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共8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1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道真自治县城关第二完全小学:沈润花
【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观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的观察视线,从而在观察中学到知识,获得学习的乐趣,并由此拨挥想象和联想的琴弦。达到乐于表达,有话可讲,是在语文教学中值得探求的一条途径。
【关键词】: 观察能力 观察视线 培养兴趣 语文教学 观察习惯 想象能力 观察方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观察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的观察视线,从而在观察中学到知识,获得学习的乐趣,并由此拨挥想象和联想的琴弦。达到乐于表达,有话可讲,是在语文教学中值得探求的一条途径。
那么,怎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做法,以供商榷。
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从日常教学中做起,小学一年级时,我们就要求学生看图写话,在引导学生看图时,让学生尽量多注意方方面面,包括色彩、构图等,部分学生开始可能不适应,不能完整地将图中的事物一一指明,但长期训练,是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景、物,提示学生观
为观察点不同,或平视,或仰视,或俯视,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一般说来,观察分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从空间角度来说,是静态的观察;从时间角度来说,是动态的观察,当然动中也可以有静,静中也可以有动。
2、观察要有重点。在对事物有比较清晰的全面了解之后,要抓住重点进行观察(重点确定要观察目的),抓住事物的特征,作细致的观察,有时要做反复的观察。
3、观察要有比较、有联想。俗话说“边看边想”。“想”指的是联想和想象。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创新。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清楚地区别两个事物,才能抓住每一事物的特征,才不会“笼而统之”。而只有把比较、联想和想象结合起来,才能对所观察的事物从现象到本质加以分析。从而比较正确地认识并且反应客观实际。
总之,语文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果学生学会了如何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更顺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将能大大提高。
注:2014年月获教科所二等奖。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2
大家都知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的许多概念、原理都是从大量的实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 化学的未来同样需要我们通过实验作为基础去开拓、去创新、去发展。通过实验的直观性、形象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同时通过实验的操作性、实践性也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为此, 我们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努力:
一、穿插趣味实验, 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趣味实验可以作为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调味剂, 通过一些奇特的、有趣的现象, 表现出化学变化的神奇性, 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我们在初三化学第一节课表演几个趣味实验:魔棒点灯、水上火舞、烧不坏的手帕、火山爆发等, 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并告之学生, 学习了化学以后我们就能弄清以上“魔术”的原理, 并能自己变魔术, 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再如我们在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时, 可以增做一个喷泉实验,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又能使学生在有趣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兴趣。
二、加强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很好地完成 (一定要做, 不是可做可不做) 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中清晰、生动和神奇的现象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有效的集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也可以通过演示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例如:我们在讨论铁丝能否在氧气中燃烧时, 通过演示对比实验, 同学们可以看到铁丝在氧气里剧烈地燃烧, 火星四射, 集气瓶中事先放些水或细沙就是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炸裂瓶底, 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效果, 而铁丝在空气里是不能燃烧的, 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因此我们教师对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列出的演示实验必须不折不扣很好地完成, 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完成, 能补充的实验尽量补充。再如我们在探讨“氯化铜溶液的颜色”时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以下现象:向氯化铜晶体中先加入少量的水, 观察溶液的颜色, 然后继续加水直至溶液很稀, 注意溶液颜色的变化,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溶液颜色由黄变绿, 再变蓝绿, 最后变成蓝色。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变化, 指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 交流讨论, 得出颜色变化的原因。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习的知识更深刻、更牢靠、更全面, 也使学生逐步形成了科学探究的意识, 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三、注重学生实验, 锻炼学生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也列出学生必做或选做分组实验, 要求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完成, 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到实验室自己动手操作, 亲身感受化学变化所带来的各种奇观的景象, 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已获得的知识, 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互助合作的能力, 使其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探究品质。在分小组进行实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团结合作的能力。如我们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1) 为什么实验中必须使用稀盐酸, 而不能使用浓盐酸、稀硫酸? (2) 没有石灰石、大理石可否用其他什么药品代替? (3) 如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杂质?等。同时, 我们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再如我们讲解水的净化时, 可以让学生自制自来水, 让学生自己做过滤器, 自己准备药品, 自己操作实验过程。当然,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要“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 注意安全操作”, 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
四、增设创新实验, 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综合能力
创新实验可以是对课本实验的改进和优化, 也可以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提供的一定信息,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实验方法, 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操作, 从而能够解决一些化学问题。当实验成功后, 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将会产生无比巨大的推动力。在这其中我们要求同学们的实验方案要具有合理性、周密性、技巧性以及可操作性等, 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大胆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也逐步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品质, 为学生将来进行可持续性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我们在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时, 应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才能制得到氢氧化亚铁并观察到氢氧化亚铁的颜色, 这就需要我们解决如下问题:如何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亚铁溶液中的空气?如何除去试管中溶液上方的空气?等等, 这就要求我们需设计出最佳的方案来进行实验操作, 增设创新实验, 不断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综合能力。同学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求证, 既培养了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极大地发挥了自身的创造力, 同时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 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整理归纳, 也融洽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 让教师和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魅力和乐趣, 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理想境界。
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实验室, 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各种形式的实验, 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正如戴安帮教授曾说过:“实验室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化学收效最丰富的场所。”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观察能力;创新能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各项能力。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在其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更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拟对物理教学中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生对观察重要性的认识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可总结出自然界蕴藏的规律,观察身边事物则可验证规律的正确性;同时,观察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物理学发展历程中,有大量由于细心观察与思考而导致重大发现的事例。比如,奥斯特通过细心观察发现电与磁的关系,伽利略观察吊灯摆动从而发现单摆振动的规律等。作为物理教师,要介绍物理学史上成功观察的事例给学生,同时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说明细致的观察在学习知识及科学发现中的作用,激励学生主动地观察事物。
二、教会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有两种常用的观察法应使学生掌握。
1.系统观察法
系统观察法包括顺序观察法、分步观察法等。对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观察就是这样。第一步,先定性观察物体的质量或合外力都能引起加速度的变化;第二步,固定物体的质量,观察合外力变化对加速度的影响;第三步,固定合外力,观察物体的质量变化对加速度的影响。
2.对比观察法
对比观察法包括异物对比、前后对比、分类对比等。这是判断哪一种因素对现象或过程起主要支配作用的重要方法。比如,要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可通过先后观察同一物体在毛巾上、木板上、玻璃上匀速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最终可得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另外,归纳观察法、验证观察法和综合观察法也是常用的观察方法。
三、尽量多提供观察机会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物理学研究的对象非常广泛,日常生活、生产中可供观察的实例比比皆是,比如,大气现象中的风云雷电的形成过程,各种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等等,都可作为学生的研究对象,作为物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进行观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除了必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显得极其重要。那么,该如何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培养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大胆地质疑,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即使是不成熟的想法,甚至是异想天开,教师都应先给予肯定,再听听他的理由,并且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然后再告诉学生教师的想法和做法,并进行比较,以达到互相触碰灵感的作用。
另外,教师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学教材里浅显易懂的内容,并且自己提问、解决、分析问题,而且要提出一些教材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某学生自学后曾提出:如何测蹄形磁铁的磁感应强度?这个问题极具实用性和挑战性,在全班学生的讨论中,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测量方案,然后交给学生自己去测定,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行动,得到测量结果是次要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是目的。
2.培养创新思维
(1)培养思维的集中性
在教学物理概念、规律、结论的时候,教师应避免“填鸭式”的教学,大胆地把现象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观察、分析、探讨,然后总结出结论,对结论进行验证、分析,再总结出概念或规律的内涵和外延,体会物理严谨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集中性和逻辑性。
(2)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同一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通常不止一种。比如,测定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测量一座高楼的高度,不要限制仪器和知识范围,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的测量方案,则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应用物理知识进行测量,这个过程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在教学中,应多提一些开放性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的目的。
(3)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要有创新,必定要有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多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比如,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2 s速度达到10 m/s,接着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再经4 s停下,求总位移x。有些学生直接先求加速度再用位移公式运算,有些学生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运算,有些学生用图像法运算,甚至有学生说直接开车实地测量……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包含了许多的独特之处,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特思维。
3.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从事创新性活动
在教学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多设计些开放性、探索性题目,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比如,学生学习游标卡尺工作原理后,就建议学生去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测量头发的直径、水杯的深度和内径等,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教完力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自行车进行观察与分析:轮胎为什么要有花纹?轮胎为什么是圆的?从结构、材料各方面如何改进才能使自行车既牢固又轻便?教会学生自己分析原因,找到解决方案,最后讨论得到最佳方案。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创新性的活动过程。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能使学生成为综合性的人才。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4
李美云
【摘要】:正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力的门户。观察是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教师进修学校;
【关键词】: 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 野外观察 学生学习记忆能力 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 想象能力 课堂教学 生物教学
【分类号】:G633.91 【正文快照】: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力的门户。观察是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方法,并运用到
生物学教学中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严锦石·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0.1
〔图书馆编录于2010/02/22〕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也不例外。在生物学教学当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
一、在让学生学会阅读上做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基本途径,阅读能使学生敏捷、正确、深刻地理解和接受知识。生物学教学中,应加强阅读训练,在让学生学会阅读上做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设置教学疑问,以疑促读。学贵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动力,思维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一名教师,仅仅能“释疑”是不够的,更要会“设疑”,以疑促读。如,教师在讲述有氧呼吸时,可设置如下疑问:①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分别生成了什么物质?最终的产物是什么?②哪些阶段生成H?哪些阶段释放能量?释放能量最多的是哪一阶段?③是不是每个阶段都需要02的参与?④有氧呼吸进行的场所在哪里?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文本。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又体现了其学习的自主性。
2.结合课外阅读,开拓视野。阅读作为学生求知的一种手段,既包括对文本的预习阅读、课内阅读、复习阅读,使学生领会其中的主要内容,掌握要点,也包括对生物学知识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独立获取知识,开拓视野,发展智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进行对比阅读,辨析异同。在教学活动中,把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比较,有利于认识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能更好地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将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和呼吸作用过程图解进行对比阅读,可形象地反映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质、不同反应场所、过程以及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关系。又如,将单倍体与多倍体对比阅读,就可找出各自的特点、形成原因、培育方法及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二、在拓宽观察途径上动脑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物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然后通过大脑抽象加工,把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最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得出结论,形成正确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学,等等。
2.通过教材中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中学生物学教材在课文系统和作业系统中都有形象、直观的插图,如线粒体、叶绿体是结构示意图和电镜下的照片相配套,属文字说明一图像验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示意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赛格柏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是图一文字相结合;图像系统渗透到作业系统中,有识图填充题、识图回答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形,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3.通过室外观察,扩大学生的观察视野。生物观察的最佳场所不是在教室,而是在室外,因为生物知识来源于自然。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养成随时观察的习惯,建议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对大自然的现象进行观察。教师也可带学生在校园里观察植物,或利用假期到公园、去野外感受大自然之美,感受生物界多姿多彩的美景所带给我们的愉悦。
三、在优化实验指导过程上下工夫,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要让学生了解与掌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要把握好“安全性”“可行性”“精确性”“方便性”等原则,这就要求教师注意优化实验指导过程。
1.做好实验前期准备。实验前,教师要对所用器材进行检查和调试,把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解决在上课之前。实验前,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使学生对实验具体环节心中有数,以赢得较充裕的动手操作时间。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实验,在学生动手之前,教师应亲手演示,以让学生把握实验步骤的难点和关键,提高实验指导的有效性。
2.加强课堂实验过程指导。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加强巡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要指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填写实验报告。对于学生的实验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教师应及时检查。实验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使大家互相了解实验结果,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出较为准确、客观的结论。
3.加强实习、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为例,教材有“植物激素与向性”“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七个练习,有“观察吸水现象”“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等七个课外科技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让学生自己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在探究形式多样化上求突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必然途径。新课标要求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机械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做法,探讨新形势下生物学教学新途径、新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探究性活动。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将探究性教学融人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设置教学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精心设置教学疑问,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究的激情。如在讲基因有关内容时,笔者这样设问:你们知道什么叫“基因治疗”吗?“转基因食品”是什么食品?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很大,思维非常活跃,探究热情很快被激发了出来。2.抓住认识分歧,引导学生探究焦点问题。在探究过程中,由于受到经验意识、思维定势、知识的混淆等影响,学生难免会产生认识上的分歧。当出现分歧时,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有意将矛盾激化形成焦点,让学生“借题发挥”展开讨论。如教学“微生物的实验培养”时,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蘑菇的形态肉眼可见,不属于微生物,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蘑菇属于真菌,应当属于微生物时,教师应抓住这一认识上的分歧,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在积极探究中解决问题。
3.运用比较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事物间的异同。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同类事物间的比较,探究同类事物间的共同本质特征;也可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探究不同事物间的差别。如,教师可让学生观察青蛙、蟾蛛等动物的活体、标本或挂图,引导学生讨论、比较这些动物的共有的本质属性;在讲解植物学中植物器官的变态型知识时,可让学生把马铃薯、甘薯、豌豆荃、黄瓜茎、藕等按变态根、变态茎、变态叶将它们分成三类,以探究不同事物间的差别。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5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学的基础(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便于学生运用与迁移),自学的方法与技巧(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基本方法,能举一反三,会筛选、归纳、运用、生成信息),自学的人格品质(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坚韧性、创造性)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学会学习,进而学会做人,形成独立、自尊而又富于创造性的人格。
三.善于挖掘、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光辉,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如教《变色龙》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小说是写人的,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呢?这对我们的作文命题有什么启发?学生为了解开疑问,就会通过阅读课文认真思考,来仔细揣摩作者命题的艺术。这样,创造的热情就被点燃了。
四、优化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领域,丰富创新和创造思维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优美文段、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生活知识、科学信息等,写好读后评或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五、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联想、想像,拓宽思维空间
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牛顿的万有引力源于苹果下落引发的联想、想像,瓦特的蒸汽机源于沸水掀动壶盖引发的联想、想像。由此可见,联想想像是创新和创造之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像,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地有所创见。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尤其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从“已知”中预测“未知”,作更深更高层次的分析、思考、联想、想像,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像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比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走势,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如教《竞选州长》,可让学生设想:“假如我不退出竞选,结局会怎样?”并要求学生发挥想像续写出不同的结尾。又如根据《最后一课》的`结束语:“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进行想像:1、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道别;2、二十年后的小弗郎士;3、韩麦尔先生悲惨遭遇等。说明文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被说明对象的形象、结构等。议论文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把想像与分析、推理联系起来。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联想、想像,去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灵活地填补课文内容,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合理的再造课文内容,就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像,触类旁通,不断拓宽其思维空间。如“一滴水的联想”这样一个题目,教师可启发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联想,从而总结出这个题目至少可以作几种立意的文章:1、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2、表明了个人离不开集体;3、强调了持之以恒。此外,还可经常设置各种情景,让学生快速展开联想想像。如“星期天,你到花园玩,看见一个小男孩在和一只小狗说着悄悄话……请你展开联想和想像写篇四五百字的短文。”又如,“早晨,王老师一踏进办公室,只见办公台上插着一束鲜花,她将花儿捧起,心想:这是谁送来的呢?请你展开联想和想像续写下去。”总之,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之外,更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训练联想想像能力。学生联想想像力的开发,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求异思维
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标新立异即抛弃陈旧的或者普通的成分,创造新的成分,它是创新者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信息有机的沟通起来,唤起其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加工,使感性认识向理性飞跃。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异想天开”“敢为人先”的思想,运用求异思维,不依常轨,不受传统方式的束缚,敢于寻求变异,从而引发新的思想、新的见解。例如,“狐假虎威”不好,但有学生却认识到,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除此以外,像“旁观者未必清”“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滴水未必能穿石”“有文凭的人,不一定有水平”“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有出息”……诸如此类的观点,也都是求异思维的典型例子。
七、突出“主体”地位,激发求知热情,营造民主开放、积极探讨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火花
现代教育观认为,在教学活动这一特殊的认识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只有尊重学生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然而,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以操纵者、主宰者及真理拥有者自居,形成家长式、注入式的教学,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这种定势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因此,要发掘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必须改变这种教学状态,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讲堂”变成“学堂”,把“听课”变成“做课”,让学生去思索、去感受、去讨论、去畅所欲言,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从而激发起求知的热情,踊跃尝试探索,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创造潜能将得到最大的开掘,创造力将得到最大的发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和创新。古今中外有成就的科学家和大学者,没有哪一位不重视“问”和“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质疑辩难,是学生追求真理、勇于创造的内驱力,是通向创新的第一步阶梯。因此,教学中不但要激发兴趣,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问,懂得“好问则裕”,培养创新精神。
好的作品其蕴含总是十分丰富的,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之未见。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鼓励学生不固守常规,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众说”,在逆向思维中认识常人不易认识的问题,发现文章中白璧微瑕之处,提出新的完善的意见。不仅能对课文中的遣词用句、注音标点等大胆质疑,提出新的看法,而且能就原文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等高低优劣进行一番分析评价,道他人之所未见。如在教《秋魂》时,有学生阅读了“秋土”这章的开头一段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段只写“春天、夏天和秋天的土地”,而不接着写上“冬天的土地”?在教《陈涉世家》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文中不说 “大楚兴,吴广王” ?在教《七根火柴》时,有学生指出:根据课文开头的环境描写可知,当时是阴雨天,无名战士不可能在雨地里慢慢数火柴。学生能大胆质疑,就能激发他们思维创造的火花,就能在质疑中求进步,求创新。
对于学生的“创新”要及时加以肯定、鼓励。对学生的点滴“创新”只要在其所处的集体中是新的,就要尽快加以肯定。这是因为“创新”的成功,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快,希望尽快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祝贺。而老师的及时鼓励能强化和巩固学生的这种满足和愉快,促使学生去争取新的“创新”的成功。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告别传统模式,告别轻车熟路,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6
书法本身极具美的因素。它蕴含着点画质地美、线条姿态美、字形组合美、章法布白美、神采气韵美、节奏律动美、形式丰富美、风格独特美。鲁迅先生说得妙:“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书法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培养丰富感觉意识和情绪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去俗取雅,去粗取精,形成较高的审美水平。汉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的书写到了一定的境界而上升为一种法度即称之为书法。书法艺术所展示的内涵远远超过汉字本身,所产生的魅力经久不衰。我们用手中的笔,在纸上留下线条笔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界破了虚空,使人回味,教人思考,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汉字本身的美,在于它凝结着人们丰富的情感与创造力,人们正是通过其独特的“形式美”来体会到美的享受和愉悦,书法教学本身也是一种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广泛地欣赏古今名人的碑帖或书法作品,不同风格的书法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受。如有的作品苍老、古拙;有的威武、雄壮;有的泼辣、酣畅;有的险峻、挺拔„„通过各种优秀作品的欣赏,使学生赏心悦目,得到奋发、开阔、愉悦、舒畅等不同艺术享受。在指导练习时,要尽量渗透一些美学观点,如讲笔画、笔顺、偏旁、部首、章法、布局时,要讲究轻重、粗细、长短、大小、开合、穿插、避让、平稳、向背等,讲运笔时,要指导学生讲究提按、顿挫、逆顺、藏露、转折等,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的训练,耳濡目染、心追手描,逐步形成对写字艺术的不懈追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阳刚是美,阴柔也是美;豪放是美,婉约也是美;外露是美,含蓄也是美。优秀的书法作品是美的组合,每一字书法家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对小学生来说,应着重提高他们对范字的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的领悟力。注意体会汉字的结构内涵,线条要有力度,有变化,有姿态;点画的形质有筋有骨、有血有肉;一个字的同一种笔画有长短、粗细、浓淡、俯仰、燥湿之分。注意在字的结体上表现为平正、险绝、雄健、飞动、秀美等。书法的练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感受美、探索美、领悟美和表现美的过程。在懂得了什么是美,就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用美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世
谈小学生书法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上传: 张春晓 更新时间:2012-6-18 19:18:33 内容概要:
一、明确观察任务
二、传授观察方法 1.准确观察法 2.细致观察法 3.整体观察法 4.对比观察法 5.观察现场演示法 6.日常观察法
三、总结分析规律
“人类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曾这样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可见观察能力是支持人们事业成功的重要素质。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不仅语文、数学学科很重视对孩子们的观察,更是在美术学科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书法教学中也尤其重要。因为小学生练书法的目标是能把范帖中的字摹仿地非常象,这就必须使学生熟悉字帖中每个范字的整体形状记清局部特征,把字形熟记脑中。俗话说:“写字没有巧,笔画安排好,”就是强调笔画书写和安排间架结构的平正匀称,因此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碑帖的字形结构,总结书写规律是学好书法的前提。
一、明确观察任务
要摹仿的碑帖是位不能说话的“好老师”。只有通过观察“老师”的一招一式心领神会后才能写得形似这是初学书法的必经之路。如果学生无明确目的读帖,往往对内容是视而不见。只是“外行看热闹”。要想真正掌握碑帖中的笔画、结构、章法等要素。就要“学内行看门道”。当学生观看字帖之前必须向他们提出明确目的和要求,使他们有的放矢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范帖的某一点、某一方面。通过反复看积点成面,积少成多达到对范帖深入全面的认识。怎样使初学书法的学生看出门道呢?
结合字帖的要素,指明每次读帖目的。例如:临习颜体《勤礼碑》竖画的运用与范字教学,在观察“
十、千、下、平、牛”时要求学生注意主要笔画的粗细和位置特征。在我们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a、这些范字的竖画较粗且垂直,b、竖画都落在字格的中间。这正是颜体字的重要特征和楷书中以竖画为主笔的独体字布局要点。由于教学中导向正确、突破点找准,学生不仅能正确书写、掌握结构,而且也发现了碑帖中蕴涵的艺术规律。
二、传授观察方法
有明确的观察任务又有实用有效的观察方法才能大大增强读贴的收益。古人云“授之以鱼,不知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读贴的方法。增加对范字的感知力,做到“意在笔先,成字在胸”。下面分别介绍几种有效的观察方法。
1、准确观察法
自然科学家使用显微镜,才能发现微生物的特征。数学家为了量准尺寸,使用精确的钢尺。要想写准字的结构,借助米字格来引导学生观察,很有效果。起初学生凭感觉书写的第一遍。字形往往结构松散、大小不一;有的天上、有的地下。这就需要借助米字格(选用的字帖,如果没有配上米字格,可指导学生用红笔认真的画上)告诉学生米字格中十字形一条叫竖中线,一条叫横中线。它们把米字格分成左上块、右上块、左上块、右下块、二条对角连线,辅助观察笔画的倾斜角度和位置,如“中”的口部在偏上半格居中位置,竖画在竖中线上。“女”的首撇起笔、第二撇和反捺的相交点都在竖中线上。照此观察,学生就能在有米字格练习纸上准确的书写,把笔画位置安排好。
2、细致观察法
在书法艺术中十分注重变化,笔画的微妙和同一字在碑帖中的不同形态,都要提醒细致观察。例如颜体《勤礼碑》中横,就有长横、平横、左尖横、右尖横、双尖横等细微差别。不经细致观察很难发现它的起笔、收笔特征。如 “光”字的写法,同字异形;横划的变化。
3、整体观察法
不但要有细致的观察方法,而且要有识大体、顾全局的观察方法。例如:观察范字时,首先要看这字的各部分所占比例,然后落实到每一笔在米字格中的位置。例如:“安”先引学生观察此字的上下结构,发现“宝盖头”仅占方格的位置1/4,“女字底”占3/4,然后观察“安”每一笔画在格中什么位置和上下两部分笔画的穿插。学生观察时心中有一个程序,待书写时就不会信手涂鸦了。又如观察全篇章法时注意行距、文距以及字间距的大小、宽窄等特征,做到心中有数。
4、对比观察法
“马后炮”是一种事后自我反省的行为,假如:把临写的作业和范本字放在一起比较。做一做“马后炮”的工作。对作业中不美不象的地方,在第二遍临写时,有意识的克服;也可把前一阶段的习作与现阶段的习作或范本放到一处进行对比观察。找出问题、发现优点,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自我检查习惯,培养精益求精的求学精神。
5、观察现场演示法
能亲眼见到书法家或老师示范写字的机会是很宝贵的,要求站好角度全神贯注地看清执笔方法。能为掌握书写方法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身为书法老师在示范时还可以借助语言把隐蔽的运笔方法讲述出来。例如:“一”字的写法,边书写边讲述运笔要领:“笔尖处纸后左逆、右下顿笔、转中锋行笔„„ ”让学生看清笔毫运动、体察运笔与笔画形态的关系。这样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得许多具体的书法技能,往往能达到意外的教学效果。
6、日常观察法
真正领悟碑帖的书法规律和艺术特征,仅凭每周一节书法课是不够的。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想、多练习。例如:留心路边有书法字体的招牌。还可以在卧房的墙上,挂出字帖中要学习的范字,便于随时观看。平时在报刊、杂志中看到书法作品要认真颀赏加以收集。日积月累形成习惯,就有更多心得,体会了。
三、总结分析规律
观察是深入进行思维的基础,我们只有把每次通过观察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样观察才更有意义,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和自学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学完独体字结构时,引导学生根据范字笔画的特征,将独体字进行归类为:居中、斜度对等、左斜、右斜四种独体结构。中国文字的书法艺术是有规律可循,通过细致观察和勤奋练习,一旦掌握了它,就能把抽象美、线条美表现出来。实现字体的完美结构。
总而言之,书法教学要突出观察方法的指导,学生有一双善于观察的亮眼,将对他们学习书法的进步有重要帮助并启发他们将一能力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和学习当中。
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以及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加强初中学生的书法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但能使广大初中学生用钢笔正确、工整、熟练地书写汉字,学习写毛笔字,而且对良好书写习惯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书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人们认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能力,是思维的“触角”。它是掌握知识的起点,更是智力活动的开始。观察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成绩的好坏。语文教师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分不清“自己”“自已”,有的将“荼毒生灵”写成“茶毒生灵”。写字不是多加笔画就是落了笔画,或 随意拼凑(倒笔)。汉字是方块字,笔画不多,结构严谨,某一种偏旁在字的某一部分比较固定,一个字各部分位置不能变动,同一偏旁由于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形状,组成具体的某个字时,无非是笔画结构千百万化。所以,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细心比较,找出特点,再反复练习,就会熟练地掌握一些汉字。观察可以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也可以按部分——整体——部分的顺序,由易到进行,由简到。在训练过程,学生运用眼、手等多种感官,就会大大提高学习的,对汉字的认知能力会逐步加强,错别字也会逐渐减少。第二、书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思维力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心理活动的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小学生主要是具体思维,初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开始占主导地位。在书法教学中,可以从同一类型的字让学生练习开始,然后再放在一起让他们分析比较,从中找出规律。如“仓”与“仑”做偏旁的字容易写错,那么专写两组练习,“创、苍、枪、怆、疮”等字的声旁应是“仓”,而“论、轮、抡、伦、沦”等字的声旁应是“仑”,这样,两组字就不会混淆了。这样反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第三、书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优秀文化。写一手好字不但让人看了舒服,还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蔡 在《笔论》中说:“书者,散也。„„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古代书法家的书法,有的遒劲有力,如铁干虬枝;有的清新飘逸,如行云流水;有的端庄秀丽,如峻山险峰;千变万化,各具情态。在欣赏各家书法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集结古代文人的名言警句、优美诗文,自己进行书法创作,把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用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做到艺术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热爱的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四、书法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我们通常称之为毅力。初中学生的意志处于过渡期,还表现儿童时期的稚气特点,如盲目性,不稳定性,动机简单。他们做事热情高,好冲动,由于意志薄弱,做事难以持之以恒,遇到困难就会改变初衷,知难而退。这种缺点是可以通过书法教学来使其逐步改变的。书法是一门艺术,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近年来许多省市的中考就有书写的分值,其中安徽省近两年就达8分之多。由于长期以来不够重视,学习过程中又缺乏应有的训练,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字写得不好或很不好,这样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考试成绩。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老师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一手、规范、漂亮的字,也不是朝夕之功,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必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望有所改观。这对学生的恒心和毅力是一种考验。学生看到好字,急于模仿,但眼高手低,事后觉得技不如人,又可能会丧失继续学习的勇气。此时,老师一定要帮助他们明确目的,树立信心。用古人学习的生动事例,正面引导,使他们逐渐克服畏难的心理,主动去学习,如此循环往复循序渐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手上功夫,而且使他们心理的抗击打能力增强,使他们懂得: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耐心坚持下来,一定会取得成功。从这点出发,书法教学的意义大大超出了练字本身,而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由此看出,书法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好习惯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站在培养和造就人才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学校应单独开设书法课,真正将它当作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书法教育与培养小学生能力
书法是我国的一门传统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倍受人们的喜爱。但这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电脑的运用成为一种时尚,电脑打字的快捷与规范,使许多年轻人渐渐忽略了书法的存在。我觉得今这个五光十色、追求时尚的社会中,还是有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学够陶冶情操、培养人们坚忍不拔的精神。学习书法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能自由自在地遨游在的殿堂里,同时也能培养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书法教学中,学生要学习基本的笔画,很多学生会按照最标准写形式一遍遍地反复,却不知同一笔画在不同字中有着不同的写法。这一点教师应该细心地指导与学生来发现它、领悟它。例如:同样是竖画,在有些字中,便写成“悬针”竖,在另一些字中却写竖。又如:点划在不同的字中,写法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形如三角,有的外形椭圆,有的左顾右盼短不一。就同一个字而言,在重复出现时它的写法也是不一样的。例如: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字,便在文中出现了许多次,并且每一次的写法都是不同的,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教师可让学生的异同与规律。这种让学生独立思考、总结书写基本规律的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千变万化,而就其本质的变化则来源于用的变化。书法线条的变化龙蛇狂舞、魅力无穷。教师在讲解与示范这些线条的用笔时,应适时地启生发挥想象力,来更好地感悟与理解它们。例如:在讲解“屋漏痕”的线条用笔时,教师可启发学雨天从屋顶沿墙面流下的水滴的外观痕迹,从而了解这些线条用笔的规律与精华。而后,教师再示又如:“锥画沙”这种线条的用笔,在学习时教师可用一只小脸盆装满沙子,表面压平,再让学生一只小铁锥勾画书写,让学生体验勾画线条时的感觉,并将沙中勾画的线条与书法作品中的相应线来对比分析,找出其共性。让学生想象在书写过程中,这种如锥画沙的用笔过程与特点。这种理论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再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书法不是一朝一夕必须常年累月地刻苦磨炼,方能得心应手、妙笔生花。学习书法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如地临摹别人的作品,那么写得再好也终究是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个性,始终跟着别人走,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书法学习的关键。只有在多欣赏、练习、研究古今书家的优秀作品的基础多请教老师的指点,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大胆地尝试与创作,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学习书法艺术的真谛所在。
第四,培养学生心手相应的协调能力。学习书法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有坚韧不拔的之以恒的决心,还需有眼、脑、手并用的能力。有些学生眼睛能看到、心里能想到,而手却表现不是综合协调能力的不够所造成的。对于这一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练、多观察、多想、多思考,这学生建立自信心、培养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第五,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书法无处不在,具有十分广泛的们学习书法最大的目的,便是为了运用。例如:过年时家里要写春联、学校班级要出黑板报等。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大胆地参与这些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与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不断创作出好的作品,运用于生活之中,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大学书法教学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重点体现为:欣赏力培养,旨在师生互动,先入为主地抓住学生的学书心理;观察力培养,意在培养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和感悟力;模仿力培养,在于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事物的能力;领悟力培养,在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触类旁通能力;创造力培养,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自学力培养,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浅谈书法教学中学生观察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舟山市蓉浦学院 邬永平
心理学研究表明,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观察力强,学生才有能力去获得丰富的生活素材,获得真实的感受和正确的认识。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知识、明确概念,提高对问题的理解水平;通过观察,学生的理想、情操、道德品质才可以更好地形成。在观察过程中,学生懂得了什么是真的、善的、美的,什么是假的、恶的、丑的。在眼看、耳听、口读、手写、脑思的观察过程中,增加了感性认识,储存了大量表象,为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发展智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观察力的培养,对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必要性。
在书法教学中,我对此颇有感触。如果学生能对笔画、字的形态观察得透彻,理解得深刻,他就能选取相应的用笔方法,写出长短、粗细、向背、欹正、俯仰、方圆等形态各异的笔画来,临写出结体美观大方,形态逼真的帖字来。尽管这中间都有一个逐步熟练提高的过程,而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大大缩短这个过程。书法学习正是一个通过系统的训练,在观察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极好机会。于是,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期逐步提高他们的书法审美能力:
一、在笔画教学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逐步提高观察和审美能力 如我在教基本笔画运笔方法中的用笔术语时,凡能通过观察说出来的,我都尽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观察自己来说。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专心听讲,认真观察;又能调动他们观察的积极性,提高观察效果,使他们学得扎实,记得牢;同时,从答题中,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学好书法的信心。讲课时,我抓住学生初学书法的新鲜感和好奇的心理,要求他们用心观察老师用笔的方法,能说出一些用笔方法的名称来。学生本就怀着好奇心急于看看毛笔写字有什么特别的名堂,听了我的话,都更神情专注,拭目以待,一下子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于是,我不失时机地用提笔在黑板上从左至右和从上往下各画了一条线条,告诉学生:“这样运笔叫顺锋。”然后我又从右向左和从下朝上各画了一条线条,问同学们:“这样运笔叫什么呢?”同学们看了异口同声说:“逆锋。”如法炮制,“起笔”和“收笔”、“按笔”和“提笔”、“露锋”和“藏锋”等等,都可以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得出结论。这不仅达到了让学生懂得用笔术语的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他们观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观察力,调动了他们学习书法的积极性,加深了他们对运笔术语的理解和印象,从而也得到一种线条美的享受,一举数得。又如,我第一次教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横法时,我先故意随意提笔在黑板上涂上一画,然后再正儿八经地写一规范横画,对学生说:“这两个笔画哪个美?哪个是符合我们书法要求的?不用说,大家一看就知道。可见,要写出一个符合书法要求的笔画来,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运笔过程,那么这个科学的运笔过程是怎样的呢?”抓住学生已被调动起来的专注求知时刻,我挂出了横画运笔过程示意图。学生专注地观察片刻后,我用提笔在示意图上作运笔运动,边作运笔动作边讲解书写横画的六个运笔过程。通过这样的观察、示范和讲解,使学生懂得了示意图上的运笔路线线条和笔法之间的联系。以后学生看到笔画运笔示意图,基本上都能粗通笔画的运笔过程了。通过观察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和对书法运笔过程的审美能力。
二、在汉字结体学习时,调动学生的兴趣,指导具体的观察方法和审美标准 如在教学楷书的结体时,我先写出三组不同结体的字让学生观察:“天”“夫”;“孝”“老”;“千”“白”,并提出问题:这三组字,有哪些异同?学生经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很快指出了这三组字中“撇”的不同写法,以及“撇”的特征在整个结体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得出了字的美和丑与笔画的长短、距离、位置、向背、欹正、粗细等作恰当的安排,字的偏旁搭配等的关系。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得出了结体的定义。接着,我向学生指出,帖字是前人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总结出的字的合理结体。所以,我们要把字写好,就要老老实实地向帖学习,认真揣摩临写。同时,我再以帖字进一步印证这一结论。如要写好颜体字《勤礼碑》中“州”字,总体上看三点均露出笔锋上行的尖梢。第一笔长撇的尾端与第二点联系,第二点联着中竖,中竖联着第三点,第三点又联着末竖,笔画形态稍作变化;“乃”字的长撇写得较斜而且在整个字里面显得过短,上部的折也成左底右高状,下一笔的弯钩下部如果也斜向左侧,这“乃”字就站不稳。所以要使弯钩的上半竖直,行笔到接近底部处来个急转弯,既使字保持了重心,又使整个字不显得过小。这样的结体,整个字写好后,疏密适度,重心平稳,美观大方。接着,我向学生指出这两个字从字的整体到组成字的每一个笔画的粗细、长短、位置、欹正、向背等的条分缕析的观察方法,叫做“读帖”。“读帖”是掌握字的合理结体,写好字的必经过程。这样使学生掌握了如何从准确地观察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到写好每一个笔画,进而“结”好一个字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使学生懂得了读帖对于写好字的重要性,进而要求学生用这样的观察方法去“读”每一个字,写好每一个字。
三、观察模拟碑帖,让学生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去认识书法、理解书法
“艺术是感情的表现”,书法作为东方特有的艺术,当然也是表现情感的。而且书法不仅能流露出作者一时情绪的喜怒哀乐,同时也是其精神、气质、修养、性格、审美趣味的体现。实际上中国书法那抽象的点画线条,曲直迂回,抑扬顿挫,有节奏、有旋律,是变化万千的。在一次书法课上,我展示了一张王羲之《兰亭序》让学生欣赏。同学们看了以后都说字写得很漂亮,除此之外,别无所评。于是,我对《兰亭序》进行了一番评述:王羲之,字逸少,浙江人,人尊称其为“书圣”,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此文是王羲之在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拔契”之礼举行的风雅集会中完成的。手稿三百二十四字,各个字势纵横变化,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三个不同的样子„„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同学们听了以后,颇有感慨:学习书法不光是把字写好,还要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韵。学习书法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问题,要不断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拓宽视野,正如古人所强调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对书法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有了较高的审美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它、掌握它。综上所述,对于我们学生来讲,书法课仅仅是在漫长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小小插曲,但是在书法课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了这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文字的神奇魅力,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做一个有美好情怀的人,我想这才是书法教育的目的,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责编:戴群霞)参考文献: 1.《颜勤礼碑》,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6月。2.王冬龄著:《书法艺术》,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年2月。3.王正良著:《中国钢笔书法教程》,杭州出版社,2001年8月。
劳技课,一方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初中劳技课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形成热爱劳动的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挖掘学生身上蕴藏着的潜在的创新能力,为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7
一、要从激发情感入手, 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自然界景物中的一草一木, 一山一石, 或是某一处地方, 都有着它特有的自然的美, 但作为美术课的教材只是选择了其中具有典型性的那一部分,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在春游时, 看到一处小桥流水, 岸边垂柳, 池中的鹅, 绿水清波, 教师可以借景引导学生共同来欣赏、分析柳树的结构, 池中的倒影, 以及白鹅引颈高歌, 舒展自如, 悠然自得的动人神态。教师要通过讲解, 首先, 让学生对观察对象产生一种亲近感, 调动学生积极观察的欲望, 从而为进一步观察事物打下情感基础。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社会、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习惯。其次, 引导学生观察要让学生有明确的目的任务。现行的小学美术课本中, 编排了大量的欣赏教材。有美术教师做过这样的实验:出现美术欣赏教材中的一幅花鸟画, 让学生观察二三分钟后取下, 要学生回答画上牡丹花有几种颜色?结果大多数学生都答非所问。在观察时, 学生的知觉选择性, 是受教师向学生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目的任务所制约的, 因为教师开始没有明确观察牡丹花色彩的任务, 学生只凭自己的兴趣选择观察对象, 就很少有人顾及牡丹花的颜色了。因此, 观察前教师要向学生指出并使他们明确观察任务, 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教师需要学生观察的目标, 顺利达到教学目的。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 美术教师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观察的能力, 这对发展学生智力, 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尤为重要。
二、要认真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
学生在观察景物、画面时, 往往一会儿看看这里, 一会儿看看那里, 不能区别主次。因此, 要使学生的观察富有成效, 还必须培养他们观察的技能和方法。
(一) 要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
临摹一幅风景画, 教师要指导学生看清画面内容, 不能顾此失彼;学习水墨画,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笔有润枯”“墨分五色”的韵味;欣赏宫殿、宗教建筑的图片, 更要让学生注意建筑物某些局部的精雕细刻, 感受人类智慧的成果, 做到“细微之处见精神”……小学美术教学中, 这一类的例子很多, 教师要充分利用,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二) 引导学生把握事物的图形特征
学生观察写生时, 往往对要表现的对象有一种无从下笔的感觉,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联想, 从物体的基本图形入手, 把握事物的形象特征。有些物体的形体是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分解。如:生活中, 还有些图形容易引起学生错觉, 学生绘画时, 往往把握不住图形比例, 画出的图形很难看。画这些图形时, 教师可以用测量等辅助手段, 帮助学生观察, 让学生正确把握基本形状。
(三)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学生在观察一幅画或进行野外写生时, 教师要在观察程序上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观察习惯, 指导学生按照自近到远或由远到近, 由轮廓到细节, 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进行观察, 并在观察的同时进行分析、综合以确定画面的主次安排。如教学国画《竹》时, 教师可先出示范图带领学生观察:哪几根竹子离我们较远?哪几根离我们较近?远处的竹叶用什么墨色画的?近处的叶子又是用什么墨色画的?这样, 培养学生的定向注意力。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提问你能说说画竹子的顺序吗?于是学生概括, 竹竿→远处的叶子 (淡墨) →近处的叶子 (浓墨)
三、科学地运用“观察教学”
观察在美术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美术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 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指导学生观察时, 教师也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准确、适时语言和直观教材如何结合, 视教学目的和效果而定
如需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趣, 教师可采用先讲解, 后观察的方式;如果需以感性认识, 作为抽象概括的基础, 可采用先观察后讲解的方法。这几种方法各有千秋, 教师在教学中有时还应综合运用。比如, 组织学生野外写生, 许多教师考虑到室外分散, 讲解难度大, 一般就先在教室里讲清目的、要求, 但到室外写生时, 教师并不是就撒手不管, 而是要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辅导, 有时, 为了巩固教学效果, 写生后还要再回到教室作集中评析。
(二) 选择观察对象, 确定观察的目的任务, 要符合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和规律
随着学生年级的由低到高, 教师替学生选择观察的对象要由简单到复杂, 确定观察的目的任务, 要由易到难。针对小学生喜欢“猎奇”的心理特点,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要求, 结合当地实际, 选择举目可见的花草树木, 鸟石鱼虫作为观察点, 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观察。常见的做法以下几种。
1. 逐进递升。
同样是观察一个池塘。对低年级, 教师可以只要求学生观察池塘的轮廓, 粼粼的水波;对中年级, 可以要求学生观察池塘周围的树木、房屋。对于高年级, 还可以要求他们再观察人物的活动。
2. 变换角度。
同样的一个事物, 它由位置、方向、角度对构成美都是十分重要的。如《瓶花写生》, 要注意花的形象、色彩、结构繁简, 枝叶疏密, 教师可以将瓶花放出几种不同的角度、方向, 让学生来分析哪一种观察位置最好, 为什么好。
同样画教学楼, 低年级学生可以观察楼的正面, 到高年级学过透视现象后, 再画教学楼时, 就可以让学生从45°角去观察, 画出楼的立体效果。
3. 对比迁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8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265-01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通过物理教学,促使学生具备物理基础知识的技能,还要注重发展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其科学探究的兴趣,使其了解物理知识和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使他们可以对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加以关注,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要利用学生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的特点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要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中学物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更新中学物理教育教学观念,营造宽松、和谐的物理课堂氛围
中学物理教师要更新物理教育教学观念,不要再受到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的限制,要从自身做起,对自身的物理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创新,即要转变自己在中学物理教育教学中的角色,不要再在物理教学中扮演物理知识灌输者的角色,要努力成为学生物理学习中的引导者,千万不可再只为了在应试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赶进度,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一股脑地都灌输给学生,不能对于学生不理解的物理知识,就主张学生对相关物理公式、物理规律等进行死记硬背,而是要基于物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探究的机会,要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物理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愿意动脑、愿意参与到教师组织的各项物理学习活动、物理探究活动中,让他们有机会通过独立思考、探究总结出物理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法,这样可以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激发,可以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中得到不断的提高。
二、打造开放性的中学物理课堂,拓展物理学习空间
只有創造开放性的中学物理课堂,才能使物理教学搞活,才能避免教学僵化、学生思维僵化。为了避免对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的自由发展造成限制和束缚,就要精心为学生打造开放性的物理课堂,要加强物理理论知识和生活、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可以对前沿物理理论、技术加以关注,让物理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发现、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对新问题进行寻找和发现,使他们在物理学习中不再只会解答物理问题、掌握物理结论。与此同时,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可以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使物理教学往更加广阔的空间开放,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在进行物体发声相关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将诸如鸣蝉的发声器官等生物知识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查找,以让学生的思维在这样开放的物理课堂上得到进一步的开拓,这样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为学生创造经历创新过程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热情
当学生产生创新兴趣和热情时,他们会更加乐于参与到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更多的创新想法,且其创新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经历创新过程的机会,要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保护,使其可以满怀好奇心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使他们的创新兴趣和热情得到激发。如在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比如当初亚里斯多德对力的认识是“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实验和探究,伽利略将亚里斯多德在物理学上树立的权威推翻了,正确认识了“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通过对理论进一步完善和不断的实践,牛顿总结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如果学生对此加以了解,他们就可以重新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了解到科学家们是如何勇于对权威进行挑战,勇于创新的,使他们被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所感染,激发他们创新的兴趣和热情,为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四、重视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行培养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题多变来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行训练,在使物理知识得到拓展和延伸的同时使学生摆脱定势思维,在使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得到激发的同时使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在物理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对解题方法进行探究。如给学生出示物理习题: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将其放置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并以加速度α匀加速下滑,斜面保持静止状态,问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如果用常规解法进行解答,会发现运算量比较大,分析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如果将问题的考虑角度变一下,将木块和斜面看作是一个整体,求出其在水平方向上的合外力,并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则可以使解法更加简便。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则可以使他们思维的空间得到开拓,使他们探索物理知识的欲望得到激发,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形成,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当然,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不止上述提到的几种,但是不管怎样,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应当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和空间,让学生可以在自由、宽松的物理课堂上发挥主动能动性,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熠熠生辉的智慧之花——创新之花在物理课堂上开放,让持久甘甜的智慧之果——创新之果在物理课堂上结出,让学生的初级创新能力在中学物理课堂中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推荐阅读:
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论文05-23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8-19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开题报告12-22
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论文06-10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08-14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09-27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2-30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