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比较(精选12篇)
内外比较 篇1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出现了受教育劳动力的相对过剩问题。具体表现为: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劳动力从事以前由低学历劳动力从事的工作, 他们实际的学历水平超过了工作需要的学历水平, 这种现象通常被解释为过度教育。过度教育可能会对个人生产力和收入产生负面效应, 拉姆伯格、列文、曾满超等进行的经验研究发现:额外增加的教育不一定能够提高生产力, 而且也不一定能获得额外的收入。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过度教育现象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教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关注, 过度教育研究正在成为西方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与此同时, 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过度教育问题, 甚至比发达国家更严重。发展中国家的过度教育伴随着知识失业而出现, 像印度、埃及、菲律宾和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知识失业, 失业的毕业生虽然不会永久性失业, 但是他们将不得不从事一些过去由较低教育水平的人做的工作。我国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 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涌入劳动力市场, 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 毕业生失业率不断上升。同时, 更多的受教育者从事了与自己学历不匹配的工作, 教育技能不能被充分利用, 受教育者的经济地位相对于以前有所下降, 教育的经济价值受到了挑战。
一、我国的过度教育现象
当前, 我国政府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 在高等教育上又出台了“高校扩招”的政策, 使得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各级教育单位的入学人数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与西方国家在二战后的教育发展很相似。一些社会人士指出:我国已经出现过度教育现象。有相关数据为证: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大中专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呈下降趋势。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70%, 在离校时未签约的大学生有34.5万, 按这一比率计算, 在离校时未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 2003年为52.5万人, 2004年有69.6万人, 2005年将超过75万人。与此同时, 由于大学生就业难, 一方面, 大学毕业生退而求其次, 屈身俯就从事以前由较低学历者从事的工作;另一方面, 一些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干脆专职考研, 从而导致了考研热。1995年考研人数为15.5万, 2003年为79.9万, 2004年为94.5万, 2005年超过了百万。此外, 与考研热相伴的是, 硕士研究生的初次就业率和在人才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也呈现下降趋势。
二、过度教育的国际比较
以Duncan和Hoffman的研究为基础, 后来的学者相继对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过度教育及教育不足的发生率 (incidence) 作了估算。下表是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
资料来源:Hartog (2000) ;Wim Groot (2000) Cohn&Y.C.Ng (2000)
从上表至少可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 自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存在着过度教育, 过度教育与教育不足的发生率之和占了一半左右, 说明这些国家和地区教育与工作需求的不相匹配现象比较严重。
第二, 从荷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发展趋势看, 过度教育的发生率在上升, 而教育不足的发生率在下降。这说明这三个国家的教育规模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增长速度。美国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 过度教育的发生率呈明显的U型, 而到80年代中后期, 教育不足现象逐渐消失。
三、过度教育的影响
过度教育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是过度教育对教育收益率的影响。西方学者针对其与收入的关系做了研究。下表综合了对过度教育收益率的一些研究结果:
*指英国、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
由上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工作所需教育的收益率高于实际教育的收益率;过度教育的收益是正的, 但小于工作所需教育的收益率, 过度教育的收益率大约是后者的1/2到2/3;教育不足的收益率是负的。正是因为这样, 大部分过度教育者仍然会在教育上投资。但是, 这是对整个国家而言的, 对于个人, 过度教育的存在, 使现今的毕业生的实际收入比早先相同学历者下降了。
其次, 对生产力的影响。专家指出:过度教育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的职业满足感、身体状况等, 进而影响职员的能力、人格特征、个人期望等个人特征和薪金、晋升机会、工作的自主性以及同事关系等职业特征之间的整体关系, 造成二者之间的失衡与碰撞, 最终损害生产力的提高。
四、建议
第一, 我国现阶段应按照渐进、适度的原则扩展教育规模, 避免过度教育和知识失业现象的发生, 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应更加强调市场化的制度环境。从制度上保障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技能的充分运用是解决我国过度教育问题的关键。
第二, 加大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 从收入分配层面防止高学历者过度集中在少数部门。可尝试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以教育水平或技术水平为标准的最低工资制度, 防止由行业、地区间收入差异过大而导致的高学历者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的发生。
第三, 个人应当清醒地认识到, 人力资本投资是有风险的———并不是教育投资越多, 回报越大。个人需要理性地进行教育投资, 评估和分析投资教育的风险性, 避免因过度教育的发生而降低了教育的经济价值。
内外比较 篇2
租赁终端分布网络
国外租车公司拥有全球化的网络,比如世界排名第一的赫兹公司租赁网络覆盖美、英、加等国的8000多个租车站点,业务涉及150多个国家,营运车辆超过55万辆。位居世界榜眼的安飞士网络遍布全球近150个国家,使其会员做到一国入会。
现今欧美国家的汽车租车,已从“一地租车、异地还车和修车”、"24小时预定服务”发展到信用卡及网上刷卡收费、30公里以内免费送取车,24小时紧急救援服务等项目。而我国的汽车租赁全面网络、异地还车系统及上述特色服务等都尚未完善,仅有个别租车公司在几个核心城市里建立起所谓的“异地还车”。业内人士表示,我国租车业的主要问题是“小、低、乱”—即我国租车业规模小、档次低、管理手段落后的现状。
电子商务管理系统
发达国家的汽租业以全球数万个租车网点为依托,形成以电子商务为中心的卫星定位系统。如欧洲汽车参与了航空公司的全球调度系统(GDS),通过网络在全世界内处理待预定租赁车辆的业务份额占其总量的15%。此外,欧洲汽车借助点对点租赁、中央预定与车辆适时调度系统的强大租赁网络,亦可在全球任何地点为各种需求的客户提供即时租车服务。在中国,无论是合资租车公司,还是国营或民企,一般只有做到“一站式”网络预定,车辆调度基本上靠人工来完成,更谈不上每个站点精确的每天成本分析及超前的运营战略了。
租车企业与上游厂商、二手市场的联系
在国外,汽车租赁是汽车厂商销售新车的“蓄水池”,发达国家出产的新车有近80%的车辆通过回购合同投放到租车市场,汽车租赁期结束后,车辆由厂商回购并整修后,再供二手车经销商出售。如赫兹公司,其背后是福特、丰田、马自达等汽车厂商组成的坚强后盾。即汽车厂商、租车企业、二手经销商形成互惠联盟,实现价值最大化。
而在中国,汽车厂商、租车企业、二手车经销商三者之间关联松散、各自着眼于短期的小利益回报,无法形成汽车多方的收益最大化。因此,从产业的关联度与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出发,实现持续的高效回报仍是我国租车企业不得不重视的战略问题。
保险与违章处理
在国外,如美国租车企业规定,租车人在租车时需购买保险(车险、司机人险、乘客险、第三者责任险);而在中国,缴纳保险是租赁公司的事,租车人一般不买保险。
虽然租车公司与承租人在合同明确约定,出现交通事故由使用者承担,但现实上,若有因租赁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尤其是出现人员伤亡时,往往把目标转向车主,将租车企业告上法院,要求民事赔偿。同样,美国租赁公司的车辆全部由警局电脑登记,租赁车辆违法后,警局只要求车主提供车辆相关资料,其他责任全由承租人负责。而在中国,任何车辆的违章记录都寄到车主手里,结果是租车企业代受罚款或车辆年检受困。
个人信用体系
欧美国家拥有完备的社会及个人信用机制,使得汽车租赁无需任何担保,手续简便、高效省时;还建立了分期付款式的租赁付费,此类方式约占总业务50%的份额。而我国个人信用体系远未建立,租车业仍是高风险产业,以至于“短、平、快租车”仍是有一块难以逾越的拌脚石。国内外租车业管理上最大的区别是:我国由于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完善,车辆骗租风险巨大,导致企业管理将如何防范骗租、罚单等做为首要任务,而忽视客户培育及管理;而国外汽车租赁管理的重心是在车辆调度上,是如何方便客户随时随地租车。这样的结果自然导致国内外租车企业管理服务的巨大差异。
行业法规管理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各地对1998年交通部的《汽车租赁业管理暂行规定》(1998年2月26日颁布)中对汽车租赁业的性质界定不一,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导致租车业无论在牌照发放、定价,还是在车险、风险合理性等方面均无法形成统一的规范管理,行业管理严重滞后,助长黑车非法经营的蔓延之势。
国内外社区护理教育比较 篇3
【关健词】:社区护理;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51-02
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与之出现的配套设施就是社区卫生服务,而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社区护理工作,这项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很高,不仅是单纯的临床知识,通常还要掌握人文和保健方面的知识,所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广泛。所以说在社区护理服务中社区护士的培养至关重要,成为目前各国社区护理教育方面不断重视的课题。
一、社区护士的资质
在国外对于社区护理教育十分重视,社区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具备临床上岗证书方可上岗,同时薪酬待遇也较高。而我国对社区护理人员的要求就十分简单,只需要具备护士相关职业证书,即使没有相关临床经验都可以,很多社区护理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护理岗位培训。由于我国社区逐渐增多,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迅速,这样就使得社区护理人员的素质也要有所提升,不仅要掌握康复护理,还要掌握医疗护理,在病人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社区护理的专业方向以及课程设置
为了快速提升社区护理水平,国外发达国家都开设了社区护理教育专业,并针对这一专业开设了相关教育课程,耶鲁大学在1928年就开设了社区护理教育这一专业,同时加拿大多所大学也相继开设了社区护理教育课程,而加拿大在社区护理教育专业方面主要分为学士和硕士,而美国和韩国在社区护理教育专业的学历设置是一样的,包括学士、硕士、博士,同时许多发达国家为此也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注册制度学历教育体系。
我国在社区护理教育方面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初级阶段,很多高等院校刚刚认识到社区护理教育的重要性,也相继开设了社区护理教育专业,同时还开设了一些健康教育护理、心理护理等相关专业,学历资质主要分为学士和硕士。但是我国高等院校在社区护理教育方面缺乏经验,没有经验丰富的社区护理教师,所以我国在社区护理教育专业方面取得的成就并不明显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同时我国研究社区护理教育的人员也相对国外发达国家较少。
三、设置社区护理的教学机构
对于社区护理的教学机构设置,国外发达国家就做的十分好,日本札幌医科大学和自治资源大学都在社区护理教育专业方面建立了专门的教学机构和场所,而且社区护理设施也十分齐全。此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也针对社区护理教育专业设立了专业教学机构,也延伸了家庭健康护理专业。2006年我国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意见》,内容中明确提出了对高校社区护理专业的重点建设,要加强临床医学、临床护理的资金投入,目的就是为了快速促进我国社区护理专业的发展,缩小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但是在高等院校社区护理教育实际开展过程中发现,很多高等院校都没有经验丰富的社区护理方面的专业教师,很多教师只具备理论知识,根本没有实践操作技能,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社区护理专业的发展,同时我国高等院校在社区护理专业方面学历设置较低,最高就是硕士学历,无法培养出精英人才。
四、社区护理继续教育和护士的培训
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对于社区护理教育和培训都十分重视,社区护士必须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上岗。比如韩国对社区护士会进行专业培训,开设有专业的培训课程,而且为了增加社区护士的实践能力,韩国政府会出资对本国社区护士进行教育培训,让其熟练掌握社区护理知识。而在美国社区护士在毕业之后必须要接受在职培训,只有成绩合格后才可以到社区卫生所工作。在日本也是同样,政府会出资对社区护士进行继续教育,然后必须通过在职培训后方可上岗就业。在我国近些年政府加大了对社区护理教育的重视,要求社区护士必须要有职业资格证,而且社区护士在上岗前也必须要参加在职培训,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条件所限,导致社区护理培训工作开展并不理想。而且我国目前大部分社区卫生所资金缺乏,没有经济实力去聘请专业的护士人员,同时我国大多数社区护士基本都是中职院校毕业的,无论是素质修养还是专业技能都较低,根本无法跟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但是实际落实到社区卫生所的并没有多少,而且社区经费紧张直接限制了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发展,社区护士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继续教育,专业技能水平无法提升。
五、社区护理实习基地与实验室的建设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对于社区护理的实习基地和实验室建设都比较重视,要求也十分严格。比如日本的大多数高等护理院校都建立了专业的护理实验室,而且实验室内的护理设施十分齐全,学生可以在护理实验室进行专业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而美国在1993年就建立了社区护理中心,这样社区护士从学校毕业后就有专业的实习基地,培养其护理实践能力。但是我国在社区护理方面根本没有专业的实习基地,高等院校师资力量也不足,极度缺乏经验丰富的社区护理教师,严重制约了我国社区护理专业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将国外发达国家社区护理教育方面的实际情况,社区护理人员学历、岗位资质、教学机构、课程设置等四个方面与我国社区护理教育进行了对比,由此可知我国社区护理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我国想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要学习其经验,吸收其优点,根据我国社区护理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加强对社区护理的资金投入,从而加快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包家明,付伟,胡斌春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2)
[2]李春玉,金胜姬国内外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2004(06)
[3]邹碧娥,汲取国外社区发展经验加速我国社区发展[J],马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4)
[4]侯淑肖,尚少梅,巩玉秀,么莉,郑修霞,刘宇,赵红,胡斌春,包家明,岳鵬,王荣梅,柳秋实社区护理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5(05)
国内外文化产业业态比较 篇4
国外文化产业的现状
文化产业一词来源于国外, 所谓文化产业, 指的是通过生产和买卖方式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即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 其主要目标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艺术需求为主。目前, 国外文化产业已具有了相当的发展规模和拥有了较完善的发展机制。相比之下我国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还需要认真研究、学习。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1.发展时间长, 产量大。
国外在很早之前就已有了文化产业的概念, 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出现了:文化艺术业、影视业、图书业、音乐唱片业等许多的产业链条, 这些产业链条交织在一起, 形成了一张庞大的文化产业网。美国为例:1965年, 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成立, 此后的美国文化艺术产业每年可以拉动的经济效益超过360亿美元, 并同时提供了130万个就业机会。
2.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正在取代制造业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例如英国, 由于受到国内市场规模、人口数量以及外国同行业的激烈竞争, 英国的传统制造、加工等产业日趋没落。而与此同时, 与文化相关的产业却突然发力, 逐步取代传统行业形成极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放程度日益加深, 数据网络信息越来越通畅, 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收入和受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所带来的潜在消费也大大地提升了。英国凭借高新技术手段开发海外市场, 成为其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3.文化产业发展较为规范, 产业结构合理。
日本政府大力支持和发展文化产业, 为文化企业提供方便, 制定相关保护政策, 这是日本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日本文化产业得以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法律法规健全, 通过法律法规调控文化产业市场已经逐渐机制化, 并拥有完备和成熟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使得日本的文化产业在积极参与国际或地区文化产业市场的竞争中, 具有产业程度高, 竞争能力强的优势, 所以总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获得胜利。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
1.投资主体多样。
如加拿大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人文基金会及博物馆学会对文化产业业给予资助, 而政府的某些部门在文化方面也提供了有力资助。而美国文化艺术团体得到的资助则主要来自于公司、基金会和个人的捐助, 并且其数额远远高于各级政府的资助。
2.注重加大科技投入。
以美国影视业为例, 其每一项对影视产业的创新所产生深远影响的成果, 几乎都能够同步运用于电影、电视片的制作之中。在英国, 图书业从20世纪90年代起, 出版公司就开始将因特网络技术运用于图书的销售, 网上售书也极大地方便了顾客挑选图书, 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出版业的发展, 同时促使唱片业也争相建立网上唱片的销售渠道。
3.实行商业运作、按市场规律经营。
日本的影视业、图书出版业、音乐唱片业目前都已建成了庞大的全球销售网络, 掌控了许多国家的销售渠道和为数众多电影院、出版机构和授权连锁店。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之下, 采取了全球战略的跨国文化企业无论从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都会在全球自由流动中受益, 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扩张了在海外的销售市场, 占据了国际竞争的有利位置, 其影响力也日益增大。
4.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杠杆来积极鼓励各企业和全社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支持。
早在1917年, 美国联邦税法就明文规定对非营利性文化团体及文化机构免征所得税, 并且减免资助者的税额。1965年, 美国又通过了《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 依据此此项法规, 美国创立了致力于艺术与人文事业发展的机构:“国家艺术基金会”和“国家人文基金会”。这一立法, 保证了美国每年能够拿出相当比例的资金投人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
国内文化产业的现状
在国内, 文化产业可以说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新词汇。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无从查找, 即使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无人提起, 归根结底还是跟意识形态有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下, 逐渐诞生了文化产业的概念;直到近几年文化产业的概念才深入人心。要理解中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就需要从它的业态情况、它的政策面进行研究。
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1.产量还不够大, 但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产量还不够大, 主要指文化产业所占GDP的比重还不够大;所谓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主要指文化产业从小到大, 发展逐步合理。当然, 文化产业在原有的经济体系中也是有一席之地的, 如像图书发行这样的产业。在文化产业概念没有形成之前, 图书都是由国有出版社进行发行;而在现今文化产业中, 尤其是书籍出版和影视制作, 民营企业正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营出版事业迅速发展, 带动了整个国家出版业的长时间兴旺。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也在逐步壮大, 这表明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2.数字化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新娱乐时代正在到来。
我国的电信业、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非常迅猛, 令全世界所惊叹。这是一个全新的产业, 国家对此是非常鼓励的, 只不过制度建设还比较滞后。据数据显示, 中国人使用互联网人数在2007年就超过了美国, 达到了2亿人, 可以说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发展也是非常快的。
3.产业链条上移
产业链条上移的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重视原创内容, 二是重视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实际上中国文化一直对世界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而我们自身一直未能有效利用。如花木兰、西游记等题材, 国外可以利用我国的文化资源制作出高水平的文化产品,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现已经提升到了历史性新高度, 而我们到底能够在产业中得到多少份额, 我们还需要认真考虑。
中国文化产业所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文化消费的总量过低和供给方面的不足
而今, 中国文化产业虽有巨大发展, 但也应该看到我们文化消费总量仍然过低, 并且有效供给不足。作为一个经济大国, 我们的文化消消费只占了世界平均值的1/4多一点, 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的个人收入差距较大。还有一个方面是人们对于消费的谨慎, 大家感觉到不稳定的因素多, 心里有恐慌感。所以, 只有整个国家经济稳定繁荣, 物价平稳, 才会刺激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
从供给层面来说, 我国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有效供给不足。由于我们文化市场的开放程度还比较低, 法律和法规建设相对滞后, 部分管理不健全, 文化产业和服务供给较少, 有效的市场机制还比较低。最终导致了有效的供给的短缺, 真正能够与消费对路的文化产品尤其缺乏, 而潜在的需求得不到开发, 同时有效的需求也不能得到满足。
2.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战略性不足, 市场开放不够, 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难以检验, 产品发展慢
我国的文化产业战略性短缺非常严重, 所以必须以深化改革来促其发展。当今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与文化市场开发的步骤不协调, 市场开发的不足又限制了文化机构的发展空间, 无法在规范市场中运行, 因而改革的效果就降低了。
拿出版业和广电业来说, 出版产业尽管已经很市场化了, 但仍旧大部分被经营情况不佳的国有企业占据。而国家还只给国有文化企业培植书号资源, 完全拒绝直接给民营文化机构配置书号权, 这样的资源配置格局, 无论怎样, 都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吻合。
3.区域发展战略雷同, 仍然存在跟风现象
比如近年来动漫产业在国内发展势头很高涨, 大家感觉动漫产业效益好, 于是各地都纷纷效仿, 大搞动漫产业园。但并没有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 认真思考是否适合这种产业发展。各地文化基础不同, 动漫的消费能力更是有很大差别。并且, 由于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起步较晚, 动漫产品的制作成本高居不下, 而国外特别是美日等国的动漫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他们的制作成本非常低, 逆差严重, 非常不利于动漫产业发展。现在国内各地都在做动漫产业, 但制作出的产品不仅低端, 而且成本还降不下来, 这就可能造成恶性循环。
总之,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无论从规模、发展程度、规范程度上都与各文化大国存在较大差距, 这样的差距不是短期内形成的。但也要看到, 自从我国的文化产业政策实施以来, 我们和国外的差距正在缩小。国外有一些先进的经验和先进的管理办法, 我们需要认真学习。但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 由于国情不同, 历史发展不同, 不能照搬国外经验。要尽量看清差距, 找出原因, 既要避免闭门造车, 也不能盲目跟风。要从本国情况入手, 找出一条适合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国内外社区现状及比较分析 篇5
社区的概念是1887年由法国的著名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提出的。滕尼斯认为社区是由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同情味的社会团体。人们加入这种团体不是有目的的选择,而是自然形成的结果。是以共同利益和共同目的,以及亲戚、邻里、朋友等血缘或地缘为纽带;是家庭、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福利、娱乐及社会保障等主体构成的一个整体。
结合我们国家历史和现实情况看,社区是与整个社会密切相连的、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关系密切的社会群体。在这样的社会群体里,人们具有共同的生活空间、共同的权利义务、共同的文化特质,利益相连、感情相依、守望相助、危困相抚。
一、国外社区现状及主要特点
社区发展(community development)在西方国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在英美等国,社区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社区工作已成为城市行政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社区主要形成了“自治模式”、“行政模式”和“混合模式”三种模式。
(一)“自治模式”。
“自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相对分离,社区内的具体事务完全实行自主自治,与政府部门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政府对社区的干预主要以间接的方式进行,其主要职能是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去规范社区内不同集团、组织、家庭和个人的行为,协调社区内各种利益关系并为社区成员的民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和北欧国家的社区。
1.美国的社区。
美国的市是州政府的分治区,市政体制采用的是“议行合一”或“议行分设”的地方自治制度。美国的社区是政治制度下一个最小的单位,它是一个高度民主自治的机构。社区自治组织不仅享有社区发展规划与目标、社区公共事务、社区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决策权与管理权,还享有对政府的社区行政管理以及专业机构的社区服务管理的建议权、监督权。社区委员会(又称社区董事会)成员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具有一定的任期,他们大都是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社区服务。社区公共卫生和公共环境等物业方面的管理,由社区委员会聘用的专业社区管理公司负责。而大量的、具体的社区服务内容和项目的开展,则由非政府非赢利的社区服务组织承担和实施。
2.北欧国家的社区。
北欧国家的社区政府是行政体制的最基本单元,具有最基本的教育、社会保障、福利、文化、城市规划、税收等方面的决策管理权。社区政府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是政治机构(议事机构),另一块是行政机构(执行机构),均由民主选举产生。社区议会是最高决策机构,议长由社区政府负责人担任,下设若干个委员会,这是社区民主选举产生的政治机构。然后由社区议会委任社区政府,下设若干个部,每个部与社区议会委员会一一对应,接受其领导。这是社区的行政机构。并且居民在社区中成立各式各样的社团、协会和居民理事会,对社区决策和管理直接参与和监督。形成社区负责人、社区议会、社区委员会和居民理事会构成的四位一体的结构,互相支持,互相监督,使整个社区沿着民主的轨道积极有序地发展。
(二)“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的紧密结合,政府对社区的干预较为直接和具体,并在社区设有各种形式的派出机构,社区发展特别是管理方面的行政性较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新加坡的社区。
新加坡全国不设市、区政府,社会管理的区域性基本单位是选区。每个选区都设有公民咨询委员会和居民联络管理委员会。选区中主要社区组织的领导成员都不是民选产生,而是由所在选区的国会议员委任或推荐。社区领导成员的政府委任制以及国会议员对社区事务的深度参与,使新加坡的社区管理受到执政党和政府强有力的影响和控制。
新加坡在政府中设有国家住宅发展局,负责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其主要职能包括:社区规划,社区工作人员培训,协调政社关系,组织社区活动,对社区建设给予财、物支持。
(三)“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对社区发展的干预较为宽松,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规划、指导并提供经费支持,官方色彩与民间自治特点在社区发展的许多方面交织在一起。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和俄罗斯的社区。
1.日本的社区。
日本在政府系统中,由自治省负责社区工作,地方政府也设立“社区建设委员会”和“自治活动课”等相应机构。在城市基层社区层面,日本设有“町会联合会”和“町会”这两个层次的带有行政色彩的自治组织,它们在许多方面分别发挥着类似我国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作用。町会联合会的职能主要包括垃圾的收集和清运、青少年教育以及与警察机构及地方政府组成联合防范协会改善社区治安状况。町会则承担了大量与社区成员相关的日常事务,主要包括环卫管理、青少年教育、社区治安、办理国民健康保险、办理社会福利、代收税款以及对保释人员的教育跟踪和刑释人员的就业安置等。
2.俄罗斯的社区。
俄罗斯社区是根据居民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标而创建的机构。社区的最高领导机构是社区群众大会和社区代表大会,为社区自治的领导组织机构,享有社区联邦政府、市政府、区政府所规定的权限,并且制定“社区法”,规范管理社区基本事务。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协调关系。市、区政府依法支持社区的建立和活动;区政府对于社区委员会有监督,检查的权利;并且社区采纳的一切建议须上报区政府,发生分歧时,由区政府协调处理。
(四)三种模式比较分析。
三种模式的共同点是:第一,组织管理机构健全,权限职责清晰。西方国家的社区内都建有社区委员会、社区顾问团等组织机构,并有相应的法律对各种社区组织机构的组成及权限进行明确规定。第二,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实施社区发展计划的各国,社区发展的各项服务性工作一般由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具体操作实施。第三,社区志愿者组织是社区建设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社区志愿者组织是由社会各界志愿者组成的服务团体。它利用组织内部的知识、技能、财富等,通过各种服务性的行动去实现和体现对社会事业的服务与奉献,或实施和完成对有困难的社会群体及个人的服务与保障。
三种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产生背景、政府社区关系、社区管理主题、运行机制等方面。具体如表1所示。
表1:国外3种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比较
政府主导模式 混合模式 自治模式
产生背景 缺乏法制传统,市场经济不健全,民主观念淡薄等 受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特别是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民主化进程加快 具有法制和民主传统,市场经济健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政府和社区关系 政社不分 部分分开 完全分离
社区管理主体 政府及其社区管理机构 社区和政府各自的管理机构 社区及其自治机构
运行机制 政府主导 政府支持、社区组织和居民参与、共建共管 中介参与,市场运作,居民志愿服务 结果表现 大政府、小社会,行政病严重 朝自治方向发展 小政府、大社会,居民自治
二、国内部分城市社区改革探索
全国各地很多城市在社区改革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三种模式:一是在维持现有建制基础上,理顺“区、街、居、社”关系的“渐进式模式”,如上海市、沈阳市。二是撤销原街道办事处的“撤街改社模式”,如青岛市和南京市,三是新建社区不设街道办事处,而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的“社区管委会模式”,如武汉市。
(一)“渐进式模式”。
1.上海市的社区改革。
上海市最早提出并实行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体制。这种体制的重点在于政府在街道社区所进行的第三级管理,其核心是推动市、区两级政府及各有关职能部门的权力下放和分权,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强化政府在街道社区层面即第三级的行政权力与行政效能。
基本内容包括:(1)按照“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方针,加强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和协调管理的权力与职能。(2)按照放权与分权相结合、责任主体明确、管理幅度适中的原则,在将综合管理的事权下放给街道办事处的同时,把专业管理的权力下放给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并建立街道层面专业机构的对应设置,由此充实和强化政府职能部门在街道社区的专业管理。(3)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职能部门对专业派出机构实行双重领导制。(4)按照政企、政社、政事分开的原则,将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原来承担的一些社会服务性、经营性的事项,分别划归各专业服务机构和资产经营机构等。(5)在街道以下构筑第四级管理与服务网络,由政府按居民区实际人口给予居委会若干事业单位编制,并可聘用部分工作人员,专职负责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
2.沈阳市的社区改革。
沈阳市在重新划分居委会辖区规模的基础上,按照“社区自治、议行分离”的原则,建立包括决策层、执行层、议事层和领导层等全新的社区组织体系。决策层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由社区居民选举出的“居民代表”和辖区内企事业单位选举出的“单位代表”共同组成;执行层是社区居民委员会,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主要职责是执行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决定,在政府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组织居民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议事层是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主要成员由社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居民代表、单位代表组成;领导层是社区党组织,即按照《党章》规定设立的社区党委、总支或支部。为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沈阳市还通过明确社区自治权、转给社区协管权、赋予社区监督权等措施,以强化社区的功能。
(二)“撤街改社模式”。
1.青岛市社区改革。
2001年4月,青岛市市北区浮山后社区不再设置街道办事处,建立了新的社区管理体制。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核心、三套工作体系”,一个核心就是党的领导核心——社区党工委;三套工作体系,即社区自治工作体系——社区委员会,行政事务工作体系——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服务工作体系——社区服务中心。
社区党工委是区党委的派出机构,是社区中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社区委员会是社区代表大会的常设理事机构,是由小区居委会、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推选代表,通过召开社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自治组织,下设办公室和社区服务、文化教育、计划生育、人民调解、卫生环境五个委员会。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是由区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人员组成,承接社区中的行政执法、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城市管理、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民政、财税、司法、社会保障、文教卫生等行政事务。社区服务中心则负责社区服务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开展便民利民服务活动。上述四套工作体系,核心突出,体系明晰,职责明确,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效能。
3.南京市社区改革。
2002年3月,南京市白下区选择了淮海路街道作为体制改革试点。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理顺一个关系,坚持两个依法,实现两个归位,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实现社会的有效管理”。
“一个关系”是政府、社会、市场与社区的关系;“两个依法”是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两个归位”,一是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的“归位”,即把涉及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工作归位给政府职能部门,二是政府社会化职能的“归位”,即把原来由政府管理的社会化职能归位给社区,把一些社会公益性服务工作交给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承担。
主要措施包括:(1)成立淮海路社区党工委,作为区委的派出机构,加强对社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监督政务活动实施,支持和保障社区自治,维护地区稳定,同时,明确党工委不再承担行政管理职能。(2)建立淮海路地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作为区政府有关部门在辖区政务服务的平台。“中心”由劳动、民政、计生、城建、市容、司法等6个职能部门的派出人员构成,按职能要求受理和处理行政事务。与此同时,街道不再承担经济管理职能,原有街属企业按照政企分离的原则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全部推向市场。(3)对街道行政职能进行全面移交。出台了《关于淮海路街道行政管理职能移交的实施意见》,对原街道办事处承担的行政职能认真进行了梳理和职能的剥离。按照“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把属于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57项职能,全部移交给13个职能部门。属于社会性、群众性的工作,由社区全面承接。(4)撤销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职能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能全面完成了原街道行政职能的交接。(5)建立“淮海路社会工作站”和“淮海路社区服务中心”。
(三)“社区管委会模式”。
武汉市汉口江岸区百步亭花园社区管理模式最大的创新是不设街道办事处,而设立社区管理委员会。百步亭花园社区采取了社区管理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居民委员会互相监督,互相合作共同管理社区的“三位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此外,还设立了党委会,成立了群团组织,成立了业主委员会以及驻区组织辅助系统。
该社区管理委员会是一个半行政,半自治的组织。所谓半行政是指武汉市江岸区政府授权社区管理委员会直接履行基层政府的部分职能,对社区组织及各项活动进行领导、组织和协调。所谓半自治是指社区管理委员会是由百步亭花园社区的各自治组织负责人、各管理机构负责人和业主代表组成的。
(四)三种社区改革探索的比较分析。
归纳起来,“渐进式模式”是在不改变现有建制的基础上,理顺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明晰职能,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是一种渐进的改良方案。“撤街改社模式”通过撤销原有的街道办事处,实现在街道层面的政府行政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分离,提高社区自治的能力。“社区管委会模式”是新建社区的特有模式,从建立社区开始就不设置街道办事处,采取类似开发区的管理方式,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替代行政主导,推动社区发展。
以上三种社区改革,最核心问题都是理顺政府及其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即城市基层政权建设与社区民主自治之间的关系。以上三大模式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思路,探索改革街道管理体制。
国外社会工作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文/吴中宇;来源:中国社会导刊
社会工作一般指由那些掌握专业化的科学知识方法与技能的职业社会工作者与社会工作管理者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以及相关的福利保障,调整社会关系,恢复和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一项专门事业和一门学科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思想,既包含了社会救济事业,又包括了更富有积极意义的社会福利事业,非但有各种补救性的援助措施,还发展了改善社会生活预防社会问题的专门技术和专业管理方法可以说,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不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英美等西方国家社会工作建立较早,有一定的理论积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回顾西方国家社会工作发展的特征和独特历程,将对我国的社会工作有所启示为贫困者提供服务: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形成现代社会工作起源于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实施的济贫法,这部法开创了国家以立法形式救济贫民的先河,并明确了政府和社会有济贫的责任16世纪的英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当时的英国统治者面临大量的贫民生活无着落偷盗乞讨等社会问题因此,英国政府颁布了济贫法,以解决当时面临的贫困问题济贫法的实施,要求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以确定帮助对象,这需要专人和专门的工作方法进行,由此,现代社会工作的雏形形成济贫法的意义一是政府首次以立法的方式对全国的贫民实施生活救济制度;二是其救济经费的一部分来源于富有阶层,即国家强制征收的济贫税济贫法规定,教区对没有亲属供养的区内贫民负责救济,救济经费以济贫税志愿捐款和罚金三者为主要来源济贫法的特点是实施分类救助,分别对有工作能力无工作能力无依儿童给予不同安排,社会工作的类型化方式由此提出济贫法于1 834年修正为新济贫法,到1948年,在英国实施了347年,济贫法的修正实施使社会工作者尝试用个性化方式解决贫困问题,这为英国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个案工作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德国1 788年在汉堡市实行一种救济制度,史称汉堡制,对社会工作在制度与方法上影响甚远汉堡制将全市分为若干区,分别对贫困者实施救济,或介绍职业医疗疾病等,并设中央办事机构,总管全市救贫行政事务l 852年德国爱尔伯福小市镇仿汉堡制并加以修改完善,开始实行爱尔伯福制,即各区再分段,负责对段内的贫民进行经常性调查,按需予以补助,并办理职业介绍以及对游民进行管理训练等各市设有全市性的赈济组织在此期间,英国早期社会工作者借鉴德国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的做法,进行济贫工作此后,1 869年在伦敦成立的英国慈善组织会社(the 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C.O.S)和1 877年成立的美国慈善组织会社进一步推动了济贫工作的专业化,确定了服务到个人的社会工作理念
兴起于英美等国的慈善组织会社与睦邻运动共同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形成社区睦邻运动首先是由教会及一些慈善组织基金会发起的社区睦邻运动的方法是让社会工作者广泛深入地参与社区生活,尽量调动并利用社区内的各种社会资源组织和教育居民改善自己的环境,培养居氐的自助与互助精神社区睦邻运动发起英国,1884年,伦敦东区传教士巴涅特为纪念年轻的亡友一一牛津大学经济系讲师杨因比服务于贫民工人的崇高精神,在自已所属的教区建立了第一座社区睦邻中巴(Soci.al Settlement Home),并定名为汤区比馆继该中心后,英国各地也建立了类化的服务中心社区睦邻运动在美国的影响较大,开展最为广泛1 886年,美国著名醮社区睦邻服务社苏尔大厦创办,厦内为青年人老年人提供了从事教育艺术音乐娱乐等活动及发展教育的机会,还成立了如贫困劳动教育政治等大型研究室苏尔大厦的建立改善了其所在地芝加哥市市民的生活,并促进了全美社区睦邻运动,到1 937年,美国已建立了300多个类似的服务中心欧洲大部分国家也相继开展了社区睦邻运动
社区睦邻运动的开展及其所提倡的服务精神和取得的成就,无疑给解决工业化所带来的城市贫困问题提出了一条可行之路,其目的都是尽可能在社区基础上,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和解决贫困问题社区睦邻运动对于社会工作事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首创了社区目艮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工作及服务机构;二是开创了社会工作与社会调查研究相结合的先河,即充分关注社区居民的需要和问题,并且将解决问题的工作计划与项目均建立在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三是注重开发利用和整合社区内的各种资源,以推动社区计划的实施;四是注重居民的社区参与精神的培养;五是将无私奉献的社区活动与社会工作结合起来,并置于社区工作机构(社区中心)的指导之下
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制度和方法,是与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1883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l 8 8 4年通过丫工伤保险法,1 8 8 9年又实行了老年与病残强制保险法这一系列社会保险制度的推出缓解了一触即发的劳资矛盾,解决了产业工人的后顾之忧,加快了国内经济的发展1 9 3 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为解决1929年的大危机和随之而来的大萧条所导致的成千上万失业人员的生活及就业等问题,颁布施行I,社会安全法案,其内容主要由社会保险方案公共分类救助方案卫生及福利服务方案三个方案构成这些制度的建立说明各国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由对社会成员贫困问题的关注逐渐趋向关注全民福利,社会工作中的社会行政工作日趋重要社会福利事业促进了社会工作的扩展,欧美国家的社会工作开始走向专业化1940年代,小组工作(亦称团体工作)开始纳入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之中1950年代以后,由于联合国的推动,大多数国家开始重视社区福利计划和社区发展计划到了l 96()年代,美国的社区发展计划进人了黄金时期,1962年社区工作正式被认可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几乎在同一时期,英国政府也视社区工作为福利国家制度的一种必要补充
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对社会工作教育提出了要求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较早的是美国,1 8 9 8年,纽约救贫协会创办讲习班,讲授慈善学的应用1904年改为纽约社会工作学院后与哥伦比亚大学合作,于1910年设置社会工作课程1912年正式成立社会工作学院英国利物浦大学于1903年开设社会服务课程1917年美国学者理查曼的社会诊断(Social Diagnosis)一书出版,把这种助人的工作作为一套独立的知识系统加以研究和传授,从而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建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美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较英国早半个世纪,一是来自社会工作教育团体,同时各种社会服务组织也日益感到接受专业教育学习专业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因此美国的大学应邀负责培训社会服务机构的在职工作人员,继而纷纷开始建立社会工作专业1953年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CSWE)和1955年关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的成立,标志着社会工作最终成为一个公认的职业
英国社会工作作为重要的社会服务出现在1945年以后,所有的政府部门都认为社会服务是针对社会中的贫苦及边缘群体提供的机构服务社会服务部门的创立,给英国社会工作者构建了一种专业性的服务工作结构英国在1969年正式成立英国社会工作员协会(BASW),1970年,成立社会工作教育训练中央委员会(CCETSW),正式奠定英国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地位l 9 70年实施的地方政府社会服务法规定,要在地方政府中构建各种社会服务机构从那以后,为个人社会服务的公共支出增长了400%社会服务机构的社会工作者承担了复杂的个案工作,从老年人到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与一些特殊群体打交道,向儿童老年人以及广泛流行的心理精神病患者提供服务个案工作团体工作与社区工作的方法,在社会服务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
社会工作发展到现在,均已实现了职业化和专业化,这就意味着,从事社会工作必须经过社会工作专业系统训练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社会工作者同医生律师一样,没有获得社会工作的执业资格,就不能从事社会工作事务
从为贫困者提供服务到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从关注贫困人员问题到关注全民福利,社会工作由朴素的社会自治性事务到成为专门解决各种各样社会问题的一种制度或方法,由自愿的慈善服务到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依托多学科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结果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参与,使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和知识多样化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为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协调人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可以说,没有社会问题,就没有社会工作从这个角度讲,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的基础再如,弗洛伊德的人格相关学说为理解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在社会个案工作中被广泛运用这些理论研究的共同点都是探讨如何帮助社会上有困难的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人与社会和谐的方式方法
对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
回顾西方社会工作发展l史,可知西方社会工作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发展起来的不同时期所采取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各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影响的结果;都是为解决社会问题,与提高人的礼会功能,协调平衡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相联系的;它帮助个人团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得到社会认可,并增进社会福利以利于人的健康全面发展这一助人自助的专业工作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
转型期的中国,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与社会需求一是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的存在成为社会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如人口问题中的残疾人生活就业问题人口结构出现的男女比例失衡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贫困问题就业问题家庭问题犯罪问题教育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带来人群体社会问的不协调,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一是随着政府职能转换企业社会职能的剥离,单位人越来越多地变为社会人;大量与居民相关的公益性事务,政府不管企业剥离,都要靠社区来解决社区成为城市社会保障工作的基础,社区服务成为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三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加入WTO以后,国内的竞争也会异常激烈,竞争对人的素质提出高要求,不可避免会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西方社会工作注重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调适的社会工作个案方法以及发掘社会资源启发个人或制度的潜能增强其预防问题的能力更好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等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方法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国内外基金发展趋势之比较 篇6
中国基金行业借助资本市场的繁荣和金融改革深化的演进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不仅仅在公募共同基金方面,还包括人民币股权私募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中国国家主权基金等,分别以不同的组织形式建立,并以不同方式支持国家金融战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
以公募基金发展为例,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基金行业初具规模,共计60家基金管理公司共管理公募基金511只,基金份额为23503.82亿份,资产净值合计为23590.0亿元。从基金股票投资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采掘业,机械、设备、仪表业仍是基金投资占比较高的五大行业;从基金规模看差异甚大;从各公司股票类基金份额变化看差异明显,除部分排名前列的基金公司获得净申购,多数基金公司为净赎回,业绩仍是影响份额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国内公募基金业现存问题
1.行业共性突出
迄今公募基金已经发展了11年,基金产品创新需求一再被推到基金公司面前。行业的同质化造成了基金投资策略趋同,仓位相似,重仓股集中,这也成为了基金行业的一大困境。由于基金投资策略的同质化,也令公募基金成为市场上最大的助涨助跌器。与此相对,美国市场基金产品类型多样,除了资本自由流动可以自由成立大量国际基金外,还有行业基金、另类基金等;债券基金中,国外债券市场的细分程度也更明显,而投资股票方向的基金,国外基金可以做卖空等等。因此,与国外基金业相比,由于市场发展完善程度差异,国内基金市场现阶段同质化现象明显。同时,国外基金各种费率也是灵活的,国内基金公司比较期待的费率创新,目前也难以实现。
2.行业费用收入控制
今年最受争议的问题是国内基金业可以根据基金规模收取管理费问题。目前,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被要求签定一个契约,在这契约中规定了无论基金盈亏都要收取管理费用的强制性条款。尤其在市场行情走低时,基金公司提高管理费比例从而保证了管理费收入。基金与业绩不挂钩的基金管理费收取方式,违背市场化原则,成为今年行业热点话题。
3.股权激励的应用
以国外经验来看,固定管理费模式虽然在牛市期削减了管理人员的收入,但有助于防范投资管理人员不顾风险地博取高收益,在熊市期也能维持基金管理公司的稳定收益。但股权激励计划成为挽留人才必要手段之一了-短期看,可作为奖励手段,增强基金管理公司员工的收益;长期看,股权激励更能够从制度上督促和激励基金管理公司员工,完善基金管理公司的治理。
从行业看,目前仍缺乏完善的基金业政府监管体系以及缺乏专门的基金行业自律组织。
三、国外Vanguard基金公司发展案例
1.公司介绍
Vanguard公司的介绍是这样的:巩固股东关注点是我们每日工作的指导:我们审慎的管理着基金,本着长期投资的目标和清晰的战略目标。我们征服了目标,提供具有竞争性的投资回报无论在同类共同基金方面还是被动型指标指数方面。
美国最成功的共同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着5200亿投资者的资金,提供一套完整的家庭式共同基金管理包含从实体经济到债券基金;创立了Vanguard500指数基金,有效的股票投资组合可以跟踪整个市场,包含了103只本国基金以及最大US共同基金,Vanguard家族总是获得最低成本率。
2.公司发展
John C. Bogle于1974年成立了投资公司,其实自1929年始已开始了运作。自1924年美国第一支共同基金马萨诸塞基金的创立,Morgan意识到这种投资服务的机会和潜力,并于1929年7月成立了willington 基金。
从1950s到1960s初,Willington管理公司承担着基金资产的管理责任,基于四大原则运作:保守的投资策略,关注长久的投资表现,无任何相关或者姐妹的单一基金,以及复杂、组织良好的销售和市场队伍保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兴股票市场发展迅速。1960年末,公司的平衡型投资策略已被投资市场的经纪人们摒弃。Wellington基金,曾经平衡基金投资的佼佼者,业绩滑落至谷底。同时,Morgan决定从主动投资撤出,聘任Bogle管理基金。这位年轻人随即实施了一系列策略,包括基金业绩提升,加入投资商会,雇佣有实力且有经验的基金经理。
Bogle成立了Vanguard公司,并率先于1976年在美国创造第一只指数基金——先锋500指数基金。指数基金的产生,造就了美国证券投资业的革命,迫使众多竞争者设计出低费用的产品迎接挑战。
经过三十多年的考验和磨砺,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指数化投资方式在我国必将更为普及,积极指数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投资模式对国内的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也将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四、国内基金行业发展展望
随着2009年9月,国家计划部门已向国务院提交了监管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的规定草案。国内私募股权行业在不远的将来也能够允许国内投资者参与到海外投资者所能参与的那些大型投资交易中,并鼓励国内私募基金人才代理本地投资理财,而不再只为外国人理财。
公募基金进入了高速扩张后的调整阶段,同时,随着09年《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和《特定资产管理合同内容与格式指引》相继发布以及部分产品的发布,意味基金专户理财正式进入实质操作阶段。
国内外护工行业现状比较研究 篇7
1 国内外护工行业相关政策法规比较
1.1 部分国家制定护工相关法律促进护工行业规范化发展
国外部分国家颁布了护工相关法律,如日本、澳大利亚等。在日本,护工被称作“介护”。日本于1987年颁布了《社会福利及介护士法》,明确规定了介护的定义、种类、服务内容、介护员的资格认定程序等。在澳大利亚,护工被叫做“老年看护员”,一般是在护理院或医院中从事老年人基础性的照料工作。澳大利亚不仅制定了多项法律如《多哈条款》(2001)、《卡斯特罗条款》(2007)等[2]保护老年照护事业健康发展,而且也针对护工行业制定了相关法律条文,如对护工费用支付规则、护理标准等进行了规范。法律的完善与实施为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护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1.2 我国以部门规章或以政府发文形式管理护工
随着护工行业的逐渐发展与普及,我国各级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护工管理更为科学化、制度化。如1997年原卫生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护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对于护工持证上岗、护工聘用、护工管理相关事宜做了初步的规定。2001年4月北京市卫生局[3]、2004年上海市卫生局分别颁布文件,对于护工公司的管理、护工社会保险、行业协会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规制。而后,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于2009年[4]、2013年[5]相继发布政策文件制定外来护工相关管理规定,并开展来沪从业人员灵活就业登记制度。上述政策对护工的规范化管理、护工行业的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相关规定的约束力较弱,在部分地区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2 国内外护工费用支付主体比较研究
2.1 部分发达国家建立了多元化护工费用支付体系
部分发达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了多元的护工费用支付体系。日本以政府承担为主、个体支付为辅,美国以个人购买商业保险为主要支付方式,澳大利亚则全部以政府财政支付。日本实施介护保险制度,老人在享受介护服务时,只需缴纳护理费用的10%,其余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护理保险共同承担[6]。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实施不仅缓解了公民照护压力,而且催生出了大量的介护人员,带动了就业[7]。
美国的老年护理实行的是商业保险制,保险内容包括医疗性护理服务和生活性护理服务。保险公司根据投保人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保险范围等情况确定费用支付金额。护工的护理费用一般由保险公司以现金的形式给付,缩短了中间流程,规范了支付方式[8]。
澳大利亚的护理费用为政府财政拨款。澳大利亚政府老年健康部、退伍军人事务部负责老年护理费用的预测、筹资、实施、监督管理等,保证所有老年人都可以享受到同样内容同等水准的照护服务[9]。
2.2 我国护工费用由患者个人全部承担
我国护工费用尚未纳入医保体系,多由患者个人承担。虽然有部分地区如湖南省,对于“失独”老人的护工费用给予一定的保障和补贴,但是所能覆盖的范围有限,大部分患者的护工费用均由本人承担。在护理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的今天,护理费用占据整体医疗费用的很大部分。许多长期卧病在床的病人,其聘请护工的费用成为最大的支出之一。许多家庭因不能支付正规护工的高额护理费用而选择由家属轮流看护或者在社会上聘用价格较低的“黑护工”来替代。长此以往,不仅增加了家庭的负担,而且也增加了护理事故发生的风险,不利于病人的康复。
3 国内外护工行业管理模式比较
3.1 部分国家护工管理模式较为成熟
在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等国家,护工的管理模式较为成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部分国家护工行业便逐渐萌芽并迅速发展。由于受到完备的立法与制度的保护,许多国家在护工聘用、职业准入、资格授予、服务规范等方面都具有较为科学与先进的经验。一方面,国外许多国家的护工多是由医院直接聘用,属于医院员工,接受医院直接管理。相对于国内由患者方直接聘用,更便于统一管理。另一方面,部分国家护工的职业准入较为严格。如美国的“护士助手”虽然不需进行护士执照考试,但是需完成50小时的理论课和100小时的临床实践课程,并取得红十字协会颁发的证书方可上岗[10]。此外,部分国家护工行业也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服务分级制度。如日本“介护”,根据病人活动自由度和病情的严重程度分级,给予不同侧重点的照护服务,极大地节约了服务成本,提高了照护效率。
3.2 我国护工管理模式初现雏形
在我国,护工尚不属于正规职业范畴,是介于家政保姆与医院护士之间的临时辅助性勤务人员。虽然护工的工作地点在医院,但并不是医院的正式员工,而是隶属于专业的护工管理公司,实行的是社会化管理模式。从护工招聘、培训、监督、考核至离职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全权负责。但是由于目前护工尚不属于一种职业,相关的管理制度还在探索之中。目前各个护工公司的管理标准不一,管理方式科学性有待验证。护工培训、薪酬支付、权益保障等工作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护工跳槽率、转业率居高不下,对维持护工队伍稳定性、实现护工行业长久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4 国内外护工工作内容比较
4.1 部分国家护工工作内容分类较为细致
部分发达国家护工工作内容分类明晰。如美国护工的主要工作包括:辅助病人吃饭、穿衣、洗澡等生活服务,为病人测血压、脉搏,向护士汇报病人情况等基本医疗护理[10]。日本的介护人员根据其岗位职责细分为全日介护、短期居住介护、日间服务、共同生活介护4种类型,不同的介护类型所负责的工作范围也不同。如全日介护是为综合状况较差的老年人提供全日的介护服务;短期居住介护是为级别较低的老年人提供时间为1~2周的短期介护;日间服务是为有一定自理能力的独居老人或在老年保健院、医院中的老年人提供辅助饮食、功能复健等介护服务。共同生活介护则是对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提供专业介护。以上可以看出,国外对于护工的工作内容分类较为明细,涵盖范围较为广泛,值得我国借鉴。
4.2 我国护工岗位职责日趋明晰
随着我国护工行业的不断发展,护工的岗位职责也日趋明晰。在护工最初发展的一段时间,护工工作内容繁杂,不仅负责患者的生活护理,而且包含清洁消毒、物品运送等工作。1999年,原卫生部医政司主持编写的《中国医院院长手册》护工主要承担病房清洁及病人的脸盆、痰盂、便器的清洁消毒工作,根据需要协助病人领送物品、送检病理检验标本和其他外勤工作[11]。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外勤相关工作逐渐从护工工作范围中抽离。2004年,上海市卫计委相关文件规定:护工的工作范围主要是日常生活护理,包括协助病人用餐、排泄、沐浴、床单位的清洁等。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与护理理念的完善,护工的工作内容逐渐渗入了人文关怀理念。此时的护工工作内容不仅包括负责患者的生活护理,而且包含安慰、鼓励患者积极治疗等心理关怀。可见,护工的工作内容与范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理念改善而不断地更新与完善,护工承担了许多医院护士工作无法延伸到的领域,为医院护理工作做了较大的贡献[12]。
5 国内外护工专业化培训机制比较
5.1 国外部分国家护工专业化培训机制日臻成熟
国外护工专业化培训机制日臻成熟,护工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如日本介护行业具有规范的全国统一的学习教材,而且具有较大规模的培训学校与介护教师队伍。日本的介护员要通过2~3年的时间,学习伦理学、心理学、急救、老年护理技术等十多门课程并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国家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介护工作[13]。德国护工上岗前要先学习一般护理的基本技能,如对长期卧床病人如何翻身、盖被等;其次要经过基本素养的培训,如仪表要求、职业道德、沟通技巧等,一般培训时间为1~3个月。护工经过专业的培训后上岗,能够有效地改善看护质量,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
5.2 我国护工专业化培训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我国护工行业起步较晚,专业化培训机制亟需建立和完善。截止目前,我国尚无行业统一的护工培训机构以及规范的培训教材。以护工行业管理较为规范的上海为例,其培训工作由护工中介公司主持,由上海市护理学会委派专家,使用的教材为上海市护理学会编制的《护工上岗培训手册》,培训时间多为2周。而后,各中介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对护工进行培训后继续教育。虽然上海市的护工专业化培训机制已经初现雏形,但是仍存在培训效率低下、培训时间不足、培训费用承担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而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护工培训工作更是处于探索初期,许多医院护工未经过培训便上岗,相应的技能水平较低,常常出现患者跌倒、烫伤等事故,对医院的护理工作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6 对策与建议
6.1 完善相关立法,为护工行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通过如上比较可以看出,与国外相比,我国护工行业在法律、政策制度等方面较为薄弱,许多问题如护工的从业隶属、从业范畴、职业准入、资格授予等方面亟需明确和规范。我国护工行业在宏观政策层面的薄弱状态,极大地限制了护工行业的规范化管理与科学化发展。因此,我国应制定护工相关法律。对护工的职业类别、权利义务、工作范畴、权益保障、薪酬标准等方面进行规定,为护工行业的顺利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6.2 加强护工管理,统一护工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护工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护工管理较为混乱。护工的职业隶属模糊不清,导致医院与护工公司在护工管理中存在真空地带;护工属于临时性质的用工人员,护工的权益保障、薪酬支付、休假等方面均不能按照正规员工执行,导致护工服务质量与队伍稳定性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护工管理,明确护工的管理主体和各方劳动主体的权力与义务;与此同时,规范护工聘用流程、服务内容、薪酬标准、休假制度等,为护工服务的顺利开展、护工行业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促进护工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6.3 重视护工培训,提高护工职业素养
国内外就业政策比较研究 篇8
一、国内外就业政策比较
(一) 国外就业状况及就业政策概述:以市场经济发展较为成熟和完善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例。
1、国外失业及就业状况
欧盟:20世纪90年代早期, 欧洲在出现经济衰退后有所复苏, 但就业增长却十分缓慢。在多数的欧盟国家中, 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失业持续上升。1990~1995年, 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5%, 而同期的失业率却高达10.1%。1996年, 经济增长率为1.6%, 就业量没有任何增加, 失业率升至11%。1997年, 欧盟的失业率继续上升, 达到11.8%, 1998年仍高达11.7%, 失业人数近1800万人。其中荷兰是欧盟成员国中失业率最低的国家, 为5% (1997年) 。而美国: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 其目前失业率下降到4.5% (1998年5月) 以下。日本:实际失业率控制在4.0% (1998年4月) 。
2、国外就业政策和措施
英国:建立服务机构, 采取导向型就业政策。英国就业服务机构遍布全国, 由全国就业服务总局、区域局和分区组成。失业者能从职业介绍所获得全部工作机会信息;获得关于培训和就业的建议;获得有关失业救济金、收入保障补助方面的信息和建议;可以看到最新的工作岗位信息;可以向工作人员询问在何地获得提高技能的机会。求职者可以从职业介绍所中获得的帮助有:参加工作俱乐部, 互相交流经验并参加有关专家开办的讲座;接受工作建议, 获得向雇主展示工作能力的机会;参加工作培训。
意大利:发展职业培训, 采取储备型就业政策。意大利十分重视和发展职工培训事业, 其地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并把它作为就业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职业培训通常分为就业前培训、转岗培训和在职进修三种形式, 适应不同求职者对技能的不同需要设培训机构。根据培训者的不同需要确定不同的培训方法, 如法、专题讨讲课论会、全日制、工读交替制及函授教育等。
瑞士:鼓励个体经营, 采取自主型就业政策。瑞士政府鼓励企业富余职工自愿组织经济实体。工商、税务、劳动等有关部门优先办理各种手续, 在减免税金、低息贷款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这样, 使大批劳动力和企业富余职工走上自主就业之路。
美国:追朔科技新潮, 采取提高型就业政策。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引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熟悉的行业将改变工作方式, 有些行业将消失, 必使得大量的职工失业, 要解决这些职工的再就业, 就必须提高这些失业人员的技能, 定期进行培训后, 经过激烈竞争上岗工作。美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电子计算机新用途的开辟产生了许多新兴的行业, 因此就必须培训一批具有专业才能的人才。随着工作的日益复杂, 许多工作方式改变, 工人感到有必要接受培训和深造, 使自己创造符合不断变化的雇佣条件。
日本:扶持发展中小企业, 采取消化型就业政策。日本把劳动力的就业和再就业放在中小企业主渠道上。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他们根据一个时期的就业状况, 政府通过增拨财政预算、降低企业税费、提供优惠贷款等政策, 既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增大, 又促进就业岗位增加, 抑制失业率上升。目前, 日本中小企业达千家, 就业人数占整个劳动力80%以上, 为国家创造的财政收入占整个国民经济收入60%之多。
(二) 我国就业状况及就业政策概述
1、我国就业及失业状况
(1) 就业人口总量得到控制。目前, 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九五”期间, 计划生育政策进一步得到落实, 计划生育率稳步提高, “九五”期间净增加6000万人, 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69‰, 2000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控制在12.7亿以内。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降到10‰以下, 人口再生产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的历史性转变。从而为就业人口总量的控制提供了保证。
(2)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劳动力市场机制初步形成。“九五”期末全国从业人员达到7.12亿人, 五年城镇新增加就业3560万人。国有企业富余人员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 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下岗的国有企业职工近50%实现了再就业,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就业结构不断改善,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的比重首次降到50%以下, 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3000万人,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 由1995年的24.6%上升到27%。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取得进展, 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机制初步形成。
(3) 就业形势还很严峻, 失业问题还很严重。虽然就业人口总量得到控制, 但每年仍有相当数量的适龄就业人口需要就业, 而且农村及城镇中劳动力的隐性失业问题以及国企改革导致的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还很严重, 有待进一步解决。
2、我国就业政策及措施
(1) 对城镇下岗职工, 主要依造主管部门, 采取托管型就业政策。即对下岗的职工, 采取暂不脱离本系统行业, 由建立在企业主管部门或劳动部门的再就业中心负责其劳动关系及其享受的福利并推荐就业。在托管期内下岗职工如多次拒绝再就业或托管期满便可将其推向社会, 但主管部门仍负责协调、调剂等工作。
(2) 广辟新领域, 采取开发型就业策略
首先, 开发落后地区,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借西部大开发之历史机遇, 大力创造就业岗位, 解决西部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同时, 在东西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业, 开发就业岗位, 解决城镇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二、国内外就业政策比较研究及结论
纵观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就业现状及政策, 我们不难发现, 虽然在这些发达国家中失业问题还很严重, 失业率也较高, 但从他们解决失业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实际成果来看, 他们的就业政策应该说还是成功的, 是有经验值得我国借鉴的。就其解决失业、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来看,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1、就业政策及措施的制定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既总揽全局, 又有的放矢。首先, 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建立了较为完善和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体制, 一切经济及社会活动都以市场为导向, 严格按照经济规律运作。其就业政策的制定也以此为前提, 从市场入手, 并最终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完成就业问题的解决。其次,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机制, 有比较完整而有效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
2、就业政策及措施的制定严格按照“法制”的原则进行。其一切政策的制定均是按法定的程序制定和完成, 更重要的是“严格执法”的贯彻和执行, 从而为就业政策的具体实施奠定了有力的法制环境, 实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3、就业问题的解决以扩大就业、创造就业岗位为根本手段。树立了解决失业就是如何扩大就业、如何创造就业岗位的观念, 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创造就业岗位, 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
4、就业政策及措施的管理体制健全而且行之有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解决本国失业及就业问题中, 多建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避免“政出多门”, 做到了“专职专事”, 有利于就业政策执行中具体问题的妥善解决。
5、就业政策及措施中多注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这既为劳动者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更提高了全民素质, 起到了利国利民的作用。比如, 英国推行的劳动预备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比较国外就业政策的经验和先进之处, 我国目前的就业政策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就业政策的制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比较深。市场的观念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原则在就业政策及措施的制定中体现不充分。
2、就业政策制定中的“法制”原则体现不强。目前制定的就业政策多为地方性行政法规, 且往往缺乏可行性和约束力, 因而“无法可依”和“执法不严”的现象较为严重。
3、在就业问题的解决中, 对就业政策的制定重视不够。在一些地方的一些官员心目中, 解决失业问题就是如何让工人不下岗或在工人下岗后如何解决其生活保障问题, 扩大就业与之关系不大, 因而系统的就业政策的制定往往不被重视。
4、就业政策及措施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政出多门的现象较为严重, 缺乏统一、有效的就业问题管理体制。在现实中, 各地政府多根据本地情况, 以不同的行政部门主管就业问题, 因而往往出现劳动保障、民政及企业主管部门等多头共管现象较为严重, 造成了“有事无人办, 有事推着办”的局面。
5、我国劳动者素质不高, 且就业政策中也缺乏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相关内容。目前, 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劳动预备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在我国的制定和推广工作迟缓, 成效不显。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就业政策的比较研究,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失业及就业问题的解决应当以市场为导向, 以市场机制的调节为根本途径, 以发展经济为基本策略, 以扩大就业、创造就业岗位为根本手段, 建立、健全有关法律、规章、政策、制度, 并在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下切实加以执行。惟有如此, 失业之忧方可解, 就业之势才能昌。
三、对我国就业政策变革的建议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在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 如何解决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在这种情况下, 传统就业政策的变革势在必行, 对我国就业政策的变革, 笔者建议如下:
(一) 基本思路:
1、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就业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 以扩大就业、创造就业岗位为就业问题解决的根本手段。
2、以市场为导向, 以市场机制的调节为就业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
3、以法制的健全和完善为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4、以统一、健全和有效的管理机制为就业问题的解决保驾护航。
(二) 具体措施:
1、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 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发展多种形式经济, 尤其是要鼓励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并使之成为接纳和消化社会、尤其是农村新增劳动力及富余劳动力的中坚力量。第二,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尤其是要发展新兴的、发展潜力大的旅游业及社区服务业等行业, 并使之成为能有效吸纳城镇新增劳动力及富余劳动力的强势产业。
2、加快我国落后地区的开发, 借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创造就业岗位, 以吸纳西部地区存在的大量富余劳动力。首先, 在西部大开发的各种建设中, 应当制定相应政策以有效吸收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就业, 从而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 并使之成为解决西部劳动力就业的一项主要政策和措施。第二, 加强西部地区的教育建设, 努力提高西部地区劳动力的素质, 为其就业问题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3、制定并有效地实施相关的法律、政策, 促使劳动力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建全和规范化发展。使劳动力市场真正成为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和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及失业劳动力再就业的中介场所和服务机构。同时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 使之能为市场及时而有效提供所需劳动力。
4、加强对失业及就业问题的重视, 建立统一而行之有效的专业管理机构, 以保证各项就业政策及措施的贯彻、执行。并做到“专职专事、专事专管”, 以避免具体管理中出现“政出多门”的现象, 以有效提高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5、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 提高劳动者素质, 为企业提供合格劳动者, 提高劳动力就业质量。首先, 加强劳动预备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的宣传和贯彻, 使之逐步为社会认识和接受, 并逐步成为劳动者及用人单位的自觉行为。第二, 全面推行和贯彻劳动预备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 切实加强对劳动者就业前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使之更适宜于其所从事的工作和岗位。第三, 进一步深化劳动预备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 加强对已就业劳动者的在职教育和在职培训, 并逐步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6、制定积极政策并采取有效措施, 将一部份富余劳动力推向国际劳动力市场, 积极组织劳务输出, 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缓解国内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杨蓉.人力资源经济学.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1.
[2]齐海鹏, 金双华, 刘明慧.社会保障.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3]王胜谦.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与就业政策.管理世界, 2006, 2.
关于“洗大澡”的国内外比较 篇9
关键词:洗大澡,巨额亏损,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 而对于一部分巨亏公司, “洗大澡”则成为了其常用的手段。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上市公司被曝出巨额亏损的内幕, “洗大澡”的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一、“洗大澡”的概念
国外对于“洗大澡”概念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 美国的Healy P.M (1985) 认为如果企业净利润低于分红计划规定的盈余下限, 管理人员会洗大澡, 为以后获得更多的奖金, 事实上是企业注销巨额资产将未来盈利“储存在银行里”。日本的Otomasa (1998) 指出“洗大澡”的行为是企业为了保持稳健的财务状况, 通过提取资产减值损失优化资产, 从而达到增强经营基础和提高未来盈利的盈余管理行为。美国的Kirschenheiter (2002) 和Melumad (2002) 认为在经营业绩下降时企业倾向进行正向盈余管理, 当经营业绩非常糟糕时, 一些公司开始倾向于进行“洗大澡”的负向盈余管理, 以便在将来期间提高企业盈余水平。加拿大著名学者William. R. Scott (2009) 在其《财务与会计理论》 (第6版) 中认为“洗大澡”通常发生在企业组织结构发生变动的时期, 包括雇用新的首席执行官。这时, 如果企业不得不报告亏损, 管理当局会夸大这一亏损额——因为此时, 企业亏损不会对管理当局造成影响。日本学者Yoshihiro Tokuga (2011) 和Tomoaki Yamashita (2011) 认为“洗大澡”最可能发生在管理层变动时期, 管理层的变动根据前任和继任者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友好的”和“敌意的”, “友好的”变动中, 前任有权利任命下一任管理者, 所以前任在其执掌的最后年份“洗大澡”以保证继任者在下一年重新开始, 这在日本比较典型。而在“敌意的”变动中, 新的继任者可能会在其上任的第一年给企业“洗大澡”以将企业经营不善的责任推给前任, 保证自身的声誉不受影响, 这在美国和中国比较典型。
我国有关于“洗大澡”概念的研究不是很多, 引用最多的是许汉友, 刘皆 (2008) 提出的观点。其认为所谓“洗大澡”, 就是上市公司在报告年度故意“亏过头”现象。这种“亏过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把以前年度虚增的利润在报告年度冲掉, 另一种则是把报告年度的利润往以后年度推移。白明杰 (2009) 从坏账准备的角度指出“洗大澡”是指利用坏账准备进行利润操纵, 主要是通过压坏当年利润, 以抬高以后年度的利润。
二、“洗大澡”的手段
2002年以前, 美国的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高比例甚至是全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 以便在扭亏期间转回;大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降低未来期间的折旧和摊销, 提高未来经营业绩;或者重组时蓄意高估重组损失, 被高估的重组损失不需要支付时, 便可在以后年度被转回, 作为未来期间的利润等。2001 年7 月,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颁布了141 号准则《企业合并》和142 号准则《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 要求上市公司从2002 年1 月1 日起开始执行。141号准则要求企业采用购买法核算收购兼并, 142号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停止对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以及其他没有明确使用期限的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改为定期进行减值测试, 并根据测试结果决定是否计提减值准备。准则的变化给上市公司创造了新的“洗大澡”的契机。利用141号准则的变动, 美国的上市公司通过在收购兼并过程中武断地将收购价格分摊至未完工研究开发支出, 并确认为当期损失, 以期在未来期间减少商誉摊销和避免减值损失的目的, 利用未完工研发支出的手法进行盈余操纵, 即所谓的“创造性并购会计”。而142号准则的出台使得美国的上市公司选择通过计提巨额商誉减值准备对资产负债表进行彻底清洗, 利用会计准则变化之机, 对无形资产 (主要是商誉) “洗大澡”, 实现扭亏为盈, 如美国的时代华纳公司、捷迪讯光电公司、世界通信公司等都曾经玩过商誉“洗大澡”的游戏。日本的上市公司除了运用大额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手法外, 还包括将职工的辞退福利、退休金等一次性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或公司管理层变动时计入巨额的改制重组费用, 如日本的日产汽车公司、日本资生堂等。
我国亏损公司“洗大澡”的手法多样, 最常见手段包括滥用“八项准备”, 计提巨额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计提巨额预计负债, 在扭亏年度进行追溯调整;大额管理费用或财务费用提前一次性确认;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等。归纳起来就是提前确认费用或负债, 或者递延确认当期收益以降低本期利润, 提高未来经营业绩。如典型的中国铝业、科龙集团、长城股份等。
三、“洗大澡”的动因
虽然国内外上市公司“洗大澡”的方式有所不同, 但其目的无非是消化以前年度的不良或不实资产, 为未来期间的盈利营造空间。“洗大澡”的动因可能来自于以下几种:迫于监管层和投资者的压力;提高管理层经营业绩;企业融资的驱动;增加管理层利润分红;会计准则与制度上的缺陷等等。企业经营业绩不善连续出现亏损, 不仅会引起监管层的高度关注, 而且也会引起投资者的不满, 增加了了企业经营和筹资风险, 因此企业想方设法扭亏为盈, “洗大澡”则成了短期内最快最有效的手段;“洗大澡”的现象通常发生在企业管理层或控股股东变更时期, 为了推卸责任, 将巨额亏损归罪于前任高管人员、控股股东, 新的高层上任时会在冲销以前年度不良资产的同时, 将本应在未来期间确认的成本和费用提前至更换高管人员、控股股东当年确认, 为未来年度实现盈利拓展空间;企业连续亏损会令其信用大打折扣, 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融资的额度, 在此种情形下, 为了不影响企业融资能力, 通过“洗大澡”使账面利润扭亏为盈成为其低成本、高效益的捷径;管理层的工资和奖金总额受会计利润水平的影响, 倘若企业整体经营状况不理想, 企业净利润低于分红计划规定的盈余下限, 为了在以后期间能够获得分红, 管理层很有很大动机选择对企业“洗大澡”;目前虽然美国、日本以及我国针对企业盈余管理出台了许多准则和制度, 但并不完善, 企业就有可能寻找到盈余管理的空间, 进行利润的操纵。
我国特有的上市公司连续两年出现亏损被处以特别处理 (ST或*ST处理) , 连续三年出现亏损被处以暂停股票上市的退市规则成为我国亏损上市公司“洗大澡”最普遍且最主要的动因。参与“洗大澡”的企业通常是业绩连年下滑, 有些甚至被特别处理或濒临退市, 许多亏损上市公司依靠“洗大澡”实现了短时间内起死回生, 扭亏为盈的目标, 从而避免了被特别处理或者退市, 保留了上市公司的“壳资源”。
四、国内外有关的治理政策
美国为了防止企业管理层使用资产减值冲回或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手法操纵利润, FASB推出了“棘轮政策”, 只能向前, 不能后退, 即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 将涉及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差错全部记列在当期, 不再追溯调整。2004年日本引入资产减值准则, 2006年大范围实施, 大部分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允许除商誉以外的资产减值的恢复, 但针对“洗大澡”提出了“现金产出单元”的概念, 如果企业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 公司管理层应该辨别该项资产所属现金产出单元, 估计该单元整体的可收回金额, 并比较现金产出单元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 从而判断是否发生减值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业在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时对于单项资产可收回金额估计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 压缩企业通过减值准则寻找操纵利润的空间。
我国也在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 2006 年2 月, 我国财政部正式发布了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38 项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在内的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发布的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 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减值, 一经提取, 不得转回, 大大缩小了企业利润的操纵空间,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洗大澡”发生的可能性。且新准则对减值迹象的判断与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进行了详细规定, 其中特别突出了公允价值。
综述所述, 尽管各国上市公司“洗大澡”的手段和动因不完全相同, 但也是大同小异,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扩大企业未来期间盈利的空间。为了避免“洗大澡”带来不良影响, 各国在准则制定方面还应进一步完善, 同时还应在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
参考文献
[1]Kirschenheiter, M.and N.D.Melumad.Can“big”bath and earnings smoothing co-exist as equilibrium financial reporting strategi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2.Vol.40, Iss.3:761-796.
[2]Miranda Lam Detzler, Susan M.Machuga.Earnings management surrounding top executive turnover in Japanese firms[J].Review of Pacific Basin Financial Markets and Policies, 2002.Vol.5, No.3:343–371.
[3]William R Scott著、陈汉文译.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杜, 2009.
[4]黄世忠.巨额冲销与信号发送——中美典型案例比较研究[J].会计研究, 2002 (8) :10-22.
[5]郑朝晖.对“洗大澡”说不[J].财务与会计, 2004 (7) :61-62.
国内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比较 篇10
一、国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目前, 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产品检验阶段, 检验单个产品是否符合标准样件;第二阶段为统计检验阶段, 由于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模式出现, 利用统计抽样方法检验产品成为必然要求;第三阶段为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调动企业各部门以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以最经济的方式, 在保证用户充分满意的条件下, 实现企业经营质量不断提高;第四阶段为现代质量管理阶段, 以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平台, 充分利用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作为补充, 使企业经营走向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伴随着质量管理的发展, 国外的一些质量管理学者提出了新的质量管理理念。
1. 品牌战略
进入20世纪以来, 品牌化的发展有如核裂变, 时至今日, 品牌标记已经无处不在, 由此引发的品牌效应和品牌竞争愈演愈烈。纵观当今世界, 质量的竞争乃至品牌的竞争已经成为经济竞争的焦点之一, 创造自己的品牌, 已经成为企业界和全社会的共识。由此, 国外的学者提出, 企业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除了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外, 关键在于经营自己的品牌。
2. 适度质量
适度质量关注的是产品质量生产的经济性问题。随着人们对资源不可再生性的认识, 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广泛接受认同, 企业与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也由原来的尽可能完美发展到适度质量要求。过高的质量水平将人为地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而过低则达不到全面质量满意。
3. 顾客满意
顾客是质量的鉴定人。顾客满意与不满意的信息对企业非常重要, 因为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组织质量改进和提高。满意的顾客会以他们的忠诚和积极推介等各种方式回报企业。随着质量管理环境和内容的变化, 顾客成为企业的核心与决定因素。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 是世界顶尖企业创造“世界级质量”和创新市场的永恒力量, 是推动质量管理新的重大课题。
4. 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的, 并遵循最高质量目标、核心价值标准的质量观念的行为规范。质量文化从微观角度看, 是一种管理文化、经济文化, 也是一种组织文化, 它致力于提高企业全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技法, 已达到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目的。如今, 质量文化的研究和实践领域不断拓宽, 在世界范围内正进行广义质量文化的研究。
二、国内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
在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 我国质量管理基本上是处于质量检验阶段, 沿用的是前苏联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使用的百分比抽样方法。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技术抽样检查标准制定贯彻后, 才逐步跨入第三个质量管理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1985年, 随着原国家经委颁布了《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在全国被普遍推广。虽然我国对质量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很多学者对一些具体的质量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苏方新认为在技术管理比较落后的企业, 特别是一些典型的国有企业适合采用BPR模式, 引进新设备或改造旧设备, 裁减人员, 建立新的管理制度等;在人员素质较低, 管理落后, 但是技术差距不太大的企业, 比较适合采用ISO 9000模式, ISO 9000采用标准条款, 便于强制执行, 即使人员素质较低, 也能够实施;而对于员工素质较高的企业, 可以实施TQM, 鼓励员工积极参与, 严格遵守程序的同时, 积极发现改进机会;对于那些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的企业可以采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改进以巩固和增强市场竞争力。
姚玉玲等认为ISO 9000创建了最基本的质量管理架构与外部认同效应;六西格玛则体现实实在在的内外部改进绩效。在ISO 9000基础上实施与六西格玛的整合, 将成为我国企业一种较好的质量管理模式。
虞立箴指出,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了组织追求卓越的经营管理模式, 它兼容了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 组织在贯彻管理体系标准或取得管理体系认证的基础上, 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 整合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要求来提高自己的整体绩效和能力, 从而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
三、我国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质量管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在实践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 我国众多的企业其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
(1) 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 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 损害了国家及企业的形象。
(2) 产品及服务质量差, 损失浪费严重。多数企业的质量标准低, 无标生产的现象严重。目前多数商业服务企业都没有贯彻实施ISO 9000系列标准, 管理方法上一般凭经验, 管理水平较低。顾客是上帝的理念在许多企业的实践中难以落实。
(3) 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淡薄, 对质量问题不重视, 没有高度的责任感与危机感。
(4) 贯彻ISO 9000系列标准不扎实, 甚至流于形式。ISO 9000系列标准要求企业建立能控制生产经营服务的管理系统———质量体系;努力通过权威认证机构的ISO 9001的质量体系认证。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并通过认证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然而, 我国目前有相当部分的企业还不了解ISO 9000标准, 不知道什么是质量体系;有的企业建立了质量体系却不愿意认证;有的企业为了认证而认证, 不注重基础工作。
上述的种种质量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我国质量管理问题的有关对策
要全面提升企业质量, 国家和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不断努力。
1. 实施品牌战略, 创造名牌产品
品牌不是产品和服务本身, 而是它留给人们的想象和感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 产品的差异越来越小, 企业间技术上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单纯依靠产品差异已经很难形成产品竞争的资本, 因此产品品牌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品牌价值已经成为企业追逐的目标, 品牌资产已经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做好品牌, 让价格来体现价值, 就是当今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创造名牌产品, 企业需要以质量为核心, 设计出质量优良的产品;以顾客为导向, 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坚持科技领先和科学管理, 为社会提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2. 建设质量文化, 培养质量意识
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企业长期发展的环境和手段, 着重提倡现代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以达到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目的。质量管理只有上升到文化层面才会不可战胜。但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 质量文化依然处于低层次, 主要表现为:管理层盲目以利润为中心, 严重缺乏对员工的教育培训, 导致员工整体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淡薄。因此, 企业家在企业中要作为质量文化的创造者, 积极建设质量文化, 培养员工的质量战略意识、质量竞争意识和质量参与意识。
3. 转变观念, 树立顾客满意为宗旨的质量理念
这里的顾客包括企业内部顾客与外部顾客, 企业不仅要通过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使外部顾客满意, 同时在企业内部应把企业内部的员工作为顾客, 建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企业内部的每一个岗位, 都要明确其顾客对象, 并建立基于顾客满意的质量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 由此形成顾客驱动的质量管理体系。
4. 加强质量经济效益分析, 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质量问题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质量问题从本质上应理解为商品产生之初到消亡的全过程对社会和消费者所造成的损失, 而计量损失的大小, 这是个经济的问题。因此, 解决企业的质量问题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经济效益这一质量的根本特性, 用经济效益去驱动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可以通过对质量经济效益的分析, 使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完美结合, 确定出质量形成各个环节中最经济的或最适合的质量水平, 并用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从而可以保证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这种最佳结合既可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 又可使企业和社会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质量管理的最新研究状况, 剖析了我国当前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借鉴国外质量管理经验提出了解决我国质量管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品牌,适度质量,顾客满意,质量文化,质量经济
参考文献
[1]刘广第.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苏秦.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苏方新.中国质量管理模式选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J].中国质量, 2000 (9) .
[4]姚玉玲, 张君, 郭宇红.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下旬刊, 2006 (2) .
国内外灾后重建模式比较 篇11
摘 要 地震频发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应对地震,需要良好的灾害应急管理和灾后重建。在国际视野之下审视都江堰市的灾后重建,通过比较国内外灾后重建模式来总结都江堰模式的本质内涵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灾后重建 都江堰 比较
一、政府灾害应急管理比较
未焚徙薪,未雨绸缪。健全有效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是保证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有效实施的先决条件。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在多年灾害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
1.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
美国制定了以《灾害救济法》和《斯塔福特法》为核心的近百项防灾应急法案,详细界定了重大自然灾害中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的救援范围及在协调减灾、预防、紧急管理、恢复重建方面的义务。一旦发生灾害,地方和州政府首先进行自救,能力不足时联邦政府调动资源提供援助,实施应急支持功能。
2.日本的灾害应急管理
日本以内阁府作为国家灾害管理的行政机构,负责制定防灾政策和防灾计划,协调各省、厅的活动以及巨大灾害响应。灾害发生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须立即收集和分析破坏规模的信息,并告知相关机构,此后有这些机构实施灾害应急对策,如提供避难建议和指示,灾民救助,确保紧急运输以及公共设施应急恢复。各地方政府根据防灾规划需要也都建立了防灾救灾应急指挥中心,以连接各部门专用灾害情报网络。
3.都江堰的灾害应急管理
早在2003年,都江堰市就制订了《都江堰市地震应急反应预案》,详细规定了各种应急反应措施,为此次抗震救灾提供了很好的制度保障。地震发生后,都江堰市根据预案安排,第一时间组织力量投入到抗震救灾前线,全力抢救伤员,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安抚受灾群众情绪,对建筑物立即进行应急安全评估,这些有力措施确保了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极大地减少了地震损失。总体来说,这种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在关键时刻显现出强大的组织能力,不过,未来都江堰乃至全国的灾害应急管理应从被动的紧急启动型向主动的计划准备型转变。
二、灾后重建规划方案比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灾后重建规划是灾区经济社会再造的蓝图,直接关系到灾区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与华沙和丽江同属历史名城,但社会经济状况又与二者千差万别,这决定了都江堰灾后重建规划无法照搬现成模式。
1.日本阪神地震重建规划
阪神地震后,兵库县制定了“兵库不死鸟计划”,总体目标是用10年时间,不仅恢复到受灾前的状态,而且要实现城市、防灾、产业、文化、福祉的“创造性复兴”,妥善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等各种社会问题。该计划分“紧急对应期”“复旧期”“复兴前期”“复兴后期”四个时期,同时还启动了“紧急复兴 3 年计划”,优先完成灾民住房、产业、公路、铁路、港湾等民生项目的重建,此后的商业和产业重建则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
2.台湾9.21地震重建规划
台湾9.21震后整体重建计划分为“公共建设计划”、“产业重建计划”、“生活重建计划”与“社区(住宅)重建计划”四大项,前三项计划由“中央”主导,民间支援,地方配合;后一项计划由地方主导,民间参与,“中央”支援。這种重建规划模式预先划分了公共工程、产业重建、教育重建、心灵重建和生活重建等不同项目,并分别指派不同的政府机构负责,分工明确,确保了重建工作的全面性。
3.都江堰的重建规划
都江堰政府在震后17天便向国内外征集灾后重建规划方案,随后组织专家召开规划方案研讨会,在汇总各方案优势的基础上编制了《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明确了都江堰城市发展定位、空间架构、组团布局和远景目标。
三、灾后重建主导力量比较
中流砥柱,同舟共济。灾后重建任务长期而艰巨,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必须要有某一组织扮演核心角色才能保证重建工作顺利推进。从国内外灾后重建的主导力量划分,主要有政府力量主导、市场力量主导、社会力量主导等模式。
1.政府力量主导
唐山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建立抗震救灾指挥部,解放军和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奔赴唐山展开救援工作,历经7年将唐山建成一座功能分区明确,市政建设比较配套,抗震性能良好生产、生活方便,环境比较优美的新型城市。唐山地震从救援到灾后重建规划,再到全力组织实施和落实灾后重建工作,基本是在各级政府以及政府各部门主导下进行的。政府主导保证了灾后重建工作统一规划、循序渐进,为重建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加快了重建的实施速度和效率。
2.市场力量主导
美国北岭震后重建主要通过地震保险制度分散地震风险,运用市场机制安排灾后重建,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让企业广泛参与灾后重建,这属于比较典型的由市场力量主导重建。其优点在于:(1)有利于救灾资源优化配置和恢复灾后经济发展活力;(2)降低了对政府投入和社会募集的依赖;(3)降低了对灾后重建社会管理的过高要求;(4)保险属于事前制度安排,因而具有风险预防和风险控制功能。
3.社会力量主导
海地地震后,由于贫穷和政府无力救灾,灾后重建的资金以及组织实施工作主要依赖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这样的社会(国际)力量援助和完成。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具有分工细致、专业性强、灵活性以及应变能力等优点,能够满足灾后重建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制定下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
[2]刘奇葆.加快恢复重建步伐服务全国经济大局.四川日报.2009.01.22.
云存储服务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篇12
1 基本概念解析
云存储:云存储 (cloud storage) , 是在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关于云计算, 目前所见的最早文献来自于1996年康柏的一份文档[1]。而云计算系列词的风行则源于2006年Amazon公司关于弹性计算云 (Elastic Compute Cloud) 的介绍[2]。云存储通过存储虚拟化、分布式文件系统、集群存储等技术, 将网络中各个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云存储软件整合起来, 共同为用户提供数据存储、备份、同步、分享等功能一个系统[3]。
云存储服务:云存储服务是指云存储供应商提供的存储和存储相关的服务。云存储供应商包括托管服务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及云存储技术厂商[4]。其提供的云存储服务可分为网盘、空间租赁服务、远程备份与容灾三大类, 本文将主要对其中与普通人群密切相关的的网盘服务进行分析。
2 国外云存储服务
国外提供云存储服务的公司有很多, 专门的网盘公司如Dropb ox、My PCBacku、Just Cloud等, 传统的IT巨头如IBM、Apple、Microsoft、Google等, 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家:
(1) Amazon是最早推出云存储服务的公司, 该公司的Simple Storage Service (S3) 向来被作为云存储技术的经典案例进行研究。S3提供5GB的免费空间, 提供内容存储和分发、用于数据分析的存储、备份、存档与灾难恢复、静态网站托管等服务[5]。根据用户所使用空间的多少及使用的服务进行收费[6]。
(2) Dropbox:Dropbox公司于2007年推出该网盘服务, 包括基本版、专业版及企业版三种。基本版提供2GB免费空间服务, 用户可以利用其进行文件备份、远程访问及共享功能等;专业版费用每月9.9美元, 可在基础版基础上增加1TB空间, 还可进行远程删除及共享控制;企业版费用每月15美元, 在专业版基础上还提供集中管理控制功能、无限制版本历史记录及审核日志功能[7]。
(3) Just Cloud是非常有特色的云存储服务提供商, 在十大在线备份网的云存储服务排行榜上高居榜首[8]。Just Cloud能快速提升到榜单首位的原因就在于其提供无大小限制的免费空间, 而Just Cloud最著名的上传下载速度则要归功于其与Google的大数据存储及Amazon的S3合作的一个特殊的结构设计, 该设计可以极大提升上传下载速度。
(4) Google Drive是Google公司于2012年推出的文档存储及同步服务系统, 支持用户进行云存储、文件共享、合作编辑等。Google Dri ve的优势在于方便的共享服务、对第三方应用的支持以及方便的可获取性[9]。
(5) i Cloud是Apple公司针对持有该公司设备的用户提供的一项云存储服务, 其最大的特点是一个Apple ID账户可以在多个设备上使用, 实现各设备的实时共享与同步功能。i Cloud提供5GB的免费存储空间, 可供存储邮件、文稿、照片、IOS设备备份等, 用户购买的音乐、App应用、电视节目和图书等不在其中[10]。i Cloud的家庭共享功能还支持持有不同Apple ID的用户进行内容共享。
3 国内云存储服务
国内的云存储服务起步相对较晚, 但发展迅速。华为网盘、百度网盘、迅雷快传、QQ旋风、金山快盘、千脑网盘、360云盘、腾讯微云、一木禾网盘、城通网盘、千军万马、115网盘、可乐云盘等均提供云存储服务, 本文择其有代表性的几个予以介绍。
(1) 广东“一一五”公司于2009年推出115网盘, 用户主要来自国内。115网盘在刚推出时迅速占领了市场, 作为中文网盘服务吸引了大批国内用户。但在移动通讯时代到来后, 却因为没有和手机操作系统与手机厂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用户使用率下降得很快。115网盘在云存储服务方面, 主要采取在线存储技术和分布式网络存储系统架构, 支持批量上传下载功能。在文件本地与网络存储的同步方面未作过多尝试, 在开发出115同步盘后即浅尝辄止, 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云备份上面[11]。
(2) 奇虎360公司凭借其免费的安全软件360安全卫士及360杀毒, 吸引了大量忠实用户, 为其旗下的360云盘带来了很好的用户基础。360云盘除支持文件上传下载、云备份等, 还支持本地文件与云存储同步, 并可选择性同步, 是国内第一个提供TB级别存储空间的云存储服务提供商。在移动通讯时代的大背景下, 2014年360选择与国产手机厂商魅族合作, 借首发预订量超过1000万台的魅族MX4之势进行推广, 对MX4手机用户直接提供40T免费云盘空间[12]。
(3) 百度云网盘, 由中国互联网搜索引擎巨头百度推出, 其搜索引擎在竞争对手谷歌 (Google) 2010年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后迅速成为国内搜索市场占有率的王者, 占据众多用户浏览器的主页或默认搜索引擎。百度广泛的基础用户群体, 以及百度公司通过百度文库吸引到的以文件分享为基础的大量用户, 为百度网盘打好了用户基础。百度云网盘不仅为用户提供免费存储空间, 还可以将视频、照片、文档、通讯录数据在移动设备和PC端之间跨平台同步、备份等, 百度云还支持添加好友、创建群组等, 百度网盘的分享链接功能成为继115网盘之后用户最可能选择的功能。百度网盘可单独使用, 也可与百度云OS系统进行整合[13]。
(4) 腾讯微云, 腾讯公司借助于其明星产品QQ亿量级用户群, 及其适用于各手机操作系统平台的手机浏览器在云存储服务的用户争夺战中占据了大量分额[14]。腾讯微云支持用户在移动设备与电脑之间同步文件、推送照片、传输数据等, 腾讯微云的功能主要有:相册备份、云笔记、文件分类管理、剪贴板、文件传输等[15]。
此外, 华为公司的网盘服务, 借助其作为手机厂商的优势, 将云存储与其EMUI手机操作系统进行整合;金山公司则借助其办公软件WPS电脑版和移动版在手机和电脑双重操作平台结合的基础上, 对云存储服务进行推广。
4 云存储服务的国内外对比分析
(1) 共同点:以用户为本的服务模式是国内外一致的。以用户为本是指, 以大量的用户规模为基础, 大力发展技术, 使技术更好的为用户服务, 靠提升用户体验来留住用户。在发展云存储服务之前已积累了大量用户群的公司, 无论是全球IT巨头Google、Apple还是国内的腾讯、360, 它们庞大的用户群体为其云存储服务的推广与市场占领大开方便之门。仅提供网盘服务的云存储服务商, 如Dropbox、Just Cloud等, 也往往与传统IT企业展开合作以吸引用户。云存储服务与多平台, 尤其是手机操作系统的整合也是国内外云存储服务共同的特点之一。
(2) 不同之处:国外的云存储服务很少以存储空间大小作为卖点 (Just Cloud除外) , 在国外云存储服务商在提供2GB、5GB等级别免费空间的同时, 国内各云存储服务商已经展开了TB级别免费云存储服务的竞争。国外IT巨头所提供的云存储服务往往与其主流产品结合紧密, 进而为企业用户服务, 从中获取利润。国内厂商在这方面的探索较少, 大部分还停留在吸引个人用户使用云存储服务的阶段。
5 启示与建议
(1) 以用户为本, 实现服务内容及方式的转变:从提供云存储的基础服务到提供个性化服务。目前国内各云存储服务商往往花样百出地以尽可能大的虚拟存储空间为卖点来吸引用户, 这种模式很难持久, 当提供的存储空间达到TB量级以上后, 对用户来说存储空间大小的影响已变得很小。此时, 积极发展云计算技术, 用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的服务来吸引用户, 成为各云存储服务商的选择。如百度的“秒传”, 在校验到不同用户存储的文件 (即使名称不同) MD5值相同时, 用户就不需要重复将网上已经存在的文件进行再次上传, 从而达到经过“1秒”左右的MD5校验, 发现文件一致时即为上传成功, 从而节省了大量用户时间。金山快盘与WPS办公软件无缝结合, 实现各平台文件的共享与在线编辑、合作编辑, 从而为用户的协同办公提供了极大方便。
(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避免侵权行为发生, 使云存储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技术的发展往往给现行法律法规带来巨大的挑战, 云存储服务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新兴技术, 自然也不例外。云存储从主体、客体、内容等方面给现行版权制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其特殊的地方在于, “复制”概念的内涵发生了改变, 因为云存储服务商、用户、存储服务器所在地的各不相同导致法院管辖范围难以界定[16]。这也提醒我们, 为使云存储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尽量减少真空地带, 避免侵权行为给用户、企业带来利益损害。
(3) 积极发展数据安全技术, 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云存储服务。云存储服务对数据安全的依赖极高, 云存储服务开展以来, 因数据安全问题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Google公司2009年因Gmail邮箱爆发全球性故障服务中断4小时;2011年都发生了大规模用户数据泄漏事件, 为修复该故障花费4天时间。微软 (Microsoft) 公司2009年云计算平台Azure停止运行22小时;2010年美国西部多次发生托管服务中断事件, 该事件持续一周, 且之后微软承认这些数据无法恢复[17]。云存储服务的数据安全需要综合考虑数据加密机制、隐私保护的密文搜索、隐私保护的云存储数据完整性审计以及云存储数据确定性删除等技术等[18]。各云存储服务商都应注意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服务, 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
摘要:本文进行了云存储相关的基本概念解析, 分析了国内外数家典型云存储服务, 对云存储服务的国内外异同之处作了对比分析, 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内外比较】推荐阅读:
国内外巧克力标准比较08-30
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比较07-30
国内外城市河流保护的比较研究05-29
国内外网上书店比较的研究08-13
国内外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比较研究11-09
内外一体05-08
内外机制05-13
内外素质05-17
内外均衡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