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2024-12-21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精选13篇)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1

浅析如何在高中篮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篮球意识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篮球教学篮球意识培养方法

论文摘要:篮球作为一个复杂多变的运动项目,需要中学生灵活运用综合性各项技、战术,这就是篮球意识,被称为篮球运动的灵魂。篮球意识在篮球比赛中起着决定胜负的重要作用,它的形成需要长期从篮球技术训练、篮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作风训练等方面结合起来综合训练,是在训练或比赛中经过反复的条件刺激所建立的条件的反射。

篮球运动是一项相当普及的体育运动,大到世界级篮球赛,小到校园的小型对抗赛。篮球比赛的特点是素质、技战术、智慧、心理意志的全面对抗,在消耗之中拼搏取胜,在一定时间条件下双方对抗,相互攻守转化。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在比赛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变化往往在瞬间,具有突然性。可见,对中学生篮球意识的训练、培养和全面衡量就成为运动训练和比赛的核心。

一、所谓篮球意识

篮球意识是指篮球运动员从事篮球实践活动中经过大脑积极思维过程而产生的一种正确反映篮球运动规律性的特殊机能和能力。它是篮球运动员在长期篮球实践活动的认识过程中提炼积累起来的一种正确心理和生理机能的反射性行动的总称。简言之,是篮球运动员对篮球运动比赛规律客观实现的主观反映。篮球比赛的特点是攻守转换频繁,场上对抗争夺激烈。因此要求运动员要有精湛而全面的技术及应变能力,在能全面观察场上情况的基础上,对出现的情况迅速作出正确判断,并及时采取恰如其分应变措施,即合理运用篮球意识能力。这一意识是篮球运动员最宝贵的“精髓”,是比赛中指导正确行动的活的“灵魂”。

二、培养中学生篮球意识的方法

1.在技术训练中渗透篮球意识,培养正确篮球意识。

(1)培养中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培养“正确篮球意识”的门窗,是形成“正确篮球意识”的重要条件。中学生视野范围的大小决定观察效果的优劣,视野宽阔,接受各种方向、角度、距离、速度的各种刺激就愈多,反射速度就会不断加快,“正确意识”形成的范围就愈宽广,球场经验积累就愈丰富。在这里特别强调,提高余光观察能力,提高前后距离的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判断的准确度。

(2)培养中学生的眼、手、脑并用的能力

现代篮球运动要求视野的广度,反应的速度(对方意图的判断,个人技术运用的合理性),战术的运用(个人、集体攻防战术的变化策略和反应)等方面。对每个队员都有很高的要求,而在训练中眼、手、脑也是分不开的,应从理论上去提高、去认识、去培养、去锻炼,才能具有很强的能力,才能使体力、智力得到发展。

(3)掌握真假技术动作与“正确篮球意识”的关系

在篮球比赛中,我们常常要求中学生在运用技术动作时,根据不同情况做到动作上的真假变化,以求迷惑对手。这种要求实质上是为了培养中学生在激烈的攻守对抗过程中具有“篮球意识”中的“空间差”、“时间差”和“位置差”,这能使中学生更好地主动制造攻击机会,增强攻击效果,增强运用与应变技术能力。

2.通过战术训练强化篮球意识。

技术是战术的基本,战术是技术的运用。一套完整的战术是由多种基本配合所组成的,在战术的教学训练中,要使中学生掌握战术组成的结构特点和配合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求中学生掌握运用战术的时机,要知道什么情况下采用何种战术,明确该战术路线、位置、职责、运用的时机,参加战术配合的人数、方向、时间、空间、位置的变化。

同时还要在战术训练中培养队员独立作战的应变能力、攻击能力。在比赛中既要有规定的战术打法,又要有灵活运用与应变的技战术能力,这是中学生是否具有良好意识的标志。在训练过程中鼓励中学生勤思考,学会用头脑打球。比如一个局部配合不能只限于一种打法,一条路线。一个动作可随场上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提高在激烈多变的对抗争夺中斗智斗勇,随机应变的意识。赛场上的各种信息进入球员脑后,要经过思维立即作出准确的判断,采取适当的技战术行动,才能赢得场上的主动权。球员建立起牢固的技术,必须具有运用意识,如没有战术意识,仍是一盘散沙。在战术意识的培养中,教练要主动引导队员领会和明确战术意图,全面贯彻战术意图,还要根据比赛的实战情况,实行应变战术。这种战术思维和实战能力主要通过观摩和实践来培养。所以,培养中学生的篮球意识是一项耐心的而长期的过程。

3.通过心理训练培养学生的篮球意识。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的篮球意识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的篮球意识是随着在教师的技、战术训练下而逐步形成的,加上认知训练、意志训练和心理调整训练等一般心理辅助训练,可以使学生的篮球意识结构要素的心智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为篮球意识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些有目的的心理辅助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觉的反应速度。而专门化知觉能力的建立和提高,是培养篮球意识的重要内容,为此,教师应在训练中加强学生的球感和临赛感觉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学会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以创造临场时的良好心理环境,为在正式比赛中的正确意识活动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利用校与校之间或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友谊赛,在比赛期间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篮球意识的有效手段,即通过赛间、临赛的心理训练,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的状态,保证学生在比赛中能在正确的篮球意识支配下采取正确的行动。

4.狠抓作风训练是培养正确篮球意识的重要保证。

在比赛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不仅要面对比分的落后和领先,而且要面对比赛中的焦灼纠缠,这就要求中学生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技术和牢记团队战术配合外,还要有优秀的心理素质及过硬的比赛作风,领先时不骄傲,落后时不气馁,比分平着时头脑冷静,正确处理突发事件,运用正确的技、战术,赢得比赛。我国篮球运动发展过程中曾提出“积极主动、勇猛顽强、快速灵活、全面准确”的十六字方针,它既是我国篮球运动发展的经验总结,又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的发展方向。十六字方针既反映了我国中学生具备的和将要培养的特点,又深刻反映了正确篮球意识、良好作风和精神风貌。

5.多进行直观性教学和训练,观摩高水准球队间的比赛。

教学和训练中可利用挂图、录像等一些直观性的资料进行分析讲解。在方式上,可让学生们参与讨论,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在分析商讨中求得共识。另外,临场观摩高水平球队间的比赛,对学生们自身篮球意识提高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篮球意识问题已引起国内外篮球界的普遍重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运动水平的提高。篮球意识属于运动心理学范畴,但它的培养与提高必须与技术、战术、心理训练、作风训练多方面相结合。所以,只有提高篮球意识,才能够真正提高高中学生的篮球实战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红建.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运用[j].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1).

[2]孙民治.篮球运动高级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67.

[3]续俊等.对篮球意识培养的探讨,体育学刊,,(4).

[4]王守恒.关于“篮球意识”的理论探讨[j].北京体育师范学报,1999,27,(1).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2

一、通过课堂教学主阵地, 渗透环保意识

1. 在教学中积极穿插环保内容

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 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很多, 如: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塑料、固体垃圾、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等。在教学进程中, 我们应当挖掘这些内容并作适当补充, 把它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向学生渗透环保知识, 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如在学习“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后可以重点介绍“空气质量报告”, 让学生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级别, 认识到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的生存;介绍“臭氧层空洞”的形成、危害、以及消除措施等, 让学生知道臭氧层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臭氧层;在学习“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知识后, 可以介绍“酸雨”“温室效应”的成分、形成、事实及危害, 消除措施, 让学生知道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减少含碳含硫燃料的燃烧, 积极地开发利用无污染的新能源;在学习“金属的冶炼”时, 让学生知道在冶炼的过程中会产生一氧化碳等尾气污染空气, 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尾气, 使金属的冶炼符合环保的要求;在学习了“合成材料—塑料”后, 应向学生介绍“白色污染”的形成及危害, 使学生知道如何减少“白色污染”, 了解我国已经实行的“超市方便袋的有偿使用制度”的意义, 如此等等,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渗透, 即生动又能激发兴趣, 印象至深, 再对照结合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

2. 认真设计好实验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学生接受化学知识、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制法都是从实验开始的, 但是化学实验很多涉及到有毒有害物质, 控制不好或不规范操作对环境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我们应在实验教学中, 规范实验行为, 达到进行环保教育的目的。

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中, 学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上课时, 就要明确几大问题:1.化学实验中产生或接触到不少有毒物, 学生应严格规范操作;2.桌面上小小废液缸的作用, 为什么不能将废渣倒入水槽或地面;3.为什么要设药品回收处?定量小量药品实验的意义;4.实验室为什么设沙箱?使学生清楚实验室各种设施用途, 为规范实验操作做好准备。在做具体实验时, 更要要求学生规范操作, 例如:在做“氢气的制取和性质”、“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时, 都会产生不少废酸液, 要让学生弄清几个问题: (1) 反应后的废液中会有什么成分? (2) 排污管都是生铁时, 废液能否直接倒入下水道?学生明白道理后都能自觉将废液倒入废液缸。 (3) 废液中可提取哪些物质?

3. 撰写科技小论文

教师可以预先拟定好小论文的题目, 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后自己撰写, 也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生活中的体会和实际问题的讨论, 进行一些切实可行的研究性学习的活动。

如:组织学生对雨水、江水和工厂废水、民用废水的pH值测定后进行比较;了解空气质量是怎样评估的;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方法的选择和宣传;调查目前各品牌冰箱中氟里昂的使用情况, 与以前情况对比如何等, 同时可举办论文报告会, 交流质量较高的论文, 并鼓励其投稿。

二、结合课外活动渗透环保教育

1. 介绍国家规定的环保活动及纪念日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 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 增强人们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世界有关组织及我国规定了许多相关的环保活动及纪念日。

2. 通过专题讲座宣传环境知识

我校在环保方面开展的讲座主要有:

a.与本区环保局联系介绍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食品卫生法》《矿产资源法》《固体废旧物品回收办法》等一些常见的化学物质或操作所产生的危害及可以联系和渗透的法律法规。

b.学习《原电池》后, 进行专题讲座“电池的发展”, 主要介绍各种电池的发展情况, 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废旧电池回收的必要性。

c.介绍或观看一些重大污染事件 (国内外) 。

d.学习有机化学后, 作“白色污染及其治理”的专题讲座。

通过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当前环境科学的发展形势,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增长了见识, 同时也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进一步思考。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手段。

3. 结合本地区污染实际情况, 进行环境知识教育

由于目前环境污染的普遍存在, 人们所处的环境随时随地都有较为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或环境污染物, 而对于自己周围的环境污染, 学生因身临其境, 深受其害。因而结合环境污染实际, 进行环境知识教育, 能够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我在教学中, 多次创造条件, 在学校的支持下带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学习, 主要的参观单位有:铁粉厂、水泥厂、造纸厂、牛奶厂等, 听取厂领导介绍他们工厂的生产情况和环保情况, 查看这些厂子是否有污染情况存在, 拓展学生的视野, 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3

在我们中学化学教学中,怎样渗透环保教育,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如高一化学课本,在硫酸的工业制法这一节,介绍了环境保护初步知识,在授课时我们可列举一些实例,比如,列举远的“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近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海湾战争”,大范围的“外国、外盛外地区”,小范围的“本盛本区、本乡甚至本校”。再增加一些具体数据,比如每年全世界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约有一亿五仟万吨,产生的废渣超过30亿吨,废水6000~7000亿吨。我国农业因遭受酸雨而每年损失达15亿元等。使学生对环保知识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即生动又能激发兴趣,印象至深,再对照结合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然在补充介绍这些内容、实例时,要注意体现常识性,不要超越学生的可接受性,适可而止。

另外,结合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回收处理,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例如,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废气,为了不使它们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别除去?又怎样利用这些废气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溶液吸收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如NO、NO2、可用NaOH溶液吸收)。同理碱性物质通常就用酸液来吸收(如NH3用浓H2SO4吸收)。某些有毒物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如H2S可通入CuSO4溶液中,转化为CuS沉淀)等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使他们明白,既要消除污染,又要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变废为宝。

此外,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单元测验,在不偏离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穿插安排除杂质气体,提纯溶液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习题。以便巩固保护环境的知识。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象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则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再经一个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如多余的Cl2通入碱液吸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在进行化学实验,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HNO3,稀HNO3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的检验,碘升华实验时),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三、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活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教育,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4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而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很好的进行研究。

一、通过对非逻辑思维的培养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往往偏重于演绎推理训练下的逻辑思维,而忽视联想与猜想、直觉思维等非逻辑思维的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1、在猜想、联想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数学史上的费而马猜想、欧拉猜想、歌德巴赫猜想等,曾激发了多少数学家的创新热情。学生猜想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形成这种意识和习惯的过程。

2、在培养直觉思维过程中获得创新意识

“逻辑用于论证,直觉用于发现。”(庞加莱)直觉思维是一种“闪念”,是一种预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这种预感,不要急于追问预感的根据是什么,让学生充分阐述他们的估计和预见,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和肯定。

二、通过学生参与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应处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得再明白,分析得再透彻,也代替不了学生得思考,只有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才能开发学生得学习潜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创造性品格。

1、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解题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2、通过类比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类比就是依据两个教学对象的已知相似性,把其中一个教学对象已知的特殊性迁移到另一个教学对象上去,从而获得后一教学对象的性质。

三、通过质疑,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学生有疑,势必想方设法解疑,得到一个结论后,又产生新疑,再竭尽全力解疑,这一连串的解释过程,正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最有效途径。

四、通过引入开放性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5

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这是把数学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但是,现在很多小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弱。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数学知识学习是否有用的困惑,进而产生不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小学数学课堂应加强应用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比如,“比的意义”讲完之后,可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体重比血液之比大约为13:1,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途呢?如果要知道自己血液的重量,只要称一称自身的体重,马上就可以算出来;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凭借坏人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到坏人的身高。再比如,学完了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数,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节省的钱存入银行,并且预算一定时间后得到的利息。

二、课堂教学应该联系实际

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又比如,在讲“三角形的特性”时,我让学生动手做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让学生通过对比,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进而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运用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它们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修理桌椅。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了就可以致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大大提高了。

三、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

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实质是由“知识型人才”向“智能型人才”过渡的教育策略。定期开展数学知识应用竞赛活动,这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好形式。竞赛的内容可以制作教具、模型、实地测量、讲解实物、计算实际问题、面画(与比例、平行、垂直、对抽等数学知识有关的)。此类竞赛与书面形式的竞赛相比,由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实际操作性强、应用知识灵活,可以吸引很多学生来参加,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得到很好地培养。

四、加强课外实践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6

一、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培养的必要性

美术是一种教育工具, 它能提升人的感性认识, 拓展理性思维能力, 最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发展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何谓创造?“创”就是打破常规, 不断探索与求新;“造”就是在一个不重复的基础上建立出新的东西。培养创造能力是美术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教育功能。它没有唯一固定的标准, 具有不同风格, 鼓励运用多种灵活多变的手段去表现。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随时随地在欣赏着美, 而且还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创造着一个新的美的可视世界。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精神素质、审美素质等综合素质, 以便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完善自身, 美育就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种有效方式之一。因为, 审美使人处于一种最自由的状态。它使人的个性与想象得到最充分的解放和发挥, 它给人的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最和谐的环境。而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从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如在创作一幅画时, 事先要深入生活, 在这个基础上, 提炼主题, 确定题材和表现形式;然后收集素材, 寻找适当的艺术语言, 进行构思、绘制草图;最后进行正稿制作, 在制作中还要考虑到工具、材料的性能和可能发生的问题等等。这一系列工作显然是十分细致、复杂的, 但却培养了学生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从事物的矛盾中寻找解决办法的能力,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这种综合性的培养, 使得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和生活中同样会受益匪浅。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营造宽松氛围, 唤起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教师应努力营造激发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学时要注意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生动有趣的素材, 创造大量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 努力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我在教学时, 常讲一些健康有趣的笑话作为开场白, 尽量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教师教学的语言和方法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 给学生多些宽容和耐心, 多些呵护和关爱。

2. 尊重学生主体, 激发审美兴趣,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首先应转变教育思想和方式, 从过去的强迫、灌输式教学指导思想和方式向启发、引导式教学思想和方式转变。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知识对流”, 而非单向的灌输。在艺术多样化的今天, 如果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某种艺术观念, 就等于强迫其接受别人的艺术思想, 不仅不能形成“知识对流”, 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产生抵触情绪。因此, 确立启发、引导的教学观念, 形成互相交流, 互相促进的教学关系, 对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思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与生俱来, 尊重人的主体性就是对人的个体价值的欣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条件, 给他们提供一个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这对培养学生艺术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3. 大胆改革教学方法。

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 针对一些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 可以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 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针对一些有争论的美术作品及美术家, 也可采用“演讲辩论法”进行教学活动, 使教学具有开放性、研究性, 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表现, 发现学生的潜能。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也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4. 挖掘学生创造潜能, 培养其艺术个性。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7

一、 培养学生的安全和环保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重视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保证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化学实验常用玻璃仪器,经常接触酸、碱等强腐蚀性药品,在学生实验中事故隐患的确很多,容易造成或轻或重的实验事故,事故一旦发生就会给我们正常的实验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有些教师甚至因噎废食,因害怕学生出现实验事故而减少学生操作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实验的减少,使教学效果大受影响,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和思维的空间。其实,多数学生实验只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操作去完成,一般是不会出现事故的,危险源于不规范操作。

2.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社会赋予教育者的责任。

目前,环保已成为全球全人类的共同关注问题。教育影响着一代人的思想,因此,我们责无旁贷,而所有学科中与环保关系最密切的当属化学。近二十年来中国工业迅猛发展,人们在享受着它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遭受着严重污染的危害,臭氧空洞,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缺乏,酸雨肆虐,光化学烟雾……虽然有的老师会说,这些我们都在讲,可是这远远还不够。比如:有的学生把废旧电池随手乱扔,某早点铺,学生吃完早饭把塑料袋随手抛在桌下;天安门广场随手丢弃的口香糖,电影院的座套上被口香糖污染。这些严重污染环境的现象,反映了我们较差的环保意识和做人的素质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首先意识到下一代环保意识的匮乏,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除了教给他们实验技能之外,还应该大力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为他们将来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关于培养学生安全和环保意识几点建议

1.从教材入手加大实验的改革力度。

教材是教师施教的依据,从我国现行化学教材来看,学生实验的编写一般是由目的、原理、仪器、药品、步骤等几部分组成。我认为应适当增加安全和环保方面的内容。在这方面美国的化学实验教材《化学中的探索》一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该书所有实验的编写均由:目的、原理、仪器药品、安全、步骤、处理方法、问题等几方面组成,例如:在“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中,安全部分写道:“在实验中必须始终佩带护目镜。14mol/L NaOH溶液的腐蚀性很强,取用时要戴手套。溅出的任何化学药品要立即用水擦净。应该注意碱会腐蚀玻璃,要用大量的水彻底清洗玻璃仪器,以防止被腐蚀性物所腐蚀。”处理方法中写道:“铜溶液倒入标有铜废液的烧杯或瓶中。溶液用水冲入下水道。保持工作台面和天平周围的清洁。送回冲净的容量瓶和移液管”。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编者极尽详细的要求安全措施及回收处理方法,如果我们的教材中也能补充这样的要求,再加以教师的引导,实验效果也许会好一些。更重要的一点是从该书的实验编排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设计实验的思路,首先搞明原理、目的,在目的原理的前提下,选择实验用品,而后就要全面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其次才是步骤,回收处理。我们现在的实验教改方向是逐渐从验证性实验向探索性实验过渡,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探究。而我们的思路一般是目的原理→实验用品→步骤→结论,而忽略安全和环保。在我们平时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时,可行性往往是以步骤设计能否满足目的原理为标准,我认为《化学中的探索》一书给我们指出了这一思路中明显的漏洞,应该引起同行们的思考和重视。

2.教师当“从我做起”言传身教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有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从“安全意识”的培养角度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一丝不苟做好演示实验,教师在演示实验中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学生动手实验时的态度和方法,因此,哪怕是最常用仪器的使用也丝毫不能大意,对于一些有危险隐患的实验更要充分备课,引导学生把不安全因素想全想透。

②合理使用反例。对于一些可以在实验室模拟的错误操作导致的后果,教师可设计一些错误的反例加以验证,以加深学生印象。如不纯的可燃气体点燃爆炸,水倒入浓H2SO4中进行稀释的后果;加热时先撤酒精灯导致水回流引起试管炸裂等,只要条件允许,装置设计合理,不会引起事故的均可一试。

③严格监督,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学生进入实验室亲身体会的印象是最深的,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什么都好奇,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在平时学生实验中除了讲清楚规范操作,安全要求外,加强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④增强防范意识,培养自救能力。例如:强酸、强碱溅到身上时的处理,偶遇紧急情况时应如何处理和进行自救。

⑤立足教材,常规教学中多渗透环保教育,教材中有关环保的课题很多,教师应准确把握,妥善利用,如《硫酸的工业制法》《炼钢炼铁》《石油和石油产品概述》《电解电镀》等章节涉及到很多与生活相关的实例,教师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最好能结合本地情况加以分析,有条件的可以实地考察,或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树立从我做起的环保意识。

⑥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方面的研究性课题,例如:燃料使用及其污染,干电池污染,本地区主要工业污染源及其污染物的处理调查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实际情况,使学生了解书本以外的环保知识,对于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很有效果。

安全意识与环保意识的培养是摆在所有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急需深入的课题,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望广大同行不吝赐教。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8

[内容提要]: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创新型教育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重点。有了创新型的教育才能有创新技能的教师与学生,才能有创新型的人才。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是创新型教育的基础与根本,因此要紧随创新型教育的步骤,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意创新型教育中的几个误区,错误的方法反而会阻碍的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拖慢了教育改革的步伐。[关键词]:创新意识;意识培养;教育误区

引言:进入了21世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进人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词是“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本文探讨一下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一、数学创新思维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一直面临着教师过重对学生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现象,教师习惯于用划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也过于片面单一。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讲授的时间多,而学生思考与讨论时间少,对问题的求解,学生大多在模仿中进行,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抑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尤其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今后的再学习和再发展,从而在整体上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逐步完善,应试教育已经不再适合社会的需要,我们迫切希望创新式教育与人才的出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势在必行。

季红艳老师在《实施数学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文中就提到21世纪以后,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益紧密,在科学中的地位也更加突出,尤其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现代教育学家也指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而数学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因此加强数学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性教育是推动整体教学发展的前提,它是重要且必须的。

二、学生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

用心 爱心 专心

要培养拥有创新型意识的学生,第一步就是要培养有创新理念的教师。吴康银的《浅谈中学数学创新教育》中就写到创新型的教育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倡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精神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尤其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质量观。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都不同有强弱之分,也就是说在创新方面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以正确的观念去珍视和爱护学生的创新性、平等的看待学生的创造能力、并满腔热情地去培养这种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释放与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意识的步骤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身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教师的作用就是将学生内部的创新意识挖掘出来,加以培养,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加活跃。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核心。

1. 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创新意识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数学历史上的许多问题都来自于生活中的现象,教师在 进行课堂教学前可以将要讲得内容进行课前问题情景创设,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数列的加法一课中可以先提问“1+2+„„+99+100=?”这道简单的计算题是否有快捷的运算方法,令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这个数列有哪些特点,之后再引入数列加法公式的主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古代数学巨著《九章算术》也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中内容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出问题,例如,其中一题为:“今有上禾三秉(古代容量单位),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实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实二十六斗。问上、中、下禾一秉各几何?”教师在讲课时就可以将它作为方程组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关于数学知识的情境创设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了。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主体探究活动情景,能使学生亲历了知识的生长,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后就可以更深一步的去培养学生创新型意识。李允法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用心 爱心 专心

没有之间测量器的情况下建出金字塔地边的正方形?”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继而让学生思考勾股三角形在其中的作用,展开课堂教学。这种创设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法是创新式教学中很常见的一种。

启发式疑问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发也很有帮助,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开启学生的善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于“无疑处见有疑.于有疑处见无疑”。爱因斯坦有一段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有刨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例如对于一道例题,教师可以在学生做之前就写出过程不同答案相同的几种解法,让学生去发现其中那个做法是对的,又有哪个解法是错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自己平时是否也会犯这样的错误?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而渐渐加深。

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式研究与提问,对于同类问题的举一反三,不同问题找出相同点进行归一总结等类似的学习步骤教师要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只有在大量知识的对比研究中才能发现问题,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因此进行数学创新型教育也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在逐渐的培养中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才能达到创新型教育的目的。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9

关键词:高中体育;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意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067-01

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不能仅限于思想和认识上的主观引导,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客观实践中能主动建立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意向和看法。在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大力开展快乐体育、成功体育,将体育意识培养贯穿于每一堂课和其它各种教学活动中,以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一、对终身体育及终身体育意识内涵的理解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终身体育意识的强烈程度直接影响人们终身体育锻炼思想的形成。

二、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

1、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无论其身体素质怎么好,技术有多么全面。他都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必然有其自己的专长。学生不懂体育方面的知识自然而然地找体育老师来帮助。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面,才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教学过程也能够得心应手,赢得学生们的信任与欢迎。体育教师还要跟随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体育教师应不断地自我进修,开拓信息方面的知识,才能不落后于时代。在体育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地作用。

2、加强体育理论教育。

高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体育理论教育,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知,身体锻炼应遵循人体自身运动规律进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尤为重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育,理论教育能使学生明确终身体育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从而指导终身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学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如设立体育节、体育选修课、健康教育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电视、广播等宣传手段进行体育活动宣传及组织教工参与体育比赛,激起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可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熏陶。

4、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参与的欲望和满足感。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将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更有必要加强的一方面,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从中得到乐趣,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5、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总之,高中体育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实施“开放型”教学,能够使学生体育课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技之长”,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更要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使学生终身享受体育。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10

历史作为人文社会学科, 包含着大量丰富的民生内容。有关心民众疾苦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 吾哀民生之多艰”的伟大思想家屈原;有亲力亲为于社会改革的政治家王安石;有从“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到“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的要求实现社会公正的民生追求, 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民生意识培养的有效材料。那么,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生意识呢?

一、挖掘教材内容, 了解古今中外民生传统

虽然高中历史教材中没有直接出现“民生”的概念, 但如果我们仔细看去, 便会发现教材中和民生问题有关的史实比比皆是。培养学生民生意识, 首先需要了解历史上有关民生的史实。

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 封建生产关系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变法图强, 发展经济, 先秦民生思想产生, 《左传》中最早开始提及“民生”一词。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他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主张给农民一定土地, 不得侵犯农民生产时间, 反对统治者“暴民”“虐民”, 宽刑薄赋。

近代中国, 屈辱沉沦。甲午战败,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世纪90年代, 孙中山已在倡导改良主义的维新变法, 上书李鸿章, 希望清廷重视民生问题, 做到“人尽其才, 地尽其利, 物尽其用, 货畅其流”, 但是遭到拒绝。20世纪初期, 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 将民族、民权与民生并立, 建构为划时代的三民主义。1924年又提出“新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直至1925年病逝, 孙中山倾心钻研民生问题, 使民生主义进一步系统完整, 从而在解决民生问题上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苏联在处理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特别值得我们重视。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因为顺应人民的利益诉求、重视改善人民物质生活而调动了人民的工作积极性, 使这一时期成为苏联历史上最有活力的时期。而斯大林体制由于片面强调国家工业化和重工业的发展, 忽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积重难返, 不仅造成人民离心离德, 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而且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

二、研究教材内容, 认识发展科技是改善民生之本

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从人类发展进程历史来看, 民生的发展变化与科技创新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科技发展对于改善民生意义重大。第一次工业革命, 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 人们开始告别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时代, 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 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电灯、电影、电话、电报、汽车、轮船、飞机等发明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工业化程度不断加快, 城市发展以更快的速度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兴起, 民生得到极大的改善。20世纪中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电子计算机等为主要代表的科技革命更是把人类带入信息化时代, 其成果日益深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 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的距离, 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家用电器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人造纤维使得人们的服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或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 民生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和迈进。

通过引导学生把科技经济发展与民生问题联系起来思考, 学生认识到了科技发展对于改善民生的重大作用, 进一步认识到, 为了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 推动民生的更好发展, 社会应该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 让科技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发挥更好的效应。

三、整合教材内容, 利用专题形式, 培养学生民生意识

在整体了解历史上关于民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通过专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握在某些具体民生问题上不同时期政府的处理措施和成败得失, 深入了解民生问题。

例如民权和民主是民生的保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民生问题的解决是随着民主制度的完善实现的。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 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极其残忍和冷酷, 比如美国的西进运动和英国的圈地运动等, 虽然这些运动最终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力, 从长远来看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但在当时是以牺牲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代价的。随着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和稳定, 资本主义国家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改善。国民素质因为义务教育普遍提高, 衣食住行得到稳定保障, 政治待遇明显提高, 八小时工作制度逐渐推行, 工资待遇有了很大提高, 人民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民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福利制度, 运用社会服务开支和社会保障政策, 来保证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 保障其经济安全, 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历史课程中的民生问题, 既是历史学科固有的教育因素, 又是国家民生意识的体现, 也是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毫无疑问,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民生意识培养,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靠深厚的民生精神内涵吸引和感染学生, 营造民生教育的浓厚氛围, 用民生关怀将学生学习历史的课堂变成师生共同生活和交流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苏万青, 《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北京教育 (普教版) 》, 2006.01

[2] .陈超,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培养策略》,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0.04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1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笔者根据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几点体会。

-

一、读前预测法:课文的标题往往体现文章的主旨,课文中的插图一般能对课文内容提供直观的线索。因此,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标题和插图等,结合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地推断或预测,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可用下列内容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预测课文中可能会谈到的内容。

1.What do you think this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according to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

2.What would you like to know about from this passage?

3.What questions could you raise according to the title?

4.What would you write about this title if you were the writer?

-

二、读中巧问法: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巧设开放性问题使学生进入所学情境之中,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众说纷纭,异彩纷呈。如:

-

教高一 Unit 9 Computers Lesson 34时,可问With the help of computers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in our future life?

-

教高二 Unit 5 Charlie Chaplin (2) Lesson 19时,可问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California at that time? Why?

-

教高二 Unit 9 Saving the Earth Lesson 33时,可问What will happen if we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population and pollution?

-

三、课文复述法:在学生把握原文主旨的基础上,通过变换人称 、改变文体、或充当不同角色等方式,使学生置身于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大胆的、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内容,而且还训练了语言组织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如:

-

教高一 Unit 19 Jobs Lesson 74-75 The Secret is Out可以不断更换人称让学生复述:①Suppose you are Mr.PattisMr.Little.Try to tell the story about Ms King.②Suppose you are Ms King. Try to tell the story about yourself.还可以要求学生将其改为四个短剧,然后进行表演。

-

教高一 Unit 22 Lesson 86-87 Britain and Ireland,教高二 Unit 1 Lesson 1 Disneyland, Unit 7 Canada Lesson 26等课文时,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导游,为游客作介绍 :Suppose you are a guide. Please make an introduction of BritainIrelandDisneylandCanada to a group of visitors.?

四、读后续论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熟悉了课文的所述的故事、剧情或事情之后,引导学生预测能“自圆其说”的故事结局、续编剧本、或者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力。如:

-

教高一 Unit 18 The Necklace Lesson 69-70时,可提出:How was Mathilde when she heard the necklace was made of glass? What would she do? What could you do if you were Jeanne?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和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结局。课后还要求学生续写剧本的 结局篇。

-

教高一 Unit 19 Jobs Lesson 74-75 The Secret is Out时,可提出:Would Ms King stay at Mr.Little's company? Why or why not? Please imaging the end of the story.

-

五、作业开放法:尽管目前在各类英语测试中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出题,但在平时布置作业时,应当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开放型或半开放型题目,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让想象穿越时空, 得出多个合理的推测,而不是单一的答案。如:

-

1.每上一个课时,可要求学生用该课时新出现的词汇和句型造尽可能多的句子;并要求成绩较好的同学将这些词汇和句型写在自己编写的故事或对话中。

-

2.对于一些连词和句型,也可设计半开放型的题。如,Yesterday evening I was about to go out when .

-

3.经常布置一些看图作文,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是相当有益的。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12

师范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研究

绿色化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它将给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希望.我国的`绿色化学研究和开发刚刚起步,师范化学教学理应承担起普及、宣传绿色化学的任务.在教学中,可通过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利用实验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等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意识.

作 者:高宝平作者单位:吕梁高等专科学校汾阳师范分校数学与科学系,山西・汾阳,03220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7)分类号:G652关键词:化学教学 培养 绿色化学

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 篇13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

只有进行思考和研究才能够提出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依然采用单纯的理论灌输的方式,没有给学生留出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时间,而且学生也逐渐接受了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不愿意思考,也没有提问的意识,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弱化,自主学习的能力也逐渐降低,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有机会提问

如今高中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薄弱,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和制约。在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往往是理论知识讲解、大量习题训练的模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很少,甚至没有沟通,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学生没有机会提问,也不会提问,使得教学效果的实现难上加难。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时,教师可以通过冬天温度计的变化来强化学生的认识,如何来表示温度高于零度或低于零度? 电视天气预报中是如何表示天气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问题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对正负数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学生才能够在教学中真正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如果教师过于冷淡,对学生过多的严厉和指责,就容易引起学生的紧张、害怕的情绪,使学生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因此,教师应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敢提问,愿意提问。而且对于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教师也应给与鼓励性的眼神或言语,得到教师的认可后,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题意识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不会提问,只是单纯地依靠教师的灌输和给予,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无数次的给予中消失殆尽。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教师就要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将学生带入到问题情境,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

在学习对数问题时,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1) 取5次,还有多长? ( 2) 取多少次,还有0. 125尺? 2012年我国GPD为a亿元,如果每年平均增长8% ,那么经过多少年GPD是2012年的2倍?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提高数学教学的兴趣,更好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来。

四、利用课堂提问,深化问题意识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和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教师教学中也可以合理利用课堂提问,在教学中不断向学生抛出问题,并积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次发现问题,而且可以根据提问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学习指数函数的问题时,教师提问y = 2x( x∈N+) 和y = 1. 073x( x∈N,x≤20) 这两个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它们能否构成函数? 是我们学过的哪个函数? 如果不是,你能否根据该函数的特征给它起个恰当的名字? 得出指数函数的形式y = ax。然后提出: ( 1) 若a < 0会有什么问题?( 2) 若a = 0会有什么问题? ( 3) 若a = 1又会怎么样?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

五、积极评价,激励学生提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也需要教师适时地给予学生积极的、表扬性的评价。教师不能以问题的质量高低来评价和判断一个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教师应不断地鼓励和激励学生,让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过的“等差数列”的性质,进行类比探究。如在等差数列中,对于正整数m、n、p、q,若m + n = p + q,则am + an = ap + zq; 在等比数列中有,对于正整数m、n、p、q,若m + n = p + q,则aman = apzq。

类比虽然是一种很合情理的推理,但是得出结论可能是错误的,由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够,在探究和分析时,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也容易产生质疑,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六、结束语

上一篇:简单完整的亲子日记:家长与孩子下一篇:沟通与交流的技巧