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相结合

2024-06-10

课内外相结合(通用12篇)

课内外相结合 篇1

随着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 新课标要求广大一线教师必须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 紧密结合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客观实际, 深入扎实地推进素质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 而且还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几十分钟, 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 引入课外情境, 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感受与体验。多年初中生物教学实践表明, 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 有力地提升了他们的情商, 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升。下面笔者结合多年初中生物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 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一、课内外相结合,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 引领学生提出问题非常重要, 甚至可以说比解决问题还重要, 它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面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和自主地投入到生物学习中。因此, 奋战在一线的初中生物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积极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引领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生物的组织细胞的教学中, 可结合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使用显微镜的场景, 并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如医生确认患者患什么病时常会利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其他各类细胞的数量, 学生提出问题:医生是如何获得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其他各类细胞的数量的?又是如何判断出患者是否贫血, 是否有炎症, 是否有其他可疑疾病的?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不仅如此, 还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课内外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 新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更加关注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那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是绝对行不通的, 不仅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而且还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结果只能是死水一潭, 并将陷入一种难以推动进一步教学的恶性循环之中。为此, 教师应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以及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 不断丰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从而激发他们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

教师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并牢牢把握在教学中的指导者、启发者、引领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启迪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大胆想象, 从而引领他们更加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例如, 在有关微生物相关知识的学习中, 可以引领学生对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进行探究, 以此促使学生明白微生物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并通过讲述有关它们的利用的故事,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课内外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不仅必须提升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量, 而且还必须关注学生基于已有知识的创新能力提升, 不断提高他们对生物知识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 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表现在如何快速地促使学生认知教学内容, 获得学科知识, 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因此, 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切实加强课堂内外的联系, 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 在植物的授粉和嫁接等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知识的启迪, 让学生明白生物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是密切联系的, 然后引领学生进行课外实验,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生物知识, 还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课外实践, 锻炼动手能力, 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 获得实际操作技能。如通过“植物营养繁殖的操作”“向日葵人工辅助授粉”等课外实践活动, 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压条、扦插、人工授粉和嫁接等实用技术,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大有益处。

综上可知, 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 加强课内和课外的联系, 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 而且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小燕.初中生物课内外实验教学初探[J].教育改革与实践, 2012 (12) .

[2]张虹艳.从生物课堂内外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J].新课程学习, 2012 (8) .

课内外相结合 篇2

单位:塘沽区新港一小学科:科学姓名:张育红

课内外结合教学方法的探讨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学生课内外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作者自己的对该教学方法的见解和思路。本文从《科学》课的自身特点研究为前提,通过“增加课内教学的实践内容”、“将课外实践活动具体化”以及“调整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等教学方法入手,具体论述了课内外教学的具体的方法和教学理念,核心是以人为本,将保护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内外结合教学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课内外结合、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培养探究能力。课内教学是《科学》课的基础工作,但是要将科学知识真正应用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掌握科学实践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思想,还要重视课内外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学好《科学》课的根本目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课程改革工作的需要。

一、课内外结合教学是《科学》课的学科特点。

人与自然是《科学》教材的主题。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让学生认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的规律,而事物分布于社会和大自然之中,它可能出现在课内的教学空间,也可能出现在课外的实践空间,只有将两者的有机结合,找到一个最好的结合点,才会给《科学》课教学带来一个新的思路和领域,这也正是《科学》课的教学特点。许多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经过长期的摸索认识到,以系统的知识学习和以体验学习为主的课外教学活动不是截然对立的和不可兼容的。相反,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在课内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只有在与现实生活更紧密的结合中才能得到巩固和转化为素质和能力;而课外教学活动的体验学习只有在理论知识的总结和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克服直接经验的狭隘性的局限性。因此,强调课内课外的紧密结合,是《科学》课的学科特点也是当前课改进程和发展中的重要的内容。

二、增加课内教学的实践内容。

1、实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小学《科学》课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为主要学习和认识的对象。如果不让学生得到事物具体的、鲜明的感官体验,不让学生得到探究和思考能力的提高,《科学》课的教学将会失败。在教学中如何使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自然界中活生生和事物有机融合并成为学生的感兴趣认识的对象,成为在课前要解决的问题。如教学三年级《科学》“植物和动物”的内容时,课本上有许多图片,但是教师不能守着课本不放,而应在课前尽可能地自己动手或指导学生开展实物收集活动,例如采集标本、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等,才能做到在课堂上用鲜活的实物进行教学,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和贴近生活实际的目的。

2、室外教学,丰富实践体验。在小学科学课中,书本中学到的知识不一定是知识的全部,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内容。例如,三年级《科学》“蚂蚁”一课,在进入实际观察的阶段,课堂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就要到室外进行观察和实验。学生在校园或公园里,有的用水困蚂蚁,有的用石子困蚂蚁,有的将蚂蚁装在塑料袋里,挤在角落里,用放大镜观察;有的将蚂蚁放在纸片上,再放水里,用放大镜观察;有的用樟脑球困住蚂蚁,然后用放大镜观察。通过与室外教学的结合,丰富了课内教学实践内容,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学习兴趣也显著提高;同时教师还可结合教材内容,积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考察和调查之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特别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通过给与学生开放的教学环境,将学生置于社会和大自然中,有利于他们对增强自身体验和丰富实践经历,达到“一举多得”的成效。

3、探究研讨,提高实践能力。现行《科学》课教材把自然、历史、地理、物理、社会生活等内容管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可采用了“探究—研讨”的教学法,在课内采用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让小组的人员相互交流访问。这种学习是透明的。在老师事先布置了研讨课题后学生为了争取自己的发言权,他们要去查找资料,要去调查研究,要去采访,要科学周密思考对问题的看法,听取别人的意见。在课堂上他们各抒己见,热烈的研讨,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的探究过程中去。例如:《小电珠》一课,以手电筒为线索,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讨论电珠发亮的条件和日常生活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和相互讨论,并把学习电路与生活中的安装电灯紧密结合起来,把枯燥的知识学习融入有趣的解决生活问题过程,让他们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通过探究和研讨,使学生将课堂内的学习和实践与社会、家庭中的事物建立必然的联系,养成积极思考、钻研探究的学习素质,教师也从中逐步建立《科学》课的课内知识与课外应用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三、将课外实践活动具体化。

1、布置课外作业。小学《科学》课中有很多有关采集、种植、饲养、环保等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一些课外作业活动。例如,植物的一生,就要求学生去采集各种各样的植物。学习凤仙花种植单元前就要求学生去种植凤仙花。教学蚕宝宝的生命周期以后,就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写饲养蚕的报告,或饲养其他小动物。

2、开展课外社会实践和自然实践。组织学生去踏青,了解家乡的风貌。带领学生参观植物园、或野外考察,认识和采集制作植物标本,丰富巩固自己的植物学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对植物学,对大自然的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学校附近的工厂、企业和社会,让学生从小了解社会生产情况。

3、组织科技创造。组织课余小组进行小发明、小创造、科技制作等活动,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包装袋等材料,尽量废物利用,节约资源,启发创新,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为学生的思维发展,主体意识的强化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4、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将学生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探究精神引导到学科竞赛中,例如参加全国的和省市级的科学发明创造竞赛活动,通过活动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5、开展搜集科技信息活动。为了让每一位学生主动阅读课外科学知识,可以实行课前“五分钟信息发布会”可以采取演讲方式,也可以自带图片、资料辅助进行表述。坚持不懈将会形成一种 “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也将逐步会提高学生探究素养。

四、调整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

课内外结合教学的特点是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来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能力的提高。由此就要改变以往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在考核标准中,不能简单地将理论知识作为评价标准,而要将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探究、研讨、合作和实践能力共同做为考核标准,考核标准要求全面化和多样性。因为小学《科学》的教学不要在乎学到多少理论知识,而主要是建立兴趣和探究的思想,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曾有过因为单纯考试而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的事情,确实得引起我们的反思;

在考核方法上,要更讲究科学,要在扩大考核标准范围的同时,积极推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考核方法。首先,要适当降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比例,但不是放弃和不重要,理论知识非常重要,但为了建立《科学》课学习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就要做适当的让步和保留,不抛弃和放弃每一个孩子,保护他们的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其次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考核,学习过程是科学知识的学习和课内外的各种实践和探究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探究、研讨、合作和实践能力,过程考核是考核的核心,是将考核阶段化、动态化和具体化,是对小学生最为科学的考核也是检验教师的水平、能力和责任心的最好体现。

总之,当代教育中强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认知领域学习相结合的“综合学习”为特征。是将学科学习及学校内外各种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结合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将课内学习与社会中各种现实问题相联系。通过课内外结合教学的实践,将促进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相结合,探究与研讨相结合,从而将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做出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科学杂志》07年11月

课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篇3

一、课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领学生提出问题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它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和自主地投入到生物学习中。因此,奋战在一线的初中生物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积极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引领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生物的组织细胞的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使用显微镜的场景,并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如医生确认患者患什么病时常会利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其他各类细胞的数量,学生提出问题:医生是如何获得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其他各类细胞的数量的?又是如何判断出患者是否贫血,是否有炎症,是否有其他可疑疾病的?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不仅如此,还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课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新的初中生物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更加关注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那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是绝对行不通的,不仅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且还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结果只能是死水一潭,并将陷入一种难以推动进一步教学的恶性循环之中。为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以及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断丰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从而激发他们对生物知识的求知欲。

教师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并牢牢把握在教学中的指导者、启发者、引领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启迪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从而引领他们更加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例如,在有关微生物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可以引领学生对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进行探究,以此促使学生明白微生物对我们是有帮助的,并通过讲述有关它们的利用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课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必须提升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量,而且还必须关注学生基于已有知识的创新能力提升,不断提高他们对生物知识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表现在如何快速地促使学生认知教学内容,获得学科知识,而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切实加强课堂内外的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植物的授粉和嫁接等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知识的启迪,让学生明白生物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是密切联系的,然后引领学生进行课外实验,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生物知识,还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课外实践,锻炼动手能力,甚至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获得实际操作技能。如通过“植物营养繁殖的操作”“向日葵人工辅助授粉”等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压条、扦插、人工授粉和嫁接等实用技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大有益处。

综上可知,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加强课内和课外的联系,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小燕.初中生物课内外实验教学初探[J].教育改革与实践,2012(12).

[2]张虹艳.从生物课堂内外实施探究性实践活动[J].新课程学习,2012(8).

课内外相结合 篇4

(一) 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很多的高等院校中, 礼仪教学没有得到必要的重视, 很多负责礼仪的教师都不具备专业的礼仪素质。近几年的调查显示, 在很多院校都开设了文秘这个专业, 但是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并不是专业教师, 绝大多数院校都是聘用一些普通的大学教师, 有的学校甚至让本校的语文教师来担任文秘专业的教学任务。语文教师比较擅长的都是中文方面知识的教学, 但是在礼仪知识教学中, 由于两者有比较大的差距, 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不妥之处, 这就使得文秘专业的礼仪教学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在文秘专业的礼仪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在课程教学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这使得教师在对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众所知周, 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特性, 例如语文、英语教学中主要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然后教师再根据相关知识为学生布置一些例题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 使学生掌握灵活的学习方式和思路, 掌握学习规律。而在礼仪教学过程中, 虽然也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但是相对来讲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更大些, 而很多教师并没有领会到这一点, 仍然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 过于偏重知识的讲解, 并让学生进行反复学习记忆, 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二) 学生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文秘专业的礼仪教学过程中, 很多学生存在不良心理, 这样会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低, 学习基础较差, 很多学生都存在自卑、偏执、盲目跟从、敏感或者是冷漠等不良心理。当学生因为某件事情处理不得当时就会感到烦躁不安、失望沮丧, 对礼仪的学习心不在焉。并且多数学生对一些纯理论性质的课程教学不感兴趣, 学习效率较低。有的学生甚至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或者是交头接耳, 影响课堂纪律。在这个时候很多教师都采用严厉的方式去制止学生, 显然这种处理方式是不正确的, 学生存在逆反心理, 而且这种不恰当的管理方式更会激化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矛盾, 影响正常的礼仪教学。在礼仪教学过程中, 教师常常会开展案例教学或者是角色教学, 而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 很难按照教师的安排去学习, 对于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的学生, 在进行角色练习的时候进入角色较慢, 因此, 教学效率并不理想。

二、社交礼仪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 教师要加强学生对职业形象的认同

文秘专业的礼仪课教学时, 教师应该保证课堂上良好的学习气氛, 以学习氛围感染学生, 让学生重视礼仪学习。例如, 在进行有关服饰礼仪学习的时候, 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着装的注意事项, 能够让学生更加快速准确地掌握穿着服装的原则, 从而使学生了解职业装的魅力所在, 进而对礼仪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学校也可以加大教学投资力度, 为学生请一些比较专业的仪表顾问, 然后请仪表顾问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人形象进行评价并改进, 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在此过程中, 为学生设计形象是其次, 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把握对人物形象要点的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多组织一些教学活动, 活动的主要内容可以自己设计, 如组织一些有关职业风采的竞赛、礼仪活动等, 从而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在此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因素, 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的对形象设计充满兴趣。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些典型的录像视频等, 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具体的了解职业形象, 提高学生对感官方向的认识。除此之外, 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构建礼仪队伍, 积极参与学校中的各种活动, 并主动承担学校或者院级的各种礼仪工作, 以此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并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使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更加深刻。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实际文秘职业的要求差距所在, 从而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和改进,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 打破体例, 补充实训案例

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 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束缚, 在教学课堂上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礼仪课堂上应该打破原有教材中的体例, 使实训案例不断丰富, 并渗透到各个实训环节中,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如性格特点、兴趣指向) , 合理设定、博采众长。教师也可以利用摄像机或者是数码相机等比较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进行教学, 记录学生在各个阶段礼仪表演情况, 在记录完成之后, 教师应该让学生观看录像, 这样能够让学生发现自己礼仪动作的错误之处或者是存在不规范的地方, 在对比中进行改进。

(三) 选择和设计学生的案例及情景模拟

在礼仪教学过程中, 案例教学和角色模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 同时也是教师比较常用的几种方法,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使学生的学习得到进步。但是, 在实际的教学开展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学生的工作经验比较缺乏, 学生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比较慌张, 对问题的处理解决能力比较欠缺, 这使得学生在进行角色模拟的时候很难尽快融入情境中, 很难有感同身受的体会, 在对案例进行模拟的时候也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处理问题的方法过于简单, 以至于草草了事。所以, 在礼仪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以外的环境和条件, 或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 然后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让学生受到环境的感染,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这个情境中, 让学生将自己的特长展示出来, 展示每一个学生的风采礼仪, 这样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发展。例如, 让学生注意走姿、坐姿以及站姿等, 同时, 还要注意上楼梯、进出门等一些礼仪的展示。当学生灵活地掌握了这些基础的知识以后, 再进行电话接待、会议礼仪以及拜访礼仪和商务礼仪等比较有难度的实地培训。教师要不断地示范规范动作并纠正学生的问题, 让学生逐渐熟悉得体的礼仪动作, 并具有融会贯通的本领。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该重视细节, 在进行情境教学的时候能够将每一个案例划分成较多个部分去表演。

(四) 内外结合,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

秘书礼仪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将课内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并做到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互补充, 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 增加更多实践的机会, 这对于学生礼仪能力的提高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较深的影响。在对礼仪进行考核的时候, 教师应该将考核的内容扩大到课外, 不要局限于传统课堂上的教学评估,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多样化的发展。

总而言之, 在文秘专业礼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现代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加强课内外教学的结合,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为国家培养新一代高质量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蕴慧.高职院校秘书专业学生礼仪素质培养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2014 (11) :144-145.

课内外相结合 篇5

摘要: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新任务,必须深刻理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必要性,并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不断地渗透着对大学生廉洁教育思想的培养。并且探索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廉洁教育高校思政课相结合 途径

一、高校廉洁教育的必要性

先让我们看看近年来发生的触目惊心的各类案例。2000年5月29日,四川大学学生宿舍管理办公室主任宁交福因涉嫌贪污住宿费等公款139.5万元,历来被视作一方净土的校园内,怎么会隐藏着这么一条百万巨蠹。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黄庆涉嫌博士论文抄袭一事,经该校学术委员会认定成立,决定取消其博士学位,撤销其研究生导师资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索贿案,广东商学院原设备科长黎明芳受贿案,四川省部分高校教材采购中职务犯罪案件,延安大学原校长惠延德插手基建工程,收受了62万元的资金的受贿案如此总总。一方面,近年来发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如同笼罩在这片“圣坛”上的阴影,令人心头沉重。这些案件距我们并不遥远,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日前,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提出,高校领导干部要紧抓腐败现象容易滋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严把工程建设、财务、招生、领导班子决策等四关。另一方面,不少高校学子思想困惑,廉政意识、诚信意识淡薄。他们关注并痛恨社会上的腐败之风,同时又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些常见的不正之风、不良习气见怪不怪。不少学生把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当成唯一目标,忽视了对自己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这种背景下.大力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树立大学生敬廉崇清意识,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就显得至关重要。【1】P193现在“廉洁教育”这一议题已经走进更为广泛的大学生群体,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让青年学生知廉洁、懂廉洁、要廉洁,不得不说,廉洁教育已经跳出了特定的人群,在整个社会中形成廉洁修身的风尚。

对大学生进行廉沽教育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2007 年3 月,教育部专门颁发了(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和2005年1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发【2005】3号,都明确提出推进廉洁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廉洁教育,是国际反腐成功经验的借鉴。汇总了当前开展反腐败斗争一些情况和经验的《反腐策略———来自透明国际的报告》(新西兰:杰里米·波普编著)中

P227指出“没有社会大众的支持,反腐败斗争是不会取胜的”[2] 很多国家和地区已对青少年

学生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廉洁教育,并各具特色。芬兰公民通过良好的教育环境从小到大都学习法律知识,学习社会学课程,普遍具有法律常识,知法守法。新加坡是努力用教育缔造社会和谐,特别注重防范教育,对公民从青少年起就进行廉政意识的教育,提倡国家至上,社会为先,使廉洁、诚实、公正的核心价值观植根于娃娃心中。德国则是依靠提高人的素质促进政

治文明,预防腐败。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反腐方面采取的是“三管齐下(法律打击腐败、预防控制腐败、教育绝缘腐败)”预防为主的原则。香港从幼儿园开始抓廉政教育。中小学专门开设廉政课。所以我国内地也应该继承这些有效经验,大力开展在大学生中进行廉洁教育。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笔者认为可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理论教学,在思想上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推进大学生廉洁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宜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赋予了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问题的政治导向功能、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价值指引功能、开展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的道德塑造功能以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行为规范的行为指导功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些功能,是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1.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把廉政教育与理想、人生

观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

“千腐败、万腐败,都是思想先腐败。”思想信念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行动,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就是要在大学生中树立正确的廉洁观,解决好人为什么而活着,人活着究竟是为谁服务的问题,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第一章第一节就是《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共同理想,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它决定和支配每一个党员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的。在教学中笔者引入案例如从2002年“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郑培民,到2004年“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任长霞以及“燃烧自己照亮大家”的牛玉儒……他们感人至深的事迹,树立起 “廉洁执政”的实际典范。引入廉政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模范人物和感人事迹,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分析和评判各种社会现象,形成廉洁自律的心理品质。宣传校风、学风、考风建设为重点,对学生加强廉洁诚信、公正廉明的品德教育。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廉政文化的力量。

2.要把廉政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结合起来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五章是《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目的着力强调大学生所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自律和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比如笔者通过课余组织带领党员学生们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如女子监狱、地主庄园等,进行新旧对比,宣讲廉政文化,培养同学们的政治责任感和公共意识、法律意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文明高尚的社会风气,使党员群众思想上受到震撼,精神上受到洗礼,党性上受到锤炼,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廉洁自律意识。

3.要把廉政教育与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教育结合起来。

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把廉政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就是要把廉洁奉公、诚实守信、公道正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廉洁教育内容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头脑里面。开展职业道德宣讲,促其恪守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推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建设的健康协调发展。通过对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婚姻家庭法律规范的讲授,在思想中渗透下家庭美德的重要性。从近些年来我们查处的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看,纵容配偶子女在经商办企业中谋取非法利益和生活上腐化堕落甚至嫖娼、保养情妇,是两个突出的表现。这与领导干部家庭美德的丧失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密切相关。因此讲授的过程中可以正反的案例举例分析,如成克杰案例与毛泽东等领导人始终严格要求他的亲友,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同甘共苦的例子做一个鲜明的对比。

4.要把廉洁教育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

结合相关法律课程学习中,使大学生明确树立法治观念,明白廉政建设的现实法律规范和作为公民所必须承担的相关责任,让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法律监督的严肃性和全面性,并学会如何正确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履行支持廉政建设的公民义务。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七章第八章都涉及了法治教育的章节。使学生们了解和熟悉反腐败法律法规,掌握政策要求,提高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带给学生形象生动的普法教育。比如在讲授刑法中,笔者给学生讲解贪污罪和受贿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并以案说法,形象生动地达到廉洁教育中的法制教育。

5.要把廉洁教育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结合起来

中华民族在自已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可以为中国廉政文化提供充分的思想资源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有“修齐治平”的说法,即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大下。中国古代格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胡长情、成克杰作为典型的腐败分于,为的是贪得无厌、骄奢淫侈,他们以权力为工具,追求享乐、谋取私利,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以至国家财产严重损失。假如我们真能挖掘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有对廉政文化建设有所助益的内容,相信中国廉政文化乃至中国新世纪新文化建设将开拓出一个新的局面!

6.与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教学结合起来

在教授过程中,一方面学习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另一方面,可以了解领导人关于反腐倡廉的做法,给学生以启示。例如毛泽东同志注重反腐败思想教育,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3】P666-667 毛泽东能建立空前绝后的廉洁政府的主要办法是两个:一是治国先治官;二是是以身作则。毛泽东在处理人事关系问题上的廉政思想和作风,例如毛泽东始终严格要求他的亲友,坚决反对亲友们利用他的威望向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如处理杨开智的问题。同时,毛泽东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同甘共苦。在党建方面,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注重从思想意识方面来剖析腐败现象的根源,因此,他认为,要保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消除党内腐败现象,纯洁党的组织,就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在全党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这些事例都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和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体现。还可以结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容的讲解,分析腐败现象存在的根源,有针对性地揭露和批判各种不良思潮和社会丑恶现象,帮助大学生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把大学生培养成反腐倡廉的后备力量。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课与廉洁教育的相结合将是一种有益、有价值而切可行的探索。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深入地开展下去,必定能够党和国家开展的反腐倡廉工作产生极其巨大的积极作用和广泛影响!

参考文献

【1】 肖欢,乔学琴.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与大学生高想思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几点思考 【J】

文教资料 2009,(1)

课内外结合引领学生学会阅读 篇6

一、低段教学注重课内指导,开启学生阅读兴趣之门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是实现学生学会阅读的关键。一年级学生刚学完拼音,借助拼音读文的能力较弱,本身就有畏惧心理,不爱阅读。如果此时教师不掌握其心理,不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而是生硬地命令学生去读,最终学生就会厌倦读书,从而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一)利用教材优势,创设悬念,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小学生最感兴趣的读物是生动有趣的童话、短小的诗歌和幽默的故事等。而低年级的课本和辅助读物中,这样内容的文章居多。在教学中,我抓住教材这一特点,创设悬念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在读文前,我先引导学生看图,然后问“图中画的什么?讲了什么事?老师不知道,想让同学们给老师讲一讲,你们谁能做到啊?”一时间,小学生阅读的欲望被调动起来,纷纷借助拼音进入阅读状态。

(二)奖励评价,激发读书兴趣

低年级学生表现欲极强,愿意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认可。我利用低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在班级墙报上设立了“读书星”园地。每次布置阅读时,对一些知识性的文章,我总要出一些题,让学生在阅读中解决。如读《地球和月亮》一文时,我问“地球和月亮是什么关系?月食是怎么形成的?”第二天许多学生告诉我答案,我让他们在书中指给我看,他们画出来了,于是我奖给他们小红星。得到小红星的同学兴奋得又蹦又跳,有了这次阅读的收获作动力,他们下次阅读会更认真。没得到小红星的同学,也会在看到别人收获时产生羡慕的心理,认真完成下次阅读任务,由此调动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三)检查督促,强化阅读的习惯

低段小学生存在自我约束力差、兴趣保持不持久的特性,如果教师仅在激发兴趣上下功夫,而没有必要的检查做为保障,时间久了,学生的兴趣也会淡化。为此,教师必须做一个有恒心、有耐心的人,每次布置完阅读任务后,一定要检查,做定性的评价,以此强化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

二、中段教学中注重课外延伸,开辟课外阅读的天地

学生到了中年级(三四级),因识字量的增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读一些不带拼音的读物,并能了解文章大意。这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这个习惯的形成仅在课堂上是难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辟学生课外阅读的天地。

(一)例文引路,拓展阅读资源

语文教材中荟萃了许多名家名篇,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向学生推荐相关作者的作品,让学生在一篇美文的带领下,走进作者的其他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如学了朱自清的《梅雨潭》,可引导学生去读《荷塘月色》;学了老舍的《养花》,便引导学生去阅读《草原》《林海》等作品。

(二)安排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搜索阅读材料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教学内容,布置学生阅读同一体裁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相同体裁文章的特点,提高阅读能力。如在教学《新型电影》一文时,由于此文是一篇介绍新鲜事物的科学小品,学生对此类体裁的文章还是初次接触,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此文的写作特点,在讲课之前,我布置学生搜集其他描写新鲜事物的文章阅读,课上汇报。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使下,积极去课外搜索同类文章阅读,在上课组织汇报时,许多学生都能井井有条地把自已在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新鲜事物介绍出来。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就能抓住文章的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了。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读写结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阅读是为了吸收,习作是为了表达。在学生进入中段学期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悟能力,在此階段,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阅读后的感想写出来,以此强化学生阅读的成就感。教师不要对学生所写感想的字数与完整性做过高的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旨在训练学生阅读后思考的能力及阅读的感悟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生能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去写感悟,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三、高段教学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提高阅读能力

(一)教给方法,引导自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为追求终极目标,必须坚持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原则。依托课内阅读教学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以一篇带多篇,使学生在课内学到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得到实践运用,最终达到“不用教师教,自能阅读”的程度。为此,在阅读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掌握读懂一篇文章的过程和方法。精读一篇课文的过程通常可分为四个环节,一是初读课文,从整体了解课文的大意,理清课文的思路。二是细读文章中的重点部分,了解写作方法。三是研读课文的精华部分,弄懂这部分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方法,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四是要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文章进行讲评说说自己的看法。教给学生方法后,布置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去阅读,这样强化训练,加强了学生对读懂一篇文章方法的掌握。

(二)向学生推荐可读书目,创办图书角,扩大阅读领域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小篇幅的文章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阅读欲望。这时,学生必然会有选择整本书去读的愿望,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及时向学生推荐健康有益的读物。如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人生观的《少年朱德的故事》《周恩来的童年》《一百个名人成才的故事》;有利于增长知识、开发智力的《海底世界两万里》《大西洋的秘密》《名人智斗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汤姆索亚历险记》《 鲁宾逊的故事 》等。这些书目的推荐,注重了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给他们确立选择的空间。

总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教师把握时机,持之以恒去操作,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课内外相结合 篇7

一、精耕细作, 认真拓展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不仅仅是看课文, 攻克生字, 研究关键字、关键词和关键句, 并且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研究课文作者的社会环境、思想状态, 探究作者写作的动机。探究作者韩愈借千里马不遇到伯乐而寄托怎样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将预习记录带到课堂上。

2.课堂教学

首先,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卡, 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 然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接着, 教师逐字逐句讲解。教师对课文思想把握比较准确, 所以, 教师范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然后, 让学生朗读课文, 品味其含义, 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 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实际中摈弃像作者借马的遭遇发出不平声音的被动、悲观的情绪, 而应该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应对生活。

3.课外拓展

活动一:以课本剧的形式再现课文。教师布置全班学生4人为一小组, 以《马说》为蓝本, 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在展示中, 学生们把151个字的课文创造性地尽情演绎。在展示课本剧时, 发现各组学生编剧风格各异, 情节跌宕起伏, 有饿死、错杀千里马的, 有现实社会中跳槽现象的, 还有怀才不遇者而郁闷的。表演生动活泼, 个性飞扬, 既有课文的经典, 又有现代气息, 幽默而富有哲理。

活动二: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再次分析课文。主题班会有演讲, 有辩论, 主要探讨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怎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以及自己将来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为了自己成才该怎样努力等问题。

活动三:调查现代社会中的“千里马”。找出现实社会中的成功者, 找出本地的成功者, 找出本校校友中的成功者, 找出亲属朋友中的成功者, 找出媒体宣传的成功者;找出本班学习优秀者。每个学生都要认真思考, 探究这些“千里马”是怎样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将调查结果写成文字, 并利用晚自习时间在班上交流。

活动四:写作文:《我要做现代千里马》。每个学生都要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学习。注意树立典型, 将优秀作文在班上宣读, 并贴于学习园地。

活动五:规划人生, 进行理想教育。每个学生都认真分析自己的情况, 特别要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强项, 找准目标;规划自己的近期目标和远景目标。教师为学习优秀的学生指引努力方向, 也让学习一般甚至成绩较差的学生看到希望。特别注意渗透品德教育, 灌输人人平等的观念, 灌输劳动光荣的思想。

二、效果明显

1.提高能力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边远的山区, 学生平常都是用壮话交流, 很少讲普通话, 即使偶尔讲普通话也常常词不达意。学生汉语语言表达能力比较薄弱, 汉语写作水平普遍较差。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活动, 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倍增, 语言表达能力、写作水平得以提高, 学习成绩明显进步。

2.立志成才

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活动, 特别是通过适当的教学内容延伸形成的理想教育、励志教育,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例如, 拓展让学生分析、批判作者消极等待的悲观情绪, 使学生更热爱生活, 更主动地适应社会、更积极地乐观地对待人生。

3.锻炼了教师

以某一课例为载体, 教研组深入研究教学。在实施《马说》一课的一系列课内课外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自己的教学是不是仅仅为应付考试;自己是否是伯乐, 为每一个学生的前程点亮明灯, 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活动, 我校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三、几点体会

1.在课内外相结合,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中,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在本次教学实践中, 我们强调在认真完成课内学习的基础上, 开展相应的课外学习活动。课外学习活动项目可多可少, 时间也可以灵活掌握。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的拓展活动程序有其规律性。

2.关于选材和拓展活动的次数问题。在实施课内外相结合,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改革实践中, 选材一定要适当, 不是每一课的内容都可以拓展, 也不是每节都一定要拓展。语文学科的教学课时每周仅6节, 课外时间也非常有限, 不允许每节都展开活动。教师要选准可以拓展的教学内容作为载体, 每学期开展2-4次这样的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为宜。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3.教改教研需要团队支持。教改不是个人行为, 要求团体统一行动, 特别是像《马说》一课这样既达到语文知识目标又达到德育目标的专题, 需要语文教师、班主任、学校领导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持。每一项专题活动都需要集体备课得出方案, 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每项成果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

参考文献

[1]覃新.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基础教育研究.2009 (3)

[2]许书明.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优化的艺术[J].教学与管理.2004 (7)

[3]龚春燕.好课, 因有对话而精彩[J].人民教育.2009 (20)

课内外相结合 篇8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哲学与人生》第六课第四框——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二、教学对象

汽车贸易班学生。

三、教学目标

1.认知:懂得内因、外因的含义;内因与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

2.情感态度:感受“内因与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对汽车销售工作的作用。

3.运用:初步学会运用内因与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去指导汽车销售工作。

四、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运用内因与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去指导汽车销售工作。

五、教学方法

选用案例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案例一:激发学习兴趣

一次,某公司的王总来到专营店,他想给管销售的副总配一辆车。他看后觉得有一款车不错,价格方面也没问题。销售人员说“既然你都满意了,那我们就可以办手续了”。

这个王总说:“等一下,我还得回去再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提问:

(1)这个时候销售人员能不能放他回去?为什么?

(答:不能放他回去,一旦放他回去,什么事情都会发生,万一“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把这个客户劫走,怎么办?)

(2)“这位老总很想买这款车,但下不了决心。”此时,促成这款车成功交易的关键是什么?(答:关键是销售人员接下来的销售引导。)

教师点评,得出认知点:这款车交易成败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这位老总很想买这款车但不了决心”,另一个是“销售人员的销售引导”。前者属于内因,它是这款车成功交易的根本原因;后者属于“外因”,它对这款车的交易成败起到促进作用。

2.学习新课

请学生继续欣赏接下来的销售引导:

这位销售人员继续问王总:“是不是我哪个地方没有做好,哪个地方介绍得不够,还是我的服务不好。”他运用心理学知识把自己数落了一大堆不是。

这位客户听销售人员讲得这么真切,也照直说了:“跟你没关系,你做得都挺好,主要是因为这车是想给我的一个销售副总配的,也不知道他喜欢不?”

销售人员又继续了解了一些情况,发现客户的销售副总是新拿的驾照,驾驶技术不是太好,但是做销售的人谈业务很多,业务多,电话自然就多。所以就跟这个王总说:“我给你推荐的这款车很合适、是自动档的,销售副总的电话比较多,遇到这种情况,他不用边频繁地换档边接电话,遇到红灯、行人横穿马路等突然事件时,踩踩刹车就可以了,车也不会熄火。”其实,王总也不怎么开车,一听就问:“真的吗?”销售人员就让王总试乘试驾亲身体验。

果然,王总在有红灯和接电话的情况下:一踩刹车,车停了下来,没有熄火;他刹车一松,车又继续往前走了。于是,王总满意地买下了这款车。

提问:这款车是怎样成功交易的?

讨论后得出:

首先,必须具备一个前提,即“王总想买这款车”。

其次,要出现条件,即销售人员“灵活地运用心理学知识数落自己的不是,让客户感觉到真诚”之后,又采用沟通技巧让王总倾吐出心中顾虑(担心买车给销售副总,而销售副总是驾驶新手,业务电话又多,遇到红灯、行人横穿马路等突然事件时,又要刹车又要接电话,汽车会熄火,会出现安全问题,所以“下不了决心”),再之后,又熟练运用“FAB”特征利益法(配置、作用和利益介绍法)和试乘试驾技巧替客户消除了顾虑,促成了这款车的成功交易。

最后,得出结论。意想客户王总有购买意想。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汽车成功交易

(销售人员巧妙的销售引导)接着提问:这款车成功交易所蕴涵的哲学原理是什么?

(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的原理,即: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示案例二:有一对夫妇前来购车,进店后,径直奔向那台银灰色的某品牌轿车,销售人员立刻判断出这是很不错的意向客户。于是便热情地以专业的术语全面地作了车辆介绍,而此时的客户除了“哦、是吗、谢谢”以外,未表示其他的意见。介绍完后,这两位客户一边说:“谢谢你,改天我们再来。”一边走出门外,到了另一家专营店买了相中的同一品牌轿车。”

问题:这个销售人员为什么会丢失这个不错的意向客户呢?

(其原因有两个:专业术语使用不当和缺乏产品介绍的技巧。)

展示案例三:有一天,一个客户到专营店买车,他在展厅里仔细地看了一款多功能的SUV车,销售人员知道他特别喜欢郊游、钓鱼,所以,很看中这款SUV车。当时的谈话气氛非常融洽,此时,销售人员无需多说,直接签合同,交定金,就OK了。但这个销售人员没有简单地就下结论,而是继续跟这个客户聊。通过了解,他发现:该客户是做工程的,他和他的竞争对手都一同去接客户,他由于没钱买车每次都是找干净一点的出租车去接,竞争对手开的是一辆切诺基,而客户每次都是坐他的出租车走,但给他的工程量反而比竞争对手少,他不知道原因何在?

这位销售人员分析道:“客户有一种虚荣心,不喜欢坐吉普车而喜欢坐轿车。出租车也是轿车嘛。”“我认为,你现在买SUV车与吉普车相似,到时候去接客户,客户上哪个车呢?万一客户‘打的’走了,怎么办?”

这个客户想想,有道理。他继续听销售人员的分析,之后,他采纳销售人员的建议,投资买了一辆轿车以适应业务的实际需求。之后的半年内,他赚了钱又高兴地从这位销售人员手上买走他喜欢的SUV车,还介绍他的两个朋友也来买了两辆轿车。

问题:这位销售人员半年内从同一位客户身上成功销售了四台车的法宝是什么?

(灵活地把握客户的个人爱好和实际需求,给客户当好买车的好参谋。)接着提问:

总结汽车成功销售的内因是什么?外因是什么?(内因是意向客户的购买意向,外因是销售人员的销售技巧。)

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原理运用在汽车销售过程中会起到什么作用?(能促进汽车销售的成功。)

我们必须加强哪些汽车销售技巧的训练?

3.小结(作为板书设计)

(1)知识点:内因→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外因→事物发展的条件。

(2)在汽车销售中的运用:前提→意向客户的购买意向;汽车成功销售: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条件→销售人员的销售技巧。

(3)认知升华。学习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原理之后,我们应该加强汽车销售技巧的训练,并学会在汽车销售中适时地抓住意想客户的购买意想,巧妙地运用自己的销售技巧,促成汽车销售的成功交易。

4.作业布置(略)。

摘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把哲学智慧(“内因与外因辨证关系原理”)运用到汽车销售的学习和工作中,加强“外因”(即销售技巧)训练,促进汽车销售的成功。

课内外结合提高阅读能力 篇9

一.守住语文课堂和课本, 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抓住语文课, 利用课文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根本途径。学生在校阶段主要是通过上语文课来学习赏析文学作品, 然后把语文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分析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的分析上去, 从而解决课外阅读分析题, 实现考场上语文得高分。

其次每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展现, 是现实生活的折射, 要使学生“喜人之所喜, 忧人之所忧”和文学作品产生共鸣。必须让学生走入作品, 联想作者当时的生活境遇、经历以及作者的感受, 互换角色, 以心换心, 以情换情, 用学生的情感来感悟作者的情感, 用学生丰富的联想感受文章的深刻的内涵。

二.抓住课堂上作品意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的情感触角

1、用绘画的形式再现课文内容, 触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文学作品都会呈现一定的意境和气氛, 或活泼可爱、或温馨深沉、或宏伟博大、或紧张凝重……这需要激活学生丰富的情感才能感触到。在教学中, 我们不但自己尝试把课本的内容画出来, 而且尝试教学生也运用绘画的形式来让学生感触作品内容。

2、用动口形式再现作品内容, 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心理都在传神的话语中和人物的一举一动展现, 让学生分角色的朗读和表演来现不同人物的不同的思想性格, 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文言文, 如果把它泛泛的讲解, 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 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对课文的理解, 我们让学生四人一组, 根据课文内容意思, 模仿课文中的人物分角色表演。通过表演,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学生在表演中把人物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为国献身的性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再现了课文内容,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稳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强化学生的实践

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主要是课内教学生学方法, 课外让学生常实践。如初一学生学习几篇记叙文后, 我们就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上了解到的有关记叙文知识, 选择一两篇课外文章自己分析。如短文主要考查对作品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答题的主要方法就是直接摘录、提取关键词归纳;若是要求理解段意, 则要理清段落层次, 就提取要点组合答案, 或摘录中心句作答;若是要求理解篇意, 则要纵观全文, 弄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篇章结构、段落之间的关系等, 抓关键词、关键句进行全面归纳;若是要求理解中心思想 (主旨) , 则须有整体意识, 从内容、立意、构思、结构等多方审视全篇, 寻找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 或摘录、或提取, 准确全面的组合答案。这样就既巩固了旧知识, 又学到了新知识。

四.指导学生开设个人博客, 积累阅读分析的经验

现在进入了网络时代, 大家已经习惯在网络上阅读文学作品, 我们学校就要求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开设学生博客, 要求学生把以前写日记的习惯改为写博文, 同时在博客里集累优秀的文学作品, 尤其是积累每年中考的阅读短文及分析题, 自己尝试赏析, 并把完成情况留在博客里, 留给语文老师来点评。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尝试后我们发现学生的兴趣很浓, 也有很多的体会交流, 还结识了其他学校的文学爱好者, 大家一起读一篇作品, 一起赏析一篇作品, 在这种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了阅读赏析能力。

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篇10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低年级语文课文大多浅显易懂、充满童趣, 深受学生的喜欢。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发展语言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教材进行语言训练,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1) 指导学生学好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是学好普通话的基础。在教学拼音阶段, 要讲清发音要领, 注意学生发音时的口型是否正确, 发音是否准确, 能不能区别四声。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用普通话丰富学生的词汇, 使他们少说方言, 完全使用普通话。

(2) 结合识字教学, 积累词汇, 奠定语言基础。刚入学的儿童, 他们的词汇还很贫乏, 语言是简单而零乱的, 说的话很多是不完整、不连贯的。因此, 在识字教学中, 我注意丰富学生的词汇, 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把字、词、句有机结合起来。

(3) 充分利用教材插图,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低年级教材图文并茂, 说话课也可主要以看图说话为主。图画能引发孩子的兴趣。因此, 抓住儿童这一心理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内容, 使学生成为“画中人”, 同时, 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例如: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 就要求学生有条理地说出家庭住址、几口人、父母姓名、工作等情况, 这就有效地锻炼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如看图口述:《小鸭子过河》分析当时的情况, 弄清小鸭子是怎样过河的, 你的感受如何?然后讲述给同学听。通过这些训练使学生能有条理地表达事情的经过。

利用插图训练学生说话分以下几步:先看,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 分析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再想, 教师提出恰当的问题, 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并组织语言。后说, 学生把分析出来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要完整、连贯、有真情实感

(4)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要抓住朗读和背诵的契机, 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在教师有效地指导督促下, 朗读要做到字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会运用恰当的语感表达出人物的感情变化, 力求做到绘声绘色。背诵是锻炼记忆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训练语言的好时机。教师应指导低年级学生背诵好文好段好句, 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言, 要结合问题、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分析课文时重点段落教师可放手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合作学习, 根据问题作好记录, 然后同学间交流, 师生评价。这样可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要积累好词佳句, 丰富学生的语言。教学时, 我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文章中的好词好句, 在说话过程中恰当使用好词好句, 从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还可以拓宽积累范围, 如课外阅读、观看电视、收集信息等过程都可以积累美文佳句, 充实孩子的语言内容。

(5) 利用口语交际课, 集中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口语交际课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因此,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 调动学生的说话积极性, 鼓励他们敢于发言,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方法:分角色表演。如“编一出小剧演一演”的说话课中, 多个学生上台表演短剧, 其余学生观看, 师生评价。表演的学生会很在意自己的语言、动作、形态, 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6) 合理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应多采用鼓励性原则, 即便有的学生说得确实不好, 也要通过纵的比较发现他的进步并给予鼓励。如当你让一个学生讲讲自己在寒假里做的一件事, 而他却讲得乱七八糟, 没有顺序也没有重点时, 你对他说“你看你说得像什么, 真够笨的”, 这就给学生心里投下了阴影, 使他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敢随便说话。而相反, 如果你对他说:“你的故事很有趣, 不过讲的时候还要有重点有顺序些, 那就更棒了。”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萌发一种让自己讲得更好的愿望,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也会有胆量把自己的话说出来。因为他知道即使说错了, 也不会受到责怪。

二、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根据“课内打基础, 课外求发展”的原则, 我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说话机会, 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1) 组织收看适合的电视节目, 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复述和评议活动。要求说事的条理清楚, 词汇丰富, 语言完整。特别强调要说出自己观看时的真实感受。如观看的一部少儿节目,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你喜欢哪个人物, 为什么喜欢他等系列训练, 孩子会积极发言, 很多孩子也会表达出与众不同的看法, 这就很好地训练了他们的语言。

(2) 组织比赛活动, 激发孩子表达热情。组织学生进行故事比赛、诗歌朗诵、猜谜语、文艺演唱等各种比赛, 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3) 结合生活实践, 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说话的题材可以是学校的好人好事, 可以是家里或社会的好人好事, 也可以说出在家里或社会中看到的有趣的事, 说出自己的看法与体会。这样做, 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 进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课内外相结合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基础教育;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从对小学生的作业管理做起

打基础就要严格认真,有些小学生的语文作业乱七八糟,很难规范。语文教师要以极大耐心把这些作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对于这些孩子的一生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作为语文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学识、修养和在教学实践中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真正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让孩子们从心里真正喜欢,而绝不是靠单纯的师道尊严强求来的。这样,在加强作业管理时教师的话才有力度,孩子们从语文作业的认真开始,从而掌握语文基础。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想方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内容,通过适当的教学情境创设,把语文知识融入有趣、诱人的生活实践中,引导孩子们在情趣化教学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上语文课的乐趣,让孩子们感到认真做作业是一种能力。管理作业时,一定要形成高效而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充分利用恰当的风趣幽默语言,紧紧抓住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针对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充分活跃课堂气氛,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好、学会,不要把更多教学任务通过作业的形式留给孩子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成为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角色,就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艺术和魅力,给学生提供更多快乐学习的机会,在管理作业过程中,要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在语文课堂里,师生共同融入特定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学习气氛至关重要,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围绕作业管理,教师能够有效调节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小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可以消除孩子们的紧张情绪,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围绕特定教学内容创设不同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提高实践应用兴趣和能力,尽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取得实效。

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比较任性,如果不加强管理,有效激发学习积极性,一部分学生就会掉队。仅仅靠作业来牵动学习,而没有从根本解决主动学习的问题,就已经潜藏了一部分要掉队的学生,有一部分学生虽然作业能够按时完成,但已经有了逐渐跟不上的迹象。当然这部分学生落伍肯定也有一些客观原因,但老师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是可以改变一些孩子的。如何改变呢?笔者的一个教学案例:比如我现在所教的一个学生,他聪明,好学。其他科目都优秀,但就是语文这一科很差。叫他谈过几次话,但都无济于事,他只说他从小学开始就对作文有畏惧情绪,每次考试都因为作文写不好,语文成绩很差,所以越来越提不起兴趣,导致每次的语文作业都完不成,语文成绩总是很差。后来,老师给他妈妈发短信,打电话,谈孩子的语文学习情况。妈妈也很发愁,于是想办法,给孩子妈妈在假期里布置了一些任务,今年开学来了,又帮助他,引导他写日记,多读书,勤于动笔。后来又叫他谈话,孩子说他现在有点进步了,最起码对作文不畏惧了。于是老师乘此机会在课堂上经常鼓励他,给他作业本上写鼓励的话语,他现在乐学语文了。他只要开始有兴趣学习,那么以后的成绩定会慢慢提高的,老师对他的努力不放弃,因为有了学习热情就有了学好语文这门课程的希望。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和表扬每一个学生,使孩子们学习热情逐步高涨。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更需要动力和方向的指引,这一点,老师必须明白,不能因为应试教育而忽略对孩子的情感培养,在小学阶段管理好孩子的学习热情更胜于知识的传播。语文课堂往往比较充满激情,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高,对情感丰富、知识含量大的语文课程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调动学生情绪实现共同进步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通過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始终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减少学生作业负担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共同进步。构建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特别要做到一视同仁,促使教学平等,不能偏爱极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有利于实现全班同学的共同进步。这需要教师以极大的爱心和责任心来实施,因为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才会乐于学习,接受知识的效果更好。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要摆架子,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提问题要恰到好处。由于小学生的心理不成熟,教师的言行有可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语言尽可能友善亲切,态度一定要和蔼可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良师益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主要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要树立服务意识,让孩子们处处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这是现代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科学定位。无论在课堂内外,教师都有关注学生的情绪,利用一切方法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共同进步,有利于素质教育发展。教师注意不能将自己的不愉快情绪带入教室,要尽可能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实现共同进步。

四、结语

小学语文相对于其他科目,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容易找到让学生们的思想激情活跃的成分,教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方面多下功夫,加强课内外有效结合,扩大知识面。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对这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的教学方法进行长期探索,在尽可能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前提下,探索有效教学方法,进一步夯实语文基础,引导学生共同进步。

群文阅读中的课内外结合 篇12

一、群文阅读的概念

群文阅读就是把一些具有相同主题或结构等的文章组织到一起,让学生通过对这群文章的阅读,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让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提升的一种阅读方式。在以往的语文课程阅读教学中,一般将一篇课文分几个课时来讲解,内容主要局限在教材内,以课时为教学的单位。而群文阅读与此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了课时的限制, 重点是将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的效果发挥到最佳。

二、课内外结合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

小学生学习能力有限,所以教材的篇幅都比较短小。因此,我们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要多将课内外的材料结合起来,让我们的小学阅读教学的内容变得丰富起来。

1. 点与点对接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 有同步阅读等课外书进行配套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找到教材与同步阅读的“契合点”,使学生掌握群文阅读的方法。具体到操作中有如下几种方式:

(1)相同主题的对接。我们可以将同一个主题的教材与课外读物有效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的课文 《掌声》时,就可以先从教学目标中找到文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确认文章的主题是:战胜自我。结合这个主题,我们就可以在课外读物中找到与其主题相同的文章进行同步学习,如《战胜天花的人》。教师从同一主题出发对阅读进行拓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就可以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题了。

(2)相同题材的对接。老师要将课本与课外读物统一起来进行阅读教学。老师可以事先在课外读物中选择一些写作题材上相同的文章,在课堂教学中配合使用,让学生对同一类型的文章的写法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如老师在教教材中写事的文章时,配合一些课外的写事的文章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文章是属于写事的,还可以让学生知道对事情的描述方法有很多种。同样,教学写人和写景的文章时, 此方法也是适用的。

(3)写法的对接。对一些写法上有自己特点的课文,老师也可以与课外读物结合起来进行群文阅读的教学。如学习《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时,就可以结合书信体载这一文体特征进行课外拓展,与冰心的《再寄小读者》一起进行学习,让学生对书信的特点有一些了解。

2. 点与面结合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是在优秀的书籍中精选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可以从某一个点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指引。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点”,将 “点”与“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立足于教材的某一个“点”,为学生开拓课外阅读的“面”。如,在小学四年级的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小英雄雨来》,我们可以将具有革命教育意义的一系列的文章找来与此文章一起学习,比如《珍贵的教科书》《倔强的小红军》等。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更懂得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 选择多点进行辐射

教材中可选择的“点”很多,老师们完全可以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去确定一些“点”,并将这些“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阅读的面得到更大的拓展。如在学习巴金的 《鸟的天堂》时,我们可以以作者为一个“点”,让学生在课外去找一找巴金的其他文章进行学习。另外,《鸟的天堂》在写法上动静结合,是这一写作手法代表性文章,老师也可以从这个“点” 出发,让学生在课外去找一些与此文写法相同的文章进行同步学习。总之,可选用的“点”有很多,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发现、去拓展,通过多点的辐射,让学生形成一种立体的阅读感受,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

三、结束语

上一篇:甘薯栽培技术探究下一篇:射频开关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