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生科研能力培养对策的论文

2024-10-25

高师生科研能力培养对策的论文(共8篇)

高师生科研能力培养对策的论文 篇1

高师生科研能力培养对策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师生;科研能力;对策

论文摘要:通过对高师生科研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培养高师生科研能力的意义、方法及对策。

高师院校的学生是未来基础教育的承担者,是进行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他们不仅要具备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基本能力,而且要肩负起培养知识型、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重任。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未来教育的功能,培养一代具有高尚情操和广博知识、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以便为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师范生必须面对新世纪的严峻挑战,成为有特色、学者型、科研型、智能型的高素质的优秀教师,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

一、现状分析

未来的教育立足于创新,立足于发展,立足于素质教育,因而高师院校的改革就要把高师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即科研意识、科研观念的引入,摆在重要位置。教师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教育能力,须依靠扎实的教育科研作为根基,主要表现在能积极学习和钻研教育理论;能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并能持之以恒地与同事们一道合作探索研究;运用现代信息渠道获取教育信息等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一直存在着薄弱环节,即没有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的学科知识面过窄,适应能力较弱,综合素质不高。

(二)从对教师的抽样调查情况来看,教师的科研能力在教师诸种能力中相对最低。表现在理论修养差,理性思维不当,不善于将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去思考,科研成果甚微。

(三)高师院校的教学计划中没有考虑科研训练的内容,对科研能力要求单一,层次也不高。培养高师生的科研能力,关键要在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定位。要改变上述现状,面向未来教育发展,高师生必须适应未来社会赋予的角色,因而其科研能力的训练在校期间应作为重要内容。

二、培养高师生科研能力的对策

(一)高师院校教师努力成为科研型教师,对学生予以良好的科研影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名师出高徒”。教师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形成。学生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1.教师应既是专才,又是通才。

科研型教师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创新型能力和创新人格等基本素质。就知识结构而言,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新”,相关学科知识要“博”,既是专才,又是通才。为适应信息社会知识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亦不断推陈出新的需要,教师的教学要创新,必须高屋建瓴,鸟瞰教学内容,才能做到既教知识,又教知识的发现过程和蕴藏于其中的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多地了解本学科前沿的知识及发展动态。具有了广博的知识才善于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去思考,去发现问题,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路,形成学生“立体思维”。

2.教师应具备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

教育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科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理性认识事物,艺术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美感体验事物,这两种不同的认识途径结合起来则是较完美的认识方法。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激发学生的科研、创造灵感,以较强的教育教学艺术表现力启发学生思维,达到以美启智的目的.。

3.教师应具有扎实的科研功底。

高等师范教育是培养未来教育的摇篮,具有培养一代创新人才的特殊使命。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者,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实践创新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研究意识、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不断提高科研能力。

(1)敏锐的观察能力。要迅速地获取信息,用研究探索的目光,求真务实的精神吸收新知识、新理论,并用以了解所教对象――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特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获取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拓宽视野,把握本专业前沿动态。包括:确立正确的信息观念和信息道德;掌握信息搜索、分类和整理、贮存、提取的能力;信息再生产传播、交流和反馈的能力以及信息研究的能力等。

(3)立体思维能力。立体思维即要求分析问题时具有的多条思路,解决问题具有多种方法、多条途径,并且能够从中选择最佳方式以取得最佳效果。只有具有立体思维能力的教师才能指导学生进行多方位思维训练,才能担当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4)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科学技术分类在不断分化和发展,同时又出现了大规模的综合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促进,要求不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必须具有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的教师更应具备这种能力。

(5)创新能力。就是在前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求异思维,通过大胆探索与实践,去思考前人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探求前人没有探求过的领域。未来教师要具有迅速传递、反馈并处理大量教育科技信息的能力,勤于思考,善于创新。

(二)教学大纲应对高师生的教育科研能力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教育科研能力是创造优异工作成绩的重要条件,未来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研究和探讨教育规律,吸取古今中外的教育经验。在调查总结的基础上探索和发现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设计教学改革方案,精心试验;运用抽样、问卷的方法,通过控制、对比、统计、分析来积累和把握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整理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用以指导教学实践。这就要求对高师生的科研能力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同时,必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在大纲的指导下,增加科研能力培养的任务;必须改革教学模式,要采用讲授与研讨综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研讨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必须改革考核评估制度,将科研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考核的内容为:

1、针对某一命题在规定的时间内查阅有关资料或信息。主要考核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2、进行社会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考核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等。

3、让学生对某一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加工提炼得出结论,以此考核学生的文字处理、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4、考察学生的观察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综上所述,高师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计划、教学活动、教学评估体系中,主旨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创新、顽强学习的品质。

(三)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变课堂为科研园地。

自20世纪中后期,大学就已经开始迈出“象牙塔”,开始利用自己在知识、技术、地域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为社会服务,实现三位一体的功能。2l世纪,高等教育将更加紧密地与社会融为一体,成为国家和地区文化服务中心以及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高师院校也不例外,应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将高师教育课堂办成学习科研创新的园地,将科研意识贯穿于整个学校教学管理、教育活动之中,使学生置身于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当中。

1.开展科研实践活动,把学校小课堂与变化发展的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去,观察、了解社会,检验实践教育理论。具体地说,就是要深入教育改革的实际,了解改革前沿的信息动态、改革过程的重点与难点,把握改革方向;深入素质教育活动的实际,对基础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的困难与矛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进行了解和研究;深入教学实际,对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进行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创新教育,探讨有效的教育方法;深入社会实际,对教育对象进行研究。例如青少年身心特点、社会发展、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经济改革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等等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内容。通过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将教育理论与实践加以比较检验,将实际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搜集分析、比较研究,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行理论的概括总结,让学习成为一种创新活动的尝试。

2.实行导师制。导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题,选择研究方向盘,并完成对学生几种基本能力(调研能力、谈话技巧、信息采集等)的训练。

三、结语

高师生科研能力培养,是一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分析判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素质、高层次培养,其意义涉及子孙后代,是未来教育的兴旺和发展、人类不断进步的希望所在。高师院校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积极的实践,真正培养出科研能力强、教学能力强的高素质师范生。

高师生科研能力培养对策的论文 篇2

●团队学习引入《学习科学与技术》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高校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 “满堂灌”现象比较严重, 缺少互动和交流, 学生的主体性甚微。第二, 学生的学习是封闭、孤立的行为, 协作性活动甚少。第三, 学生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 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不强。

而团队学习正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的一剂良药。萧伯纳关于苹果、思想交换的宏论揭示了团队学习的意义。团队学习是彼得·圣吉之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中的一项, 也是桑新民“五项学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同桑新民关于团队学习的论述, “团队学习是个体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整合和升华, 其主体是团队或群体, 他们以共同愿景为目标, 相互分工合作, 共享资源, 共闯难关, 共创佳绩, 是不可分割的学习共同体。”[1]在笔者主持的《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中, 团队学习不仅是教学重点, 而且是研究性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的载体——高师生基于团队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和网络化学习。

●《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团队学习的关键环节分析

在团队学习及基于团队学习的研究性学习中, 学习团队组建、研究性学习课题选取、网络化学习指导、小组汇报、学习评价是关键环节。

(一) 提出团队组建五大原则, 引导学生构建个性化团队

组建团队是团队学习的首要环节, 决定了团队学习能否成功开展。为此, 笔者不惜花费半个课时和学生研讨组建研究性学习团队应该遵循的五大原则、四类成员构成和团队培育的注意事项。五大原则是分工合作原则、优生学原则、心理相融原则、互补原则、多样性 (差异性) 原则。通过研讨使学生理解多样性、差异性及其碰撞是团队创造性的源泉, 学习团队必须是异质性分组, 即每个学习团队都应拥有不同水平、不同特点的学生。笔者通过多个学习团队的案例剖析启示学生, 要组建一个能够圆满完成本课程学习任务的学习团队应吸纳四类人:第一类是头脑灵活、协调沟通能力强, 具有奉献、分享和进取精神的人, 适合担任组长, 他们点子多, 善于吸收或凝练同伴意见形成团队共同愿景或Big idea, 引领团队不断前进;第二类是热爱技术并且技术能力较强的人, 主要负责技术研究、技术引领和其他技术性工作, 是团队必不可少的骨干;第三类是勤奋、专注、任劳任怨的人, 研究性学习团队中有大量细致的工作 (例如文献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处理等) 需要他们及时处理;第四类是表达能力强的人, 主要负责组内、组间及与课程教师、导学者 (一般由研究生担任) 的沟通和交流, 以及小组汇报主讲。这四类人的相互合作有助于最大化地发挥团队实力, 补齐短板, 实现最优效果。对于团队培育的注意事项, 主要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团队学习中常见的“伪合作”、“搭便车”、“团队短板”、“割草机悖论”、“恐龙悖论”、“多米诺骨牌效应”和“责任分散 (责任稀释) 效应”。

依据以上要求, 并结合“团队规模以5~8人为宜”的原则[2], 学生自行搭档组成6个小组。各组自行讨论后, 选出组长, 并定出个性化组名和口号。个性化组名和口号并非形式主义、玩花架子, 对于团队组建、培育和之后的团队学习确有重要作用。

(二) 更新课程内容, 引导团队选取感兴趣课题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学习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对以往的学习内容模块和研究性学习专题方向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即将原先比较成熟、积累了大量学习资源 (包括研究性学习案例) 的“脑科学”、“元认知”、“学习动机”、“情绪与认知”等内容模块的教学策略调整为“课外自学为主、课堂导学为辅”, 新增“数字化学习理论”、“网络时代学习理念”、“网络化学习技术、路径及策略”、“颠倒课堂与颠倒学习”、“微课程”、“微视频与数字故事”、“快速课件制作”、“隐性知识挖掘”、“思维导图与知识可视化”等专业性强并且与时俱进的专题内容。这些新课题的引出并非主讲教师和盘托出, 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教师推荐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博客 (包括专家学者、优秀学生和一线教师等) 逐步发现兴趣点, 接着小组成员与主讲教师共同提炼选题。这些选题大多数在内容上与网络化学习相关, 而且需要借助网络化学习进行探究, 非常适合通过团队学习的展开来培养网络化学习能力。专题内容和研究性学习选题的这一重大改革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上几届学生的有限选题, 不再重复前人走过的老路, 而是努力开拓新思路、开辟学习新路径, 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显著增强。

笔者将自身定位为团队学习的“助产士”和“点燃学习之火”。经过酝酿、讨论和论证, 各组最终确定了如下研究性学习选题:“微课程典型案例研究”、“隐性知识探秘”、“微视频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基于搜索引擎的网络化学习研究”、“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研究”、“基于思维导图的知识可视化探究”。

(三) 通过课程教学博客引导团队进行网络化学习

在《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中, 笔者要求创建班级博客和个人学习型博客, 并要求学生经常浏览笔者博客主页推荐的教育技术专家学者、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信息技术教师、化学教师、语文教师、课改专家的新浪教育博客, 与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班级博客等互加好友和关注, 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学习网络、人际网络和知识网络, 实现跨班、跨年级、跨院、跨校的交流和学习。通过博客学习, 各组能够快速获取与其研究课题相应的最新内容和前沿知识。同时, 组员间也可将自己搜索到的信息、资源和反思日志发布到博客中, 以供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和思考。由此, 博客成为各组进行团队学习的得力工具。各组还将这种博客学习的理念和思想迁移到其他网络化学习工具中, 如QQ、电子邮箱、人人网等, 通过这些交流或共享工具得到更多的协作。总之, 在团队学习的全过程乃至整门课程的学习都较好地应用了博客。

(四) 组织团队学习周报和三轮汇报, 展示“学习足迹”

团队学习重点关注的是学生作为团队一员如何在其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 而非仅仅学习结果。确定选题后, 笔者要求各组进行非正式的周报和前期、中期和终期三轮正式汇报, 以便了解各组的研究过程, 帮助其理清研究思路, 引导其更好地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并且进行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1. 非正式的周报

进入研究性学习环节后, 每周上课的前二十分钟安排各组汇报前一周的学习进展和遇到的新问题, 教师进行现场诊断和指导, 导学者和其他组学生聆听并参与讨论。非正式的周报起到了现场诊断、即时指导、搭建支架、激发灵感、强化动机等作用, 是将团队研究性学习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必要环节。

2. 前期汇报

各组在确定课题并开展研究性学习两周之后, 进行第一次正式汇报。由各组代表陈述前两周所开展的工作, 主要包括集合组员开会、讨论个性化组名和口号、明确研究思路、确定共同愿景、制定研究计划、查阅文献资料、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等。主讲教师、导学者及其他组学生则提出问题和建议。

3. 中期汇报

在中期汇报时, 各组代表主要针对前期确定的研究计划, 汇报这段时间已完成的工作、未完成的工作, 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中期阶段的小组反思环节, 从中可窥见小组的学习进度、小组成员的工作完成情况、团队学习的开展情况等。在此阶段, 教师和其他组学生也可为其调整研究思路。

4. 终期汇报

终期成果汇报是团队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首先, 由各组派1~2名代表上台汇报, 其中一名专注口头汇报, 另一名播放汇报PPT (或网页、视频等) 。之后, 进入答辩环节。此环节要求其他成员一同站到讲台上, 接受教师和其他组学生的提问, 并共同答辩。答辩之后, 再由各组成员陈述自己在团队学习中主要负责的工作、成效、收获与感悟。这是一个自我总结、反思和评价的过程。对于那些真正付出了努力的学生, 这是一个如实描述自己的成长经历、高峰体验、彰显个性的良机, 而对于极个别“伪合作”、“搭便车”的学生, 便在此“显露原形”。在每组完成汇报、答辩和自我陈述之后, 教师和其他组学生都会给予相应的评价, 指出其优势及不足, 以便小组继续完善。我们还为期末成果汇报的各组拍摄了录像, 以供学生课后观看、欣赏和反思。对于期评成绩, 我们综合学生的平时发言、周报、三轮正式汇报、研究性论文和个人研究性学习总结等方面情况给出。

●结语

网络化学习能力是高师生未来发展之路的通行证, 理应成为其“带得走”的能力。而团队学习是一种能够弥补现行教育弊端且满足开放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需要的教学模式。通过在《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中将团队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网络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助于培养出具有合作、探究、自主、创新意识和网络化学习能力的新时代师范生。

摘要:团队学习是彼得·圣吉之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中的一项, 也是桑新民“五项学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论文以广西师范学院《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 从团队组建、课题选取、学习指导、小组汇报、学习评价等方面介绍了团队学习的实施流程, 以及如何在团队学习中培养高师生的网络化学习能力。

关键词:团队学习,高师生,网络化学习,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高师生科研能力培养对策的论文 篇3

【关键词】协同教学 高师生 教学实践 能力培养

高师生教学实践能力是衡量高师生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影响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存在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偏低、理论与实践之间缺少沟通与整合、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笔者以培养高师生教学实践能力为目的,以教育教学类课程为阵地,进行了协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期发现教师职前教育的新模式。

一、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

协同教学正式成为一种计划性的教育形式,始于1930年杜威(John Dewey)所领导的八年研究,其后分别于20世纪50年代与90年代各兴起协同教学的热潮,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其在教学上的应用从总体上也渐趋完善。协同教学具有多样性、专业性、统整性、个别性和合作性的特点。

协同教学不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也并非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情景的需要加以调适。实际上从当今国外众多的教学实践来看,协同教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教学策略系列,产生了众多的变式,而且在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创造着新的模式。不管如何创新,它们共同的理念是一种动态、合作、协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根据高等师范学校教育教学类课程的性质任务、从高师生的真正需要出发,构筑协同教学模式,提升高师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协同教学模式的构筑与实施

(一)师师协同模式

在教育教学类课程中,任课教师作为核心成员,依据教学目标、教学主题和教学情境,寻找并确定能合作的相关教师,共同设计教学过程,在同一时间内同一班级中展开互动,从不同的视角讨论同一主题,且都积极地参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并完成该堂课或该单元的教学任务,即时产生反馈和评价。

比如教材教法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生阅读心理”单元的教学时,考虑到教学内容与心理学紧密相关、自身心理学知识薄弱,与心理学任教教师组成了教学团体。经过讨论、交流、争辩,决定从“阅读图式”理论的教学入手,引导高师生掌握心理“图式”理论;教材教法老师则从语文阅读与阅读教学角度引导高师生了解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此模式中,教师之间既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一主一辅的,始终充分发挥教师之间的协作。高师生不仅从教师的教学行为示范中,通过观察、暗示等方法,积累了教育教学的缄默知识;而且从课堂知识的学习中,掌握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甚至从课堂活动的参与中,积累了教学实践技能。

(二)生生协同模式

高师学生要想胜任教师这一角色,就必须增强职业意识和认同感,把专业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生生协同模式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由4-7名学生组成教学团体,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团体成员间分配不同角色,通过相互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与传统的协同教学相比,高师生在此模式中具有对立统一意义的双重性角色,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受教育的客体。该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教师选取一個特定的教学内容,如小学语文的一篇课文或一个主题,教学团体先共同制订该课或该主题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为了防止由于成员间意见分歧引起难以决定的现象,可以选出一两位同学为核心成员。

2.由团体内部的两个核心成员扮演教师到另一团体进行教学实践,团体的其余成员扮演小学生接受另一团体核心成员的教学。

3.团体之间、团体内部进行评价和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由教师对每个团体的教学设计及其教学实践的表现进行点评和归纳总结,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并对学生的理解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锻炼教育实践能力。

4.经过教师的指点和讲解后,各团体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在组间互相传阅交流,最后由全班推选出两个优秀设计,由教师作总结性点评。学生每人各自从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任一学科的教材中选择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运用获得的相关知识经验,独立完成课堂教学设计练习,形成教学技能。

这种协同教学模式也可以应用在高师生的见习和实习中,教学团体人数可以减少至2-4人,进行真实场景中的教育实践,步骤不变,教师仍然起监督指导的作用。

三、协同教学有力地促进了高师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首先,协同教学通过激发高师生的主体参与性,提高其教学实践能力。课堂教学具有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和学生作为学的主体的双主体性质,而协同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基于一种心理需要进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目的。在这样的学习中,高师生能从自己的真正需要出发,构建教育教学专业知识,锻炼教学实践能力。

高师生科研能力培养对策的论文 篇4

学习总结

朱加鑫

2009年8月

《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习总结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学习,我得到了很多的收获。下面我就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提法和认识淡一下我的收获:

学习过后,我明白了-------

1、教师培养出学生也发展了自己

(1)教育事业造就了教育家

从教育工作中可以了解到,教育家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和一般人不一样的是,他们在进教学的同时,还进行了研究。于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自己也获得了发展,最终成为了教育家。

(2)学校培养了学生,也培养了教师

对于教师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人格的完善和发展。一个刚步入教学的老师,最初都有当一名优秀教师的愿望,但成为优秀教师的并不多,原因就是没有进行很好的科研研究。

2、教育科研与教育事业的分化

从教育科学发展来看,专业的教育科研工作者、教师,是两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教育科研队伍。也就是说从教育科学的发展来看。学校教师科研十分重要。所以教育事业自身发展来看,也显得很重要。

教育工作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神圣的职业,是培养数了亿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级人才的事业。是关系到家庭发展的事业,教师的“幸福属于千万人,”也许“事业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3、教师搞教育科研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

教师科研有利于其潜在的一些能力的发挥。并能带动更多更好的教师去发挥其潜能。未来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教师要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对教育进行研究。他就不会是一支燃烧之后便什么也没有的蜡烛。而会成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闪光的一颗恒星。

当然,学习到这些,在计划当中都已经体现过了,现我再谈谈一些感受。

社会发展到今天。许多的教学科研课题要合作来完成。一个人是干不好什么事情的,要发挥团队的力量。

教师把自己的学到的知识本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茁壮成长,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教师总是以“培养人才为己任”,让众多的学生成为参天大树。实现个人的价值。

教师的道德情操是当好人民教师、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保证。人民教师作为辛勤的劳动者,应该在政治上、经济上、业务上享有充分的权利。全社会应该给教师极大的尊重。而对于教师来说,不仅应当享受索取的权利,而且应该注重奉献精神和义务。如果

高师生科研能力培养对策的论文 篇5

电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国家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涵.论文结合大连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总结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实践体会,包括大学生创新能力分析、创新题目的.拟定、学生的遴选和立项实施过程等.同时,对师资队伍、激励措施,以及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关系等共性问题提出具体建议,供同行参考与交流.

作 者:陈希有 刘凤春 刘蕴红 章艳 CHEN Xi-you LIU Feng-chun LIU Yun-hong ZHANG Yan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辽宁,大连,116023刊 名:电气电子教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ELECTRICAL & ELECTRONIC EDUCATION年,卷(期):31(5)分类号:G642关键词:创新意识 科研能力 电工新技术

高师生科研能力培养对策的论文 篇6

结题报告

一、子课题提出的背景和依据

1、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

大家一定都知道胡锦涛同志、江泽民同志都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最主要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创新型的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要勇于探索创新,由此可见学习的重要性,不学习就不会有更深的认识,不学习就会落后,落后就会跟不上时代,不学习更无从去谈创新,只有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自觉自愿地去学习,无论是教育教学理论还是其它学科知识,都是我们学习的内容,挤时间去学习,利用一些机会去学习,把社会当作一个大课堂去学习,只有时刻有学习的愿望,并为之去努力,才会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能够做到自主学习。

另外,在基于问题的研究的大前提下,每位教师都迫切地感到学习的重要性,尽管平时的工作很繁忙,但是学习却是必须的,不学习将被淘汰,近来市、区统一对教师进行各科的基本功考试都再次向每位教师敲了一个警钟,而越来越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也在威胁着我们的饭碗,同时社会各届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受着大家的关注,学习,提高,丰富自己早已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大问题,因而努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我校早就成立了自下而上的一个民间组织:教学专业委员会,通过语文、数学,社科,艺体等各个教学专业委员会有实效性的各种活动的开展大大地促进每位教师的成长。

2、为了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层次,迫切需要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

我校各个教学专业委员会的每项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的,而是在学校宏观调控下,更有实效性地去开展活动,以解决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需要。面对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形势,我们将面临一系列全方位的挑战,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等,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只能积极投身到教育科研中来。闭门造车是不行的,我们应该而且必须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在社团活动中不断地对教师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才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3、为满足广大教师加速提高自己的愿望,迫切需要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

我们身边不少骨干教师亲自投身于教育科研的实践之中,由于尝到了科研的“甜头”,因而“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水平”的信念影响着每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特别是年青教师的身上有很多的潜力可以挖掘,因而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把教育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和理论修养,使每位教师都成为科研型的教师,为教师更好地专业化发展打好可持续的基础。

我们这个课题组的教师中大多数是刚参加工作几年的年青教师,可以说在科研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工作的热情也很高。同时,在此课题中还有一部分人是我校的科研理事或是各个科研课题的负责人,他们本身在科研工作方面有了一定的能力和水平,在这个课题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对年青教师起到辐射的作用,这样,传帮带的结果是促进大家共同进步。因而,在省教育学会专家的指导下,我校所确立的子课题是:《开展社团活动培养教师科研能力的研究》。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开展社团活动,特别是在各个教学专业委员会所开展的教学研讨活动中,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所发展。使教师们在参加教改和科研实践中锻炼提高,培养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推动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总结和推广先进典型在科研能力方面的经验。

3、探索和总结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经验,形成文字。

4.在校本培训中看VOD中教学录像,边看课边写听课笔记,写自己的学习收获,交流听课心得和学习体会。特别是对全国大赛课进行分析,整理,培养提高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

5.在社团活动中解决教师不会看课,也就是只会看热闹,不会看门道,不会品评优质课的现状,培养教师能够看出名优教师在课堂评价,教学设计及教学机智和教学理念等方面的优势,也就是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看一节好课,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6.由校领导,名优教师带头,通过各个教学专业委员会的社团活动,教会大家评课的方法,把教研与科研有机地结合,有效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提高教师自主学习能力。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措施

1、开展教师科研能力现状调查

采用点与面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通过问卷、座谈、访问和查阅资料等途径开展对教师科研能力现状的调查活动,主要包括:(1)教师教育科研的各种能力现状与评估、形成原因分析等;(2)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成长规律及个人成功的经验;(3)教师在提高科研能力方面有何需要与建议。

2、总结科研骨干教师在科研能力方面成长的经验,并在全校推广。

3、在实践的基础上探讨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工作规律。主要采取查阅文献,总结先进经验和召开理论研讨会等方式。

4、提高科研工作能力与水平。及时传阅《动态》,并于2008年10月前出版复华校第二期《动态》,在复华《动态》中至少要有每位实验教师的一篇优秀的科成果,形式是随笔、纪实、体会、论文等;每周编印《晨风》校报等。

5、建立有效的科研培训机制和科研管理机制,引导教师不断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我校开展的的社团活动中,要不断地推出学科带头人,在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的引领下,让每位成员都有所提高。

每个人都要有计划地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和《教师科研有问必答》两本书。除此之外,要阅读更多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及其它各学科的书籍。利用网络资源,特别是教育类网站提供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参与新浪UC网上研讨活动和远程教育等活动,不断培养提高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对课题实施的设计

1、实施原则

(1)求实。在以教改和科研实践中锻炼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重点,实心实意奔目标,实实在在抓过程,实实惠惠求效果。

(2)求真。从实际出发订计划,区分层次定目标,开展活动重实效,过程资料重积累,实事求是作总结。

(3)创新。勇于创新,积累经验,认真反思,探索规律。(4)协作。集思广益,同心协力,及时沟通信息,认真听取建议。

2、研究方法

以观察法为主,辅以行动研究法、调查问卷法、个案法和经验总结法等。

3、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3——8月)

(1)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召开开题会。

(2)探讨和确定“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及培养目标系列。(3)开展教师科研能力现状调查。(4)布置研究方案,培训实验骨干。

通过课题组长郭永军老师宣读课题实验方案,刘波老师代表课题组教师发言,从而使全体课题组教师熟悉实验方案,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制定每位课题组成员的个人实验方案。

(二)实施阶段(2006、9——2008、8)

第二阶段是探索实施阶段。这一阶段是实验的深化阶段,其主要任务是逐步探索、实践运用教师科研能力开展创造性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从实际出发,贯彻“以在社团活动中通过教改和科研实践中锻炼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重点”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带着微型课题进课堂;坚持写“教育反思笔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每月至少写一个案例、随笔、反思或论文上传至bbs论坛中,主动查找科研资料丰富自己。

(2)在《晨风》校报上多提供自己的科研成果。

(3)召开经验交流会或现场研讨会,在全校总结和推广经验。

(三)总结阶段(2009、3——12)

第三阶段是总结推广阶段。这一阶段其主要目的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验证假设,总结实验经验。建立起复华小学以开展社团活动来开展自主性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

努力做好结题工作,每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论文等多种形式呈现,每位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成果在2008年出版的《培养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经验集》中出现。这本《科研成果集》已经在课题组组长郭永军老师的整理和编排下优质高效地出完,并在省学会召开的研讨会上分发给省内各实验单位交流,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好评。在《科研成果集》中,有课题组教师的案例,随笔,反思,论文及教学设计等,充分体现了课题的引领作用。整个《科研成果集》图文并茂,是课题组成员智慧的结晶。

根据几来课题组的实验情况,认真撰写好《课题结题报告》等。在这三个阶段中,我们的前、中期工作主要分三部分:

1、准备工作

为了认真研究如何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领导系统,成立了实验领导组、指导组、技术组和顾问组,并请来专家给我们讲座,讲座后我们与专家一起研讨交流。经过一阶段的探索,当时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如何把教育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有机地结合好。(2)如何把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与其它课题有机地整合。(3)如何让各教学专业委员会为我所用;(4)如何利用我校的特色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在充分的研讨交流和实践中,在专家的直接引领下,我们对本课题方案和子课题名称进行了多次的修改,最终有了学校的该课题的研究方案和教师个人的研究方案。

2、探索阶段。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准备工作后,我们进入了课题研究的探索阶段,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各种层次、各个方面、各种内容的整合教育、教学研究。主要包括:

(1)将各学科课程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开设多层次网络教学研究课。

(2)充分利用学校VOD点播系统,对学生进行网上德育教育和教学工作。观看网上的成语故事和优秀课例,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

(3)开展读书沙龙活动,大家一起研讨有关对《给教师的建议》等书的认识。总之,通过各种形式的实验研究活动,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归纳起来主要有:

(1)让教师们认识到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与研究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层次、意义和作用;

(2)培训了一批科研水平高的教师,把各科研课题组的组长都吸收到本课题组中,用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年青教师。

(3)提高了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4)结合校本培训和优质课等活动,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

(5)依托学校网络优势,在校论坛BBS上发有关科研的贴子,及时总结反思,撰写案例,随笔,反思,论文等。

3、推广阶段。

自2008年8月,我校课题研究进入推广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1)怎样才能在教育教学和科研中,使教师现有的科研水平有一个新的提高。(2)怎样充分利用校本培训和各教学专业委员会活动,以提高每位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怎样结合学校的其他课题,如情趣识写课题,网络功能模块课题,创新教育课题等创造性地开展好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与研究的课题活动。

(4)如何依托学校网络优势,在校内外多读书,读好书,开展好读书沙龙活动,不仅有面对面的交流,更有网络上的研讨活动。

(5)每月上传到学校科研成果,并把优秀的成果整理到校《科研成果集》中,给省内各兄弟实验学校参考交流。

五、课题研究的进展过程

(一)在实施中不断地修订和发展课题计划

课题组成员在进行课题实验研究之初,我们健全了领导组织和队伍网络,制订了课题实验方案和总体计划,但计划毕竟是人脑以往经验的产物,而科研有往往是指向未知领域。假设毕竟是假设,措施毕竟是设想,是否有效,有待于实践来验证,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在实施之前就把计划定得完美无缺是不可能的。因此,我校各实验课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校长亲任组长的课题组首先做到不断地听取与研究第一线实验老师的意见。对计划加以修订和补充,使计划更符合校情,更符合规律。

我们在组织老师学习课题计划时就很坦率地宣传了这个观点,指出计划并非一成不变的,欢迎老师随时提出修改意见。在实施中,我们倾听老师的意见,定时与专家、老师一起检讨计划的得失,及时地修改、调整和发展。

(二)在实施中不断地更新,在观念上不断武装实验教师

为保障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与研究实验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利用双休日时间由领导带领实验教师去省委党校和省教育学会学习,听讲座,并请专家来我校进行讲座和研讨。

1、在实施中不断地培训、提高教师

在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与研究课题研究的探索中,建立一支既熟悉学科教学,又能熟练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关键,因此,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加强对师资的培训,以使课题的计划不断地变为课题的实践并取得成效,以提高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

(1)引导老师端正思想

在实验中教师会产生种种不利于课题实施的活思想。如接受实验任务之时的畏难;开始实施时的急躁;与世俗偏见冲突时的彷徨。还有许多消极的心理定势。因此,为上好一节课,教师要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上网查阅资料,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优势,并找到科研能力培养研究与学科教学的最佳整合点,所耗费的精力和时间是无法计算的。为此,我们发现老师的思想问题时,就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校长不以先知先觉的态度出现,不急于求成,不埋怨责备,而是让教师畅所欲言,然后设身处地地对具体思想作具体分析,和老师一起学习教学理论。有不同的意见允许讨论乃至保留,而对教师通过学习后思想的更新,哪怕是微乎其微的转变也立即予以鼓励。

科研是一个动态过程,领导与教师一起学习,不断地端正教育思想,就能加速这个动态过程的进展。

(2)帮助老师掌握方法

教师端正了教育思想是使科研顺利开展的保证,但要取得预期效果,还得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中,教师的积极性越是高涨,学校越要爱护与保护他们,要珍惜他们的精力与体力,提倡巧干与乐干,要尽快让教师“入门”,少走弯路,少做无效劳动。

2、帮助教师树立强烈的课题目标意识

目标意识能使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教学实践纳入课题的轨道。如我校的课题最终目标就是在各学科教学中,科学地把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研究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实施课堂教学创新的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因此,我们在培训教师时,就牢牢抓住这一目标,使之成为教师制订每一个教学活动时必须顾及的要素。树立强烈的课题目标意识,既保证了实验的正确方向又不束缚教师的手脚,给教师以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余地。

3、帮助教师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

坚持校本培训和每周四的教学专业委员会活动。我校在抓教师培训中,着眼于时代要求,不断调整培训节奏,不断更新培训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在观念上常抓常新,使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始终站在改革发展的前沿;在技术上不断引进新技术,使自己开发、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抓骨干带一般,形成梯队,分层次推进,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渐形成一支有着过更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和各教学专业委员会的活动机制,保证培训和学习的时间、内容、师资和经费,确立本校的培养目标,制定培训总体规划和学期计划。

4、帮助老师解决具体问题

解决具体问题是学习科研方法的好机会。我校课题实验的领导组、指导组经常与实验教师一起共同商量,互教互学。教师们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也归纳出某些规律性的方法,积极性也越来越高。、鼓励老师大胆实践

在目前的条件下,要培训、提高教师,鼓励教师去实践是最佳道路。因为实践才会遇到困难,困难才会促思索,思索才会得领悟。只有“行”才能“知”;只有“知”,才能更好的“行”,如此反复,不断提高。

对老师的主动实践,只要基本方向正确,学校应热情鼓励。在实践中发现教师有好的方法苗子,学校应及时加以扶植而使之迅速发展,这样可以让教师看到自己创造的价值,让教师体验到成功的欢愉。对教师在实践中的成功创新,学校更应大张旗鼓地发扬。应设法解除老师怕失败的顾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对教师创新予以充分的肯定,就能使教师的教师创造潜力得到不断地发挥。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及特色

1、利用校本培训,开展备课创新。

利用校本培训,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先练后讲”,这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而传统的备课和学生预习基本上是学生和老师背靠背进行的。学生不知道老师准备讲些什么,老师更不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学会了些什么,想学些什么。根据这种情况,学校教师尝试在校园网中建立了一个“教学准备网”,利用教学准备网,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们可以把自己的见解、疑问、找到的教学资源、设计的教学片段等发布在网上,与校内外的共同分享,共同研究、共同讨论;可以用网络发布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提示和点播,为学生提供提前阅读、观看或学习的资料;可以向专家、教者提出求助或疑问以获得帮助。学生则可以把自己预习中的收获、问题提供给老师,使老师知道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和想要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领域,帮助教师的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适用性;家长则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见解和要求,行使教学民主权力。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教学准备网使复华教师的教学由封闭走向了开放,在非课改学年提前实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民主。这都是教师科研能力提高才能换来的成果。

2、立足各教学专业委员会活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每周四晚上近两个小时的专业委员会活动,大大地提高了每一位实验教师的教科研能力。这里有供教师自修和共同学习的各种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料等,更有大家集思广益的交流和研讨。教师教育的开展使全体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师们能够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广开课程资源。比如说,复华学生作文网的开通,传统的作文教学讲评是学生作完作文,交给老师后就与自己的习作相互隔绝了,直到老师批改完所有的作文,才能听到来自老师一人的总结和评价,最多可以听一听一两个同学的优秀作文。现在我校四、五年级各班通过网络进行作文讲评,学生只需在作文课上把作文直接上传到班级主页,利用作文课、在学校的自由上网时间或在家中,通过网络阅读全班同学的作文,并通过网络发表评论,在老师批改作文的大约一周的时间里,同学们也经历了一个品评、借鉴、修改、完善的动态提高过程。如果说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写完作文交给老师到老师批完发下来讲评之间,是两个间断的、脱离的点,那么,利用班级主页发布作文这种形式,则把写作文、评作文、修改作文变成了一条不间断地、连续的线,使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呈现出动态提高的状态。这样的变化也为实现作文课堂的民主化提供了基础。比如在作文讲评课第一个环节,过去只能是由教师总结,而现在则是由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网上作文的感受,结合这次习作的要求来总结全班同学这次作文的优点和不足,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接下来的佳作欣赏环节,学生更可以依据自己的评论来推荐自己喜欢的作文,各抒己见,继而与全班同学形成立体交叉的评价网络。从而实现了作文课堂民主化的理想。另外,利用网络上的QQ空间,博客等也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参与热情,使不少教师主动为学生改作文,不少学生的作文在《生活报》上发表。而课题组的实验教师们把每一次的教学专业委员会活动都看作是展示的机会,大家及时把各自的观点及收获以“我有一招”“学会一招”“教你一招”等成果方式呈现给大家,从而达到资源共享。这都是在专业委员会活动中才使得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研究有了生命力。

3、教科研一手抓,全面实施创新评价模式。

只有把教研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让科研为教研服务,教师工作起来才更有抓手。本课题组适应时代的要求,注重与时俱进,全面实施创新主人模式。学校可以把一个学年度的课程计划公布到网上,向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人士征求意见;可以把每个教师的工作绩效输入数据库,让计算机精确地统记每个人的工作情况;给每位教师建立网上“亮点储蓄袋”,把每位教师平日的各项工作的“亮点”记录在网上,既增进了教师间相互了解,增加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又可以让教师间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可以用网络进行不记名投票,举行“全民”公决;可以让老师们对学校的大事小情发表意见和见解;或者让学生评价评价学校和老师„„敞开心胸之后,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带给学校的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思想。正是有了这种科研的能力,才会不断地创新,领导的决策是英明的,我们课题组实验教师的心也是相通的,正是这样,才会更好地开展好工作。

七、课题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在三年多的实验研究工作中,我们收获不少,的确尝到了甜头,然而,在课题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难免有所不足,纵观我校在这一领域的探索,还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总的说来,大约有以下几点:

1、应加深对“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与研究”理念的理解。

我们或多或少地还是停留在以前的水平,特别是把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看成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其实,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多动脑,多思考,多总结,就会不断完善。部分教师对教师科研能力的思想理解不全面,对科研能力缺乏本质上的掌握,对教师科研能力与学科整合的层次还需进一步准确理解和把握,从而使教师科研能力真正落到实处。

2、对出现的问题不够关注。

任何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作为利用社团开展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个别人认为它更多的是与教学有关,与科研的关系不大。实则不然,没有科研作理论支撑,教研也是不可能有巨大进步的。而我们的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与研究,它一方面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带动了教育现代化;但另一方面,在运用运用科研能力于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随之也产生一些问题。如学生本身注重知识的获得,对能力水平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交流弱化,这样可能会形成学生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加大,诸如此类,我们现在就应该加以重视,加以研究,尽可能地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通过本课题实验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我校所有教师对教师科研能力与学科整合的实验方向正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新的整合理念正在深入人心,研究课的教学更接近教学实际,也力求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拓宽教学内容,丰富各学科活动形式的精神,在今后的整合过程中,我们一要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让教学设计不断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二要继续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处理好师生、生生的互动的关系;三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实”与“活”的关系;四要在积极探索利用网络资源实施各学科课堂教学创新研究规律过程中的模式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让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研究与教学专业委员会活动,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成为我校教科研工作中的又一亮点。

八、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有上级从事师训工作的领导的帮助指导。

2.有教育学会的领导和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指导组”为课题研究把关定向及时指导,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3.本校有校长及教导主任的大力支持及具体工作指导。4.全校科研理事及各个科研课题负责人带头开展科研工作。5.学校提供了必要的经费和物质支持。6.学校提供科研课题研究的时间及场地等。

九、子课题研究的组织

课题编号:XHZ115-093-33 总负责人:刘金芝 宋春生 负责人:刘敏 组长:郭永军

副组长:吕庭波 吴立霞 材料整理员:逄江蕊,范田野 记录员:张文亭 召集员:周莹莹 计时员:刘波 艺体小组长:范田野

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小组长:周佳 成员:

刘敏、郭永军、吕庭波、吴立霞、逄江蕊、范田野、张文亭、周莹莹、闫芳玲、于滢、汤晋、葛 磊、刘 波、刘 颖、林 森、王敬吉吉、吴长虹、鞠双红、于晓君、史春辉、候婉婷、杨玉胜、韩忠玲、周佳,周 丹,霍艳,张磊,梁艳昕,岳海博,孙颖(小)等30人。

高师生科研能力培养对策的论文 篇7

1 加强专业信息检索能力的教育, 培养信息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1.1 提高信息检索能力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前提

所谓信息素养就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及信息伦理。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就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 大学生的信息源主要是课堂教育, 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还处于低层次、低水平阶段, 信息意识淡薄、科研能力低下, 缺乏检索鉴别、分析加工及利用信息的能力, 也不具备高效获取信息的必要知识和技能, 面对众多信息良莠不分, 束手无策。

提高信息检索能力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前提, 早在1981年中国农科院情报所在陕西武功农业中心举办的《全国农业文献检索与利用师资培训班》为普及文献检索教育奠定了基础。1984年教育部发文正式将文献检索课列入高校的教学计划 (当时以书本式检索工具为主) , 这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的必要之举。继之开设电子资源的检索与利用这门课程, 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确定信息需求的特点和范围, 充分、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 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在信息获取和利用时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有关法律。这样将文献检索与教育教学信息素质能力培养进行整合, 从而建立一个从培养学生信息需求意识到信息检索技能、信息整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信息创造能力的全新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检索与自己学习相关的文献, 是学生熟悉该领域知识, 并对学习更为有效的必要保证。虽然初期学生检索的资料往往是零散的、条理不清的, 对所搜集的文献分类和整理不规范、不系统。但通过文献检索能力的增强, 学生们往往会养成按照其运用的价值, 运用的时间先后对所检索的文献信息进行排列, 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与评价, 剔除作用不大或没有作用的文献, 使信息逻辑化任务简单化, 资料归并和组织信息是大学生建立与利用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前提, 它也是文献检索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检索逐步深化是将检索的理论、检索工具、各种类型的文献检索方法、检索策略及检索服务结合在一起。对收集与产生的信息进行分类、保存、管理和改写, 并把检出的信息融人自己的知识基础, 可以帮助学生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 使学生有一个不但充分而且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的背景资料,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并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去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文献检索培养了学生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质。在对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信息教育中, 要培养他们跳出单纯的信息技术应用层面, 从更深人的问题解决社会应用的角度来理解农业信息检索能力的含义, 并且要使自己努力适应信息技术的新发展。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其信息技术主席委员会最终报告中指出:要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 必须提高资源获取的能力, 注重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学生信息素养包括基本学习技能、创新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以及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学生掌握正确信息采集、检索、分析方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拥有的馆藏数据库资源, 提高检索技能, 有效地获取和利用所需信息, 追踪专业领城的发展趋势, 成为具有综合信息素质的人才。

1.2 掌握专业信息检索能力, 促进科研创新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生产、传授和利用知识信息。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 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 显然, 这一切都是与人们具备的信息检索能力息息相关。信息社会需要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科技迅速发展、知识更新加快的信息时代, 无论是理念的创新还是产品的创新, 都离不开信息的搜集、加工、传播利用, 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科技创新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只有借助信息的重要作用, 才能形成新的理念, 创造新的产品。在现代信息的社会里, 科技信息被认为是科技人员“解决问题的钥匙”, 科研院所“技术创新的阶梯”, 现代企业家的“无形财富”, 国家经济建设的“第四资源”。现代农业学科知识急剧增长, 农业信息浩如烟海。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浪潮, 农业院校师生们往往不知所措, 不知如何取舍。因此, 信息素养和科研技能已成为 21世纪农业研究者应该具备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是未来农业建设的主力军, 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希望之才, 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开拓创新的前提;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是解决新问题、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基础。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及科研能力, 才能敏锐地发现新信息, 适应信息环境的变化, 不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 在已具备知识水平的基础上, 有新的见解、新的突破, 探索新规律、创建新理论, 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贡献自己的才智。

高校图书馆是自学的中心, 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 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提高信息检索能力, 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通过博览群书, 及时了解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新动向, 及时获取各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 为科研课题的选择提供指导作用。科研人员在设计实验或撰写学术论文时, 一定要注意避免与别人雷同, 避免做重复劳动, 要有创新, 要有突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学习内容, 发挥主观能动性, 激发创新动机, 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以信息的补充和更新为基石, 由于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科研文献的新陈代谢周期也越来越快, 这就需要我们从大量的信息中迅速准确地检索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补充和更新自己掌握的信息, 就需要掌握和提高自身的文献检索能力。

因此, 为了提高师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必须把加强信息检索能力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2 强化农业院校专业信息检索能力的有效措施

2.1 参加读者培训, 有效利用文献

定期参加读者培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学校图书馆组织的读者培训都是针对本校专业设置购买和试用的电子资源 (同时包括手工检索) 而进行的, 针对本校的相关专业开设的培训和专题讲座, 可使读者了解各类数据库的特点, 学习检索的基本知识及技能;针对自己专业, 向图书馆老师咨询网上免费数据库的使用方法;结合自己检索中存在问题, 请教相关的老师, 提高检索技能。

2.2 掌握检索技巧

检索词是完成检索、获取文献的关键, 检索词选择的错误会导致误检、漏检。读者在确定检索词时常常根据自身的语言习惯, 一味使用自由词, 这将导致误检, 得到许多不符合课题要求的记录。选择经过规范化的控制词 (Thesaurus词表) 将会避免此类错误的产生。有些读者忽视英文拼写上的变化, 忽视不同国家语言上的差异。比如:“天线”一词, 英国和美国的表述是不同的 (aerial和antenna) , 再如颜色的英文拼写有两种 (colour和color) , 忽视其中任何一种情况均会导致漏检。使用布尔运算符、截词符、取词根、Thesaurus词表等可以避免此类漏检的发生。使用自然语言检索时, 应尽力将表达同一概念的词用布尔逻辑算符“OR”联结起来, 以提高相关文献的查全率。如中文词有:马铃薯OR土豆OR洋芋。如此方能拓宽文献的检索范围, 有效地提高相关文献的查全率。除此之外还可通过作者的一些信息, 比如在不提供全文下载的数据库中根据作者的E-mail地址以获得原文。一些期刊及数据库, 在作者地址项中提供了作者的E-mail地址, 读者可根据E-mail向作者索取该论文的全文。这是一种看似麻烦实际上简便的方法。

2.3 利用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并举

很多高校图书馆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电子资源, 包括文摘题录型数据库及全文数据库, 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对文献的获取。但有很多读者利用馆藏电子资源时往往忽视对搜索引擎的利用。搜索引擎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 比如Google、Yahoo、百度等, 此外还有一些专业引擎, 比如科技类搜索引擎Scirus (http://www.scirus.com/) 、物理学类的PhysLink (http://www.physlink.com) 等等。读者除了掌握馆藏电子资源的检索方法, 还要提高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的能力。同时, 读者应注意文献检索不等于搜索引擎, 如果将检索文献等同于使用搜索引擎就陷入了误区。搜索引擎虽然普遍采用全文信息检索技术, 但互联网信息搜索和科技文献的检索是不同的。网络向读者提供了大量信息, 但这些信息往往是分散的, 没有经过整理、分析、归类等, 且具有不稳定性, 而数据库的文献均经过索引员的处理, 所以利用数据库更为全面快捷。同时, 搜索引擎很好地补充了数据库, 这两种工具应该联合使用。

2.4 重视网络免费资源, 尤其本专业领域免费网络资源的收集

网络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免费资源。收集和利用网络免费资源非常重要。比如有些读者不知道如何获取专利, 其实专利文献的检索及全文均可通过网络免费获取, 国内专利方面,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检索是国内最全面的全免费资源;外文专利方面, esp @ cenet (http: //www.espacenet.com /)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专利网站, 它可以免费联机检索及下载上千万件欧洲专利组织成员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专利文件, 包括美国专利、加拿大专利及日本专利。美国政府报告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经常使用的一种特种文献, 通过网络可以免费获得1995年以后大部分美国政府报告的全文, 比如GrayLIT Network (http://graylit.osti.gov/ ) 向公众提供了获取科技报告的入口, 主要提供1995年以后报告的全文, 可以同时检索并浏览5个数据库;DOE Information Bridge (http://www.osti.gov/bridge/) 用以免费检索美国能源部提供的DOE报告的全文和题录信息。就期刊论文而言, 网络同样是一个主要的途径, FreeFullText (http://www. Freefulltext.com/index.htm) 、FindArticles (http://www.findarticles.com /) 及1995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创立的HighWire Press (http://highwire.stanford.edu/) 。对于年代较近的期刊全文, 也可通过搜索引擎获得免费全文。对于免费网络资源的利用, 读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和专业, 有重点地加以收集, 使之成为可为我所用的情报源。

总之,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增强他们的信息能力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惟有终身学习, 才能培养完善的人, 只有具备信息素质的人, 才能实现终身学习, 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学习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建文.论手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不可偏废[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1 (05) .

[2]赵晖, 张小兵.谈读者文献检索的误区及对策[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6 (05) .

[3]李希明, 梁蜀忠, 孙金立.谈文献检索的查全性[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10) .

[4]罗琪.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 (06) .

[5]滕聿峰.浅谈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05 (07) .

[6]王晓岚.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 (06) .

[7]尹雪梅.文献检索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2 (03) .

高师生科研能力培养对策的论文 篇8

【关键词】教育信念 影响因素 提升对策

最早系统阐述教育信念的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中阐述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校、教材、方法以及学校与社会的进步的信念。《教育大辞典》中把“教育信念”界定为:教育者坚定信奉的教育观念或主张[1]。本文认为高师生的教育信念是指积淀在高师生心中的价值观念,表现为高师生的职业信仰、职业情感以及高师生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合格高师生的核心要素之一。

1 高师生的教育信念调查结果与分析

1.1 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见表1),高师生选择到师范学校学习的动机不够明确,在304位高师生中,认为是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影响他们选择的,只占了被试总人数的3.3%,认为是“自己的理想”影响的有17.8%,而认为受“他人和其他因素影响”的学生合计占了被试总人数的65.1%。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前的高师生对教师职业的教育信念不够坚定,这个调查结果与平时对学生的观察、谈话所得到的信息基本吻合。因此,帮助高师生坚定教育信念将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教育刻不容缓的责任。

表1:研究对象到师范学校学习的原因

人数百分比

A. 工作比较稳定4213.8%

B. 自己的理想5417.8%

C. 受他人的影响8628.3%

D. 职业的崇高性103.3%

E. 其他11236.8%

合 计304100.0%

1.2 影响因素分析

高师生的教育信念不坚定,笔者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社会大环境下,高师生的就业前景很不乐观,作为徐州地区的五年制师范生,毕业后一半以上的学生并不能够真正走上教育教学的工作岗位。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调整,师范毕业生也实行竞聘上岗制,取消了分配政策,而政府在招聘中小学教师的时候,对于学历的要求早就是本科化,甚至研究生化,能够给予专科毕业生的岗位真是九牛一毛。

其次,教师待遇与其工作付出的努力不成正比,工资水平最多处于社会工资水平的中等层次。但是,事实上教师日常工作又何止八小时,早上披着星、中午含着饭、晚上还得在家干。工作的性质、现实的收入与实际的消费都使得一批高师生不愿意从事教师这一行业。因此,这就表现为高师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不坚定性。

2 提升对策

人类在历史长夜中,没有信念,一定会走失,尽管信念本身,就像火把或灯光,其自身的光亮,与茫茫黑夜相比,实在微不足道。但我真的相信,正是因为有了信念……我们的生命才发生了基因突变,成为人类,并一点点地进化。[2]

2.1 做让自己感动的精神训练

身为高等师范专科的教育学专职教师,对眼下的高师生培养现状心怀忧思。怎么让师范生树立起对教育的敬仰?笔者想到了一个常用的词语——建构,建构其实就像浇花一样,浇花是一个灌输的过程,只有花盆里的花主动积极的从土壤里汲取水分,这才是真正建构的过程。教育信念的树立又何尝不是高师生自主建构的。

想想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那个“笨得把猪都能气死” 的许三多,最后怎么成长为一个老A(优等兵)?我想就是他的信念:为了不让父亲骂自己是“龟儿子”、为了不让班长被自己连累、为了当个好兵、为了做有意义的事;想想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在一次组织教师培训工作时,他把参加培训的教师带到一个生态养猪场参观,猪场主谈到养猪经验时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能把养猪场办成花园式猪场,而且被评为世界五百家环境保护单位,我想就是猪场主把自己的工作看做一个宏大的世界,于是平凡的工作就有了不平凡的意义;想想那个扎根无锡乡村小学任教十八年的钱穆先生,后来成为一代国学大师。我想正是因为钱老在教学上不懈的追求,在教学生理解《论语》时,还会将自己从《论语》中学到的“教育智慧”用于教育实践。想想眼下众多在广大教书人面前担任榜样的人当中,又有多少人因为痴恋教书而对教育死心塌地与无怨无悔……

海德格尔曾说过一句雅致的话:“人,当诗意地栖居。” 正因为有了这份诗意,生存变成了生活。我想说的是正因为我们走上了师范这条路,我们也不妨对教育饱含深情,诗意的栖居在教育这片热土之上。

2.2 静心读书,潜心耕耘

孔子曾言:“行有余力,则学以文。”其中意思大概就是说,即使精疲力竭,驿动的心灵也要通过读书来获得安宁。对我们这些同样以教书为业的人来说,几本好书可以为我们安顿心灵生活提供指南。

读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我之所以将读书作为本文对策的一个点提出,源于曾经读过的一本书《跟孔子学当老师》,该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周勇老师所著,他曾经提到一个问题:《论语》的开篇第一句话为什么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难道孔子对他的徒子徒孙们讲得最多的教学心得,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我们都有参加培训领略大家的风采,被感染的经历,是那种激荡心灵的痛快淋漓;我们都有读到一本好书时,热血沸腾的经历。从他们身上你难道没有被感动,从中获得力量吗?当我们被感染和激荡的时候,那就是我们心灵的一次洗涤,那不就是在学习吗?我想孔子的徒子徒孙们正是认识到了“学”的真谛。仔细考察一下我们所熟知的“大家”就会发现,他们最喜欢的不是教,而是学,借此当上老师,获得快乐。高师生在校期间有大量的阅读时间,可以潜心耕耘,从书中获得从教的信心和力量,从学习中细细品味教学之道,从而树立“终身坚持一种信念”的信念——教育信念。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42.

[2]钱宁. 圣人[M]. 作家出版社,2004.endprint

【摘 要】教育信念是衡量高师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通过调查分析了高师生的教育信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原因分析,就如何加强高师生教育信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信念 影响因素 提升对策

最早系统阐述教育信念的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中阐述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校、教材、方法以及学校与社会的进步的信念。《教育大辞典》中把“教育信念”界定为:教育者坚定信奉的教育观念或主张[1]。本文认为高师生的教育信念是指积淀在高师生心中的价值观念,表现为高师生的职业信仰、职业情感以及高师生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合格高师生的核心要素之一。

1 高师生的教育信念调查结果与分析

1.1 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见表1),高师生选择到师范学校学习的动机不够明确,在304位高师生中,认为是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影响他们选择的,只占了被试总人数的3.3%,认为是“自己的理想”影响的有17.8%,而认为受“他人和其他因素影响”的学生合计占了被试总人数的65.1%。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前的高师生对教师职业的教育信念不够坚定,这个调查结果与平时对学生的观察、谈话所得到的信息基本吻合。因此,帮助高师生坚定教育信念将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教育刻不容缓的责任。

表1:研究对象到师范学校学习的原因

人数百分比

A. 工作比较稳定4213.8%

B. 自己的理想5417.8%

C. 受他人的影响8628.3%

D. 职业的崇高性103.3%

E. 其他11236.8%

合 计304100.0%

1.2 影响因素分析

高师生的教育信念不坚定,笔者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社会大环境下,高师生的就业前景很不乐观,作为徐州地区的五年制师范生,毕业后一半以上的学生并不能够真正走上教育教学的工作岗位。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调整,师范毕业生也实行竞聘上岗制,取消了分配政策,而政府在招聘中小学教师的时候,对于学历的要求早就是本科化,甚至研究生化,能够给予专科毕业生的岗位真是九牛一毛。

其次,教师待遇与其工作付出的努力不成正比,工资水平最多处于社会工资水平的中等层次。但是,事实上教师日常工作又何止八小时,早上披着星、中午含着饭、晚上还得在家干。工作的性质、现实的收入与实际的消费都使得一批高师生不愿意从事教师这一行业。因此,这就表现为高师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不坚定性。

2 提升对策

人类在历史长夜中,没有信念,一定会走失,尽管信念本身,就像火把或灯光,其自身的光亮,与茫茫黑夜相比,实在微不足道。但我真的相信,正是因为有了信念……我们的生命才发生了基因突变,成为人类,并一点点地进化。[2]

2.1 做让自己感动的精神训练

身为高等师范专科的教育学专职教师,对眼下的高师生培养现状心怀忧思。怎么让师范生树立起对教育的敬仰?笔者想到了一个常用的词语——建构,建构其实就像浇花一样,浇花是一个灌输的过程,只有花盆里的花主动积极的从土壤里汲取水分,这才是真正建构的过程。教育信念的树立又何尝不是高师生自主建构的。

想想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那个“笨得把猪都能气死” 的许三多,最后怎么成长为一个老A(优等兵)?我想就是他的信念:为了不让父亲骂自己是“龟儿子”、为了不让班长被自己连累、为了当个好兵、为了做有意义的事;想想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在一次组织教师培训工作时,他把参加培训的教师带到一个生态养猪场参观,猪场主谈到养猪经验时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能把养猪场办成花园式猪场,而且被评为世界五百家环境保护单位,我想就是猪场主把自己的工作看做一个宏大的世界,于是平凡的工作就有了不平凡的意义;想想那个扎根无锡乡村小学任教十八年的钱穆先生,后来成为一代国学大师。我想正是因为钱老在教学上不懈的追求,在教学生理解《论语》时,还会将自己从《论语》中学到的“教育智慧”用于教育实践。想想眼下众多在广大教书人面前担任榜样的人当中,又有多少人因为痴恋教书而对教育死心塌地与无怨无悔……

海德格尔曾说过一句雅致的话:“人,当诗意地栖居。” 正因为有了这份诗意,生存变成了生活。我想说的是正因为我们走上了师范这条路,我们也不妨对教育饱含深情,诗意的栖居在教育这片热土之上。

2.2 静心读书,潜心耕耘

孔子曾言:“行有余力,则学以文。”其中意思大概就是说,即使精疲力竭,驿动的心灵也要通过读书来获得安宁。对我们这些同样以教书为业的人来说,几本好书可以为我们安顿心灵生活提供指南。

读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我之所以将读书作为本文对策的一个点提出,源于曾经读过的一本书《跟孔子学当老师》,该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周勇老师所著,他曾经提到一个问题:《论语》的开篇第一句话为什么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难道孔子对他的徒子徒孙们讲得最多的教学心得,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我们都有参加培训领略大家的风采,被感染的经历,是那种激荡心灵的痛快淋漓;我们都有读到一本好书时,热血沸腾的经历。从他们身上你难道没有被感动,从中获得力量吗?当我们被感染和激荡的时候,那就是我们心灵的一次洗涤,那不就是在学习吗?我想孔子的徒子徒孙们正是认识到了“学”的真谛。仔细考察一下我们所熟知的“大家”就会发现,他们最喜欢的不是教,而是学,借此当上老师,获得快乐。高师生在校期间有大量的阅读时间,可以潜心耕耘,从书中获得从教的信心和力量,从学习中细细品味教学之道,从而树立“终身坚持一种信念”的信念——教育信念。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42.

[2]钱宁. 圣人[M]. 作家出版社,2004.endprint

【摘 要】教育信念是衡量高师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通过调查分析了高师生的教育信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原因分析,就如何加强高师生教育信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信念 影响因素 提升对策

最早系统阐述教育信念的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中阐述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校、教材、方法以及学校与社会的进步的信念。《教育大辞典》中把“教育信念”界定为:教育者坚定信奉的教育观念或主张[1]。本文认为高师生的教育信念是指积淀在高师生心中的价值观念,表现为高师生的职业信仰、职业情感以及高师生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合格高师生的核心要素之一。

1 高师生的教育信念调查结果与分析

1.1 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见表1),高师生选择到师范学校学习的动机不够明确,在304位高师生中,认为是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影响他们选择的,只占了被试总人数的3.3%,认为是“自己的理想”影响的有17.8%,而认为受“他人和其他因素影响”的学生合计占了被试总人数的65.1%。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前的高师生对教师职业的教育信念不够坚定,这个调查结果与平时对学生的观察、谈话所得到的信息基本吻合。因此,帮助高师生坚定教育信念将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教育刻不容缓的责任。

表1:研究对象到师范学校学习的原因

人数百分比

A. 工作比较稳定4213.8%

B. 自己的理想5417.8%

C. 受他人的影响8628.3%

D. 职业的崇高性103.3%

E. 其他11236.8%

合 计304100.0%

1.2 影响因素分析

高师生的教育信念不坚定,笔者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社会大环境下,高师生的就业前景很不乐观,作为徐州地区的五年制师范生,毕业后一半以上的学生并不能够真正走上教育教学的工作岗位。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调整,师范毕业生也实行竞聘上岗制,取消了分配政策,而政府在招聘中小学教师的时候,对于学历的要求早就是本科化,甚至研究生化,能够给予专科毕业生的岗位真是九牛一毛。

其次,教师待遇与其工作付出的努力不成正比,工资水平最多处于社会工资水平的中等层次。但是,事实上教师日常工作又何止八小时,早上披着星、中午含着饭、晚上还得在家干。工作的性质、现实的收入与实际的消费都使得一批高师生不愿意从事教师这一行业。因此,这就表现为高师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不坚定性。

2 提升对策

人类在历史长夜中,没有信念,一定会走失,尽管信念本身,就像火把或灯光,其自身的光亮,与茫茫黑夜相比,实在微不足道。但我真的相信,正是因为有了信念……我们的生命才发生了基因突变,成为人类,并一点点地进化。[2]

2.1 做让自己感动的精神训练

身为高等师范专科的教育学专职教师,对眼下的高师生培养现状心怀忧思。怎么让师范生树立起对教育的敬仰?笔者想到了一个常用的词语——建构,建构其实就像浇花一样,浇花是一个灌输的过程,只有花盆里的花主动积极的从土壤里汲取水分,这才是真正建构的过程。教育信念的树立又何尝不是高师生自主建构的。

想想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那个“笨得把猪都能气死” 的许三多,最后怎么成长为一个老A(优等兵)?我想就是他的信念:为了不让父亲骂自己是“龟儿子”、为了不让班长被自己连累、为了当个好兵、为了做有意义的事;想想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在一次组织教师培训工作时,他把参加培训的教师带到一个生态养猪场参观,猪场主谈到养猪经验时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能把养猪场办成花园式猪场,而且被评为世界五百家环境保护单位,我想就是猪场主把自己的工作看做一个宏大的世界,于是平凡的工作就有了不平凡的意义;想想那个扎根无锡乡村小学任教十八年的钱穆先生,后来成为一代国学大师。我想正是因为钱老在教学上不懈的追求,在教学生理解《论语》时,还会将自己从《论语》中学到的“教育智慧”用于教育实践。想想眼下众多在广大教书人面前担任榜样的人当中,又有多少人因为痴恋教书而对教育死心塌地与无怨无悔……

海德格尔曾说过一句雅致的话:“人,当诗意地栖居。” 正因为有了这份诗意,生存变成了生活。我想说的是正因为我们走上了师范这条路,我们也不妨对教育饱含深情,诗意的栖居在教育这片热土之上。

2.2 静心读书,潜心耕耘

孔子曾言:“行有余力,则学以文。”其中意思大概就是说,即使精疲力竭,驿动的心灵也要通过读书来获得安宁。对我们这些同样以教书为业的人来说,几本好书可以为我们安顿心灵生活提供指南。

读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我之所以将读书作为本文对策的一个点提出,源于曾经读过的一本书《跟孔子学当老师》,该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周勇老师所著,他曾经提到一个问题:《论语》的开篇第一句话为什么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难道孔子对他的徒子徒孙们讲得最多的教学心得,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我们都有参加培训领略大家的风采,被感染的经历,是那种激荡心灵的痛快淋漓;我们都有读到一本好书时,热血沸腾的经历。从他们身上你难道没有被感动,从中获得力量吗?当我们被感染和激荡的时候,那就是我们心灵的一次洗涤,那不就是在学习吗?我想孔子的徒子徒孙们正是认识到了“学”的真谛。仔细考察一下我们所熟知的“大家”就会发现,他们最喜欢的不是教,而是学,借此当上老师,获得快乐。高师生在校期间有大量的阅读时间,可以潜心耕耘,从书中获得从教的信心和力量,从学习中细细品味教学之道,从而树立“终身坚持一种信念”的信念——教育信念。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42.

上一篇:考生总结不能死读书 心态是考研成功关键下一篇:笔迹、指纹鉴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