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西婺源原生态保护的研究论文(共6篇)
对江西婺源原生态保护的研究论文 篇1
对江西婺源原生态保护的研究论文
目前,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天、地、人相互影响导致环境灾害不断发生的后果。生存与发展的生态问题,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去原生态古城镇旅游的城市人口趋之若鹜。在此,把婺源县作为一个典型的原生态地区进行研究,分析其生态环境保护状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以期对我国其它原生态地区的保护做进一步的思考。
一、原生态状况
婺源县地处江西东北部,西距景德镇80公里,被许多海内外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县是全国16个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由于其兼有生态与文化美感,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农村。它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户穿村,明清古建筑群是中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村落的原始形态保存完好,有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婺源的原生态主要体现于其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当中。而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所在。
(一)自然生态环境
婺源总面积2947平方公里,人口33万。境内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山峦连绵,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83%,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降水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847.9毫米。森林覆盖率达81.5%,其中封山育林面积170万亩,生态公益林125万亩。婺源地处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县属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乔灌木树种约有100多科,1000多种。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生物多样性,境内现有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共达80多种。
生物多样性( Biological Diversity)是生物及其与环境构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命系统包括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多个层次水平,每一个层次都具有丰富的变化,即都存在着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内容。物种多样性与多型性的生境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景观的多样性。保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才得以平衡发展。
(二)人文生态环境
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是保持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婺源是南宋思想家、哲学家、理学大师朱熹的故里,他从本体论、心性论角度提出的“天人一理”、“天地万物一理”之说,确定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内涵和原则,形成其生态伦理思想,可谓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因此,婺源保留着完好古朴的、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精美绝伦的古建筑文化,明清民居群保存完好,木雕、石雕、砖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民俗文化绚丽多彩。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孑L坚教授认为在婺源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不绝的根本和一个超稳定农业社会的真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限技术下对自然过程和景观格局的适应和利用)、人与人的和谐(建立在宗教礼教基础上的草根社会结构)、人与神的和谐(对土地之神和祖宗之神的敬赖)。早在清朝以前,当地即有告诫村民保护村中的山林树木、造福子孙后代,禁止村民捕鱼等思想。如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我们从这里也应有所启示。
二、原生态保护措施
在我国,尽管类似婺源这样的原生态地域环境基础较好,但是近年来是原生态环境正在逐步退化,甚至遭到人为破坏,而随着旅游、交通的发展,势必对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如何在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针对这些问题,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结合婺源的原生态保护现状,提出以下一些措施。
(一)注重生态工程建设,优化生态环境
优美的生态环境需要人们以积极的态度去保护。卫星遥感资料显示,婺源年土壤侵蚀量达48万吨,水土流失面积达28.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51%。在这种情况下,当地群众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加强水土保持的宣传工作,动用各种形式宣传水土保持;制订地方性规范文件,做水土保护预防监督工作;进行“四荒”资源治理开发。通过目前其生态环境的状况来看,水土保持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这只是原生态地区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根据目前原生态地区环境特点,在优化生态环境方面,应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实施封育营造工程,保护扩大森林资源;2.实施能源替代工程,在各工业建设当中采取节能、无污染方案;3.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4.加强环境美化,实现环境自身美感。
(二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它以发展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农林水、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的建设意义相当重大:第一,发展生态农业,将有效协调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解决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第二,生态农业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第三,发展生态农业,将促进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等优点。
婺源在发展以有机绿色食品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根据其自然资源条件和农业生产特征,划分了东北生态茶林、中部生态茶果、西南生态粮牧渔三大生态农业区,建立了25个有机农业示范村。严禁使用化肥、农药,防止大气污染,同时加强对水田、土壤、河流的生态保护。
(三)全面开展生态旅游
Ceballos-Lascurain在1988年首次将“生态旅游”定义为: “生态旅游是常规旅游的一种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究和享乐旖旎的风光和野生动植物”。随着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对其的研究逐渐深人,’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身研究角度的不同,对于生态旅游韵概,所以,私人诉讼有时可能无法实现立法者的预期目的。所以很多国家立法时候会考虑增加规定,反垄断主管机关必须为私人诉讼提供一定的帮助,最重要就有证据支持这部分内容。
三、结语
以上所说的私人诉讼制度所产生的消极作用,一般而言,主要是在美国这样实施绝对三倍赔偿制度的国家产生。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国家正是害怕产生这样的后果而并未采取这种模式。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毫不保留的照搬他国制度,在具体分析积极、消极作用的同时,更要避免该制度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具体制度设计上更多的结合本国的国情,结合各国经验,制定适合我国、有利于反垄断私人诉讼制度实施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宁元,论反垄断法实施体制运作的推动力量,时代法学,,2
[2]健,反垄断法私人执行制度初探,法商研究,,2
[3]蒋小红,论反垄断法的私人实施机制,载王晓晔主编:反垄断法立法热点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刘迎霜.浅析我国反垄断法中的民事责任,南京社会科学,,1
[5]学者李国海对垄断损害的构成要件有详尽论述,见李国海:论反垄断法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中南大学学报,2006,2
[6]陈荣宗,林庆苗.民事诉讼法,三民书局,
[7]魏琼.中国反垄断法中的诉讼请求程序初探,政治与法律,,1
作者简介:林昌(1984-),男,福建福安人,江西财经大学诉讼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
对江西婺源原生态保护的研究论文 篇2
一、婺源乡村旅游发展
1、婺源基本概况:
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 东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浙江衢州, 南连世界自然遗产上饶三清山, 西接中国瓷都景德镇, 北毗著名风景名胜区黄山, 是一个镶嵌在庐山、黄山、景德镇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全县有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3处, 2个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婺源生态优美, 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2%, 荷包红鱼、绿茶、龙尾砚、江湾雪梨是婺源红、绿、黑、白“四色”特产, 有世界濒临绝迹鸟种———黄喉噪鹛, 有世界最大的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鸳鸯湖, 每年冬天有2000多对鸳鸯来到这里越冬。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 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2、婺源乡村旅游发展:
婺源乡村旅游启蒙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 10多年来婺源旅游从零起步, 经历了起步、放活和整合三个发展阶段, 经历了从市场自发到政府主导, 从社会分散经营到资源整合运作的两次跨越。第一次跨越 (2001年) :由市场自发经营向政府引导发展转变。婺源旅游启蒙于90年代中期, 是在市场自发环境下, 将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品牌优势的过程。2001年后, 民营企业逐渐挺进旅游市场, 婺源旅游也由此经历了从市场自发经营向“放手民营、政府主导”转变的第一次跨越, 无论是游客数量、门票收入还是旅游综合收入都急速提升, 表现为旅游人次从2001年的24.7万跃升到2002年的100.4万, 突破百万大关, 同时旅游收入从5000万元增长到1.03亿元, 突破亿元大关。第二次跨越 (2007年) :组建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由社会分散经营向县域旅游资源整合, 进行规模化、资本化运作转变。2007年作为婺源旅游发展史上的第二个分水岭, 一方面在内部经营管理上, 按照“一个集团、一张门票、一大品牌”的思路, 通过全县旅游资源整合, 组建婺源旅游集团, 增强了婺源旅游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逐渐克服了发展中的问题, 为婺源旅游走集团化、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和资本化道路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在旅游形象和品牌运营上, 作为江西省县域旅游品牌的唯一代表, 婺源成功创评中国旅游强县, 为对外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占领了先机。
二、婺源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景观变迁影响
1、乡村空间景观形态变化
(1) 出现“大集中、小分散”格局:随着婺源乡村旅游的不断蓬勃发展, 乡村村落相向扩展或大村并小村的现象将逐渐增多, 在村庄集聚表现出以下几种类型:交通闭塞的村庄向交通便利的村庄集中, 如江湾村随着旅游集散中心的形成, 原来居住在偏远村庄的农民, 为了从事旅游交通、餐饮、导游, 许多基本离开原来住所;经济落后的村庄向经济发达的村庄集中;规模小的村庄向规模大的村庄集中。
(2) “点—线”式蔓延十分显著: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 当地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变和就业的变化, 村民在选择新住宅的位置时对耕作方便以否的考虑大大降低, 而是更多地考虑从事旅游相关的商业活动所带来的便利, 在那些靠近公路, 商业集聚和交通方便的地方新建房屋。同时由于婺源地形是山地丘陵为主, 平地不多, 形成了以江湾、李坑为中心的沿车行道或者旅游线路的“点———线”状蔓延的村落发展趋势。
(3) 商业空间与居住空间融为一体, 居住空间不断优化:乡村聚落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婺源的旅游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 来婺源旅游的人数剧增, 使得很多居民开始从商, 在婺源景区中会发现处处都是店面, 商业化气息特别严重。而这些店面几乎都是在居民的家中客厅, 或前面的客房, 形成了一种前面开店后面住宿的现象。如李坑村景区, 在小桥流水的两边没有一处不是商业, 甚至连厕所都要收费。随着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政府、企业和村民都加大对村庄的建设, 脏、乱、差的面貌得到根本改善。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 农村对厕所、家庭养殖、垃圾处理方面进行了改造, 改善了卫生条件, 同时, 实现了通水、通电、有线电视覆盖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 部分农户安装太阳能, 节约了能源, 净化了环境。
2、乡村田园景观变化
(1) 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多元化生产方式转变:在旅游开发以前, 古村里的居民原来都以务农为主, 世代过着平静安祥的生活。随着婺源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婺源县的生产方式也随之得到巨大的改变。由原来单一的农业转变为多行业, 现在的婺源乡村虽仍然以农业为主, 但是从事旅游交通、餐饮、住宿、导游的工作者占了很大的比重。旅游的兴旺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外面的人, 新的精神冲击着原来平静的生活, 原来的小农意识被激活了, 农民纷纷洗脚上岸, 拆下自家的门板开起了小店, 一些精明的外来生意人也瞄住了这块乐土, 纷纷租用当地民宅开起店铺。
(2) 由传统农业景观转化为农业观光景观:婺源有五大特色:红、绿、黑、白、黄。即荷包红鲤鱼、婺源绿茶、龙尾砚、江湾雪梨、金黄色的油菜花。油菜花本为农作物, 但是婺源油菜花与周围的徽派建筑和群山构成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婺源的金山茶园也由于发展旅游业使得金山茶园变成了金山茶叶观赏园。这些都是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导致的乡村农业景观转化为乡村农业观光景观。
3、乡村人文景观变化
(1) 乡村文化、建筑景观徽派化趋势明显
婺源历代文人辈出, 代有名家, 文化底蕴深厚, 傩舞。徽剧、茶道、抬阁、地戏等民间艺术绚丽多彩。但是这些都已慢慢的被现代的发展所代替, 有相当部分走上富裕之路的婺源人住上了钢筋水泥结构的“火柴盒”式的平房, 个别还住上了小洋楼, 他们模仿城市楼房进行建造, 与原有的徽派建筑的老房子形成了鲜明对比。正当这些传统文化没落的时候, 乡村旅游开始兴盛, 婺源的乡村旅游也开始发展。而古文化是婺源旅游的四古风韵之一。2005年开始该县提出了“修徽、固徽、保徽”的理念, 建立健县、乡、村三级保护管理体制, 对全县古村落进行全面普查建档, 并推出相关保护规划。在婺源政府的支持和村民的配合下, 婺源县有些建筑也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恢复, 如萧江大宗祠是婺源的古代四大建筑之一。
(2) 乡村民俗商业化较浓
婺源民风民俗底蕴深厚, 有自己独特的茶戏;傩舞、傩庙、傩面;婺源有名的“三雕”———石雕、砖雕、和木雕等。但是由于婺源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这些乡村民俗景观逐渐商业化, 现在要看婺源的茶戏的游客得自己花钱去舞台观看, 在景区也能看到到处都是三雕大卖场, 就连婺源县县城的民俗风情街原来是为了在重大节庆日、婚丧嫁娶等时进行表演的地方, 是婺源民俗风情的呈现地, 但是发展旅游业后, 婺源人民为了达到经济效益, 他们不再免费表演, 进行门票制, 这些有价值的民俗文化景观都已商业化。
4、乡村生态环境景观的变迁
乡村原有的清新、自然、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正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游人的进入以及供游客乘坐的交通工具的大量进入在日益下降。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扬起的尘埃、旅游区内餐馆、饭店等生活锅炉排放的废气都在影响着乡村旅游地的空气质量。游客遗弃的饮料瓶、食品袋, 经营者遗留的生活垃圾, 开发商抛弃的建筑垃圾等固体垃圾在乡村旅游区的水面、路边、河岸、田间到处可见, 严重地影响了旅游地的环境卫生, 影响了当地农民和游客的生活和健康。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破坏性的建设、无规划的道路、餐馆、娱乐场所建设、游客的随意采摘与践踏都是乡村旅游地的植被被破坏的祸首。
三、婺源乡村景观保护的建议
1、科学规划, 合理开发
婺源乡村旅游起步晚, 各地发展不平衡, 一定程度上讲, 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很多是农民自己干出来的, 农民的勤劳加上市场的机遇造就了许多乡村旅游点的成功, 但是缺少科学的规划逐步成为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缺乏规划和低水平规划容易使乡村景观产生变迁, 最终导致乡村环境恶化。因此, 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 组织专家为乡村旅游把脉, 对乡村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规划设计。
2、完善管理, 落实得力
通过开发旅游后村民手中有了积蓄后, 村民首先想到的是改善生活条件、享受现代科学技术和文明成果。如果没有引导和管理, 就有可能在村中矗立起背离传统建筑风格的“现代民居”或“外部民族化、内部现代化”, 外观和内涵都会与创建文化生态村的初衷相悖。从实践看, 比较成功的经验就是采取新老功能分区建设的方式。一是以不影响原有古村风貌为前提, 可以在古村附近规划专门用地, 在空间上用树林、绿地分开, 建设新居民区。二是在老居住区的改建、重建、整修、装饰, 必须采取“先审批、后建设”的原则, 严格执行规划建设要求的造型、材料、色彩、尺寸等, 供电、通信线路和电视接收设备的安装、架设, 要注意隐蔽, 一定要把保持传统风格摆在首位, 凡与原有碍建筑风格相冲突的, 一律禁止。
3、加强宣传, 提高居民素质
乡村旅游开发中一定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 要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 激发起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 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才能控制他们破坏乡村古建筑, 保护乡村环境。政府和组织要及时开展相关的知识培训, 规范居民的旅游服务活动, 使之尽量标准化、规范化, 以满足游客的需要, 以符合婺源的乡村文化景观[7]。
参考文献
[1]周心琴, 陈丽, 张小林.近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 21, (2) :77-81.
[2]Spedding R.Agricultural systems and the role of modeling[J].Agricultural Ecosyetems, 1984, 12 (2) :179-186.
[3]Turner S J.Pattern and scale statistics for landscape ecology[A].Gardner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landscape ecology[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18-49.
[4]Naveh Z.Internaction oflandscape cultures[J].landscape and UrbanPlanning, 195, 32 (1) :43-54.
[5]Sylvain Paquette, Gerald Domon.Changing ruralitues, changing landscpaes exploring social recomposition using amulti-scale apporach[J].Joural of Rural Studies, 2003, 19 (9) :425-444.
[6]翁有志, 丁绍刚.国内乡村景观规划文献研究分析与评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3) :1032-1034.
江西婺源导游词 篇3
江西婺源导游词五篇(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历史上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这里山明水秀,松竹连绵,飞檐翘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绿水之间: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与层层梯田、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两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和满山的红枫叶犹如一簇簇火苗争奇斗艳。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之中,让你感觉到心旷神怡和留连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灵秀,土地之肥沃,物产之丰富,贤俊之广众而著称。
县境内纵横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涧与怪石奇峰、古树茶亭、廊桥驿道融雄伟豁达与纤巧秀美于一体。著名景点有西北的大鄣山与灵岩洞群,东北的浙岭与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来就是游览胜地。苏东坡、黄庭坚、宗泽、岳飞、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文。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因袭唐诗而得名的宋代古桥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这里四周青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桥的两旁有廊亭,廊亭的两旁有石桌石凳,在这里或品茶弈棋,或浏览风光,让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闲和宁静。
离县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乡扫墓时亲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长势依然旺盛,古杉之巨,为国内所罕见。
生态环境优美的鸳鸯湖,成群成对的鸳鸯,如鲜花绽开于湖泊之中,形影不离。
婺源不仅景色优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享有书乡之誉。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足见其文风之盛。婺源物产丰富,有遐名中外的茶叶“婺绿”,可谓中国绿茶中之上品;味道鲜美的荷包红鱼,被誉为“人间天物”;石冠群山的“龙尾砚”(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 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园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对那些久经都市嘈杂喧闹的人们和爱好旅游、美术、摄影的艺术工作者来说,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创作素材,不能说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选择。
江西婺源导游词五篇(二)
各位团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将前往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的故乡——婺源旅游观光!由我来担任大家的向导,希望通过畅游览胜,能给各位留下美好的回忆。为了使大家对婺源有个大致的了解,我首先介绍一下婺源县的情况: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的东北角,它的东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程城衢洲,西面与瓷都景德镇相连,北部靠着皖南旅游胜地黄山,南部接国家风景名胜区三清山,是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地的绿色明珠。全县总面积3900平方公里,辖11个建制镇和15个乡,人口33万。县城就设在紫阳镇。婺源建县于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踞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县名婺源,则是因为“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县境内有一条河流称为婺水,它的意思就是“婺水的源头”。县境内多山地,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与庄园”之称,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山区小县。
说到婺源就一定介绍它蜚名中外的四大特产,这四大特产特别用四种颜色来代表的,分别是“红、绿、黑、白”:红指的是“水中瑰宝”荷包红鱼,它肉嫩鲜美是我国淡水鱼的良种,被选入国宴。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访华时都品尝过婺源的荷包红鱼。我们各位团友的口福也不浅,在你们今天用餐的时候就可以品尝到这道味道鲜美的地方特色菜;绿指的是“婺源绿茶”,它在唐朝时就已经被记入《茶经》,宋朝时被称为“绝品”,明清时期曾以“汤碧、香高、汁浓、味醇”等特点获得嘉靖皇帝赏赐银牌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黑则是“砚国明珠”——龙尾砚,早在唐朝就以“声如铜,色如铁、性坚滑、善凝墨” 名扬天下,南唐后主李煜夸为“天下冠”;白是江湾雪梨,果体大肉厚、松脆香甜,属于果中上品。
婺源古时属于“吴楚分源”之界。自唐代建县以后,文分风昌盛,先后养育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清代经学家江永、近代铁路工程大师詹天佑等一代名流。从宋到清,全县考取进士550人,明清朝竟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说。
那么我们今天去婺源参观游览的主要是当地有名的古村落及徽派建筑,说到这里我们各位团友可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要用安徽的“徽”字来命名呢?这是因为在唐朝建县的时候婺源本属江西所有,但后来的改朝换代中曾被划到安徽,不过近代又重新划回了江西。地方虽然是划回来了,但不管是婺源本地人还是外省的游客还是习惯性的把这些建筑和生活习惯称为徽派建筑和徽派文化。我们要参观的这些徽派建筑的特点非常多,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清楚的,但任何一幢宅子都遵守一个基本的风格“粉墙黛瓦,飞檐戗角”。白色的墙,黑色的瓦,两边是高高的封火墙,又称为“马头墙”。而这些宅子的主人一般是两种人:一种是“当官的”,徽州自古读书人多,地方穷就必须读书。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后多数为官者会在家乡建起官邸光宗耀祖。另一种就是商人。因为本地多山地少田地,根本养不活那么多人。男人到了十二、三岁很多会外出谋生、经商。因婺源盛行朱子之礼,自古多名人。他们从小接受着文化、道德的熏陶,在外经商非常讲究诚信,兢兢业业,很多人都发家致富了。他们发财以后,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修建房屋,并把自己多年梦想融入到房屋的建设当中。但在古时候,商人的身份很低,俗话说“人分三教九流”,商人连九流也算不上,所以他们的房屋就是建得豪华气派,与当官的房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从大门口就可以让人一眼分辨出主任的身份、地位。这些我们都留到景点里再一一讲解。讲到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我们各位团友了。前面说婺源自古官吏多,那么谁做的官最大呢?这个人是我们各位团友非常非常熟悉,经常从电视中看到的人——我国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你们一定会很奇怪得想:江泽民不是江苏扬州人吗?这个话题还得从江泽民的爷爷的爷爷说起。当时他的这位祖先考取功名后,到扬州走马上任就一直留在扬州没有回来了。但在20____年5月29日,江泽民千里迢迢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婺源,视察了这里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并且去了江湾,看望了许多江氏本家亲戚。
江西婺源导游词五篇(三)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由婺源县城紫阳镇乘车前往第一个景点小桥流水人家——李坑。车程大概十来分钟。现在我首先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给大家作个简单的介绍。
李坑,是个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10年,由一个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历史。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为什么叫理田呢?拒村子里的老人说: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尧帝为部落首领是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职为姓。同时,因远祖唐末由北方迁到南方曾“占得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姓居住于小溪两岸。在婺源,溪流又被称为“坑”,便俗称为李坑。
各位游客,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称为水口,原因是这里的村里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古时候,水口往往成为一个村子庄的标志。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走着走着,一望见水口,便会激动不已,分外亲切。
1、李翼高故居: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个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为有钱财,他着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装饰房屋,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在房子翘角飞檐的门罩下,垂花柱式门枋上的砖雕十分精细,下枋上精雕细刻着古戏文图幅、人物图案各异,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着荷花,象征纯洁和吉祥,这边的莲蓬,则是期望多子多孙。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正门两边各有一个石墩。现在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两个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马石。我们再来看看屋子里的构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厢房的隔扇门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体现了婺源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技艺。整幢宅子上、下两层,每层分为三部分:前面的这间称前堂,是小姐的房间。因为小姐是不能随便出闺房的,所以门窗上是镂空的雕刻图案,方便小姐从屋内往外看。正中间的这两间称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两间称后堂,那是儿子们的房间。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则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称为高堂。
2、大夫第: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个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大夫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规军根本没有作战能力,完全靠曾国藩的湘军,国库又没有大量的钱财做军饷,当时的徽州同知鼓励商人捐钱作军饷,捐得多就封官,李文进的官衔就是那时侯捐来的。从这幢房子的门面上来看,沿袭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点。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不仅能遮挡雨水,还能起美化的作用。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极富装饰趣味。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是民间较为常见的“狮子滚绣球”图案,表达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满欢乐的心态。我们再仔细看看这石雕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它代表了主任的心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屋子的上方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同时它还有一层含义,既是把人和天衔接起来——“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脱离大自然而独立存在。同时,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样式,古时候人们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办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养一只千年乌龟。乌龟在下水道里爬来爬去,下水道就永远畅通无阻。这座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一则体现出家庭融乐的气氛,二则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似着精美图案,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主人对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各位游客,房屋右侧的这间跨院当地称做“小姐绣楼”。看,楼上这座向河街挑出许多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原本用于观景,但传说也是小姐抛绣球的地方。这里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小姐抛绣球的故事,在小说和戏剧情节中常有记载,因为有些待字闺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权贵,如何选择左右为难,或者因小姐的择婚主张与父母意见不合,爱女也许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现了抛绣球选女婿这种戏剧性的做法。小姐的绣球抛给谁,一般是有目标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经选定了一个意中人,而不是随随便便乱抛的3、申明亭:各位游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刚刚经过的这个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见证,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书上记载得非常详细: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
来,张贴在亭子中,以达到惩戒的效果。古时候村中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负责,因李坑过去的村规民约颇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觉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难免有争议,家庭有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聚众,村人均可参加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排解纠纷,批评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
4、通济桥: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看看旁边的这两条溪流。这是李坑过去“十二景”之一的“两涧流清”。其中一条溪流前方有两个小石墩,这条就是公龙,石
墩为龙角。这边没有石墩的是母龙,两条龙在此桥处汇为一条溪流,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时候风水村中两水相激本来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也就化解了。通济桥跨度约5米,始建的年代已难以查考,不过最后一次维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石拱桥。
5、铜绿坊:“铜绿坊”建于清代中叶,主人李聘如是在安徽芜湖经营铜绿生意起家的,因此村中人称他的故居为“铜绿坊”。铜绿坊仿官厅建筑风格,在大门后另外设置了一座仪门,当地称“中堂门”,平时中堂门关闭不开,常人一般从两侧出入,如有达官贵人光临,则打开中堂门迎接。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铜绿”。“铜绿”的化学名称叫“缄式碳酸铜”,是一种有毒的绿色晶体,可做杀虫剂。古代制取铜绿的方法很特别,用糯米蒸成饭,裹在铜上,时间一长,饭霉烂,剥下来铜的表面上就生成铜绿,然后刮下来在加入一些其它的化学元素制成。
各位游客,我们再来看看着这座宅子的内部摆设,在婺源屋内的摆设是很有讲究的。我们看这中间是一个高高的马头座钟,左右两边,一边是花瓶,一边是镜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静,终身平静”
6、李书麟故居:这幢民居是“八字门”,别具一格,并正对着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门前这扇墙壁,又称为萧墙。,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但在婺源,萧墙都建在门外,因为本地人以天为院子,以门前山水为院子,所以把萧墙建于大门口。萧墙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挡风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书写着?福?字意味着“开门见福”。这幢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门楼上的雕刻也很精细,进入房子内部后,大家可以发现这个条案与众不同,特别长,有4米多长,这在婺源现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见的,此外,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个戗角,四个天井,从这一点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7、鱼塘屋:这是一所不知名的书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鱼塘屋。从风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砖铺成,当地称?金砖铺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铺地;二是采用木柱础,不象后来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础;三是隔扇很朴素,格心用横直棂子,没有雕似。连着它的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故居的后花园,园内有一个石砌的鱼池,用青石板将周围围住,绕池的小径以块石铺垫。池内的鱼就是婺源的四大特产之一的荷包红鲤鱼,池水与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这边是花坛,花坛中的这棵紫薇树,相传是李知诚亲手栽种,算起来树龄已有800多年了,当年茂盛是树干胸径有0、4米,经一次雷击后现虽只残存半边,但每年都回新枝萌发,红花满树。旁边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树,树干上长满灵芝,使人觉得这里充满了灵气。
8、蕉泉:各位游客,我们眼前的这眼泉水叫“蕉泉”。这眼泉水虽然流量不大,却一年四季不会干涸,泉水清澈凉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断流,蕉泉供应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这是他们的救命泉。这眼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来的,在这有带还流传一个神化故事。传说,李坑村曾有一个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张天师的弟子,天性聪悟却心术不正。相传张天师养着几条小龙,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条,回家养在墨盒里。张天师闻讯赶来索要,李祈福反问他龙是什么颜色,张天师说是黄色的,李祈福说:我这里有条黑龙,没有你的黄龙。张天师无奈,就把这条龙送给了他。龙养在墨盒里越来越大,终不是办法,李祈福就想为它找个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来到这里见这石壁上有水渗出,便拔剑直插进去,顿时缝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兴奋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个洞,他趁势往地上一坐,坐出一个大陷坑,水不断流入坑中,形成这个水池。李祈福把龙养在池中,张大以后不断兴风作浪,腾云是尾巴一扫把附近的这些房子的马头墙全铲平了。大家看,这一带房子都没有马头墙。李祈福听到村民怨声连连,于是把龙带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开化的一条江中,至今这条江仍叫乌龙江,而蕉泉也因为曾养过龙,成为古时候人们求雨必拜的地方。
江西婺源导游词五篇(四)
各位团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现在由我来担任大家的向导,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__,名叫__,大家可以叫我小__。希望这次畅游揽胜,能给大家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为了使大家对婺源有个大致的了解,我首先介绍一下婺源县的情况。
婺源的“婺”字使用的地方太少了,不好读,又不好写。在一段时间里,人们没有记住它。如今,旅游兴起,“婺源”光彩灿烂,在人们的生活里,它有着重要的位臵。
婺源,位于赣东北,与皖、浙两省交界的绿色明珠,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的典型江南山区县。东临古城衢州,西毗瓷都景德镇、北枕旅游胜地黄山。南接道教三清山。全县面积2947平方公里,16个乡镇、一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生态工业园区,总人口36万。婺源是传统的绿茶产地,被称为“茶乡”。旅游兴起,因境内山川秀丽,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婺源历史悠久,商州属扬州之域,春秋为“吴楚分源”之地。唐开元28年(740年)建县,原址是在清华镇,后迁至玄高镇,也是现在的紫阳镇。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这里文风鼎盛。名人辈出,自古有“书乡”美誉。是中国着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故里,也是中国近代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桑梓。
自宋至清,全县中进士有550余人,仕宦2665人,历代文人学士留下的着作3100部,其中有172部选入“四库全书”。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紫阳镇,是婺源县城的所在地。紫阳镇原名是玄高镇,它三面环水,一面依山,风景秀丽,又称为蚺城。紫阳,是南宋着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别号。朱熹的祖居就在县城的老街上,至今还留下有虹井传说,据《婺源县志》记载:宋绍圣四年1097年朱熹的父亲朱松出生的时候,井中气吐如虹,经日不绝,到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的时候,一道紫气贯井而出,故而得名“虹井”,大家都觉得紫气东来是非常吉祥的兆头,所以朱熹也将紫阳作为自己的别号,而且在朱熹死后的第九年也就是嘉定二年1209,皇帝赐朱熹的谥号为文公,嘉定五年12____年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列为国学,咸淳五年1269年宋度宗下诏,赐朱熹故里婺源为“文公阙里”,所以朱熹虽然出生在福建,但是朱熹一直将婺源做为自己的祖籍地,朱熹一生中两次专程回婺源祭扫祖墓。
我们车子行驶的这条路叫婺溪路,从此处去往屯溪,黄山十分便捷,才120公里。景婺黄高速公路通车后只有74公里。这里是婺源旅游集散中心,是婺源文化旅游标志性建筑,占地面积78.1亩,具有旅游信息,旅游交易,旅游宣传,旅游咨询和旅游产品形象展 大家看我们左手边的这栋徽派的仿古建筑就是我们婺源县博物馆,婺源县博物馆是国家重点博物馆,婺源博物馆创建于1953年,____年向社会免费开放,婺源博物馆也被人们称为“中国县级第一馆”,它的馆藏文物的数量和珍贵。在中国的县级博物馆是首屈一指的,它的馆藏各类文物达一万余件,等级文物就有一千多件,其中更不乏东汉陶权、明代鎏金百花金莲炬、钿翠象牙座屏、历代名家名人字画等诸多珍贵文物。__年【人名】同志亲临婺源县博物馆视察,对馆内藏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现在我们经过的这座学校是江西省婺源茶叶学校,创办于1939年,____年上饶职业技术学院在此成立分院,是一所培养旅游和茶叶方面专业人才的技术学校,说到茶,我就给大家说说我们婺源的四大特产吧,婺源的四大特产是四种颜色:绿、红、黑、白。绿说的就是婺源绿茶了,婺源绿茶唐载入《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以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的优良品质,被美国《茶叶全书》赞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婺源的气候条件也是绿茶优异品质形成的先决条件,婺源地处亚热带,具有东亚季风的特点,属于温暖湿润气候区。为茶树提供了繁茂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茶树的生长和三大因素有密切的关系。那就是“温度、水分和阳光”。1、温度:婺源的温度平均为18—30摄氏度.而且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上升慢,晚上气温下降快。而这个特点十分利于茶树干物质积累。2、水分:婺源年降水量达1821毫米,特别是4—6月份又是雨季,占了年降水量一半,这时也是采茶的季节。3、阳光:茶树是耐阴作物,但阳光不足或者过于强烈,都会影响茶树的生长和发育,而降低品质。婺源的茶园达多分布在山谷之中,峡谷幽深,林木茂密,为茶树起了很好的遮阳作用。有效的减弱了太阳光直射的强度,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6.5万亩。经过多年的努力,____年产茶16万担,综合了以上的种种,婺源的绿茶分为三大类。一、茗眉为代表的芽茶,二、内茶,是抄青茶,俗称毛茶,三、精品眉茶。婺源是有机茶生产大县。在种植有机茶过程中,使用天然绿肥,采用生物或物理的方法防治病害虫,以自然农耕为主,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合成农药、化肥和化学添加剂。在整个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同时,也要完整的保留了茶的清香甘醇的特性。
红说的是婺源一种特殊的鱼,叫中华荷包红鱼,因为它头小尾短,背高腹圆,形似荷包而得名,相传是明万历年间,沱川人户部右侍郎余懋学带回婺源的,红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一道美味佳肴。
白指的是婺源江湾所产的江湾雪梨,因为果实皮白如雪得名,江湾盛产雪梨还和徽州的历史文化有关,古时的婺源人出外经商时,就种下一棵梨树,讨个“种梨得利”的好口彩。
说了三种特产或能吃或能喝,最后一种黑就不能吃喝了,它是一种石头,就是文房四宝中的砚台,中国四大名砚中的歙砚就出自于婺源,因为在唐代婺源归属于歙州管辖,从而县产的物产就以州的名字来命名的,歙砚石质细腻,产于婺源的龙尾山,也被称为龙尾砚。
江西婺源导游词五篇(五)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去哪里游览呀?(婺源)对,那就是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的婺源。在那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蕰和优美多姿的自然风光,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善结合。在婺源传统文化与绿色生态得到最自然的融合。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婺源的概况。
婺源位于江西的东北部,地处于赣、皖、浙三省交界的地方。她就象镶嵌在黄山、三清山和景德镇旅游金三角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全县面积为2947平方公里,包括11个镇和15个乡,有着32.56万人口,县城设在紫阳镇。
婺源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三苗部族居住在这里。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于吴国,秦始皇统一后,这里属鄣郡。最早建县是在唐开元28年(即公元740年),距今1200多年的历史了。婺源建县后,从唐代到五代隶属于歙州,宋代属徽州新安郡,元代属于徽州路,明清时期都隶属于徽州府,直到1934年9月属于安徽省管辖,此后一度划属为江西省。1947年8月又划为安徽省。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了,划归为江西省。虽然隶属关系几经变化,但它至今仍是徽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代的王勃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赞誉南昌。其实,钟灵毓秀的婺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婺源历代文风兴盛,文人学士荟萃,名医能匠人才济济。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他的故乡就在这里,他用一生的耕耘求学为世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南宋名医、文学家朱弁羁金16年,不辱使命;宋朝名医江哲多次受召进京,为皇帝治病;这里有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的汪鋐,明代的皖派篆刻家何震,为官清正的尚书余懋学、余懋衡,清代著名的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创制天文钟中星仪的天文学家齐彦槐等。近代的名人也不胜枚举,被誉为“中国人的光荣”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自行设计兴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著名的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现代医学家程门雪等等。据史书记载:从宋代至晚清,全县考取了进士550人,出任各级官吏者2665人,明清朝竟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说;今天的“一门四教授”“科学家三昆仲”也传为佳话。历代文人学士留下传世著作有3100多部,其中就有172部共1487卷被选入《四库全书》,所以婺源又被誉为“书乡”就名不虚传了。
各位朋友,今天的婺源为什么被人们称为最美丽的乡村呢?除了她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之外,还主要得益于她那美丽的自然环境。
婺源是一个多山的县,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山区县。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6.7摄氏度。全县最高峰为北部的大鄣山,主峰擂鼓峰海拔1630米。古人称大鄣山是钟灵发脉之地,婺邑文运昌盛人才辈出与山脉龙胎毓秀钟灵有关。东北部的浙岭是春秋战国时期吴楚分源的分界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使得这里青山滴翠,溪流碧透。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1.5%,是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并获得“全国绿化百佳县”的称号。
婺源又素有“茶乡”之称,是全国绿茶重点产区和出口外销基地。“婺源绿茶”,在唐代的《茶经》中有记载,宋称“绝品”。明清时,曾获得嘉靖皇帝赏赐银牌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美国《茶叶全书》称赞“婺绿”茶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大鄣山茶”为全国首家AA级绿色食品,并取得了多欧盟有机食品监督机构的认证。
婺源是江西省著名的生态旅游区,也是国家旅游局批准建立的全国文化与生态旅游的示范区。婺源有些什么特产呢?她的四色特产是闻名遐迩的。刚刚提到的绿茶便是四色中的“绿”色了,其余三色就是“红、黑、白”。红色是“水中瑰宝”荷包红鲤鱼,肉嫩鲜美,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访问我国时,都曾品尝过婺源荷包红鲤鱼。黑色便是中国四大明砚之一的龙尾砚,它有”声如铜、色为铁、性坚滑、善凝墨”的特点。南唐后主李煜夸为“天下冠”。白色就是江湾雪梨。每年六月成熟,梨果体大肉厚,松脆香第甜,味道好极了。
关于江西婺源导游词 篇4
在婺源传统文化与绿色生态得到最自然的融合。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婺源的概况。 婺源位于江西的东北部,地处于赣、皖、浙三省交界的地方。她就象镶嵌在黄山、三清山和景德镇旅游金三角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全县面积为2947平方公里,包括11个镇和15个乡,有着32.56万人口,县城设在紫阳镇。婺源的历史非常悠久。
游客们,现在你们会不会提出一个疑问:不是说这里是鸟的天堂吗?怎么连一只鸟也没有呢?如果会,那我们现在就来拍一下手吧。只要拍一下掌,鸟就会蜂涌而出,看!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在扑翅膀,有的在喂小鸟,有的在梳理羽毛。听!那只画眉鸟唱的歌真好听!
大树上虽栖息着成千上万只鸟,但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白鹤早晨飞出觅食,至傍晚归巢,而灰麻鹤是晚上飞出觅食,天亮时归巢休息。他们每天早晚一进一出,交互更替,场面颇为壮观。
1935年5月下旬,刘伯承红一军团先遣部队迅速挺进了安顺场,准备强渡大渡河。1935年5月24日晚,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在刘伯承、聂荣臻的率领下到达马鞍山,正准备休息,忽然接到总部命令,要求连夜袭击不远处的安顺场渡口,强渡大渡河。于是刘伯承等决定让第一营立即出发,先行夺取安顺场,然后进行强渡。
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三苗部族居住在这里。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属于吴国,秦始皇统一后,这里属鄣郡。最早建县是在唐开元28年(即公元740年),距今1200多年的历史了。婺源建县后,从唐代到五代隶属于歙州,宋代属徽州新安郡,元代属于徽州路,明清时期都隶属于徽州府,直到1934年9月属于安徽省管辖,此后一度划属为江西省。1947年8月又划为安徽省。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了,划归为江西省。虽然隶属关系几经变化,但它至今仍是徽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代的王勃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赞誉南昌。其实,钟灵毓秀的婺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婺源历代文风兴盛,文人学士荟萃,名医能匠人才济济。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他的故乡就在这里,他用一生的耕耘求学为世人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南宋名医、文学家朱弁羁金,不辱使命;宋朝名医江哲多次受召进京,为皇帝治病;这里有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的汪鋐,明代的皖派篆刻家何震,为官清正的尚书余懋学、余懋衡,清代著名的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创制天文钟中星仪的天文学家齐彦槐等。
近代的名人也不胜枚举,被誉为“中国人的光荣”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自行设计兴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著名的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现代医学家程门雪等等。据史书记载:从宋代至晚清,全县考取了进士550人,出任各级官吏者2665人,明清朝竟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之说;今天的“一门四教授”“科学家三昆仲”也传为佳话。历代文人学士留下传世著作有3100多部,其中就有172部共1487卷被选入《四库全书》,所以婺源又被誉为“书乡”就名不虚传了。
各位朋友,今天的婺源为什么被人们称为最美丽的乡村呢?除了她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之外,还主要得益于她那美丽的自然环境。婺源是一个多山的县,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山区县。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6.7摄氏度。全县最高峰为北部的大鄣山,主峰擂鼓峰海拔1630米。古人称大鄣山是钟灵发脉之地,婺邑文运昌盛人才辈出与山脉龙胎毓秀钟灵有关。
东北部的浙岭是春秋战国时期吴楚分源的分界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使得这里青山滴翠,溪流碧透。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1.5%,是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并获得“全国绿化百佳县”的称号。婺源又素有“茶乡”之称,是全国绿茶重点产区和出口外销基地。“婺源绿茶”,在唐代的《茶经》中有记载,宋称“绝品”。明清时,曾获得嘉靖皇帝赏赐银牌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美国《茶叶全书》称赞“婺绿”茶为“中国绿茶品质之最优者”。“大鄣山茶”为全国首家AA级绿色食品,并取得了多欧盟有机食品监督机构的认证。
婺源是江西省著名的生态旅游区,也是国家旅游局批准建立的全国文化与生态旅游的示范区。婺源有些什么特产呢?她的四色特产是闻名遐迩的。刚刚提到的绿茶便是四色中的“绿”色了,其余三色就是“红、黑、白”。红色是“水中瑰宝”荷包红鲤鱼,肉嫩鲜美,美国总统尼克松、日本首相田中访问我国时,都曾品尝过婺源荷包红鲤鱼。黑色便是中国四大明砚之一的龙尾砚,它有”声如铜、色为铁、性坚滑、善凝墨”的特点。南唐后主李煜夸为“天下冠”。白色就是江湾雪梨。每年六月成熟,梨果体大肉厚,松脆香第甜,味道好极了。
婺源的风景名胜特别多,古迹遗址随处可见。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就是一个颇有名气的游览胜地,李白、苏东坡、黄庭坚、张大直、宗泽、岳飞等都曾游吟到此,并留下了不少的赞美诗文。这里有年代久、种类广、数量多的名木古树;有景色优美候鸟迁徙的乐园――鸳鸯湖;有以石雕、砖雕、木雕“三绝”见长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有古朴壮观的廊桥――彩虹桥;有江南最大的宗祠――俞氏宗祠;还有江泽民主席的祖籍――江湾。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张导。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鸟的天堂。好,现在请大家上船,我们出发去鸟的天堂。趁大家坐船的时间,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鸟的天堂吧: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五百多年树龄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天马村天马河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十八亩左右的河面,独木成林。
这里还曾是《闪闪的红星》、《聊斋》的外景拍摄地。大家在获得山水陶冶的同时,还能获得历史文物方面的知识。
前方两河口是一个分岔口,左边过去56公里是到“冰川世界”的海螺沟,到“冰川世界”当然是看冰川啦,海螺沟的大冰瀑布高达1080米,宽有500-1100米,其面积相当于我国贵州黄果树瀑布的15倍,它是由多级冰坡组成的规模巨大的冰川陡坡冰川。冰川在这里处于一种超级伸张状态,终年都有频繁的冰崩和雪崩,非常危险,所以干脆我们还是走右边好了,逆着大渡河去看看泸定桥,很近,只有14公里。
泸定桥的守敌在东头构筑了坚固的桥头堡,并将西桥头铁索上的部分木板去掉。29日下午四时,红军发起了夺桥战斗,二十二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脚踩摇晃的铁索,手扶铁索拦,向对岸冲去。脚下是奔腾的河水,头顶是敌人呼啸的枪弹,但他们忘记了生死,以压倒一切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冲到了东桥头,同敌人进行搏斗。后继部队源源涌入,到黄昏时分,先遣部队便占领了泸定桥和泸定城。当天夜里,刘伯承带领的右路部队也到达泸定桥。6月2日,红军主力全部渡过大渡河。大渡河之战以红军的胜利而告终。
历史学家说:从这里可以找到中国古代与现代历史文化的衔接点;哲学家说:这里是研究古徽州历史、文化、经济、艺术乃至封建宗法制度的理想去处;艺术家说:这是获取创造灵感的源泉地。
更傎得一提的是。5月29日江泽民主席在曾庆红同志的陪同下亲自来到了婺源视察。江主席访问了江湾中心小学、农民江镇中家、退休教师江启昌家,还有金山茶园等地方。这次我们的婺源之行就是要重走江主席的足迹。
走进天堂,亲近小鸟,让我们一起去拥抱自然,我希望各位朋友能够用心感受这一切的美好!虽然有些不舍,我们还是要离开了,谢谢大家配合!
朋友们,婺源的概况我就介绍到这里,到了具体的景点我再给大家详细讲解。愿大家的婺源之行,快乐多多,收获多多。谢谢!
江西婺源、景德镇考察报告 篇5
姓名:吴博睿 班级:环艺一班 学号:1203611042 考察地点:江西省婺源县、景德镇市 考察时间:2015年4月18日至4月24日
考察过程
婺源县位于赣东北,古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的文化风俗、房屋建筑、饮食居住和徽州其他各县大体相同,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那里完好保留了大量的明清两代古建筑,它们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徽派建筑,堪称典范之作。明清时代古徽州一带的商人凭借木材、茶叶、盐业等的垄断经营,称雄商界长达二三百年,统称徽商.当时徽商经营的势力遍及大江南北,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和声望。中国人落叶归根的特性让殷实的徽商们最终都在家乡大兴土木,建民所、立祠堂,光宗耀祖,传宗接代。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徽派建筑的全面的昌盛。中原望族的迁徙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耕读礼俗。中原盛行的儒家礼教文化浓墨重彩地在古徽州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这也是徽派建筑渗透着儒雅之韵的原因之一。聚集巨额财富的徽商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大量的资本投入到光荣之中,投入到自家宅院的建设中,这也在无形中促进了徽派建筑昌盛的发展。
本次考察主要考察了景德镇、思溪延村、李坑、江湾、晓起、彩虹桥等地。
第一天到达李坑,也是本次考察的住宿地。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该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是婺源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 1
李坑,自有它自己的一番滋味,就是它最让人贴近生活。仿佛自己融化在了这美丽的古村中难分难舍,感受着这古朴富有诗意的小村。
小桥、流水、人家
下午行至汪口村,位于婺源东北部,古称永川,因地处双河汇合口。碧水汪汪而得名,宋大观三年(1110)由徙婺源九代孙朝议大夫俞杲建村,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汪口村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得山水之灵气,地灵人杰,是古徽州一方“徽秀钟灵”之地,历史上这里文风鼎盛,人文蔚起,经科举中进士者有14人,出任七品以上官员73人,著书立说,以斐然文采名于世者9人著作达27部,还走出了一大批商贾四方徽商富贾和精杏林,工篆刻、善书画的名士贤达。
汪口小巷
俞氏宗祠,位于婺源县城东北30公里处的江湾镇汪口村,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建筑为清代中轴歇山式,气势雄伟,布局严谨,工艺精湛,风格独特,被古建筑专家誉为“艺术宝库”。
宗祠内凡木质构件均饰以雕琢,有各种图案一百多组。刀法有浅雕、深雕、透雕、圆雕、细腻纤巧,工艺精湛,风格独特,被古建筑专家誉为“雕刻艺术宝库”。宗祠构造十分宏大巍峨,主祠堂高达三层。牛腿雕刻威严,月梁造型古朴。在这古老的祠堂中,每年的祭祖仪式仍在进行。
精美的木雕
第二天来到了此行主要景点之一——江湾
江湾位于江西省婺源县东部,距婺源县城28公里,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属于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景区,是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湾文风鼎盛、群贤辈出,由宋至清孕育出状元、进士、与官宦38人;传世著作92部,其中15部161卷列入《四库全书》。村中还保存尚好的御史府宅、中宪第等明清时期官邸,又有徽派民居滕家老屋、培心堂等,以及徽派商宅,及2003年重修的萧江宗祠,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下午赶赴晓起村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如果说,婺源是一个绿色大公园那么晓起村就是一处绝妙的景致。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遮天蔽地的古树,天人合一的晓起堪称中国别具韵味的古文化生态村。
参天古树
而后行至历经风雨的彩虹桥
思溪延村,延村以群屋一体的建筑格局著称,若逢雨天,踩着光可鉴人的青石路,从村头走到村尾,穿堂入户而衣衫不湿。庄园特色极具,在环绕延村的河岸上还可以捕捉到水彩画般轻灵、蒙胧、滋润的画面。7
思溪的古民居则以幽深的庭院风格见长,鎏金匾额,回廊护栏、天井书斋,亦庄亦趣。有些村落中,至今依然保留一些当年的古驿道,它们在村庄与村庄之间宛如飘带一般蜿蜒伸向远方。那些规模较大的村落更是有着江南风光田园诗般的意境,高高低低的树,曲曲弯弯的河,零零落落的村,有一种国画中的韵味。
青山绿水楼外楼,古道黛瓦诗意弄。漫步旧巷画卷中,重拾旧事思故人。
告别了小桥流水的婺源乡村后赶往中国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别名“瓷都”,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与安徽省安庆市,池州市为邻,处于皖(安徽)、浙(浙江)、赣(江西)三省交界处,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位于长江之南,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在昌南(景德镇)建造窑坊,烧制陶瓷。到了唐朝,由于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吸收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青白瓷。青白瓷晶莹滋润,有假玉器的美称,大量出口欧洲。
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不会制造瓷器,因此中国特别是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很受欢迎。在欧洲,昌南镇瓷器是十分受人珍爱的贵重物品.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和生产瓷器的“中国”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却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即“中国”。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其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色釉瓷,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9
对江西婺源原生态保护的研究论文 篇6
1 旅游建设用地的内涵
广义的理解认为,旅游用地就是旅游业用地,即在旅游地内凡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考察研究等活动的土地。(1)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土地。结合旅游用地和建设用地的概念,本文将旅游建设用地定义为:为旅游业服务的建筑物、构建物所占用的土地。本文所讨论的旅游建设用地主要包括景区建设用地、旅游设施用地和旅游交通用地三大类。
自旅游开发以来,作为一种复区式的土地利用类型,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土地的利用特征除了保持原有的功能不变以外,同时还具有了旅游用地的功能。另一方面,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辅助设施(如各种旅游服务用地、交通转换中心用地和旅游接待设施用地等)的建设,因此,旅游建设用地是伴随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其占用土地类型也与当地旅游资源类型息息相关。
2 婺源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婺源旅游业起步于1993年,当年接待游客2.64万人次,到2006年接待游客达到283万人次,为了迎合旅游者逐年增多的趋势,婺源县加大了对景区、景点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扩建。目前,婺源有27个景区景点,小的1平方公里,大的几十平方公里;宾馆饭店100余家,共有6000多张床位,其中包括三星级宾馆一家,准三星宾馆两家,二星级宾馆五家,旅游定点宾馆十八家;县内开办了11家旅行社,1家旅游汽车公司,已开通直达上海、杭州、深圳、广东、温州、宁波、金华、常熟、南昌、九江、黄山等地班车。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2000人,间接从业人员7900人。
婺源县生态环境优美,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2%,另外,古建筑文化精美绝伦,李坑、思溪、理坑、延村等明清居民群保存完好,古风依然,有“古建筑博物馆”之称,木雕、石雕、砖雕艺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根据婺源县旅游资源特点,其用地来源主要包括林地、耕地、乡村居民点用地等。
3 婺源县旅游建设用地的布局与安排
3.1 旅游景区建设项目用地布局与安排
3.1.1 人文景区
婺源古村落数量众多,历史文化积淀厚重而丰富,是乡土文化的“活化石”。与其他地域古村落相比,婺源古村落具有典型的徽派特色,它们所体现出的中华礼仪文化和江南山区景观,价值很高。婺源县人文景区以古村落为载体,其宗祠、官邸、豪宅、民居,都是国家的文化瑰宝。这也是婺源县人文旅游地一大特色,根据实地调查,预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期(2006-2020年)内投入的人文景观建设项目共有六处,新增建设用地面积26.33公顷,其中占用耕地面积4.35公顷。
3.1.2 自然景区
婺源县境内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山水景观自具一格。星江水系贯穿全境,段莘水、古坦水、江湾水、古桃溪、浙源水、赋春水等溪水众多,婺源县内还分布着众多古树名木,最有观赏价值的有文公山古杉群、虹关巨樟、清华苦槠等24处。其它自然景观有大鄣山瀑布、廉泉、山乡冬景。在加强保护其生态完整性的同时,预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期(2006-2020年)内,婺源县将对七处自然景观添加建设项目,预计新增建设用地58.33公顷,其中占用耕地面积为3.66公顷。
3.2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布局与安排
3.2.1 景区内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婺源县景区建设发展的要求,相关的辅助配套设施建设显得略微缓慢,因此,预计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期(2006-2020年)内,在秀水湖、段莘水库等相对旅游业发展落后的地区,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预计新增建设用地32.01公顷,其中占用耕地面积为3.34公顷。
3.2.2 其它旅游服务设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期(2006-2020年)内,建设旅游服务区2个,分别位于赋春镇赋春村、江湾镇江湾村,占地面积23.33公顷,其中农用地23.33公顷,占用耕地3.33公顷;旅游产品工艺基地2个,分别位于赋春镇甲路村、清华镇洪村,占地面积1.34公顷,其中农用地1.34公顷,不占用耕地;旅游商贸区2个,分别位于江湾、赋春镇,占地面积2.67公顷,其中农用地2.67公顷,占用耕地0.67公顷;生态停车场2个,分别位于紫阳镇、赋春镇,占地面积2.67公顷,其中农用地1.67公顷,不占用耕地;清华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及旅游车站各1个,分别位于清华镇金村、赋春镇,占地面积16.66公顷,其中农用地15.66公顷,不占用耕地。预计规划期间,其它旅游服务设施共新增建设用地面积46.67公顷,其中占用耕地4公顷。
3.3 旅游交通用地的布局与安排
旅游交通的空间布局、数量、质量和运营都会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婺源县是山区县,偏离中心城市,县域内无机场、无铁路,与外界交通相当不便,仅由省道、县道和乡村公路构成了县内公路网。但近年来,通往主要景区的旅游公路建设却卓有成效,从整体上来看,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3.1 旅游交通用地
主要包括铁路和高速公路项目。婺源县已将修建铁路列入计划,走向已定,预计将于2010年前建成,在紫阳镇、赋春、中云将设车站。高速公路方面,景婺黄、景婺常即将建成,在婺源县形成侧Y型,即在紫阳镇西分叉,一条经由江湾溪头通向黄山,另一条经由白砂关通向常山。县内公路建设、旅游服务区,应以Y型为轴配套布局。
3.3.2 旅游交通附属用地
四大服务区均应建一个旅游车站以及停车场。紫阳镇、江湾镇单设旅游汽车站,清华、赋春旅游车站可与公交车站合用,但应具备旅游服务功能。
由于旅游交通用地中的铁路、高速公路的占地面积及占耕地面积包含于交通用地内,由交通规划部门另行测算。而各旅游景区内旅游交通附属用地的占地面积及占用农用地与耕地面积包含于各旅游景区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也不另行测算。
4 旅游建设用地合理布局的几点对策及建议
随着婺源县旅游经济的发展,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明显化,其中,以旅游建设用地方面最为突出。例如,旅游建设占用耕地的增多;景区建设用地开发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凸显等。针对此类问题,为实现旅游建设用地合理布局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4.1 旅游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根据规划要求,预计规划期(2006-2020年)内,婺源县共新增旅游建设用地163.34公顷,占用耕地15.35公顷。这也反映了一种普遍现象,即新增建设用地逐年增多的状况。因此,建议在安排旅游建设用地项目时,应避免同类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尽量避免占用耕地、林地等土地资源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根据旅游用地的复区式特点,在新增旅游建设用地时可以尽量考虑不改变土地利用类型,使土地在实现其本身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可以实现旅游用地的价值,从而达到旅游用地的集约、高效利用。
4.2 实现旅游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对接
旅游规划虽然是部门专业规划,但其中的用地安排部分也应实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接,而在规划项目用地总量指标和分解指标方面,也应该注意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相协调,合理预算和安排数量分布。此外,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旅游用地属于特殊用地,因此在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时,不仅要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数量,还应该在结构上进行合理调整。为旅游业发展的土地使用留有余地,避免乱占农用地等,防止与土地规划控制指标不协调的事情发生,这也是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使其可以满足当地土地利用的需要。
4.3 旅游建设用地开发应与生态环境及其保护相协调
为提升景区品位,各类建设项目纷纷投入,但取得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例如,大鄣山峡谷景区为提高游客逗留时间,在生态优美的风景区内盖起了一幢幢的别墅,与原有的生态环境很不协调,游客虽然增加了,入住率也提高了,但却使原有安谧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环;文公山景区为增加游览项目,在山脚建起一座人工湖,人造景观不仅占用耕地,而且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反而使得蚊虫大量滋生,游客望而却步;鸳鸯湖是我国最大的鸳鸯栖息地之一,景区每年有超过4000对鸳鸯到此越冬,但是旅游开发后,游客和快艇的喧闹,使得该处的环境质量大大降低,鸳鸯数量锐减到只有过去的一半。因此,在安排旅游建设用地时应充分考虑到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的规划布局应该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
4.4 整合景区布局
婺源的山水胜景偏在县北、县西边缘地带,人文景观则在县域腹地,由此可见,婺源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因此在规划新增旅游建设用地时应该充分考虑黄金旅游线路的布局。婺源旅游用地总体开发,应该按照“一轴串两环”的空间布局进行安排,以中心城区为游客主要集散中心,江湾、清华、赋春三个副中心为游客次要集散中心,以交通网络为基础骨架,以重点旅游景区为节点,将全县分成中线旅游区、东环旅游区、西环旅游区三大区域,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合理配置的旅游空间网络体系。
5 结束语
旅游业发展离不开配套设施建设,婺源县是旅游资源特色县,因此,以婺源县为例,通过对该县旅游用地发展与布局的调查、分析、评价得出:旅游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实现旅游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对接、旅游建设用地的开发应与生态环境及其保护相协调、整合景区布局四点建议,从而为旅游建设用地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旅游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江西省婺源县为例,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出旅游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旅游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对接、旅游用地开发应与生态环境及其保护相协调以及整合景区布局四点建议,从而为实现旅游建设用地的合理发展服务。
关键词:土地利用,旅游业,建设项目用地布局
参考文献
[1]章牧,李月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旅游用地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6,120(4):124-127.
[2]侯满平,董红梅.旅游开发中典型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9).
[3]江西省婺源县旅游发展产业总体规划.
[4]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地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
[5]吴建光.婺源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D].南昌:南昌大学,2007.
【对江西婺源原生态保护的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婺源古建筑11-21
婺源作文400字10-01
婺源写生实习报告12-03
江西生态旅游开发的探讨11-16
婺源三清山之旅五年级作文400字08-30
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总体规划09-14
江西省湖泊保护条例10-15
江西省生态系统服务评价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