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反哺教学(精选4篇)
科研反哺教学 篇1
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必须从科研实践意识与科研实践能力抓起, 而学生的科研实践意识和科研实践能力只能源于科研实践[1]。教学与科研作为大学的两个主要职能, 是地方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两大支柱, 二者本应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但很多地方院校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失衡, 急需通过宏观调控, 使两者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关系, 共同促进地方院校快速稳定的发展[2]。怎样高效地利用高水平科研平台拉动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 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标, 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 提出高校应以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 把科研平台转化为教学平台充分利用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有利资源, 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活动。
一、科研与教学相统一论
科研与教学是地方院校快速稳定发展的两大基石, 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相互依赖, 将科研与教学统一起来有利于地方院校的快速稳定发展。
1. 教学对科学研究起促进作用。
第一, 教学有助于新科研课题的产生。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师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闪现的思想火花、触发的科研灵感, 都是激发创造力的源泉。同时, 将学生引入科研活动, 给科学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第二, 教学有助于科研理清思路, 使科学知识更加系统条理化。教学需要提前备课, 整理科学知识, 提炼准确清晰的语言, 并用某种富有逻辑性、条理性、系统性的方法来传授给学生, 在这讲述、准备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使思路得到整理和澄清。第三, 教学为科研提供原动力, 有助于科研不断发展。教师要指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 首要教师自身应该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教师必须了解和把握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和趋势, 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取, 故教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原动力[3]。
2. 科研反哺教学。
第一, 科研有利于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时, 需要考虑很多问题, 必定会接触到前端技术知识, 这会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学科前沿知识, 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大多数都能迁移为教学能力, 进而促使教学能力的提升。第二, 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授课教学过程中, 会涉及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教师给学生讲授时, 思路会更加明确, 条理更加清晰, 所讲述的知识会更加具有严密性和逻辑性;能够带动课堂气氛, 易于激发学生接触新知识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地汲取知识, 提高了课堂的效率。第三, 科研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师在接触高水平科研平台时, 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通过科学研究, 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和训练。许多教师优秀的科研品德对学生的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高科技平台提升了自己的科研与实践能力, 更好地适应社会, 有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4]。
二、地方院校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设
1. 地方院校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科研平台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 是科学研究过程中各种支撑条件的综合体现。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设, 有助于地方院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机械类高素质创新人才;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设, 是科研发展和科研水平提高的决定性因素;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设, 有利于增强地方院校的综合实力, 争取更多的国家级重大项目, 促进院校产、学、研三者之间的转化[5]。
2. 地方院校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的措施。
第一, 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和技术骨干, 推行“人才强校”政策。在科研平台建设中, 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引进选拔在某些领域学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学术道德优的科研带头人, 增强学校的软实力。第二, 引进购买先进的科学实验仪器, 重视实验设备的综合配置, 保持实验设备的先进性。先进的科学实验设备对地方院校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设影响巨大, 不断更新科研平台实验仪器, 保持实验设备的先进性, 必定会促进科学研究更好地发展, 保证科学实验的顺利完成。第三, 科研经费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是地方院校高水平科研平台的重要保障。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地方院校一方面要加强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 分重点、抓主次、分批次地对科研项目进行资金支持, 并依靠制度保证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界科研经费, 争取获得更多的外界科研经费的支持, 提高地方院校的整体科研水平, 进而增加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三、地方院校基于高水平科研平台科研反哺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1. 高水平科研平台的人才优势转化成教学优势。
高水平科研平台所引进的高素质人才, 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将这些高素质人才引入课堂, 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接触新知识的积极性, 拉动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年来, 我校积极鼓励高水平科研平台的高素质人才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倡导研究性教学,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还开展“科研助手”等活动, 让同学们参与到科研中, 利用高水平科研平台的人才优势增加学生们的科研实践经验。学校还聘请各知名院士、长江学者、泰山学者以及著名科技骨干为学校的客座教授, 并定期邀请他们做科研学术报告, 使学生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学术研究, 增长学生专业知识。
2. 结合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硬件设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将科研平台拓展为教学条件, 将高水平科技平台的硬件设施融入到教学中, 极大地促进了地方院校机械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学中, 大多数实验都是在落后的教学设备上完成的, 而先进的高水平科研平台几乎闲置不用。我校大力引进高水平科研平台, 将机械科研平台扩展为教学条件, 使学生提前掌握某些先进机械设备的应用, 让学生赢在校园, 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充分与社会与企业接轨。利用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硬件设施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 还极大地培养了更符合现代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机械创新型人才。
3. 利用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研究成果, 丰富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方式。
基于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科研成果, 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 代表各个学科领域中最新研究进展。将科研成果融合到教学内容中, 可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式, 最终形成良好的教学方式的机制。在我校机械类课堂教学中, 部分老师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 向对本方向感兴趣的学生传授学术前沿知识, 满足其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求新的需要。甚至某些老师把部分科研设计导入教学实验, 避免了实验教学的滞后性。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增强团队与合作意识, 为学生在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6]。学校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等方式支持承担科研课题的教师指导本科生进行毕业设计, 丰富学生的学习实践经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完善科研反哺教学工作的措施
第一, 建立并完善科研反哺教学机制的保障体系, 确保科研反哺教学的有效运行。将科研平台资源融入到教学中, 建立相应的制度和配套的激励措施, 从制度上确立科研反哺教学机制, 要探索建立教师评价中教学科研等绩效评价制度, 确保教师在各级各类评优中进行教学与科研等效评价, 提高教师育人热情, 激发高水平科研平台反哺教学的潜力。
第二, 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 丰富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方式。将高水平科研平台作为第二课堂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 将科研成果融入日常教学中, 丰富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性及实际动手能力, 掌握必要的实践技能, 增加实践经验。
第三, 利用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延伸资源, 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机械创新人才的意识。首先, 通过杰出校友的经历激励学生, 邀请他们来校作报告, 使学生树立成为高素质机械创新人才的意识, 提高学生成才的热情, 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其次, 基于高水平科研平台, 定期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会和学术竞赛, 为学生成才创造条件[7]。
地方院校基于高水平科研平台科研反哺教学的工作, 首先应保证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建设, 不断完善高水平科研平台, 为科研反哺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 应建立并完善科研反哺教学机制的保障体系, 确保科研反哺教学的有效运行, 保证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融入教学活动中, 促进地方院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机械创新人才的培养;最后, 应不断使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科研反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不断完善地方院校科研反哺教学的机理。
参考文献
[1]高远, 周骥平.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合肥:中国教学教育, 2007, (12) .
[2]张中强, 唐翔, 蒋艳.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理念的高校科教融合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 2014, (1) .
[3]王志刚.论地方高校科研平台的建设[J].宝鸡文理学院报, 2005, (8) .
[4]徐新, 李桂源.论大学教学与科研的互动[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3) .
[5]李俊杰.地方院校基于高水平学科平台的科研反哺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11, (3) .
[6]费正东, 屠美玲.科研平台反哺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 2012, (7) .
[7]刘冲, 沈甫明, 苏定冯.科研反哺教学的实施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 2012, (6) .
科研反哺教学 篇2
【关键词】教学团队 运行机制 相互衬托 共同提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47-01
高职院校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要有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和协同发展的教学团队。由于教学团队处于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实践者,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教学团队的发展在整个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发展、技能培养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1]。实现教师之间的知识融合、优势互补、相互借鉴和共同提高,激发提升教师工作效能,成为当前教学团队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3]。
因此,在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涵发展的过程中,提出构建 “成长-发展-反哺”式教学团队良性运行机制,利用知识融合、优势互补、相互衬托、相互借鉴、共同提升的原则,形成梯队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从而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良性发展。
一、“成长、发展、反哺”式教学团队各层次职能分析
“成长、发展、反哺”式教学团队是以学校、企业为载体,以学校高级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为主体,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企业骨干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建设起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培养技能人才的团队。该团队下,每个层次都发挥各自的作用。
(一)“反哺”阶段
高级教师是一批具有行业背景、专业实践能力强、教学业绩突出的群体作为专业带头人,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经过企业多年的实践经验,从各专业对口大型企业中聘请掌握最前沿技术与关键技术、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相关专业顶尖人才作为外聘专业带头人,通过校企结合的“双带头人制”和以老带新的“导师制”,来促进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提高教学团队的综合职教能力,对教学团队的发展提供一个良性的“反哺”作用。
(二)“发展”阶段
实施“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工程”。要求专业骨干教师与校外合作企业建立长期联系机制,骨干教师结对一名企业高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应用技术研究、参与课题等发展。在高级教师、企业兼职高技术人员带领下,通过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加快了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对教学团队起到“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对于“成长”阶段教师起到引领作用。
(三)“成长”阶段
从高校和企业引进了学历层次高、技术拔尖的青年教师,青年教师要紧紧围绕高级教师、企业兼职高技术人员、中青年骨干教师、企业骨干技术人员的发展方向,并通过自我学习、提高、完善,提高自己在专业、教学、管理等各方面能力,在团队中处于“成长”阶段,处于团队发展过程中的追赶发展阶段。
二、“成长-发展-反哺”式教学团队的构建
“成长-发展-反哺”式教学团队的构建需要依据知识融合、优势互补、相互衬托、相互借鉴、共同提升的原则,形成梯队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从而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良性发展。
(一)双学科带头人制度,为教学团队提供反哺式支撑
构建校内学科带头人与校外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相结合的双学科带头人制度,促进”反哺”阶段学科带头人的理论、技能的融合,有效的为整个团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为教学团队提供反哺式人才。
(二)多渠道培养制度,为教学团队提供发展式人才支撑
致力于长效机制的建立,通过相应的平台,在教学能力、人才培养能力、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技术研发和技能水平提升等方面建立相应的长效培养机制,有效实施“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工程”。在反哺式人才支撑下,不断融合当前的相关经验、技能水平、研发水平等,为整个团队发展提供发展式人才,处于整个团队发展中的中间力量,有效带动后续处于“成长”阶段教师的发展。
(三) 一专多能式培养制度,为团队发展提供后续成长支撑
需要立足于当前专业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的基础上,紧跟当前”发展”阶段教师的步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培养,打造多种能力不断提升的局面,为后续的团队发展和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积累、经验积累,从而为整个团队的发展提供成长支撑。
三、“成长、发展、反哺”式教学团队主要实施途径
(一)积极实行集团化办学水平建设,实现校企联合
集团化办学是吸纳了学校、行业、企业、协会在内的组织体系[4]。以理事会和联席会的组织方式,定期沟通,共同决策,共同研究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人才培养形式,同时为学校教师团队发展的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使专业带头人、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技术人员建立长期互学、互促、互提高的机制。
(二)推行教师顶岗实践,增强实践能力
完善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管理和考核制度,提高教师参加顶岗实践的实效。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教师实际情况,按照团队内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有计划分期分批组织专业教师到工厂、企业进行相应岗位的顶岗实践[5]。同时,对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实施程序、过程检查和结果考核要进一步规范,使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落到实处,进一步促进教学团队中处于“成长”阶段、“发展”阶段、“反哺”阶段教师的针对性实践提升。
(三)提升技术研发与服务,提高科研能力
组建由企业技术骨干与院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研发及服务团队,进行技术开发[6]。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引进承接科技项目,合作研发新产品,提高团队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建立健全院校与企业“共研、共享、共赢”机制,促进整个教学团队的发展,使整个团队在技术研发与服务方面能够有效的进行融合,提高整个“成长-发展-反哺”式教学团队的整体科研水平。
(四)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理论、技能水平,提升综合能力
针对整个“成长-发展-反哺”式教学团队内各个教师发展所处的不同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师培训,提高整体的理论、技能水平,促进各个层次教师又快又好的发展,为人才培养工作、专业及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提供发展支撑。
四、总结
“成长-发展-反哺”式教学团队良性运行机制的构建为团队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支撑,达到校企双赢,从而带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社会服务能力、人才培养等方面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完善现代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光寒.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4):82-83.
[2]邵建东.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误区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3,(4):99-101.
[3]王红玫,王志蔚.高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五个关键因素[J].职业教育研究,2011,(7):61-62.
[4]胡柏翠.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成人教育,2013,33(2):50-52.
[5]顾京,陈桂梅.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8):66-67.
科研反哺教学 篇3
对于和笔者一样, 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而言, 往往有这样的感觉, 年复一年的教学工作, 好像是在进行一项重复叠加而无创新性的体力劳动。同时, 科研任务又相对繁重, 是项不折不扣的脑力劳动。而众所周知, 大学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四个“教学, 科研, 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这其中, 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两大职能, 二者本应相互依赖, 相互依存。因而为了避免前述的现象, 开展基于科研反哺式教学, 为高校教学工作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就显得尤为必要。再者, 随着生产过程的连续化和大型化的不断强化, 以及计算机技术、测控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数学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 过程装备和控制工程专业就其重要性而言, 在任何热工相关的工程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 过去的过程装备和控制工程的课程往往偏重于基本物理规律和理论的教学, 缺乏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结合。在我国过程装备逐渐走向世界的今天,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 要想站稳脚跟, 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相关的过程设备和控制系统做出最优秀和最先进的设计。因此, 在过程设备和控制系统的设计领域更快更好地普及科研反哺式的教学方案就成为我们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基于科研反哺来设计优化课程的教学, 可以使本专业的学生较好地掌握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紧密结合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
此外, 高校的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为目标。通过在学校中对大学生的系统的培养和训练, 使其具有较为广阔的科学视野、坚毅的科学精神和突出的科学研究能力。因而, 大学生人才的培养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强弱。而基于科研反哺的教学是大学生教育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对大学生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基础性作用。本文结合作者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体会, 提出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科研反哺式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
1 专业教学分析
本节主要分析了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的特点, 反映了我们在该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专业特点
相对于一般的工科专业,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工程应用背景极为深厚, 其培养人才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能源和化工行业的系统设计与优化。而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 过程装备日益趋向于大型化、多元化、精细化和自动化, 过程装备及其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就需要更高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这使得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热工和化工行业中, 具有纯机械学科或者纯动力专业无法替代的特殊地位。本专业的理论框架既包括了以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化学过程原理和燃烧学等为基础的过程装备设计和制造知识, 又辅以控制理论、计算机应用和管理学的理论。因而, 本专业人才培养涉及的知识范围广, 学科交叉多, 信息含量大。其培养目标是本专业的学生具备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等方面的综合和系统性知识和理论, 并能将这些知识和理论应用于能源、化工、轻工、环保、医药和食品等部门, 将学生培养成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以及相关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的统筹性人才。
1.2 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由前述可见,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与其他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是不同的, 它有着自己特殊的问题和需求。
本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因为知识点非常多, 学科交叉多, 信息量大。而同时相关专业课与传热学, 工程热力学, 流体力学, 化工原理和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又是密不可分的。因而本专业课程涉及的基础知识较多, 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公式, 尤其是数学规划理论的公式推导比较复杂, 部分学生对学习该课程有畏难情绪, 导致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而需要在教学过程当中采用科研反哺发方式, 引入横向科研工作的工程案例的讲解, 使他们懂得学以致用,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 本专业的本科生还特别关心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在这方面, 他们不但希望教师能在学期开学前为学生提供课程教学大纲, 而且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比较完备的教材、讲义, 并能适时地介绍一些国内外相关学科最新的发展情况。同时, 他们也希望教师最好能对课程的相关内容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和独到见解, 既要涵盖学科基础知识, 又要反映学科前沿内容, 从而使他们懂得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这也同样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采用科研反哺的方式, 结合自身科学研究以及中国内外相关学科最新的发展情况, 反映学科前沿内容。
最后, 当前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 这也对本专业的本科生的教学也提出了一个更重要的需求:创新能力。而目前大部分本科生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课堂讲授制。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发现, 部分本专业的学生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较强, 但其主观能动性却没有发挥出来, 其学习和科研仍处于被动的状态, 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或者说抑制了他们创新潜力的挖掘。可见,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尤其是科研反哺的方式与他们多进行沟通和探讨, 从而形成互动, 增强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和保持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学改革
根据上节所分析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性质, 结合社会对本专业本科生教学需求。可以发现在我们以前的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需求, 结合作者的教学体会和经验, 提出了基于科研反哺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建议。
首先, 要实现科研反哺于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及时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 把握学科发展动态, 不能只顾埋头苦干, 更需注重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不断提高和改进自身科研工作的思路、方法和成果。最终将这些相对完善的研究内容、成果和研究方法带入教学领域, 不断地充实教学的形式和内涵,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这样一来, 一方面使得科研工作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服务本科教学, 解决学生所学知识与当前科研前沿方向和社会实践脱节的弊端, 同时以实际行动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 科研反哺与教学的灵魂在于科研精神融入高校教育理念的过程, 其本身就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 而不是单纯和机械的重复和模仿, 这样也就避免步入把高校教学工作当作一项重复叠加的体力劳动的误区, 体现了高校教师的个人价值。
其次, 不可否认, 国内许多高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科研先行”的发展理念。而对本科教学的重视程度有所缺失, 尤其是对教学工作评价存在一定的盲区。而近期, 四川大学设立了数百万的“卓越教学奖”, 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教师将科研反哺于教学的考核和奖励的机制的必要性。因而要实现科研反哺教学, 学校的相关的教学管理部门有必要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教师将科研反哺于教学的考核和奖励的机制, 体现公平和公正。通过制度, 一方面鼓励和帮助高校教师将科研工作融入教学过程, 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另一方面, 对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实现目标管理, 而非只专注于日常事务管理。具体机制可包括:
(1) 鼓励教师结合各自的科研特色和优势 (横向或纵向项目, 工程案例或理论成果) , 将科研工作中掌握的本学科最新科研成果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课堂教学中,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并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教学一线的教师有设立相应教案评估制度的自主性, 并将其与教学考核相结合。
(2) 建立科研成果进教材的工作机制, 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逐步、有序地融入教材, 同样辅之以相应相关的考核、评估和奖励。
(3) 本科生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支持高校教师结合承担的科研课题进行拆分、细化和简化, 从而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前沿科学知识。
(4) 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科研哺于式教学在探索阶段的不确定性, 让参与教改的教师吃“定心丸”, 从而提高教师相关工作积极性和可行性。
最后, 还要注重科研反哺是教学工作的实物载体, 其主要体现在教学实验条件的改善和设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项目两个方面。高校可以将相关科研项目作为依托, 使相关的纵向项目科研经费固化为实验仪器设备, 再以工程实践为基础, 应用相关的科研成果, 自行设计和建设相关的各类专业实验室。同时, 在校内外培育一批集科研、产业、教学、实习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 这些基地不仅是学校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的场所, 更是科研反哺是教学中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练兵场。此外, 高校还应设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项目, 目前本校有例如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上海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等诸多实践项目, 而且近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其经验亦可供其他院校借鉴。
3 结论
科研反哺教学 篇4
随着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展开, 大学英语通识化教育作为一个新的出发点得到关注。反观当前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其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目标、教学方式都严重背离了后喻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实际。可以看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研究本身还处于起步阶段, 新型的教学模式亟待研究。
1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现今我校大学英语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经多年积累, 初具规模。包含有英美文学导读、英文影视赏析、商务英语入门、英语语音教程、英语写作、西方文化礼仪、商务英语入门、圣经文化、商务英语文化透视、欧美文化面面观、希腊罗马神话等诸多课程。但很明显, 通识选修课程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为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 课程的开设基本取决于教师申报, 存在随意性。
1.2 大学英语文化通识教育课程现行的教学目标
目前各高校普遍把校通识选修课看作专业课和基础课以外的扩大学生兴趣和知识面的课程, 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识选修课普遍以总体介绍和概述性的授课模式为主, 并未对某个领域内的问题作深入探讨, 课程缺乏严格的要求和训练。由此目标导向, 学生对通识选修课的态度是“选”而不是“修”, 整个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参与意识, 缺乏批判性思维的锻炼 (秦屹等, 2011) 。
1.3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现行的教学管理
目前我校的通识教育课是以全校选修课形式为基础建设的。根据多年全校选修课教学经验, 教学管理是最为棘手的。全校选修课顾名思义是作为全校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的课程, 选修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 整个课堂并非一个组织健全的行政班, 学生旷课比例要明显高于专业课程。由于大班教学, 课堂互动匮乏, 缺乏有效的交流途径。在课时安排上, 每周设置为一次课, 三个学时, 使得师生见面频率低, 导致任课教师难以对学生形成客观的课堂评估。
1.4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现行的教学方法
当前大学教学理念的根基建立在“传道、解惑、授业”的传统师生模式下, 其前提假设是教师对学生而言是“上对下”的全方位权威。现有的大学英语通识选修课的教学还是把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将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者。教学活动主要围绕教师教学而进行, 学生最后成绩评估主要还是以课堂考勤和课程考试成绩来进行评价。这种理念和模式滞后于信息时代的发展, 不符合大学教学现实, 因而导致教学中普遍存在单向传授、缺乏互动、扼杀学生个性和自主精神等现象。
2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类课程教学模式转型
针对大学生“反哺”教学的现实, 如何合理规划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观念更新、知识操作方式的转变、师生交往方式的重构、评价手段的拓展等问题亟待探讨。
2.1“反哺”教学观念的更新
后喻时代特有的“文化反哺”现象对教育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主要取决于文化传递模式与教育教学的内在关系。“文化反哺”改变了大学教育中师生间文化传承的方式, 从而对教育尤其是教学“上施下效”的基本前提和根本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这种影响已经真切发生在我们的课堂上:一个定义, 一种理论, 一个语言点, 教授解释的话音还没有落下, 学生手中的个人移动设备已经显示出更为全面、鲜活的信息。一方面学者们感慨:尼采说“上帝死了”, 巴特说“作者死了”。而我们的外语课堂是否也存在“教授死了”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 学者们面对挑战, 转变观念, 毫不气馁地深入研究后喻时代高校大学生的认知行为、学习习惯, 指出他们深受动漫、网游、微博的影响, 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 体现出六个方面的特征:1) 直接化;2) 碎片化;3) 微博化:4) 趣味化;5) 实用化;6) 临近化 (杨永林, 2013) 。这些研究对我们的“反哺”教学有着直接的转化价值。
2.2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的文化导向
我校面临教学形势的变化, 改革通识教育, 已着手推行全校示范性选修课, 从课程的选题、教学团队、教学方案、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资料、课程网站建设等提出要求。这也从制度上使得大学英语通识课程的相关研究成为必须。
众所周知, 语言与文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文化因其与外语听说读写四项技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甚至被称为外语教学中的第五维面 (the fi fth dimension) 。这显示了大学英语课程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陈坚林等认为, 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角色和任务是传授包括英语国家文化在内的西方文明 (赖鹏, 2011)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应强调文化特色, 引导学生通过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更深入地感知并传播本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而文化类课程作为目前的一个独立学科, 绝非英美概况介绍等信息的堆砌, 是有着专业内容及文化分析和文化研究方法的。现在高校提倡培养研究型人才, 通识教育尤其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 因此让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国家文化而掌握一定文化分析方法并获得一定的文化研究视角是必要的, 这就需要一方面教师合理架构文化教学课程内容, 另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主题研究。
2.3“反哺”教学的知识操作方式
从“文化反哺”的客观规律看, 大学生在外显的“信息”、“技术”等操作性知识学习方面, 比教师具有更大的优势, 而大学教师的优势, 主要体现在与人生阅历和理性深度密切相关的“隐性”知识上。因此在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文化类课程的课堂教学要结合师生双方的优势, 化“教”为“导”。教师通过课堂讲述, 合理架构文化教学课程内容, 让学生通过学习英语国家文化而掌握一定文化分析方法并获得一定的文化研究视角。学生根据教师指定的文化主题, 发挥信息检索能力强的优势, 展开个人或小组合作的研究探讨。
2.4“反哺”教学的师生交往方式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 学校是“反向社会化”存在的重要机构, 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教师的态度和性格等方面施加影响, 教师可以从学生身上获得更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内容, 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大学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 而是共同追求知识,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伦理的楷模, 居高临下的管理者, 而是知识的提供者, 学习的辅导者、教育服务的供应者 (李早霞, 2010) 。
2.5 教学评价制度
“反哺”教学要求建立新型的、多主体、多元化、多样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制度。除了基本的考勤要求外, 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文化类课程可根据多元化的学习任务特点, 会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针对个人的研究报告或论文, 采取教师给出成绩评定。而对于小组研习的课堂展示, 采取学生评委和教师结合其研究质量和展示创意共同作出评定。各组组长给出小组参与度和贡献度评定作为其平时成绩分, 由此使得课堂评估更全面、客观。
摘要:前喻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文化传递模式, 对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 本文提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应以文化为导向, 开展新型的更新教学观念、转变知识操作方式、重构师生交往方式、拓展评价手段的“反哺”教学。
关键词:通识教育,文化反哺,文化导向
参考文献
[1]赖鹏.认知主义理论在文化导向型大学英语通识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语文学刊, 2011 (12) .
[2]刘玲玉.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构建初探[J].科技信息, 2013 (10) .
[3]李早霞.教育反哺:论大学和谐师生关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5) .
[4]秦屹, 熊俊梅.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12) .
[5]杨永林.外语教学改革与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六点思考[R].2013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