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论文

2024-05-23

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论文(共13篇)

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论文 篇1

[摘要]观察是表现的先导,积极地去看是素描教学培养观察力的基点,而整体、联系、本质地观察则是培养观察能力的三个准则,也是素描认识的思路和导向。

[关键字]素描教学观察能力整体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重要基础,各美术院校中的各个专业都将素描列为必考科目。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迅速提高基础造型能力和考试水平的有效途径。造型能力的提高必须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观察能力属于感觉能力的范畴,但是感觉能力很大程度上受观察能力的制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感觉能力必须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在素描练习中,应当始终把培养观察能力并使之敏锐、准确、深刻放在首位。

一、培养科学的观察态度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和开端,也是中学生认识事物、探索规律、积累知识的基本方法。在素描教学中,动态、角度、透视复杂多变,学者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去描绘对象。培养科学的观察态度首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不论是教师讲理论课,还是在示范过程中都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好奇而不能做到深入细致、全面的观察,甚至充耳不闻、熟视无睹,达不到应有的观察效果。要克服这些弱点,就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有目的地去观察。我在具体教学中一贯都是这样严格要求的。如:在示范头像四分之三角度时,要求学生观察:教师的执笔方法、作画步骤;五官的透视变化;结构线的穿插组合;用笔用线的虚实轻重等等。通过一系列有目的地观察可以使学生获得明确、清晰、完整的观察效果。

其次,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观察。如:在分组教学时笔者非常注意训练学生规范操作和认真观察。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去做,但也发现有的学生不尊重客观事实,盲目照抄,结果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个五官扭曲错位、结构混乱的怪面人。对于此类现象,笔者在教学中着重强调其危害并单独指导他们。

除了有科学地观察态度外,还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一种整体、联系、本质地观察可视形象特征的方法

它是从研究形体结构的存在形式这一根本点出发的艺术的许多规律具有科学性。为此,我们可以将素描学习中科学的观察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

1、从整体出发去观察形象特征。

在素描中,做到“始终从整体出发和刻画形象,始终使局部服从于整体特征,表现局部只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整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在教学中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督促学生整体地观察,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照着去做,相反,只盯住局部,被局部吸引,死抠某个局部,而忘记忽略画错了整体特征,却是经常出现的问题,这是因为,作画只能一笔一笔地画,只能从局部下笔直到画完,客观上也就容易养成从局部出发看问题的不良习惯。素描中出现的形象松散歪曲、比例失调、色调花乱、透视不统一等常见的毛病,主要来自于这一习惯,对于这一点,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总之,要从整体出发观察和刻画局部,观察和刻画局部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整体,从整体着眼,画整体时照顾局部,画局部时要考虑整体,这是观察和刻画形象的原则,它反映了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整体---局部---更完善的整体,我们一定要学会运用这个公式来指导学生的观察和作画实践。从整体出发是科学的观察方法的核心,任何客观存在的形体形象均是由各个局部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离不开局部,局部受整体的制约,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一个整体形象中,局部与局部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有其内在联系的。包括解剖关系、空间关系以及透视变化上的联系等等。在观察物象时我们不仅要丛整体出发进行观察,还要运用联系的方法进行观察。例如在画头像时,不仅要观察其基本特征,还要进一步研究头脸、五官在解剖上的内在联系,包括比例、位置、高低起伏、前后空间、左右对称以及各器官形象特征的相互联系等等。这就是联系的观察方法。它是对从整体出发观察的补充和深化。

从实践的角度看,联系地观察往往是整体观察的桥梁,要通过联系观察的训练,逐步扩大视野,增强对整体内容的把握能力,达到从整体出发的彼岸。

2、本质地观察形象特征。

任何表面现象都以本质为依据,现象只是本质的反映。不认识不理解事物的本质,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现象。反而会被现象所迷惑,从而产生某种盲目性。

对形象本质特征的观察和理解,不仅是为了画准形象也是提高审美能力和掌握艺术表现语言的需要。艺术形象不等于自然形象,艺术的美也不等于自然的美。艺术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对自然形象加以提炼和概括,且付于它艺术的美感,这种提炼和概括的艺术处理,必须是在认识到形象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重视给学生讲透形象的本质结构、内在的解剖关系等知识点,以达到培养观察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养成科学的观察态度,掌握了整体地、联系地、本质地观察方法,就可以克服局部孤立地、表面地看问题的错误。当然要取得科学的观察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勇于实践善于学习,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坚持不懈是能取得成功的。

[参考文献]

[1]丁厚祥,师范院校公共美术教程,南高大学出版社,1993,9

[2]中国美术教育,1997,1(10)

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论文 篇2

一、培养科学的观察态度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和开端, 也是中学生认识事物、探索规律、积累知识的基本方法。在素描教学中, 动态、角度、透视复杂多变。初学者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印象去描绘对象。培养科学的观察态度首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不论是教师讲理论课, 还是在示范过程中都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好奇而不能做到深入细致、全面的观察, 甚至充耳不闻、熟视无睹, 达不到应有的观察效果。我在具体教学中一贯都是这样严格要求的。如:在示范头像四分之三角度时, 要求学生观察:教师的执笔方法、作画步骤;五官的透视变化;结构线的穿插组合;用笔用线的虚实轻重等等。通过一系列有目的地观察可以使学生获得明确、清晰、完整的观察效果。其次, 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观察。如:在分组教学时笔者非常注意训练学生规范操作和认真观察。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去做, 但也发现有的学生不尊重客观事实, 盲目照抄, 结果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个五官扭曲错位、结构混乱的怪面人。

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一种整体、联系、本质地观察可视形象特征的方法

科学的观察方法是从研究形体结构的存在形式这一根本点出发的艺术的许多规律, 具有科学性。为此, 我们可以将素描学习中科学的观察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

1. 从整体出发去观察形象特征。

在素描中, 做到“始终从整体出发和刻画形象, 始终使局部服从于整体特征, 表现局部只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整体”,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在教学中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督促学生整体地观察, 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照着去做, 相反, 只盯住局部, 被局部吸引, 死抠某个局部, 而忘记忽略画错了整体特征, 却是经常出现的问题, 这是因为, 作画只能一笔一笔地画, 只能从局部下笔直到画完, 客观上也就容易养成从局部出发看问题的不良习惯。素描中出现的形象松散歪曲、比例失调、色调花乱、透视不统一等常见的毛病, 主要来自于这一习惯, 对于这一点, 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总之, 要从整体出发观察和刻画局部, 观察和刻画局部是为了更充分地表现整体, 从整体着眼, 画整体时照顾局部, 画局部时要考虑整体, 这是观察和刻画形象的原则, 它反映了整体与局部的辨证关系。整体———局部———更完善的整体, 我们一定要学会运用这个公式来指导学生的观察和作画实践。从整体出发是科学的观察方法的核心, 任何客观存在的形体形象均是由各个局部组成的一个整体, 整体离不开局部, 局部受整体的制约, 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在一个整体形象中, 局部与局部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有其内在联系的。包括解剖关系、空间关系以及透视变化上的联系等等。在观察物象时我们不仅要从整体出发进行观察, 还要运用联系的方法进行观察。例如在画头像时, 不仅要观察其基本特征, 还要进一步研究头脸、五官在解剖上的内在联系, 包括比例、位置、高低起伏、前后空间、左右对称以及各器官形象特征的相互联系等等。这就是联系的观察方法。它是对从整体出发观察的补充和深化。

2. 本质地观察形象特征。

任何表面现象都以本质为依据, 现象只是本质的反映。不认识不理解事物的本质, 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现象。反而会被现象所迷惑, 从而产生某种盲目性。对形象本质特征的观察和理解, 不仅是为了画准形象也是提高审美能力和掌握艺术表现语言的需要。艺术形象不等于自然形象, 艺术的美也不等于自然的美。艺术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 这就需要我们对自然形象加以提炼和概括, 且赋予它艺术的美感, 这种提炼和概括的艺术处理, 必须是在认识到形象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尤其要重视给学生讲透形象的本质结构、内在的解剖关系等知识点, 以达到培养观察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 养成科学的观察态度, 掌握了整体地、联系地、本质地观察方法, 就可以克服局部孤立地、表面地看问题的错误。当然要取得科学的观察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只要勇于实践, 善于学习, 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 坚持不懈是能取得成功的。

摘要:观察是表现的先导, 积极地去看是素描教学培养观察力的基点, 而整体、联系、本质地观察则是培养观察能力的三个准则, 也是素描认识的思路和导向。

关键词:素描教学,观察能力,整体

参考文献

[1]丁厚祥.师范院校公共美术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9) .

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论文 篇3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素描教学;观察方法;观察能力;培养

美术又称视觉艺术,简言之,就是“看”的艺术。但观察不等同简单的“看”,观察是有目的的,积极地、研究性的去看。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认识事物,探索规律,积累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在美术教学中,通过训练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尤为重要。

为何要在素描静物写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这是因为,相对风景和肖像而言,素描静物写生既不像风景写生那样受气候、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也不像肖像写生那样要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抓住人物表情特别是眼神那种稍纵即逝的微妙变化那么高的难度。素描静物写生可以在室内进行,光源相对稳定,摆放的物品静止不动,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主题,搭配不同质感的物件,深入、细致、长时间的观察研究和反复描绘、修改。因此,素描静物写生是小学高年级阶段训练观察方法的最佳课题。

但是,作为小学生,因为观察能力的欠缺,在素描静物写生中会出现诸多问题。那么,如何培养观察能力呢?这是众多美术教师一直在研究,积极尝试的问题。笔者认为,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极其有效的。

一、培养学生整体观察的能力

整体观察是一种科学而且行之有效的观察方法。所谓“整体观察”,是指不要只盯住某一局部,某一物件去看,而是要纵观全局的看。既要看到整组静物中精彩的主体,也要看到与之呼应的客体;既要看到大的物件,又不要忽略小东西;既要看到离自己近的物品,又要将视线往纵深推进看到远处的东西,包括衬布的布纹及走向,色彩的深浅,与物品的前后遮挡关系。没有经过整体观察训练的学生,就不具备整体观察的能力。他们在写生时喜欢从局部入手,会将某一局部刻画得很完整了,而其他物件还停留在轮廓阶段甚至连大体轮廓都没有。画面就显得支离破碎,看不出整幅画大体黑白灰关系,更谈不上画面的感染力。起稿阶段主要是通过整体观察,确立画面的布局,勾画出各物体的轮廓。这一步骤一般的学生通过训练都能理解。但接下来在深入塑造时,问题就出来了,多数同学会从某一自己感兴趣的物体开始塑造,忽略其他与之相关的物体,比如只画花瓶而忘了画其他水果和盘子。

所以,针对初学素描者而言,正确的观察方法应该是,从起稿阶段到画出大体明暗关系,再到深入塑造直到最后调整完成,都应该整体推进,兼顾全局。这就好比盖房子,要四面墙一起上,而不是一面墙盖好了,再盖另一面墙。

二、培养学生联系观察的能力

世上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孤立存在的,都会和周边环境发生联系,形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素描静物写生也一样,当一组静物摆放好以后,这组静物中所有的东西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物体与物体之间就构成了联系。任何割裂、孤立地对待某一件物体都是不正确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养成联系观察的习惯。

什么是联系地观察呢?就是指在观察时,既要看到物体本身,也要看到物体与周边环境、各物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观察的目光要具有“放射性”。既要留意左右,也要兼顾前后。这样,在平面的二度空间上才有塑造出三度空间的可能。小学生因为没有养成联系观察的习惯,在写生时会不自觉地将物体与周边环境割裂开来,孤立起来,这样画出来的作品就会因为缺少联系而显得生硬,不生动。除此之外,我们除了要看到整组静物之间各物体的相互联系,还要留意物体与空间背景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说,我们将看得见的物体比作“正形”的话,那么,背景与看不见的空间就是“负形”。正负形是同时存在的,它们相互依存形成一个矛盾又和谐的统一体。在表现时要正、负形一起画,画面除了表现出立体感,更要具有空间感,似乎充满了空气一样。当然,这就牵涉到如何去表现的问题了。

三、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当一组静物摆放好以后,各物品之间就形成了黑白灰关系。如何去处理这些黑白灰关系呢?这就需要观察比较,正所谓“有比较才有鉴别”。当同一组静物中有两件或两件以上的物品造型、色彩很接近甚至完全一样时,就需要我们去进行比较,区别对待,不能画得雷同。初学者在观察时往往比较得不够,将相近的物品画得一样,缺少变化。会将处于暗部、阴影中的黑白关系也刻画得很强烈,到处都是强烈黑白对比,整个画面支离破碎不说,后面的和处于暗部的物体会因为刻画强烈而和前景的物体“抢风头”退不下去,从而大大影响画面的整体性、空间感和感染力。在绘画中,即使后面的黑白对比很强烈,只要和前景的关系一比较,他就会弱下去。这时的观察要遵循“前实后虚,近实远虚,上实下虚”的原则。所以,作画者特别是初学者将眼睛眯成一条缝来观察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使画面前后虚实更有区别,从而使画面更加整体。

四、培养学生理解观察的能力

除了整体观察和联系观察,对物体结构的理解也是不容忽视的。马克思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在美术作品中,物体都具有其自身的造型特征和个性,概念地去表现显然是不正确的,这就需要学生理解地去观察。正如哲学家莱布尼兹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概念化是美术学习的大忌,因此就要求我们在观察阶段就必须敏锐地发现物体各自的特征,理解物体各部分结构。比如一堆苹果,即使是同一棵树上摘下来的,它们的造型和色彩也是千变万化而各具个性的。一堆陶罐,它们各自的造型和色彩、质地也是极具个性特点的。对物体结构的观察和理解,不仅是为了画准对象也是提高审美能力和掌握艺术表现语言的需要。

五、让学生养成作小构图的习惯

那么,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怎样解决在简单的静物写生中养成科学的观察习惯呢?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发现作小构图的训练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小构图就是将画面的尺寸缩小到32K画纸,就好像一张5R相片一样大小。在这么小的画面里进行构图,便于小学生驾驭整个画面,眼睛的视角有利于统观全局,小画幅因为勾画的物件相对小,没有多大空间让小朋友去死扣细节,所以画出来的东西相对更整体一些。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慢慢地加大画面的尺寸,就能很快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了。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就提高了观察能力。

六、教师的示范引领

除此之外,教师的示范引领也至关重要。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小学生毕竟年龄偏小,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在进行素描学习时很多相对抽象的概念不能很好地理解。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讲演示范,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进行示范时要严格按照整体观察、联系观察等科学观察方法进行。例如,在摆好的一组静物面前,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这组静物共摆放了几件物品,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哪个最高,哪个最低,哪些聚在一起,哪些又比较分散,物品与衬布之间形成了一个怎样的联系,物品与物品之间有哪些前后遮挡关系,等等。其次,每一个绘画步骤都要严格遵循整体观察,整体表现的方法,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必要时,每画一个步骤都要停下来细细讲解,让学生认真体会。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能力,让学生从小掌握整体地、联系地、比较地、理解地观察方法,结合小构图练习和教师的示范引领,就可以克服孤立地、局部地、表面地观察问题的错误。诚然,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只要我们在上述观察方法的指引下,通过长期不懈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一定能提高!

【参考文献】

[1]丁厚祥,师范院校公共美术教程,南高大学出版社,1993,9

[2]《教学对话》编委会,教学对话——素描静物,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

[3]上海书画出版社编,素描学习——静物精品,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4]龙友、何玉凯、朱涛、聂丽芬,素描静物精解,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

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论文 篇4

道真自治县城关第二完全小学:沈润花

【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观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的观察视线,从而在观察中学到知识,获得学习的乐趣,并由此拨挥想象和联想的琴弦。达到乐于表达,有话可讲,是在语文教学中值得探求的一条途径。

【关键词】: 观察能力 观察视线 培养兴趣 语文教学 观察习惯 想象能力 观察方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观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的观察视线,从而在观察中学到知识,获得学习的乐趣,并由此拨挥想象和联想的琴弦。达到乐于表达,有话可讲,是在语文教学中值得探求的一条途径。

那么,怎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做法,以供商榷。

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从日常教学中做起,小学一年级时,我们就要求学生看图写话,在引导学生看图时,让学生尽量多注意方方面面,包括色彩、构图等,部分学生开始可能不适应,不能完整地将图中的事物一一指明,但长期训练,是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景、物,提示学生观

为观察点不同,或平视,或仰视,或俯视,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一般说来,观察分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从空间角度来说,是静态的观察;从时间角度来说,是动态的观察,当然动中也可以有静,静中也可以有动。

2、观察要有重点。在对事物有比较清晰的全面了解之后,要抓住重点进行观察(重点确定要观察目的),抓住事物的特征,作细致的观察,有时要做反复的观察。

3、观察要有比较、有联想。俗话说“边看边想”。“想”指的是联想和想象。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创新。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清楚地区别两个事物,才能抓住每一事物的特征,才不会“笼而统之”。而只有把比较、联想和想象结合起来,才能对所观察的事物从现象到本质加以分析。从而比较正确地认识并且反应客观实际。

总之,语文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果学生学会了如何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更顺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将能大大提高。

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论文 篇5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放在首位,可见“观察”的重要性。小学生的作文,大多是记叙文,包括记人、记事,还有写景状物。其实无论记什么,只要能抓住其特点来写即可。只有源于细心观察,冷静的思考,合理的联想或想象,才能让写作内容真实、理智而生动。

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写好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怎样观察生活,对小学生来讲,是个难题。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

这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观察生活,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事物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特点。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点,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才能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要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的特点,就要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同类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比较,找到不同之处。所谓全面观察,就是既要观察它的全貌,又要观察它的局部;既要观察它的外部,又要观察它的内部;既要观察它的正面,又要观察它的侧面;既要观察它的静态,又要观察它的动态。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听听它的声音,尝尝它的味道,甚至用手摸一摸,体会一下手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还要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同类事物,找出事物的不同点。有的时候,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它所反映出来的特点也不相同。这同样需要分析比较,找到它们的不同之处。

总之,重视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就有效地提高学生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论文 篇6

青海省平安县教育督导室 刘生梅

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综合能力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观察的活动。在观察和实验的探究实践活动中,观察是实验的基础,因为在探究自然事物的活动中,首先要在认真观察周围常见事物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然后经过思考,再通过实验验证,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在实验的过程中,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又伴随着实验的每个细节,才能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培养,值得所有科学教师重视。

一、有效运用观察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材的内容中,重点培养观察能力课占总课数的40%。这说明在低年级实验教材中培养观察能力的内容比例是占首位的。如:观察植物(叶、花、根、茎)的外部形态;观察动物(鱼、蚂蚁、鸽子、兔、蚕宝宝)的外部形态和生活方式;观察天气变化(晴、阴、雨、雪等)和四季特征;观察光和影的变化并根据太阳辨认方向;观察水和空气的物理性质等等,都是以培养观察能力为重点的教材内容。因此,通过具体的教材内容进行正确的观察方法的训练,观察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备足典型的观察材料,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观察的机会

充足的材料有利于分组观察,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观察的机会,更好地认识自然事物;典型的观察材料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观察,找出其特征;新颖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乐于观察、主动探究的情绪,全面认识自然事物的特征。

为儿童准备充足、典型、新颖的观察材料,是保证儿童有意观察、主动探究自然事物的基础条件。例如,在上《蚂蚁》这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放大镜、蚂蚁及一些辅助材料,放手让学生分组去自由地观察研究他感兴趣的问题。学生们面对昆虫盒里放的蚂蚁和放大镜,忍不住地用手去拨弄拨弄,用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观察,自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了。这时,我也不时地加入各小组的探究活动,让他们感觉到教师也是他们研究活动中的一份子。这时,还需要教师用眼睛和耳朵关注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要敏锐地注意到哪个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等帮助他们开展有时效性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训练学生运用感官感知事物的能力,掌握观察方法

按照新课标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即用眼、耳、鼻、舌、手(皮肤)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训练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不但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用各种感官进行正确的观察的方法。没有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不到较好地培养,因此,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也非常的重要,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就要 教给学生系统的观察方法。怎样才能使学生观有法、察有序呢?

“观有法”是指方法而言,是指学生用感官去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怎样去观察?观察重点是什么?运用哪种具体方法?“察有序”是指观察的先后顺序,即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观察中比较什么,观察后讨论什么,总结什么。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结合教材的观察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种观察方法:一是从整体到部分的有序观察;二是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如讲《水中的鱼》一课,要培养学生“把整体分成部分按顺序地观察”的方法。学生看到金鱼后,对它美丽的颜色很感兴趣,教师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提问:“金鱼美丽吗?你喜欢吗?它为什么会在水里游?”这时教师及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的观察轨道上来:“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噢!是用眼睛看到的,再仔细看看,鱼的身体像什么形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观察的重点上来。接着引导学生按顺序地观察:“鱼的身体分几部分?每部分上都长有什么?你能按从前往后的顺序观察吗?”这样观察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步骤具体,方法适宜,学生按教师提出的问题有顺序地观察,从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对有些自然事物的研究,在观察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它的特征。在低年级科学教学中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来认识事物,是学生认识的又一方法。如认识《水》的显著特征时,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去观察,先让学生用感官(眼、鼻、舌)感知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是透明的,再把水与酒 精、汽油、醋、牛奶、盐水、糖水等用一看、二闻、三尝的方法进行比较,区别水与其它液体的不同之处。

以上是培养低年级学生通过感官进行观察认识自然事物的主要方法,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识规律,但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反复练习应用,才能正确掌握,使观察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四、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兴趣是入门的先导,是获取知识的前提,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力。低年级的小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让他们亲自去接触自然界中的事物,凡是能观察到的教材内容都让他们亲自去看、去听、去摸、去感受,积极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条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除了教材上要求观察的材料以外,还可以找些当地常见的、学生熟悉的实物观察。以此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引导他们在兴致勃勃的情绪中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得到能力的培养。如教《奇妙的树叶》一课时,师生共同采集各种植物的叶子,课堂上,通过让学生“给叶子找妈妈”的游戏,认识这些叶子都是什么植物的叶,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观察这些叶的形状像什么,比较这些叶有什么不同。学生学习兴致盎然,不但认识了教材中的几种叶形,还认识了当地一些常见植物的叶子。

五、适时引导,提高学生观察的实效

观察不是随意的看,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观察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只有目的明确,才能“有 的放矢”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对象上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情绪性明显,注意力常集中到次要的或与观察不相关的方面去,有些同学甚至以为观察是玩耍,因此,观察前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范围和观察重点。比如教《认识水》一课,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感知训练,教师要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正确方法,如怎样闻气味、尝味道等。所以,观察目的明确,观察重点突出,就能避免学生在观察中偏离观察内容,提高观察效率。

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论文 篇7

一、要从激发情感入手, 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自然界景物中的一草一木, 一山一石, 或是某一处地方, 都有着它特有的自然的美, 但作为美术课的教材只是选择了其中具有典型性的那一部分,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在春游时, 看到一处小桥流水, 岸边垂柳, 池中的鹅, 绿水清波, 教师可以借景引导学生共同来欣赏、分析柳树的结构, 池中的倒影, 以及白鹅引颈高歌, 舒展自如, 悠然自得的动人神态。教师要通过讲解, 首先, 让学生对观察对象产生一种亲近感, 调动学生积极观察的欲望, 从而为进一步观察事物打下情感基础。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社会、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习惯。其次, 引导学生观察要让学生有明确的目的任务。现行的小学美术课本中, 编排了大量的欣赏教材。有美术教师做过这样的实验:出现美术欣赏教材中的一幅花鸟画, 让学生观察二三分钟后取下, 要学生回答画上牡丹花有几种颜色?结果大多数学生都答非所问。在观察时, 学生的知觉选择性, 是受教师向学生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目的任务所制约的, 因为教师开始没有明确观察牡丹花色彩的任务, 学生只凭自己的兴趣选择观察对象, 就很少有人顾及牡丹花的颜色了。因此, 观察前教师要向学生指出并使他们明确观察任务, 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教师需要学生观察的目标, 顺利达到教学目的。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 美术教师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的能力, 这对发展学生智力, 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尤为重要。

二、要认真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

学生在观察景物、画面时, 往往一会儿看看这里, 一会儿看看那里, 不能区别主次。因此, 要使学生的观察富有成效, 还必须培养他们观察的技能和方法。

(一) 要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

临摹一幅风景画, 教师要指导学生看清画面内容, 不能顾此失彼;学习水墨画,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笔有润枯”“墨分五色”的韵味;欣赏宫殿、宗教建筑的图片, 更要让学生注意建筑物某些局部的精雕细刻, 感受人类智慧的成果, 做到“细微之处见精神”……小学美术教学中, 这一类的例子很多, 教师要充分利用,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二) 引导学生把握事物的图形特征

学生观察写生时, 往往对要表现的对象有一种无从下笔的感觉,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联想, 从物体的基本图形入手, 把握事物的形象特征。有些物体的形体是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分解。如:生活中, 还有些图形容易引起学生错觉, 学生绘画时, 往往把握不住图形比例, 画出的图形很难看。画这些图形时, 教师可以用测量等辅助手段, 帮助学生观察, 让学生正确把握基本形状。

(三)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学生在观察一幅画或进行野外写生时, 教师要在观察程序上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观察习惯, 指导学生按照自近到远或由远到近, 由轮廓到细节, 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进行观察, 并在观察的同时进行分析、综合以确定画面的主次安排。如教学国画《竹》时, 教师可先出示范图带领学生观察:哪几根竹子离我们较远?哪几根离我们较近?远处的竹叶用什么墨色画的?近处的叶子又是用什么墨色画的?这样, 培养学生的定向注意力。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提问你能说说画竹子的顺序吗?于是学生概括, 竹竿→远处的叶子 (淡墨) →近处的叶子 (浓墨)

三、科学地运用“观察教学”

观察在美术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美术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 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指导学生观察时, 教师也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准确、适时语言和直观教材如何结合, 视教学目的和效果而定

如需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趣, 教师可采用先讲解, 后观察的方式;如果需以感性认识, 作为抽象概括的基础, 可采用先观察后讲解的方法。这几种方法各有千秋, 教师在教学中有时还应综合运用。比如, 组织学生野外写生, 许多教师考虑到室外分散, 讲解难度大, 一般就先在教室里讲清目的、要求, 但到室外写生时, 教师并不是就撒手不管, 而是要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辅导, 有时, 为了巩固教学效果, 写生后还要再回到教室作集中评析。

(二) 选择观察对象, 确定观察的目的任务, 要符合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和规律

随着学生年级的由低到高, 教师替学生选择观察的对象要由简单到复杂, 确定观察的目的任务, 要由易到难。针对小学生喜欢“猎奇”的心理特点,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要求, 结合当地实际, 选择举目可见的花草树木, 鸟石鱼虫作为观察点, 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观察。常见的做法以下几种。

1. 逐进递升。

同样是观察一个池塘。对低年级, 教师可以只要求学生观察池塘的轮廓, 粼粼的水波;对中年级, 可以要求学生观察池塘周围的树木、房屋。对于高年级, 还可以要求他们再观察人物的活动。

2. 变换角度。

同样的一个事物, 它由位置、方向、角度对构成美都是十分重要的。如《瓶花写生》, 要注意花的形象、色彩、结构繁简, 枝叶疏密, 教师可以将瓶花放出几种不同的角度、方向, 让学生来分析哪一种观察位置最好, 为什么好。

同样画教学楼, 低年级学生可以观察楼的正面, 到高年级学过透视现象后, 再画教学楼时, 就可以让学生从45°角去观察, 画出楼的立体效果。

3. 对比迁移。

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论文 篇8

一、展示数学魅力,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生能够主动去观察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兴趣的激发使学生的外驱力持久、主动。这需要老师设置多种形式的课堂模式,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将数学中统一、奇异、对称的美展示在学生面前,由数学图形的外在美体现其抽象概念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几何空间特有的对称美,带领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的奇异美。通过学生的观察去分析、探究并解决实际数学问题,让学生感悟数学魅力的同时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兴趣才能为学生的思维服务,持久主动。例如在学校《全等三角形》中“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先让学生动手剪出两个三角形,观察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让学生观察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对称美、重叠美,然后重新制作全等三角形,动手“比一比,量一量”,小组集体观察讨论的方式来猜想全等三角形的条件:两边一角、两角一边、边边边、角角角等猜想,最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哪个猜想是正确的,从而对全等三角形有深入的理解,准确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条件。通过让学生在观察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在动手中以兴趣激发探索,给学生创设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在有趣的练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依照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的观察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的观察方向正确了,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观察,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经过这样反复的观察,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不断深入,才能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一)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

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观察,仅仅限于自身认知的基础上,很少有目的地去探究观察,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明确观察的目的,从目的发出,寻找已知条件和目标之间的关系,由已知出发一步一步的走向目标,或者由目标出發,利用倒推法回到已知条件上来,在分析和探究时也要时时与目的相联系,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中,解一元二次方程:x2-2x+1=2,(x-1)2=2,x2-2x-1=0,让学生在观察时带着“左、右两边的代数式有何特征,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的问题,有目的、分层次地观察,确保观察具有方向性。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有了正确的观察方向,同时又能将知识运用到运算中来,使理论与实际充分地结合在一起。

(二)指导学生全面地观察

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往往不全面,特别是对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学生很难把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概括全面,难以从复杂的图形中观察到事物本质,对事物内在联系缺乏全面认知,联系性较弱。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从图形出发,观察问题所有的可能性,全面认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分析观察其内在规律。例如《走进图形世界》中,首先让学生对图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找出图形中的对称、相似和相等;再运用图形的对称、平移、旋转研究图形,让图形“动”起来;通过学生的综合观察,寻找图形之间的共性和异性,让学生对图形归类,将复杂的图形简单化,多变的图像巧妙化,通过逐步深层的观察,在老师的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中,对观察的遗漏给予补充,继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全面性、完整性。

三、精选针对性练习,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在学生学习知识时,没有持久的观察就很难全面的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通过“观察,再观察”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和执着,从而锻炼学生优良的科学品质。例如在《认识三角形》中有关“等腰三角形”的练习:在△ABC中,AB=AC, P是BC上任意一点,PE⊥AB于E,PF⊥AC于F,CD⊥AB于D,求证CD=PE+PF。首先让学生通过大三角形面积和小图形面积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大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图形的面积和;学生二次观察很容易想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得出利用全等三角形定理去推导未知,在学生的观察和讨论中,不断地得出解题方法,使一题多解,学生即通过图形观察出了已知条件,又经过再观察再讨论得出了隐含在问题里的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观察由浅入深,由外及里,一层层地推进,对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培养了学生自主观察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9

摘要:在教学的领域里,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成了我们广大教师努力的方向。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学生掌握一种学习的本领,能够独立获取知识,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课前自学,渗透自学的意识;课中自学,培养自学能力;课后自学,发展自学能力;

正文:

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不依赖他人而能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的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叶圣陶曾经强调指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老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我们应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只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索,在有所发现中才能有所发展。因此,我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一些尝试:

一、课前自学,渗透自学的意识

课前自学是课堂教学的有利铺垫,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一环节,向学生渗透自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新授前,首先让学生自学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使学生牢固拥有继续学习的“资本”后自学即将学习新知,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教材有了总体的了解,对不懂的问题,引起注意,以便在教师上课时提出疑问,变学习被动为主动,学到更多的知识,如教学“通分”这一节课前,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学已学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在学习通分时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让学生自学“通分”这一节,在自学过程中,让学生把课文中不懂的问题圈上,以便引起注意,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降低获取新知识的难度。再如:教学“稍复

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我给学生拟定了如下学习目标:①能准确地确定单位“1”;②能找出已知量的对应分率;③能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间的关系;④能讲出解题思路;⑤能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学生按照学习目标进行自学时,心里明白解答这类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首先要会准确地确定单位“1”;其次是找出已知量的对应分率,不但要会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的关系,而且还要能讲出解题时的思路,计算方法确定后再进行解答。

二、课中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知识,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生才可以终身受用不尽。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教师只有这样教学,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 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1.根据教材前后连贯的特点,选准已学和将学内容的联系处,保持自学题的延续性。如:教学分数化小数时,先让学生练习,把下列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后,商用小数表示(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37=()÷()=()=()÷()=()425

25=()÷()≈()=()÷()≈()914

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这节时,首先让学生看教材,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然后领导学生提出,如果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还行吗?想一想,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按教材上的图形进行化成一个长方形,他的长、宽分别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它的面积和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相等。这样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运动操作能力得到了培养,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展,然后,让学生在精讲中理解和掌握新知。接着老师又设计层层递进的练习题,对学生用已学知识举一反三自学能力进行检查。

2.根据知识结构特点,抓好已学和将学的连接和转化点,在学习方法上要有借鉴和启示。如:教学第十一册分数应用题:水果批发商场,有水果25000千克,2卖出,还剩下多少千克?“在复习有关旧知识后,揭示例题先让学生试做,教

5师巡视了解做题情况,在巡视中我发现试做结果出现了四种情况:

①25000-22②25000-25000× 55

22③25000×﹙1-﹚④25000× 55

教师便把四种情况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结果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第①种是错误的,因为卖出的不是22千克,而是总数的,有的说第②种说法是对的,55

先求卖出的千克数,再用总数减去卖出的千克数就得到剩下的千克数,还有的认为第③种做法也是对的,它是把总数看作单位“1”,剩下的千克数占总数的(1 -2)是多少?有的说②、③两种做法都对。第③种做法比第②种做法简便一5

些,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第④种做法是不对的。它只求出了卖出的千克数。这道题先后有十几位同学发了言,还有不少同学争先恐后要求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这时我加以引导点拨,并追问:“你们在解答这道题时是分几点想的?为什么这样想?”又有几位同学围绕教师的问题归纳解答这道题的思路和步骤。又例如:教学六年级圆柱体的体积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有的问题,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因此,我先跟学生们复习一些列有关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转化、推导等知识,先让学生对这种“转化”思想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接着我就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的知识,小组通过合作,用学具拼一拼,从而推导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这样开展教学,不但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更重要的是为以后学习正方体、圆锥体的体积时,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使学生有法可循,沿着老师的“旧路”去找自己的“新路”。

3.创设情境激发自学,为把握所教知识的伸展,让学生动脑、动手参与实践获取知识。如在教学质数、合数的概念后,为了强化这个概念,当学生初步理解质数、合数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全班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学号,老师随便说出一个学生的学号,那位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出它是质数还是合数,是合数的说出它的约数,然后请学号是质数的学生站起来,学号是合数的学生站起来,接着问还有没有站起来过的学生你吗?你为什么没站起来?这样全班同学立即在紧张而愉快的气氛中领悟了新知,妥善处理好了教与学的关系,解决了从教师到

“我”出发,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过程、思考途径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探求学会新知识。这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精神,同时也强化了概念,新知识在头脑中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三、课后自学.发展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能只限于课堂,应拓展到课堂以外的各个方面,要以课堂学习为基础,开展一些数学课外活动,以提高学习兴趣,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课后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我们作为老师,还要鼓励学生把这一切感受写成数学日记,触动学生的感悟,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环是纵贯一堂课内容,使知识综合复习,教师搭桥引渡,稍加点拨,学生自己看题归纳并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又学习到其他有关知识,开阔视野,激发了兴趣,如教学第七册收集和整理数据后,让学生回答分别统计: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这四年中,某地区城乡人口数,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

总之,培养自学能力,是对学生素质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强的力的“投资”,一旦学生储存了这种学习的能源,那将是取之不尽丶用之不竭的动力,愿每位教师都能重视自学,愿每堂课都经过老师的精心备课和学生积极地自学后,能珠联璧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3.《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陈旭远主编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0

江泽明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日渐端倪的今天更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求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该如何培养呢?下面我就从以下两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和谐的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驰骋想象,敢于表达,勇于创新的首要条件。怎样才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呢?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好学生在给予表扬的同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争取更上一层楼;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应多给予鼓励和帮助,使他们树立自信心。用亲切温和的语言,善意、真诚的微笑,让每个学生多感受到教师的信任与期望,从而更加信任教师,产生学习的动力。如: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很积极的举手发言,但他答得很不准确,我便和蔼地说:“你很勇敢,很积极,但想得不够全面,不太贴切,在想想好吗?”如果答不出来就礼貌地对他说:“没关系,咱们再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说的!”如果回答正确,我就毫不吝啬地对他说:“你真棒,你真行,回答得可真好!”之类的鼓励语。

二、教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授之以鱼,只供一日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创新的前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参与学习,在课堂中发挥主体作用。例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在课前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各种立体图形的实物,课上,让同学们分组选取自己喜欢的实物进行观察,说一说从不同的角度分别看到了什么?请各小组派代表到前面边演示边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把具体实物抽象为立体图形,再让学生进行观察„„这样,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通过一系列活动,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积极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并自主探究、理解、掌握知识。

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论文 篇11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十分重要。下面笔者就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习惯

1以兴趣为着眼点强调观察的目的性

中学生的猎奇心理较强,科学兴趣较浓。对新鲜事物都怀着猎奇心理去“观看”,却没有深入“观察”,到最后只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明确观察的目的,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没有深入思考。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着眼点,强调观察的目的性,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例如,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学时,学生只看到小车从斜面滑下,但却没有仔细观察小车滑行的距离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教师可问学生:小车是从同一高度下滑的吗?三个斜坡的陡峭程度相同吗?水平部分的光滑程度是否一样?小车在哪个水平面滑得最远?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再观察思考,不仅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以具体事例为依据。强调观察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就是一个数学的运算或实验的技巧,而发现、提出问题却需要通过观察,并具有创造性的想像力才能够实现。”科学发展史上,许多重大发现都离不开细心观察与思考。如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观察杂交豌豆后代的性状,发现了遗传规律,创立了遗传学;奥斯特因细心观察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二、关注学生科学观察思路的培养

1以系统观察法培养学生的全面观察能力

系统观察法包括顺序观察法、分步观察法、角度观察法等。因此在观察时可以让学生依据事物和现象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发展趋势,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观察。如“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结构”的实验中,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寻找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当然,面对复杂的观察对象时,还要注意围绕观察目的,采用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系统性的观察,区分不同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

2以对比观察法培养学生的直接观察能力

比较是人们认识自然事物或现象的最常用方法。因为从科学角度看,不同研究对象间总会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因此可以采用纵向、横向或交叉对比、分类对比等方法进行观察。只有对不同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才能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在进行“影响导体磁场强弱因素”探究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明确和会控制变量以外,还要让学生观察在不同条件下电磁铁所吸引的回行针数目的变化,从而判明影响导体磁场强弱的因素。

3以验证观察法培养学生的间接观察能力

验证观察法就是结合实验对学生的观察进行验证性的检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实验前后进行有根据的、合情合理的猜想和推断(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然后通过具体的实验进行验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

另外,重点观察法、归纳观察法、提纲观察法、定性观察法、定量观察法等也是常用的观察方法。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观察,以达到最终的观察目的。

三、带着疑问做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做物理实验时,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与学生探讨器材、装置、结构的基础上,应有意让学生明白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如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要问学生:为什么烛焰、光屏、凸透镜的中心要在同一高度上?否则,可能有什么结果?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实验,会发现上述三者不在同一高度上时,烛焰的像有时不能成在光屏上。这样,带着问题做实验,不仅达到了预期目的,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提高了观察能力,养成了认真、严谨的观察习惯。

四、教师在学生观察过程中应起指导作用

1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际观察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勤于动脑思考。可通过有关由于观察不细致或观察未与思维结合而导致与重大科学发现失之交臂的反面事例,对学生进行观察品质的教育。

2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客观准确地做好记录,这是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

3要建立长期的观察学习机制,否则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会不断弱化。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兴趣小组,由教师或者组长负责安排相应的观察内容,每个人做好详细的记录,在课前进行交流。

美术素描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素描教学是基础教学,应以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

素描教学训练要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的,即要达到基础训练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应指导学生以客观物象为依据,表现物象的真实, 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不管什么风格的基础素描,它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对素描造型要素各有不同的侧重而已。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应本着现实主义的原则,要求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作品应以客观物象为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艺术地表现一定环境与光影下的具体物象。学生的主观感受应依据客现物象并受制于客观物象,所谓“艺术地表现”是指概括、取舍、加强、减弱等艺术处理。

二、素描基础教学应抓住轮廓准确和注意整体两个环节

素描基础教学应抓住轮廓准确和注意整体两个环节。这里所说的轮廓准确,并不是说要在素描的第一阶段就细抠轮廓。第一阶段打轮廓时能做到构图恰当、比例准确、要点鲜明、形象明了,就应该说是轮廓准确了。 在素描训练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每一阶段都不断使轮廓更精确,特别是要求学生不要迁就轮廓的错误,那种明知有错而凑合了事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如果在基础训练中老是犯轮廓不准的毛病,就不能获得物象结构的知识,就会造成不善于敏锐准确地表现物象特征的缺陷。

注意整体是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掌握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技法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物象的方法。整体观察是造型艺术的根本法则,它的实质是便于比较。学生能否把所要刻画的物象整个地控制在自己的视域之内,在处理局部时能否考虑到整体,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提示和强调的重要方面,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

三、在素描基础教学上不脱离严格训练的轨道

要求轮廓准确是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主要办法,造型似是而非是初学者最普遍的毛病。要求轮廓准确,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的作风和求实的态度。在素描训练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在每一阶段都不断使轮廓更精确,特别是要求学生不要迁就轮廓的错误,那种明知有错而凑合了事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如果在基础训练中老是犯轮廓不准的毛病,就不能获得物象结构的知识,就会造成不善于敏锐准确地表现物象特征的缺陷。

注意整体是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掌握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技法时,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物象的方法,它与学习成绩的优劣和进度的快慢有着直接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开始完成一份素描作业时,要根据对物象的观察和感受,对习作的整体效果有一个设想,就像导演拿到剧本就应该在思想中形成这部戏或这部电影的整体“视像”一样。整体观察是造型艺术的根本法则,它的实质是便于比较。学生能否把所要刻画的物象整个地控制在自己的视域之内,在处理局部时能否考虑到整体,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提示和强调的重要方面,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

四、在素描训练中加强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在素描教学中除了必要的造型规律和表现技能外,还必须培养一种艺术习惯,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作为艺术教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主动的、自由的精神状态,这对于作画过程是格外重要的,艺术和感受,激情相连,它可以使我们思路开阔,富于表现,能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力。反之,作画时处于一种被动麻木的精神状态,这时精神就会使去光彩,使画面限定于技法表现,就不可能创造美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作为造型艺术基础训练的素描教程也在不断改革与创新。其中明显的特征是现代绘画与传统绘画之间功能的变异。绘画艺术正在由单一的写实性模式向多元的表现性、 抽象性发展。因此,现代素描教学就应融入现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从课题设置的确定,到教学目的的实施,都应有意识的渗透现代美学思想和价值取向,尊重个性,建立师生间的相互包容和默契,提倡创造性思维,拓展素描的宽泛性。要把造型的普遍规律纳入艺术规律的个性表现中,使艺术个性自然的渗透到画面中,以昭示绘画者个人的审美精神和创造内涵。

五、素描训练要求学生善始善终

有的学生开始画的时候积极性很高,新鲜感强,观察力也比较敏锐,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力多少有些迟钝,不能保持一种清醒和整体的感觉来检查画面的表现效果。有些学生则急于求成,时间一长,就有种画烦了的感觉。这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不要轻易地把调整修改这一步看做是作业结束时的修饰,而应认真对待,感到有不妥当的地方,一定要找出原因,下决心把它修改过来。调整修改应本着整体的原则,反复分析研究,反复比较,理解形与神的关系。要用第一眼看到物象时那种新鲜强烈的感觉来检查画面效果,找出画面与物象之间的差距,检查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组织结构、形体比例是否准确,质量、空间关系是否恰当,主次虚实是否有序。 这些因素的调整,主要是想通过反复的校对和比较,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对象和表现对象。要求表现就是要讲究线条,讲究黑、白、灰,讲究概括,讲究画面的构成和组织,要力求形神兼备,要像写文章那样讲究文采,像戏剧那样讲究韵味。

总之,我们在素描课上也要提倡一种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并鼓励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给老套的素描课堂赋予新的语言与活力,使其和别的画种一样成为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即一种有意味的绘画形式。

摘要:在现代美术教学中,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要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好素描,一是教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二是应有科学的教学方法,使技法和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13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桂林山水的介绍,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本人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

一、在对比中体会形象美

我们都知道,只有深入地理解课文,才能打好审美的基础,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再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描写桂林山水的作文,鲁迅笔下的“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的少年闰土与“素不知道这一切”少爷公子们的两种形象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把握住少年闰土“知道海边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与少爷们“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脚的天空”进行比较,学生便会发现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而少爷们只不过一群孤陋寡闻、鼠目寸光的纨绔子弟。通过强烈的形象对比,在学生的心目中,一个健康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桂林山水教学实录,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桂林山水的诗,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诉我是鼻子碰扁的原因)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话,既表现了鲁迅处境的恶劣,又暗示了他藐视反动势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美

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一是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三是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四是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如《火烧圆明圆》一课,它通过介绍圆明圆当年的辉煌和惨遭毁灭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愤恨。我们可能过对重点词、句的范读、齐读、评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对诸如“不可估量”“瑰宝”“精华”“化为灰烬”等重点词句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性的诵读加以处理后,学生的情感就能很快地与作者情感同步。从而深刻地受到了歌颂祖国灿烂文化和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的情感熏陶,同时也感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又如课文写“圆明圆的建筑特点”时,可采用引读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用意所在,也同时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是多么的勤劳而富有智慧。

又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文中所刻画的场景、人物都充满激情,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去深刻体味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铸成的。小金花、大嫂、大娘、志愿军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无一不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文中所包蕴的扬善弃恶的情感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形象。

上一篇:童话习作教学设计李明霞下一篇:盲井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