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探索(共10篇)
教学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探索 篇1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
洪志刚
摘 要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索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自主学习探究 创造品质 教学策略 教学方式
“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和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法,往往教师“教”的过分夸张,漠视、淹没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为“教什么”,“如何教”等因素而设计,考虑教材多,考虑学生少,这样学生是“他主”的,不是“自主”的。因此在呼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程改革中,“传授式”的教学方式遭到了否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势在必行。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自主学习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呼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塑造学习主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动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实现自我发展而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学习。为此,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探究性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他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探索、发现来获得科学知识。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任何功课的最终目的是在于达到不教„„”,我国古语“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都说明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
很多学生对新奇神秘的化学现象好奇,但是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往往忽视了对不理解的事情进行深入研究,缺乏探究性。因此教师要在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的好奇心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培养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激发探究意识; 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训练如对学生提出疑问,或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课后通过实验、查资料、讨论等等方法去找到答案,在恰当的时候检查学生的研究情况,并提出自己的意见。通过这些形式培养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做CO还原CuO的实验时,教材中介绍了两种处理尾气的方法:①用气球收集尾气;②改进实验装置用酒精灯的火焰燃烧掉CO。利用这两套装置,引导学生分析各装置的利弊。①.气球吸收不方便、不保险;②.用酒精灯火焰处理不节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各自的处理方案,集思广益,同学们一致认为以循环利用法来处理尾气是一种更好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去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还原同样多的CuO,采用循环利用法可以减少CO的用量。
2. 自主学习追求的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创造品质,良好的创造品质又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创造品质的人才能不囿于传统、安于现状,不盲目从众、唯上、唯书;才能面向未来,求真务实,勇于进取,乐于改革,欢迎新事物、新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尊重别人的劳动、贡献,注重效率、效益;才能目标明确,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应变力;才能对自己的力量和别人的力量充满信心。一个具有良好创造品质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会更加自觉地自主学习。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品质,促进自主学习,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充分的自信心。为了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创造的自信心,必须给其自由的环境。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科学面前师生平等。教师应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问题,使课堂上洋溢着宽松和谐、探索进取的气氛。教师应及时对好的方面予以肯定和表扬,更不要忘记对出错者予以耐心指导和鼓励。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得到了重视,自信心自然越来越充分。
其次培养创造的意志力。创造过程是一种探索过程,成功与失败共存于整个过程中。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百折不挠的、敢想敢干的精神,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化学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化学领域中诸如科学家献身科学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增强创造意志。化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应长期坚持的化学实验,如水质监测,其监测的时间可以是半年、一年,甚至几年,其监测的项目有很多,如PH测定、硬度、富营养化、跨学科如物种数量和种类及变化等等。教师应不断检查坚持者的实验情况、实验成果,给予必要的鼓励与帮助。化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组建化学兴趣小组,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创造意志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3. 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保证。
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造品质为目标的自主学习,如果缺乏一定的保证,其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保证。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学生的种种能力不是单纯的“教”就能培养出来的,教师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要靠学生自主去学习、掌握,大量的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靠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故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在于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
3-1保护好奇心是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可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教师经常无意识地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对好奇心的扼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化学是揭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的自然科学。受好奇心的驱使学生会问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重视和鼓励,不要害怕和阻止学生的“好问”,不要讽刺和贬低学生的“怪问”;教师要培养和表扬学生的勤于提问,不要限制和压抑学生的“多问”;教师要指导和启迪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化学现象而广于提问,敢于提问,甚至善于提问,而且问得颇有见地、切中要害。这样从根本上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深入学科知识,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深奥道理,激发其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较奇特的实验现象、悬念式提问、新奇的故事、不同于惯常结果的实验方法等等,易使学生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在这种情感的刺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探索,揭示“奇”的奥妙,形成“我要学”的氛围,达到提高自主学习意识的目的。如“魔棒”点火、荒郊野外的夜晚“鬼火”、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的植被特别茂盛、豆科植物不用施肥就特别粗壮,化学中有许多这样的好材料。
3-2培养适度的批判精神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热情。
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在培养“乖孩子”、“听话的孩子”,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在培养会做题的孩子。这样的学生对老师教的、课本上的知识奉为“圣旨”;这样的学生迷信权威,崇信书本;这样的学生缺乏主动性、独立性,面临选择时束手无策,难置可否,结果放弃思考,人云亦云,窒息创造。“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对事物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它是一般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所以化学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批判性地吸收化学科学的精华。化学科学中的许多规律的认识过程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甚至由错误到科学,教师不应是简简单单的传授,可以引导学生再来一次“创造”,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寻幽探微,穷根究底,最终才能有所发现与创造。例如学习苯的分子结构时,让学生正确地去理解凯库勒式的积极意义,又要让学生通过性质的学习认识到它的局限性,激发学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欲──苯的分子结构到底是怎样的?有没有比我们现有的课本上更科学的解释。
3-3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欲望。创造想象力是创造的核心,是创造的源泉,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启迪和鼓励联想、设计一些化学问题进行想象力训练等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如:引入有机物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没有有机物的世界会是怎样,有机物是怎样形成的„„;在学习氢键时激发学生想象如果水分子之间没有氢键,我们的地球会怎样、若外星球也有生命但没水,那么那种物质会相当于水的作用;在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教学时,可提示学生你由此还会发现哪些物质的分子结构也为正四面体结构、有没有离子的结构也为正四面体结构、有没有哪些物质虽然不是由分子和离子构成但其中存在正四面体结构;甲烷的一氯代物无同分异构体、乙烷的一氯代物无同分异构体、2,2 – 二甲基丙烷的一氯代物无同分异构体,由此总结出什么样的规律,又怎样运用此规律有所发现。
3-4加强实验和观察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是验证、探索、创造的可靠手段。
教学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探索 篇2
一、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 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 在教学中, 应设法激趣, 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例如, 在演示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实验时, 有学生曾提出, 烧瓶内的残留物为什么变黑, 是否有新的黑色物质生成?此时笔者就顺势启发:肯定有新物质生成, 大家在课后思考一下会是什么物质, 为什么有这种物质生成, 此外是否会产生影响乙烯纯度的物质, 怎样用实验论证.请设计方案, 若方案合理, 可提供实验条件供大家验证.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欲望,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有效探索, 得到满意的结论.
二、创设问题情境, 制造探究环境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 最大限度地调动感知器官, 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最大限度的集中注意力, 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一跳, 摘到桃”, 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教学观, 更加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升学的教育, 促使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 精心设疑布阵, 以便营造探究的氛围.教学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因此, 教学中要善于问, 更要会问, 更要指导学生多问善问.要问得恰当, 问在知识关键处;问还应掌握坡度, 问在难易适中处;问更应选准时机, 问在教学当问处.使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 促使联想, 对比思考, 设想种种解决方案, 从而使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大脑中展开, 培养学生形成开放式探索性思维.
首先, 上课时, 可用提问的手段, 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氯化氢的物理性质时, 笔者先做了氯化氢的喷泉实验, 然后问学生:若压缩滴管的胶头挤出几滴水, 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喷入烧瓶里的石蕊试液的颜色是否有变化?为什么?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 因为学生观察到有趣的实验现象后, 就急于知道答案, 对于给出的问题就会积极地思考.当然对于氯化氢的物理性质的理解也就会更为深刻.其次教师对于自己的设问在最后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解答.
除巧设疑问外, 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 并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 以激其情, 奋其志, 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
三、创造模型, 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要通过化学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应该加强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 另一方面要全盘了解化学教材中的多学科因素, 化学概念与原理可以利用学生相关学科知识来类比、同化、理解、接收以至应用.例如, 在晶体结构中切割出一个基本结构单元, 弄清该单元中的点、边、面为多个基本单元所共有, 则这一个点、一条边、一个基本单元的贡献只能是它的1/m (m为基本结构单元数) .这是“平均值原理”在晶体结构中的运用.在晶体的有关计算中利用这一原理可使问题迎刃而解.例如, 在NaCl晶体的一个单元中, 顶点上的离子只被8个单元所共有, 每个单元实际拥有该离子的1/8;棱上的离子只被4个单元所共有, 每个单元拥有该离子的1/4;面上的离子被两个单元所共有, 每个单元实际拥有该离子的1/2;体内的离子只被该单元拥有.这样使学生更加清楚一个基本结构单元中的原子离子个数, 从而得到正确的化学式.
四、巩固总结, 使学生真正具有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的内容, 即本节知识的生长点, 但这些内容又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知识.为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 使知识紧凑, 可指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 以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这样做可使学生逐渐养成不断探究化学奥秘的习惯.同时, 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 这时, 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解答, 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讨论时, 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 疏导思维障碍, 纠正思维偏差等.讨论, 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很好手段, 由于我们上课前不强调预习, 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时, 不会造成思维定势, 学生的思维不会受课本的限制, 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 想办法解决,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 调动其探究积极性.另外, 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 研究学习方法, 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 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的迁移.探究习惯一旦养成, 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 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教学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探索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创新能力;教学模式;教学环境
化学是一门十分重要且实用的科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渗透着化学知识。高中化学教学的开展不仅能大大丰富高中生的科学知识,还能培养其良好的化学素养及实践能力。而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依然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这对于现阶段培养高中生的化学创新能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一、高中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1.化学实验教学缺乏创新性
一些高中化学教师并不注重日常课程的实验教学安排,甚至有少数教师还认为化学实验课程会白白浪费教学时间,加上很多学生在化学实验课上并不能认真操作、学习,更加剧了教师的错误认识。单纯的理论讲学难以将化学知识点传播开来,应当结合化学教学实验开展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虽然很多学校开设了日常的实验操作课,但都是要求学生依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缺乏对整个实验的探索性,这样的实验课同样抑制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课堂教学模式较为陈旧
我国现阶段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较为陈旧,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理念依然存在。虽然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有很多教师依然只是将知识点罗列在屏幕上,从而让学生认真听讲,而教师之间的互动度相对不高。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也就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对高中化学的教学效果及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对策
1.改革与创新高中化学教学模式
高中化学教学应当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将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化学教师可以组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理念,进一步突出学生的课堂主导地位。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学习,使其能够将化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之中,从而在强化其化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创新思维开拓的重要源泉,教师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其能够通过对事物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透过现象剖析本质,从而使其发现化学中的无穷奥秘。例如,化学教师在给学生演示乙酸乙酯生成实验时,应当为学生制定科学而清晰的任务和目标,让学生对醇和酸的颜色及状态进行观察,并通过嗅觉对其气味差异进行辨别;然后教师可以演示整个化验反应实验过程,让学生对反应过程进行观察,注意其中产生的固体物质沉淀、气体生成及颜色等细节变化;最后,化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个实验过程进行总结与分析,并探讨释放出的气体究竟是何种气体等等。在实验课程的结尾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采用类比的方法,鼓励其做一些铝、镁等物质和水的化学反应,从而在观察、总结、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创新思维。
3.创设良好的化学教学情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化学教师应当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和有利的教学因素,并且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使其形成创新思维意识。例如,在讲述到“酚的性质及应用”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将有有关酚类化合物罗列出来(见下图),从而使学生对这几种化合物的共性进行观察,并充分结合其相关特性,分析得出苯酚是最为基本的酚类物质。而在学习酚类化合物物理性质之后,化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学习情境:取出苯酚浊液2.0 mL置于试管之中,并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其中,浑浊的溶液会逐渐变得澄清,然后将澄清的液体分至两支试管之中,其中一支接入CO2,另一支逐渐滴加稀盐酸,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反应过程。这种引导式与探索式的实验教学结合情境创设可以使得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大大吸引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及探索欲望。
在当前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推动下,高中化学教学应当对教学理念与模式进行创新,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中开展具有探索性的化学实验教学,从而在提升化学教学质量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参考文献:
[1]乔萌萌.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4(03):17-18.
[2]刘梅.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初探[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4(19):22-23.
[3]朱立志.高中化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5(05):172.
[4]刘佞珺.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3(29):133.
教学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探索 篇4
信息技术主要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很多的优点,比如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能更加 地形象直观,使学生更易理解;把课堂的容量进行扩大,使学生能吸收更多的知识;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充分的挖掘;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对学生智力的提高也有促 进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对化学进行教学
在教学的课堂中引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更加的注 意,达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注意,也就不会在课堂上开小差,这样学习的效果就能有效地得到提高。而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 过来,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职称论文范文http:///学的策略,根据学生在哪方面的不足做出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利用计算机巨大的信息存储量,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资料,使学生的认知领域得到拓 展。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除了做实验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模拟实验的平台,对真实的情境进行模拟及再现,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模拟实验,并对实验的仪器 以及其使用的方法进行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会觉得很有趣,而学生在进行模拟实验的过程中,还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对知识的不了 解,并及时地学习,使学习的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
3)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所以,微观、宏观领域的教学内容特别适合运用多媒体 课件,可以把那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进行展示,对微观的过程、状态、结构进行形象的模拟和再现,使学生能够对其进行深刻的理 解。运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可以对知识进行感性的认识,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为不能对知识进行理解,从而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核心期刊发表http://www.ksfabiao.net/的思想。如在学习“原子的构成”这个 知识点时,学生对“原子内部的结构”“电子如何在原子内进行运动”等抽象的知识很难理解,教师也很难表述清楚。如果运用多媒体,把内容知识做成直观的画面 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能通过画面进行了解,再配上一些解说,也就可以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再比如“原子和分子间的区别以及联系”这个知识点,在进行电解水 实验时,学生用肉眼根本就不能看出水分子的变化。但如果通过多媒体来演示“水分子在通电后被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之后不能再进行分解,只能再组合成为氧 分子和氢分子”,学生会对分子和原子形成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并深刻记住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进行培养。当枯燥又乏味的分子模型活动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会觉得耳目一新,顿时有了 学习的兴趣,并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而这样的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会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热烈的讨论。比如,学生可以根据葡萄糖的分子的结构进行探讨,把一些知 识点探讨出来,比如它与活泼的金属会发生反应,与新制出的强氧化铜会发生作用,和羧酸会进行酯化反应,等等。这样活跃的课堂会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完成作业和作品后,可以及时展示给大家看,让同学和老师对其进行评价,找出其中的不足,并帮助学生进行改进。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还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也得到有效的提高。
2)多媒体有 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建构教学情境,把神奇和精彩的化学世界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看,给学生以感官的刺激,使学生学习的意识大大增强,学习的兴趣也得到有效提高,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可以使学生能够自觉去获取知识,并对知识进行掌握。如在学习“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时,可以播 放一些能量在生活生产中得以运用的画面以及影片片段,用这些生动形象且直观的画面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及心理的刺激,使学生能够对能量的重要性进行了 解,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比如“无机非金属材料”这一 课,虽然内容很多,但是整体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己通过网络来对其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在网上对所涉及的资料进行查找和了解,如对工业生产硅酸盐的设 备、原料、流程以及对硅酸盐工业产品的性能和成分做了解,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用途、特性、种类、特点等作了解。这样通过学生自己上网对资料进行查找了解,可以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展,又可以使学生在自学中得到学习的乐趣,学会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 不断发展,把信息技术运用在教学中已经迫在眉睫,它不仅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激发,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外,还可以有效改变 教学的方式,有效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行培养,对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行充分的挖掘。因此,化学教师要充分 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以达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教学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探索 篇5
1学生自主学习现状
在生物化学授课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表现较好,但整体上,学生被动学习也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学习的动机或者动机不明确。
(2)没有时间学习。
(3)没有合适的学习环境去主动学习。
(4)形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
教学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探索 篇6
课题实施方案
一,提出研究方案的原因
1、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人类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积累各种精神财富都主要利用语言来完成。语言能力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人要顺利进入社会,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具备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够较好的适应社会发展。
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提高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是现在的重要的任务,尤其是对于大班的幼儿,直接面临的是升入小学。小学生的语言发展与幼儿园相比,相差很大,尤其是在写话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写自己想说的话,还要结合自己的想象,把自己的语言能力提高。
大班幼儿语言发展特点。
五六岁的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得语言的运用也随之泛滥,需要大量的积累。
(1)大班的孩子的思想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真实的思想,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也了解甚深。
(2)教材的使用中,真正体现语言领域的目标性不强,注重情感体验忽视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3语言的单一利用,使得幼儿的语言活动范围缩小,不利于语言能力的发展。
(4)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为小学打下基础。
二、怎样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1、让幼儿学会倾听,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上课,在与幼儿的交流讨论中,认真听并给出好的意见。
2、在倾听的前提下,让幼儿学会表述,将听到的内容正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表述下来。
3、欣赏文学作品,陶冶情操,让幼儿用语言表述出来。
三、研究的目标
幼儿目标:
1、学会倾听教师的话语,日常生活中积累词汇,运用学会的词汇表述教学内容。
2、通过倾听理解教学内容。
3、扩展幼儿的阅读范围,发展语言能力。
教师目标:
发展幼儿的与要表述能力。
四、提高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
1、日常生活中积累词汇,从丰富的词汇掌握,到连贯的语句表述。
2、对字的识别,将字延伸到词语的形成。多让幼儿分组讨论交流。
3、运用图片连接的方法,让幼儿用连贯的语句表述。
4.事件扩散训练。
五、实施:
教师利用阅读专门的大书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按序仔细观察画面和将前后画页联系起来理解的阅读技能。
以听赏图画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主要让幼儿反复倾听老师的讲述,不断体验品味,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一套打乱顺序的图片,幼儿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根据故事内在的逻辑规律将图片按顺序排列起来,并表述排图理由,这有利于培养幼儿有序思维能力。
这是阅读经验与音乐感受相结合的活动。幼儿通过感受理解音乐,将它转化成语言符号,进行讲述,并配上画面组成音乐图画故事书,培养幼儿将音乐符号转化为语言符号和绘画符号的能力并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充分利用讲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并且利用多种方法讲故事。如:模仿编故事;改编叙述方法;扩编故事等。
六、研究的步骤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做好立项申报工作和课题计划工作。
2、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科研方法的操作。
实施阶段、根据本课题所选择的研究方法,把具体目标转化为操作方法。
七、大班文学教育目标
1、欣赏
(1)培养幼儿倾听阅读诗歌、故事(童话、寓言、神话传说)、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及其塑造的各种形象有广泛的兴趣和专注性;
(2)能识别各类体裁作品的不同特点,能为各类体裁进行分类匹配;
(3)能感受和识别作品中语词、句子段落的均齐、对称以及重复变化的特征;
(4)能对作品画面产生联想、想象能力,形成生动完整的文学表象;
(5)能对丰富多彩的语词和修辞手法产生兴趣和理解;
(6)能够在形象和词语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群体或社会意义;
(7)能积极参与围绕作品的议论和评价;
(8)能对文学语言的语音效果,即声音、韵律、节奏的特征及其反映的情意表现产生感受和体验;
2、复述和朗诵
(1)能自发地组织游戏活动中的讲述、朗诵活动;
(2)能主动要求参加集体朗诵或个别朗诵,语言清晰、普通话正确、态度大方;
(3)喜欢运用感叹、疑问等语气、语调和节奏,做到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诵;
(4)能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或电影、录像作品中的故事概况和某些细节。
3、表演
(1)能够根据人物的情感态度,自主、大胆地为人物设计动作和语言,并积极参与同伴的表演,相互欣赏和评议;
(2)能够与同伴在一起共同为故事表演制作、准备道具、服饰,并布置场景;
(3)培养幼儿即兴表演的兴趣和能力;
(4)能将图片、诗歌、歌曲、电视节目或自编故事等改编成角色表演并融入创造性游戏之中。
4、创编
(1)喜欢运用文学语言自然生动地讲述事情或表达内心感受;
(2)能把图画、音乐、动作表演转换成有情节的故事,并具有故事的基本要素和某些细节;
(3)能够根据提供的范文进行续编、仿编或改编,头尾形象能够保持内在联系;
(4)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独立自主地创编自己喜欢的故事或诗歌,而且具有故事、诗歌的基本特征;
(5)能够积极参与同伴之间自编作品的相互欣赏和评议。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7
一、营造创新环境, 培养创新意识
化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化学教学中, 要重视物质性质教学, 更要重视物质性质的应用, 注重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注重联系实际进行讲授, 如联系身边的化学现象, 联系化学知识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联系当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并努力用化学知识和技能说明、解释周围社会生活中涉及的化学问题, 强调学以致用。课堂教学不应为讲化学知识而讲化学知识, 不应为讲理论而讲理论, 理论最终为实践服务, 要尽可能结合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思考、讨论。
课堂教学中将化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讲授与培养自学能力相结合,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将来发展的需要, 是学生创新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 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两种形式:一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学寻找答案;或者,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验室, 走向资料室, 通过努力,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二是学生自学教材, 提出问题, 由老师解答, 两者互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归纳、综合、筛选出带有共性、富有创新价值的问题进行探讨、回答, 给出最佳答案, 并注重启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颜色、状态、变化、气味、质量改变, 不仅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停留在感知基础上, 而且要求观察记录结果, 并加以分析, 作出合理解释, 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样可以排除荒谬, 纠正错误, 发现真理, 从而获得认识上的突破, 取得认识上的飞跃。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直接途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中只有做到手、眼、脑并用, 能顺利完成实验,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操作能力, 改变学生不敢动手、不会动手的现状, 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 重理论、推理、计算, 轻实验及实验设计、过程, 从心理上给学生尝试机会, 给了学生实验成功的乐趣, 以及学生面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化学教学中, 注重对教材的社会功能、人文精神的挖掘, 更有助于创新教育。众所周知, 中国古代史中涉及的四大发明, 其中有两项就是化学方面的成就, 火药和造纸术的发明, 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随着社会的化学化和化学的社会化, 现代化学正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 可以说人类的衣、食、住、行, 离不开化学和化学知识, 在化学教学中可结合化学知识向学生讲解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能源利用、化学与农业、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食品、化学与卫生用品、化学与洗涤剂、化学与衣着、化学与护肤品,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 树立社会责任感与义务的自觉性, 增强环保意识, 造福后代子孙。
五、利用科学家的创新成就, 激发创新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8
从未来人才发展需求的角度看,要重视发展人的主体性,树立“一切为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观念,重视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从长远发展看,中学阶段的教育不应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应从终身教育和继续学习的视角出发,应更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教育要着眼于未来,重视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新教育正能体现这一目标,为了学生将来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活动.
一、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切真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1991年,第11届国际化学教育会议也旗帜鲜明地提出:“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
化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物质性质的教学,更要重视物质性质的应用,注重课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联系实际进行讲授.如联系身边的化学现象,联系化学知识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联系当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并努力用化学知识和技能说明、解释周围社会生活中涉及的化学问题,强调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不应为讲化学知识而讲化学知识,不应为讲理论而讲理论,理论最终为实践服务,要尽可能结合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例如:在讨论到铝热反应时,除介绍该反应在铁路建设上用于野外焊接钢轨外,还可补充介绍利用铝热反应中放出的大量热量,使钢筋局部熔断而用于旧建筑物的定向爆破、拆毁.
课堂教学中将化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只要掌握分寸,有机联系,就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勇于创新;有助于学生重视科学技术和开阔眼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讲授与培养自学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周总理曾说:一个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古人也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永无止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单纯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可能不能满足和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新情况,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实际需求,还需要在不久的将来重新学习,而且是以自学为主,因此及早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将来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创新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两种形式:一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寻找答案;或者,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验室,走向资料室,通过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二是学生自学教材,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两者互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归纳、综合、筛选出带有共性、富有创新价值的问题进行探讨、回答,给出最佳答案,并在该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戴安邦教授说: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化学全面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实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颜色、状态、变化、气味、质量改变,不仅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停留在感知基础上,而且要求学生观察记录结果,并加以分析,作出合理解释,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样可以排除荒谬,纠正错误,发现真理,从而获得认识上的突破,取得认识上的飞跃.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直接途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中只有做到手、眼、脑并用,才能顺利完成实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操作能力,改变学生不敢动手、不会动手的心理,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重理论、推理、计算,轻实验设计、实验过程的心理,给学生尝试的机会,给学生实验成功的乐趣以及面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实验教学的重点要由过去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转移到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上来,赞可夫曾提出一个重要原则:“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实验教学也要强调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并“学会怎样实验和思考”.尽可能增加探索性实验,我们曾将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并安排在该知识点教学之前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还可以组织课外科技小实验,如检验有机物中的碳、氢元素,辨认布料,制造肥皂,等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中学教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强调文理分科,割裂文理科的结合,导致理科学生忽视社会、生活、就业对化学素质的需要,忽视满足社会的化学需要,较多地注重化学学科的学术价值和理性思维的训练,但对发生在身边的最基本的化学社会问题却知之甚少.
化学教学中,注重对教材的社会功能、人文精神的挖掘,更有助于创新教育.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史中涉及的四大发明,其中有两项就是化学方面的成就,火药和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随着社会的化学化和化学的社会化,现代化学正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可以说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化学和化学知识,在化学教学中可结合化学知识向学生讲解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能源利用、化学与农业、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食品、化学与卫生用品、化学与洗涤剂、化学与衣着、化学与护肤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树立社会责任感与义务的自觉性,增强环保意识,造福后代子孙.马克思曾说:社会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化学科学在揭示物质内部丰富多样的运动方式及其变化规律时,显示了化学领域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材料.
在化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取证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勇于创新精神,大胆质疑,尊重知识,不迷信、不唯书、不唯师,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信念,才能勇于创新.
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于化学教学中,还应该注意针对学生的心理,及时疏导.如对学生的好奇心理,教师应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模仿心理应潜移默化,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的自信心理应尊重鼓励,培养独立自主的品质;对学生的可塑心理应启发引导,培养广泛特殊的心理;对学生的克制心理应化燥为思,培养坚韧顽强的毅力.
费里德•海纳曾说:“教师凡要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他的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主题,创新可以形成新概念、新事物.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在化学教学中,应积极进行创造性品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善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教学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探索 篇9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本课题以生物课外活动――“德化县合水资源调查”为内容,采用探究的教学模式开展活动,结果表明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 探究教学 生物课外活动 科学探究能力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潮流面前,理科教学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纵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生物教学的改革,尽管提法不同,名称各异,但其指导思想可以说就是“探究教学”。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活动。通过探究教学过程,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获得知识和信息,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而科学探究是寻求问题解释,解决过程,其价值在于创新,通过丰富和发展理论对未知世界进行解释或预测。生物课外活动注重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是培养学生智力、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可以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探究,用已知的和发展的科学原理寻求解释,使观察具有意义,建立基础的科学知识,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文以指导学生对本县的“合水质调查与综合治理设想”课题探究为例,探索在生物课外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根据课题目标,制订探究计划
1.1确定探究问题。
探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知识或问题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外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活动目标,寻找与活动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课题,创设情境,明确告诉学生要调查研究的领域。合是本县的母亲河,学生非常熟悉。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学生都清楚合的今昔变化,教师通过讲述它目前的状况:“水质受到污染,影响周边生物的生存,影响溪边公园的景致,政府对治理合的决心。”学生立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纷纷表示要为治理合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很好地调动了起来。
1.2制订探究计划。
教师引导学生就探究的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引导学生集中于一或两个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并指导学生自己制定实施目标和内容,发挥学生在课题探究中的主体作用。围绕治理合这一课题,学生在分组讨论提出许多建议:“大家行动起来义务到合捡垃圾。”“对水质进行测定,制订治理方案,恢复合生态环境。”“英国人治理泰晤士河取得很大成功,我们可以学习他们先进的经验。”这样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三项探究内容(探究不同水质对植物根生长影响,探究溪边公园生态环境的保护,探究对合污染的综合治理)就产生了。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状况,将学生分成三组,确定探究内容。最后各组学生分别制订各自的实施计划。
2.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2.1选择科学探究方法。
选择科学的探究方法,是课题探究取得成功的基础,科学探究不是让学生“读”“记”科学,而是动手“做”科学。大量安排实验活动是为了诱导学生探究问题。如第一组学生进行水质测定时,教师告知学生分别采集同一河段涨潮时和退潮时的水样,以保证水样的代表性。探究内容可以是简单的理化测定,也可以是对不同生物生长的探究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自准备实验材料开展实验,告诉学生实验材料的选择一定要有代表性和一定的数量,实验结论才有普遍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排除外界环境对调查对象的干扰,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和测量方法,实验后指导学生设计记录表格,进行观察和记录。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信息,在观察中产生问题,用不同方式做记录,以便保存与交流,在测量比较中学会一整套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技能,通过思考得出结论,并计划下一步行动,在解答问题中增长知识和才干。通过以上探究常规方法的指导,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
2.2不怕挫折,勇于探索。
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一项实验往往要经过多次失败,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后方能取得成功,如第一组学生在做不同水质条件对植物根生长的影响时,发现原来的实验材料――蚕豆和小麦根的生长较易受非调查因素的影响,实验现象不够明显。于是他们调整选择了其他种类的材料进行了反复实验,最后通过对比和筛选,发现鳞茎类植物生根现象显著,这样通过课题的探究,培养了学生不怕挫折、勇于探索的精神。
3.督促学生按计划进行,及时研究挫折和新发现
3.1按计划探究。
在研究内容和方法确定后,教师应督促学生按计划进行课题探究。如实验的学生分工,定期检查学生的调查结果,及时解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召开课题探究交流会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兴奋点被触发,好奇心得到鼓励。他们不仅独立地操作、思考,而且集体分析讨论。他们不仅按计划实施研究调查,而且走访了环保局、污水处理厂等单位,向有关专家请教,有的还去图书馆查阅了许多有关的专业书籍。
3.2不断修改实施内容。
对于课题探究中出现的困难和新发现,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不断修改探究计划和实施内容,如针对第三组学生的调查结果“目前河岸边各种污染源密布,市民的环保意识还普遍不高”,及时修正了实施内容,经过详细调查,提出了对合进行综合治理的设想。“指出合不仅是建立污水处理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强各职能部门,各位市民的环保意识”。学生还设计了一些在目前条件下切实可行的方案,其中“将计算机应用到污水处理程序”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
4.引导学生对课题的实施过程进行自我评价
4.1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对合水质的测定和动、植物生长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简单的生物统计方法,统计调查记录,分析整理数据,综合归纳概括出有关规律性的结论。
4.2指导写论文。
指导学生进行论文撰写,论文成形后对文章中的错误数据、观点、语句等,及时给予指正,保证论文的科学性,体现探究的目标、方法、步骤和结论。
4.3评价研究结果。
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和交流,要求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各方面有深刻的了解,要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为了在论文答辩中取得好成绩,学生准备了大量图表模型,设想了许多可能遇到的提问。最后教师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总结。
通过课外活动锻炼,学生认识到:第一,科学知识不只是观察到的事物的简单报告,科学知识还是由原始材料缓慢地、试验性地积累而成的知识体系。第二,收集到的原始资料产生于有计划的观察和实验。第三,实验和观察的计划是根据问题而制订的,问题又产生于我们对先前的知识的总结所得来的概念。第四,总结性概念要受到问题解决的效果的检验,并通过检验不断地得到修正和更新。
总之,探究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认识到学习不再是为取得好分数而受到父母或老师的表扬,应来源于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探究过程有独立的操作、思考,也有集体的分析讨论,这样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自我钻研、自我决策、自我负责的机会,又在讨论中形成对旁人观点的容忍态度,树立尊重科学事实的态度,以及依事实批判地思考的态度。这种既尊重个性发展,又重视集体合作的探究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日后工作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恩山.生物学教育研究方法与案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伟庆.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生物学教学,.
[3]柳劲松,王丽华,宋秀娟.环境生态学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
教学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探索 篇10
摘要:
21世纪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知识更新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日益加快。在国际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再也不是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资本。而是人的素质、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知识经济社会将是一个学习的社会,创新的社会,他要求走出校门的学生不仅善于吸纳、应用不断出现的新的知识,而且要具有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江泽民总书记也曾有过这么一段精辟的论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它本身就是一门创新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然会爆发出无限的创新火花。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新能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完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必须创设富有创新的情境和气氛。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让他们永葆本来就有的好奇心,让他们拥有敢于挑战的气概。另外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多思,启发学生多说,鼓励学生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通过组织、引发、释疑、示范、激励……使学生按照创造思维的规律去进行创造思维的实践。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轻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产生“安全感”,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和谐的氛围,教师就要放下“架子”,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生,以关切的眼神去关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影响学生,以幽默的语言去启迪学生。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激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亲切地交流、共鸣,使学生感到自己被人信任,被人理解,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乐其学。这样课堂就成为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乐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表现,及时进行课堂调控,促进学生创 1 新学习;教师又是询问者—假装不知,问原因,找究竟,引导学生弄明白;教师更是欣赏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积极地评价,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欣赏他们的点滴创新。
2、创设和悦的情境氛围
语文学科本身充满着“情”味,这是它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最大的优势。情感又是儿童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动力,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出一个充满智慧、蕴涵情趣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船过三峡》一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优势,通过录音、录像等现代化的电教媒体,带领学生去领略长江三峡的神奇,让学生们从内心发出“好神奇啊!”的惊叹,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赞美之情冲击着每个学生的心灵,学生情不自禁地放声朗读,抒发自己的感受。这样凭借语言文字,创设和悦的情感氛围使课堂更趋于生动而富于情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兴趣。
3、激发和培养浓厚的创新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兴趣。如《草船借箭》一课,一开始教师就提出:为什么课题中用“借”而不用“骗”?由于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已经预习,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对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想弄明白究竟,便会迫不及待地去研读课文,各抒己见,最后总结出答案:一说明有借必还,到以后战斗的时候归还;二与文中的有关句子相对应;三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为人。
长此以往,课堂上便会奏响和谐、愉悦的旋律,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最充分地激励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创新品质
学生的差异是创新教育关注的个性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是特殊个性,需要充分的尊重和关怀,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潜能,需要的是激发和培养。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努力为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发展机会,让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示自己,寻求发展的可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尽可能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优势,使每个学生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1、培养思维的求异求优性
人的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许多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正是摆脱习惯性思维束缚的结果。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哥白尼确立日心说,都是求异思维的结果。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的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不断拓展新的思维空间,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品质。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让学生在懂得像乌鸦那样爱听奉承话的人要上当受骗的这一深刻思想内涵后,可启发学生从狐狸是如何吃到乌鸦嘴里的肉这一角度,经过多方位的比较思考,让学生明白狐狸虽狡猾,但聪明,遇到问题,能想办法解决,从而使学生树立只要开动脑筋,就能战胜困难的信心。《司马光砸缸》、《称象》也可采用这一方法。如《司马光砸缸》一课:当孩子掉入水缸的危急时刻,司马光当机立断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孩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司马光的办法外,还有什么办法救出小孩?这时,让学生展开思维,充分发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哪种办法好?为什么?这样做,通过发散和聚合思维的结合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学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懂得“同”中求“异”,“异”中求“优”的思维方法。
2、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纵向探究,就是启发他们在学习中或追根溯源,探究事物的起因,或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样做,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他们的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向纵向发展。如《狼和小羊》一课,狼三次找碴儿是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这条线索,有层次地设计几个思考题,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纵深阶段:①狼为什么故意找碴儿?②狼一共找了几次碴儿?③狼为什么不立刻吃掉小羊?这说明了什么?经过一个个问题的讨论,学生进一步弄明白狼找借口的实质,小羊反驳的理由,懂得对狼这样的坏家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为了进一步揭露狼狡猾凶残的本质,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狼再碰到别的小羊又会怎样呢?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锻炼了思维的深刻性。
三、鼓励质疑问难,激活创新思维
巴浦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贵有疑,学则须疑,问题是创造之源,是思维之本。常有疑问,才能思考;常有思考,才能探索、创新。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 问难。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1、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激活学生的思维。其实,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但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的差异,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深浅不一,有可能只停留在字、词的表面,作为教师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深是浅,都应给予表扬鼓励。这也是训练学生勤思、敢问、善问的关键。如教学《秋天的果园》一课时,当学生们读后交流体会时,有位学生说:“我读懂了红通通的苹果、黄澄澄的梨、紫紫的葡萄都是在秋天成熟的。”另一位学生大胆地反驳:“老师,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水果,不一定秋天才成熟。”教师满意地直点头,夸奖他真能干。然后,顺势给学生讲解科学种植的原理和方法,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刚才提问的学生更是喜形于色,这样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多向质疑,激活学生发散思维
所谓“多向”是指从各个方面进行发散性思考,可以由里向外,作辐射发散质疑,也可由外向里作“聚点”质疑。从各方面来认识对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有这样一句话:“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句子作为思考问题的起点进行质疑:①从字面上来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②从语气来看,说这句话时,鲁迅先生的心情是怎样的?③从上下文来看,这句话揭露了什么?表现了什么?④从表达手法来看,“四周围黑洞洞”指的是什么?谁会“碰壁”?为什么这样说?⑤从说话的对象来看,面对一个孩子纯真的发问,鲁迅先生能将反动派的迫害,清清楚楚地告诉她吗?用什么办法让她理会呢?⑥从时代背景来看,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这样,通过多向地质疑,学生理解这句话就有了一种多侧面、多方位、多层次的思维出发点。
3、随机质疑,培养学生多向思维
只要有学生创新学习,就会出现学习过程中的质疑。的确如此,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质疑不要形成固定的模式。有的课文教学过程就可以从质疑开始;有的课文学生质疑可以放在结课阶段,有的则宜安排在课文研读之中。如教学《小音乐家杨科》一课时,教师先板书“音乐家”,提问: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音乐家?待学生回答后,将课题补充完整,又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吗?由于学生课前预习了课文,基本了解 课文大概,所以马上便会发现问题:杨科是一个连摸一摸真正的乐器的权利都没有的穷孩子,用上“小音乐家”的称号合适吗?然后,教师马上给予极大的赞许,并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抓住这一关键问题去研读课文。这样既达到了思维训练,又是一个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又如在教《田忌赛马》一课时,在学习了第一场比赛和第二场比赛后,让前后四位同学讨论,马的出场顺序还有哪些搭配方法?这些方法能不能让田忌取胜?从而让学生明白虽然还有四种调换方法,但每种方法田忌都是两败一胜,而能转败为胜的,只有孙膑的那种安排马的出场顺序的方法,从而懂得孙膑是一个观察细致、考虑全面、善于思考的人。继而再让学生想一想,如果齐威王不轻敌,在第二场的第一轮比赛后,及时发现对方马的出场顺序改变了,推测对方的策略,在下面两场比赛中还有没有取胜的可能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出具有探索性的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来探求答案,并在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养成勇于冒险、敢于挑战的精神,不断强化创新动机,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所以说,质疑是发现,发现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只有会提出问题,并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四、发挥丰富想象,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也有人说: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一切创新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使他们的智力活动突破个人的认识局限,使知识和能力融会连接起来。当然,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一要合情合理,二要有根有据,三要力求丰富。小学语文教材本身也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想象的契机,充分发掘学生奇思妙想的潜能。
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在学习课文中几块奇石的基础上,借助录像让学生们再来观赏几块奇石,为它们取名。对于一块奇石,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取名:天狗望月;有的说:骏马长嘶;也有的说:八戒思故乡„„瞧,名字取得多棒。然后,再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学着作者的写法,说一说你最喜欢的一块奇石。结果,学生们争先恐后,纷纷要求来展示一番,有一位学生说道:“仙女弹琴”栩栩如生,那仙女披着长发,身穿白衣,怀抱月琴,似乎正在弹奏美妙动听的乐曲,它是在赞美黄山的美景吗?寥寥数语,“仙女弹琴”跃然纸上。又如在教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后,让学生们写一写《海底世界漫游记》或《海底探宝》等想象作文。此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挖掘出可供学生进行丰富想象的语言因素,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扩写、续写、改写等,既是对课文的理解更具体化,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让学生在大胆而丰富的想象中,相互启发,感受着创造的快乐。
五、强调主动尝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培养那些只能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少年儿童的思维尚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促进思维,激发灵感。正因为这样,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主动思考、主动选择、主动判断。如教学《黄山奇石》的三块石头时,我让学生喜欢哪块石就先学哪块;喜欢哪句话就针对这句话理解;自己感觉哪句话理解得好,就把哪句话读给大家听……结果,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在讨论和背诵中,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巩固。可见,在充分地选择和表达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感情。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上、认识上、情感上的满足,而且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又如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易于投入,利于尝试,不受拘束,更加主动,而且参与面也广,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悟出新知,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探索】推荐阅读: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10-23
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研究陈述12-13
谈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12-19
中职教育化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05-13
浅析化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09-02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9-07
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论文05-23
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论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