记录, 但违约 (改变偿付条件) 却有先例。2009年以来越来越多经济学家开始讨论美国国债违约的可能性, 越来越多的人担心中国陷入了“美元陷阱”。
四、化解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的政策措施
人民币内外价值的偏离给我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带来了诸多危害, 纠正人民币内外价值的偏离势在必行。本文提出的政策措施有:
(一) 消除涉外经济政策的不对称性
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的深层原因之一, 在于不对称的对外经济政策所导致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今后, 我国应逐步采取措施消除这种不对称性, 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取消鼓励出口导向的优惠政策。
中国已经不是外汇短缺国家, 而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中国没有必要以牺牲资源、环境、人力为代价, 以降低国民生活福利水平为代价换回那些越来越不值钱的绿色纸片 (一张绿纸片的印刷成本据说是4美分) 。今后, 中国可逐步降低直至最终取消出口退税, 对那些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 可提高出口税率;同时, 禁止各级政府将出口创汇作为政绩考核指标, 禁止各级政府给予出口企业各种形式的优惠。
2. 有选择地利用外资, 取消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一方面, 中国在自己银行里存着数十万亿储蓄存款、有着巨大的存贷差额;另一方面, 又引进了上万亿美元的外资。由于无法为引入的大量资金找到出路, 只好把大量的美元外汇用于购买美国的国债和其他资产 (即把钱借给美国人) (余永定, 2003) , 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吸引外资通常有两个目的:一是弥补国内储蓄 (资金) 的不足;二是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对于中国来说不存在国内储蓄不足的问题;就引进先进的技术而论, 并非一定要通过引进外资的形式。引进外资是一种成本高昂的方式, 我国可以直接购买技术, 韩国和日本当初就是采用这一种方式。我国应取消给予外资的超国民待遇, 让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采取有力措施, 禁止地方政府为引入外资而进行恶性竞争, 取消中央政府有关规划中的外资引入量指标;同时, 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 支持中国企业到境外投资。
3. 转向意愿结汇制。
尽管中国已经实现经常项目的可兑换, 但这种兑换是强制性的, 强制性兑换扭曲了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在我国已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当今, 应尽快转向意愿结汇制, 缓解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压力, 为完善外汇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创造条件。
(二) 允许人民币适度升值, 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幅度, 最终实现浮动汇率制
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失调程度, 不同学者的观点有所不同。不少学者认为目前人民币汇率失调25%-40%, 在人民币名义汇率不变的情况下, 人民币内外价值的失衡必然要通过对内贬值表现出来。但是, 如果是希望人民币升值, 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是应该让人民币的名义汇率升值。既然目的是让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 为什么非要通过通货膨胀而不是名义汇率升值来实现呢?在近期, 我国应允许人民币适度升值, 扩大人民币的浮动幅度。至于升值的幅度、浮动的范围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在远期应最终走向浮动汇率制, 允许资本自由流动 (近期仍有必要对资本流动实行管制) 。一国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同时实现固定汇率制、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个目标, 在允许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 实行固定汇率制, 就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 不可能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实行浮动汇率制是中国最终的必然选择。
(三) 其他配套措施
1. 出口导向战略向依靠内需转变。
目前,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超过70%。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过于依赖国外经济并不是一件好事。为此, 应采取各种措施, 扩大内需:增加旨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以及教育体系的公共支出, 以降低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从而降低储蓄率、增加消费;通过财政手段和其他手段 (如法律、法规) , 缩小城乡、地区和阶层收入差距。
2. 深化国内金融市场、投融体系改革, 使国内储蓄能够顺利转化为国内投资。
由于国内金融系统未能有效分配资金, 不生产与低生产力部门获得相对较多资金, 高生产力部门反而获得相对较少的资金, 甚至得不到资金。因为国内金融系统的低效率, 许多企业要通过得用外资的途径来获取资金, 许多企业引入外资不是为了购买外国机器设备而仅仅是为了获得用于购买国产机器设备的人民币。经过改革, 在中国金融系统的效率提高后, 必然会减少不必要的外资的流入。
3. 制定应急预案, 为出口企业的结构调整做好准备。
人民币升值后, 一些效率低下的企业会出现亏损、甚至破产, 在短期内 (1) 必然会对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这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为此, 各级政府应制定应急预案, 为出口企业的结构调整做好充分准备, 把结构调整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的冲击降低到最低限度。
摘要:近年来人民币在对外升值的同时, 对内价值趋于下降, 内外价值偏离的深层原因在于不对称的对外经济政策及不适宜的汇率政策。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化解内外价值的偏离应从消除不对称的对外经济政策和改革汇率体制入手, 辅以其他政策。
关键词: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对外经济政策,外汇储备
参考文献
[1]裴平, 吴金鹏.论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J].经济学家, 2006 (1) .
[2]贝多广, 朱晓莉.试析人民币对外升值与对内贬值并存[J].经济研究, 2007 (9) .
[3]黄先海.人民币“内贬外升”以外贸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杭州大学学报, 1996 (6) .
[4]张曙光.人民币汇率问题:升值及其成本-收益分析[J].经济研究, 2005 (5) .
[5]余永定.中国的双顺差:根源及对策[J].中国金融, 2006 (19) .
[6]余永定.见证失衡———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J].国际经济评论, 2010 (3) .
[7]余永定.消除人民币升值恐惧症, 实现向经济平衡发展的过度[J].国际经济评论, 2003 (9-10) .
[8]黄万阳.走出人民币升值困境[J].财经问题研究, 2004 (5) .
[9]周茂荣, 郭建泉.放弃成本、政府偏好与资本控制:一个审慎的机会主义汇率制度选择模型[J].经济研究, 2004 (5) .
内外价值论文 篇4
1、经济学者的研究综述
经济学对人力资源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西方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相关理论,主要是从劳动要素投入产出角度,在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对人力资源和经济长期测度模式与方法进行的系统研究。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劳动与产出的测度模式。自20世纪60年代起,芝加哥学派的两位著名代表人物西奥多.W.舒尔茨和加里.S.贝克尔,相继对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源投资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进展。20世纪80年代,新经济增长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代表人物保罗.罗默和罗伯特.卢卡斯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最具代表性和创造性。这时期的人力资源理论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对社会经济增长的作用上,他们运用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作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
2、管理学者的研究综述
人力资源价值评估问题不仅是经济学者们研究的中心,同时管理学者们也对人力资源价值评估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倾向于定性分析,缺乏定量研究;自从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崭新分支诞生以来,西方国家管理学者们对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研究的逐步深入。从会计学的角度评估人力资源价值,主要有人力资源的成本计量和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两大分支。人力资源的成本计量包括“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法”和“机会成本法”三种。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可分为人力资源个体价值计量方法和人力资源群体计量方法两大类。个体价值计量方法包括“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调整后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随机报酬评价法”和“内部竞标法”四种。其中,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模型是美国学者巴鲁克.列夫和阿巴.舒尔茨提出的。1964年,美国的霍曼逊提出调整后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模型。随机报酬模型是弗兰霍尔茨1971年提出的一种个人价值计量模型。内部竞标法是赫奇棉和琼斯1967年首先提出的。
人力资源群体价值计量方法主要有非购入商誉法、经济价值法和未来净产值折现法。其中,非购入商誉法最早在1964年由霍曼逊提出。经济价值法又称为“未来收益法”,该方法认为,应将企业未来各期的盈余折算为现值,然后按照人力资源投资的比重将获得的收益分配部分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未来净产值折现法改进了经济价值法,以净产值代替盈余并且将全部净产值的现值总额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综述
国内对人力资源价值的研究直到2 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渐渐地展开,90年代后期成为研究的焦点。国内学者对于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研究多结合我国的国情,使国内的研究带上了不少本土色彩,并往往具有强烈的问题导向特征。我国关于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的研究由此也进入了起步阶段。早在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李京文领导的研究团队与D.乔根森等合作研究“中、日、美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就已经对人力资源的计量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张维迎(1995)、周其仁(1997)在其论著中对人力资源的产权问题以及人力资源与非人力资源的关系问题都进行过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李京文、张国初(1997)提出劳动者接受教育的过程被视为劳动者的人力资源积累过程,在此基础上,教育的产出视为劳动者积累的人力资源;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张文贤教授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贡献的确认与计量,对人力资源进行定价;李世聪则在分析了国内外人力资源价值计量研究现状和测算国内外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人力资源当期价值理论,设计了一套全新的人力资源计量模式;朱其树在他的研究中将人力资源看做是一项欧式看涨期权,并构造实物期权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评估;王金凤、纪晓丽从知识要素角度出发将人力资本区分为显性人力资本与隐性人力资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基本模型;毛云芳在详细分析影响人力资源定价的因素包括时间因素、风险因素等前提上,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应用于人力资源定价,并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人力资源价值评估理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还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依据依然没有确定。虽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人力资源价值评价方法,但是理论和实践应用上存在重大脱节,很少有企业能够把价值评估方法真正用在实践中。我国目前使用的评估方法多为国外引进,并且研究角度较为分散,所以找到一个适合并可行的人力资源的评估方法是推广人力资源价值理论的关键所在,更是最终奋斗的一个目标。
摘要:本文根据当今企业发展的需要, 指出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快地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快速发展。本文综述了从国外到国内的专家对于员工人力资源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结果, 为进一步评估人力资源价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人力资源价值,评估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2]、大卫.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3]、Lucas, Robert E.Jr..On The Mechanic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2:4~42
内外价值论文 篇5
关键词:市场价值,内在价值,账内资产,账外资产,财务价值
一、各类公司价值概念的比较和辨析
1.市场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比较。
对于公司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目前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以本杰明·格雷厄姆为首的价值学派认为,公司的市值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他们认为“由于股票市场交易十分频繁、活跃,情绪的力量往往比理性的力量更为强大,股票价格有时波动得十分剧烈,交易的贪婪与恐惧往往促使股价或高于或低于其真实价值”,因此股价不能作为反映公司价值的可靠指标。价值学派认为:股票投资的艺术就在于判断当前市场价格是否真实地体现了其内在价值,市值只能作为公司价值评估的参考依据,而公司真实价值应为内在价值。
与价值学派对立的是有效市场理论(EMT),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流行的现代投资学基础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市场是完全有效的,所有关于股票的公开信息都已经适当地反映在它们的价格中,所以公司市值是对公司真实价值最为准确的反映和估计,市场对未来的预测和对公司价值的评估更为精确。在此理论的指导下,证券分析主要是研究证券市场价格走势,以此来确定证券投资的风险和收益,并不涉及计算和判断公司的内在价值。自有效市场理论问世以来,有关有效市场假设的各种检验和研究文献浩如烟海,有效市场理论和价值学派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两者的争论客观上要求研究确定公司内在价值的影响因素,并讨论这些因素与市值之间的关系,但始终未能就公司的真实价值究竟由市场价值还是由内在价值来表示达成一致的意见。
2.会计价值与账面价值的比较。
会计价值和账面价值尽管都是从会计角度提出的价值概念,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细微的区别。首先,两者的概念范畴不同。会计价值只包含计入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各项资产的原始价值;而账面价值不仅包括资产的账面价值,也包含公司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利润和费用等其他会计要素的账面价值,而且它是将账面余额扣除备抵项目之后的净额。由此看来,账面价值应该是比会计价值更为广泛的概念。其次,两者的使用场合不一致。尽管两者的核算都要遵循会计计量的基本原则,但会计价值更多的是从公司整体的角度去考虑各项资产的价值之和,而账面价值更多的是针对单个会计要素的分析而使用。显然,无论是会计价值还是比其范围更广泛的账面价值,均无法准确度量公司完整的现实价值。
二、公司财务价值的界定及公司财务价值与其他公司价值概念的关系
鉴于上述各类公司价值概念均无法表述公司完整的真实价值,笔者在此提出“公司财务价值”的概念,以求对公司价值给予较为准确的界定。
关于财务价值的概念,以前也有少数学者在研究文献中提及,但均未给予其系统、明确的表述,更没有学者将财务价值概念与其他公司价值概念进行区别研究。Stone (1995)、Jack (1995)、Hanrahan (1997)、Collis (1996)、Pelsmacker (2001)、Nurhan Tosun (2004)等学者认为公司的财务价值产生于公司财务、生产、营销、人力资源等职能之间的公共关系中。陈蕾(2005)在分析各类管理层回报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已获得与将获得收益比、作为职业经理人与作为股东收益比、管理层与股东收益比”三种指标去衡量公司的财务价值。陈庆(2007)从财务分析的角度指出,财务价值分析包括公司盈利能力分析、风险水平分析、经营效率分析、管理业绩分析、公司未来价值分析及综合财务能力分析。他们的研究尽管提到了“财务价值”这一概念,但基本上是将公司财务价值等同于公司价值,并未对财务价值的概念进行明确阐述和深入分析。
在实践中对公司的整体估价通常是将公司拥有的各项资源进行逐项估价并汇总而得,这种做法显然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1) 公司的价值并不等同于它所拥有的全部资产的价值。 (2) 对公司各种资源的识别、确认和计量难度较大。特别是公司大部分的无形资产,往往无法找到可以参照的外部市场,因此不能直接利用市场信息对其进行定价。所以从本质上看,公司的价值实际上是无法预测的,但可以将公司价值近似看成其各种资源的价值之和,然后对组成公司的资源进行定价,这样可以充分挖掘那些能够可靠定价的资源的价值信息,同时采用恰当的理论模型去描述和计量那些不能可靠计量的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司不可控的信息。
基于此,笔者将公司财务价值具体界定为:公司能够直接或间接拥有的各项资源的价值之和。这里的直接拥有的资源价值取决于市场和公司的运用效率,而间接拥有的资源价值不仅取决于这两个因素,而且与拥有这些资源的间接所有权的强弱和动态性有关,因此公司财务价值的变化比公司会计价值的变化更难以把握。为计量方便,笔者将公司财务价值近似看做是:站在特定投资者角度,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的各项资源在经营期内能给其带来的未来经济收益(经济收益可采用自由现金流量或未来经济利润等形式的效益指标衡量)的贴现值之和。它包含了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债权自由现金流量、优先股自由现金流量三部分的贴现值之和,反映了特定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完整评价。其与上述提及的几种公司价值概念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关系图表示:
由图可知,公司市场价值、公允价值等价值概念可以看做从公司外部视角去考虑公司的价值问题,此类价值概念重点从市场投资者、外部并购交易过程去分析公司的价值,可以看做公司间接拥有的资源价值。其中,公允价值主要是市场交易的双方对公司拥有的单项资产经过博弈、认为公平合理后的价格,市场价值则是市场交易双方(更多的是并购双方)参照当时交易的市场条件对公司的整体估价。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公司市场价值包含了单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严格来讲,这两种价值中既可能包含公司拥有的“账内资产”的会计(账面)价值(对应于公司直接拥有的资源价值),也可能包含公司拥有的“账内资产”的评估增值(或减值)部分(对应于公司间接拥有的资源价值)。
而公司内在价值、会计价值以及账面价值等价值概念可以看做从公司内部视角去考虑的公司的价值问题,此类价值概念重点从公司直接拥有的资源价值去探讨公司的价值问题。其中,账面价值是指按照会计核算原则反映的公司直接拥有的单项资产的账面余额扣除其备抵项目后的净值,会计价值则是指公司直接拥有的单项资产账面价值的简单汇总,因此,两者之间存在包含关系。而公司内在价值更多的是从投资者角度分析公司能给他们带来的潜在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它的计算同时取决于公司未来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和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两个因素,由于公司各项资产在不同时期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不同,各个投资者在不同时期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也不同,因此其计算结果往往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即同一家公司在不同时期对于不同的投资者来说其内在价值都可能不尽相同。为进一步分析公司内在价值与会计价值之间的关系,本文分别做一假设后展开探讨。首先,假设各个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相同,考虑某一时点上公司的内在价值,这时它主要取决于公司在未来各个时期产生的现金流量。而公司在未来各个时期产生现金流量又取决于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的各项资源的变现能力或“赚现能力”,其中:公司直接拥有的各项资源主要是各种“账内资产”,其变现能力或“赚现能力”主要取决于这些资产的会计价值;公司间接拥有的各项资源主要指不反映在账面的“账外资产”,其变现能力或“赚现能力”主要取决于公司拥有的依附于“账内资产”的间接所有权的强弱和动态性。因此,公司内在价值在此假设下可以看做包含公司会计价值在内的更大价值。其次,假设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的各项资产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已知且相对稳定,考虑某一时点上公司的内在价值,这时它主要取决于各个投资者预期的必要报酬率。而投资者预期的必要报酬率又与各个投资者对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判断情况及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这时公司内在价值的高低很难再与其会计价值联系在一起,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的心理预期等。而每个投资者的阅历、经验、风险承受能力、心理预期等均存在不同,会导致各个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存在差异,最终使得公司的内在价值对于不同的投资者可能存在不同的数值。因此,公司内在价值在此假设下主要取决于投资者,与会计价值关系不大。
由此可见,市场价值和内在价值之间既存在交叉、重复计量的部分,也存在不重复、单独计量的部分。笔者提出的财务价值概念则同时从公司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去分析公司的整体价值,这里的财务价值既包含了从公司外部视角看到的外部支援价值(如政府补贴、税收优惠、预期的题材事件带来的收益等),也包含了从公司内部视角看到的内部潜在价值(如未来的销售增长、清算价值、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等)。因此,财务价值概念可以说是市场价值概念和内在价值概念二者的结合体。
参考文献
[1].Hayn C..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Losse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5;20
[2].薛爽.亏损公司的股票价格是如何确定的?.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2002;4
[3].孟焰, 袁淳.亏损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会计研究, 2005;5
内外价值论文 篇6
关键词:B型超声,肝胆管结石,胆囊结石
肝内外胆管结石包括胆囊结石和肝胆管结石, 前者结石多为胆固醇类, 后者结石多为胆色素类, 两者的发病原因、特点、治疗及预后均不相同, 后者病情较重, 预后较差。本文就我院对2011年6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91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采用腹部B型超声检查, 以探讨腹部B型超声在肝内外胆管结石中的诊断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91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 其中男54例, 女37例, 年龄27~74岁, 平均 (48±5) 岁, 病程3个月~21年, 平均 (17±4) 年。患者临床诊断均经手术证实, 其中胆囊结石31例, 胆总管结石32例, 肝总管结石17例, 分支肝管结石5例, 胆管癌占位2例, 肝胆管狭窄4例。
1.2 方法
采用西门子超声诊断仪 (型号为X300, 探头频率为7.5~12 MHz) 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 观察结石的数量、大小、位置、形态、有无胆管狭窄以及梗阻、管壁的形态特征等。观察患者诊断情况。
2 结果
91例患者中, B型超声诊断为胆囊结石34例, 手术检查证实31例, 诊断符合率为91.2%;胆总管结石36例, 手术检查证实32例, 诊断符合率为88.9%;肝总管结石21例, 手术检查证实17例, 诊断符合率为81.0%;分支肝管结石5例, 手术检查证实5例, 诊断符合率为100.0%;胆管癌占位2例, 手术检查证实2例, 诊断符合率为100.0%;肝胆管狭窄5例, 手术检查证实4例, 诊断符合率达80.0%。
3 讨论
肝内外胆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疾病, 常因胆管梗阻和胆管感染而发病, 若不及时治疗, 病变范围进一步扩大, 病情会越来越严重, 并引起一系列并发症。肝内胆管结石指发生于左右肝管的结石, 多为胆色素混合性结石, 多发, 大小、形态、数目不一。多见于左侧叶, 可能与左侧肝管走向较水平、行程较长、胆管弯度较大和胆汁引流不畅有关[1]。
肝内胆管结石的典型声像图表现为肝叶内有单个或多个圆形、椭圆形强回声, 沿左右肝管走向呈簇状分布, 多呈斑点、条索、团状, 后方伴有明显声影。常位于“平行管征”样[2]的小肝管内, 近端肝管可有轻度扩张。肝胆管结石较为复杂, 常引起胆管扩张及狭窄等并发症, 其治疗要求明确结石的分布、部位、数量、并发症、肝脏的病损情况, 治疗前需要准确作出判断。B型超声检查对肝胆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超声可以清楚地显示肝胆管的结构, 在结石伴有梗阻时更为明显, 胆管内可见一个或多个稳定的强光团[3]。但在主要胆管发生完全梗阻性病变时, 梗阻下游的胆管常不能显示, 临床容易误诊[4]。结合胆管造影、CT检查有助于发现结石。
肝管结石多为胆色素类结石, 质地疏松, 声学特点为中强回声、后方伴声影, 上游胆管多积液扩张, 且有肝脏作为声学背景, 较易诊断。肝外胆管的声学解剖复杂, 容易误诊。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多为胆固醇类石, 质地坚硬, 其声像常表现为强回声光团伴声影, 呈类圆形、椭圆形、弧形, 且随着体位改变而移动。肝外胆管多呈轻中度扩张[5], 可见扩大胆囊。合并感染时, 胆管壁回声增强, 扩张胆管内有中低回声光点、光斑及团块。当胆管内结石较小、松散或呈泥沙样淤积时, 回声团呈中等或较弱, 后方声影浅淡不明显[4]。原发性肝外胆管结石多为胆色素类, 声像图表现与肝胆管结石相同。因此, 扫查的重点应根据肝外胆管结石声像图的不同特点而定, 避免漏诊。
由于肝外胆管结石多位于胆总管下端, 其回声及声影因缺少胆汁的对比常常不清晰, 且胆总管下端邻近十二指肠, 容易受肠气的影响导致漏诊[5]。对于肝外胆管扩张怀疑结石, 而超声未显示者, 可试用饮水法、膝胸位、脂餐法以提高检出率。在占位性病变中, 胆管外占位以上形成的结石容易诊断, 本组中超声诊断2例病例均得到手术证实。本组病例中, 胆囊结石的超声检查与手术证实的诊断符合率为91.2%, 提示超声诊断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诊断符合率均较高, 与其他作者报道相似[2,3,4]。
总之, 超声检查虽不如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确诊率高, 但对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也在80%以上。可清楚地显示肝内外胆管结石的部位、数量、形态、常见并发症、肝内外胆道的情况, 且方便快捷、安全、可靠, 无创伤、重复性好、准确率高, 为肝内外胆管结石的首选诊断方法。另外, B型超声还可通过手术中探查进行诊断, 是肝内胆管结石最可靠的诊断方法。诊断肝内外胆管结石时, 一定要仔细询问病史, 注意扫查部位、扫查技巧, 熟悉解剖结构, 以提高结石的诊断率。但应注意胆道积气、慢性胆管炎、泥沙样结石及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的影响, 防止造成误诊。
参考文献
[1]吴鹏, 殷军, 宋鑫.术中超声与超声造影在肝内胆管结石术中的应用[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0, 12 (2) :102-103.
[2]刘晓菲.超声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26) :3863-3864.
[3]毛亚锦, 周洪娥, 龙娜, 等.肝外胆管结石超声诊断技巧[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7 (2) :207-208.
[4]何雄伟, 褚芳, 姜伟.肝外胆管结石121例超声诊断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19) :4604-4604.
内外价值论文 篇7
关键词:肝结石,经皮胆管镜,治疗结果
肝内外胆管结石为临床常见症状, 因其治疗存在一定难度, 特别是对于胆总管结石患者来说, 采用内镜治疗的成功率不高, 导致其临床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1]。本研究给予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经皮胆管镜治疗, 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76例。按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方式分为A、B两组。A组患者30例, 男17例, 女13例;年龄33~75岁, 平均 (56.9±3.1) 岁;肝内胆管结石20例, 按日本肝内胆管结石分类可分为:肝内型6例, 肝内外型14例;左叶型6例, 右叶型1例, 左右叶型13例;结石数量超过10颗者12例, 最大直径为4cm;胆总管结石8例, 结石数量≤5颗, 最大直径为4.5cm。B组患者46例, 男26例, 女20例;年龄33~74岁, 平均 (56.8±3.7) 岁;肝内胆管结石30例, 按日本肝内胆管结石分类可分为:肝内型10例, 肝内外型20例;左叶型8例, 右叶型2例, 左右叶型20例;结石数量超过10颗者15例, 最大直径为4cm;胆总管结石15例, 结石数量≤5颗, 最大直径为4.5cm。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者实施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手术治疗, 取患者乳头肌一切口, 长度为1.0~1.5cm, 肝外胆结石者用网篮取石, 肝内胆管结石者用网篮、球囊等对插入方向进行调节, 使其插入结石所处的分支胆管, 然后取石。B组患者实施经皮胆管镜治疗, 具体操作:给予患者经皮胆管道外引流术治疗, 制作窦道, 扩张后使胆管镜可以通过。根据患者术前CT、B超等检查结果所确定的结石所在部位等具体情况给予恰当处理, 主要有经右侧胸壁穿刺右肝内胆管以及经前胸壁穿刺左肝内胆管两种方式。一般来说, 后者优势更为突出, 不仅不会随着呼吸出现大的移动, 降低脱落的概率, 还可有效降低胆汁瘘的发生率, 且不会对肋膈肌造成严重损伤。在B超引导下, 将穿刺针刺入胆管内, 拔除针芯后将少量造影剂注入后造影。在肝内插入导丝, 并借助其将7Fr引流管插入;1周后对患者进行扩张术, 采用CHF-T20胆管镜对患者实施治疗。该种手术器材视野较为清晰, 对于末梢分支内的结石取石极为方便。使用时应一边注入0.9%氯化钠溶液, 一边将胆管镜插入到胆管深部。对于直径在5mm左右的结石, 可通过小网篮直接将其取出。对于直径超过5mm的结石, 则应先碎石然后将其取出。本研究均采用EHL进行碎石, 因其探头具有较强的破坏力, 同时经胆管镜插入后, 可将结石进行有效破碎, 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胆漏、结石残留等近期并发症以及复发、再次手术等远期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并观察[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SP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切口感染、胆漏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患者结石残留率低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两组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B组患者结石复发率、胆管炎复发率、再次手术发生率均低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经皮胆管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可有效保存乳头括约肌功能。临床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主要分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两种, 其中手术治疗主要为内镜等治疗方法。内镜治疗主要包括经皮胆管镜治疗以及经乳头途径治疗等。经乳头治疗常对患者乳头括约肌功能造成严重损伤, 而经皮则可完整保存其功能[3]。 (2) 手术视野开阔。由于探头视野较为清晰, 不仅可对患者进行碎石、取石等治疗措施, 同时还可对胆管黏膜进行详细观察。 (3) 操作方面。窦道一旦成功制成, 便会进行多次经皮胆管镜治疗, 以确保患者体内结石完全取出。特别是因胆管镜直径非常小, 可有效深入到胆管内部, 因此可充分保证肝内胆管末梢的结石被有效清除[4]。 (4) 使用范围广。对于胆管狭窄患者来说, 可通过气囊、探条等方式对胆管进行扩张, 保证结石顺利取出。虽然该种治疗方式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但不可避免的, 其依旧存在一定的不足, 比如对于存在出血倾向的患者应用存在一定危险性。此外, 经皮胆管镜治疗可导致患者出现胆管内出血, 对此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 确定患者结石种类、所在位置、数量、大小、肝萎缩现象以及胆管是否狭窄等, 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整体评估后方可选择最佳处理方案。
综上所述, 经皮胆管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 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经乳头治疗, 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曾祥勇, 潘辅全, 段珊, 等.经皮肾镜联合超声碎石清石系统治疗胆管结石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 2012, 18 (3) :259-261.
[2] 薛鸿鹏, 祝喜萍, 李强.经皮经肝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观察[J].中国校医, 2012, 26 (2) :120-121.
[3] 李学兰.经皮经肝胆道内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48例的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3) :463-464.
内外价值论文 篇8
稻谷是中国第一大粮食品种, 年产量约1.85亿吨左右, 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2%。米糠是稻谷脱壳后精碾糙米的副产物, 占整个稻谷产量的5%~8%, 即我国年产米糠1 000多万吨, 资源非常丰富[1]。米糠包括糙米的果皮层、种皮层、外胚乳层、糊粉层及部分胚乳细胞、大部分胚芽和少量碎米等。它含有稻米中64%的重要营养成分以及90%以上的人体必需元素。世界各国对米糠的开发利用程度有较大的差异,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米糠开发利用现状, 分析了米糠开发的潜在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结果表明:米糠的深度开发及综合利用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我国米糠开发利用状况
我国年产米糠约1 000万吨, 尽管我国米糠产量居世界之首, 但米糠的深度开发应用及相应理论的研究尚处于较低水平。就我国米糠的利用而言, 大部分都被用作畜禽饲料, 只有10%~15%的米糠用来榨油或进一步提取植酸钙、肌醇、谷维素等价值较高的产品, 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但是与发达国家对米糠的综合利用深度和技术难度以及因此而获得的经济效益相比差距很大。为了赶上米糠基础理论及开发利用的世界先进水平, 填补国内研究和生产米糠健康食品的空白,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米糠的稳定技术、米糠健康食品的研究与开发, 自1993年起, 不断研制出了米糠脂多糖、米糠营养素和米糠营养纤维、米糠蛋白等产品, 这些产品可使米糠的附加值提高10~20倍, 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和重要的社会价值[2]。另外, 利用米糖蛋白的衍生物 (乙酰化多肽钾盐) 制备具有生理活性的功能肽, 已成为食品、医药领域研究的热点。
国内也有不少企业已将米糠开发成功能性保健食品, 如上海莱仕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利脂灵”和“润畅舒”保健品, 莱仕牌天然“利脂灵”是利用高质量的稳定米糠通过物理方法和生物技术方法相结合的提取工艺, 经分离浓缩干燥获得的可溶性萃取物, 其中保留并富集了米糠中的γ-谷维醇标志性功能成分, 具有降血脂、降血糖、通便、减肥、防止结肠癌等多种功能。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部分食品企业都相继开展了米糠深加工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 米糠的开发及综合利用已经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课题。
二、国外米糠开发利用状况
美国和日本是目前世界上研究开发米糠资源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利普曼公司、美国稻谷创新公司在米糠稳定化技术、米糠营养素、米糠营养纤维、米糠蛋白、米糠多糖方面的提取、分离、纯化等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以全脂米糠或脱脂米糠为原料生产的各种米糠健康食品, 如可溶性米糠营养素、米糠纤维、米糠蛋白、米糠多糖等产品具有明确功能因子和确切保健作用, 以它们为原料生产的降血脂、降血糖及具有明显免疫功能的健康食品已经上市, 并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目前, 美国利普曼公司的米糠稳定化技术及米糠健康产品已有进军中国市场的意向。美国利普曼米糠营养素的出口价格为2 800美元/吨, 至少相当于中国米糠价格的20倍[3]。日本筑野辅美食品工业公司的RICEO产品RICEO米糠功能制品是以脱脂米糠为原料, 经萃取、浓缩、干燥而成的水溶性粉末。该制品最明显特点是植酸含量高, 将近30%。米糠中含有较丰富的植酸, 加之在萃取过程中采用植酸水溶液萃取, 使制品植酸含量增高。植酸因具有螯合作用, 会阻碍小肠对无机质的吸收, 故在营养学上被视为抗营养因子。但近年研究表明, 植酸具有抗氧化、抗癌症、抗脂肪肝、抗炎症、降血脂、防肾结石等诸多生理活性作用。而且, 在食品添加剂目录中已列为可作“酸味剂”、“制造用剂”等。因此可以认为, 若不极端大量摄取, 植酸对人体有一定有益生理作用。除了植酸, 日本还将米糠中其他的功效成分如IP6、肌醇、γ谷维素等种种功效作为卖点, 开始进行商品的销售。
总之, 国外对米糠的开发及综合利用水平较高, 特别是在功能性成分提取及分离纯化, 以及米糠保健食品开发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 并相继开发出了系列米糠食品, 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三、米糠潜在的市场经济价值分析
米糠原料丰富廉价, 其潜在经济价值很高。鉴于米糠用途和产品的多样性, 无法详细分析各种产品的经济效益, 本文仅以米糠粉中间产品为评价对象, 进行基于成本会计的简单经济评价[4]。
按目前米糠市售最高价格1 500元/吨, 而改性加工的米糠粉按面粉价格计算3 500元/吨 (由于改性米糠粉的营养及保健功能, 其价格将高于面粉价格) , 扣除加工过程中人工费、水电费、设备使用维修及折旧费、物流费、管理费等各项费用, 以单位产品最高成本1 000元/吨算, 则可获纯利润1 000元/吨。如企业年加工米糠粉10 000吨, 即可为企业带来1 000万元的巨大经济效益。如果以米糠粉为原料加工米糠保健食品, 由于采用了相对廉价的米糠原料, 成本会相应降低;同时, 由于米糠保健食品的特殊营养和保健效果, 其经济效益必然会高于普通的同类食品, 也将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其社会效益是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能预防和控制多种疾病, 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 这种潜在的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无法替代的。
基于上述米糠及米糠产品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 可见, 米糠的深度开发及综合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结语
尽管我国米糠资源丰富, 产量居世界之首, 但我国对米糠的深度开发及综合利用还相对较为落后。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米糠开发利用现状的介绍, 分析了米糠开发的潜在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结果表明, 米糠的深度开发及综合利用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摘要:我国米糠资源丰富, 但对米糠的深度开发及综合利用相对比较落后。因此, 综述了国内外米糠开发利用现状, 分析了米糠开发的潜在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表明米糠的深度开发及综合利用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关键词:婴幼儿米粉,市场现状,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梁少华, 赵西周, 胡前.米糠深加工技术的分析与评价[J].中国油脂, 2005, 30 (10) :41-44.
[2]吕莹果, 季慧, 张晖, 等.米糠资源的综合利用[J].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9, (4) :19-22.
[3]王仲礼.国外对米糠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应用[J].中国稻米, 2005, (3) :49-51.
【内外价值论文】推荐阅读:
国内外技术论文07-17
课内外阅读的异同论文06-01
国内外立法对比论文06-24
国内外分时度假论文10-23
校内外实训基地论文12-27
国内外系统动力学论文12-31
国内外保险业发展比较论文11-28
项目管理承包模式国内外研究进展论文10-18
内外一体05-08
内外机制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