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能力(精选12篇)
教学科研能力 篇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整个教改并无大的突破,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对于推动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教学现状, 就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出相关建议, 以期指导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
关键词:教学改革,实践能力,科研能力
“十六”大报告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需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需要高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这为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快速度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努力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 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校的主旋律。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征求意见稿) 》 (教高司函[2004]259号) 指出, 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注重能力培养, 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要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深化教学改革, 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加紧构建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 以便使每个大学生在4年学习中都能接受更多的实践环节的培养。
1 教学现状
知识经济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知识的革命为基础, 新技术使高等学校教育面对一个全新环境, 它不仅改变了高校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 也使教育管理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我国高校“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2]。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已经是农林院校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培养学生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其自己查阅资料和调查研究,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才能更好调动学生积极性,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3]。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 充实基础课实验室设备, 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积极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探索实验教学与科研课程相结合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多开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大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必须加强管理, 确保质量。同时, 要重视和鼓励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等科技活动,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教师作为引导者、辅导者, 通过教育技术手段迅速找到需要的信息, 在设计、制作教学课件时, 要能够把启发式原则贯穿于课件设计的全过程, 能以动静结合、可触可感的形式, 把教学内容形象地呈现给学生, 有助于学生融入教学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 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 要让学生发挥主动性, 积极发言, 积极动手操作, 主动参与教学与研究课程。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 要改变我国高校“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给学生留有充裕的主动参与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加选修课程, 给在校学生留有充分的自学、思考和参与实践的时间。在课堂教学的安排上, 给学生充分的发表见解、自主锻炼的机会。
(3) 培养学生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能力。在实习课中,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课题, 由个人或组成小组分别进行研究, 最后由学生自由报告研究成果。
(4) 督促学生阅读大量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文献, 并努力进行探索性的实验和研究。设置多样化课程, 包括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试验课、个案研究、模拟法庭、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 这些课程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
3 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推进讨论式教学、研究式学习、项目团队等新教学组织形式, 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多种学术观点和思想交流, 追踪本学科最新领域进展, 提高学习自主和独立研究能力[4]。改变课堂讲授学时过多、实践学时过少的状况, 加强实际操作与研究性学习, 不断扩大学生对专业、课程等教学资源的自主选择权, 把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让大学生通过自主选题或参与教师科研等多种形式, 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1) 让研究性学习理论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平时注意阅读大量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文献, 努力进行探索性的实验和研究。
(2) 在教学设计上, 更多地以案例、问题、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老师可以给学生创设情景或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一定的结果。
(3) 注重支持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教师经常提出一些课题让学生们思考, 并让学生们就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发表意见, 教师只进行总结和指导。在实习课中,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课题, 由个人或组成小组分别进行研究, 最后由学生自由报告研究成果。
4 结语
研讨会不仅是学生扩大知识面, 锻炼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他们提高外语能力、科研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以小组形式完成多样化课程学习,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个人倾向, 选择角色和工作任务, 调动每位学生探索和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每个人充分体验动脑、动手的乐趣, 学习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模拟或真实的情境, 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相立.创新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8) :237.
[2]潘群.关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思考[J].武汉科学院学报, 2007, 20 (2) :76-78.
[3]曹军.改革实验教学体系,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6) :56-57.
[4]刘利东, 徐霞, 陈柏铭, 等.严格毕业论文答辩提高学生科研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 2003, 11 (4) :274-275.
教学科研能力 篇2
该教师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式和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对自己的教育科研工作素质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她能够通过对知识结构进行合理化而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力争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行家,积极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科研型教师转变。在教学之外的课余时间,她还积极参加各种研讨交流会,与本学科领域的各地教师进行研究交流,将教育科研活动与教师业务学习有机结合,促进了自身研究的务实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促进她的理论研究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她在工作中遇到问题都能主动沟通,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从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稳定和谐的工作局面,遵守社会公德,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能够正确认真地对待每一项任务,在工作中学习了很多东西,也锻炼了自己,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工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为学院和系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提高教学能力 改进语文教学 篇3
一、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产生的原因
1、硬件设施落后,教学资源缺乏。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的现象,新课程的教学需要许多的学习资源,不仅是学生的,而且是教师的。教师收集学习资源时间精力有限、难度很大。另外,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的缺少及新课程的教学经验的不足,使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2、缺乏现成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指导。新课程如何上,怎样上才算一堂好的语文课,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语文教师,影响了教师后续动力的培养和加强。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多数语文教师采用了开放、自主的课堂教学,但多数教师觉得教学中放与收的尺度把握不好。如有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上,几乎整堂课的时间,都放在了朗读这个环节上,对知识目标的探究几乎无暇顾及,这算不算一堂好课?在评课时,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这堂课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另一种却认为这堂课没有深入对文本的探究,并不是一堂好课。
3、缺乏经常性的培训和学习。由于新课程实施时间短、农村学校信息闭塞,使得许多语文教师不能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仅凭为数不多的几次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所得十分有限,无法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4、农村中学的生情非常复杂。学困生量多且转化难度大。理解能力差、对知识和能力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兴趣是学困生的共同特点,因此对学困生的转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另外,优生由于得不到更优质的营养大餐,已不满足甚至开始厌倦语文教师简单的鼓励和表扬,导致部分教师找不到上学期的感觉了。
语文教师处在新课程实施的最前沿,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上述因素的产生和存在,影响和制约了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后续动力的培养。
二、如何培养和加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
1、探究并构建具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这是语文教师最感困惑的一个问题。农村中学和城镇中学的生情不同,课堂教学模式就应有别。有没有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字词、分段、中心、写作特色的分块教学),又有别于当今部分教师采用的华而不实的教学模式(即放手让学生讨论而又无任何实质意义),笔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受到教学观念、教学条件等制约,要靠语文教师自己去摸索、探究,积累吸收经验,最终达成。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課堂中的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比如对关键词句的品读),调适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才能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和师生的生命活力。
2、创设并保持和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课堂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由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室中的环境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创设和营造,部分班级已经形成了和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在此基础上,保持并发展和谐积极的语文课堂心理气氛,有助于教师后续动力的加强,进一步组织好语文课堂教学。
3、分层激励,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结合上学期的学习效果,根据优生和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及成绩,将学生分为多个层次,不断调整对学生的评价,对进步快的学生予以公开鼓励,从而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一以贯之的育人环境。
4、继续开展多种形式新课程培训和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经常性地开展新课程培训、教研交流是保持教学创新的源动力。同时,鼓励语文教师自主和集体学习。农村中学教师由于学校经费紧张,进城培训的机会不多,因此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心理和课堂环境,也是培养和加强语文教师后续动力的重要途径。
5、尽快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如果评价和考试制度仍停留在课改前的状态,就会使语文教师丧失激情,失去后续动力,甚至于用新教材教老内容,那么新课程在农村中学将名存实亡。另外,家长及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认可程度与其教学成绩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及生源。因此,尽快建立并完善评价和考试制度,是加强语文教师后续动力的关键。
三、重视学生朗读方法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 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只在倒数第二段语势稍高扬)、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教学科研能力 篇4
1. 积累资源奠定理论基础
“活到老, 学到老”。作为教师更应该如此。随着科技的发展, 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拓宽, 教师更应该不断学习, 首先, 不仅本专业的知识要精通, 其他学科的知识更该涉及并且要懂, 这样学习型的教师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 要多问、多学、多听。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问题, 多积累教学经验, 经常听其他老师的课, 并结合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多与其他老师交流, 多看优质课的视频, 这样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会有一个促进的作用。
2. 教师的教学语言以及课堂的“示范性”要严谨、规范
教师语言的表达能力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这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 也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所以课堂用语的精练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也只有这样, 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才有提升的空间。当然, 教师的示范性对教学效果也起到关键作用。每一次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新的, 因此课堂上规范的书写可以让学生的逻辑思维更严谨。
3. 教学方法新颖、科学
学生的学习效果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高低。因此课堂上的吸引力很重要, 那么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新, 有感染力, 从而带领学生顺其自然的走入知识的殿堂, 只有学生喜欢、爱学, 并且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更广的空间去思考、谈论、发言, 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好, 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很强的, 只要他们敢想, 教师敢于放手, 那么学生就会创造奇迹。所以, 成就教师的是学生, 是他们的努力和对知识的渴望才使得教师的路平坦而精彩。
下面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为例, 从中体会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发展之间的联系。
3.1 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
对于这一个文字命题, 必须按照一定的书写格式去完成, 即:已知, 求证, 证明并画图, 而这一严谨的规范过程学生容易忽略。
3.2 证明方法及其过程
这一研究过程既能说明教师的“教”, 也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下面具体说明:
3.2.1 构造邻补角, 平角以及同旁内角是证明定理的重要依据, 学生不易想到。
3.2.2 证明过程中, 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即根据的填写位置不明确。
3.2.3由一个已知条件可以得到多个结论, 学生反而只写出一个结论, 当到最后发现还需要应用到其他结论时, 就会重复使用条件, 这样就比较繁琐, 不够精简。
3.2.4 学生对前后的因果关系把握不准, 不理解前一个结论是下一个结论的条件.
3.2.5 推理不严谨, 证明过程中会出现“想当然”的现象。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知道及时反思对教学能力的提升也有促进作用。
4. 课堂教学后的反思, 从心开始, 进而提升自身
有反思行为的教师, 才会得到充分的认可以及进步的空间也比较大。当反思课堂中自己的教学后, 会及时改变;当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后, 也会根据学情的不同及时调整;当把反思当作一种习惯时, 自身就会发出亮丽的光芒, 因此, 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反思自己的得失,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本文中所举的教学实例, 我们可以想到, 学生平时书写过程中能体现学生有解题思路, 但是推理顺序混乱, 不能合理安排, 并且从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看, 学生在证明时都会出现一些问题, 而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 对初二初三的几何部分的后续学习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5. 教材的深度挖掘对教学能力提升也是关键因素
教材既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参考, 也是能力提升的理论材料。只有运用好教材, 深度挖掘, 分析, 钻研, 共同探究, 科学合理的设计一堂满意的课, 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好, 则教师就会有满足感, 而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在逐步提升, 可谓一举两得。
总结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 我们要秉承敬业精神, , 扎实基本功, 勤于思考, 善于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努力提升自我课堂的教学能力。相信,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不难, 坚持就会得到。
参考文献
[1]温碧华, 姜建辉.浅论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J]科技教育创新, 2007, 11.
[2]张岚, 胡平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种设想[J]教学育人, 2006, 11.
教学科研能力 篇5
改革备课方式,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在上一次(04年9月)备课改革的基础上(10年以内教龄的教师要求备详案,10—20年教龄的教师可备简案,20年以上的教师备课可用提纲式、表格式、图表式、网络式、板书式等),进一步加强教师备课的有效性,培养创新型教师,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本学期,要求10年以内教龄的教师要求备详案,每月按时间上传校园网,教后记占所有教学设计的30%(平均每月6篇)。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应更注重于对教学的反思和分析,并逐步向科研型教师转变。教学设计方式不限(提纲式、表格式、图表式、网络式、板书式、注解式等),但要以单元为中心,以每节课的重、难点的突破为重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或对教学案例进行理性分析,或对教学片断的得失进行对比反思,并形成书面文字,上传校园网。10—20年教龄的教师每月至少4篇(每篇600-800字),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每月至少2篇,3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每月至少1篇。
改进教学提高能力 篇6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找到阻碍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升的因素,从而提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现阶段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笔者通过对现阶段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观察和对英语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后发现,对于现阶段的学生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三点: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英语阅读的教学能力训练方式较少。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
从笔者对于英语阅读教学的观察来看,英语阅读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阅读中包含有对于学生而言还没有掌握的生字词、含有未接触的语法句型,对于英语文化的不理解或者是英语世界的惯用语、生活用语的不理解,这些对于学生而言都增加了英语阅读的难度,从而影响了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理解。这种情况让学生对于英语阅读的兴趣难以提升,特别是在学生必须要通过考试的情况下,考试的成绩更是让学生对于英语阅读产生恐惧。
(二)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单一
从笔者对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际课堂观察后发现,英语课堂阅读的教育教学训练方法是比较单一的,主要是教师讲解每一句话的意思,让学生将文章的基本意思有一个理解,但是这种单纯的翻译式的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能力训练是不足的。这是我们现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法上的单一,造成学生对英语阅读的方法没有掌握,只能是过度的依靠教师的翻译,当学生独自进行英语阅读时,就存在诸多的问题。这是我们现阶段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阅读方法没有着重教授的后果。
(三)英语阅读能力的训练方式单一
从现阶段学生开展英语阅读训练方式来看,笔者认为目前对于英语阅读的主要训练方式就是大量地做题,学生通过不断地做题开展相应的阅读训练,而这种题目是和我们考试的题目相似的。显然这种单一的训练方式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训练是有限的。也是不能满足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实际需要的。
二、现阶段阻碍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从上述现阶段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的阅读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堂中,其他时间对于英语阅读能力的训练是很有限的。而这种有限也造成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不足。笔者总结出现阶段阻碍学生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一)语言文字和英语文化的理解不到位
从上述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考虑,笔者发现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大的问题是对一些陌生的词汇、语法、句式和基本的文化理解不到位。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法知识掌握程度估计不足,也缺乏督促。同时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过于重视学生的实际英语知识的掌握,忽略了对学生开展相关的英语文化的教育,这显然也是不利于学生的英语阅读的。
(二)没有掌握阅读方法
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没有抓住方法,或者是我们的学生没有学到英语阅读的方法,对于一些新词汇或者不能理解的地方只能处于盲目的状态,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我们的英语阅读教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训练,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改进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
从上述对于英语阅读现状和阻碍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的考虑,笔者相应的提出对策建议,以帮助一线的英语教师开展阅读教学。
(一)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教学
多样化的阅读教学,主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课外让学生进行英语演讲,提供给学生一些英语杂志,这是进行英语阅读训练的较好方法,学生的实际能力也能够得到训练。因为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我们开展相应的教学依据,也是我们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最好方法。打破现阶段学生局限于课堂和做题的局面,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注重对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培养,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最好的方法。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自然对于阅读的认知程度就提高了,学生也就愿意进行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的积累,并通过大量的英语阅读,提升自身对于英语阅读的能力,这是非常有利的方式。
结语
教学科研能力 篇7
一、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不是靠教师给予的, 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培养的结果。首先, 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尊重、鼓励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 学生的求知欲强, 思想活跃, 心情舒畅, 乐于发表意见, 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实践证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相同的教学内容可以产生不同的理解。教师应允许并保护学生的理解自由, 决不能将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强加给学生。
其次要大力倡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勇于创新。常提出自己的见解, 敢于奇思妙想, 标新立异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对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 甚至钻“牛角尖”的学生, 先充分肯定其思辩的勇气和可取之处, 再以诚挚的态度去疏导, 使其心悦诚服, 并能继续保持主动参与教学, 积极提问的热情。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时难以回答, 既不能不闻不问、置之不理, 也不能不懂装懂、掉以轻心, 而应实事求是地正确面对。对学生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一一反弹给全班学生讨论, 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教师始终充当引导者, 启发学生思维, 帮助学生分析, 并告诉他们每个问题都没有唯一的答案, 给学生留下一个又一个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练习机会。
二、精心设疑, 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表现在对某一历史现象作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 它不囿于一种固定的结论。它对于训练同学们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对于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 除张学良、杨虎诚的思想发生转变, 逼蒋抗日外, 运用发散思维, 还可以得出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促成的: (1) 自“九、一八”事变以后, 日本的侵略步步逼近, 亡国灭族的大祸迫在眉睫。 (2)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蒋介石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 (3) 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 一致对外”, 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4) 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由此更可以得出西安事变的发生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教师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字式的判断, 简单的填空或肤浅的提问”等方式, 必将使学生的思维变成单向的, 一一对应的, 这对于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百害而无一利。教师应有意识地多给学生提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让他们展开思维辐射, 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这样, 在学生的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和主动参与下, 进行信息的多向交流, 从而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加强历史知识的古今联系, 推动思维发展
历史史实的联系表现为横向和纵向两种.就历史发展过程看, 它表现为某一历史阶段的各个方面 (政治、经济、文化等) 是密切关联的, 称为横向联系;就历史发展进程中某一方面看, 自然呈现前后继承性, 这属于纵向联系.历史知识是相处在联系状态中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把孤立的知识点纳入到历史的整体发展历程中, 尤其是板书要采用简明的知识结构形式.通过联系, 学生头脑中形成了立体知识体系, 大大增强了“再认, 再现历史知识”的效果。
如讲到新中国的外交史, 就可以与现在中国的外交作一个比较;讲雅典的民主、罗马的法律都可以与现在西方的民主法制相连或者与现今中国提倡的政治民主、依法治国联系起来。甚至于一些时政性的内容如2005年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也可以与之前的日本教科书事件以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相联系, 进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因此, 历史教学应该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 将一些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能够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 更好地解决现在以及将来遇到或可能遇到的问题, 同时也是学生健全知识结构的需要。
摘要:要使历史课堂教学有效, 教室必须实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历史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必须选择。未来需要创新性人才, 教育领域是教师发挥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领域。中学时期是人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不断转变观念, 更新教育教学方法, 使每一个学生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能。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陈培瑞.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2) .
[2]林毓奇.2001年初给《教学研究》的贺词[J].教学研究, 2001 (1) .
[3]汤正康.由传授型向“四合一”型教师跃升[J].教书育人, 2001 (4) .
[4]许燕装.历史学科“问题意识”的培养[J].历史教学, 2001 (4) .
[5]王培华.学法指导与学习素质[J].教学研究, 2001 (3) .
[6]《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6月, 第24页,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
注重反思教学,提高教学能力 篇8
从教学进程来看反思教学可以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三个阶段。
一、课前反思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教师要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一是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教师就必须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思考,充分准备和设计好一节课的全程,同时根据经验可预料到可能会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包括学生提出的、自己突然灵感想到的。课前的准备思考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反思对象
学生是重要的教学对象,也是教学发展的主要对象。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对某部分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充分的反思,教师才能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容量、深度和广度,设计问题,探究过程,等等。
2. 反思教材
教材的反思包括全书的反思和某一章节的反思。全书的反思就是教师要通览教材,鸟瞰全局,了解各章节内容在全本教材中的地位与教学的时间投入,在制订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时,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顺序作适当的调整。章节的反思就是教师要精读某一章节教材,并把握两点(重点和难点);在教学重、难点的设计上看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教学内容是否对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的提高有帮助,等等。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与“细胞工程的内容”的联系,前者是基础。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关系,减数分裂与遗传规律,等等。只有教师统观全局,掌握章节间的内在联系后,才能在教学有中重难点,对时间的分配等方面进行控制。
3. 教学组织
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课堂高质量的提问会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追问意识,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有很大帮助。
4. 总体评价
包括对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的反思评价。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二、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主要反思有以下几方面。
1. 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
生物知识的学习可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如在复习可遗传的变异内容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可遗传的变异有哪些来源?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以它们作为理论基础有哪些育种方法?当学生一一回答出以上问题时,再接着追问,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有何区别?细菌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有哪些,为什么?当后面的问题提出来后,学生的思维立即被激发起来了,师生的互动内容就更进了一层。
2. 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等能力。如在学习萨克斯研究光合作用会产生淀粉的实验时,我先让学生对实验过程与操作步骤有所了解,接着让学生讨论:在对叶片处理时,为何不取两张相似的叶片做对比实验,而是取同一张叶片做对比处理?在这个对比实验中,是遮光的叶片为实验组,还是未遮光的叶片是实验组?再如在渗透作用的演示试验中我创设了以下几个问题: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如果把蔗糖溶液换成硝酸钾溶液,结果如何?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通过争论、通过讲解和明辨明确了其中的原理,使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3. 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
老师要用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生物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例如在学习生物固氮内容时,自然界中的固氮类型有工业固氮、生物固氮及闪电固氮。在谈到自然中的闪电固氮类型时,我借用高尔基的作品《海燕》中的名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开始学生还没反应过来,稍作停顿后,学生露出了领悟的笑容,对此有了更深的记忆。再如在学习到植物体中的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存在的形式时,K+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我把它比作:当土壤中缺少K+时,老叶中的K+因为它姓假(K的谐音),对老叶不是一片衷心而是假心假意,结果老叶因K+离它而去,所以是老叶含恨而去。这种寓情感于教学之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会更集中,更快地理解相关知识,教学的效果更优化。
三、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空,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课后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教学过程进行思考,而且要提出更好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及时记录,加以整理,这样才能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以后的教学。
1. 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教师应对其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积累“病因”、“病例”,同时有的放矢地寻找“办法”,使之成为以后的经验,教学就会逐渐趋于“完善”。例如在学习人体内激素的调节内容时,若只是介绍甲状腺激素的重要生理作用,学生记忆,感到很常规,学生的学习就会很乏味。我在课后进行了反思,并针对此内容设计进行了改进。如设计实验:甲状腺切除和不作处理的对比,列表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学生的课堂反应立即就有了差异。同时我又补充说明作实验组的小狗出现病症后再重新注射甲状腺激素后,其症状消失,并且思茶想饭了,变得活泼好动了。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有趣多了,记忆也长久了。
2. 记课堂的成功之举
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标的做法和措施,教学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渗透、迁移和应用的过程,感触与创新,等等。如在讲细胞衰老的特点中衰老细胞其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时,我引用了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说明人老了,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头发基部的黑色素细胞衰老,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所以老年人的头发会变白。再如在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介绍到组成DNA的碱基时,学生对各种碱基的名称在记忆时出现了混乱,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我就让学生采取汉字谐音的方法进行记忆,即“仙鸟是漂亮的,胞兄是布丁”。其中“仙鸟”指的是腺嘌呤和鸟嘌呤,“漂亮”即嘌呤;“胞兄”指的是胞嘧啶和胸腺嘧啶,而“布丁”即嘧啶。在研究植物的胚芽鞘向光性试验中,我最后给学生总结出“感尖弯尖下”,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弯曲是尖端下面的一部分。这样既帮助了学生记忆,又使课堂生动有趣,学生也从中感受到了学习生物的乐趣。
3. 记学生见解和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几十位学生去思考,会产生多种见解,有些独特的见解可能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有些问题可能是教师在备课时都是没有考虑到的。如在介绍基因工程的工具时,DNA连接酶是将二个DNA片断之间的两个扶手连接起来,实质上是连接的DNA片断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这时有同学提问:“老师,我们在学习DNA分子复制时学习了DNA聚合酶是也是连接磷酸二酯键的,为什么这里不能用DNA聚合酶?”我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发现基因工程操作过程中,这两种酶是不一样的,是不能替换的,这也说明了酶具有专一性。对于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独到见解的问题,我们如果能长期地注意积累记录与反思,不但有助于开阔教学视野,更加认真备课,实现教学相长,而且可作为教学材料的养分与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补充和完善。
4. 记再教设计
教师特别要反思学生的意见,因为学生意见是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渠道。一节课上下来,教师对课堂的教与学和得与失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为设计是通过实践来证明的,所以实际的情况如何、效果如何,都应有更深层的理解。这时教师应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取舍,对如何再教这部分内容作些思考,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精益求精,使教学更加地完美,会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教学效果也会有更大的提高。
教学科研能力 篇9
一、独立先学:主体性教学的前提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认为“先学后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铁律之一。
“先学后教”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凸显了教师指导地位。独立先学, 让学生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 自主有效地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
例如, 教授“平行四边形面积”课始, 教师出示导学提纲:
(1) 从主题图上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
(2) 两块花坛的面积哪个大?
(3) 怎样才能计算它们的面积?
(4) 数方格的方法是不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数方格你发现了什么?
(5) 不数方格, 你能计算它们的面积吗?
通过提纲导学, 唤醒学生旧知, 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让学生厘清思路, 寻找新知的停靠点, 立足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
二、质疑问难:主体性教学的根本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先学后教”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的质疑问难。“问”的实质就是学生质疑问难和说出独立学习的成果, 以及对教材内容学习的体会、遗留问题需要解决的情况等。
例如, 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相关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学, 把已掌握的知识和结论在小组中汇报交流。
生1:我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生2:数方格方法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3:我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4:通过剪和移拼, 可以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
生5: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是不是一定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 然后再平移, 如果斜着剪行吗?
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 同时要不断提高质疑的质量。
三、合作交流:主体性教学的核心
议, 就是讨论与交流, 即通过小组合作, 展开讨论, 归纳小结。组际交流时, 由小组长汇报, 其他成员补充。这种形式的特点是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例如,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让学生讨论:
(1) 在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过程中, 如果剪两刀, 再平移, 是否也可以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
(2) 平行四边形在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中, 是不是可以不用沿着高, 而是斜着剪, 也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接下来, 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剪剪, 拼拼, 验验, 加深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把“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植入学生的思想之中。
教师引导学生恰当地应用比较方法, 互相启发与争辩, 突出问题的本质, 澄清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帮助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知识体系。
四、练习反馈:主体性教学的保证
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呈现出来的状态, 通过水平测试, 根据反馈的情况, 适时捕捉新课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错误, 进行及时矫正, 以实现新的认知结构的重建。
例如, “平行四边形面积”练习环节, 我这样设计:
1.判断题 (让学生辨析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 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2) 平行四边形底越长, 它的面积就越大。 ()
2.看图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出示不同方位的平行四边形, 意在不同方位中认准平行四边形的条件)
2.综合题
学校要用方砖铺一块底15米、高10米的平行四边形的地, 如果铺1平方米需要20元, 铺这块地需要多少钱?
3.引申题
分别算出下面图中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都是12米, 高5米) 。
通过观察和计算, 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 要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要能从多角度反映学生学习的结果, 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调整教学, 保证教学通畅, 从而达到预定目标。
五、指导评价:有效教学的关键
现代教学论认为, 学是核心, 导是关键。导, 有两个层意, 一是疏导、启导、引导、点拨;二是评价。评价作为一种手段, 是教师接收学生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导”要体现针对性和适时性, 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做好“五导”:
(一) 导学
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已经达到的知识经验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促使新旧知识、经验发生相互碰撞, 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实现由“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不断转化。在学生独立学习阶段, 精心编拟导学提纲, 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的, 阐明学习任务, 提出学习方向, 有目的地为学生学新知做好铺垫, 着力培养学习目标意识。
例如, 一位教师在执教“小数的意义”时, 课始, 设计了这样的导学提纲:
(1) 自学课本第50~51页。
(2) 想一想:分数和小数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分别写作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 你还想知道什么?
导学的意图是通过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探究, 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 导疑
教师要善于把握问题的矛盾, 甚至在数学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制造矛盾冲突, 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矛盾解决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学习。通过有目的的“导”, 不断提高质疑层次, 实现层层递进。
例如, 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轴对称图形”时, 通过两个活动进行导学,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自我感悟, 提升认识。之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这时, 教师提出:
(1) 请你再次仔细观察这些对称图形, 它们形状不同, 但是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呀?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 将对折的图形打开, 你有什么发现?
这一环节的意图是想通过前面掂一掂、称一称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亲历操作的过程, 把生活经验转为数学经验, 促进学生知识建构。这时, 再次引导学生质疑, 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寻找新知的落脚点。
(三) 导议
在学生讨论交流时, 教师要把注意的中心放在学生的活动上。通过启发和诱导, 把握时机, 针对出现的问题, 予以适当的点拨。
(四) 导练
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呈现出来的状态, 准确了解学生对新课知识掌握情况, 通过水平检测及时评价和矫正, 促使在练习中学生的偏离的知识得到纠正, 实现新的知识网络的构建。
(五) 导思
反思即自省, 是通向“自主”的必经路径。学会反思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 学生通过反思内省, 不断总结, 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方法和习惯。
例如, 我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 最后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2:我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 说说怎样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生1: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这样计算:
(长×宽+长×高+宽×高) ×2。
生2: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这样计算:
边长×边长×6。
(3) 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解决吗?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全课的总结, 让学生回眸知识形成的过程, 不断总结, 形成知识网络。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要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导向, 凸显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方式, 促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关键词:主体性,个性发展,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 .余文森.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教学科研能力 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情境,职业能力
一、前言
温家宝总理说过:“教、学、做不是三件事, 而是一件事, 在做中学才是真学, 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 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们求知、技能, 而且要培养学生们的思想道德, 使其学会共处, 学会做人。
职业能力是个体从事一门或若干门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 也是个体在职业、社会和私人情境中所必备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从能力的角度划分, 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因此, 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职业的良好职业能力, 而且还要为适应今后自我学习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甚至有创造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 即关键能力。
二、关键能力的概述
“关键能力”是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的, 对那些与具体职业和专业课程无关的, 而对现代生产和社会的顺利运转起着关键作用的能力总称。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作为我国的职业教育不仅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还须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这就是:职业道德修养、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与工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
1.职业道德修养。
在医学职业教育中, 始终贯彻良好的医德教育, 进行爱国主义、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教育, 同时加强对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
2.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 要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适应企业 (医院) , 实现自身价值,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他有没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提高随机应变能力, 锻炼心理承受能力, 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3.社会交流与合作能力。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 竞争异常激烈, 因此医学生须学会处理与病人之间、与同事之间、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种社会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须从学校阶段开始。
4.学习与工作能力。
在医学职业教育中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使学生具有基本技能和学习、交流的职业能力, 从做中学、学中做, 边做边学, 进而独立运用已学知识, 升华到操作的技能技巧, 实现能力的飞跃发展。
5.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医学职业教育中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实际上就是要他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改变传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运用“情境式”教学,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按照实在或仿真的情形, 通过学生亲自经历的学习实践,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学习, 丰富学习经验, 参与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出发, 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思辨的学习情境或情景, 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参与和作用下, 实现知识传承、能力提高和迁移、职业情感形成的统一的教学方法。
1.创设实际教学情境。
实际情境可以是真实的工作环境, 也可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的虚拟的、仿真的工作情境等。创设实际教学情境, 把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之中, 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 因此, 在教学中采取参观、课间实习或见习的方式, 把学生带入本专业的工作环境中, 这种方式又可以认为是现场教学。学生通过现场体验医院的医疗环境, 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与医院环境以及病人的接触, 亲自为病人护理操作,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也就是职业能力。
(1) 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
根据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要求, 布置学习内容, 把学生带入医院体验医疗环境, 感受一线工作者的工作作风, 医护们对病人的接待热情等工作态度, 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
(2) 提前完成岗前教育。
医院的教学主管部门对实习学生进行医院基本概况, 病区环境, 医院辅助科室的位置、各种规章制度和职责、疾病常规等岗前教育, 使她们尽快熟悉工作环境, 增加自信心, 为今后工作打好基础。
(3) 培养勤奋好学精神, 加强与患者交流。
医院教学主管部门在进行岗前培训时, 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精神的教育,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 鼓励他们多向带教老师请教, 在病房里, 多与患者交流, 取得患者的信任为以后的临床工作赢得便利。
(4) 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让学生分管病人1~2人进行全程观察, 同时观察临床医生是如何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的医疗全过程, 运用沟通的技巧, 熟悉病人的需求, 从而进入医生角色, 不断加深对整体护理的认识, 使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帮助实习学生在短时间内, 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水平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2.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 运用典型案例创设问题情境。案例教学可以与模拟教学或实验室的情境结合起来使用, 也可以与现实真实环境结合起来使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 也从学生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思考能力, 使学生学会运用临床思维来对待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5) .
[2]裘燕南.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职业素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 .
[3]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4]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探究 篇11
一、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目标确立不准确, 表述不清楚
(1)教师不重视,教师不十分清楚,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呈现教学内容的框架作为目标(主要是不清楚教学目标的作用);部分主次泛泛罗列;公式化的目标;
例如, Students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I think Erin should tell her friend to get different clothes. Friends shouldn’t wear the same clothes.
They are the same as my friend’s clothes.
(2)表述不清楚;行为动词运用不当,不考虑目标的可行性,可测性和实用性。
例如,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教学策略单一没有深加工提炼
(1)单词教学传统枯燥。单词教学一直是教师比较头痛的问题,而教师针对这一教学一直没有太大的突破。因此,学生厌烦,老师无奈。
(2)会话教学机械,不自然。课堂教学中机械的会话练习,不自然的对话表演。在中学的课堂上屡见不鲜。长期的机械训练很难让现在这些充满活力的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
(3)语法教学几乎被淡忘。由于新课改的实施、教材结构的变化,语法教学几乎被淡化。学生本来对语言本身的操练就很少,加上语法的淡化,语言结构在学生的头脑里还没完全建立。因此,学生在应试过程中,错误比比皆是。
二、应对的措施
1.制定目标和表述目标的方法
(1)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不能整齐划一。教师在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结合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因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不同,所以,在制定具体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
(2)表述目标应注意:语言规范、具体容易操作。教师在具体叙述目标时语言的运用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行为主体一定是学生。例如,学生能够运用一般现在时态进行简单的会话练习,而不是“使学生能运用一般现在时态进行简单的对话”。
(3)提倡三维目标水乳交融。一般来说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围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而教师也习惯于按照这个框架分出条条框框。其实这是不科学的,三个维度的目标应该是水乳交融的。
2.结合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1)单词教学应该遵循“寓词于句”的教学方法。即把单词的学习,融合在句子教学中,学生对这个句子的理解记忆,往往比单一的记忆单词容易。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表现确实如此。
(2)会话教学要充分考虑语言情景。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操练语言,例如:要求学生运用脑筋,发挥想象力,对“Today is Sunday”这句话进行即景反应。学生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反应:
①Sunday comes before Monday . So tomorrow is Monday. We will go to school tomorrow.
②We have no classes today . let’s go fishing.
③we needn’t go to school today . I’m going to see my grandmother
(3)英语语法教学不必强调系统性,但是要考虑重点、渗透;教师在进行语法教学时,不必强调其系统性和完整性,不需要从词法讲到句法再到篇章等。
教学科研能力 篇12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 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 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 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一个学生在学习“官渡之战”时指出:袁绍不会用人是导致其失败的加速器。“曹操赤脚迎许攸”说明曹操的成功是与其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这场战争的成败, 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疑义, 求得解决, 这样才能进步。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 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 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 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 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 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其次, 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 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 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 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 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 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 疏于思考。事实上, 只有犯过“错误”, 才能改正错误。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 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 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 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 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 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 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 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 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 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 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 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 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 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不断创设问题情景, 活化学生思维。
提问题是人的天性, 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 是创造的萌芽。所谓问题情景, 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 但可以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情景。教师应以尊重为前提, 以激趣为条件, 以自主为核心, 注意在教学中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 一知半解, 不确定的问题情景, 制造悬念, 启发思考, 由此产生矛盾、疑惑、惊讶, 使学生探索作答。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 可提出问题:要不要重修圆明园?这时肯定会有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不重修圆明园。说明我们是一个敢于正视现实的民族, 是一个真正有民族自尊心的民族, 我们就应该留着这块伤疤, 让它时刻警醒我们:勿忘国耻, 奋起直追!”在学生内心萌发了一股对侵略者的强烈仇恨和对自己命运的关切, 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第二种观点:要重修圆明园。说明现在中国强大了, 同时也不再害怕侵略者来侵略了。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学生利用教师创设的情景, 多角度的思考, 活化了思维, 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 学生是思维活动的主体, 而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是影响思维创造性发挥的前提条件。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水平, 用理解的方式对待他们, 创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对于学生在探究时那种“违反常识”的提问, 在争辩中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 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 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 都应该充分肯定, 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于敢于提出问题, 发现矛盾, 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 探索的过程也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 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 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 很难具有创新精神。因此, 教师必须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课堂心理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 分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后果时, 有许多同学提出“落后挨打”是一种“先进的工业文明对落后的农业文明的撞击”, 因这是中国落后挨打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观点。此时,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观点, 不能简单地加以抑制或否定, 而应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思考, 有效地剔除一些模糊认识, 认清殖民主义的侵略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