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执行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2024-09-19

学生执行能力培养研究论文(共12篇)

学生执行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篇1

在这样一个素质教育逐步发展和普及的时代, 作为学校, 更应该将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提到教学日程上来。 要逐步使得学生认识到具备一种适当的数学解题思路是一种能力。 过去的陈旧式的数学课堂内容, 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目标, 授课教师在不断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 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将这种数学思维的引导贯穿到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来。 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 逐步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并结合适当的教学模式, 使得学生保持对于数学题不陌生、不害怕的态度, 以期能够在教学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提高。

一、合理的情境创设与引入, 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小学三年级中有“ 除法”, 关于“ 除法”的教学方案, 一种是将这种数学概念直接放到学生面前, 授课教师进行教学, 是一种机械式的教学。 第二种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加减和乘运算的概念, 通过教师对之前的课程的引入, 诸如123 乘12、12 乘23等。 对于除法的概念要结合乘法表来引入, 如3 乘3 等于9, 那么9 除以3 就是除法。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只要对齐位就行了。如上所述, 知识点的引入方式不仅仅会对学生的兴趣产生影响, 也会对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授课教师必须认识到教材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以及知识点和知识点的结合。课堂上学生感受到的应该是一些数学知识概念的逐步理解, 这就是一种从基础概念学习本质的思路。 知识点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有时候也是和旧知识或者是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授课教师则要掌握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合理搭配关系, 利用这种关系逐步引入课堂中,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之上, 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学思维在数学的学习以及在日后的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注重课堂多样性教学, 不断活化课堂

单一的教学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因为他们没有形成一种适合自己学习方式或者数学思维, 他们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和教育培养。 因此, 引导式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数学思维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样性教学方式混合使用, 不仅能够使得学生能够从多方面看待同一个问题, 还能够思考这些解题方式在生活实际问题和日常数学学习中的兴趣培养问题, 逐步提高学生问题的准确定位和合理解决。 多样性的课堂主要包含有问题是设问、合作式交流、竞争式复习、层次性整理、辅助方式等几方面。 一方面, 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后, 能够在课堂提出或解决更高难度的问题;另一方面, 学生还能紧跟教师的授课步伐, 层层推进自己所形成的这种思维在实际数学问题中的应用性。 例如, 对于“ 平移和旋转”单元的教学, 则需要教师能够针对“ 几何图形”进行展示。 第一步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所提供的教学辅助工具, 总结出所包含特征或特性。 第二步是学生通过实际的图形平移, 画出直线, 每个点都在平移, 但方向不能发生变化。 第三步, 通过图形样板实物的平移, 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 直接临摹就可以) 。 第四步, 通过将图形描写在方格内的平移和旋转。 在教师的引导下, 培养了学生通过动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逐步引入解题方式的思路, 加强课内外结合

在小学阶段教师就要不断重视和引入数学思路的教学方法, 加强课内外结合, 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如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等。 这样, 能使得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对于授课教师的讲解也能够利用自己的思维进行合理的解释, 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的数学问题中来。 例如, 授课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转化成学生能够看懂的图形的形式, 通过不断地转化, 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图形方块等联想到实际的数学问题, 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 又如,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 教师应该通过实际性的物体引发他们的关注。 对于“ 十几减8、7”这样的计算方法, 只能是提供给他们实际的物体, 通过数数的方式解答。 图片的展示是最直观的表达, 学生能够从这些实际的图片上得到解题的方法, 对于其中的规律需要教师的引导。 例如, 15- 6、16- 7、13- 4 等的运算, 应该想到的是多少加6 等于15 等这样的问题。 逆向思维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进而有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学生阶段的重要一段, 学生的思维正在逐渐发生转变, 要培养的是他们对于解题的准确性和熟悉性, 转变厌学的态度。 因此, 授课教师的合理引导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在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摘要:从合理的情境创设与引入, 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注重课堂多样性教学, 不断活化课堂;逐步引入解题方式的思路, 加强课内外结合三方面进行研究, 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思维,引导式教学,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恩奎, 李三平, 刘玉凤.数学解题能力提升的策略与技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04) .

[2]朱仁义.浅谈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J].池州学院学报, 2009 (12) .

[3]张健美.反思促成长——浅谈从反思中提高数学解题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06) .

[4]李艳利.论数学解题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0) .

学生执行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篇2

中专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研究

中专英语写作教学是一个薄弱环节,本研究试图将评估与写作过程教学结合起来,将评估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写作过程中,创设真实的写作环境,通过设计相关的.评估标准(如自我评估、同伴评估、小组评估、教师评估等)使学生明确目标,积极参与到写作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评价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从而培养较强的英语写作能力.

作 者:古向阳 作者单位:河南省轻工业学校刊 名:河南农业英文刊名:HENAN NONGYE年,卷(期):”"(20)分类号:H3关键词:写作教学 评估手段 能力培养

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037-01

高职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懂得理论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善于动手、掌握技能、学会生存,胜任就业与发展。要想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实践操作时不仅要能清楚地明白怎样做,还要能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

广义上讲,实践能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认识不能仅仅理解为动手和操作能力。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由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社会能力组成的。

1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是指对所学的普通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熟练应用,能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解读分析,解决一般生产和实践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同时还包括具备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除了要掌握学校里面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社会发展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创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敬业精神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等。

二、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1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进行课程整合

高职培养的课程模式必须打破传统课程模式的束缚,开发出适合培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全新课程模式。可以进行课程的整合,整合的宗旨就是学以致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具有针对性,为实践能力的培养准备充足的理论知识。

2开发以真实生产(工作)过程为载体的教材

开发教材的宗旨就是以真实的生产(工作)过程为载体,学生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其实就是在学习真实的生产(工作)过程。这样,学生毕业后到企业进行工作时就可以立刻上手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尽快融入到企业中去。

3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区分,以真实的生产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

采用任务式的教学方式,不再区分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在这种方式下教学效果更加明显,而不用再考虑学时问题,完全按照真实的生产任务来进行教学。

具体的操作思路是:首先请行业人士和有丰富经验的技师对岗位进行分析,将某岗位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技能),每项任务还可拆分为更具体的操作单元。任务分解时要说明各项技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学生应当掌握什么技能,形成什么能力;其次,根据具体的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第三。在训练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起指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最后,安排合理的评估评价制度,用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模式能使高职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具备某种行业或岗位所需的技能。

4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训场所

加强校内实训中心建设是营造良好实践环境的首要条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保证。在校内实训场,学生可在比较从容的环境中,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并进行反复的训练。校内实习场所的建立要有明确的定位,集中资金,加大投入。此外,要科学地安排技能训练的项目及内容、训练方法和考核标准,以便使学生在踏上就业岗位时就具备较为熟练的实践技能。

5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建立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首先,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到企业去调研、实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有利于教学;其次,学院可以聘请企业中的能工巧匠来进行教学或指导学生的实训,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最后,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有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利用企业的资源让学生进行准就业实习。我院的校企合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6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实践经验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弱,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是通过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生的反复训练逐步形成的。高职院校对职业教师能力的要求,是通过学生最终能否经受社会对其职业能力的检验而确立的。一个合格的职业技术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理论,还应具备娴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理论上是学生的老师,在实践上是学生的师傅。

学生执行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篇4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课题组提出了未来“50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 把人力资源看成是“中国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实施“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 必须开发人力资源利用人力资源, 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条件是人必须受教育, 必须学习。学习促使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把潜在的人力资源变成现实的力量, 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又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为的是最终把人的最高本质力量——创造性充分地体现出来, 使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人才, 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人的创新能力得到检验和提高, 换而言之就是通过实践能力来体现创新能力。

当前各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等人才生产能力的竞争。大学作为人才输送的最前沿阵地, 面对的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学习与创新

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和大学生创新能力之间并没有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大学生通过学习, 获得了知识, 提高了素质, 但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纵观现实, “高分低能”在大学生身上并不少见。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 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中不会主动地发现问题, 即使碰到了问题, 也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见, 大学生拥有了知识, 增强了素质, 也不一定就形成了相应的创新能力, 知识、素质和创新能力之间不是对等相应的关系。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 与大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有关, 即过分强调单一的、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使大学生的学习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思考;重继承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重标准化轻个性化;重外在刺激轻内在激励等。这样的学习无助于学生把知识、素质转化为创新能力。要实现知识和素质转化为创新能力, 必须注意大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

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意识和策略, 不仅包括学习方法, 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心理因素和品质。学习方式是多样性的。一般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 ;个人学习、合作学习和竞争学习;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等等。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特点, 在发挥自己个性优势的前提下, 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能够促进自身发展、有利于创新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学习方式。大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和被动性, 阻隔了大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妨碍了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了学校培养大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的目标的实现, 因此, 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促使和帮助大学生转变不适合自己个性的、不利于创新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学习方式, 选择合理的、科学的学习方式, 使大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 学习时勇于挑战书本、挑战权威和挑战教师, 大胆创新, 敢于想象和探究, 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可见,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学习的目的, 并有利于学习的提高。尽管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知识, 但知识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而是创造知识、培养能力的工具, 创新才是学习的目的。同时, 通过创新, 使知识活起来, 学习的价值更能体现出来, 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趣事, 是一种享受, 从而喜欢学习;在创新活动中, 学生会感到自己知识的有限和能力的不足, 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 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高, 推动大学生的学习。可以说, 学习和创新是人类的双手, 犹如鸟的双翅, 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两大支柱, 在学习中创新, 在创新中学习, 学习和创新共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三、结合实际谈实践

那么, 接下来就是体现学习成果和创新能力的环节——实践环节, 在该环节中所体现出来的实践能力 (生产能力) 正是当今社会人才竞争中最为迫切需要的。如果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积极的创新理念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 那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实践能力是主体有目的、自觉把握客观世界的能力。在心理学意义上, 实践能力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 它不是单纬度的能力结构, 而是多纬度、多层次的有机结合体。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信在不同的高校会有不同的做法, 就算是在同一高校的不同教师, 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通过一段时期的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 个人认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是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动性, 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以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我们教师起到的是一个引导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性环节例如实验、课程设计或者毕业设计, 在给出设计方向以及基本设计理念的前提下要求学生针对预期达到的成果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当然, 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论基础以及动手能力都是有差异的, 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团队合作精神, 让同学们以团队的形式来解决问题, 鼓励他们进行辩论、探究性学习、模拟练习, 探询解决问题的策略方针, 教师在这样一个实践教学环境当中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时空以及物质条件, 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技术帮助。

这里讲到在实践性环节中教师起到的是一个引导作用, 而非主导作用。如果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本人制定出来的设计方案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那么就和上课照本宣科没有两样, 这样会扼杀学生的灵感和创新意识, 不利于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前提下, 我们教师通过正确的实践指导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个人认为这是必须的, 因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这三者并不是独立的, 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产生知识积累, 为创新提供前提;实践则是通过实际动手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 为创新提供环境。可见三者相辅相成, 只不过在实践性环节当中学习、创新、实践三者的密切联系体现得更为明显。

实践能力是多维度的概念, 从内容上可以把它分为一般性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一般性实践能力如, 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本人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在专业领域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并非空中楼阁, 它以一般实践能力为基石。创新实践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 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的思维, 提出新的见解和做出新的选择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建立在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 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最高层次。以学生为主, 发扬团队精神来进行实践性环节教学甚至是进行科研, 个人认为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该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由于所采用的实践性课题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通过对课题的分析使学生对其中所隐含的理论问题和基本原理加以掌握和内化, 这种方式可以成为传递理论原理最强有力的工具, 学习者可以看到如何应用某种理论, 其运用时的条件、方式以及后来的成效, 促使他们对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思索, 从而起到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促使他们从静态的知识占有到动态的实际运用的转变。同时, 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中追求的不是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 我们在这里更为注重的是实现预期目标所经历的过程, 期望同学们在这样的过程中针对相应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通过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宽松的自由交流与讨论, 产生出各种不同的新想法、新见解, 同时学生也看到对应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几种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实践性环节训练学生创新的思维模式, 并且促使他们把这种思维习惯带到日常工作实践中去, 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中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研究 篇5

中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研究

 

高庆涛 河北省武邑县清秀小学(053400)

1语文能力的定义

语文能力是指人们运用语言和文字的能力,是一个人一生都离不开的基本能力。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学习其他各门科学的工具,还是记载传递知识情感的媒介。所谓的人文性是指语言文字所形成作品具有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同时人的个体发展也离不开语言文学,因为语言文字是人形成概念,进行推理的中间媒质,是人发展智能必不可少的东西,可见加强中学生语文教学,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无疑是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语文能力要求

2.1“听”:耐人专注地倾听,了解对方的意思,领会意图,抓住中心和要点。

2.2“说”:说普通话,做到语言清晰、语句连贯、条理清楚,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与心情,并努力使对方理解。

2.3“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

2.4“写”: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详略得当,条理清楚。书写规范端正,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卷面整洁。

3如何使学生达到这四方面的要求

3.1听说能力的培养。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是我们须臾不可或缺的。听,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能力;说,就显得较欠缺。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1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

学生说话能力比较薄弱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造成的,那么如何克服这种害羞、胆怯心理呢?

①要告诉学生学会自我调控,比如上台说话,一开始要求学生目不斜视,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说话的内容上,不要怕别人会怎么想。要学生对自己说,我尽全力说,不在乎别人怎么想。

②给自己信心,不要在说话时总担心:我会不会说的太快,表情是不是很自然,语态语调是不是很合适。开始越想得多,越是说不好,应该想别人能说好,我也一定能行。要求学生满怀自信地去说。

③多褒少贬,提高他们说话的积极性。苏赫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教师要经常运用手中的表扬权,使学生获得人格的尊重,内化为行动的力量,不断克服害羞感和恐惧感。

3.1.2立足课堂,积极提供锻炼机会。

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途径是多样的,教师首先要立足课堂,创设时机让学生训练。

⑴可以开展课前演讲。这里的演讲,并非要求学生宏篇巨论。可以安排每周一到两次课的前半部分,每次安排三到四人。让学生自由选取感兴趣的题目,写成文章,酝酿准备。要明确要求学生不能背稿纸,尽量熟记文章的题纲,利用题纲来组织、熟记内容就行。在演讲中,每个学生演讲完,下一个学生先对前面学生的演讲从中心、材料、语言、仪态等方面进行评述。一次演讲完毕,教师针对学生演讲,首先将每一个学生的优势进行肯定,再把某些不足轻松、诙谐地提出来,辅之以示范。一开始,学生肯定会出现紧张、看稿纸、背稿纸等现象,这属正常。几次训练后,可发现,学生的演讲能力、技巧大有改观,对演讲课的积极性非常高。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和参与欲,只需要教师认可他们的能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就可以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美国教育学家华特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最好贴近生活,是极富情感性和艺术性的学科。

⑵利用课文,找准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契机。教材中题材广泛,体裁多样,现今使用的新教材也注重了听说训练,如复述课文,看图说话,一事一议,口头作文,想象叙述,辩论会,表演小品,表演课本剧等等。比如在教《雷雨》一课时,我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课本剧。而且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注意背诵好属于自己的台词。在课堂上让学生上讲台进行表演,结果比较成功,学生一般都能演好自己的角色。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训练活动,不但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3.1.3课外实践,充分发挥语文活动课的优势。

为了激发学生敢说,愿讲的热情,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课外语文活动,如“小小广播站”“商品介绍大会”“记者招待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极大提高学生听说的热情和兴趣。比如辩论赛,很多学生很感兴趣,教师给学生一个话题,象“中学生该不该上网”“严师一定出高徒吗?这些话题贴近学生的学习或生活,许多学生都有话可以说。在辩论赛上就让他们展开唇枪舌战,畅所欲言。

通过激烈的辩论,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敏锐的思维训练、伶俐的口语训练和辨证的思维训练;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在课外语文活动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估检测体系,这样一方面能检测学生听说能力和听说教学情况;另一方面要对听说教学有引导、激励的用。

当然听说训练决非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年累月的工作。听说训练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是一项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3.2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使人获得古今中外涉及各门学科、各种领域的知识、信息,开拓视野:阅读能启迪人生、使人受到美的熏陶;阅读能提高写作、会话能力,开发智力。因此,阅读能力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学习、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对教师来说,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着其教学的成败。因此,阅读教学让语文老师深感重任在肩,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2.1创设情景,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授《社戏》一文时,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为学生创设了一幅幅江南水乡图景,并配上优美的配乐,用fiash播放,这样的情景创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浓厚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讲授《社戏》一文时,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为学生创设了一幅幅江南水乡图景,并配上优美的配乐,用fiash播放,这样的情景创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3.2.2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

配合教学要求,选用恰当的阅读形式进行训练,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训练学生朗读的方式有:

①范读:教师示范朗读

在教学诗歌,散文,文言文时,通过朗读磁带和教师正确的语调,丰富的感情,节奏的抑扬顿挫,速度的快慢,给学生示范出一个朗读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兴趣。

②领读: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阅读会遇到障碍,不得要领。

教师通过领读让学生感知规律和技巧,从而让学生也去掉了阅读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③个别朗读

学生的个别朗读,可以检测学生阅读情况,反馈一定的信息,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3.3写作能力的培养。

培养和形成学生得任何一种能力,都有一定的规律,如果能够从实践中摸清这个规律,并找到适合这个规律所要求的训练过程,我们的教学工作自然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规律和进行作文训练的程序应是怎样的呢?我认为。似应跨出以下四步。

第一步:多看看,提高观察能力。

作文,是客观世界在学生主观头脑中反应的产物,因此,指导学生观察客观世界,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得第一步。

观察什么?观察社会,包括人、事;观察自然,包括景、物。

就观察的方法而论,似应有如下相互关联的四点:

一是随意观察,或称之为兴趣观察。二是专意观察,或称选择观察、责任观察、定向观察。三是比较观察。四是反复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首先要解决学生作文中“写什么”的问题,即让学生刨到木之“本”,挖到水之“源”,找到炊之“米”;其次,要把观察和练笔结合起来,养成写作习惯,让学生写些“观察日记”、“见闻录”、“日知录”、“随感录”之类的小作文,以作为此后组装机器的“零件”。清代文章大家王夫之说:“身之所历,日之所见,是铁门限。”不以观察为前提,不以生活为基础,不掌握“观察”这把开门的钥匙,写作“铁门限”是决然跨不进去的。

第二步:多想想,提高思考能力。

思考活动,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它依傍与感性材料,借助于具体形象,因此,没有充分的观察,就没有思考的原料。观察生活,汲取材料,是思考的本原;而思考活动,又是对千变万化得生活情态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得加工过程,这犹如母鸡孵卵而后得雏,犹如蜜蜂采花而后酿蜜。唐代文学家韩愈主张“行成于思”,当代作家孙犁主张“沉潜下去思考”,学生由积得材料而后构思成文,思考是一条必经之路。

第三步:多读读,提高鉴赏能力。

经过“静观默察”,取得了写作的素材,经过“凝神结想”,把素材化为题材,关于“写什么”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下一步自然应当研究“怎样写的问题了。

怎样写?在学步阶段,应从阅读中求得借鉴。俄国作家惠列赛耶夫说:“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学生学习作文,应该借鉴课文中作家的范文,借鉴报章上应时得范文,借鉴老师“下水”得例文,借鉴学生的模范作文。

第四步:多练练,提高表达能力。

苏东坡说:“观物之妙,不能了然于心,”这说明了观察与思考的关系。他又说,“了然于心,不能了然与口与手”,这说明了借鉴与表达的关系。郭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我们作文教学策略的四步,正符合苏、郭二位的“看看、想想、读读、写写”的动眼、动脑、动口、动手得要求。在整个写作教程中,观察是写作的眼睛,思考是写作的中枢,借鉴是写作的手足,表现才是写作得全身。

表达什么?观察、思考得来的生活知识,阅读、借鉴得来的书本知识。怎样表达?在中学阶段,应当掌握以下五种表达手段: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五是指导学生达到:一个鲜亮、新颖的题目;一个精彩的开头;一个疏密有致的段落布局;一个优美的片段描写;一个完美的结尾;清爽的文面。高分作文“六妙招”:让历史风云为作文壮阵;让政治文化进入作文视野;让艺术作品中的人物走进作文;借用童话、寓言、神话故事,寄予深刻哲理;用新颖、独特的形式美化作文;用故事新编、旧瓶新酒,编出妙趣横生。

4总结

学生数学观察能力的培养研究 篇6

观察,从数学上来说,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与形的特点进行一番直觉上的认识。数学解题虽然与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不同,但也需要透过现象去认识本质,需要抓住问题中数与形的特点,找出内在的联系与规律。观察能力不强的学生,审题时看不清题意,解题时找不到突破口,学习概念时不能掌握实质,对题型套题型,想到的是老师有没有讲过,因而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可见,要想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就得训练自己善于观察。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在培养学生数学观察能力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传授给学生观察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化被动观察为主动观察,由盲目观察变为有目的、有选择、有针对性的观察,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观察的目的性、客观性、全面性、准确性和深刻性的目的。观察方法可按照观察途径划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1 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指对对象的实物直观、模型直观、语言直观加以主动地感性认识的活动。

解决数学问题总是始于直接观察,即通过审题,弄清题目条件与结论,明确题目要求,从而了解题目的基本结构,在头脑中建立起题目的模式,并进一步观察题目,其条件和结论有什么特点,涉及什么概念、定理和题型,还可以挖掘什么隐含条件,条件和结论有何联系和区别,题型有何规律,能否实现课题的类化,并在解题中不断观察,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还需解决的问题,哪些条件还未起用,如何启用解决。

1.1 整体规律与局部特点的交错观察法

例:某林场原有森林木材存量为a,木材以每年25%的增长率生长。而每年冬天要砍伐的木材量为x,为了使经过20年木材翻两番,求每年砍伐量的最大值。

8 结语

在教育教学上要培养数学观察能力,首先要注意使学生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直观渗透及对比、类化、识图、实践等方法,使学生直观认识到观察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在实践与解题中的简便快捷等特性,并从中产生兴趣,从而化被动为主动,积极进行观察和积累,从中得益。其次,要注意观察目的性的培养,只有在每一次观察及能力培养训练中让学生带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有意识、有选择地搜寻所要探求的知识点、特征和规律等,才能使其观察能力得以提高,观察经验得以积累,避免盲目观察。第三,培养中应注意指导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思想及观察内容,使学生带着明确的思想,掌握正确的方法,有针对性、有选择地观察搜集信息,从而在实践中得以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第四,观察类型的设置应考虑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难度和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长期训练,逐步提高,加强自信,保持自始自终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这一方面得到主动提高。第五,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平时的观察经验、心得,使观察能力与其他能力的纵横沟通,从而增强解决问题能力并提高观察能力的全面性与精确性。第六,通过长期的观察训练,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形成观察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篇7

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视野的拓展都离不开阅读, 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汲取了智慧的精华, 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养分。和人的身体发育需要吸收多方面的物质营养一样, 其心灵的成长同样需要丰富而全面的营养。因此, 作为教师, 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一、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的状况, 笔者进行了一次课外阅读调查。从问卷调查结果看来, 受学生欢迎的书籍除了漫画和脑筋急转弯之类的休闲书籍之外, 就是各科辅导书。这说明学生的阅读面过窄, 对文学类、科普类书籍的阅读兴趣不高;学生的课外阅读目的不明确, 阅读收效甚微;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等。

二、兴趣是阅读的动力

兴趣是原始动机, 学生会不会主动地接触一定量的有益读物, 归根结底要看学生有没有原始动机。那么, 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首先, 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分析课文, 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和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 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 让课堂充满生机,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 利用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各种文学活动, 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使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得到释放。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故事大王比赛、美文诵读比赛、好词好句摘录评比和手抄报比赛等等。这些比赛的开设, 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能够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自我表现欲, 使学生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三、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读物

首先, 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喜欢的读物。如, 歌颂人类勤奋、善良、坚毅、进取和崇高人格等方面的读物。其次, 课外阅读应该配合课堂教学, 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应尽可能和课内阅读相联系, 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最后, 教师推荐的读物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总之, 教师所推荐的读物类型, 应尽可能广泛而多样, 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许多学生对课外阅读感兴趣, 但是没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 不但要引导学生爱读, 而且要教导学生会读, 使学生读得更好、更有收获。

1.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外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 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相关篇章及部分, 以便学以致用。

2.浏览法。即对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 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种阅读方法对于爱读书报却没有大量时间细嚼慢咽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可取的。

3.精读法。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细读。一些文辞优美、有思想和深度的文章, 教师可以推荐学生使用这种阅读方法,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反复阅读。

4.摘读法。即用摘抄文章有关内容或重要词句的方法去读。这是笔者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行为, 一个人一旦形成了某种习惯, 这种习惯将长期影响着这个人。因此, 学生在阅读指导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将会受益终生。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注意四个结合:1.读与思相结合。开卷有益, 但并非多多益善。“食而无化”是无益的。只有边读边思, 读思结合, 才能收到好的效果。2.读与写相结合。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写作范例, 从读到写, 由仿到创, 是指导写作的有效途径。3.读与使用工具书相结合。阅读时有效地利用工具书能够扫清阅读障碍, 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4.读书与卫生习惯的培养相结合。教师要时常教育学生保持书本清洁, 注意翻书和用眼卫生。

培养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研究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教材,教学实践,推理能力,全面发展

推理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小学数学教材突出了推理能力的训练,把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教学和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促使学生学好数学。那么,怎样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以四年级数学内容为例谈谈这方面的教学体会。

一、全面把握教材,明确培养目标

新教材有关逻辑推理的内容是从一年级开始安排的,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训练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四年级教学前, 要先通读、分析教材,了解有关推理能力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及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编者的意图,明确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要达到的目标。在新教材中,推理能力训练内容,从形式上看,有图形推理、数字推理、符号推理(等量代换推理)、文字算式推理等。图形推理是根据图形的变化规律推理、计算。数字推理分为按规律填数;根据数字排列规律改错数;挑出不同规律的数组;挑出不同规律的数组填数。符号推理分为符号算式推理和等量代换推理。文字算式推理分为比较简单的和比较复杂的。 这些题目,既训练了推理能力,又发展了智力。四年级推理能力训练内容有一定的区别,又相互联系。通过对训练内容的分析, 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明确本学期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要达到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二、利用迁移规律,启迪学生探索

四年级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是在前三个学年教学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为利用迁移的规律、启迪学生自己探索推理方法奠定了基础。

为了收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在进行有关推理训练之前,要求学生复习过去解答类似题目的方法,想一想那方法能否解答将要学习的题目,以很好地利用迁移规律,在温故中知新。为了使学生养成运用旧知识、探索新知识的习惯,在其他数学知识教学中,也要求学生遇到题目后,首先要考虑是否学过类似的题目, 能否用那些解题方法来解答。倒如,在进行有关图形变换教学时,布置学生复习三年级的相关内容,思考一下那些题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实际上,三年级有的题目是使用前两幅图相对平移,使中点重合的方法,得到第三幅图案, 从而按照这一规律选出正确答案。有的是把第一幅图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出第三、四幅图案,这样旋转下去,就能推导出第五、六幅图案。过去是运用图案的平移、旋转来解答,这次应该运用图案的什么变化规律呢?学生就会受到启发,这次不是运用相对平移、上下平移等变化规律,也不是运用旋转规律,而是运用一个顶一个,前面的被顶到后面去,后面的被依次顶到前面来的前后移动的规律,再考虑几何图形明暗的排布,选出正确图案。通过布置学生预习,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就可以试解将要学习的题目。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吸取他人之长,调整自己的思维。这样,一方面运用了知识的迁移规律,使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自立意识,使他们感到自己想的和教师讲的差不多,依靠自己动脑、动手,是能够学到新知识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运用整体性原则,注意在平时教学中相机渗透

推理能力的训练是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是整个数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推理能力的训练也要从整体性教学原则出发,在平时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适当渗透。例如,从题型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引发, 使学生在推理训练时感到题目似曾相识,没有生疏之感,也就容易生成解答思路。例如,在进行四则计算教学时,设计类似下面的题目,要求先填方框,再把方框内的数依次排列。

这种常规性学习,学生会感到很容易。比如,第一题方框内应填:6,18,54和162。还要求把方框内的数排列起来,如果第4个数不填,能不能想出应填几?这实际上渗透了数字推理题目的编制方法,锻炼了数字推理能力。

四、结束语

小学生探索能力培养研究 篇9

我们认为一切学科的灵魂是探索,不论是知识的习得、运用还是创新,一定不能离开探索,当然也包括数学学科。如今存在这样的现象:从小学到中学,我们中国学生的数学成绩比欧美国家同阶段的学生要领先,可到了大学乃至更高阶段,我们的数学成绩就远远落后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是,在中小学阶段,我们只重视对学生数学知识的传授,而把本应该放在重要地位的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给忽略了,这直接导致我们的研究成果落后于别人。由此可见,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一项多么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要把这一重要任务放在数学教学头等重要的位置。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使他们学有所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使他们学有所乐。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优化教学手段,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只有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才能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因此数学基础知识教学非常重要,教师要想方设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接近数学。

2. 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数学。

知识只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显示出其实际的意义,同时,学生也才能深刻认识数学。多举生活中的例子,数学题目的设计也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息息相关。

二、教会学生“读”“议”“思”的方法,使他们学有所倚

1. 教会学生“读”。

“读”不仅是语文学科的专利,数学学科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读”的能力。数学中的“读”,主要指学生的审题。审题正确,学生才能根据所学知识,找出合适的解题方法并得出正确结果。反之,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多数情况是审题时,要特别注意把握问题的主要条件、次要条件、各条件之间的关系,问题问的什么,要求解答什么等。把这些要素“读”清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就确定了。学生“读”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经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2. 引导学生“议”。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那些自己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知识点讨论,这样就会使真理越议越明,疑惑得以在讨论中消除。在学生“议”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和指导者,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帮助学生得到正确的结论。

3. 启发学生“思”。

思考无处不在,事事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是离不开思考。思考对于学生来说是对知识深化理解的过程,是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保证。思考知识点和解题技巧,思考学习方法的优劣,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等等,都能够使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

三、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对自己很不自信:在解完一道题时,他们总是习惯向教师或一些所谓的“标准答案”验证其结论是否正确。他们深信“标准答案”的结论,从不质疑,甚至对解题的过程也要求和“标准答案”完全吻合。这样的结果是,学生逐渐变成了“标准答案”的拥趸。因此,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我们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敢于怀疑一切的精神,对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为进行数学探索和研究提供条件。

四、鼓励创新,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知识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发现各种联系,提问时不能仅对表面的知识发问,要特别注意对与之相关的潜藏在后面的知识发问。提问的方法也值得注意,不要直愣愣地提些是非问,要提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根据问题的提示发现问题,然后进行有效探索,最终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要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小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有很强的想象力,可以由一个问题想象到完全与之不沾边的事物上,这就为他们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积极引导学生由此联想到彼,由浅联想到更深,这样学生的思维才开阔,才能大胆探索并有所创新。

学生的学无止境,同样教师的教也无止境,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才能培养出学生卓越的探索能力,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要:当今世界快速发展, 要想在社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就要成为会学习的人, 这要求从小培养探索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 尤其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索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婉华.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J].青年探索, 2005 (6) .

[2]陈喜娥, 尹雪峰.浅谈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2) .

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纵观中国发展史, 由于缺乏创新, 我国长期处于制造加工过程中的低附加值的环节, 在世界产业链中, 我们向世界提供廉价劳动力和质优价廉的产品。所以, 必须把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提到日程上来。加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已成为现阶段我国高校的重要使命, 使大学生在毕业后主动走向创业之路, 对大学生自己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意义

所谓创业能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在发掘商机的基础上, 创业者整合资源与信息, 将创业设想付诸行动, 并且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这属于强综合性的心理活动机能, 与良好的创新精神、智力与脑力、人的个性和特征密切相关, 是在完成经验、知识、技能积累的基础上, 逐渐具备创新实践的过程。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自我成长与发展的能力。

(一) 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近年来高校扩招, 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 导致就业压力加大, 与此同时我国正规部门 (国营企业、国家机关等) 和城乡各单位创造的就业能力明显下降, 事业单位的改革也正在推进, 就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

(二) 可以帮助大学生改变命运和创业致富

“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 创业的路上充满了复杂和艰辛, 同时创业也是一种挑战, 一个人对社会、对自然、对生命的挑战, 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 向人生的高峰迈进, 开创自己的事业似乎是最有希望实现目标的途径。并且在现代高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大学生自主创业有了经济基础, 趁热打铁对他们进行创业教育, 培养过硬的创业能力, 可以改变他们的人生观, 摆脱思想传统思想的束缚, 为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有利于培养创业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 自主创业是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培养创业精神的一剂良药, 创新在创业这条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 我国高校应该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变, 尽快从就业教育转向创新创业教育转变, 使大学能够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引导大学生如何运用创新精神进行自主创业、如何在自主创业这条路上走的更远。

二、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 纸上谈兵, 方式单一

目前, 传统的灌输教育仍是高校创业教育的主流, 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仍是阻碍高校实行自主创业的一大难题。自主创业应该更加注重培养、锻炼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解放大学生的思想。另外, 高校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的方式单一, 仅仅限于课堂讲授、创业计划比赛、讲座等形式,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表面、临时的培养形式, 效果不明显。

(二) 专业型教师力量薄弱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现阶段, 高校中进行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由从事理论课教学的老师担任, 他们缺乏实践经验, 在创新创业方面不够成熟,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有限, 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无法起到引导作用。与此同时, 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但扶持力度低是不争的事实, 大多数补助与高科技产业挂钩, 准入门槛高, 不能真正为大学生所用。

(三) 培养方式缺乏个性化

当前, 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式是广谱式 (将班级作为单位, 通过开设课程进行大规模群体化培养) , 不可否定的是这种方式利于普及创业知识、推进创业意识, 但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个体差异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 这种方式没有针对性, 导致学生无法将潜在能力充分发挥;与此同时, 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也不具备“一对一”个性化培养的条件。

(四) 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盲点

20 世纪90 年代后, 新经济时代到来, 美国等西方国家创业教育的成功将创业教育成为主流, 至此世界各国教育领域将加强创业教育作为发展的共同目标。就我国来说, 要建设创新型社会必须具有开创精神的年轻一代, 要解决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高校必须在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方面进行改进, 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现阶段, 我国多数高校跟随社会潮流, 纷纷开展了创业教育, 但创业活动、创业教学与高校本身这三方面的结合不够契合, 各行其道, 导致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速度慢, 许多大学生有创业的想法但是却不敢付诸实践。

三、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措施

(一) 改革教育模式

高校应该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转变教育理念上, 只有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理念, 加大创业教育力度, 才能使大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乐于自主创业。现阶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仅作为外在因素起引导、启发的作用, 必须突破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过分注重知识积累, 忽视能力的培养的情况, 坚持实力为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改革教育模式, 高校应吸取“封闭式”的弊端, 将“开放”作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传授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培养坚定的创业信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以及永不言败的信心。

(二)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高效的力量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培养创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其中良好的舆论氛围可以激发创业激情, 鼓励创业行为。在此基础上, 对于媒体言论, 国家应该制定一些监管措施, 引导大学生择业观。除此之外, 必不可少的还有加强创业的舆论宣传;还可以选择向学生分发关于创业贷款、创业援助、创业保障等方面的资料, 开展创业教育课程, 邀请成功人士讲解创业经历。另外, 还要建立多渠道的金融支持。

(三) 加强自主创业意识培养

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 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 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精神和奋斗精神。首先, 大学生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改变思想观念, 树立多元的“创业”观念, 在就业方面要从被动到主动, 要让大学生清楚认识到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 大学生应积极进行自主创业。其次, 大学生也要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必备条件之一。要想创业成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协调的人际关系, 并且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自己的事业中去,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陈建萍.基于SWOT分析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8) .

[2]徐华平.试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2) .

[3]朱天波.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J].科技致富向导, 2010, (20) .

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职学生 能力培养 研究

高职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纯体力的劳动将逐步被机器大生产所代替,不仅要求生产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适应现代生产岗位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包括良好的做人处事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有管理和解决矛盾问题的能力以及具有合作意识、责任感和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目前高校学生能力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交流沟通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情绪容易波动,稍有挫折,往往就不能承受,有的甚至对自己的未来完全丧失信心。通过对近五年来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中发现,高职学生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就业成功率普遍高于综合能力差的,导致有些学生一次次与发展机会失之交臂,直接影响自己事业的发展与成功。这就需要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方式加强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生能力培养体系

目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存在轻视乃至忽视了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发展,只重视知识的掌握,忽视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培养的情况,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习,动手与实践能力差,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等现状。要建立以“学会学习”为中心内容的现代教育理论,确定主体发展和自主发展的地位,使教学理论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知识、技能与人格发展的内在规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允许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和成功欲望,鼓励竞争。

通过研究,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应分为基本生存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学习发展能力三个方面,生存能力又分为做人处事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分为专业技术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学习发展能力分为本科学习能力和研究生学习能力。

高职学生能力体系培养内容

1.做人处事能力

做人处事能力包括做人和处事两个方面。做人的教育,要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重视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学会做人,它是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反映,要求学生学会立身处事,学会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学会做事是指在科学素养的基础上,培养适应未来职业变动的应变能力,在工作中的创新能力,以及在具体环境中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作为教师,要帮助、指导学生,使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履行职责、情景体验、讨论分析等方式,将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得到充分的显现和发挥。促使学生积极地、热情地、能动地、广泛地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和社会活动。

2.交流沟通能力

现代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情绪容易波动,稍有挫折就不能承受,有的甚至对自己的未来完全丧失了信心。这些心理问题,大多数是由于沟通不良造成的。据2003 ~2004年度对大学生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中45%的自信心不强;24%的人有很强的自尊心,容易心理失衡;86.4%的学生在公共场合介绍自己时恐惧;51.7%的人与陌生人打交道时有心理障碍;19.6%的人很不容易交上朋友。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现代文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是现代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讨论交流沟通分享信息、提出建议、交流沟通看法或共同致力于解决某一问题,是培养学生口头交流沟通能力的主要途径。

3.计算机应用能力

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起点较低,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处于起步水平,针对高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除了通过课堂教学获取知识外,还必须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去获得相关的知识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学会学习,使其融入信息化社会洪流,为将来步入社会就业领域莫定扎实的基础。

4.动手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由老师把试验步骤进行演练,学生再模仿老师一步一步地做下去。学生在整个试验过程都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所学到的东西并不扎实,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高职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贯彻“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的教学宗旨,采用启发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之下能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大胆、独立地完成试验内容,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把传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以适应不断更新的知识时代。

5.数据分析能力

对数据进行搜集、处理、分析、图形化,从中得出正确的结沦,是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是最重要的。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数据的能力。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善于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完善,更加扎实。

6.学习发展能力

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可以分为较好、中等和较差,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未能报考理想的大学,在高职院校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学习发展的平台,通过专升本报考较为理想的大学,或通过报考研究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发展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和高等数学的学习能力;对于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报考专业方面的职业证书,从而提高学习发展能力。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要求生产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具备适应现代生产岗位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即具有良好的做人处事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能力以及学习发展能力。因此,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伴随受教育的整个过程,不是通过一门的课程学习就可以培养出来,在高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才能使学生的基本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谢建锋.从实验教学看职业技术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韶关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5),20-23.

[2]江锦祥.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2,(6), 12-15.

[3]侯素美.简论强化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中国成人教育.2000,(6),25-29.

[4]赵伯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教学状况调查与分析.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13), 16-20.

[5]陈嵩.上海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境现状分析.职教论坛.2000,(9),34-38.

[6]颜宏裕.赢在沟通力——张开你的嘴巴说话.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72-101.

[7]甘华鸣,李湘华.沟通.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87-123.

学生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篇12

一、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 知识和科学技术是重要的推动力。社会对从事工程项目或工程技术开发工作的技术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 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逐渐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 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 包括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北京郊区农业信息化现状调查、用人单位需求调研等。通过调研了解到:从硕士研究生就业趋势来看, 更多的是走向社会实际领域。高校毕业生大多数都去了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生产管理工作;虽然高校培养的学生学习了很多的理论知识, 但是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是对接的不太令人满意。用人单位非常注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考核, 有些单位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践经历, 很多企业也在为寻找不到合适的应用型人才而苦恼。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09年, 为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 教育部推行了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采取学术型、应用型分类培养, 部署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增加招生的工作, 逐渐将硕士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重视与加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 就是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培养更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为国家各个地区、各行各业的建设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高级应用型人才分析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 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规格构成的。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硕士学位为主, 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 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 高等教育培养的相同层次的人才可划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大类。专业学位 (professional degree) 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 为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性学位硕士研究生处于同一层次, 培养类型不同, 培养规格各有侧重, 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性硕士学位按学科设立, 以学术研究为导向, 偏重理论和研究;而专业硕士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 重视实践和应用, 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过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业领域理论知识转化、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领域专业性紧密结合, 获得专业学位的人, 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 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 如工程师、兽医师、规划师等。按照高级人才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承担的任务不同, 专业硕士学位与学术性硕士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 因此, 在培养计划、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是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 提出新的思想、观点、方法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学习与实践, 而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的胡思乱想。实践是创新的源泉, 社会需求是创新的动力。根据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定位, 明确其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 并适应特定领域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同时也需要进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 既包括基础知识或基础理论创新、应用知识或应用理论创新, 也包括技术、手段、工具和方法创新, 还包括操作技艺和操作技巧创新。因此, 无论是学术型人才, 还是应用型人才, 均需要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只是侧重不同。

四、加强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的几点做法

我们从研究市属高校学科发展建设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需求的关系出发, 针对当前农业高校农业信息化领域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点进行了《农业信息化导论》等领域主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以课程建设促进培养人才的质量, 充分发挥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农业信息化方向科学研究和服务北京都市现代农业的作用。

1.更新教育观念。结合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我校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的办学定位, 重点研究并建设专业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主干课程《农业信息化导论》等课程。创新课程内容, 将各门领域主干课的总学时均由原来的40学时减为36学时,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研究与实践的时间;在《农业信息化导论》课程的36学时中, 将原来40学时的纯理论课, 改为26学时的理论课, 实验课为10学时, 由5个实验构成, 增加了实践环节。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专业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等特点, 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新, 增加了物联网新技术、人工智能、推理技术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内容。

2.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本文认为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指:研究生具备掌握不断更新的计算机与信息知识技术的能力;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参加科研的实践中, 利用已掌握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已经具有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经验, 新颖性地解决学习与农业信息化领域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产生有价值的新思路、新设计、新方法和新成果的能力。通过在实验课中增加创新实验项目、在课堂讨论中为创新性见解加分、课程论文评分中增加创新性分数等方式,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 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农业信息化导论》课程的5个实验包含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动力与压力, 也为学生提供了创新转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表现舞台。实验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系统, 或建立与农业生产过程相关的数学模型, 这样的实验任务需要联系所学过的多门专业课知识, 有一定的新颖性、综合性与开放性。学生从中锻炼了自己, 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了创新能力。

3.自主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并将反转课堂等引入教学过程之中, 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上课的过程中, 教师重点讲解一些关键概念、重点知识, 并向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与问题。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组织上面, 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 调动学生思考以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学习与研究不确定性推理时, 结合模糊推理理论的学习,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农业生产中的哪些问题可以用模糊推理来解决呢?结合病虫害的识别过程, 怎样设置推理的条件?又如, 在讲授农业生产中的建模时, 分析树木的生长量数学模型、动物种群的繁衍模型等都可以用函数迭代生成的系统进行描述, 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用混沌理论来描述与分析。而且, 这样的问题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会出现“蝴蝶效应”, 分析这个初始条件, 找到奇异吸引子, 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及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 让学生体会建立农业模型的过程与成就感, 促进了学生转化理论知识、创新应用能力的提高。例如, 学生独立地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入侵检测规则, 设计了一种新的智能家居系统, 建立了一种新的蔬菜生长数学模型等。通过教学改革, 我院研究生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论文3篇, 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

五、结语

几年来, 我院重点研究并建设专业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主干课程《农业信息化导论》等课程, 进行了相应的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及教学改革的实践。硕士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自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 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和创新活动, 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4年, 指导的2名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中, 一人获得学术创新奖, 一人获得百伯瑞科研奖。本教学研究为提高培养的研究生质量做出贡献。今后, 还要继续进行教学改革,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培养更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00, (21) :15-16.

[2]丁雪梅, 甄良, 宋平, 等.实施分类培养构建应用型人才质量保证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2) :1-4.

[3]http://www.jyb.cn/high/wtjd/200903/t20090303_245484.html

[4]刘长宏, 张恒庆, 王刚, 等.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 (5) :552-554.

上一篇:比例线段论文下一篇:医院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