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2024-10-15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精选12篇)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篇1

一、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高校毕业生由过去的计划分配逐渐过渡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项选择, 有实践经验的求职者往往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不少应届毕业生, 由于在校实践环节的训练不足, 缺乏实践经验和能力, 在就业过程中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甚至出现了技校生就业率优于高职生, 高职生优于本科生的奇怪现象。这一系列事实表明实践环节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 探索实践教学新途径,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和教育改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教育条件和设施的整合及更新

近年来, 环境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 对于我们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来说, 由于是合并而来, 目前的实践教育改革面临着实践环节设施的整合、改造和建设问题。为此, 学院成立了水资源与环境实验中心, 按功能划分下设了 (1) 渗流与污染质运移模拟实验区; (2) 岩土水理性质与气象要素测试实验区; (3) 环境监测实验区; (4) 精密仪器与测试技术实验区; (5) 水与环境空间信息及仿真模拟实验区; (6) 环境微生物与生化处理实验区; (7) 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实验区; (8) 水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化实验区。有效地将原有资源整合在一起, 按功能划分成实验区, 从设备台套数、实践教学环境、实验开出率师资力量、管理水平等方面应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随着专业方向的不断调整, 陆续增加了环境化学、污染生态学实验和环境检测与评价课程设计。在这个过程中, 对实践设施的更新和改造遇到了一些困难, 比如, 生化治理实验设备的购置就不如以前环境微生物实验设备的购置那么容易, 这个问题对于水污染控制工程等课程的综合性实验就更难了。这种状况阻碍了一些代表新的科学技术方向新型实践项目的创立。恰恰这些实践技能是受到人才市场重视的。面对这种情况, 构建能够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实践教育新的硬件系统, 是当前高等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

三、科研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自主开发新的实验教学设备

社会的快速变革与技术创新, 使人才市场所需求的实践能力往往是通过传统实验设施所不能获得的, 而用于训练这些能力的设施又在市场上不能简单的购置。根据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市场的需求的联系, 将科研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自主开发实践教学设备, 这是解决实践教育内容陈旧、设备不足等问题的途径之一。在这方面, 我们作了一些尝试。

1.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装置研制

光催化技术着眼于彻底矿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是近年来废水治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作为一项重要手段, 在环境治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教师在上水污染控制工程这们课时, 也给同学讲到此知识, 但同学难以理解光催化到底是如何实现的。针对上述问题, 结合长安大学2006年实验教学研究项目, 开展了光催化反应器的研究, 光催化反应器作为装置的主体, 它的性能直接影响到光催化反应效率, 因此, 项目针对现有的光催化反应器特点进行研究, 通过扬长避短, 从而研制出性能更强、功能更多的光催化反应器。具体表现在: (1) 通过在反应器壁加入一些能使紫外光反射回来的材料, 使光达到更大的利用率, 催化剂背光的那面也得到充分的光照, 同时也可使光传播路径发生改变, 让装置的尺寸减小。 (2) 利用蠕动泵实现装置的外循环。 (3) 在反应器安装上加热装置, 就可以通过调节温度来确定处理各种污染物的最佳降解温度, 从而发挥更大的催化效率。以该装置为基础, 组成一套实验系统, 规模比较大, 包含的技术内容也比较多, 如, 光催化剂的制造、废水的采集与分析、光催化降解条件实验、污染程度评价等, 很适合将其分解成小的部分, 并组织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活动。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环节训练, 不仅能从宏观上了解实验系统的功能, 而且还直观了解实验内容, 学到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了学生在就业人才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2.水处理综合实验装置系统

我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及水资源专业都开设“水处理实验方法与技术”课, 过去该课程讲授完了之后, 要开设自由沉淀、混凝、离子交换脱碱软化与除盐、电渗析等单一验证性实验, 费时费事, 为了增加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 我们和常年工作在污水处理科研一线的老师一起, 结合城市洗车店用水量大, 浪费惊人的现状, 开发适合于洗车店中水回用的水处理综合实验装置系统, 考虑到教学与洗车实际双重目的, 在水处理实验装置中, 添加了反渗透功能, 综合了自由沉淀、混凝、离子“水处理实验方法与技术”课交换脱碱软化与除盐、电渗析、反渗透为一体, 各个功能可以任意组合, 将其用于为本科生开设“水处理实验方法与技术”课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使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污水水质, 设计选择实用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这套实验装置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具有特殊的优势。

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专业实验,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创新成为一个民族的灵魂的今天, 高等教育的实验内容、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如果专业实验课的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 不能及时进行更新和变化, 培养出的学生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 在专业实验教学中, 要不断地探索新的实验方法, 捕捉最新科技成果, 并将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 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趋势, 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为此, 积极倡导将科研成果充实到专业实验课的内容中去, 从而突破了传统实验内容的约束, 提高了实验课教学质量。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中, “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的试验与研究”的内容是由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系以及水资源与环境实验中心老师的科研成果转化而来。该实验是利用光催化反应过程中的直接和间接氧化还原作用, 脉冲电解直接氧化作用, 将工业废水中各种难生物降解物质或有毒物质, 转化为无毒的、可生物降解的物质, 使之易于进一步用生物法以及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UASB-SBR) 处理, 从而使难生物降解废水得以净化。通过该实验使学生加深了对光化学、电化学反应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掌握了应用光催化和电解法处理难生物降解和有毒工业废水的技术。这类实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的眼界大为开阔,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学会并掌握了一项专业技术技能, 增强了他们在毕业论文阶段和毕业后工作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3.

[2]顾秉林.加强实践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R].2004.

[3]王向东, 等.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22 (8) :103-104.119.

[4]李勇, 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性环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 2002, 4 (3) :75-78.

[5]何士雅, 等.科研与实践教学结合自主开发实践教学设备[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22 (11) :44-46.

[6]李清虎.开展仪器设备研究, 提高实验室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 1999, 16 (6) :107-108.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篇2

广西靖西市 靖西中学 黄雄杰

关 键 词:科研 教学实践 教学质量

内容提要:对于中小学这一特殊年段,教学科研必须特别关注教学过程中出现并亟待解决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其研究成果切实能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真正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让科研更好的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中小学这个特殊年段中,一提起教学科研,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就会觉得教学科研离自己很远,甚至认为与自己无关;平时组织他们进行教学科研,总有部分教师埋怨“现在教学工作任务已很繁重,压力已很大,还要分出一部分精力和时间去搞教学科研,如何承受得了”,于是无形中产生了抵触心理,分配给教学科研任务时也不乐意接受或不主动配合,尤其是没有申报更高一级职称愿望的教师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导致出现各项教学科研工作难于推进的局面。

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课题负责人所选的科研项目与教师教学实际相距太远,甚至严重脱离教学实际,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于是让老师们产生了教学科研分散他们的精力、增加他们负担、占用他们时间这样的错觉。

一、教学科研课题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教学科研课题要来自教学实际本身,才能避免出现教学科研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教学问题即教学科研课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不可避免的碰到各种各样难于解决又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如得不到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的教学科研就是以这些问题作为科研课题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积极为教学服务,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教学科研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笔者所在的单位——靖西市靖西中学,是一所位于南国边陲的示范性普通高中。南国边陲农村高中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了解相对于内地高中生来说就要少得多,陌生得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与越南的关系也在不断改善,边民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邻国的各种思想意识、价值观、人生观等也随之不断渗透进来。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加强南国边陲农村高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理想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政治思想教育?成为摆在我们每个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难点问题。笔者适时地选取“南国边陲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 研究” 作为科研课题,组织同组教师研究和探索如何针对南国边陲农村高中学生特点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听说教学、课外活动等环节中把握德育渗透的艺术,培养南国边陲农村高中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他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他们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由于这一课题来自教学实践本身,帮助老师们解决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语文科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的问题,实现高中语文教学德语渗透的目标,真正落实《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精神,积极为语文教学服务,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从而避免了出现教学科研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也提高师生参与研究和实践的积极性。

二、教学科研课题要高度关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 教学科研课题要高度关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才能使教学科研与教学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往往是难于攻克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仅凭单个老师的能力难于攻克,必须集众人之力才能攻克,但是这些问题一旦被攻克,就能大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课题负责人在选课题的时候,就要高度关注这些问题,重点选取这些问题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这种科研课题一旦出成果就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解决这些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切切实实提高中高考教学质量;这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科研与教学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也只有这样的科研课题才容易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广大师生的热情,并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也只有这样的课题才有更强的针对性,有更强的辐射作用和更大的推广价值,也更易于被有关部门给予立项。

近几年,针对全国上下轰轰烈烈进行的课改,我们的语文课改将何处去,是教师感到迷茫和困惑的问题;同时也是广大家长和学生高度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但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谈何容易,一是我们没有现成的教材和资料;二是没有一整套便于操作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方案、训练方法和训练材料。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工作量大而又繁杂的系统工程,仅凭单个老师的能力去攻克这些问题,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事,只有把它列为一个科研课题,整合整个语文组全体教师的力量才能把它们一一攻克。笔者适时地选取“在读写结合中改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科研课题,组织同组教师进行研究,组织老师们改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丰富语文课的课型、指导学生改变语文的学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也使老师们对语文教改课改有了一个明晰的思路和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老师们投身语文教改课改的信心和决心。

三、以科研课题为切入点,积极为教学服务

教学科研课题来源于教学实际本身,就为科研更好的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创造了条件。课题确立后,课题组负责人要以此为切入点,以点带面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该领域进行研究与实践,把教学科研和教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积极为教学服务,实现教学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就高中语文来说,写作、现代文阅读鉴赏、古诗鉴赏这些内容是每年语文高考中重点考查的知识点,其中作文占60分、现代文阅读鉴赏占34分、古诗鉴赏占11分,光这几项就占了高考语文总分中的105分(高考语文整套试卷满分为150分),这些考点也是笔者所在学校中学生得分率相对较低的内容,与内地高中生的得分情况相比,差距较大。如果不能千方百计提高学生写作、现代文阅读鉴赏、古诗鉴赏等这些方面的能力,就难于提高学生的语文高考成绩。针对这些情况笔者依次确立了“南国边陲农村高中学生写作能力分项训练实验研究”、“南国边陲农村高中学生现代文阅读鉴赏能力分项训练实验研究”、“南国边陲农村高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分项训练实验研究”等科研课题,并亲自担任这些课题的课题组组长。由于这些课题针对性强,有一定的辐射作用和推广价值,很快得到了相关科研部门的立项,其中“南国边陲农村高中学生写作能力分项训练实验研究”、“南国边陲农村高中学生现代文阅读鉴赏能力分项训练实验研究”分别被百色市教科所确定为百色市重点科研课题给予立项,“南国边陲农村高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分项训练实验研究” 则被自治区教科所确定为省级科研课题给予立项。

笔者以这些课题作为切入点,组织课题组成员系统学习与这些研究领域相关的理论,提高课题组成员在这些研究领域的理论水平,为这些研究领域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组织课题组成员搜集与这些研究领域相关的材料,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解决这些研究领域教学方面出现的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探讨这些研究领域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题组成员在这些研究领域的课堂教学水平。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生群体进行广泛的调查了解和进行深刻的分析,弄清学生在这些研究领域的学习现状,探讨如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这些研究领域的学习效率。组织课题组成员编写该研究领域的配套教材资料,增强学生在这些研究领域学习的针对性。这些课题研究历时7年多,均以南国边陲地区农村高中生为调查研究对象,以靖西中学2008级、2011级、2014级学生为课题教学及训练研究和实践主阵地。每个专项都有具体老师负责研究,在备课组会议上,大家一起进行讨论补充,形成统一教案、导学案、学法指导方案、课件、训练方法和训练资料,然后向全年级推广。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编写出了适合于南国边陲农村高中进行写作能力、现代文阅读鉴赏能力、古诗鉴赏能力分项训练的教材和资料,摸索出了一套便于老师们掌握和运用并行之有效的适合于培养南国边陲农村高中生 写作能力、现代文阅读鉴赏能力、古诗鉴赏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学课件、教案、学案以及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方案、训练方法和训练资料。经过7年多的实践,收效显著。参与实验年级学生的语文高考成绩也在不断提高,其中高2011级学生在2014年语文高考成绩尤为突出,得到了百色市教科所的肯定,并让我校当年高三语文备课组(也是全程参与这些课题研究的备课组)代表全百色市语文科做书面经验介绍。这些课题也一一顺利通过了市级、省级等相关部门的结题验收。这些课题使得教学科研积极为教学服务,真正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使科研成果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真正实现了教学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目标。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篇3

摘要:医科类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科研和教学这两条生命线,所以,医科类高校应该想方设法地促进科研和教学的协同发展,发挥科研服务教学的作用,完善科研和教学的联动机制,将科研和教学有效的整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医学人才。

关键词:医科类高校;教学;科研

“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一直是高校办学的重要思想和原则,教学和科学的结合能够产生正面效应,促进彼此的发展。正所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辅助,教学和科研都是新时期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学一直是高校的“主业”,而高校的科研功能主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作为医科类高校的中心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应该以“教”为本,同时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和服务作用,在教与研的有效结合中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一、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科研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医科类高校教师需要掌握前沿理论和技术,了解医疗卫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些都需要建立在大量的调研和思考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持续的科研活动来达到“厚积薄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积累,在学术研究中不断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创新,传授给学术的知识始终前沿化,教师对知识的深厚积累也能够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再者,科研过程中,教师掌握追求真理的科研方法与教学方法不谋而合,科研方法能够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管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术展开研究性学习,帮助学术独立完成科研项目。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教师都带领自己的学术建立了科研团队,在教学中展开科研,在科研中促进教学,这无疑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科研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

教师严谨的科研态度和丰富的学术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帮助学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医科类高校教师在指导学术展开科学研究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高,创新意识会更强,敢于追求真理的决心会更大,对医学类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运用能力也会逐步提升。在科研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养成,观察力、想象力和推理能力都会得到培养。科研过程中,医科类高校大学生需要大量的检索医学资料、提炼医学信息、分析医学案例、运用医学技能,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激发,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学习能力全面提升。

(三)科研可以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医科类高校拥有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这些资源设备多数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通过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能够形成对医学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教师和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对于医学设备的使用更加熟练,对设备性能了解更加透彻,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科研在很大程度上会刺激医科类高校不断加大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进而也有利于改善教学条件。

二、医科类高校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建议

(一)为教师提供科研激励保障

医科类高校必须在经费和个人晋升空间上为教师提供充足的科研激励保障。医科类高校应该将办学经费的很大一部分用在科学研究上,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同时,医科类高校必须不断完善教师以科研促教学的相关规定。例如在评职称时,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手段作为评审的重要条件,要求科研成果突出并且能够将科研与教学有效结合以及发挥科研促进教学作用的教师才能够参加副高级职称评审。在聘任新教师时,可以优先招聘有科研经验的教师。对于那些能够指导学生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与更大的奖励。对于参加科研项目的教师,必须带领至少两名学生共同参与研究,否则就不能结题。

(二)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形成优秀科研教学团队

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成正比例发展,鼓励和支持教师科研团队形成优秀的教学团队,要凸出学科特色,比如由几个学科带头人带领本学科若干名教师形成优秀的科研团队,依托高校科研平台,不断生成科研成果,并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例如在预防医学、病原生物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医学专业领域都可以将科研课题形成精品课程,以此来促进学校教学发展。与此同时,医科类高校还应该鼓励临床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探索医教研相融合的办法,及时将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临床教学实践。

(三)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课程改革

对于那些综合性、交叉性的科研项目,医科类高校需要减少因学科限制而导致知识割裂或重复,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衔接。医科类高校应着眼于培养复合型的综合能力强的医学人才,以便于将来能够胜任繁杂的医学岗位。此外,医科类高校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作为课程教学计划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对科研能力的渗透,指导学生掌握先进的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医科类高校应该开设《医学科研方法》、《医学统计学》、 《SAS 统计分析》 、《实验动物学》、《医学文献检索》和《机能实验学》等课程,建立医学教学研究室,例如将DNA 提取、PCR 等生物学常用技术应用于生物学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构建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体系

首先,医科类高校可以积极开展选修课、专家讲座等教学活动,让学术了解科研发展的新动态,掌握最前沿的科研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医科类高校要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本校举办讲座,开拓学术视野,加深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其次,医科类高校应该设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对于在校期间取得科研成果的学生给与奖学金或者专项资金资助,同时,将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纳入学分管理,参与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的大学生都可以获得学分。最后,学校的科研实验室应该向学生开放。对于学校的科研室应该制定开放的时间运行表,做好学生参与科研室开放的记录。此外,医科类高校应积极打造精品社团活动。有条件的医科类高校应该鼓励学术成立科研协会,举办科技活动竞赛,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以此实现科研与教学的双向发展。

总而言之,医科类高校必须同时抓好教学和科研这两项工作,认识到教学和科研两者的辩证关系,在鼓励和支持科研中促进教学发展,在推进教学改革中提升科研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彦.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探讨[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篇4

关键词:教学,科研,血液内科学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个主要任务, 科研为教学活动提供研究基础, 而教学是对科研成果的传播。因此, 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 以及整个学科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血液内科学是内科学中专业性比较强的一个分支, 该科疾病往往涉及多系统、多学科知识, 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 同时血液内科疾病知识更新较快, 这对血液内科学教学与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教师只注重教学, 忽视科研水平的提高, 导致其知识结构老化, 不能跟上学科发展, 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一些教师只注重科研, 忽视教学, 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战略背道而驰。事实证明, 这两种方式都不能满足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1]。因此, 本文根据血液内科学的学科特点, 对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做初步的探讨。

1 科研为教学提供研究基础, 促进教学的发展

目前, 血液内科学发展迅速, 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大部分血液病已发展至分子阶段, 而教材中相关知识的更新较慢, 略显陈旧。因此, 在血液内科学教学过程中, 适时补充血液病的最新科研成果, 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科研促进教学,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科研论文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针对血液内科学中一些知识更新较多、较快的内容, 在课前要查阅相关的文献进行大量阅读, 掌握其最新进展, 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例如, 白血病是血液内科学的重点、难点内容, 也是临床上血液科住院的主要病种。因此, 目前针对白血病的发病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都有大量的研究报道。课前可以根据白血病的一些主要问题, 阅读相关文献, 将其穿插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例如, 在讲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时, 常选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如伊马替尼) 进行治疗, 但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延迟使用或者使用不规范容易导致耐药的发生。如何避免耐药以及耐药产生后如何克服耐药, 这些问题教科书中并没有提到或较少涉及, 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的研究是血液病科研的一个研究热点, 文献报道较多, 通过阅读文献后, 就可以向学生补充相关知识, 提高课堂授课效果。

第二, 科研成果为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提供大量素材。以往教师授课形式相对单一, 讲过之后学生往往印象不深, 教学效果不理想。现在, 针对比较抽象、复杂的知识, 可以从本科室课题结果中或者最新的科研论文、成果中查找一些图片、模式图等, 甚至从网上找到相关的flash动画、视频, 放于幻灯片中, 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与其他疾病相比, 血液系统疾病的多媒体素材资源较少, 那么, 我们要扩展思路, 一方面可以寻找与血液病基础知识相关的材料, 例如网络上关于止血过程的flash动画, 就可以作为讲解血栓性疾病的良好素材;另一方面, 可以收集临床中典型病例的血涂片或者骨髓片, 以及对具有典型症状体征的患者在其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图片拍摄, 将这些直观的证据放于PPT中, 使学生对于讲授内容产生直观感受, 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提高授课效果。

第三, 开展学生课外科研活动, 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开展课外科研活动, 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同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近年来, 本科室根据科室科研项目和本科生的申请, 不断有本科生加入到本科室的一些科研项目中。这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及节假日在实验室从事关于药物抗白血病治疗的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根据科室的课题研究方向查阅大量文献、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整理分析实验结果, 最后写成论文。在科室年资较长的老师指导下, 学生都能够较好的完成一些科研项目。部分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内核心期刊, 甚至有学生将科研成果发表于国外专业期刊。因此, 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开展,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而且这些学生往往思维活跃, 善于思考, 提出一些独到的问题, 使相关带教的老师从中也收获颇多。

2 教学活动对科研的促进作用

教学活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学活动, 为科研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促进科研的发展。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教学活动为科研提供新的思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要整理自己的讲课思路和讲课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能够激发教师进一步查阅文献了解相关内容, 并大量掌握最新的医学知识, 从而使教师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解决问题。例如, 在讲授白血病这一章节时, 教科书中的重点是经典的化疗方案, 虽然也有提及新的治疗药物或治疗手段, 但是不详尽。教师在备课时如果积极查阅相关文献, 不仅能够补充教科书上的不足之处, 而且还能够得到白血病治疗领域中最前沿的信息,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学习, 还可以为教师形成完善的科研思路做充足的储备。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经过这样的积累, 血液病内容的最新知识进展及主要问题必然了然于胸, 为科研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 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对教师科研活动的激发作用。现在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开设了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 PBL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模式, 具体来讲就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进行学习讨论, 教师则起指导、辅助的作用, 最后解决问题[3]。PBL教学的实施, 大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新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有时可能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学生能够发现, 并提出解决办法, 这一模式彻底颠覆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提出的另一个最大受益者就是教师, 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后, 通过他们在课后查阅资料, 思考分析后, 使他们思维更加活跃, 更加敏锐, 能够提出更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的科研思维被充分激活, 这些问题就有可能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方向或创新点, 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德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威廉·冯·洪堡曾提出了“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 该原则至今仍被推崇为大学治学的指导思想。本文从血液内科学的角度出发, 进一步阐明了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两者并不是矛盾的, 可以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4]。当然, 在实际工作中, 不同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能对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两者有不同侧重, 这就需要教师要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共同促进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发展, 从而促进整个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红, 张艺, 杨劲高.高校青年教师如何应对科研与教学的双重压力[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30) :134-136.

[2]李建勇, 林周孟, 梁玲波, 等.浅谈课外科研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11) :1222-1223.

[3]孙敏, 张亚丽, 高丽君, 等.PBL教学法在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11) :162-164.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德国柏林大学 篇5

新闻来源:新浪 发布时间:2008/7/19 14:41:30 浏览次数:1 柏林是德国高等教育的重镇,在这里有三所大学,十所学院,四所艺术学院及一百多家国立研究机构及近250多个非大学研究机构。三座大学分别是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柏林工大(即柏林技术大学)。柏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高等学府,建校以来一直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方针,采取讲课、讨论与研究的教学方式,教师拥有学术自由,本科生可以自由选课,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取研究方向,同时可以和教师在一起进行科学研究。这种办学理念源于洪堡的“研究和教学相统一” 的大学理念。

在华人圈内,在1948年以前,柏林大学指柏林洪堡大学,后经二战柏林一分为二,这所大学也分离为两所大学:东柏林学校名为柏林洪堡大学,西柏林则新建了柏林自由大学。所以一段时间柏林大学指称“柏林自由大学”,但这并不影响两所大学一脉相承的办学理念,现在两所大学在诸多专业也在合并整合。本文主要以柏林洪堡大学为例介绍德国柏林大学。

洪堡大学现有在校生三万五千多人,校址分别设在柏林市中心和阿德勒斯霍夫和柏林布赫两个科技园区内。建校初期的洪堡大学有4个经典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哲学院,神学院。此后在许多著名学者的教学研究推动下,该校又发展了许多新的学科与专业,并很快发展成为一所享誉全球的一流学府。

1806年的拿破仑耶拿-奥尔施泰特之战影响着整个欧洲,欧洲各民族的生存条件发生了急剧变化,因此,进行民族自我更新、保持效率和竞争力事关民族生死存亡。

时任普鲁士教育大臣的威廉·冯·洪堡认为:“大学是一种最高手段,通过它,普鲁士才能为自己赢得在德意志世界以及全世界的尊重,从而取得真正的启蒙和精神教育上的世界领先地位。”

在此背景下,普鲁士王国进行了大学改革运动,这是世界大学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重要的举措就是决定在柏林建立一所由国家资助,男女合校的新型大学,这与当时的旧式大学截然不同。

1810年,洪堡主持成立了这所大学,当时学校以国王的名字命名,称为“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这一称呼一直沿用到1949年。大学的首任校长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费希特。此后,以洪堡大学为中心逐渐聚集起大批人才,在洪堡的弟弟、著名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努力下,学校开始注重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自然学科迅速发展,洪堡大学一跃成为当时最好的大学之一。

鉴于其成功经验,它的办学思想在世界上广为借鉴,在此后一个半世纪里建立的大学都继承了它的这种办学方针,因而洪堡大学被称为“所有现代大学之母”。但随后的一战、二战对学校造成了很大破坏,二战结束以后,柏林一分为二,这所大学也分离为两所大学:东柏林这边的老学校以学校创始人的名字命名为柏林洪堡大学,西柏林则新建了柏林自由大学。1946年柏林洪堡大学重新开放,为战后德国的重建培养了大批人才。

洪堡及其大学理念

威廉·冯·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年)是德国近代著名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教育家、外交家、比较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在西方近代史上,他是一个最称得上学者的政治家,或一个最称得上政治家的学者。1820年以前,洪堡积极投身政治外交活动,曾任普鲁士内阁大臣、内政部文化教育署长。他一生在美学、人类学、历史、教育等方面著作丰富,尤其在教育方面贡献卓著,他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至今仍被推崇为大学治学的指导思想。另外,洪堡提出的学术自由的指导方针,允许各种学派并存和自由竞争,培养了很多具有真才实学的理论家和科学家,使德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因此他被德国誉为现代大学之父。

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他说的科学指纯科学,既哲学。而修养是人作为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结果,它与专门的能力和技艺无关。科学在大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大学应“唯科学是重”。同时,洪堡的科学概念还包含着特定的对待科学的态度。在他看来,大学教师、学生的角色界定已非传统意义上的那样严格。大学生也可以独立进行研究,教授的工作在于诱导学生研究的兴趣,并帮助学生研究。

洪堡从大学是从事纯科学的机构这一核心观念出发,认为大学的组织原则应建立在纯科学的观念之上。大学的研究并非对实用的、专门性科学知识的研究,以实用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技术教育都是片面的畸形的教育,于人格发展并无多大裨益,只有那些“纯粹科学”才能使人心智得到完整的训练,才能教会人们去进行自动的、创造性的思考,去进行符合道德原则的行动。受到这样教育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对集体有用,而且最能作出贡献。

根据纯科学的要求,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有二:寂寞和自由。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两点为依据.。大学的寂寞意味着不为政治、经济社会利益所左右,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强调大学在管理和学术上的自主性。它包含三层含义:一.大学应独立于国家的政府管理系统,即“独立于一切国家的组织形式”;二.大学应独立于社会经济生活。科学的目的在于探索纯粹的学问和真理,而不在于满足实际的社会需要;三.寂寞是从事学问的重要条件,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应甘于寂寞,不为任何俗务所干扰,完全潜心于科学。

自由包含两层意思:外部的自由和内部的自由。外部的自由是针对国家而言的,其注重大学的权利与国家的职责。大学的研究应遵从科学的内在要求在自由的条件下进行,而威胁大学这种自由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国家的性质及其对大学的职责是主要潜在因素,另一方面,对大学自由的侵害还会来自大学内部,要消除此种危害因素,则有赖于国家。具体措施是国家应运用其对大学教授的聘任权,以保证大学教授的多样性,籍此防止大学中的门户观念或行会风气。就是说,国家应运用其权力,防止大学的封闭、僵化的倾向,以此促进科学的自由良性发展;内部的自由指大学主体——人(教师和学生)的自由:从事学术研究的教师不受国家的管束及社会种种利益的牵制,而应服从科学的内在要求,自由自在地进行科学的探索。学生与教师均是“为科学而共处”,具有共同的任务和相同的自由,能有自主性和选择性地从事其科学思考及学术研究。

在洪堡看来,自由与寂寞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没有寂寞就没有自由。

洪堡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大学理念或称之为教育思想正是柏林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办学理念的本质所在,并一直影响着柏林大学的发展方向。

最近在德国科研联合会的一份报告中,柏林洪堡大学科研能力排名攀升了20个位次,证明洪堡大学在不同寻常的转制过程中是成功的。如今的洪堡大学由于在生物、医学、数学等方面的实力雄厚,越来越多的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

现在洪堡大学共设有11个专业学院及各种中心研究所,它的医学系是欧洲最大的。学科包含了人文、社会、文化、人类医学、农业、医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所有基础学科,还设有全德国惟一开设的学科-社会性科学。专业齐全,现有224个专业,其中19个专业设有理科硕士专业,59个专业设有文科硕士专业。此外包括了12个语种的翻译专业,其中4个是东欧语言。

洪堡大学一直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大学内设有国际事务办公室,直接负责国际合作与交流。该校的科学工作者广泛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工作,现约有70个项目得到了各种基金的资助。1959年,洪堡大学加入了国际大学协会,随后与50多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从1981年开始,北京大学和洪堡大学开始互派专家,1982年,我国又选派3名进修生到洪堡大学深造。洪堡大学的Holon经济技术与文化交流协会是于1992年成立的一家公益性协会。作为专业的培训机构,其宗旨是开展经济合作、推广科技成果、促进文化交流,从事社会文化变更和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性,注重全面人文主义的教育方针;在跨文化研究与跨文化交际领域,强调“世界文化的整体性”;在开展经济合作、推广科技成果过程中,强调“世界经济一体化”。协会的工作有:科研、咨询和培训,同时定期举办各类中短期培训,组织各类公益活动。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师资包括许多高水平的经济学家、银行家、对外贸易专家、亚洲问题专家、教育家以及心理学家。他们不仅理论精通,而且实践经验丰富。ANA国际培训公司的培训基地同欧洲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方法,将科研、咨询和培训融为一体。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篇6

摘要 以临床问题为导向(PBL)的学习模式正被应用于包括免疫学在内的医学教育的各个方面。然而,由于学生相关知识的不足,目前PBL教学并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针对这一不足,在免疫学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学生对科研的参与,以充分发挥PBL教学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PBL; 教学模式;免疫学

中图分类号:Q939.91

医学免疫学是基础学科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具有基础理论抽象深奥且更新快的特点,同时亦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免疫学给教学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何运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是摆在免疫学教学工作者面前的新命题。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医学教育是以问题为基础,医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有助于有生将所学的免疫学基本理论与临床知识相结合[1]。然而,由于学生对临床疾病的认识不足及对相关技能的不足,如收集资料的能力、对免疫学技术掌握等,致使PBL的开展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加重学生的负担。针对这一不足,笔者认为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即让学生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与PBL模式相结合是一可行的途径。

1. 免疫学教学的特点

近年来借助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新技术,在理论和应用方面免疫学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已成为近代生命科学重要的研究内容。免疫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医学人才的素质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承上起下的作用。因此,免疫学课程的教学在坚持系统性和完整性,在突出基本理论和基础概念的同时,还应介绍免疫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介绍免疫学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和植物学等学科中的应用,并结合目前国内外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和基础科学研究,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课程教学。当前的教统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免疫学的发展需要。为适应这一变化,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正在应用于免疫学的课堂教学,如PBL的教学。

2. PBL 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学生记笔记的“填鸭式”的方式为主,已无法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PBL的基本理念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予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具体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方法[2]。然而由于准备不足,学生往往难以适应,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4]:⑴问题的分析、解决是建立在掌握充分信息的基础上,而大多数学生缺乏文献检索等知识、信息量太大不知取舍。⑵ 对临床疾病的认识不足,缺乏相关实验技术的方法学评价能力。因此,目前PBL教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将教师所承担的科研工作与PBL教学相结合有助于解决PBL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问题。

3. 通过参与科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将学生纳入科研工作,将任课教师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分解为若干小问题的形式交由不同的小组处理,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有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亦有助于学生了解先进的科研动态,培养学生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文献检索、论文书写、专业英语及统计学等相关方法也逐渐渗透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使学生的科研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文献检索及相关软件的应用等综合能力。同时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归纳、分析及综合,使其对掌握相关疾病的理论知识。

4. 与科研相结合的PBL教学模式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师是此门课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总结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科研课题设计相关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完整的授课思路、扎实的科研基础及严密认真的备课,否则会出现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师应熟知科研课题的内容和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并能适时给学生以引导。同时教师要适应由主导地位转为次要地位的角色转换过程,在心理和技术上做好充分准备。

5. 科研成果可做为PBL 教学提供有效的评价指标

考试成绩是当前教育模式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指标,这种评价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PBL 教学虽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却不能提供量化的考核指标,这无疑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是PBL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课题的完成,通过PPT的形式展示出来,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也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评价指标。

6. 小结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 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具有一定的示范及推广价值[4-5]。然而,PBL目前仍存在众多的不足之处。将科研引入PBL教学,可为医学院校本科生免疫学教学提供全新的教学形式,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学文献检索等知识亦可应用于其它学科的PBL教学,因此对于学生的负担也相对较轻。因此,科研与PBL相结合将是免疫学教学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立颖, 李亚洁, 谭剑, 等. 以科研课题为中心PBL学习模式在本科教育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 2008, (04):339-340.

[2]李蕴, 何秀娟, 龙军, 等. 传统教学结合PBL或结合文献汇报在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08):58-59.

[3]胡婷, 曾穗珍, 冼敏清, 等. PBL与LBL相结合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01):7-8.

[4]章雅青, 杨丽君, 吴红宇, 等. PBL教学法在高职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J]. 家庭护士, 2008, (06):471-473.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篇7

如何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是经济学专业建设关注的核心问题, 为此国内外许多高校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索。其中, 美国麻省理工于1969年首创的“本科研究机会计划”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 已为许多高校所认可和效仿。

科研训练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经济学专业科研训练是指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 让本科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参与到研究项目和各种科研活动中去, 接受科研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研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 经济学专业科研训练的作用

科学研究具有知识性和探索性的特点, 通过科研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 对经济学专业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2.1 扩宽专业视角, 完善知识结构

由于传统的经济学教育, 侧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 专业口径狭窄, 接受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 不能适用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科研训练, 可以探索和认识未知的世界, 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 接触新知识和新方法, 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 扩宽专业视角, 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培养创新思维, 提升创新能力

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学生思维方式单一, 创新意识不强, 科研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性的想象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释放学生的创新激情, 培养创新思维。在科研训练中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敢于质疑、善于超越的品质, 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3 塑造健全人格, 适用社会需求

科研训练有助于学生树立投身科研的宏大理想, 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兴趣, 克服自卑胆怯等心理障碍, 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 科研训练使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研究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使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从而更能适用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 科研训练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模式

学生科研训练不同于一般教学活动, 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体现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要使经济学专业科研训练起到实效, 需将科研训练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我们按照“兴趣培养———参与科研———形成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 建议采用如下“三结合”模式, 以提高教学效果。

3.1 科研训练与研究项目相结合

科研训练应主要以项目形式进行, 项目分为教师负责的项目和学生负责的项目, 以科研项目为载体, 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 能促进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思路上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引导学生由接受型学习向研究型学习转变, 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属于研究型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尝试进行探索与研究, 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加强学习, 将学习与研究融为一体。二是教学由课堂讲授向课外拓展转变, 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本身是一种很好的课外拓展训练形式,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投身社会实践, 拓宽学习视野, 关注学科前沿, 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三是教学形式由强调整体共性向个体特性转变, 以往的教学多注重学生的整体共性, 据此来设计教学内容, 忽视了个体的特性, 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训练,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不足, 针对每个个体开展科研训练, 凸显这一教学形式的个性化特征。

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三个转变:第一培养学生“研究意识”, 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是对其“研究意识”的深度培养, 在研究的选题上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和有很强现实意义的问题, 使学生“研究意识”在更广的空间能得到更自由的提升。第二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 会带来双向的锻炼和提高, 丰富科研训练的内涵和意义, 收到良好的互动效果。三是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 研究项目要由研究团队来完成, 这种形式的科研训练, 不仅是专业的学习和训练, 也是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践中进行团队协作。

3.2 科研训练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开放式实验”以学科为依托, 用项目的形式将科研训练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实现科研与教学的互动, 将科研的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之中, 丰富实验教学的内涵。通过实验教学, 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向学生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设计研究方案, 收集经济数据, 运用经济软件进行分析, 撰写研究报告, 并宣讲自己的研究成果。这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科研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3.3 科研训练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学生课外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 将科研训练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既能保证学生研究学习的时间, 又能提升研究学习的效率。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可以与研究计划结合起来, 进一步深化项目研究, 开展科研训练, 同时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调研, 不仅能使科研训练取得更好的效果, 还能提高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的质量。积极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各种学术活动, 促进学术交流, 活跃校园科研氛围。鼓励学生举办学术沙龙, 为学生交流科研成果和研究心得提供有效阵地, 资助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会, 扩展研究视野和交流渠道。

4 科研训练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保障措施

要实现科研训练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还需要一定的配套机制、硬件条件和师资队伍作保障。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落实。

4.1 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机制

作为新生事物必然要经历一个发展完善过程, 我们应对其规范化。一方面要建立科研创新培育机制和激励机制, 为了保障科研训练的实践效果, 应选派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老师担任负责人, 以确保科研训练和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同时, 要建立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 以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科研积极性, 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施“弹性学习制”和“完全学分制”, 在教学计划中增加研究性学习课程, 促进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4.2 实验实践条件保障

要从多方面争取经费投入, 建立本科生科研训练专项资金, 专款专用, 制定专业实验室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制度, 加大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力度, 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科研训练于一体的实践基地, 有效整合和利用实践教学资源, 为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保障。同时,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聘请基地的依托单位专家参与学生的科研训练指导, 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缓解教育资源不足的瓶颈。

4.3 培养科研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实现科研训练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关键性因素, 为提高学生的科研训练质量, 必须全面提升教师的素质。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的科研训练指导工作, 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加大力度聘请外单位的专家、学者为学校的兼职教授,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同时, 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 通过各种途径, 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科研训练的指导上, 要完善导师个人指导和集体指导相结合, 大力推进导师集体指导, 可使学生博采众长, 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方式, 从而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5 结论

采用“三结合”教学模式, 对经济学专业学生开展科研训练是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 更是一次教育观念的更新和突破。在“三结合”教学模式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 我们深刻体会到科研训练和实践教学的巨大作用, 尤其是在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 其作用不是课堂教学所能替代的。

我们要充分利用“三结合”教学模式这一平台, 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白文苑.对学生科研训练: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社科纵横, 2011, (2) :161-162.

[2]阳玉香, 谭忠真, 莫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94 (20) :212-213.

[3]沈星元.基于SECI知识创造模型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6, (15) :165-166.

[4]莫旋, 何青.地方高校经管类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特区经济, 2016, (3) :173-174.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篇8

1 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建立的意义

教师担负着传承文化的历史责任, 同时也要学会接受和传播新知识和新思想, 因此, 教师不但是“教”者, 更是“学”者。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他们并不满足于教师只传授给他们课本上的知识, 传统意义上“好教师”的标准已然在他们的心目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3]。固守着几本旧教材、靠着几套旧教案的教师是教不好学生的。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理论、创新教学方法的教师, 才能够被现在的大学生所认可, 才能够不断自己的提高教学水平、使自己所讲授的课程常讲常新[4]。

笔者在讲授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时, 尝试着把真实的科研成果引进了本科生及研究生的课堂教学, 把自己在科研过程中的新知和体会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同时, 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鼓励学生把自己对该文献资料的理解讲解出来, 与教师和同学分享。由此, 极大地丰富和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 使课本的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联系更加紧密, 解决了课本知识基础性强、但新颖性不足的缺陷,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良好。

2 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教学新新模式的构建

在原有专业课学时本就不宽裕的情况下, 建立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这就意味着

任课教师必须要压缩原有课程内容的授课学时, 为科研案例的课堂引入腾出授课时间。压缩授课学时, 并不表示要省略好多本应该讲授的内容, 而是要求任课教师要在精通现用教材的基础上, 重新组织教材, 言简意赅地讲授教材内容。其次, 要求任课教师要注重自己平时科研工作的累积, 注意选取与课程内容相符合的科研案例。同时, 还要注重自己的授课方式, 注意科研的课堂引入及与课本知识的衔接。

2.1 精通和重组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多年来, “以本为本”的处理教材的习惯既限制了教师的思想, 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制约了学生的发展[5]。教学, 不仅仅是机械性地重复教材上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好一个个富有个性、活生生的人。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要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 充分理解和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的编写意图, 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造性地重组教材。教材上的内容好比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知识海洋, 而知识的核心则隐藏在大海的深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使深埋在海底的真理浮出海面, 或者引导学生自己潜入海底去发现[6]。传统的授课方式犹如将不识水性的学生强行摁入大海, 这不仅会使学生晕头转向, 还会让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 要在短学时内将教材内容讲解清楚,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组织好教材。读教材和领会教材是一个将书变厚的过程, 而讲解教材则是一个将书变薄的过程。

笔者在讲授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时, 为了授课内容的连贯, 同时也为了防止讲授内容的过多重复, 将教材相关的内容加以适当地调整。如, 在讲述第二章X射线衍射方法时, 考虑到电子衍射和X射线衍射在原理上是类似的, 因此, 将课本第十章中倒易点阵的知识点穿插在第二章中讲述。这样调整, 既可以为后面章节的内容做了铺垫, 同时, 也防止讲解第十章时过多地重复X射线衍射方法的内容, 节省了授课时间。再比如, 电子探针通常作为一个附件安装在扫描电镜或者透射电镜上, 从而起到一机多能的功效。笔者在讲述第九章透射电镜及第十三章扫描电镜部分内容时, 直接将电子探针的功能以科研案例的形式直接给出。而当课程进行到第十五章时, 笔者只需要简要地介绍一下电子探针仪的构造即可。除此之外, 为了为科研案例的课堂讲解预留了宝贵的时间, 笔者在备课过程中, 精心准备授课用多媒体课件。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有机结合, 既可以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接受更多的知识, 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大大地压缩了学时。

2.2 选取和引入科研案例

现代材料分析方法是一门理论基础要求高、实践性强的课程。传统的课堂讲授, 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验结果分析相结合。科研案例的引入, 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课堂所学在科研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以此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当然, 为了更好地构建与科研案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选取合适的科研案例、恰当地引入和讲解科研案例是重中之重。

我们都知道, 开始讲授一门新课程时, 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任课教师往往要强调很多, 诸如, 这门课程在大学阶段有多么多么的重要……教师苦口婆心的劝导, 学生们是司空见惯、置若罔闻, 甚至心生厌倦。笔者在讲授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前, 首先精心地选取一篇已见刊的科研小论文。上课时, PPT上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一篇不熟悉的科研小论文。这时, 学生窃窃私语—教师不讲课要干吗啊?这时, 笔者不紧不慢地说:“大家都以为高校教师比较容易胜任, 其实不是这样的。原因在于现在的职称评审太难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就在于职称评审时, 其中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这样的科研小论文, 尤其是那些发表的期刊比较有影响力的科研小论文……”现在的学生更注重现实, 笔者这样漫不经心地开始, 反倒激起了大家的兴趣—他们更关心这些与学习无关的内容。这时, 课堂上就传来了学生的小声嘀咕……一看到大家的胃口被吊起来了, 笔者就又漫不经心地说:“就我们材料类的专业而言, 咋样才能将科研论文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呢?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工具——材料现代分析方法……”然后利用很短的时间给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本论文中与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相关的内容, 并着重强调其在这篇科研小论文的重要作用……因此, 作为材料专业的学生, 这门课是我们大家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的。这样开篇, 学生们发现,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确实和自己未来的专业工作相关, 由此, 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该课程在未来的专业学习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大大地削减了对该课程的抵触情绪……

绪论课作为一门课程的开始, 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该课时在整个课程中的重要地位[7]。如果任课教师只是平铺直叙地照本宣科,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 感觉不到本专业课开设的必要。笔者在讲授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时, 精心准备绪论课该讲解的内容, 力求绪论课讲得比较精彩, 以此紧紧地抓住同学们的视觉神经。如, 在讲述伦琴发现X射线的过程时, PPT上出现了伦琴妻子左手的照片。大家一看, 这不是和我们熟知的胸透片一样吗?借助这点相似, 笔者给同学们讲述了X射线的性质……正是由于X射线具有这样的性质, 因此, 在X射线发现之初, 人们对它的性质一无所知的时候, 已经开始了它的应用。借此, 我们就顺其自然地开始了X射线本质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 可以把与该课程相关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贡献灌输进去。如, 最早关于X射线本质的争论,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英国的布拉格父子和德国的物理学家Laue……我国的物理学家吴有训在此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时, 学生们都变得特别期待。因为他们特别想知道:Laue实验到底如何完美, 以至于获得了爱因斯坦的高度赞扬? Bragg父子的研究结果看似很简单, 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我国物理学家吴有训的突出贡献又在哪里?为什么吴老没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整节课下来, 同学们变得聚精会神, 大家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期待、一个又一个新奇的答案中度过这一节课……

这就是案例教学的魅力:恰当的科研案例、合理的授课方式, 能够紧紧地拴住学生的视觉神经, 同时也剔除了专业课带给大家的枯燥感, 保证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3 新模式尝试应用的课堂效果

当然, 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 任何授课方式都有它的两面性。为了能够更好地在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中构建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笔者率先在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中尝试着实施了案例教学, 且指导学生亲自查阅了与该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料, 并让几名学生就自己对文献资料的理解进行了课堂讲解。为了检验“案例教学”的课堂效果, 笔者回访了很多学生, 同学们对该次课改有很多自己的想法, 并且以匿名信的方式给笔者提了很多意见和建议。接下来, 笔者剪切几段学生们的来信, 与大家共鉴 ( 如图1 所示) 。

通过学生们的意见反馈, 笔者发现, 案例教学还是颇受学生欢迎的。当然, 由于这是第一次实施案例教学的课堂改革, 此次课改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已将学生的来信装订策成册, 希望这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能时刻鞭策着我, 始终伴随我在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授课的始终。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需要其科研水平的提高,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需要一个学有所用的平台, 这两个方面在开展科研上能够得到完美的结合。科研对教学的促进所用是间接的, 而科研对师生教学水平的提高则是一个直接的影响因素。教师角色与研究者角色有机结合在一起, 可以在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过程中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科研是一个教师受益、学生受益、学校受益三赢局面的成就点。基于这样的认识, 在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优秀教学团队项目的鼓励下, 笔者及团队成员努力将真实的科研案例引入到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的授课过程中, 尝试着建立一种与科研相结合的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授课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鹏飞, 胡艳华, 赵鸽.“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 2013 (1) :18-20.

[2]胡艳华, 李鹏飞, 赵鸽.案例教学法在《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C].高等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讨会, 2012, 1116:30-33.

[3]林群, 刘秀君, 仇计清.高校教师要坚持走科研与教学相长之路[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7 (2) :1-3.

[4]张扬, 易自力, 尹红.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新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教育管理, 2009 (8) :40-42.

[5]郝振辰.教学研究型大学如何实现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 :42-44.

[6]王东武.科研与教学互动并进的理论探索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2) :169-172.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篇9

关键词:本科教育,科研与教学,毕业论文

高校教学对本科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仅仅依靠教学是不够的。在实践中,教学与科研相互脱离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何将教学和科研在实践中结合于人才培养是一个世界性课题。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环,也是决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为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上海电力学院在毕业论文阶段,较早引入了毕业论文选题双向选择。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是暴露了一些问题,影响了论文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一、毕业论文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工作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毕业论文选题,以确定指导教师与毕业班学生的论文指导关系。上海电力学院较早实行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具体的流程:一是由有资格带毕业论文的教师匿名发布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二是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填写三个志愿;三是按照学生的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的次序,出题教师分时段、依次选择愿意指导的学生,直到达到最大可带学生数量为止(目前为8个);四是如果学生三个志愿没有被满足,将由管理员进行统一分配。

按照这个流程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的好处是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点则是如果学生对于论文题目的内涵不清楚,容易误选;或者主观认为题目太难,容易漏选;或者部分题目由于非常热门,填写了这些志愿的大部分学生很容易被出题教师忽略,最后被管理员统一处理。这样一来,选题的盲目性容易造成学生兴趣与实际选题不一致,导致学生不愿意在毕业论文上多花精力和时间,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管理信息化前沿”课程建设

1. 课程设置的目的

作为上海电力学院信息管理专业一门特色课程,“管理信息化前沿”的设置目的之一,就是解决上述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问题。即在毕业论文选题之前,指导教师进行选题前的辅导,将论文题目的内涵跟学生讲清楚;指导教师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专长,与愿意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进行交流。同时,为了使课程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该课程设置在第七学期,优先于第八学期的毕业论文;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学生需要完成一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课程设置的目的之二就是让教师科研有一个与学生交流的平台,让教师科研有服务于教学的渠道,以解决大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严重脱节,研究成果很难与学生分享的问题。

通过这门课程,学生能够得到的收益:一是了解教师的研究领域、研究专长,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是什么,研究难点和重点在哪里,从而避免毕业论文选题的盲目性;二是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三是进行学术论文要素和内容规范的指导,早做学术论文,培养科研素质和能力。

2. 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如果仅仅把教材或讲义的内容进行宣讲,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这门课程让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将科研工作中所取得的新成果及科研论文中的主要论点充实到课程中,作为实例进行讲解,并通过教学使其转化和升华,启发他们进行独立思维与专业思维。同时,将科研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引入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形成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09年,上海电力学院启动“管理信息化前沿”课程试点。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课程体系和授课内容逐渐成熟。2010年下学期,“管理信息化前沿”课程由7位教师主讲,每位教师平均上课2次左右,内容涉及如下主题:遗传算法及应用、组合评价方法及应用、云计算、IT服务管理、虚拟现实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碳排放与排污权交易、信息存储与管理、电子商务的热点问题等。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相关教师非常注意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探求真理、发现问题的能力。

3. 课程取得的效果

对于“管理信息化前沿”课程取得的效果,我们从课程满意度、毕业论文题目相关性、毕业论文优秀率、科研论文发表量、考取研究生人数等指标来衡量。

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包括12个问题项。在2010年下学期上课期间,我们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班级人数60人,调查问卷分数40份),由学生按照5级评分制逐项打勾评分。问卷调查的原始数据如下表所示。对下表的数据进行统计显示,非常同意“有助于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的比例为50%,非常同意“本门课程教学的总体效果满意”的比例达到52.5%。

2011年上学期结束的2011届毕业论文,与这些主题相关的情况统计如下:电子商务的热点问题17篇,遗传算法及应用4篇,组合评价方法及应用5篇,碳排放与排污权交易3篇,IT服务管理1篇。总计30篇,占论文总数的50%。

2009年,2010年信息管理专业有毕业论文资格的学生人数分别为77人、60人(除去参加“卓越工程师试点班”人数)。2009年信息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活动优秀的人数分别为10人、9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优秀率由2010年的12.99%上升到2011年的15%。

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经历一次严谨的科研过程训练(完成一篇学术论文),能教会学生如何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去搜寻知识和提炼知识。不少本科生正是通过这门课程与教师的接触,对本专业的前沿技术和理论研究进展有了认识,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和从事研究工作的兴趣。据统计,在2011届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中,公开发表2篇学术论文,取得了零的突破,同时,考取研究生的人数也大为增加,增加到4人。

三、结束语

在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中,某些教师尝试在某门具体课程中,结合有代表性的案例和最新科研成果进行知识点的讲授。有些研究认为指导教师应该引导、吸收他们参与科研项目,以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其应用的认识。但对于前一种方式,科研与教学结合往往非常零碎,缺乏系统性。后一种方式,能够参与科研项目的本科学生毕竟是少数,受益面太小。笔者提出的课程建设在保证大部分学生受益的同时,能够按照一门课程建设的规律,从内容上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在教学进度上进行节点控制,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龚克.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10-12

[2]张会清,任明荣,等.专业课教学与科研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J].教学研究,2008(5):436-439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篇10

目前, 物理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存在大量问题, 申请人曾经针对学生做过问卷调查, 结果令人吃惊, 约有60%的学生认为大多数物理化学实验“没有任何实际价值”、“把简单的实验弄得很复杂”或者“没新意, 不感兴趣”。通过相互沟通, 申请人发现学生产生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是实验内容过于陈旧, 且缺乏实际应用价值。以其中电导滴定实验为例, 实验内容没有把电导滴定的优势及意义充分体现出来:1) 对于简单的酸碱中和滴定, 完全可以用指示剂法完成, 不仅快速准确, 而且能够快速计算出结果, 可是电导法则需要统计数据并用电脑绘图后, 才能计算出结果, 相对繁琐。2) 如果被滴定的溶液是有颜色的或有浑浊的, 则可以使用电位滴定法完成, 相对电导也很简单。因此, 学生们普遍认为以“酸碱电导滴定”作为电导滴定实验的主要内容“舍近求远”、“劳而无功”、“大材小用”。作为一名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的教师, 作者对于学生的这种看法非常担忧, 因为“没有实用性”的课程, 不仅不会让学生对实验课产生兴趣, 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这些都属于课程建设中的不足之处, 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非常不利。分析其根本原因, 是实验内容与当前的科学前沿“脱节”导致的。因此, 对于陈旧的实验内容的改革, 是势在必行的。

2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

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 我们认为必须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应用于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这种教育方法, 并非是通过政策法规将教学与科研硬性粘连在一起 (这只会适得其反) , 而是必须建立在教育者较高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的基础上、并充分发挥教育者自身综合素质, 自主的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的、良性的融合在一起。只有将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才可使大学化学的教育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 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 掌握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实验方法, 增加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所以, 我们拟根据当前比较新颖且实用的技术, 设计若干适合本科生操作的实验内容, 添加到大学《物理化学实验》中。具体应做到如下几点:1) 充分调研国内外物理化学前沿领域的相关研究, 结合物理化学理论课中涉及的知识点、尤其是重要知识点, 针对性的设计或改进物理化学实验内容, 使其具备新颖性和实用性, 同时兼顾本校物理化学实验室的实验条件等。2) 根据所设计的实验内容, 选择合适的试剂、并针对性的设计新颖合理的实验装置。同时充分考量试剂的毒性和仪器的危险性, 兼顾实验室、教师、学生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等。3) 根据实验内容、试剂及实验装置, 确定合理的实验流程。同时充分考虑实验流程的合理性和连贯性, 兼顾本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自1991年Decher重新提出层层组装技术 (Layer-by-layer) 以来, 该技术作为一种通用的、便捷的组装多层膜的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齐伟等人[1]充分利用了自身学院的教学条件, 将这种技术引入到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循环伏安法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研究方法, 胡万群等人[2]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制作电极, 并用于测量一些喜闻乐见的实际样品 (包括湖水、雪碧、芬达、可口可乐等) , 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作者和合作者们在基于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本科生的基本素质, 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工作:设计了一个“沉淀电导滴定法测定Ba Cl2·2H2O中钡离子的含量”的实验[3], 并在《应用化学综合实验》课程中面向本科生开放;将便携式投影仪用于本科实验教学[4];将电子目镜和普通生物显微镜组装, 用于观察和研究磁性微粒在外磁场作用下靶向移动的速率[5]。

3 改革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可以为物理化学实验设计或改进新颖、实用的实验内容, 既紧跟当前国内外科学前沿领域、又结合物理化学理论课中涉及的知识要点,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 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充实与完善。因为教科书中的内容原本就是前人当时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总结, 科学技术以其为基础不断进步和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更新颖、更有效、更精确的成果被展现出来, 需要教师能够适时的将其编入教科书中, 为学生证明文明的进步、诠释科学的真谛, 功在千秋, 如傅献彩等将2002年最新的科研成果[6]编入到《物理化学 (第五版) 》教材中。第二,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展现当今科学发展的最前沿领域, 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刺激学生开动脑筋, 自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 这对培养新世纪创新性人才是极为重要的。第三, 实现青年教师的自我培养。当代大学中的青年教师队伍壮大, 多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一般为理学博士或在读博士, 具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和高昂的教学热情, 非常适合于将最新的科研成果, 尤其是和他们研究相关的成果在课堂中展现出来, 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增加了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信心, 提升教学水平, 快速的实现从单一的科研型人才向教学科研型人才转变的过程[7]。

4 结论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对物理化学实验的内容进行改革或改进, 旨在教授学生实验原理和实验技能的同时增进学生对当前国内外科研领域的了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兼顾了学校、实验室和教师的现状, 意义重大。

摘要:化学, 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发展情况直接制约着理、工、农、医等诸多领域的发展。物理化学作为化学的重要部分, 用以揭示自然界的一般规律, 地位非常关键。《物理化学实验》是大学物理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是通过实验手段, 研究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这些性质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因此,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有着更特殊的意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可以使实验教学紧跟当前国内外科学前沿领域, 对今后实验教学改革有着指导意义。

关键词:教学改革,物理化学,实验

参考文献

[1]齐伟, 朱永和.明胶和氢氧化铁胶体在玻璃基底上的层层组装:介绍一个综合性设计实验[J].大学化学, 2012, 27:65-67.

[2]胡万群, 张汉昌, 邵伟.pH传感器的制作及应用:介绍一个开放设计实验[J].大学化学, 2012, 27:62-64.

[3]王林, 李晓舟.沉淀电导滴定法测定BaCl2·2H2O中钡离子的含量[J].首都教育学报, 2012, 11, 116.

[4]李晓舟, 王林.“便携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设计及在化学实验课中的应用[J].首都教育学报, 2012, 10, 102.

[5]李晓舟, 王林, 廖仁梅.光学显微镜表征磁性微粒靶向移动的可视化教学研究[J].科技视界, 2012, 5:21-22.

[6]I.N.Levine., Physical Chemistry[M].5th ed.2002:510.

将口语教学与课本相结合 篇11

【关键词】口语教学;课本;语文学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由专业技术型人才到专业技术和社交能力综合需求的方向转变,交际能力的高低对于人在社会上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力,它可以使人在同等技术水平下让上层领导更快的关注到。因此,对于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初中作为学生生理和心理全面发展的时期,加强对其口语交际能力的塑造是尤为重要的,但是因种种原因,使得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注意力仍过多的集中与成绩上,将口语课与课本相结合可以在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同时对课本更加熟悉。

一、目前口语教学的困境

“语文课难上,口语课更难上。”这是许多语文老师的共同心声。但在实际教学中也的确有着这样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导致的:第一是学生对此的不重视,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口语课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所产生的作用,也没有感觉到他对成绩的作用,再加上网路和媒体的影响,使得他们对口语的重要性认识更加淡薄,因此对口语课并不加以重视;第二是语文老师教学方法的失误,口语课本来便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为主旨,它应该在一个相对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但是大多数语文老师却并没有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而是像平时上课那样,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生的内在需求,这便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限制,久而久之便使得口语课难以继续;第三是社会的不重视,社会并没有对口语课程投以过多的关注,他们认为口语和交际能力是天生就具备的,是不用后天去培养和塑造的,他们将注意力更多的集中于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在这中社会大情感背景懂得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态度自然受到了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口语教学学习水平,一是要使得课堂气氛不再沉闷,使得课堂“活”起来;二是要将口语教学与平时的学习紧密相连,使得他们可以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口语教学更好的开展。而将口语教学与书本将结合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二、口语教学与书本的融合

(一)创设情景,发散学生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语文作为语言类学科,其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逻辑思维能力的塑造都是作用巨大的,因此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但是仅仅是对语言交际进行重视是不行的,还要注意教学方法,要注意为学生定制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和交际环境,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融入进这一个氛围中去进行口语练习。而口语交际便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根据一个特定的问题去进行交流,让学生的思维和交际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例如我们可以依据七年级课本中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来进行一个演讲比赛,让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对春或是冬的理解来做一个阐述,说出自己对他们的理解,认为春是寒冷的终结还是酷热的预告,是希望萌芽的季节还是又一轮循环往复的开始;认为冬是万物封闭的季节还是孕育黎明的黑夜,是冷酷无情的代表还是希望悄掩的时光。也可以说自己对它们不好的印象,或是认为冬是罪恶的始源,为贫穷的人们雪中送冰或是认为春是一个矫揉造作的女孩都可。最后学生在进行点评、评比,选出最佳演讲选手并进行奖励。这样一是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书本知识,达到活学活用,二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口语环境,使得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想法畅所欲言;三是通过比赛的方式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他们更好的参与进课堂口语教学中去。

(二)编设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的课本剧便是依据课本上所学的内容(课文、古诗词等)为蓝本改编成可以演出的话剧,它具有内容新、情感投入高、情节丰富等优势,而且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和学生对于课文所蕴含的情感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很好的融入剧本中。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师便应该注意要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老师应该处于一个客体地位,在学生有不会或是遇到挫折时适当的对其进行帮助即可。正如“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对该文章的理解,老师应该尊重各个学生对与该知识的理解和情感的叙述,并不需要可以的按照一定的标准去打造,也无需去为他制定过高的目标,只要学生可以通过此将文章很好的理解并通过自己的表演和语言很好的组织起来老师便应该给予適当的鼓励。例如在口语课上我们可以让学生排《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学生几个人一组,依据书本上所讲的和自己的理解去进行语言组织,使得课本内容再现。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对于口语课的喜爱度和参与度,更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得学生间的交流更多,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使得他们可以更好的成长。

三、总结

口语表达能力的高度对于学生今后的社交和社会发展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得学生更好的将自己心中所想要表达的东西通过合理的语言组织出来。在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老师要注重口语交际对学生的作用,将口语教学与课本相结合,使他们互为补充,令学生的学习和口语更好的发展。同时老师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积极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口语交际环境。

【参考文献】

[1]陆小平、邵彩仙.浅谈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策略[J].新课程(中学版), 2008年,02期.

[2]朱云玲,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J].文教资料,2006年,14期

[3]《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全国中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版.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篇1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作为国家林业局直属的林业综合性科研院所, 多年来一直同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总参三部、总参作战部、北京军区警卫三团等周边近邻保持着多年友好关系。本文从多年实践与工作经验出发, 在新形势下就如何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 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1 强化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认识

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我党我军人民战争思想精髓的继承和发扬, 是新的历史时期促进具有中国特色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军民融合式发展内涵丰富, 既具有军民融合的一般特征, 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对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问题国内学界也展开过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并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军民融合, 是指通过打破“军”与“民”相互分割和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 促进“军”和“民”之间全领域、全要素、全方位的物质和信息等交流与渗透, 从而形成一个军民兼容、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的开放对流系统[1]。军民融合的本质特点, 就是富国与强军, 互兼共容, 互促共长。从军民融合的根本利益看, 对提升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都大有益处。军民融合式发展, 本身具有着多方面优势。

1.1 新时期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抉择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战略思想”, 这是党的代表大会首次提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方针。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举措, 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 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法规建设。”[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改革目标和任务做出了具体的部署[4]。

1.2 促进我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迫切需要

国防在于人民群众的力量和科技的创新,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突出特点是“军民结合、寓兵于民”。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 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军地资源, 实现优长互补,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军地先进技术优势, 更有助于协调军地力量, 实现双赢。因此, 军民融合既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创新发展的紧迫需要, 又是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队保障体系, 加快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正确选择。

1.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力补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我国根本的发展道路, 而军民融合式发展, 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补充和发展。我国要想在世界新军事变革大潮中争取主动, 就必须健全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走一条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 确保军队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2 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践

中国林科院与多家部队机关为邻, 多年来形成了和谐融洽的关系与良好的传统。院分党组也结合自身特点, 自觉当好军民融合的桥梁和纽带, 推进和谐院所建设, 为院所发展和军民融合发展做出了贡献。

2.1 加强领导形成军民团结好局面

林科院分党组高度重视以双拥工作为重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将双拥工作纳入党建精神文明建设中。每年初在院党建暨政研会年会上, 做到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要求。多年前, 中国林科院就特别成立了双拥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14个领导小组, 由分管院领导任组长, 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并制定相应工作制度, 各所中心成立相应机构。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拥军拥政、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2.2 利用优势营造科技拥军好氛围

林科院还充分发挥林业科研行业优势, 广泛开展科技拥军、智力拥军活动, 帮助周边基层部队举办计算机培训班, 协助培训技术骨干、革新装备器材, 促进部队战斗力提升。近年来, 院分党组和京区党委利用春节和“八一”建军节等节假日, 走访慰问周边的部队和机关, 受到了广大指战员的欢迎。

例如, 2003年“八一”建军节前夕, 林科院领导走访了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和总参三部。林业专家与部队的军事专家进行座谈, 共同探讨建设钢铁长城和绿色长城的经验, 交流探索一些共性的问题。时任国防大学邢世忠校长正式邀请江泽慧院长和林科院专家学者到国防大学讲学、作报告, 帮助军队高中级领导干部更多地了解我国生态环境和林业现代化建设情况, 共同促进我国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每年“八一”期间走访周边部队官兵, 致以节日的慰问, 已经成为中国林科院的常态化和持续化活动。

在走访互动中, 中国林科院也多次邀请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的专家来院做报告。2012年, 邀请了国防大学李莉教授来院作国防教育报告, 提高了广大职工国防知识和国家安全忧患意识。2013年,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 邀请了军事科学院军事专家罗援少将作报告。通过报告的学习, 广大职工了解了当前世界军事动态, 受到很大的鼓舞和激励, 纷纷表示将在工作和生活中, 更加自觉地拥护中央的各项对外政策, 维护中央的权威, 做好本职工作,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努力。

为了提高军民融合共建的水平, 使活动制度化, 2009年, 林科院与北京军区警卫一师三团签订双拥共建协议。协议规定, 在双拥共建活动中, 三团为中国林科院组织“军营一日”、军训等活动提供教员, 协助组织相关的文体活动。中国林科院为三团培训微机、网络技术等军地两用人才提供科技支撑, 双方开展合作交流, 携手创建和谐单位。双方表示在未来的合作与发展中, 将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 相互支持, 共同发展。

另外, 中国林科院按照气候带研究林业, 在京外有11个研究所、中心, 军民融合式发展共建不仅仅局限在京内, 京外院所科技拥军方面也有着突出成就。我院所属的桉树研究开发中心位于广东省南海之滨的湛江, 与海军南海舰队门诊部的共建活动已有13年历史。桉树中心邀请部队官兵到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参观座谈, 南海舰队司令员和政委应邀到南方种苗基地视察指导。两个单位互学互助, 在各自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南海舰队门诊部被评为全军优秀门诊部, 桉树中心被评为湛江市文明单位, 科研成果丰硕喜人。

2.3 开展走访巩固军民关系好传统

互访互动, 走进军营, 融洽军民关系, 是科研院所加强军民团结的重要经验。原林科院院长江泽慧曾邀请周边的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和总参三部领导到林科院视察, 介绍我院改革发展情况和林业跨越式发展的信息, 并多次带领院班子成员到部队机关走访慰问。在青龙桥双拥领导小组的协调下, 林科院也踊跃参与双拥活动。

除上述与周边部队机关单位互访已形成制度外, 每逢佳节, 林科院还进一步发扬优良传统, 在全院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拥军氛围。中国林科院先后承办青龙桥地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春节军政座谈会, 开展慰问子弟兵活动, 支持部队建设和发展。并与周边部队开展大合唱、文艺联欢、篮球、乒乓球和棋类比赛, 活跃了军地双方的文体生活, 融洽了军民关系, 推进了双方的军民融合式发展建设。

为配合海淀区创建“国家卫生区”活动, 中国林科院多次组织院区清洁日活动, 中央警卫团四大队和北京军区警卫三团多次派来官兵, 与我院职工一道义务劳动, 为创建优美环境付出辛勤的汗水。我院提供自行开发的优良树种、花卉和草种, 协助有关部队做好绿化美化工作。军民互助双赢, 铸就了新时期军民鱼水情。

2.4 解决安置保持院所发展好势头

据统计, 近30年来, 我院接收复转军人140多名, 50多人在副处级以上领导岗位任职, 其中司局级10多人。中国林科院按照上级的要求, 努力做好复转军人安置工作。院分党组还鼓励复转军人继续发扬优良传统, 永葆革命军人本色, 帮助他们主动投身全院的改革与发展。复转军人们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埋头苦干, 默默奉献, 为林业科技发展和我院建设贡献力量, 十多名复转军人担任的党委 (党总支) 书记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1年, 我院京区和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都荣获了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我院所属的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友谊关附近, 与越南有150公里边防线。多年来, 该中心帮助解决驻军家属的安置问题, 部队协助做好20多万亩山林的防火防盗工作。这项至高荣誉给中国林科院的工作作了最好的诠释和最高褒奖, 林科院也将以此为新的动力和起点, 树立新的更高的目标, 深化创新实践, 推进科学发展, 不断提升社会效益, 不断加强两个文明建设, 为建设世界一流的林业科研院所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3 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新途径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 既是我国主动顺应世界科技革命和世界新军事革命的重大战略抉择, 也是走中国特色富国强军之路的必然选择。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作。因此, 对于新时期下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践, 仍然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

3.1 开展军民融合共建活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 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双拥办的作用, 不断创新共建的方式, 协调军地双方, 将军民融合式发展真正落实到实处。海淀区双拥办、青龙桥双拥领导小组以军民共建为事业, 协调军地双方, 充分发挥了作用。因此, 应进一步总结成功经验,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双拥工作制度, 健全双拥工作机制, 落实各项双拥优抚优待安置政策, 提高本地区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的质量效益。通过进一步组织协调召开军民融合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军地联席会议、双拥工作联络员会议, 加强军政军民团结, 指导各成员单位、各部门开展拥军活动。

3.2 树立军民融合发展理念

在军民互办实事中增强活力, 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上促进融合, 创新军民共建活动载体, 完善共建制度, 不断丰富军民融合发展的内涵。军民融合发展要突出院所与部队互办实事, 签订共建公约, 制定共建活动制度, 不断增强双拥共建活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 达到军民共建共赢, 促进军民团结, 密切军民关系。同时适时表彰军民共建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最终调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营造军民融合发展氛围

加大相关宣传, 大力宣传近年来本院、本地区、街道涌现出来的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先进典型, 进一步提高全民军民融合发展意识。认真规范本地区硬件设施建设, 逐步增添高质量的军民融合发展宣传设施, 形成醒目、直观、良好的宣传环境。把宣传与服务融为一体, 优化军民融合发展工作的社会环境, 营造浓厚军民融合发展氛围。

3.4 贡献林业科研院所力量

作为林业科研院所, 应充分发挥林业科技优势与地方优势, 帮助周边部队解决军地两用人才培养等实际困难。周边各部队也要发挥组织严密、突击力强的优势, 调动驻军部队官兵的积极性, 支持援助重点建设工程项目, 参加帮困助残、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事业活动, 为海淀区的军民融合式发展奉献力量。

3.5 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新路

开展调查研究, 准确掌握军民融合发展工作现状, 强化指导, 提高实效。不断提高军民共建覆盖面, 认真借鉴军民融合发展经验, 开展“社区文化进军营”、“军营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年内适时召开经验交流会, 进一步探索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 使之形成制度, 形成工作规范。通过提炼共性经验, 增强开展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的能力, 不断拓宽工作领域和范围, 努力扩大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社会基础。

胡锦涛同志强调, 我们必须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5]。这是我党着眼全面增强国家战略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面对新形势, 我们要牢牢抓住发展机遇, 紧紧围绕服务和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这个大局, 科学把握其时代内涵和主要任务, 采取有力措施, 大力推进双拥共建工作, 不断巩固和开创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杜人淮.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内涵、特征与实现形式[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3 (6) :78.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13-11-16.

[3]王碧翠, 陈雪冰, 张仕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J].科技世界, 2013 (34) :193.

[4]陈敏尔.科学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思考[J].国防, 2013 (9) :4.

上一篇:CT脑血管成像下一篇:智慧城市与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