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精选12篇)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1
目前, 高校科研团队大多是在科研课题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 主要组成人员是申请科研项目的导师所带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他们思维正处于高度活跃阶段, 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注重创新性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主要的任务是完成科学创新研究和科研人才培养。科研能力的强弱是评估高校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科研团队能够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
科研团队在完成科研项目过程中, 是要在科研意识进行指导下, 运用科研方法进行研究, 只有保持科研创新意识, 才能取得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在这个过程中, 研究生会养成独立思考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在自主学习意识指导下, 搜集和阅读专业领域文献资料, 掌握学科研究中的新发现和新进展, 了解发展的趋势, 扩大自己的研究视野, 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研究生研究兴趣, 增强探索、思考、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研究生只有在打牢专业基础, 熟悉相关领域, 并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材料达到一定的知识积累, 才有可能在该领域有所创新和突破。
二、科研团队能有引导研究生学术创新
科研团队的负责人都是对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有着透彻的了解和深度的掌握并有所建树, 具有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 他们在专业知识方面对研究生有着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在科研的选题立项时, 导师以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敏锐科研洞察力, 为研究生提供具有可研究性、前沿性的课题。课题确定后, 研究生将在导师的引导下选择研究方法, 探索正确的研究道路, 从而保障课题的研究质量。研究生在导师的科研训练下, 能够在熟练掌握科研知识的同时, 不断探索思考、不断创新, 从而克服目前研究生科研中普遍存在的思维局限性,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三、科研团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养
良好的科研环境作为高校培育创新精神的基础和前提, 对创新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优良的创新教育气氛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创作热情、创作动机和创新意识有所影响, 而且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有深刻的影响。创新环境由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组成。硬件方面主要有图书材料、实验或教学器材、网络环境、研究经费等。软件方面主要包括尊重个性的环境、学术气氛、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民主的学习气氛、学术交流活动等。增强研究生学术自由、学术争鸣的精神, 倡导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 并把其贯穿到研究实践中, 对于科研的选题势必能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在和谐自由的学习气氛中, 研究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爱好, 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成长为创新型的人才, 这势必将推动研究生的教学更进一步。
四、科研团队是研究生科研制度的保障
科研团队要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 在完成科研课题的过程中就要坚持程序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在课题实行中要坚持责权统一的机制和责任人负责制, 加大了课题主持人的自主权, 但也增加了研究生完成课题的压力, 便于研究生有效的完成科研课题。
首先, 课题的前期管理。研究生要完成科研课题, 在项目前期就要认真查阅材料, 分析问题并选择正确的实验方法。项目管理方要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评估小组对课题项目的合理性和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评估。在专家的严格要求下, 这会对研究生的探索发现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其次, 课题的中期管理。课题中期管理由课题的资助方和研究实施方组成, 课题的资助方要对课题的研究实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 要求研究实施方要以书面形式对课题研究的相关情况做一个总结。在这个过程中, 研究生也要对自己所做的研究进行总结, 并为接下来的研究理清思路。总之, 为保证课题的后期结果顺利实现并得到管理部门的资金支持, 课题中期管理必不可少。因为其目的就是保障课题研究按照科学研究的规律进行, 研究生也会有更动力和兴趣为把课题做到最好进行长期调查, 从而提高其调研分析能力。
最后, 课题的后期管理。课题的后期是指科研成果验收, 这是完成科研项目重要的环节, 完成科研项目的科研团队要向科研管理部门提交结题项目申请书, 科研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评估组对课题的学术和社会价值以及科研成果进行评估, 研究生通过这个过程为以后更好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 高校利用课题培养研究生给在读研究生接触, 感受科研的机会,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从事科研的热情, 科研意识及创新能力也得到增强, 是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方式。对于科研工作者和我国科研事业, 利用课题培养研究生更是为其带来新的机遇, 基础和应用研究定将会在科研意识交互碰撞下产生更加前沿的课题。
摘要:科研能力是研究生的必备能力之一, 也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增加, 这就加重了高校在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培养任务。近些年, 越来越多的高校向研究型大学转型, 科研团队成为研究型大学从事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的模式。
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2
2.1.1 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对各个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每个人的科研能力基础不同,这就要求培养者能正确认识各个被培养者的特质,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培养其科研能力。建议在研究生入学之初,作为主要培养者的导师应要求每个学生提交一份自我总结和成才规划,以帮助导师了解每个研究生的情况,从而针对性地制定包括科研能力培养在内的培养方案。
2.1.2 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研究生攻读学位的时间有限,其个人精力与学术志趣也不同,应针对其特质,选定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避免研究范围宽泛的问题。
2.1.3 要树立普遍培养与重点培养相结合的培养理念。既注重采用普适性的`方法培养研究生整体的科研能力,又结合各个被培养者的发展潜质和其成才规划,采用特定的培养方法,从而培养出有学术发展潜质,能为法学研究做出一定贡献的研究生。
2.2 调整培养方式。 一方面,调整设置的课程结构,开设跨学科的课程。笔者建议,在研究生阶段所开设的课程中,应适当加入相关学科中与法学研究有密切关联的课程,以此确保被培养者能获得相对统一的知识补足。
另一方面,创新培养方式,推行“导师组”模式。“导师组”模式是指通过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为每个研究生确定一名“主导师”,然后针对其自身情况再配备若干名“副导师”,以主导师为主,副导师为辅共同对研究生进行培养。这种方式将有利于被培养者吸取各家所长,也有利于克服目前研究生培养中“师门有别”的弊端,增进交流,尽快地提升其科研能力。此外,笔者建议在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三年计划中,设置一个实践环节,而且对实践的内容和方向有所限制。
2.3 调适培养技巧
2.3.1 调整授课方式,发挥被培养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应打破“教”与“学”之间存在的隔阂,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而确保培养的效果和质量。具体而言,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授课,导师用很短的时间对课程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讲授,然后列出了若干个研究方向供学生选择以进行专题研究。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定方向后在课后进行准备,并以该方向为专题在课堂上进行宣讲。然后,其他同学再就其宣讲进行提问和交流。最后,由导师进行点评,指导其就特定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3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其核心内容应该是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和谐教育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推动学科科学发展,提升学科整体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和谐,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国外环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与趋势
罗索夫斯基(原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在分析了欧洲、美国、日本的高校后曾说: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能够成功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其主要因素有五个:(1)吸收优秀的研究生和学者,并与地域社会结合发展原动力;(2)能够接纳留学生,拥有国际化的办学理念;(3)研究生院具有严格有效的管理机制;(4)研究生院能够为学生提供一流的设备;(5)在研究生院,理论实践者和实验者能够共同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目前国外环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与趋势为: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以本国的实际国情为出发点,设定了设计教育全球化的发展目标。80年代的时候,日本政府开始关注日本设计,政府设立设计专管部门,并颁布设计标准条例开展活动,交流设计,以“以人为本”为主旨,使日本设计服务于日本人民的当代生活,并同时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为本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在芬兰,政府控制相应设计条例的制定,把设计融入到国家创新体系中,通过发展设计教育以及拓展研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二)“工作室导师”体制教学
德国包豪斯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里程碑,奠定了设计教育的基础。其中心主旨是为了工艺,技术和艺术得以和谐发展。所以包豪斯学校的教师不但教授绘画的基础课程,同时在学校工作室中教授学生手传统工艺的技巧、现代制造技术以及了解材料特性等,被称为“工作室导师”。目前,发达国家的设计学院依然采用工作室体制进行教学,如在德国包豪斯艺术学院、美国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艺术学院与景观设计学院的学生直接动手参与传统与现代工艺过程,完全改变那种只绘图不会动手制作的陈旧的教育方式。学校同时提供加工场所与免费材料供应,在教学目标管理中真正做到了“为了学生的一切”(图1)。
(三)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教育方法上,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在课程设置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会开设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在美国采取实际的教学方法为积极运用当地博物馆,通过实地考察的形式来学习和见证传统地域性文化,更直观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的学习。在日本,如东京艺术大学安排学生用两周的时间进行日本古代美术考察,京都副立大学的生活设计练习课用资料调研法以及实地考察与采访的形式去了解当地的地区性文化。除此之外,国外许多著名大学在学校周围建成规模相当、门类齐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科学园,这为学生的实践、研究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总之,国外环艺研究生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注重专业的实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服务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的职能,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不断强化教师的创新能力,这是值得我国借鉴与学习的。
二、我国环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生教学内容和教材存在不足
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存在严重不足,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影响因素。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建筑,它可以说是建筑设计的延伸和发展,离开了建筑谈环境艺术设计,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应具备建筑知识的能力。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无法像建筑学专业学生那样学得那么深、那么广,只需要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因此,《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建筑类课程更加贴合,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课程删添更改。该课程能够使环艺专业的研究生更进一步认识建筑、掌握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环艺研究生建筑空间改造和小型建筑设计的能力,但是目前仍有一些高校甚至未给环艺研究生开设建筑基础知识的教学课程,该方面的不足急待填补。
(二)研究生实践基地尚未完全建立
由于研究生连年扩大招生,教学大多以大班授课为主,在研究生课程改革实践中只增加个别边缘学科,做做表面文章,很少有院校愿意投入大量资金组建实训实验室,导师也不能提供对口的建筑设计院、景观公司或室内装饰公司等作为实践基地。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基本上利用实践经验进行指导,缺乏有效系统的实训大纲。导致研究生极少参与科研实践,科研质量低下,缺乏原创性成果。
(三)教学管理落后,培养模式单一,学术氛围不够浓厚
目前我国高校环艺研究生导师传授知识的方式仍以讲授为主,培养模式单一。在培养过程中存在重知识传授而轻学生创新能力的误区。在校学生大多数存在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主体地位不能够凸显出来,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个性的施展受到拘束,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不能把课堂45分钟教学转变为学生自主接受专业知识并进行总结创新的过程。尤其是作为一些导师自身的科研创新意识薄弱,因此,当代大学生在没有科研的氛围中难以形成科学创新意识,学生创新能发展缓慢。造成学生思维机械,眼高手低,动手实践能力低下,适应不了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
三、我国环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内容
nlc202309020322
(一)改革本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
入学考试作为环艺研究生录取的“敲门砖”,必须符合和适应环艺研究生的群体特质和培养目标,选拔出真正适合做学术研究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必须改革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试方式、题型及内容。例如,减少与专业知识无关的公共课科目的分数比重,如让艺术考生棘手的英语成绩;应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专业手绘快题设计考试分数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专业课应全部采用主观题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挖掘出具有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环艺研究生。
(二)创建以建筑学为依托的环境艺术设计
1.人才培养方向
上世纪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认为“所谓广义的建筑学概念,是凭借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将建筑、地景和城市规划的精髓从观念和理论基础上汇聚到一起,这无疑是对建筑学、风景园林规划、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等学科的整合,明晰了环境设计的理念。因此,环艺研究生其专业方向是以建筑的内外环境所涉及到的内容,加以科学、经济、合理、艺术、效率地创造性设计,使生活环境的品质得以提升。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作为艺术设计的环境专业其“艺术性、技术性、文化性”三者缺一不可。因此,高校应该积极为国家培养创造型和应用型人才,为解决国家需要储备能量,顺应时代内容,不断调整重点学科结构,提高学科建设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整合资金,逐步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学科内容体系,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和创造能力,造就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观念新、高素质、专业过硬、有高度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的人。
2.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在现代环艺研究生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应将传统的“建筑学”优化成“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将会更加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要结合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教材改革。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可增加问题教学法、案例分析法、专题讨论法等。在教学手段上的革新是通过网络传播教育的方式,融汇教学录像,课件,课程的内容于一体,使学生能够根据需求不受限制地进行自我学习。
一是“项目设计”练习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利用导师的真实项目(来自政府、设计公司、设计院或导师的纵向课题)来进行深化练习(图2)。深化练习可以通过所涉及的环艺专业理论知识内容,由浅入深,从单项训练着手,逐渐过渡到深度训练,在深化训练过程中综合地提升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自身设计意图的能力。并锻炼手绘、电脑3D、Ps、Al、犀牛等软件做图的能力(3、4、5)。
二是深化调研,参观和教学实习。深化调研,参观实习和教学实践,给予环境艺术专业研究生在教学实践中充沛的时间与充分的机会参与到实地考察,调研和参观。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与带队老师一起建设供以参观建筑细部构造的样板间,还可安插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亲自讲解项目工程建设,以及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联系,加深学生对专业基础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是注重创新,建立实训基地。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可在校外建立多个实训基地,为学生参观实习、生产实训和毕业设计提供必要的条件。
3.建立稳定的高水准的教研创新团队,提升集体教师队伍的素养
第一、吸取一批国家公认的权威和知名学者作为学术带头人。譬如斯坦福大学,有八十八位国家科学院院士,一百六十九位文理科学院院士,六十五位国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十六位科学院院士,作为学术带头人。除此之外,学校应当积极吸收一流的人才,比如东京大学为了聘请世界一流的教师,不惜动用教育经费的三分之一。因此,东京大学研究生的招生数96年硕士2250名,博士1380名)超过本科招生数(3496名)。可根据科研内容和学校科研的发展需要由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带领各成员组成科研团队,相互协同合作完成项目课题。
第二、著名设计教育专家、留日学者、日本干叶大学名誉博士、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博士生导师张福昌教授曾指出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进行投资和深造,采取轮换进修机制,派选教师到国内外艺术类、建筑类、景观规划类排名靠前的院校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思想,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
第三、大力增强专业研究生专业课创作设计水平,学校应每年拨出一定经费让研究生参与国内外专业设计大赛的竞赛活动,对于获奖的学生进行奖励工作,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创作设计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如去参观一些艺术展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研讨会等。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学校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实用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需要.是学校教学改革和提高学校创新能力的需要:是带动环境艺术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为背景,研究如何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对于完善有利于环艺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建立有利于环艺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教研创新团队、营造有利于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环艺专业研究生的科研环境,建设创新基地对环艺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4
1 医学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现阶段,由于研究生扩招等原因,研究生数量剧增,但相应的师资及其他教育资源,如图书、培养经费等没有得到应有的增加。为完成培养计划,导师们需指导更多学生,很多导师力不从心。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大多数仅仅停留在1周数次课的讲授及期末的考试卷。此外,培养经费、学校与医院的图书、网络资源短时间内无法满足扩招研究生学习的需要,给研究生的自学带来了困难。
1.2 研究生缺乏创新思维,很少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
现代知识的更新及医疗技术的发展要求医生不仅是医学知识的实践者,还应是知识的创造者与传授者,而且还要在医疗实践中不断验证与完善现有的医学知识与技术,可见创新与探究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要性。目前,很多研究生把完成导师交给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很少主动思考和尝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甚至发现不了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被动的学习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与导师的指导时间及精力有限有关,也反映了现在研究生学习的浮躁与粗浅。
1.3 研究生缺乏科学研究的平台
科学研究需要一定的平台作为载体,科研课题就是其中之一。然而,一部分研究生导师很少或没有承担科研课题,这样就不能对其学生进行系统而生动的科研指导,进而无法对其学生的科研能力给予培养。虽然有的研究生能够参加别人主持的课题做一些实验工作,但这不能构建起科学研究的基本框架。他可能参加了好几个课题,但对科研的概念还很模糊,对课题设计、标书撰写、答辩准备、任务书签订这些程序不甚了解,更别提科研实践中的协调与处理、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加之研究生自己独立承担课题的机会很少,很难对一个课题有贯穿始终、全面系统的把握。
2 医学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2.1 掌握本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
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大多数研究生都要到临床医院接受实习培训、有的还要参与完成研究课题。很多研究生承担了科研课题中主要的基础研究工作,像收集材料、整理资料、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等,这有助于研究生科研素质的提高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其研究方法的训练。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完成实验中的每一个步骤、利用统计软件等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尝试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训练,有利于研究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并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2.2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掌握本领域国外最新动态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除了通过学位外语考试外,研究生要积极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及各类资料,接触本专业的高频词汇,掌握扎实的读写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锻炼听、说能力。导师应尽量提供研究生与外国专家交流的机会,让研究生在各种学术活动中锻炼其听、说能力与交流能力。在听、说、读、写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研究生就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检索、阅读、查新一定数量的相关外文文献,了解从事研究内容的历史、现状、未来及与临床医疗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
2.3 独立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论文是研究生将学到的知识分析整理并归纳升华的主要形式,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等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为学位论文的完成打下基础。因此,要引导研究生在正式期刊上投稿。一次次的退稿、修改,不仅能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还能锻炼研究生的科研品质,养成严谨的学术作风以及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还能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而在科研过程中取得的成就能够培养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自信心,为以后其进一步从事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2.4 参与或主持科研课题
研究生应尽早参加导师或他人主持的有关课题,完成导师交给的有关研究任务,这样就能引导研究生从事科研实践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通过对课题的设计和研究,主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熟悉科学研究步骤,学到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撰写研究报告、研究工作总结的过程中,锻炼了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研究生将基础知识与科研方法相结合,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外语水平。事实证明,科研课题已经成为培养研究生的有效途径。因为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有限,无力申请高级别的科研课题。因此,学校应尽量为研究生提供专项科研课题。
对医学院校研究生进行科研意识和素质的培养,是研究生教学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研究生学到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为以后的医疗、科研工作打下基础。同时,这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具体的科研情况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医学院、附属医院等都要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1]谷俊朝,马涛,王宇.如何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5,4(4):244-245.
[2]杨春梅.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三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124-126.
[3]马麟麟.七年制临床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9):185-186.
[4]顾越桦.试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可行途径[J].陕西教育,2009,(1):121.
[5]周蕴薇.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6,24(6):42-43.
[6]边杰芳.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之我见[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3):216-217.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5
儿科学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知识面广、基础扎实、能力全面、潜力良好的综合型儿科学人才为宗旨的高层次医学教育。研究生阶段的儿科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临床工作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儿科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能力。因此,在保证儿科学临床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科研素质、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应尽早地贯穿其中,培养高层次儿科医生在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中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具有将最新的生物医学研究进展运用到临床实践的能力,以实现尽早与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接轨。
为了达到对儿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等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儿科学教研室及下属实验室在研究生尤其是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在这些过程中收获了一些经验和心得,现总结出来供同道参考。
一、制订完整的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计划
作为高技术人才的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素质、较深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对于儿科学研究生而言,学生要在一定年限的时间内完成专业训练,获得较高专业学历,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或儿科学科技工作者,除了个人的勤奋努力外,合理地制定培养目标,认真实施培养方案也同样重要。根据四川大学研究生培养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华西临床医学院和我科室研究生的实际情况,研究生第一学年在完成学位课程的同时,査阅文献,掌握自己研究课题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尚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科研课题设计,完成课题预实验。以此为基础,在导师指导下公开开题,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年开始进行论文科研工作,实施所设计的课题及解决研究工作进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同时在不同程度上协助导师进行相关课题的申报工作,参与“标书”的撰写、课题实施和总结等;并在规定的时间根据课题开展情况完成《四川大学研究生研究学期进展报告》。在第三学年继续完成课题研究,完成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毕业论文的书写工作及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二、组织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如何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热情,尽快让其进入研究课题一直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指导外,研灸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也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热情和研究生获得新思维、新灵感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研究生通过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大大拓宽了自身的知识视野,使自己与其他科研人员、科研单位的沟通交流合作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开展和参加丰富的学术活动是儿科学研究生在读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系列学术活动,使研究生们拓思维、丰富知识,同时熟悉儿科学及相关学科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科研课题的能力。学院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学术活动不得少于20次。为了给研究生们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儿科教研室及整个四川大学搭建了不同领域的、面向研究生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包括各种各样论坛和讲座,主讲者范围来自五洲四海,大到国外的专家学者,小到本科室的医生护士,都可以登上这学术交流的一方平台,与广大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探讨。除了比较大的学术交流平台,我们也组织和创办了科室和实验室自己的学术活动平台。每两周1次定期召开学术周会,安排研究生轮流主讲读书报告或试验进展,并在学术周会举行期间要求研究生事前作好文献资料准备,会上要踊跃发言,以培训科研思维能力。
三、以研究生导师制为龙头,注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导师制为龙头,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能独立完成科研任务的高级医学人才。导师制具有高弹性、双向性、针对性等特点。导师制的双向性是指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可以自主选择,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导师的研究方向等情况选择导师,导师也可通过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对研究生择优录取。导师的针对性是指导师在了解研究生的个人特点后,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制订适合该生的`培养计划和重点培养方向,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在科研生涯中能扬长避短,让研究生在其优势方面的潜力能得到充分挖掘。儿科教研室自招收研究生以来,坚持以导师制为龙头的研究生培养理念,为每个研究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由导师负责,教研组集体培养。
四、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与管理体系
为了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科研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研究生的科研潜力,学院着力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评价与管理体系。首先,建立了学科分类评价与管理制度。儿科教研室的研究生从事的研究主要分为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对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我们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临床型研究课题,我们主要看重其内在的应用价值和对临床实际的指导价值,而不是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和影响因子评价研究生所做工作的社会贡献和其个人学术水平。而对于基础试验类研究课题,我们评价的重点参考指标在于是否是原创,是否具有重大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否具有重大科学发现,以及在儿科学及相关领域、学科内产生的影响;提倡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强调论文的被引用频次。其次,建立了相对弹性的研究生课题管理制度。我院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一系列政策,以有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积极性的调动,对培养优秀研究生,留住优秀研究生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激励制度和竞争机制上采用政策引导,经费扶持。四川大学设立了不同的研究生奖学金等级,根据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成绩决定其前三学期获得的奖学金等级,而研究生入学后,则根据研究生前三学期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总结和自我评价,写出个人书面总结材料,交指导教师和学院领导审査。然后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评价,确定后三学期的奖学金发放等级和是否继续攻读相应的研究生学位。对在校研究生建立必要的筛选制度厂实行中期考核分流,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但是,我们认为,应当为研究生从事项目课题的研究建立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尤其是儿科临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其在学习期间本来就担负着较多的临床工作任务,要求他们花大量时间在实验室从事试验研究是不大现实的。一味照搬刚性的机制与制度往往使大多数研究生不堪重负,甚至使个别研究生走到放弃学业的极端。因此,应遵从研究工作基本规律,建立弹性的研究生科研管理机制与制度,从而调动研究生的科研热情,科研能力得到全面健的培养。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6
[关键词]科研项目式教学方法;培养模式;地理信息科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4-0029-02
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如何将创新创业精神融入大学课堂,重点在于课程体系整合以及教学过程建设,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组织学生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能力,继而在高年级学习阶段实现专业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制订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更需要构建与专业特色相适宜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GIS学科是一个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交叉性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涉及面十分广泛,同时要求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亦要十分突出,以便应对行业应用的迅猛发展和不断涌现的特殊需求。本文以GIS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为实例,在充分调研分析GIS行业应用需求的基础上,以科研项目及工程实例为教学案例和依托,通过分析本科生现有知识结构和职业规划特点,针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探索教研机制保障、导师督导角色扮演、学科优势资源主导等,充分挖掘利用课堂教学方法及科教资源,结合实际实践科研项目式教学方法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设想与思路
为社会培养紧缺型高层次GIS创新创业人才,服务首都经济建设是我校GIS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首要目标。围绕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和大纲组织教学过程的科研项目式教学方法为GIS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GIS行业应用需求特点[1]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最优化模式。一般GIS专业应用主要围绕政府公众服务以及各行业专题需求,在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素养培养的基础上,着力培养科研项目型GIS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科研项目式教学方法应遵循GIS项目运作的一般化规律,具体内容涉及有关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维护等关键教学环节;关键是要求授课教师将专业课理论讲授和实践技能等相关教学内容贯穿并整合到上述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通过科研项目实践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中需要依托针对高年级专业课程的GIS科研项目与工程化成果实例,采用科研项目团队研发组织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与实验安排。依托行业应用中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努力践行GIS科研项目的各个环节,授课教师监督团队实施进度并随时指导出现的问题,实践科研院所以及公司的项目管理体制和实际运营方式。课程要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通过科研项目实践并发现相关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培养学生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与开发创新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式。
二、科研项目式教学方法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一)科研项目式教学方法
GIS科研项目运作的一般化规律是各行业GIS项目工程化经验的总结与概括,是科研项目式教学方法遵循的基本依据。GIS科研项目式教学遵循GIS项目运作的一般化规律,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教学过程涉及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维护等环节,同时重点需要将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融入这些实践环节,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授课教师依据教学大纲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同时依托具有代表性的科研项目案例进行讲授。高年级专业课程的授课单元一般包括理论讲授、课程实验以及实践教学三个模块。理论讲授和课程实验的课时量一般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在理论讲授阶段,主要围绕教学大纲内容开展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广泛涉猎课程专业基础知识;在课程实验阶段,学生主要完成有关专业课理论知识的验证性实验以及基础技能的训练。实践教学课时量一般为期2周,需要配备专业的实习机房,学生依据自由选定的科研项目来组建科研实习团队,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集中完成专业课程知识的实践以及具体科研项目的研发等学习任务。
在科研项目式教学方法中,强调学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体,授课教师主要起到引导和辅助学生的作用。授课教师需要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和代表性科研项目选题,同时将上述教学环节和教学任务合理贴切的引入课堂,重点要将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穿插并有机整合到专业实践过程之中,并要以提升学生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与开发创新综合能力为最终目标。
(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机制条件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师讲授引导为辅,以学生科研项目团队为实践组织形式,以完成有关专业课程知识实践应用以及具体科研项目的研发等学习任务为评价机制,以提升学生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与研发创新综合能力为最终目标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形成,重点在于课程体系整合以及教学过程建设,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组织学生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能力,着力保障学生在高年级学习阶段实现专业基础向创新创业的跨越式发展。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形成需要建立在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的基础之上,同时最优化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就是要突出学生在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要围绕以提升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主。授课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培养是实现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教师自身不断学习完善的基础之上,在当前教育体制条件下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保障机制建设亦十分重要。[2]
三、学生培养效果及思考
GIS科研项目式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途径,以提升学生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与创新研发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实践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了较好的掌握并学会了把技能运用在实际科研项目中。目前在已经开展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已获得1项现代城市测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资助、4项大学生科技立项项目资助、5项“鲁班杯”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同时获得了6项软件著作权等教学成果。借鉴科研院所以及行业公司中科研项目管理体制和实际运营模式,并引入课堂教学,为学生将来就业营造了较为真实的场景,学生能在学业完成之际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或作品走向社会,初步实现了自己的创新创业梦。[3]
科研项目式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协同运用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提高学生技能与创新能力将是一个逐步探索并不断创新的历程,需要授课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适应“学院派”高校教师向“实战导师”角色的转变,实现教研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发展。
[ 注 释 ]
[1] 边馥苓.我国高等GIS教育:问题、创新与发展[J].地理信息世界,2007(2).
[2] 李德仁.发展我国GIS高等教育的思考[J].测绘科学,2003(4).
[3] 苗东利,雷佑安.研讨式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教育,2003(1):31.
军事科研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篇7
军校学员军事科研能力培养的条件和依据
1、军校学员的思维水平和个性发展是军事科研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军校学员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这一切为他们从事军事科研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智力前提。从个性的成熟度来说, 军校学员的个性心理发展基本趋于成熟, 具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及一定的自学能力、自控能力和分析能力, 且正处于学习知识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黄金时代。
2、军校教学过程为军校学员军事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训练。
军校教育教学过程与普通教育过程有着明显的差别:第一, 军校教育教学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第二, 对学员学习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有较高的要求;第三, 可以把军事科研的成果直接引人教学过程。这些特殊性, 都为军事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3、军校的环境为军校学员军事科研能力提高提供了条件。军校有着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较雄厚的师资力量, 以及较丰富的军事、科技图书资料和设备精良的试验基地, 这些都为军校学员参加军事科研提供了信息条件和物质基础。
军校学员军事科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1、明确开展军事科研活动的指导思想, 确立军事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军事科研活动是使学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是军校学员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只有重视军校学员军事科研能力的培养, 才能使军校真正肩负起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军事人才的重任。
2、列入人才培养计划, 分层次有步骤地实施军事科研能力的培养。
军事科研能力作为创新素质的直接体现, 是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标志。因此, 要将培养军事科研能力纳入军校人才培养计划, 形成一个系统的培养方案。因为军事科研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对军校学员军事科研能力的培养也要循序渐进, 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不同学习层次的学员军事科研能力的要求和形式也不同。
3、建立以教研室为主, 其他职能部门为辅的管理机制。
教研室作为教学与军事科研结合的纽带, 不仅能够认真贯彻教学计划中的军事科研内容, 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完成军校学员培养目标, 而且可以直接委派教师为军校学员军事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术支持或者吸收军校学员参加教研室或教师所承担的课题。建立以教研室为主, 其他职能部门为辅的军校学员军事科研管理机制, 不仅可以推动军校学员开展军事科研实践活动, 而且能使其立足于本专业进行军事科研实践尝试, 不断提高专业军事科研和技术水平。
4、建立完备的保障机制。为了调动军校学员军事科研工
作的积极性, 保障军校学员军事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必须建立军校学员军事科研专项基金, 为军校学员军事科研活动提供一定资金支持。这样既可以保障军事科研活动的正常运转, 又可以调动军校学员的积极性, 吸引更多的学员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
5、开辟多种途径, 创造实践机会。
除了利用课堂教学、实验课程、专业实习等环节对军校学员进行系统的能力培养之外, 还要创造更多的条件推进军事科研活动的开展。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和参加各种级别的各类竞赛如数学建模、挑战杯和电子设计大赛等;定期举办科技活动节 (周) ;组织学科论坛, 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吸收学员参加专业教研室或指导教师的军事科研课题等。
6、结合专业课的学习进行军事科研。
军校学员军事科研主要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活动, 而不是独立的军事科研活动, 不能脱离学员的实际, 结合专业课学习进行军事科研是培养学员军事科研兴趣, 提高军事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最直接的方法。这样能调动学员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改变专业课教学的被动局面, 同时也培养了学员的军事科研兴趣。
7、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给予军校学员及时指导和有力的专业支持。
军事科研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的军事科研素质和水平直接制约了军校学员军事科研活动的开展和水平的提高。教师要把辅导学员军事科研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不断把自己的最新军事科研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中, 吸收学员担任自己的军事科研助手, 开展研讨式教学, 注重与学员进行交流, 尊重学员的独创性。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素质, 提高军事科研水平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8、建立军事科研活动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为了更好的激励军校学员参加军事科研实践活动, 提高其军事科研水平, 可以制定各种奖励政策:根据军校学员所取得的军事科研成果给予津贴奖励或设立军事科研学分, 把参加军事科研活动作为其完成学业的一部分, 给予学分奖励;建立军事科研能力等级评定制度, 对其取得的军事科研成果进行鉴定, 划分等级, 作为考评学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总之, 军校培养的人才素质直接影响到军队建设和发展的后劲。只有重视军校学员军事科研能力的培养, 建立和完善军校学员军事科研能力培养体系, 才能使学员从知识的“存储器”变成发挥巨大创造潜能的“发动机”, 真正学以致用, 学以活用, 成为新时期部队建设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董会瑜.现代军校教育学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
[2]方江, 朱玉兵.中外军校教育比较研究[M].海潮出版社, 2004.
[3]杨韬, 武高辉.让学生尽快更多地参与科研[J].中国高等教育, 2000, (15-16) :38-39.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8
关键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而科研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准,21世纪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成为强化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各高校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上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内涵
简要地说,科研能力是人们在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领。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专业活动,而顺利地完成科研活动所必需的科研能力应该是一种特殊能力。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国家发展战略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科研工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特别是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提出:“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他们年轻而富有朝气,精力充沛,同时又富于挑战和质疑。他们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之外,有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往往还能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实现自我突破,释放出巨大的创造力。这些具备一定科学研究能力的学生,无论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还是继续读书深造,都能够快速熟悉新课题,独立承担研究开发任务,并比以往更加快速而深入地进行工作。从入学开始,研究生就与高校形成了事实上的契约关系,他们各自承担相应的义务,同时也享受应得的权利。研究生不仅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按要求完成学业,也有义务为学校作出学术贡献;学校不仅要为研究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教室、实验设备、资料查询等基本教学条件,高校现有的科研机构也应适度对研究生开放。教师对研究生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层面,更应努力为提高研究生智力和创造力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如让研究生尽早接触科研课题,接触专业科研设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二、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 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训练没有达到相当的认知高度。
长久以来,很多人都认为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的工作,与研究生关系不大,科研训练只是一种辅助培养手段。正是基于这些认识,研究生的科研训练在项目申请、审核、立项等环节,以及项目管理、资金支持、成果申报等方面没有形成共识,或者说在宏观上共识达成意向不够。
2. 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训练没有形成文化和制度。
我国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没有形成文化氛围、科研管理体系。只是少数研究生获得了少量的研究成果,大多数研究生没有在科研方面发挥能动性。此外,高校没有制定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专业培养方案中没有体现科研训练教学理念。同时,缺乏专门管理机构对研究生科研从申请、审批、立项、实施及成果等进行规范管理。
3. 研究生科研训练缺乏指导。
目前,大部分学校研究生的科研训练项目范围窄、形式单一。很多项目往往是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是由研究生申请的各类基金项目,而不是高校以制度形式体现出来的以有组织有计划的形式申请。这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是极端不利的。此外,研究生教育偏重教学环节,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的最后每一次次课都有明确的教学任务,缺乏研究生安排和调整学习计划的自主权,不能使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不利于促进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和科研能力的有效提高。
4. 研究生科研训练缺乏激励机制。
目前,各高校研究生科研处于起步阶段,制度不完善,缺乏对研究生科研工作的有效评价和激励机制,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积极性都不高。同时学校对研究生科研活动的投入不足,资助经费少,甚至有的学校还没有专门的资助计划,不能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活动所需的基本条件。
三、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1. 时间要求。
我国有些高校已从教学型大学逐步发展为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快速提升。科研在新时代高校发展中的日益凸显的地位和作用。这对高校、教师、研究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创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教师,培养一流的学生,要求研究生要有开拓精神、有复合知识、有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科研能力在培养中不断提高。
2. 教育需要。
科研活动是一个创新品质培养的过程,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就是要让他们在科研活动中发现新的问题,分析并解决这些新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挖掘出新的理论知识,使研究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知识简单型向能力创新型转化,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科研教师、各种仪器设备的作用,保证他们的科研能力培养成为可能。
3. 学校追求。
各高校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视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一些学校制订了专门培养研究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训练计划,设立了资助研究生科研的专项基金,提供研究生加入教师科研工作中的机会,支持研究自主科研项目,为研究生提供培养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平台,改变研究生以往被动的地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1)坚持教研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向研究生传播书本知识,更加注意传播科学知识、科研方法和科学思想,注重科研意识的培养,用现实的科研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科技和创作发明的兴趣。教师应对研究生进行启发式教育,给研究生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题,让他们争论,鼓励他们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科学素养。也可以在专业选修课中适当开设一些能拓宽研究生思路的课程,供研究生选学,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2)设立研究生科研专项基金,通过项目对研究生科研进行完整的训练。设立研究生科研活动的专项经费,奖励在科研中表现出能力较强并获得一定成果的研究生,可以吸引更多的研究生加入到科研中去。加大对研究生科研基金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尽力为研究生提供实验仪器设备和科研场所,从而推动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3)加强课外学术交流和科技活动,培养科研的兴趣,开阔视野。可以通过聘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的方式让研究生了解国内外最前沿的科研学术成果,也可以邀请学校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举办研究生科研成果或论文报告会。要在学术讲座的质量上注意选题的新颖、趣味性、可听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4)建立有效的科学的评估机制。激励调动研究生从事科研的积极性,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如每年定期对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进行评比和表彰,颁发证书和奖金,组织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项目,促使更多的研究生从事更多的科研活动。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在某医学院抽取300名全日制在读研究生 (100名/年级) 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有效问卷265份, 有效回收率88.3%。265名研究生中本科毕业于重点医科大学者35人, 占13.2%。男生占49.6%, 女生占50.4%;年龄22~41岁, 平均年龄26.0岁。
1.2 方法
通过专家咨询、参考相关文献制成问卷初稿, 进行预调查并反复修订。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给调查对象发放问卷, 当场收回。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本科阶段科研活动参加情况、目前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培养建议和意见等。
1.3 统计学分析
剔除不合格及无效问卷 (无效问卷指回答模糊、与主题无关、答案有连续3项及以上缺失的问卷) , 采用Epi 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率、构成比等指标, 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推断。
2 结果
2.1 学生科研能力满意度
目前, 在课题申报方面总体不满意率为15.8%, 研一到研三学生不满意率由26.1%降至6.5%;在课题实施方案制定方面总体不满意率14.3%, 研一到研三学生不满意率由23.5%降至3.9%;在数据收集方面总体不满意率15.5%, 且随着年级升高呈下降趋势, 由25.2%降至3.9%;在数据整理分析方面总体不满意率17.0%, 研一到研三学生不满意率由28.7%降至3.9%;在论文报告撰写方面总体不满意率15.5%, 研一到研三学生不满意率由27.8%降至0.0%。对各年级不满意率进行趋势χ2检验, 差异均有显著性 (见表1) 。
2.2 学生科研能力培训需求情况
学生课题申报培训总体需求率为95.1%, 课题实施方案制定培训总体需求率为93.2%, 数据收集培训总体需求率为91.3%, 数据整理分析培训总体需求率为92.8%, 论文、报告撰写培训总体需求率为90.6%, 提供培训教材总体需求率为86.8%, 专门指导小组或咨询服务支持方面的总体需求率为89.4%。不同年级学生各条目的培训需求率, 经统计学检验, 差异没有显著性 (见表2) 。
3 讨论
3.1 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和满意度分析
调查发现, 在课题申报、课题实施方案制定、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分析、论文报告撰写方面, 不同年级学生不满意率不同, 随着年级升高不满意率逐渐下降。三年级学生科研能力各条目不满意率均未超过6.5%, 提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 该校学生科研能力不断增强, 不满意率逐渐降低。在课题申报、课题实施方案制定、数据收集、论文报告撰写培训及提供专门指导或咨询服务方面, 学生需求率均超过了85.0%。各年级需求率不同, 但差异无显著性, 提示各年级学生科研能力培训需求率均较高。
原因可能有:研一学生因为刚入学, 科研素质欠缺, 科研能力低下, 科研方向迷茫, 急需学长或教师的指导, 因此科研能力培训及专门指导小组或咨询服务需求率高。研二、研三学生已完成理论学习, 进入课题申报或实施阶段, 科研方向明确, 所以满意率有所上升。但由于研一时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轨, 科研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及论文报告撰写方面可能会遇到问题, 所以研二学生急需这些方面的培训, 且需求率比研一学生高。研三学生虽然科研能力满意度明显高于研一、研二学生, 但培训需求率也比其他两个年级高, 可能与研三学生已基本完成科研课题, 科研能力得到了训练与提高, 也更加深刻、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科研能力的不足有关。
3.2 学生对科研能力培养的意见与建议
3.2.1 学分和教学工作量设置
调查发现,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训课程学分设置方面, 数据呈偏态分布, 课程学分中位数M (P25, P75) 为5.00 (3.00, 10.0) 。由于科研能力培训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生必须花很多时间去完成各阶段的实践活动。因此, 建议将学生科研能力培训课程学分设为5.00学分。
在科研能力培训教师工作量设置方面, 数据呈偏态分布, 中位数M (P25, P75) 为20.00 (10.00, 39.50) 。在该问题上, 多数学生未参加过任何科研实践活动, 对学时理解错误, 从而导致调查中学生对教师工作量设置较低, 建议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设置为40学时。
3.2.2 科研能力培训负责人
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训由谁负责”问题上, 10.1%的学生认为应该由学校办培训班;25.1%的学生认为应该由指导教师负责;64.8%的学生认为应该由学校和指导教师共同负责。所以, 学生希望学校、指导教师能从多方面进行科研能力培养, 从而促进其科研能力提升和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
3.2.3 意见与建议
调查中, 学生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还有:在教师方面, 希望有一对一的指导, 指导教师能认真负责、精心辅导并且学生能和指导教师、专家组成一个科研团队;在学校方面, 希望能邀请国内外专家前来举办讲座, 开阔学生眼界, 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 提高学生科研积极性及创新能力, 并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平台与保障。
3.3 对策
3.3.1 构建满足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
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不仅直接影响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而且是衡量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2], 所以高校必须高度重视。首先, 学校应更新研究生教育观念, 明确科研能力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其次, 改善研究生科研条件, 构建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良好环境, 优化学科结构, 促进学科融合, 增加研究经费, 完善研究仪器设备, 创设学术交流平台, 加强学术交流。再次,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加强基础理论、科学研究方法及跨学科学习与研究, 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最后, 进一步完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案, 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需求及学生能力差异设置课程与教学重点。在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满足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需求, 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医学人才。如在研一的理论教学中采取PBL教学法,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学以致用;对研二学生开设科研能力培训和提高班, 满足其继续学习需求;对研三学生设立指导与服务小组, 随时为学生解疑, 保证学生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
3.3.2 合理设置教师教学工作量和科研能力培训课程学分
开设专门的科研能力培训课程, 合理设置教师教学工作量和课程学分, 保证该课程良好运行。建议学生修完课程后能得到5.00学分, 每个小组导师尽职尽责, 顺利完成培训后, 每个指导教师最少可计算为完成40学时的工作量, 而不能和其他课程一样设置学分及教学量。
3.3.3 打造科研能力培训教师队伍, 提高学生科研积极性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 更需要研究生本人的努力。指导教师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起着关键作用, 所以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 积极探索和完善对学生的指导方式[3]。另外, 教师还应不断提高学生科研积极性, 鼓励和帮助学生参与到科研中来,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尽自身的一份力量[4]。学生应自觉加强自己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 提高对科研活动的兴趣;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深化专业知识, 提高科研素质;多参加科研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 了解前沿知识。此外, 学生还应参与到科研实践中, 边干边学、查缺补漏, 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汉东.重视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和科研兴趣的培养[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6, 12 (19) :1057-1058.
[2]段丽.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13.
[3]何沐蓉, 凌朝辉, 常军武.提高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中之重[J].研究生教育, 2007 (6) :170-192.
肿瘤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 篇10
1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肿瘤学是目前发展最为快速的学科之一,其基础知识所涉及的内容涵盖广泛,包括:肿瘤流行病学、肿瘤病因学、肿瘤病理学、肿瘤免疫学、肿瘤诊断学、肿瘤内科学、肿瘤外科学、肿瘤放射治疗学、肿瘤心理学、肿瘤康复学及肿瘤分子生物学等[4]。此外,肿瘤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可谓一日千里、进展神速。 如何能使新入学的研究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如此庞杂繁琐的相关基础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有些学者建议尽可能地丰富肿瘤学基础教学内容[3],还有些学者认为应当加强肿瘤学相关重点理论的学习[5]。我们的经验有两点:1提前培养:对于一些有报考本专业意向的本科生在本科学习阶段进行提前培养,具体措施包括, 提供需要学习的相关知识内容或书籍目录,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会或学术讨论会,鼓励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使研究生在本科阶段能够得到充分的“预热”,从而在加入科研团队后能更快地进入状态。2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由一个知识点开始,逐渐拓展、深入至相关的知识面,可以明显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
2科研方法的熟练掌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相关的科研方法才能够进行高质量的科研活动。在这一能力的培养上,本团队采用了与其他学者类似的方法[6],即“以老带新”法。让正在从事科研工作的高年资研究生或指导教师带教低年资的研究生,让低年资的研究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并有机会亲身实践,在高年资研究生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掌握相关的科研方法。此外,对于即将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本科生,导师会鼓励其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科研夏令营”等活动,使其对科研方法有初步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三,本团队还会定期开展科研方法学习讨论会,根据课题设计的需要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答疑解惑。例如, 基础研究课题会邀请实验中心的指导教师进行修改指正,而临床研究课题会邀请流行病学或生物统计学教授进行帮助指导。另外,还有学者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帮助研究生熟练掌握科研方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7]。
3培养科研兴趣、鼓励创新性思维
创新永远是高质量科研成果的第一要素,而创新来源于兴趣而不是强迫。有些团队采用了“兴趣驱动, 专业引导”的机制来培养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具体措施是:结合国家、学校开展的各项大学生科研项目,通过专业教师课堂内外的宣讲,调动广大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借助科研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增加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8]。本团队采用的是类似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方式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在学习讨论中或临床工作中,让研究生根据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兴趣点,然后由导师主持进行全团队内部的交流讨论,对于有研究前景的问题由该研究生自己设计课题,导师指导修改,最后由团队内部评审会讨论通过。课题在团队内部立项后,该研究生为项目负责人,导师提供经费、实验室及相关仪器设备的支持,其他成员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研究生需要定期汇报课题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由团队全体成员共同讨论通过。在培养学生科研兴趣的过程中,导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式的思维,必须要将学生的兴趣点控制在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上,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团队科研方向的一致性。
4端正科研态度、规范科研行为
在目前科研工作“浮躁”的大背景下[9],一些急功近利的研究者为了能够尽快地获得利益,不惜弄虚作假、胡编乱造,这些人不用经历漫长而艰苦的研究过程就能获得“名利双收”的效果,很容易让涉世不深的研究生迷惑其中。最近,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出版社BMC集团撤销了一些中国研究者的虚假论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中可能不乏研究生的参与。弄虚作假一旦发生不仅使研究生本人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也会使整个团队的学术声誉受到严重的打击。即使这种造假行为不被发现,也会对整个团队的后续研究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如何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本团队的经验包括以下几点:1宣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使研究生明白“造假”的印记会伴随终身;2细化科研经费的管理,由专人对整个团队的科研经费进行财务式的管理,从科研经费的明细账中观察研究生是否在按原定的计划进行相应的科研活动;3指导教师间应分工协作,在学习、科研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尽可能给予研究生帮助,避免其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4定期召开科研活动报告会,一方面可以帮助研究生解决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另一面也可以起到监督作用;5倡导良性竞争,促进相互交流,让不同的研究生相互重复彼此的科研活动,对取得的科研结果进行相互验证,从而保证科研数据的真实可靠,相互间的科研交流也可以更好地解决个体化的问题。当然,要想完全杜绝“造假” 现象的出现,主要还要靠研究生的自觉,因此,导师对研究生人格及价值观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5完善科研奖励机制、促进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经济刺激是推动整个社会前行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科研领域同样如此。如果只有辛勤的付出,没有丰厚的回报,很难有人会坚持漫长而枯燥的科学研究工作。本团队所在的单位每年会对科研成果进行现金奖励,奖励的内容包括:SCI论文(影响因子越高奖励幅度越大)、科技成果奖(根据级别奖励)、专利等。本团队的办法是对所有的奖励进行统一的透明化管理。例如,SCI论文奖励的50% 直接给予第一作者、30% 按贡献大小给予其他作者、20%用于支付科研交流活动的费用。通过这种奖励机制的刺激,可以部分地促进研究生对高质量科研成果的追求。此外,科研奖励的另一种形式是给予研究生出国深造的机会。导师可以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向国外同领域专家推荐优秀的研究生继续深造学习,这样不仅能够使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还能促进本团队与国外学者的学术交流,将本团队的学术影响力拓展至国外,建立起国际间合作交流的纽带。
本团队属于刚起步的小型肿瘤学科研团队,目前, 研究生及指导教师共约20余人。近3年,在团队导师的带领下,通过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共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影响因子≥5的2篇、≥4的1篇、≥3的2篇,其余为1~3篇;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我们的结论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型肿瘤学科研团队的成长至关重要,希望本团队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经验能够为其他小型肿瘤学科研团队的成长提供借鉴和帮助。
摘要: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型肿瘤学科研团队的成功起步至关重要,本团队通过五个方面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了系统的培养,包括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科研方法的熟练掌握;培养科研兴趣,鼓励创新性思维;端正科研态度,规范科研行为;完善科研奖励机制,促进科研能力不断提高。通过长期努力,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相关的经验可以为小型肿瘤学科研团队的成长提供借鉴。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11
[摘要]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是高校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生态学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依托于科研项目从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学研究生教学改革与实践,以科研带动教学,构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模式,满足现代社会对生态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科研项目;研究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6)09-0022-02
生态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着重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特别是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预下的各种运行机制及变化规律,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有很大的潜在研究价值,并有宽阔的研究空间。生态学科曾属于生物学下的二级学科,随着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的呼声越来越高,生态学科因其更注重研究动物、植物、生态系统的环境协调性,逐渐发展成为生物学与环境工程等相关领域相结合的学科,并于2011年晋升为一级学科。
生态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研究生就读期间能够掌握生态学专业领域的基本科学理论和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研究方向和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同时成为具备一定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生态学高层次人才。
现阶段,全国研究生招生数量不断扩大,研究生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从事科研活动的重要力量,也是未来我国生态学相关领域工作人员和科研人才的后备力量。培养实践能力强、有独立创新意识、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科研工作兴趣浓厚的研究生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但接受传统教育的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普遍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处理问题能力不强、创新意识薄弱和实践动手能力不够等问题。因此,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代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美国曾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研究生教育与科研训练一体化”项目,目的是为了促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变革,在多学科背景下开展合作研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化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借鉴此项目的理念,结合我校生态学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尝试对我校生态学研究生教学采取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
我校生态学科以植物生态学为优势特色。植物生态学早期以研究植物的形态、分类和自然生态为主;随着个体生态和种群生态研究的开展,生理学、生物化学概念和方法的引入,特别是人类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的需要,生态环境生产力发展和改造的要求,植物生态学已发展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植物生态学方向要求研究生用科学的观念认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对植物的形态、分类、地理分布、生态习性等方面都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掌握植物鉴别、植物多样性资源调查和水生植物的监测及利用等方面操作及测定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及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丰富理论教学,以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运用为主
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学科多、知识量大,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较高,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及时更新所学研究方向的发展信息,对学生的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在开展植物生态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充分丰富课堂理论教学内容,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还根据自己所研究的内容向学生介绍当前学科发展动态、主要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国内比较领先的研究团队并推荐一些代表性的研究论文,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性地了解学科发展动态,避免学生盲目收集信息,浪费时间和资源。
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引领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生态学的各方向课程多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安排的总体框架下,根据授课专题的相关内容,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如在植物生态学方向课程发育植物学部分,我们以植物形态发育为专题,介绍植物根、茎、叶的主要形态发育的主要特征,在专题讲解完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论文研究内容就目前国内外有关植物形态发育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讨论。一般情况下,课堂上教师先给出讨论题目,让学生在课下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在之后课上讨论过程中,教师起引导和主持的作用,每次有2~3名同学做主旨报告,鼓励学生就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并结合现有课题相关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实验方法。通过这种课堂讨论形式,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研究整理也可使他们较好地熟悉相关领域研究的动态,较快地了解科研过程和掌握科研技能,借鉴已有的研究方法和经验。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提高其创新能力
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层次的关键。依托于指导教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各类课题,将课程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可拉近课堂与生产实际的距离,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这在国内各高校也有广泛开展。
课程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入手,着重讲述每个项目的立项背景和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通过将科研项目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一方面可使学生了解我校相关领域研究的重点,关注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激发其参与相关科研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使学生掌握科研项目申请书的体系结构,提高科研论文和项目的写作能力,培养基本的科研素养。鼓励学生根据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模拟,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自主设计选题,设计研究方案,撰写申请书,交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审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研究内容的发展动态、研究方法,由于是学生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对时间的安排和把握也更好,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研究过程中学生一年级散漫,二年级进入正题,三年级时间紧迫的问题。充分给予了学生自己把握研究工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及科研兴趣得到了大幅提高,部分学生能够自主申请创新项目,例如植物生态学的导师组对“黑龙江省湿地藻类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就曾获得多项科研基金的资助,研究过程有多名研究生参与,以此为基础,有三名研究生获得了省研究生创新基金的资助。
三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促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问题,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是保证课程质量的重要内容。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在课程考核部分拟采用理论教学考核及考试成绩、文献综述以及创新小论文答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
除此之外,在课程开始时向学生提出的设计研究课题,包括研究主要内容、预期目标、实施方案、计划进度等都将列入考核指标,促使学生积极完成,提高学生对研究课题的重视程度,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教育部正在制定本科专业内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要求将纳入相关国家标准,而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植物生态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调整与更新,如何在这种新形势下,构建切实可行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提出相应的理论观点,同时提高找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也是广大高校教师面临的主要教改问题,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的项目资源,培养研究生积极探索的科研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锦.大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0):21-23.
[2]葛文君.关于高校科研促教学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9):1-3.
[3]李福华.高等学校研究性教学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4(6):66.
[4]王建惠.探究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9(3):56-58.
[5]张建设,朱爱意.基于科研项目的研究生海洋生态学课程教改[J].科教文汇,2011(9):31-32.
[6]章家恩,叶延琼.提升研究生原创力的学术生态建设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4(5):74-78.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篇12
一、注重培养研究生尊重科学的精神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是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 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尊重科学的精神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科研素养, 因此, 科学道德教育应当首先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作为导师, 应以身示教, 通过科研道德教育培养研究生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 让研究生真正认识到:科研活动必须在严谨求实的前提下, 经过细致合理的实验设计、严格的实验操作和周密的理论分析, 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获得创新成果。
二、注重培养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科学研究需要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而科技文献资料是科研工作者了解国内外学科最新进展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利用获取信息的多种现代化科技手段, 通过对本专业领域文献资料的广泛收集, 获得大量丰富的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并通过仔细研读及开拓思路, 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工作, 把握研究课题的方向, 以受到启迪, 自觉遵循从研读文献过程中发现问题, 提出新问题, 以至于萌发新见解的科研创新之路。因此, 要培养研究生会按照一定的主题词或相关线索收集资料, 并能够对所获取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 从而把握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 发展动态, 发展趋势, 尤其是尚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为进一步明确具体研究内容奠定基础。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深化分析总结, 来挖掘新问题, 发现新关系或揭示新规律。
三、注重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具有创新能力, 也即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 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于研究生思想教育、开题设计、科研实践、论文总结等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一个人能够有创新, 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只有创新思维, 没有创新精神, 不愿刻苦钻研, 不愿付出劳动, 不可能有创新成果。所以树立创新精神, 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反过来只有创新精神, 无创新思维, 也是不可能有发明创造的。因此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从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两方面入手。在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 把训练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作为培养重点, 并把这一重点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研究方向和论文题目的确定, 需要考虑实现创新的可能性及其范围。对于研究方向狭窄或研究内容不够前沿, 要想突破创新就较为困难。作开题报告时应该明确指出创新点在什么地方。因此, 在制定培养计划和方案, 确定培养方向和论文题目时, 应该始终把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同时鼓励研究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能提出不同的新观点。在开展科研项目和撰写研究论文阶段, 关键是带领研究生走向科研创新之路, 遵循科研探索的规律, 即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需要不懈努力, 以创新的教育观培养研究生, 不仅将研究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求职者, 更能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者。
四、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 需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其中, 实验研究和学术活动是科研实践的主要方面。学生在进行实验研究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一些新问题, 这就促使学生主动去尝试新的实验手段或方法, 需要学生调整实验方案, 进行独立地设计,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 从而提高独立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研究生的学术实践主要包括在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撰写学术论文、作学术报告及举办专题讨论等。撰写学术论文需要依靠第一手科研资料, 通过对第一手数据及资料的整理提炼, 有可能产生新知识, 新知识被加以应用就有可能成为新的生产力。所有这些科研实践活动, 使研究生在掌握知识、培养素质以及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训练。因此, 要鼓励研究生尽可能多地参加科研项目研究, 支持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多参加学术交流、学术报告会、学术专题讨论会等。
五、注重学科交叉及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渗透和协调发展, 是科学自身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已逐渐向综合化、集成化发展。“经典的分门别类进行分析”的时代正在向“学科交叉与综合”的时代转变。这种转变, 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相对宽广的知识结构。学科交叉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 科技进步与发展已很难在一个独立的学科中产生, 科学发展的综合性使得跨学科联合才能更有效地开展研究, 各学科间通力合作, 共同探索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也就需要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进行多学科的交流、摩擦与碰撞, 才能产生新思想的火花, 才能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路甬祥.东西方教育差异及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6, 21 (1) :1.
[2]李静波, 柴育玲.研究生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30 (5) :10-11.
[3]王碧云, 陈国平, 邱均平.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 2010, 94 (1) :78-83.
[4]陈新忠, 李忠云, 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1) :58-60.
[5]张来斌.认清形势把握关键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1) :58-60.
[6]颜卫东.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成功 (教育) , 2009, (7) :218-219.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推荐阅读: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12-29
研究生能力培养07-05
外语能力的培养研究08-09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研究10-09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10-24
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研究06-28
学生执行能力培养研究论文09-19
小学语文语言能力培养研究论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