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城乡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比较研究论文(共8篇)
江西省城乡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比较研究论文 篇1
江西省城乡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比较研究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对江西省城乡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分析了小学教师职后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师科研能力
“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江西省的中小学教师也纷加入了这纷个行列当中来。当然,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对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江西省城乡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现状笔者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江西省部分城市及农村的学校进行调查。问卷的主要调查对象是南昌地区及上饶地区的部分城市与农村小学,发放的问卷共计2500份,农村和城市小学各125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份,农村、城市小学各1000份。问卷主要对调查对象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及现状、科研所缺乏的知识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科研意识方面。
城市和农村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都是比较深刻的:他们普遍认为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在一定的指导下是能完成的,而且深刻的认识到开展教育科研是有助于自身教学能力、专业水平的提高。就目前而言他们从事教育科研的目的既有精神层面的需要,也有现实的需求,很多教师既为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专业水平,也是为了评职称需要。
(二)科研现状与科研能力方面。
城市小学教师比农村教师稍好。城市小学教师花在阅读教育科研资料与参加科研活动的时间明显比农村小学教师的多,而且学校内都会有计划有主题的组织相应的科研活动。在科研成果方面,城市小学教师大多都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论文,还有一部分教师参加过校级及省级课题。农村小学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发表过论文,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课题。在科研设备方面,城市小学也比农村小学好,大多都有自己的图书馆,网路平台,这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营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农村小学的信息相对闭塞,很多年长的教师甚至不知道如何上网,如何运用网路资源。
(三)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困难是多方面的,但大多认为自己缺乏科研方面的知识。问卷调查显示农村小学教师的课务量较重,大多除了主干科目外还要从事多门副科的教学,课时量也较多,没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花在科研上,另外在科研过程中农村小学教师文献资源的缺乏也是教严重的一个问题。城市小学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在如何选题、用何种研究方法等方面缺乏相应的知识。
(四)小学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愿望是迫切的,希望提升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在问卷中,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小学教师在问到“如果有教育科研方面的培训,您愿意参加吗?”各有89、85的教师回答愿意。他们大多愿意从事与自己教学、班级管理当中紧密相关的研究。在调查对象中,城市小学的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的比例比农村小学教师明显要高出很多,但大多数教师都是在工作中不断反思与学习获得教育方面的知识;城市小学教师与农村小学教师都希望获得科研过程具体操作中实实在在的指导,他们希望获得职后培训的方式也是应用性很强的模式。例如专家指导下的专题科研、研讨式教学。
(五)目前存在于小学科研中的问题很多,概括出来主要是:首先,总体积极性不高。很多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他们大多认为开展教育科研是每位教师都应该尝试的事情,可由于种种原因真正动起来的教师不多。其次,科研流于形式,深度不够。小学教师很多人发表论文都是为了评职称需要,很多人的科研方式都是流于形式,浮在表面,真正能提高科研能力,提升教学水平的并不多。最后,科研方法、科研成果表述不科学。很多小学教师科研方法单一,最后的科研成果表述也不科学,没有真正反思教学,形成独特的教育观点。
二、小学教师职后培养存在的问题培养研究型小学教师,既要注重职前培养,又要关注职后培养,双管齐下才能达到显著的效果。本文主要探讨职后教育对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影响。现行的职后教育中还有些不利于培养研究型小学教师的地方:(一)职后培训覆盖面不高,效率较低。
我国师范教育从原先的三级模式到了现行的二级模式即师专、本科培养模式,提高了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但江西省内的小学中还有一大批中师学历的小学教师。虽然他们当中很多人通过自考、函授等形式获得了专科或本科学历,但很少有机会进行教育方面的系统学习和更新,客观上限制了科研能力的提高。城市学校对在校小学教师进行相应培训的机会普遍较高,会组织优秀教师参加研讨会议,但参加研讨会议的教师大多都是学校固定的优秀教师或教学骨干,其覆盖面不高。农村小学的培训相对较少,且培训流于形式,效率较低。很多农村学校工作十几年二十几年的老师都很难有出去培训进修的机会,信息相对闭塞。
(二)培训内容陈旧、方式单一。
首先,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上还一直沿用过去偏重理论知识的惯例,比较枯燥、陈旧,缺乏针对性,不能及时回答和解决小学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不能引起参加培训小学教师的兴趣,培训的积极性还不够。再者,培训方式较单一,还是以培训教师的讲授为主,很少有小学教师的互动和交流。这对于工作多年的小学老师来说,培训方式是不科学的,因为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有太多的问题需要交流,太多的疑惑需要解答,积累的太多经验需要上升到理论层面。
(3)培训流于形式,缺乏考核机制。
继续教育的培训一般安排在暑假,由于天气炎热,很多教师都不愿走动,培训学校又没有严格的考核机制,因此很多老师都缺席,导致培训就如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实用性不大。
在培训的要求上,对于不同层次的小学老师没有针对其特点设计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只有统一的培训目标,没有体现层次性。
三、对小学教师职后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和学习,使继续教育规范化、制度化。
扩大在职小学教师的培训范围,对现有师资进行轮训,定期开设科研讲座,有序的组织教师开展实际观摩活动,增进校际交流。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及教育教学方面的最新理论动态,更新观念,提高理论水平,进而指导他们进行校本研究。
从问卷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小学教师搞科研是为了评职称需要,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管理,规定职称晋级科研方面的要求,督促小学教师反思教学活动,从事科研活动,锻炼科研能力,提高科研水平。也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例如科研量达到相应水平就可以有职称评定的破格条件。
此外,要筹备一定的科研基金,用于保证学校为教师购置足够的文献资料、音像信息资料和电教设备。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和学习,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二)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应注重实用性,使教学、班级管理与科研相结合。
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方式应更多样化,充分调动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培训应把小学教师在教学、班级管理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及热点设计成培训内容,并以此开展专题研究,有条件的还可以请相关专题研究的专家进行课题指导。通过专题研究,相互探讨,小学教师就会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得到启发,逐渐走向科研。培训也可开设科研指导课程,向小学教师介绍适合他们的教育科研方法。例如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他们从日常的教学、班级管理中发现问题,选择研究课题,用易掌握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三)与当地师范院校结成帮扶对子,达到双赢效果。
师范院校有大量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可以定期派相关专家对小学教师进行培训,这样可以适时的让小学教师将其成型的经验进行理论加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提高教育效率和教学效果。对于在研课题也可指定某位专家进行跟踪指导,对于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及时询问、答疑,以确保课题研究能如期顺利的进行。对于师范院校的教师而言,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可促进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相结合,也可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梁忠义.教师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
[2]周军蓉.论新课标理念下研究型教师的职前培养.华中师大硕士论文..5.
[3]李臣之.中小学教师素质要求与教师教育改革思路[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4.
[4]蔡华.对专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思考[j].教师教育.2008.7.
[5]郭燕燕.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6.
江西省城乡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比较研究论文 篇2
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北京市城乡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思想、知识结构、能力现状等因素进行深入、系统地调查研究, 从中找出影响北京市城乡小学体育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制约其知识与能力结构发展的问题及结症所在, 进而为改进乡村小学体育教师知识与能力结构, 加强北京市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北京地区基础教育质量, 推进北京地区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 全面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提出具体建议与可行性方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方法, 选取了北京市19个区 (县) (含燕山) 的208所小学的610名体育老师作为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针对本文研究目的, 查阅了近年来与本研究有关的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学术期刊、网络等信息、数据资料, 参阅并收集了国家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等机构下发的与本研究有关的指导性文件、政策、法规等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文献支持。
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北京市小学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情况的问卷调查表》。通过现场作答, 互动交流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并对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归纳、分析研究。本课题共发放调查问卷610份, 回收610份, 回收率100%。剔除其中无效问卷31份, 有效问卷共计579份, 占总问卷数的95%。
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 根据研究内容、目的与任务进行分类, 并根据体育统计方法的原理和要求, 采用人工和计算机spss13.0软件、Microsoft Excel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统计处理, 做出相关分析。
4. 分析归纳法
对研究对象及录入数据统一归类, 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讨论和分析。对样本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两方面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 以利于结论的形成。
三、问卷效度、信度检验
问卷的效度检验采用特尔菲法, 根据专家的意见, 对专家认同率达到80%内容予以保留, 对认同率低于20%的内容予以剔除, 修改后, 对问卷进行了问卷效度评定。问卷经过多位专家修改评定后认为:问卷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全面, 能涵盖课题研究的需要, 结构设计基本合理, 具备有效性。
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分半信度 (单双号题目之间的相关) 检验, 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 得出半个测验的复本信度系数为r=0.94。根据斯皮尔曼——布朗公式计算得出数值r⒒=0.97, 一般信度系数在0.60—0.85之间就是一个信度可靠的检验, 由此认为该检验是一个信度较高的检验1, 也证明了问卷体系的可靠性。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北京市小学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城乡差异比较
注:1-城8区2-郊区县
由表2可以看出总体知识结构的F=7.124, 对应的概率P (Sig.显著性水平) =0.008<0.01;体育专业知识的F=7.216, 对应的概率P (Sig.显著性水平) =0.007<0.01;教育理论知识的F=5.256, 对应的概率P (Sig.显著性水平) =0.022<0.05。因此北京市小学体育教师在总体知识结构、体育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方面存在着城乡显著差异, 且总体知识结构、体育专业知识差异非常显著 (P<0.05, 差异显著, P<0.01, 差异非常显著) 2。这在表1中也得到充分证明, 表1显示城区体育教师自评所得平均分情况:总体知识结构4.09, 体育专业知识4.06, 教育理论知识4.14, 而郊区、县的体育教师自评所得平均分情况:总体知识结构4.00, 体育专业知识3.94, 教育理论知识4.03。两者比较, 各项的分值城区都高于郊区、县。原因有二:一是城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优于郊区、县, 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相对较高, 教学改革、教育理念更新速度比郊区、县快, 二是城区学校的软硬件资源水平、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等高于郊区、县。这些因素必然导致和促进城区小学体育教师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更新知识、技能结构和理论知识学习等方面不断完善自己, 以不断适应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进而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对渴望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从而使他们的知识、技能、理论水平的迅速提高。
(二) 北京市小学体育教师能力结构差异比较
注:1-城8区2-郊区县
由表4可以看出总体能力结构的F=5.226, 对应的概率P (Sig.显著性水平) =0.023<0.05;体育专业技能的F=6.190, 对应的概率P (Sig.显著性水平) =0.013<0.05。因此北京市小学体育教师在总体能力结构、体育专业技能方面存在着城乡差异。这在表3中也得到反映, 表19显示城区体育教师自评所得平均分情况:总体能力结构4.05, 体育专业能力4.05, 教育教学技能4.06, 郊区、县的体育教师自评所得平均分情况:总体能力结构3.94, 体育专业能力3.92, 教育教学技能4.01, 城区体育教师各项得分高于郊区、县的体育教师。究其原因与北京市小学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城乡差异的成因基本一致。主要是城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 教育教学整体水平较高, 教学改革、教育理念更新速度较快, 教学设施、硬件等水平较高, 体育教材选用范围及内容较广泛, 社会及家长对教学质量及效果的要求较高, 这就敦促城区小学体育教师不断加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再学习, 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及体育专业技能水平以适应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进而满足家长、学生们对优质教育由衷期盼。
五、结论与对策
(一)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小学体育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两个方面城乡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 城区小学体育教师在上述两个方面的得分率明显优于郊区 (县) 小学体育教师。其结论如下:
1. 城区小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发展相对超前, 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相对较高, 教学改革、教育理念更新速度快;尤其是城区小学在体育教学资源、学生综合素质、家长对教育期望值等方面明显高于郊区、县水平。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城区小学体育教师在完善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的进程, 以适应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社会、家长和学生对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2. 北京市尽管已经实施新课程, 但郊区、县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利用意识相对淡漠。其教学方法、手段、模式及评价方法等相对滞后;体育教学随意性较大、规范程度较低;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难于保证、课外活动质量相对较低。郊区、县小学在人力资源开发 (体育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和其他人力资源) 、体育设施资源 (体育场地、体育器材) 建设和体育校本课程内容资源整合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城区小学。
3. 郊区、县小学受办学指导思想的影响, 学校良好的体育传统与风气尚未形成, 学校地域特色运动项目开展不足;体育课程内容主要以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内容为主, 体育教学资源相对不足、课堂教学比较单一、枯燥等等;导致并造成了教师教学质量及水平不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频度较低的现象;
(二) 对策
1. 北京市教委应加大扶持与规划功能, 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导向、激励作用;加强郊区、县小学体育工作的管理力度, 提高认识, 增加投入, 确实改善郊区、县小学体育办学条件和小学体育教师工作环境, 使之既惠及全体学生, 又促进教育的“公平”、“和谐”与“均衡”发展。
2. 市区教委和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 尽快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郊区 (县) 小学体育发展要求的数量足和质量高的师资队伍;给郊区、县小学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进修和与外界交流的机会, 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以降低城乡之间的差别, 推进北京地区教育均衡发展。
3.加强媒体的宣传, 扩大社会影响。学校要加强责任意识, 有序并切实地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 确保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落实, 逐步提高北京地区基础教育质量。
江西省城乡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比较研究论文 篇3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师;课堂实施能力;比较
G623.5
一、前言
我国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10多年,2011年又颁布了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全新要求。作为熟手型小学数学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而这一阶段的教师又容易出现职业高原期,教学水平停滞不前,教师很难继续发展。熟手型教师如何打破高原期的瓶颈?笔者以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为视角,从教师的沟通能力、课堂评价能力和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比较六年组熟手型与专家型数学教师的课堂实施能力,找到两位教师课堂实施能力的共性和差异,进而促进熟手型教师课堂实施能力提高。
二、研究方法
笔者主要采用了比较法、课堂观察法以及访谈法等,通过录音、文本分析、对课堂观察量表进行编码,频数分析以及整理对两位数学教师和学生的访谈提纲,收集大量的一手资料,分别从两位教师的沟通能力、课堂评价能力和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来比较两位数学教师相同的20节课,进而发现两位教师课堂实施能力的共性与差异。
三、课堂实施能力的比较结果
教师的课堂实施能力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原则,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在组织教学中展现的能力。笔者统计了两位教师相同的20节数学课,对教师的教学语言、课堂提问、教师倾听、课堂评价能力、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使用频数进行统计,进而发现两位教师课堂实施能力的共性和差异。以下是笔者的听课内容和有关频数统计的复合式折线图。
通过比较,发现两位数学教师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可以及时、高效地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两位教师以对学生的加分为主要评价方式,也深得学生们的喜欢。此外,两位教师十分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提问。
两位数学教师在课堂实施能力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表现为:
(一)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通过图2可以看出,M2教师的语言表达多为提问性语言和陈述性语言的表达,启发性语言使用次數最少。与M1教师相比,语言表达频数波动最大的是启发性语言和命令性语言的使用。
(二)在课堂倾听方面。通过图3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倾听的各维度都存在着明显差异。M2教师倾向于使用简单评价性倾听,而M1教师倾向于使用简述评价性倾听。从图中也可以看出,M2教师度学生的忽视性倾听高达30次,而M1教师在20节课中只有5次。
(三)在课堂提问方面。通过图4可以看出,频数波动最为明显的是两位教师对重复性提问的使用,M1教师有73次使用重复性提问,但M2教师有33次,在管理性提问中,M1教师使用了4次,而M2教师使用了0次。在相同的20节课中,两位教师采用理解性提问的频数只有一次之差。
(四)在课堂评价方面。虽然在20节课中,两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是155次,但在评价的各维度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M2教师以师生评价为主,以对学生进行有关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为主,有关数学思考的评价11次,情感态度的评价6次,而M1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评价19次。M2教师的丰富性评价语言次数为0次。
四、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信念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的态度。教师的语言表达、站姿、行为或是一个微笑、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而这些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认真,也是教师信念的体现。教师没有积极向上的教学信念,对工作失去热情,每天周而复始的做相同的事情,缺少创新,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二)受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影响。一名教师对工作的热爱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它会影响着教学效果以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教师教学反思意识薄弱,也是影响教师课堂实施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与M1教师相比,M2教师缺少教学反思,对于教学反思日记等也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会把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等同起来,教师想要提高课堂实施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师应重视教学反思,并增加其反思的途径。
(四)教师缺少相关的数学学科知识。无论教师在职业生涯的某一阶段,都应不断的丰富自身的数学学科知识,不能安于现状,不能认为教学经验丰富就不需要提高自身的知识。M2教师就是认为自己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不需备课等,但在实际课堂中,仍会出现教学错误。而这些教学错误与教师的数学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五)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教师的职业倦怠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质量、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师生关系。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一定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因为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所以两位教师课堂实施能力存在着差异。
五、建议
(一)教师尽量将课堂交给学生,多让学生发表意见。M2教师的课堂主要是教师的讲为主,而缺少学生的声音。但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尽量将课堂交给学生,倾听表扬学生。
(二)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师知识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无论何时,教师都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不断的增加、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如每天看一些专业书籍,上网收集资料,练习各种类型的题等。
(三)教师正视职业倦怠。教师应明确职业倦怠是教师职业生涯的正常表现,但教师应正视职业倦怠,不能逃避或任由职业倦怠的蔓延,而不去想办法克制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课程实施探索——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傅春道.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杜萍.当代中小学教师基本教学能力标准的研制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1(8):95-99
[4]叶立军.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江西省城乡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比较研究论文 篇4
【摘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是振兴民族的希望,教师是振兴教育的希望。建设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结构科学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协调政府、市场、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校与教师个体等诸要素的关系,运用一定的规则,达到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问题、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对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山西省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无论是从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方面,都处于一个十分不合理的状态。本论文以山西省农村教育面临的困难为背景,以农村中小学教师为对象,目标是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和问卷调查,宏观着眼,局部着手寻求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的症结所在,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环境,促进农村教育的向前发展,为农村教育出一份微薄之力。本人通过问卷调查等大量的调研活动,对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描述和分析,主要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编制、学科、学历结构、教师能力水平、待遇等突出问题入手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编制配备不合理、学科、学历结构不合理、教学能力水平不高、教师待遇偏低是目前农村教育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人事制度僵化,教师队伍中不合理的学科结构,教师超负
荷工作现象严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整体不高,个别教师学历存在水分,经费严重不足等。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目前的实际情况,在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面临突出问题的对策建议中,本人参考了大量学者的研究,提出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解决方法,比如合理核定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制度,大力发展本校自主培训,建立教师待遇保障体系等,以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加快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建设。【关键词】: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635.1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21引言12-181.1研究背景121.2研究目的12-131.3相关概念界定13-141.3.1农村131.3.2农村教育131.3.3农村教师13-141.3.4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141.4国内外研究现状14-161.4.1国内研究现状14-161.4.2国外研究现状161.5研究思路16-171.6研究方法171.7本文创新17-182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18-312.1问卷调查过程简介18-202.1.1调查的样本182.1.2抽样的方法182.1.3问卷的发放182.1.4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18-202.2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成就20-252.2.1教师数量快速增长20-212.2.2教师学历不断提高并有新特点21-222.2.3教
师资格认定制度及准入的规范化22-232.2.4加大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23-242.2.5开展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242.2.6教师资源更趋丰富24-252.3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25-312.3.1年龄结构不合理,人事制度僵化26-272.3.2学科结构不合理,超负荷工作现象严重272.3.3教师队伍素质整体不高27-282.3.4个别教师学历存在水分28-292.3.5经费严重不足29-302.3.6其他原因30-313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1-353.1政府责任不到位31-323.2教师培训效果不佳32-343.2.1培训工作陷于理论说教323.2.2培训方式机械化32-333.2.3.培训者难以理论联系实践333.2.4评价体制不健全33-343.3师范院校培养职能淡化34-354山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35-484.1完善农村教师聘任制度35-374.1.1健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35-364.1.2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聘任制的校内保障机制36-374.1.3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福利制度374.2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机制37-394.2.1建立和完善城乡教师轮岗制度37-394.2.2完善城乡中小学的对口扶持体系394.3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体系39-424.3.1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保障机制39-404.3.2精选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率40-414.3.3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价机制414.3.4提高培训师资质量,拓宽培训师资来源41-424.4建立教师待遇保障体系42-454.4.1建立政府支持体系42-434.4.2建全法律保护体系434.4.3建立农村优秀教师的激励机制43-444.4.4完善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和工资制度44-454.4.5设立专项奖励基金454.5与师范学院合作进行人才培养45-464.6提高农村中小学
教师个人素质46-48结论48-49参考文献49-52致谢52-53附录53-5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4-55
江西省城乡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比较研究论文 篇5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情况为研究对象,对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进行对比。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任务和目的,自行编制了体育教师问卷、中学生问卷和小学生问卷。发放调查问卷前,请相关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了效度检验,另外采取重测的方法进行了信度检验(r=0.891),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1.2.2 数理统计法
研究通过利用Microsoft Exce12003对获取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并通过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梳理后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
1.2.3 文献资料法
围绕着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这一主题,通过知网、万方和维普等网络数据库,广泛查询相关的权威文献57篇,并参考有关的书籍资料和报纸杂志,搜集了大量的有关信息及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师资
体育教师是实施学校体育教学的核心和主体,是整个体育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是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学差异的重要因素和关键问题,开展有效的体育教学不仅要保障师资的规模,更要具有一定的素质[3]。
2.1.1 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性别和人数对比
通过表1的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人数对比情况可以看出,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均存在着男女教师性别比例不合理的情况,表现出男性多于女性的现象。其中城区中学和小学女性体育教师所占各自比例分别为13.1%、11.3%;而农村中小学女性体育教师比例相对偏大,分别为21.9%和38.5%,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女性教师不被看重的现象广泛存在),更重要的是钦州市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师资规模明显高于乡村,且女性体育教师所占比例比乡村较低。由此不难推断,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规模和性别比例方面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
2.1.2 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对比
如表2所示,不论中学还是小学,乡村与城市在体育教师年龄结构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而研究表明,科学的体育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必须是老、中、青相结合的结构,其基本的结构应呈现出金字塔结构,也即是中青年人数最多,而老龄教师相对较小[1]。从以上数据不难发现,钦州市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是符合这一要求的,而就钦州市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年龄结构而言,处于中年和老年阶段的体育教师所占比例偏大,青年教师的比重偏小。毋庸置疑,钦州市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年龄结构存在着严重的断层现象,后续力量严重不足,极不利于体育教育工作中的传、帮、带工作思路的开展。
2.1.3 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对比
从表3可以看出,钦州市中学体育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较大,所占比例为69.16%,城区小学具有本科学历以上者人数为52人,占53.61%,然而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者占比较小(分别为34.48%和41.03%)。宏观来看,钦州市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相对较为合理,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均较为偏低。因此,地方教育局和体育局应加大政策保障措施,鼓励和倡导年轻的高学历体育教师到基层参加体育教育工作,投身乡村学校体育发展中去,同时加大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进修和教育培训的力度,鼓励通过多种途径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能力。
2.2 学生
2.2.1 钦州市城乡中小学生身高体重对比
从表4可以看出,钦州市城乡中小学的身体条件状况,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体育教育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城乡中小学生在身体条件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城区中小学男女生在身高和体重两个指标方面均高于乡村中小学男女生。虽然这一现象不能完全归结于学校体育教育水平差异,但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乡体育教育在学生身体形态方面的影响作用,这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2.2.2 钦州市城乡中小学安静状态的心率比较表
如表5所示,钦州市城区中小学男女生安静状态下心率明显高于农村中小学生,说明城市中小学生的心泵功能较差,心泵功能是反映耐力素质的重要指标,这一现象充分说明,钦州市城区中小学生的耐力素质较乡村中小学生较差。静态心率反映心肺功能,安静状态下心率越快心肌的收缩力和每搏输出量越小,影响氧气在机体内的运输和利用,最终影响耐力素质[5]。城区中小学生心肺功能低下与缺乏耐力锻炼有相当重要的关系,这是时下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普遍存在的弊端。
2.3 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学设施比较
2.3.1 教师办公场所情况对比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不论城区还是乡村,在学校致力于提高所谓“主科”教学质量的挤压下,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均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一现象在乡村中小学中更为普遍和突出。体育教师的办公场所大部分安排在器材室或是操场周围的空置房,办公条件简陋甚至寒酸,除了常用的办公桌椅外,均未配置必要的电脑和电话等常用设备,工作环境也较差。专业参考书籍和资料较为匮乏,除部分学校统一订阅的报刊、杂志和教科书外,鲜有拓展性和开拓性的书籍订阅,条件的艰苦和落后,也是大部分中青年教师拒绝到基层参与工作的重要原因。
2.3.2 各种运动场地对比
钦州市城乡体育教学场地设施差异是较为突出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乡村中小学体育场地面积小、数量不足。城区中学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4m2,小学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m2,而农村小学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2m2。按照我国规定的中学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6m2、小学生6m2的要求[3]。钦州市乡村中小学均达不到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的标准。所有被调查的中小学均没有体育馆,甚至个别学校连最基本的操场都没有,作为最为常见的篮球场、乒乓球台、田径场等,钦州市乡村部分中小学也不能完全保障。第二、体育场地不标准、质量不高。绝大部分乡村中小学的体育场地是土场,雨天基本不能使用,田径场大多数周长、直道长和跑道数等达不到要求,足球场、排球场、沙坑场地等也不标准、乒乓球台大多数是水泥台等。
2.3.3 体育专门经费投入情况分析
中小学年度体育经费预算主要是针对体育场地更新与维护、体育器材购置、体育活动开支等方面,其来源包括政府、教育部门教育经费拨款和学校收入分配等。然而,随着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后,学校的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减少,主要依赖于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的拨款[5],用于学校教学设施更新购买教材等,专门的体育经费减少或被挪用,出现严重不足的状况。
2.4 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比较
中小学体育教学贯彻“教书育人”的原则,通过教学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增强体质,激发体育兴趣,培养终身锻炼意识[4]。现行的中小学学校体育教材具有统一标准和内容,但与钦州市乡村中小学场地器材现状严重脱钩,出于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一些以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为主的教学内容难以组织开展。调查显示,钦州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主要是: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基本体操、游戏等,而乡村中小学则主要立足于场地器材情况开展跳绳、跳竹竿等游戏性的活动,自制器材和自选内容所占比例较大。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在师资力量、场地器材、经费投入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现象,出于农村教学观念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人们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在体育教育理念和学校体育价值观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3.2 建议
地方教育局和体育局等政府机构部门应建立联动协调机制,不断推进和落实城乡教育协调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平衡发展,推动地方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优先发展得到较好落实,不断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加大人力和物力财力投入,致力于改善和提高乡村体育教育基础设施。有关部门应主动开展和推进地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并将农村中小学学校体育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进行开展,通过政策保障和业务支持,促进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整体水平和质量。
摘要: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钦州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在师资力量、场地器材、经费投入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现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建立联动协调机制,致力于改善乡村体育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关键词:城乡,体育教育,比较,钦州市
参考文献
[1]陈支越.浅谈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J].体育科技,2001(1).
[2]戴维红,许红峰.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J].体育学刊,2008(8).
[3]吕平.城乡统筹中四川农村社区体育教育多元化发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4]李慧林,董永顼.河南省城乡中、小学体育教育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5).
[5]王新,王冬冬.湖南城乡初中体育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2).
[6]姜玉豪.城乡少年体育教育比较研究[J].青春岁月,2015(7).
[7]陈丰祥,刘克敏,周勤伟.南宁市城乡小学体育教育地区性差异现状与对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
江西省城乡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比较研究论文 篇6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调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初,我国科研院所就开始招收研究生。到了80年代初,研究生教育的重获新生,得以恢复,科研院所研究生教育就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初步地计算了下,全国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招收研究生的科研院所约为三百个,单从在校研究生来看,规模也从最初的一千余人到目前发展近十几万人,约占全国研究生规模的百分之十。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需要,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教育也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作为一个高知识分子的特殊人群,是祖国的明天,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本文拟从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两个方面,来比较分析科研院所研究生相对于高校研究生所体现的不同之处,分析出现不同现象背后的原因,以促使社会和科研院所对研究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引起应有的重视和提供一些参考。
一、科研院所研究生与高校研究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
通常,人们在实践活动及通过头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称之为心理。而心理现象一般表现为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人类进步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类的心灵疾病远比自然灾害更严重,要防止它的蔓延。忽略自身心灵的提升,甚至让心灵停滞,只会带给我们噩梦连连。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后,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反而成为历史上最敏感的人,遭受着精神生活中的深度不安,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每天我们翻开报纸,收听新闻,许多人不堪忍受一群人中的冷漠、孤独,难以派遣内心的苦闷、焦灼,精神常濒临崩溃,骇人听闻的杀人、自杀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研究生作为有抱负有追求的青年,思想活跃、自尊心较强,他们的感受也是最敏感的,在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境况的同时,却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而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重要基地的科研院所,研究生所处的环境与所受的教育方式不一样,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怎样的呢?相对于高校的研究生,科研院校研究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又如何呢?
通过对20所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研究生的对比抽样调查发现,科研院所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高校不容乐观,相应地,科研院所研究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也不如高校研究生。究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方面的因素:第一,“两段式”的培养模式,缺少心理辅导课程。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入学后,一般都是先进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取得一定的学分后,然后跟随导师从事科学研究,完成学位论文的选题、实验及论文发表工作。课程设置上的缺位,从根本上忽视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是导致科研院所研究生比一般高校研究生心理调适能力相对较差的根本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学生一旦遇到心理问题,没有安排的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或心理辅导人员去进行疏导,一旦出了问题,也往往是避重就轻,缺乏专业的引导与化解,没有很好地防范于未然。第二,年度招生规模较小,社交范围相对高校较窄。科研院所研究生即指在科研单位就读的研究生。由于受招生计划、教学条件及体制的限制,科研院所研究生与高校研究生相比,社交范围要小,生活较单一,这些都不利于他们心理矛盾的缓解。第三,学术研讨氛围较浓,校园娱乐气氛不足。与高校研究生相比,科研院所发表研究论文任务比较重,生活和工作环境较单一,专业知识较深,心理咨询类书籍涉及很少。一般而言,科研院所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基本是“师徒式”,科研动手的机会较多,生活的重心主要在科研学术,娱乐社交活动较少。第四,竞争激烈。科研院所研比高校设置的奖项比较多,且奖金额度比较大,大部分研究生几乎可以不交学费就可以完成学业,因此,近几年科研院所也成了毕业大学生报考的热门学校,自然就竞争方面来看,科研院所比高校内部竞争更激烈。据有关数据统计,在报考科研院所的研究生中,大多数都来自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大学生,心理自卑感,压力感,焦虑感相对要敏感的多。正是以上因素的存在,从总体上来看,科研院所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远远落后于高校,科研院所目前的教育情况也远远落后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实际要求。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科研院所研究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也落后高校研究生。
二、科研院所研究生与高校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
社会适应,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他是人们现实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如果说心理调适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在因素,那么社会适应能力就是心理调适能力的外在体现。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有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必然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对于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们可以这样的理解:就是指研究生在接受教育几年及工作后,当面临现实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要,在对社会发展趋势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判断后,还能做出自我判断、自我适应及自我调节的能力。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被称为“后本科”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时代。通过对市场上企业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已越来越高。一般而言,硕士研究生除了既要掌握专业的知识,熟悉专业的技能,还要求他们应具备多项能力,比如说掌握新事物的学习能力,与他人的团队合作能力,很好的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创新能力等等。事实上,科研机构与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上虽各具特色,目标却都是实现教育与科研的结合。但与高校研究生相比之下,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确是不容乐观。
nlc202309041648
科研院所以其自成体系的教育模式,尽管能让研究生在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有助于部分同学在就业时能更好地得心应手。但是,一些现实问题也是科研院所所不能忽略的,如文化氛围问题、学科缺少灵活交叉问题、不够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生自身择业观的取向问题等等,是导致科研院所研究生在社会适应力方面落后于高校研究生的现实存在问题。首先,科研院校园娱乐文化活动少,社会实践机会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适应社会能力和沟通能力。再加上,科研院所培养研究生总体规模较小,只是高校的4%,并且科研机构所处地理位置也比较分散,没有高校那么集中,整体的校园文化和人文氛围也就没有高校那般融洽。研究生课程学习比较集中与紧张,导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又比较多,很多时候,研究生课程一结束甚至还没结束,就有一部分研究生加入了导师的课题研究工作中,过少地机会接触同届学生。与高校相比,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压力都比较大,同学间交往时间有限,人际沟通能力不强,适应社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待提高;其次,科研院所不重视交叉学科的培养,限制了研究生的研究视野和思路。学科交叉时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进行多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往往掌握的是单一学科相对封闭的研究能力,而这样封闭的研究方式,不利于他们研究视野、研究思路的扩大,也不利于他们就业渠道的拓展,更是限制了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再次,习惯于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科研院校以往主要是根据导师的项目需求进行招收、培养研究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才是社会现实中真正的需求,更受现实社会的青睐。然而,部分导师现在仍习惯于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一般情况下也不希望研究生到企业实习,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有,研究生自身追求功利的价值观念和调节能力的弱化。由于科研院所研究生特殊的学习、生活模式,生活空间与内容相对高校要单调很多,有些研究生就活在自己的封闭的空间里,缺少了必要的群体行为和活动。还有的学在没看清现实,依然活在自己假想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唯文凭”的年代里,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更有的研究生功利观念很强,为了获取名利,不惜做出学术腐败、学术抄袭等有违道德规范的事情。缺乏社会责任的研究生,也很难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来。
三、科研院所研究生“两种能力”培养的教育对策
进步,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研究生个体发展的内在要求。外在的客观要求和内在的主观需求,为研究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两种能力”提供了条件。为了更好的完善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认清实际存在的问题,培养科研院所研究生适应社会的实际能力,亟待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科研院校要加强与有关高校的交流与合作,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多开展有关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配置专门的人员进行辅导。科研院所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入学的每个学生实施一套健康教育方案,组成一个目标体系来贯彻落实。定期为研究生开展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鼓励学生多去交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对于研究生的生活状况,学习状况,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要有清楚的了解,并给予及时的指导与帮助。
(二)加强科研院所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融洽的人文氛围。俗话说的好:“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心性与素质往往也受各种环境的的潜移默化。对于科研院所而言,其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两个层次,既要有客观的学习、生活场所,也包括像学风、院风这样的文化环境。校园环境的优美整洁与否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怡情养性的心情,也可造就一种心理上的舒适安全。同时,良好的文化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促使学生们去奋进,也给了他们一种归属感,心理上的依靠。研究生情感丰富,具有旺盛的精力,这就需要组织开展各种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艺术和娱乐活动来展现他们的青春风采,释放他们的活力。从而也能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拥有良好的心态,树立更好的人格魅力,以便更好地去适应社会。
(三)注重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得培养,指导进行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而言,人的一生到了20—30岁的年龄阶段,就处于职业探索期。所以,对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他们确立学习目标,调整心态,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鼓励学生多去实践,积累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扩大研究生的社交范围,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不断完善自己,有利于他们面临毕业,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繁荣发展,人才资源将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成为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能源”。相对于高校,科研院所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重要。科研院所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对社会未来的发展、民族振兴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可以这么说科研院所研究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巨大而伟大的工程,而这项工程的成功完成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实际更艰难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建文 王滔:关于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结构与功能,湖南: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7月第2卷第4期
[2]周世佳:新形势下加强科研机构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思考,学位与研究教育,2012年10月
[3]禹玉兰 郑希付:扩招时期研究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第3期
[4]胡玲琳: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类型并存的驱动因素探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6月
城乡大学生消费方式的比较研究 篇7
[关键词] 城乡大学生消费方式保定
大学校园尤如一个大舞台,交替上演着一幕幕流行热,“求知热”、“经商热”、“恋爱热”、“考研热”等等,形成了一个多彩的画卷,而近十年来,有一种热可以说是长盛不衰,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就是大学生的“消费热”。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比如:陆汉文、桂永1999年对上海市5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认为独生子女大学生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消费水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独生子女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与较高的消费欲望。李永华2000年通过对武汉高校大学生的一次调查,认为大学生消费来源主要还是依靠家庭,但大学生消费则主要以远超出其基本需求追求享受与发展的小康为主。张志祥认为当代大学生消费正朝着追求现实,重视自我、要求个人和社会并重、以自我为中心的大道迈进。从总体而言,自本世纪以来,有关大学生的消费的研究更加侧重于宏观的总体上的研究,而对于群体内部的差别群体,如城市子女与农村子女大学生等,缺乏足够和全面的关注。本文利用“保定高校大学生日常消费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通过对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的实证分析,揭示两种大学生消费群体之间存在的异同,并试图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调查资料和分析方法
1.调查资料。本文采用的数据是2006年4月份我们课题组,在华北电力学院、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的抽样调查。每所大学发放问卷10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873份,其中城镇大学生631份,占样本总数的21.96%,农村大学生2242份,占样本总数的78.04%,因为本次调查样本较大,因而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分析方法。采用线性支出系统(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以下简称ELES)对城乡大学生消费进行比较。该模型是建立在经典消费理论分析基础上,由效用函数导出。模型各部分的经济学概念明确,符合定性分析的习惯。ELES的具体模型为(1)
式中vi为消费者对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支出额,分别为第类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消费者对它的基本需求,为消费者对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基本需求支出额,为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消费者的收入用于各类商品或服务基本需求支出以后的余额中追加购买第类商品或服务的比例,称为边际消费倾向,为各类商品或服务基本需求支出总额。对于截面数据,模型(1)中的和是常数,令 (2)
代入(1)式,有:(3)
在已知某一时间截面不同收入水平组的消费者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不同收入水平组的消费者着对各类商品或服务的平均支出额的情况下,便可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出(3)式的参数的值,比较两个群体间的的值,可以得到他们消费水平的差异。
二、结果调查
1.消费水平的比较。“消费水平”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涵盖的内容丰富。考虑到学费、住宿费并非由学生自主决定,往返(学校—家乡)的交通费用与本人的籍贯有关,因此,我们没有把这些费用纳入比较之列,而是根据城乡大学生的平均月消费量(除去学费、住宿费、交通费)以及他们的自我评价得出的结果。调查显示,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平均月消费分别为456.45元与355.54元,前者比后者高出22.10%,调查同时还表明,有29.4%的城市大学生对自身消费水平的评价很高或较高,而只有22.0%的农村大学生有相同的评价。有7.5%的城市大学生对自身消费水平的评价较低或很低的水平,而农村大学生的比例却远远高于此,达到18.0%。
表1 除学费、住宿费和往返(学校—家庭)交通费外的月消费比较
表2城市子女与农村子女对自身消费水平的评价
2.消费结构的比较
消费结构研究是消费方式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结合保定高校大学生消费的实际情况,重点考察了以下六个方面:食品支出(包括吃饭、买零食等,但不包括请客吃饭等)、穿着支出、学习用品支出(包括购买教材—这类费用学生有自己的选择权,如购买二手书和其它书籍、文具用品,但不包括电脑等大件的学习工具)、娱乐休闲支出(包括旅游、看电影、听音乐会、参加各种演出、运动健身等)、恋爱支出、通讯支出。如(表3)所示,两个群体在饮食、娱乐休闲、娱乐休闲支出、通讯支出、学习用品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前四项是城市子女明显高于农村子女,而在学习用品支出上农村子女反而高于城市子女。
表3 运用线性支出系统计算出的食品支出等六个方面的的值
3.消费习惯的比较
消费习惯是消费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针对保定高校大学生消费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从计划消费、慎重消费、人情消费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计划性消费。计划性消费即理性消费,与即时消费、冲动消费、感性消费等概念是相对立的。调查表明,在问及“您是否有计划地花钱?”时,分别有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表示他们的消费是有计划的或者是比较有计划,另外在回答“你是否将手头的钱存入银行”时,城市子女和非城市子女作肯定回答的分别占61.3%和61.9%,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表4 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消费的计划性
慎重消费。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方式时保持慎重、经济的态度,我们把这种消费成为慎重消费。由于服装的质量和价格一般被认为直接同使用价值相联系,因此我们将购买服装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调查表明,在购买服装时,希望有同伴作参谋的城市大学生占城市大学生总数的61.2%,农村子女占其总数的65.2%,但是在选购如鞋帽、日用品、化装品考虑的因素排名确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城市大学生对价格的考虑没有农村大学生那样的强烈;城市大学生对价格、质量考虑的明显的较多,显示出品质消费的特征。
表5 城乡大学生选购商品时考虑的因素
人情消费。人情消费包括请客吃饭、赠送礼品等,是交际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人的“挣面子”角度来说,这种消费是“挣面子”必不可少的途径。“面子”在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里,不论城市大学生还是农村大学生都会意识到“面子”的重要性,请客吃饭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我们对两个不同的群体大学生请客吃饭的经常性进行考察,两个消费的群体在类似请客吃饭人情消费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换言之,农村大学生的相对较低的家庭经济地位并没有减少请客吃饭这类的人情消费。
表6 城乡大学生请客吃饭情况
4.三个现象
手机潮现象:在校园里,手机成为学生的时尚选择,拥有高档手机(指价钱在1600元以上)的占大多数,调查表明,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的手机拥有量分别为98%和96%,高档手机拥有量分别为80%和60%,比我们预料的要高很多。
偏颇现象:大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存在很大偏颇。
消费层次两极分化。据调查目前大学生月消费最高达到1200元以上,最低的只有250元左右。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
消费结构不合理。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主要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据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350元左右。然而部分学生饮食费用在2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不顾营养需要一味节约支出。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表7 城乡大学生拥有手机情况
三、讨论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的消费在其结构、水平和习惯上存在许多异同。这种消费行为特征,是和大学生特定的社会地位及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的。我们试图从以下方面加以探讨。
家庭社会地位与大学生消费方式 大学生已经步入成人行列,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但是,大学生并非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他们的经济来源归根到底还是依附于家庭,长久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文化和教育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差异没有明显减少。而这种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城市大学生的家庭社会地位普遍高于农村大学生,这就导致前者家庭对其消费对其消费的支持力强于后者,两个大学生群体的家庭社会地位的差异是他们个体消费差异的主要原因。
表8 城乡大学生家庭生活水平的比较
当然,在消费结构的分析当中,我们也发现城乡城乡大学生在学习用品的支出上的显著差异,而且农村城乡大学生的消费要高于城市城乡大学生。之所以出现与他们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并不相一致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可能与农村城乡大学生学习的成功意愿密切相关,也可能与城乡文化差异有关。比较而言,农村城乡大学生的家庭条件要差一些,这种差距是否成为他们加大学业投入以求得更大回报的主要动因之一,这些解释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大学生手机拥有量之高超出我们的预料,这可能确实在生活、学习、联系工作等方面更加方便,也反映出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大学生消费日益向“中产阶级”消费方式看齐,通过对城乡大学生在消费习惯的比较,发现二者并无显著性差异,而是存在许多共同点。由于城乡大学生家庭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二者在消费能力、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上的差异,城乡大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其价值观和消费观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两个大学生群体的消费习惯都不断地朝着更加理性、科学和智慧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
通过对河北保定高校大学生调查资料的分析,一方面,我们认为城市城乡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消费方式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上。这种差异和大学生消费的家庭依赖性密不可分。通过分析表明,城市城乡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高于后者。从某种程度说,二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是他们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他们的消费习惯又存在着某些惊人的一致性。我们认为已成年的大学生们又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和消费习惯,并且更多地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和同化,这些促使城市城乡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的消费习惯不断趋同,朝着城市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看齐。
国内外高职教师能力培养比较研究 篇8
从发展活动主导和控制的视角来看, 高职教师能力培养可归为由教师主导控制和由非教师主导控制两类。教师主导控制型主要由教师个体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 发展活动实施的目标、内容、过程和结果主要受自身因素限制, 外在的控制力量相对较弱, 可归为发展的内控路径。
相应地, 非教师主导控制型主要是指由外在的力量如教师教育机构或教育者根据自己的设想来开展活动, 培养活动一般并不能顾及每一位教师的特点和实际需求, 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 我们把这一类归为发展的外控路径。
譬如:美国古斯基 (Guskey) 教授归纳出七种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路径: (1) 培训; (2) 课堂观摩与评价; (3) 参与开发或改进过程; (4) 研习小组; (5) 探究或行动研究; (6) 个人主导的活动; (7) 辅导。从这七种路径来看, 大致可把培训归为外控路径, 把其他可归类内控路径。教师能力发展需要外控和内控两条路径的相互补充才能达成。内控路径是外控路径能更有效的基础。外控路径是内控路径能更有效的条件。
1.基于理智取向的外控路径
(1) 职前培养
职前教育是高职教师集中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时期, 是教师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阶段。时至今日, 各国的教师职前培养制度越来越完善, 培养的机构也越来越多元化。美国学者格罗斯曼通过对从三名接受过职前培养和三名未接受过职前培养的新教师所得研究资料的分析, 发现这两组教师在教学的内容知识方面, 诸如在对教学目的、内容选择及具体的教学策略的认识上, 存在着重要差别, 接受过职前培养的明显要优于未接受的。
(2) 在职培训
教师培训就是指教师进入岗位以后参与的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活动即培训, 是有计划的和有组织的, 但不包括教师个人自由选择的学习安排。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和现代社会的进步, 单凭职前教育所习得的知识与技能是难以保障教学工作适应发展之需要。无论在国内和国外, 教师的在职培训作为教师知识更新和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途径都早已存在。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和教学质量, 主要国家的教师在职培训方式很多, 其中有长期的和短期的, 有脱产的和不脱产的, 有正规的和非正规的, 有面授的和函授的, 有校外的和校内的, 还有享受公费或自费国外进修。
2.基于实践——反思取向的内控路径
这一路径实质就是指教师教学能力自我发展或“自我更新”。教师是教学能力发展的对象, 也是教学能力发展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作为学习者进行持续的学习, 大量阅读专业期刊和书籍。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的自主发展强调个体专业发展的自主、自律与自觉。美国学者克兰顿认为, 自我指导专业发展具有个体自主、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学自修的特征。与同事的合作与交流以及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是实践一反思取向的专业发展途径。
(1) 自身教学经验的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自身教学的经验和经历进行反思, 丰富教学知识和技能, 从而提高适应教学的能力。实质上, 教学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以及情境的努力, 就是对课堂隋境中各种技能和技术的有效性的反思, 对课堂实践基础的假说、特定的策略以及结果的反思, 对道德的和伦理的以及其他直接的或间接的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规范性标准的反思。
(2) 阅读专业期刊和书籍
主要是指教师为满足自身的和社会的要求而围绕自己的专业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掌握知识、提升技能与发展能力的各种专门活动。学习对于教师而言, 是一种基本的素质要求, 是教师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思想者的基础。阅读专业期刊书籍是教师自我学习的最主要形式。阅读专业期刊和书籍也是教师间接学习他人经验的最重要途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真正的教师必须是读书爱好者, 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 而且已成为传统。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 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
(3) 与同事的交流与合作
这是指教师与同事结成伙伴关系, 在一起工作, 通过共同阅读与讨论、示范教学、课例研究, 特别是有系统的教室观察与反馈等方式, 学习并彼此分享新的知识, 改进教学策略, 促进能力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其同事关系的影响很大, 然而这却被一般人所忽略。这种专业成长的原则称之伙伴关系。伙伴关系有横向的和纵向的之分。横向是指学校内的同事之间, 纵向是指大学中的人员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4) 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现代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尤其是在当代信息社会, 教师不可能是全能专家, 所有方面也不一定都比学生知道得多。“光盘和因特网使世界上的信息对所有人开放, 剥夺了各地的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优势, 他们的知识权威也就瓦解了。”因此, 在与学生互动与交流过程中, 教师的知识能力也会得到增长。
二、高职教师能力培养的核心比较
纵观国内外高职教师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发展, 可见无论各国采取什么样的教师能力培养模式, 其出发点最终可归结为提高教师的质量, 即为提高教师的综合技能和素质而进行不断的创新, 特别是提高教师必备的基本的或最低限度的必要的资质能力。
在教师培养的3个阶段, 即培养、任用、现职研修等各阶段都应承担着教师基本能力的培养, 培养阶段应掌握的标准是“教学指导, 学生指导的最低限度必要的资质能力”, 亦即“在任用当初就开始担任年级和学科工作的过程中……以提高把培养阶段掌握的‘最小限必要资质能力’灵活运用于工作中的水平为标准”。关于培养阶段修得的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的水准如何, 我们只要设想一下新教师在进行教学指导、学生指导的实践活动和具体情境, 就比较容易衡量。
从新教师一走上工作岗位, 马上就得担任教学和管理相结合的重任这一点来考虑, 很明显在大学期间教师教育的责任中, 有让志愿当教师的人修得一定水准以上的知识、技能等的必要。而高职院校要不懈地为培养这种人才做准备。此外, 关于培养阶段和新教师研修等现职研修阶段的任务分担, 实际上为了通过一系列过程顺利地提高教师资质能力, 高职院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经常进行信息交换和人员交流, 相互充分理解有关培养和研修课程的内容, 确保每个教师终生在适当的时候具有恰当的学习机会。
注重对教师高素质的要求使我们在实施对教师教育策略的选择时, 由原来的注重内容的教师教育策略逐步转向注重能力的教师教育策略, 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下表中。
围绕这种能力的构建, 各国都在积极致力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 无论是从政策上, 还是从具体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上都采取了积极措施。
三、高职教师能力培养的保障比较
从制度上看, 各国的教师教育制度大致有以下特征。
第一, 各国的教师管理体制存在着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合作制3种类型。美国是典型的分权制, 各州通过立法、行政、拨款等方式进行。联邦教育部通过咨询、项目资助、协调和沟通等方式对教师教育产生影响。一些全国性的非政府组织, 如美国教育协会、全国教师联合会、卡耐基基金会等一些学术组织和基金组织通过发表报告、制定教师资格要求和教师教育标准等发挥作用。
第二, 各国均重视教师教育行政的法制化。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政府都十分重视通过立法加强对教师教育的管理。美国特别重视通过立法来规范全国的教师教育。先后出台的《国防教育法》 (1958年) 、《教育专业发展法》 (1968年) 、《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案 (2002年) 等, 促进了美国教师教育从职业教育向专业教育发展, 并越来越注重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三, 政府权力下放和权力集中并存。从总体上看, 权力下放是各国教师教育管理的基本态势, 但这主要是指中央集权制的国家重视权力下放, 而分权制国家存在着权力上收的情况。权力下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央把对教师教育的控制权部分地移交给地方政府。二是把属于高等院校的权限退还给学校。三是教师教育的管理和开办采取了大学和中小学合作进行的方式。
第四, 各国均重视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以前的教师教育主要是职前教育, 在信息化、全球化、终身教育时代, 教师在职进修或继续教育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美国各州和地方学区把教师进修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
第五, 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政府对教师教育进行管理的重要措施。许多国家都运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来规范教师教育发展。在有些国家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书以后, 还要参加地方教育委员会的考试或国家统一的教师任用考试, 参加一定期限的实习, 考核合格才能成为正式的教师。
四、高职教师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是由学历教育转变为学历教育与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训相结合,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由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扩大到教师教育、教学及技能的方方面面;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 把教师任职学校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阵地;在职进修制度化;在职进修与职前教育一体化;进修人员及内容扩大化。
第一, 以培训机构为本位是国外的主要模式。如美国的“暑期学校”、英国的“教师中心”等, 这种模式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一般专业素质, 训练教师适应形势的变化, 学习和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 并使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有选择地运用这些理论、经验和措施。
第二, 现代媒体为本位。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广播、电视、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 为教师继续教育大大提供了方便和效率。如英国政府花巨资为教师配备电脑, 既方便了教师的教学, 又有利于教师的在职进修。美国开办“教师职业发展学校”、“教育诊断仪医院”, 大力推行远距离教育, 送教上门。
第三, 校本位教师继续教育, 也称“以学校为定向”的在职培训模式, 是在“以学校为基地”的培训模式基础上改建起来的。这种模式的基本做法是根据学校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和教师的实际, 向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提出本校教师的培训要求, 然后共同制订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 最后以协议的方式规定培训的整个过程。
第四, 合作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与学校的合作, 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继续教育的要求, 也是提高培训效益的需要。如英国谢费尔德大学教育学院在总结教师在职培训的经验与技术的基础上, 设计了一种以中小学为基地辅之以大学的培训机构提供必要课程和人员的双方合作模式, 提高培训的效果。
第五, 在职教师进修的制度化。各国为在职教师进修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职进修与晋级加薪相结合, 在职教师进修与考核评定相结合。
第六, 在职教师进修与职前教育的一体化。1971年英国詹姆斯·波特关于3阶段教师教育体制的新构想提出后, 得到许多国家的响应。过去各国把师范教育只看做是职前教育;后来开始重视在职教师的进修, 但只是看做职前教育的补充、再教育或继续教育而已;现在, 在把在职教师进修看做是教师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的同时, 都把对教师的培养分成职前教育、导入教育和在职教育3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来认识和组织。
高职院校教师能力培养的主旋律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近年来欧美的“新专业化主义”进一步强调了教师教育对教育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教师开展对教育科学的研究;以理论为基础, 提高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诊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所教授学科的研究能力, 并根据学科和知识的发展, 将一些重要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及时整合进课程中;根据社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目前发达国家教师培养除了要求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外, 在培养目标定位上更加突出了教师的教育改革能力、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发达国家普遍强调教师教育要致力于教师从师执教素质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也一改原来单一刻板的面貌而为鲜活丰富的课程结构模式, 其目的就是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养。同时, 普遍重视强化实践, 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纷纷延长教育实习与实践的时间。
参考文献
[1]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申继亮, 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0, (01)
[3]张磊.地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5
【江西省城乡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比较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完成)09-16
(儿童文学)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大纲10-11
江西省2016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文化素养:科学常识试题10-14
江西赣县教育局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信息07-21
江西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09-02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德育和师德教育部分10-22
江西物流论文10-09
2023江西省远程培训小学英语试卷及答案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