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结合课程(精选12篇)
相结合课程 篇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来临, 我国的经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世界经济在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 也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 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同的挑战。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变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为主, 使学生成为企业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及与市场要求相适应的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因此, 职业学校的英语课程要凸现其职业性特点, 为专业服务才有生存的长远空间。如何将英语教学与学生所学的机械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力求设置新颖的、与专业相融的实用英语课程, 使英语课成为专业能力培养的一部分, 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实践的课题。因此, 笔者在英语教学过中, 与机械专业部的数控专业教师一起对英语教学和数控专业相结合做了一些探索。
一、强化数控专业特点, 加强英语课与数控专业课的衔接
专业英语是为专业课服务的, 课程结构设置应当是相互配合、协调、衔接紧密的, 否则将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我们把专业英语课安排在专业课之后, 或与专业课同步, 使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的同时能及时掌握与专业课相关的英文。
数控专业的学生, 在操作中首先接触到的是英文的命令、提示、帮助等。在授课过程中, 遇到了与数控有关的词汇, 应向学生详细介绍, 把英语和数控联系起来。每节课的开始抽出一点儿时间, 就这些命令、提示、帮助等的词义、功能、读音等做专门介绍, 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同时促进了学生对英语和数控的学习兴趣。
同时, 笔者经常和数控专业教师沟通, 整理数控专业常用英语词汇。如在遇到“aut omat i cally”时, 介绍相关词汇“AUTO”, “ATUOCAD”;遇到“control”时, 介绍一下“NC”;遇到“program”时, 介绍相关的词汇“program number”、“program name”,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把专业性知识融进英语教学当中, 使学生在获得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 也获得了专业知识,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把握数控英语的特点, 掌握数控英语的专业词汇和句式特点
随着数控专业技术的迅速发展, 专业术语和概念层出不穷, 大量使用缩写词汇是数控专业英语的又一突出特点。如MDI (Manual Data Input) 手动数据输入;CAD (Cumputer Aided Design) 计算机辅助设计;CAM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计算机辅助制造等。
数控英语的专业词汇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该词汇在普通英语中的含义, 二是指该词汇在数控方面的含义。换句话说就是普通词汇获得了固定的专业意义。在很多情况下, 同一词汇在普通英语和专业英语方面的含义是不同的, 但是专业词汇又往往是由普通英语词汇引申而来。如单词zer o, 在普通英语中是“数字零”的含义, 而在数控英语中更重要的一个意义是“机床回零”, 而机床回零正是让机床刀架回到坐标原点即坐标零位。又如《数控专业英语》 (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二十二课的题目是:I nt er f ace Ci r cui t and Bus Comcept s (接口电路及总线概念) 其中Bus在普通英语里翻译为汽车, 如果不知道这是个专业术语, 而仍译为“汽车”, 这就要闹出笑话。
掌握数控专业英语句式的特点, 突出其实用性、逻辑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大量使用被动语态, 如Eacht ermi nal is packaged in an indi vi dual cart on for prot ecti on dur ing shi ppent, 这样可将被说明的对象置于主语的地位上, 处于整个句子的前部, 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先入为主) , 结构更显简洁清晰。
三、积极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数控的硬件及软件发展如此迅速, 作为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所有的英语知识和数控知识, 工作以后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自学。作为教师教会学生一种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学生的终身将是受益无穷的。
1.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优势,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依据教学目标, 利用网络优势, 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利用数控多媒体课件, 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 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从而为个性化的教学和因材施教提供条件。
2. 注重培养学习方法,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数控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能够运用英语获取专业信息, 并运用到实践中去, 满足工作需要。培养学生阅读方法和词语讲解, 不能忽视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全篇文字的理解, 这样才可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比如参加全国绘图员考试或UG软件的等级认证, 要求学生能读懂整篇课文的意思, 然后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 进行对话及写作练习。因此, 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来讲, 要在数控领域有所发展和创造, 就需要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整个过程还是处于实践阶段, 我们感觉到英语教学与机械专业相结合, 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的教学在彼此的合作中也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也有不足和问题, 比如, 有些成员学习不主动, 消极抵触, 或者心不在焉, 无论哪种策略都不奏效, 还有关于记忆的心理学知识急需向学生普及, 这些都是今后实践中还有待于调整和探索的方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变化, 就英语教学而言, 如何让英语课程与专业融合, 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 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进而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这是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将课程与专业结合进行实践的课题。
关键词:英语课程,数控专业,衔接,实用性
相结合课程 篇2
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校本课程,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终身锻炼的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发展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随着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和学校自主权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会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精神。
二、拓展训练的功能
拓展训练的持续快速发展,除了拓展训练机构大力推广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之外,还在于拓展训练有着深厚的教育功能和实践价值,并且迎合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新潮流。拓展训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提高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和面对挫折的应变能力。拓展训练通过设计专门的课程,在实验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的,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开展,强化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是提高团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凝聚力。拓展训练通过团队项目能够培养学员对集体的重视程度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实现增进团队协作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功能。
同样,体育教学是在讲解示范的前提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通过学生不断重复练习的行为,完成动作技能的学习和体育相关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一种先知而后行的灌输式学习方法。
另外,现在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手段的不断发展、提高,体育教学活动更趋向于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讨论总结,最后根据总结再体会练习。所以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在手段和方法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能够起到互补的作用。
三、拓展训练迎合了素质教育开展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各方面素养的教育。其基本要求有三点:一是全面发展;二是面向全体学生;三是发展个性。拓展训练以科学育人为理念,符合学校教育的要求,其内容都是经过专业人员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并经过周密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符合我国在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它是以面向中学生全面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素养为目的,增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集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拓展训练这种“先行后知”的教育方式,必将对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拓展训练可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四、拓展训练引入校本课程实施的方法和内容
1.建立由校长领导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促进校本课程开发全面开展。
2.在开始拓展训练课程之前必须对师资进行培训。将拓展训练融于体育课,对体育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种体验转化为自己的人生知识,以便日后运用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3.在学校开展拓展训练可以利用有限的体育器材和场地,在器材选择上可以利用废旧的器材,所以便于开展,这样也为学校节省了资金。在项目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沟通类、小型的团体协作项目,改善运动技术学习和体能训练的单调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趣。当然,各个学校开展的项目可根据该校具体的物质、师资等条件选择其他的素质训练内容。
五、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引入拓展训练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潜能。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但缺乏训练。拓展训练给了学生一个激发自己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信念驱使下,潜能会一次次被激发出来,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拓展训练中你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挑战极度的心理恐惧。例如拓展游戏中的“断桥”以及“信任背摔”等,在这些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任何人站在上面都会感到恐惧。学生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能力,保持平和心态,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真正认识自己,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个性发展
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的合作,力图使每位学生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或信心,在集体中显示个性。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为集体克服困难,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认识团队的作用,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他人,能够更融洽地与团队合作。
拓展训练迎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与个性发展也迎合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北京大学出版社。
小学数学课程中怎样算与用相结合 篇3
摘要教学中,要避免程式化叙述算理。因此,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将单调的算式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将抽象的计算算理融合到具体情境中,赋予计算活的灵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究,文章认为实际教学中的每一节课要么侧重算、要么侧重用、要么算用并重,让这些不同类型的课发挥出实效性。明确每课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教学融入;侧重用;侧重算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计算”与“应用”是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里并进的两条线,每一次用数的过程实际上也都是一个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解决问题的教学又要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来解决,体会计算的作用和价值。但是实际教学中的每一节课要么侧重算、要么侧重用、要么算用并重等,如何让这些不同类型的课发挥出实效性呢?
一、侧重算的教学
算用结合中“侧重算”的教学也就是我们说的计算教学,计算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学习内容多、时间长。计算的课时约占小学阶段数学总课时的百分之五十。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侧重于计算,应用一般是已建模旧知识的巩固。一般不加入新的应用题型,即使有也只作穿插引入等之用,以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避免信息纷繁杂乱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1.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计算
新教材中出现的大量的主题图和情景图,给计算教学提供了具体、丰富的生活情景。如:运动会上的数学、游泳池的数学、金色的秋天等等。使原来枯燥的计算教学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同时背景又是学生所熟悉的,从熟悉的现实背景中引导出计算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愿学乐学,才能使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要计算。
2.让学生探究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
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我们要将单调的算式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将抽象的计算算理融合到具体情境中,赋予计算活的灵魂。教学中算法及算理的理解,并不是由教师提出,由教师说了算,而是应该在实际情景中学生通过实践,从验证中得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拓展思维广度,提升思维含量,使学生充分感受算用结合的优势。
3.让学生掌握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
练习是依据计算教学的目的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由教师挖掘并提供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或由学生提供练习素材,采用菜单式、超市式、程序式等形式进行练习。由于是针对性较强的练习,计算的强度比较大,应用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结合其中,在这里也作少许的提升,但一般不作大的建模,只是形式上比新授课更为多样,内容上也更为丰富。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运用5的乘法口诀熟练进行计算,在练习中,学生学习了现实的数学,发现了平时的生活中一些计算问题原来就是数学知识的原型,使原本单调的计算变得生动起来,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让人有所期待。
二、侧重用的教学
算用结合中“侧重用”的教学也就是我们说的用数学或解决问题的教学。用数学一般都安排在学生比较熟悉本单元计算之后,而且以新的应用模式出现。教学重点侧重于应用,而计算则为应用服务,注重应用题的模型建构,而且问题解决的方法也较以前有所提升。学生在提高计算能力的同时,他们的应用能力也是在拓展的,计算与应用是携手共进的,每一次用数学的过程实际上也都是一个数学实际应用能力提高的过程,因而每一单元的用数学也都有着它本身的教学重点。
1.做好解决问题的前期渗透
教师在教学实际问题之前,教师要采用渗透法做好铺垫:一是在数的认识中作铺垫,数是生活中具体事物数量抽象的结果,在书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和数不离量的原则,训练学生用数说话。
2.注重解决问题的思考分析
重视过程就是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即让学生观察图、观察情境,说图、说情境、读题,从中获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已知信息和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之间存在的关系,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获取的信息与所要解决问题之间的关系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问题解决后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应该放弃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讨论,虽然也不需要象以前教学应用题那样一定要每个学生都要烂熟于心,但至少让学生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遇到这类问题,我们可以按这种模式去解决。只有这样应用才能与计算携手共进,而不仅仅是为引入计算、理解计算服务。
3.要明确解决问题的层次提升
教师要明确解决问题各阶段的要求,既不要拔高要求又不要降低要求。明确要求,首先是明确呈现要求。一年级的实际问题主要是靠情境图呈现的,如:一年级下册第19页的“求总数、求剩余的问题”就是以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一个情境为主线,利用学生课外活动的捉迷藏、丢手绢和踢球情境图来呈现求总数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总之,数学知识具有两种属性,即它们既表现为一种算法、操作过程,又表现为对象、结构,表现在计算上,计算既是一种技能,同时又表现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就有:作为一种技能,要求有一定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作为一种工具,要求会运用计算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空间的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上面的两个教学目标不能完全均衡兼顾,而必然是各有侧重的。
相结合课程 篇4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能促进课程的常态运行、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的区域推进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实际可行性的立体网络式范式:其纵向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开发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施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评价范式;其横向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教师评价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生评价范式。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开发范式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 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2. 怎么结合——围绕着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就同一主题相融共同目标要求, 又突出课程特点: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研究可以达成课程的多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有利于减少课程开发的重复建设。实践证明——既能有效开发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又突出各自的特色。
(2) 困惑: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的尺度把握及针对性有待深入探讨研究。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的选择都以学校为基础, 以学校所在社区为依托, 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 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学习系统, 从而拓宽学习空间,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2. 怎么结合———将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 (从空间分布) 、显性课程资源与隐性课程资源 (从资源存在方式) 、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课程资源 (从资源功能特点) 进行结合, 其操作流程:课程资源调查—开发策略—开发程序—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资源共赏。
(1) 课程资源调查:学校历史文化、物质资源, 校外地理自然资源, 地方 (社区) 多元文化资源, 社会物质资源, 各种人力资源, 网络资源等。
(2) 开发策略:主要包括已有课程资源的开发 (分可直接利用的课程资源和须调整、过滤方能成为课程资源的) 与新资源的开发。
(3) 开发程序:一般来说, 课程资源的开发须经过确定相关机构和人员—制定资源开发计划—申请与审批—组织实施开发。
(4) 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编制《资源管理挡案》, 把课程资源的类型、所有者、获取方式和使用事项等登记造表、分类整合存挡。
(5) 资源共赏:依据《资源管理挡案》, 整合开发利用。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渠道进行合理的规划, 使课程资源得以有效的整合, 既利于学校统一管理, 又实现资源共赏,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 困惑:有些课程资源既有教育因素, 又存在着非教育因素, 如何把握放大资源的优势特征, 严格控制其中不合理的非教育因素的开发策略;如何把握资源开发的选取典型对象、适度开发、因地制宜等。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施范式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结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通过主题设计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 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 怎么结合——主题由师生协商共同选择和确定, 主题的实施过程是师生合作开发、共同设计与互动实施过程。其结合虽无固定的实施模式, 但实施过程中基本环节步骤是:选定确立主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价反思。
(1) 选定确立主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集体讨论选定确立主题, 其原则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贴近学生的生活;二要学生感兴趣, 能吸引学生去研究;三是主题所确定的活动内容可行,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时间、经费等因素。
(2) 制定方案:通过合作小组集体讨论、研究撰写活动主题方案, 提交指导师指导、修改确定。活动方案的制定必须完善和可以操作;方案应包括活动主题、问题背景、活动目标、实践内容、研究方法、所需资料、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等。
(3) 实施方案:方案的实施过程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自主实践, 主动探究。同时撰写活动日记, 及时收集活动资料;要制作档案袋, 以保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要及时交流, 取长补短, 资源共享。
(4) 评价反思:整合加工, 即根据体验或研究报告的需要, 在老师的指导下, 活动小组的全体成员对前期所收集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和加工, 以便于用事实说明或验证活动所要得到的结论和推论。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通过主题设计有效结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有的、相互交叉的内容, 主题的内涵宽泛性和丰富性, 所开发的校本课程, 就能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依据主题内容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就能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学校特色, 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群体, 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 困惑:如何把握深入挖掘主题内涵的宽泛性和丰富性, 以及主题设计、方案制定的可行性?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如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是实施校本课程的重要活动载体, 同时在实施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依赖于学校开发, 也依赖于地方管理。通过实践活动, 更有效地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等相结合实施。
2. 怎么结合——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搜集、甄别、筛选、评价、检索、应用、发布、交流等环节的能力, 强调亲身参与、经历、感悟。其实施流程:课题的内容、组织形式等→实践活动→发现问题→我们实践的结果、建议。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实践活动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 更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注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真正实现“理想课程”向“实际课程”的转化。
(2) 困惑: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 去理解和感悟生活, 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其安全责任谁负?另外, 实践活动基地目前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结合研究范式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均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 即通过评价及时指导和帮助师生改进教与学的活动, 发挥导向和监控作用, 同时突出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功能。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教师评价范式
1. 评价原则:
发展性原则——将评价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 考虑教师的发展需求;立体性原则——即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反馈性原则——重视各个层面的沟通, 评价过程务必是一种多向交流反馈过程;互动性原则——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
2. 评价内容与方法
3. 注意事项:
一是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恰当处理业绩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关系;三是统一的评价标准与个体化评价相结合;四是加强评价中与教师的沟通, 促进教师对评价的积极参与。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生评价范式
1. 评价原则:
发展性原则——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 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 重视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多元化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动态性出发, 多视角、多向度、多层面、多侧面地认识问题, 以达到促进评价对象发展的目的;全息性原则——评价必须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部信息;差异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在评价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
2. 评价内容与方法。
3. 注意事项:
一是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多用肯定性评价, 激发学生主体自我发展的意识, 发挥评价激励、反馈、调整功能;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 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课程相关的单位或社区评价等,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评价标准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三是评价内容全面化, 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 还注重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 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等;四是评价角度过程性、发展性, 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因人施评, 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得到发展;五是采用观察、调查、作品展示、作业设计、项目活动报告、参与情感记录、学生日记、情景测验、成长记录、指导师的意见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四、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理论价值
我们从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出发, 从理性的角度推导我们当前的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途径, 解读和验证建构主义“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认知建构过程”;研究和实践人本主义“全身心的学习”;实践和运用智力多元理论“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等理论。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实践意义
在开发典型案例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 归纳出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范式。有效地常态化地实施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使学生、教师、学校都得到发展。
1.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对教师来说, 既是一大挑战, 因为它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机遇, 是促进自身发展的载体, 有助于教师更新理念, 有助于重新认识学生, 有助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 有助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研究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教师扩展文化结构和提高文化素养。
2. 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使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 通过确定主题进行实践活动, 培养兴趣、锻炼能力、发挥特长, 在实践中去理解和感悟生活, 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更好地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怀地域文化、关注环境和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同伴互助、分工合作, 形成人际关系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3. 学校文化特色的构建。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是由学生、教师、学校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设计并协同进行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活动, 为学校课程建设和特色形成创造了有利平台, 一是对于人的整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得到体现, 有效改变学校教育中的单一性, 为学生构键了一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 形成个性化的特色学生;二是拓宽教师知识文化结构,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形成“横”广“纵”深、独特教学风格的特色教师;三是加强学校与社区、社会的联系, 形成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同时, 学校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要素发生积极的变化, 从而构成特色校园文化。
摘要:有了合适的校本课程, 无疑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反过来, 有了成功而且丰富的实践活动案例, 又为下一轮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编撰, 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范式研究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05.
[3]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4]魏国栋, 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5]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相结合课程 篇5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也随之改变,多媒体技术也不断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再配合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提升教学质量而努力,在本次研究中,以初中思品课为例,通过对传统模式结合多媒体技术的现代教学方法的研究,对课程改革实践给予探讨。
关键词:初中思品;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
近年来,国家要求在必修课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现阶段,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实施了。在初中思品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采用,可以使思品课教学过程得到优化,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延伸。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只是单一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行不通的,只有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配合使用多媒体技术,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一、多媒体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带给学生极大的兴趣,集成性及多维性是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可以利用最直接的方式,比如文字、图像、声音等,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刺激,更加形象的表现教学内容,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带给人良好的感官感受,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融合到课堂当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老师从中得到体会,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还能帮助老师及时看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进行多媒体思品课教学时,经常会使用到录像、录音等方法,对教学流程给予反复、真实的再现,便于教学良好的开展,合理的进行教学分析评价,比如教学评价、教学选择、教学处理等,有利于教学效果及时的反馈出来,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3.有利于信息容量的扩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的写字速度、说话的快慢等极大的影响着教学进度,但是,新媒体教学的使用,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将大量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有声有色的表现在学生面前,综合了讲、听、视的教学效果,不会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书中的内容更加直观的呈现出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空缺,使教学素材更加丰富,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二、多媒体在思品课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以次代主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只是起辅助作用,能够收到更好地教学效果。而现实中,多数教师没有很好地分辨出各自的主次地位,在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进行盲目的使用,将教学中的所有环节都依靠课件来呈现,教师只是充当了解说员的作用,一味的为多媒体技术服务,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制作课件的难度比较大
多媒体教学主要就是通过课件来呈现的,在制作教学课件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知识背景,选择比较合适的动画、展示方式及背景音乐,就拿背景音乐和图画来说,选择的范围太多,但是不知道哪一种合适,既能满足适应教学内容,还能刺激到学生。必要的情况下,可能还需要添加视频,如果有的老师多媒体技术不到位,不知道如何剪切掉视频中的广告,使创设的情景更加逼真。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为图方便,直接从网上下载别人的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据实际调查,这种现象不再少数,这样做不仅不能提升老师的多媒体技术水平,老师的随便下载,就说明老师没有认真备课,严重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
3.疏忽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多媒体教学中,播放幻灯片是必不可少的,有的老师只顾着播放幻灯片,自己不停地讲,根本就没有顾忌到与学生进行交流,就是有交流,也是非常的单一,只是简单地“问”与“答”,致使课堂表现就是各忙各的,老师只是沉浸在放幻灯片里,对于学生的变化,老师没有观察到,只是课件内容来决定教学进度,完全违背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达不到教学效果。
三、恰当使用多媒体,解决多媒体应用方面问题的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多媒体技术辅助意识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化使用课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让课件来主宰教学进度,占据了教师的地位,只有对课件使用有度,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价值,在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有效的使用课件,比如导入新课、展示练习题、突出重点、创设情境、归纳总结知识点等,真正突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充分凸显教学效果。
2.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多媒体的互补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老师通过在黑板上书写来呈现课堂教学重点,在初中思品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更好的利用媒体元素,比如像、声、文、图等,使课堂教学内容声色俱佳的展现,最大限度的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3.在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教学给予精确的定位
为了更好的确定多媒体的服务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多媒体教学给予精确的定位,有效避免使用误区现象的发生,定位的方式主要有:(1)多媒体缺位。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思想比较固执,还是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比较排斥,致使多媒体缺位现象的发生;(2)多媒体越位。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代替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成为了课堂的主角,没有合理利用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过度使用致使课堂效率比较低;(3)多媒体虚位。部分学校只是在公开课上用一下,之后就搁置了,使多媒体成了摆设。因此,精确定位多媒体教学的地位,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结语
相结合课程 篇6
关键词:政治 网络教学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和实施对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具有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探索方兴未艾,一场网络教学的实验又在悄然兴起。如何在初中政治课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化思品教学途径和方法,并建立起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从而有效地提高思品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是摆在所有政治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虽然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会受到技术水平、思想观念、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局限,一时难以普及,但是,一些勇于探索的教师所作的种种实验,已经把网络教学的巨大的潜在价值及其无可取代的先进性一点点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一、通过网络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网络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在网络氛围下,学生通过自行操作电脑,浏览教师精心设置的各种文字,图象和音像资料,初步形成一定的知识架构,并通过和其他同学的讨论及接受教师的个别辅导,来巩固所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和网站有关资源,大胆探索问题,努力解决问题。
具体而言,学生学习主体性在网络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教与学时间的分配上,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格局,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如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的网络学习中,老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本网页的基本结构,提出本节课学习的目标任务。其余时间均由学生自主学习;二是从网页设计构思上,要使学生的眼、耳、口、手、脑都自然而然地调动起来,本课中小调查、练习、BBS和聊天室以及丰富的图文并茂的资料及链接的网站,就完全实现了这种自主性学习。三是学生参与度要大,必须让学生有更广阔的思考、讨论、操作、创作的空间。例如,本节课,我只是布置了两个学习任务,大部分学生完成后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关注点等自助学习;另外,“珍爱生命”版块中提供了几十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只是要求学生选出一个感触最深的到BBS发表意见;而讨论区亦提出了四个热点话题,学生可以去聊天室,各取所需,各抒己见,这些都给学生创设了广阔的空间,体现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四是从学习实际效果来看,网络学习是个别化学习的好形式,虽然老师布置了明确的任务、要求,但每个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水平,选择其中内容,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
二、通过网络教学,实现多方互动。
通过网络教学能使传统课堂的师生交互发展到网上的师生交互、人机交互、生生交互三位立体的交互模式,人机、师生、学生之间形成了交叉网状的交流渠道,实现多方互动,因而既充分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又为学生之间互帮互学、互相协作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在同一网络环境,许多同学都在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构想着独特的观点,并同时展现在其它人眼前,所有人的观点又可能被别人赞成或反对,这种强劲的交互功能,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连接起无数的纽带,既有热烈甚至激烈的讨论气氛,又可能呈现出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互相協作的动人情景,构成了网络课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三、通过网络教学,实现开放教育模式。
网络教学充分利用了Internet,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特点,在教学上实施横向与纵向的延伸,使教学不再受教室、围墙等空间上的限制和课堂时间上的限制,既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技能,又有利于开放教育模式的实现。虽然,每节课只有45分钟,其实,课前学生已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学习网站,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活动已经提前了。课堂活动结束后,同学们仍然可以通过学习网站继续查阅相关内容,参加有关讨论、咨询、做练习或看看老师的回复,这无疑使学习的时空极大地延伸、扩展了。
四、通过网络教学,突出时效性。
在网络教学中,我们设计的所有资料性的东西,是教师精心选择后在不同的网络中下载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采取链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网站,从而使学生可以看到更多、更新、更贴近生活的报道和资源。例如,在《感悟青春》一课中,通过大量相关的图象、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如:歌曲《青春》、电影《青春无悔》等,让学生有选择地在这个知识网上的任何一结点进入学习,通过超级链接,又可以随时到达其它的站点,网络的畅通无阻为这种学习方式提供了可能。
四、教师是网络教学的组织者
在网络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提出明确的任务、要求,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向预定的目标迈进,并及时进行信息的反馈:包括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可以把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向全班同学反馈),学习效果的检测等。例如对自动反馈结果的小调查、练习或考考你等内容,通过教师机进行自动或手动监控,了解全班或某些学生学习情况,对结果中有较大偏差的进行分析,并给予引导。其次,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例如,到聊天室参与有关主题讨论,对一些偏离主题的观点、看法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正确引导,避免进一步偏离方向;如在《身边的侵害与保护》一课中,针对同学们在聊天室(讨论区)、咨询区以及"法律探讨"中对于“家庭侵害”、“网上交友”、“女生自护”等事件的讨论进行重点小结。通过教师的评价,既可以体味一下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给学生留下课后学习的目标,让学习延伸到课外。
可见,教师是整个群体学习过程中的设计师、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教师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师生交互和交流,那么这种教学必定失败无疑。
相结合课程 篇7
关键词:改革,NIT,教学,实践
信息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对高等教育是一个挑战, 要求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要让大学生的成才道路更顺畅, 但也要少花费一些成才成本;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为社会输送竞争力强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NIT (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 如果与课程相结合, 建立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 就会让学生在学校得以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加大普及信息技术的力度, 强化信息技术的培训, 大量培养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
1 NIT简介
NIT是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 (National Appl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rtificate) 的简称,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考试系统。教学思想借鉴了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举办的剑桥信息技术 (Cambrid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称CIT) 的成功经验并与之接轨。它采用了系统化的设计, 模块化的结构, 个性化的教学, 它在计算机教学培训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 NIT与课程相结合的可行性
2.1 NIT的教学理念与学校教学相结合
一直以来, 学校教学都是高度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很多学生的理论水平很高, 却很难真正地应用到实践中。一般一个大学毕业生都要经过几年的社会学习, 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也有许多学校直接与一些大的企业或培训机构合作办学, 以便学生一毕业或毕业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可胜任工作。用人单位也很看重学生在校的学习培训情况。但很多大学生在校只是应付考试, 拿个学分等着毕业。许多大学都在改革, 以从“重理论, 轻实践”中走出来。
NIT采用三段式教学, 即:过程考核、作业设计、上机考试。在整个过程中, 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教学宗旨, 由教师传授为主逐步转变为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其次NIT教学由课堂讲授为主逐步转变为学生上机为主。指导教师在讲清楚所学模块的基本原理和要求后, 会将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小的子目标, 这些子目标用“评估表”的方式交代给学生, 学生按要求实现这些子目标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根据不同基础和特点的学生分别进行指导,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并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在平时的实践教学中, 可以把NIT“以作业设计为主线, 以任务驱动为目标”的理念结合到实践教学中, 侧重讲怎么做, 侧重上机实践, 侧重能力培养。例如有些学校在CAD这门课的教学时, 平时的实践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施教方法, 并进行过程考核,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2 NIT模块的功能可以与学校的课程相结合
面对行业分工技术变化节奏的加快, 及岗位分工日益细化的特点, NIT的考试针对不同的需求开发了一些目前应用范围比较广, 功能相对独立又比较流行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软件类、计算机应用软件类和计算机高级应用类知识教学系统, 每一类又包含各模块。目前, 通常也可以把一个考试模块理解为一门课程, NIT每一个模块都可以与课程相结合, 或作为课程的补充。例如, 计算机绘图AutoCAD模块就适合与所有机械学院开设的机械制图课程相结合;图像处理Photoshop CS2就可以与广告、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开设的Photoshop课程相结合。
不同技术能力背景和不同就业期望的人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考试。有许多大学生在学好本专业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之余, 还想再学一些其他的模块知识, 有的是感兴趣想多学一点, 有的是为将来的就业作好打算, 想多拿一些证书多一些实力。总之NIT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实践、扩展学校课程学习的大舞台。
2.3 NIT革新性的考试方式与学校的课程教学考试相结合
一般的学校, 一学期学习一门课程后参加学校组织的课程考试, 考试是各专业统一试卷、统一标准, 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讲授的内容, 侧重于知识考试, 而实践能力考核指标不明确。这样的考试没有突出计算机的应用性, 不能区别各专业计算机的使用特点, 没有考虑到学生就业时的需求。有的学生考试通过了, 动手能力还是很差, 如果在课程外再参加NIT的短期培训和考核,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就会相得益彰。
与一般的考试不同的是, NIT采用了模块化结构, 即将计算机知识按其功能的相对独立性分为若干个模块, 针对每一个模块, 教育部考试中心确保考试内容能准确考查每个考生各部分的实践能力。NIT细分的每一部分单独进行考试并颁发证书, 方便考生根据自己将来工作需要来选择要学的内容。如一般的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 像公司文秘, 可选择Word中文字处理和Excel电子表格。若业务营销或企划人员, 涉及面较广, 可加试PowerPoint模块和Internet模块, 这样在日常的工作中, 可以制作精美的企划展示并自由地在因特网上遨游。从事较专业的管理工作的人员可以加试“数据库”或“程序设计”模块, 学成以后, 便可编写一些实用小程序,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就不会再找不到工作了。
NIT的三段式教学考核方式中, 首先是过程考核, 过程考核也是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个学习与考核过程。施教者把平时要掌握的内容分成一个个目标, 这些子目标用“评估表”的方式交代给学生, 学生按要求完成一个个的目标, 整个过程非常轻松, 不知不觉就达到了教学要求。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评估表完成相应的教学考核, 在课程结束后再进行课程考试。
然后是NIT的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犹如大学学习中的毕业设计一样, 其目的是为了验证所学的知识, 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一个从事统计工作的学生会在学习Excel以后, 毫不费力地做出所有实用报表。一般的学生不会将作业设计视为负担的。
最后是上机统考, 作业设计、上机考试均在计算机上进行, 由考生完成一项项具体的任务。
2.4 NIT权威的考试证书与学校的毕业证书相结合
NIT考试证书是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教育部考试中心已拥有一套现成的、覆盖全国、流程严密、高水平的考试队伍, 其监控的权威性和公正性一直深受信赖。NIT考试直接来源于CIT (英国剑桥信息技术证书) , 为英联邦国家广泛认可, 其科学性与实用性不言而喻。获得NIT证书后, 办理一定手续就可换成CIT证书, 在日益开放的形势下, 对学生走向世界无疑是很有帮助的。NIT证书的另一个特点是, 在证书的背面, 写实性地记录着考生所达到的水平与应该具备的能力, 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同时, 教育部考试中心还辅以严格的考试组织形式和严密科学的评卷体系, 我们相信, 在这种条件下诞生的NIT考试证书将成为让各类企业信任的高含金量证书。
一个大学毕业生, 在已有学校毕业证书的基础上, 再有一些权威的考试证书的证明, 在某些方面有较好的动手操作经验, 用人单位一定会优先聘用, 到实际工作岗位也能快速胜任, 并且能较快地进一步自我提高。
3 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教师不能只讲考试内容, 让素质教育又变为应试教育。
(2) NIT培养方案主要侧重点是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把NIT模式与课程结合时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要有选择地引入, 不能照搬照抄, 要引入其中适合大学教育的部分。比如模块化、案例教学的方法, 而在理论的讲解方面还应该把原有的方式继承下来。具体实施时要保留理论课的课时, 在多媒体教室授课, 进行精讲, 把实践课程完全安排在机房利用电子教室软件教学系统, 边讲边练。
4 展望
NIT与课程相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师, 它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具有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的方式, 并预设一些情景, 设定教学目标, 使学生热爱学习, 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适应社会的需求, 让大学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 2003, (1) .
[2]王芳.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476) :206.
[3]陈云霞.计算机基础课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 2004, (5) .
相结合课程 篇8
一、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相结合
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教学手段更加先进,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全新的教学理念彻底改变了以前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它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但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规范、优美的板书,饱含激情、抑扬顿挫的朗诵能力,精辟独到的见解等教学基本功,曾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审美意识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保留这些基本技能,而且要充分发挥这些教学基本功的优势,并且和新课程理念下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精彩、效果更好。因为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再先进,也比不上教师自己朗诵有亲和力及感染力;多媒体的画面效果再直观,也替代不了教师板书和涵泳文本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浸润和熏陶。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严谨的教学环节相结合
新课程教学强调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增多,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创设情境”、“师生互换角色”等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确实让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整个课堂结构略显松散,教学随意性很强,特别是对一些问题的讨论缺乏有效的时间控制,个别学生混在小组当中钻空子,这样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方法有些单一,课堂氛围有些沉闷,但教学步骤环环相扣,课堂结构非常严谨,整个教学过程井井有条。因此,在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借鉴传统教学课堂结构紧凑、过程严谨的优点,让课堂教学张弛有度、有条不紊,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必要的讲解相结合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亮点,它确实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能激发他们无穷的创造力。这一学习方式的变革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但是,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较浅,阅读量和知识面有限,对一些事物、概念和知识不甚了解,因此他们在探究性学习时会遇到一些障碍和困难。这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进行指导和提供帮助,必要时花上一些时间给学生开几个专题讲座,对一些难懂的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绝不能认为老师讲得太多就是“满堂灌”,更不能以“新课程教学老师不能讲得太多”为借口,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置之不理,或“点到为止”。事实上,新课程教学并不拒绝必要的讲解。不论是新教法还是旧教法,只要对学生的成长和将来的发展有利,都可以拿来使用。
四、课外知识积累、语文实践活动和知识传授、方法指导相结合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非常重视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和课外知识的积累。因为课外实践活动和积累不仅是课内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传统语文教学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指导,却忽略了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一定要对活动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并在具体方法方面进行指导,同时还要进行有效的组织,注重实效,绝不能流于形式。
五、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与学段质量测评相结合
新课程评价体系强调评价形式的多元化,既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又有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既有等级评价,又有量化评价。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考试评价为主,评价方式较单一。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公正、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个学生。这样的评价才是科学有效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开拓和提升,是在继承已有教育教学成果基础上的创新。因此,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时绝不能走极端,彻底抛弃传统教法,而应该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创新中探索、提高。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不会背离新课改的真正目的和正确的发展方向。
摘要:本文针对一些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无所适从的现象, 重点分析了语文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各自特点及相互联系, 认为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能厚此薄彼, 更不能把二者有意割裂开来, 而应该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推陈出新, 新中求变, 变中提高。
相结合课程 篇9
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高职体育课程模式构建
第一, 人体的基本体能和职业技术体能是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和发展的。有很多体育基本的训练可以运用于职业技术体能训练之中, 就像在体育运动中要反应迅速, 要有持久的耐力, 要有面对不同的运动项目随时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的协调能力, 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学校会随机应变。那么在职业技术劳动中这些也是必不可少的必备素质, 因此, 笔者认为我们能够很好的建立职业技能和体育课程相结合教学模式, 从而有效的促进职业技术的更好发展。
第二,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只要人们对某一项事情或活动等存在兴趣就会努力的做好它, 就会带着一种积极的态度学习知识, 开启思维, 对人的发展作用极大。那么同样是一种运动, 体育教学中有很多活动令学生感兴趣, 在这种与众不同的认知倾向引导下, 高职生对体育训练的相关项目很是热衷, 并努力训练, 在练习的过程中, 不断发现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 逐渐养成细心观察, 在练习时展开丰富的想象, 进而在运动的动作上进行不同程度的创新。兴趣一旦形成, 学生就会利用课余时间不断训练自行组织同学生进行友谊赛、邀请赛等, 使自己的体育专项训练延伸到课外, 及时巩固了在体育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 还能在实践中强化技能技巧,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还能将自身在课堂上所学其他科目的知识融入到体育学习和训练之中, 构建新知识和新技能, 提高了实践和创新能力。因此,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 是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为了能够兼顾学生基本体能、职业核心素质、终身体育三个方面, 我们提出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体育课程模式, 即构建“1+1+2”模式, 即一学期的基础课+一学期选项课+两学期的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体育课程模式。其中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体育课程按照“职业核心素质体育课+兴趣体育课”的形式构建。职业核心素质体育课:以学生的专业为分组依据, 以体育课为载体, 增强学生基本身体素质, 锻炼学生的基本体能、职业体能、职业特殊身体素质, 培养高尚的职业素养, 增强职业保健能力。
二、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体育场地、器材不足及解决办法
职业技术院校的经费有限, 用在体育场地改造以及购置体育器材方面的经费更是不够, 在高职院校现有的条件下, 增添体育设备和器材达到体育新课程开发使用, 这对学校来说难度较大的。我们采取了相应地解决办法:对校园的体育活动场地尽量争取学校的支持进行适当的整修或个别新建, 尽量节省学校的开支;学校师生共同努力自制或对原来的体育设备进行改造创新, 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鼓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学校的一些场地和体育器材还可以进行低价租赁的形式为学校创收, 合理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 努力开发现有体育设施的潜在价值。
2、教师技术能力不足及解决办法
高职教学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需要教师在技术和理论上提升自己, 针对高职体育教师在技术能力方面的诸多不足, 我校尽量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技术进行教学加大内容含量并尽快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克服困难聘请专家教练进行指导教师, 发展学校特长学生组建骨干力量, 进而带动全体学生, 尽快进步。
3、缺乏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体育教材及解决办法
在校本教材内容的构建上, 我们认为应当包含基本体能、职业核心素质以及终身体育三方面的内容, 做好“三个突出”, 即“实用性”、“补偿性”和“合理性”。“实用性”是指要根据学生的职业技术和职业专业体能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安排内容;“补偿性”是指根据职业劳动给身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选择具有保障、矫正和预防职业病的内容;“合理性”是指根据学生职业专业劳动特点, 有针对性的选择锻炼部位。
参考文献
[1]龙芬、胡美艳、宋宝婵:《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7, 23 (6) 6-7。
[2]石成银、萧健、赵闯:《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创新研究》,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7 (1) 27-28。
相结合课程 篇10
幼儿园课程在幼儿园教育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是连接教育哲学与教育行动的桥梁, 关系着幼儿教育理论向幼儿教育实践转化的成效, 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和桥梁。幼儿园课程直接关系幼儿教育的质量, 关系幼儿的发展。以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为代表的一派主张课程研究的“实践范式”, 它关注的不是“课程应该是什么样的”, 而是“应该怎样进行课程研究”。这一范式强调:探究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决策和行动, 而不是为认识而认识, 为了出书而研究。[1]
然而, 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 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沟通障碍。幼儿教育理论工作者常常觉得进幼儿园很难:幼儿园不配合, 教师素养、幼儿园环境达不到应有的要求。而幼儿教育实践工作者则反映:自己是理论工作者的“小卒子”, 理论界群旗飘扬, 自己被指挥着冲锋陷阵, 却往往无所适从, 稍有不慎, 便被指责为盲目乱动或者保守陈旧, 没有自己的立场;而当有成果时, 名利双收的又是理论工作者。这就不仅仅是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而涉及如何看待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二、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问题
数十年里, 理论界对幼儿园课程的一些基本问题已有明确的阐述, 但在目前仍不能满足幼教实践工作者的需要。尽管理论与实践是幼儿园课程的基础, 但二者的完满结合在现今的课程实践中仍有待解决。
(一) “名正言顺”与“法无定法”———课程模式的引进
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一些研究者开始把儿童发展的理论运用到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幼儿园课程模式也是一种“范例”, 任何一种课程模式的倡导者都希望通过这种模式化的实践向世人, 尤其是教师和家长, 展示一种教育理念, 表明幼儿园教育应当“做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这么做”。幼儿园课程模式众多, 使得学前课程研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2]引用课程模式也成为“明正言顺”之事。
在我国的幼教现实中,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培训班络绎不绝, “蒙泰梭利班”甚至“蒙泰梭利园”各地兴起, 直接从理论推出的多元智能课程也挤到前台, 甚至瑞吉欧课程也到了幼儿园中。奥尔夫的外国培训教授把受训教师当作幼儿, 上两天课、教几首外文歌曲似乎就是教学法了。蒙氏教具如此极其特色, 以至于很多人以为摆上教具, 装模做样地示范就是蒙泰梭利教学法, 殊不知蒙氏课程的核心在于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 而后提供适宜的环境满组织。课程组织的中心是孩子, 而非教具的操作。瑞吉欧课程模式的教育者正是在广泛而又有选择地吸收各种理论的基础上, 将其整合、提炼、升华, 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社会文化土壤的教育体系。我们吸取经验, 也只能吸取其教育思想、课程理念, 而该系统微观而具体的生态环境, 比如社区的支持与理解, 档案支持所需的经济科技水平、教师的高素养等, 我们都不应忽视。
另外, 西方科学家对课程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并没有发现某种课程模式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比其他模式更优越, 没有一种课程模式可以被称为是“最好的”。研究者认为, 单个教师对幼儿的影响可能超过课程模式对幼儿的影响, 用同一种课程模式对不同的教师和托幼机构可完全产生不同的结果[2]。这就否定了试图追求一种可以运用于任何环境之中、适宜于任何有的“最好的”或“最理想的”“超文化背景”的课程模式倾向。[3]教育应明确反映社会文化的价值观, 如果没有深厚的群众土壤, 即使我们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世界眼光的一代, 也会成为没有心灵家园飘泊流浪的浪子。而且, 如果没有后续的教育体系, 其成效、价值会在其后的教育、生活中消解, 而其纰漏则难以补救, 从而造成更恶劣的后果。
照抄照搬课程模式是不可取的, 正如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很难在移植后活下来生存。“法无定法”, 倒不如借其理论的种子, 根据国情、地情、园情, 在把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掌握先进理论, 在现实的土壤中培育出繁茂的森林。
(二) 幼儿园课程方案与实施问题
在我国, 幼儿园课程建设自20世纪80年代重新起步, 我们不仅介绍、借鉴、引进了国外的课程模式, 而且制定了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课程方案。但是我们发现, 课程设计、实施及评价的技术不完善, 缺乏自我完善的反馈机制, 一旦推广和普及国外的课程模式, 许多问题随之而来。
课程研究不是根据逻辑演化成一套课程, 交给实践工作者去实施就行了。若要把课程基本理论转变成实践, 还必须研究基本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转化过程, 即幼儿园课程理论应该具体化。实践因理论而具体化, 理论因时间以检验完成。理论也许让人看不懂, 仅仅迷恋自我陶醉和聊胜于无的文化价值, 研究成果只在学术圈中“自我消费”, 不仅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而且会使教育失去真正的品位与本质。目前, 我们应从幼教实际考虑课题, 在实际中进行研究, 深入浅出地解释问题, 寻找实际工作中的操作化方案, 这是幼儿园课程理论建设的重点任务。
有的幼儿园效仿校本课程, 纷纷推出自己独特的“园本课程”, 并贴上各种标签, 对本园师资、资源情况缺乏认真分析;甚至有的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某些功利的需求, 举办各种特色班以获得效益, 有悖于儿童发展的行为也被包装成“园本课程”。今天活动区, 明天感觉统合, 唯新是趋, 却未能认清新名词新模式的实质, 致使幼儿园教育在追求时尚中无法正确定位, “园本课程”看上去总是有些底气不足与千篇一律。各种“旗号”“外衣”遮住了我们的眼睛, 幼儿园的发展失去了原来的立足点。“园本课程”实际上反映了幼儿园追求建设多元化、独特性、发展型的幼儿园课程, 其理想是远大的。但课程的系统性及理论的深度都有待发展, 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具体性问题仍有待解决,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建设与合作, 促进幼儿园健康发展。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构“适宜发展”的幼儿园课程
正如上文前言, 课程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幼儿不具有普遍性, 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儿童需要不同的课程模式或教育方案。笔者借用全美幼儿教育协会提出的DAP概念表达了一种“适宜发展”的理念, 即1.课程要有文化适宜性, 2.课程要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适宜, 3.课程要与每个儿童的特点相适宜, 4.课程要适宜于自身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为了建构“适宜发展”的幼儿园课程, 我们应该关注以下问题:
(一) 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
作为幼儿园课程的设计者、执行者、评价者, 儿童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幼儿教师在幼儿园课程创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是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有其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 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在理论性、实践性、个性三大逻辑起点的基础上发展的, 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的综合发展, 相应的制度建设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证。
(二) 提高幼儿教师的地位与福利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
尽管国家一再强调提高教师的地位, 但幼儿教师的地位、福利、工资并不尽如人意。幼儿教师的工作相当辛苦, 身心疲惫的幼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研究、去学习;有许多优秀的幼儿教师由于经济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 徘徊于跳槽的边缘, 这对幼教事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幼儿教师有了充分的时间, 充分的自由, 没有后顾之忧, 才能充满热忱地去研究和实践, 将工作视为事业而非职业;或者等幼儿教育发展到不再有理论与实践工作之分, 每一位幼儿教师既有相当的理论, 又悠游于孩子的世界, 那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为期不远, 我们的幼儿教育也将是最好的。
(三) 儿童的发展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立足点
儿童在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 儿童的发展是幼儿园课程的立足点。因此, 在幼儿园课程问题上, 教师应根据社会需要发展儿童, 遵循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来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知识传授必须为儿童发展服务, 使其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个性。幼儿园课程还必须注重儿童的个别差异。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儿童及其发展水平, 重视教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及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关系, 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四) 主管部门与社区的支持和援助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坚强后盾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幼儿园仅依靠自身是难以得到更好的发展的, 必须依托社区与主管部门。社区内为儿童或全体居民设置的教育设施和教育活动, 是多层次的、多内容的、多种类的社会教育。一旦人们认识到儿童生活成长的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真正作用与价值时, 就会形成一股较强的力量, 集体行动, 积极参与, 从而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维持适当的师幼比例、较小的班级规模和稳定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创造良好的环境, 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因此, 高质量的托幼机构教育决不是廉价的。主管部门的重视与组织师资培训、进行专家指导, 社区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 都能给幼儿园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机会。
摘要: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 课程理论也在输入、改良及借鉴中不断深化和丰富, 课程的实践过程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闹”场面。然而,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面却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这影响到幼儿园的课程建设问题。“法无定法”, 我们应依据国情、地情、园情的现实根基, 借助理论种子, 吸收多种营养, 不拘模式, 建构具有“适宜发展”性的幼儿园课程。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理论,实践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93.
相结合课程 篇11
同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也指出:“各学科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综合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学科打通进行。”
思品课作为培养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主要学科,需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体验、不断感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为思品课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提供有效的助推作用。
一、现实状况与思考
在传统的思品课教学中,学生被禁锢在课堂之内,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缺乏足够的实践体验来支撑书本理论知识。因此,学生对思品课中的知识和观点只能死记硬背,无法灵活运用,更谈不上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同时,很多初中思品课的知识点是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没有接触到的,或者很难感受到的。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为学生创设一定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这“延伸的课堂”就可以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大世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具体做法及思考
在教学中,如何将思品课与综合社会实践融合在一起呢?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可操作的办法。
1.开展参观,考察活动
初中思品教材中讲到:“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学生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出生的,对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初的状况缺乏鲜活的认识,所以,我们和当地的知名企业联系,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蓄能电站、自来水厂、环保机械厂等企业参观,请企业领导或部门负责人讲解企业产品的生产流程、优良性能和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在参观企业发展成果的过程中,既让学生以切身体验,感受思想品德课本中“关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的相关知识点,也用强有力的事实证据,让学生体验到,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2.组织社区实践活动
初三思品教材提出,学生要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成长、成人,要学会关心社会、亲近社会、服务社会。为此。每年3月,我们都与结对社区,联合开展以共建绿色社区为主题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中行动月”实践活动。通过走进社区成立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进行青年志愿者注册、服务活动,使学生走进社区、融人社区、服务社区,继而萌生亲切感、自豪感,形成珍惜、保护社区环境的责任意识;使学生经常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谈论的问题,并能学会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掌握基本的服务社区的本领,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使命意识;使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
3.组织第二课堂
初二思品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对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培养。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我们组织开展了“交通安全周”活动,通过邀请交警、检察院工作人员,来校作国旗下讲话、开展小交瞽活动等,提高了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特别是小交警活动,我们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和交通民警一起值勤,参与处理交通违章事故,使学生真正懂得了“珍爱生命、拒绝违章”的重要性,深切感悟到在思品课中学到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道理。
我们通过建立警校共建、检校共建基地,开展普法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融入了社会情境,接触了社会现实,理解了社会规范,并能自觉遵守、维护社会规范与公德,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增进了法制观念、民主意识。
4.加强科技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建设
思品课本中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何为“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这些问题,学生都没有直观的感受。为此,学校和本地“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一些企业联系,建立科技教育综合实践基地,让学生参观企业生产,体验科技产品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让学生充分感受科技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懂得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奉献社会,树立建设家乡、建设国家的责任意识。
三、实践总结与反思
实践证明,要把思品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就不能整天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上和课堂里,而要让他们尽可能参加实践活动,打开视野,增长社会经验。同时,综合实践活动又不能脱离社会来实施,不能仅仅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实施,但也不应无选择地让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现象来实施。一方面我们应注重对社会环境的选择和加工,开发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活动资源,合理地接触社会;另一方面,要努力寻求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支持系统,充分发掘社会教育资源,为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广阔的空间。
当前,我们首先要让家长和教师充分认识到,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扩大学生和教师的参与面;又因为现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不强,故我们更要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另外,开展实践活动要因地制宜,要结合当地的经济水平、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还要处理好与对方单位和组织之间的活动关系,在不妨碍其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来开展活动。同时,应及时将活动效果通过各种形式、多种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不断扩大参与面,从更大更高层面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将中学思品课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有利于让学生在动态、多维的天地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塑造良好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结合课程 篇12
关键词:公共英语,听说课程,职场环境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高职高专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高职英语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教学模式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该要求一方面强调了听说能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对高职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英语听说应具有浓厚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色彩。也就是说具有行业英语或职业英语的特色。然而在调研中发现:现有的公共英语的教学的实用性不强。在教学中忽视了高职英语的职业属性和工作岗位的需求。毕业生对于一些专业英文文献不具备识别及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到工作单位对于一些专业英语根本不会表达与交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公共英语课程进行改革,突出听说课程,转化教学内容。一改以往照搬普通本科大学听说教程中的训练学生日常英语交际能力的内容,如天气的讨论、打招呼等内容。在听说教学中,切实能够从学生的专业出发,与学生的未来实际工作场景相结合。提高公共英语开设的有效性与实用性,以职业岗位为导向,融语言听说能力与行业岗位需求为一体,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走出一条符合高职英语听说的教育之路。
一、听说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师理念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
公共英语课的教师来源较单一。大多来自于高等院校,缺乏在企业锻炼的机会,因此,大多以获取“英语等级证”为目标,而非“实践性、有用性”的理念。在课程设置中,重理论,轻实践。英语基础课程通常分为精读和听力,而精读课程由占用了总学时的80%。20%的听力课的设置也基本是应试国家三级、四级考试为目标,严重脱离了职场环境。另外,公共英语教学一般人数较多,受班级规模的影响,听力课程实施较难。这仅有的20%的听力教学效果也难以保障。
2. 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听力教学的要求
目前,英语听说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总是扮演“讲述者”或“提问者”的一言堂形式。通常会先向学生介绍听力材料中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然后让学生阅读相关问题,播放听力材料,核对答案,讲解练习。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把学生推到课堂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发挥他们勼课堂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不利于发挥学生听说的自主能力。学生如笼中小鸟一样,自由“觅食”很难实现。
3. 教学内容脱离专业,脱离职场
公共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从基础英语做起。教学模块通常为一些“打招呼,谈天气等”日常交流英语。“办公、接待、产品、销售”等典型的职场工作涉及甚少,这必定会造成学生毕业上岗后“听不懂、不会说”的窘状。因此,听说教学内容必须从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英语教学向现代意义的职场英语听说英语过渡。在职场英语中“听中说”、“说中听”,提高学生职场中英语听说能力的竞争力。
4. 缺少单一的评价体系
公共英语听说课程作为英语教学的一部分,所占比例极小。教学效果的评估通常会放在精读的教学中统一进行。评估体系的不完善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听说课程与职场环境相结合的改革策略
1. 课程设置合理化
为了帮助学生摆脱“听不懂、说不出”的尴尬窘状,适应新形式对英语听说能力的更高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从“实用性及有效性”出发,做到基础教学与职场实践教学并重,提高听说课程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比例。同时实施小班分段教学,把英语水平差不多的学生放到一个班中,循序渐进的进行听说教学,稳打稳扎,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课堂上都有听说的机会。
2. 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中学中,公共英语的学生英语听说并没有得到系统的训练及培养。当面对教师模式化的强制教学时,学生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基础好的学生面对适度的压力,则会促进英语听说的学习。而公共英语的学生大部分英语基础是比较薄弱的,所以这种压力犹如一座大山,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寻求解脱,逐渐对压力式的教学排斥、懈怠。因此,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必须实施多样化的教学。首先,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协助英语听力教学。通过电脑的制作,使职场听力不仅以音频的形式播出,更要对视频、图形和课文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融合,使其对语言声音信号进行视、听、说的三维立体的处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潜能。其次,学生在校期间,对职场英语践行甚少。要想让学生对职场英语听说有效的掌握,必须还原职场现场。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课堂场景时,力求联系相关的职场活动。例如,听说部分有一项要求是:学生用英语介绍同事给他人认识。为了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听的懂,说的出”。在本次课听说之前,教师可以专门设计了一个情境:公司员工正在办公,这时人事部主管领着新员工进来,把新人介绍给员工们认识。要求是学生根据安排的情境,以小组为单位“freetalk”,之后从小组中选派三名同学来完成听说对话任务。这种与职场相关的教学活动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将会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这样的情境教学法必定会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3. 教学内容职业化
为了让学生实现学校教育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以职业需求为主线,基础日常交流用语为辅线。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结合公共英语学生的专业特点,整合形成一套”泛职业”的教学内容体系。“泛职业英语”是指每一位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几乎都会遇到的职业英语。比如说:产品、服务、销售、加班订货、合作等。教师进行教学时,就可以以“泛职业”英语为基准点,再结合公共英语学生的专业特点展开了。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以岗位英语技能需求为出发点,既能为职场日常交际服务,又能满足工作过程中的业务交流。
4. 评价体系综合化
教学评价是公共英语听说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对教师来讲,评价结果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效果,而且为其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等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学生来讲,评价结果有助于学生了解其掌握知识的情况,并能敦促其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上,力求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综合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组长评价及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可以从自我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小组组长评价可以从组员的参与听说的情境在现的次数及参与讨论、听说训练的次数来进行。教师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出勤状况、学生自我课堂参与程度、小组整体协作程度、作业完成情况来进行。形成性评价占总评价的40%。终结性评价要独立于精读考试之外,对听说课程进行单独测试,设置特定的职场环境,先听后说,从而考查学生职场环境下的听、说水平。终结性评价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听说试卷,检测学生的阶段学习成果。另外,最近几年兴起的“职业英语水平等级测试—托业、托业桥考试,已经成为了众多机构公认的最具权威的职业英语测评标准。所以教师也可以把“托业、托业桥”考试引入到公共英语的教学评估体系中。
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满足职场需求,促进学生职业发展。公共英语课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从教育的“实用性”出发,把英语听说教学切实与其特定职位和工作职责关联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公共英语的听说从教师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估体系上进行“质”的改革。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发展学生听说交际能力,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熊珂.构建以托业桥考试为核心的高职院校职场英语教学评估体系.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何敏会.论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的问题和策略.青年文学家,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