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实验与研究

2024-10-05

初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实验与研究(精选9篇)

初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实验与研究 篇1

初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实验与研究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又云: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和求解,而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学生特有的财富,是发现的设想和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着手,以疑导学,让学生敢问、敢说、敢想、敢做,即围绕所学内容敢问与众不同的问题,敢说与众不同的话,敢想与众不同的办法,敢做与众不同的学习。这“与众不同”本身就体现着创新,是新课改理念的精髓。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是,冷静地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缺乏师生问、学生问的互动与交流,缺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学生也很少有真正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更谈不上对现实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就是循规蹈矩的教师问,学生答;所谓的“精讲多练”就是教师为主精讲例题,学生大量解答练习题。我们的一些优质课、观摩课中教师预设的问题过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少。即使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也往往是肤浅的、无探究价值的。更有教师把提问作为惩治那些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学生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落到实处。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被要求去求解由他人提出的问题,他在“答”的过程中,是作为一个“信息受体”出现的,“师牵

生从、师问生答”成为如今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这样何谈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等于扼杀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这是教育的失败,而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则是教育的最大成功。既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能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就课堂教学来说,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下,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创新教育的必然选择。鉴于以上认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有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课题研究的尝试,让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开启他们心智的大门,使之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在教学中,充分融洽师生关系,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让他们自己预习新知识,在预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学习氛围。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实验研究旨在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意在超越传统课堂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局限,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突破口,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以下几个目标:第一,让学生在大预习(寒暑假为主的预习)、中预习(双休日为主的预习)、小预习(自习课和课前为

主的预习)等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质疑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表达自己学习结果的能力。第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与探究中展示和交流各自的质疑学习情况和体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知识的欲望。第三,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产生认知冲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争论、辩论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彼此交往、合作交流的良好心理素质。第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由不敢问到敢问,由敢问再到善问,由善问到常问,使学生头脑时时充满问题,在经历“质疑——解疑——获知”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得到不断地提高。

三、实施办法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敢问、想问

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应该是学生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在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前提下,教师要下定决心从方法、心理等方面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为了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要以问引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质疑、创新的动力,引起认知冲突,产生探究欲望,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问号转化为句号,又产生新的问号,提出新的问题。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仅仅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思维等特点,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他们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活泼、趣味四溢的问题情境,使之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引导发问,提高提问能力。

(二)指导方法,让学生会问、善问

初中生正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没有掌握好找问题、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课堂上学生往往表现出害怕心理,提出的问题质量也不容乐观。因此,要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必须“授予其渔”。

掌握提问的方法是会提问的关键。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比较上发现问题;从两种事物的异同点的比较中提出问题;在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发现问题;在自己认为值得怀疑的事物上发现问题等等。教师主要从观察提问、比较提问、联想提问等方面引导学生不断尝试。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要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使提问切实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三)增强信心,让学生乐问、常问

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问题欲望和情感的诱发,教学中,我们可针对学生的提问开展竞赛,根据问题的质量和数量,评选最佳提问人和最佳问题。学生在感受成功中逐渐增强提问的情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思考之中,又促进了提问水平的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在表扬成功者时,千万不能贬低失败者,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更要为他们的闪光喝彩。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充分的认可和肯定,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或者举行辩论,有效提高问题质量,增强提问乐趣。

(四)在自主学习中培养提问能力

鼓励学生自己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订学习进度,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 的调适。让学生在自主预习新知识、练习新的习题或情景互动中,独立思考问题,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五)在合作探究中培养问题意识

实验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的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质疑、批判等;在合作探究中,懂得进行小组间人员分工,特别是对于偏好独立学习,不善交际的学生,教师鼓励他们投入小组学习活动,学习、实践与他人合作、交流、表达,在合作探究中去争辩、去猜想,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结论,发挥各自学习中的潜能,在相互争论、交流中产生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积极创造条件,让“问题意识”培养成为常规

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都能意识到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努力让“问题意识”培养成为教学中的常规,那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强化。具体做法是:

1、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2、课中确定有价值的问题;

3、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4、完善评价手段,让学生提真问题;

5、通过巧妙拓展,让问号走向问号;

6、时时质疑策略

四、检测与评价方法

课题组对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行动研究和相关测评。评价学生的重点是看学生质疑(提出问题的能力)、解疑(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提出新问题的能力)的发展情况。评价教师,看方法是否灵活实用,课堂教学是否紧扣目标有特色,教学效果是否明显,论文、教案是否独具匠心,反思是否深刻和得体。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有自主学习评价、合作学习评价、探究学习评价、问题意识评价等。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有上公开课、案例反思等形式。

实践中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实现了由教师满堂讲到学生满堂答再到学生满堂问的飞跃,整个课堂成了同学们不断创新的天地。初步探索出适合我校校情、学情的问题意识培养模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为依托,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常规为目标,建立“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中研究确定有价值的问题——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让问号走向问号”的问题意识培养机制。两年来,课题组致力于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

实践证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小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实验与研究

边院镇过村初级中学

高静

初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实验与研究 篇2

一、有价值的化学实验问题的含义

初中化学新课程中所倡导的化学实验问题, 应该是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假如没有价值就没有必要消耗宝贵的教学时间, 否则即使组织学生探究了, 也无法让学生得到发展。新课程教学的宗旨是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是提高全民素养的素质教育。因此, 衡量一个化学实验问题有没有价值, 要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如果能对学生的发展有益, 能通过实验探究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 那么就能说明此问题是有实验价值的问题。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提出有实验价值问题的能力, 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 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解决, 更不需要用实验的手段去探究;如果提出的问题过难, 学生怎么思考也无法解决。有的问题, 即使站在科学的最前沿, 对学生来说也是没有价值的, 或者说探究的价值太小。因此, 我们一定要从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判断一个问题是否有探究的价值。

当然, 有没有探究实验的价值, 除了考虑学生需要外, 还应该考虑学校的实验条件。假如某个化学问题对于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 但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仪器、药品, 在所在的学校不能具备, 师生动手自制也解决不了, 那么, 这个化学问题对该校的学生来说, 也不算特别有价值的问题, 只能说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有潜在的价值, 没有现实的探究价值。

二、初中化学实验问题的类型

根据化学实验问题在教学认识中的作用, 可以将初中化学实验问题分成启发型、验证型、应用型、技能型四种问题。

1. 启发型。

这类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原理,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比如, 食盐或蔗糖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解决这个问题, 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这一概念, 避免学生死记化学概念的现象。

2. 验证型。

通过问题的解决, 使学生成功的构建某一个化学概念或原理。比如, Na OH与CO2能发生反应, 暴露在空气中的Na OH可能变质, 能否用实验证明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的Na OH已经发生质变了呢?

3. 运用型。

通过问题解决, 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 怎样证明鸡蛋壳中含有碳酸盐, 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等等。

4. 技能型。

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比如, 如何对溶液进行搅拌, 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等等。

三、培养学生提出有实验价值问题的能力

1. 创设教学情景。

创设教学情景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产生新知识与旧知识及生活经验的冲突, 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进而激发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问题的意识。在具体的教学中, 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化学实例来创设提出问题的情景。比如, 蔗糖与食盐都能溶解在水中, 水是常见的溶剂, 除水是常见的溶剂外, 酒精也是常见的溶剂。这样就能引导学生提出:蔗糖与食盐能不能溶解于酒精中呢?

2. 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 老师主宰着课堂, 老师也只顾自己在课堂上如何向学生发问, 忽视学生的提问, 学生很少对老师的讲解或教材产生问题。而化学新课程下的实验探究, 需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而学生完成这些探究环节, 需要一个和谐、轻松的环境。因此, 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 老师要平等的对待学生, 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 大胆的质疑, 培养学生勇于提问、主动提问的精神。老师要对敢于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与肯定, 使学生消除内心的恐惧, 不断提高质疑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的表达自己所发现的问题。

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逐步发展的。当学生发现问题后, 老师要引导他们把自己所发现的问题清晰的表达出来。而后, 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情况, 鼓励学生对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思维加工, 最终形成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有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限, 就要鼓励他们用书面语言加工后再口头表述出来, 老师也要随时纠正他们语言表述的错误, 这样, 学生经过多次反复后, 表达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逐步提高。

总之,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特别是提出有实验价值问题的能力, 是新课程教学的重点, 只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勇于探索, 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摘要:在新课程的教学中, 实验探究已经是化学实验学习的主要方式, 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是化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开展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要解决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要发展学生提出有实验价值的问题, 这样, 实验探究的开展才有价值, 才有意义。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有实验价值问题的能力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化学,有价值,实验问题,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实验与研究 篇3

一、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学生虽然普遍学习成绩出色,在数学推理运算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他们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究其原因就是受到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等方式及师道尊严旧观念影响,一切以升学为目标来进行高强度的题海战术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问题可问或者不敢提出问题,未认识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需通过介绍数学故事、数学史和现代社会科学迅速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如意大利的伽利略敢问星球为什么不沿着直线走;小时候被人称“白痴”的爱因斯坦提出什么是时间,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等“怪”问题,他们最终成为伟大的科学家.通过教育,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从没有问题问到想问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建立起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感到自己处于自由和放松的氛围中,思维才能进入自组织、自调节过程,才能真正的敢于表现自己,才有可能激发出最大的潜能.如果师生之间冷漠,教师在课堂对调皮学生偶发的不良现象过多指责,必然使课堂气氛紧张,学生的心里感到压抑,不敢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不能处于高度活跃,创造性思维就无法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误,甚至是很荒诞,教师都不要批评或取笑,要通过语言、动作、眼神等向学生传递教师的关注、激励和赞许之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尊重自己,是可以信赖的,这样学生思维的激情才会爆发出来,否则学生的好奇心和提问精神就会被浇灭.生活中应通过各种方法拉近师生的关系,让师生在友好氛围中交流.如教师加入班级的QQ聊天群,学生生日时发个祝福短信等.当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时,老师的认可、同学的喝彩会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才能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要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有问题.“生活是创作之源,素材是思维之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原有认知水平,充分挖掘教材和生活中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把枯燥的数学原理与丰富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只有创设多元、新颖、刺激且能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活动才能达到高度的紧张状态,学生才易于发现问题,并提出学生关注且想知道的问题.问题情境可以通过图画、图表、模型、实践活动、故事、随堂实验、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或由具体的数学问题引起悬念等多种方式进行创设.如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说:“大家都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你们能说出四边形、五边形、二十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引起学生思考,教师很快说出答案,此时学生感到好奇、惊讶,心里都在想怎么求多边形内角和呢.问题自然就会产生.遇到学生提不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应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来观察世界,同时教师用暗示性语言等引发学生思考,使其产生质疑猜想,从而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四、教师示范引领,让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敢于提出问题,但是还没有办法解决根本的问题.由于初中生的知识基础较浅,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比较薄弱,常用的分析思考方法不多.因此,培养学生善于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常用的分析思考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枚举法、归纳类比法、联想逆向法、否定假设法、数形结合法等,引导学生用这些方法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数学七年级(下册)“6.1.1有序数对”时,针对当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后,每家的房前都挂上了门牌号的情况,我在课堂上提问:“你能用数字结合适当文字表述你家的位置吗?”许多学生纷纷说出家在××村(街)号.“家长会要到了,你能告诉家长自己在教室的位置吗?千万不要让父母找不到你的位置哦.”问题解决后,我又提问:“你能提出类似的用有序数来表示物体位置的问题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时,学生们纷纷跃跃欲试,有的提出:怎样用有序数表述老师家在学校的位置?更精彩的是有个学生提出:怎样用有序数表述我国发射到太空中的卫星的位置?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学会了用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来思考和提出问题.此外,教师可采用故意留下一些破绽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通过做纠错题、开放题等方法来进行训练.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一要得道,二要经常历练,历练成了习惯,才算有这种能力.”这里的“道”便是方法.只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的思考方法和提问技巧进行多角度的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和提出问题能力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建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努力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精心指导学生学习思考和提问的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进一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真正体现新课改理念,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李伟,王洁.“问题提出”也应以学生为主体[J].数学教育研究,2001(1):8.

[2]聂必凯,汪秉彝.重视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0,18(4):79-81.

初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实验与研究 篇4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具有提出问题能力时,那么他们的新型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他们就会在自主学习中,去巧妙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所感悟,有所创新.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谈一些看法.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会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感到疑惑不解,进而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态势.而这种态势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激发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能,不断启迪他们智慧.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会提问、爱提问.对此,运用媒体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多媒体技术能把复杂的数学展示得活灵活现,更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研讨问题,自觉地建立问题意识,进行综合思考分析,最终实现有效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例如,在探索“正弦定理”时,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以军事题材为背景,进行演示鱼雷及敌舰行踪,在探讨鱼雷发射角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抽象出一个解三角形模型问题,指导学生提出下列问题:(1)考查三角形中的∠A的范围的问题;(2)让学生猜测“正弦定理”雏形;(3)启发学生大胆想象:asinA=bsinB=csinC.之后,再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如何验证上面的等式?(2)这一结论的适用范围是什么?这一结论能哪决哪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尝试,让他们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成为创造者,享受成功学习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提出问题

新课程教学理念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调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能把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并能综合地解决问题.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呢?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能够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好问题”,教师必须要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或多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相同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使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讨论、交流,和谐地、民主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这也是激发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最有效的可靠保证.用心

爱心

专心

例如:在探索“复数的三角形式的乘法法则”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利用复数的代数形式(不用ω),在小组里进行化简(12+32i)6,学生在小组里一时不得其法.此时,有的学生提出,能否用简便方法解决.笔者随即说出:我们学习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法法则后,解决这类问题就手到擒来,只需几秒钟!这时,学生感到非常惊异,情绪高涨,他们不由自主地开始看书.之后,组织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的编制问题,相互交流完成,并请各组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案.通过对这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学生不仅明辨了是非,有效地巩固了相关的复数知识,提高了解题速度,而且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三、巧妙运用方法,指导提出问题

新课程教学理念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此,我们要让学生身临其境,不断让学生实现和展开思维活动,指导他们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还要运用多元方法,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想象,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潜能不断激发出来.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或实验、教具等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去探索、发现问题,进而使学生引出新问题,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探索“等比数列”时,笔者首先设计如下问题:设等比数列{an}首项为a1,公比为q,如何求此数列前n项的和Sn?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讨论与交流.在交流中,学生发现运用错位相减法时,哪些项被消去,还剩下哪些项,剩下项的符号有何变化.稍不留神,就会出现错误,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有的学生直接得出Sn=a1(1-qn)1-q.笔者没着急指出错误,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反思,从而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达到有效教学之目的.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用心

爱心

初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实验与研究 篇5

中期报告

仪征第三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简介

1、课题由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课标》和新教科书已经将过去教学中的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明确写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如学生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变为“探究水的沸腾”,演示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变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等。注重了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教师对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的把握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很大,导致公开课中实验探究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而常态课堂中“一言堂”“满堂灌”现象还是很普遍,因为不少教师还认为探究性实验中学生探究浪费时间,效率差,不如直接做验证性实验教学效果好。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仍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深刻地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于不同类型的课内实验,教学设计时要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探究点,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如何设计学生课外探究实验方案,为教师提供一些具体案例帮助他们在常态教学中有效开展实验教学,成为我们必须研究并且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研究目标

①对课内实验进行研究,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角度寻找教材中的演示、分组、课后实验的探究点,随堂开展学生自主建构学习的实验教学。

②研究并探明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的构成、特征,针对苏科版教材设计操作简单、广泛适用的探究实验;研究并探明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的操作流程、变式拓展与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的策略途径;研究并构建初中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时间控制策略

③研究并设计学生课外探究实验方案,为教师提供一些具体案例帮助他们在有效开展课外实验教学并探明课外实验探究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作用

④研究并探明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的可观测特征

3、研究内容 1.课内实验教学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①对课内实验进行研究,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角度寻找教材中的演示、分组、课后实验的探究点,随堂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的实验教学。

②课内探究性实验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根据教学内容确立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实验探究式学习,还是小组合作式实验探究性学习,还是完全开放式实验探究性学习。

③针对苏科版教材,开发和整合课内探究实验器材辅助课堂教学,研究探究实验过程中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及学生提问、猜想、设计、操作、归纳、评估等环节的有效性。

④课内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时间和效率的研究。2.课外探究性实验教学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①课外探究实验内容与教材内容如何统一,怎样组织,如何实验,怎样记录,怎样交流,怎样评价。

②课外如何使用生活资源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如何引导学生利用一种器材开展多个探究实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研究并探明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的可观测特征

4.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想的实践

通过教学实践和教改实验,我校准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加以整合,构建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主攻的“自主探究式”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二、研究情况介绍

(1)2010年9月至12月份,课题组根据实验计划。对八上和九上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 分工开设研究课并进行反思,再经全组讨论总结探明苏科版教材中八、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角度选择是什么样的探究点来进行课堂实验教学。八上和九上中有一些内容如: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杠杆五要素尤其是力臂知识的教学,这些内容的教学最容易被老师设计成讲授和实验验证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这一阶段8年级和9年级课题组的任务便是针对这种以“内容认知”为主学习内容,选定怎样的探究点,采用什么样探究实验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以有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课题组经过努力8年级上册教材确立了如下的探究点:①物体发声振动不明显,如何显示;如何测声速②“制作温度计时用何种液体,瓶子里的水是否灌满,怎样标刻度”为探究点探明“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我来测温度” 采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相互评估,从而顺利掌握普通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使用方法③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④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碘升华过程中没有液态碘出现⑤如何得到单色光⑥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⑦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空间的位置关系如何?⑧凸透镜和凹透镜看近处物体像不同是否是光经过透镜后发生偏折有关⑨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像位置⑩探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探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9年级上册教材确立了如下的探究点:①杠杆概念中为何引入力臂概念②探究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③判断用电器串并联的方法④电流表和电压表接入电路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与什么相当⑤探究串并联电路的故障⑥探究水果电池正负极与金属材料的关系。针对这些实验探究点课题组以研究课例为主要研究手段从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评估、归纳结论等多方面有选择的进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2)2010年9月至12月份,课题组针对书本上的探究性实验,根据前几年的“讲多了,学生实验不充分;讲少了,学生不会做,实验课堂乱糟糟”的教学实际,对8上“探究冰和石蜡的熔化特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对9上“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等课题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探明探究性实验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实验教学处理不好很容易变成验证型实验,变成假探究。经过课题组同课异构在一个星期内每位老师都开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研究课,然后一起研究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实验教学中的讨论比实验操作更有效,课堂时间有限,时间分配优先考虑放在实验前的讨论上。以这节课为例:教师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体会凸透镜可以成不同的像,然后让学生讨论:

1、实验器材如何放置,又如何调节会对我们找像有帮助?(帮助学生探讨光源是否固定,蜡烛和光屏是否都需要移动)

2、找到像时需要记录什么?

3、找到缩小像的同学请举手。

4、找到放大像的同学请举手。

5、会不会有等大的像?如何尽快找到这个像?……多年的教学告诉我们学生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记忆是非常薄弱的,许多学生当时记住,到了初三就全忘记了,究其根本还是在于知识是老师,告诉学生不是探究的来。而针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学生自我发现效果较好。学生对自己经过思考探究的知识掌握牢固,但不经过引导,放任学生自我探究,学生探究出错误结论对将来影响也会很大,所以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实验前讨论是非常重要的。

(3)2011年1月份对八上和九上的内容设计一个学生课外探究实验方案,使用生活资源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利用一种器材开展多个探究实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并收集优秀学生实验方案和成果。具体案例如下:

1、在学习《液体的压强》时,指导学生做“模仿帕斯卡裂桶实验”。(如图3)

制作方法:用一根两端带玻璃管的橡皮管,一端连接一个剪成漏斗状的可乐瓶,另一端连接一个刻有浅槽的可乐瓶。

进行实验:通过剪成漏斗状的可乐瓶向刻有浅槽的可乐瓶内注满水,抬高剪成漏斗状的可乐瓶,再倒入一杯水,可看到刻有浅槽的可乐瓶裂开。

2、“二个乒乓球的遭遇”------浮力产生的原因

取一个可乐瓶,剪去底部,留下上部分作漏斗,把两个乒乓球放在可乐瓶中。(如图5)

探究:当向可乐瓶中倒水时,两个乒乓球会处于何种状态?然后用手堵住瓶口,又会出现什么现象?从中得出什么结论?透过可乐瓶,观察手,会有什么发现?如何解释?

图5

图6

图3

(4)2011年2-3月份对八下和九下的实验内容重复上学期的研究思路,这一阶段的研究不仅要完成苏科版教材中八、九年级下册与第一阶段对应的实验教学研究工作更主要要进行学生探究能力是否提高的观察和评价,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表。这一阶段课题组经过努力针对8年级下册教材确立了如下的探究点: ①探究对弹簧测力计刻度划分②探究在地球不同地点重力的方向③如何证明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质量无关④如何设计探究二力平衡的实验⑤如何用实验证明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密度、质量、重力无关⑥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针对这些实验探究点课题组以研究课例为主要研究手段从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评估、归纳结论等多方面有选择的进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9年级下册教材确立了如下的探究点:①探究电阻对电流做功的影响②探究影响电动机转速和方向的因素③探究电动机不转的原因。针对这些实验探究点课题组以研究课例为主要研究手段从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评估、归纳结论等多方面有选择的进行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同时课题组针对书本上的探究性实验,8下的“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探究物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流速大小对流体压强的影响”、“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9下的“探究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探究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等课题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探明探究性实验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5)2011年4-6月份对八下和九下的内容设计学生课外探究实验方案,这一阶段主要开展引导学生利用一种器材开展多个探究实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并收集优秀学生实验方案和成果。具体案例:

实验在学习《电磁铁》时,教师也可指导学生在家庭中完成该实验探究。1.实验器材准备:漆包线、粗铁钉、电池、回形针。

2.进行实验:将漆包线绕在粗铁钉上,再将漆包线两端接在电池两极上,靠近回形针。(如图8)

该实验可探究:①电磁铁的磁性強弱与线圈匝数关系; ②电磁铁的磁性強弱与电流关系; ③电磁铁的磁性強弱与铁芯大小关系; ④电磁铁的磁极与电流方向关系。

(6)8年级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课题组依靠课例重点放在提问、猜想、设计等探究能力的培养;9年级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课题组依靠课例重点放在设计、归纳、评估等方面。采用的具体策略是:利用课题组寻找的实验探究点为教学素材,展示物理情景,启迪学生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合理猜想,让学生经历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的过程,评估论证,归纳总结。

(7)2011年7-8月份根据在研究中获得的反馈资料,发现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调整方案和措施,进行新一轮的实验、反馈和调整。

三、取得的阶段成果介绍

1.教师和学生明确了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

学生要发展,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而许多重要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离开了感受、领悟和理解的学习过程是无法真正达到的。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通过科学探究能够让学生获得对过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能有效保持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体验探究过程的喜悦和艰辛,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具有个体意义的科学知识,获得科学探究思维的方式、方法和能力;科学探究还有利于学生更多地接触生活和社会,从而领悟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2.教师基本掌握了优化探究式教学的方法

图7

图8 根据一年的课题研究教师基本熟悉苏科版教材中如何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并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例如

(1)物理方法的教学:在声音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本节课结合探究事例完成引导学生体会“比较法”、“归纳法”、“转换法”、“理想化思维方法”(2)探究情景的设置:通过同课异构的研究方式,发现探究情景的设置要关爱生命(速度引入时用羚羊被猎豹吃掉情景不合适)、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认识特点(光的直线传播引入用“小孔成像”和“日食、月食”不如用“手影游戏”)

(3)教师掌握了如何有效提问:当探究实验内容较复杂时,教师的提问要指向鲜明。比如在“升华和凝华”一课教学中,演示碘升华实验时用这样的问题“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不如用“观察碘的状态有何变化?瓶壁上有析出物吗?

(4)开发了许多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设计:光的折射引入采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刚开始碗中没有东西,倒水后看到硬币”;参照物的教学采用“粘在黑板上的福娃在你闭上眼睛的两秒内是否移动”小实验效果都很好。

(5)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能力

探究式教与学由于开放性,极大的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能力。3.在参与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活动中,开发了教师和学生个人智慧,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物理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教育理论、读书做笔记、开研讨课、公开课,撰写教学案例、论文等不同方式,感悟新理念,提升新思想,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自己的思想理念、敬业精神、教科研水平以及学生的物理素养等都有长足进步。

4.体验到了做课题的辛苦与快乐,培养了敬业精神

为了做好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课题组成员利用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找资源,抢着上公开课,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魏书生曾说“有一苦必有一乐”,有了创造的乐趣就不会觉得研究苦了。

(二)实践成果

1、苏科版初中物理优秀活动设计汇编

2、实验课、示范课、观摩课(课件)录像(一共录制8节课)

3、获奖情况:

(1)王德香在扬州物理改革创新大赛中“比热容实验方案改进”获一等奖,江苏省三等奖。

王德香《电学探究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扬州2009年12月物理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王德香论文《改变教学观念,利用物理实验提高课堂实效》在《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10期第71版优秀论文三等奖。

(2)徐迎春在2010年扬州“新课程论坛”中论文获“一等奖”

徐迎春在2009年11月被江苏省教研室评为“苏科版实验教材先进个人” 徐迎春在2011年3月获仪征市初中物理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3)杨家林论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表在《读写算》2010年32期61页

(4)王德平论文发表在《新课程》2010年10期

(5)陈宝东《改变实验探究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表在《物理之友》2011年第8月期17页

陈宝东2010年4月获仪征市初中物理优质课大赛一等奖,陈宝东2010年4月获扬州市初中物理优质课大赛二等奖,陈宝东2011年10月获扬州市师能建设 “百千万工程”基于课题研究的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一等奖,4、学生实验作品集:自制潜水艇、浮沉子、简易机器人、简易报警器等。

四、疑难困惑

1、课题研究中发现课堂探究式教学比较合适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留给学生动手的时间相对较少,有许多学生实验素养较弱,不少是在凑热闹的心态中完成实验,只追求实验结果,不重视实验过程。今后的设想,如何培养学生理解性实验操作。

2、有一些实验如: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实验、比热容实验、焦耳定律 实验,由于分组实验准备工作量大,演示实验效果又不明显,给学生探究性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3、有的教师评上高级教师后参与课题积极性不高,给课题组工作带来一些困难。

五、后段设想

初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实验与研究 篇6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观材料,在配合并参与老师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实践能力,也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完全符合物理教学的新课程理念,最终受益的也是学生。

【关键词】物理实验

物理现象 规律

感观材料 实践能力 理解

记忆

【正文】

对于初中生,不仅要学习书本上前辈们总结的物理知识,更应该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方法,并尝试应用获得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这就要求物理老师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加大物理实验教学的力度,给学生提供直接而形象的展示,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但是,要指出的是由于考试升学的压力,老师只能抓紧时间传授知识、讲解应战习题,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课堂时间进行实验教学,这是客观而现实的原因。其实也不然,作为在物理教学一线工作了近二十年的我,就很好地把握了时间的分配,因为我认识到了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我的学生不但培养了能力,成绩也提高了。在此,我希望物理老师们能注重实验教学并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一、实验课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中学物理实验是课本知识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从中总结出物理规律,加深对物理知识的识记。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物理仪器,弄懂实验原理,掌握必要的专业技巧,再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接线柱的接线位置,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造成测量值的误差大,同时要避免量程过小使电流烧坏仪表。

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或小集体合作完成,打好实验的基础,获得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实验课教学的措施

1、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积极性。那些与生活有直接关联的、新奇的问题和现象,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进行这些物理实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条件、发生的过程和特征等。

如在做 “摩擦起电”实验时,要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几点:

①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对有纸屑有什么作用?(能吸起碎纸屑)② 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互相排斥)③ 把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橡胶棒靠近放,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互相靠近)

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这类小实验贯穿整个物理教学过程,老师可以多演示,用时不多,对学生的帮助却很大。

2、让学生在画图、识图过程中培养想象能力。

课本中有各种各样的电路图、滑轮组装配图、物态变化图像等,都是通过画图、识图及从图像与实物转化的角度来训练学生对物理规律掌握的程度的,也就是先靠抽象思维即想象来认识物理规律,然后靠作图来进行分析、判断的。如“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学习“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可启发学生先在头脑里联想农民伯伯“右手拿镰刀割麦子”的情形。因为根据“右手定则”,磁感线方向(麦子)、导体运动方向(镰刀)、导体中感应电流方向(四 2 指)的关系就十分明确了。学生从自己的想象中获得了他们必须掌握的知识,而且是轻松不费力的,有了这么形象的联想也不容易忘记这个知识点了。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些超乎他们自己经历的画面;由于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3、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各种物理实验都是一种具体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的过程中,思维活跃,增强了参与意识,并且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不容易忘记。

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生好奇、好动、好问、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一定的互补。这佯,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这一学科的兴趣和信心。

4、将物理实验归类整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能更灵活有效地运用。只有系统性、条理性强的知识,才便于掌握和运用。教材中有关的实验内容,是配合每一章节内容的需要安排的,而各章节的实验内容,基本上无必然的联系。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实验方面的知识,往往既多又乱,容易使他们的思维产生混乱,不利于整体全面地掌握物理知识。因此,在期末的总复习中,可以将原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按一定的规律重新归类,如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① 观察物理现象 ② 仪器的使用 ③ 基本物理量的测量

④ 验证物理规律(老师可根据需要以及学生的水平自行调整)

在学生掌握系统连贯的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实验的方法,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现象到本质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实验分类整理这一方法打破了教材章节中的固定实验内容,将实验内容拿出来重新分类,使学生整体认知理论知识与实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初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实验与研究 篇7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单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在学生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通过互联网,初中生可以通过各种有效渠道获取资源和信息.如果初中物理任课教师坚持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物理教学活动,使得物理教学模式非常单一,严重影响到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发展和提升.而且学生往往对单一的教学模式感到厌烦,逐渐失去初中物理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降低.

2. 初中物理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教师教学方式和内容都是根据考试要求进行的,教学方法陈旧、死板,满堂灌教学,不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活体验以及理论知识在实践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思维,初中物理课程教育太过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不能真正发挥物理教学的作用.

3. 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不高

初中生刚开始接触物理这门学科,一些学生在刚开始的新鲜劲过去之后都会感到物理其实是一门枯燥乏味、生涩难懂的学科,他们会厌烦物理,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2].初中物理有很多原理性的知识,如果这些原理光是一味的讲解出来,不利用实验加以验证,学生理解起来就会非常困难,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专研物理、思考问题的热情,不理解物理知识也是常见的事情了,所以他们很难对某一物理知识主动研究,提出问题.

4. 课堂上学生很少提出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一般都是教师讲解内容,提出问题,并引导大家解决问题,但是初中生的质疑能力相对比较弱,很多学生有问题也不敢提,其他学生不提问,另一部分学生就缺乏提出问题的好习惯,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是等待教师给出答案,而不是自己去主动发问,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由于教师不重视,就没有提出问题的自信,不知道在课堂上应该怎样提出问题.

5. 学生学习物理缺乏自主性

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启发性的提出问题,然后很快暗示性的给出答案的思路,很快就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向引导到教师设计好的标准的、准确的方向上,用生硬的办法将学生被动的牵引到自己设计好的课堂系统中,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很好的体现,一味的被动的跟着教师的步伐学习,从而抹杀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会超乎教师的预料,如果教师一味的忽视学生的这种提问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培养的措施

1. 提高物理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的继续教育对初中物理教学极为重要,教师的学历、知识、综合素质都应该得到一定的提升,学校应该创造一定的机会,加强物理教师的继续教育,培养一支教学、科研相结合的队伍.学校应该根据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综合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制定科学、完善的教学方案,并且不断渗入创新求变的教学元素,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加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 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有效的假设、演绎、推理、从而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独立解决,引导学生将问题细化,发现问题,深入思考问题,从而深入掌握相关问题和理论.例如,在讲“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器材有:灯泡、开关、铅笔芯、电池,用导线把几个器件连接起来组成串联电路.然后提出问题:若是开关闭合,灯泡会发光吗?利用这样的形式,此时教师再做演示实验,教师带着问题去授课,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实验,最后发现实验的结果是“灯泡亮了”,就自然而然地想到“说明了什么”的问题.这个实验就是为了说明电路是通路,那么铅笔芯是导体.这样一来,学生就更容易的理解教师的实验内容,也更加深刻的掌握涉及到的物理理论知识.并且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启发、指导和点评,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3].

3.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性发挥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查阅资料、发现问题、自我总结、小组讨论、思维激荡,从而逐渐提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主动提问不积极表现的学生,从而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中.

4. 教师要从整体上掌握教材

初中物理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重要因素就是教师不重视物理实践教育,对其教材内容和课程目标的理解不深,不能准确把握教学方向.所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应该提前组织教师对课本加以熟悉、研究、把握,并且教师在教研组进行有效的教研讨论,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教学内容和目标,准确定位教学方向,从而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生活实践来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5. 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初中物理课程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和掌握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首先,教师应该将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理论知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效的结合起来,利用科学的情景模式的引用,让学生更加贴切、真切的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效运用在现实生活和日后的学习中.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把握学生的水平和认知程度,从而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案.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的知道,初中物理课程目标和学习意义,明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更加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

总之,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认识到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如,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单一、初中教师对物理的认知不够以及初中物理课程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等等,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提高物理教师的综合素质及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从整体上掌握教材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性发挥等等,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迅猛,与此同时,我国教育问题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初中物理在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初中生学习以及考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旨在探究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提出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晖.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6):33.

[2]高满红.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展开科学探究[J].学周刊;2014(27):201.

初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实验与研究 篇8

【关键词】物理 中学生 提问能力

物理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意义的物理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物理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概念、原理、公式等知识,更要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改变原来的那种只在意那些书面的现成信息的习惯,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建构者。

一、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

亚里士多德说过:“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生主体性、课堂参与和课堂提问也开始逐渐得到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在研究过程中人们发现,中学生主动提问的频率越来越低。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问题意识,被动地接受知识。还有些学生有心理障碍,想提问题但不敢,怕被同学、老师耻笑。这严重的影响了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更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为了深入了解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提问能力的情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了解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的实际情况。笔者随机选择了本校62名高二学生,问卷包括三个问题:你在平时物理学习中经常提问吗? 当你遇到问题敢于向老师提问吗?上课时能进一步思考并且提问么?

经常很少从不

1、上课时你有没有向老师提问过?6%71%23%

2、课后你经常去找老师问问题吗??21%69%10%

3、能对所学物理问题做进一步思考并提出问题么?12%35%53%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不强,相关基础知识储备不够,缺乏提问的技能等,造成现在很多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只听不问。而且中学生更倾向于课后问老师问题,而不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当学生面对一个具体化的物理问题时,马上做出深入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的能力是普遍缺失的。

二、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

1.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之间是不平等的,而鼓励学生勇敢质疑的课堂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好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感到放松,思维更加开阔,从而能够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所以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宽松、民主、畅所欲言、自主探究的教学气氛。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要用信任和赞美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疑问存在不足时,教师要先给予肯定,而后给予启发,引导质疑,树立学生提问的信心。比如讲到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教师可以播放荡秋千、翻滚过山车的幻灯片,问问学生有什么话想说;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根据器材分别演示摆钟、翻滚过山车模拟,通过演示营造物理氛围,让学生在物理氛围中,触物生疑,疑中思理,引导学生对上述物理情景进行思考和提问,师生、生生之间展开讨论互动。

2.培养学生的提问技能

很多中学生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也想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往往想提出问题却不知怎么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提问技能的。因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提问技能,比如联系实际引发问题,通过分析,比较某种观点看法和已知事实现象或新的实验事实是否矛盾,从而提出质疑,比如讲到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可以先演示五分硬币与纸片同时下落,五分硬币落得快,再让小纸团与大报纸同时下落,小纸团落得快。通过巧妙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前概念与实验现象发生冲突,引起思维撞击,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此外还可以改变条件引发问题,比如讲完单摆周期公式之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改变单摆摆动条件,思考从静止到运动,从卫星中到地下深井中等各种情况的单摆,自然地引发了单摆周期公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因果关系进行提问,比如这个物理规律是如何得来的?这个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机油落在水面后为什么会出现五彩缤纷的斑纹?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原子弹,氢弹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等等。

3.合理评价学生的提问

评价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知识巩固的手段,也是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手段。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应该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和提问要求,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比如对于优等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实事求是地指出他们的不足,让他们能自我反省、自我完善,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对于中等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评价时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其进行更多的思考。对于后进生提出的问题,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较为浅显,甚至是荒谬,教师在评价他们时要多一些寬容和偏爱,多用放大的眼光去扑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肯定他们提出的问题,并且在课下给予更多的讲解。

学生提问能力的养成和问题会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提高、兴趣渐浓,减少了教师的讲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为物理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训练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敢于大胆质疑并积极进行探索研究,改变被老师“牵着走”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宁发严:《浅谈物理课堂教学的原则和操作策略》基础教育研究2007

【3】韦任,P.Rowell.《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初中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培养实验与研究 篇9

泰州市泰东实验学校燕桂强2014、4

初中物理是学生比较喜爱的一门学科,其中实验多,联系实际多,生活实例多,是教材的特点之一。如何创造性的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活动,更好地实施《国家物理课程标准》,实现提高全体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这是我们物理老师必须研究的首要课题。下面就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如何采取“分组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浅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首先,我们教师要善于并学会对学生分组,让学生分组实验活动真正成为科学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具体做法有:

1.我们物理教师要重视分组实验活动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的功效。实验操作能力就是手脑并用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对其思维造成的冲击远比被动接受强烈得多。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本内外一切有价值的实验活动,开展实验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激情,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从“动脑”到“动手”,处处体现出激发他们的兴趣、活力和潜力,实现技能培养的高目标,从而起到分组实验的目的。实践的方法诸如:

(1)“一人(或两人)一组实验”

在中学物理实验中,一些知识能力不复杂,操作相对简单,仪器仪表使用的实验,均可采用这种方法。例如在温度计的使用、长度的测量等实验中,学生对这些仪器早就有所见闻,他们能根据阅读说明书就可自行解决这些工具的操作与使用,教者无需包办代替。但教师在分组实验中,需要调控课堂纪律,观察学生的实验情况,做好实验操作的错误分析和结论的归纳。通过阅读仪器仪表的使用说明,学生单独完成规定的实验事项和要求,培养他们独立实践的好习惯。

(2)“多人多组实验”

鉴于中学物理的有些实验,由于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内容较多,需要多个同学配合才能完成,合理分配学生资源可达到小组活动的最优化。例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教师要预先对学生组合做好分配,对实验的分工和操作做好引导,让多个学生组合能及时、顺利地完成相关实验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方法可培养学生小组内自由分工的意识,养成个体独立完成某项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通力合作,达到实验成功的目标。

(3)“强手带弱手实验”

初中物理实验中,有些实验相对理论较深,操作的难度较大,个别学生可能无法顺利完成实验。如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中,既涉及到浮沉理论的分析,又涉及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时还要能准确的测量出浮力和重力。因此,开设这些学生实验课时,教师对学生所做实验的具体情况要了如指掌,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原班人马。在课前要根据实验的内容适当将学生重新组合,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适当互补,并好中带差,均匀搭配。这样可避免因实验的难度大,而导致部分知识技能较差的学生丧失实验的兴趣,失去实践技能培养的一次机会。

(4)“交叉交流实验”

有些物理实验活动,要测量多组数据,达到归纳普遍性物理规律的目的。如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学生进行实验时,不可能每一组的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实验数据都是同一的,教者可对个别组的实验结果作总结,然后用其他组的数据或归纳的结论来

检验,看这组同学实验的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由此可见,学生各组实验活动不是独立的,而应是相互呼应的,教师要通过这种类型实验的交流与讨论,养成全班学生通力合作的好习惯。同时在归纳自然规律时,对于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问题养成良好的分析和判断方法。

总之,不管哪种分组形式的实验教学,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都要调控好课堂纪律,要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和学生的层次事先做好合理分组,这样才能最优化的培养学生科学的实践素养,从而有效的开展好我们的实验教学。

其次,分组实验中,学生的活动是多方面的,既有思维过程,又有动手操作。分组实验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它是对学生进行意识训练和科学方法训练的有效途径,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实验,既可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又可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通过分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体培养的目标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严谨的科学实践态度。有的学生为了抢时间,做实验时草率从事,这是十分有害的。因为要达到实验的各项目的,完成各项基本训练,就必须要求学生领会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加强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和分析,这就需要一种认真的态度。许多实验要求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测量(结果往往不同),有时要改变某一条件再进行测量(控制变量法),这都需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并注意发现问题。而匆忙、草率地做实验难于达到该要求。

2.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实验仪器的使用都有一定的严格要求,学生在做物理实验时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例如,对于测量仪器(测力计、电流表和电压表等)的使用,要养成注意量程和进行零点调整的习惯;在做电学实验时,要养成先检查电路再闭合开关的习惯。对于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先认真阅读实验内容,做好预习而后再动手实验的习惯。

3.科学的实验测量数据。诸如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杠杆平衡条件等实验中,学生测量到的数据是很多的,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数据有信心,不要盲目相信别人的数据,更不能随便更改实验数据或抄袭别人的结果。实验误差过大时,要引导学生冷静地分析原因,鼓励师生共同讨论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珍惜获得的实验数据,实事求是,一丝不苟,每个实验环节必须一环扣一环,实验数据的取得也必须真实、准确,实验的结果要经得起反复检验。

4.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物理实验过程是艰苦的、枯燥的,一个可靠的实验数据的获得,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几乎每个数据的测量都需反复多次。因此,小组或多组的通力合作非常重要。我们在初中物理的分组实验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让学生从小有一种合作的愿望。通过合作实现每一个人优势的互补,这样为完成我们的实验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上一篇:塔吊安全的监理职责下一篇:中央将农民扶贫标准提高92%至2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